黄河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ag尊龙app

时间:2022-10-09 10:39:21

黄河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既是齐鲁文化的摇篮,也是传统文化的凝聚核心。历经数千年的继承与发展,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黄河文化,并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将黄河文化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有利于挖掘这一独特文化形式的时代价值,令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学科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本文以聊城地域为例,探讨如何将黄河文化有机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以最大程度体现它的育人价值,巩固高中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黄河文化;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语文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就为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语文学科提供了可能。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本身就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思想与教育研究价值,是历史文脉的延续。将其注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还能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发挥卓越的育人功能。聊城黄河文化作为黄河流域文化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一支,它的诞生、繁衍与发展与其他地域文化有何不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又该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机融入它的育人价值呢?下文就来分析一下。

一、聊城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变迁与育人功能简析

黄河文化诞生于早期的农耕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中,许多标志性事件都与黄河有关,包括华夏氏族的形成、王权社会的建立,乃至礼乐制度的瓦解等。这使黄河文化相较于其他地域文化而言,经济发展更为迅速,政治和学术包容性更强。黄河入海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又是当地耕作和种植的基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齐鲁人成长。在不断的思想变迁中,黄河早已超越了河流本身的意义,转而成为更加珍贵的文化象征。黄河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勇于创造的积极精神,又体现了“百川归海”的包容性,其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紧密相关,而且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在书法、剪纸、建筑乃至戏剧中,都能寻觅到它的影子。聊城作为黄河下游的重要河段,孕育了光辉灿烂且独树一帜的黄河文化。从地域来看,聊城是黄河与运河两河流域的文化交汇点,也是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的并起之地。在聊城黄河文化的基础上,诞生的龙山文化、蚩尤文化悠久神秘,水浒文化传唱千年,阿胶文化享誉中外,而以范筑先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以孔繁森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先进文化,至今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模范与榜样。在新时期,聊城黄河文化充分响应“立德树人”的教育号召,唱响主旋律,通过时代价值的弘扬来对青年人进行思想教育,发挥自身独特的育人价值,培养新一代接班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便将中华人民的思想智慧更好地凝聚到民族复兴的目标上来。

二、聊城黄河文化与高中语文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资源意识,能够努力开发身边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并积极将其融入到语文课堂中。聊城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就有着诸多的语文课程资源,像文物古迹、民俗文化,乃至历史上传唱的动人故事,都是潜在的教学材料。而聊城黄河文化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而言,则是一个更加庞大的整合性概念,它是聊城地域内的文化资源不断“做加法”的结果。黄河文化既非单层次、某一维度的特定内容,也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而是由具体丰富的文化底蕴构成,有着紧跟时代的先进性。聊城黄河文化与高中语文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可以从语文教育发展、青少年成长与黄河文化传承三个角度来论述。第一,聊城黄河文化与高中语文学科的融合有助于破解课程育人困境,完成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有学者认为,当下的语文课程过多聚焦于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本身所具备的人文内涵。当学生在进行语文实践时,教师往往会引导他们关注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运用,感知与体验的部分则被弱化。而聊城黄河文化的融入,正是为了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发自内心地树立对母亲河的敬畏之情。与此同时,将聊城黄河文化加入到高中语文课程中,能够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枯燥且充满压力的高中生涯来说,不失为一种精神滋养和慰藉。第二,就高中生的个人发展而言,聊城黄河文化满足了他们对求真向善、拼搏奋进、团结一致等优秀品质的追求,又为他们认识家乡和地域文化开启了新的通道。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吸收知识、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通过语文教材,他们见识了“湘江北去”的长沙风光,随着诗人李白的脚步踏遍天姥山,在想象中登高游览了岳阳楼。但对于聊城,对于黄河,他们的认识仍是匮乏的。这一文化形态的注入,不仅为高中生开拓眼界提供了机会,还凸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情怀。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成长、道德情操的升华、精神世界的浸润都有一定好处。第三,黄河文化作为我国珍稀的文化遗产,本身就需要传承和保护。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能够最大程度激活黄河文化的活力,使它的时代价值得到彰显。将聊城黄河文化带到高中课堂上,让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它的同时弘扬它、传承它,就能够使这一支独特的黄河文化得到延续。而高中生对聊城黄河文化的学习与践行,不但能够从精神层面鼓舞他们自身成长,还能反向作用于学生的行为,促使他们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文明发展,保卫共同的母亲河与家乡,牢牢扎根于聊城地域,为黄河文化续写新的诗篇。

三、新时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聊城黄河文化育人功能的策略

(一)关注课堂预设,创设教学情境,展现黄河的文化魅力

讲好“黄河故事”,是新时代背景下的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若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聊城黄河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以学生的深度理解和学习为前提。此时“黄河故事”的传达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故事或者文本,而是通过基础教育来提升学生对黄河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从而推动黄河精神的落实。考虑到这一点,教师要设法提升黄河文化的感染力,在课堂上创设相关主题的教学情境。在现阶段,语文教学多以单元教学为基础。教师不妨发掘与黄河文化相关联的单元主题内容,借机展现这一独特文化形式的魅力,吸引学生深入了解。以部编版教材高一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科学家袁隆平、劳动模范张秉贵、植物学家钟杨等人的故事,传递出大众对劳动的崇尚与热爱。教师可以利用单元导语的阅读机会,引出黄河的故事。在历史上,人们对黄河的评价总是两极分化的,它既是益河,又是害河。一方面,它用丰富的水源浇灌了肥沃的土地,养育了千万齐鲁人。可另一面,“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特点,又昭示着洪水泛滥、生灵涂炭。黄河两岸的人们,正是在与天灾不断抗争的过程中,学到了自然改造的经验,用双手一点点克服困难,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在契合单元主题的前提下,使学生充分认识黄河文化的特殊性,并领略到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不易。这样既能高效地开启新单元的导学活动,又能赋予学生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使他们对黄河文化的起源形成初步印象,可谓一举两得。

(二)利用多种载体,深化课堂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黄河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而聊城黄河文化作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支,在历史变迁中积累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其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多姿多彩。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把握高中生的兴趣点,选取聊城黄河文化最具吸引力的部分进行展示,趁机引发学生的思考,深化他们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感受黄河文化的传承与蜕变,获得丰沛的情感体验。上文中提到,当地的剪纸、书法、建筑和戏剧中都有黄河文化元素的融入。教师可以择取合适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书籍、影视、绘画等,作为聊城黄河文化的载体。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其故事背景就在聊城地区,而广为传唱的《水浒传》电视剧主题曲《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其“大河”指的正是黄河。基于此前提,教师可以在高一下册十三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引入关于《水浒传》和聊城黄河文化的介绍,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像林冲、宋江、武松、鲁智深等在内的梁山好汉起义,推翻官府统治,在当时并不符合传统世俗的看法,甚至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致力于将他们描绘成起义英雄,对他们的故事加以歌颂呢?”学生通过挖掘《水浒传》的故事脉络,可以发现梁山起义的社会根源在于统治阶级腐朽、官僚主义当道。而梁山好汉起义的目的在于反抗官僚欺压,捍卫社会正义,他们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是令人钦佩的,而这种无畏的抗争精神,也是聊城黄河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在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认识水浒文化的复杂性与悲剧性,从而对聊城黄河文化的内涵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故事背景的巧妙穿插,又使他们对家乡地域文化多了几分自豪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与爱国情怀很有帮助。

(三)结合写作阅读,鼓励学生实践,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对于推动高中生的文化知识积累,促进其核心素养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将聊城黄河文化的精髓融入到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可以充实高中生的语言实践,使他们在多维度的探析活动中强化语文素养。以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为例,该书以1938年日军侵华、黄河花园口决堤为历史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在洪水灾难中挣扎、流亡、逃难以及重建家园的一系列斗争史。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整本书阅读的素材,为学生制订相应的阅读任务。比如总结书中富有特色的比喻手法、思考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书中闲笔描写的优点与作用等。当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后,再尝试从全局角度出发,探究文本中蕴含的黄河文化内涵,以及主角徐秋斋、李麦、梁晴等黄河儿女的不屈情怀,面对洪灾,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了祖辈居住的赤阳岗村。但是在家庭飘零、政治斗争之后,他们依旧顽强地返回故土,在洪水褪去的土地上建造了新的家园。劳动人民的朴实与坚毅,中华民族的原生力与创造力,均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相关作品的阅读,不但能够加强对聊城黄河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够趁机感受故乡风情,在多样的艺术民俗作品中培养多元的审美观念。

(四)组织课下活动,积极推广传播,巩固传统文化传承

聊城黄河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的积累与沉淀中历久弥新,并表现出惊人的韧性。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聊城黄河文化相结合,积极推广和传播黄河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课后活动的组织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可以帮助高中生巩固所学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活动的联动,来拓宽聊城黄河文化的宣传渠道,令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认识聊城黄河文化的价值本源,汲取学习动力。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将视野放到校园外,带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对黄河文化的发展、兴盛和延续方式进行溯源。同时利用革命纪念馆、历史遗迹和实地走访的形式,来观察黄河流域的风土民俗,寻找其中值得传承的传统文化因素。在校园内,教师还可以通过征文、演讲和朗读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踊跃投身到黄河文化精神的弘扬活动中。例如,“三行情诗献母亲河”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求学生以简练的语言、抒情的表现手法,只用三行诗来传达对母亲河的热爱与崇敬。既有一定挑战性,又充分考验学生的智慧与创意。学生必须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有限的三行诗里糅杂自身情感,唤起读者共鸣。这样的活动能够充分锻炼高中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他们心中的黄河精神得到升华,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参与意识,使高中生从黄河故事的聆听者,逐渐转变为讲好黄河故事的传承者,完成主体角色的转变。

四、结语

综上所述,聊城黄河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育人价值的有机融入,能够为高中语文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促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发展,使黄河文化得到弘扬与传承。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课堂情境创设、文化载体展示、阅读写作训练、课后实践活动为渠道,综合融入聊城黄河文化的育人价值,使高中生在浓郁的黄河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建构起丰盈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吴崇周.高中语文教学融入地域文化资源的探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1(6):52.

[2]李睿.高中语文文本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实践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2):75.

[3]李伟.黄河与齐鲁文化研究的价值、现状与展望[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2):47.

[4]史玉琴.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2):16.

作者:于文莉 单位: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