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本科课程实施诗情德育研究-ag尊龙app
上传:wcwui5 2022-10-17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本科课程蕴含丰富的诗情德育资源。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应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诗情德育思政元素及其重要意义,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寻找育人和育才的最佳契合点,依托“二性一度”进行诗情德育教学设计,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诗情德育;意义;举措;以物比德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是学生接受本科教育的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涵盖内容从上古至近代,包含了数千年的文学史,时间跨度远远超过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时间跨度之和,其中蕴含丰富的诗情德育资源。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蕴含丰富的诗情德育资源
1.先秦文学尚德与尚诗相结合构建诗情德育滥觞中国是一个高度尚德的国家,也是一个诗歌的王国,更是一个尚德与尚诗相结合的伟大国度。先秦时期尚德与尚诗相结合形成诗情德育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在五千年浩瀚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对德育精神最美好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文化沃土,体现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规范之中。中国上古神话是孕育优秀传统德育文化的源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人间英雄都被赋予救苦救难的神圣使命,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品质。诗歌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之中,起源最早,发育最充分,成就最辉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当之无愧的代表。德在先秦文献中是一个高频词,如《尚书》中德字出现230次,《左传》中出现332次,《管子》中出现251次,《老子》通行本中出现37次,《庄子》中出现206次……《尚书》是中国最早阐述立德树人的经典文献,体现以民为本、推行善政、敬德保民思想,主张德是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有德则国兴,无德国必败。《尚书》首先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的理念,为后世以德治国奠定重要基础,如汉代时就确立“德主刑辅”制度。《尚书》中还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2]认为德育是治国之根本,主要包括天德、为政之德、修身之德三个层面。同时《尚书》提出“诗言志”[3],所谓“志”本指个人心中所想,但在先秦文献中儒家将其赋予某种道德要求,“诗言志”是特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和理想抱负。”[4]《左传》提出“三不朽”与“诗以言志”相结合的伟大命题。“三不朽”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古人追求的人生终极价值目标,对后世乃至今天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我党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最早可溯源到“三不朽”。《左传》中还提出“诗以言志”,其实是指“赋诗言志”,就是借用或者引申《诗经》中的一些诗篇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政教观点与抱负。其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诗歌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2.儒家最早将以物比德与诗教结合进行政治教化《周易》引入伦理道德,用卦象的方式模拟自然万物,以象比德,探索自然变化与人事休咎的内在联系,特别重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提到德有100多处,如厚德、盛德、文德等,认为天地生化万物与社会伦理道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以象比德的政教传统。孔子发现《周易》象卦之间的以象比德思维方式对“象喻”思维作了有效发挥并运用于玉和松柏,他认为玉的自然品质与君子的道德、风范有相通性,化以象比德为以玉比德,借玉比附君子之德,提出君子要具备的标准,以玉比德应运而生。《礼记》中记载:“子贡问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5]孔子同样用以象比德的方式将松柏比附君子,《论语·子罕》中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6]松树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常青树,即使天寒地冻,它也依然葱茏茂盛。孔子以松比德赋予它意志刚强、坚贞不屈的品格,象征着君子所敬慕和追求的高尚情操。另外,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7]孔子认为一国之国民,其为人温柔敦厚,是由于诗歌教化的结果,也就是诗歌教化能使一国之民温柔敦厚。孔子提出了“温柔敦厚”“兴观群怨”的儒家诗教,将诗歌纳入政治生活中,突出诗歌的创作意旨、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要与政治相关联,诗教实际上就是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受儒家以物比德和诗教思想影响,屈原作《离骚》将以物比德与诗教传统结合起来,建构起“香草美人”的范式,表达自己有美好的德操,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8]“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礼魂》)[8]“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惜诵》)[8],赋予菊两种美好含义:一是从养生视角食用菊花可以长寿;二是用菊比喻美好品德。屈原又作《橘颂》,他赞美橘之形、质、性、志,以橘为师,以橘为友,推崇之,效仿之,在颂橘的同时,屈原之节操、内美、修能、禀赋、志行一一映照而出。正如林云铭在《楚辞灯》这样评价:“一篇小小物赞,说出许多大道理。且以为有志有德,可师可友,而尊之以颂,可谓备极称扬。看来句句颂橘,又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9]王夫之也认为:“橘者,南方之嘉木也……原偶植之,因比物类志为之颂,以自旌焉。”[10]3.儒家诗教与文以明道及文以载道推动诗情德育发展儒家以物比德与诗教结合的诗情德育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魏晋时期陶渊明对菊情有独钟,在《和郭主簿》诗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11]他将松与菊两者意象相结合,并列出二者的共性:“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11]赞颂松菊傲霜独立,卓尔不群,坚贞坚毅,有君子操守。陶渊明第一个将松菊意象结合在一起,将松菊比德赋予多种内涵。从先秦的文以明道经唐代的不平则鸣到宋代的文以载道,后世文人不断扩大增加意象,如梅、荷、竹、兰等,意象叠加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文人表达志向、志趣、爱好的空间与内容更加广阔,宋代林景熙在《五云梅舍记》提出“岁寒三友”“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12]宋刘黻在《六友诗寄林景云留寿国林道初俞季洲》中称兰、竹、莲、松、菊、梅为“六友”。明代黄凤池辑录《梅竹兰菊四谱》中将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几千年来,诗情德育经过一代代杰出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不断建构发展完善,表现为借物喻志、寄情山水、托物起兴、比德君子、感物吟咏、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等多种方式,形成博大精深、涵盖广泛的优秀诗情德育文化。4.诗情德育的现代价值诗情德育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经过历史长期积淀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凝聚了古人的优秀品德与审美文化,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是每一个现代人学习的典范。现代杰出的仁人志士在人生实践中以诗文为载体不断丰富充实创作意象,创造出许多优秀诗情德育篇章,并亲身践行树立榜样,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陈毅《冬夜杂咏》、茅盾的《白杨礼赞》、袁鹰《井冈翠竹》……。限于篇幅,只选几篇分析。毛泽东作《卜算子•咏梅》时正值国民经济三年暂时困难时期,为顶住外来压力,战胜自然灾害,毛泽东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批评了陆游那种黄昏独愁、消极忍让的情绪,赞扬了那种不畏风霜雨雪、天寒地冻而昂扬挺立的梅花精神。这首词,充分展现了毛泽东乐观谦逊、积极向上的崇高的思想境界。茅盾的《白杨礼赞》以其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娴熟地运用各种句式以及句式的组合,生动勾画了西北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形象,热情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是一曲民族解放斗争精神的赞歌。袁鹰的《井冈翠竹》以充沛的革命激情,通过描述井冈山毛竹在革命与建设中的贡献和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赞美了井冈山人民过去和现在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歌颂了亿万中国人民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二、开发中国古代文学诗情德育的重要意义
1.发掘中国古代文学诗情德育的现代价值做到以情感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13]他强调感动人心的事物都以充沛感情为首要。中国古代文学诗情德育作品记人叙事、描景状物、情寓其中、情景交融,议论、抒情紧密结合,乃是发轫于心、流淌于血、维系于脉的一种具有生命力、感染力的精神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意境,情感充沛地讲授,才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开发中国古代文学诗情德育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严格贯彻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客观需要,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诗情德育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形成深厚稳定且有原则性的情感,往往会产生巨大的鼓舞力量,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树立并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将课程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更好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调整新时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着力点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蕴含的诗情德育资源,推进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教学目标,调整新时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着力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构起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类型丰富、相互支撑、分层递进与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教学资源体系,有助于接续中华民族诗书教化的优良传统。它能使学生拥有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使学生生活在诗意的和艺术的氤氲之中。3.弥补理性化道德教育理论的不足富有诗情地生活,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钝,走向精致、高雅、聪慧的生活。诗情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具有启迪、沟通、融合、凝聚等功能。以诗情作为切入视角,能够克服知性德育机械地割裂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弊端,有助于人们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此作为反思现行德育工作不合理性与深化德育工作改革的理论楔子,弥补现有理性化道德教育理论的不足。三、中国古代文学本科课程实施诗情德育教改的主要举措1.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开发中国古代文学诗情德育的思政性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必须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深入挖掘古代文学课程的诗情德育因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严格遵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立场,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把微观的课程放到宏观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科学的态度考察,特别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注重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精神和思想倾向性,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利用现代诗学、哲学、语言学、德育学理论在历时的逻辑推进与共时的结构分析中,展现诗情德育的特质和价值,着力探索中国古代文学诗情德育的基本理论以及指引实践操作的路径,实现诗情德育研究从文学---生活---德育的逻辑演进向实践转化。2.依托“二性一度”进行诗情德育教学设计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诗情德育的“二性一度”,即要围绕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三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高阶性就是将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知识、文学学科能力与学生素质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发散思维,加强能力和思维的训练,形成高级思维。创新性是指教师一定要注重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注重将知识传授和思辨能力训练相结合,要把新技术、新观念、新方法及时引入课堂,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讲授与时代性、前沿性相结合,教学设计与过程中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培养学生学科探究能力,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挑战度是指在课程实施上,教师设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问题要有一定难度与差阶,增强学生课程学习紧张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启发学生思考问题。3.做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有效融入诗情德育做好课前准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课前准备包括教学目标、教学主体和教学材料等项目,把与课程相关的素材发给学生,分配学生课前任务,挖掘相关章节诗情德育的主题,准备课堂交流。课中环节就是充分利用课堂创造诗情德育的育人环境。课堂是师生共同交流的精神家园,教师建构和谐的人际环境,课堂流淌诗的音韵节律,才能培养学生的美德。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诗意、诗情、诗魂,更要有中华诗文经典的积累。教师的诗意是通过语言传输于课堂。人民教育家于漪说:“语言本身是富有诗意的,只要思想深刻流畅,表达出来的就有诗意。”[14]教师与学生在如诗如歌的和谐美妙氛围中学习,诗意课程就会浸润学生的整个心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课后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巩固与教学总结反思两个方面。教师要通过学生课后作业检验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要对课程进行评价和总结,从备课、授课、辅导、考核、质量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反思,包括听取专家的指点、吸取他人的长处、查找差距、明确短板、寻求改进。4.举办诗情德育经典作品诵读写讲活动诗情德育是引导学生感知、感悟、感受中国古代文学语言音律美、形象美、抒情美、含蓄美、意境美、音乐美、个性美、情趣美的过程,更是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追求人生真善美的过程。[15]教师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读书会、诗情德育作品吟诵会、诗词格律作品创作比赛、诗情德育作品赏析与书写等系列活动,提升诗情德育作品对学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诗情德育的艺术魅力是恒久而远大的,能够带给人深刻的思考,引导学生以现代眼光和视野论析文学经典,发掘其所蕴含的现代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王进明 黄玲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古代文学本科课程实施诗情德育研究
2022-10-17 09:25:48 阅读:0
推荐度: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2010-08-17 15:09:00
2011-04-10 11:54:00
2010-09-18 11:59:00
2010-09-29 21:52:00
2010-10-16 10:09:00
2010-08-21 17:19:00
精品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