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探讨-ag尊龙app

上传:juan197508 2023-01-11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探讨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探讨摘要: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创业观、培养德技双修职业素质。本文以广东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研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现状,并通过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条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培养途径,有助于推动高校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体系,提高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就业创业教育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现状调查与分析

根据调查,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总体呈现协同、互促的双融合状态,但居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就业创业指导的深远性,以及社会发展、职业环境对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倾向

通过调查,较大一部分受访者对于就业选择有一定的想法,当问及期待就业地点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地级市,而选择去县级以下地点的受访者则寥寥无几;问及择业考虑因素时,31.05%的受访者首选了发展前景,27.35%的受访者首选兴趣爱好,另外首选收入水平、企业福利和知名度、专业对口、工作的稳定性的占比分别为13.39%、13.96%、11.68%、2.56%,从结果来看,三成以上的高职学生对于职业规划有较高的期待,但大部分受访者更看重职业给个人带来的经济、地位、生活、心理上的满足感,说明现在的高职大学生追求个人职业成就、职业幸福感的意愿更加强烈。但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对于当前大学生劳动素质,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其中选项“劳动价值观出现偏差,如轻视体力劳动者、职业能力缺乏和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劳动功利化,只注重个人利益”排在前三位。

(二)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认同

在设计本次调查问卷前期,随机选取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97.72%的受访者表示有必要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其中63.25%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有必要。此外,97.47%的受访者认为“德智体美劳”中的劳动教育对于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或者非常重要。关于对劳动的理解,约80%以上的学生表示肯定积极的想法,比如,劳动创造幸福、每个人都能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劳动者素质对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但仍有较大一部分学生持消极或不置可否的意见。

(三)对双融合教育的认识

当问及劳动教育对个人职业发展的作用时,较大部分的受访者认可劳动教育在个人职业目标确定、职业发展规划、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成就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对于双融合教育促进个人职业发展的说法;大部门受访者持赞同意见。当调查者问及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劳动素质的现状时,大部分同学认为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怕吃苦受累、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认为劳动低人一等等方面。接着,为进一步研究劳动教育和职业价值观的互促作用,我们就“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积极影响作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受访者表达了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认同,比如,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和理性的职业规划,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培养劳动情感认同,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白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等。可以看出,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培养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校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关于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的积极影响,仍出现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不确定或者不同意的情况。

(四)对双融合课程的认可

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学校是否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表示“学校有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90.6%以上的受访者均表示参与过学校劳动课程,其中83.53%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频次为每周1~2节劳动教育课。当问及“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任课老师”时,得到的结果为:课程担任老师中辅导员、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其他学科任课教师、企业导师的占比分别约为24.5%、46.44%、25.07%、3.7%。可见,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开设劳动教育课,且大学生对于劳动课程的参与度较高,但教师结构不够完善,课程体系不够全面。针对学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调查结果显示(见下表),57.83%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偏向体力劳动,没有与脑力劳动、创新劳动有效融合;52.71%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单一,不能融入专业实践中;65.53%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过于偏向理论,没有很好地结合到实际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此外还呈现出“没有形成相应的导向、激励和评价机制”等其他问题。总体而言,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设范围广,但师资薄弱有待加强,同时还存在课程形式单一、课程设计简单、课程融合较弱等问题。

二、调查结果归因分析

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现状调查分析,认真梳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继而深究问题背后的根源,笔者主要从学生主体认识、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体系建设三个层面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归因分析:

(一)个人认知不够理性,职业生涯规划欠缺全面性和长远性

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大学生在开展职业劳动时更希望能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把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生活质量等外在职业目标作为主要追求,而忽略了与外在职业目标相配的内在职业目标的制定,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所参考依据往往局限于自我生活经验和他人可见经历,职业价值观的认知较为局限,职业目标的制定不够全面,职业路线的设计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考上大学就是远离体力劳动的工作环境、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状态,社会职业主流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重脑轻体”现象较为普通,而高职大学生主要为行业培养一线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两者在思想和现实环境中的相互冲突容易使人的劳动观、就业观出现较大的起伏和不稳定性,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正向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

(二)人才培养理念不够清晰,重技术技能而忽略了以劳育人

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使命是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德技双修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劳动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同等重要。然而,高校在制定当前就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时,主要注重于通过课程教学和实操实训等,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能力和岗位调适能力,从而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成为一名职业劳动者。但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使劳动教育在培养目标中的体现不够明确。

(三)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融合不够

学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顶层设计不够,劳动教育课程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联系不够密切,缺乏全面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无法发挥出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体系对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一,就业创业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可迁移能力等理论讲解,劳动实操实践训练较少,而良好的劳动能力需要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因此,劳动能力的培育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实施过程中执行不够全面、深入。第二,就业率一直以来作为学校办学社会评价标准的主要参数,促使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聚焦在短期内如何提高学生毕业就业率和创业率,劳动教育成果影响深远,但缺乏短期量化评价标准,难以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导致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融合时缺乏紧迫感和推动力。

三、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都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通过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的实践路径,对于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树立双融合培养理念

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以劳动教育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多部门协同,将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贯穿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在职业精神培育、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的各个环节。要高度重视学生劳动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的融合培育,以新时代青少年劳动价值观为指导,倡导和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从职业岗位劳动中感知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通过在专业课程、实训实践培养职业劳动能力的同时,指导学生不断探索职业环境和自我认知,科学、客观地制定内外职业目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路径。

(二)构建双融合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通过实施双融合课程,坚持“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两手一起抓:一是加强双融合教材建设,更多地将劳模事迹、工匠精神、劳动价值观、职业道德等内容编制纳入就业创业教材,以促进劳育与职业素养的有效融合。二是创新双融合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上融合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强调劳技双修,以加强学生对劳动育人的认同。三是配备齐全的双融合课程教师队伍。加强与企业的协同育人,吸引优秀的企业劳模进校园担任客座讲师,同时要求学校专任老师、辅导员共同参与双融合课程导师,加强自身思想政治、能力水平建设,将正确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融入专业学习实践和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四是合理完善双融合课程设置,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翻转课堂、实践课堂、大宣讲等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双融合课程。

(三)搭建职业劳动实践平台

根据调查数据,认为“最有助于大学生劳动素质提升的方式”排前三位的是劳模进校园宣讲、开设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参观校企实地观摩。因为劳动素质的培育,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有职业劳动实践平台的支撑,例如开设基地、校企平台等用于实地实践和考察。一是充分利用和开放校内创业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室、专业实训室等,以各种形式打造劳育实践平台,将劳动育人渗透在专业实践和职业指导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劳动精神、劳动能力的培养;二是依托学校与产业、企业间的产教融合体系,借助与产业学院、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实训基地,从而为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引导提供资源支持。

(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课第二课堂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的渠道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职业劳动精神。一是开展工匠劳模专题讲座。调研结果显示,开展工匠精神、劳模进校园宣讲活动最受认可,通过与工匠、劳模等面对面交流,从身边他人经历中汲取正向能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二是通过专任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合力指导,在学生组织、社团文化活动中融入劳动元素和就业创业元素,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虚拟场景感受劳动精神的力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劳动综合素质。三是利用校园新媒体、显示屏、宣传栏等线上线下宣传阵地,以及微信等学生线上线下聚集地,开展系列的正向宣传,营造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校园文化气氛。

(五)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双融合教育难以实施到位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难对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同时进行考核。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为激发学生参与激情,一是需要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结合第二课堂学分、创新创业学分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二是在专业实习、实训考核过程中,加大过程表现考核,推动学生在专业实训、岗位实习过程中自觉遵守劳动守则,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三是制定量化的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考核指标,如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创新劳动能力等细则标准,作为劳动教育课程和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成绩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杨艳.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教育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解读及路径选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7:130-131.

[2]魏晓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思考[j].对外经贸,2021,05:149-152.

[3]全晓洁,邱德峰.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28-32.

作者:曾竞 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