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4-04-16 17:23:36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篇1

关键词:创新意识;自我培养;大学生

作者简介:雷鹏,1984年8月,男,陕西合阳县,在读硕士,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袁奕峰,1989年5月,男,陕西富县,在读硕士,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一、影响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的影响

创新意识产生的内在因素就是心理因素。也是非智力因素,所以说有积极的心理因素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内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相反消极的心理因素也会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起到反作用,制约其发展。

创新意识产生的前提就是思想觉悟。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要从思维方式的转变来开始,所以说思维方式是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思维基础就是具有灵活的,广泛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熟悉,习惯的思考模式,形成了一种格式化,当应对新事物是总是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来进行思考,特定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形成了定势,一种思维定势。正如人们所提到的“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二)、外部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就是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的总和,也就是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包含了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受到了洗礼后滋生出来的,与此同时,它也就是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的一种挑战。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光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环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社会的一份子,而家庭的构成就包括每一个大学生,所以说大学生的一举一动影响这这个家庭,家庭进而影响着社会。大部分学生远赴外地进入大学学习,大学生的教育主要已经逐步过渡到以高校和社会,大学似乎渐渐的远离了家庭,但实际上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仍然是和家庭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家庭教育的途径和目标,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有着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这是不可忽视的。

二、大学生自我培养创新意识的条件

(一)端正学习态度,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许多的大学生都生活没有热情,学习没有动力,“出勤不出力”的消极的状态。也有的学生目的不明确,上学只为了那一纸证书,如今的大学生无论是在精神条件,物质条件,科学研究和实惠环境都有前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然而许多的大学生对人生没有了规划,对生活没有了目标,对知识没有了兴趣,对发明创造没有了兴趣。对他们来说,首先就是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健全自己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心态和习惯。其次,大学生应该努力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创新意识。

对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的学习,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就很难激发学习上的兴趣,其次,正确的学习方法,广阔的知识视野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就越能发现和观察问题,越能开阔知识视野。广阔的视野能开拓学习思路,并秀发学习上的兴趣,也是创新意识自我培养的前提条件。在学习方式上,可以选修也可以通过学术讲座,也可以采取学和研相结合的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应该敢问“为什么”敢于打破陈规,向权威质疑,始终保持学习上的浓厚兴趣,不断地激发创造性的求知欲,努力培养自我创新意识。

(三)细致的观察生活,全面捕捉创新灵感

创新意识的形成并非仅仅来源于学习中的专业知识,更多更普遍的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创新基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来源生活却服务与生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仔细的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物,观察她发展的规律,对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也要常怀好奇。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中发现了浮力的原理,鲁班不小心被路边的小草割伤手后发明了锯……。像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这些伟人若不是细致的观察生活,也不会有伟大的发明。来源于现代生活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它们都是以各种专利的形式广泛的应用于生活中。

(四)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创新技能

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它也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有时还可能献身。对于如今的大学生,当然不是要求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追求创新,而是要立足当前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地利用它们,并有效地采用实践和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创新意识培养。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还可以提高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信息加工、动手操作和技术运用相互协作的过程,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创新意识培养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也处于不断发展和逐步深化的过程之中。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簇而就的,涉及多个复杂的规划,需要全方位的协作与进步共同制定出一个适合人才培养的综合方案。

参考文献: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教育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中之重课题“新常态下高水平特色大学教育教学体系的间性改革”,课题编号:2015jsjg005;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重点课题“基于我校办学特色的新能源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4a02;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31-02

国际竞争基本可概括为技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而技术和知识的根源为人。所以可以说,企业、区域甚至国家间的竞争其实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品质又与高校教育的品质密不可分。通过高校创新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创新思维,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新的知识技术、思维方式运用于生产过程,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1.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国已经有200多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创新城市的目标。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才是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向社会输送创新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紧邻在义务教育之后,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创新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质量人才的标准。同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也成为了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想要打造高校品牌,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学校必然会创新发展,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地高质量地培养创新人才。这样的高校才能有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然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如今国家正在进行经济转型,大力扶持高技术产业。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多数企业的努力目标,甚至不少企业已经把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核心能力的一部分。而且在全球五百强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大约需要数倍于传统产业的人数。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在企业中有非常大的需求。因此,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毕业生就业竞争的重要砝码。

2.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

创新活动是一个互动性过程。交流互动,学习互动,促进互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向科技更为发达的国家学习是开展创新活动非常重要的方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多,且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这让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给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国内的许多人才出国深造学习,国外也有不少人才来到中国,带来先进的技术经验,成为领域内科技创新的示范人物。但是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方在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生产水平。这些差异无疑加大了国内外交流的困难。目前,国内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出国学习深造或者进行学术交流。科研人员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也因为资金的缺乏而受到限制,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国内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计划。

近年来,国家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开放办学自、宏观调控教育的实施。同时,在体制制定、资金管理、教师聘任、学术评价、教学评价、课程设置、招生等方面,高校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加强。这些措施对创新培养计划的实施很有帮助。近年来,高校一直在扩招,高等教育也逐步变得普遍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时会受到国家教育资金不足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科研器材紧张,经费不足,而且用来引进人才的资金不及时到位,一些教学项目和实践活动不能按期完成。学校开放的办学自使得学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变成生存问题。教学思想被教育产业化侵蚀,导致学校在短期内无法顾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因此,在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上,国家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同样要加强对学校措施落实与否的监督,督促学校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原教育部部长周济说:“与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 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 我们所培养的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 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1]。在我国,学生普遍学习勤奋,应试能力较强,但创新能力与西方国家学生却有着较大差距。其主要特征为思维敏捷但具有局限性、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怀疑批判的学习态度;尽管有创新意识,但缺少相应的实践技能,不能做出有效的实践来体现自己的创新意识;尽管拥有技术特长, 但知识结构过于单一, 没有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目光。

3.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2-5]。高校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内在精神品格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常常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化倾向较为严重,片面追求统一和相互效仿。相同的教学大纲、学制、课程安排存在于各个高校。这种统一的教育、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限制了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计划。如今许多高校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办学过程中努力进行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尝试,不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盲目升格后学校品牌与真实水平不符的问题以及高校合并后成本增加、效益降低、个性泯灭这些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问题。因此,为了高质量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当努力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自主定位。

教育理念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人才质量的核心因素。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高技术人员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而且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人才的频繁流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的需求间的供求关系变得更加不协调。传统的教育是以知识的传承为主,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当作最为重要的部分。现在的教育理念则是强调如何培养人才创新意识,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

学术与科研活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养成优秀的科学素质,培养科研能力和树立科研意识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这三种特性的培养,单一的课程是远远行不通的,必须通过综合学习多门课程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许多高校通过举办各种学术、科研活动来营造浓厚的学术和科技研究氛围,这样不仅向学生提供了接触更多学术和科技信息的机会,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研兴趣。青年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巨大,若得以正确引导,他们完全具有成为科研得力助手的可能。

学生个人因素也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影响因素。培养创新人才,实际上是学生和老师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作为主体,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建立创新思维,积极实践,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比如浓厚的科研兴趣、坚定的科研信念、面对失败时顽强的意志以及无私的为科学奉献的精神等。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促进创新人才质量的提高,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结束语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敢于探索和尝试,积极地进行改革,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周济.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周济部长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11:13-19.

[2]黄文彬,戎思淼,李铁军.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途径[j]. 科教导刊(下旬),2015,02:178-180.

[3]郑秀梅,司有宝,付丽艳,李广军. 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实践与思考[j].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4,05:77-80.

[4]张艳鸽,郑直,崔占奎. 开放平台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24:4.

[5]兰建军,曹生现,伦向敏,关硕. 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实施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7:67-68.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篇3

关键词:教学气氛;师生关系;熏陶,

一、教学环境

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创造力的发生和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自发的过程,它离不开客观世界,但在主体方面,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都来自于人的深层心理,在自由状态下,个体会感受或把握一种积淀着丰富的情感和特定的社会内容的完整形式,从而使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因素活跃起来,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深层心理会获得自由的充分的表现机会。体育的魅力正是由于它能消除深层心理的压抑与束缚,保障心灵的自发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新颖的场景设计

学生对体育教学认识的倾向和情绪状态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与否,体育课与其它学科不同,它具有空间大,活动强,转移频和室外上课等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客观环境来增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前老师必需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精心组织,合理规划,以美观大方的图形,清晰的线条,新颖的情景道具等醒目于学生眼前,给学生增添美感,引发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激情。

2、良好的师生关系

健康的师生关系,崇高的教师威信是唤醒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把激情,微笑,情趣带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热情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厚爱身体素质差,协调性,接受能力低下的学生,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热忱与温暖。对每为学生都抱以尊重与信任的态度。同时,教师在工作态度,思想品质,业务水平,教育能力等方面,也要严以律己,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试想一下,有时我们一个规范,流畅,优美的示范就能使学生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尤其是有一定难度和惊险性的动作更能博得同学的钦佩和赞叹,这样,不仅增进了师生友谊,而且还能激发学生锻炼热情,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只有在这种良性互动,情感交融的民主,平等教学氛围中才有利于萌发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

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满足学生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体育内容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1.精选教材

教材是实现新课程标准,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教材进行加工,解决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感受到上体育课以及从事体育活动的快乐。运动学专家也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不同强度的锻炼项目,才能在运动中较好地完成心理锻炼。因此,要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精选一些适应学生主体条件和各地方特点的教材,加强教材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方面的实践性,降低体育教材的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信心。

2.增加游戏

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运动,它既不是组织松散的一般性游戏,也不是控制严格的一般性体育教学和训练,它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在学校体育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游戏既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又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规则的习惯,游戏过程中可让学生摸索或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使整个游戏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比赛氛围,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很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三.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1.开放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对于学生来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教会学生锻炼比带学生锻炼更重要。因此,在教学组织中,不要集中过多,统得过死,提倡“形散神不散”。当学生的思维活动越出教师所设计的轨道时,教师要给予准确恰当的评判,多鼓励,少批评,允许学生创造性地理解练习动作,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地作为一个实际的参与者,从中也可以让学生来评价老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要发扬民主,帮助,引导学生学习锻炼方法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2.情景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野营军训、郊游,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

3.竞赛法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篇4

[关键词] 日本高校;创业教育;创业计划竞赛;校内外师资;国际创业教育交流

[中图分类号] g6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4?0099?04

高校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培养创业人才的前沿阵地,实施创业教育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时代要求,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和必然趋势。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创业教育的内容等问题进行探讨的,对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的涉猎很少。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实施途径呈现出单一化、滞后性、盲目性等特点,严重阻碍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日本高校的多管齐下、多方培养、注重主要渠道和辅助渠道的实施途径保证了日本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研究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对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创业教育实施途径的内涵

目前,世界各国高校普遍认为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高校创业教育实施途径的选择,目前很多国家高校对于创业教育实施途径的定义、特点及开展途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急需提高和探索。

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是指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以及落实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的各种渠道。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社会性、丰富性等特点,是推进创业教育进展的重要保证。从宏观层面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分为“自下而上”的个人自发模式和“自上而下”的学校策略模式。“自上而下”的学校策略模式被普遍采用,这一模式当中,高校是创业实践的具体策划者和实施者,具有规模大、系统性强、形式多样等特点,主要通过创业课程、创业项目、创业活动等途径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将创业教育理念转变为高校教育实践,其关键是需要高校按照创业教育目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平台,创建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完整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体系,高校创业教育实施途径是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纽带,具有多样化、全面化的创业教育实施途径是创业教育发展的根本。

二、日本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1. 培养灵活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有两部分构成:校内师资和校外师资,校内师资主要有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理工科和创业教育专业部门,而校外师资主要是风险企业家、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律师、经营顾问、校友毕业生等[1](68-69)。校内老师主要是进行创业教育理论的讲授,包括市场营销、经济学、mba课程等,主要是为学生创业打下理论的基础;校外师资主要参与正式课程、讲座、讨论、创业计划制定指导及经营理念、战略销售策论等,从实践的角度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

日本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是比较灵活的,围绕教师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开展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主要方式是:社会人讲师派遣制度、教员企业研修制度、企业参观会制度等。教员企业研修制度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教师对创业机会的理解;而企业参观制度主要是创造能到地方企业参观和优秀风险企业经营者对话的机会,主要方法是选取实施“企业家教育交流促进会”的地区,在工商部门、教育委员会、工业会等部门的协助指导下,以社团法人商业协会为实施主体,派遣教师到风险企业参观,开展风险企业宣讲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认真学习企业创业的过程、经营方式、理念等,进一步来研究创业者所要具备的素质,并将学到的经验反馈给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时间主要是利用长期的假期时间,所以参与的教师人数比较多。此外,为了加强交流与学校,学校之间通过教师互访、经验交流的等方式。针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交流学习,大大提高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

2. 全方位的创业实践实习机会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篇5

[关键词]生命科学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33-03

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多种科技领域的知识相互渗透、交叉日益增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科技竞争已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科技竞争事实上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今后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因此,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从目前各高校所开展的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看,主要培养途径简述于下。

一、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大学生面临步入社会,将大学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创造新知识的挑战。就业的竞争将体现在能力的竞争上,这对高校的创新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全力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时代激烈竞争的需要。

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维等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高校采用多种形式,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开设就是其中之一。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引入综合性实验,加快综合性实验平台的建设,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而言,不仅开设了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还开设了微生物综合实验。这些综合实验是必修的,还有一些综合性实验是选修的,学生可以利用综合性实验平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由于是综合性实验,在内容上以综合应用为主,主要提高学生解决生命科学综合性大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综合性实验过程。

二、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实验室是高校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高校实验室不仅仅是仪器设备和实验的场所,更是促进知识转化、培养富有实践能力、实验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教育基地。实验室开放是高等院校适应现代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就生命科学的实验性质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开放的实验室。实验室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多种形式开放,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还应该包括实验内容的开放。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行实验内容开放,主要有科技创新型、自选型、实验项目设计等,让那些对生命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有地方实施各种类型的科研项目。所以,开放实验室是培养生命科学领域大学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改变授课方式

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重视创新,在管理机制上与育人环境上应有利于创新。高校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在教育观念上需要彻底转变。创新型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所应有的素质之外,还要具有创造性的教育理念、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等,从源头上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证。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并且具有个性的青年。在教学手段上,应尽可能多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并提倡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方法,需要随着学科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尽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磨炼意志,培养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老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相结合,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创新项目申报及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一)创新项目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鼓励学生创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不同的学校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如“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本科生自制研发项目”、“本科生课余研究项目”等。郑州大学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搭建了很好的创新平台,设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这些项目的设置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有机会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培养科研兴趣,增加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就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而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视,学生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就开始申请“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创新项目实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升华为生动的实战经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生命科学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教师的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学科的交叉,需要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多种实验方法、手段,并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或前瞻性。让对生命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了解相关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在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鼓励进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和有科研项目的教师联系,在老师的带领下使学生尽早得到科研训练。由于动员工作做得好,学生也认识到尽早进入实验室的重要性,他们通过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不仅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也明显增强了,并开阔了视野。从教师的研究课题中,学生学到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学会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并得到较好的科研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参加创新大赛并建立奖励机制

(一)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大赛促创新能力

组织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竞赛加强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郑州大学积极组建科技竞赛管理系统、建立科技竞赛平台,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如“国家大学科技园杯”科技创新大赛、“创新之星”评选大赛、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河南高校创业大赛等活动。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到组织参加各级创新大赛,多方位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创新

许多高校为了激励大学生创新,制订了奖励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后,按照有关规定学校再给予奖励。项目组成员公开发表与项目相关的学术论文并注明由学校创新项目资助的也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奖金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显示了学校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六、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一)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形成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虽然,各个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教学改革,合理定位了教学计划中各教学单元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从而使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成为与理论课程的有机衔接,并强调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还需要学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盟,以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密切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此外,校企联合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目的。郑州大学一直在大力创办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省内外多家企业、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并建立了各种类型与规模的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学生参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校外实习教学能够使理论知识得到延伸和巩固,同时掌握本行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提前认识社会,接触就业环境,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其对步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学习与训练,在参与科研单位的研究课题或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或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并且为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找到了应用于实际的切入点。此外,学生走出校门到校外实习基地,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等都发生了改变,学生在有新鲜感的同时,还需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学会多动脑、多思考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校外实践锻炼,使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有了用武之地;同时,学生还会发现,在校学的东西并不能满足实际操作的需要,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改善。

创新人才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想前人之未想、做前人之未做,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是创新的必备要素。所以,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结论、理论等提出质疑,敢于提出和别人不同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家庭等各个层面共同关注。而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高级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高校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战场,创新平台搭建得如何,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质与量。只有全方位、多途径共同努力,具有创新理念、开拓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生命科学领域人才方能应运而生,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

[ 参 考 文 献 ]

[1] 吴雪玲,刘英.试论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6~121.

[2] 马卫兴.实验室创新计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用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7~39.

[3] 张勃.做好实验室在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引导[j].教育改革,2012,(8):10~11.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篇6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 数学气质 数学活动 教学模式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笔者仅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数学教学与整个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 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包括有一定数学经验),可立即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会逐步形成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

2. 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 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人的经验,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4. 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 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1. 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增长率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2. 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篇7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 创业型人才 素质与能力培养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特点和素质与能力培养

随着普通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高职院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在就业过程中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就业。培养创业型人才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力,符合党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精神。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商务行业及相关行业第一线岗位需要,培养了解会计工作流程,熟悉会计法和税法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较强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在内外贸企业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创业型专门人才。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具备的精核算、会经营等专业特点,比其他经管类专业人才更适合创业。而研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构成,探索培养该专业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途径有利于该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内容

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备了一定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能够发现创业机遇并有勇气承担风险去抓住机遇的人。创业型人才不等同于创业人才,创业人才是指已经在从事创业的人,而创业型人才是指潜在的创业人才,不管其目前在不在创业或将来会不会创业。所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研究的目的是培养潜在的创业人才。

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内容是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等素质,使创业者具备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实际是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既是一种使人素质不断提高的终身教育,又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因素之一,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大学生主动创业的前提和基础,需要大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明确自主创业在当今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人生目标。作为创业教育的另一个核心因素之一是全面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包括创业者的专业技术能力,即创业所需的专业应用技能;驾驭市场的能力,即对市场的认知和把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即市场营销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即合作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即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要有预见性和心理准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两个核心内容。两者紧紧相连, 相互促进, 共同影响着创业实践活动的进行。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有着很强的专业特点,因而在培养、发展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应尽量从本专业的特点出发,努力培养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适应未来创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结构,把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学好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以专业发展方向作为选定未来创业目标、培养创业能力的方向。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意识及培养途径

1.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创业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具体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息等要素。因此,有意识地诱导学生的创业需要和创业动机,激发学生的创业理想和创业信念,对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开展创业教育十分重要。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意识可以结合专业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

2.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

(1)加强日常教学和实训实习,在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

日常教学仍然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更新教学内容。要赋予原有内容更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并紧紧与市场、与实际相联系, 创业理念渗透性到教学内容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如激励学生从会计电算化专业切入, 开办记账公司和会计服务外包,开展特色创业。第二, 实施教学改革,增加实训和实习课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工学结合”理念,实践教学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会计电算化专业可以在校内实训室开展会计单项模拟实训,在校内公司和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综合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训和实习教学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2)加强职业生涯指导,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必须开设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 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引导科学规划学业、灵活决策就业。使学习生涯有适合自己的计划,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未来,这个未来可能是成功的就业者, 也可能是个成功的创业者。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应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开设就业和创业课程。

(3)举办成功学子报告会,营造创业教育环境

经常举办成功学子报告会,邀请创业成功的学子来校做报告,了解校友成长足迹、企业家素质及个性特征,并与他们座谈、辩论,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创业热情、创业信心,促进创业意识的形成。还可以通过各种物质的或精神的、显性或隐性的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陶冶学生的意识和心理。会计电算化专业可以在校报、黑板报、宣传栏中,大张旗鼓地刊载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创业事迹,对在校学生进行自谋职业、创业光荣的创业意识教育。诱发和形成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意识。

四、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能力及培养途径

1.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由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组成。专业职业能力,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来进行,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要夯实学生创业的专业基础。对一个人从事创业至关重要的是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一般由管理、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等方面的能力构成,并通过开设相应课程促进学生由生产者向经营者、创业者的角色转变。会计电算化专业由于具备精核算、会经营等专业特点,开设了一些管理、工商、税务、金融等方面的课程,比其他专业更有利于创业能力的培养。

2.会计电算化专业创业型人才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1)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必须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养成良好的创业意识,形成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培养创业能力。为此,可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活动。第一,参观、调查创业型企业。让学生到社会上参观、考察各类小型、私营尤其是高职毕业生自己创办的企业,做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促进学生创业知识的深化和创业能力的形成。第二,加强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实训、实习是高职的课程特色,会计电算化专业应经常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全面实训和实习,特别是通过顶岗实习参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培养原材料采购、出售商品、市场预测、成本核算、经营管理等能力,为今后创业奠定基础。第三,鼓励学生边上学边创业。学生一入学,学校就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家庭实际,实施家庭创业项目,使择业与创业并重,专业与创业结合。

(2) 开设创业体验课

通过特定的情景模拟,获得对创业的感性认识,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创业活动的顺序逐步体验创业内容。如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等等;也可以安排市场需求信息收集、市场机会调查、公司申办手续模拟、融资方式讨论等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创业、学习创业。

(3)举办学生创业园

高职院校可以举办学生创业园。让学生在创业园内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的相关规定注册登记,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模拟创业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在创业园内开展创业活动,不仅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业能力,更是为其提供了积累更多商业运作和社会经验的机会,同时也使高职院校成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孵化器。

(4)举办创业设计大赛,设立自主创业基金

通过举办创业设计大赛,不仅可以使学生将课堂内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商业实践相结合,同时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将自己的创意发明推向市场。大赛可以先让参赛学生提交一份创业计划,邀清有关专家、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组成大赛的评审,根据其创新性和可行性,评委会公布创业设计大赛成绩。通过这种形式的比赛,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路,也提高了其创业设计和运作能力。

高职学院还可以依据国家政策,引导政府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小额优惠贷款、风险基金或投资担保,为其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可以吸引企业共同设立自主创业基金会,为学生创业初期解决资金困难提供有效支持,国家、学校、企业在给高职学生提供基金的同时还应加强这些方面的引导和有效监督,提高高职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曾晓玲.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培养[j].船山学刊,2007,(2).

[2]贾少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j].中国高教教育,2008,(7).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篇8

关键词: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新期我国高等教育教时学改革的重要议题[1]。“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本科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实验课,是理、工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在创建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认真探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实验教师必须做的工作。面对一门基础性极强的实验课程,究竟可通过哪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想法。

1.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

对于理工、工科等大学生而言,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及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迅速适应时代科技发展的综合技能。虽然以往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顺应时代科技的要求,各高等学校也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革。但是,由于存在受到教学理念、师资条件限制及教学模式的僵化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提起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思想观念的偏转

近年来对有关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开设,师生在思想上重视不够。首先从教师到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依然较严重;其次,很多学生认为大学基础物理实验都是一些最普通的、简单的操作,而这些在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工作中根本起不到作用,因而在实验中只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再次,由于对基础物理实验的认识不够,加上现在很多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快速发展,使得在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所应有的硬件建设有限。

1.2实验教学模式僵化

现行对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缺乏让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就分组实验来说,教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都写得面面俱到。然而每次实验课教师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根据教材讲实验目的、原理……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操作几下,取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然而这样做实验,收获甚微。现阶段往往是一个实验小组(8—10人)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仪器,且都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得出同一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有的甚至窃取别人的数据敷衍老师。在实验过程中既不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又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认真思考。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培养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能力途径的探讨

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课内课外多方面的渠道,教学模式就是对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途径的综合,经过特定的步骤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教学结构形式。不过,它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一直延伸至课外的综合形式。由于课堂教学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有必要考虑从课内到课外的多种教学途径,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寻找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必须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非线性自组织理论[3]和后现代主义教育教学观[4]为指导,这些途径之所以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由大学物理实验内在的创新教育功能决定的。

2.1加强大学物理实验的趣味性

在人们的观念中,大学物理实验总是与严肃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实验中需要严格的逻辑推理和灵活的动手操作,被认为是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手段,这种观念大大忽视和淡化了大学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实际上,增强大学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情况,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继续忽视大学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将最终扼杀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索大学物理实验趣味性教学的途径[5]。

2.1.1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首先,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是光、声、色彩的合理融合,从视觉和听觉方面都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趣味性,同时是新颖性与研究性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做音叉振动实验前,先观察演示实验——喷水鱼洗现象,必将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学生看到鱼洗的水波、水花的溅起,听到铜盆的嗡嗡声时,就会对受迫振动和共振原理有直观的感受,从而思考其中的道理。如果每次大学物理实验前,都用相关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必将大大削弱物理实验的枯燥感,提高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

其次,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是关键环节。让学生做演示实验,使他们有表演和参与的机会,也有发挥自己潜能的舞台。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学目的自然就达到了,而且效果事半功倍,比起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印象要深刻得多。

2.1.2适当组织学生参观高科技设施,使学生了解高科技发展的前沿。

高科技设施要么庞大,要么精巧,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高科技与大学物理实验有关内容有联系。例如,参观激光技术研究所设施,会使学生联想到声光效应,利用声光效应制成的调制器和偏转器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控制激光束的频率、强度和方向,从而扩展激光的应用范围。再如,参观粒子加速器的有关设施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电磁变化如何引起粒子能量和质量的变化;参观托克马克装置使学生领略核聚变的巨大能量。另外,引导学生参观科技馆的展览,可让学生了解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大学物理实验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组织学生参观高科技设施,使学生了解高科技发展的前沿,增强创新意识。

2.2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创新活动

大学物理实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实践性,这就决定了物理实验所学课堂知识可以延伸至课外,在课外活动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组织一些创新活动,既能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丰富学生的创新实践,使学生所学有所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较好发展。

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覆盖面广,对几乎各个专业都具有吸引力。各个专业特点不同,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侧重点也不同,把大学物理实验知识与各个专业特点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科技活动,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可结合力学方面的实验搞一些创新研究,比如改进杨氏弹性模量的测量;对于电子专业学生可结合电磁学方面的实验搞一些小改进、小制作,比如用传感器改进某些实验的测量方法,自动测温温度计的制作,等等。让各专业的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当然,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2.3加强网络实验教学建设

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有利于建立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有利于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同时,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可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有利于学生交流创新见解。

3.结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改变传统观念,开拓多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变我们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滨,王芳等.大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

[2]罗娇.浅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高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启发[j].学理论,2011(06).

[3]郑雪梅.自组织理论对物理创新教育的几点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篇9

关键词 软技能 专业渗透 课程体系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企业调查显示,用人市场对技能人才的“软技能”要求强烈。同时,由于技术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软技能”要求也不断增加。其实早在1996年,以德洛尔为首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就提出了新世纪需要青年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四个学会”其实也可以说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个支柱。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既要掌握技能和技术,还要自尊、自立,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具备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学习型社会继续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职业学校的课程中增加软技能培养内容,并创新教学模式实施软技能的培养,是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保证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措施。

1软技能的内涵

软技能又称非技术技能,指沟通能力、倾听能力、说服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影响力、团队建设的能力等等。软技能是各种行为的组合,包括驱动各种可视行为的态度和动机。

“软技能”是近年来传入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术语,相对于求职者在某专业领域从事工作、进行研究而应当具备必要的“硬技能”而言,“软技能”则是注重职业素养。这是各种职业的一种共同基础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它使劳动者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变化,顺利进行职业活动,具有普遍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不管社会和岗位如何变化,“软技能”是个人发展必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它主要包括:(1)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3)知识和职业迁移能力;(4)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

2职业学校学生软技能培养的现状

就近年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合用人单位企业反馈情况,总结较为普遍的现象:(1)工作纪律散漫,不能够严格执行有关规定;(2)不按企业有关规定辞职甚至是不辞而别;(3)短期内多次更换工作;(4)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较差;(5)自我意识严重,大局意识淡漠,缺少团队合作意识;(6)自身定位有偏差,对工资待遇等有不合实际的想象。分析造成毕业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当前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技能为重,在专业目标定位、课程教材、质量评价等方面都是以满足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忽视学生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比如说企业关注的员工工作认知、责任承担、团队协作、努力上进、革新创造等素质的培养效果不尽人意。学生进入企业后往往对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很陌生,很难适应岗位职责和管理环境,一时无法找准自己的位置。由于他们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自律能力较弱,制约他们在企业中的发展空间,影响了他们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景。总结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主要有:决策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方法能力,自我批评能力,创造创新能力,责任心、自信心、质量意识、经律性、积极性等。由此看到,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与企业人才需求还有很大的落差。

3职业学校学生软技能培养的途径

前总理曾讲:“每一个零部件都反映着民族的素质,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尊严、择业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职业教育要切实解决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的问题,必须把学生的“软技能”与“硬技能”并举并重作为培养目标。下面通过专业课程渗透、基础课改革、班级德育教育、校园文化等方面阐述学生软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3.1破除“楚河汉界”,把软技能培养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软技能与硬技能之间的联系就好像象棋的“楚河汉界”隔一道鸿沟,没有多大的联系。现在我们必须要破除本就不存在的“楚河汉界”,使软技能与硬技能相互穿插、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合一的围棋局面。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在上专业课程时都是以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软技能,必须把握职业特点,改革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软技能培养内容,使得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点挖掘软技能培养素材,找准专业知识教学与软技能的“结合点”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以机械类专业中的机械制图课程为例,在讲授图纸幅面的大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每人拿一张a4的图纸,让他们想办法拼出其他图纸的幅面,而且要求每个学生只能拿一张a4的图纸,这样他们只有多个学生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由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2改革公共课程,构建软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传统的公共课程一般有英语、语文、数学、德育、法律、就业指导等等,这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比较泛,不明确,课程的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而且不贴近实际,学生总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对将来就业没有多大用处。因此,我们从培养学生软能力的目标出发,改革这些课程,从品行素养、人文素质、心身素质等方面重新构建软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从生活实际提炼教学素材,让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表1:软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3.3发挥班级德育教育主阵地作用,渗透软技能培养

班级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贯穿在校学习期间,把软技能渗透其中培养,是最直接的途径。其中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技工院校为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两年共四个学期,根据学生在校成长发展特点,确定每个学期主题班会的主题,如下表2:

表2:班会主题

3.4借助校园文化熏陶,拓展软技能培养的途径

校园文化熏陶是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软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熏陶形式多样,如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加入学校里的社团,在社团里学生自我策划、自我经营、自我运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团队沟通协助的培养和锻炼;主题活动月,通过感恩教育活动月、法制教育活动月、爱国教育活动月等系列主题活动提高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通过学校的宣传栏、教室板报、实习场室等相应的场所开展相应的教育。可见校园文化这一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拓展学生软技能培养的途径。

另外,还可以利用新生入学军训、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大讲坛、社会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软技能培。

总之,加强技工院校学生软技能培养是刻不容缓的,而培养学生软技能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光阴有效地进行软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 喻穹,黄新文.论高校学生“软技能”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2).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篇10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课题选择;创新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黎静华(1982-),女,广西博白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广西 南宁 53000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16-02

电气工程以电磁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将电能作为研究对象,是通信和计算机信息的载体,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电子科学和控制科学交叉,是基础理论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同时也是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庞大电力工业的安全运转、人类伟大的电气化时代离不开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电气工程学科是一门既有着强基础理论支撑的、又有着广泛应用背景和应用平台的交叉混合型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1]该学科的学生既需要掌握理论分析的知识,又需要掌握服务于国家能源发展、电力工业的特殊技能。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电力工业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以培养科学和专门技术中德才兼备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为目的。[2]因此,应根据电气工程学科的特点探索适合电气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途径,向电力行业和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一、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1.电气工程学科硕士学位培养的目标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技能;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备较好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能胜任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开发及管理工作。

2.电气工程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的目标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电气工程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要初步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具有应用计算技术解决本学科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交叉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可以开展跨学科内容的研究;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够胜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为实现上述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笔者认为应从多方面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

二、课题的选择

课题的选择是研究生做好科学研究的基础。良好的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主动地投入研究工作,从而获得创新性强、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3]可见,新颖、创新、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选题至关重要。导师在结合学科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获得良好的课题:

1.创造机会到电力工业或电力部门去调研

电气工程学科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具有良好的应用平台。作为电气工程学科的研究生,首先应了解电力工业的发、输、配和用的各个生产环节,不仅需要到电厂、变电站、电力部门等传统部门去调研交流,更需要到新建设的、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满足电力工业发展需要的新建设的基地和部门去调研交流,全面了解当前电力工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并据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或课题,将使得所选择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2.查阅行业网站和相关的学术网站

电气学科的研究生应多浏览行业信息网站,了解中国电力工业的最新发展和研究动向,并掌握国家对电力工业发展的战略导向。其次,应多浏览相关的学术网站,如国外的风电等新能源网站。这些是丰富自身知识、把握电力工业发展的前沿、明晰未来工业发展方向的良好途径。同时,也对指导科学研究的选题具有重要作用。

3.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科学研究或研究生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阅读文献则是获得解决问题方法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经典的书籍和高水平的论文可以了解所需解决问题里程碑的方法、当前研究的进展、已有方法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明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此外,可以针对所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对数学领域以及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运用数学知识或者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本学科科学技术问题。

4.结合导师科研项目

导师的科研项目已经是经过调研、论证比较可行的课题,研究生可以立足导师所立项目所需解决的问题去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课题。一般地,依据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在研究经费、实验条件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障,学习过程中融合导师的科研过程,有更多的机会与导师进行交流学习。

三、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4,5]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培养就是要为我国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加强对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1.参加学术交流会议

学术交流会议是研究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获取科学前沿动态、实现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报告人讲述的内容中感悟到不同的创新方法和思维方式,获得广博的知识,作为自身学科创新的物质基础,从而以不同的方法思考本专业的问题,往往会获得一般方法难以得到的科研成果。目前电气工程学科举办的大型学术会议越来越多,比如全国电自专业高校年会、全国电工学科研究生论坛、电机工程协会的年会、博士生论坛等,研究生们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参加。

2.多参加交叉学科的学术讲座

电工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电力系统的问题也不可能仅仅依赖于电力系统本身的知识去解决,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肥沃土壤。在讲座中,可以听到报告人对自己学科工作的综述和研究体会,可以学习到学术大师们治学的理念、态度和方法,从而启迪和激发自己的思想,达到以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的效果。

3.重视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

相对来说,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的频率并不是太高,且由于开会地点、时间和科研经费等的限制,学生并不能经常参加学术会议。因此,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愈加重要。课题组内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应该每周举行一次交流会,相互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遇到的问题,自由争辩,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使认识得到发展,在相互的交流中碰撞出新思想的火花,从而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假说,开辟新的研究途径。

四、表达能力的培养

人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包含写和说的能力。研究工作需要得到认可或需要得到别人建议和帮助都依赖于良好的表达。思维敏捷、条理清楚地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或展示自己的研究工作是使自己的科研工作得到认可或获得有价值建议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加强和培养表达能力:

1.多练习口头汇报

首先,参加会议时要争取汇报的机会。表达能力是需要不断练习和锻炼的,有时候想得很好的内容未必能有条理地进行讲述。其次,要勇于提问,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提问不仅能充分把握新知识,且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研究生们时常胆怯,不敢提问,生怕暴露自己知识的浅薄。钱伟长先生经常说:“报告总是不能全听懂的,要提问题,没有愚蠢的问题,不提问的才是愚蠢的!”青年学生应充分重视提问,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

2.多写学结

科学研究中一定要重视书面的表达。多数学生觉得这些问题自己已经掌握了,没必要写出来,殊不知这里面隐含着很大的学问。把内容和观点写出来是对自己工作的梳理,是理清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书面表达后会使得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条理更清楚,更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学结包括许多方面,不仅仅是写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写开会的会议纪要、会议报道、记录每天的学习进展、总结每周的学习内容或对某个阶段成果的梳理等。

3.反复体会教师修改后的论文

人总是在学习中成长和进步的。只有充分认识到不足和发现自身与别人的差距才能更好地学习和进步。导师就是研究生阶段最好的学习榜样。不少同学并不重视导师修改过的论文、ppt等材料,这无形中损失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机会。研究生应细细品味导师修改后的表达方式和领悟导师的意境,及时丰富和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日积月累,水平自然会得到快速提高。

五、综合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内容,但是研究生的思想修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也至关重要。俗话说:要想做好学问,首先要做好人。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并不应该是研究生学习和培养的全部。许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事情与他无关,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脚踏实地做事的作风。此外,学生应该做导师的好助手,协助导师做好本科生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的指导。对于课题组的其他公益事务研究生也应该主动承担,认真完成,抱着“既行之,极致之”的态度,增强自己的责任心。

六、结语

培养具有电气工程学科特点的高层次研究人才对推动电力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结合该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关于研究生选题、创新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及方法,希望研究生能通过参加实践调研、广泛阅读文献、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交叉学科的学术讲座以及勇于提问、善于表达等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达到培养的目标,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董方敏,周学君,黄华.电气工程硕士校企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45-46.

[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1-21.

[3]谭德荣,高松.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