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课程管理制度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4-04-17 18:09:47
培训机构课程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大数据;考研培训机构;内部控制
1977年,我国正式恢复高考,并实施公费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精英制度,大学毕业生实行国家分配。行至1993年,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开始接收自费生(赞助生),此时,高等教育走下象牙塔,全国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呈几何变化,其波及效应使大学毕业生含金量和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自主择业成为主流。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日趋严峻。“大多数公司,尤其是多数的中小型企业,投资步伐放缓。并且影响了欧、美、日等国的投资者对投资亚洲也包括中国在内的信心”。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引发的就业压力和扩大内需,我国政府制定了高校扩招政策。“2000年以后,国家为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推广,我国对大学生扩招比例又进行了上调,扩招幅度高达38.16%。”截止到2017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人数高达735.119万人。高校大规模扩招的续曲是考研大军的急剧膨胀。据教育部的《2018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2017、2018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实现两连涨。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201万人,2018年增幅18.4%,达到238万人。在这千军万马争过考研独木桥的过程中,考研的衍生产品———考研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考研培训机构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考研培训机构的质量管理和行为规范等问题的出现,特别是考研培训机构内部控制措施的提升和科学化。面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快速扩大的考研培训市场,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屡屡表现出与现代教育培训机构发展不相适应的窘境。亟须“可通过对内部控制体系目标设定的创新和要素的完善,达到适应教育培训机构长远、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2018年1月24日,人民日报以“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野蛮生长需加以规范”为标题的报告,为培训机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吹响了号角。同时,大数据的应用为考研培训机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更科学的可操作方法。
一、内部控制基本理论及其政策导向
现代内部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实践在西方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以美国、加拿大、英国为代表的三大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为主流。内部控制的基本目的是纠错去弊,防范企业风险和处理好企业的借鉴与创新、继承与发扬之间的关系。(一)内部控制基本理论和目的。1934年,在美国《证券交易法》中出现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概念。在这部《证券交易法》中,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定义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由发行人的首席执行官和财务官或履行类似职能的人设计或处于其监督之下,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根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编制财务报表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即内部控制是企业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方面的内在机制,是企业各层员工共同实施以保证企业基本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与完整性,确保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保证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及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接受政府等部门的监管。由于不同的企业、行业、各种单位社团的经济活动不同以及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企业发展的内外部风险也会不同。而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不但会避免寻租和搭便车行为,同时也会增强企业对风险的抵抗能力,推动考研培训机构的管理创新,实现传统考研培训机构向现代化考研培训机构的飞跃。(二)内部控制的政策导向。内部控制的政策导向是以企业风险管理为主,提醒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加强风险控制意识,关注企业经营中供应链的关联性和风险的波及效应。大数据时代,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保障,为企业“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中,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环境、风险、控制过程、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要素”的理念提供了可能。
二、广州市某考研培训机构内部控制现状
(一)广州市某考研培训机构基本情况。广州市某考研培训机构成立于1999年,注册资金500万人,从业人员约60人。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该考研培训机构品牌综合实力已经形成,是其所在地区最出名的四大考研培训机构之一,特别是在英语、数学及政治等考研辅导领域均有一定的权威性。其签约的培训教师中,不仅有名师,还有考研辅导行业最红的数学教师等。其学员不仅遍布广州市的12个区,还有来自佛山市、清远市、江门市及肇庆市的部分学员。随着该考研培训机构业务量的扩大和资金流的增加,考研培训市场竞争的激烈和考研门槛的提高,其内部控制也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日益受到培训机构投资者和管理者的重视。(二)亟须收支环节的控制制度。广州某考研培训机构的客户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和应往届毕业生,大部分前来参加考研培训的学员支付学费方式以现金、微信、支付宝和银行转账支付为主。在考研培训行业,考研培训的科目不同,选择的培训教师和培训的形式也不同。这两个不同直接导致考研培训费用的不同。辅之以培训费用优惠政策的不同,出现了不同学员之间培训费用差别较大和收入不透明的现象。某考研培训机构为了提高员工的招生积极性和教师们的培训质量,对培训教师实行差异化的劳务费,同时对招生人员设立了底薪加提成的薪酬制度。这些貌似公平的收支结构,却增加了考研培训机构的账务名细和统计难度,出现了资金流的混乱。特别是在考研培训旺季,临时租用场地培训、个性化培训及税费缴纳等无疑使收支额度大幅增长,而差异性支出费用也增多,给培训机构的财务人员及时核清账目造成一定的困难。为此,广州市某考研培训机构传统的收支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竞争与发展的需要,亟须利用大数据技术科学的管理和规范资金收支流程和账目。(三)财务信息存在不对称性。“将适当的信息,用适当的方法,传递给适当的人,从而形成一个健全、迅速、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以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据调查得知,几乎所有参加考研培训的学员都是自费报名参加学习。因此,这些学员对缴费后的收据和发票没有必须开具的要求。从企业角度,为了节约纳税成本,也会故意或非故意地不给学员开具发票。而且有些学员,会以不要收据和发票为由向考研培训机构经办人员提出减少培训费用的要求。为了吸引学员来此培训,大部分培训机构都会采用这种非常规的手段来招收学员。于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对称性出现了,寻租空间影响了培训机构的资金安全。(四)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而优则仕”是考研培训机构的通则。培训教师可以花高价聘请,管理人员的使用以节约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于是,某考研培训机构在任用管理人员的时候,以选择学历较低者或是亲朋好友为主。“重教轻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学员越多,教师的讲课费也就越高。而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变化不大,无形间影响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更有甚者,催生了部门之间员工的攀比心理,导致管理人员与培训教师私自招收学员的情况。
培训机构课程管理制度篇2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船员远程培训,系指利用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建设的船员远程培训平台实施的船员远程培训,包括选定的强制性培训和非强制性培训。
强制性培训为《船员条例》《培训管理规则》规定的船员培训项目,非强制性培训为船员专业技能、安全知识教育、政策法规宣传等旨在提升船员适任能力的辅内容。
第三条国家海事管理机构是船员远程培训工作的主管机关,主要职责如下:
(一)负责组织建设和持续更新远程培训平台;
(二)负责确定船员远程培训具体项目并向社会公布;
(三)组织远程培训平台培训课程的确认。
省级地方海事机构、直属海事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级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船员远程培训学习点设置,以及指导监督本辖区远程培训学习点远程培训的开展。
分支(市级地方)海事局负责具体管理本辖区船员远程培训点培训的开展,包括船员远程培训的报名、培训过程、结果认定及培训效果评估等内容,并督促本辖区船员远程培训学习点落实管理制度和安全防护制度。
第四条船员远程培训学习点的设立要求为:
(一)所处地理位置方便船员往来学习或者地处偏远地区附近没有符合法定资质的船员培训机构;
(二)满足符合本办法附件1规定的船员远程培训学习要求的场地、设施和设备以及管理和维护人员;
(三)能实现对船员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
(四)有健全的船员远程培训管理制度,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消防、卫生等方面的要求。
船员远程培训点原则上应在船员远程考试点设置。
第五条船员远程培训学习点应实现以下功能:
(一)为船员提供能登录公益平台进行网络远程学习的电脑终端及相关设备的场所;
(二)对强制性培训项目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
(三)为船员提供考试报名、业务咨询等服务;
(四)为在本学习点参加培训的船员建立电子培训档案;
(五)落实船员远程培训管理制度和安全防护制度。
第六条设置远程培训点的省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需要,制定船员远程培训计划,并定期公布。
第七条参加远程培训的船员,可根据远程培训计划,在网上报名。
通过审核的船员可凭电子凭证按照约定的时间到约定的船员远程培训点参加远程培训。
第八条参加强制性培训的船员应当到远程培训学习点参加学习,由远程培训学习点记录其培训过程并确认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第九条船员远程培训学习点应当对参加强制培训项目学习的船员的培训过程进行监督,并将学习记录打印签名后存档备查。船员全部培训完成后,可在网上或者远程培训点的自助终端打印船员培训证明。
第十条船员可凭强制性培训的远程培训证明向海事管理机构申请相应培训项目的考试。
第十一条用于船员远程培训课件应当符合船员远程培训课件制作规范(附件2),并附有相应的教材,在通过主管机关组织按照船员远程培训课件评审规范(附件3)进行的课程确认后方能用于船员远程培训。
第十二条各省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加强对本辖区的船员远程培训学习点的检查,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培训机构课程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模型 精细化 培训体系 构建
一、前言
a公司是一家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取得国家授权专利200余项,承担10多项国家“863”和“国家火炬”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公司的快速发展源于技术的创新,源于精益生产及管理的追求,也源于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公司始终坚信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梯队建设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多渠道鼓励员工“终其一生,学习一生”,保证员工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其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a公司在过去的两年持续将精益管理的思想运用于培训体系的建设。2010年到2012年,a公司总共开发了109门内训课程,118名内训讲师,人均培训课时从36小时增加到60小时。在以往的课程及讲师开发中,我们以行政管理、工程技术、营销贸易、技能员工四大职业通道作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大的方向。然而,精细化的管理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培训效果的达成要求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针对具体的岗位甚至具体的个人,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基于岗位胜任力的精细化的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岗位胜任力模型解析
岗位胜任力模型,也叫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简单来说,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特征要素的总和。能力素质也叫胜任力,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里兰提出,他把能力素质模型划分为五个层次: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他认为,不同层次的能力素质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不同。他把人的能力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也就是通常说的冰山理论),知识和技能属于海平面以上的浅层次的部分,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属于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层次的部分,也称为人的潜能部分。
研究表明,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层次的部分,但这部分较难评价和培养。在人员测评工具的帮助下,人力资源工作者应凭借潜能来挑选员工,再对其知识、技能等素质施以相应的培训与开发,才能对员工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对我们培训工作人员来说,要求我们针对每个岗位所要求任职者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亦即岗位工作规范,进行培训与开发。如图1所示,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对该公司营销部门经理一职进行岗位胜任能力分析,得出该岗位所要求任职者具备的能力有应变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市场分析能力、逻辑计算能力、客户开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才开发能力、团队建设能力9种。那么首先,针对这个岗位,我们就可以设置和开发这9门课程,并对这个岗位的人员施以相应的培训。其次,针对具体从事该岗位的某个人,比如图中的张三,其市场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建设能力3种能力均未达到岗位所要求的水平。那么对张三来说,需进行的培训项目应该是3种,而不是9种。这就是岗位一般需求与员工个体需求的区别。在实际工作中,岗位能力素质模型指导我们根据各个岗位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再针对个人选择岗位培训课程中具体的培训内容。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将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的一个重要工具。
三、培训体系的内涵
培训体系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活动组织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系统模型,可以被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
1.培训制度层面
制度是基础。制度层面涉及企业培训开发活动中的各种制度及管理办法,包括培训经费使用与管理制度、内训师开发与管理制度、内部课程开发与管理制度等等。
2.培训资源层面
企业培训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内部讲师及内部课件,其他的包括培训场地、电脑等硬件设备。
3.培训运作层面
是指从培训需求、培训预算、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到培训评估的整个培训开发流程的运作层面,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来阐述培训机构的工作内容与流程。
将岗位胜任力模型应用于培训体系构建的各个环节,使得培训课程更加精细化,培训内容更加具体化,培训目标更加明确化,培训效果更加定量化,由此得出精细化的培训体系。
四、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企业培训体系构建
a公司大致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
步骤1:工作分析。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应用需要我们对每个典型岗位进行工作分析,重点分析能胜任岗位的关键因子进行建模,确定每个岗位所需的胜任力特征。确定胜任力特征的方法可以选择研究工作绩效优异的员工。a公司在前期通过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调研,再结合专业小组讨论的结果,初步确定了40个典型岗位族的胜任力特征,并由此建立了40个典型岗位族的岗位发展课程体系。
步骤2:岗位胜任力导向的培训资源开发。包括培训课程开发以及内部讲师开发。
步骤3:培训制度支持。制度是前提也是后期效果的保障。在岗位建模以及体系运作中,需要相关的制度来指引和导向,在效果达成之后,更需要形成管理制度来固化,保障岗位胜任力模型应用的效果。因此制度在整个体系构建过程中是不断产生和更新的,它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起点,也是一个效果固化的终点。
为了便于系统理解,我们从培训体系的三个层面进一步来阐述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1.培训制度层面
培训制度是培训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原则。为保障岗位胜任力模型应用效果,a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
(1)推行分层级管理机制。分为公司级、事业部级、部门级三个层次开展,将综合型培训与专业型培训相结合。比如新进员工培训,由公司组织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行为规范、质量意识、人力资源等综合型培训,事业部组织安全意识、员工违规违纪处罚管理办法、产品介绍等具有事业部特点的综合型培训,最后由所在部门组织上岗培训。分层级管理机制的推行保障了岗位胜任力课程的有效培训。
(2)制定《内部讲师管理办法》、《岗位课程开发管理办法》。《内部讲师管理办法》对内训师的选拔以及讲师资格进行了约束,从学员满意度和讲师负荷两个维度进行维持资格的定量化考核。《岗位课程开发管理办法》对内部课程开发指引了方向。
(3)多渠道拓宽培训途径。a公司除内部培训、外出培训、委外培训(外请讲师)途径外,注重传统培训与现代网络媒体的对接,引进了e-learning技术,它允许学员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与学习课程,有利于学员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利于提高个人短板,满足动态的、个性化的培训需求。网络商学院的启动刚好满足了精细化的培训课程体系的载体要求。
2.培训资源层面
(1)建立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培训课程体系。为构建精细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满足员工基于岗位的一般需求以及能力提升的个性需求,a公司根据现有职业发展通道和实际情况,确定了40个典型的岗位族,例如行政管理通道,可以分为招聘、培训、薪酬、行政、党群、资产管理会计、成本管理会计、销售管理会计、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市场管理、工段长和班组长等14个典型岗位。每个岗位按照能力等级要求,以职业素养类、通用技能类、专业技能类分类设置课程(每一类设置3-5门课程),形成从初级师级/初级技工到高级师级/高级技师的培养方案。具体操作上,首先,我们对目前已经开发的内训课程设置了课程代码(n1-n65)。其次,由指定的工作小组成员组织讨论并确定具体岗位及层级所需培训课程。举例来说,行政管理通道的培训岗位可设置课程如表1。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我们紧密联系岗位所需能力来设计培训内容,参照了公司职业发展等级任职资格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对于内部已开发的课程,我们参照内部课程代码填写,对于内部尚未开发的课程,我们尽量在操作层面上根据工作实际细化课程名称,并将其作为公司后续课程开发的方向。如填写示范中列举的培训岗位,按照公司职业发展体系任职资格结合岗位能力素质模型,预备管理师、初级管理师需要参加的培训课程可以设置为:《入职培训》(n1)、《部门级安全培训》(n2)、《岗前培训(工作内容、业务流程)》(n4)、《公文写作》(n5)、《ppt制作》(n6)、《office办公软件》、《培训管理》。n1、n2、n4、n5、n6是内部已开发的课程,《office办公软件》、《培训管理》可以作为新课程开发的方向或培养内容。
(2)全员参与,建立基于岗位发展的内训师开发模式。在以往的内训师开发中我们也是以行政管理、工程技术、营销贸易、技能员工四大职业通道作为大的选拔方向,然而,精细化的管理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培训课程需要精细化,培训讲师也需要是来自各个岗位上的精英。2011年,a公司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需求分析,建立了第一期岗位发展培训课程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为内训课程的开发和内训师的开发指明了方向。在后续的内训课程开发和内训师的选拔上,我们将以岗位发展为方向,面向公司所有岗位骨干选拔内训师,开发岗位发展课件,全面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加强自我学习,有意识地归纳、总结所掌握到的知识和经验并进行分享,促成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的形成。
(3)定量考核,创新内训师管理模式。数据统计,a公司118名内训师,人均授课不到3小时/年。在对今年上半年高级以下等级内训师考核中发现,有40%的内讲师今年内尚未授课。此外,相当一部分内训师能力得到提升后会被提拔到核心业务岗位,因工作繁忙就退出了培训工作,使得队伍长期保持新人较多、有经验和实力的内训师较少的局面,造成了资源浪费。针对上述情况,为有效开展公司内部培训,打造高效内部学校运行机制,公司把内训师纳入考核体系,制定了《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从学员满意度和讲师负荷两个维度对内训师进行定量化考核。内部讲师年度授课课时小于2小时、学员平均满意度小于60%为考核不通过,年度积分排名前10%为优秀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制定本办法,在授课质量和数量方面对内训师进行了基本约束以维持讲师资格,提高了内训师授课及提升授课技巧的意识。
3.培训运作层面
(1)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a公司培训需求分析的重大进展在于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的应用。在年度培训计划制定上,充分考虑到了岗位发展培训课程,并建立“内训学校”,编制内训师年度授课计划表,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最大程度上满足各个岗位的培训需求。
(2)完善培训效果评估。岗位胜任力模型不仅为培训体系提供了培训需求,也提供了培训目标。通过培训,员工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达到岗位能力要求或者达到绩优者的表现,那么这次培训项目就是成功的。目前a公司运用到的评估方法有反应式评估、学习式评估、行为式评估、绩效式评估,前三种评估方式用的较多,绩效式评估方法目前用的较少,主要用在一线员工技能提升,如产品合格率的提升上。
五、应用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培训体系取得的效果
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胜任力模型是对岗位说明书的进一步科学细化。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培训体系是岗位分析应用于员工培训的进一步深化。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员工培训课程开发与设置、内训师开发与管理以及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启发了内训师管理上的创新。纵观各类文献,在对内训师的管理上,培训和激励是企业目前做得比较好也容易实施的。然而对内训师的评估与考核,目前主要以定性考核为主,难以保证其科学、客观性。a公司推行的内训师积分制考核是对内训师定量考核的一次尝试。
a公司应用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培训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一,内训师及课程开发方向得到明确,避免了资源浪费,其数量和质量也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已开发内训师118名,标准化内训课件109门。
第二,培训满意度得到提高。学员对培训课程及内容的设置满意度提高,同时,新的考核模式下,内训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激发,内部学校-“内训师课堂”运行良好。学员满意度相比上年度提高了1.4%。
第三,培训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内部课程及讲师的增加减少了外出培训的需求,外部培训课程(岗位资格认证类除外)逐年减少,oee、柔性生产计划与排产管理等多门外部课件已成功转换为内训课程,大大减少了培训成本。
不足的是,建立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培训体系不仅要求对岗位工作进行定性分析,还需要定量化地评定岗位素质能力等级。目前a公司还处在定性分析的阶段,定量分析素质能力等级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46
[2]许盛华.培训应该这样做:需求导向的量化培训体系[m/c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晓彤,杨树权,王健.基于岗位序列的培训体系构建[j].人力资源管理,2012,7:70
[4]王丽静.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培训体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2:18
[5]周飞.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体系[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j].2010,10:75-76
[6]贾波.宝克公司员工培训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d].兰州大学,2011:4
[7]庞辉.依托内训新机制推进企业内训师队伍建设[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0
培训机构课程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 学分制;继续教育;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8-0076-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由此可见,面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国家层面已经把继续教育提高到新的高度。
目前,学分管理制度是教师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要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教师培训规划,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从培训任务、机制建立、学分登记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对“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提出明确要求。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规定:每个注册有效期内完成不少于国家规定的360个培训学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等量学分,才能定期注册。
继续教育学分管理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在职业务提升,另一方面使教师面临新的艰巨任务。学分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让很多教师爱恨交加。如何有效解决学分制度建立和教学实施中的矛盾,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我们面对学分背景下教师培训实施路径与策略进行了探索,在曾广耀院长主持的《学分制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路径与策略研究》课题中,笔者作为成员之一,在课题组的统一安排下,对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实效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一、当前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困局。
1. 校本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专业引领,教师动力不足。目前广大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由于学校小学生少,师资配置也不多,本校相关学科的教师就更少, 同行交流的机会几乎没有。没有他人经验借鉴,校本研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人才引领。许多学校的校本培训,培训形式泛化,很难产生实际效果。同时,培训任务大多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教师缺乏培训原动力,收益不多,效果不佳。尽管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提高专业素质、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但是教师和学校的需求并没有在行动上最终促成教师培训成为现实。
2. 集中培训内容不系统,过程不够规范,大多流于形式。各级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在实施培训过程中,一般根据自身师资条件、教学资源和经验来开设培训课程,很少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培训内容和课程开设大多盲目跟风,随意安排培训课程,教学内容零散,无系统性可言。既缺乏总体规划又忽略了教师的长远发展,对教师的岗位自我发展方式关注不够,甚至使得教师因为参与集中培训学习而导致工作上忙乱不堪等等。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活动,无法真正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久而久之,会使学校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3. 培训内容与教学现实相脱离,参训教师共鸣度不高。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研,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这更要求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要关注教师在岗位上的自我提高和发展。大部分老师认为集中专题培训的困难首先是没有时间,其次是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关注不够,教学内容空泛,培训意义不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教师继续教育集中培训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培训内容与教师的教学日常工作现实相去甚远,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学的内容,其共鸣程度也可想而知。
4. 培训组织涣散,纪律松散,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物质。目前集中培训有部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培训。虽然由于学分管理刚性要求,教师有完成学分硬性任务的需要,很多教师勉强参加各级集中培训,但是由于一些基层培训单位组织不力,教师为培训而培训。逃课现象普遍,听课纪律松散,课堂打瞌睡、讲笑话、接听电话的多。加上授课专家课前准备不充分,专家自身学术造诣不够,形成台上“演独角戏”的现象,教学无双边活动,学员参与度低,培训效果不明显,浪费时间和金钱。导致国家教育法规无法落到实处,广大教师对自身责任感到困惑。
5. 培训管理缺位,组织不严,缺少有效的质量评估机制。一些基层培训机构由于缺乏必需的制度管理或管理制度不严,工作责任心没有跟上,培训组织管理不力,尤其是对授课教师缺少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单凭上课专家自身约束,很难提高培训实效。即使是名副其实的专家,也并不清楚自己的教学是否得到学员的肯定,哪些方面需要弥补。况且有些所谓的专家,自身水平能力欠缺,任务观念重,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满堂灌,观念陈旧,无视一线教师需要,无视听课学员反馈。这样缺乏良好评价机制的培训活动,学员大多反映不佳。
二、本课题拟解决的相关问题
培训机构课程管理制度篇5
一、培训课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针对不同的人群,一些培训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就有了短期班、长期班、提高班、合同班、保过班等五花八门的培训班,他们大部分以营利为目的,“缺少归口管理、职责不清,缺乏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只是作为创收的‘钱袋子’在使用”[4]。至于有没有传授新知识,学员素质和能力有没有提高,就是另外一码事了。正是由于认识的缺失,绝大部分培训机构忽视了培训的课堂管理,没有专门的管理团队和培训师资,大部分都是兼职培训教师,上课敷衍了事,教学形式单一,存在满堂灌的现象[5]。学员应付差事、走过场,甚至有些学员报了名就完事了,从不上课,最后拿其他学员的教材划出重点,临阵突击一下,还能结业。培训流于形式,缺少监管,这在很多培训中都是普遍现象。然而,一所培训机构要长期良性发展,要真正实现服务学员、服务社会,同时自身赢利的话,就必须抓培训质量。培训质量的提高除了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要的教学手段,培训课堂的管理也尤为重要。要管理好培训课堂,就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双管齐下。然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多数培训注重的是培训课堂的目标管理,忽视了过程管理,其实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是互补统一的管理体系,要实现目标管理,适当的过程管理很有必要;过程管理的实施,能够深化目标管理,二者科学、有效的结合应是培训机构应有的管理模式。所以,培训机构应该一改以往单纯的目标管理的做法,适度进行过程管理。良好的过程管理能够使培训规范化、科学化,能够使培训的组织者、实施者共同发挥作用,使培训有用且有效,以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标;使学员通过培训真正学到想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创设良好条件。
二、实现培训课堂有效管理的途径
如何在实现培训目标管理的同时适度地进行过程管理,以达到培训的管理效果,提高培训质量?如何使培训更好地为继续教育服务,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创设良好的条件呢?笔者认为,要实现培训课堂的有效管理,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必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了解需求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对于一个培训机构亦如此。任何一个培训都是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培训机构在制订培训计划、实施培训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学员的学习动机、需求及学员的基本情况、特点等详细信息,这是制订培训计划的前提和增强培训效果的保障。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学员的基本情况、特点和需求、动机,才能因人而异,制订适合的培训计划,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也只有充分了解学员,才有可能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确保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使培训有效且有用。2.加强交流“交流就像大气中的空气一般,供人呼吸,供人生存。”这句话足可以说明交流的重要性。在培训过程中,管理人员、培训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多和学员交流。通过交流,了解学员生活、学习中的困难,随时关注学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交流中发现的问题;同时,通过交流,还可以增强学员和培训人员的感情,增强团队意识,打破以往培训教师只顾传授、学员被动学习的局面。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提高,有利于学员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培训教师开放思维,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3.控制规模培训机构实施培训的最终的目的是,在传授知识、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取可观的收益。很多培训机构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往往采取大课堂上课,上百甚至上千人的课堂。大规模的课堂培训,节约了培训成本,但同时,大规模的培训课堂,使得师生之间、学员之间交往的机会就少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也少了,无法实现与学员更多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给培训教师的课堂管理和因材施教带来了难度。而学员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就很容易造成学员对培训的厌倦。一个培训机构要做大做强,就要提高培训质量,控制培训课堂的规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充分了解学员的需求,促进师生的进一步交流,针对不同学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教学,确保培训的效果。4.激励机制培训管理的有效实施,培训的良性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促使培训管理队伍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管理工作,可以保证培训教师发挥“教”和“管”的作用;同时,送培人员如果将学员的学习和相关利益挂钩,培训机构将学员平时的学习情况、综合表现和最终的考核结果挂钩,就能更好地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培训管理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培训的效果也就立竿见影了。5.尊重学员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培训对象一般都是已经脱离正规教育或已参加工作和社会人员,他们希望通过培训更新补充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对待他们,不能像对待学生一样处处以教育人的方式和他们交流、授课,而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不仅对他们个人表示尊重,更要对他们不断学习的精神表示尊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也只有尊重,才能使学员积极参与交流,才能更多地了解学员,确保培训的有效实施。总之,培训要达到既定的目标,除了稳定高水平的培训师资、先进完善的教学设施、必要可行的教学手段,合理有效的管理是必要的。采取合理的措施实现培训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培训的良性发展,继续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实施。只有这样,继续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桥梁作用”,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才有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推进。
作者:张继晓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学院继续教育中心
培训机构课程管理制度篇6
与其他培训管理工具相比,培训矩阵实现了“人、岗、训”三者的整合统一――培训管理者与业务部门管理者可以依据岗位需要共同设置培训矩阵,配置相应的培训课程,然后再根据在岗人员的情况选择对应的课程培训,提升人岗之间的匹配度。
结构化梳理培训需求
进行“傻瓜式”管理
对于培训管理者而言,可借助培训矩阵表来梳理培训需求。培训矩阵表一般包括两个维度,即岗位和岗位所需的课程及培训。培训矩阵表以岗位需要为核心,可以有效保证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及实用性。
划分职位族,平衡针对性与效率
在同一个矩阵表中,若包含的岗位数越少,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就越强;若包含的岗位数越多,管理起来就越方便。因此,企业在设计矩阵时,需要寻找针对性与方便性之间的平衡点。根据我的经验,将职能类似的岗位分成职位族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可以在充分保证针对性的同时,又能兼顾到管理效率。
如扬子江药业集团将所有岗位分成了研发体系、生产质量体系、财务供应体系、行政支持体系、营销体系五大职位族,培训中心在每个职业体系内选择熟悉业务的人员来兼职培训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相关培训知识的培训,经过考评后方能上岗。在建立培训矩阵时,由兼职培训管理员负责整合所需知识、技能类似的岗位,形成岗位族。
结构化梳理,把脉培训需求
在梳理培训需求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可以采用结构化的梳理方式。如扬子江药业按照法规/文件/制度类、安全环境类、知识类、实操技术类、综合管理类五方面将岗位需要的培训和学习进行了结构化梳理(见图表2)。这样能够避免非结构化梳理的随机性,防止因考虑不周而遗漏应有的培训内容。
判断培训实施的时机
培训矩阵表中的“适用情况”一栏,主要便于培训管理者判断培训实施的时机,实行“傻瓜式”培训管理。以扬子江药业的qa岗位为例(见图表3),根据岗位工作需要,在岗人员必须掌握gmp相关规定,而且此内容应该在上岗前或相关政策修订的情况下进行培训;在正常情况下,不必为在岗人员安排此培训。
以培训矩阵为基
搭建覆盖全员的培训体系
基于培训矩阵,企业培训管理者可以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体系,进而构成完善的培训体系。通常情况下,在培训矩阵表完成后,就可以将现有课程整合进课程体系中,而另一部分新增课程则有待开发。
完善教材体系与师资体系
首先,培训管理人员通过培训矩阵表梳理出各职位族的培训课程,若加以汇总就可以构成覆盖员工职业生涯全过程(包括上岗、在岗、晋升)的课程体系。然后,培训从业人士需要围绕课程内容编制纲要、撰写教材,形成教材体系。同时,企业要根据课程的核心内容选拔并确定内、外部讲师,形成师资体系,从而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见图表4)。
课程招标,满足新需求
面对新课程需求,可以采取课程招标的形式来完成。如扬子江药业在公司内设有兼职内训师,他们均经过ttt培训以及课程开发鉴定。根据公司制度规定,不同鉴定级别的内训师,每年都要完成相应数量的授课课时和课程开发任务,否则无法享受内训师待遇。
我们制作出新课程目录,发放到内训师中进行招标,并明确课程开发进度。未能得到招标的课程,将由培训中心与业务部门代表共同开发,课程开发者享受内训师开发课程的待遇。
迈向培训矩阵
对接人力资源管理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培训管理工具,培训矩阵可以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年度培训计划、胜任力素质模型等多项人力资源工作对接(见图表5)。
与绩效管理对接
由于培训矩阵课程来源于岗位工作需要,因此,梳理培训需求的过程,能够帮助管理者找出员工绩效不佳的原因。在扬子江药业集团人力资源部进行新任管理者面谈时,我们了解到,培训矩阵提供的维度,往往可以为他们提供与下级面谈时的绩效梳理工具,更全面、具体地分析员工绩效不佳的原因。当与员工确认这些原因后,由于知识/技能欠缺导致的低绩效将可以通过矩阵中的对应课程予以解决。
另外,从处理员工关系的角度看,以绩效不佳为由处理员工,须有明确的依据。而培训矩阵中明确提出了企业要求,这为实施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代替年度培训计划
当企业培训管理者在原有培训矩阵表的基础上增加诸如培训实施时间、培训预算、授课人、责任人等内容后,完全可以替代年度培训计划表,用于指导培训实施管理。
在2015年以前,扬子江药业将培训矩阵与年度培训计划并行实施,发现培训矩阵不仅能精简培训文件的数量,而且便于培训管理者管理。经过一年的试用,我们明确将培训矩阵代替了年度培训计划,用于提升培训工作效率。
形成胜任力素质模型
胜任力素质模型主要包含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品质、动机等六大方面要求。其中,知识、技能等显性要求均包含在培训矩阵中,而社会角色、自我形象、品质、动机等隐性特征属于胜任力潜质部分,可基于培训矩阵继续梳理员工的岗位特征。
如果培训管理者希望走捷径,快速确定胜任力潜质内容,则可以根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提炼员工素质要求。随后,将这些要素与培训矩阵中的知识、技能要求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相对全面的胜任力素质模型。
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结合
结合公司员工的技术发展通道、管理发展通道的要求,培训矩阵将能形成一系列发展类课程,在协同企业与员工的努力方向的同时,帮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涯发展。
培训机构课程管理制度篇7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即开发管理、过程管理、后期管理,每个阶段、过程所涵盖的内容都非常系统、细致。一是开发管理。开发管理是继续教育培训的前提,主要包括继续教育培训的市场可行性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主要对象、授课教师的选取以及确定招生宣传方案,培训方案、培训地点的选择与确定等相关的问题。二是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主要指教与学全过程的监督与检查,确保规范、有序、有效地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对学员来说,主要是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程考核,以及课程毕业设计等情况进行跟踪、了解、管理,对任课教师来说,主要涉及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反馈、管理。三是后期管理。后期管理主要是做好培训的总结评估、资料存档工作,培训结束之后的总结必不可少,只有总结才能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发现培训过程中的一些优势做法,才能为今后的培训积累宝贵的经验。同时,做好收集工作主要包括培训学生名单、成绩档案、培训授课教案、考试试题等材料。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内容所涉及的三个过程,涵盖面广,牵涉到学校很多个部门,比如招生计划主要由培训处完成,教师的安排由教务处、甚至需要院系来配合,所以培训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否则很难做好。因为过程复杂,也就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继续教育培训的工作实际,就目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一是机构身份不明。高职院校关于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身份、职责没有统一的规定,有些高职院校培训机构从属某个院系,有些从属于机关,如果把它作为院系的一个机构,基本上很难发挥它的职能,会出现上下协调沟通不畅,学校资源很难整合,运行效率低,服务水平差的局面,有些高职院校只是把培训机构作为创收的主要来源,无视专业分散、学员学历参差不齐等问题,完全丧失培训机构本身应有的职能,严重挫伤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积极性。二是管理模式落后。
管理模式落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没有真正重视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也就疏于对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或者制度不完善,没有信息反馈的畅通渠道,没有工作的有效监督等等,事实上,继续教育培训必须要有规范的管理和优秀的教学质量,才能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因为继续教育培训面临学历水平低、生源构成复杂等困难。三是师资力量薄弱。部分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职的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都是在学校正常教学任务的教师安排好了之后,才会安排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教师,没有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另外因为部分高职院校对教育培训思想上不重视,这方面的教师招聘流程标准不透明、不公开,导致管理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完善的有效途径
针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重视。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培训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明确机构所承担职责和历史使命,要给予相应管理机构职权,教育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更是要端正认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资源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和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二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可以考虑实行教育培训分级管理架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只是作为职能部门进行监管,所有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由下一级的院系继续教育机构完成,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只是作为职能部门对教学效果、学员的满意程度等进行跟踪、考核,确保教学质量。同时要经常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的研讨会,总结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三是加强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为了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应该定期组织继续教育的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培训,比如讲座、考察、研修等形式,更新知识,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师资水平、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培训机构课程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一体化;协调机制;数据集成;智能化管理
高校教师培训一体化机制是以“校本”理念为指导,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1]通过教、学、研、训等多元形式构成相互贯通衔接的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及其运作方式。由于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等智能教育模式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加速迈入智能教育的新时代。面向世界教师教育智能化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向我国高等教育深入开展“质量革命”的客观趋势,面向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探究基于数据集成的教师培训一体化机制,促进教师智能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师终身学习,打造胜任“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校教师培训一体化的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师培训一体化的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诸多高校已形成多地区、多校区办学的格局,组织开展教师培训面临更高的要求,亟须加强跨部门协作、推进跨校区联动。面对异地办学的新要求,部分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均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相关的组织机构,以统筹实施多校区教师培训工作。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未能及时引导和统筹教师培训一体化协同机制的建立,未能充分发挥智能教育的显著优势,培训活动仅由校内少数主要部门负责实施。导致其他部门对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参与程度不高,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协同合作,共同推进教师培训一体化的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二)教师培训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不匹配
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多由培训的组织单位负责统筹设计规划,自上而下组织实施,但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个性化培训需求。课程设计与教师参训需求的匹配程度还不够高,导致教师自身在构建知识体系与发展专业能力过程中被动大于主动,培训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参加培训的教师并不一定均处于相同阶段、相同层次,部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够强,导致无法较好地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的差异化培训需求。
(三)教师培训一体化的智能管理系统不全面
随着智能教育的飞速发展,部分高校正在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依托线上平台,针对教师培训开展智能化管理。例如,南京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开发了教师培训在线报名系统,这一系统可供教师报名参加教师培训、教学咨询、听课观摩等活动;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在ag尊龙app官网了培训项目、研讨活动、咨询与评估等内容,可供教师及时了解最新教师培训动态及往常活动的开展情况。从当前高校的实践情况来看,线上平台包含培训课程信息、培训报名、教师沙龙创建等可实现的功能,基本满足日常管理需求,但尚未能达到全过程智能化管理的要求,对培训活动的前期组织、线上交流研讨、参训人员实时学习进展等方面体现不足,未能形成教师培训从规划设计到实施执行的全过程管理平台。
二、教师培训一体化的理念创新策略
面向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数据集成的高校教师培训一体化的核心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其运行机制和建设理念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
(一)以统整思维健全培训组织运行机制
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不应仅仅由人事处、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等少数几个部门开展,而应该由校内各个相关部门统整规划、协同推进。高校应充分运用统整思维,从全局角度出发,以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为核心,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教师培训中的职能分工。各部门开展的培训活动应做到相互补充,各有侧重,形成教师一体化培训的共同体,推动教师各方面素质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以服务需求完善培训课程教学体系
教师的成长过程具有实践性突出和阶段性、连续性明显的特征。[2]高校应该遵循教师成长的客观规律,综合考虑教师培训的需求,转变课程设计模式,构建多部门协同参与的课程培训体系,满足教师差异化的培训需求,为教师制订分层分类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课程体系建设应主动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注重合理设置各阶段、各层次和各要素的课程内容,既要有机融合不同要素,又要深入推进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课程的相互衔接。[3]
(三)以数据集成搭建培训智能管理平台
为便捷、高效地推动高校教师培训一体化的运行,高校应着力搭建基于数据集成的教师培训一体化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平台。平台功能设计应从三个层面出发,包括宏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观的组织与控制、微观的实施与执行。通过功能的完善,高校逐步形成开放交流、共建共享、互动发展的教师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平台;基于数据集成,形成教师培训从规划设计到实施执行的全过程管理平台。
三、教师培训一体化机制建设的实践探索
聚焦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探索基于数据集成的教师培训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了“党政协同、产教融合、跨界发展、校际共享”的教师发展工作体系,[4]创新提出了组织运行机制、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为其他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
(一)健全教师培训一体化的组织运行机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充分运用统整的战略思维,根据二级单位职能分工,创新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教师培训一体化组织运行机制,遵循党管人才的要求,形成了以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等为代表的统筹协调部门集群,总揽教师发展全局;注重凸显学院等二级单位主体地位,形成以各学院、学生处、研究生院等为代表的协同组织部门集群,贯彻落实教师培训任务;凝聚服务教师培训的工作合力,形成以教务处、人事处、档案馆、宣传部、科研院、财务处等数十个部门组成的课程支持部门集群和以信息化处、将军路校区管委会、天目湖校区管委会、党委宣传部、后勤集团等为代表的条件保障部门集群。通过组建跨界组织者团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强化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明晰了各自的职能与责任,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内在协同,形成了教师培训共同体,实现了跨部门组织、跨校区联动。
(二)完善教师培训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党委教师工作部等统筹协调部门负责围绕教师发展目标制订教师年度培训计划,采用校、院、系、团队四级培训组织联动的模式制订培训课程计划,既通过各学院、各部门自下而上地汇总教师培训需求,又加强顶层设计,结合教师发展目标定向联络课程支持部门,从综合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方面不断丰富完善年度培训课程体系。当前,学校教师培训需求汇总仍采用线下征集方式,后续,学校可充分运用教师培训一体化管理平台开展线上征集,及时了解掌握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为教师智能生成个性化培养方案。[5]教师培训一体化课程建设最基本的保障就是师资队伍建设。[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面向新入职教师推出“启航计划”,面向骨干教师推出“引航计划”,面向优秀教师推出“领航计划”,面向潜能教师推出“助航计划”,面向教学督导推出“续航计划”,通过“五航”计划引领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打造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培训课程体系。
(三)搭建教师培训一体化的智能化管理平台
当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培训方面的智能化管理主要依托于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开发的教师发展服务平台。该平台集合了教师培训活动报名、教师沙龙创建、培训学时积分查询、成绩查询等功能,为教师及时了解培训活动资讯、复盘参训情况、快速创建个人沙龙等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后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进一步完善平台的功能。比如,统筹协调部门可在平台上培训课程开设计划和年度任务安排;协同组织部门可在平台上活动策划、更新筹备及组织进程,以便统筹协调部门和条件保障部门及时了解进展情况;课程支持部门可在平台上上传课程资料、共建共享课程内容;教师可在平台上开展活动报名、考勤、培训课程评价、学时统计及查询、培训需求上报等工作,实现教师培训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以及活动组织方与参与方的双向互动发展。高校教师培训一体化机制创新是推动高校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需要统筹规划、长期推进的系统工程。高校需要从组织运行机制上发力,构建以上率下、协同参与的共同体;[7]需要从培训课程体系上发力,通过服务教师发展需求、新老教师“传帮带”等方式打造适应教师阶段性发展特点的培训课程体系;需要从管理平台上发力,发挥数据集成的显著优势,搭建功能完备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教师培训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以智慧教育、智能教育模式引导高校教师学习掌握智慧教育理念,为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新变革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王建军.课堂教学变革背景下如何创新区域教师培训模式——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j].教师,2020(5):121-122.
[2]刘义兵,付光槐.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j].教育研究,2014,35(1):111-116.
[3]高思超.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设:逻辑与路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68-73.
[4]江爱华,易洋,梁文萍.“新工科”视角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8(11):24-30.
[5]张圳.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个性化培训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6]刘义兵,常宝宁.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及其创新实践[j].教育研究,2015,36(8):121-124.
培训机构课程管理制度篇9
培训机构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
1.相关法规和文件要求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
首先,《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1999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8号)第十三条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施教机构的教师实行专兼结合。培训机构应当配备素质较高、适应培训工作需要的专职教师队伍,并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优秀中小学校长作为兼职教师。”
其次,笔者所在的福建省最近也下发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该文件提出:“重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职培训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师资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由专家学者、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和专职培训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合理流动的高素质培训师资队伍。”这里所说的“培训师资队伍”既包括培训教师的师资队伍,也包括培训中小学校长的师资队伍。
最后,几乎所有的地区在评估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时,所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都有“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这一评估指标。
2.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要求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
首先,各种层次的中小学校长培训都有一些规定的主干课程或主要内容,这些主干课程或主要内容的讲授任务由专职教师承担比较合适,因为这些主干课程或主要内容的讲授不是半天或一天就能够讲授完的,兼职教师讲授时间具有不稳定性,在讲授安排上难以操作。
其次,如今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常采用课堂研讨、教育考察、撰写结业论文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因为这些培训形式适合成人特点,能够突出参训校长的主体地位。
当培训采用课堂研讨这种形式时,研讨前题目的选择、研讨过程中的引导与点拨、研讨结束时的点评与总结等就需要专职教师参与。
当培训采用组织参训校长在本地或到外地进行听课评课和教育考察这种形式时,听课评课和考察时的引导、听课评课和考察后的总结等就需要专职教师参与。
当培训采用参训校长完成结业论文撰写这种形式时,结业论文撰写时的指导和结业论文质量的验收等就需要专职教师参与。另外,校长培训机构对兼职教师的选拔、讲课内容的安排与协调、讲课质量的监控等也需要专职教师参与。特别要指出的是,有些中小学校长在非培训阶段也可能遇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上的某些困惑问题,这也需要专职教师的支持和协助。
3.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实践证明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
如今,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配备有专职教师,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则配备的专职教师不齐全或根本就没有配备专职教师。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实践证明,有配备专职教师的培训机构,其培训工作就相对比较规范;而配备专职教师不齐全或根本就没有配备专职教师的培训机构,其培训工作就相对比较不规范。于是,人们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就有了“无专不稳,无兼不活”之说。
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数量、
专业构成、学历和职称要求
1.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数量
相关的法规和正式文件中只是提出要求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但并没有硬性规定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具体的数量。笔者根据调研的结果认为,各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的数量要根据所承担的培训规模来确定。一般地说,平均承担40名左右校长的培训规模就要配备一名专职教师比较合理。
2.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专业构成
《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1999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8号)第六条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要以提高校长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培训具体内容要视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所侧重。”笔者根据调研的结果认为,专职教师的专业构成要以教育专业教师为主,并配备部分思政专业、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师,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和现代科技专业的教师则主要聘请兼职教师担任。当然,教育专业、思政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师也可以聘请兼职教师担任。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专职教师要逐步从单一的教学型向综合型发展,也就是既能教学,又能搞科研,还能成为中小学校长的参谋。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专职教师还可以承担中小学教师的通识培训任务。
3.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要求
相关的法规和正式文件至今还没有硬性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必须达到什么样的学历和职称的要求,但笔者根据调研的结果认为,省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主要以培训高级中学、完全中学和职业中专学校校长为主,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高职称者应占70%以上;市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主要以培训初级中学校长和小学学区校长为主,专职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硕士学位和高职称者应占60%以上;县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主要以培训小学校长为主,专职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和高职称者应占50%以上。
根据以上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数量、专业构成、学历和职称所提出的要求,可能就有部分培训机构或因专职教师的数量不够、或因专职教师的专业构成不合理、或因专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没有达标等原因而无法达到这些要求。笔者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考虑到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并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出发点,贯彻“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一通行的、惯例的原则,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进行逐步的人员调整和补充,力争在2015年之前使所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队伍能够达到人员数量适当、思想和业务素质优良、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要求。
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特殊能力要求
中小学校长是中小学教师中的精英,平均综合素质高于普通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的素质不仅要有普通教师的素质,例如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敏锐的政治思想、良好的心理素质、广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超的教学能力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某些特殊能力。笔者根据调研的结果认为,只有具备四种特殊能力,才能适应承担培训中小学校长的任务。那么,这四种特殊能力主要是指哪些能力呢?
1.培训需求的判断能力
所谓培训需求的判断能力,就是结合国家规定的培训目标和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能够准确判断参训校长对培训有哪些需求的能力。专职教师具有培训需求的判断能力,就可以在培训前备好课和安排好教学计划,并使整个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调动参训校长学习的积极性。
2.培训内容的选择能力
所谓培训内容的选择能力,就是在准确判断参训校长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能够选择最精炼的培训内容进行教学的能力。专职教师具有培训内容的选择能力,就能够在培训中充分利用有限时间使参训校长学到最需要、最实用的教育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知识。
3.培训活动的组织能力
所谓培训活动的组织能力,就是根据培训计划和培训机构的实际条件,能够恰当地组织各种培训活动的能力。专职教师具有培训活动的组织能力,就可以使整个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适应未来中小学校长培训活动形式多样化的趋势。
4.培训效益的评价能力
所谓培训效益的评价能力,就是根据培训目标以及通过核算培训成本(人力、物力、财力)和培训成果,能够对培训效益进行准确评价的能力。专职教师具有培训效益的评价能力,就能够不断改进培训的方法和形式,更合理地配置培训资源,从而促进培训效益的提高。
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选拔、管理和提高
1.严把“入口关”
专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所以要严把“入口关”,也就是对新近加入各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要进行严格和细致的考核,必须经过试教和试用期这两个程序;坚决杜绝一些低素质的教师凭关系加入这支队伍。对专职教师的学历、职称、素质和特殊能力的要求,必须参照高标准严格执行。
2.对专职教师要压担子
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立足点应放在依靠专职教师上。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时,主干课程的授课应尽量由专职教师来承担,把提高教学质量的担子主要压在专职教师肩上,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还要设立专职教师开设新课程资格评议和讲授提纲审查等程序。随着今后中小学校长培训以办提高班和研修班为主,课程的设置和来源将多样化,为此,条件成熟的培训机构可以由专职教师推出一批选修课程,即公开课程内容和公开主讲教师姓名,让参训校长选修。这就营造了专职教师之间的竞争氛围,促使他们慎重考虑课程内容和认真备课,重视平时自学,重视参训校长的反馈意见,进而达到提高全体专职教师素质的目的。当然,还要采取一些措施力求在专职教师之间形成“在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有竞争”的局面。
3.建立健全提高专职教师业务水平的一系列制度,鼓励岗位成才
这一系列制度主要包括:①继续教育制度,即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让每位专职教师能经常通过选送出国进修考察、参加省级以上的业务培训和各种有关学术会议,拓宽他们的视野;特别要鼓励年轻的、只有本科学历的专职教师参加提高学历的进修。②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制度,即授课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专职教师应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每位专职教师授课前都要在本机构内进行说课;每个学期至少要听课或听各种类型的讲座二十五小时以上;每个学期专职教师之间至少要互相评课一次。③评选优质课制度,即每学期每位专职教师都要开若干节公开课,然后从这些公开课中评选优质课,以督促全体专职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④教学反馈制度,即采用填写反馈表格、召开小型座谈会、个别交谈等多种方式,听取参训校长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并将反馈意见及时通报给授课的专职教师,敦促他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授课水平,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专长。另外,还要将参训校长的反馈意见作为考核专职教师授课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⑤导师制度,即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互教互学,教学相长。⑥考核制度,以考德、考能、考勤、考绩为基本标准,以授课效果为主要考核指标,以此激发全体专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⑦学习现代教学手段制度,即要求每位专职教师能娴熟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落后教学手段,使之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⑧著书立说制度,即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增强每位专职教师的科研意识,并规定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任务,以科研促业务水平提高。特别要强调的是,还要通过评选专职教师优秀科研论文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⑨联系中小学校长制度,即要求专职教师定期与中小学校长联系,了解中小学校长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遇到了哪些新问题或有什么困惑,以便及时帮助解决。
4.通过挂职锻炼和调研等形式,丰富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
倘若专职教师不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情况,缺乏学校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就很难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和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应该要求每位新的专职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的时间下校挂职锻炼,如担任学校副校长或校长助理等职务,让他们有机会全面参与具体的学校管理工作,从中积累大量新鲜的感性材料,并把这些感性材料与自己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结合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更快适应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对工作年限较长的专职教师,也应要求每年有一定时间下校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以便使自己能集扎实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于一身,克服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5.通过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来提高专职教师业务水平
兼职教师队伍主要由高校专家教授、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优秀校长组成,他们理论功底扎实,熟悉中小学教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教学上有专长,能有效地提供“药方”,解决学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碰到的各类“疑难杂症”。当这些兼职教师授课时,相关课程的专职教师就要认真听课,从中不仅学习他们的教学艺术,而且学习他们的新思路、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经验。
6.建立省级专职教师人才交流库
将全省各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的详细情况登记在册,并建立跨地区的专职教师网络,组建中小学校长培训讲师团,扩大专职教师容通量,特别要注意把优秀专职教师推荐到各市、县(区)授课。这种师资共享的做法,一方面能发挥优秀专职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能让广大专职教师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提高业务水平,并解决一些培训机构专职教师不足和教学水平跟不上等问题。
培训机构课程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煤矿;安全培训;现状;改善措施
煤矿生产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但是煤矿生产也是一项高危行业,所以要加强煤矿安全培训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企业员工安全意识,增强安全防范技能水平,加强煤矿企业安全设施建设,从而为煤矿安全生产创造有利的环境。在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安全培训效率低,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煤矿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煤矿安全培训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通过安全培训工作,能够消除煤矿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煤矿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降低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促进煤矿生产的安全运行,确保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煤矿安全培训现状分析
1.1安全培训意识不强。国家对于煤矿企业的经营生产会出台一些强制性的制度,尤其是必须进行安全培训工作。但是部分煤矿过于看重经济效益,而对于国家制定的安全培训工作敷衍了事,没有切实执行安全培训管理工作。而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加大,水、火、瓦斯、塌陷等都会成为维威胁职工安全的重要因素,在面对这些威胁因素,由于职工缺乏安全防护技能,并煤矿的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所以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1.2培训方式和内容落后。随着煤矿生产水平的提升,机电一体化、智能化生产技术逐渐应用于煤矿生产中,由此对煤矿职工以及安全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安全防护方面的防范措施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是部分煤矿安全培训机构由于受到资金以及自身水平的限制,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安全生产培训内容更新慢,培训的方式单一,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煤矿安全生产所需,并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反馈以及效果评估机制,导致安全培训工作形同虚设,失去了安全培训的真正意义。
1.3培训管理缺乏有效监管。关于煤矿企业的安全培训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培训管理机制,培训政策的制定、培训政策的落实、监督以及反馈是四个重要的环节,如此才能够构成完成的培训管理机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煤矿安全培训机构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尤其是监督反馈环节不健全,从而无法获取煤矿安全培训的真实效果,无法发挥出安全培训的真正价值。
1.4安全培训部署不科学。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运行需要管理者与一线员工的共同努力,所以在安全培训工作中应该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安全培训的内容,从而全面提升煤矿员工的安全技能。但是部分煤矿安全培训机构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过于偏重对一线员工的安全培训,而忽略了对管理者的安全培训,由此导致管理者与一线员工的日常生产脱节,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运行造成一定的阻碍。
2完善煤矿安全培训的对策
2.1提高认识,加强培训制度建设。改变培训被动局面,必须树立依法强制培训的理念,明确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培训机构的职责,重视安全培训,科学指导、认真组织培训工作,促进培训和保证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安全培训管理制度,从计划、管理、实施、监控等环节形成一个纵向到边、横向到底,上下联动、相互监督的闭环结构,通过各环节之间高效运行,保证培训质量。通过完善培训管理标准,制定相关配套标准,如培训机构设置定编、专职教师配备、培训考核标准、培训机构质量评估办法、培训信息通报方式等。运用法规、标准和行政手段,依法强制进行安全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安全素质。
2.2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针对性,现行安全培训教材是在传统安全知识教育基础上的补充和完善,根据煤矿新技术应用和受教育对象的不同,其内容和层次应有所不同。加强煤矿工人的职业化塑造,要以能力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按能力倒推培训课程;科目的设置应加入必要的实训环节,让学员在实训中面对实际,解决问题,提高现场操作技能。实现理论向技术、向现场应用转化的能力教育,授课内容要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及时性;结合矿井实际,扩大实操考核比例,如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借鉴机动车驾驶员的考核方法,与现场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考核。达到懂道理、听指挥、会操作的基本要求;教学方式,既有集中授课,又有网络和多媒体授课方式。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一支好的专职教师队伍才能带出一批好学员。要把专职教师视为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提高教师待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吸引学员。针对教师专业素质、授课艺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坚持专兼职教师听课、评课制度,发现不足及时指出,促进教师在职提高。定期对教师工作态度、教学水平、工作业绩、业务能力等进行综合测评,测评结果作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重要依据,并与经济利益和聘用挂钩。通过定期测评,培育严谨细实的教风,树立培训机构的良好形象。
2.4落实督导,加强培训过程控制。实施培训质量过程控制,从培训前需求调研入手,策划培训方案,加强培训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搞好培训后效果的评估反馈。对培训管理思路、课程安排、授课方法、实训基地、题库建设、考核标准化等方面进行控制,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提高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生产现场的需要。加强培训部门和送培单位的沟通,建立培训中心与送培联系渠道,及时反馈学员出勤及培训表现。健全内部培训档案,培训档案既是对学员综合表现的鉴定,也是对培训的评价和总结。使用计算机和书面两种形式整理存档,便于检索,培训计划、课程表、考勤表、登记表、成绩单、班主任小结、实验报告俱全,存史备查。
3结论
为了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需要加强安全培训管理,这是国家对煤矿企业的强制性规定,同时也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为了切实发挥安全培训效果,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培训机制,根据煤矿的实际生产情况,制定适宜的培训内容,煤矿安全培训机构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建立安全培训监督和反馈机制,然后根据反馈的内容及时调整培训计划,确保安全培训工作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创造有利的条件。
作者:李娟 单位: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全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蒋旭刚,杨俊燕,李杜风.我国煤矿安全培训体系构建及发展趋势探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5(2):3.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开展森林防火培训 筑牢森林安全屏障 2023-11-29 17:41:45
2022-12-19 08:22:22
2022-11-24 10:48:16
2022-11-02 09:43:36
2022-10-10 16:00:28
2022-10-08 10:31:22
精品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