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级中学教育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4-04-18 11:10:21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篇1

目前,全省教育系统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充分发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对垒省普通高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现就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含今年申请评估,验收的普通高中)抓好全员学习。要组织全体教职员工深刻领会国家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工作方针、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学校领导班子在学习活动中要率先垂范,先学一步,学深一点。要分工负责深入年级组、教研组指导好教师学习。要在学习资料、时间安排等方面给予应有保证。

二、要组织教职员工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要围绕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和地位,什么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什么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怎样提高教育质量:什么是正确的人才观,如何创新人培养模式:以及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如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重要问题展开讨论。形成共识。

三、在全员学习。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要组织专门班子研制以“提升水平。发展特色,出名师。育英才”为主题的学校“三年行动计划”。要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使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办学特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做出更多探索,创造更多经验。“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要坚持以下程序:专门班子草拟,广泛征求意见。校务会审议、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省教育厅备案。

四、要充分运用校园宣传栏、校园网等阵地,大力宣传学习活动中的先进单位、典型事例,反映教职员工的心得体会和意见建议,努力营造全员学习、全面学习和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的良好氛围。

请各市教育局按照上述要求,于12月30日前将相关学校的“三年行动计划”报省教育厅。11月1日前暂不组织省级示范高中的评估和复查。

联系人:李臻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篇2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管理;管理措施

一、引言

“成人高等教育”是指对符合规定标准的在业或非在业成年人素质提高的学历教育,属于继续教育(含职业培训)性质。它既可以满足成年人提高自身素质或适应职业要求的需要,也可以扩大高等教育机会,培养专门人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成人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不断延伸、教育层次不断提高、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同时其办学方式也日益趋向开放、办学主体趋向多元、教育渠道趋向沟通,并且成人高等教育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学科建设也已启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空间不断扩展,其主要阵地是专门的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普通高校中的成人高等教育。班级是普通高校开展各种活动的基本单位。良好的班风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以此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成人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因此,针对成人学员的自身特点,制定适用于成人学员的班级管理方法,做好成人高等教育的班级管理,对提高成人学员的专业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制度,完成了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过渡,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输出人才。然而随着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普通高校开展成人教育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如定位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把成人教育仅仅当作创收的手段,从而忽略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班级管理,也忽视了其自身人力资源的培养。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实施保障

首先,相关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普通高校中的成人高等教育的班级管理缺乏可遵循的总体规范。现存的成人教育法律法规大多以政策、条例等形式出现,多分散在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条例之中,且过于抽象,缺乏系统性、具体性和针对性,难以对新时期的成人高等教育起到应有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其次,缺乏明确的实施保障单位,其中众多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的多头管理,使成人教育陷入了“都管都不管也管不了”的尴尬局面。正因此,地方一些培训机构开始在成人教育行业变相捞钱,甚至喊出“只要有钱,一切都好办”。最后,班级等基层单位难以贯彻方针。由于成人教育的对象较为广泛,且层次多样,缺乏固定的基层管理组织。仅靠教师一人,难以实现有效的管理。

(二)班级管理者专业化水平不高

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管理者通常都没有经过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训练,而是依据自身多年的普通高校教育管理经验来进行管理,这自然会引起管理方式与管理对象的不匹配。我国目前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的班级管理者通常由其他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辅导员兼任,但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对象在年龄、职业经历、社会阅历等方面均存在区别,若将两者等同,便会导致成人高等教育体系的僵化,不利于成人的素质发展,与其最初的目的相背离。其次,社会上也缺乏相应的专业训练机构来对成人教育管理者进行培训,政府和相关高校对成立相关培训机构缺乏构想和资金投入。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班级管理者通常要利用假期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热情不足,容易产生倦怠感,也会导致管理工作不到位。

(三)班级管理手段缺乏针对性,师生沟通渠道匮乏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管理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班级往往是一个形式上的教学单位,而没有成为真正的集体,凝聚力较低。大部分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的学员通常都是上课或考试时才聚到一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较为匮乏。这就导致了班级管理者无法真正了解班级成员的具体情况,从而也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并使班级凝聚力日益降低。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亟待加强,使班级管理者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细化学员常规管理

1.制定健全规章制度,确保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在班级管理制度方面,规章制度制定者应该针对成人学员的具体特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具体做法为:第一,重新组建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明确总负责人和各项工作负责人,避免多头管理;第二,以学校客观条件为依据,从而确保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了保证这一点,在制定规章制度前,可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成人学员以及成人高等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并以此为规章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可以抽取有代表性的学员样本进行制度的试实施,对规章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

2.细化班级常规管理,保证规章制度实施

在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后,应敦促教育管理一线人员对规章制度的实施给予切实保证。只有一线教育管理者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的学习活动才能井然有序地进行。在常规管理方面,应明确规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对于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等规章制度的传达,应该通过宣讲和案例的方式让学员学习并熟知,而不是因怕麻烦避而不谈,或者出了问题才告知对方。除此之外,对于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学员要进行奖励,对于违反规章的学员要进行惩罚,奖励和惩罚可以用学分的方式或其他对学员有一定切实影响的方式来体现。这种榜样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员对于规章制度的重视,保证规章制度的贯彻和实施。

3.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员自我管理能力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为增强机体凝聚力,应该采用民主选举方式组建班干部队伍,并就学业完成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研讨。班级管理者应该充分调动有能力、尽责性强、有奉献意识的学员的工作积极性,协调组建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班干部队伍,明确班干部职责,使信息能够流畅地上传下达,保证班级活动正常运转,深入了解学员的总体情况。同时,班主任要加强班干部队伍的教育,提高班干部自身素质,并进行定期考察,可以实行轮换制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班级管理者不应过于突出体现班级干部和普通学员的区别,而应逐步实施“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的干部制度,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能管事、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以此提高全体学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增强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而达到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提高班级管理者素质,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首先,作为班级管理者应该对自身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全身心投入班级管理工作中去,树立良好形象。班级管理者应该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自己既是班级管理者也是学生的服务者,要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员,增进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在管理过程中宽严相济,懂得灵活应变。其次,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多是在职者,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安排和行为习惯,故班级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员创造一些符合他们习惯的学习环境,组织一些能够发挥学员长处的课外活动,这将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最后,作为班级管理者,要时刻与时代接轨,不断更新观念,学习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政府部门或高校应该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的专业训练机构对在岗的班级管理者进行定期培训,以满足班级管理者的学习需求。

(三)增进师生沟通,掌握学员总体情况

班级管理者与学员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消除许多在班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沟通的手段和渠道日新月异,班级管理者应该与时代接轨,有效运用电话、微信、qq、微博等各种现代通讯设备进行师生间的沟通,消除与学员之间的隔阂。另外,班级管理者要与学员形成日常性沟通,而不只是有事情的时候才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者更加及时有效地了解学员的相关信息,提高应变能力,及时处理问题。除此之外,管理者与学员间的沟通要以平等为原则,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除了学员的日常基本信息外,深入了解成人学员的心理,对班级管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成人学员学习环境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对班级中一些事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因此,一定要事先深入了解学员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某些突发问题,达到管理好班级的效果。班级管理者可以通过与学员进行谈心、通过较为熟悉的学员间接了解、定期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来达到这一目的。除此之外,还要充分了解、积极挖掘每个学员的特长、爱好,并充分利用,以推动班级管理的良性发展。另外,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管理还应该注意到成人教育特有的需求。成人教育注重学习者经验及活动情境的整合。这就要求班级管理工作不仅要注重成人学员的知识学习需求,更要剖析成人学员日常生活经验,提供解决相关问题能力的训练,使其更好地适应班级生活。与此同时,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管理注重学员自主参与,突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成人教育中,管理者的角色着重于提供良好的环境与资源,辅助学员更好地进行学习。成人教育不仅以“学生中心”为特色,而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些都要求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班级管理者要具有与学员情况相匹配的管理方法以及与自身优势相协调的管理方法。

四、结语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主要为在职人员,这使成人教育班级管理工作具有了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管理要具有与自己特色相适应的班级管理方法。班级管理者应当转变观念,加强与学员之间的沟通联系,构建和谐的班集体。随着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普通高校必须不断提高对班级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给成人学员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小云,周淑芬.新形势下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6):164-165.

[2]吴晓东,张东红.关于普通高校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2):42-44.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渗透与沟通;衔接

逐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已提出了这一要求。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又对其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井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到“十五”末期要“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近10年来国家一直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各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这一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有两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一是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问题;二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勾画出其理想状态。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核心问题

职业教育是针对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与普通教育一起构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于对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类型的认识,近年来,在建构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出现了过于关注建立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倾向,而忽略了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和沟通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职业教育体系内的中高衔接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

(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渗透与沟通是单向的

首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渗透表现为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单向渗透,具体表现在;一是普通文化课在职业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转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期望通过加强文化教育达到提高从业者的适应能力的目的,这在2000年以来由国家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新开发的80个骨干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中得以体现。二是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至今深刻地影响着职业教育,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过程及教学评价,无不深深地印上了普教的痕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阻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渗透是非常有限的。由于我国的普通教育基本上是选拔教育、淘汰教育,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这就决定了课程的设置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位,与实践和职业生活完全脱离,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少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目前我国大约有5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直接走向社会,这部分人由于没有接受过任何与职业相关的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二是继续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中,大约有40%的人选择上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但由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职业预备教育,对社会的职业概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自身的职业兴趣缺乏基本的判定,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根据家长的愿望或学校和老师的建议来选择所学专业,结果致使许多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后,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甚至出现厌学,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对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考上,同样由于缺乏对社会职业的了解,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能考上哪一类学校,而对专业的选择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不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虽然,近年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界试图努力改变上述状况,许多地方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在农村普通初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相继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培训的县达到了1994个,覆盖率达到了70%,对提高农村新生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为什么只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技术教育,而且仅仅局限于绿色证书培训?是希望通过绿色证书的培训,使得不再继续升学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成为现代农民吗?这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者强加给农村孩子的呢?每一个青少年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都有自主、自由的选择权利,教育应该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为个性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我们不否认有一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会选择回乡务农,但这决不可能是所有学生的选择,而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会选择进城务工,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这种选择提供服务,因此,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绿色证书培训,而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另一方面,目前在初中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似乎只是出于就业的需要,因为大多数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将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所以只是在农村初中实施或渗透职业技术教育,这是对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的误解。在普通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是向学生传授从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但更主要目是为了学生能对社会的技术和职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使学生更好地由普通学校向职业学校和职业世界过渡。

其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缺乏双向沟通。长期以来,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一直缺乏双向的沟通,普通教育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毕业生则几乎不可能再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实际上,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等的影响,这些毕业生基本上没有能力升入普通高校。教育结构体系的这种封闭性,制约了教育的协调发展,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和渠道,尤其是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学生一旦选择了职业技术教育,很难有机会接受高一级的普通教育。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已经开始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如综合高中的出现,但目前我国的综合高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高中,实际上只是把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放在同一所学校来办,内部分为职业班和升学班,原则上职业班的学生可以转入升学班,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性,这两类班之间的沟通实际上仍然是单向的。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不畅

经过近10几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中高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但目前的中高衔接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衔接,内部还存在许多问题,而最核心的问题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资格没有统一的要求,从而导致中高衔接中的一系列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文化水平,同时它又是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这种高层次是在中等层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要求学生具备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生源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由两部分构成,一小部分招收中职毕业生,大部分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基准的,这就造成了中高职的课程脱节,主要表现在内容重复及层次不清。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归根到底是通过课程来体现的。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的课程结构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职业技术课程都占很大的比重,都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实践能力的性质和范围,高等职教都应比中等职教高一个层次。然而现实情况不完全这样。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课程的设计又以普通高中生为基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训练都很难高过中职,甚至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中职严重重复。例如某商业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三年制中职与三年制高职各18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有如《消费心理学》、《财政金融》等近10门课程不仅名称一样,而且课程体系、内容也基本相同,有的甚至用同一本教材。这样的问题同样发生在财会、餐旅专业。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脱节使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都受到伤害。中等职教在新形势下还摆脱不了终结性教育的束缚:高等职教则体现不出其高等的特点,质量和效率受到极大影响。

二、对我国未来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

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开放、灵活的,能为人们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和沟通

现代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还应该为各类人群提供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才能的途径和机会。本来,教育类型的多样化,源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多样化的需求,它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但是由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自成体系,缺乏相互渗透与沟通,反而缩小了人的选择空间,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6—18岁,从人的发展阶段来说,18岁以前,人的体能、智能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尽管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但还远未达到成熟和完善,兴趣容易转移,身心发展还有很大潜能和空间。因此,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沟通,使学生根据条件的变化、兴趣的转移,自主选择教育类型,是有利于个人潜能的挖掘和生涯规划的。

首先,要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就应该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预备教育,把具有职业技术倾向的课程纳入中小学的课程计划中。小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和态度,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初中阶段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了解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的概况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选择;同时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农业、工业、商业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不是针对某一种职业的,而是面向各行各业的。通过开设这些课程让学生建立起农业、工业和商业的概念,知道农业、工业和商业是整个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了解当代社会面临的农业和工业问题,明白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掌握规划、设计等一般技能,同时为部分不再继续求学的毕业生提供初步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

其次,要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关键在于解决各类学校之间的课程标准及其沟通。不同类型的课程,既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相互之间又要建立一定的联系,以使学生既能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又有能较自由地从一类学校转入另一类学校继续学习的可能,这就要求高中阶段各类学校进行课程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在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同时,应该向学生提供加深、拓宽文化课的选修课,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其课程标准应与普通高中的相应课程的基础要求相当,供部分学有余力又有兴趣的学生选修。这样,这部分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转到普通高中继续学习。

普通高中具有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军的双重职能。但长期以来,在课程目标上,是单一的升学导向,在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需求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单一的升学导向的课程不符合培养现代人才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在普通高中可以增设职业技术类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选修。职业技术选修课程的标准尽可能与中等职业学校一致,一旦学生对此类课程产生兴趣,就有可能转到相应的中等职业学校去继续学习。当然要实现这种沟通的前提是必须推行学分制,实行校际之间的学分互认,这样学生才可能在两类学校之间转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

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使生产的工艺过程和生产手段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对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在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和技术理论方面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企业迫切需要那种既通晓技术原理,又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技艺型、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只能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要达到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具有的岗位素质和培养目标,决定了为其提供生源的下一层次教育必须与此一致,满足这种目标的初步要求,才能使两个层次有效衔接起来。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就可以满足在培养目标与人才类型上的一致性的要求。实现中、高职的衔接,符合教育规律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也能有效地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

任何类型的学习都必须以一定的“学习准备”为前提,学习准备越充分,越扎实,则在学习中就越易产生同化作用、迁移作用,学习效率自然也就越高。无论是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对他们应该说是一个重大跳越,其培养目标、素质结构的定位与中等职业教育有重大区别。因此,要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首先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资格,既一方面要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学力(基础学力是提升学习者学习层次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具有中级水准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类生源都达不到这样的人口要求,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体系内设计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

第四层级的教育是介于第三级和第五级之间的教育,称高中后教育。该级教育是为完成第三级教育的人在通向第五级教育或进入劳务市场就业的道路上架设的桥梁。在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所学课程的内容一般不比第三级教育高出多少,主要是对第三级教育课程内容的巩固、加深和扩展。该级教育可进一步分为:为进入第五级教育而进行的补习教育(如: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通过在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中补习文化课,使之达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学力;而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在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补习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使之获得中级水准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和为进入劳务市场就业做准备而提供的职业培训。可见,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主要承担教育转换功能,提供各类教育的补习。

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附设在高等院校(相当于高等预科学校)或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采取“宽进”的招生政策,其招生面向需要接受补习教育的各类学生和人员。

确立第四级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仅有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而且有利于构建相互衔接、立体交叉的教育结构体系。“立交桥”应指多渠道的沟通与衔接,即包括教育体系中不同类型教育的沟通、不同层次教育的衔接,使愿意升学的学生有渠道升学,愿意就业的学生可通过多种学习就业。但是近年来,一些人在讨论构建“立交桥”时,往往把思路集中在高校扩招,让更多的人都能上大学方面。实际上这是铺宽“独木桥”,而不是构建“立交桥”。现行的教育体系,使我们长期面临着两个尴尬的问题:一是在现行高考制度下,职业学校学生基本没有通过高考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能力(尽管可以保送少数学生升学),进入职业学校就意味着失去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未能继续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怎样进入社会就业?确立第四层级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充分地发挥其教育转换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涵,高鸿.中外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渗透与沟通;衔接

逐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已提出了这一要求。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又对其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井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到“十五”末期要“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近10年来国家一直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各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这一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有两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一是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问题;二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勾画出其理想状态。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核心问题

职业教育是针对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与普通教育一起构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于对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类型的认识,近年来,在建构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出现了过于关注建立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倾向,而忽略了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和沟通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职业教育体系内的中高衔接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

(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渗透与沟通是单向的

首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渗透表现为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单向渗透,具体表现在;一是普通文化课在职业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转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期望通过加强文化教育达到提高从业者的适应能力的目的,这在2000年以来由国家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新开发的80个骨干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中得以体现。二是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至今深刻地影响着职业教育,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过程及教学评价,无不深深地印上了普教的痕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阻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渗透是非常有限的。由于我国的普通教育基本上是选拔教育、淘汰教育,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这就决定了课程的设置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内容强调学科本位,与实践和职业生活完全脱离,在义务教育阶段很少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目前我国大约有5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直接走向社会,这部分人由于没有接受过任何与职业相关的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二是继续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中,大约有40%的人选择上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但由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职业预备教育,对社会的职业概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自身的职业兴趣缺乏基本的判定,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根据家长的愿望或学校和老师的建议来选择所学专业,结果致使许多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后,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甚至出现厌学,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对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考上,同样由于缺乏对社会职业的了解,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能考上哪一类学校,而对专业的选择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不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虽然,近年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界试图努力改变上述状况,许多地方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在农村普通初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相继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培训的县达到了1994个,覆盖率达到了70%,对提高农村新生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为什么只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技术教育,而且仅仅局限于绿色证书培训?是希望通过绿色证书的培训,使得不再继续升学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成为现代农民吗?这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者强加给农村孩子的呢?每一个青少年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都有自主、自由的选择权利,教育应该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为个性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我们不否认有一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会选择回乡务农,但这决不可能是所有学生的选择,而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会选择进城务工,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这种选择提供服务,因此,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绿色证书培训,而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另一方面,目前在初中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似乎只是出于就业的需要,因为大多数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将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所以只是在农村初中实施或渗透职业技术教育,这是对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的误解。在普通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是向学生传授从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但更主要目是为了学生能对社会的技术和职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使学生更好地由普通学校向职业学校和职业世界过渡。

其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缺乏双向沟通。长期以来,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一直缺乏双向的沟通,普通教育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毕业生则几乎不可能再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实际上,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等的影响,这些毕业生基本上没有能力升入普通高校。教育结构体系的这种封闭性,制约了教育的协调发展,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和渠道,尤其是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学生一旦选择了职业技术教育,很难有机会接受高一级的普通教育。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已经开始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如综合高中的出现,但目前我国的综合高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高中,实际上只是把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放在同一所学校来办,内部分为职业班和升学班,原则上职业班的学生可以转入升学班,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性,这两类班之间的沟通实际上仍然是单向的。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不畅

经过近10几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中高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但目前的中高衔接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衔接,内部还存在许多问题,而最核心的问题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资格没有统一的要求,从而导致中高衔接中的一系列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文化水平,同时它又是职业教育中的高层次,这种高层次是在中等层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要求学生具备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生源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由两部分构成,一小部分招收中职毕业生,大部分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基准的,这就造成了中高职的课程脱节,主要表现在内容重复及层次不清。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归根到底是通过课程来体现的。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的课程结构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职业技术课程都占很大的比重,都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实践能力的性质和范围,高等职教都应比中等职教高一个层次。然而现实情况不完全这样。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课程的设计又以普通高中生为基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训练都很难高过中职,甚至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中职严重重复。例如某商业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三年制中职与三年制高职各18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有如《消费心理学》、《财政金融》等近10门课程不仅名称一样,而且课程体系、内容也基本相同,有的甚至用同一本教材。这样的问题同样发生在财会、餐旅专业。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脱节使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都受到伤害。中等职教在新形势下还摆脱不了终结性教育的束缚:高等职教则体现不出其高等的特点,质量和效率受到极大影响。

二、对我国未来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

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开放、灵活的,能为人们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和沟通

现代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还应该为各类人群提供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才能的途径和机会。本来,教育类型的多样化,源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多样化的需求,它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但是由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自成体系,缺乏相互渗透与沟通,反而缩小了人的选择空间,限制了人的自由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6—18岁,从人的发展阶段来说,18岁以前,人的体能、智能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尽管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但还远未达到成熟和完善,兴趣容易转移,身心发展还有很大潜能和空间。因此,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沟通,使学生根据条件的变化、兴趣的转移,自主选择教育类型,是有利于个人潜能的挖掘和生涯规划的。

首先,要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就应该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预备教育,把具有职业技术倾向的课程纳入中小学的课程计划中。小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和态度,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初中阶段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了解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的概况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选择;同时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农业、工业、商业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不是针对某一种职业的,而是面向各行各业的。通过开设这些课程让学生建立起农业、工业和商业的概念,知道农业、工业和商业是整个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了解当代社会面临的农业和工业问题,明白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掌握规划、设计等一般技能,同时为部分不再继续求学的毕业生提供初步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

其次,要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关键在于解决各类学校之间的课程标准及其沟通。不同类型的课程,既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相互之间又要建立一定的联系,以使学生既能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又有能较自由地从一类学校转入另一类学校继续学习的可能,这就要求高中阶段各类学校进行课程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在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同时,应该向学生提供加深、拓宽文化课的选修课,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其课程标准应与普通高中的相应课程的基础要求相当,供部分学有余力又有兴趣的学生选修。这样,这部分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转到普通高中继续学习。

普通高中具有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军的双重职能。但长期以来,在课程目标上,是单一的升学导向,在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需求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单一的升学导向的课程不符合培养现代人才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在普通高中可以增设职业技术类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选修。职业技术选修课程的标准尽可能与中等职业学校一致,一旦学生对此类课程产生兴趣,就有可能转到相应的中等职业学校去继续学习。当然要实现这种沟通的前提是必须推行学分制,实行校际之间的学分互认,这样学生才可能在两类学校之间转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

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使生产的工艺过程和生产手段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对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在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和技术理论方面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企业迫切需要那种既通晓技术原理,又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技艺型、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只能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要达到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具有的岗位素质和培养目标,决定了为其提供生源的下一层次教育必须与此一致,满足这种目标的初步要求,才能使两个层次有效衔接起来。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就可以满足在培养目标与人才类型上的一致性的要求。实现中、高职的衔接,符合教育规律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也能有效地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

任何类型的学习都必须以一定的“学习准备”为前提,学习准备越充分,越扎实,则在学习中就越易产生同化作用、迁移作用,学习效率自然也就越高。无论是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对他们应该说是一个重大跳越,其培养目标、素质结构的定位与中等职业教育有重大区别。因此,要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必须首先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资格,既一方面要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学力(基础学力是提升学习者学习层次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具有中级水准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类生源都达不到这样的人口要求,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体系内设计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

第四层级的教育是介于第三级和第五级之间的教育,称高中后教育。该级教育是为完成第三级教育的人在通向第五级教育或进入劳务市场就业的道路上架设的桥梁。在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所学课程的内容一般不比第三级教育高出多少,主要是对第三级教育课程内容的巩固、加深和扩展。该级教育可进一步分为:为进入第五级教育而进行的补习教育(如: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通过在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中补习文化课,使之达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学力;而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在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补习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课程,使之获得中级水准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和为进入劳务市场就业做准备而提供的职业培训。可见,第四层级的教育机构主要承担教育转换功能,提供各类教育的补习。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篇5

一、增投入、扩规模,增强高中阶段教育的容纳能力

以政府统筹为推力,促进普高教育与中职教育协调发展。柳州市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整体规划,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实施普通高中能力提升计划,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统筹普职经费投入,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经费筹措机制,确保普高教育、中职教育发展资金均能按时按量落实到位;统筹普职协调发展,确保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的招生比例保持在6∶4。

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实现普职教育“双提升”。在普高教育建设方面,柳州市大力实施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从2016年至今完成了柳州高级中学、融水民族高中、融安高级中学等多所高中的新建、改(扩)建工作,增加学位9 550个。在中职教育发展方面,柳州市建成了我区首个职业教育园区,同时启动了“广西(柳州)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柳州市现代学徒中心)、柳州市现代制造业加工技术和汽车检车与维修实训中心等建设项目,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不断优化。

随着各项建设工程的落实,柳州市实现了普高教育、中职教育“双提升”,2016年全市普通高中共招新生22 834人,比2015年增加了11.8%,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招生任务;市属中职学校招收全日制学生12 391人、非全日制学生2 976人,连续四年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招生任务,增长率达10%以上。

二、强品牌、提质量,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吸引力

特色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标识,内涵是一所学校赖以发展的动力。柳州市积极打造优质高中,从2001年起全面启动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工作,现建成了16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实现了每个县(区)至少有一所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目标。柳州市积极打造特色高中,通过实施名校工程、名师战略,以及扶持普通高色化发展,促使各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2012年,柳州市有5所普通高中成榈谝慌自治区特色高中立项建设学校,其中有2所于2016年通过了自治区特色高中评估验收。

柳州市还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了《柳州市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各校关注课程建设、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促使各普通高中提升自身发展内涵。现在,柳州市有14所学校成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样本学校,柳州高级中学、柳州铁一中学、柳州市第二中学分别入选自治区教育厅首批数学、化学、生物学科课程基地。

为了促进普高教育健康发展,柳州市加强了督导评估激励机制的建设。目前,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均设有责任区督学,设立视导室,并率先实施第三方评价机制,聘请湖南省教育督导与评价协会对市属高中进行综合督导评估和年度督导考核,通过学生评价、教育责任部门综合评价、责任区督学随机督导评价和专家集体综合评价,使评价方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多样化、多维化转变。

为适应“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实业兴市,开放强柳”的需要,实现将柳州建成“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面向西江经济带开放融合的广西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的目标,柳州市加大了中职教育发展力度。近年来,柳州市大力推进中职教育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通过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等,鼓励企业全程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鼓励高职院校在合作中职学校设立“中专部”“分校”或“教学点”,推动中职学校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拓宽了学生的上升渠道。柳州市还印发了《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柳州市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实施“职业教育协同企业走出去计划”,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如今,柳州市已成为全国第5个与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签署合作备忘录的城市,是全国首批(17个)、广西唯一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

柳州市还以打造“柳州工匠”为目标,每年组织学生参加部级、自治区级技能大赛,组织丰富的市级技能大赛,通过“教、训、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仅2016年,柳州市就在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9个,在自治区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37个、二等奖53个、三等奖36个,获奖率位居全区前列。

三、重帮扶、促公平,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扶助能力

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近年来,柳州市在增强高中阶段教育扶助能力方面狠下功夫,制定了《柳州市脱贫攻坚教育帮扶实施方案》,优先保障贫困户子女就读普通高中,目前已免除5 474名贫困高中生的学杂费,共计435.59万元,并100%对贫困户子女实行全程帮扶。为满足贫困地区学生就读普通高中的需求,柳州市开设了3个精准扶贫班,惠及优秀初中毕业生161人。而对于中职学校招生,柳州市也向贫困地区倾斜,实施对中职学生免除学费、发放助学金的政策。

柳州市统筹开展职业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合作办学,初步建成城乡联合发展共同体,进一步激发县级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如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与柳江职业教育中心进行深度融合办学,帮助柳江职业教育中心解决了汽车专业场地及设备不足问题,实现了“双赢”。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与三江职业技术学校、融安职业技术学校、柳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在招生就业、专业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共建工作,助力县级职业学校顺利完成综合改革,提升县级职业学校的整体实力。

结对帮扶,大大提升了柳州市县级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在自治区2015年县级中等职业学校综合改革奖补考评工作中,柳江、鹿寨、融水、三江等地的中职学校荣获了5个单项奖和一个“品牌建设学校”、一个“进步奖”,其中柳江获得了“体制机制创新奖”,鹿寨获得了“师资队伍建设奖”,融水获得了“信息化建设奖”和“县级中专综合改革进步奖”,三江获得了“办学条件改善奖”“培训和继续教育奖”。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篇6

一、美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体系的现状

1.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大国,197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6.1%,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今全美拥有各类高校4409所[1],包括初级或社区学院、文理学院、综合大学、专业性学院及研究型大学等,培养目标互不相同。初级或社区学院以提供短期高等职业教育为主,旨在培养半专业技术人才或半专业熟练工人,还兼顾实施转学教育、社区教育及补偿教育等;文理学院是相对具体的职业教育而言的,提供普通本科教育,其目的是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成为高素质、有文化教养的人,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综合大学开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但以本科教育为主,旨在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的工程设计人员、技术人才等;专业性学院除了进行本科教育外,还提供相当于硕、博士学位的第一专业学位教育,是为那些愿意从事实践性职业而不愿从事研究和教学活动的人而设立的,以培养实践性应用人才为目标;研究型大学提供本科和硕、博士各层次教育,但以博士生教育为主,旨在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这些院校承担的任务各异,构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2.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的现状

俄罗斯高等教育具有极高的国际声誉。2001~2002学年度,俄罗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0%[2],处于普及化阶段。如今,俄罗斯高等教育已相当发达。据统计,2007年俄罗斯高校总数为1108所[3],包括研究型大学、综合大学、专业大学、专业学院等,分别承担不同任务。研究型大学提供本科和硕、博士各层次教育,主要培养创新型高级研究人才;综合大学实施“高等或大学后职业教育”①,承担广泛学科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活动,培养高级专业资格的科研人员、科学-教学人员等,为其组织再培训与进修,实施包括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内的科学、技术、文化多种专业的所有教育等级的培养计划;专业大学实施“高等或大学后职业教育”,从事范围更窄的与某个特定产业相关的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活动,实施某个科技领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计划,通过培训和进修的方式培养一定科学和科学教学领域高级专业资格的专家[4];专业学院实施“高等或大学后职业教育”,为一定的职业活动领域培养高级工作人员,并为其组织再培训和进修,重点在于实施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此外,俄罗斯的高等专科学校实质上是属于高等学校,旨在培养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初级工程师。这些院校分工不同、相互协作,构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3.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体系的现状

199年度,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52%,进入普及化阶段[5]。如今,台湾地区高等院校已达164所[6],涵盖了学术和技职两大教育体系,包括研究型大学、普通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培养任务各不相同。研究型大学提供本科和硕、博士生教育,但以博士生教育为主,以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为宗旨;普通大学和独立学院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并承担少量硕士生教育,旨在培养为研究做准备的理论型人才;专科学校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以研究发展高科技,培育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这些院校提供类型不同、层次各异的高等教育,构成了完整的体系。

二、从美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学制特点看我国改革方向

1.美国高等教育学制的特点

(1)框架体系:貌似单轨型,实质上可能为双(或多)轨型。美国高等教育根据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普通高等教育,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前者又细分为理论型高等教育,由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和综合大学等提供;以及应用型高等教育,由专业性学院提供。后者由初级或社区学院承担。同时,按教育级别的高低,还可分为两级:一是5级教育②;二是6级教育③。其中,5级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两年的短期高等职业教育,由初级或社区学院承担;二是普通本科教育,由文理学院、综合大学、专业性学院和研究型大学等提供;三是普通硕士生教育,除文理学院外,其余四年制院校皆有提供。

6级教育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由研究型大学提供。社区学院从诞生之初提供转学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后来逐步转向以提供职业教育为主,又成为高等教育的新类型。但其提供的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只停留在大学前两年,并没有向更高的层次(如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延伸,在高等教育初级阶段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而到大学三年级就通过课程学分互认等方式,直接融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

可见,在美国高等教育框架体系中,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一贯到底,从本科直达博士层次,而高等职业教育在纵向层次上与前者相差甚远。而且,社区学院还同时提供转学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仍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因此,可以认为,在制度建设上,美国高等教育体系近似单轨型。

然而,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美国不仅有理论型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还有职业性非常明显的本科教育,美国工程技术教育中的高等技术教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有研究报告表明,在同一领域内四年制的技术和工程专业学生为完成学士学位所需要的总学分量是很类似的,在课程上的区别主要是先修的工程数学和自然科学不同,表现为技术学院较重视专业课而工程学院则还有较强的数理要求[7]。这实际上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此外,一些特殊的行业,如航海、航空和航天等的四年制本科教育职业性特征也极为显著。例如,美国商船学院等若干所与航海有关的院校都主要提供四年制本科教育,以培养海洋商船的三副和三管轮为主要目标[8]。不仅如此,连一向以实施理论性本科教育而著称的文理学院,也纷纷增设大量职业性教育课程。可见,美国并非没有短期高等教育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只是在整体上表现为与学术教育混杂在一起,没有形成一个轮廓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而已。因此,就专业和课程设置而言,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实质上可能为双轨型,甚至是多轨型。#p#分页标题#e#

(2)ag尊龙app的联系方式:各层次高等教育自然衔接,职、普两类高等教育双向自由沟通。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存,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完善,其内部各层级(或层次)教育间的衔接不存在任何问题,不论是制度建设,还是课程设置,都自然过渡,逐级上升;而高等职业教育仅停留在大学前两年,尚未成体系。就职、普两类教育的沟通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转向普通高等教育可以通过规定最低学分要求和转学所需修习的课程、对相同或相近课程进行互认、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修习课程等方式进行自由沟通。这是传统的正向沟通模式,也是主要的沟通模式。事实上,两类高等教育彼此开放和畅通,可以进行双向交流,即还可以从提供普通高等教育的四年制院校转学到以提供短期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社区学院。据1997年5月伊利诺伊州高等教育理事会报告说,略超过一半(54%)的转学生是按传统的模式从两年制学院转到四年制院校;但几乎有五分之一(19%)的转学生是“逆向转学生”,他们从公私立四年制院校转到社区学院[9]。总之,两类教育分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虽未成体系,但彼此自由沟通,形成了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俄罗斯高等教育学制的特点

(1)框架体系:貌为分支型,实质上接近单轨型。

俄罗斯高等教育根据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是普通高等教育,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前者又细分为理论型高等教育,由研究型大学、普通综合大学和专业大学等提供;以及应用型高等教育,由专业学院提供。后者由高等专科学校承担。同时,按教育级别的高低,还可分为两级:一是5级教育;二是6级教育。其中,5级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不完全高等教育(学制2年),由高等专科学校提供;二是基础高等教育(即学士教育);三是完全高等教育(即硕士和文凭专家教育)。后两者由综合大学、专业大学、专业学院和研究型大学等提供。高等专科学校提供的短期高等职业教育从中等职业教育延伸上来,仅达到相当于大学二年级就终结了,没有继续向上延伸至学士或硕士教育层次;而普通高等教育从普通高中延伸上来,直达副博士层次。而且,短期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要么直接就业,要么不经考试直接转入普通高等教育相应专业的三年级继续深造。可见,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一贯到底,短期高等职业教育仅达到大学二年级就终结了,看上去仅为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细小分支。因此,可以认为,在制度建设上,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属于分支型。然而,俄罗斯本科教育只有理论型和应用型之分,不存在职业型本科教育。而且,高等专科学校除了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外,还同普通高校一样按照同一大纲实施教育,开设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理论课程。因此,可以认为,就课程设置而言,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实质上接近单轨型。

(2)ag尊龙app的联系方式:各层次高等教育自然衔接,职、普两类高等教育单向顺畅沟通。为了保证教育体系的统一性,俄罗斯政府从法律、决议的高度规定了各层次高等教育的内容,如1994年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从培养目标、基本教学大纲、必修课程,到学习期限都做了具体的规定,使得各层次教育由于内容的统一,自然衔接,逐级攀升。就两类教育的沟通而言,高等专科学校提供的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相当于大学前两年)与普通高等教育都是按照同一大纲实施教育的,只是前者按照大纲前两年的教学量施行教育而已,其学生毕业后要么直接就业,要么无需经过考试可以直接升入普通高等教育相应专业的三年级继续学习。因此,尽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未成型,但它对普通高等教育单向顺畅沟通,仍有效构建起了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学制的特点

(1)框架体系:貌为双轨型,实质上为交汇型。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根据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普通高等教育,二是高等技职教育。前者又细分为理论型高等教育,由独立学院、综合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来承担;以及应用型高等教育,由师范院校提供。后者由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承担。同时,按教育级别的高低,还可分为两级:一是5级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硕士教育,以及高等技职教育的专科、本科、硕博士教育;二是6级教育,即普通博士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从本科、硕士、博士逐级攀升,形成上通下达的一贯体系;高等技职教育也从专科,经本科、硕士,直达博士教育,形成一贯到底的体系,两者并驾齐驱。因此,可以认为,在制度建设上,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体系是典型的双轨型。然而,职、普两类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随着层次的高移,可渗透性逐步增强。在本科及以下层次两大体系的课程设置泾渭分明,相互沟通难度大;自硕士阶段起向上延伸,两大体系的课程设置越来越接近,逐步靠拢,趋向合流。因此,就课程设置而言,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体系实质上为交汇型。

(2)ag尊龙app的联系方式:各层次高等教育自然衔接,职、普两类高等教育层层交叉沟通。台湾地区职、普两类高等教育并存,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各自层次完善,一贯到底,形成并列的两大体系。两类教育各层次间的衔接不存在任何问题,不论是制度建设,还是课程设置都自然过渡、逐级上升。就职、普两类教育的沟通而言,层层交叉沟通,层次越高,融合度越大。

从制度建设来看,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进入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或未通过大学联考经过1~2年的社会实践,直接报考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而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大学联考可升入大学(但被录取率低),或五专(初中毕业后读五年专科)相当年级的学生通过普通大学院校新生入学考试进入普通大学院校学习。其中,五专和二专(高中毕业后读两年专科)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可以进入普通大学院校附设的技术院系日间部继续学习或通过相近学系的考试插班到普通大学院校三年级学习。再者,两大体系的本科毕业生或同等学力的专科毕业生以同体系的对口升学为主,跨体系升学为辅。最后,硕士毕业生的升学路径也是如此。就课程设置而言,两类教育的课程沟通经历了一个由难及易的过程,先是本科及以下教育层次只通过互开一些选修课进行沟通,再是硕士层次不仅必修、选修的基础课有所沟通,专业课也进行沟通,最后是博士层次两类教育的课程设置大部分相同,基本融合。总之,职、普两类高等教育体系完善,各层次交叉沟通,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人才成长立交桥。#p#分页标题#e#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这些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学制各具特色。从框架体系来看,形式与实质都截然不同,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尤为典型,前者貌似单轨型实质为双(或多)轨型,后者貌为双轨型实质为交汇型。就ag尊龙app的联系方式而言,不管是否建立起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这些国家或地区各层次高等教育均自然衔接,各类型高等教育皆顺畅沟通,只是沟通的难易程度及方式不同,但都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三、我国大陆突破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设想

目前我国大陆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又逢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经济、科技不平衡发展迫切要求培养多样化的专门人才。在高等教育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尤其是1999年起高校连续几年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从精英教育走进大众教育阶段,急需构建起精英和大众高等教育相互促进、分工协作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在高等教育走向多元化的今天,学校制度系统却相当混乱,突出表现为:第一,各级各类高校分工不清,交叉办学。重点大学不集中精力办本科、研究生教育,却为了创收举办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并办起了独立二级学院。而高职高专院校却不少通过“联合办学”、“专本沟通”等途径招收本科生。第二,职、普两类高等教育基本上互不相通。高等职业教育只停留在专科层次,本科及以上基本是单一的理论型教育,两者彼此割裂。第三,高等职业教育层次过低,只为专科,学生转轨升学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借鉴美国、俄罗斯以及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立足国情,需对我国大陆高等教育学制进行如下改革:

1.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

从高等教育类型来看,除了由研究型大学、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提供的普通高等教育,以及由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提供的短期高等职业教育外,美国还有占高校总数22.90%①[10],专业范围涵盖艺术、音乐、设计、工程技术、医药及其他健康职业、商业及管理、神学、法学等的专业性学院提供应用型高等教育;俄罗斯也有占高校总数57.35%②[11]的专业学院提供工科、农科、医药、师范、财经、法律、管理等应用型高等教育;台湾地区除了师范教育外,几乎没有应用型高等教育,取而代之的是占高校总数13.84%和33.33%③的科技大学和技术学院提供工程、农林、财经、管理、经济、资讯、商业、外语、土木、海洋、餐饮等高等职业技术型教育,类似于美国和俄罗斯的应用型高等教育。而我国大陆除了综合大学提供理论型教育外,还有占高校总数27.0%①的多科性和单科性院校提供专门教育。在比例上,这些院校与美国专业性学院的比例22.90%相差不大,但不同的是,我国大陆这些院校不仅包括提供理论型高等教育的理科类院校。而且,除了医科类院校是单科性院校外,大部分名为某某类型大学或学院实际上都是“学科齐全”的多科性院校,并且偏向理论型教育。在类型上,这些院校提供的教育与俄罗斯专业大学和专业学院最为接近,但占高校总数的比例要小得多,尤其是与俄罗斯大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院的比例不可相提并论。尽管如此,这些院校比起台湾地区几乎没有提供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院校要好些。因此,从这点上可以认为,我国大陆需要建立起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但又不能照搬台湾地区的模式。

从高等教育层次来看,美国社区学院提供的高等职业教育最高层次仅达大学二年级,但在实用主义思想指导下,美国高校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某些本科专业,如高等技术教育以及与航海、航空、航天等有关的本科专业,甚至以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职业性特征极为明显。

本科课程除了有理论型和应用型之分外,还纷纷增设了大量的职业型课程。同时,培训系统发达,除社区学院外,还有企业大学等各类培训机构。俄罗斯高等专科学校提供的高等职业教育最高层次也仅达大学二年级。但《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在称呼上以“高等职业教育”取代以前的“高等教育”和“高等专业教育”。虽然高等职业教育是大职业教育的概念,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更接近市场的实际需要。同时,高等学校附设的进修系、专门系承担着各类专业进修、补充训练和专家再培训,它们与专业进修学院以及企业、机关、团体举办的大量进修班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培训系统,满足了科技迅猛发展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总之,美、俄没有像台湾地区那样建立起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但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美国实质上存在着短期高教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只不过整体上表现为与学术教育相混杂,没有形成轮廓鲜明的独立体系而已;俄罗斯高等学校附设的进修系、专门系承担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某种意义上是高等教育类型的拓展。而我国大陆高等职业教育最高层次仅达大学二年级,本科及以上基本上是单一的理论型教育,且培训系统不发达。因此,从这点上来看,我国大陆需要建立起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从职、普两类高等教育沟通来看,美国的短期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可以通过课程学分互认等方式自由转学到四年制普通高等教育;俄罗斯短期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也可直接进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对应专业的三年级继续深造。台湾地区职、普两类高等教育在本科及以下层次沟通尚有困难,自硕士教育层次起,可渗透性逐步增强,最后趋向融合。而我国大陆职、普两类高等教育基本上互不相通。高等职业教育虽撑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尚处于专科层次,而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基本上是单一的理论型教育,学生转轨极为困难。因此,从这点上来看,我国大陆也迫切需要建立起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2.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必须突破专科层次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篇7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决定》和《广东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规划》,为促进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现就我市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高中发展,促进教育和谐”这一主题,按照“立足长远、系统思考,统筹规划、全面启动,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优化布局、加快实施”的方针,坚持“四个统一”,即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相统一,调整布局与创新机制相统一,优化外部发展环境与深化内部改革相统一,解决当前问题与促进高中教育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充分依靠各级政府,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推动高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高中教育办学路子,进一步提高我市高中的核心竞争力,确保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二)发展目标。

1、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目标,切实加大发展力度,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1年,全市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发展协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高中阶段教育体系。

2、根据现有在校初中毕业生测算,2011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将达到9.2万人(含面向本省欠发达地区招收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约7500人),比*年增加约2万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规模将分别达到5.2万人、4万人左右,普高、职高均比*学年增加约1万个学位。

(三)基本思路。

按照“抓住重点、有效增容,调整布局、整合资源,理顺体制、改革机制,加大投入、快速推进”的总体思路,促进高中教育快速发展、资源高效配置。

1、理顺办学体制,改革投入机制,全面激发办学活力。进一步理顺市、镇两级办学体制,落实各级政府办学责任,加大全市高中发展的统筹力度。一是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由市、镇两级按一定比例分担生均教育成本,切实落实市、镇两级办学责任;二是建立高中经费全市统筹调配机制,实行根据学生人数和生均教育经费划拨办学经费的制度,打破生源区域限制,全面激发办学活力;三是吸纳社会资金投入高中教育,对民办高中公费招生部分给予经费补助。

2、以“有效增容”为主线,扩大现有品牌高中办学规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改建、扩建现有社会认同度较高、办学规模较大、教育教学质量有保障的高中为主,以适度新建为辅,通过“扩”(扩大规模)、“分”(初、高中分离)、“并”(撤并)、“建”(新建)等途径扩大办学规模,既解决增容压力,又确保教育质量提升,真正实现有效增容,将高中教育量的扩张过程变为质的优化过程。

3、统筹安排,调整布局,合理配置高中资源。有效统筹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和生源结构,撤并部分规模偏小、办学效益偏低的学校,进一步提高高中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二、重点工程与主要任务

(一)实施“扩容促优工程”,迅速壮大普通高中优质学校集群。

1、至2011年全市部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达到12所(*纪念中学、市第一中学、市华侨中学、市实验高级中学、桂山中学、市第二中学、*学、*中学、*中学、*高级中学、*中学、*中学),其余普通高中均达到省一级学校办学水平,市直属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达到90个班(50人/班),其它骨干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个班(50人/班)以上,全市形成13-15所优质高中集群,达到5.2万人左右的总体规模。

2、扩建*纪念中学、市一中、市华侨中学、市实验高级中学(*年4校均按90个班规模招生),市二中(*年按72个班规模招生),*学、*中学、*高级中学、*中学、*中学(5校均按60个班规模招生),*高中(按48个班规模招生)等11所普通高中。

3、搬迁桂山中学、*中学(2校均为60个班办学规模),撤销*学校、南头中学、民众中学等3所学校的高中部。

(二)实施“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工程”,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规模。

1、结合经济组团发展规划,进行职业教育学校布局调整。重点建设5所市直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市高级技工学校),保留优化6所镇(区)办省级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确保2011年全市建成11所部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2、迁建市中等专业学校(2010年在校生规模达到120个班、6000人),扩建市高级技工学校(规划在校生规模为120个班,2011年达到107个班、5360人);3所市直属组团中等职业学校均按80个班,4000人规模建设;其余的镇(区)理工学校(职业中学)达到60个班、3000人左右的规模。

3、*第二中学附设职中、阜沙职中、*职中、神湾中学附设职中、良都中学附设职中、卓山中学附设职中从*年起逐步停止招生。

4、组建市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市职业教育园区,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前建成设施完备、设备齐全,涵盖全市职业院校骨干专业、服务职业院校学生实训及全社会各类人员培训的现代化实训基地。

三、保障措施

(一)认真做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

各镇(区)要以本《意见》为蓝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充分论证,编制本镇(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有力措施确保重点建设工程如期完成。各高中阶段学校要根据市或镇(区)有关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本校发展规划及实施措施,确保实现《*市普通高中学校*-2011年发展规划表》(附件表一)、《*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11年发展规划表》(附件表二)的各项指标。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实施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一把手工程”。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重点工作,作为当前的中心任务抓紧抓好。市政府成立由教育、发展和改革、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编制)、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科技、经贸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定期研究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解决高中阶段学校设置、布局结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土地利用、基本建设、经费投入等重大问题。建立各级党政领导联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制度,及时为学校排忧解难,确保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如期实现。

2、完善党政领导教育工作实绩考核制度。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对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设和经费拨付、使用、管理情况开展督查和考核,特别是对重点建设工程要进行重点督查,并将督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建立和完善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激励机制,对成绩显著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三)改革经费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1、改革高中阶段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合理的经费分担制度。由市财政部门会同教育、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测算、核定各类公办高中生均教育成本,高中阶段学校办学经费采取“市镇两级分成共担,按人划拨”的方式进行统筹调配。即学生户籍所在镇(区)政府按生均教育成本承担高中教育经费,学生在何校就读,经费即划拨何校(包括民办高中)。高中办学经费全市统筹,由市按学校办学规模和生均教育成本统一拨付,确保各校正常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2、加大教育投入,促进高中阶段教育超常规发展。按规划分年度至2011年完成高中阶段学校建设投入。全市总投入约36亿元,普高、职高发展各投入约18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约25亿元,镇区财政投入约11亿元;市高中发展专项经费增至每年8000万元,其中2000万元用于镇区高中建设贴息贷款,6000万元用于分担镇区高中建校成本。

(四)全力以赴,又好又快地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部门将2011年前新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的用地列入土地使用近期规划;国土资源部门优先安排列入规划的新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按照便捷、规范的原则,国土资源、建设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开辟学校新建、扩建项目“快速通道”。允许在市政府统一规划、核定建设标准的前提下,采用多种建设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学校建设进度。对学校基本建设各项规费,凡属可以免除或可收可免的予以免除,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校征地和基建成本。

(五)多管齐下,加强高中阶段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1、各级政府要根据办学规模和课程设置要求,按年度及时核定高中阶段学校教师编制并配足教师,外引内培,建立一支优秀骨干教师队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水平教师到高中阶段教育相对薄弱的镇区学校任教,积极聘请企事业单位有技能专长的人才兼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专业教师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推进高中教师继续教育与校本教研的一体化进程,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大高中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壮大优秀骨干教师群体。统筹兼顾,调配安置好布局调整学校的教师,不得解聘合格高中教师,确保高中教师队伍的安定有序。

2、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竞争、有序流动、有效激励的运行机制。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提高教师待遇,确保高中阶段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六)完善中考和高中招生制度,进一步优化高中生源结构。

依据我市高中阶段学校的实际布局,立足全局,通盘考虑,合理配置生源,优化生源结构。一是调整中考科目,将历史、生物、地理纳入中考范围,增强文科在中考中的地位,优化生源结构;二是进一步完善初中生综合评价,扩大推荐优秀初中毕业生直接升入优质高中的比例;三是制订优秀初中毕业生(特长生)标准和相关招生政策,促进人才的多样化发展;四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将相当部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根据镇区人口和办学水平直接分配到镇区的招生方式,逐步将单纯的升学竞争引导到办学水平竞争的良性轨道上来;五是打破现有镇区高中只在本镇区招生的格局,按照尊重学生志愿,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调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

(七)巩固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继续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优质化进程,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继续大力推进“振兴初中行动计划”的实施,确保义务教育质量过关、过硬,为全市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篇8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新一轮深化改革的春风,拂向祖国大地各个角落。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句话深刻表明了教育体制改革任务的艰巨性。

一、调查目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有这么一段话是对教育领域改革的明确表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是对深化教育综合领域改革的细致、全面、具体的说明。

其中的“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吸引了笔者注意力。高中教育的普及问题涉及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和国民素质提升的问题,尽快地提升国民素质,可以使国家的综合实力能有一个很快地提升。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可以使适龄青年通过高中教育这样一个途径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完善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而对自己、对家庭、事业、社会能够有一个较为明确清晰的认识。这些优秀的青年被埋没于自己的短见和周围人的无知,殊不知只有不断地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辉煌,实现自己的未来的梦想。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高中教育普及情况,笔者对辽宁省锦州市进行了调研,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过程

本次研究针对锦州市直地区的初中升学率进行了调查分析。据了解,锦州市直的初中有锦州市第二初级中学、锦州市第三初级中学、锦州市第四初级中学、锦州市第五初级中学、锦州市第七初级中学、锦州市第八初级中学、锦州市第九初级中学、锦州市第十八初级中学、锦州市逸夫中学。这些中学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把这些初中分为重点初中、非重点初中、民办初中等,其中锦州市第八初级中学、锦州市第四初级中学等属于重点中学;锦州市第十八初级中学、锦州市第二初级中学、锦州市第三初级中学等属于非重点中学;锦州市逸夫中学属于民办初中。

这次调查通过两种方法调查这个问题,第一种方法是从这些不同等级的初中里面,采取抽样调查分析的方法。对其抽取样本进行分析,将初中毕业人数和升入高中的人数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升学率,从而估量整体锦州市直初中毕业学生升入高中的情况;第二种方法是采取随机采访学生家长、学生的办法。通过采访这些人群,了解学生家长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从而得到第一手资料。

笔者将锦州市的市直高中分为四类即重点高中、民办高中、职业高中、中专,对锦州市第八初级中学、锦州市第四初级中学、锦州市实验中学、锦州市第二初级中学、锦州市第十八初级中学、锦州市逸夫中学的2013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首先,重点初中里面笔者调查了锦州市第八初级中学、锦州市第四初级中学和锦州市实验学校。锦州市第八初级中学2013年毕业生人数是1 328人,其中升到重点高中为1 013人、民办高中为260人、职高为38人、中专为14人,另外有3人没有参加高中教育。其高中教育的普及率为99.8%。锦州市第四初级中学2013年毕业人数是892人,其中升到重点高中为715人、民办高中为119人、职高为30人、中专为20人,另外有8人没有参加高中教育。其高中教育的普及率为99.1%。锦州市实验学校2013年毕业生人数是726人,其中升入高中的为668人、升入职高和中专的人数为47人、另外还有11人没有参加高中教育。其次,非重点初中里面调查了锦州市第十八初级中学和锦州市第二初级中学。在锦州市第十八初级中学2013年毕业人数为478人,其中升到重点高中为226人、民办高中为146人、职高为16人、中专41人,另外其余49没有参加高中教育。其高中教育的普及率为89.7%。在锦州市第二初级中学2013年毕业人数为123人,其中升到重点高中和民办高中为57人、职高和中专为38人,其余有28人没有参加高中教育。其高中教育的普及率为77%。最后,在民办初中里面调查了锦州市的逸夫中学,2013年锦州市逸夫中学毕业生为53人,其中升入高中为25人、职高为13人、中专为8人、其余7人没有参加高中教育。其高中教育的普及率为86.8%。

通过横向比较这些数据,发现其中重点初中的升学率比较高、升学的人数多,而且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最多。相比之下,非重点初中升学率相较重点初中低,而且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较少,同时升学的人数较重点初中少很多。最差的是民办高中,升学率虽然和非重点初中不相上下,但是升学的人数相对非重点来讲,少很多。进而纵向比较这些数据,发现很少学生选择初中毕业去职高和中专这样的学校继续深造学习,大部分学生仍然希望自己有机会能够上一所师资力量强大、教学水平高、管理严格的高中进行学习。

在这些数据的调查基础上,笔者利用闲暇时间随机采访了10位初中生的家长和初中生,了解他们对于高中教育普及率的理解。在这些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的观点基本上分为五种意见。第一类家长希望高中教育能够普及,希望孩子能够在完成初中学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到重点高中,完成高中教育,从而考上大学,希望通过这样的途径,孩子以后能有一个好的教育背景,找到好的工作,有一个幸福的生活。第二类家长希望高中教育能够普及,但是普及的方法最好得当,不要搞一刀切同时不要设置太多的障碍阻碍孩子的升学之路。第三类家长希望高中教育能够普及,但是同时要全面发展高中教育,提高职高、中专的教育水准,又精又全地发展的教育事业。第四类家长表示不赞同高中教育普及,怕对孩子未来升入高中产生负面影响。第五类家长表示无所谓的态度,只要能让孩子上高中就可以。

三、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分析采访后的结果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和家长对于普及高中教育表示期待,并且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一项政策能够真正使初中毕业生获益;希望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初中毕业生能够顺利升入更高学府,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思想境界,拓宽眼界,形成较为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希望初中毕业生能够在更高的平台,大展宏图,实现民族希望的崛起,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从以上调查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锦州市的高中教育整体普及率比较高,而且每年都在上升,当然在调查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高中教育普及率没有达到国家政策的标准。国家要求基本上普及高中教育,可是在锦州市直的各所初中的初中升学率仅达到了80%左右,照国家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二是重点初中不足使其缺少带动实现高中教育普及化的动力。锦州市的重点初中较少,不超过五所。这些初中无法带动锦州市二十几所的初中的教育水平,无论在师资上还是在教学设备资源上都无法提供强有力的能量推动锦州市的初中教育质量上升,更无法实现高中教育普及化的问题。

三是初中教育水平层次不齐、差距较大。锦州市的初中教育存在很大差距,重点初中人满为患,而相对差一点的初中生源少而且生源素质不高,导致资源分配很不公平。重点初中数量有限,大多是非重点初中和民办初中,初中生无法在这里得到较好的教育和培养,成为阻碍高中教育普及的一个因素。

面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锦州市的整体经济水平较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锦州市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省内其他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较差,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使其能够很好地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导致锦州市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学校教育发展动力差。

其次是锦州市的各个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锦州市内的所有辖区中,只有凌河区的教育水平最高,在凌河区内的解放路小学、锦州市第八初级中学、锦州市第四初级中学、锦州中学、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都是锦州市一流的学校,相比之下其他区县的教育水平比较落后,没有这么配套完善的教育系统,造成了教育资源极度倾斜,其他县区的发展状况低迷,不利于锦州市整体教育发展、更不利于高中教育普及化。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篇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第十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

第十八条

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第十九条

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

第二十条

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十二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六条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话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取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设汉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五)《扫除文盲条例》:

第六条

扫除文盲教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六)《幼儿园管理条例》:

第十五条

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七)《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

第十四条

民族乡的中小学可以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同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第二部分文件摘录

(一)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级种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国务院要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 21号): 27.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推广普通话、用字规范化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把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纳入教育教学要求,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规范意识。

(三)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请示》(国发[1992] 63号):

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基础工程,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推广普通话,学校是基础。学校用语一律使用普通话。学校和社会的推广普通话工作要互相结合,互相促进。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篇10

一、城市普通中学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增加,普通中学中非示范性高中优势日渐显现。城市普通中学在节约当地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合理利用教师资源,方便附近居民小孩入学等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论文联盟社会效益。但现行城市普通中学的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

(一)学校多位于城市边缘,办学难以形成特色。以南宁市中学为例,普通中学大部分建校时间较短,很多学校建在城市郊区,以方便附近居民子女入学。随着城市发展,外来人口增加,郊区逐步城市化,使这些中学成为优先满足附近居民子女人学需要的学校,其生源来源复杂,办学形式不明显,难以形成自己教学特色。

(二)学生来源面广,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从生源来看,学生的生源比较复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城市普通中学接受的大部分是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和属于地段小学毕业生。初中学生部分来源于附近居民子女、外来务工子女和外地借读生;高中部生源主要来源于本校初中毕业后回归本校的就读学生,以及附近的厂矿企业和社区学校的学生。其中还有部分来源于南宁市城区扩大后农村中学的学生。 毕业论文

(三)城市普通中学教师育人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在城市普通中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教学工作。特别是初中部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育人的工作尤为重要。普通中学教师每天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解决学生的问题,如打架、斗殴、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们亲自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工作。

二、城市普通中学管理对策

(一)加强普通中学的班级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针对城市普通中学学生历来纪律比较散漫的问题,学校必须加强班级管理和严肃校纪校风,提高普通中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班级管理,就必须依靠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共同努力,在普通中学中实行全员育人制度,实行班级管理组,推行在每个班级中,除班主任负责管理外,每班的主要学科老师要一起共同协助参与班级管理,并成立班级管理组。新学期开学之初,年级组长必须召开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班级管理组会议,制定本学期班级目标,管理计划、班级纪律和管理措施。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班主任和课任老师,担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使命,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的教育,更是人格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作风,都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性,学习性。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