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专业课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4-05-20 17:40:42
考古学专业课篇1
关键词:美术考古;社会文化;学习兴趣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该课程重点是中国美术考古范畴,对西方美术考古有部分涉及。自2010年起我院开设美术考古学院选修课已6学期,每学期2个班各20学时,每班近40名学生。从选课人数和开课情况来看,学生对其还是很感兴趣的(按院规定选课人数不足不开班)。通过与学生交流,他们选择这门课大致有3个方面原因:考古学有神秘感,很好奇;对考古故事和传奇感兴趣;受网络小说(《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影响。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教学中需减少枯燥理论,增加课程知识面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兴趣。
二、课程建设思路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和兴趣点组织课程,让学生在课上带着兴趣开阔视野、学有所获、完善知识体系是该课程的基本思路。
学生对美术考古更多是带着好奇心理,希望了解考古是什么。实际上真正系统地学习美术考古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枯燥的,需要掌握大量知识。而教学中不能简单按照美术考古的内容讲知识和理论,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课程重点应从文化的层面来展开,在对美术遗物和美术遗迹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根据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生要进行科学引导。比如要让学生弄懂盗墓和考古的差别,了解正确的考古方法。同时应全面介绍美术考古的范畴。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分别介绍来自于美术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田野考古工作流程,如:踏查、钻探、探方、整理、报告撰写等。同时可借助视频资料增强直观性,近来纪录片如《考古中国》《敦煌》《故宫》等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料。给学生继续探究的方向是必要的,应列出参考书,指出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法等。
三、课程组成及内容选取
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降低难度,提高学习兴趣的原则,搭建美术考古学知识框架,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打基础。课程内容组织为以下的结构:
1.基础理论
(1)美术考古学知识框架。
美术考古学基本概念;
文化:军事、饮食、服饰、家居、丧葬;
观念:萨满、佛教、道教、生死观;
制度:等级制、文官制度、礼乐制度、昭穆制度。
(2)美术考古学研究对象。
美术遗迹:壁画、雕塑;
美术遗物:绘画、雕塑、碑刻、工艺美术、其他。
(3)美术考古学方法:类型学、地层学、图像学、文献研究、科技考古、考古学文化、田野考古工作流程。
2.分类研究
(1)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时代、冶铸工艺、装饰工艺、装饰纹样。
(2)中国古代墓葬艺术:概念、分期、陵寝选址原则。
(3)礼仪美术。画像石:二桃杀三士、要离、孔子见老子、秋胡妻、孟轲母、泗水捞鼎、荆轲刺秦王。
(4)中国古代典籍。
3.拓展学习
考古发掘简报解读。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方面尽量通俗易懂,减少过于艰深和枯燥的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脑思考。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原则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研究意识。可布置三项作业内容:美术考古个案分析、青铜器型图、课堂笔记。通过这些项目加深学生印象,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参考文献:
考古学专业课篇2
摘要:研究《中国古代舞蹈史》这门课程在舞蹈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对提高高校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了解舞蹈历史文化理论;重视舞蹈历史理论课;拓宽高校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历史知识面;以及提高现阶段舞蹈基本理论历史类的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教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完善高等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基础理论学科体系的改革和探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探索舞蹈专业理论与舞蹈表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考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舞蹈表演;实践;结合
现今现存在世所能看到的绝大部分古代舞蹈动作都是从石壁、石刻、雕塑、画卷、古籍等中留存下来的,我国的“中国舞”包含当中的古典舞、汉唐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大部分舞蹈元素、造型、动势等都是从这些古代的文物发现、挖掘、研究而继承下来的,最终成为各舞种的基本创作创新的原动力,将基础理论课程《中国古代舞蹈史》与中国古典舞、汉唐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舞身韵、舞蹈技巧、舞蹈编导等课程的舞蹈表演实践课相结合起来,一定会唤醒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自我更容易接受、理解古代舞蹈史得更加清晰、透彻,将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相结合起来得教学方式是舞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舞蹈表演实践课教师教学《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很必要和很实用的一种教学手法和技巧。《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学的舞蹈古代历史理论对比舞蹈古代文物的参考,在课堂上把一个个石刻、雕塑、画卷中的舞蹈姿态和鲜明风格的舞蹈文物的局部、整体的静态舞姿和动态舞姿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古代石刻、雕塑、画卷中舞姿的来源,以及分析它的特点、特色和艺术风格;并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立刻体验古代舞蹈的舞姿,并在讲台上进行学习、模仿和实践分析,对历史舞蹈文物中的静、动造型舞姿进行比较、摹拟,从而更直接和直观的去透视、理解古代舞蹈,以及生动的去感受、体验古代舞蹈动作和动态;同时帮助学生去理解当时舞蹈历史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因素等对古代舞蹈所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让一个个古代石刻、雕塑、画卷中舞蹈动作、姿态和技术技巧进行大量有依有据的现实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每一个古代舞蹈动作、姿态、技术技巧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渊源,找到古代舞蹈的历史理论支撑点,让其加深对古代舞蹈动作内涵的理解力,领会掌握各历史朝代时期的舞蹈风格特点特征,使学生能更准确到位的在舞蹈表演实践中展现古代舞蹈动作的内涵和魅力,然后从中开发、挖掘古代舞蹈动作运动和连接的基本方式。
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进程从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舞蹈形态到下一个历史时期的一种舞蹈形态的过程,舞蹈动作、舞蹈技巧、道具等的运用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演变和创新,这样的演变和创新最好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实践才会有真实、真切的感触感受,才会使学生积极的去思考、验证,因此最好让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去感受其舞蹈基础理论《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魅力,才能达到《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在基础理论课程《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教学课堂中,增加开设古代舞蹈表演实践课的教学部分,不仅要学生只是坐在教室里听和学,或者只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讲台上做做不能大幅度和简单的动作和造型,而是应当把古代舞蹈史的教室搬到舞蹈练功房进行古代舞蹈史少余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现动静相结合(静—动—静—动......)的教学模式,例如:一、在文化课的多媒体教室上两次(四个课时)的舞蹈史理论课程后,增加开设一次(两个课时)与舞蹈练功房相结合的舞蹈史表演实践课程,把前两次(四个课时)在文化课多媒体教室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容,搬到舞蹈练功房一次(两个课时)中实践出来,使学生记忆更深刻。二、还可以将前两次(四个课时)在文化课多媒体教室安排的实践作业,在第三次(两个课时)的舞蹈练功房实践课上进行检查、评价和反馈。两次舞蹈理论课加一次舞蹈实践课的安排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记忆重要知识点,在这样的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新颖、好奇、有趣,会主动积极的学习新的舞蹈史理论,反而使课程进度顺利,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更学得好、记得牢,课程安排自然,依此类推、周而复始、进入良性循环。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并使教学成果显著。三、在学习结束后,《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考核评价中,也可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如试卷考核占总成绩百分之七十,实践考核部分占百分之三十,这样就避免了学生非要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才能把古代舞蹈史记下来,不仅未理解未消化、而且考完就忘,也不容易发生不合理、不全面的考核评价,不失去教学《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本身价值和意义,对舞蹈表演专业学生今后的理论课程学习开个好头,让学生提高学习理论课程的自信与积极性,让今后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能进入良性循环。
作者:何盈盈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考古学专业课篇3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全人教育理念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提出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结合全人教育的基本理念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调整教学方式,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其他相关的新闻专业、广告学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都开设,而不同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和要求又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教师应根据专业特征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方式。此外,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长处。同时,教师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要根据专业的不同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二、“教学相长”
(一)教师如何“教”
首先,作为一名古代文学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作为教师还应该“育人”,在思想方面教化学生,让学生康的心理发展和良好的价值取向。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及时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双向交流的讨论式教学,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者,以培养能力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第四,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二)学生如何“学”
首先,做好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要学好本门课程,表现多读多记,积累一定的知识量。其次,要注重发散思维。在掌握本门课程内容的同时,把所学内容和其他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学习,这样可以使知识体系的构架更加清晰。再者,增强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带着问题学习,即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翻转式课堂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往往比较被动地学习,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翻转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方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行翻转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设计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教师课前要精心安排的,这就需要教师准备有讨论意义的话题。把学生的自身状况和文学史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这样即能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同时也积极地思考。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首先应该加强课堂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加强学生的知识素养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课堂作为学生实训的场地,通过课堂互动和专题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科论文撰写和文学写作通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其次,结合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使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所以利用这种文化资源,开展文学采风活动,进行现场教学,是加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有效的途径。
五、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重视过程性评价考核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往往是卷面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的衡量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接受情况,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在临考前通宵达旦不睡觉,考完之后,所学内容又忘得一干二净,最终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强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比重,一方面教师可以动态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掉以轻心,有利于全面地掌握知识。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一方面教师要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明确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作者:张萍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考古学专业课篇4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等教育;问卷调查分析;地层古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99-03
《地层古生物学》是地学类各相关专业如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是整个地质学的重要基础。由于历史原因,目前该课程在国内地学院校的教学以传统型教材为主,这与该课程所涉及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在近二十年快速发展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很不相称[1,2]。为此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明确提出了使用英语等外语(双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近年来的教学活动让我们不断意识到地层古生物学双语课程对于培养和提高我校工程地质类专业本科生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双语教学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研究型人才并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之大趋势的有效手段之一。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除汉语外,用外语(主要指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所进行的非语言学科领域的教学。双语教学的目标有三个,即知识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知识目标是指完成专业学科的教学;语言目标是指非语言类学科中,运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学生能读懂该学科的外语资料,并能用外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思维目标是指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并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这里必须明确的是在这三个目标中知识目标是首位的,因为双语教学中“教学”是首要的,其目的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其次是语言目标,它是在学习者掌握专业课的同时要提高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地层古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的实施,使学生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既让学生获得了专业课知识,也使学生在习得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在创设的英语情景中学习和巩固专业外语。就专业领域而言,进入21世纪,地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地球科学的主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之一和常规课堂教学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地层古生物学》的双语教学可使学生及时跟踪古生物地层学国际前沿动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看到了对《地层古生物学》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地层古生物学》课程作为本校地质工程专业校级课程建设立项,为了满足国家教育部培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和本校地质工程专业“211工程”的建设需要,这种双语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本学科的前沿信息,也可以通过学习更快更好地与世界接轨。但据资料显示,目前在国内,极少有高校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来讲授《地层古生物学》,可供借鉴的经验也不多。因此,自2011年开始,在对国内、外相关课程资料的调研基础上,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多媒体双语课件为工具尝试开展了《地层古生物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了解几年来该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程度,本文作者参照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采取集中发放问卷、即发、即答、即回收的方式进行调查。对本校地质工程专业2011级地质专业的73名必修本科生发放问卷,回收73份,有效问卷73份,有效率达100%。
问卷内容设计双语教学必要性、效果、认知程度等方面的十个问题[3,4,5]。见表1、2、3,现分析如下:
一、调查结果[6]
1.学生对双语课程设置的态度及评价。
总体来看,学生对《地层古生物学》双语课程的必要性、学习效果以及双语课件内容的设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程度分别达到64.4%、70.8%和57.5%,这表明学生对于双语教学方式认可程度较高并注重课程知识的获得。同时也应看到小部分学生对双语课程的设置持否定态度(4.1%),表明双语课程的开展仍有一定的阻力。
2.学生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评价。从教学方式、教师英文水平、教材与授课内容的匹配和教学互动方式四个涉及双语教学模式的问题反馈来看,多数同学(61.5%)认可目前采用的教学方式,即课堂教学为主,课下阅读为辅,实践教学巩固的方式,表明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对象.对于双语教学而言,师资问题是双语教学的瓶颈,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显然是《地层古生物学》双语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受访同学认为授课教师的英文水平较高(61.6%),本校地质工程专业《地层古生物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多年从事地层古生物教学,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对于双语课程教材与授课课件是否统一的问题则分歧较大,三分之一的同学表示教材与授课课件都应是双语的,三分之一的同学表示教材采用中文即可。而就课堂双语互动式教学法绝大多数同学(70.4%)表示了认可。
总之,从上述问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教学方式不仅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导,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师的教学水准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双语教学与其他形式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多重目标性:即知识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在双语课程对提高英语水平和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是否有帮助这两个重要问题上,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水平(包括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有促进作用(61.%)。除此之外,还有提高专业课学习兴趣、掌握前沿学科知识、开阔国际视野的作用。而且,多数同学也仍认为《地层古生物学》双语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有较大帮助(61.6%)。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地层古生物学》双语课程的开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双语教学影响因素分析与讨论
通过近年来本校地质工程专业《地层古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并联系上述统计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从中得到不少启示:
1.双语授课内容。教材是知识和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向导,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选取好的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考虑本校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地层古生物学》课件大量引用国外最新教学内容,并给出可参考的原版地层古生物学教材[7,8],以适应部分英文水平较高的同学需要。
2.教学方式。双语教学模式大概的教学模式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全英文式教学;第二种是用英文的教材,但是在教学中,中英文授课的比例大致相等;第三种,就是还是要用英文教材,但是授课的模式还是保持全中文讲授。这三种模式又被称为“沉浸式―过渡式―保持式”。考虑到本校地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地层古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学采用了第二种模式并通过多媒体教学具体化,多媒体课件使用了大量图片或动画,使所讲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记忆。课堂教学采用中文为主(60%),英文为辅(40%)的教学方式,更加贴切我校学生实际需要。在课件中大量使用英文段落,提高了学生专业外语水平,方法可行。同时结合课程进度,介绍国际当前地层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们能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以上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地层古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但从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建议中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需进一步加强。
3.因材施教。鉴于目前国内地学院校《地层古生物学》采用双语教学的案例少见且本校地质工程专业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与国内985大学校相比可能尚有差距,加之《地层古生物学》一直以知识体系庞大、涉及面广泛、记忆内容多为特点,国内目前也无可用的双语教材,考虑到这些问题,采用中文教材,双语课件,中文讲授为主,英文讲授为辅的方式比较符合目前的学校实际。双语教学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国家培养开放型人才战略的需要。通过对本校地质工程专业《地层古生物学》双语教学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地层古生物学》学科开展双语教学有较强的欢迎度,教学质量较高,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我们认为,双语教学不能一刀切,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结合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双语教学。
4.来自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建议。为集思广益并充分了解学生对《地层古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真实想法,问卷调查最后还就《地层古生物》双语课程建设应达到的理想目标广泛征求同学们的建议,其中大多数都是合理诚恳的,主要还是针对课堂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讲授方式、如何能让理论知识更好地被掌握、实例的有效性,最重要的莫过于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加快信息反馈和解决。这说明,《地层古生物学》双语教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加以分析和解决。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文中一些观点难免失之于粗浅,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杰.《微体古生物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1,(1):54-56.
[2]于兴河,郑秀娟,李胜利.地质学高等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0.
[3]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10):91-94.
[4]蔡竟业,杨远望,朱学勇,等.高校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比较教育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92-194.
[5]陈志祥.创新双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2010,(3):51-55.
[6]陈肖慧,沈峰满,张丽,等.从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看双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7]d.r.prothero,bring fossils to life :an introduction to paleobiology[m].usa:mcgraw-hill publisher,2004:496.
[8]h.l.levin,the earth through time[m].usa:john wiley&son inc,2003:563.
考古学专业课篇5
统考科目及科类 (一)汉语授课高中起点升专科,统考科目为3门。 1、文史类、艺术(文)、体育(文)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艺术(理)、体育(理)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外语。 (二)汉语授课高中起点升本科,统考科目为4门。 1、文史类、艺术(文)、体育(文)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课(简称史地)。 2、理工类、艺术(理)、体育(理)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课(简称理化)。 (三)汉语授课专科起点升本科,统考科目为3门。 1、文史中医类,含哲学、文学、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等,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含工学、理学,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含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职业教育、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心理学、药学类(除中药学类外)等,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民法。 6、教育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中医学类、药学类等两个一级学科除外)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医学综合。(四)蒙语授课高中起点升专科,统考科目为3门。 1、文史类、艺术(文)、体育(文)考试科目为:蒙古语文、数学(文)、外语或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 2、理工类、艺术(理)、体育(理)考试科目为:蒙古语文、数学(理)、外语或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 (五)蒙语授课高中起点升本科,统考科目为4门。 1、文史类、艺术(文)、体育(文)类考试科目为:蒙古语文、数学(文)、外语或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历史地理综合课(简称史地)。 2、理工类、艺术(理)、体育(理)考试科目为:蒙古语文、数学(理)、外语或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物理化学综合课(简称理化)。 (六)蒙语授课专科起点升本科,统考科目为3门。 1、文史蒙医类,含哲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蒙医、蒙药学等,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大学蒙古语文。 2、艺术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艺术概论。 3、理工类,含工学、理学,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含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职业教育、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心理学、药学类等,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民法。 6、教育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教育理论。 7、农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或大学汉语文(亦可两科全考)、医学综合。 (七)我区成人高校招生高中起点不再单设外语类,拟报考外语类的考生可根据本人实际和招生计划安排情况,选报文史类或理工类。 (八)我区公布成人高校招生高中起点艺术类(体育类)招生专业计划不分文理,文科、理科艺术类(体育类)考生皆可报考。 加试科目 (一)成人高校艺术和体育类专业招生必须对考生进行专业加试,非专业院校高中起点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术科加试办法详见《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艺术、体育类专业术科加试实施办法》。专科起点升本科和区外专业院校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术科加试,招生院校必须在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简章中注明自行命题和组织考试,并将考试科目、时间、地点和联系电话通知考生。考生的专业加试成绩或成人高校确定的加试合格考生名单必须于评卷前报送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二)除上述规定的统考科目和加试术科外,专科起点升本科专业的招生院校可根据专业要求自行确定是否再加试一门专业课。如需加试,招生院校必须在招生简章中注明自行命题和组织考试,于录取工作开始前,向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提交加试合格考生名单。录取时,根据加试合格考生名单,按考生参加统考科目的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不需加试的院校,按考生参加统考科目的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蒙语授课答题文字、记分方法与兼报志愿 (一)高中起点蒙古语文、专科起点大学蒙古语文试题用蒙文答题。 (二)高中起点数学(文)、数学(理)、史地、理化及专科起点政治、专业基础课提供翻译卷,考生用蒙文答题。 (三)高中起点汉语文、专科起点大学汉语文用汉文答题。 (四)英语、日语、俄语不提供翻译卷。 (五)报考成人高校蒙语授课专业的高中起点升专科、高中起点升本科,可考外语或汉语文,专科起点升本科各专业的考生可考外语或大学汉语文,按其实际考试科目成绩记入总分;亦可两科全考,择其得分高的一科成绩记入总分。 (六)高中起点升专科、高中起点升本科、专科起点升本科蒙语授课考生均可兼报汉语授课同一学历层次、同一科类的专业。 卷面分值与考试时间 高中起点升专科、高中起点升本科各门试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专科起点升本科各门试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古学专业课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文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也是相关专业如秘书学、新闻学、广告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来承担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学传统的神圣使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民办高校的中文及相关专业中,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必设课程之一。然而,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与社会、市场的全面“接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挑战,其危机远甚于公办综合性高校,令人深思和忧虑。分析这种影响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1)专业和课程的调整。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学历 职业技能”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坚持的是市场导向和学生需求为本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换以面目,甚至被取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课时一再被压缩。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128课时,非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仅为96课时,与传统课时数相去甚远。古代文学的学科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课时的大量缩减,必然会影响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延续性,许多知识点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2)文学边缘化的大形势。这是目前高校文学课程面临的共同难题。文学不再是青年学生心目中神圣的梦想,他们唯“技能”是图,以好工作为大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成为古代文学和其它文学课堂上教师被问到最多的一句话。重技能训练轻人文审美、重实用课程轻文学课程成为高校诸多专业的不争事实,文学课程的社会价值遭到无情的怀疑,这里面不仅仅是学习者的原因,更有教学决策者和教学实施者的原因。
(3)民办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弱。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作为专科或三本类的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强,自信心不足,怨天尤人,眼高手低,往往成为他们的通病。在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中,他们缺乏最基本的文史常识,不少同学仅仅满足于上课不迟到、不睡觉、不捣乱,课后阅读和思考成为教师对他们的奢望。尽管在民办高校中,也不乏优秀学生,他们努力学习,并最终考上研究生,但总体上差强人意。
(4)教学评估压力下的教学评价体系。高校的教学评估决定了高校的发展和生存,在民办高校显得更为突出,但由此衍生的对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评价体系却往往成为课程教学的制约因素。教案、讲义、讲稿等诸多检查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显得繁冗和多余,流于形式的大量的书写往往成为教师的负担。在民办高校中,学生的中心地位显而易见,他们对教师的评价成为教师考评的一个重要因素。民办高校外聘和兼职教师较多,精力投入相对有限,责任感不强,加之学生的评价,导致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过于迁就,最终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
以上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如何直面现实,通过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才是我们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者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古代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增强文学意识,打造人文氛围。钱穆先生在其代表作《国史大纲》的扉页中指出,知识在水平线以上的国民,对本国的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并必附随一种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1]。其实,对于中国文学来说,“知识在水平线以上”的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文史类专业学生也该有这种“温情与敬意”;对于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和教育决策者,也该有这种“温情与敬意”。古代文学课程是学生汲取文学、语言营养的基础课程,更是学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功利性的一面,即以社会和市场为导向、学生的就业为指归的应用性教育,但其毕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也应该有非功利性的一面。提高文化育视野素养、陶冶审美情操、培养爱国情感,这些都是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该达到的目标,而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增强文学意识,需要民办高校自上到下的重视,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改革等多环节入手,才有可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真正具有大学气息,才有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对于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学好古代文学是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对于非中文专业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部分古代文学的课程则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有可能做一个“不器”之“君子”②。
(2)提高教师素质,探索评价体系。在古代文学课程渐被边缘化的大形势下,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教师不仅是文学课程的讲授者,更应该是一个文史哲方面的通才,从一名教材、讲义的简单叙述者向知识丰富的“学者型”教师的转变是一名成功古代文学教师的必由之路。古代文学教师不仅要努力打通文史哲,也要贯通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并且应具备传统文献学的基本素养和开放的当代视角,真正做到古今、中文的结合和多学科的融合。外聘兼职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也是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在聘请兼职教师过程中,应坚持高标准,把一些高水平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和知名学者引入进来,这对加速年轻教师的成长、增强课程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等都不无裨益。高校教学评估尤其是本科教学评估,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异化”的趋势。教师往往疲于形式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内容的空洞撰写,而没有时间真正思考教学方法和效果的问题;学生测评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水平,但绝不是全部,但民办高校对教师的考评中学生测评占据过高比重,学生也往往因为自己的“上帝”的角色意识而以教师的“消费者”和评判者自居。因此,学生的学习不从自身出发,教师的教学一味无原则地迁就,往往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如其他学科一样,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如何确定一个较合理的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地摸索和探讨。比如通过教研室内部的同事之间的相互听课的方式,既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又可以得出较公正的教学水平的评价。
(3)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民办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需要教师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不再是培养精深的专业人才,而是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作为基本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师生观,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同时赋予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首先,坚持专业基础不能丢。2006年在上海大学举行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古代文学课程要以培养“通才”为目标,但也强调了“回归原典”的重要性,同时明确指出不能忽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③。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历代为人习诵,在今天对我们仍然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所以,加强诸如《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的悟读以及对经典诗歌、小说的鉴赏,是古代文学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把古人为文的精髓挖掘出来,指导当代的写作。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既是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学生就业的立足之本。是任何教学改革都不可废弃的基本点。其次,以实用性和创新性为导向。有人认为古代文学都是阳春白雪,是空中楼阁,与今天的经济发展格格不入,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古代文学家一般都能学以致用,成为济世之才。目前的“国学热”,古代文化深入人心即是明证。目前的古代文学教材往往注重研究性,而忽略了实用性,因此在民办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可根据需要编订使用更加注重实用性的教材。在教学中,要以文学作品为核心,同时需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构建更丰富的、更全面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则是指在教学过程可就某一知识点或者专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开展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吐故纳新,不断提高。再次,着力联系地方文化和文学。古代文学教学需要纳入文化视野,避免文学的单一性,同时,更应该纳入地域视野,这是许多学者的共识④。尤其是地方性的民办高校,将古代文学教学与地方文化、文学结合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显得尤为必要。就安徽地域来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和文学。从先秦的老庄、魏晋的建安诗歌、唐宋的杜荀鹤、梅尧臣,元明的方回、程敏政,清代的桐城派、施闰章等等,都是在文学史上留下重要影响的大家,《明代徽州文学研究》[2]仅述及有明一代徽州一地之文学,就洋洋四十万言。徽商也曾经在明清时期创造了繁荣和辉煌,为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然而由于当代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安徽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和关注度远远不够。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可较多联系安徽的地域和文化特点,这既是古代文学中地域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
(4)改进教学手段,拓展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的结合,有利于古代文学课程丰富知识的传达,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 高整体教学质量。同时,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许多有用的知识和信息,教师可积极引导,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中,也可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如传统的文献检索方法,要占用大量的纸质资源,费时费力,而利用现代检索技术,则可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效率。现代检索技术在教学中的引入,不仅仅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检索和感知能力,也能增强他们查阅和利用现代文献的能力,能更好地去适应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使得其只能在中文及相关文科专业中开设,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因此,古代文学课程完全可以进行拓展,从而进入非中文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选修课堂,这在许多学校已经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民办高校还是应该抛弃功利性的教育观念,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古代文学课程的拓展课程有很多,如《古代诗歌鉴赏》、《中国文学概览》、《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古典小说名著选读》、《先秦诸子与中国文化》等等,这些课程完全可以通过专题或者讲座的形式展开,教师积极开展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不需要太多的课时,但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古代文明某一领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抵御大学生日益明显的精神庸俗化的倾向。
总之,民办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该加强,而不是削弱;古代文学教师应该积极面对各种新形势,用于革新,而不是被动应付。“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通过各种教学改革和创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定会增强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底气.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考古学专业课篇7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 课程教学 基础知识
在高校历史专业开设的课程中,《中国古代史》是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讲授内容时间较长,从史前或曰原始社会到清代后期的1840年。绝大多数高校都要开设一个学年两个学期,第一学期讲授史前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第二学期讲授隋唐到1840年的历史,每周2次共计4课时。因在大一学年开设,《中国古代史》课程通过讲授内容丰富、积淀厚重的古代中国历史文化,既为学生学习中国历史打下知识基础,又担负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责任;高校都是安排两名及两名以上教师讲授,因此本课程也是展现本校历史专业师资水平的一门窗口课程。可谓教学责任较大。
除了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开设历史专业外,更多的历史专业开设在高师院校,尤其是省属的地方高师院校,这些学校承担着培养中学历史师资的主要任务。比如笔者供职的山西省,除综合性的山西大学有历史专业外,省属的二本院校如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大同大学、忻州师范学院、晋中学院、长治学院、运城学院、吕梁学院都有历史专业,部分专科学校如晋中师范专科学校、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也设有历史专业。
有鉴于此,地方高师院校《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探讨与交流,无疑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就笔者数年来承担《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内容讲授应以政治史为主,突出制度
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影响,高校的历史教材编撰大致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深受影响。而地方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长期使用的是由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教材,该书尽管已经修订过好几次,进行了适当的内容优化,比如增加了社会风俗,但将中国古代史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的特征仍然很明显。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将古代中国历史扎实有效地教授给学生,如何处理好讲授《中国古代史》课程与断代史课程、专门史课程的关系,这是承担本门课程的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现实的教学中,有的老师主次不分,用力均匀,基本将《中国古代史》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块内容串讲;有的教师置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于不顾,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术兴趣讲授《中国古代史》,也就是说熟悉、擅长的内容多讲、展开讲,不熟悉、不感兴趣的或限于课时的原因少讲或不讲。以上两种教学方式并非少见。当然也和教师研究方向的局限有一定关联,当今地方高校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师限于学力,绝大多数都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某一段,不大可能熟知较长时段的历史,进而影响到内容讲授。
由于大学的高年级要学习断代史课程如《先秦史》、《隋唐史》、《明清史》,专门史课程《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等,笔者认为大一阶段的《中国古代史》课程讲授应该重点讲授政治史,政治史是中国古代史的主体:紧紧围绕历史发展的脉络,逐段讲授时代背景、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制度、历史演进;突出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制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标尺;努力挖掘历史发展的因革(承继前代的内容、变化的内容),瞻前顾后。对经济状况做一概括叙述;对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内容通过课件展示,不必太多展开详述。另外,政治史的讲授也不能孤立讲政治,政治事件的发生是诸多因素(如经济状况、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综合的结果。如唐代后期,两税法推行数年后中央财政有所好转,唐宪宗和宰相裴度等人均主张武力抑制藩镇势力并能积极展开行动,故而有了“元和中兴”的形势局面。这样讲授使学生能了解该段历史的主要内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在有限的学时内,《中国古代史》课程重点讲授政治史,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致线索。对政治史以外的内容,教师适当简约介绍,多做总结概括,提供大纲,至于细目,可以留给学生课后查阅相关书籍学习了解,或者通过随后年级的断代史、专门史课程加以弥补。总之,在有限的学时内,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的讲授,既不利于本门课程的讲授要求和培养目标,又不利于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
二、教学内容应尽量反映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国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取得了较大进步,重视科研成为高校和教师自身发展的共识,而加强本科教学工作也一再被提倡并付诸实践。教学与科研本身就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科研是解决教学中知识难点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教学可以展示科研成果,为科研提出诸多研究课题。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近30年来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如何将新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学反映出来,当是所有《中国古代史》课程任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教授新的研究成果,与时俱进,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体现出教学与科研的密切联系。
比如讲到北宋中期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时,绝大多数的教材都是概括为积贫积弱,其实此时的赵宋王朝尽管存在军事、外交、财政、官僚制度等诸方面的问题,但经济上仍处于上升期,对外总体呈现出进攻不足、防守有余的态势。积贫积弱的“积”是长期的、累积的意思,用“积贫积弱”概括其时代背景很明显是不妥当的。讲到北宋末期的徽宗、钦宗统治时,往往描述为“昏庸,腐败无能”,好像已经临近崩溃灭亡的边缘,其实此二帝的统治并非一无是处,尤其是徽宗在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重视教育文化艺术方面还是有些成绩的,此时的宋朝也并非暗无天日,仍能保持一种脆弱的社会稳定,一旦遭遇强大的外敌来袭,统一的局面旋即被打破,导致国灭,二帝客死他乡。许多著述一讲到宋朝就是积贫积弱,更是对赵宋历史的极大歪曲,因为宋代在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社会事业、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达到了一系列令西方学者都刮目相看的发展高度,用“积贫积弱”不能概括宋代历史的特点。
又如讲到中国古代的木活字印刷术时,一些著述仍旧说元代的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其实随着文献整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国内外早就发现西夏文的木活字佛经,时代相当于南宋时期,早于王祯所处的元代。可见王祯是木活字印刷的实践者和经验总结者。还有诸多考古发现可以订正传统说法的错误,理应及时补充进《中国古代史》课程讲授中。
通过课堂传授新的、准确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良好知识体系的形成,有了好的专业基础知识,为日后学习和从事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应强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中,应大力强调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并积极落实。近几年高中所使用的历史教材,内容较为精简,仅通过课本学习,学生所得的知识量极为有限。升入大学一年级,学习《中国古代史》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形成一套新的知识体系,还要多方强调掌握必要的历史基本知识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学习历史总是要记忆许多知识的,要多背多记,如重要的时间(年代、年号)、地理(地名、政区)、人物、事件、制度,这些基础知识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奋来掌握,日后用时方可信手拈来。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讲台上提出过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四把钥匙――年代、地理、职官、目录,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社会检验,今天仍被古代史学界广为援引。没有好的基础知识,会影响进一步学习,不能什么知识需要用时才通过查找工具书来解决。
据笔者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期末考试及与学生交流,许多学生的基础知识令人不容乐观。笔者某年《中国古代史》的期末考试填空题问何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将近一半的学生都答错;《中国历史文选》期末考试翻译文章中的“至元”,三分之一的学生都不知道是元朝的年号,译成“到元”或“到了元朝”。重要的年份、年号还是应该熟记胸中的,如朝代的建立和灭亡年代,嘉靖与嘉庆孰是明帝孰为清帝。重要的政区如元代的腹里大致包括今日哪几个省份,宋金绍兴和议划分疆界大致地理位置,课堂提问学生几乎全然不知;以及古今重要地名对照,应该多加掌握以便利用。平时多翻翻历史地图,心中有一定的空间观,有了历史发生的大致场景,对于学习历史是大有裨益的。
考古学专业课篇8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拙见,仅供各位同仁们参考。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合理安排授课学期和课时数
《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维吾尔民族古代文学的传承结晶,具有连贯性和奠基性。因此,在安排课程时必须要注意这点问题。但是,目前各高校安排本课的学期和课时数不尽相同。就拿我校来说,在2010年的教学计划中(三年种《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被安排到第二年第一学期上,一周六课时共十七周安排到当年第二学期;2012年的教学计划中,《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被安排到第三年,一周四课时共三十四周(136课时)。显然,这个计划有问题。其一,忽略了时间顺序。我们知道《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民间文学的延续,是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开端,如果将这门课程安排到最后学年上,不符合教学规律;其二,大大缩短了应有的课时。其三,忽视了教学效果《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学习相关文学专业课的必要补充,如果将其安排到最后学年没有发挥出其课程重要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对此,笔者认为应将《维吾尔古典文学史》安排到进入专业学习的第一学年,在《维吾尔民间文学》课之后(或并列),在《维吾尔现当代文学史》课之前。至于课时,要安排的尽量充足,保证其课程内容的全面讲授。
二、选择适合讲授《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的教师
《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其复杂性在于它首先具有古老性,其次是具有历史一贯性。其中用多种语言文字记载着维吾尔先民衬托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历史的多变形生活现实。它早先是开放的文学,将东西方最优秀的文化精髓集于一身,形成复杂的思想体系,使得经验和模拟文学得到盛行,着力于作品的艺术性。最重要的是,维吾尔文人首先是学者型作家和诗人,其作品超越了纯碎的文学范畴,成为了反映所有学科、传播其最新成果并且传给后人的伟大窗口。总之,这类文学内容丰富、语言多样、形式独特、思想复杂、紧密联系历史,一般单科教师很难胜任其授课任务。笔者认为,要承担此门课程的教师除了首先应该了解课程内容和体系之外,还要精通维吾尔历史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历史、民间文学,多少了解语言学知识和古代语言,家庭书房要有古典著作藏书,真正了解各种宗教的传播和特点,要具备能够及时掌握有关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将其带进课堂的能力,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包括《写作基础》、《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以及《宗教学》,即伊斯兰教、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等专业学科和人文学科知识,很好地掌握维吾尔民族的精神境界。
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一般很难胜任《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的授课任务,也很难让学生满意。
三、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在2000年以前,其它高校和各类进修学校将教育家瓦伊提江吾普尔和艾斯哈尔玉赛因合著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一书(民族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研究家阿布杜热依木沙比提编著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一书(内部教材,喀什市师资培训部,1982年10月印)都作为教材使用,将射尔夫丁.吾买尔教授的《论维吾尔古典文学》(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第一肋、《中世纪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两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19世纪维吾尔文学史》(三册,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等著作也作为参考资料。2002年起由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之前编写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新疆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出版)也被作为教材使用。以上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体系完整、语言精巧、教材性质强,易于记住。当时,它是作为在维吾尔古典文学领域里出版的、很清晰精致、符合教材要求的第一部书,对维吾尔古典文学教学的组织、保证其正常秩序和培养出部分古典文学爱好者、研究者队伍的作用很大。不足之处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很多新研究成果没被吸纳,忽略了修订更新出版、有些见解被推翻。至于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牵头编写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一书,在《维吾尔古典文学初探》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和信息,内容不断被丰富,体系更加优化,集体的智慧得以发挥,信息价值进一步提升。不足之处是由于执笔者较多,以致书中的思想和语言的一贯性受到阻碍,语言不够流顺,有些内容层次模糊混乱,有些内容光提出了问题而没有做出结论,年鉴、内容排序上出现错误和模糊现象。
因这本教材出版己经十多年了,没有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所以应该对这本教材的体系,语言等方面做进一步的修改。
四、优化教学方法
《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综合风险、研究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讲授法为最佳。
(一)制定进度计划应从实际出发,增强科学风险、操作性。目前,我校人文学院2010级学生开设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三年制度)安排了102课时,2012级学生安排了136课时(课堂讨论、小测验、考试安排都在课时之内,这样一来,实际授课课时又缩减了10课时左右),实际授课时数不多。采用的教材为海热提江.乌斯曼教授牵头编写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上下两册书。这本教材实际上是为本科层面的学生使用而编写的,对大专层次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时间方面,的确有点儿吃力。总之,我们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既受到时间(课时),又受到学生素质,同时还受到教材等几方面的压力。显然,制定计划时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无法保证课程的体系、进度甚至对课程的领会。那么,进度计划怎样制定才合适呢?笔者认为,制定进度计划应坚持突出重点,对重复的内容、非文学内容要采用简略的原则处理。具体来说,绪论部分时间要宽裕一点儿,特别是要把《维吾尔古典文学的特点》这一内容讲的深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该学科的复杂j险和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兴趣;有关语言文字的内容因在《现代维吾尔语》课程中专门进行讲解,故应予以简化;因《民间文学》课程单独讲授,故本课程中与此有关的内容应予以精简,只讲传说神话部分;长诗部分,特别是《乌古孜汗传说》要重点地讲授;塔里木、吐鲁番绿洲古代文学艺术部分没有像样的内容和值得给学生讲授或者阅读的大著作,所以按照一般评论的形式进行讲解,为给其后的经典内容的讲解抽出时间打下基础;对鄂尔浑时期的文学特别是当时的历史论述多抽出时间,就塔里木绿洲和鄂尔浑流域的维吾尔人的总体状况和个别情况、以后的命运进行全面的讲解,力争解开学生头脑中对维吾尔族的起源和所生活的地域不太清楚的观点;重点讲解碑铭文学;重视高昌时期的文学,对喀喇汗王朝文学特别是对《突厥语大辞典》、《真理的入门》的讲解创造条件,抽出宽裕的时间,讲清讲透;辽、元文学要以总体评论的形式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察哈台和帖木儿时期的文学,要突出其中的拉勃胡兹、鲁提菲、纳瓦依等人物;在叶尔羌王国时期的文学中要重点讲解当代历史和赫尔克提的创作,着力于霍卓时期的文学;突出讲授仔黎里、艾尔西、哈拉巴提、诺比提、麦赫宗等先驱;在清朝统一新疆以后的文学中要重点讲授艾合迈德.沙.喀拉卡希、阿布都热衣木.尼杂里、诺茹孜阿洪.孜雅毛拉.夏克尔、纳克斯和毛拉比拉力艾则孜、毛拉比拉力纳孜木等;介绍性地讲授各时期史学家及其著作;关于阿布都卡德尔大毛拉和泰杰里的内容要在《维吾尔现代文学史》中进行论述,暂时忽略不讲。总之,把应讲授200课时左右的内容压缩到100课时左右的情况下,减缩上述一部分属于非文学或者正处于研究阶段的内容,重点讲授既有作者,又有著作而且造诣较深的内容,更要突出其中的有些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对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中达到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多效果的目的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机动、针对性强。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以讲授法为主,也适当采用讨论法和研究法。重要的是要能在短时间内正确掌握学生的特点,设计机动的教学方案,要灵活执杭《维吾尔古典文学史》是以具体的作家诗人及其著作为主的文学,在讲授某一位作者及其创作时,教师应有与其有关的著作和图片,在上课时让学生观看,有些重要著作,比如:《乌古孜汗传说》、《希四传说》、《碑铭文学遗产》、《占卜书》、《卜古可汗传说》、《高昌维吾尔诗歌》、《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真理的入门》、《圣贤传记》,纳瓦依的各类著作,其他作者的大典要以整篇或摘录的形式阅读给学生,如果学生自己能够查阅的应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在课堂上,不要动不动就说很可惜,他的著作没有被流传下来之类的话来忽悠学生;也不要一味地说那些其诗歌语言轻巧、流畅,有效利用修辞手法,,在著作中赞扬真善美和人间真情以及忠孝、鞭答假恶丑和不忠不孝等通用的套话,将学生拉入条条框框之内;要用该作者创作中的实例来印证每一句话,突出个性。笔者认为讲授文学史课程时,对自己没有读过著作,甚至连情节都不知道,就进行盲目进行分析的教师是对学生、对自己最不负责任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也不会树立起自身的威信。另外,授课教师要善于将课程联系历史,力争在课上让学生成为既能了解几千年的历史,又能掌握历史知识的人。在整个课程过程中要以完整的意义充分体现课程名称所提到的维吾尔 、文学、古典,历史等四个词。
(三)灵活设计作业。《维吾尔古典文学史》课程最适宜的作业方式是作文。设计作业时,尽量安排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多看资料的题目,绝不能安排一问一答的书面题目来浪费学生的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探索。显然,为了完成第一个题目学生不得不查阅有关维吾尔族宗教信仰历史、来历成分、生活的地域、形成民族史、使用的语言文字、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各个历史时期的意识、心理的四五部书籍或者文章,以后也是如此。教师批阅作业时一定要认真,给学生的作文写出详细的批语,选出最好的一两篇作文,鼓励学生做进一步探索,力争发表。如有在此方面发展的志向者,教师也要无私地进行指导。
考古学专业课篇9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生数量与日俱增,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实现留学生数量增长目标的基础上,教育结构的改善、留学生学历层次的提升以及丰富留学生教育内涵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在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大和攻读学历、学位人数增加的良好形势下,许多问题和不足也产生或凸显出来。如何认识和解决留学生学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不足,对进一步提高留学生培养的质量,促进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内蒙古大学留学生教育现状
内蒙古大学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接收来华留学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来华留学生教育已初具规模,先后接收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三千多名不同层次的来华留学生。近几年,内蒙古大学来华留学生呈现出生源国别不断增多,学历生比例不断扩大,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专业进一步拓宽的新形势。内蒙古大学已形成拥有语言生、本科、硕士、博士等较为完整的留学生教育体系。在这几十年的运作发展中,内蒙古大学留学生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并存,探索一直在继续。
二、内蒙古大学外国留学生学历教育现存的问题与不足
1.目前留学生招生处于恶性竞争的状态,很多学历留学生入学门槛较低。
以蒙古国学历留学生为例,获得内蒙古大学学历留学生的入学资格需要经过蒙古国国内相关考试与选拔,但考试的科目并不包括汉语测试,而且考试全程都由蒙古国相关部门负责。作为招生单位,我们对学生缺少全面的了解和有力的监督。因此,招收的很多留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数理化基础差;②汉语基础差。这直接导致大多数选择理工科、经济、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的留学生无法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而留学生汉语水平差,也直接影响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2.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没有体现出外国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差异,没有突出外国留学生特点,某些课程不适应学历留学生的学习。
第一是课程设计。现在内蒙古大学的课程体系模式是按照一个专业目标设计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等。很多专业都强调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宽与厚,而弱化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大多数基础较差的留学生来说,按照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导致留学生基础课学不扎实,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又得不到很好的培养的结果。
第二是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目前内蒙古大学的多数专业还没有设立专门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与我国正常招收的学生相比,多数院系采取的方法是减少相关课程的门数或降低教学要求;还有的院系为确保留学生按时毕业,不得不采取双重质量标准,在总学分中去掉一些难度高的基础课,特别是与专业课关系不大的数理化基础课;或在考试上对学生放宽要求。
第三是国际化程度。内蒙古大学在蒙古学研究和环境、基因工程学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在文科领域的社会、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方面缺少专业特色,仍无法与国际接轨,因此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留学生缺乏吸引力,这使得学历留学生的生源受到限制。另外,缺少国际性课程的设置,留学生在本国所学的内容与我国所学的课程衔接不上,有些课程获得的学分在本国得不到承认,从而降低了学生来华留学的积极性。
3.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缺少高水平双语授课教师,也是制约学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一大原因。
内蒙古大学的学历留学生大多来自蒙古和俄罗斯,除了蒙学院、外语学院等少数学院可以实现蒙汉、蒙俄双语授课以外,多数学院尤其是理工科等院系,能熟练运用双语授课的教师并不多。大部分教师或者运用汉语授课,或者运用汉语、英语双语进行授课。对汉语基础较弱,而母语又非英语的留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语言障碍已成为制约学历留学生专业学习的“瓶颈”,也使很多留学生不得不选择一些文科类较“易”学习的专业进行学习。
4.留学生在学习和管理上处于边缘化状态,难以进入学校主流学习状态中。
内蒙古大学学历留学生的生活管理由国际教育学院负责,学习管理则由国际教育学院与留学生所在院系协同管理。总体而言,内蒙古大学对学历留学生的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相对集中,即集中学习、集中住宿。多数留学生只在上课时与中国师生短时间接触,大部分时间都封闭在个人或同国籍学生的圈子里,这对整体提高留学生的学业、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较为不利。
5.想象与现实的反差,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冲撞给留学生的心理适应带来不少压力,也给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多数留学生怀揣美好梦想到异国他乡求学寻梦,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冲撞、陌生的国度、语言的障碍、独在异乡的孤独、学业的压力与焦虑……这一切都是每个初来中国留学的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也使留学生的在华生活遭遇着心理上的挑战。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他们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三、加强留学生学历教育模式的举措
内蒙古大学自80年代初招收第一名外国留学生以来,就一直关注留学生的教育与发展,学校于2001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专门负责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近年来,随着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内蒙古大学在留学生学历教育的教学与管理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改革,力求在国际汉语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新形势下,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规范学历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拓展外国留学生教育事业。
1.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体系
目前,内蒙古大学学历留学生人数日益增加,呈现出学习目的多样化、学习领域多元化和学习要求提高化等特点。内蒙古大学结合留学生学习趋势的变化和自身的办学特点,在学历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办学思路上提出以下观点:
(1)准确定位,规范管理,积极推进和实施跨文化管理模式。
第一,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注重集体主义,重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而西方的文化传统则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性的发展和独立,这些差异往往会引发文化上的摩擦与冲突。在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内蒙古大学尊重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并秉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应使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教育思想,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进行协调与正确的引导,努力在保持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使各国留学生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第二,实施有效的沟通,促进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留学生面临的文化冲突与现实矛盾,很多是由于沟通不到位引起的。不论是学习问题还是生活问题,只有在沟通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交流,才能获得最满意的结果。而积极主动的沟通需要留学生与我们双方共同的努力,它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内蒙古大学的留学生工作十分重视与留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国际教育学院设有留学生事务办公室,专门了解并处理留学生日常事务;同时注意加强与各国学生之间的联系。学校经常举办留学生座谈会,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同时积极联系留学生所在相关院系,就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交流与协调,切实帮助留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力求使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第三,营造多元文化的学习生活环境。大学的学习是立体的、全方位的。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学术的、文化的、科技的探讨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方方面面的交流都应是大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留学生,他们除了学习专业以外,还要了解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如果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仅限于课堂,那对于提高其学识、学业以及整体素质都是极为不利的。内蒙古大学鼓励并支持留学生参与政府、学校组织的学术、文体等各项活动;同时国际教育学院还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如组织留学生参加内蒙古自治区“外国留学生诗歌朗诵比赛”和内蒙古大学“留学生影视作品配音大赛”等活动;组织留学生参观游览内蒙古地区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语知识,增进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
第四,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是开放型的,留学生教育事业是内蒙古大学面向国际,让世界了解内蒙古、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内蒙古大学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管理及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完善留学生服务体系。近年来内蒙古大学不断优化来华留学环境,为留学生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为来华留学生校外住宿和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提供各种便利。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确立留学生的主体地位。留学生管理机构不仅仅是管理部门、是老师和管理者,同时也是留学生的朋友甚至是亲人,是留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首先想到和依赖的人。
(2)优化管理队伍配置,完善留学生心理服务机制。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由于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文化观念、语言与交流等诸多冲突,普遍面临心理适应的问题,而这种心理上的挑战可能会使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干扰。为此内蒙古大学积极探索,采取一系列方法帮助留学生应付心理适应问题。
第一,设立班主任制和专人负责制。在教师中建立“班主任”制,班主任不仅负责指导留学生的日常学习,同时还承担着留学生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心理服务功能。由于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因此与留学生接触频繁,能够及时了解留学生的动态及情绪变化,留学生也乐于与老师交流沟通。因此,班主任不仅成为留学生不良心理的宣泄通道,也成为联系留学生和留管人员之间的桥梁。学历留学生在不同的院系学习,内蒙古大学在不同院系都设有专人负责本院系留学生的事务,协同国际教育学院对学历留学生进行专门管理。确保每位留学生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留学生心理干预机制,把“事后交流”延伸至“提前预防”,建立防患于未然的心理服务先行运筹体制。内蒙古大学在每年留学生入学高峰期的九月、十月,都会聘请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处的外事警官作涉外法制专题讲座,为留学生全面介绍我国涉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邀请相关教师和留学生高年级同学介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着重指出他们在中国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留学生在心理上有充分的准备,为他们尽快适应留学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3)加强与相关院系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多维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学历留学生的教育工作,涉及学校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内蒙古大学注重各院系的联系与合作,经常定期不定期召开各院系学历留学生教育工作座谈会议,各部门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2.完善教学管理,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是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吸引留学生、推进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为确保来华留学学历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内蒙古大学在学历留学生的教学管理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规范入学考试,提高学历留学生入学门槛,选拔优秀人才来华学习。内蒙古大学对来华学习的内蒙古政府奖学金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实行复试制度,根据复试成绩对留学生进行分班和阶梯式教学。同时,在学历留学生中采取中期淘汰制度,考核他们的日常表现和专业成绩,对没有达到教学要求的留学生采取延期毕业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留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设计、完善适合学历留学生的课程体系。内蒙古大学的学历留学生大都来自蒙古、俄罗斯,大部分留学生基础较差。鉴于留学生的实际需要,内蒙古大学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首先,设立学历留学生“预科”教育制度,即在一至两年时间内,对学历留学生不仅要实现其预定的教学目标:提高他们的汉语能力、数理水平,还要注意保证与后续专业教育的衔接。学历留学生用一年的时间,集中学习汉语和数理基础,对他们的汉语和数理知识进行强化,在课时和学习内容、语言实践上要保时、保量,以求尽快提高他们的汉语和数理水平,为他们进入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第二年留学生除进入各专业进行专业课学习以外,仍要继续坚持汉语与数理科目的相关学习,不断强化提高其运用汉语的能力。
其次,就经济、法律、计算机等对留学生而言较难掌握的专业,对生源国别集中的学历留学生实行单独授课制度。授课教师用留学生母语进行授课,这样可以跨越语言障碍,使留学生尽快进入到专业领域。
最后,通过召开留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了解和征求留学生对所在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学校有关部门和院系根据这些意见,在不降低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对学历留学生的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完善适合学历留学生的课程体系。
(3)改进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过去传统的“一个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更新与变革,配备多种媒体的展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技术,全方位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同时注意加大实践课程的权重,重视留学生课堂以外的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
(4)设置合理有效的考核制度,加大学历留学生的奖学金奖励力度。为激励留学生主动、认真的学习,内蒙古大学除对学历留学生实行中期淘汰制度以外,还加大留学生的奖学金奖励力度,除政府给予的奖学金外,对品学兼优的留学生,内蒙古大学也拿出专项资金进行奖励,极大地提高了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考古学专业课篇10
关键词:明清文学;明清小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63-02
一
“明清小说研究”是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第六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之一,中国古代文学是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必修课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所有专题课,均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选修课程。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都要求在之前修过中国文学专业课,且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基本轮廓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作品等都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程开设之后进一步开设与原有专业基础课程不同、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提高课程,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和主要体式进行的,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明清文学史专业课与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又不同,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明清文学史的基本格局与研究现状基本上是非主流文体的小说和戏曲,占据了中心位置;而主流文体的诗文词,则居于边缘地带。以目前高校通用教材、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十二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八章(小说五章,戏曲三章),诗文占三章,散曲与民歌合占一章。第八编《清代文学》凡八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六章(小说占四章半,戏曲占一章半),诗文占二章。以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所用郭兴良、周建忠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九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八章(小说六章,戏曲两章),诗文词曲一章;第八编《清代文学》凡七章,其中小说戏曲占六章(小说四章,戏曲两章),诗文词曲一章。可见,明清文学史叙述已经完全背离了明清时期的文学真实,但从学术研究和文学演进的角度,又具有一定合理性。名家名著的评析乃小说戏曲章节之主要内容,然精英文学史观与学术研究资源分布不合理。仍以袁行霈教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第七编《明代文学》凡十二章,小说戏曲占八章,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汤显祖各占一章,另有两章分别讲述“明代杂剧”与“明代传奇”。第八编《清代文学》凡八章,小说戏曲占六章,其中《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各占一章,《长生殿》与《桃花扇》合占一章,另有两章分别讲述“清初白话小说”(主要是《醒世姻缘传》和李渔)、“清中叶小说戏曲”(主要是《镜花缘》和蒋士铨)。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文学无论是从教学角度还是从研究角度,主要方向均为明清小说、戏曲,而其中又以小说为主。这样就出现了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与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交叉应该怎样解决的问题,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程讲述什么内容,而明清文学专业基础课程又应该讲述什么内容?对这两部分重合部分又该如何处理?如果都以小说为主,那应该怎样侧重?
二
基础课和专题课教材的性质与范围:“基础课教材有述有论,以述为主;专题课教材有论有述,以论为主。”就是说,专题课虽然也有传授知识的内容,但比基础课有所拓展和深化;专题课论析的成分居多,尤其是有争议的内容和人物形象塑造、细节描写方面。明清小说研究课开设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拓展学生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内容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设计:一种是全面综合的研究方式,这种方式带有宏观的史的规模和性质,涉及到的作品比较多,包容面广,力求提炼和概括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比如我们既要讲述明代“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等明代短篇小说,又要讲述主流小说史之外的其他小说,比如“剪灯三话”系列、《石点头》、“才子佳人”小说系列、《阅微草堂笔记》等;另一种是突出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即以在历史上和群众中影深广的文学名著为重点,明代小说重点讲述“四大奇书”、“三言二拍”,清代小说重点讲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通过对具体作品及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文学鉴赏水平,同时也兼及某些相关的文学规律阐释。学生不可能在短期内阅读很多作品,一些在文学史上属于二三流的作品,也没有必要硬性要求阅读,涉及面过宽就容易流于空泛,反而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名著既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研究一些比较复杂、具有典型意义、在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作品,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达到提高他们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目的。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吸收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也体现着教师多年在明清小说方面的研究心得。有一些问题,有些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有些则存在着分歧和争论,在具体课程讲述中,我们应该既介绍共识,也不回避分歧,在摆出各家观点之后,任课教师一般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由于资料的缺乏或者问题本身比较复杂,一时难以得出结论,也只好实事求是地存疑,以待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艺术方面的欣赏,教师也只是提供一种角度、一种感悟、一种体认,重要的还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思考探索,在审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
三
为了整合教学内容,经过文学院专家论证,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明清小说部分拟讲授内容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明清文学专业课中关于小说部分一共38学时。总课时工54学时,留下部分课时讲授明清戏曲、明清诗文,其中关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最多也只能安排6学时,在这样短的时间几乎无法深入探讨这些作品的深层次意义,只能放到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中去讲解。因而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主要讲授内容设计如下:
两表对照可以看出,明清小说研究专题课尽量避免与明清文学专业课重复。专业课已经讲过的,专题课尽量不再讲述,专题课是专业课的深化。以第十二讲《红楼梦》与《甄执》为例,一部是屡创收视历史记录,网络播放量已突破20亿,独占鳌头、红遍全国的电视剧,一个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文学作品。只要是细心的受众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无论是在语言运用还是情节设置、人物安排等方面都有一定相似之处。本课要结合《红楼梦》与《甄执》具体内容展开讨论,组织学生搜寻《甄执》对《红楼梦》的模仿与借鉴,以期通过时下流行元素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 上一篇:城市设计作用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