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常规管理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4-05-21 17:30:36
中小学常规管理篇1
一、 健全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使学校教师的管理责任化、科学化、规范化,才能有效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改革旧制度,具体明确的规定教师的职责、权力、奖惩、考核等,使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建立激励机制,进行各项常规活动评比,定期举行优秀教案、优质课、优秀学生作业展评,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执行过程中让教师参与常规检查,参与管理,形成教、学、管三方面的良性运行发展体系。
二、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
课堂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抓好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有助于日常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决定因素是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学校应严格要求教师做到三点:1.课前,必须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教具、备提问、备板书、备训练、备练习,提高备课的质量;2.上课,通过常规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公开课,组织教师集体评课,帮助教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升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3.考试,应常强调学生形成“淡化期末,重在平时”的思想,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注重教师发展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普遍不高,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应当作为中小学教学管理的重点来对待。既要抓好教师的继续深造,还需依据管理制度来促进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教师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理念。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开展各种教学技能竞赛、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强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壮大学校骨干教师队伍。以此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中小学常规管理篇2
摘 要:中小学校的各类财产是国家和集体的公共财产。中小学校长应了解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常规管理理念;掌握固定资产常规管理的主要途径和内涵。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财产管理途径 财产常规管理 现代教育装备
一、固定资产与固定资产常规管理的界定
1.固定资产概念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交通运输工具、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及其他固定资产等。
2.固定资产的计价原则
中小学校固定资产在按照下列规定计价:
(1)购建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
(2)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确定固定资产价值。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发生的各项费用,记入固定资产价值。
(3)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比照自有固定资产核算,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
(4)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按增加的实际支出记入固定资产价值。
3.固定资产常规管理界定
所谓固定资产常规管理是指符合中小学校一般规律性的日常工作管理,并具备以下条件:有科学的技术规范与最基本的要求,按程序办事,有约束力和导向性,稳定连续性内容方式方法,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凡符合固定资产条件的各种设备、器具等物资不分资金来源,不论购入、调入、捐赠自制或新建必须计价入账。因此,都应纳入固定资产常规管理的范畴。
二、中小学校现代教育装备资产常规管理的重要途径
针对中小学校现代教育装备资产管理现状和原因,中小学校长(总务主任)必须加大力度从以下几个途径做好工作:
1.加强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加大力度狠抓总务教育装备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管理层人员群体素质,是搞好固定资产常规管理的基础。从当前总体情况来看,总务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懂专业知识的人员不多,根据现代中小学学校财产管理的特点,在选聘总务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时要优先选“热心的人、廉洁的人、吃苦的人、能干的人”为学校教育发展保驾护航。要用人其所长,这就要求负责总务工作领导干部平时不但要善于培养人,更要善于发现人才,提高总务现代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群体素质。这是学校总务部门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21世纪基础教育对总务人员的要求。对此,校长应把总务队伍建设提到学校议程上来,加强对财产专职兼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利用校本培训,以会代训,集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确保这支队伍稳定,才有利于现代中小学学校财务管理。
2.建立完善中小学现代教育设备校产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校产管理机制,科学设置管理层次和配备管理人员。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校,应有一名主管校长负责这项工作,并对本校的全部校产总负责。要定期检查管理工作;制定管理制度,在职权范围内审批各项大型设备的增减、损失等;总务主任在主管校长领导下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组织计划的实施;做好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督促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设置专职固定资产保管员1人(持有会计证人员为宜),负责固定资产总帐的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置分库保管员。规模较小的学校,也可以兼职,所有专职兼职人员在业务上统一在总务处(会计室)指导下进行日常财产管理工作,各级管理人员应力求相对稳定,以利于贯彻“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管用结合、合理调配、物尽其用”的原则。
3.中小学教育装备实行全过程监控,树立学校形象
对固定资产及低值品实行全过程监控,对树立学校形象,防止经济犯罪都具有重要意义。树立中小学校科学管理形象。固定资产管理是学校形象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科学编号及标识是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从基础工作做起,建立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和分类编号辅助账(财产名称目录为建账依据,它是固定资产明细账的补充),是校产科学管理的必要手段。如:财产的种类繁多、规格不一特点,对大型贵重的仪器要在编号前冠以校名,用标签粘贴,编号的标识,可采用铜牌、油漆喷号或不干胶号码等形式;图书,既要有总册序号,又要有分类号,固定位置,整齐划一。又如:对有重要意义的建筑设施要建立永久标志(楼志),教育后人,这样就给人们以严谨、美观、有序、一目了然、管理有方之感。
4.编制可行的教育装备年度添置计划
认真做好编制可行的年度添置设备计划,这是落实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重要环节。学年(期)初,由各基层年级组、行政处室提出购物申请计划,由主管校长或总务主任复审后,根据学校财力情况,提出全校购置计划,重大项目必须经校长或校委会集体研究批准(甚至通过政府招投标采购形式);总务部门就要努力分期分批执行,以满足教育、教学及行政工作需要。
5.落实现代教育装备购物验收制度,把好物品验收入库关
认真落实购物验收制度,加大力度把好物品验收入库关。凡是购进固定资产需要凭发票及实物经保管员开据“入(出)库三联单”验收、登记、签章及总务主任审核签字,才可到会计部门办理报销手续。对于精密贵重设备,要组织好有关处室的专业人员根据调拨单,合同验收,有发票实物未到时,不能履行验收手续,以防弄虚作假;对于外单位及个体工商户捐赠本校固定资产均由总务处和财会部门负责收物、入账登记,再做安排使用。对于自制家具先验白坯,再做油漆,最后作价入账。
6.对现代教育装备总财产(文具)库实行每月报表制度
对学校总财产(文具)库实行每月报表制度。对库存的固定资产(尚未分配使用的教学多媒体、修缮材料、家具设备、五金工具、文化用品及体育用品等),低值品进行内部监控具体方法:学校统一印制《库存物资明细月报表》,既报上月未结存数量,本月收入数量与本月发生数量,又报月底库存数量。保证库存财产、物资数字真实性;同时,也为领导科学制定采购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在财务财产上可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
7.对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实施“五定”管理模式
所谓实施“五定”管理模式,即定(管理)制度、定人员、定处室、定(期)检查、定(期)评比,促进固定资产常规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目标迈进。实施“五定”管理具体内涵是:
(1)定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制度是管理原则、规范、程序的总称。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运用行政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思想教育的方法,制定必要的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制度是管好校产的重要保障。中小学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主要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规定总则;校园土地管理制度;固定资产奖励与赔偿制度;外借固定资产登记规定;各类器具使用与维修维护制度;行政处室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班级财产管理制度;图书借阅管理规则;机动车辆管理制度;学生宿舍财产管理规定;校办企业(厂、店)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各处室班组固定资产安全防火管理规定;专(兼)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等。
每一项新的管理制度一出台,要及时宣传贯彻,使师生员工及时了解学校有关管理制度(特别注意对每年入学的新生适时进行教育),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将各项制度印刷成册,每人一份,遵照执行。要使“规矩”成“方圆”,重要是狠抓落实,做到有“规”必循,犯“规”必纠。
(2)定人员
旨在实行用物管物,责任到人。所谓用物管物,指各处室、教室、师生宿舍等都实行定人、定物、定管措施专人负责的岗位责任制。谁损坏谁赔偿,集体损坏集体赔偿。群众管理必须和专人负责相结合,只有群众管理而无专人负责,会使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必然形成群而不管,反之,只有专人负责而无群众参与,势必顾此失彼,事倍功半,解决日常管理的工作由一人具体承担,实践中要处理好这对矛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现代化的教学、办公设备也逐步得到充实提高,中小学先后配备了中高档的专用设备(如电教器材、通讯工具),可采取登记造册,责成专人负责,总务部门应及时明确责任。
(3)定处室
旨在确定使用存放地点,划分固定资产责任区。总务处负责学校的公共设施。办公用品、家具、水电器材、交通工具、清洁工具、医疗器材(校医室)、房屋建筑、树木及名贵花木等设备管理;教务处(教学处)负责实验室专用设备管理;办公室负责档案和保密设备打印设备管理;政教处(教育处)负责广播、文艺宣传设备的管理;其他处室负责本处的办公设备和用具的管理;班级财产管理,主要聘用班主任、学生干部(生活委员)组织日常财产管理工作;对于固定资产使用分配方案一经批准,就要将物品及时安排到使用部门进行管理,使用部门不应将物品随意异地搬动;财产管理登记表挂上墙,确保学校固定资产有序地管理;特别是寒暑假开学前后,若需变更,如人员调动、办公室调整、物品的损坏,使用者要及时通知总务资产管理部门,及时增减财产管理登记卡片,保证财产卡片与处室管理的实物相符。总务部门的校产管理为师生员工的共同管理,维护国家和集体固定资产的安全。
(4)定(期)检查
旨在固定资产清查是重要的管理手段,它对落实各项固定资产管理规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校长要组织好每年的清查工作。财产清查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参加人员多,而时间要求又相对集中,总务处要牵头全面部署,组织力量认真做好核实工作。清查的范围分为:
①全部清查和局部清查。全部清查时间一般确定在每年十一月份进行清查,结合年终清理,对各专管、兼管人员所经管的固定资产全面的进行清理。局部清查,时间一般确定在上半年六月份,结合本校实际,有重点的进行清查。
②清查的方法:主要采取“实地盘存法”。在实地盘存前,主管校长(总务主任)应及时研究清查工作,召开清查人员动员会,部署督促财会部门做好下列准备工作:把截止清查的日期前所有实物的收发凭证全部登记入账,结出余额,并核对账卡、账账相符;准备清查的财产物资应整理清楚,排列整齐;准备盘存清单,以便按盘存数登记。
在清查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见物对账,按账卡清物,逐项、逐件进行核实,对设备是否完好,数量是否相符,做出明确无误的记载,为了明确责任,盘点时,实物保管员必须在场参加盘点,并由盘点人和实物保管员在盘存单上签字或盖章;特别是属于“债权、债务”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催还,并注明事由;清理要有秩序,切忌前清后乱,边清边乱。家具、树木类分布广,应逐项清点,点清了的要有标记,以免重记漏记,时间、力量要尽可能集中,正确核对增减、编制清册,及时调整账目,做好账实相符。在定期检查中,还要重视对定产房屋设施的检查,特别是平房校舍,要经常巡视,运用看、听等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以便发现和消除隐患,保证房屋安全使用,对重点部位更要注意,防患于未然,千万不可存有侥幸心理。上述情况都是在正常情况下保证账实相符而进行的清理。
学校由于撤消或合并时也必须进行全部清理,以便编制移交清册,办理交接手续。
(5)定(期)评比
旨在抓典型,带全面,推动总务、财产管理工作。在定期检查的基础上,重点对班级财产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考核,把管理桌椅和配给的“儿童文库,少年文库,青年文库”好坏列为评比优秀班集体的条件之一,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好习惯。每学期末或开学初向全体师生公布评比检查结果,专门召开全校财产管理人员总结表彰会,由财产管理优秀集体及个人代表介绍经验,纠正管理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学校每年拨出专款进行奖励。在定期评比过程中,同时也要渗透政治思想工作,利用评比活动进行“育人”,同样也推动学校政教处的德育工作开展,只有唤起了师生爱护公物的意识,才能使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遏制,以形成“爱护公物光荣,损坏公物可耻”和“爱护学校财产就是热爱祖国,就是维护人民的利益”环境氛围。
三、体会与思考
中小学校教育装备财产常规管理途径及“五定”方法是从总务管理实践来,它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合理运用“五定”管理模式,必然会结出丰硕之果,这个硕果就是保证现代中小学教育工作培养人才;保证国家和集体财产的安全,提高财产的使用效益。“五定”管理模式之间相互联系。从固定资产常规管理主要途径及“五定”方式所述可以看出:“定管理制度、定人员、定处室”是固定资产常规管理的基础工作,其各个环节规定及要求范围,具有程序性和导向性作用,是管理工作的开始,应下大力气做好;而“定期检查”过程则是固定资产常规管理重要手段,是对上述“三定”能否落实的督促与检验,是约束性、强制性作用的具体表现;“定期评比”是对上述“四定”在一定时限内的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及管理全过程的肯定,起着稳定性和激励作用;“五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周而复始”。符合常规管理的一般规律。紧紧抓着财产管理的规律:做到“财产有账、卡片上墙、账物相符、守法遵章、定期检查、有奖有罚”,方法得当,效果明显,促进合理、有效、减少国家和集体资金的支出,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就能收到较好的使用效益和走出一条适合本校财产管理的道路。
总之,还应依据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不断完善补充中小学固定资产常规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内容,还有待于今后中小学校长(总务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继续探索与研究。
中小学常规管理篇3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育人无止境,管理无边际,新的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理念。在当今教育形势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常规工作管理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日常的规则,而小学生常规管理就是在以班
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指导孩子建立一定
的规则,以保证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的顺利开展,常规看似无形,因为他不像教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其实它无处不在,它是保证小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各个环节顺利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常规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怎样制定班级常规
规则的内容要明确且简单易行。规则是一种约束学生行为的准则,所以遵守规则的过程也就是小学生行为规范量化的过程。当我们在确定一个规则时,必须是在小学生现有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的,规则的内容不能由老师包办。有些规则可以让学生共同参与制定,以便更多的人知道规则,让他们在活动中明白规则的具体要求。
(二)、怎样抓好班级常规管理
1对班级学生有全面的了解
作为一名班主任,搞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对本班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因学生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年龄、家庭和生理上的差异。教师必须很快认识学生,只有对每个学生都很熟悉了解他们的个性和习惯。才能搞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
2 常规教育要常抓不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生良好的常规习惯也要从学生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我基本都是按照“教给方法——反复督促——形成习惯——自我管理”的模式,让学生在品行、学业等方面循序渐进、步入正轨,我特别注重很多“第一次”,如第一次的课间的文明休息、课前的学习用品准备,课中听课的坐姿,课间操和眼保操的质量要求,如何摆放卫生用具及课桌椅,交作业的时间和方法、路队和升旗的纪律等等。这些最基本最常规的习惯的落实和反复抓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常规虽然都是很零碎很细小,有时甚至是可以闭眼忽略的,可正是由于这些零散细微的地方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管理工作的成败,因为这些琐碎之事平时无处不在,因而需要自己也是在随时随地的落实,随时随地反复提醒。所有这些也体现了班主任工作的繁杂与细小,工作中也切不可因其小而不为之。按这样的操作思路,基本上一个月下来,都能达到自己预设的效果,直至最后的习惯成自然。虽然有时会因为抓这些常规而影响课程进度,但“磨刀”最终不会误了砍柴工的。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比较弱,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
常规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经常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常抓不懈,在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3 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担任班干部是许多学生的梦想。为了让孩子们梦想成真,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过过“官瘾”,可以实行班级事务“包干负责制”, 落实责任 为使班级工作顺利进行,自主管理落到实处,富有实效,根据班级日常活动增设岗位,如课间纪律、课堂纪律、红领巾佩戴的检查;学生仪容仪表的检查,好人好事的记录;教室、公地地面、讲台、卫生角的保洁;图书角的管理、黑板报的设计、室外清扫区的负责制,并按座位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内安排多位组长,如卫生组长、学科作业组长、纪律组长、帮差组长,每项具体工作都安排专人管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
中小学常规管理篇4
1、学生常规管理的含义
学生常规管理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学校校务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成长为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过程。学生常规管理是校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
学生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必要条件。学生常规管理有许多具体的管理内容。总的说来,它必须保证学生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因而,学校校务管理工作,就要从这一目标出发,协调学校及社会的各种力量,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条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综合平衡,统一安排,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
2、学生常规管理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也是中小学常规管理的根本目标。因此,在中小学常规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常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学生常规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为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时代要求。目前,我国的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尤其在学生常规管理方面,还很不适应新时期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要求。因而加强学生常规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应当成为当前中小学常规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证明,师资、教育教学设备和良好的生源等因素固然是办好学校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学生常规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办好学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有的学校虽然有良好的办学条件,但由于管理不善,因而教育教学质量很不如人意;有的学校虽然办学条件差一些,但由于管理得法,反而能取得优异成绩。
(二)加强学生常规管理,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主体因素。因此,能否搞好学生常规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讲,它不仅关系到教育质量本身,而且也关系到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质量,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做到后继有人。
学生个性是在学生个体与外在环境的相应作用中形成的,对学生个体形成的饿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其中学校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这种环境,主要是人的环境。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学生群体中。这种群体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最直接、最现实、最深刻的环境。学生常规管理主要是对其群体的管理,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规范,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地健康发展。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些年来,不少学校曾一度放松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结果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薄弱、纪律松弛,学籍管理混乱,青少年在籍学生犯罪率上升,“流生”大量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国中小学流生量达到六百多万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严峻事实,积极采取措施,严格学生常规管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学生常规管理的原则
学生常规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正确的标准评价学生。评价学生的标准,象高考一样,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学校表扬什么样的学生,奖励什么样的学生,当然就成了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学校批评什么样的学生,惩罚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当然引以为戒。
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差学生?国家文件是有原则规定的。《中小学生守则》有十条。可以这样说:凡是模范遵守学生守则的,就是好学生;凡是严重违法学生守则的,就是差学生。
但是在相当多的教师及校务管理人员心目中却另有一个不成文的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认为只要听话,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就是好学生,否则就是差学生。这是教师及校务管理人员出于自己特有的职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结论标准。它是非常片面的,按照这个标准来教育人,实际上是在培养唯唯诺诺、“维书”“维上”的庸人,很难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因此,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标准必须改变,应用正确的标准评价学生,这包括:
(一)不要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要求学生。学校的教育在总的方面的要求虽然是相同的,但人的禀赋、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等都不相同,这样,各个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缺点就不一样。有些人往往总在某些方面或某一个方面才华出众,但在其他方面则一般,甚至有某些缺陷。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学习上“门门满分”,是班上的“前五名”、“前十名”,那么,在某一方面有才华的学生就会被埋没,就不能很好的成长。对这样并非“全优”的学生,要能及时发现出来,施以专门的教育,精心培育,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这样才能培养出拔尖的、杰出的人才。历史上的和当代的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表演艺术家,以及我们说熟悉的著名运动员,往往就是这样被发现和培养出来的。
(二)按照不同的层次评价学生
学生的表现,实际上存在不同的层次,有一般学生,有三好学生,也有特优生。因此,在表扬、鼓励、评优、奖励、推荐等活动中,不能把眼睛只盯在“三好生”身上,应该不拘一格育人才,不拘一格评人才。现在常见的做法是只评三好生、优秀团员,对在某些方面有特长、某个方面有贡献的学生培养不够,鼓励更少。也有做的比较好的学校,如有些地方制定了《特优学生评定条例》和有关特优生的标准。评定办法规定,每年九月有学生自己申报、教师推荐,然后由学校认定为特优学生候选人,最后实行开放式考试,经评委会评出特优学生,由校长明文公布。这对于培养拔尖人才、杰出人才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对于有某些特长的学生,也应该有相应的培养和鼓励的办法。
(三)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的机会
学生是否有某些特长,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给予充分显示才能的机会。组织各种学科比赛、科技比赛,是学生显示才能的一种重要方法。此外,更重要的是平时要扫除学生成长的心理障碍。当今青少年相当多数已从传统拘谨的“封闭型”、“内向型”转为“开放型”、“外露型”,他们不再受严格的传统规范的束缚,而喜欢富于挑战性的场面;他们不再认为,压抑自己的个性是一种“谦虚的美德”,而希望“试一试”,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这种转变,对于传统观念严重的家长和校务管理人员来说,往往看不惯,认为这是不好的表现,有意无意的给予压抑,给青少年制造心理障碍,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四)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宽严结合
在学校管理中,人的管理是最主要的。如何“管人”?心理学家指出:对不同年龄特征,不同文化教养的人,要有不同的方法。例如对幼儿要严管少教,对小学生要严管多教,对中学生要少管多教,对成年人要少管少教,重在引导。这些说法虽不一定全对,但旨在区别对待,则是可取的。有的学校管理者认为,治校如治军,必须从严,才能有个好校风。其实应该有严有宽,不能一概而论。哪些该严?哪些当宽?要从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角度去考虑。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人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一定的规格要求的。在今天,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必须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总的要求是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因此,凡是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和组织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应该从严要求,否则,就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凡是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正当的追求以及自治和自理的要求,应当从宽、不仅不应横加干涉,还应积极支持、扶植和引导。如果以管为主,管得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就是说,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有严有宽,有管有放。
(五)防微杜渐
学校的学生常规管理工作,应该着眼于全局,所有这方面的计划、措施,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无疑的。但是对一些足以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突出问题,虽然只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也必须引起学校领导者的高度重视,并即对采取防范措施。因为这些突出的问题,如不及时防范或制止,它就会象细菌一样地蔓延,腐蚀着整个学校肌体。一个学校的校风,往往就是这样变坏的。
(六)加强常规管理
所谓常规管理,主要指的是经常性的规章制度的管理。常规管理的内容是包括课堂常规、饭厅常规、宿舍常规、集会常规、图书馆常规、实验操作常规、劳动常规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应有的礼貌要求。常规管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常能。所谓“常能”,是指最平常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活动能力。现在一谈到学生能力,往往强调培养高级能力,如抽象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等等,很少提到培养常能。但学生如果缺乏常能,不仅不可能学习和掌握高级能力,而且回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我国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作为育才学校的校长,发表《创造宣言》,制定《创造奖金办法》,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他又极力主张加强对学生的常规管理。他并不认为常规管理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如他规定,室内见师长必须做到:第一,立正;第二,鞠躬;第三,请示、报告;第四,坐下、退出。室外相见要做到:第一,立正;第二,脱帽;第三,鞠躬;第四,随行;第五,避道。当然,我们今天不必讲这么多礼节,但尊重师长、讲究礼貌总要有相应的形式。
学生常规管理方面的常规,应渗透到学生所有的活动范围,不能只限于课堂。但是建立起来的常规,必须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决不能有碍与学生智力的发展。正确合理的常规,应在学生入学时就反复训练,使之自觉遵守,形成习惯。过时的、不合理的常规,应及时修改。
二、学生常规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整体设计,全面管理
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必须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从课内外、校内外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管理。目前在学生常规管理中,存在着重课内轻校外、重文化知识学习轻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倾向。要注重整体设计,确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依靠学校全体教职工,并且广泛与社会、家庭取得联系,从学生的品德修养、学习、生活、课外和校外活动等方面,对学生实施全面管理。
(二)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学生的成长是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学生常规管理应保持连贯性,长期坚持,常抓不懈。为了保证学生常规管理工作能够持之以恒,学校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常抓不懈的重要意义。校长的日程安排、每天的时间分配都要把学生常规管理工作摆上位置。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学生常规管理制度,落实专门人员负责,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校长每隔一定时间都要召集班主任和其他学生常规管理人员开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落实管理措施。
(三)严格要求,养成习惯
“绳以规矩,始成方圆”。在学生常规管理中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而明确的要求,保证学生常规管理常规能够得到贯彻落实。特别是有关规章制度的执行,要有一定的严肃性。当然,所制定的常规必须是正确的、适当的,对学生要求必须是明确的,可达到的。
加强管理和严格要求,并不是为了整学生,而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将学校提出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习惯,才能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四)提高认识,自我管理
对学生进行常规管理,并非是要求学生一味的循规蹈矩,服服贴贴,而是要充分信任和依靠学生,提高其对常规管理的正确认识,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参与管理,并注重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我严格要求的意识,加强自身建设,搞好常规管理。
三、学生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思想政治教育常规管理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经过不同的年龄和年级,因而,应施之以不同的教育和管理。小学阶段,要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因为小学时期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基础阶段,打好这一基础有助于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好公民。初中时期应抓好道德教育,因为这一时期学生身心发展十分迅速,但理智水平不高,自控能力较弱,抓好道德教育有助于他们顺利度过“危险期”。高中时期应注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因为高中生处于青春生长期,他们的生理基本成熟,认识、情感发展迅速,是形成思想信念和自我认识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成长发育对他们未来生活道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应把握这一时机。
一方面,学期的阶段不同,学生反映出来的特点也不同,因而,德育工作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例如开学初,学生度过了寒假或暑假,不仅丰富了生活,有许多的见闻和体验,而且也需要“收心”,需要安定学习情绪。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团队组织,要针对学期初学生的思想情绪特点,搜集并组织交流学生自身或是其耳闻目睹的好人好事,用他们自己的或身边的生动事例来教育他们;同时,应及时调整组织,通过民主程序改选学生干部,明确提出新学期的要求,从而为新学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期中,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特别是经过期中考试,在德智体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提高得快些,有的提高的慢些,这与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关,学校应及时引导学生自我回顾,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迎接下半学期的学习任务。学期末,学生面临总复习和考试,压力比较大。有压力是好事,学校应把握这一契机,正确引导,把压力变为动力。例如指导学生正确复习,注意劳逸结合,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遵守考试规则,并进行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小结一学期的工作。寒暑假,学生脱离了学校教育,容易受到不好的影响,因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放假。要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假期中可安排一两次“返校日”,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活动。对学生在假期中要有明确的要求,例如,教师布置的假期作业要认真完成,要读有益的书,要慎交朋友,生活要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既要约束自己,又要发展个人的爱好和特长,同时还要注意交通安全等等。
另一方面,在道德常规管理中,应根据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道德常规教育。例如,初一新生——起始年级,刚入校时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因而必须集中一段时间对他们进行入学的常规教育。如讲校史,让他们了解学校的优良传统,树立主人翁思想,进而热爱自己的学校;结合新的环境,新的条件,重点讲解学生守则,并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使他们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很快地熟悉学校的生活常规。中间年级是承上启下的年级,往往易被管理者所忽视,是容易出问题的年级。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既没有入学时的新鲜感,又没有升学、就业的压力,易出现生活散漫、纪律松弛的现象。据有关部分统计,少年犯罪率最高的是初二年级。因此,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强对初二学生的德育管理。一是要搞好超龄队员的离队工作,班主任和团组织不要简单地处理学生的离队问题,而应举行隆重的集体离队仪式,并把离队同建团工作衔接起来,让他们回顾少先队对自己的教育,激发起入团的要求。二是要搞好青春期教育,教育他们自爱、自重、自尊、自强,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毕业班面临升学与就业的问题,思想容易波动,升学无望、就业无门的学生更容易出问题,因此,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毕业班的思想政治工作,搞好升学指导和就业待业指导,狠抓理想前途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面对现实,不回避矛盾。青少年珍惜同窗友谊,可发挥班集体的作用,组织同学们谈理想、谈前途,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从中受到教育。
(二)学习常规管理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在学习管理中,不能只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应当促使他们手脑并用;不仅要强调校内学习,还应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要增强他们的知识,还要增长他们的体质。保护他们的健康,提高他们的觉悟。让学生体验到全面发展是人民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并用这一要求作为衡量自己学习的标准。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掌握知识要靠日积月累,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要长期训练;思想品德的形成要靠潜移默化,知行统一。因此,在学习管理中,不宜采用“学习突击”、“考试比赛”、定分数指标等方法。
学生的学习是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的。班级授课制要求交错编排课程,多科并进。在学习管理上,需要统筹安排,学科之间,年级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要紧密配合。每周、每天学生的负担要均衡合理,以免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同时,学生的学习又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处理好同学之间以及个人与班集体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管理上,一方面要提倡学生尊师和同学间相互鼓励,发挥友爱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强调每个学生的独立钻研,重视教师的个别指导。在同学中不宜搞“互助组”,更不要在优秀学生和后进生之间提“包教包学”之类的口号。
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校的最基本的活动,学习常规管理是学生常规管理的最基本的内容。
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从而获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环节:制定学习计划、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小结、考查等。对学生学习常规各环节的管理,必须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1、学习计划的管理。学习计划是学生学习的“行动纲领”,一般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个人制定。它对中学生或小学生中的高年级的学生要求比较高。学习计划一般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前一学期学习情况的分析,找出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二是提出本阶段努力方向,拟定具体奋斗目标;三是制订具体措施,提出明确要求,做到切合实际,留有余地。计划制定后,能够经常对照落实。
2、预习的管理。预习是对新课的学习准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提高其听课效果的重要措施。对学生预习的管理,重点应放在要求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和预习的具体内容上,根据各自情况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参考书或工具书,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3、课堂学习的管理。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执行课堂纪律,加强课堂管理,是学生学好功课的重要条件。
《中学生守则》第二、三条分别规定:“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这是对中、小学生课堂管理最基本的要求。
为了保证课堂管理的质量,应对课堂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提出具体的质量要求,制定课堂常规。
课堂管理除纪律要求,还应该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情感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首先存在着工作关系,这是由教、学任务而确立起来的关系,教师接受国家的饿任务教育学生,学生为能成为国家合格建设人才而学习。在学习管理上,师生个人间的好恶评价是非,不能以人情代替纪律,更不能以人情代替方针、政策。在教育原则方面,要对事不对人,秉公饿执政,为国求学。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严肃的工作关系,同时也存在着生动活泼的情感关系。师生在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交往,使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往往以博得教师的好评而更加发奋学习;老师也会因学生对他的亲昵,而更加努力工作。在课堂学习的管理中,师生的情感关系占据重要地位。
课堂管理应当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幸福欢快、生动活泼的情感交流的环境中,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倡使学生愉快的学习。上课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其他环节都要围绕这个中心环节来进行。学生上课情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学习质量。因此,对学生课堂学习的管理是对学生学习管理工作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要求,上课前做好准备,摆好必要的文具课本、笔记本等;按时进教室,保持教室安静。其次,要求学生专心听讲,上课不准随便讲话,不做小动作,不随便下座位,不做其他课上的作业等;集中注意力,围绕教师讲授的内容积极思考,把握学习要领,做必要的笔记。还要特别注意不放过不懂的问题。
4、复习的管理。复习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消化教材,减少遗忘,巩固提高。首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及时复习,认真回忆课堂上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和知识的“联结点”,将知识系统化、简约化。通过回忆、复述、练习、运用等方式,巩固和深化所学内容。其次,要指导学生抓好阶段复习,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划分时间和内容进行复习。再次,要指导学生做好总复习,做到及时小结,把一个单元、一阶段、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加以概括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做到有博返简,并进一步揭示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教训和方法,把握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5、作业管理。首先,要教育学生明确作业在巩固、加深理解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养成自觉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其次,应提出做作业的常规要求。如:先复习后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先审题后解答,作业格式要符合规范,做错了要及时订正等。再次,要把作业过程变成巩固、加深理解知识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不但要求正确、整洁、迅速、地完成作业,还要求做到在作业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努力创新。
6、考试和实习操作的管理。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实施调节控制的过程,是调动教与学积极性的手段。考试前应指导学生系统复习、查漏补缺、扎实提高;考试过程中,应要求学生认真答题,独立完成答卷,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答题、勤于思考、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考试习惯和作风。
(三)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常规管理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与教学计划规定科目的课堂学习,但仍有许多课余时间参加课外和校外活动。积极的有计划地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加强学生的课外、校外活动的管理,有利于有效的抵制各种不良思想侵袭,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1.体育活动管理。学校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加强组织管理。除“两课”和“两操”以外,应保证学生平均每天能够有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各种运动技能、技巧,提高运动兴趣和运动水平,培养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精神。在体育活动中要突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如做操要求队伍整齐,精神饱满、动作规范等。活动的内容要多样化,场地安排和器材保管要落实专人负责。
2、文娱活动管理。应建立常规制度,保证学生参加文娱活动的时间,并提供必要的条件,通过组织歌咏比赛、诗歌朗诵会、文艺演唱会、音乐歌舞欣赏等,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要组织指导学生阅读进步有益书刊、开展书评、影评活动,抵制不健康书刊、录象和歌曲的影响。
3、社会公益劳动管理。应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公益劳动,每学期按规定安排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组织安排好学生的春秋假日劳动。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乐于助人、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思想。
4、科技活动管理。学生科技活动管理,主要通过建立各种科技兴趣小组,定期进行实验小组活动,通过听科技讲座、看展览、参加实验、动手操作等等,活跃第二课堂,充实课余生活,培养其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习惯。
5、家庭活动管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主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影响,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家庭活动管理。要建立定期家访制度,及时同家长交流情况,如进行书面联系,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举办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讲座,成立家长委员会,聘请校外辅导员等。加强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行为管理,特别是寒暑假期间,要取得家长的配合,防止学生参加赌博、斗殴。
(四)生活常规管理
学生的生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又直接影响其各方面的进步。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生活常规的管理。
1、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严格要求学生按时起身,按时就餐、按时就寝,养成早睡早起的,早晨锻炼身体、早自修的习惯。要从制度上保证学生的休息时间,保证小学生每天有十个小时,初中生每天有九个小时,高中生每天有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2、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衣着整洁、朴实、大方,不穿奇装异服,不吃零食,不随意花钱,不挑吃穿,不浪费粮食,不抽烟不喝酒,节约用水、用电,爱护公物。
3、要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要求其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会自己整理收拾房间,自己洗衣服、洗刷餐具、做饭等等。
4、要加强安全教育。防止发生交通、溺水、触电、食物中毒等方面的意外事故。一旦发生意外,要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并做好善后工作。
5、加强环境卫生管理。要求学生不随便吐痰,不乱扔纸屑瓜果皮壳,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不在桌凳上乱涂乱刻;要做到吐痰入盂、字纸入篓、垃圾入箱、小便入池、大便入坑、爱护学校花草,见人要有礼貌,早上见面问好,放学说“再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诚实待人。
四、学生常规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目标导向法
这是将目标管理原理应用于学生常规管理的方法。它要求将学生常规管理的各个方面内容按照一定学校、一定年级的实际情况,对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进行分解,列出具体项目,限定时间达到要求,由各项“小步子”目标,逐步达到学生常规管理总体目标。此外,在列出具体目标要求后,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制订计划,提出实施步骤,逐步实现目标要求。
(二)整体协调法
这种方法有两个要点,一是在校内,即要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各种力量,调动一切管理因素,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直至后勤职工等,全部上阵,全校上下齐抓共管,教师教书育人,领导管理育人,后勤服务育人。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直至公共场所等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另一是校内外,即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入手,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管理网络,发挥整体功效,实施全面管理。
(三)活动锻炼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具体说,就是充分发挥学校团队组织的作用,正常开展团队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劳动,从小培养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要把对学生的常规要求,落实到具体活动中,将活动过程变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锻炼成长进步的过程。
(四)情感陶冶法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情感陶冶法就是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管理。因此,学校教师和领导对学生要有真挚的爱,以情动情,以情换情,以情育人。
(五)榜样示范法
这是以他人的模范言行影响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管理方法。青少年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容易模仿那些他们认为很有意义、能够增强他们上进心的模范言行。榜样示范法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小学生,榜样的形象性,有利于帮助他们懂得怎样做,做什么。运用榜样示范法进行学生常规管理,关键是模范人物的选择,选取的模范要有代表性,或者是象雷峰、赖宁这样的英雄人物,或者是学生中的模范人物,要注意用生活中活生生的模范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六)竞赛评比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就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激励他们努力进取,不甘落后。同时,对竞赛提出评价意见,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和教训,以利再战。竞赛要有明确的目的,标准要难易适中,形式要多样灵活,适合于青少年特点。如“三好学生”评比等。对竞赛中出现的个人先进典型要及时作出评价,评价侧重鼓励,及时进行强化。班组集体之间的竞赛,可以通过夺“流动红旗”形式。并且也要及时总结评价,评价要看主流、看进步方面,不能只追求竞赛名词,要通过竞赛评价,使学生常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以上介绍这几种方法都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学生常规管理的方法很多,可针对学校实际,灵活运用。同时也可专门组织练习性活动,创设让学生重复执行行为规范的情境,将常规管理渗透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之中,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
五、让学生在参与管理中培养自治、自理的能力
学校管理校长是关键,教师是主体。让学生参与管理,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培养自治、自理能力。
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首先,这是培养一代新人素质的需要。现在的中小学生素质如何,不仅决定和影响着个人前途,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着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而学生的整体素质中,自理自治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这一代学生中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或因家长溺爱,或因教育不善,致使一些学生缺少独立生活、工作与艰难困苦的磨砺,依赖性增大。将来的国家要靠他们去管理,现在就要学习管理学校、管理班级;要管好集体、管好他人,就要先学会管理自己。只有让学生参与管理,才能教育和帮助学生了解他人、了解集体、了解社会,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责任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自治、自理的素质。而这种自治、自理能力必须在学校里,通过参与管理去培养和训练。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养成共和的人民,必须用自治的方法”,“自治的学生公民,只可拿自治的方法将他们陶熔出来”。我们应该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重视学生参与管理,着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
其次,让学生参与管理,也是常规管理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加强常规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对学生而言,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既要让学生“守规矩、成方圆”,用基本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社会公德;又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发展健康的个性。这两方面是不能偏废的。如果忽视了行为习惯的严格要求与训练,那么个性的培养,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将失去扎实的基础;反之,如果只强调规范的严格训练,而忽视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则可能“管”出的是“小绵羊”,甚至是“小奴隶”。这两方面又是可以同步进行的。目前这两方面都没有达到要求,而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离要求差距要大。所以必须在继续加强规范训练的同时,重视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管理的原理告诉我们,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实施管理的重要力量。我们加强常规管理,就是要把带有强制性的规范要求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使之形成一种习惯,凝练成一种素质,最终让学生参与管理是促使学生“内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参与管理中培养自治、自理能力,才能达到常规管理为了育人这一根本目的。
总之,让学生在参与管理中增强自治、自理能力,是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是学校管理思想的变革,是我省常规管理的进一步深化。
怎样让学生参与管理呢?我以为应从三方面去努力。
其一,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开发和提高。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参与意识,这是小主人意识的表现,是关心集体,渴求锻炼、尝试的表现,十分宝贵。如果这种参与意识得不到尊重和及时的开发,或者被扼杀,或者被漠视,今后将无法补偿。事实正是如此,不少小学中高年级的班队活动,几位小主持者在老师指导下,紧紧围绕主题,依靠全体同学,可以把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此时学生比任何时候都守纪律,都表现得出色。一些中学的艺术节、体育节不少是学生骨干根据学校总体部署,宣传发动、组织筹划的,虽然难免有疏漏,但可以说这是最成功的活动。即使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让他们自己排队、自己出操、自己收发作业,也可以管得很好。校长、老师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学生总希望校长、老师少一点管束,多一些放手,少一点干涉,多一些指导。不少优秀的校长和班主任在中小学就是参与学校管理的好干部。现代教育理论表明,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同样,管理过程也应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完成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关键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当作合作者。所以,校长、老师们要增强民主意识,要经常生活在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对学校、班级工作提建议,提批评,提设想;要鼓励学生在管理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总结提高。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唯有把学生当作小主人,才能把他们培养成小主人。
其二,要为学生参与管理创造条件与机会。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去培养与训练。学校的大量管理是与学生直接有关的。江苏省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28条中专门就“学生常规管理”提出5条要求,同时“校园管理”的8条要求都与学生有密切的关系,也为学生参与管理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参与管理,就是要做到学生能做的事大胆去做,学生不会做的事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着去做。具体说,一是让学生参与有关规章制度的讨论、制定。陶行知曾说过,“自己所立之法的力量大于他人所立的法;大家共同所立之法的力量,大于一人独断的法。”这是很有道理的。比如,食堂的就餐纪律,教室、宿舍的公约,游戏的要求等不妨让学生自己讨论起草。这样的规章制度往往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更能深入人心,更易执行,更具约束力。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管理。前面我们所提及的小值勤、学生实践周等都是学生参与管理的好形式。好形式需要大家去创造,比如环境布置,以往不少学校是教师包办的,其实,让学生自己设计,让学生自己的作品上墙,让学生自己去布置,学生就会在布置与观赏、评论中,认识到自己也认识伙伴。应该说,这样的布置才是最美的,也才能真正收到“在学校里让每块土地,每一堵墙都会说话”的教育功效。三是让学生参加检查、评比,可以自我总结、自我诊断、互相激励、自觉调整行为,还可以让校长和教师从大量的具体工作解脱出来,加强指导,树立典型。
中小学常规管理篇5
从今年10月中旬以来,在教育局党委的领导和部署下,林发高副局长带领政工科、教育科、教研室相关人员,对全县73所中小学校进行了地毯式的教育教学常规调研。
调研主要方式有突击检查教育教学常态、查阅制度与记录、抽查备课本、听课本、师生个别谈话等。在了解管理常态和有效性制度建设进程、了解教育教学规范化基础上,与学校方面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
本次调研目的是了解县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情况,共同探讨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促进各校形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导向的有效性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以下从教学管理有效性、教育规范化和教师校长队伍建设等方面,反馈调研中了解的情况,并提出调研组的建议。
一、教学常规管理有效性方面
(一)各类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实际行动
本学期大多数学校与教师教学质量意识明显提高,并在实际行动上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文成二中等规模较大的初中学校,自发组织了八校联谊机制。11月份,八校进行了第一次教学质量联考联评;12月21日,同时在四校分学科举行教学研讨会。经过八校联谊会商讨,还安排好了下阶段的联考联评和教研活动计划。
2、同规模的樟台乡校、龙川乡校、学口中学和少体校之间;西坑、学口乡小等六个县直属小学之间也商定了期末联评方案。
3、玉壶片、西坑片、南田片在调研组下乡前就安排妥当本片下属学校的校际联考机制。其它各片在后续的协商中,也相继拿出了各片期末质量联评方案。
校际之间自发的教学质量联评,有利于促进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竞争,有利于激发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同时,又回避了由教育行政部门全面组织质量评估带来的政策风险。
(二)学校在有效性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明显进展
本学期县教学工作会议以来,绝大部分学校在建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方面,进步是明显的。
1、部分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已经率先形成五项有效性教学管理制度(代表性学校:南田中学、百丈际镇校、珊溪镇小等)。这些学校修订的有效性教学管理五项基本制度,即《校本教研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师业绩考核制度》《评优评先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规范性方面,在内容与要求上符合市教育局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四项教学常规达标活动”和县“有效性教学管理课题研究”的规范性要求;
科学性方面,充分体现了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的明确导向,有利于建立“以学论教重视实效”、“面向全体重视差生”、“检查常规重视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
可操作性方面,这些学校所制订的五项基本教学管理制度,都包含或附有评价量化的操作细则,制度之间相互配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真实性方面,在实际运行中,教学常规检查记录真实反映有待改进的问题、评价有区分度,对促进教师教学常规达标,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真实有效。
2、部分学校在实际做法上,教学管理有效性导向明确(代表性学校:大学镇小、巨屿镇校、珊溪中学等)。这些学校,虽然在制度文本的规范化方面还没有完成整理,但是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实际做法上,都把有效落实新课程教学常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摆在教师业绩考核的重中之重的位置。如:大学镇小多年来坚持教学常规一月一查、结果公示的做法,本学期还做好了检查结果的反馈记录,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常规规范化;多年来在教师业绩考核中,教学效果占有20分(百分制)左右的区分,“以学论教”的做法,导向十分明确。
3、学区办公室在片区教学督导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代表性学区:珊溪片、西坑片、玉壶片等)。这些学区办公室,介绍了多年来坚持学区教学质量统计与分析的做法。他们在9月21日县教学工作会议后不久,就提出了本学期进行学区内校际联评的新方案。珊溪镇小和学区办公室,还把镇小制订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推广应用到本学区下属学校,统一利用校本教研记录本,加强了对下属学校的教学和教研指导。
(三)教师在落实“四项”教学常规方面的进步
1、教师在执行“备课、课堂教学、质量测试、作业布置与批改”四项教学常规方面,取得一定进步。在各校教师备课本抽查中,了解到规范化备课方面的进步是比较明显的。在大学镇小随机抽查的教师备课本中,绝大多数教师备课已经达到了规范化要求。周壤乡校(小学语文)、珊门小学(英语)、金炉乡小(语文)的个别教师常态教学,就如一节展示课一样吸引着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和走廊上的调研组成员。
2、教师教学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在最近的学校年终考核中,珊溪中学教师在个人座谈会上反映,学校本学期在教学管理上,重视教学质量的导向十分 明确,现在教师不仅增强了竞争意识,而且明确了以教学质量为根本的竞争方向。巨屿镇校在按有效性管理要求,修订了“校本教研制度”和“教师业绩考核制度”后,出现了人人争上公开课的好现象,小学部教导主任,本学期校内听课记录本记满四本。
(四)教学管理有效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大多数学校积极采取对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学校和教师认识不到位,实质性行动相对迟缓。
1、部分学校对“县有效性教学管理课题研究”和“市四项常规达标活动”内容与要求的认识很含糊。
内容上,不明白“四项常规”是指“备课、课堂教学、质量测评、作业布置与批改”;不知道教学规范达标,分学校管理和教师执行两个层面进行。
要求上,没有科学把握达标标准,反馈记录不讲有待改进的具体问题或有意回避问题,达不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也达不到市规范达标验收的要求。
2、部分学校(学区)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行动迟缓。在调研组到来之前,黄坛片、大学片下属的一些小学还没有“校际联评”、“教学质量与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挂钩”等实质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任何做法。经过充分交流后,虽然多数学校积极表态,提出各种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但在玉壶东背小学、双洋小学等学校交流时,学校领导面对日益下滑的教学质量,分析了很多客观原因,对完善教学质量测评措施也没有信心和决心。
其它市县学校常态化的月考制度,我县没有任何学校持之以恒地坚持进行。
3、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操作细则,可操作性和导向作用不强。
普遍性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⑴质量评估方面,没有把考试分数转化为教师教学效果的计算方法,对非考试科目没有质量评估方案;常规检查结果没有量化或等级化;考试与检查结果,在操作上难以与教师年终业绩考核直接挂钩。
⑵教学常规制度方面,检查不全面,“四项常规达标活动”,只关注“一项半”,而对“课堂教学、布置作业、质量测评(命题与成绩分析)”没有督查方案。
⑶检查反馈记录方面,有待教师改进的问题不具体,少数学校还存在只由教研组长上报常规检查结果的老做法;检查对教师“四项达标”的促进作用不强。
⑷质量评估和常规检查量化分区分度过少,对教师考核的激励作用不强;
4、部分教师还末达到新课程教学的规范要求。
如:备课方面还不能按新课程要求陈述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没有进行过程化设计、只罗列教学内容要点、教学反思没有实质性内容等缺陷还在一定上存在。
课堂教学方式上还存在两种倾向,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新课程教学形式,不重视教学实效;也有一些教师拿着新课本采用旧教法。
教学质量测评方面,普遍不能做到规范化命题与试卷分析。
作业布置与批改方面,如何做到高效率轻负担,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5、极少数教师对加强教学常规规范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命题与质量分析,是教师研究考试改革方向,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方式,但是部分教师认识不到它的作用。在部分学校,当调研组成员诚心诚意地为其探讨教学规范要求时,却有一些教师态度漠然,甚至抵触。
6、部分学校领导成员成为推进有效性教学管理的阻碍。作为班子成员在教学管理上回避问题,不行使自己的教学管理职责,检查走过场。作为兼课教师,常规落实走在普通教师后面,备课不规范,改作不认真,少上课又不多听课。态度消极,工作不思进取。
二、教育管理规范化方面
(一)目前的行政管理机制不适应对学校的管理,导致县局政令不畅通
现在的管理模式是分直属学校和七大学区,学区下属又分乡镇级和村级学校,这在过去是切合实际并行之有效的。由于学校规模的不断变化,这种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管理。
比如说樟台、龙川、二源、百丈漈、巨屿等学校,其办学层次和规模比学区所在镇小之下,这在管理协调上带来很大难度。同时,七大学区功能日渐衰落,一没有教师调配权,二没有经济支配权,缺乏最基本的管理和制约手段。
建议调整学区范围和强化学区功能。除文中、成职教、实小、二中等学校划归直属外,按东(大学、黄坦)、南(珊溪、学口)、西(南田、西坑)、北(玉壶)四片,建立新的学区管理模式,不管办学层次和规模,实施属地管理。慎重考虑学区主任的人选,加强学区职能。
按照办学层次和规模对学校的重新分类,提高管理效益。有的乡级学校规模不如村小,在管理上抓住了芝麻,放弃了西瓜。建议在管理上按照办学层次和规模把学校分为规模学校、一般学校、微行学校三类,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二)学校内部管理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迫切需要解决
许多学校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学校的教育管理规章制度没有体现依法治校的理念,民主管理气氛淡薄,有的甚至在沿用20年前的制度。建议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特点,特别是关系到教师、学生切身利益的重要管理制度,必须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使之合法化,避免矛盾化。
(三)校长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领导班子需要优化组合
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在南田片的学校体现得淋漓尽致。要加强对校长队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让校长在政治上有奔头,事业上有激情,工作上有热情,管理上有方法。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大胆选用教育理念先进、工作经验丰富、工作热情高涨,有事业心、责任心的人担任校长,并建立制度保障校长的校际交流和使用。上林乡校校长的使用可以借鉴。
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领导班子的配备,存在些许不合理之处。比如有的学校学生和教师不多,但领导一大堆,人浮于事,而有的学校因为是村小,班子成员不足,不能有效开展学校管理。建议学校班子的配备,从学校实际出发,按学校规模和工作实际需要设置岗位,不能重复因人设事。
(四)建立一套新的评价制度,仍然任重道远
自从教育局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教育教学上来后,教师麻木多年的神经也被触动。许多规模学校自发组织了联考联评,建立了新的教学业绩评价制度,这在不同程度上刺痛了部分教师的心,触及了他们的利益。许多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也遭到了少数教师的抵触。个别教师甚至多次投诉到省教育厅,痛数学校抓教学质量的种种不是。建议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建设的步伐,我们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方向没有错,必须持之以恒,但也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建立一套科学的、民主的、合理的评价制度,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让广大师生有一个适应过程。
(五)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有待加强
近几年来,多数学校忽视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学生的思想素质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对外来人员,除个别学校学生会问声好,多数学生缺失最基本的礼貌。下学期开始,要重新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活动,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没有开齐开足
这主要是教育教学理念、场地器材、学科教师结构等原因造成的。许多学校能够按照法定课程表安排功课,但地方课程、技能课没有落实的情况比较严重。
如:地方课程,许多学校有教材(《人·社会·自然》)也不授课;
体育课程,部分学校因场地、教师等原因,根本无法达到国家开设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许多学校根本没有落实。
建议条件成熟的学校要开齐开足法定课程。条件暂时还不成熟的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类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从最基本的环节做起,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再开展校本教研,最后形成规范成熟的校本课程。
(七)继续加强安全教育,特别是基础设施安全建设
多数学校住校生宿舍存在安全隐患,特别要关注安全出口通道、应急照明灯、电线老化等问题。建议列入危房改造计划。
三、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一)“教师素质年活动”计划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
文教政[]150号文件规定,教师素质年活动实行县与学校两级联动。特别是校本培训、校本研修、新教师基本功升级训练、教学四项规范达标活动,都需要由学校组织实施。但是,调研组发现,大部分学校只是把精神传达到教师当中,而没有根据文件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即使有个别学校有方案,但也只是写在纸上应付检查,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全县73所学校的检查结果显示,除了南田中学有组织教师开展读教育书籍活动,珊溪镇小定期组织练习书法之外,其它学校均没有实际行动。
(二)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成效不明显。
很多学校校本培训缺乏系统规划,校本教研活动计划与行动相背离,具体做法上“东一榔头西一棒”,这在事实上导致校本培训仅仅成了教师获取继续教育学分的手段,而对提升教师素质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多数学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形式化严重,没有抓住培训服务于教学实践,着眼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关键,因此,培训成效不明显。多数学校从客观上埋怨学校经费不足,校本培训素材不足。可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发放的“农远光盘”完全可以成为校本培训的最佳资源,事实上没有几个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使用过。
(三)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是加强学校管理的关键
通过调研发现,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一所好学校。一个校长,如对办学有战略思想,有切实可行地实施方案,有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他就是好校长,定能带出一个好学校。学校教学质量差,必然是教育教学管理混乱导致的,而其背后原因最关键因素就在校长。这些学校的校长,有的工作没有思路,云里雾里,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不思进取;有的人浮于事,工作不落实,事事做表面文章;有的甚至连自己的角色都没有定位好,不明白自己的职责。要想把学校管好,首先要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对责任心强的干部要重用,不能胜任校长岗位的要调岗。
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分类分析
(一)几个典范学校
1、富有凝聚力和进取心的坦岐小学、上林乡小。两所小型学校都只有几十个学生,七八个教师。但教师团队合作精神十分好,和谐而上进。两校从教学教育常规管理、教师落实常规、校园文化建设、教学实效等方面都表现良好。
坦岐小学,中老年教师多人,但他们人人备课备详案、改作文篇篇做详细的眉批,敬业精神十分让人感动。
上林乡小,青年女教师占绝大多数,教师坚持住校,校园文化布置都自己动手,他们做到了别的学校做不到的事。
2、规范而有特色的南田中学、百丈际镇校、珊溪镇小。三所学校在推进教育教学常规规范化的同时,都很有创新意识。它们率先建立起与市教学管理规范化与县有效性教学管理要求相一致的五方面基本制度,提出了每种制度的操作细则与量化方案,并上网展示。
南田中学,在我县首创了“四项常规达标”样板示范等做法,在技术上起到“专业引领”与示范作用。
百丈际镇校,在我县首创了教师“四项教学常规达标活动”个人成长档案袋的管理方式,让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体现自己专业发展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珊溪镇小,引进外县成功管理经验,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改造,使之“为我所用”,校本教研很有特色,成为市级校本教研示范校。
3、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大学镇小、二源乡校、南田镇小。这三所学校,在文本档案整理方面虽与市“四项教学常规达标活动”与县“农村中小学有效性教学管理课题研究”还有差距,但是多年来在落实教育规范化和教学常规的具体工作上做得很踏实。同时,教学质量意识十分明确,长期抓教学质量不放松,在教师中形成了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
大学镇小,年度考核总分70-90分左右,20分左右的主要区分就在教学常规和质量分的区别上,教学质量考核分在教师业绩考核中起关键作用。
二源乡校中考成绩,在全县公立学校中遥遥领先(实现学校除外),本学期联考初中各年级各学科成绩全部名列前茅。
南田镇小,教师备课不分主科还是兼任学科都备有规范的详案,主题化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市调研组的高度好评。
(二)几个在同类中表现出色的学校
1、桂山乡校、平和乡校、周壤乡校(含周南),这三所学校是中等规模乡校(学生数二三百人)中,教学常规管理比较出色的学校。领导质量意识非常明确,教学常规管理比较规范,常规检查和反馈的实际效果良好;教师认真对待教学常规达标活动,质量意识强。
2、金炉乡小,学生数只有20多人,但是调研中发现三位上课教师讲课很认真、学生人人专心听讲,是微型学校中做得比较好的学校。
3、西坑镇校、樟台乡校、玉壶中学、龙川乡校,本来是教学常规管理相对薄弱的学校,但是,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质量意识明确,不论是学校教学管理,还是教师落实常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三)几个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的学校
1、文成二中,本学期在联考、教学评价等许多方面做了导向很明确,效果很明显的,富有实质性作用的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暂时还没有全面完成“有效性教学管理五项基本制度及其实施细则”的修订和整理工作,常规检查对教师的促进作用要进一步发挥,学校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在制度建设与教师执行常规二个层面按时、按量、按质完成阶段任务。
2、黄坦中学,传统上是我县教学常规落实和教学质量方面的强势学校。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变迁,近年来管理难度增大、质量下降。本学期,学校采取加入八校联考、规范常规检查等工作,提高了广大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加大了教学管理力度。但在及时全面修订有效性教学管理制度,整理教学管理实施档案方面,如果加强领导力度,加强职能科室合作,还会在原有的成绩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几个规范意识有待强化的学校
通过教师座谈和调阅资料,调研组了解到,学口中学、东溪乡校、学口小学等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县有效性教学管理和市“四项教学常规达标活动”意义理解还是很不深刻。部分领导与教师对“四项达标活动”的相关内容与要求认识不清,具体任务不明确。在实质性行动方面,也没有按市达标要求全面实施教学四项常规检查与反馈。
1、学口中学,通过教师座谈了解到,许多教师说不出什么是要达标的“四项常规”,学校也没有深入开展有效学习。部分教师主动反映,学校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没有客观依据,“以学论教”的导向性要求没有得到重视。
2、东溪乡校,教师管理松散,学校领导把“教师不上课就不在校”作为校本教研无法开展的理由。学校领导对实施有效性教学管理的决心与信心不足。
3、学口乡小,突击检查时,上分部六个班六位教师,学校或学区领导干部都没有在岗。下分部四项常规检查不全面,检查人员对记录的作用不理解,采用大同小异的打字稿,没有明确反映需要改进的问题,也没有进行达标等级化或量化。个别学校领导与教师,还误会调研组按照达标标准要求提出的具体改进建议,莫名其妙地产生抵触心理。
希望以上三校及类似学校,加强相关文件学习,明确任务,及时整改。一方面,提高质量意识,做好“有效性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并彻实地加以实施;另一方面,加强教师教学规范,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市四项常规达标验收要求。
(五)几个另类典型本次调研中发现,与全县大多数学校(教师)教学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教学有效性管理力度明显提高形成对比,调研组也发现了一些教学管理非常松散的另类典型(略)
五、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具体、迫切需要解决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调研组提议召开“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约谈会,并针对教学管理有效性课题,从学校教学管理有效性和教师执行常规两个层面,提出我们的几点建议,希望各校参照要求,完善相关工作。
(一)召开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约谈会
为了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经研究决定,按不同主题分组召开约谈会:
1、初中八校(联谊)会议。对象:联谊八校校长。主题:1、汇报有效性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四项教学常规达标活动”情况(带各校“有效性教学管理五项基本制度”);2、汇报下一步联考方案。
2、直属小学(学区)及教学管理薄弱学校约谈会。对象:直属小学校长(学区主任)、学区业务干部;教育教学管理薄弱学校校长(电话通知)。主题:1、各直属小学校长汇报同类学校联考方案和学区下属学校联考方案;2、各教育教学管理薄弱学校汇报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整改情况。
中小学常规管理篇6
加强独立性教育
小学生由于从小受众多长辈的宠爱,陪读现象越来越盛行,导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依赖性强、独立性不足的特点,这不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通过独立性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灵活创设教育机会,让学生了解到好坏、认识到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教育时点的把握要准确及时,避免生硬地说教。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充分了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将近期班级状况向学生介绍,然后邀请学生一起分析,帮助他们辨别好坏。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日常的少先队活动宣传、各类学习竞赛,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通过与学生家长的积极沟通,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自我锻炼机会。例如:学生王华学习成绩比较优秀,但是由于父母的宠爱,凡事都帮助他去做,使得他最终不知道自己应当去做哪些事情,导致其动手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都较低。此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的家长进行谈心,告诉学生家长,他其实是一个聪明而又主见的孩子,家长应该给他更多锻炼的机会。经过几次谈话,王华的自我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渐渐地,他也就知道了什么事情应当自己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除此之外,还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乐于遵规守纪、乐于服务集体的习惯。
细化班级管理制度
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尚未成型阶段,应通过规范化的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行为,最终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学生通过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能够积极规范自身行为,参与班级管理。为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可将每学期的第一周设为良好习惯养成周,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相关规章要求的宣读与教育活动。同时,各班级应依据学生特点对班规进行增补、完善,保证班级规章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在规章制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成学习小组,以联系实际的方法对规章制度进行逐条解读与讨论。在开展文明礼仪以及常规养成方面的教育时,教师需向学生明确指出应当怎么做,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做的具体方法。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应当消除一劳永逸的想法,并更加注重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提醒与指导。
为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促成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目标的制定过程,让学生认识集体的前进方向,通过积极规范自身行为为达成集体目标贡献力量。班级目标的制定应当能够通过学生的努力奋斗最终实现,当出现问题时,教师则应当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最终使学生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感以及荣誉感。
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
开展各式各样的班级活动是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养成自我管理意识,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班级活动的开展,一要拥有严密科学的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二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其中,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三要重视活动后期评价,帮助学生理解活动的深远意义。
要强化常规性的德育活动 例如:在开学初期,班级可以《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礼仪常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制定涉及学习、卫生、纪律、礼仪等多方面内容的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细则。按照细则要求,采用加减分的方式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评选出每周的“优秀学生”。在学期初,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承诺纸鹤”,将自己本学期的目标写在其上,然后挂在班上,做到时刻提醒自己。
通过“好习惯之星”评比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 “好习惯之星”将学生在早读、课堂纪律、课间操、课间秩序以及卫生值日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进行监督与评比,对优秀而突出的行为举止进行奖励,鼓励学生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延续下去。例如:当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作业更加整洁了,开始助人为乐了,学习进步了,热爱公物了,保护环境了,就应当获得相应的“好习惯之星”称号,并将其照片展示在“班级亮相台”中,增强学生信心的同时,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
中小学常规管理篇7
关键词:乡村小学; 校长; 基本素质
一、前言
乡村小学与城镇小学除了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差异之外,在学生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整体管理上都与城镇小学有一定的差距,现实的困难给乡村小学校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基于这一分析,乡村小学校长要想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带领乡村小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乡村小学教学质量,提升乡村小学教职员工整体教学水平,提高乡村小学生整体素质,满足乡村小学教学需要。为此,乡村小学校长要明确自身任务,做到正确把握教育规律、做好学校管理工作、从细节入手体现公正公平原则,提升工作水平,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乡村小学校长。
二、乡村小学校长要把握教育规律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这种特性就决定了校长要具有专业性,决定了校长应该懂得教学,懂得教育规律。从校长的角色看,校长前身是教师,作为校长就应该低下身子,走人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经常性地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俯下身子和教师一块评课,和教师共同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倾听教师对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听取一线老师的对教学工作的要求,同时,校长要经常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与教师们一起研讨教材,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研讨中去伪存真,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问题既课题”,以科研促教研,通过以上种种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益,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从乡村小学教育实际来看,由于乡村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整体素质与城镇学生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乡村小学的校长就要正确认识到学校的实际教学特点,做到根据教学现状把握教育规律,做好教学分析工作,根据乡村学校的实际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不断提高乡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保证乡村小学教学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缩短与城镇小学的差距。由此可见,乡村小学校长应明确自身任务,将教学工作作为主要工作内容,针对乡村小学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乡村小学发展,为乡村小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
三、乡村小学校长要做好学校管理工作
1、加强制度建设
为了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创造一个严格、规范、公平、有序、高效的学校管理环境,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工作有法可依,必须制定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常规管理的基础
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中,既需要用“心”用“感情”来管理,也需要用“法”用“制度”来管理。其次,树榜样,激励教师自我规范。重点抓领导的率先垂范作用。全心全意地为教师服务,以自身的实干精神,廉洁自律的品质去赢得人、凝聚人。
3、加强乡村小学的日常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乡村小学校长作为主要领导,应在工作过程中注重乡村小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应结合乡村小学管理实际,加强乡村小学的日常管理,应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能,发挥教职员工的管理优势,切实做好乡村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乡村小学的管理水平,满足学校发展需要。
4、加强乡村小学的安全管理,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受到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乡村小学在小学生安全防护工作方面相对薄弱一些,这就需要乡村小学的校长对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结合乡村小学的管理实际,积极推动乡村小学的安全管理不断向前发展,满足乡村小学的安全管理需要,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四、乡村小学校长要体现公正公平原则,从细节入手
在乡村小学管理中,校长作为领导核心,应在日常管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从细节入手,做好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并不断加深乡村小学管理改革,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从目前乡村小学的实际管理来看,乡村小学校长应重视管理原则的体现,做好细节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乡村小学校长要锻炼领导能力,提高管理实效性
乡村小学校长肩负着带领乡村小学快速发展,实现乡村小学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责任。基于这一考虑,乡村小学校长要锻炼领导能力,掌握专业技能,提升领导水平,使乡村小学各项管理满足实效性要求,促进乡村小学的快速发展。
2、乡村小学校长要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公正公平原则
乡村小学校长在管理中体现公正公平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管理中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配套的管理手段,才能使乡村小学的管理提档升级,满足乡村小学的发展需求,达到促进乡村小学发展的目的。所以,小学校长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乡村小学校长要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细节管理
乡村小学校长要想提高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就要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管理细节,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推进乡村小学管理不断向前发展,从根本上满足乡村小学发展需要,促进乡村小学建设取得积极效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乡村小学的管理中,校长肩负着重要的管理职责,只有不断提高校长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满足乡村小学实际需要,达到村乡村小学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为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小学校长,就要正确把握教育规律、做好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以及体现公正公平原则,认真做好乡村小学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梁红梅;吴彬;;追求规范和谐管理 打造特色品牌学校[j];辽宁教育
[2] 宋书仁;;规范管理 以人为本[j];现代阅读(教育版)
[3] 曹小娟;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4] 王雪莹;王筠《教童子法》蒙学语文教学理论及其现代意义[d];吉林大学
中小学常规管理篇8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管理;管理问题;程序化管理
在现代企业中,程序化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被广泛运用,效果也受到较广泛的认同。中小学管理虽然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然而他们同属于管理的范畴,同时也具备了一般管理的共性,这使得我们可以在借鉴企业程序化管理的基础上适当的把程序化管理引入中小学管理中,探索一种适用于教育领域的中小学程序化管理模式。
通常,程序化管理要说明进行某种活动或完成某项工作的内容、操作方法及其相应的规则系统和前后衔接递进关系,甚至也可以包括运营结果的前反馈机制。管理者一般把反复出现的业务编制成具有相对确定性的程序,执行人员只要按照编好的程序去做,就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企业管理中对程序化管理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学校程序化管理理解为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我们还可以利用系统论的思想对程序化管理进行深入的理解,即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其基本原则是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它包含三个方面含义:系统与周围环境组成一个特殊的综合体;每个系统皆是较高层次系统的一个要素;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本身,通常又是较低层次的系统。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挖掘中小学管理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来帮助理解中小学程序化管理。中小学管理的特点及现实表现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点:具有较强的确定性和规范性,这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方面;较强的教育性,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对象和任务决定的;较强的人本特征,突出对教师集体的良好组织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上;管理水平和效果较大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管理责任明而不确、同级部分行为不当、上下沟通处理不妥、办事环节模糊不实等问题,以及中小学教育所具有长周期性、教育成果的综合性,教育水平和成果难以即时地、明确地、以数字准确表示地反映出来。此外,中小学校还存在具体事务性管理多于统筹性管理,动态管理、弹性管理多于程序化管理,效益管理多于规划性管理,管理隐患层出不穷,人们往往也视而不见这类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中小学管理工作应该尽量做到遵循相对稳定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以定性评价为基础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等。这些原则实际上就是指向了一种程序化的管理,要求在中小学校管理上应该尽力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可以说,学校教育管理的程序化实质上是管理的优化和科学化的集中表现。
一、中小学实施程序化管理的意义
中小学校具体事务性管理多于统筹性管理,动态管理、弹性管理多于程序化管理,效益管理多于规划性管理,管理责任明而不确、同级部分行为不当、上下沟通处理不妥、办事环节模糊不实等问题,管理隐患层出不穷,人们往往也视而不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在学校管理上应该尽力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学校教育管理的程序化实质上是管理的优化和科学化的集中表现。
程序管理侧重学校常规工作的推进,以此形成规范高效的常规工作运行秩序,对“例外事件”的处置不在此列,但良好的程序化运作有利于问题隐患的及时排查和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常规是管理的一种形式,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科学管理方法和秩序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这种科学管理的程序,就是一种常规。必要的规章制度将保证科学管理取得良好的效益。学校常规反映着学校的基本规律,是学校经常起作用的基本因素,它保证了学校机制的正常运转,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学校常规管理的加强,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师生员工必将进一步自觉遵守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形成学校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教育环境。
在加强执行力方面,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保证。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最能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转变工作态度,唤起工作创造力。所以在制定新制度时,既要考虑效率优先,又要考虑兼顾公平、严谨全面,努力营造依法治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制度文化氛围,并力求在学校内形成惯例。一方面,制度文化要求大家要坚定不移地执行科学性的制度,谁不执行谁就要受到相应的惩处;另一方面,制度文化又提倡人们要不断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在检查制度落实情况时,不仅要关注师生员工的行为与规章制度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还要查找制度本身是否存在与文化理念相冲突的地方,在执行中不断改进和规范健全制度,并以此促进制度的全面落实和学校制度文化的向前发展。
二、实施中小学程序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把握中小学管理的目的性
每个系统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或目标,目标不明确,管理上必然混乱。系统的结构是为系统的目的建立的,而不是盲目建立的,系统的结构调整,必须服从于系统的目的。目标不明,或多个目的均会造成相互干扰,无法实现最优。
(二)注意把握中小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性
学校在实际管理中,局部和整体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关系和交叉效应,局部的、整体的利益往往并不一致。一般来说,每个子系统的性能是良好的,则整体的性能也会良好。这就告诉我们:正确对待各个子系统,就是着眼于整体!
(三)注意把握中小学管理工作中的层次性
系统之间的运动能否有效,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分清层次、每个系统内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应职责分明,上下之间不得混淆,只有各司其责,才能实现有效管理。
(四)注意把握中小学管理中的科学性
学校在管理中掌握科学性原则是至关重要的。要讲科学,首先要求广大管理者知晓法律条文,思想上要有依法治校的理念,工作中有规范有序的习惯。其次要对照查摆,整改提高。要实行管理负责制、责任追究制,要虚心学习、要敢于反思、敢于提高。再次要讲原则、讲规范、讲章程、讲法律。最后还得学会管理艺术和管理技巧,让管理艺术和管理科学“比翼双飞”。
参考文献:
[1]吴丽萍等.小学程序化管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2]陈廷辉.行政程序与行政效率的新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3]陈昊.农村中小学在运用学校管理目标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陇东学院学报,2009(05).
[4]楚江亭.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08).
[5]蒋晓飞.实行班级程序化管理[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06).
[6]戴新利.深化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8(04).
中小学常规管理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质量强校”工程,按照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全面育人的基本思路,坚持德育首位,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结合绩效工资的实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常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优化育人环境,拓宽德育途径,创新德育模式,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德育的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全面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水平,为我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二、本学期的工作要点
1、抓好“一日常规”,重视过程管理和学生的养成教育;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注重班主任培训;
3、加强家校联系、办好家长学校,密切与家长联系,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4、开展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自我防范教育,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5、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严防恶性事故在校园发生;
6、进一步加强后进生转化工作,落实学生个案跟踪教育和心理辅导;
7、开展学生上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远离网吧;
8、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学生能明辨是非,文明守纪;
9、发挥少先队在学生中的先进作用,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
10、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卫生知识教育;
三、主要工作内容及措施
(一)强加管理、促进养成
1、狠抓“一日常规”,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稳定班风和学风;评分要做到全面、严格、公正、客观;通过量化管理,用数据来反映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效地推动班级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起保驾护航作用。
2、加强学生个人德育量化管理,评分要严格、公平、客观,去除随意性和非德育因素;通过量化管理,规范学生行为,约束和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为对学生的综合评定准备。
3、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仪容仪表、礼貌用语。采取教育、引导、检查督促、评比等多种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素养,树立学校学生的良好形象;
4、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违纪违规的学生做到及时教育和处理。
5、抓好新生的入学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使新生能尽快适应博文学习和生活。
6、加强学生午休和课间活动的管理。对学生进行静校教育,按规定进行午休。
6、加强检查和监督,值日行政,值日老师每天进行巡查,德育处定期组织检查,充分发挥学生会的监督作用,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矫正。把学生日常活动表现每周进行小结,并与班级量化分数相结合。
7、加强对后进生的管理,定期召开“后进生”会议;建立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制度和家访制度,高度重视“后进生”的家庭教育;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
(二)、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注重班主任培训;每月组织开展一次班主任培训。
2、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制定每周一个德育主题,各班开好每周的班会。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任务,认真开展各项活动。
3、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指导。加强学生干部的培训,组织和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学生队伍参与学校的日常常规管理。认真组织师生参与各项活动。
中小学常规管理篇10
第一步:建制——常规管理的依据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建立的学生常规管理的规章制度大致分三类。
第一类为行为规范,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类为检查量化制度,如《学习共同体量化办法》、《公物损坏赔偿办法》等;第三类为激励评价制度,如《小组合作学习标兵评比制度》。学生明确并遵守这些制度就可“穿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确保了学校尽快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第二步:检查一落实常规的手段
学生的日常规范管理是长期工程,其关键的落脚点是抓好常规的落实,而检查则是督促抓好常规落实最直接、最强有力的手段。为此,学校构建起了“值日干部一政教处一值周班级一学生干部”4级检查网络。努力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对班级和学生进行全面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量化并及时反馈。
1.政教处检查:政教处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对班级的常规考核以及学生在校秩序的管理。
2.值日干部检查:为了强化学校管理,学校每天安排两名干部值日,每天早来晚走与值周学生一起维持上学、放学、午休的秩序等,让每位学生高高兴兴上学来,安安全全回家去。
3.值周班级检查:学校在管理中实行《班级值周制度》,安排班级参与学校管理,每班一周,维持学生上学、放学秩序,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检查班级卫生等,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4.学生干部检查:学校在管理中构建起“学校分层管理,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特别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如卫生、“两操”、自习纪律的检查等,进一步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
第三步:指导——落实常规管理的关键
学校在落实管理制度时。要求班主任手把手教给学生如何去做、怎样去做,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还要指导学生召开班干部、团队的各种会议,教会他们具体的工作方法,做到边指导,边纠正。通过班主任对各项常规管理的指导,既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提高了管理的实效。
第四步:反馈——落实常规管理的抓手
及时反馈是为了让班级了解本班与他班管理工作中的差距,经过反思来改进班级的各项管理措施,查漏补缺,通过反馈为班级工作的开展提供抓手和切入点。
1.反馈的原则是快速和准确。快速是为了趁热打铁,班级可以及时查找责任人并实行问责;准确是指反映问题要具体详细。
2.反馈的形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如每日公示栏、小黑板、小纸条、一周通报等,视情况而定。
- 上一篇:体育教学学习方法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2023-05-05 08:47:44
中小银行债券投资业务探讨 2023-01-17 17:23:13
2023-01-12 08:43:23
2022-12-27 09:09:02
2022-11-30 16:07:34
2022-10-24 08: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