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审计论文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4 15:37:23

环保审计论文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篇1

第一,在单个环境治理项目中,既要反映环境治理的效果,又要反映投入产出关系。首先,从环境治理的目的来看,政府投入多种资源进行公共环境治理,其最直接、最密切的结果便是环境质量改善的情况如何,是否完成预期设定的目标。通过比较治理前后反映环境状况指标的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出环境治理的效果。因此,在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中,反映环境状况的指标是不可缺少的。其次,仅仅依靠环境指标无法反映出项目的投入产出情况。在绩效审计中,投入是政府行为及其绩效所耗费的一切支出,包括政府管理内部运行成本和政府公共项目投资,投入的社会价值可以通过使用的财力物力成本加以计量;产出通常被定义为所生产出的商品和服务,其社会价值可以用相同或相似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来衡量。在公共环境治理项目中,投入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动用的环保资金、使用的环保设备、投入的人工成本及机会成本等,这些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额进行计算得出;而产出包括经济产出、社会产出及环境产出,除经济产出外,后两者并不容易通过一定的价值来进行衡量。缺少对产出的价值衡量,对绩效的评价就显得比较困难。因此,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中应当包括对产出的价值衡量,以有效地评价环境项目的投入产出关系。第二,在众多环境治理项目中,评价指标既要服务于受托环境责任,又要为环保资金的分配提供依据。首先,社会公众是受托环境责任的最终委托人,使用各种环境资源的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是受托人,他们承担合理管理和利用环境资源并向委托人报告的义务。由于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需要独立的第三方对受托人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作为审计结果之一的绩效评价指标应当反映出受托人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再者,在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利用环保资金、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评价众多环保项目绩效情况,探索出其中的规律,为环保资金的分配提供有益的借鉴,也是环境绩效评价指标自身所应承担的职责。

二、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国外专门针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不多,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相关研究多包含在环境绩效审计、政府公共工程项目绩效审计之中。根据环境绩效评估标准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组织内部的环境绩效指标和组织周边的环境状态指标;组织内部的环境绩效评估指标又可再细分为管理绩效指标及操作绩效指标。国内学者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较多,房巧玲等(2010)将环境保护支出分为环保部门财政支出和环保项目财政支出两大类,围绕合规性、环保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三个方面提出的环保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包括较为概括的通用指标,又涵盖了较为细化的具体指标;胡晋湘(2011)指出在面对特定的评价对象时,评价指标应该既有反映专项资金共性方面的通用指标,又有针对具体评价对象的专项指标,且评价指标应当涵盖项目立项、运作、完成的全过程。何芹(2009)认为单独使用经济指标或环境指标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建议采用生态效率的概念来衡量真实的绩效。张芳丽(2007)认为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设计了相对系统的、涉及资金使用过程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程亮等(2013)运用逻辑框架法从投入、产出、效果和影响四个方面构建了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估信息来源、评估方法在内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在分析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中,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多围绕3e进行展开,但其主要是针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及使用过程,而对治理后环境效果的评价关注不足,所构建的指标也多围绕环保资金进行;第二,项目绩效通常单纯的反映环境领域内的结果,如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等,并将治理后环境状况指标与项目期初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来进行衡量,而后者在设定时可以通过设置一个较低的目标来较容易的达到,目标设定的主观性会影响环境绩效审计的结果;第三,由于环境经济学中的边际治理成本递增效应,即当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时,削减单位排放量的治理成本是递增的,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在不同的环境质量状况下,投入数额相同的资源进行环境治理取得的环境效果是不同的,因此仅通过衡量环保资金投入与环境状况指标的改善已经不能完全反应环境治理的绩效。

三、环保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拓展

鉴于原有评价指标的不足,本文拟借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引入环境改善价值指标作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辅助性指标,来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衡量。政府环境治理项目属于非盈利性质的投资项目,不能直接使用传统的投资收益率等方法衡量其绩效,比较广泛的用于政府投资决策的方法是成本效益分析,而该方法在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中也应得到推广和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价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计算出量化的成本和效益,以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里所说的环境改善价值,指的是对环境治理项目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及环境绩效按照一定的方法统一折算为经济数值,作为环境项目的总产出,并以此来衡量项目绩效的方法。对社会价值及环境价值的量化,是使用该方法的最重要步骤,尽管方法并没有完全成熟,可以参考环境价值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方法,如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边际机会成本法等。本文在此只介绍环境费用分析法在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中的应用。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是一种评估项目或政策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方法,已被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采用,它通过多种方法对环境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并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根据环境所提供的价值类型的不同,该方法可以分为三类。(1)直接市场评价法,利用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的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的变化,其根据是环境质量的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引起可观察和可测量的价格和产出水平的变化。常用的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剂量-反应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等。(2)间接市场评价法,通过考察人们对与环境紧密联系的市场中所支付的价格或取得的利益的变化来推断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从而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如内涵资产定价法、防护支出法与重置成本法等。(3)陈述偏好法,当缺乏真实的直接和间接市场数据时,可以通过直接向有关人群询问的方式来进行环境变化估值。如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等。需要注意的是,各种价值评估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在实践中应结合特定的项目审慎选择,合理运用。总的来说,直接市场法的可信程度最高,间接市场法次之;当前两种方法都无法使用时,采用陈述偏好法。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在使用时,通常是根据环境功能将环境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分成若干的种类,针对某一环境功能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在评估环境治理的改善价值评价时,通过比较环境治理前后各项环境功能的变化情况,将损失的减少作为环境质量的提高,依此来衡量环保资金使用的绩效。比如说,在城市大气污染质量项目后,使用剂量-反应法或人力资本法评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测量大气污染对其他生物的危害,通过防护支出法剂量社会对空气污染采取的预防成本等,比较质量前后相关项目的变化,可大致计算出环境改善的社会经济价值。再比较该价值与环境治理资源投入量的关系,比较投入与产出的数额,计算单位投入可取的环境效益等,将为环境项目的绩效评价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将环境改善价值指标纳入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除更有效的衡量环境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之外,还具有以下积极意义。第一,将环境绩效审计置于社会整体视角下,有利于更好的投资决策。对于单个环境治理项目,其绩效评价不在仅仅局限于森林覆盖率、空气污染指数等单纯的环境状况指标,同时关注由于环境质量的改善所带来的健康状况提升、环境产值增加等社会及环境绩效,扩大了环境审计的关注幅度,从而更有效的从社会整体出发去关注审计问题,突出了审计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更高的社会责任也要求环境保护部门及其他部门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环境治理当中。环境改善价值指标衡量出环境项目的价值产出,将引导环保部门从产出的角度去审视环境项目,有利于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第二,有利于衡量不同项目的投入产出关系,优化资源配置。长期以来,我国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2%,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环保投入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环境质量才会得到改善。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项目的选择主要依靠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在环保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分析不同环境治理项目的投入产出关系,优先选择具有较高环境产出效率的项目,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的环保资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环境状况。

四、结语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篇2

1.环保资金效益审计起步较晚,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开展较迟,因此,组织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不多,也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这种状况导致审计机关内部相当数量的审计管理者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对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环境审计工作提高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这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环境审计的推广与深化。没有效果的资金投入是最大的浪费,如何促使企业、社会各方面尽快转变旧的思维模式,树立资金使用的绩效观念,重视资金的使用效果,是当前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

2.环保资金效益审计缺乏会计基础,依据不足

传统会计核算模式,没有将环境资源纳入核算体系范围内。对企业而言,由于不考虑其产品生产给社会造成的后果,使得企业忽视社会成本而只是关心实际成本,经济效益的获得是靠损失社会和生态效益而取得,而经济效益的增长补偿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增长。尽管我国已颁布了诸多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以及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规法律监督体系,但对审计人员而言,由于我国环境会计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环境会计体系,在环保资金使用等对环境的正负面影响效果的基础数据,环保成本、收益和资金运用效果,难以取得。因此开展环保资金效益审计特别是对环保资金效益进行评价时,审计人员就感觉依据不足,审计风险较大。

3.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

环境资金效益审计需要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目前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的人员,也未全面涉及过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缺乏专业环境审计人员是当前环境审计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现阶段开展环保资金效益审计运用效益审计方法的几点想法:

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外部环境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限制,开展全面意义上的环保资金效益审计还没有可能。在现阶段,可从宏观和微观二个方面进行探索,拓展环保资金审计的深度。

从宏观方面来看:

1.加紧实施环境会计,为环保资金效益审计提供平台

当前最重要的是制定出可供企业操作的会计准则,以准则指导企业的环境会计实践,并为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开展创造条件。具体来说,处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必须进行环境会计数据的专门计算,并在有关的报表中填列有关环境的会计数据;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则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适当披露与环境有关的会计数据。这样要求的结果是,使企业的环境保护与其经营结果直接相连,起到对企业“警钟长鸣”的作用。

2.健全审计法规体系,为环保资金效益审计提供依据。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政府审计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负有责任的规范性法规,使环保资金效益审计工作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环保资金效益审计的具体实践来看:

近年来,审计部门不断加大效益审计的力度,努力进行效益审计的探索,2006年由审计署统一组织的22个项目中,效益审计项目有14个,占64%;效益审计项目的工作量更是占到总工作量的81%。“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情况审计调查结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是效益审计在环保资金审计方面的一个成功探索。如何突破以往对环保资金审计仅仅停留在资金上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1.确定效益审计的重点,注重效益评价。现在的审计不能只是就资金论资金,不仅仅将目光放在财务核算上,更需要的是效益评价与管理建议。例如环保部门监察支队人力有限,面对众多排污企业,进行实时监管难免力不从心,近年来环保部门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能力建设,试图通过建立远程监控系统、预警系统等方法来对企业排污情况实施监控。但从实际运行状况看,有些效果并不理想,这些设备不仅建设及运行成本高,而且一些排污企业在环保部门设立自动监控设备的排污口外另挖排污口偷偷排污,使得环保部门上千万元的投入形同虚设。审计人员可从环保资金效益的角度,提出在当前一些企业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尚不强的情况下,对有限的环保资金,如何更好地发挥资金的效益进行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2.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注重两个结合。除了常规财务收支审计外,环保资金效益审计还应注意二个结合,一方面,应将审查征收业务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在检查财务资料时,必须关注征收台账、征收档案。要将检查排污许可证的发放、污染总量控制、环境监测数据抽查等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对排污费有一个全面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找出征收环节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应将审查环保资金使用与治污成效相结合,光看环保部门、财政部门的资金安排与计划不能将排污费落到实处,还必须对企业进行必要的延伸调查,特别是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效。重点关注项目竣工投入运营后,是否达到设计能力或环境治理标准,是否造成损失浪费;对项目投产后的实际产量、成本、质量进行核实,并与项目设计文件中规定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实际生产能力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审查是否存在重视执行期管理,轻视项目后期管理,影响效益发挥的问题;审查有无因立项不准、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原因造成项目投资失败,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篇3

一、环境审计复杂适应系统模型构建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出现、发展和演化可以看作是经济社会活动中以企业为主的环境污染主体盲目追求自身利益,忽视环境保护最终导致资源环境破坏,从而引起学术界、企业、政府、公众建立制度加以规制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利益冲突下的产物。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主要的观点认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其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系统中存在协同的、混沌的、循环的等多层次结构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不断交换。为了更好地推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可以从相关的环境、资源、智能体和流四个层面建立复杂适应系统内部关系,进行分析和把握内部环境审计各部分的关系。环境审计的规制机理分析是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理论、方法、应用研究,复杂适应系统作为复杂性研究的新思路,使得环境规制手段和实现路径不断创新,环境规制方式不断深入,规制效益逐步得到验证,环境审计的内容逐渐发展。环境审计的传导机制和效益研究是环境审计的灵魂,是环境审计质量的重要理论支撑。环境(e)是内部环境审计系统所处的行为环境,形成系统运行的无形保障,所有系统都无法脱离环境而存在,都受到相关约束条件的制约,环境已经成为内部环境审计体系的外部约束力,如环保法律法规、行政政策、国家宏观调控、地方性规章制度、环保标准、行业生产标准、排污标准、企业内部环保政策文件、企业发展计划、年度预算方案、内部审计章程和条例等共同形成内部环境审计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资源(r)是内部环境审计系统中一切加以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如审计专项资金、高素质审计人员、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程序、审计证据等。智能体(a)是内部环境审计具有适应性、自主性的基础单元,每个智能体都拥有一定的知识和信息,都在追求最大化的自身效用。如管理层、战略委员会、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构、供应链管理部门、创新研发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环保部门、基础建设部门、财务部门等基础单元相互影响,主体适应性表现在动态的战略和状态,且表现出“博弈”的特征。流(f)是指在内部审计与环境之间,以及不同智能体相互之间存在着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如环境审计报告、整改建议、应对措施等。这些流的互动和发展程度将影响内部环境审计体系的演变。于是,一个内部环境审计复杂适应系统可以表示为:cas=(e,r,a,f)这个复杂适应系统构成了“刺激-反应”复杂模型的四个基础单元,在此四个基础单元上产生探测器集合和效应器集合,通过正向强化和反向弱化的匹配和反馈过程,受到主体适应性的作用,体现积木重组和涌现,并最终产生新规则的过程如下图1所示。这个“刺激-反应”复杂模型由三部分构成:探测器集合、if-then执行系统集合、效应器集合。首先,探测器由企业内部结构中的智能体即各职能部门构成,内部组织机构在企业的适应性机制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职能范围内,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和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制约下,采集外部环境中与环保工作有关的信息,过滤无关信息。然后,if-then执行系统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根据规则做出决策。可以认为执行系统主要由管理者经验、企业各级战略、组织制度中包含的规则系统组成,企业行为由规则决定,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企业借助行为的改变来提高效益。最后,由效应器将决策信息付诸行动,即企业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企业的效应器也是由企业内部机构中的各职能部门组成,但作为执行系统的职能部门与作为探测器的职能部门不同,即企业接受职能部门传递的信息后,分析并做出决策,指定职能部门来执行。在整个模型中,建立了吸引、排斥、资源交换、复制和组合的复杂关系,形成了新规则的构成单元、分工与分化,并导致整个系统结构的突变。

二、环境审计复杂适应系统的复杂性与特征

在这个复杂系统中,环境、资源、智能体都具有认知、沟通、学习、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与此同时,环境审计运行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也是系统内部智能体之间博弈、互动产生的非均衡结果,企业需要在“命令-控制”型和市场化工具的约束下,不断地调整自身行为,开展环境审计,才能适应复杂竞争环境并取得企业价值,这种应变的能力也被称为适应性能力。cas理论中的“适应性主体”的特性也刚好符合当前对企业的期望,因此企业的内部环境审计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典型特征。它的复杂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在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中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强化整体效用,要求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因而它们的环境审计过程是复杂的。二是环境审计正处于新兴的、初级的发展阶段,在与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反馈得到的问题具有复杂性。三是环境审计必须与企业战略相适应,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变化,发展战略逐步调整,而与之适应的环境审计方法的演变是复杂的。四是企业内部各个智能体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一切变动都将打破现在既定的利益格局,引起各职能之间的利益冲突,因而推动或阻碍环境审计两股力量之间的博弈将是非常复杂的。企业内部环境审计cas系统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基于适应性主体。适应性主体可以有目的性地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通过与环境的交流过程对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并适应环境需求,或者是在与其他多个智能体进行竞争或协作时,获得最大的生存条件和更大的利益空间。企业内部参与环境审计的各个部门就是在适应的过程中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最终的期望是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实现企业综合业绩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共同演化。企业内部管理层、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环保部门、创新研发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多个智能体在多样性的客观条件下,从一种统一形式共同演化为另一种统一形式,从反馈中加强自身的存在,这个过程就是主体的共同演化。三是混沌的边缘。cas系统有能力将混乱秩序整合成一个特殊的平衡,每个智能体为了自身的存在和遗传延续都会加强与其他主体的配合,在自我发展的领域下,与多样性的系统之间趋向动态的平衡,如审计部门和环保部门在这个状态下,都会根据对方的行动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减少企业在排污时面临的管制风险和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四是涌现现象。涌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适应性主体受到规则支配的相互作用和自身的运行规律限制,基于主体间前后关联的耦合性和非线性,使得涌现出来的整体行为比各个部门的简单叠加更为复杂,从正面导向来说,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在涌现过程中由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机制,可能产生有益的结果,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从反面导向来说,负反馈的涌现也可能导致信息流通、人力、物力、财力管理上的漏洞和弊端,使涌现的生成过程无法起到正向作用。

三、环境审计复杂适应系统规制机理

(一)cas系统的动力机制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审计作为规制工具,需要利用各个职能部门组成的智能体主动履行环保责任的适应性和学习行为,根据“if-then”的蕴含操作规则,即if企业接收到来自环境的刺激,在一定的条件下各个职能部门的探测器确定性或随机性地采集到环境政策优化建议、环保项目资金管理、环境污染罚款、生产车间排污标准、环境监测标准的变化等,then主体就此自发进行组织机构、环保设施建设计划、环保设备采购计划、中长期战略安排、科技研发、人员培养等方面的行为。每一个智能体的每一组行为都会受到相应规则的制约和支配,但不同性能的智能体要实现统一的总体的目标无疑是企业获取利润、实现可持续发展。于是通过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对适应性的强度做出客观评价,在探测消息和规则之间正反馈起到强化适用度的作用,负反馈则起到弱化适用度的作用,在这一循环的链式反应过程中智能体根据行为效果修改适应度规则并与其他规则进行一致性检查,最终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根据变化调整自身行为并达到较高适用度的企业能够继续获利和生存,反之则被市场淘汰。(二)cas系统的阻力机制分析。利益因素是环境审计产生阻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1)直接的利益冲突。表明开展环境审计带来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职能部门和企业员工会担心环境审计会损害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2)间接的利益冲突。表面上,更多的属于观念冲突,但我们究其原因仍然可以归结为利益冲突。环境审计的阻力有时来自职能部门,有时可能来自中层管理者,有时则来自高级决策层内部意见的不一致,缺乏专门审计技术和方法,审计人员知识储备不够,被审计单位环保信息不完整,环境问题的不确定性等。而且,环境审计的阻力不只是来自人们的主观原因,实际上还有来自客观上的原因。环境审计的危机、失败的风险、对环境问题的揭露、可能因此遭受的行政罚款等成为环境审计的阻力。在环境审计中取得成功的企业往往都要考虑和平衡各方的利益,协调职能部门的意志与力量,加快推进环境审计变革的速率,践行者必须要尽量削弱企业内部的阻力,并在企业内外形成公道有序的控制关系。(三)cas系统的运行机制分析。企业环境内部审计的运行机制,就是企业的内审机构发现环境问题而后制定一定的环境审计措施,一直到实施的过程,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对企业或者管理层的决策与行为产生影响是内部审计成败的关键。环境审计作为规制工具,企业的复杂环保自适应系统,对主体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和学习行为的适应性的建立、传递和遗传,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作用:1.从标识机制的角度来看,新的规则作为固定的主体身份,是系统的共同基因,体现系统的复制和非线性效应,通过“涌现”效应产生主体与环境和谐的新质。主体之间通过随机产生的汇集行为,产生多个聚集体,这个过程当中标识机制一直在发挥作用,环境保护的cas系统的标识体现为多部门、多领域、多中心的主体都享受了周边环境资源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外部性收益。按照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应当对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承担责任,企业管理层应该对多个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统一部署和综合管理。2.从内部模型机制的角度来看,主体在适应过程中受到来自外部的刺激,自行适应性调节并妥善调整内部结构。具体来说,面对内外部节能减排治理的激励政策,主体将根据战略目标和人、财、物、信息、运行机制以及制度落实情况,选取相应的环境责任应对模式,安排内部资源的配置和运作模式,必要时通过改变内部结构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3.从积木机制的角度来看,规则约束之下的主体不可能预先准备好一个通用规则,以适应各种情况。主体经过有机组合已检验过的规则来阐述新的情况,和规则相结合的活动就是积木。复杂适应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利用积木构建内部模型,在环境保护过程中,主体在面对环境改变时及时调整和转变战略、文化、制度、程序、技术等,而环境审计复杂适应系统中的这些要素就是可以灵活搭建的积木。4.cas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内部控制目标包括评审企业内部环境保护政策的合理性、执行情况,评审企业环保行为对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履行情况并提出对策和建议。查验环保资金的筹集、分配和利用情况,提高企业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测试企业环境责任履行和环境管理系统的实施效果,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检查环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价环保效果和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等。

四、研究总结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创造了经济奇迹,但难以避免地付出了严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引起社会公众对自身生态环境利益的强烈诉求。从生产企业的角度来说,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特殊资产,环境的破坏也意味着资产的流失,企业只有理性地面对环境危机,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才能延续现有的经济成就,并创造赋予绿色价值的经济奇迹。本文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系统演化动力来源与内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描述环境审计在企业内部的规制机理,利用环境审计等新兴规制工具,填补现有的内部控制不足,有利于提升规制效率,减少规制成本。环境审计作为一种信息化规制工具,是提高企业环境活动质量,强化环境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有效途径,应该得到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上海审计学会.环境审计研究[j].上海审计,2001,(06):7-18.

[2]孙岩,杨肃昌.从被动到主动:促进内部环境审计开展的新思路[j].生态经济,2006,(02):85-87.

[3]孙岩,杨肃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定义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06):28-31.

[4]刘莉萍.行为导向的企业环境责任审计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5,8.

[5]姜廷廷.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5,7.

[6]丁慧茹.企业环境审计实施内容推进研究———基于内部审计视角[d].南京审计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5,7.

[7]黎明,但小丽.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探讨[j].会计之友,2014,(06):110-112.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制度经济核算制度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经济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入手,借鉴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为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提供参考。

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经济向新型循环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才能推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已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还存在诸多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相适应的制度规定,对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设置了障碍。

一、体制障碍

1.税收制度上存在的障碍。我国现行税制不仅缺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针对环境污染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而且还存在某些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种。

(1)增值税。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增值的比例。虽然现行增值税法规定,对利用三废产品生产的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也实行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但是我国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过少,征收范围也过小,很多企业均享受不到国家的这些优惠政策。

(2)资源税。现行资源税是针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我国资源税规定对开采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生产盐的7种矿藏品征税,并按资源自身条件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设置了不同的税率。就目前而言:一是资源税征收范围过小,仅限于部分不可再生资源,导致大量非征税资源价格偏低;二是已开征的资源税税率太低,导致资源的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这些不但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加大了初次资源和经过循环生产的再生利用资源之间的价格差,使得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3)消费税。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流转税。目前,我国消费税包括的11个税目所涉产品的消费大多直接影响环境状况,消费税的征收起到了限制污染的作用。其中,对汽油、柴油和小汽车、摩托车征收的消费税对环境污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总的来说,消费税对环境保护的程度非常有限,许多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尚未被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一次性用品、煤炭、化肥、农药等。我国的消费税还没有起到引导公众绿色消费的作用,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对消费环节的绿色要求。

(4)排污费。排污收费制度建立十多年来,为污染控制筹集了大量资金,对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该制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收费标准偏低,使得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二是收费方法不合理,总体上实行的是单项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即只对超过浓度标准的排污者征收,且当排放的污染物在同一排污口含有两种以上有害物质时按最高一种计算排污费,导致排污者仅注重被收费的污染物的治理;三是排污费的使用不合理。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用排污费补偿治污资金的不足,因此排污费的80%要返还排污者治理污染,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返还的资金只有少数被用于污染治理。可见,现行排污收费制度不利于企业自觉采纳循环生产模式,不利于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核算制度上存在的障碍。以往的预算、统计、会计和审计等经济法律制度在进行国民经济资本与成本评估时都未将环境的价值因素纳入社会成本中,这就在无形之中助长了人们以破坏环境和掠夺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去谋求暂时的、局部的经济利益。

(1)会计制度。我国传统会计只反映了企业主体与企业主体内部的经济关系,只承认那些能以货币计量的并且能用价格确认和交换的东西,未将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计入成本,仅计算了微观的经济成本,而没有计算宏观的社会成本,变相鼓励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而取得短期利益的做法。

(2)审计制度。传统审计制度重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情况、轻企业的经济绩效审计,对于环境绩效审计更是一片空白。根据环境审计具体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将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细分为以下四类分项目标:①评价环境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政策制定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法规、政策与制度;②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影响其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③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有关部门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④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而当前我国的审计制度设计上,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独立审计或者内部审计,这一方面都很欠缺。

(3)gdp核算。传统gdp核算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因而社会成本和效益并不清晰,既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也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及社会公众的福利状况,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完善对策

1.税收制度上。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生态税收,这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起到环保作用。

以德国为例,为了更好地贯彻循环经济法,德国于1998年制定了“绿色规划”,在国内工业经济界和进入投资中将生态税引进产品税制改革中。德国生产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产品的企业只需缴纳所得税即可。此外,企业还可享受折旧优惠,环保设施可在购置或建造的财政年度内折13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旧。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日本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循环利用项目,制定了各种资金投入和税金制度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税收上,日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政府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②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剔除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处理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获得3年的固定资产税退还。③对公害防治设施可减免固定资产税,根据设施的差异,减免税率分别为原税金的40%~70%。④对各类环保设施,加大设备折旧率,在其原有折旧率的基础上再增n14%~20%的特别折旧率。

美国亚利桑纳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10%。美国康奈狄克州对前来落户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提供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美国对公共事业建设和公共投资项目,包括城市废物贮存设施、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市政污水处理厂等,给予免税的优惠待遇;而企业单一的污染控制设施难以享受这一优惠待遇。

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①增值税。扩大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让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享受到国家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也可以参照日本采取退税政策。②消费税。树立绿色消费税的立法理念,将有关措施进一步改进和细化。特别是在实行差别税率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差别税率的差距。③资源税。扩大征收范围,对某些虽可再生但速度缓慢及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的资源也征收资源税;完善计税依据,只要自然资源被开采,无论资源是否销售或自用,开采企业都要纳税。④排污费。可以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开征污染税。污染税的课征对象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

2.经济核算制度上。

(1)会计制度设计。应逐步构建和完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绿色会计把视野扩大到主体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上,来计算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它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增加,产生“社会利益”,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减少,形成“社会成本”,并将社会利益与社会成本加以比较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贡献。

绿色会计应克服传统会计的缺陷,其基本目标就是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的环境信息,为决策者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信息帮助。

(2)审计制度设计。对应于绿色会计,我国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发展绿色审计。绿色会计提供企业在履行环保责任方面的会计信息,此信息是否真实有待于绿色审计的监督、评价与鉴证。绿色审计是一种控制活动,通过检查企业的环境报告,对其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实现对企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过程的控制。其目的是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积极有效运行,控制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这为绿色审计工作的执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经济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入手,借鉴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为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提供参考。

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经济向新型循环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才能推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已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还存在诸多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相适应的制度规定,对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设置了障碍。

一、体制障碍

1.税收制度上存在的障碍。我国现行税制不仅缺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针对环境污染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而且还存在某些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种。

(1)增值税。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增值的比例。虽然现行增值税法规定,对利用三废产品生产的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也实行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但是我国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过少,征收范围也过小,很多企业均享受不到国家的这些优惠政策。

(2)资源税。现行资源税是针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我国资源税规定对开采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生产盐的7种矿藏品征税,并按资源自身条件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设置了不同的税率。就目前而言:一是资源税征收范围过小,仅限于部分不可再生资源,导致大量非征税资源价格偏低;二是已开征的资源税税率太低,导致资源的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这些不但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加大了初次资源和经过循环生产的再生利用资源之间的价格差,使得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3)消费税。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流转税。目前,我国消费税包括的11个税目所涉产品的消费大多直接影响环境状况,消费税的征收起到了限制污染的作用。其中,对汽油、柴油和小汽车、摩托车征收的消费税对环境污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总的来说,消费税对环境保护的程度非常有限,许多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尚未被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一次性用品、煤炭、化肥、农药等。我国的消费税还没有起到引导公众绿色消费的作用,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对消费环节的绿色要求。

(4)排污费。排污收费制度建立十多年来,为污染控制筹集了大量资金,对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该制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收费标准偏低,使得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二是收费方法不合理,总体上实行的是单项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即只对超过浓度标准的排污者征收,且当排放的污染物在同一排污口含有两种以上有害物质时按最高一种计算排污费,导致排污者仅注重被收费的污染物的治理;三是排污费的使用不合理。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用排污费补偿治污资金的不足,因此排污费的80%要返还排污者治理污染,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返还的资金只有少数被用于污染治理。可见,现行排污收费制度不利于企业自觉采纳循环生产模式,不利于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核算制度上存在的障碍。以往的预算、统计、会计和审计等经济法律制度在进行国民经济资本与成本评估时都未将环境的价值因素纳入社会成本中,这就在无形之中助长了人们以破坏环境和掠夺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去谋求暂时的、局部的经济利益。

(1)会计制度。我国传统会计只反映了企业主体与企业主体内部的经济关系,只承认那些能以货币计量的并且能用价格确认和交换的东西,未将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计入成本,仅计算了微观的经济成本,而没有计算宏观的社会成本,变相鼓励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而取得短期利益的做法。

(2)审计制度。传统审计制度重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情况、轻企业的经济绩效审计,对于环境绩效审计更是一片空白。根据环境审计具体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将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细分为以下四类分项目标:①评价环境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政策制定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法规、政策与制度;②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影响其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③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有关部门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④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而当前我国的审计制度设计上,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独立审计或者内部审计,这一方面都很欠缺。

(3)gdp核算。传统gdp核算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因而社会成本和效益并不清晰,既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也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及社会公众的福利状况,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完善对策

1.税收制度上。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生态税收,这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起到环保作用。公务员之家

以德国为例,为了更好地贯彻循环经济法,德国于1998年制定了“绿色规划”,在国内工业经济界和进入投资中将生态税引进产品税制改革中。德国生产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产品的企业只需缴纳所得税即可。此外,企业还可享受折旧优惠,环保设施可在购置或建造的财政年度内折13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旧。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日本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循环利用项目,制定了各种资金投入和税金制度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税收上,日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政府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②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剔除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处理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获得3年的固定资产税退还。③对公害防治设施可减免固定资产税,根据设施的差异,减免税率分别为原税金的40%~70%。④对各类环保设施,加大设备折旧率,在其原有折旧率的基础上再增n14%~20%的特别折旧率。

美国亚利桑纳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10%。美国康奈狄克州对前来落户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提供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美国对公共事业建设和公共投资项目,包括城市废物贮存设施、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市政污水处理厂等,给予免税的优惠待遇;而企业单一的污染控制设施难以享受这一优惠待遇。

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①增值税。扩大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让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享受到国家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也可以参照日本采取退税政策。②消费税。树立绿色消费税的立法理念,将有关措施进一步改进和细化。特别是在实行差别税率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差别税率的差距。③资源税。扩大征收范围,对某些虽可再生但速度缓慢及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的资源也征收资源税;完善计税依据,只要自然资源被开采,无论资源是否销售或自用,开采企业都要纳税。④排污费。可以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开征污染税。污染税的课征对象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

2.经济核算制度上。

(1)会计制度设计。应逐步构建和完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绿色会计把视野扩大到主体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上,来计算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它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增加,产生“社会利益”,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减少,形成“社会成本”,并将社会利益与社会成本加以比较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贡献。

绿色会计应克服传统会计的缺陷,其基本目标就是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的环境信息,为决策者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信息帮助。

(2)审计制度设计。对应于绿色会计,我国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发展绿色审计。绿色会计提供企业在履行环保责任方面的会计信息,此信息是否真实有待于绿色审计的监督、评价与鉴证。绿色审计是一种控制活动,通过检查企业的环境报告,对其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实现对企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过程的控制。其目的是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积极有效运行,控制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这为绿色审计工作的执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具有独特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面对世界各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已是迫在眉睫,而建立绿色税收体系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如何建立绿色税收制度。以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环境,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税收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一些具有环保特点的经济概念,诸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绿色会计、绿色营销、绿色税收等相继出现。这些“绿色”概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将环境资源的消耗与补偿纳入经济范畴,从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其中绿色税收的概念最早主要是基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政府利用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税收思想,即对导致环境污染的经济主体征收特别税种,使外部成本内在化,以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拓展和深化后,绿色税收概念被赋予更新、更广阔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绿色税收是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从狭义上看它包括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排放税;对生产出来能危害环境的商品或使用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征税(如xej-~油征收的消费税);在其他税收上提取与环境相关的备抵;对于能够节约能源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和生产方法给予可以采用加速折旧备抵法或降低税率的优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内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世界银行与环境经济专家在《关于中国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0个在中国。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一个高度综合、高度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污染的防治和生态的恢复,并且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管理体制、政策法律息息相关。如何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遏止人类发展的“瓶颈”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欧美一些国家通过改革调整现行税制,开征环境税(包括废气税、水污染税、固液体废物税、噪音税),实行xej-环境改善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使税收对改善环境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我国建立“绿色税收”制度,更好地运用税收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原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中就曾规定对工业企业以废渣、废液、废气等“三废”和其他废旧物资为主要原料生产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给予定期免税照顾。此后,我国的税收制度虽然历经多次改革、调整,但也始终将保护环境作为税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现行税制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对“三废”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税收措施;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优惠等。此外,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也对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应当肯定,上述税收措施采取“奖限结合”的办法,形成了鼓励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鲜明政策导向,与政府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相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上述税收措施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

1.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2.现有涉及环保的税种中,有关环保的规定不健全,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不够。比如就资源税而言,税率过低,税档之间的差距过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征税范围狭窄,基本上只属于矿藏资源占用税。这与我国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的情况极不相称。

3.现行税制中为了环保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而且显得力度不足,国际上通用的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均可应用于环保税收政策中,以增加税收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而我国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4.现行税制未形成绿色税收制度,没有就环境污染行为和导致环境污染的产品征收特定的污染税。目前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主要是采取对水污染征费,对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生产单位征收标准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恢复费,这种方式缺乏税收的强制性和稳定性,环保成果难以巩固和扩大。另外,在征收方式上不规范,排污费的收费方式由环保部门征收,不仅征收阻力很大,而且排污资金的使用效果也不理想。

二、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

根据我国资源现状和特点,应促进企业按物耗少、占地少、能耗小、运输少和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原则发展,加强对能耗大、用水多、占地多、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的管理。在进一步完善现行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税收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开征环境保护税,使其成为“绿色税收”制度的主体税种。从而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绿色税收”制度。.采取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扩大并建立完善的环境税种体系,明确征收范围。开征新的环境税,建立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将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开发生产行为及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列为环境污染税的征收范围。借鉴国际经验,分期分批开征水污染税、大气污染税、污染源税、噪音税、生态补偿税等一系列专项新税种。将目前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可增加水资源税,以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以避免和防止生态破坏行为,待条件成熟后,再对其他资源课征资源税,并逐步提高税率,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鉴于土地课征的税种属于资源性质,为了使资源税制更加完善,可考虑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并入资源税中,共同调控我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应扩大对土地征税的范围,并适当提高税率,严格减免措施,加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耕地意识。

2.完善税制要素。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环境保护税的课征对象应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从税收的公平性考虑,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范围应具有普遍性,即凡属此类行为和产品均应纳入课征范围。但考虑到我国目前缺乏这一税种的制度设计和征收管理经验,在开征此税的初期,课征范围不宜太宽。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人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为促进经济主体珍惜和节约资源,宜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的企业和个人按其生产产品的实际数量从量课征。在税基选择上,以污染物的排放量课税,一方面刺激企业改进治污技术,另一方面也不会妨碍企业自由选择防治污染方法。采用弹性税率,根据环境整治的边际成本变化,合理调整税率,同时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实行差别税率,在征收管理方面宜作地方税,地方政府应将征收上来的税款进行专门保管,专门用于环保建设事业。

3.完善税收优惠措施。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首先,制订环保技术标准,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可供选择的措施包括:技术转让收入的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的税收扣除、对引进环保技术的税收优惠等。其次,制定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优先发展。如环保企业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税的减免;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企业购置的环保设备应允许进行进项抵扣,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环保设备的购置与使用;对环保设备实行加速折旧;鼓励环保投资包括吸引外资,实行环保投资退税;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政策中,对于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对于环保产品在出口政策上给予税收支持等等。这样,可以增强税收优惠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便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激励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效果。公务员之家

4.改革消费税制度。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应对课征制度进行改进。(1)适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以抑制含汽油的消费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的程。(2)在继续实行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别对待,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户“绿色”燃料的、汽车免征消费税,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使用绩效会计控制环保财政资金

我国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高能耗和环境污染严重。因此,环保在这次两会中得到了高度的关注,成了两会讨论的热点之一。据悉,“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的投入将比“十五”翻番,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十一五”规划中的基本国策。而且环保还将成为第二轮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的主题之一,环保产业未来势必会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关公司也将会获得长足的发展机遇。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一大批环保产业将得到建立健全,如污水处理企业、垃圾处理企业、退耕还林、水域治理等。

一、对环保资金进行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环保财政资金的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政府的廉正形象,并进而影响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哈尔滨投资9亿治理马家沟河,但现在马家沟仍然像龙须沟,居民深受其苦;云南省政府经过10多年对滇池的治理,各级政府共投入治理资金47.62亿元,但滇池水质仍未根本好转,治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10多年数以亿计的治污资金竟然打了水漂;从1991年截止2005年,无锡太湖治理一期总投资已高达110亿元,而二期治理的工程预算投资则达1000亿元。然而16年之后,巨额治污费的投入导致的结果却是越治越污。据专家预测,太湖流域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太湖治理模式,在未来10年~20年内,太湖生态系统结构将很难根本好转。环保财政投放资金是否真的投放到位,投放到位了以后是不是只投不管,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了我国现行的环保资金的投放使用和控制存在漏洞,需要及时修补和完善。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绩效会计控制是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有效制度性保障。

1、外部动因: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保值增值压力大

目前,在环保资金的使用中存在着以下的弊端:未专款专用、拨款不及时、资金大量闲置,资金效益难以提高。尽管专项资金的最大特征就是专款专用,但无论资金数额大小,几乎每一项资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现行的预算方式下,很多单位负责人以单位经费超支较大为理由,故意挤占挪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有的单位用于弥补差旅费、办公费、邮电费等公用经费开支,另外也有的单位将这些资金改变性质和用途,挪作它用和做一些表面工程,因此,加强环保财政资金绩效的会计控制是当务之急。

2、内部动因:环保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的法制不健全,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体系

现行的管理办法,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和用途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但却缺乏相应的支出标准,对各方面的支出缺乏规模控制,导致预算执行中随意性大,资金监督流于形式。而且,从资金申请到项目确定等一系列环节中,可能会出现行政不当干预等。

二、我国环保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会计控制的评价指标

绩效的会计评价体系是指用于评价投资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合理的、可达到的绩效会计评价标准,各种类型的绩效会计评价标准也就构成了一个绩效会计评价体系。它们反映了针对被评价事项规范化控制模式,代表了良好实务,即理性的了解情况的人士对“事情应该有的标准”的期望。笔者认为,“3e”评价和风险评价可以作为环保专项资金的评价指标,“3e”指标是指环保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

1、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资金使用成本的节约性。经济性更多地表现为事前控制。环保资金使用的绩效控制应该注重对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作出独立评价。重点审查立项决策程序、设计文件、资金来源和落实情况、投资决策责任的审计等。另外,还需审查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督制的落实情况。

2、效率性

效率性其本质含义是成本效益比较。即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效率性控制应该围绕着资金使用来展开,对于环保项目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金的收集方式是否合法、合规,所需资金是否能及时到位:二是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预算控制是否得当,是否存在浪费问题:三是会计核算是否正确,相关资料与信息是否完整。效率性更加注重支出过程的控制,表现为事中控制。

3、效益性

效益性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内容。效益性更多地表现为事后控制。评价和衡量环保资金投入项目的效果不能只看其自身的经济效益,更应该从宏观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方面评价项目的投资效益。控制过程中主要以预期目标和前期建成的同类项目的先进指标为依据,将动态与静态、定量与定性、价值量与实物量、宏观与微观等分析结合起来。

实际上,经济、效率和效益三者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很难完全分开,绩效控制人员总是综合起来检查的。各国的绩效控制之所以有些差异,也是因为侧重的内容不同,尤其与会计结合进行的时候,更显出各自的特色。美、英两国的绩效控制强调“3e";澳大利亚在“3e”的解释上有自己的特点,其经济性和效率性控制除了针对机构还针对个人,效益性会计控制侧重更为有效的管理;德国的绩效控制除强调效益性之外,还强调列入预算事项的事前经济分析;瑞典绩效控制侧重业务活动的效益效率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健全合理。这当然也说明,经济、效率和效益,是绩效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

三、我国环保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会计控制的对策研究

1、加强环保财政资金绩效会计控制的相关法规制定

财政专项资金的来源不尽相同,有些是向特定对象筹集的,有些是由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安排的。目前许多专项资金的筹集是不到位的。山东省的环境治理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排污费,但许多市县未按规定开征排污费,大量排污单位未纳入征收范围,同时排污费征收中违规减免、协商收费等情况较普遍,影响了环保资金的筹集。而且,有些地市的财政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因些,要从立法角度出发,做好环保财政资金筹集和使用绩效会计控制的有关立法工作,同时也要确保各项法律和制度得到有力执行,使环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绩效会计控制作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

2、责任追究制度的强化执行

要防止环保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会计控制流于形式,就需进一步完善对环保财政资金使用后总结的制定内容,完善投资和会计责任追究制度,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同时使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具体和规范化。绩效评价机构在控制的过程中要充分保持独立性,端正工作态度,对发现的问题要一查到底,对单位主要领导人应当负担的责任要坚决追究,同时对项目中所存在的隐性问题要加以披露和建议,尽可能防患于未然。

3、积极推进环保资金管理和控制对外公开制度

我国的环保资金管理往往采取封闭式管理,这种做法存在严重的弊端,它容易掩盖事实,难以发挥监督的作用。要积极推进资金管理对外公开制度,首先财政部门应将环保资金收支及管理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其次,监督部门也要将监督的结果向社会公布,实行开放式监督,以借助社会舆论保证环保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

4、改进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呈报模式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财务报表呈报上的不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改进。

(1)项目实施或承担单位收到环保专项资金后,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尽快组织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招投标管理规定,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资金,于年终提交环保财政资金的信息呈报。信息呈报必须及时、准确,要定期向相关部门报送本期专项资金的用款状况、资金拨付进度以及资金到位率等。环保专项资金要与其他资金来源统筹安排,并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2)财政主管部门应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按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及时拨付资金,并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及其他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3)各省财政厅和环保局对环保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根据项目进度检查治理技术方案的实施以及污染物总量削减措施的执行情况。各地市财政、环保部门应当在年度终了后的20日内,将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各支持项目实施情况报省财政厅和省环保局。

(4)在会计呈报的内容上,应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等货币信息以及财务报表附表和财务说明书等物量信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2005,8。

[2]耿建新、刘长翠: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相关问题探讨,审计研究,2003,3。

[3]申书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成研究,财政研究,2003.7。

[4]刘瑞:论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6,5。

[5]中国环保网:www.ep.net.cn.

[6]山东省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7]张永慧、李天祥: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初探,财会研究,2005,5。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篇8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核心是发展,要求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与世界上极大多数国家一样,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在坚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由于这些沉痛的教训,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尤其是近10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中,重视审计独立监督、评价职能的参与,尤其是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许多国家已成功地制订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环境审计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共同关注并全力予以实施的一项崭新的工作。

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召开以环境审计为主题的第十五届大会,大会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指出:“鉴于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问题和重要性,国际审计组织鼓励各最高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职责时,对环境问题进行考虑”。作为一个最高国际审计机关组织,它所倡导和鼓励的审计方向必然是世界各国审计机关关注的重要领域,必然对各国的审计工作起着有效的指导作用。

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涉及的领域还基本在对环保资金的审计评价上,而这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是远远落后了;我国的环境法规还不够完善,环境审计的规范几乎是一片空白;开展环境审计赖以存在的人们的环境意识还比较薄弱。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实践经验,对我国的环境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一些前瞻性的初步探索,借以推动我国环境审计的立法、制定环境审计的规范、丰富我国环境审计实践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环境审计的定义、意义和目标

㈠环境审计的定义

对环境审计的认识,由于认知的背景和角度不同而不同,至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1.“环境管理责任论”给环境审计的定义

“环境管理责任论”的观点是把环境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作为环境审计的主要职能。这种“环境管理责任论”对环境审计的定义是:“环境审计,是一项由审计部门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进行的鉴证活动”。“针对有关项目和活动的环境方面以及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证实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是环境审计的本质要求。”

“环境管理责任论”的观点,反映外部审计监督对环境审计的一种认识,其根本观点是认为环境审计是对履行环境责任的评价,是传统审计理论在环境审计中的运用。

2.“管理工具论”给环境审计的定义

“管理工具论”的观点认为环境审计本质上是企业管理、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环节,这种看法在西方比较流行并有一定的权威性。国际商业学会代表着这种观点,它对环境审计定义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它是对于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客观的估价,并通过有助于对环境管理和控制,有助于鉴证公司环境政策规范等手段,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

“管理工具论”反映的是部门或单位内部审计对环境审计的认识,这种观点认为环境审计是部门或单位实施环境管理的一个环节,是一种工具,强调其系统内部的作用,并不特别强调其的独立性。

3.“监督鉴证评价论”对环境审计的定义

“监督鉴证评价论”的观点认为各审计主体应通过履行各自的审计职能来实现环境审计的目标,这一观点把环境审计定义为:“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

上述三种定义表述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各自代表了某一方面的观点。其中“环境管理责任论”和“管理工具论”各自反映了审计机关和内审机构开展环境审计的职能,都无法涵盖其他审计主体、尤其是社会中介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内涵,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监督鉴证评价论”的定义代表了我国传统的审计理论观点,符合我国宪法对建立审计监督制度的规定。我们讨论的环境审计包括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的评价监督以及社会审计的鉴证监督活动,由于审计主体地位的不同,审计目的和效能显然也有区别,但它们构成了环境审计监督、评价、鉴证的有机整体。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国家,在较长的时期内环境审计的客体大多仍是国家审计的对象,环保资金中很大一部分仍是国有资金,这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区别,因而国家审计机关在环境审计中将仍起主导作用,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因此,我们对环境审计的定义应有别于西方的定义,应能反映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审计制度的特点。同时该定义又对环境审计的对象作了明确,即环境审计对象应涵盖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样就将政府的环境政策制定和落实,环境事务的管理,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都纳入了环境审计的范围。该定义还将“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作为环境审计的策略目标,这也符合了审计法所规定的审计监督要“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总原则。因此,我们认为“监督鉴证评价论”的观点既适合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又满足了环境审计发展的要求。本文的论述正是从“监督鉴证评价论”的定义出发。

㈡环境审计的意义

1.环境审计是第三者的独立监督,是对环境管理和环境监督的监督

以美国为例,战后美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工业等污染,并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美国国会在1969年才开始立法,实施环境保护。因此,美国提倡环境保护,要求保持社会和经济的同步发展也是近三十年的事。他们在实施这一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同样面临一个永远的话题:管理与监督。事实上审计的职能在这一过程中并非一开始就参与其中,因为人们并没有这一准备,毕竟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缺乏第三者监督、鉴证、评价服务的环境管理上的弊端就暴露了出来,审计职能的参与就成为一个自然的选择,议会和政府才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些行为。美国联邦审计署建立相应的部门实施审计监督,也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

环境审计的出现,再次说明任何经济活动或与经济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只有当事者的管理和监督是不够的,必须有独立的第三者的再监督参与才能完善。就象对其他经济活动的监督一样,国家审计既对环境当事人进行监督,又对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实施环境管理和监督的监督,这是一个法制国家实施法治的体现。在我国,环境保护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有经济为主体仍是基本国情,重大的环保项目是国家计划的一部分,因此建立以国家审计为主体的环境审计体系是时代要求,国之所需。

2.环境审计的开展是满足社会对社会中介服务的需要

当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成为法律和法规,成为国家意志的时候,当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将成为自己生产经营管理的潜在风险时,人们在生产和交易时,必然会考虑到环境风险的存在,他们需要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或合理规避,但中小企业或机构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专门人员,而大型企业或机构可能有这方面的专家,但这些专家受雇于自己,不具有独立性的地位,他们的评估意见尤其在交易时不具有法律效率,而国家环保机关、审计机关没有这方面的职能,因此,社会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中介服务,环境审计中介服务就应运而生了。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公司等中介机构自然地承担起这一职能,他们为此配备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制订相应的环境审计规范,不仅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这方面的需求,而且促进了中介机构、中介市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环境审计的开展是企业、机构控制或合理规避环境风险的需要

企业或机构在生产、经营、管理或交易时,都有可能使潜在的环境风险成为现实,使自己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有人来为自己所可能遭受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当评估报告只供自己在生产、经营、交易决算时所用,企业或机构的内部报告就可以了,因此在一些大企业,大机构,内部环境审计就随着企业、机构自己的需要而发展起来。内部环境审计的产生,不仅能使企业、机构大大降低聘请外部审计师的审计成本,又能终年为自已提供环境审计服务,扩大服务的范围。现在,企业或机构对内部环境审计,不仅要求能及时发现环境和环境管理上的问题,还需要为企业、机构提供控制或合理规避环境风险的意见和建议。

4.环境审计的开展促进审计自身的发展

从传统审计发展到现代审计。最显著的标志:一是审计的范围扩大,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经营管理审计。二是审计的目的延伸了,从传统的防护性,发展到防护性、建设性并重。这种目的延伸在环境审计中得到典型的反映。三是审计手段的多样性,从传统的帐项审计发展到运用审计抽样方法及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现在在环境审计中又运用了自然科学中的许多技术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许多手段,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重要领域。这一切都说明审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飞速发展,这种发展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认识,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审计的发展,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二是审计工作者要审时度势,把握社会发展的脉博,不失时机地发展审计事业。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21世纪议程》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作为21世界国家战略,我国的审计工作者理应把握机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广泛地开展环境审计,拓宽审计领域,完善审计职能,丰富审计手段和增强审计技能,促进现代审计向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发展。

㈢环境审计的目标

审计的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因审计项目而定,因此这里不作讨论,现就环境审计的一般目标作一简要论述。

1.促进国家完善环境立法,提高各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水平。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保护法”,国务院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等等,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一些排污收费和罚款管理办法,以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当然由各地的环保管理部门贯彻执行,实施专业性的监督管理。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还刚刚被提上议事日程,尚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现有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善,各项法规的配套措施也需制订,环保管理部门的执法水平和管理能力亟须提高。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审计机关是专施独立开展经济监督的部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审计机关作为独立的第三者可以通过环境审计促进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全面有效执行,同时能及时揭示和反映环保法规制订和执行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国家完善环保立法和提高执法水平

2.促进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监督体系和落实环保措施

为了使环境保护工作法制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发了一系列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国务院也颁布了一系列决定和行政法规,环境管理机构和执法力量逐步加强,全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国家审计机关作为综合经济监督部门,独立于环保部门之外,对各级政府的环保部门进行环境保护规划、检测、管理和协调等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综合的审查和评价,其目标是使之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管理。

有效的环境保护管理必须要有具体科学的环境保护措施来保证。环境保护措施一般均有环保项目来支撑,审计机构对具体环保项目的审查、评价,其目标是促进落实环保措施,并评价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3.促进环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环境审计通过检查环保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可以揭示环保资金在征收使用管理上的问题,纠正资金使用、核算上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促进环保部门管好用好环保资金,确保环保资金征收完整,使用的真实、合法、有效。在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环境审计还应该对环保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行审计。因为一项环保资金使用上的真实、合法并不代表其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例如由于一个错误的决策,就必然导致环保资金使用上的极大浪费。因此开展环境审计,有关环保资金的要以财务审计为基础,通过效益审计,以资金为主线,检查环保政策的落实和环保效益的发挥,促进环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4.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全民、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十分重要,使全社会知道,地球只有一个,要珍惜地球上的每一种资源。目前,有些地方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环境取得一时一地的繁荣和发展;有些部门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不惜侵占、挪用有限的环保资金;部分环保项目更是管理混乱,损失浪费严重,还由于环保工程质量差等原因环保项目未能取得预期的环境治理效果。通过环境审计能够有效地揭露环保资金、环保项目、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上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增强环保意识,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同时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审计,评估环境负债,促使企业从自身长远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出发,树立良好的负责任的企业形象,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而促进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审计的范围、对象、内容

㈠环境审计的范围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通过劳动和生产的方式适应和改造环境。环境具有一种对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环境的再生产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前提条件,如何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互相协调平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包括审计部门在内的全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审计部门,特别是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担负对环境监管的监督和再监督责任。基于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环境审计的范围也极广,从横向来看,应包括自然、经济、社会这三部分,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经济满足社会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及自然满足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永续能力。具体包括企业生产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环境,国家资源开发环境,生态平衡环境诸方面,无明确的时空限制,并逐步向计划生育、绿色食品、环保产业、健康卫生等领域拓展。从纵向来看,环境审计的范围包括有关环保法规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环保机构设置的健全性,职能的可靠合理性,监管的效果;环保资金征收、管理、使用的完整性、可靠性、合理性、有效性;环保措施、手段、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经济性以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估。

㈡环境审计的对象

环境审计对象即环境审计的客体,按照职责范围和权限大小划分,包括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承担具体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各级环保部门,负责环保专项资金投入的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涉及环境保护的部门,如环保监察单位,排污收费监管部门等;还包括生产性企业,商业性企业,医疗卫生部门,城市公用事业单位和各类基本建设项目单位等,它们是实施环境治理的主体。

按照具体行为活动划分,环境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环境管理监督行为;国有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行为;国家环境保护的规划、实施、管理行为;工业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旧城区改造项目等建设项目的施工建造行为;交通运输部门、能源供应部门等公用事业单位的服务供给行为;人类作为群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其他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具体行为和活动。

㈢环境审计的内容

1.对法规体系和环保政策的评价。

中央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环境审计,应注重对国家的环境法规体系的完善、有效性及环保政策的科学、合理性作出独立评价。地方审计机关和其他审计主体实施环境审计,要对各级政府环境规划和政策、企业的环境会计政策、环保制度、计划是否充分、有效及遵循等情况作出评价或提出建议;对非环境政策和非环境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即判断一项政策或一个项目实施带来的环境收益和环境损失孰高孰低,并作出评价;评估拟议中的环境政策的影响,使新的环境政策或修改后的环境政策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审计评价。

环境管理体系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经济建设部门所产生的环境、生态问题进行监控和管理的综合措施,包括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管理制度和政策,环境报告和环境审计等。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审计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检查其是否建立;其次,检查其是否健全和完善;最后,检查其是否得到有效遵循,并对环境管理机构设置情况和工作效率,遵守环境制度和整治环境效果,生产经营现状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作出审计评价。

对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价,是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已经建立的环境管理制度有:土地利用规划制度,“三同时”制度(“三同时”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其中防治污染的实施和其它环境保护实施必须与主题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征收排污费制度,企业环保考核制度,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形成以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和总量控制为核心内容的三级政府监督控制系统,并实行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的定期考核)。通过对这些制度的有效性和被遵循程度的检查评价,督促项目主体严格遵守这些制度,并帮助政府或有关部门完善这些制度。

3.对遵循环境法律、履行环境责任的审计评价。

遵循环境法律法规,履行环境责任是每一个被审计单位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国家审计机关有权对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制度的情况,单位环境管理责任及工作绩效进行审计和评价,特别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保护项目计划的管理和实施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鉴证;对国际履约方面的情况进行审计和评价。例如对我国在遵守《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方面的情况和履约绩效进行评价。

近几年来,我国制订了许多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制订了诸如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的责任人制度,但执行法律法规、落实责任的情况还不如人意,主要根源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利益驱动。宏观上的失控和决策上的错误加速了环境恶化的进程,法制的不完备也为一部分人破坏环境和资源提供可乘之机。有的地方部门为了蝇头小利不惜毁山、毁林、毁草、毁水。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人为的破坏,我们已面临环境生存危机,所有这些现象反映了一些地方、部门、单位或个人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或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敷衍塞责,反映了缺乏第三者独立监督的严重后果。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尽快建立环境审计体系,加大环境审计的执法力度,从完善法制建设、增强执法力度、落实环保责任制出发实施环境审计。

4.对环保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中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和评价。

我国目前用于环保的各项资金较多,管理部门和环节也多,在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就其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出审计评价。

现在用于环保的资金主要有下面几项:

更新改造资金中用于环境治理的部分,金融机构环保信贷资金,企业缴纳的排污费及污染治理专项基金,大城市按规定提取的城市维护建设费,国际组织援贷资金形成的城市环境建设资金,环保部门科技三项费用和环境保护事业费,利用土地转换、级差地价、“三废”搬迁等方式筹集的环境建设资金,国家拨入加地方自筹的大江大河治理资金,防护林建设资金,生态林业建设维护资金,种树种草治沙资金等等。

5.对环境负债的评价。

“环境负债”是指某项生产或交易行为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潜在的、破坏性的后果,体现了环境责任和环境成本的量化。“环境负债”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角度来看,环境负债植根于企业和有关部门的微观经济活动中,微观经济活动往往是环境负债的载体,并应承担起环境治理的责任。因此必须对生产和交易这些微观经济活动的环境风险作科学的评估,并作为计算生产或交易成本的依据。从广义角度来看,环境负债是个宏观的概念,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它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人类以历史的目光关注社会发展的“成本—效益”问题,最终作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明智的抉择。反之,由于乱砍乱伐,掠夺式开采对资源擢取和破坏的速度远远高于自然资源的生成周期(如石油、煤因其形成周期过于漫长而被视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功在一时,但祸及几代甚于几十代,由此引发的诸如能源危机、水资源危机、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吸收消化的承受能力,超越了经济领域,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见,人类如果不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大自然,必然会破坏自然界的良性循环,最终承担恶化生态环境的后果,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这是前人“透支”了自然资源的必然结果。当代社会过分追求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的生产活动势必带来大量的环保问题,直接影响当今社会的文明建设和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从宏观上对环境负债的评估,实则是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的评估。

三、环境审计的步骤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环境审计方法是指为了达到环境审计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措施和手段。环境审计方法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审计方法组成。环境审计方法包括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环境审计方法覆盖整个环境审计过程,即涵盖准备、实施、报告三个阶段。环境审计的一般方法就是收集环境审计证据,对照环境审计标准,从而作出审计意见和结论。环境审计的具体方法也称为技术方法是一般方法的具体化,它是用于取得审计证据的各种技术和措施。环境审计的具体方法大体分为书面证据的取证方法和实物证据的取证方法。

由于环境审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特点,审计的内容和指标都是有关环境的,审计的主体事项很多未采用货币价值指标,而是技术经济指标,不完全依赖会计资料,比如就环境危害而言还不能,至少不完全能以经济数字表示出来。环境审计面对的是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各个部门甚至一个区域,对它们评价的内容更为广泛而专业,诸如对被审单位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查,审查废料是否最小化、废料处理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标准及废料是否得到最大利用等。因此,它在专业上和审计的技能方法上都与传统财务审计有显著区别,需要环保专业技术人员和审计师在环境审计中密切结合,运用常规审计方法结合环境科学、工程学、数学、生化、物理、经济学、统计学和环境法律、环境监测等知识和技能,取得审计证据并作出评价。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环境审计的特殊性,即审计主体既要保持对直接环境管理机构或人员的独立性,又要具备掌握环境管理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实施特殊工种的具有特殊资格的人员。因此,审计主体除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人员外,主要要聘用环境保护机构和独立的环保组织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来协助开展工作。这在西方国家也是普遍的惯例。

由于环境审计涉及到许多经济、技术领域,内容十分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因此环境审计的方法、评价标准也体现出多样性。对诸如环保资金的审计、对环保项目经济性的评价相对于其他内容的环境审计,我国的审计机构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国外环境审计比较典型的还是就环境而环境的审计评价,而且这更具环境审计的本质特征。可是对我国审计界而言,这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我们迫切需要补上这一课。因此,本论文就选择对一般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审计的技术方法、评价体系作一探讨性的研究。

㈠环境审计的步骤方法

我们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执行环境管理体系(ems)的评价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与该单位有关的环境问题的类型、该单位的环境事项管理、是否制定了充分和恰当的关于环境保护措施的政策和方案、这些环境政策执行的效果如何、企业建设和生产经营的环境影响、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及环境标准情况、环保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和损益的影响及对未来的影响、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风险和潜在的环境负债是否得到公允的反映、环境报告的会计原则等作出审计评价。具体来说,环境审计在程序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

1.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

⑴确定审计目标。环境审计的目标由于每个项目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具体目标也不一样。但一般目标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发现环境风险及环境管理风险;二是提出处理办法的意见或建议;三是促进环境保护意识和措施的增强。在确定具体目标时,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结合一般目标予以具体化。

⑵收集信息。重点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如产量、利税等基本情况,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污染物的种类、产生量、毒性及其处置与达标排放情况,已有环保设施的技术水平和运转情况等。对产品生产或服务中存在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管理现状,尤其是单位领导与职工的环境意识进行实地调查,初步分析单位总的环境状况、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对于不同组织类型,不同生产工艺和不同规模的被审计单位,环境因素可能千差万别,必须结合单位实际收集信息。了解分析环境因素及其环境影响可以分为五步:

第一步:选择合适的活动或过程(如生产工艺、产品使用与服务、原材料采购、运输储存、设备更新等)。

第二步:识别其中的环境因素(污染排放状况、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对当地的影响等)。

第三步:确定环境影响的类型。

第四步:确定环境影响的程度。

第五步:初步评价环境影响的成因,是管理因素,还是工艺因素或设备因素等。

环境因素的分析一般应考虑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正常、异常、紧急状态三种状态,对多种环境领域的影响,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原材料和资源利用、其他环境等,并进行具体分析。

⑶制订审计计划。根据以上各项准备工作进展的结果以及确定审计的范围、审计时间、实施审计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员,针对调查确定出的该项目危险区域和有关环境因素的信息,编制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方案。

2.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

实施审计时开始收集审计证据满足审计目的的要求,记录审计发现,形成审计工作底稿。环境审计除同常规审计一样,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要收集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环境管理的目标、措施、方法等环境管理的有关证据。获取这些证据,通常运用内部控制测试的办法,寻找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或生产中的薄弱工艺,以获取审计证据。除此之外环境审计中的审计采样是收集审计证据的重要手段。审计采样必须由具有采样资格的独立专业人员进行,以保证采样的科学、规范和公正。审计采样必须制订采样计划,并按计划执行。采样计划包括如下内容:采样目的,采样点及其背景,地理特征,潜在污染源,污染物的种类,采样的频率,采样手段、方法,样本编号、处理,采样质量的保证措施等。

对样本的技术检测也必须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来进行。在对样本进行认真的技术检测分析后,审计人员要出具采样报告。采样报告中要包括采样概况,样本检测分析中发现的污染问题,污染对人和环境构成威胁、以及需要进一步证实的问题和其他建议,如无需要进一步证实的问题,采样报告要做一个结论性的意见。

在取得足够的审计证据后,可以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体系作出一个评价,评价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衡量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完善;环境管理体系的活动是否正确;实施情况是否良好;体系是否充分适合于组织的环境目标和政策方针。

评价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完善,主要应检查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包括环境政策方针、组织结构、任务、职责和职权、工作程序及其记录等内容。

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的活动是否正确,主要检查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在废气、废水的排放,土地污染,原材料、化学品和有害物质的管理和储存,环境技术规定,生产过程行为和管理废物的收集和处置等方面做得如何,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评价实施情况是否良好,应检查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全方位的实施和正常运作,可以抽样检查程序的有效性及其实施,测量报告记录,检查环境政策方针是否公布与众等。

3.审计报告阶段的工作。

由于环境审计的特殊性,因此环境审计报告阶段的工作及审计报告与常规审计相比也具有特殊性。

⑴环境审计报告阶段的工作除了常规审计报告阶段工作需做外,比较特殊的是对采样报告的评估。审计小组如果认为采样报告的可靠性还不够,可以聘请另外的专业人员重新取样,再作评估,并提出根治污染的建设性意见。审计小组还可根据审计项目的需要,召开有关当事人、当事方、相关方、相关人(包括社区居民)和有关专家的听证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再作出审计结论。

⑵环境审计报告的内容要求做到完整、精确、客观、清晰、简明。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审计对象、审计目标、专业管理部门的评价意见,审计工作中的新发现,包括内部管理控制、遵循法规方面的新发现,审计建议和审计评价意见(或审计结论)。上述内容在审计报告中可以按照每个审计目标,一个一个分别阐述。除了上述内容,审计报告还必须将聘用的有关专家(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的材料、运用的审计标准也列入审计报告。如运用其他专业技术标准也应在审计报告中说明,这是环境审计准则所应要求的。

⑶环境审计报告的形式,除运用常规的书面报告形式外,如审计项目比较简单,国外也有运用录像带的形式出具审计报告的情况,这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部门的要求都比较高,在国内这种条件可能还不成熟。我们认为,在出具简洁的书面报告后,以录像带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这是符合环境审计这种特殊审计类型需要的,以音像真实地反映环境状况,其效果是书面语言所无法达到的,因此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更能感染审计报告的使用者。

对有些比较敏感的问题,或该问题不便在审计报告中反映,或问题特别严重,审计小组应该出一份专题报告,但在审计报告中必须说明“某问题已作专题报告”。以备查考。

对某些项目小、时间紧的环境审计项目,可以以快速审计的形式进行,因此此类审计报告也相应简单,甚至可以以信或备忘录的形式出现,其内容一般包括:审计背景、目标、内容、结论、建议等等。

㈡环境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1.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为了评价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人们制订了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来说,环境指标体系的大体框架是:

横向,环境指标体系有三个系统,即环境污染防治系统、自然资源系统及生态环境系统;纵向,环境指标体系有三个基本层次,即高层环境经济综合指标、中层环境分析评价指标和基层实测描述性指标(环境指标体系的结构图见图1)。

2.以大城市为例的环境污染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作为标准的环境指标体系,应该包括污染、资源、生态三个系统的指标。以大城市为例,环境问题主要是污染问题。因此,在开展环境审计时,研究设立的环境指标体系,首先要考虑的便是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的问题,并根据城市实际情况,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代表性较强的污染因子及其防治措施,设立相应的指标;再考虑到目前有许多项目数据采集困难,无法进行具体操作,所以,我们暂时设置一个简化的环境指标体系。

大城市的环境污染评价指标体系由四个指标子系统组成。其构成情况见图2。

(1)、大城市环境指标体系的高层指标体系是反映全市总的污染状况的综合性分析评价指标。(其具体内容见表1)

(2)、环境指标体系的中层指标体系是由对各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要素进行分析评价的指标构成,它主要是反映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的污染状况、污染治理状况,污染在经济上造成的损失等实际问题(其具体内容见表2)。

(3)、环境指标体系的基层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实测、统计、描述性指标构成的,它由基层环境保护部门掌握、是管理当地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的重要依据,也是各企、事业单位填报环境报表的指南。这一层次的指标主要来源于基层实测数据,以及由实测、统计数据经过简单计算而得出的计算数,是环境污染及防治状况的真实写照(其具体内容见表3)。

3.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在建立起城市的环境指标体系之后,审计人员首先应抽样检查数据的真实性,评价环境监测体系的有效性,核实城市现状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将各指标数据同国家、地方政府制定的有关标准、城市2010年规划指标值以及目标城市(如以新加坡、香港、圣保罗、汉城等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国际大都市为目标城市)指标值进行对比评估,分析差距和存在主要问题;审查评估环境保护部门根据中、高层环境指标数据所作的初步环境核算,并将环境核算的结果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如gdp)进行调整,求得绿色gdp,用以判断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从环境指标体系各层次指标的审查分析发现问题,向政府和社会报告、披露,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和政策建议,促进经济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篇9

全市审计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20次年会至此已完成了全部议程。最后,我受局党组和审计机关思研会常务理事会委托,在这里对本次研讨活动和本次年会情况作一简要总结。

今年思研会的主题是队伍建设。队伍建设,在任何时期、任何单位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同志早就说过:“政策和策略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科学发展观,党中央、国务院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审计署也反复强调要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因此,今年的思研会,我们把队伍建设定为主题,是非常及时、非常有针对性的,这也是大家始终重视和共同关心的课题。从研讨情况看,各单位都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各单位围绕研讨主题认真调研,精心准备,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些单位专门成立研讨小组,组织专人研究和撰写研讨文章,如嘉定、青浦、静安、奉贤、松江、南汇等区审计局和市局的人事处、社保处、科培中心等;还有些单位领导亲身组织调研,亲笔撰写文章,如卢湾、黄浦等区审计局、市局财政处、监察室、外资处等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几乎所有单位、部门的领导都亲自挂帅、亲自把关、亲自修改。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我们预先组织了分片研讨,在“审计队伍建设”大的主题下,分成“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作风与制度建设”三个专题,于今年八月份,分别在卢湾、杨浦区审计局和市局的科培中心组织了专题座谈讨论。大家在座谈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对研讨活动的推动和研讨成果的深化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从研讨文章情况来看,本次年会共有34篇论文参评,总体来看,颇具质量,在往年基础上又有很大提高,可以说成果喜人。具体来讲,研讨成果体现出了四个特点:

一是针对性。各单位普遍分析了目前审计队伍现状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少好的对策。针对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人才短缺、知识单一等现状,奉贤区审计局提出把好“选育用”三关,着力打造“复合型、专家型、管理型”审计团队;宝山区审计局提出要培养和强化审计人员“三会”能力。卢湾区审计局和市局办公室、法规处、环保处紧紧围绕自身业务实际,分别阐述了如何加强审计专业人才队伍、审计管理人才队伍、审计法制干部队伍及环境审计队伍建设问题。针对审计教育培训实际,闸北、浦东、松江区审计局和市局科培中心,分别从管理体制、配套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的对策。针对审计信息化建设要求和实际,金山区审计局提供了在“建”字上打基础,在“学”字上下功夫,在“用”字上求突破的实践。针对当前审计风险日益加大的实际,市局经贸处提出要培养和加强审计人员“四个意识”。闵行区审计局的材料虽然未参加评选,但他们针对本单位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从教训与反思角度,提出了加强审计廉政建设的一系列对策和措施。而市局监察室则从任务指标体系、监督制约机制、政绩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等环节,正面阐述了如何深化审计职业道德建设。这些论文都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是操作性。不少单位在审计实务中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方法和经验,通过本次研讨活动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市局人事处围绕提升审计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课题,从如何提高人力资源“吸引占有、优化配置、培训开发、创新激活”四个能力上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虹口区审计局在“组织创新、培养创新、技术创新”方面介绍了自己几年来的具体做法。市局财政处从“民主、规范、激励、人本”四个方面总结了实施有效管理的方法和体会。崇明县审计局介绍了他们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3 1”的人才培养模式。南汇区审计局在如何加强审计梯队建设上提出了一整套方法。市局投资处从“人员配置、制度建设、团队精神”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审计科组建设问题。黄浦区审计局则从“培育理念、健全机制、激发活力、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创建学习型机关的几个重要环节。这些经验做法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值得各单位学习和借鉴。

三是前瞻性。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徐汇区审计局认真探索审计队伍建设中的高绩效组织模式,旨在以人员高素质面对工作高标准,管理高效率应对工作高负荷,机制高运转防范审计高风险。嘉定区审计局对审计队伍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作了深入研究思考,提出了审计队伍核心价值体系应有的内容和相关措施。市局社保处则认为培育和塑造符合时代特征的审计精神,是加强审计队伍建设的长远战略。杨浦区审计局提出,贯彻中央“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执政思想,必须努力打造一支爱民型审计干部队伍。普陀区审计局通过对“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审计监督与和谐环境”两个辩证关系的的分析,对构建和谐审计环境作了深入思考。市局行政处同样围绕如何构建和谐审计机关,从理念氛围到机制作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市局金融处展望计算机审计团队未来发展方向和需要,认为必须向“信息系统审计”、“非现场审计”、“联网审计”方向努力,并提出“活化存量、对接专家、锻造精英”等思路。这些研讨成果都是从动态性、前瞻性、逻辑性角度出发,不乏符合审计未来发展方向的好思路、好对策,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四是独到性。我们始终强调,理论研讨要注重“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方法”。今年不少单位的研讨论文,在这个“独”字上还是下了一些功夫的。长宁区审计局强调以合作促合力、以合力促效率,提出了“1+1=11”的管理理念。青浦区审计局从“人”与“事”的关系入手谈队伍建设,提出了“正事先律人、做事先强人,成事先聚人”的观点。静安区审计局提出了“人有特长,科有特点,局有特色”的队伍建设策略。市局经责处和鉴证处则分别以烹调和育林为引喻,具体分析了高素质审计人才需要的各种能力,以及审计队伍建设中的人才潜能开发等问题,很新颖,也很贴切。

还有一点就是这次大会发言的材料,从宋局长的主题报告到五个单位、部门的交流文章都制成了ppt演示稿,有的还配了视频,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形式活跃,可视性强,效果比较好。

这些研讨成果都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心血,各个单位要认真研究,认真借鉴,取长补短,为己所用,切实做好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研讨活动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从年会情况看,今年年会虽然缩短为一天,但安排得很紧凑,很周密,圆满完成了各项会议内容,达到了预期效果。在这次会议上,宋局长作了重要讲话,针对如何抓好人才强审问题作了重要指示。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分组讨论,并进行了研讨成果交流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总之,这次年会很成功,也很有收获,主要收获体现在:

进一步深化了对审计队伍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今年思研会以审计队伍建设为主题,选题非常好。讨论中许多同志深有感触地说,队伍建设课题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课题,但却是永恒的首要课题。首先是各级领导要深化认识,摆正位置,投入精力,一定要像抓审计业务那样抓队伍建设;一定要像抓部属那样抓班子;一定要像抓项目那样抓管理。通过这次研讨,特别是学习了宋局长的报告后,对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有了更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审战略,为审计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资源保障。

进一步明确了审计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宋局长报告对目前*审计机关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既充分肯定了成绩,也深入剖析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这些分析是客观的、深刻的。同时,宋局长针对审计队伍建设今后及长远发展,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贯彻落实这些重要指示,对各级审计机关来讲,既是任务,也是责任。大家一致表示要进一步抓好审计领导人才、审计专业人才、审计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在队伍学习、管理、作风、氛围及用人机制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复合型、专家型、创新型审计人才。

同时,与会同志也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不少同志提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首先在观念上和制度上求突破,创造出有利于人才辈出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应充分依托*人才高地的优势,充分利用和挖掘内外各种有利资源,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如松江区审计局“局、院结合”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值得借鉴。还有一些同志认为,*审计机关干部应该努力加强交流,既要加强内部交流,也要加强外部交流,还可以上下交流,有利于审计干部的成长进步,等等。这些意见和建议都非常好,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将认真进行研究。

总之,这次年会获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会后,各单位要对本次会议精神,特别是宋局长讲话精神,认真传达好,贯彻好。

环保审计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使用绩效会计控制环保财政资金

我国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高能耗和环境污染严重。因此,环保在这次两会中得到了高度的关注,成了两会讨论的热点之一。据悉,“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的投入将比“十五”翻番,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十一五”规划中的基本国策。而且环保还将成为第二轮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的主题之一,环保产业未来势必会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关公司也将会获得长足的发展机遇。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一大批环保产业将得到建立健全,如污水处理企业、垃圾处理企业、退耕还林、水域治理等。

一、对环保资金进行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环保财政资金的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政府的廉正形象,并进而影响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哈尔滨投资9亿治理马家沟河,但现在马家沟仍然像龙须沟,居民深受其苦;云南省政府经过10多年对滇池的治理,各级政府共投入治理资金47.62亿元,但滇池水质仍未根本好转,治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10多年数以亿计的治污资金竟然打了水漂;从1991年截止2005年,无锡太湖治理一期总投资已高达110亿元,而二期治理的工程预算投资则达1000亿元。然而16年之后,巨额治污费的投入导致的结果却是越治越污。据专家预测,太湖流域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太湖治理模式,在未来10年~20年内,太湖生态系统结构将很难根本好转。环保财政投放资金是否真的投放到位,投放到位了以后是不是只投不管,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了我国现行的环保资金的投放使用和控制存在漏洞,需要及时修补和完善。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绩效会计控制是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有效制度性保障。

1、外部动因: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保值增值压力大

目前,在环保资金的使用中存在着以下的弊端:未专款专用、拨款不及时、资金大量闲置,资金效益难以提高。尽管专项资金的最大特征就是专款专用,但无论资金数额大小,几乎每一项资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现行的预算方式下,很多单位负责人以单位经费超支较大为理由,故意挤占挪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有的单位用于弥补差旅费、办公费、邮电费等公用经费开支,另外也有的单位将这些资金改变性质和用途,挪作它用和做一些表面工程,因此,加强环保财政资金绩效的会计控制是当务之急。

2、内部动因:环保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的法制不健全,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体系

现行的管理办法,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和用途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但却缺乏相应的支出标准,对各方面的支出缺乏规模控制,导致预算执行中随意性大,资金监督流于形式。而且,从资金申请到项目确定等一系列环节中,可能会出现行政不当干预等。

二、我国环保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会计控制的评价指标

绩效的会计评价体系是指用于评价投资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合理的、可达到的绩效会计评价标准,各种类型的绩效会计评价标准也就构成了一个绩效会计评价体系。它们反映了针对被评价事项规范化控制模式,代表了良好实务,即理性的了解情况的人士对“事情应该有的标准”的期望。笔者认为,“3e”评价和风险评价可以作为环保专项资金的评价指标,“3e”指标是指环保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

1、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资金使用成本的节约性。经济性更多地表现为事前控制。环保资金使用的绩效控制应该注重对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作出独立评价。重点审查立项决策程序、设计文件、资金来源和落实情况、投资决策责任的审计等。另外,还需审查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督制的落实情况。

2、效率性

效率性其本质含义是成本效益比较。即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效率性控制应该围绕着资金使用来展开,对于环保项目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金的收集方式是否合法、合规,所需资金是否能及时到位:二是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预算控制是否得当,是否存在浪费问题:三是会计核算是否正确,相关资料与信息是否完整。效率性更加注重支出过程的控制,表现为事中控制。

3、效益性

效益性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内容。效益性更多地表现为事后控制。评价和衡量环保资金投入项目的效果不能只看其自身的经济效益,更应该从宏观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方面评价项目的投资效益。控制过程中主要以预期目标和前期建成的同类项目的先进指标为依据,将动态与静态、定量与定性、价值量与实物量、宏观与微观等分析结合起来。

实际上,经济、效率和效益三者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很难完全分开,绩效控制人员总是综合起来检查的。各国的绩效控制之所以有些差异,也是因为侧重的内容不同,尤其与会计结合进行的时候,更显出各自的特色。美、英两国的绩效控制强调“3e";澳大利亚在“3e”的解释上有自己的特点,其经济性和效率性控制除了针对机构还针对个人,效益性会计控制侧重更为有效的管理;德国的绩效控制除强调效益性之外,还强调列入预算事项的事前经济分析;瑞典绩效控制侧重业务活动的效益效率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健全合理。这当然也说明,经济、效率和效益,是绩效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

三、我国环保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会计控制的对策研究

1、加强环保财政资金绩效会计控制的相关法规制定

财政专项资金的来源不尽相同,有些是向特定对象筹集的,有些是由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安排的。目前许多专项资金的筹集是不到位的。山东省的环境治理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排污费,但许多市县未按规定开征排污费,大量排污单位未纳入征收范围,同时排污费征收中违规减免、协商收费等情况较普遍,影响了环保资金的筹集。而且,有些地市的财政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因些,要从立法角度出发,做好环保财政资金筹集和使用绩效会计控制的有关立法工作,同时也要确保各项法律和制度得到有力执行,使环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绩效会计控制作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

2、责任追究制度的强化执行

要防止环保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会计控制流于形式,就需进一步完善对环保财政资金使用后总结的制定内容,完善投资和会计责任追究制度,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同时使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具体和规范化。绩效评价机构在控制的过程中要充分保持独立性,端正工作态度,对发现的问题要一查到底,对单位主要领导人应当负担的责任要坚决追究,同时对项目中所存在的隐性问题要加以披露和建议,尽可能防患于未然。

3、积极推进环保资金管理和控制对外公开制度

我国的环保资金管理往往采取封闭式管理,这种做法存在严重的弊端,它容易掩盖事实,难以发挥监督的作用。要积极推进资金管理对外公开制度,首先财政部门应将环保资金收支及管理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其次,监督部门也要将监督的结果向社会公布,实行开放式监督,以借助社会舆论保证环保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

4、改进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呈报模式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财务报表呈报上的不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改进。

(1)项目实施或承担单位收到环保专项资金后,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尽快组织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招投标管理规定,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资金,于年终提交环保财政资金的信息呈报。信息呈报必须及时、准确,要定期向相关部门报送本期专项资金的用款状况、资金拨付进度以及资金到位率等。环保专项资金要与其他资金来源统筹安排,并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

(2)财政主管部门应将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按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及时拨付资金,并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及其他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3)各省财政厅和环保局对环保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根据项目进度检查治理技术方案的实施以及污染物总量削减措施的执行情况。各地市财政、环保部门应当在年度终了后的20日内,将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各支持项目实施情况报省财政厅和省环保局。

(4)在会计呈报的内容上,应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等货币信息以及财务报表附表和财务说明书等物量信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2005,8。

[2]耿建新、刘长翠: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相关问题探讨,审计研究,2003,3。

[3]申书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成研究,财政研究,2003.7。

[4]刘瑞:论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6,5。

[5]中国环保网.

[6]山东省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7]张永慧、李天祥: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初探,财会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