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分摊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2 08:43:45

成本分摊

成本分摊范文篇1

关键词:医院;间接成本;分摊;原则

医院成本核算就是将一定时期内医院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加以记录、汇集、计算、分析和评价,按照医疗服务的不同项目、不同阶段、不同范围计算出医疗成本水平,考核成本计划完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医院实行成本核算的目的主要有控制成本、制定收费标准、按绩效分配、经营决策、实现成本补偿的尺度等。医院成本核算是建立在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间接成本分摊是医院科室成本核算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虽然人们创造了直接法、顺序法、交互法等诸多分摊方法,但结果仍不理想,甚至还会招致许多抱怨,究其原因,是间接成本分摊基础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所致。

间接成本是指无法直接将某项资源消耗计量到某科室或部门,需要由2个或2以上的科室或部门共同承担的成本,包括职工教育费用、科研费、房屋设备折旧费、水电费等。间接成本分摊是将间接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的过程。医院总成本分解成科室成本和服务项目成本是通过一系列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完成的,间接成本首先在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经营成本之间分摊。医疗服务间接成本又在科室之间分摊,最后再将科室成本分解成服务项目成本。通过成本的分摊,我们可以确定医院各科室或部门的经营效率,能够正确计量医疗服务的成本,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间接成本分摊依据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科室成本及服务成本的高低,关系到医院、科室、个人和患者的利益,医院必须认真对待,选择恰当的分摊方法。我认为间接成本分摊方法的选择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合理性原则

间接成本分摊至少涉及两部门——成本摊入部门和摊出部门。所谓合理性是指成本分摊方法要尽量使两部门均能接受。为使医院各个部门在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上目标趋于一致,就需要建立起一种平等协商的机制,由成本摊入、摊出方及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商讨一个合理的成本方案。在实践中可采用人头数、服务量、床位数、固定比例等分摊方法。如对其他医疗组的病人住到本病区对水、电、房屋折旧、公用材料,均采用按实际占用总床日分摊;对某一病区,各科室按使用面积和重置价值来分摊整个病区房屋折旧等。

二、行为导向原则

成本信息对成本执行者的行为有着潜在的影响。为了管理的需要,间接成本常常要按其行为影响力为基础来分摊。比如某公司在明知按人员数分摊制造费用不准确的情况下仍使用工人数作为分摊标准,目的只在于要降低高昂人工费在产品成本的比重。医院完全可以对耗水、耗电大户按用水、用电度数为标准分摊水电费,以此来克服水长流、灯长明的浪费现象。医院管理层应科学合理地选择成本分摊基础,达到提高部门、员工成本意识并促使其作出积极的经济行为。

三、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效果。西方经济学家对成本分摊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准确,二是容易。容易是指“成本能够以一种经济可行的方式被分配”。我们知道在多因素分摊法下,使用的分配基础越多,资源与产品或服务间的关系也就越复杂,要一一甄别清理这种关系所花费的成本也将是很高的。

四、因果关系的原则

医院的经营过程是最终满足患者需要的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称之为作业链。在这当中成本计算对象是进行作业的“动机”,正是这种动机才促使医院工作人员去从事各项作业,并且以提供医疗服务的形式来获得相应的收益。因此就可以将医院各项作业发生的成本与特定的原因和目的联系起来,按照成本与成本对象的因果关系把成本追溯至相应的成本对象上。

动因追溯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动因对因果联系表述的质量。这种表述一般以两种形式体现。(1)次数基准。即以作业执行次数基准分摊成本,其前提是假设某一类作业中的每一项工作对资源的需求均大致相等。如:以肌肉注射的次数为基准来分摊门诊注射室的成本。(2)时间基准。即按照每项作业的时间为基准来分摊成本。如对手术中的人工成本就可以假定某一类手术中各个手术的实际耗时相等或相近,然后可按时间来分摊成本。但是,当同一类手术中实际耗时相差很大时,这种期间驱动就不足以作为分摊基准了,需逐个记录每个手术的耗时。

五、收益原则

毫无疑问,医院的各项作业是一种资源投入和一种效果产出的过程。作业一方面消耗资源,另一方面又创造价值,并且这种价值最终将被患者认可,以收入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使医院获益。按照价值链的观点,借助现代责任会计的方法,人们不难对各项作业的价值进行计量。

在实际工作中,当某项资源耗费难以用因果关系确定其追溯对象或者动因追溯不经济时,可以把投入的经济成本与得到收益联系起来,按照各项作业的受益程度来分摊成本。例如检验科设备的折旧额可以按各临床科室的化验收入额也可以按他们签发的化验单数量来分摊。

综上所述,把成本准确地分摊至成本对象上去是成本分摊的一项根本原则,但准确性并不以强调成本真实为基础,它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要强调成本分摊方法的合理性与逻辑,便于医院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学习辅导教材汇编,《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山东省财政厅社保处,山东省卫生厅计财处,1998.11.

成本分摊范文篇2

关键词:公立医院;人力成本;分摊模式

一、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中人力成本归集与分摊的重要性

医院成本核算是依据医院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项耗费进行分类、记录、归集、分配和分析报告,提供相关成本数据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医院一般应以科室、诊次和床日为核算对象。三级医院及其他有条件的医院还应以医疗服务项目,病种为核算对象进行成本核算。目前,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强制性规定,科室数据可得率和数量质量并未达到科室全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人员经费、固定资产折旧等七大类支出数据不完全可得且质量较低,影响科室成本数据的归集。因此,很多医院虽然开展了科室成本核算,但尚未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病种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中存在较多问题。其中,人力成本是医院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公立医院人力成本已经超越药品成本占比,跃居成为公立医院第一大支出。根据国家关于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要求,公立医院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要统筹考虑编制内外人员薪酬待遇,推动公立医院编制内外人员同岗同薪同待遇,医院的人员经费占比将会继续上升。可见人力成本的有效归集与分摊对医院的成本核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医院成本核算中人力成本归集与分摊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依据《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医院的支出项目按照其经济内容可以划分为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药品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及其他费用七大类支出。其中,人员经费是指医院业务发生的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在医院成本项目中,人力资源在医疗机构中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作为成本核算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人力资源成本具有再生性、增值性、多重性、社会性及时效性等特点。(一)成本核算中人力成本归集与分摊的现状。在医院成本核算过程中,人员经费要求按核算科室对全院人员进行定位,将员工发生的各项工资福利性支出直接计入该核算科室的成本。成本精准的归集和分摊,是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的关键,只有对员工进行科学的分类才能确保成本的精准分摊,从而保障医院成本、科室成本和人员成本的核算质量。但是,很多医院的人力成本管理仍然停留在事务性管理的阶段,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过于僵化,导致医院人力成本的归集与分摊不准确、不科学,成本核算中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医院的考勤模式仅能满足管理要求,只提供出勤天数、出勤方式等简单的数据统计,且准确性较差,远远不能满足全成本核算下对人力工时成本的精细化要求。(二)成本核算中人力成本归集与分摊存在的问题。1.员工分类不细化。目前,人力成本的核算对象为医院各个科室,在核算过程中,仅将医院员工进行会计分类进行成本归集,分别为直接医疗人员、医疗技术人员、医疗辅助人员及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在粗放型的人力成本核算模式中,上述四类员工按照其考勤科室归属其人力成本。这种归集方式严重影响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2.住院与门诊无法分开核算。目前,大部分医院无法将住院与门诊的费用分开核算。其中,人力成本难以归集是主要因素。由于出诊医生的流动性大、统计难度大等特点,很多医院都是由病区统一进行考勤管理,造成在成本核算系统中医生的人力成本全都自动归属于病区,在核算诊次成本时人力成本缺失。3.具有双重性质的科室人力成本无法准确归属。医院中有部分科室既有治疗性项目又有诊断性项目,具有临床服务类科室与医疗技术类科室双重性质。这类科室的人员经费在成本核算系统中无法准确归集与分摊。4.部分特殊身份人员的成本归属不清。医院中有临床医生又担任管理层干部的双重身份人员、科室轮转人员及退休返聘人员等情况,但受到科室考勤管理规定的限制,人员经费未能得到准确归集。

三、医院成本核算中人力成本归集与分摊模式的建议

医院的人力资源分布情况直接影响人力成本在不同责任中心之间的分配,进而影响项目成本的水平和结构。为了精准核算医疗项目的人力成本(包括直接人工和间接人工),需要对人力资源角色进行精细化的动态管理。(一)直接人力成本核算。基本思路:设置独立于医院管理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的人力资源成本归属体系,以科目与考勤科室为单元,采集人员经费数据后,按照人力成本归属体系进行归集和精确核算。具体实施步骤为:将医院人员按照成本属性进行成本分类,总体上可以分为创效人员与非创效人员两大类,创效人员又可按照是否具有开单处方权分为临床类创效人员与医技类创效人员;非创效人员则主要是指行政后勤人员。在人力资源成本归属体系中,将医院人员的基本信息,包括人员工号、人员考勤科室、人员经费等,通过财务系统导入后,成本核算人员再按照门诊考勤系统、人事部门提供的人员出诊、双重角色人员、轮转人员等相关信息制成人员成本归属数据库,为人力成本的合理归集与分摊提供基础。如图1所示。人员成本归属数据库,见表1所示。表1中分摊参数主要包括医生门诊出诊天数、双重角色人员的不同部门考勤天数及员工工时等。表1中,呼吸一科张三某月有10天出诊,该月张三人力成本为100元,如按30天计算,则张三100元的人力成本中33元计入呼吸一科门诊,67元计入呼吸一科住院。李四、王五由于仅有一种成本属性,因此人力成本直接归属其考勤科室。(二)间接人力成本核算。在成本核算体系中,所有成本核算单元都要分别对应直接医疗科室、医疗技术科室、医疗辅助科室及行政管理科室四类科室。各类科室成本按照相关性、成本效益对应关系及重要性等原则,进行三级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归集到临床服务类科室。在实际工作中,按照科室的各自特点制定不同的费用分摊方案,将行政管理科室、医疗辅助科室及医技科室的人力成本分摊到临床服务科室。一级分摊中,分摊参数包括人员比例、面积比例;二级分摊中,分摊参数包括人员比例、内部服务量、工作量等;三级分摊中,分摊参数主要为开单收入比例。例如,门诊挂号处按门诊量、住院结算科按出院人次、供应室按向各科提供的消毒包数量等标准来分摊医疗辅助部门的人力成本。公式为:某核算单元(临床、医技)应分摊的某医辅人力成本=某医辅部门人力成本总额×该核算单元门诊人次(出院人次等)全院门诊人次(出院人次等)

四、结论

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主要是为了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服务定价和医疗补偿机制。随着医保预付费制度的实施,尤其是病种管理、疾病诊断分组(drgs)等医保付费结算方式的逐步推行,这些政策对医院的成本核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公立医院必须要转变成本管理理念,正视成本核算,将人力资源成本作为核算的重点。在日常管理中,科学准确的进行人力成本分摊,才能有助于提升项目成本核算与病种成本核算的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医院决策提供参考,提升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振然,谭华伟,吴开明,等.重庆市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8(06).

[2]吕娜,于东颖,汤华栋.医院成本核算中员工角色管理与人力资源成本模式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2016(11).

成本分摊范文篇3

关键词:利润贡献度;成本分摊;模型

信息是有价值的资源,只有在得到充分开发时才能发挥它的效用。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核心之一,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巴塞尔ⅱ(baselⅱ)新协议的出台·促使国内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mis)建设。mis是1961年在美国由j.d.godllagher首先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锁定企业整体目标,运用对企业及其环境的信息收集、整理、存储、传递、加工和提供,以辅助和支持企业的管理与决策。特别是能根据企业的目前状态和相应的功能标准,来控制企业行为,运用历史数据及有关模型预测企业的未来。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建设准确高效全行集中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全面提升内部经营管理决策、满足外部监管和全面严格信息披露的重要举措,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利润贡献度分析、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几大主题。而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利润贡献度分析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利润贡献度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成本分摊是指将特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的各项成本,向成本分析对象(客户、产品、机构等)进行分摊,以充分反映其应承担的成本信息。银行成本主要是期间费用,银行成本的分摊主要是期间费用的分摊,各项费用依据其与业务的相关性,可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销售或业务活动的费用支出,如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广告费等;间接成本是指那些虽然没有直接用于产品销售或业务活动,但间接支持产品或业务活动正常运转的费用支出,如租金、水电费等。

目前国际领先银行主要采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但纵观国内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在网点层面基本没有实现标准化,且缺乏实施作业成本法所必需的大量基础数据。因此现阶段,在商业银行成本分摊尚处于从无到有的转变过程之中,商业银行在考虑成本分摊问题时,应简化操作过程,实事求是的制定实施方案,其关键点在于成本中心的认定,成本分摊思路的制定以及成本分摊方法的选择。

1银行成本中心的认定

成本中心的认定要从责任中心谈起:责任中心是组织业绩衡量的最基本层次,主要包括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

根据工作性质不同,可以将银行的责任中心划分为以下三类:

1.1成本中心ⅰ(管理及支持中心)

管理及支持中心是没有直接提供产品及服务给外部客户的组织单位。这些单位对支持和管理银行里的各组织单位的整体运作提供重要的功能。这些单位亦包括管理整个银行集团的银行最高管理层。

1.2成本中心ⅱ(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是处理客户交易但没有创造收入责任的组织单位。这些单位主要负责支持利润中心对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执行有关操作层面的工作,包括促销、交易前台服务、交易后台处理等。

1.3利润中心

利润中心是面向客户和市场以创造收入为目标的组织单位。这些单位主要负责产品和服务行销的工作、或是从金融市场的交易中套利。它们最终的责任是产生足够的收入,达到预期的利润率目标。2成本分摊思路的制定

成本分摊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完全成本分摊,另一种是部分成本分摊。完全分摊法的思路是,按照一定原则和方法,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向成本分析对象(如客户、产品、机构等)分摊;部分分摊法则仅仅将直接成本分摊到产品等成本分析对象上,而不分摊间接成本。

部分分摊法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预期成本分摊法,银行根据全年需达到的业务量在年初估算预期单位成本,预期单位成本会考虑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成本分摊最终由预期单位成本和实际业务量共同决定;另一种是标准成本法,一般是在分析操作标准、时间、动作以及工作流程的基础上估计出单位标准成本,成本分摊最终由标准单位成本和实际业务量共同决定。

虽然国外不少银行都采取部分成本分摊法,但这种方法要求大量的调研、考察和基础数据,从国内银行的现状出发,完全成本分摊法更具有现实意义。

3成本分摊方法的选择

3.1直接分摊法

将成本直接分到最底层,如产品、客户、账户。这种方法不经过中间方,具有简单直接的优势。但是相对于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较难找到合适的分摊动因将其成本直接分摊到账户上。

3.2顺序分摊法

在银行中,成本中心在为利润中心提供服务的同时,各成本中心之间也会相互提供服务。根据服务内容不同,将各中心按序列分类,将成本依次在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分摊,最终分摊到成本分析对象上。顺序分摊法的一个好处就是每个接受服务的中间部门都会接受成本分摊,分摊路径显得较为清晰合理。

3.3同时互分法

在顺序分摊法里,每一个成本中心分摊完毕后,将不再接收其他中心的成本分摊。而同时互分法则是每个成本中心在接受其他中心分摊成本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成本向其他中心分摊。同时互分法较为复杂,通常需要独立的系统来处理,虽然这种分摊方法会使结果更为精确,但由于其复杂性,使用该方法的银行少之又少。

4成本分摊模型的建立

依托强大的系统支持,通过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加工,我们可以将银行成本通过灵活多样的分摊方式摊至最小粒度,如每笔交易、每个账户。分摊模型支持标准单位成本分摊、固定比例分摊、固定金额分摊、动因分摊等多种形式,分摊动因可以是交易类的统计数据,如账户余额、账户数、交易金额、交易笔数等,也可以是资源耗用类的统计数据,如部门人数、房屋面积、工时统计等。

成本分摊范文篇4

关键词:利润贡献度;成本分摊;模型

信息是有价值的资源,只有在得到充分开发时才能发挥它的效用。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核心之一,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巴塞尔ⅱ(baselⅱ)新协议的出台·促使国内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mis)建设。mis是1961年在美国由j.d.godllagher首先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锁定企业整体目标,运用对企业及其环境的信息收集、整理、存储、传递、加工和提供,以辅助和支持企业的管理与决策。特别是能根据企业的目前状态和相应的功能标准,来控制企业行为,运用历史数据及有关模型预测企业的未来。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建设准确高效全行集中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全面提升内部经营管理决策、满足外部监管和全面严格信息披露的重要举措,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利润贡献度分析、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几大主题。而作为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利润贡献度分析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利润贡献度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成本分摊是指将特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的各项成本,向成本分析对象(客户、产品、机构等)进行分摊,以充分反映其应承担的成本信息。银行成本主要是期间费用,银行成本的分摊主要是期间费用的分摊,各项费用依据其与业务的相关性,可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销售或业务活动的费用支出,如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广告费等;间接成本是指那些虽然没有直接用于产品销售或业务活动,但间接支持产品或业务活动正常运转的费用支出,如租金、水电费等。

目前国际领先银行主要采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但纵观国内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在网点层面基本没有实现标准化,且缺乏实施作业成本法所必需的大量基础数据。因此现阶段,在商业银行成本分摊尚处于从无到有的转变过程之中,商业银行在考虑成本分摊问题时,应简化操作过程,实事求是的制定实施方案,其关键点在于成本中心的认定,成本分摊思路的制定以及成本分摊方法的选择。

1银行成本中心的认定

成本中心的认定要从责任中心谈起:责任中心是组织业绩衡量的最基本层次,主要包括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

根据工作性质不同,可以将银行的责任中心划分为以下三类:

1.1成本中心ⅰ(管理及支持中心)

管理及支持中心是没有直接提供产品及服务给外部客户的组织单位。这些单位对支持和管理银行里的各组织单位的整体运作提供重要的功能。这些单位亦包括管理整个银行集团的银行最高管理层。

1.2成本中心ⅱ(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是处理客户交易但没有创造收入责任的组织单位。这些单位主要负责支持利润中心对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执行有关操作层面的工作,包括促销、交易前台服务、交易后台处理等。

1.3利润中心

利润中心是面向客户和市场以创造收入为目标的组织单位。这些单位主要负责产品和服务行销的工作、或是从金融市场的交易中套利。它们最终的责任是产生足够的收入,达到预期的利润率目标。2成本分摊思路的制定

成本分摊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完全成本分摊,另一种是部分成本分摊。完全分摊法的思路是,按照一定原则和方法,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向成本分析对象(如客户、产品、机构等)分摊;部分分摊法则仅仅将直接成本分摊到产品等成本分析对象上,而不分摊间接成本。

部分分摊法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预期成本分摊法,银行根据全年需达到的业务量在年初估算预期单位成本,预期单位成本会考虑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成本分摊最终由预期单位成本和实际业务量共同决定;另一种是标准成本法,一般是在分析操作标准、时间、动作以及工作流程的基础上估计出单位标准成本,成本分摊最终由标准单位成本和实际业务量共同决定。

虽然国外不少银行都采取部分成本分摊法,但这种方法要求大量的调研、考察和基础数据,从国内银行的现状出发,完全成本分摊法更具有现实意义。

3成本分摊方法的选择

3.1直接分摊法

将成本直接分到最底层,如产品、客户、账户。这种方法不经过中间方,具有简单直接的优势。但是相对于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较难找到合适的分摊动因将其成本直接分摊到账户上。

3.2顺序分摊法

在银行中,成本中心在为利润中心提供服务的同时,各成本中心之间也会相互提供服务。根据服务内容不同,将各中心按序列分类,将成本依次在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分摊,最终分摊到成本分析对象上。顺序分摊法的一个好处就是每个接受服务的中间部门都会接受成本分摊,分摊路径显得较为清晰合理。

3.3同时互分法

在顺序分摊法里,每一个成本中心分摊完毕后,将不再接收其他中心的成本分摊。而同时互分法则是每个成本中心在接受其他中心分摊成本的同时,也将自身的成本向其他中心分摊。同时互分法较为复杂,通常需要独立的系统来处理,虽然这种分摊方法会使结果更为精确,但由于其复杂性,使用该方法的银行少之又少。

4成本分摊模型的建立

依托强大的系统支持,通过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加工,我们可以将银行成本通过灵活多样的分摊方式摊至最小粒度,如每笔交易、每个账户。分摊模型支持标准单位成本分摊、固定比例分摊、固定金额分摊、动因分摊等多种形式,分摊动因可以是交易类的统计数据,如账户余额、账户数、交易金额、交易笔数等,也可以是资源耗用类的统计数据,如部门人数、房屋面积、工时统计等。

成本分摊范文篇5

关键词:成本核算;发展;制造业;成本分摊;会计核算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下,成本分摊核算在制造业企业的管理发展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而制造业企业制造费用分摊准确性直接影响成本核算的质量。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制造费用的分摊方法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任务。可以说制造费用分摊是会计领域引起争议、辩论最多的课题。迄今为止,分摊方法的界定没有绝对的标准与定论。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制造费用分摊方法展开详细地论述。

一、制造业成本核算管理的意义

目前,我国制造业处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大环境内,其一方面在推出常规的、低成本产品,另一方面致力于拓展高附加值的产品市场。然而,因为制造业的科研水平不高、资产因素、研发能力、技术、品质以及设备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性影响,再加上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空间小,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出现了显著的产能过剩、同质化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要想长期具有长期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中实施以常规产品为主的低成本战略以及差异化竞争战略,致力于开拓新市场。对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而言,基于竞争激烈程度日益提高的国际市场内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壮大,实施降本增效。同时,要全方面地了解并掌握整个价值链,自设计、营销、采购等整个全过程中入手做好成本管理工作,让整个产业链内的所有主体均有获利的可能,在成本管理方面实现双赢,确保我国制造企业的价值链竞争力不受到任何不利影响,拥有持续低成本的长期竞争优势。在此大背景下,价值链成本管理就此形成。

二、制造业的成本核算

1.人工成本。其是指每生产一个单位产品需消耗的直接工也就是在流水线操作员上消耗的成本。2.材料成本。指的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用到的材料所消耗的费用。3.固定费用。倘若将工程视成一个独立核算主体,以此对其产品的固定费用进行核算。从狭义上看,固定费用涵盖了不包括直接操作人员在内的所有处于生产车间中的其他间接工人所消耗的成本;车间内消耗的耗能产生的支出;在进行产品生产期间使用零散材料时所消耗的成本;厂房的租金或者折旧费用;生产车间中不能计入到人工成本与材料成本范畴的所有支出。从广义上看,固定费用既涵盖了狭义上的固定费用所涵盖的范畴,又涵盖了研发设计产品时所消耗的支出、工厂管理者的薪资、办公室形成的杂项支出,换言之就是企业的管理支出、销售支出、财务支出。人工成本与材料成本叫做直接成本,其隶属变动成本,该项成本会由于产量的不断变更而发生相应的改变。直接成本和产品之间存在相当密切的关联,鉴于此,直接成本更易于归入到产品中。与此同时,在思维力上,人们往往更为注重直接成本,正因为这种理念习惯的影响,许多情况下人们会忽略固定成本费用。

三、合理分摊的方式

对固定成本费用进行分摊时,需对下列两类要素作出定义,第一类为成本形成的驱动因素,换言之指的是造成成本形成的缘由,如果能够找出越多驱动因素,表明越好,数据的精准度越高,意味着复杂性愈高。在分摊研发费用等的过程中,需明确挖掘出相应成本驱动因素进行归集处理,关于这方面内容本文将不进行过多地阐释。而第二类为产能因素,仅就制造业企业而言,产能问题这一块还需展开深层次的研究。这里所说的产能指的是生产能力,指的是在计划期中企业加入到生产中的所有固定资产,在组织技术既定的大前提下可以产出产品的具体量亦或是可对原材料进行具体地处置的量。通常来说,制造业企业会对下面两方面数据进行详细地核算,其一为生产能力,也就是从理论的角度上看企业的产能,其二为现阶段业务量下企业所生产出的产品量。就制造业企业来说,产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企业的固定成本费用出现大幅改动的几率很小。比方说设备折旧支出、管理者的薪资、租金等,这些固定成本基本上不会出现大幅变动。在核算制造业企业的产品成本的过程中,分摊固定费用是最为关键、繁杂程度最高的一个环节,这里提及的固定费用具体涵盖了企业内部不能分摊至单位产品上的全部成本,其具有测量难度高、不够清晰的特征,此为固定费用分摊的一大难点问题。然而,倘若能采取合理方式,依旧能精准地分摊此部分费用。倘若固定费用分摊不科学,成本会实际高出很多,这必定导致企业丧失核心竞争力,客户流失量以及业务流失量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同时,针对高档产品,倘若固定成本分摊不科学,那么企业承担的成本就会太少。就采购产品的重要主体来说,成本的多少并非其最为重视的点,其最为重视的点往往是材料的舒适度、质量、功能等。换言之,针对高档产品的采购方来说,其往往同意承担因质量等引起的相关费用,当固定成本分摊不科学时出现的成本太低问题,会造成企业不再积极主动地谋求更高价,这种情况下,企业利润将会不断缩水。从这点上看,仅就制造业企业来说,分摊固定成本是否合理、科学,这关乎到企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关乎到企业能否获取到预期利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成本的分摊以及核算是搞清楚本企业成本概况的必经之路。精准的成本核算具有重大意义,能有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引领方向。然而一定要强调的是,固定费用较为繁杂,在对其实施分摊的过程中难以确保精准度达到百分之百。倘若要实现百分百精确,企业需消耗大量财力、人力以及物力。仅就制造业企业来说,基于日趋激烈化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长足发展,就必须令自身拥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应当拥有成本优势。然而,精确的成本核算和产品生产不存在任何联系,但和制造业企业的管理发展休憩相关。如果能将成本核算工作做到位,在增加成本控制的针对性的同时,对产品的发展、研发生产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对此,企业要全方位地了解并掌握自身的长处以及不足之处,及时改善自身的不足,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企业及其生产的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杨.制造业成本核算方法研究———基于市场环境下资源消耗会计的应用[j].商,2014,23

[2]蔡宏雁.机械制造业如何利用erp系统进行成本核算[j].财经界(学术版),2014,20

成本分摊范文篇6

关键词:成本分推制度创新农业制度变迁

农业二十多年制度变迁经过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达到了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制度设计目的。但是制度安排时也留下了一定的后遗症,制度变迁成本分摊采取的向后累计推移目前已经到了非化解不可的地步,制度化的成本也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沿未制度化的成本又亟待制度化。可以说当前制度变迁成本的分摊制度创新成了整个农业制度变迁的突破口,这个问题不解决,新一轮农业制度变迁就无从着手。

一、制度变迁成本的一般分析

(一)制度变迁成本的类型

1、制度实施后成本。一是政治成本。政治成本有两层意思,制度变迁主体的政治风险和制度变迁所造成的社会政治风险,这种成本必须内部化。因为成本内部化是与改革收益内部化相对应的,作为诱导性制度变迁的主体,其改革是为了追求潜在的利润,当然其政治成本应内部化。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只要制度安排成功就可获得最大的租金,还可获得支持和巨大的政绩,甚至职位的提升,因此其改革成本理应由改革主体自行承担。二是制度更替引起的制度利益转换成本。一是旧制度下的能够获得的利益,在新制度安排后,被取消,这部分成本可以称之为新制度安排的机会成本;二是新制度安排后,由某些人承担了的费用,如农业制度变迁后,予以制度化的乡统筹、村提留。三是新制度安排后,未予以制度化的成本,可以在制度运行期间与制度化的费用一同由微观主体承担,也可以向后累计,找适当的时机予以分化解的成本。

2、制度实施成本。改革的实施成本包括公众的反对成本、协调成本、组织成本、试错成本、监督执行成本等,这部分成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改革主体直接相关的应内部化,与改革主体不直接相关的可以向外部转移,剩下的由政府从制度变迁收益中予以开支,改革没有成功的由政府完全承担。一是交易成本。二是协调成本。三是试错成本。四是组织实施的预期成本。五是制度设计成本。制度设计成本是在原有制度内酝酿、设计安排新制度应该花费的费用,这部分成本要在改革期间予以消化,这种消化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旧制度的框架下消化,打入旧制度的废弃成本中;另一种方式是在新制度建立后由新制度的收益一次性解决。制度设计成本不能向后推移累计,也不能由改革各主体分摊,更不能制度化。政府是制度设计成本的最终承担者。

(二)制度变迁成本的分摊的一般分析

从上述二类六种制度变迁成本来看,前三种成本要么在改革初期予以分摊,要么予以制度化,要么向外转移,只有第四种成本,即制度更替引起的制度利益转换成本才有可能向后累计。改革决策者在非制度化的成本与制度化的成本逐步解决还是向后累计的搏弈上,一般倾向于后者。而后者在分摊方式也有多种选择。制度变迁成本的分摊有多种方式,如制度化、向外转嫁、向后累计,改革主体内部化。对于改革主体来讲有向后累计或者制度化的偏好,对于改革客体则偏好向外转移。

1、内部制度化。内部制度化就是制度变迁的成本由制度约束和规范对象来承担,即由改革微观主体来承担,就是对制度变迁初尚未制度化的制度变迁成本重新用制度来规范,并由微观主体来承担。这种方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因为经过一段时间,微观主体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与改革初制度化相比,反对的程度较低,实施成本较低,是一种较理想的制度变迁累计成本的分摊方式。

2、外部制度化。外部内部化就是由政府自己来承担,政府来承担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或者金融政策予以解决。政府承担就是的把相关制度的成本通过制度来规范,使成本分摊多元化(即全社会成员来负担,因为政府的收入来自于纳税人,外部内部化也就是把成本社会化),减少制度相关微观主体的负担。

3、向外转移。制度变迁累计成本向相关利益主体以外的人或者利益群体来承担,这种方式必须是“内部人”与“外部人”有一定的利益联系,“外部人”通过承担一定的制度变迁累计成本能名极大的增进自身利益。这种制度变迁方式,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帮助建设基地、为农民提供服务,就属于这种类型。

4、政府一次性予以划转。就是把过去累计的成本,完全由政府一次性承担。如1998年粮食制度改革,各个粮食企业的亏损,挂帐停息就是由政府来承担。这种方式解决要政府有比较大的承受能力。

5、契约交易:即以制度未来的潜在利润换取制度累计成本。新制度的供给是因为有潜在利润或者租金的诱因,对于无法分摊的制度变迁累计成本,决策者可以出售潜在利润或者租金,来换取累计成本的化解。如农村公共品制度的累计成本就可以通过,出售公共品的潜在收益来分摊制度变迁成本。二、当前农业制度变迁成本的分摊方式障碍了新制度的供给

上一轮农业制度变迁成本主要是三种方式,一是制度化,由农民自己承担;二是向后累计,由以后的制度收益来弥补;三是尚未制度化的成本,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政策或者地方“土政策”,转由农民承担。制度化的成本本身就构筑了成本内在化的累增机制,向后累计的制度成本已经达到了制度变迁的极值点(或者临界点),非化解不可;尚未制度化的成本几乎成了各级政府和村级组织转嫁费用的“吸纳器”。

(一)制度化的制度变迁成本已经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1、统筹提留合法性和计提标准、方法受置疑.一是统筹提留费用从理论上讲,是土地集体所有权的经济实现形式,即是地租,但是统筹提留中有些费用,如教育费附加,道路维护等费用,农民已经以税收的形式向国家交纳了,如果再以统筹提留的形式出现,就在实事上造成了重复纳税。二是统筹提留以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缴纳基数,造成了农民之间的负担不均衡。按照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调查表明,1999年农村居民纯收入进行五等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后发现,低收入户、较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较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的负担率分别为9.21%、6.59%、5.19%、4.03%和2.52%,呈现出收入越高负担越低。三是基数确定不科学,乡村为了保证支出,往往夸大农民收入,因此,农民统筹提留负担远远要比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要高。

2、传统的政治制度运行成本由改革后的市场微观主体承担已难以承受。我国的改革是先经济体制改革,再适时推进政治改革。但是二十多年来,农业经济制度改革可以说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走了一大步,但是我国的有关农业的政治制度除把农村这个名字改为乡镇外,其他的则很少变动。传统的政治制度虽然没有多大存在的必要,但是依然照样运行,其庞大的运行成本,即乡镇机构的运转费用全部由已经市场化的农民承担。乡镇政权作为一级政府,虽然当初设计安排时所采取的的“实县虚乡”做法,但是目前实实在在是一级政府,庙虽然小,但是五脏俱全,人员比较多,大的乡镇200多人,少的乡镇也有70-80人。在我国各级政府中,只有乡镇这一级政府的经费是完全来源于农民,而且不是以税收形式,而是以费的形式来征收。而农民所交纳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和屠宰税是农民作为一个公民因生产经营应尽的义务,按理说农民已经完成了纳税义务,就不应该再承担乡镇行政费用。但是这部分费用没有留给乡镇,而是上交逐级留成,县、地、省各得一部分,乡镇完成了工商各税后只能得到所谓具有行政编制的不超过20个人的行政经费和人头经费。大量的工作人员和乡镇站所则是靠向农民收费过日子。向农民征收经费的理由是乡镇是集体土地的所有者,理应征收“地租”。但是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土地是乡村集体所有,农民是集体的成员,是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乡村只是一个所有权人,实际所有者农民就还得通过交统筹提留(即地租)来使用本应属于自己的土地,而自己的土地所有权收益给人来享受。如果我们再讨论,如果土地属于村级所有(目前大部分的土地都属于村集体),村是所有权的人,而乡镇是一级政府不是人,有什么理由还要收取类似地租的统筹费用呢。因此,既然国家已把乡镇定位于一级政府,而农民在交纳税收的情况下,就不应该再承担乡镇的行政管理费用。

3、地权改革而导致失业、社会救济救助和社会保障费用内部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后,把本应由国家承担的如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的各种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由农民自己承担,也就说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成本由农民自己承担,而国家却置身事外。国家要求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城市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却由农民自己掏腰包,并且还要农民领国家的一个义务制教育的“人情”。现在农村中小学生的费用开支是城市的2倍以上,而农民的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一半,用较少的收入负担较多的费用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不公平。

第二轮土地延包农民并不热心(土地增量制度变迁累增成本过高)。中央提出农民承包土地再延长30年后,并没有象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一样欢呼鹊跃,农民不仅不想续签合同,领取土地使用证,反而连现有的承包土地都不想要了,农民不要土地并不是农民很富有,也不是农民非农就业渠道增多了。农民现在还只是仅仅解决温饱问题而已,土地仍然是农民生存和就业的最基本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土地大量弃耕的现象,笔者认为是土地制度变迁成本累增过多所致。

(二)尚未制度化的成本农民已经不堪重负

1、“两工”。农民社会(家庭之外)付出的一部分价值得不到承认,最典型的表现是农村还存在类似于古代徭役的义务工制度。当前,农民有相当大(家庭之外)一部分劳动得不到承认,最典型的表现是类似于古代徭役的义务工、积累工制度(农村简称“两工”)。不仅“两工”的价值不能实现,而且“两工”制度还成了乡镇两级平衡财政收支的调节器,成了加重农民负担的载体。乡镇两级在年初确定预算时,统筹提留与实际支出缺口的差额就在“两工”上想办法。国家政策明文规定,义务工和积累工有水利工程就收,没有就不收,而且最多不超过30个。但是现在成了一项刚性收费,有无水利工程都要收取,几乎成了农民负担的“无底洞”。

2、农村公共生产费用。改革二十多年以来,由于国家应该承担的农田基本建设投入比较少,从而导致农村基本建设年久失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就代表国家向征收农田水利维修建设资金,从而使本应由国家承担的费用由农民来承担了,这是未制度化的成本。另外,由于水利设施的处久失修,就使得农村公共生产费用直线上升,加大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成本。

(三)向后累计的成本已经达到了分摊临界点。

1、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本分摊方式极不合理,累计的成本也非化解不可。1998年国家为了甩掉粮食体制改革的财政包袱,继续实行省长负责制,建立多级风险基金,把本由中央财政负责调控的责任转由地方与中央共同负担,而且以地方为主,向地方恩嫁负担;而且规定1993-1998年的粮食亏损由地方在一定的年限内予以消化,把因国家政策造成的亏损转嫁给地方,同时对没有消化完的粮食亏损予以挂帐,从目前的政策走向来看,这个亏损也会由所谓的顺价销售最终由农民承担。

2、庞大的教育达标费用及由此导致的乡村两债务。九十年代以来,教育部以政府的名义要求,乡村两级中小学校舍“达标”,每个乡镇至少都有200万元左右,而这些最后也是通过各种途径向农民转嫁来予以化解的。这也是加重农民负担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创新农业制度变迁成本的分摊方式

(一)成本分摊的原则

1、受益原则,在相关主体之间合理分摊。因为前一轮制度变迁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变迁的成本基本上实现了创新主体(即农民)内部化了。这主要是考虑当时制度变迁的效率较高,农民承担改革成本也不会影响其创新的积极性。但是当前农民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农民的处境比较艰难,如果创新成本全部由农民承担,创新必然不会得到占大多数农民的拥护而导致创新失败。因此,如果制度涉及到了多个受益主体,创新成本应在多个主体中均衡分摊。

2、分类原则。一方面,对过去累计的制度变迁成本,要下力解决,现在已经不能继续向后推移了。可以由国家承担一部分,向外转移一部分,农民自己承担一部分。另一方面新增制度变迁成本要根据受益原则和支农原则,予以制度化。

3、国家和非农产业为主的原则。如果只涉及农民本身,则国家要与农民共同分摊。时机成熟后要适时引导“以工补农”,把改革成本由农业内部向外转移。

4、逐步消化原则。虽然农民已经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对于二十多年累计的制度成本,也不能一下子完全分摊,要逐步分摊。

(二)农业制度变迁成本的具体分摊方式

1、改革农村公共产品筹集制度,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减少农民的生产共同费用的分摊。公共产品筹集主体要多元化,不能完全由农民负担。因为供给公共品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过去由农民自己承担有其不得已的合理的一方面(国家的非农发展战略)。但是面对农民负担沉重,收入增长持续递减的局面,而且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国家必须义不容辞的承担起这一早就应承担的职能。全国性的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国家要全额投资;区域的基础工程可以由国家和地方共同负担;区域性的小型水利设施,地方政府、乡村社区和农民共同负担。同时应积极引进外资,按照“谁引进,谁收费”,“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兴办农村公共产品,通过公共产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减轻乡村社区兴办水利设施等基本建设的压力,也就减少了农民的生产共同费用。

2、国家要支付农村的失业和社会救济费用。目前由于我国仍然没有考核农村的失业问题,农村过剩人口是通过“一个人的工三个人做”,即家庭承包责任制来予以强制内部化,国家根本不支付农民过剩劳动力(即实实在在的农村失业人口)任何费用。“五保户”、烈军属开支等社会救济、救助费和抚恤费用也是通过制度化由农民承担。政府在社会救济上把九亿农民甩在一边。这些既不符合社会公平的要求,国家也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现在中央提出休养生息也应考虑把这部分由农民支付的费用由国家承担。

3、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费用要外部制度化。九年义务制教育目前城乡两个样,在城市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费用完全由财政来负担,而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却要自己掏腰包。因此从政策的公平性来讲,这部分成本必须实行外部制度化,由政府负担。另外,以前因为学校升级达标累计的制度变迁成本(债务),国家要视乡镇的财政状况,予以适当支持或者补贴,因为这部分成本本身就应由国家支付。

成本分摊范文篇7

【关键词】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价格;基本医疗制度;成本测算;难点;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

现当前医疗体制不断改革的情况下,在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医院发展正面临着严峻而又复杂的形式。解决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测算的问题如医疗服务例数难以核算、医疗服务项目归类和统计难、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分摊难、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当量确定难等。本文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成本测算难点的分析,并就此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1-2]。目前对展开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是未来医疗体系的客观需求,能有效的控制医院运营成本,精细化管理对人、财、物等各方面资源的有力组合,可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经营水平,实现医疗服务成本的最小化和医疗服务效益的最大化所作出的有力改革。即达到控制在医疗服务成本的同时,又能使医院的经济收益得到保障。

1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的意义

国家对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进行成本测算的主要出发点是为推进医院经济管理的精细化发展,适应和引导医院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升医院医疗物质配置效率和经营管理有效性,在市场经济新环境和医改新政策条件下,引导医院结构更好的发展。基本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1)有效补偿医院运营成本。基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3],其对医院的运营成本补偿机制做出了相关调整,在政府补偿有限和医药加成补偿缺乏的调价下,有效测算医疗成本对于医院的常态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4];(2)为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计价提供科学数据。随着医疗价格机制的改革,医疗服务的价格逐渐以市场和医保谈判的方式来确定,为能促进医疗定价的科学性,成本测算将是其重要基础和保障;(3)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新医改背景下的医院结构改革重点在于医疗服务价格的改革,能够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优化医院收入结构和操作流程,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等;(4)增强医院的精细化管理[5]。在资源和政策红利不足的时代大背景下,医院为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内部资源的挖掘。以成本测算为基点进行全面的支持预算,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和对人、财、物的精细化管理。

2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的难点

2.1服务例数标准存在差异,影响成本测算结果

计量标准差异是导致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不准确的重要因素,也是成本测算的难点之一。从《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01年版》[6]到《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07年版》[7],再到《全国医疗服务价格规范2012年版》[8],其内容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整体而言对相关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都出具了一定的核算标准,这是具有全国性的规范条例,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和规范性。但基于各地方的经济状况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在服务、项目成本计算上具有较大差异,并未严格按照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价格规范进行计价。同时因各地医院建设、医疗水平、观念意识、医学观念的不同,在对同一医疗服务项目的理解上也会存在差异。不同地区,医院、医生或医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名称、内涵、计价单位认识具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测算准确度不高,测算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9]。在基本医疗服务项目中,存在计算标准差异最为明显是口腔内科的根管治疗,医院现行的收费标准是以接受治疗的牙的颗数为计价单位,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中是以根管数为计价单位,计价标准的不一致就导致服务例数的核算上出现不同,影响成本测算的结果[10]。

2.2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归类和统计难

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包含的医学种类繁多,涉及医院的全部科室。同时,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建基于提供服务的价值(员工的工资水平)、医院的固定资产和非固定资产物品、器械的成本。不同地区医院对同一基本医疗服务的叫法不同,同一基本医疗服务的治疗手段也具有多样性。基于不同医疗服务的不同特性,服务项目的例数核算途径和方式具有差异。一般医院对一些大型的手术或医疗服务都有明确统计要求并进行记载,而对于一些较为普通或常见的医疗服务(如血常规检查、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还未建立科学的统计标准和规范,在例数核算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过程中,以某一特定年份为时间基准,就不同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数量不同,与规范中所明确的收费标准项目存在差异,服务项目在归类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统计起来也比较困难。并且随着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变化,医院的医疗服务项目建设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例如,某项医疗服务项目虽历年来一直开展,但在成本测算年却无一病例产生[11-12]。这些都会对成本的测算带来一定的影响,使成本测算变的更加艰难。

2.3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分摊难

根据财政部、卫生部所颁布的《财务管理制度》第五章有关规定[13],指明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可分为医院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并因医院医疗条件的不同核算基于对象有所差异。笼统的讲,医院总成本分为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经营成本。为进行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核算,在《制度》中指出,应以分项逐级分布转结方式进行成本分摊,最终成本转结到临床服务类科室。基于《制度》的分摊原则,按科室功能差异,医院各科室可基本分为临床服务科室、医技科室、医疗辅助科室和行政后勤科室。成本分摊可分为三个步骤:(1)行政后勤科室的管理费用按一定的分摊系数向临床服务科室、医技科室、医疗辅助科室分摊,分摊参考系为人员数量、服务量和工作量;(2)医疗辅助科室的服务费用基于一定的分摊系数向临床服务科室、医技科室分摊,分摊参考系与第一步一致;(3)医技科室服务费用以一定分摊系数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以工作量、占用资产面积、业务收入等为分摊参数,最终形成门诊、住院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成本。医疗服务成本包括员工工资、员工福利、员工补贴、其他工资、社会保障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医院材料消耗费、公务费、业务费、低值易耗品费、其他费用等[14]。药品经营成本包括药品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在成本分摊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且分摊以实际发生额为基础[15],没有明确的分摊参数,致使成本分摊具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医疗服务的成本测算不正确且难以进行。

2.4医疗服务项目中成本当量确定难

根据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分摊原则和分摊方法,最终是把各科室的成本费用转移到临床服务类科室中。在进行成本分摊时就需要相关联两者间的比价关系来确定分摊比例。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当量并无明确的核算方法,基于以往的核算经验是在各科室的实际经验下进行的各科室成本当量的估值。各科室的成本估值的比例构成其相关的比价关系,成本分摊就是基于各科室成本间的比价关系以百分比的方式分摊到各科室中去。但基于各地区经济水平、医疗水平、价格水平的不同,以实际经验估算的成本当量会受到诸多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干扰,致使测算成本结果不够准确。综合多要素分析,引致结构差异的因素主要还是医疗服务项目中的成本当量难以确定。

3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难点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

3.1统一服务例数标准,保证成本测算结果准确

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不准确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未建立统一服务例数标准和规范,在例数核算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成本测算难点分析,可以发现,只有建立统一服务例数标准和规范,才可以,增强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医院各方面成本的核算,保证成本测算结果精准。同时应不断增强医护人员对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认识,提升技术劳务价值,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提升医学科学技术水平,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制度中关于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的要素规范原则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医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增强按相关规范计价标准进行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测算。统一服务例数标准的同时保证成本测算结果精准并且增强政府财政部门对医院医疗服务成本的监督和管理,在现实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收费标准和计价依据。

3.2规范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归类和统计

针对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归类和统计差异问题需要根据不同医疗服务的特性以及服务项目的例数核算途径和方式进行综合规范。对于一些较为普通或常见的医疗服务(如血常规检查、静脉注射、肌肉注射)通过建立科学的统计标准和规范,针对例数核算方面的难度进行综合分析。针对与规范中所明确的收费标准项目存在差异的服务项目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归类。经研究调查,当前国内或国外医院关于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粗略划分为四种方式:按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按人头收费、按服务单元收费、按诊断相关分类定额收费[16]。规范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归类和统计的前提是按科学有效的收费方式进行医疗服务收费既能为患者提供方便,也能有效反应医院医疗成本的投入,对医疗服务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杜绝相关医疗器物、器材和材料的过度消耗,在保障医疗投入的基础上,简化医院医疗服务项目的参与要素投入,便于规范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归类和统计[17]。

3.3规范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分摊

在成本分摊过程中需要以实际发生额为基础,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明确的分摊参数,解决成本分摊的实际问题,保证医疗服务的成本测算正确进行,减少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距,进一步反应出真实的成本投入情况。究其根源,各科室服务成本当量测算不科学、不合理是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分摊难度大根本主导因素。以往成本当量测算是以历史经验为理论测算依据,具有不科学性和一定的弹性空间。为提升成本当量测算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现建议运用综合测算和个体测算相结合的科学化方式,并且基于病种使用治疗手段、方式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科学化的价格标准,客观真切的反应出各项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投入的真实情况,为最终的规范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分摊提供科学化、规范化参考依据。

3.4确定医疗服务项目中成本当量

医疗服务项目中成本当量确定难一个重要难点就是各项测算数据源的不准确性,无法测算成本结果的同时也无法确定医疗服务项目中成本当量,而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对其做到一定的规范性要求。而核算数据的精确性会因时间年限的跨度发生变化,以年、月为测算单位,在某个较长时间单位内,医院对各项医疗服务参与要素的记载存在不完整性,将测算的时间缩短在一个科学理性的范围,可缩小成本测算结果的动荡幅度和离散程度[18]。确定医疗服务项目中成本当量需要制定科学的收费标准和对医疗服务的有效监督,适当控制测算年限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参与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升成本测算结果的精确性,减轻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的难度[19]。同样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基于疾病谱和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假设在2019年未出现的疾病,在2020年发病率突然上升,这些因素都会对成本测算产生严重的影响,必须以单位时间为测算跨度,保障各项测算数据以及确定医疗服务项目中成本当量的科学合理。综上所述,基本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医院的现代化改革,就成本测算的现实基本情况而言,服务例数存在差异、服务项目归类统计难、成本分摊难及成本当量确定难是最主要的几个难点问题,需要医院建立规范标准的医疗服务项目、规范收费方式、加强科室成本当量计算的科学性、核算数据的准确性来确保基本医疗服务的规范化运行及相关制度的完善和改革,进而有效化解成本测算的各项难题。

参考文献

[1]周春媛.公立医院申报新增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9,17(4):73-75.

[2]肖佳.药品零差率下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及比价关系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9,38(2):46-48.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38号)[eb/ol].(2015-05-06)

[4]谭婉君.浅谈a医院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的实践与体会[j].会计师,2018,15(1):64.

[5]肖佳,廖惠英.药品零差率下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及比价关系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9,38(2):102-103.

[6]国家发展改委革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01年版)[eb/ol].

[7]国家发展改委革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07年版)[eb/ol].

[8]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eb/ol].

[9]蒋宏云,刘泉伶.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策略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7(19):130-132.

[10]范琳琳,邵凯,盛况.基于业财融合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9,6(5):19-22.

成本分摊范文篇8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预算管理;成本分摊;报表分析

tl支付网络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tl支付”)成立于2008年10月,是一家综合性支付服务企业。按照“支付-金融-电商”的模式,tl支付成立6年多来实现了高速发展,已经成长为业界领先的行业支付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及综合支付服务提供商。tl支付主要有受理市场、网络支付、新兴支付、金融服务、通商合作、移动支付6个业务条线,即可提供6大类服务。作为一家高速发展的第三方支付企业,tl支付是基于怎样的背景制定了管理会计信息化战略?该战略如何落地,如何有效达到预想目标?有哪些关键成功要素,怎样持续改进?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分析与总结,不仅能为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提供参考,也能为一般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思路。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需求分析

(一)业务发展对管理会计信息化提出要求

伴随公司业务的快速成长,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分支机构已达37家,海外跨境业务探索也已起步。公司收入及盈利能力连续5年快速增长,市场网络延伸至近300个地市、1000个县级市,员工规模达到5000余人,与百家银行开展合作,服务百万级商户,由此对深挖盈利空间、提升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伴随公司规模扩大,基于手工操作的预算编制、成本分摊和报表分析等管理会计工作遇到了效率低、准确性和及时性受限,数据分析粗放等瓶颈,信息化将有利于改善财务工作效率,提高组织内信息效益。如何精确衡量每个产品、每个分支机构的盈利性,如何深挖客户、行业、合作机构的价值,提高人员及资产的投入产出,实现管理层精细化管理要求,建设管理会计系统成为迫切需要。

(二)管理会计工作现状

tl支付的管理会计工作涉及业务系统、财务会计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截至2013年末,三个系统相对独立,依靠人工进行数据对接和交换。通过oracleerp中的财务管理系统完成日常的财务会计工作。基于“pos机既是固定资产又要完成出入库管理”的业务需求,tl支付在成立伊始,就选择了oracleerp中的财务管理系统完成其日常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通过excel完成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和报表分析。基于长期战略考虑,tl支付成立伊始就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每年10月到12月运用excel完成次年的预算编制和汇总工作,借助电子邮件完成两上两下的预算数据传递和交换。预算完成之后,将预算数据人工录入oracleerp,实现粗放的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除此之外,公司还采用excel完成粗放的成本核算和报表分析工作。通过支付业务系统为商户和个人提供服务。tl支付的核心竞争力是各类综合支付和服务平台,这些平台产生的业务数据,依靠人工导入或录入oracleerp系统,产生相应的凭证和单据。

(三)管理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2013年实施管理会计系统前,公司预算管理存在如下问题:手工编制,使得编制效率低下、涵盖信息内容有限、传递不及时、审批流程授权不清晰,缺乏公开信息披露平台,未能与业务系统对接,难以全方位反映企业多维度经营活动的预算指标及达成效果,难以进一步开展精细化预算控制。成本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未能与业务系统对接,成本审核标准单一,分摊规则缺乏授权,缺乏公开信息披露平台,难以全方位反映企业多维度经营活动的获利能力。无论全面预算还是成本管理,由于缺乏信息化,均难以实现对未来的及时预测、对现金流的精细化分析,难以传达至最末端业务单元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及驱动。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战略框架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目标

tl支付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如下:第一,建设一个能够让集团及各分支机构共同参与的管理会计信息平台,规范管理会计流程,信息共享安全通畅,提高上下级和部门间的沟通效率。第二,打造统一的全面预算管理平台,实现预算信息透明、高效传递,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实现滚动预测、实现成本分摊前及分摊后的多版本预算管理,从目标管理角度支持成本控制及分类核算。第三,实现以地市分支机构(终端利润中心)为目标的全成本分摊、以业务条线(产品)为目标的分类核算,并逐步实现项目、渠道、行业、个人、商户、终端机具等多维度成本分摊及获利能力分析。第四,打造管理驾驶舱,建立管理决策信息支持平台;建设财务kpi指标、预算执行及成本控制风险预警报表体系,实现灵活、及时的预警和监督反馈功能。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方案

为确保tl支付管理会计信息化战略框架成功落地,公司组织人员进行了多方调研,了解国内各行业建设管理会计系统的现状和实施情况,借鉴第三方支付行业经验,立足本企业现阶段业务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确定了系统需求。依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系统建设原则,提出了分阶段建设方案,建设步骤如下:第一阶段是搭建管理会计系统,实现时间为2013—2014年。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建设目标是:搭建管理会计系统,实现全面预算平台、成本分摊、报表平台三大基本功能,出具各责任中心和各主要业务的预算数据、获利能力数据,实现集团内信息共享,提高沟通效率。第二阶段是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预计实现时间为2014—2016年。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建设目标是:实现erp财务会计系统与核心支付系统等各业务系统对接,交易数据及收入、客户资金流信息自动传递至财务会计系统,实现细分业务及产品、商户、银行、合作机构、员工等多维度信息采集,最终传导至管理会计系统,实现多维度的预算、绩效、获利能力精细化管理。第三阶段是实现现金流管理,预计实现时间为2016—2018年。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建设目标是:通过深入挖掘系统的基础信息,在管理会计系统中实现多维度的现金流采集,最终体现于管理会计系统现金流报告,能够及时反映各细分业务及产品、商户、银行、合作机构、员工、各作业流程的现金流创造能力和现金流消耗,最终以提升企业整体现金流效益为目的。

(三)管理会计系统体系架构

为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方案第一阶段的任务,tl支付规划的管理会计系统涵盖三个模块:全面预算管理模块,主要完成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的年度预算和月度季度滚动预测,实现多情景、多版本管理;全成本分摊模块,主要完成各分支机构和总部间接费用的分摊,最终从预算和实际两个角度,分别计算出每个业务条线和每个分支机构的精确成本和精确利润;报表分析模块,主要完成预算执行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财务指标分析,实现财务关键绩效指标(kpi)、预算执行及成本控制风险预警报表体系。

三、管理会计系统的实现过程

管理会计系统实现过程的核心任务是完成应用软件选型、软件模块和软件实施商选择,以及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一)软件选型与实施商选择

一套功能强大的软件和一个实施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软件实施商是信息化系统建设成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在软件选型方面,经过对市场上的两大主流管理会计软件:oracle公司和sap公司的企业绩效管理(enter-priseperformancemanagement,epm)产品进行多方咨询和详细了解,考虑公司处于第三方支付行业,业务系统众多,oracle的epm系统有利于与各业务系统和已有的erp系统进行无缝对接,有利于结合行业特点逐步优化,成本效益最高,tl支付最终选择了oracle公司的epm产品作为管理会计系统的软件平台。在实施商的选择方面,经过对国内主要实施厂商进行详细考察和评估,tl支付最终确定元年诺亚舟为实施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主要考量如下:第一,元年诺亚舟是国内oracleepm实施专业能力最强的公司,能够准确理解公司行业特征、管理诉求、财务管理思想及落地需求,并能提出有价值的咨询意见,性价比较高。第二,oracleepm实施经验丰富,具备国内知名企业管理会计实施案例。

(二)管理会计系统软件模块选择

tl支付管理会计系统的模块选择与实现方式如图1所示。基于tl支付管理会计系统的现实需求,结合oracleepm的模块结构和功能,考虑到实施成本的可控性和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实施经验的可借鉴性,tl支付决定采用oracleepm的“计划与预算”模块,通过系统配置实现tl支付的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二次开发实现全成本分摊;采用oraclebiee(businessintelligenceenterpriseedition,商务智能基础平台),通过系统配置实现报表分析。

(三)全面预算管理模块的逻辑结构

tl支付全面预算体系包含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业务预算主要包括收入预算、专项成本预算、事项预算和费用预算;财务预算主要包括投资预算、采购预算、税金预算、预计财务收支表、资金计划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利润表。tl支付全面预算管理模块的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收入预算和专项成本预算以业务条线为主线编制。收入预算源于各业务条线的预计业务量和销售价格,接受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和约束,需要参考本年累计实际数据和最新的滚动预测数据。专项成本预算源于各业务条线的预计业务量和标准成本,或直接估算的各业务条线的收入和成本②。费用预算中涵盖tl支付的间接费用项目,包括人力成本、市场营销费用和固定成本费用等。采购预算是指机具终端、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等固定资产采购形成的预算,投资预算是指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股权等项目形成的资本性支出预算,采购预算结果计入资本预算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投资预算结果计入费用项目中的固定成本费用。事项预算包括租赁及物业费、车辆使用费、会议费、办公费、人事费用等费用项目的预算,这些间接费用项目是tl支付关注和费用控制的关键所在。最终需要汇聚以上预算结果,并每月生成总部、各分支机构和集团总体预算口径的财务收支表、资金计划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集团合并财务收支表等。

(四)全成本分摊模块的逻辑结构

全成本分摊模块的目标,是要分别计算出预算口径和实际口径下各业务条线和各分支机构的成本和利润,并完成对相应成本分摊的追溯。1.按业务条线分摊全成本分摊模块首先要将总部和各分支机构(以下统称实体)的间接费用按条线分摊动因分摊到每个业务条线,得出各实体和集团总体按业务条线进行分摊后的成本和利润。每个实体对本实体涉及的每个业务条线进行边际收益核算,分别扣减掉应由该业务条线承担的本实体前台部门间接费用、本实体中台部门间接费用和本实体后台部门间接费用,相应得到本实体该业务条线的营业利润1、营业利润2和营业利润3。当一个实体完成它每个业务条线的3层营业利润计算后,则可汇总得出本实体的3层营业利润,营业利润3即该实体的税前利润。当所有实体都完成它每个业务条线3层营业利润计算后,则可得出集团总体每个业务条线的3层营业利润。该分摊与汇总过程如图3所示。2.按分支机构分摊全成本分摊模块还要将总部的间接费用按条线动因分摊到每个业务条线,进而得出各实体承担总部间接费用后的盈利情况。每个实体在本实体某业务条线营业利润3的基础上,分别扣减掉应由本实体本业务条线承担的总部前台各部门间接费用、总部中台各部门间接费用和总部后台各部门间接费用,得到本实体本业务条线的分摊利润1、分摊利润2和分摊利润3。当一个实体完成它每个业务条线的3层分摊利润计算后,则可得出本实体汇总的3层分摊利润。该分摊及汇总过程如图4所示。3.成本追溯成本追溯是成本分摊的逆过程。任何一个分支机构和集团总部业务部门都可以针对每个业务条线,按成本分摊的路径,逆向追溯对分支机构间接费用和总部间接费用的承担情况,分别可以查看3层分摊利润的成本分摊情况,以及3层营业利润的成本分摊情况,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

(五)报表分析模块的逻辑结构

报表分析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按不同层级管理人员的关注重点,分角色定制“报表分析个人门户”,具体如表1所示。

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评估改进

tl支付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取得的的成果

tl支付管理会计系统上线后,提高了预算编制和成本分摊工作的效率,规范了预算编制流程,提高了成本分摊的精细度,增强了报表分析的及时性和灵活性,为公司管理会计工作提供了系统支撑,为完善管理会计体系、提升管理会计在公司管理决策和分析监控中的作用、支持财务职能向分析决策型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tl支付管理会计信息化取得的成果如表2所示。

(二)tl支付管理会计信息化一期

工程之后仍然存在的问题tl支付管理会计信息化一期工程上线之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支付行业产品更新快、业务信息庞大、组织架构变化迅速,系统内置的分析维度、组织单元需要同步更新,因此对计划财务部信息系统管理小组提出了较大的挑战。由于尚未集成现金流信息,因此需要人工采集,速度慢且分析结果粗放。

(三)tl支付管理会计信息化工程的改进思路

针对管理会计信息化一期工程之后仍然存在的问题,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考虑公司的运营管理及信息化实际情况,tl支付准备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管理会计信息化项目进行改进:一是将管理会计系统中的组织单元细化至地市二级业务部等末端组织,有利于在管理会计系统内重组;二是通过二期工程,将业务系统和财务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进行自动对接,以应对海量数据采集及业务单元变化;三是拟建设第三期工程来实现现金流的集成与分隔管理。

五、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成功因素

总体而言,tl支付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因素:其一,管理层的重视、推动和强有力的支持。作为一个公司级的项目,管理会计系统的实施涉及到集团所有部门和分支机构,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为项目推进和成功实施提供组织、人力和资源方面的保障。其二,清晰、明确、务实的系统建设目标。管理会计软件的实施一定要契合公司管理目标和实际情况,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其三,专业化的实施团队。专业化的实施团队要有实施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方面派出的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业务顾问、技术顾问等专家团队,充分理解企业的管理需求;企业要派出业务能力强项目组,能够充分理解公司管理思想,将管理会计理论及公司业务实践相结合。其四,一套功能强大的管理会计软件。软件是系统需求的载体,软件功能的强大与否,直接决定了需求的最终实现程度。

作者:刘梅玲 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a].财会〔2014〕27号,2014.

成本分摊范文篇9

1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市场上的成本管理类软件很多,我们通过考察比较,认为北京望海的医院成本核算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较为成熟与完善。它遵循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按照预算支出科目确定成本项目,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运用分项逐级分步结转法分摊成本,并将成本核算定位在能生产(提供)最终医疗产品(服务)的科室(即临床科室),这些原理都与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相一致。同时它能够实现与财务管理系统和医疗信息系统等(his)软件对接,形成数据共享的完整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这也与我们构建的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基本一致。因此我们通过该软件,搭建我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为了方便实施,将成本管理系统划分为几个子系统:

(1)全成本核算系统: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全成本核算。

(2)成本管理系统:根据全成本核算结果,分析成本变动原因,控制成本,提供管理评价。

(3)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系统、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系统、病种成本核算系统:针对不同核算对象,细化成本核算。

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2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基础工作

(1)建立成本核算机构与人员配备。建立成本核算领导小组,负责成本核算工作顺利开展。建立成本核算工作小组,负责成本核算的具体实施。建立信息系统实施项目小组,负责成本软件项目实施。同时财务部至少设置一名专职成本核算员,负责成本核算与分析等工作。信息部设置成本系统维护人员,负责成本数据的维护和备份等工作。

(2)配置成本核算系统所需硬件设施。包括服务器、客户端电脑及必要的局域网环境,并做好与财务管理系统、his等软件的数据接口。

(3)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和代码。成本核算对象即医院科室,包括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医疗辅助类和行政后勤类4个大类。在此基础上根据科室性质划分明细类别,确定末级成本核算对象,编写统一代码。如我院普外科门诊代码为“10.04.01.01.01”,表示“临床-外科-普外科-门急诊-门诊”;财务会计室代码为“40.05.01”,表示“行政-财务部-会计室”。另设公用成本代码“aaaaaa”归集没有特定对象的成本。

(4)区分成本费用性质并分类。将医院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等,便于以后成本核算与分析。如直接成本直接计入核算对象,间接成本分摊计入;成本分摊时,变动成本根据工作量或内部服务量等参数分摊,固定成本根据房屋面积或人员比例等参数分摊。

(5)确定成本核算项目和代码。成本核算项目原则上与预算支出科目一致,从而保证成本核算资料与财务会计核算资料口径一致,便于检查核对、比较分析。按照成本核算项目,明确责任部门,实行成本项目上报归口管理,保障成本数据及时准确上报。

(6)确定医院收入项目和代码。以收费项目编码为基础编制收入项目字典,对新增项目经常检查维护。

(7)确定基础数据和分配参数。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准确统计各科人员、房屋面积、固定资产总值、水电煤消耗等科室数据。向医辅部门和后勤部门收集内部服务量和工作量等统计数据。通过his系统取得门诊、住院流量数据和各科收入。

(8)规范信息传递和工作流程。财务部负责收集整理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和凭证,建立成本凭证和资料的传递程序。医院各部门间相互配合,共同建立规范、畅通、及时的成本信息传递渠道。

3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分摊方法与流程

我们根据医院业务流程,按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将全院各科成本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分配到临床服务类科室。具体分摊方法如下:

(1)第一级分摊:公共成本分摊,即对不能直接计入核算对象(科室)的当期成本,统一归集,作为公共成本,根据人员比例或房屋面积等参数进行分摊。

(2)第二级分摊:管理成本分摊,将全院行政后勤科室成本,包括直接计入科室的成本和分摊计入的部分,根据人员比例进行分摊。

(3)第三级分摊:医疗辅助成本分摊,将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包括直接计入科室的成本和分摊计入的部分,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以内部服务量为参数进行分摊。

(4)第四级分摊:医疗技术成本分摊,将医技类科室成本,包括直接计入科室的成本和分摊计入的部分,根据收支配比等原则进行分摊。科研教学科室成本不再参与第四级分摊。

全成本核算的分摊流程如图2所示。

4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实施成效

全成本核算系统的实施运用,对医院各个方面的管理都起到积极作用。

(1)有利于财务部门加强成本管理。通过全成本核算系统,财务人员可以随时查看医院成本数据,并能找到对应的财务数据与原始凭证。每月结账后产生全成本核算报表,真实反映医院全部收入、成本与结余情况,财务人员通过报表分析,查找成本变动原因,找到成本控制点。

(2)有利于科室主任加强科室管理。通过分析全成本分摊表和成本分类分析表等报表,科室主任可以了解其科室成本构成,通过调整收入结构和成本结构,提高科室效益。

(3)有利于医院管理者加强经营决策。管理者可以通过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了解医院成本动态,通过成本数据和成本报表综合评价医院人、财、物等资源的利用情况,并找到管理疏漏,加强资源控制和决策判断。

(4)有利于医院内部的考核分配。通过在奖金分配绩效考核中引入成本数据,既能督促科室重视和加强成本管理,又能建立起科学的医院内部分配机制,并把成本控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5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后续工作

在实施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过程中,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共同发现问题、查找原因,积极采取措施稳步推进系统实施。成本管理工作不再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医院形成统一整体,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成功实施并初见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最终目的是构建实施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思考解决,比如:

(1)加强资产管理。建立物资管理部门,对卫生材料、设备和基建物资等统一由物资管理部门负责招标采购、考核管理。

成本分摊范文篇10

[关键词]可售车位成本;土地增值税;企业利润

房地产企业成本,是指房地产企业为了开发一定数量的商品房而发生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土地增值税是影响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征收目的是通过税收手段对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本文仅探讨房地产企业作为开发商修建房屋进行转让的行为所确定的土地增值税,即销售增量涉及的土地增值税。企业为了提高利润,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根据公式“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税费”,收入一定时,成本和费用对企业利润影响较大。因此,要想有效拓宽利润空间,必须首先有效降低成本和费用。本文通过实例研究成本控制管理,可售车位成本业态是否参与土地成本分摊,从而影响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进一步影响企业税后净利润,同时也为财务管理教学提供了印证实例。可售车位业态成本分摊分析可售车位业态是否参与土地成本分摊,将影响企业土地增值税计算,从而对企业利润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全国各地关于可售车位业态是否参与土地成本分摊的规定是不同的。如湖北省规定可售车位业态参与分摊土地成本。当企业取得该土地的实际使用权时,应包含其地下建筑物,计算范围也包含其中,故参与分摊相对应的土地成本。然而,厦门市规定,可售车位业态不参与土地成本分摊,企业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将购买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所有金额用于分摊土地成本,包含可销售建筑面积,不计算地下停车位、顶层和转换层、人防工程等。目前,西安市尚未针对此类情况出台正式文件。因此,选择不同的分摊方式,其税务清算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还存在一定空间,为企业争取更适合的分摊方案,提高企业利润。

可售车位业态成本不同分摊方式实例分析

由于西安市相关政策尚不确定,本文将通过实例研究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中可售车位业态是否参与分摊土地成本,对比分析不同分摊方式将导致土地增值税和利润产生的差异,在成本控制管理教学中,可作为案例选取对象。值得注意的是,在选取本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学重点是掌握成本不同来源于分摊方式不同,从而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难点是如何进行灵活运用,运用时必须熟悉税收政策及相关规定,进行灵活处理分析,从而规避“一刀切”的风险。x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a,净用地面积4069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84552平方米,其中,不计容积率的地下建筑面积为2316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为61436平方米,可售面积为75000平方米左右,总货值共计5亿元。该项目用地性质为住宅用地,建筑密度小于30%,容积率不超过1.5,总体绿地率大于35%。该项目土地使用年限为70年。a项目主要业态是:6栋住宅、车位、底商等。1.a项目车位业态分摊土地成本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由表1分析,收入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扣除项目越大,增值额越小,对应适用的增值率越小,应纳税额越小。在车位业态参与分摊土地成本的情况下,其他业态可售面积25250.55平方米,转让房地产收入总额13916.6万元,开发成本为6808.98万元,开发费用1128.86万元,扣除项目金额合计15454.46万元,由于成本大于收入,出现成本“倒挂”现象,应缴土地增值税税款为0元。通过分摊一部分土地成本给车位业态,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成本相应减少,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分摊给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成本较少,导致应交土地增值税税款增多。普通住宅业态为46088.63平方米,其收入总额为36870.9万元,开发成本12428.1万元,开发费用为2060.44万元,扣除项目金额合计28850.6万元,应缴土地增值税税款为2406.09万元。非普通住宅可售面积13212.82平方米,转让房地产收入总额13212.82万元,开发成本3562.92万元,开发费用为590.7万元,扣除项目金额合计8418.96万元,应缴土地增值税税款为1496.6万元。通过分析,车位业态分摊土地成本时最终应缴土地增值税税款为2852.22万元。2.a项目车位业态不分摊土地成本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由表2分析,在收入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扣除项目越大,增值额越小,对应适用的增值率越小,应纳税额越小。在车位业态不分摊土地成本的情况下,其他业态可售面积25250.55平方米,转让房地产收入总额13916.6万元,房地产开发成本6808.98万元,房地产开发费用733.25万元,扣除项目金额合计10311.58万元,应缴土地增值税税款为1081.51万元。在车位业态不参与分摊土地成本的情况下,普通住宅业态和非普通住宅业态成本的分摊比例会相应增大,在收入总额一定的条件下,分摊给普通住宅业态和非普通住宅业态的成本增加,土地增值税税款相应减少。普通住宅共计46088.63平方米,收入总额为36870.9万元,开发成本为12428.1万元,开发费用为2367.91万元,扣除项目金额合计32847.61万元。根据税法相关规定,增值金额与扣除项目金额的比率小于20%,将不会产生土地增值税金。应缴土地增值税税款为0元。非普通住宅可售面积13212.82平方米,转让房地产收入总额13212.82万元,房地产开发成本3562.92万元,房地产开发费用678.84万元,扣除项目金额合计9564.83万元,应缴土地增值税税款为1094.4万元。通过分析,车位业态不分摊土地成本时最终应缴土地增值税税款为1125.44万元。根据公式“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税费”,收入一定时,成本和费用越大,利润越小,反之则越大。由表3可知,车位业态分摊土地成本时,收入64000.32万元,成本37800万元,土地增值税为3902.69万元,企业所得税4678.4万元,利润为14035.21万元。车位业态不参与分摊土地成本时,土地成本根据占地面积进行分摊,收入64000.32万元,成本37800万元,土地增值税金2215.57万元,企业所得税金5100.18万元,利润为15300.55万元;土地成本按可售面积分摊,收入64000.32万元,成本37800万元,土地增值税为2175.91万元,企业所得税5110.10万元,利润为15330.29万元。此类情况下,土地增值税最少,企业利润最大。3.对比分析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根据公式:应纳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增值额=收入总额-扣除项目,扣除项目=土地成本 开发成本 开发费用及加计 税金,对于同样的收入和成本,车位成本是否参与分摊土地成本,对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及利润计算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可以看出,车位业态不参与分摊土地成本时,土地成本分给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比例明显增大。然而,在这几种业态中,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单价高、收入高,属于优质业态。目前,西安市车位总体售价较低,部分项目在出售住宅时,车位常常被定为赠送业态。相比之下,优质业态分摊成本会降低土地增值税。由于西安市车位售价低,车位收入较少,不属于优质业态,车位分摊成本会增加土地增值税。通过分析以上三表,根据公式“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税费”,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土地增值税的大小将会影响企业利润,增值税越大,会增加企业成本费用,从而降低企业利润。通过选择不同的分摊方式,对企业土地增值税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税后净利润。该实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操作性强,通过让学生对案例实际数据进行计算,对比分析结果,能够让学生亲自完成成本控制管理过程,运用实践操作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完善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分析中,运用案例演示、数据对比分析、总结等进一步讲授如何选取不同的成本分摊方式,有效进行成本控制管理。在现实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开发,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比分析不同的成本分摊组合方案,根据对比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分摊方式。与此同时,财务人员需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协商,在政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确定最优的分摊方案。

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建议

1.选择合理的成本分摊方式针对目前西安市有关政策尚未明确的情况,房地产企业要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管理,加强和税务机关协商、选择合理的成本分摊方式是关键。分摊土地成本时,无论是按占地面积法,将前期工程费、土地征用以及拆迁补偿费、开发间接费用、基础设施费等分摊到同一项目内,还是按建筑面积法,将成本费用分摊到同一项目占地相对独立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分摊组合方案将成为降低成本费用的关键。合适的分摊组合方案会降低非住宅类的增值额,从而降低整个项目的土地增值税。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应该与税务机关加强沟通,选择较为合理的分摊方式。2.应对微利时代,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已经从简单扩大规模进入到了内涵式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已进入微利时代。由于从前粗放暴利的地产开发模式影响,房地产企业在成本管控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格外重视项目成本管理,不断探究如何让成本管控更加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修炼好企业“内功”。一些房地产企业已经认识到,对开发项目的成本需要进行“三全管理”,即全面、全方位、全过程控制管理。建立并不断优化企业成本控制系统,从而使企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减少企业资源消耗,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3.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企业运营和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激烈的竞争。新形势下,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带动企业生产经营、提升决策效率的关键因素,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有效地整合资源,避免信息对冲或资源浪费,从而增加企业成本。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企业资源计划已经在制造业、物流业、房地产业等行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其高效的管理优势正在体现。房地产企业应该迅速应对,顺应趋势,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高效、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昊,李先瑞.土地增值税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后利润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2007(9):19-21.

[2]许隽孜.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8(9):28-30.

[3]马思琳.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6.

[4]桑竹.成本分摊法对f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