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医学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6 04:01:28
当代医学范文篇1
关键词:医学;科学;技术;市场;人文
在人类历史上,医学的不断发展解决了人们在病痛上的危机,延长了人类的生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幸福和快乐。但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另一方面,医学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问题,令人深思。
1当代社会医学面临的人文教育困境
1.1科学至上,病人成为修理的机器
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医学也在不断完成超越。在西方,医学逐渐地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医学的外科手术治疗,在现代化仪器的辅助下,可以精确地找到需要进行手术的位置,然后在麻醉药下的帮助下,病人在不知不觉中,医生已完成了某个器官的切割。冷眼观察这个过程,医生已把病人看成是一部需要修理的机器。在很多时候,这种手术治疗,确实解决了病人的苦痛,甚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但是,在有些时候,西方医学的这种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方法,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因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某一地方的疼痛可能并不代表这个地方有问题,其发病的位置可能在另一地方,或者可能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因此,医生如果不能全面综合的来考察病人的情况,会使问题变得更糟糕。这确实目前很多医生不能做不到。
1.2技术至上,医生成为治病的匠人
现代医学领域,技术确实非常重要,尤其是外科手术,医生的手术刀切割的位置、分寸,直接关系到病人生命的安危甚至术后病人康复的程度。在培养外科医生时,技术的先进与否,成为考核其是否能上手术台的重要指标。对于病理简单的病人来讲,技术的先进能有效地解决病人的病痛,为病人带来的是健康与快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至上的医生已逐渐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技术至上,只代表了医生是治病的匠人,还不是真正的医生。现代社会真正的医生,更需要医生具有先进的人文理念,把每个人的身体与精神结合起来,把医学上的病与人的整体状态结合起来。这在目前来看,还需要一个提升的过程。
1.3市场因至上,制约医院医生发展
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时代,市场化成为所有行业发展的行为之一。医院也毫不例外地加入其中,有效地缓解了经费的紧张问题。但是,很多工作人员在追求利益的同时,道德观念也逐渐丧失,医患关系有时成为一种有偿服务。有的医生也收受红包为荣,有的以多开昂贵药物来获取更多的收益。也有许一些医生,在本单位不努力工作,不思进取,大兴“走穴”之风,赚取外快。凡此种种,导致医生与患者关系紧张,医院及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大大受损。“救死扶伤”等天职已经渐行渐远。这不利于医院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医生公众形象的树立,必须加以解决。
2提高人文意识,重塑医生形象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社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社会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作为医生尤其如此,他不仅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更应具有较高的修养。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经留下一句至理名言:“医学的艺术乃是一切艺术之中最为卓越的艺术。”[1]要解决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2.1培养优秀的医学大学生
医科大学的学生是未来的医生主力军,在对其教育与培训时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长期以来,医科类高等教育紧追科学步伐,重视科学主义、技术主义,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技术过关的医生,忽略了医学人文教育。尤其是现代医学,分科过细,导致医学院学生只重视本学科的学习,对全科教学也有所忽略。也有的学校虽然也有医学人文教育,但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另外,在对学生进医学科学的专业教育中,也应融入相关的医学人文教育,使其成为医学教育的主线。因此,医学院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甚至课程考核中,应更加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培育出新时代的医生。
2.2医生在工作培训中应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学习
现代社会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发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医学人文观,重视关爱生命、关爱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其核心指向的是伦理学。新的医学人文观除了传统人文观的内容外,新的人文观对待生与死有新的理解,它强调病人的知情权、自主选择决定权,支持改善生命质量和合理的人工技术参与生命的过程。更强调医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统一,两者应做到水乳相融。因此,医生在工作培训中应重视新的医学人文观的学习。“科学可以越出自己的天然领域,对当代思想的某些别的领域以及神学家用来表示信仰的某些教条,提出有益的批评。但是,要想观照生命,看到生命的整体,我们不但需要科学,而且需要伦理学、艺术和哲学。”[2]只有在医生从业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医学人文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人文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真正做到治病救人。
2.3在医生的考核工作中加入医学人文考核
现代社会对医生的考核应采取注册制,对不合核的医生应清除出医生队伍。随着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增多,医生的队伍规模及数量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将能够满足社会实际的需求。社会公众对医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医生的素质程度的高低将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对医生的考核要求中,也应该相应加入医学人文考核。对于在医学人文方面做得不够好的医生应给予一定的处罚,并责令做好。当然,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医疗管理机构应出台相应的标准和相关的管理手段,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管理之中,把民众的意见或建议纳入到管理的具体手段之内。让不能适应社会、不能满足已众要求的医生自动淘汰,也让每一位医生明了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总之,医学人文教育的提高与得到进一步普及,既需要医学院师生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让医生这一职业更纯洁、更崇高,成为天使般的职业。
作者:闫译文 单位:包头市第九中学
参考文献:
当代医学范文篇2
本文作者:杨晓明李秀娟金玉祥魏保真张峰樊宇兵毛赛工作单位:石家庄市解放军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
做一名不断自我反思的教师
教师必须对学科进行反思、对教学进行反思,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进行反思。具体而言,一是反思自己的学科素养,是否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自己对学科前沿的信息与成果是否把握;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教学的效果是否达到了学生的要求,教学模式是否需要改进等;三是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是否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兴趣,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意识、科研意识,是否在学生的为人与做事等方面起到了一个教育者的教化与示范作用;四是反思自己的发展,在工作中,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获得了发展与提高,自己的经验积累、学术积累是否明显等。一个经常反思的教师也会持续地构建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与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师必然与教学成功相伴在一起。
营建一个欢乐的课堂
欢笑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的最好礼物,而且是教师最需要的技巧。当学生能够轻松地对待自己,学习就成了愉快的经历,而不是枯燥的过程。这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是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而且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为了集体利益,不但关心自己的学科,还应关心他人的学科,关心班级整体状况,主动地相互配合,以实现集体荣誉,达到共同利益。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它关系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质量。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主体———学生。教师只有用心投入才会融入到学生当中去,热爱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总之,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把爱学生放在首位,营建欢乐、和谐的课堂秩序,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当代医学范文篇3
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及其构成方式。马克思把社会结构划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并以此观察、研究、分析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为我们认识社会结构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根本方法。划分社会结构,因研究的角度不同,可以各有侧重。以群体类型角度为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划分。宏观上有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等层面的结构,微观上则有人口、家庭、社区等层面的结构。
社会结构的变迁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同时还是影响着经济发展和个人行为变化的基本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疾病对人们健康的威胁日渐式微,心脏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等疾病逐渐成为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这些疾病与心理紧张、环境污染、吸烟、酗酒等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密切相关。只有突破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现代医学才能适应现代人类健康的需要。基于这个背景,医学模式开始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医学科学进步的产物,又是社会与医学、人类卫生保健需求与医学科学研究相互作用的特定文化表现形式,更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与医学模式转变相适应,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医学学科,全科医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北美。
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卫生部,2000)。简而言之,全科医学就是应用于全科医疗的学术理论。由于基本国情等原因,全科医学在我国被界定为初级保健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初级保健服务”,这是全科医学最鲜明的专业特征,同时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其称为“家庭医学”的主要原因。将家庭这一要素引入到医学和医疗之中,同时兼顾个人和社区,这是全科医学与其它学科相区别的重要基础(吴春容、李春昌,1999:17)。经过近40年的发展、完善,全科医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观、方法论以及系统的学科理论,填补了高度专科化的生物医学的不足。全科医疗服务已被世界公认为是适应第二次卫生革命的需求,是全球的重要卫生政策之一。与全科医学形成和发展相关的人口、家庭和社区等要素皆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人们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不论社会宏观结构,还是社会微观结构,都是社会结构的现象层面,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学经验研究中经常接触到和谈及的话题。本文不是全面探讨社会结构变迁对全科医学兴起的影响,而是截取社会微观结构中的人口、家庭和社区这三个层面,并以此为基点,揭示全科医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今天大力倡导、发展的价值意蕴之所在。其旨在透过变化纷呈的各种表象,把握转型期中国的医疗模式转变的内在本质、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
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对全科医学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现代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如果说20世纪是控制人口数量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将会成为全世界对付人口老龄化的世纪。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都已成为年老型人口的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年龄结构的变化,本身并不构成“问题”。但由于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特质,决定了人口老龄化必然影响到社会结构的变化,并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产生负面影响,由此产生了“社会问题”。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带来了与大众有关的许多健康问题。与此同时,社会为大众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远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卫生服务系统与大众需求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社会对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性保健服务需求日益突出,这是促使全科医学兴起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历史背景。
一方面,老年人口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是促使全科医学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越来越多的人存活到老年期,而且使老年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加大。这使得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保健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还难作出一个完整的科学评估。零散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生活质量正面临着由机体老化、适应力减退、抵抗力下降带来的严惩威胁。中国9省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8.84%,两周患病率为18.63%,年住院率为7.62%,均明显高于各年龄组的平均水平(p﹤0.01)(郭永松,1999:313)。此外,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也较为突出。在许多国家,老年人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而所需要的医疗费用及其他费用的开支却在增加,最终导致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下降。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退休后,没有适应新的角色,精神压抑、情绪低落,加速了生理的老化,加重了躯体的不健康状况。许多国外内有关资料报道显示,在排列多种愿望的重要性时,75%的老年人都把健康列为第一位;在权衡影响个人生活幸福健康的有关因素时,绝大多数的老年人也将健康列在首位。老年人健康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和家庭给予老年人支持帮助的程度。调查表明,对老年人提供照料的主要是老年人自己,配偶,其次才是他们的子女。而老年人自我保健、自我调节能力的削弱,容易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干扰和侵袭。在此,社会必须予以支持和帮助,给老年人初级保健的指导,维护其身心健康,加强医疗保健。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已使社会感到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疾病谱和死亡谱顺位的变化,是促使全科医学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因素。病种和年龄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大量资料表明,心血管、脑血管、癌症等主要病种多集中于老年人。从我国部分城市前10位的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看,1957年脑血管、心脏病、恶性肿瘤,分别占第6、5、7位,然而到1975年、1980年、1983年这三种疾病一直位居第1、2、3位(邬沧萍、杜鹏,1996:146-149)。1993年,我国城市脑血管病患病率396/10万,1998年达到585/10万,升高4.8%;1993年恶性肿瘤患病率为101/10万,1998年达到115/10万,升高1.4%。这些数字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接近(鲍勇,2001:228-231)。同时,我国城乡老年人前6位死因顺位也不尽相同,城市以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病为第1、2位死因,农村以呼吸系病和脑血管病为第1、2位死因,其余4种疾病的顺位则相同,均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消化系病及损伤和中毒,这6种疾病共占城乡老年人全死因的88%左右(冯学山、王德耀,1999)。这说明,心血管、脑血管、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病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受到上述疾病的折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适应这种变化。由于老年人就诊次数较多、住院人数多、住院时间长及集中于老年人的心、脑血管和肿瘤等病症的治疗费用又远远高于其他疾病的费用,所以老年人的医疗费用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而上升。老龄问题的出现、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各种疾病的消长变化,促使我们对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关注,要求重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这给医学服务与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家庭的变化对全科医学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指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团体,家庭活动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充满温馨和爱的社会环境,以利于每个家庭成员的生长、发育、社会化和自我实现,并提供生活和感情方面的支持。同时,家庭也是个人保健最为重要的社会基础,人们对健康保健的求无不受到家庭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的规模、结构、职能和生命周期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社会卫生工作和福利事业提出了许多特殊的要求,促进了全科医学的兴起和发展。
家庭规模的缩小,呼唤全科医生走进家庭。5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使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平均人口,1947年5.35人,1953年4.33人,1964年4.47人,1982年4.51人,1987年4.23人,1990年3.97人,1995年3.70(查瑞传、曾毅、郭志刚,1996:121-122),2000年3.44人。目前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家庭平均人口也只有3人左右。应当指出的是,家庭规模并不是越小越好。如果一个家庭只有1-2人,而且在家庭总数中占有的比例较高,说明家庭没有子女或很少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在增加,这意味着孤寡老人或独居生活老人会较多。这种萎缩型家庭规模不但对人口再生产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使家庭可利用资源稀少。然而也应该看到,家庭人口的减少却能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互动,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加强自我保健。家庭是开展自我保健最主要的场所,“以家庭为保健单位”又是全科医学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因此,家庭规模的缩小促使全科医生走进家庭,促进全科医学的兴起和发展。
家庭结构的简单化,呼唤全科医生走进家庭。家庭内部诸因素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差异性,造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家庭的结构不同,决定了家庭职能的各异,制约着家庭观念的变化。家庭结构可以分成复合家庭、直系家庭、核心家庭、不完全家庭和单身家庭等五种类型。从1940年前后到1981年,我国复合家庭由24%降至6%,核心家庭由30%升至36%,直系家庭由43%升至54%,而其他家庭则由3%上升到4%(刘铮,1986:318)。4口人及以下的小家庭从1982年的53.7%升至2000年的76.7%(其中3~4口人的家庭占到63.6%)(陈胜利、魏津生、林晓红,2002:8)。与此同时,家庭的代际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单身户为4.9%,一对夫妇户为6.5%,二代户为65.8%,三代户为16.5%,四代以上户仅为0.6%。国家统计局1995年1%的人口抽查数据显示:一代户为15.74%,两代户为64.84%,三代户为12.98%,四代户仅0.22%(陆学艺等,1997:35)。这表明,家庭结构呈简单化趋势,“四世同堂”的家庭在我国基本消失,“两代家庭”已成为主体,直系家庭尤其是核心家庭在增加,占居主要地位。家庭结构的简单化导致家庭因资源缺乏而削弱了应付紧张事件的能力,与家庭有关的健康问题也日益增多。家庭及其成员越来越需要得到全科医生的指导和帮助,而对社区中的全体居民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则是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之一。
家庭职能的弱化及其部分职能的丧失,呼唤全科医生走进家庭。家庭具有生育、生产、消费、教育、抚养和赡养、满足情感和调节性功能等职能。家庭的职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表现的形式也不完全相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职能发生了诸多变化:家庭生产职能的丧失和恢复、生育职能的减弱、消费职能的加强。近代以来西方家庭职能的变化表现得更为明显:家庭生产职能的消失和消费职能的增长、家庭保障功能减少、生育和抚育职能大大减少、性满足的专一性逐渐被打破。这些变化表明,随着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简单的现代家庭取代了传统的大家庭。这不仅使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而且还丧失了传统家庭所特有的某些重要的职能,并把部分职能逐渐转向社会,人们对家庭的保护和依赖均在减弱。与此同时,现代家庭又面临着诸如压力过大、关系不稳定等许多严峻的挑战,使得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家庭成员之间日趋疏远,对医务人员的依赖却在不断增加。这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必须具备处理与家庭有关的问题以及提供家庭保健的技能,而且必须承担起某些丧失的或弱化的家庭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完整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例如,看护老弱是传统家庭的重要职能,而复合家庭和直系家庭最适合家庭养老职能的发挥。但由于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削弱了家庭养老职能。而社会养老机构尚未建立和健全,养老仍需要由家庭来承担。如果这时家庭有老人生病住院,那么需要耗费相当的人力和物力。此时,全科医生能够介入的话,则可减轻家庭的负担。由此可见,全科医学是随着家庭医疗服务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家庭生命周期的延长,呼唤全科医生走进家庭。家庭生命周期反映的是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的过程,即从夫妻组织家庭开始到夫妻双方死亡为止的时间。在每一个生活阶段,家庭要完成一些特定的发展课题,也会遇到一些相对固定的问题。家庭生命周期有着明显的阶段性。一般按照家庭发生的主要事件和妇女年龄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新家庭产生阶段、生育和抚养孩子阶段、孩子陆续就业和结婚阶段、家庭开始收缩阶段、空巢阶段、配偶死亡和本人死亡阶段。以家庭为单位的保健工作就是要在保健工作中突出家庭的特点,依据家庭生命周期变化的规律全面考虑和安排保健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家庭生命周期也在延长,尤其表现为第五和第六两个阶段。在这两个时期,夫妻双方由中年进入到老年,家庭问题和自身的健康问题逐渐增多,是生活事件的高发期,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接连而至,于是老年保健服务成为广泛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对此,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家庭的自我保健功能。另一方面,也应当依靠全科医生提供的卫生保健服务,通过分析家庭生命周期,预测家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特定的家庭成员的影响,预测来就诊的家庭成员的健康问题与家庭问题的关系,从而找到真正的原因、真正的问题和真正的病人,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四、社区建设对全科医学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国际范围内自二战以后便开始了各种类型的社区建设工作,尽管国外尚未使用过“社区建设”的概念,而更多提倡的是社区发展、社区工作和社区福利等。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较早地推行了社区服务,到90年代中期才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参与社区建设。由于国情的使然,我国将社区发展更多地称为社区建设。提出社区建设这个概念,旨在以社区建设为契点,强化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衡量能否达到小康社会型社区的一个重要表征。发展全科医学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一个主渠道。我国开展社区建设的过程与全科医学在我国引进、宣传和发展的过程既是同步的,又是互动的。社区建设对全科医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区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服务等方面体现的。
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全科医学的兴起和发展。社区经济的发展是社区发展的基石。社区是个人及其家庭日常生活消费、社会活动和维护自身健康的重要场所和可用资源,也是影响个人及其家庭健康的重要背景。“人人健康”的重要基础是“健康的社区”。提供以社区范围的医疗保健服务是为了满足维护个人及其家庭健康的需要,是全科医生的基本职责,也是全科医学的特征。任何一个社会所拥有卫生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社会可能提供的资源数量与实际需要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研究表明,在城市,居民80%以上的医疗保健需求应在社区得到解决,20%的需求要由社区以上来解决,是个“正三角”。而我国的卫生资源和供给正好与之相反,80%的卫生资源分布在城市,而城市卫生资源的80%又集中在大医院,20%在社区,是个“倒三角”(袁晔,2002)。两个不相匹配的“三角形”,一方面使城市卫生资源过剩,大量可以在社区甚至家庭得到解决的门诊和住院病例集中到医院,既增加了医院的压力,又给患者造成诸多不便;另一方面又使人们的许多医疗保健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的作用使医疗布局的不合理;另一方面是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缺乏。没有资金的支持和保障,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无法实现。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只有依靠社区自身的资源,通过发展社区经济,才能使社区建设得到不断的完善。
社区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全科医学的兴起和发展。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社区文化倡导社会所认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社区文化以其生动活跃、具有吸引力、易于为人们接受的生活方式满足了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大,需要在精神上予以调剂,而社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上的需要。解决精神上的困惑、释放生活压力是全科医生之职责所在。全科医生可以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方式,加强社区居民相互之间情感交融,使个体化的人格融入社区整体。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个体成员的精神和情感体验,而且创造了共同的社区精神。另一方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是社区文化建设应有的题中之义。只有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使社区建设趋于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而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服务的模式上。“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增进并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持续性、协调性、负责性和可及性卫生服务是全科医学的宗旨,这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是一致的,而这项任务的实施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全科医生的肩上。全科医生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当代医学范文篇4
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医学职业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职业,医疗卫生人才是人类社会所必须的重要专业人才。医学职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根据医学职业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对确定人生目标,促进人生目标的实现有积极作用[3]。职业院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认识程度不同,有调查显示,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大部分学生喜欢所学专业,但有40%以上的学生是被动选择自己所学专业,不愿在服务第一线工作,就业期望值较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理想要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要面向基层,教育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到服务一线建功立业,为解除患者的疾苦而辛勤工作。爱岗敬业教育所谓爱岗敬业,就是热爱和崇敬自己选择的职业和岗位,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它是一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和认真负责、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精神。医学院校有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就要培养现在学生对以后所要从事行业的职业情感,培养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患者,要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天职,把患者健康放在第一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创造出一流的成绩。诚实守信教育诚信作为社会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人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每个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医学院校要大力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凝聚力量,完善教育体系,遵循教育规律,按照学生成长特点,建立诚信教育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2.4职业纪律教育职业纪律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劳动规则和劳动秩序。遵守职业的纪律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有调查显示,只有35%的学生认为劳动态度、劳动纪律是重要的,有43%的学生认为技能和知识是最重要的。遵守职业纪律是社会化程度高低的表现,医学院校的一些学生自控能力差、纪律观念不强,遵守医德规范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
学校着力打造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职场环境”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职业道德培养途径。通过理论学习、实践体验、活动参与等方法,从提高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开始,进而陶冶其职业道德情操,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形成职业道德信念,最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第一阶段为职业道德基础教育阶段,即一年级以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认识、培养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主,第二阶段为普及提高阶段,即二年级以锻炼医学生职业道德意志、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为主,第三阶段为强化完成阶段,即三年级以树立职业道德信念、培养职业荣誉和责任感为主。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教育,培养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加强“第一课堂”建设,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寓职业道德教育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考核等教学环节全面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列入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中,在教学中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形成以专业课,实习、实训为主,各类课程全方面渗透的教学模式。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与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宽教育内容,凸显教学的实践性。进行医学人文课程改革整合医学生人文教育内容,构建由文化篇、美学篇、文学篇、音乐篇、礼仪篇、沟通篇、社会篇和生命篇组成的医学人文课程,探索适合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创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课程,将“重德、博爱、恪职、求精”等医院文化理念引入学校,依据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5个环节和医务人员医德规范的要求,形成以专业思想、服务意识、诚信品质、技能操作、行为规范等为主题的活动课程。学校制定《医学生职业道德活动课程认证指导手册》、《职业道德活动课程教学大纲》、《医学生职业道德活动课程教材》,形成5个篇章26项重点活动,涉及学校、各系、班级不同层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构建校、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节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和职业心理素质测评,指导学生具备稳定的情绪、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坚定的意志,适应医疗卫生岗位的道德要求。专业技能社团活动成立美容、心理、中医、影像、康复、护理等13个专业社团,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评选各类专业技能标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让学生深入社区、医院等广泛开展医疗实践及服务,使学生体验患者的疾苦,学会尊重与沟通,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生职业礼仪培训成立学校礼仪队,围绕医学生语言、礼仪、行为等内容进行培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训班级礼仪骨干,指导班级开展医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举行医学生礼仪大赛,评选礼仪标兵,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4]。主题教育活动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主题教育、入学教育、毕业典礼、护士节、白求恩杯、医德模范事迹报告会、诚信教育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吸引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不断将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加强“职场环境”建设,发挥环境育人作用营造职业化校园根据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环境、实训环境、学习环境等方面突出职业性,制作象征医学职业精神理念的百年标志物、校训、理念石,出版校史专著,建立校史馆。开展医院文化系列教育活动、医德模范报告会、医学生宣誓、授帽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职业责任感。3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国志愿者注册,学校与社区共建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订社区服务协议书,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实现课程化管理,发挥各专业特长,开展卫生宣教服务活动和“卫生下乡”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临床实践教学中的职业道德培养遴选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师、护师、药师、技师等专业技术能手担任示范带教;聘请行业中医德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担任兼职辅导员,定期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学习和实践进行考核,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评选优秀实习生和优秀毕业生。
当代医学范文篇5
【关键词】先秦儒家思想;医学生职业道德;道德;教育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也获得长足进步,但医患矛盾和冲突也逐年上升。导致此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部分从医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而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儒家思想在中国数千年,中国人许多行为和思想都受其影响,特别是先秦儒家思想最为纯正,其中关于德育的论述,对怎么“成人”有极大的现代价值。
一、先秦儒家修身思想的主要内容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内容丰富,其精华对培育人的精神世界具有积极影响,其中以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尤具代表性。他们的德育思想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一)认知层面强调快乐而广泛的学习。在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孔子认为,要成为具备道德的人,就要广泛地学习,积累多方的有益知识,并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持续不断地学习,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事情,所以《论语》第一章即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快乐的学习有利于人们成为一个真正爱学习、同时又精神愉悦有道德的人。而孟子认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章句下》),有道德的人应该以合适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造诣,并且自觉地领悟其深意。学习应该是学思相结合的过程,领悟其深意才是最终目的,所以朱熹注解说“君子不学,则夺于外诱而志不笃”,①如果君子不持续学习,则难以坚定意志和内心,“博学而祥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章句下》)。因此,在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提倡广泛地学习,最终达到融会贯通,分析理解,做到简明扼要地说出核心内容,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二)情感层面以具备君子人格为荣耀。在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具备“君子”人格的人,在情感层面得到儒者们的极大认可。孔子曾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说明孔子对君子人格的推崇。在先秦儒者们看来,居高位者大多都是有君子人格的,而有君子人格的人,迟早都会成为人上之人。荀子在《解蔽》篇中说,“类是而几,君子也”,有道德的人在行为上是接近圣人的。荀子在《性恶》篇中说到:“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姿雌,而违礼义者为小人。”其意思是,现在受到贤者和法度教化的人,积累了文化常识,如果能够在行为上按照礼义的要求来做,那就是知行合一的君子了;而放纵自己的欲望和情绪,胡作非为,违背礼义的就算作是小人。所以在荀子看来,他在情感上较为认同君子的人格,能够成为君子,就是具备礼义的人了。(三)意志层面以智勇双全为目标。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尤其注重对人们“智”“勇”的培养和锻炼。一个人是否有勇有谋,在面对诱惑时,能否不受干扰,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否能够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遇到障碍的时候,是否有一往无前的毅力和精神,这些都是先秦儒者在德育中尤为看中的品质。孔子说,“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智是孔子认为获得“不惑”的前提。孟子认为,“匹夫之勇,抵一人者也”,所以先秦儒家的勇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提倡团队合作,以大局为重,这才是“大勇”。《荀子》中论“勇”更为透彻,将勇分为上勇、中勇、下勇,提倡不顺从于乱世之君,不盲从于乱世之民,不以贫穷富贵的有无而忧乐,与天下人同苦乐而不畏。(四)行为层面注重知行合一。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古代人言语是不轻易说出口的,就是担心自己做不到知行合一,以此为耻。而“行”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重要标准。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孔子认为,有高尚道德的人,在言语上往往不是那么巧舌如簧,甚至显得有些不会表达自己,但行动上却是很主动很积极的,这样的人,是让人尊敬的君子。对于言过其行的羞耻感,是先秦儒家道德评价体系中重要的行为标准之一,因此,先秦儒者强调学习知识,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很注重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反对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二、医学精神与先秦儒学的契合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职业道德具有较高要求。当代公民的职业道德要求从业者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是基于当代职业道德环境提出来的要求。医学生誓词里面提到“恪守医德,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这是基于医学特点提出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人们的职业道德有具体的论述,当代公民及医学生职业道德在内容上,与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的部分内容一脉相承。医学精神与先秦儒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汉代的贾谊曾言:“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②一方面,仁心仁术乃中国古代医者的基本职业操守,这和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之一“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浸入到各行各业,医学也不例外,因此,中国医学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医学从业者的实践活动,又为先秦儒家思想的践行提供了平台。因此,可从先秦儒家思想中汲取优秀的内容,结合医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从而促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三、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以乐于知之的态度引导医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是行的探路者,要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首先需要加强对医学职业道德内容的学习。而对于学习,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提出来的快乐学习和广泛学习,从学习态度和范围上指明了方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宽放远,不仅仅局限于当代医学职业道德的内容,还可追本溯源,学习中国医学职业道德的源起和发展,从根本上理解当代的医学职业道德。同时,多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喜好出发,从多种渠道学习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名医名儒,深入学习医学职业道德在他们身上是如何得以体现的,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以具备君子人格为荣耀,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情感。所谓职业道德情感,是指从业人员基于一定的职业道德认识,对职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职业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进行判断和评价时所产生的各种情绪体验。③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提到,具备君子人格的人,知道自己人生和所在岗位的使命和意义,重视道义而轻视物质,心怀道德和法治,行为上庄重而不轻浮,对他人开放又包容,对待领导及长者恭敬有礼,以利他之心为人处事,对他人的索取有限度,即便别人误解了他,他也不生气。在君子的人生中,自强不息是人生写照,做到慎独而无所争,同时又善于反省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分析君子人格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志向,打开格局,心怀国家,以“君子”的言行来感化和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具备文化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环境中学习,让职业道德自然而然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以培育医学生坚守职业道德的意志。职业道德意志是指从业人员在履行职业道德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坚持正确的道德选择并持之以恒的一种毅力和精神。④《中庸》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充分说明了实践对提高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先秦儒家德育思想重视对“智”的培育,也重视“勇”及“守死善道”的意志力的养成,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智慧与勇气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一个懂担当,勇创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培养辨别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考验自己,分清是非,自觉以坚强的意志力坚守职业道德,保持稳定的职业道德行为。(四)以知行合一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捷,但也产生了知识碎片化、人们被物质异化、行动力不足等问题,医学生作为其中一员也难以幸免。因此,医学生在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加强职业道德外化于行的部分,也就是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而这种职业道德行为不应该是一时一刻的,而是长期在意识及行为中根植,通过实践锻炼形成的一种职业道德习惯。在习惯有力的支撑下,即便没有外力的介入和监督,医学生从业也可以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要求办事,追求仁心仁术,崇尚真善美,远离假丑恶。
当代医学范文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水平;控制质量;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在疾病的治疗之前,对病情进行具体的诊断以及观察不同药物疗效和针对药物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良反应是所必须的,而在具体的医疗过程中,上述活动全部都建立在临床医学检验之上,并且整个医疗质量水平对整体诊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作用[1]。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因此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使得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及患者、患者家属对于临床医学检验质量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促进患者健康、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3]。本研究中,笔者所在的研究小组对所在区域一所三甲医院的具体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小组针对所在区域内的一所三甲医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入院的1028名患者进行研究,包括男女分别有622例、406例,年龄4-68岁,平均(38.1±5.3)岁。所有患者在研究期间共接受1853次临床医学检验,其中血分析、尿沉渣检验、生化检验、便分析检验次数分别为709次、409次、631次、104次。1.2方法1.2.1检验前准备。常规生化血检:采血前1周戒烟戒酒,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并且在进行抽血之前应该吃流食,流食的具体种类需要根据整个检查项目来制定。在抽血之前的6h应该禁止进行剧烈的有氧运动,并且保持十分稳定的情绪。在抽血之前要保持空腹。采血前,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进行采血以及检验方法、目的的告知说明,并且将相关的注意内容向患者表达清楚,并且详细分析可能会在体内发生变化的药物种类和名称,患者需要深入了解。1.2.2采集样本。医护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样本采集以及器械使用的相关规范标准执行[4]。采集的时间必须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因为样本需要十分的准确以及有效,且采集方法应当正确,如进行分泌物采集应当使用棉球擦拭以便获取[5]。对于进行输液治疗的患者,采集检验样本应当避开输液侧肢体,以保障安全。进行患者外周静脉血的采集,医护人员应该嘱咐患者采取平卧位或者端坐位,严禁使用站立位。1.2.3针对性处理措施。成功采集样本之后应当按照相关规范做好保管,及时送检,处理标本也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流程。如果对检验样本有具体的、特殊性的要求,如光线、温度的相关要求等,应当严格遵守,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样本保护[6]。1.2.4检验应当遵守的规范在医院现有条件基础上,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各类检验操作,且对于检验数据应当进行科学处理、统计、分析、整理。1.3检验结果的决定标准。检验结果一旦出现异常,就需要检验人员针对具体的内容进行再次的检验。如果在一次的检验之后,证明之前的检验结果有失误,那么就应该将前一次失误的检验各方面情况详细进行登记,存档。若检验过程中出现样本丢失、污染、损坏等情况,均应当视为检验失误,并做好相应的记录。此外,其他任何导致需要进行重新检验的情况,且能够证明前次检验结果错误、无效的情况,均应当按照检验失误进行处理。1.4统计学方法。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后均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各项计量资料的表示形式均为(±s),进行t检验,各项计数资料的表现形式均为(%),采取c2检验,将p<0.05作为数据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入选患者共1028例,接受临床医学检验次数共1853次,发生失误的检验例数共407例,占总检验次数的21.96%。通过进行检验失误的阶段分布以及发生原因的分析,阶段分布方面,准备检验阶段68.39%,采集样本阶段19.26%,处理样本阶段和检验过程中6.88%,各种检验设备使用不当等问题引起的失误占比为5.47%。从失误原因方面进行分析,排在前三位的因素分别为患者行为不当(69.04%)、采集部位及时间错误(16.46%)、样本混淆(5.16%)。
3讨论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临床诊疗水平,因此应当十分重视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导致临床医学检验失误的因素中,患者自身因素占比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因素。主要表现在患者能否遵守医生的嘱咐、保证身体在合适的状态下采集样本,这对于样本质量的高低是直接且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为此,医院方面应当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她们认识到对患者进行采集样本前宣教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落实宣教工作,最大限度保证采集样本的合格[7]。进行样本的采集以及处理过程中,一旦发生失误,责任方应该在于医院本身。因为样本不正确的采集,以及保管方式出现失误,或进行样本检验处理时出现失误,主要原因为没有正确规范的进行样本的管理。为此,医院方面应当加强对相关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样本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尤其重视样本在保管方面、运送以及妥善处理方面的十分正确规范的程序。与此同时,应当让相关医护人员保持严肃且严谨的工作态度,避免发生样本采集错误、样本丢失、损坏、混淆等失误情况。检验科应当做好各种检验设备的维修以及保养工作,保证其随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8,9]。
综上所述,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1)对患者加强医学常识的宣传教育;(2)对临床医学检验相关医护人员做好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每一名相关工作人员都能准确掌握工作标准,做好各环节工作。(3)对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督促工作人员持续学习,严格遵守各项工作流程、制度[10]。
参考文献
[1]罗彩燕.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探讨及应对措施[j].当代医学,2016,22(30):94.
[2]王翠兰,黄玉双.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提高的影响因素及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116.
[3]张雪,曲丹丹,王树清,等.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及解决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6):213-214.
[4]李廷廷.临床医学检验环节的质量控制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5):180-181.
[5]孟娟.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当代医药论丛,2014(3):175-176.
[6]李壮.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24):252-255.
[7]肖进.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若干问题[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30(16):10-11.
[8]曾琼.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14):262-263.
[9]王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析[j].医学信息,2015(30):96.
当代医学范文篇7
【关键词】儒医;文化;医学教育
儒医是以儒家学说为行医指导思想,习儒而通于医术之人,他们或是儒而知医,或是医而兼儒,甚或是弃儒从医。[1]儒医最早出现于《宋会要辑稿》:“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2]宋代以后,儒士大量从医蔚然成风,成为社会中一个重要阶层。有人这样描述:他们是一群饱读诗书的儒者,或在朝为官,或教书育人,或耕读自养,虽职业不同,但都有着高尚的品德,都精通医理,都不计名利,他们或著书立说,或悬壶济世,都在穷其一生做着“治病救人,造福苍生,表率乡里”的大功德。儒医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到医学教育方方面面,从医学内涵认知到医家道德修养;从古医籍注释到新著编撰;从学术观点阐扬到医理探析等。直至今日,这种影响还在延续。
一、儒医成长的文化根基
学医先学儒,唯有以“儒学经典”立命,方可以“歧黄之术”治人;唯养就“修齐治平”之志,方能练成“身心兼治”之能。历朝历代,涌现出众多儒医结合的著名医家,如宋代许叔微、朱肱,元代周贞、朱丹溪,明代赵继宗、徐春甫,清代薛雪、徐大椿,近代顾观光、裘沛然等。儒医的成长有着特定人文环境和社会根基,他们是古医药文明与儒家思想哺育的历史产物和结晶。1.以儒学积极入世经世济民,体现的是古代儒士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儒学作为主导中国2000多年的官学,对医家产生深远影响。两汉至唐代52位著名医家中,儒者多见。儒医积极入世,推行仁义,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寄托于医药。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候诊》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北宋名相范仲淹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的理念,研习本草,悬壶济世,青年时代便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理想。儒而知医现象则更为普遍,不少名医曾是科举考试的佼佼者,但却未能在仕途上走远,反而转入医路后作出贡献。金代名医张元素自幼习儒,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讳而下第;明末清初名医喻昌于崇祯年间以副榜贡生进京,奋欲有为,无奈其辅国之见未被采纳,三年后失望离京;明代医学家王肯堂与武之望同为进士,王肯堂因上书抗倭寇事,得罪朝廷,后称病还乡;武之望人称关中鸿儒,但仕途不顺。[3]可见,在传统社会中,儒便是医,医便是儒。2.以儒理通达医理不同于道医以道论医,佛医援佛入医,儒医借儒学研究医理,引儒书、儒理为据。历代医家以通儒为雅,儒家以通医为趣。张从正说:“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如长沙太守张仲景,儒者、官者、医者集于一身,其撰经典《伤寒杂病论》,大量运用精练、准确的语言词汇和修辞手段,叠音词、排比句,功底深厚,医理精湛。[4]又如撰写《诸候源病论》的巢元方,撰写《黄帝内经太素》的杨上善,补注《素问》的王冰、编撰《外台秘要》的王焘,孙思邈、刘禹锡都是以文名远播业医亦精。他们借儒学研究医理,将仁义纳入医德,“仁爱”“修身”“孝亲”“利泽生民”等儒家思想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5]贯穿于诊病愈疾、总结治验中,既弘扬了“医乃仁术”的传统医道,又提高了医家的人文境界,医学队伍素质明显提高。3.以文化涵养医脉欲为医者,须学博天人。李时珍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与草泽医、铃医等相比,儒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与道医、僧医相比,儒医知识结构宽泛,并能融诸家之长,不断提升自身。[6]在古代,读书人通三理(命理、医理和地理)后,才能“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所透析的哲学思想与文化价值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医学与社会的关系、健康与情绪的关系等,从而进一步对医学思维、医学哲学、医学德行、医学人文的发展起到引领与推动作用。
二、儒医文化的时代思辨
儒医有四大特征,即医德高尚,后世楷模;尊师重孝,儒家风范;博史通经,著书立说;坚持真理,反对邪说。千百年来,这些独有的文化符号以一种国际化且普世的标准得到传承与创新。法国《堪培拉日报》曾刊登过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出的联名倡议:“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从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7]可见,儒家思想不仅适用于封建时代,在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依旧可以大放光彩!1.“儒行”天下——医德以儒为官,称为儒吏;以儒治兵,称为儒将;以儒经商,称为儒商;以儒行医,称为儒医……人们在职业前加一个“儒”字,不仅因为它是知识渊博的代名词,也是德行高尚的同义语。[8]儒医文化,不局限于一般文本知识或是儒书,而是通过研读医典、得识病证、深入论理,使医者沉浸于书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儒医不仅意涵着因穷理而技艺高深,也意味着医者的“儒行”。传承和沿袭于当代,便是“医德”。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中的《儒行》篇中,透露出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而不流”、刚毅卓绝、自强担当的风骨品格。这也成为当代医德教育的主流价值,特别在疫病大灾面前,儒医们留心古方秘方搜求研探,向沉疴痼疾发起攻击,与病魔殊死斗争,视疫情如命令,视病人如亲人,留下千古佳话,成为当代医德的范本。2.医以载道——医理儒医儒学修养功底较深,著书立说要高于一般医家,为后世留下丰厚的医学遗产。在明代,一些知名儒医基于学术归纳及职业应用之需,编纂以“医宗”为名的民间医学典籍。[9]这时的医宗典籍有两个倾向,一是探究经典,二是由博返约。儒医通过对医学典籍的整理,加强身份认同,医学知识体系也趋于标准化、系统化。医学典籍的出现和诞生,使得医学知识建构跨越门户之见,有助形成学科化的学术体系,也借由医籍文本的刊刻传播,使医学正典化与大众化相互融会。3.医之境界——医家“儒医”有“良医、大医、圣医”三重境界。“良医”注重技,属于知识论,追求的是“真”;“大医”注重德,属于道德论,追求的是“善”;“圣医”注重道,属于本体论,追求的是“美”。[10]这与当前“新医科”强调的“道术+仁术+学术+技术+艺术”的“新内涵”不谋而合。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11]成为儒医精神定义当代医家的五种要素。
三、儒医文化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当代医学范文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法律教育当代医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法制建设也逐步健全,对医务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熟悉自身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依法行医,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必然要承担起对医学生法律教育的重任。我们认为,法律素养也是任何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通过对医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尝试着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革。
一、“问题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
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高校大学生已经步入成人阶段,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简单的灌输方法是无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使提问成为课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传统教学一直把提问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我们认为,在当今形势下,提问的职能要发生转变,即提问不仅仅起到检验的作用,更应该是师生增强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准备阶段,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使问题成递进形式,让学生不断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再加以引导和归纳,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提高素质。
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法学理论可谓博大精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医学生既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法治思想的教育,案例教学法不失是一个捷径。在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我们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一)案例讲授
学生们普遍感觉行政法这一章很难理解,它不像刑法、民法那样贴近生活。我们就在课前先讲一个主题案例,并把该案例贯穿整个理论讲授全过程,让学生对什么是行政机关、什么是行政相对人等问题先有感性认识,再向学生讲授“行政法对公民权利的约束性”,这些法治理念,就容易得多。我们讲授的对象是医学生,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法律知识,更希望了解医患纠纷中的法律知识,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加入了医患纠纷的典型案例,把法律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学生们切身的体会到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实际价值,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公务员之家
(二)多媒体案例教学
选用有代表性的案件,实际放映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对法律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在讲授“刑事诉讼程序”时,结合相关庭审视频,给学生讲解相关法律条文阐述其意义,这样就是学生对书本上枯燥的叙述有了鲜活的认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这些知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试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不论对作业还是考试,老师和学生都形成了依赖标准答案的习惯,只要与标准答案不同,就是0分,这样做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挫伤了学生的思考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一改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而是采用了案例考查法,就是让学生根据案例中所给的条件,回答两三个问题。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教学中的重点知识点,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与案情结合起来,以达到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目的。在评卷方法上,采用标准答案与非标准答案相结合的方式,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相符,但是学生运用了学到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也会取得好成绩,这就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学生们能够活学活用,把考试变成展示自己的平台。
通过对医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方式的改革,能够培养出专业技术优秀,同时,懂得法律知识的人才。为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颇为有益。
参考文献:
[1]王安富,等.医学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
当代医学范文篇9
一、药学依赖于社会人类发展
社会药学不仅有社会学,其中也不乏药学的身影。而基于当下的理论研究,医院又分为传统医药和现代医院。所谓的传统医药,即指基于世界各国药学历史的医院,主要包含动物、植物以及矿物等药物种类,当然,其中最深奥却也运用最为广泛的当属中医药。据相关史料考证,最早的中医药出现于商周时期,而我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便记载有大量的疾病名称。而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于该时期所产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可考的最早医学典籍。随后,基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最终于东汉时期整理成书,也便是当代人们所熟知的《神农本草经》,此为我国最早也最为著名的药物学专著,而改专著的形成无疑是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基于明代伟大的医学家、药学家李时珍,其所编著的《本草纲目》不仅收录了多达1800多种药物,尚包含1100多副附图以及11000多首附方。由于《本草纲目》不仅包含着本草学的大量知识,尚且包含着动物、植物、矿物、冶金等远超出本草园范围的知识,故该书的著称不仅享誉当时的国内社会,甚至在海外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然,人们对中药的认知,最主要的还是基于其与医学领域之间的密切关联,如运用麻黄、桂枝等配伍,可治疗常见的感冒;将石膏、知母、栀子等物进行煎服,可达到清热泻火的功效、而独活、防己、威灵仙等可治疗因风湿引发的各类疾病;此外,由于中医的治疗机理是通过调节人体病灶来治疗相关疾病,故其副作用也相对较小。而正是因此,方使得如今的中医广受西方国家好评。所谓抗体,即指部分外源抗原在进入人的体内后,将人体内的b细胞活化为浆细胞而产生的效应寅子。抗体之余医学领域中作用,主要是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而临床中针对抗体的运用也主要是看中抗体本身所具备的高亲和力与特异性性质,且基于需接受临床治疗的患者,其抗体也相对较小,故当前,抗体工程的研究方向也主要集中在该如何提高当代人们源性抗体亲和力之上。当然,考虑到抗体的表达亦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最相似的党史哺乳动物细胞中天然抗体的淋巴细胞表达。而这种表达方式下所衍生的产物,通过折叠、糖基化等方式处理后,与天然抗体之间最为接近。故相应抗体亦相对较为稳定且具有完整的抗体效应。关于药物的使用方面,全世界的需求都在不断的增加。而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上世纪90年代,国际医药已然朝向了高投入、集中、快速、更新换代极为迅速的方向发展。而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系转变其中,医药市场也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在此过程中,由于我国医药市场经济的完善与规范有所疏漏,故当中也衍生出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问题。诸如假药的流通、药品质量不过关等等。而鉴于医药本身又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故以上问题的发生,使得人们的生命安全大受威胁,甚至国内亦发生过多起因兜售劣质假药而引发的死亡事件。由此可见,现阶段,针对医药市场的整顿当时维护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加强在法制方面的教育以及加强对药品的监督力度,方能对我国的药品市场起到进一步的规范作用。从而切实促进我国医院市场的发展和谐与稳定。
二、社会人类新技术对医院药学的影响
现阶段,医学与生物信息之间的结合已然成为当代卫生行业的主要发展科学,而这些的结合也给传统的医院傲雪工作与管理带来了巨大变革。对此,基于管理的关键在于信息上的流通,而信息物质流通受阻,则势必将导致流动方向错误以及工作的低效率,进而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快节奏要求。基于此,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仅为新时期下医院药学工作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与方法,且是确保生物技术与新药开发与应用实现高效、高产、廉价的关键。故要想切实促进我国药学的有效发展,转型升级都属必然,而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无疑是最佳的促进手段故作为药企方面,其对药学的研究应务必积极联系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如此方能有效提升药品质量,并对药品的研究提供充分的动力与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晓君.药学人员在临床合理用药中重要性思考[j].内蒙古中医药,2007,26(12):23-23.
[2]谷婉萍.浅谈中药学对人类发展的贡献[j].中国科技财富,2012(13).
[3]马颂华,马骥,韩韬.回医药学关于人类生命的思维[j].回族研究,2015(1):115-123.
当代医学范文篇10
关键词:茶文化;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教育创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包括医学在内的诸门学科自身的知识边界都不很明确,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哲学渗透”的特征,即以儒家哲学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对各门学科都呈现出高度渗透的特征。以祖国医学“中医”文化为例,讲究“辩证疗法”、“食药同源”理念是其主要的内涵之一,而这一点在我国茶文化上也是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一,表明我国传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总体性”特征,内在的文化脉络呈现出互通互联的特点。在当前,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深层次的价值理念来讲还是从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形式等角度来看,我国茶文化在当代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例如将茶文化与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就是一种重要的茶文化传承形式。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序列中的多个学科、多个知识领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都在积极地从茶文化领域寻找知识借鉴、经验借鉴和理念借鉴等,以求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引入克服当前教育实践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1茶文化与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结合的主要动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茶文化尤其是传统社会中的茶文化可以与我国传统文化划上等号,因为它从内容和体系上呈现出一种中华百科全书的形态。就茶文化孕育的教育理念而言,受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天人合一”教育思想的影响,直到今日茶文化当中仍然孕育着丰富的教育营养,它依靠其自身积累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等,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诸多教学问题都有针对性的变革建议。在当前将其与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主要有这样两个动因:
1.1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存在供给侧显著不足的问题.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专门用途英语”和“通用学识英语”两种教学思路的分野下,我国面向专门的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高等医学院序列中实施。从高等医学院开展的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现状来看,较为基础的“基础英语阶段”的培养长期以来受制于应试教育体制、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师资水平限制等因素制约,其基础性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发挥;而更高级阶段的“专业医学英语”教学也由于教学模式上的“灌输性”、“教材建设的滞后”、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塑造,存在着显著的“供给侧”不足的问题。我国茶文化对于教育、英语教育的基本立场是“人本教育”、“生活化教育”、“交互式教育”等,对于当前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针对性借鉴价值。
1.2茶文化的传播创新需要借助于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予以实现.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在当前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也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方式,商务路径、学术路径、教育路径、民间路径、官方路径等都是开展茶文化国际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对于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来讲,一方面我国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养生保健知识,可以更好地促进高层次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传统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我国茶文化若想实现更为有效、更为精准的国际化传播,走入西方主流学术界、主流文化界的一个有效方式是“学术途径”,因此创新型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就成为这种茶文化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展开方式之一。
2茶文化与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结合的主要原则立场
当前,我国“茶文化”和“英语语言教学”两个学术界的学者们围绕着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形成了显著的交叉研究的趋势,企图借助于跨学科的知识碰撞和知识交融来实现包括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在内的英语人才的创造性培养,这一点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是通用的做法和重要的变革趋势,因为它有效应后现代主义时期知识风险的不确定性特征。总起来看,基于一个严谨的规范性立场,我们认为这种知识交融和知识结合需要立足于这样几个原则基础上:
2.1核心能力塑造原则.将茶文化与创新型的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并不是机械主义搭配的尝试,而是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围绕着学生的知识需求开展针对性知识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提高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核心能力”为主要导向的。在这里,所谓的“核心能力”指的是学生围绕着“学习型组织”的目标所自主开展学习、自主围绕翻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自主寻找知识、自主学习知识从而促进自我学习水平有效提升的一种内在能力。茶文化的引入,应当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为导向,而不是以一味地增加学生的学习量为导向。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属于典型的教育实践哲学之范畴,这就决定了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素材等必须与一线的医学实践、医学发展趋势结合起来,这就是基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之所以坚持这一原则,是因为它有效地对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那种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轻视翻译实践的教育模式提出了变革主张,在这一点上我国茶文化领域“专门用途的语言”多年的翻译人才的教学实践为医学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针对性极强的教学经验。
2.3跨文化交际原则.当代教育哲学的主要变革趋势之一就是走向“文化主义”范畴,茶文化与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之结合也需要立足于深刻的文化对话和跨文化交际的范畴中开展自我反思。在国际交流中,将茶文化教育相关资源、理念、方法等引入到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中,纵向上体现出来的是对传统茶文化进行发展创造的过程,而横向上则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我们用西方的生活态度和文化实践审视中国茶文化、中国医学文化的过程,如何用地道的英语表达出土生土长的中国茶文化和中国医学文化,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3茶文化与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结合策略例举
当前,我国学术界尚缺乏将茶文化与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结合的相关尝试,本文基于对茶文化传播和英语教育变革趋势的把握,提出这样两个策略以求抛砖引玉:
3.1基于茶养生文化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设计策略.我国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医学英语教学资源,其中一个主要的来源就是“茶养生文化资源”,我国学术界对于茶文化功能最基础的认知就是其“养生功能”,因此将茶养生文化资源与医学英语教学联系起来、开拓翻译人才的学习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另外,在当前我国医学院医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在全国范围内根本没有统一,因此可以尝试在全国涉及医学英语翻译的教学大纲中渗入一定的茶文化养生教学大纲,以此为师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教学知识方向指引,提高翻译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性。
.
3.2基于茶经典著作英译作品的案例教学策略.相比较于一般的通用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带有专门用途属性的医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更多地带有小众性、冷门性等特点,而与此相类似的茶文化经典著作的英译则更多地带有大众性、热门性等特点。几百年来,随着我国茶文化国际传播进程的深入展开,一大批茶文化经典著作被翻译成了英语版本,并且有的著作还被翻译成了多个版本,而反观医学领域的相关翻译实践则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在教学策略上可以将茶文化经典著作英译作品案例(如《茶经》、《续茶经》等)按照不同的专题、不同的翻译方法、不同的翻译思路等开展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翻译的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7):7.
[2]陈文华.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5.
[3]郑国栋.从情趣教学入手,走教学生活化之路———英语教学之我见[j].教育观察,2012(1):161.
[4]侯宝晶.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评《文化话语视角下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226-233.
- 上一篇:当代艺术范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孝慈文化与当代青年孝慈观探讨 2023-05-12 09:01:57
当代教育管理现代化分析 2023-04-28 15:37:03
戏曲音乐元素在当代音乐创作的应用 2022-10-17 08:43:31
当代手工艺术创作与批评探讨 2022-10-08 08:33:56
元好问题画诗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2022-09-20 09:22:32
当代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引导路径 2022-08-22 16: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