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苗病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2 23:56:28
恶苗病范文篇1
水稻恶苗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
苗不久即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茎秆逐渐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2病原
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小2种,小分生孢子囊卵形或扁椭圆形,无色单胞,呈链状着生,大小为(4~6)μm×(2~5)μm。大分生孢子多为纺锤形或镰刀形,顶端较钝或粗细均匀,具3~5个隔膜,大小(17.0~18.0)μm×(2.5~4.5)μm,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有性态称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μm×(220~420)μm。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圆,内生子囊孢子4~8个,排成1~2行,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大小(5.5~11.5)μm×(2.5~4.5)μm。病菌能产生赤霉素,所以能引起稻株徒长和节上产生不定根。
3发病条件
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脱谷时,由于脱谷机空隙小,转数过快,可增加种子受伤几率,如播种这类受伤种子比未受伤的种子发病重。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土温30~50℃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育苗床灌水不及时,缺水受旱,发生龟裂,易使幼苗根部受伤,或拔苗时由于育苗床上缺水使根部受伤,这类幼苗插秧后发病重。药剂浸种不彻底的病种子比浸种消毒彻底的种子发病重。
4侵染循环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病株上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亦有越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种子播种后,幼苗就会感病,重者幼苗枯死。健康种子播种发芽后,也可由于分生孢子萌发从芽鞘侵入而引起幼苗发病,导致徒长等。一般病株中菌丝体会蔓延到全株,但不能扩展到穗部。感病或枯死的病株表面产生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而引起再侵染。在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侵染花器,造成秕谷或畸形,侵入颖或种皮组织内,而使种子带菌。脱谷时,病部的分生孢子也会飘落粘附于种子上,病菌便在种子表面越冬。
5防治方法
一是选育无病种子。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并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留种田及附近一般生产田,发现病菌或病株应及时拔除,以防传播蔓延。留种田应单收、单打、单贮。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三是清除病株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四是减少受伤。如育苗期要防止缺水受旱,损伤稻根;拔秧前要先灌水湿润,以防损伤秧苗根部;脱谷时要注意脱谷机间隙不宜过小,转速不宜过快,以免种子颖壳受伤,以减轻病情。五是种子处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d,25℃浸2d,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h,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d,翻种子2~3次/d;或用辉丰百克2ml对水5~6l,浸稻种3~5kg浸72h;或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2.0,温度16~18℃浸种3~5d,早晚各搅拌1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或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24h;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h;也可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早稻浸24h,晚稻浸12h,再用清水浸种,防效98%。必要时可在秧田喷洒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恶苗病范文篇2
水稻恶苗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
苗不久即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茎秆逐渐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2病原
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小2种,小分生孢子囊卵形或扁椭圆形,无色单胞,呈链状着生,大小为(4~6)μm×(2~5)μm。大分生孢子多为纺锤形或镰刀形,顶端较钝或粗细均匀,具3~5个隔膜,大小(17.0~18.0)μm×(2.5~4.5)μm,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有性态称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μm×(220~420)μm。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圆,内生子囊孢子4~8个,排成1~2行,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大小(5.5~11.5)μm×(2.5~4.5)μm。病菌能产生赤霉素,所以能引起稻株徒长和节上产生不定根。
3发病条件
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脱谷时,由于脱谷机空隙小,转数过快,可增加种子受伤几率,如播种这类受伤种子比未受伤的种子发病重。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土温30~50℃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育苗床灌水不及时,缺水受旱,发生龟裂,易使幼苗根部受伤,或拔苗时由于育苗床上缺水使根部受伤,这类幼苗插秧后发病重。药剂浸种不彻底的病种子比浸种消毒彻底的种子发病重。
4侵染循环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病株上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亦有越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种子播种后,幼苗就会感病,重者幼苗枯死。健康种子播种发芽后,也可由于分生孢子萌发从芽鞘侵入而引起幼苗发病,导致徒长等。一般病株中菌丝体会蔓延到全株,但不能扩展到穗部。感病或枯死的病株表面产生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而引起再侵染。在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侵染花器,造成秕谷或畸形,侵入颖或种皮组织内,而使种子带菌。脱谷时,病部的分生孢子也会飘落粘附于种子上,病菌便在种子表面越冬。
5防治方法
一是选育无病种子。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并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留种田及附近一般生产田,发现病菌或病株应及时拔除,以防传播蔓延。留种田应单收、单打、单贮。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三是清除病株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四是减少受伤。如育苗期要防止缺水受旱,损伤稻根;拔秧前要先灌水湿润,以防损伤秧苗根部;脱谷时要注意脱谷机间隙不宜过小,转速不宜过快,以免种子颖壳受伤,以减轻病情。五是种子处理。用1%石灰水澄清液浸种,15~20℃时浸3d,25℃浸2d,水层要高出种子10~15cm,避免直射光;或用2%福尔马林浸闷种3h,气温高于20℃用闷种法,低于20℃用浸种法。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00g,加少量水溶解后拌稻种50kg;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d,翻种子2~3次/d;或用辉丰百克2ml对水5~6l,浸稻种3~5kg浸72h;或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250倍液浸种,种子量与药液比为1∶1.5~2.0,温度16~18℃浸种3~5d,早晚各搅拌1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或用20%净种灵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浸种24h;或用25%施保克乳油3000倍液浸种72h;也可用80%强氯精300倍液浸种,早稻浸24h,晚稻浸12h,再用清水浸种,防效98%。必要时可在秧田喷洒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000倍液。
恶苗病范文篇3
一、防治对象
主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兼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等病害。
二、种子处理的药种及方法
1、药种:今年应大力推广用氰烯菌酯、杀螟丹再加吡蚜酮三元复配进行浸种,从而达到控制多种病虫的目的。
2、种子处理方法
(1)单晚:25%氰烯菌酯悬浮剂3克 6%杀螟丹水剂12ml 25%吡蚜酮10克,兑水5-6公斤,浸4-5公斤稻种,浸足48小时即可捞出,如是机栽秧、水育秧或水直播稻可用清水催芽后进行播种,如旱直播稻浸种后可直接播种。
(2)杂优稻:40%强氯精10克 25%氰烯菌酯悬浮剂3克 6%杀螟丹水剂12ml 25%吡蚜酮10克,兑水4-5公斤,浸3-4公斤稻种,浸足48小时即可捞出,并用清水清洗后催芽进行播种。
三、注意事项
恶苗病范文篇4
一、做好稻种精选工作。
应选择抗病性良好的水稻品种,浸种前做好选种工作,清除病、瘪谷及其它杂质,然后暴晒1-2天。
二、药剂浸种消毒技术
1、药剂选择及药量:每亩稻种常规稻4公斤、杂交稻2公斤用17%菌虫清wp30克加10%谷信来(吡虫啉)wp10克进行浸种。秋优金丰品种每亩另加6%盾清(杀螟丹水剂)4毫升(2支)。
2、使用方法:先将30克菌虫清、10克吡虫啉药粉加少量水调成糊状,然后加清水8公斤均匀稀释,再将精选过的4公斤稻种浸入药液中,(若稻种数量多可按上述比例配制,掌握药液倍数为250-300倍),上下翻动,搅拌均匀后将浸种容器加盖,放于阴凉避光处;浸足时间后捞起直接催芽。浸种时间:日平均气温20℃以下时,浸足60小时;20℃以上浸种48小时。(申优4号浸种时间不宜超过36小时)。
恶苗病范文篇5
一、丰两优1号、新两优6380
主要特征特性
丰两优1号:由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广占63s×9311配组育成,属二系杂交中籼稻组合。全生育期135天,生长势强,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强,剑叶挺直,株型紧凑,茎杆粗壮,株高126cm,后期青杆黄熟。一般亩成穗13-15万,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85%,千粒重29g,产量水平600-650公斤。籽粒细长,垩白少,品种较耐寒、耐肥。米质除直链淀粉达二级外其它指标达优质一级米标准。中抗白叶枯病,中感稻瘟病,田间表现耐纹枯病,轻感稻曲病。
新两优6380:由南京农业大学、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03s×d208配组育成,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全生育期130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片直挺,熟期转色好,抗倒性较强。一般亩产600公斤左右,亩穗数15-16万,每穗总粒数170-180粒,结实率85%,千粒重28克。中感白叶枯病,感穗瘟病,抗纹枯病,米质达到国家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在5月上中旬播种,施足基肥。湿润育秧,亩用种量1.0公斤;旱育秧秧田播种量22.5-25.0公斤,秧大田比例1∶25;机插育秧,每盘播干谷70克左右。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一般每亩栽插1.5万穴左右,基本苗5-6万。机插秧秧龄控制在15-18天,叶龄3.5-3.8叶,亩栽1.4-1.5万穴、13-15盘。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增施磷钾肥,前后期之比为7∶3。水浆管理上,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当茎蘖苗数达到16万左右时,分次搁好田,抽穗期田间保持水层,后期干干湿湿。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三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等。
二、武运粳23号
主要特征特性
武运粳23号(原名运2645):武进农科所育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国家新品种保护公告号cna004396e,由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占许可。该品种抗病、早熟、产量潜力大。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茎杆粗壮,耐肥抗倒,结实率高,灌浆快,熟相佳,易脱粒。一般亩成穗19-21万,每穗总粒数130-150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8克左右,产量水平700公斤左右。接种鉴定中抗到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和纹枯病;条纹叶枯病发病指数低(抗到中抗),大田表现抗条纹叶枯病能力好,田间各种病害发生较轻或没有发生。米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米标准,口感较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一般5月中下旬播种,大田亩用种3-3.5公斤;秧龄30天左右,6月中下旬移栽,规格4×8-9寸,亩栽1.6-1.8万穴,基本苗5-7万。机插秧秧龄控制在18天左右,栽插规格为3.3-3.6×9寸,亩栽1.8-2.0万穴、25盘、6-7万基本苗。
2、合理肥水运筹:大田亩施纯氮18-20公斤,并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基蘖肥与穗粒肥之比5.5∶4.5为宜,结合搁田控苗,每亩施10公斤氯化钾。水浆管理上:深水活棵、浅水勤灌促早发,当每亩总苗数达到20万左右时,分次轻搁保稳长,后期干湿交替,成熟前一周断水。
3、及时防治好病虫草害。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注意防治好穗颈瘟、三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等。
三、武运粳29号
主要特征特性
武运粳29号(原名“苏粳706”):由(武进)水稻研究所及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武运粳7号与台0206(浙江)杂交配组,于2007年育成,属早熟晚粳品种,2012年省最新审定(苏审稻201213),适宜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国家新品种保护公告号cna008073e,由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占许可。株型紧凑,长势较旺,穗型大,分蘖中等,叶色绿,群体整齐度好,熟相较好,落粒性中等,抗倒性较强。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2.0万,每穗实粒数122.6粒,结实率89.3%,千粒重26.1克。株高101.5cm左右,全生育期161.6天,较对照相当。接种鉴定:中抗穗颈瘟,中感白叶枯病,中抗纹枯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达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主要优点
1、穗粒结构协调,有较高产量潜力,大面积单产650公斤左右,有750公斤以上的产量潜力;
2、生长量较大,繁茂性好,抗病、抗倒性强,后期耐低温冷害,具有较好的稳产性;
3、稻米有清雅的茉莉花香味,食味品质优。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5月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20-30公斤,旱育秧每亩净秧板播量40公斤左右;机插秧5月20-25日播种,每亩用种量3.0公斤。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湿润育秧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旱育秧秧龄以25天为宜。机插秧秧龄控制在18天左右,每亩栽1.8-2.0万穴,基本苗6-7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8-20公斤,肥料运筹掌握“前重、中稳、后补”的原则,早施分蘖肥,在中期稳健的基础,适时施好穗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以6:4为宜。水浆管理上,掌握前期浅水勤灌,当茎蘖数达到20万左右时,分次适度搁田,后期湿润灌溉,确保活熟到老,成熟后7-10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
4、病虫草害防治。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灰飞虱、稻蓟马等的防治,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的防治。
四、武运粳30号
主要特征特性
武运粳30号(原名“武运29154”):由(武进)水稻研究所及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武运粳7号与台0206(浙江)杂交配组,于2009年育成,属早熟晚粳品种,2014年省最新审定(苏审稻201413),适宜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株型集散适中,群体整齐度好,生长势旺,叶色绿,生长后期转色好,偶有短顶芒,抗倒性好。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8.1万,每穗实粒数146.9粒,结实率94.6%,千粒重26.8克,株高99.7厘米,全生育期160.8天,较对照武运粳23号早1天。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抗性,抗纹枯病,综合鉴定:感穗颈瘟,中感条纹叶枯病。米质理化指标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2013年检测,整精米率71.4%,垩白率36.0%,垩白度3.6,胶稠度9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1%,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5月下旬开始播种,最迟不超过6月10日播种,每亩净秧板播种量30-35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3-4公斤,机插秧每盘播净种120克左右,播后保持湿润。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控制在20天以内,提倡机插,基本苗6-7万。
3、科学肥水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8-20公斤,注意磷、钾肥配比施用,肥料运筹采用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确保在有效分蘖临界期总茎蘖数达20万以上,穗肥施用以促为主,促保兼顾。水浆管理上做到薄水机栽,浅水促蘖,足苗搁田,后期湿润灌溉,确保活熟到老。
4、病虫草害防治。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抽穗扬花期、综合防治穗颈瘟,稻曲病等穗部病害。特别要注意黑条矮缩病、穗颈稻瘟防治。
五、多熟制后作稻武香粳14号
主要特征特性
武香粳14号(原名“武香99-15”):由武进区稻麦育种场和省农科院育成。该品种分蘖力强,株型较好,叶色较淡,抗倒性强,后期熟相好;作后作稻,一般亩成穗25万左右,每穗总粒数120粒左右,结实率88-90%,千粒重26克,株高95厘米左右,全生育期140天左右;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中感纹枯病。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60公斤,亩用种量7.5公斤左右,秧大田比例1∶7-8。
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一般7月上中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35天,每亩栽插2.5万穴、基本苗12万左右。
3、科学肥水管理。每亩大田施用纯氮16-18公斤左右,前后期比例7∶3,施足磷钾肥;水浆管理前期应浅水勤灌促早发,中期当苗数达到25万左右时,适时适度分次搁田,切忌搁田过重,后期干湿交替,成熟前一周断水。
4、病虫草害防治。应及时根据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防治好病虫草害,尤其是破口期要注意防治好稻瘟病和稻曲病。
六、承玉5号
主要特征特性
承玉5号:由河北承德县种子公司以853×1154配组育成。2001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该品种生育期春播130d,夏播95d,株高269cm,穗位127cm。该品种幼苗叶片浓绿色,基鞘紫红色,长势健壮。成株株型半紧凑,品质好,根系发达,抗旱,耐涝,高抗粗缩病、矮花叶病,抗叶斑病、黑穗病。叶色浓绿,生长健壮,活秆成熟,最高产量达900公斤。
恶苗病范文篇6
春寒天气是高海拔地区水稻育秧期重大灾害性天气之一。为弥补育秧期温度的不足,应采用塑料薄膜育秧。以膜调温,用膜防冻防寒。培育壮秧,一是要培肥秧田,上年的小秧拔后,每亩应施入2000公斤左右的优质农家肥,翻挖于秧田,达到年年培肥的目的。切忌,当年育秧前施入未腐熟的农家肥,以免因农家肥产生的有毒物质造成危害,不利于秧苗生长;二是要扣种稀播,培育壮秧,带蘖秧,扣种稀播是基础,每亩秧田播种量应控制在30—40公斤;三是要适时追肥,3叶期每亩施尿素5公斤作断奶肥,移栽前7天每亩施尿素5公斤作送嫁肥。秧田化除,在播种后盖膜前,每亩秧田用50%杀草丹100—150毫升,兑水50公斤进行墒面喷雾,防除禾本科杂草及莎草科杂草。该稻区适宜在3月上中旬播种。
二、严格种子消毒,防治恶苗病
恶苗病是高海拔地区水稻病害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严格种子处理可防可治,技术操作简便易行。①泡种前晒种1—2天,利用太阳光紫外线杀死部分病菌,同时晒种后能使种子充分吸足水分,发芽率高,出苗整齐。②用5%的生石灰水或25%的施保克3000倍液浸种72小时(若用生石灰水浸种不能搅拌,以免破坏石灰产生的碳酸钙膜,影响杀菌效果。)。无论用上述何种方法浸种,能有效的防治恶苗病,捞出晒干即可催芽播种。
三、掌握适时秧龄,适时早栽,为稳产高产打下基础
高海拔地区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障碍因子,是抽穗扬花期的障碍型冷害,及8月上中旬的阴雨连绵天气。要掌握适宜的秧龄,适时早栽,使本地区充分利用5—7月高温天气,避过8月中下旬低温,是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措施。该稻区一般秧龄45—55天,不宜超过65天。最佳移栽时间为5月中下旬,最迟在6月5日芒种节前栽完。
四、规范化栽培,合理密植
采用规范化拉线条栽,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冷害影响。丽粳10号、11号分蘖率弱,栽培密度应该控制在每亩4—5万丛,每丛3苗,12—15万株基本苗。在栽足基本苗的同时,确保有足够的有效穗,每亩最高茎蘖数32—35万,每亩有效穗24—26.5万穗。
五、优化施肥技术,2300米高海拔地区全层施肥一道清
须施足底肥,不施穗肥,尽量做到全层施肥一道清。优化施肥技术,以充分利用前期高温优势,促进早生快发,避免后期贪青晚熟。丽粳10号、11号营养生长期短,移栽后40—50天分蘖结束。进入生殖生长期,7月20日至28日可齐穗。施肥上特提出以下要求:
①以农家肥为主,每亩1.2—1.5吨,不少于1吨,化肥为辅,因两品种营养生长期短,分蘖率弱,要做到前期轰得起,有足够的分蘖,多分蘖。化肥为辅,抄耙肥或5—7天化除时每亩施尿素5—8公斤,或碳铵15—20公斤,普通过磷酸钙30公斤作促蘖肥。
②低凹田和冷浸田及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当季最好不施农家肥,因2300米海拔区域气温低,农家肥分解缓慢,在抽穗扬花期才能分解吸收,容易造成贪青晚熟,结实率低,空秕大。此类田块,农家肥最好在上季小春作物种植时施用。化肥与抄耙肥,或5—7天时一次施用,每亩尿素5—8公斤或碳铵15—20公斤,普通过磷酸钙30公斤。
恶苗病范文篇7
水稻恶苗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
苗不久即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往往徒长,比健株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变窄而长,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根毛稀少,部分病苗在插秧前、后死亡。在死苗上生有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株,症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常弯曲露出叶鞘之外,下部几个茎节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剥开病茎,有时可见节的上下组织呈褐色,茎上有暗褐色条斑,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体,茎秆逐渐腐朽。重病株多在孕穗期枯死,轻病株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实。天气潮湿时,在枯死病株的表面长满淡红色和白色霉状物。
2病原
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小2种,小分生孢子囊卵形或扁椭圆形,无色单胞,呈链状着生,大小为(4~6)μm×(2~5)μm。大分生孢子多为纺锤形或镰刀形,顶端较钝或粗细均匀,具3~5个隔膜,大小(17.0~18.0)μm×(2.5~4.5)μm,多数孢子聚集时呈淡红色,干燥时呈粉红或白色。有性态称藤仓赤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蓝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μm×(220~420)μm。子囊圆筒形,基部细而上部圆,内生子囊孢子4~8个,排成1~2行,子囊孢子双胞无色,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大小(5.5~11.5)μm×(2.5~4.5)μm。病菌能产生赤霉素,所以能引起稻株徒长和节上产生不定根。
3发病条件
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脱谷时,由于脱谷机空隙小,转数过快,可增加种子受伤几率,如播种这类受伤种子比未受伤的种子发病重。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土温30~50℃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育苗床灌水不及时,缺水受旱,发生龟裂,易使幼苗根部受伤,或拔苗时由于育苗床上缺水使根部受伤,这类幼苗插秧后发病重。药剂浸种不彻底的病种子比浸种消毒彻底的种子发病重。
4侵染循环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病株上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亦有越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种子播种后,幼苗就会感病,重者幼苗枯死。健康种子播种发芽后,也可由于分生孢子萌发从芽鞘侵入而引起幼苗发病,导致徒长等。一般病株中菌丝体会蔓延到全株,但不能扩展到穗部。感病或枯死的病株表面产生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而引起再侵染。在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侵染花器,造成秕谷或畸形,侵入颖或种皮组织内,而使种子带菌。脱谷时,病部的分生孢子也会飘落粘附于种子上,病菌便在种子表面越冬。
恶苗病范文篇8
关键词:生姜姜瘟病;危害特点;发生原因;综合防治
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或青枯病,属于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杆菌。随着生姜种植年限延长和种植面积扩大,姜瘟病危害不断加重,导致生姜产量大幅度下降。
一、危害特点
姜瘟病主要发生于地下根茎部分,也可发生于叶茎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茎部和根部的上半部发病。姜病部初呈水渍状,表面发暗,内心变褐色,散发臭味,以后逐渐软化,内部充满乳白色恶臭汁液,用手挤压流出污白汁液,茎杆受害成暗紫色,后变黄褐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状呈凋萎状,叶色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下垂枯死。安徽、山东各地姜瘟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有零星发病现象,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安徽阜阳地区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姜瘟病第1个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为第2个高发期,整个姜瘟病发病期长达3~4个月。
二、发生原因
一是温度。生姜喜阴凉忌高温高湿,姜瘟病始发病日均温度为20℃左右。病原菌最适宜温度为25~30℃,15℃以下病害发生很少。二是湿度。雨水的多少直接影响姜瘟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阴雨天后暴晴,有利于姜瘟病的传播和蔓延,因为这时土壤湿度大、温度高,待到9月下旬气温下降,茎叶茂盛致使地温下降,利于生姜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三是种植制度。根据临泉县长官镇、高塘镇、范集乡、杨小街乡姜农的经验和笔者长期的调查,姜瘟病的发生与种植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前茬为茄子、土豆、辣椒、西红柿等作物发生姜瘟病的可能性就大,与豆类、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姜瘟病发生相对较轻。四是施肥。凡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率较高,多施土杂肥、饼肥的地块发病较轻。
三、综合防治
3.1正确选地,合理轮作
选择土肥地整、地势平坦高燥、上松下实、土质疏松、排灌方便的地块,做到灌溉和连阴雨天田间不积水。轮作换茬是解决土壤带菌的重要措施之一,避免与茄子、辣椒、西红柿、烟草、土豆等作物轮作,可与豆类、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换茬,对偏酸性土壤施生石灰1500~2250kg/hm2,进行土壤消毒,冬季要实行深翻冻垈,以减少病虫害。
3.2建立无菌留种基地
繁育无病姜种精选无病、健壮姜种,单独采收、储藏,10月生姜发病与否基本定型,此时在姜田里选择没有病菌、生长健壮的地块包括周围无病感染的地块进行隔离,作为留种地。
3.3使用无污染水肥
灌溉用水不可用污染过的河水,要用无污染的井水,不用病田流过的田沟水,出现病株后严禁大水漫灌、串灌,以浇灌为好;施肥需经腐熟,这是姜瘟病防治的重要措施,姜田有机肥要彻底发酵,并且防止掺杂感染姜瘟病的秸秆和土壤等杂质,最好使用饼肥,灌溉时可放入杀菌剂和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对防止姜瘟病有很好的效果。灌溉时要绕过有病株的地方。
3.4药物预防
姜瘟病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很难防治,一株发病可导致整个田间暴发。炕姜种之前可用高锰酸钾或农用链霉素等杀菌浸种,生姜种植之前用50%敌克松对土壤进行杀菌消毒处理;生姜生长期,用73%可杀得每隔15d左右田间灌药1次,连续灌3次,方法是将药剂稀释成1000~1500倍液灌到姜株根部。田间一旦出现病株,要彻底清除病株及周围土壤,并用以上姜瘟病防治药剂灌穴。关键要做到用药及时,清除要干净,病株周围1m左右的健株也要一并连土挖除带出地块,并深埋处理。
3.5发病初期用药
出苗后,幼苗三至四叶期时,喷洒天达壮苗灵600倍液 96%天达恶霉灵600倍液,促进发根,提高姜苗的抗病性。以后每隔15d左右喷洒1次天达根宝600倍液 天达诺杀1000倍液,或天达根宝600倍液 可杀得800倍液,或50%灭菌威800倍液 50%消菌灵1200倍液,以上药液交替喷洒灌根,以促生姜苗齐、苗全、苗壮,提高抗病性。发病后,除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株周围土壤外,还可用天达根宝800倍液 天达诺杀1200倍液 73%可杀得1000倍液,或用天达根宝800倍液 3%克菌康600倍液 2%春雷霉素600倍液交替喷洒姜田,并浇灌病苗周围,每隔7d喷1次,连续3喷次。
参考文献:
[1]赖葆.姜瘟病防治实现突破[j].瓜果菜(农业知识),2009(10):30-31.
[2]陈国辉,姚永松.生姜姜瘟病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2009(8):31.
恶苗病范文篇9
关键词:生姜姜瘟病;危害特点;发生原因;综合防治
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或青枯病,属于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杆菌。随着生姜种植年限延长和种植面积扩大,姜瘟病危害不断加重,导致生姜产量大幅度下降。
1危害特点
姜瘟病主要发生于地下根茎部分,也可发生于叶茎和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茎部和根部的上半部发病。姜病部初呈水渍状,表面发暗,内心变褐色,散发臭味,以后逐渐软化,内部充满乳白色恶臭汁液,用手挤压流出污白汁液,茎杆受害成暗紫色,后变黄褐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状呈凋萎状,叶色淡黄,边缘卷曲,终至全株下垂枯死[1]。安徽、山东各地姜瘟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一致,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开始有零星发病现象,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安徽阜阳地区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姜瘟病第1个高峰期,10月上旬至下旬为第2个高发期,整个姜瘟病发病期长达3~4个月。
2发生原因
一是温度。生姜喜阴凉忌高温高湿,姜瘟病始发病日均温度为20℃左右。病原菌最适宜温度为25~30℃,15℃以下病害发生很少。二是湿度。雨水的多少直接影响姜瘟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阴雨天后暴晴,有利于姜瘟病的传播和蔓延,因为这时土壤湿度大、温度高,待到9月下旬气温下降,茎叶茂盛致使地温下降,利于生姜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三是种植制度。根据临泉县长官镇、高塘镇、范集乡、杨小街乡姜农的经验和笔者长期的调查,姜瘟病的发生与种植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前茬为茄子、土豆、辣椒、西红柿等作物发生姜瘟病的可能性就大,与豆类、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姜瘟病发生相对较轻。四是施肥。凡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率较高,多施土杂肥、饼肥的地块发病较轻。
3综合防治
3.1正确选地,合理轮作
选择土肥地整、地势平坦高燥、上松下实、土质疏松、排灌方便的地块,做到灌溉和连阴雨天田间不积水[2]。轮作换茬是解决土壤带菌的重要措施之一,避免与茄子、辣椒、西红柿、烟草、土豆等作物轮作,可与豆类、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实行4年以上轮作换茬,对偏酸性土壤施生石灰1500~2250kg/hm2,进行土壤消毒,冬季要实行深翻冻垈,以减少病虫害。
3.2建立无菌留种基地
繁育无病姜种精选无病、健壮姜种,单独采收、储藏,10月生姜发病与否基本定型,此时在姜田里选择没有病菌、生长健壮的地块包括周围无病感染的地块进行隔离,作为留种地。
3.3使用无污染水肥
灌溉用水不可用污染过的河水,要用无污染的井水,不用病田流过的田沟水,出现病株后严禁大水漫灌、串灌,以浇灌为好;施肥需经腐熟,这是姜瘟病防治的重要措施,姜田有机肥要彻底发酵,并且防止掺杂感染姜瘟病的秸秆和土壤等杂质,最好使用饼肥,灌溉时可放入杀菌剂和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对防止姜瘟病有很好的效果[3]。灌溉时要绕过有病株的地方。
3.4药物预防
姜瘟病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很难防治,一株发病可导致整个田间暴发。炕姜种之前可用高锰酸钾或农用链霉素等杀菌浸种,生姜种植之前用50%敌克松对土壤进行杀菌消毒处理;生姜生长期,用73%可杀得每隔15d左右田间灌药1次,连续灌3次,方法是将药剂稀释成1000~1500倍液灌到姜株根部。田间一旦出现病株,要彻底清除病株及周围土壤,并用以上姜瘟病防治药剂灌穴。关键要做到用药及时,清除要干净,病株周围1m左右的健株也要一并连土挖除带出地块,并深埋处理[4]。
3.5发病初期用药
出苗后,幼苗三至四叶期时,喷洒天达壮苗灵600倍液 96%天达恶霉灵600倍液,促进发根,提高姜苗的抗病性。以后每隔15d左右喷洒1次天达根宝600倍液 天达诺杀1000倍液,或天达根宝600倍液 可杀得800倍液,或50%灭菌威800倍液 50%消菌灵1200倍液,以上药液交替喷洒灌根,以促生姜苗齐、苗全、苗壮,提高抗病性。发病后,除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株周围土壤外,还可用天达根宝800倍液 天达诺杀1200倍液 73%可杀得1000倍液,或用天达根宝800倍液 3%克菌康600倍液 2%春雷霉素600倍液交替喷洒姜田,并浇灌病苗周围,每隔7d喷1次,连续3喷次。
4参考文献
[1]赖葆.姜瘟病防治实现突破[j].瓜果菜(农业知识),2009(10):30-31.
[2]陈国辉,姚永松.生姜姜瘟病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2009(8):31.
恶苗病范文篇10
关键词:辣椒;大棚育苗;栽培技术;浙西地区
一、大棚育苗技术
辣椒属喜温作物,辣椒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5~30℃,超过35℃或低于10℃都不能发芽。苗期往往地温、气温较低,生长缓慢,所以推广大棚育苗非常必要。
1.1搭建大棚
建棚时间一般在1月上旬,棚高1.8~2.0m、宽4.0~4.5m,最好东西走向,有利于通风换气,内设小棚,能提高苗床温度,有效预防冻害,有利于小苗生长。
1.2品种选择
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耐旱、果实商品性好、耐贮运、植株适中、抗倒伏的优良品种,如浙椒1号、采风1号、天椒8号。
1.3种子处理
为防止种子带菌,要对种子进行消毒。方法有:①药剂浸种。用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25min,捞出后将种子闷闭2h,再用清水冲洗1~2次,无药味时再进行浸种催芽或晾干播种,可防治辣椒疮痂病、早疫病,对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和灰霉病也有防效;②热水烫种。将种子倒入55℃的热水中,边倒边搅拌,水量为种子的5倍,待水温降至30℃时,停止搅拌,浸泡4h,然后用1%硫酸铜溶液浸种5min,能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大部分病菌,可预防疮痂病、菌核病;③药剂拌种。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3%,可防治立枯病、细菌性斑病。
1.4苗床准备
应选择在地势较高、通风透光、不易积水、背风向阳、光照充足、水源方便、带有砂性土质的地块作苗床,种过大葱、洋葱的地块更好,但以没种过蔬菜的地块为宜。苗畦宽1.2~1.5m,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施少量复合肥。床土要用耕作层内的熟土。为防止土壤带菌,要对床土进行消毒,一般杀菌剂用多菌灵、恶菌灵、福尔马林等,杀虫剂用多用锌硫酸、敌百虫等。具体消毒方法为:1m2厚15cm的床土中加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g(防治立枯病、炭疽病),或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5g(防治猝倒病、立枯病),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5g(防治猝倒病、立枯病、炭疽病等)。
1.5适时播种
一般在1月下旬即大寒前后播种,播种前先将苗畦浸透,待水下渗后,1m2苗床用50g磷酸二氢钾与土拌匀后,平铺在畦面上(禁用尿素、碳酸氢铵)。一般1hm2辣椒需用种750g,需苗床225m2。先浸种让种子吸足水分,种子分3次播完,以保证落种均匀。因离大棚南北边10cm左右处育出的苗为弱苗,因此,需用10cm宽的报纸将南北边缘10cm的范围遮住,不撒种。播种后用土杂肥盖种,覆盖厚度1cm,使种子和土壤紧密接触,有利发芽。
1.6苗期管理
培育壮苗是辣椒健壮生长发育、茎杆粗壮、产量高的基本保证[3]。应做好以下几点:
1.6.1合理控温。出苗阶段需要较高温度,白天28~30℃,晚上20~23℃,出土后应降温,白天25~28℃,晚上16~18℃。
1.6.2放风排湿。育苗后期需放风降温,放风口应设在阳畦上方,小拱棚要设在背风口,放风时一定要掌握放风口逐渐加大的原则,切忌造成闪苗或冻伤幼苗。
1.6.3加强光照。在幼苗生长阶段(子苗期、小苗期和成苗期),要促进幼苗尽快出土,保持适宜土壤温度、充足的光照、合理的水分和丰富的土壤养分,以利于根系生长健壮,加快秧苗生长,促进茎高、叶片增多、叶面增大。在能够基本维持苗床温度的前提下,尽量提倡揭膜见光。如遇晴朗好天,中午可根据床温部分或全部揭开薄膜,使幼苗接受更多的紫外线,对于抑制徒长、杀菌防病、培育壮苗具有重要意义。
1.6.4覆土间苗。随着幼苗的生长发育,还要进行分批覆土。一般要覆土2~3次,第1次在齐苗后,第2~3次在间苗后,每次覆土厚度为0.4~0.6cm。间苗一般进行2次,第1次在子叶充分展开时,苗距为1.0~1.5cm见方,第2次在2~3叶时,苗距为3~4cm见方,同时要拔出劣苗和小草。当辣椒苗长到4~5叶时,可移密补稀栽植一部分。
1.6.5揭膜炼苗。炼苗,蹲苗,以提高植株抗病力。炼苗在出苗后开始,当辣椒苗长到5~6片真叶后,加大放风,使白天温度不超过28℃,夜间保持16~18℃左右,棚内湿度保持80%左右。蹲苗在定植前12d左右进行,具体根据不同品种、天气而定。一般在清明左右(即4月上旬)选择晴天可定植到大田,定植前2d浇透苗床,以利移苗。
1.6.6苗期病害防治。以农业防治为主,避免湿润的环境,以利于防止病害的发生,控制好湿度,注意加强通风,大棚育苗期间一般不使用化学农药。
二、栽培技术
2.1定植
浙西地区定植适期一般在4月上旬,选择地势高、夏季防涝性好的地块种植。整地作畦,起垄栽培,垄高35cm、宽60cm。采用大、小行种植,小行距60cm,大行距80cm。起垄前一次性施足底肥,施有机肥60~75t/hm2,磷酸二铵375kg/hm2,n、p、k三元复合肥375kg/hm2。选晴暖无风天及时定植,采用地膜覆盖,双株栽种,株距40cm。定植后马上浇水,连浇2遍,以后进行中耕提温,以利缓苗。
2.2栽后管理
定植20d左右,要及时摘去门椒,及时防治烟青虫、棉铃虫、蚜虫、红蜘蛛、茶黄螨等害虫。烟青虫、棉铃虫宜选用绿功夫、阿维菌素、保尔等药剂轮换交替施用,每隔1周防治1遍,连喷4~5遍。防治蚜虫,选用吡虫啉类农药。防治红蜘蛛、茶黄螨,选用阿维菌素、扫螨净等。辣椒的病害主要是疫病和病毒病,防治辣椒疫病的关键是防涝。夏季雨水多,为了及时排水,起垄时可隔几畦挖排水沟备用。当田间发现病株时,要及时喷洒安克锰锌、雷多米尔等药剂。防治病毒病的关键是防治好蚜虫,当田间出现病株时,选用病毒a500倍液喷洒,并结合喷施适量的叶面肥。夏季辣椒生长旺盛期、雨量大的年份,基本上不用浇水;雨量小的年份,需浇3~4次水。当第1层果膨大时,追施复合肥375kg/hm2、尿素225kg/hm2,以后每采收1茬果,都要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酌情浇水、追肥。
参考文献:
[1]祁勇.塑料大棚春提早辣椒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10):86-87.
[2]何艳霞,张东勤,袁文先.三樱椒超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8(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