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教案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7 20:40:20
物化教案范文篇1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与反应的实验,把蘸有的棉团放入盛有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的强氧化性。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和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2-6]用棉花包住约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
(放出氧气)
(不放出氧气)
②、与作用
(放出氧气)
(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与水作用除生成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外也还有氧气,所以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也具有和相似的性质:
碳酸氢钠也具有相似的性质:
有关离子方程式:
[结论]
既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转化,本质就是酸根离子中“”的变化。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的性质可知与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与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和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和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溶液和溶液,而决不能用溶液或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溶液中通过量的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和)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与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质量
(4)今向100g8%的溶液中通入,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
(5)200℃时,11.6g和的混合气体与足量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2.教材有关习题
参考答案:
(1)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原因:①溶解度:
②溶质的质量:
③溶剂:反应消耗水,使溶剂减少
(2)
(3)①15.9g②③
(4)6.6g
物化教案范文篇2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与反应的实验,把蘸有的棉团放入盛有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的强氧化性。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和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2-6]用棉花包住约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
(放出氧气)
(不放出氧气)
②、与作用
(放出氧气)
(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与水作用除生成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外也还有氧气,所以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物化教案范文篇3
【关键词】信息化;生物化学教学;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渐渐运用到教学领域当中,生物化学作为理科课程,在信息量以及理解程度上都需要学生以及教师共同努力。而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收集大量资料,都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快速达到的,这就使得将信息化教学深入到生物化学的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教学应用与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优点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生物化学教学中,有着以下优点:第一,能够快速获得足够的教学资源。足够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进行教案以及教学ppt的设计。同时,教师还能够通过计算机获得许多遗漏的知识点,在查阅过程中完善,既能够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更有效率。第二,使得教学更有特色。由于计算机技术有着简化许多比较复杂实践的能力,因此学生通过计算机,可能更快了解到生物化学的某些学习材料,并且通过这些材料的分析和总结,能够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三,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由于信息化教学不仅局限于教师进行资料的查阅,学生也能够通过教师提供的线索,去查阅有关资料,这就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起到导向作用。第四,提升师生计算机操作技巧。教师方面,由于利用计算机教学进行生物化学教学,对于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学生方面,学生通过计算机教学,能够掌握到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通过这些基础理论,有利于培养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信息化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模式的应用。1.课堂教学的应用。在生物以及化学的教学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生物涉及到研究人体内部系统,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很难让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到人体内循环。然而染过信息化教学,就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教师可以通过在网上搜寻相关资料,可以自己收集声音、图片制作演示动画,也能够直接搜寻相关的演示动画,学生通过这一动画演示过程,就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到人体内循环。同时,由于信息技术所容纳的数据相当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渠道,将理论与实际充分联系起来,让学生不只是为了学知识而学知识,更是为了用知识而学知识。这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实验教学的应用。化学实验需要尽量安排学生到实验室中进行操作。教师在让学生开始正式的实验以前,应该通过计算机让学生了解到实验的大致操作过程,紧接着给予学生另一个操作量,让学生计算相应的质量比例,避免传统教学中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现象。特别是其中试剂的配置,必须要学生亲手操作才能够加深印象,同时将某些容易发生的错误更正。(二)教学资源的应用。利用信息化教学为教学资源有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能够整体上构成一个教师、学生、家长联系起来的学习资源网。第一,生物化学教学模块。这个模块中包含了学校在生物化学方面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等等,其中还有这教师的教案、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资源、课件等等,这些资源都是构成该学习资源网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花时间去更新其中的内容。第二,事物化学学习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的学习生物化学内容。生物化学同属于理科课程,因此相关习题与理论知识同等重要,在这个模块当中,就有着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有着一定量的习题试题。第三,互动交流模块。如今网络论坛、知道等等风行,该资源网也可以引入这种方式,这个模块中可以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家长互动、教师与家长互动。将生物化学的学习人性化,简便化。
信息化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有益部分运用到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当中。特别是针对信息化能够收纳大量资料的特点,生物化学的教学能够发挥出更有效的作用。但在应用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根据所在高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学校、学生情况的应用方式。
参考文献:
[1]周雨.专科生物化学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3):75-76.
物化教案范文篇4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实践
1精选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往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往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之下,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鉴定等基本的实验内容,使学生适应千变万化的生产实践,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调整新的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坚持“少而精、宽基础”的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1调整实验项目各类型所占比例
首先,将过去的生物化学实验项目各类型所占比例进行调整。精练传统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对其教学学时比例适当缩减,增加凸显应用性的综合性实验学时比例,把基础验证性实验穿插其中,使学生既学习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又掌握了以应用性为主的实验技能。比如开设“α-淀粉酶的分离纯化、鉴定和km、vmax的测定”等综合性大实验,就能把传统基础验证性实验的酶活力测定、小分子混合物的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以及酶促反应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的测定等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模块,让学生更能系统地掌握主要技术和技能。
1.2精心编排实验教学内容
其次,将其他课程研究共性的规律提炼出来,按照生物技术发展应用规律的主线来编排教学内容。对一些学科交叉及多门课都重复讲授的内容或实验,要与讲授相关课程的老师认真讨论,确定该内容在哪一学期、哪门课程中进行了讲解。例如,dna提取的一些内容不仅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在“微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课程中也会讲到。通过与这些课程的老师沟通就可以对内容进行简化,重点训练学生系统性的归纳能力,不仅保证了授课知识的完整性,还可以提高教师上课的效率。在内容上注重演示应用领域的模块技术操作,方便不同学科内容的衔接。这样的主线编排有利于学生完整地认识和掌握生物化学实验核心技术的系统理论和方案,突出学科的特点。
1.3注重实验内容的拓展性
在具体的生物化学实验授课时,精选典型实验方案,在保留、强调传统实验教学基础上,重点引入基因工程、仪器分析、免疫学技术等的实验技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完善其知识面。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生物化学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单元操作训练的强化,再精选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安排后,学生在掌握生物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对生物技术中的实践问题与生物学基础有较深入的认识,并了解整个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特点及共性;同时对目前蓬勃发展的生物工程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以及有关交叉学科的前沿技术在生物化学试验中的应用也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学生从整体观念出发分析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既赠鱼,更授渔”,在打好理论基础后,以不变应万变,在工作时具体到某种生物产品的生产时能很快抓住生产技术的主线与特点,对高新生物技术产品生产不陌生、不怯场,做到学以致用。
2改革教学方法
2.1建立具有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特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生物化学实验是生命科学与实验技术的结合,如何把抽象的生物化学反应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是教学的一个努力方向。依据形象思维教学法的宗旨,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逼真,强调理论与实验同步进行。比如在演示技术流程的控制及其动态效果时,配合网络资源中的幻灯片或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演示来说明讲解所要掌握的知识;在练习实验控制及实验操作时,让学生观看实验录像来理解控制的原理和方法。例如“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实验教学中,如果依靠传统的讲解来授课,不但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讲解分离胶和浓缩胶的配制和灌胶过程,还要结合原理解释分离效应和浓缩效应,而往往学生还是容易操作出错。这些内容琐细枯燥,很难快速理解,但是如果采用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来展示这一重要过程,学生就能带着画面感快速进入实验状态。通过类似这样的形象思维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能获得丰富直观的生动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强化课程论文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包括自查文献资料、自我分析总结、自我叙述)获得知识,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方式在研究生阶段使用得较普遍,本科阶段较少采用,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在某些实验模块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就此模块的相关实验技术写一篇课程论文。如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实验和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电泳分离技术的应用作更深入的学习了解,把电泳技术的发展历程、各类型电泳技术的优缺点和当前最新的发展形势做一个调查研究论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报告交流。这种方法使学生在消化巩固课堂讲授内容的同时,拓宽了本门课程的知识面,加强对课程前沿内容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字综合能力及表达能力。
3建设突出技术应用模式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生物化学实验实践性很强,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将来参与到行业日益剧烈的人才竞争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课程作为生命科学教学的重要部分,一直是课程建设的重点。目前,我院已建立湖北省生物资源绿色转化协同创新中心,随着资源配置的优化,设施和功能不断齐全,实验设施将充分满足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在良好的硬件设备的支持下,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会向应用方向侧重发展,有关教学内容也将与生产技术的原理和模型相结合。
3.1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对照实验教材以及教学大纲要求,将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大模块,旨在建立一个既突出专业特点,又能逐步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及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3.1.1基础验证性实验
在组织实验内容时,我们紧扣理论课教学大纲的一条主线,改变过去实验课程以独立、分散和验证性、示范性实验为主的课程设置思想,根据我校实验设施,突出蛋白质、糖类和核酸类等分离纯化及实际应用的实验。将生物化学实验整合成生物大分子分离、产物纯化分析、理化性质鉴定、检测技术和生产应用分析5大单元模块,与理论课程同步开设,内容上以实验室实验技术为引导,模拟实际应用流程安排一条龙式的连续性和实践性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基本环节。利用实验室设备配置,针对以后实际科研和生产中可能要用到的基本实验技能,在实验教案编排中按技术难易程度分别设计相应实验内容,在实验中通过学生的摸索与实验,掌握和熟悉各种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分析,突出学生综合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他们毕业后适应工作或科研的新环境。
3.1.2综合设计性实验
综合设计实验是指具有综合性并带有一定设计性的大实验,是实验教学的提高环节。实验内容涵盖各类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和分析,教师可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爱好自由选择其中部分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上课前,实验项目主题由指导老师给出,设计性实验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要注重实效和可操作性。在基础实验学生熟悉了实验室设备的基础上,初步的实验方案由学生按实验条件自己设计,然后与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讨论和修改,再根据修改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指导教师主要对学生实验小组的实验设计环节进行指导,不过多介入具体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上交设计实验报告并进行讲评。通过开设涵盖主流生产技术并带有探索性的综合实验,使学生学习通过实验设计进行生物物质的提取等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严谨治学态度。
3.1.3研究创新性实验
通过基础验证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思路,研究创新实验可以以“微课题”形式开展。将科研项目中某一部分与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有关的结合起来,设计成“微课题”,并聘请该项目参与人来组织实验。这种从单一的基础实验向综合研究实验转变的探索教学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知识和科学研究的热情,能培养出应用型的生物学人才。
3.2建设实验教学视频,引入虚拟仿真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也随之改变。建设一部分实验教学视频,在课前让学生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提高教师的讲授和示范效率,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实验视频建设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生物化学基础技能操作,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旋光仪等仪器操作;二是部分实验的关键步骤,如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实验中的点样,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实验中的制胶、灌胶和上样操作。这些基本实验技能操作通过视频演示出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部分实验的开设与否通常受到客观因素限制,如实验成本高、仪器昂贵、安全隐患等。虚拟仿真实验采用信息化技术,构建逼真的实验环境,能突破实体实验的限制而大放异彩,如:生命微观动态过程的探索(dna与其他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观察等)借助虚拟仿真可以很好的展现出来;对于需要昂贵仪器的实验项目,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会更加经济;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项目,虚拟仿真能保障实验过程安全环保。虚拟仿真技术作为实验工具逐渐成为实验教学的新手段和新趋势。
3.3编写体现教学特点的实验教案
生物化学实验是综合性较强的实验,与其他实验学科交叉性较大,由于实验课时的限制,学生不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所有基本实验,因此,有必要形成新的实验体系,整合课程间交叉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鉴于实验教案应用性不足,教师在教学改革与实践当中逐渐完善就业导向的实验体系,编写适当的实验教案。
4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将新的改革措施引入教学后,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式非常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连续开展两年多以来,经过不断完善,备受学生欢迎,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①改变了过去单一枯燥的照搬教材教学方式,实验内容从验证性基础实验占大多数转变为基础验证、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三类所占比例相当,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钻研精神;②新的教学体系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科研素质;③学生的实验动手技能获得了提升,科研能力也不断提高。通过实验室开放期间的实验训练,一些学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如2013级生物技术产业班的马瑞同学在第四届湖北省高校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大赛中荣获单项赛一等奖;2015级生物技术班饶巧同学在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举办的实验操作技能竞赛中获得二等奖;2016级生物技术产业班吴雨薇同学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皮试新技术》在我院第三届本科生biosky科研论坛上荣获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杨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生物工程设备》课程改革[j].高教论坛,2012(5):22-24.
[2]韩立敏.“发酵工程”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生物学杂志,2010(2):105-107.
[3]陈长法.食品发酵教学改革的实践[j].科学咨询,2010(10):122-122.
[4]汪文俊,王海英,熊海容.基于产业发展需求的生物分离工程实验教学改革[j].轻工科技,2012(6):164-165.
[5]于文阁,张丽霞.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27(5):158-160.
物化教案范文篇5
一、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与实践的内容。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研究生个性化教学模式理论、设计、方案及效果反馈机制;②进行个性显著的课程教案设计、打造课程群精品课程资源平台,包含《海现代药物化学》、《海洋天然药物学》、《应用生物化学》、《现代药物合成技巧》、《海洋药学前沿》、《药物信息》等课程。以微课、背景知识、多媒体资源等形式丰富讲授知识资源,建立海洋药物化学课程网站;③将“seminar”问题式讨论教学方式引入课堂,通过科学问题促进理论教学,增加学生的认知;④向学生提供多个短期实验室实践题目,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实验,提高综合能力;建立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考核和互评机制。(二)研究的目标。本课题是深入到课程教学一线开展研究生个性化教育改革,以海洋药物化学课程群为实践平台,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重理论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研究生个性需求、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进行改革探索,立足于研究生创新思维与个性化素养的培养,重点是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模式方案。我们学习借鉴中外高校实践经验,分析研究地方高校特点和本学科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个性化教学模式方案,内容包括教案、实践环节、考试改革、课题式教学、教学评价机制等。[4,5]教学大纲的修订注重体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积极采用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加强网络精品教学资源建设,开展实施课堂课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每一位课程负责人均需要设计能力化、多元化、过程化的课程考试改革方案。(二)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海洋药物化学的专业方向包括多个方面,例如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以及海洋活性物质的生物活性研究等,涉及到有机合成、药物化学、分离分析工程等学科。许多研究生的本科专业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对海洋药学前沿知识也了解较浅。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学平台,快速把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我们建立了《药物合成反应》、《当代药学前沿》两个课程网站。这两个在线平台丰富了教学资源,也满足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需求。网络课程资源包括了海洋药物合成、药学前沿知识的全部知识内容,还陆续上线了多媒体教案、授课讲义、知识纲领、复习例题资源等供学生进行自学和自我测试,在网站上师生之间还可以就课程疑难点进行答问等。一些知识薄弱的同学反映精品课程资源让他们收益匪浅。因此,个性化教学不仅仅是针对于优秀学生的促优,还应该着眼于部分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补漏。近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在线学习正日益走进大学教学。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或者药物化学类课程教学启用网络教学模式是改革的方向。但我们认为启迪学生科学研究思维、培养专业素养,还需要更多地依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我们将加强课程网上资源的建设,努力开发真正的线上课程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每门课程部分学分通过在线学习获得,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多个环节:观看视频、参与讨论、提交作业、穿插课程的提问和终极考试等。为了吸引学生,还要化学实验室安全知识讲座、药物合成实验、药物分子波谱分析、生物实验室等操作技术的视频资源,定期上传海洋药学进展热点论文、相关会议信息等。一些校内外专家教授的个人实验室网站、国内外药物化学论坛信息也都将提供给学生,为他们提供立体化的专业信息体验。(三)“seminar”问题式讨论教学。将“seminar”问题式讨论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目的是通过科学问题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个性调动起来。[6]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授课内容分为课上和课外两部分,把背景知识、参考文献、讲授课件、练习以及微课录像等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给学生,满足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求。在课堂上,我们则选择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述。减少课堂理论授课时间。“seminar”教学过程中围绕海洋和药物化学两个学术专题展开,专题可涉及学科整个专业领域,以此来达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seminar”教学形式多样,例如问题主要由老师提出,但学生也可以提出相关主题;师生之间可以就问题畅所欲言,问题可以在课堂现场提出,即时交流;也有授课老师先问题列表,学生回去思考准备后下节课再讨论。我们知道,研究生的培养包括理论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两个部分,课堂讨论的问题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才不至于让学生感觉枯燥。我们的研究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进入了课题的实践环节,因此海洋药物化学的实验现象、操作经验、问题解决等是学生感兴趣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我们课程群的多位老师每日工作在实验室第一线,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坚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与学生分享。我们还鼓励不同课题方向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扩展知识面。我们的硕士点有药物合成、药物活性研究、药物分离分析等多个研究方向,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我们根据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确定多个案例讨论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例如海洋药学前沿课程案例选题就包括了以下三个备选主题:①多糖类海洋药物;②杂环类海洋药物研究进展;③海洋药物与海洋致病菌的研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研究方向自主选择主题,经过查阅资料和实验室实践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足够兴趣加入自主学习中去,充分体现了学生与教师、专家、学者之问的民主平等。(四)开展短期实验室实践交流项目。本课程群专任教师均属于海洋活性物质研究平台成员,具有良好的科研协作基础。因此,本方向的研究生也受惠于这种团队合作机会。我们根据不同课题研究方向和学科特色,提供了多个短期实验室实践题目,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相应实践题目进入课程群众老师的实验室,开展短期实验工作,扩充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能力。近两年来,我们提供了酶抑制剂海洋药物的活性研究、糖化学、海洋致病菌防治、海洋药物合成、海滨植物功能分子提取等五个方向的实践课题。一年级的研究生可以任意选择项目,开展短期流动实验,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深受学生欢迎。(五)建立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考核和互评机制。不再采用单一的理论考核或者课程论文形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而是结合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案例讨论水平和实践课题成效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三者的比例由主讲教师自行确定。学校的研究生教学网站提供了师生在线互评表格。互评数据表明,近三年学生对我们的课程评分达到95%以上,满意率为100%。我们定期发给学生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要求和感受,收集教学效果回馈信息。学生的回馈问题主要集中在成绩评定的公平性、与专业方向的紧密联系等方面。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功利思想,局限于拿文凭。通过交流和教学改革实践,扭转了部分学生的错误认识。
三、主要成效与创新之处
经过三届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我们获得了丰富的个性化教学经验与体会,虽然本课程群研究生人数不多,但是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其中一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近两年获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两项,两位学生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生。近期所有毕业生均有sci,毕业生均考取名校博士研究生或者被大医药研发机构录用,就业率达到100%。本项目实施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①个性化课程机制改革方案中,充分赋予了学生话语权和选择权,也让教师从单调的讲知识中解脱出来。②开创课程群任课负责人的短期实验室实践项目,将研究背景和课程群内的教师联系在一起,共同努力发展课程资源,共享实验室课题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③将“seminar”问题式讨论教学方式引入海洋药物化学课程群教学,让理论教学和实际科学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将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学生自主研究的实践、案例讲解、专题报告等教学活动。
四、项目实施的保障条件
(一)教学平台资源。项目依托单位淮海工学院是一所多科性地方大学,拥有五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海洋科学是江苏省重点学科,也是首批江苏省优势学科点。建有江苏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海洋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三个研究平台,为项目的完成提供条件和各项政策支持,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二)研究经费与师资基础。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获得江苏省优势学科专项经费以及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支持,为本课题提供了教育改革经费。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承担者,本课题组成员均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从事海洋药物化学及相关学科课程的教学与组织管理工作,经过近几年来持续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和研究工作,已经积累了一些初步实践经验和一手资料。参加本课题的部分教师还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掌握了网络编辑工具的使用,为本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项目组所在的海洋化学学科方向是一支由教授、博士组成的从事有机合成、药物化学的科研教学队伍,也可为项目教学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基础和学术氛围。
五、结论
本课题以研究生个性化教育改革为主要任务,以海洋药物化学课程群为实践平台,立足于研究生创新思维与个性化素养的培养,构筑了开放式教学新体系,引入了短期研究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改革和完善了学生和教师课程评价体系。在实践过程中,虽然个性化教育改革已经获得较高的学生满意度评价,但在教学素材建设、完善网络教学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3):16-16.
[2]姚莉,刘伟,刘芳.研究生个性化培育教学模式gifpm及其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32-36.
[3]罗尧成,束义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58-63.
[4]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
[5]高艳茹,于渤.基于创新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27-129.
物化教案范文篇6
关键词:生物化学;思维导图;护理专业;中职
生物化学是卫生中职学校比较难学难懂的重要基础课程,理解和掌握它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中职护理学生绝大多数处在青春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然而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处在学习的下游,基础较薄弱,厌学较普遍,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目前,中职护理专业的教学包括生物化学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的经典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为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生物化学[1]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从本校2017级春季护理专业随机整群抽取两个班级,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共80人,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组,共83人。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学校录取时是随机分班,他们的年龄构成、上学期基础课程实用化学基础的平均成绩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两组生物化学的教学同步进行,课时数相同,授课任务都由笔者承担。在进行教学前,网络研修广东第二师范学校的“基于思维导图的自主合作探索”,认真学习佛山市顺德区勒流中学推行的思维导图,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做了相应修改。教师的备课教案采用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编制讲学案,并将讲学案的内容转化为预习问题(着眼基础,课前进行)、探究问题(课堂讨论、分层设计,课前和课中讨论)、训练问题(基础和综合,课后讨论),如图1所示。同时将问题提前发给两组学生,实验组按思维导图步骤进行,对照组作为作业,按要求完成。1.2.1实验组在上课前由学习委员负责将本班学生6~8人分为一组,并挑选责任心较强、有组织能力的学生作为组长。上课前就思维导图向组长和全班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如概念、优缺点和制作方法,并强调上课使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是重视预习、整理课题或书本知识及拓展思维的广度等,前面1~2节课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课前绘制本次课的思维导图,并在课后修改和完善。上课前,先将预习问题和探究问题发给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将预习问题完成,接下来由组长组织本组学生合作讨论初步完成的思维导图。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建议学生将紧密相关的内容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即一次课不只是一张思维导图,并讨论完成探究问题。上课时,教师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重点讲解较难理解的内容,接下来各组根据教师的讲解完善探究问题,并随机抽取一组,由其代表将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其他组的学生可以补充,最后5分钟教师对探究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课后,要求每组学生讨论完成训练问题,下节课将抽小组展示,讨论完善本组本次课的思维导图,并作为作业上交教师,如图2所示。评价包括在每组展示探究问题和训练问题时,其他组组长对其展示成果进行评分;每组组长对本组组员参与度进行评分;学习委员对每组思维导图完成过程进行评分;教师对每组上交的思维导图作业进行评分。以上四方面每项占15%,通过此种方式强化学习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1.2.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授课,如复习、提问等方式,布置的作业内容与实验组相同。
2结果
对两组的期末考试成绩用spss2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生物化学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3讨论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创立,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具体化的思维工具,它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烦琐的文字信息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图形,根据东尼•博赞本人的解释,是将别人所传授或书本中的主要知识点通过自己的思维激发并有序整理,即做笔记[2]。根据卫生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维发散,通过制作思维导图使思维清晰,再独立或讨论完成由讲学案转化的预习问题、探究问题和训练问题,达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通过研究发现,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增高,踊跃参与每次课思维导图的制作和相关过程的讨论,完成预习问题、训练问题的准确性更高,探究问题时更全面,课堂学习的氛围更好。生物化学期末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能与生物化学课时较少(本校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增加了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等课时,部分专业技能课减少课时)、接触和使用思维导图时间短等有关[3]。总之,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作思维导图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重点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不断验证和丰富其内涵。马三梅等[4]在植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了解了知识的整体框架,明白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了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周洪昌等[5]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教师理顺教学思路,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完善课堂笔记等;周晨慧[6]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陈婉萍[7]在外科护理教学中都证实了思维导图的作用,本次研究也取得相一致的研究结论,为探索思维导图在卫生中职学校各专业各门课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
4策略
思维导图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并被许多的教学实践研究所证实,但其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方法,应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可能取得的效果不同。在卫生中职学校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为卫生中职学生的理论基础普遍较差,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将较难理解的知识进行讲解,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力,从而提升思维导图的作用。在卫生中职学生中应用思维导图时,教师要随时监督。中职学生自律性较差,单靠班干部和组长的管理,部分学生不会参与其中,反而会讲话、玩手机等,影响其他学生的讨论;同时护理专业课程较多,操作课和课余时间的操作练习较多,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少,部分学生很难积极参与到每一个过程的讨论中,使得讨论完成思维导图、探究问题及训练问题不能落到实处。针对课时较少、内容枯燥的课程如生物化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来就低,为了推行思维导图,应降低思维导图的难度并使每一个步骤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教师可将每次课制作的思维导图教案内容具体化,编成预习问题、探究问题和训练问题,使学生预习有针对、探究有方向、检测有成就,这样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易推行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艾旭光,王春梅.生物化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昆,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5):78-84.
[4]马三梅,王永飞,李宏业.思维导图在植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12,32(6):599-602.
[5]周洪昌,邵圣文,徐伯赢.思维导图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30(6):477-479.
[6]周晨慧.思维导图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3):460-461.
物化教案范文篇7
关键词:微翻课程;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与前沿,与农学、医学、药学、理学等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理论及实验技术正在向各个学科渗透,农林牧副渔各业都涉及大量的生化问题,如防治植物病虫害使用的各种化学和生物杀虫剂,以及病原体的鉴定;筛选和培育农作物良种所进行的生化分析等[1-3]。“生物化学”是地方高校涉农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理论教学质量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普遍存在课前预习效果不佳、缺乏符合教学需要的演示操作视频、实验内容单一、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设计性实验较少、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和实验兴趣等问题[4]。微课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产物,是一种围绕某个教学环节及知识点,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形式展示的完整、简短的教学活动。微课视频具有时间短、内容精、趣味强、效果佳的特点,有利于将知识点繁杂、内容抽象的学科通俗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6]。翻转课堂是一种颠覆传统的新兴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讲,教师听”,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点,形成初步实施方案,在课堂上通过讲述学习情况、实施方案,以及重难点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吸收与巩固知识[7-8]。微课与翻转课堂是新教育理念的主要载体,二者的融合发展对于信息化教学实践意义非凡,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据此,从2016年开始将“微翻课程”模式应用在“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在教学多元化与信息化,引导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1“微翻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索
1.1利用超星学习通,搭建学习平台任课教师需要利用超星学习通软件建立“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将课程教案、教学课件、章节任务、学习资料、作业及精选视频等上传至课程模块中,学生可以通过注册登录后进入该课程进行自主学习。1.2课前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任课教师根据“生物化学实验”的知识点进行分解,设计任务单,包括教学视频、课件与扩展资料、学习测试及讨论话题等。任课教师利用微课制作软件将每个实验录制成微课,每个微课8~10min,主要讲解关键知识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在自学中列出疑难点,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小规模在线讨论,制定出实验的技术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进行知识点回顾和延伸,在线解答学生的疑问。1.3课堂组织实施课堂上,任课教师首先对部分仪器使用进行操作演示,现场解答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之后让学生按照课前安排的任务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讲述实验的技术方案并完成实验任务,教师从中进行针对性指导,解决异常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前15min,安排各学习小组进行实验结果汇报,交流实验中的操作细节、问题、解决方式及收获等,这样能够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生物化学各项实验的操作过程与细节,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点。1.4课程评价与总结课后,学生一方面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并反思实验操作过程,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开展课后讨论交流,反思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任务单难度与进度。“微翻课程”教学模式采用过程化考核来综合评价学生,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开展实验观察、数据采集及结果分析的过程,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与仪器使用,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促进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维方式。
2“微翻课程”教学模式应用的效果
笔者从2016年开始利用问卷星平台“微翻课程”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调查问卷,期间共有182位学生参与评价,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约有80%以上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微翻课程”教学模式,上课满意度、知识有用度和学习兴趣度较高,认为新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能有效掌握实验技术操作,教学效果更好。但有少数的学生认为该模式花费时间较多,课前课后的学习负担较重。“微翻课程”教学模式授课满意度调查见图1。
3结语
“微翻课程”教学模式能够突出学生为主体,强调能力本位的应用式教学,注重过程化考核。通过实践可知,该模式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具有可实施性。但因资源整合度不高,微课设计上没有做到小而精,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碎片化时间较长,学习负担较重。未来的教学中需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管理,精简任务及知识点,促进学生充分利用掌握的知识点,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松.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1):39-40.
[2]魏振林,焦德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24(6):102-103,111.
[3]马克龙,蔡标,李璐,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8,40(6):615-617.
[4]张小平,罗露露,明海霞,等.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4):42-45.
[5]贾然然,李海霞,邢国珍,等.实验型微课提升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8(1):270-272.
[6]曲威,薛元霞,刘惠军.基于微信平台的设施农业工程专业基础生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222-223.
[7]周智,张永丽,周南,等.农业性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方向探析[j].化工时刊,2019,33(3):53-54.
物化教案范文篇8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企业调研;课程建设;教学研究
在高等专科教育指导方针及学校发展的总体框架下,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对本地区部分食品行业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企业性质、人才需求量、岗位性质、结构、生产技术等。食品生物化学是高职食品类专业的基础课,目前市场已有潘宁和杜克生主编与郝涤非主编等的教材,然而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并不完全适应。现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设定实训内容与学时数,为后续实训开展奠定基础,学生能在后续实训课自觉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基于专业调研结果对高职高专食品生物化学实践及理论内容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以期指导后期的教学文件准备及教学实践。
1.调研情况
吉安食品行业主要以中型和传统小作坊式为主,农产品初加工是比较显著的特点,技术需求偏向于生产加工控制及质量检测,因此课程教学实施中主要结合这两方面来开展。
2.内容结构分析
教材内容是学习的基础,好教材是基石。在教材上,目前选用的是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食品生物化学》(第二版)。该教材言简意赅,内容体系完整,没有专业倾向性。如在糖类、脂类、蛋白质、酶、维生素和核酸的结构及在食品工业中的运用上有详细的阐述,而对这几种物质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则是一般的概述。而专业围绕“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任务要求对本地区进行的调研以及结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选择以七大营养物的理化性质为主要内容。然而并没有相应教材可用,因此急需自编合适的教学材料来吻合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1]。
3.三维目标设置
根据专业调研及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前期教学及学时就业的基础。本专业修订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大纲,确定总学时为64,技能目标:能对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糖类和脂类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对一些混合度不高、属性差异明显的蛋白质混合物进行分离纯化;能根据七大营养物的各自性质在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工作过程中不改变其性质。知识目标:掌握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糖类和脂类的结构、生理功能及主要理化性质;熟悉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代谢途径,掌握它们之间的代谢关系以及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掌握食品体系中七大营养物在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及作用;熟悉影响动植物食品原料新鲜度的因素;掌握食品风味物质、色素的形成过程。素质目标:养成对与食品有关的生命过程的兴趣和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并能把所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指导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实践。
4.优化内容的思考
基于目前的教材(潘宁和杜克生主编(第二版))和参考用书(彭志宏和杨霞编著),结合秉着取长补短,理论知识讲解以“必须,够用”为度的方向,着手编写内部教学材料。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最本质的区别,所以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就算只是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内容也要优化,要贴近实际而不仅仅是系统。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目前的专业培养目标,编撰符合专业发展的内部教学资料。由于学生生源较广,学习氛围较浓,有部分的学生有专升本的愿望,为了能够很快适应后续升学的需要,并结合教学目标和今后就业要求,应将物质代谢部分的内容作为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实训部分也应侧重七大营养物成分的检测、核酸物质的分离及酶活力的测定等方面。另外,每一模块后添加习题、技能训练及拓展知识。
5.教学实施思考
针对食品生物化学理论较多、内容丰富、应用性强等特点,在注重教学大纲和教材学科系统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的专业情况准备的教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灵活性,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为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在课程中体现创新创业意识,增加隐性课程教学,并开设专题讲座(部分结合调研企业的案例),通过案例的专题讲座,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及在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立志成才[2]。
6.结束语
通过对专业调研及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来优化食品生物化学的内容研究,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安排都吻合课程三维目标要求,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有重要作用。上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都是以任务为导向,课后布置下次课的任务书,课前分组互评结果,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为重点目标,经常进行小测试,学生极大形成自主学习性。通过课程内容优化研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3]。
参考文献:
[1]青献春,青小星.多种教学方法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3):121-122,125.
[2]马镝,刘鹏举,王洪岩,阚国仕,张少斌,曹慧颖.辽宁省省级精品课程———基础生物化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4):198-199.
物化教案范文篇9
1微课应用于《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
《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药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战略性的地位[4]。《药物化学》的学习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构建新的合理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的操作基础,又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药学人才。传统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了一切,实验中所用试剂、仪器如何配制处理等实验必要的准备工作一概不知,学习是机械性的、被动的,从各课程学到的知识也是不连贯的,互相割裂的,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上实验课,成了“听一听,看一看,动动手”的简单流程,整个过程下来,学生是处于被动的“要我学”的状态,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去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选择的是这条实验路线?”“实验成败的关键点在哪?”所以,作为药学专业的任课教师,我们有责任去积极探索:如何上好《药物化学》的实验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期望通过教学手段的改革、实验课程的优化等多种途径去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中,根据我们前期的初步探索,微课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微课教学使看似枯燥、单一的实验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可以细微地观察到每个实验操作的细节,使一对一教学得以实现。
2微课的设计制作
微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及难重点的分析等。根据教学大纲,将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尤其是关键的实验操作通过小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本文以药物化学实验中的“阿司匹林的制备及熔点测定”为例,进行微课的设计制作。该试验是我们学校药学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经典的药物化学实验,共计8个学时,分两次实验完成。第一次实验4学时,完成阿司匹林的合成;第二次实验4学时,需完成阿司匹林的纯化及熔点的测定。我们针对酯化反应、重结晶纯化及熔点仪的使用三个关键点录制了相应的视频,视频长度控制在10~15min。在实验开始时,教师首先采用提问的方式:什么是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包括哪几种具体的反应类型?从而引出该实验的反应机理。传统教学中,在反应装置搭建示范过程中,学生视野较窄,很难观察到装置搭建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我们通过视频播放,学生能更全面地看到正确的操作,也免去了教师需要每个小组面授所耽误的时间。在减压抽滤操作中,以往的学生因为操作的关键点没有掌握,导致实验失败。通过我们预先录制的视频,学生可以提前观看预习,掌握其操作的几个关键点,学生提高了实验效率,样品的制备成功率也极大提高。最后,学生对纯化后的样品进行熔点的测定,通过共享熔点仪的使用讲解视频,学生在进行该操作之前,已将操作步骤了然于胸,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按照视频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对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存在的疑惑,通过亲自实践得以解惑。实验结束后,学生还可以再次回放视频进行实验的重现复习,巩固学习成果。
3讨论
微课不是一种单一的授课模式,它需要结合其他教学手段,比如传统的讲解式授课,ppt、板书等方式,进一步丰富微课资源。另外,教师应当加强宣传和推广,帮助学生认识到微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实验前的预习以及实验后的复习。为督促学生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微课学习情况,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地给予辅导。微课的设计要以交互、移动和高效为原则,构建药物化学实验微课信息平台。在微课的教案设计中,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将最重要的知识点浓缩在10~15min的视频中。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授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教研室主要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大家相互讨论,凝结集体的智慧完成微课内容的设计。其次,确定多媒体的运用形式。这方面我们主要依托学校的多媒体录播室,且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微课应用于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确实给课堂带来了生机,解决了许多传统课堂上做实验无法解决的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所以对于药物化学实验课来说,学生的动手操作才是最终的学习提升的途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度,微课只是服务于实验课的一种授课载体,避免在实验中喧宾夺主的现象发生。再者要避免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微课视频,忽视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针对个体出现的问题的解决。部分教师习惯借用别人的实验资源,遇到困难较大的实验时,不是积极地加以改进与创新,而是采用实验视频、模拟实验编辑微课,轻松点击鼠标完成。实验教学是一个生成性过程,而不完全是预设性过程,实验教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实验过程中“砸锅”的现象往往也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所以我们在微课的设计过程中,不妨将一些常见的“砸锅”现象补充其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4结语
基于微课模式的《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给实验教学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正面效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一对一的实验教学得以实现。微课要突出“微”字,内容要精,时间要短,容量要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微课中所提出的问题。微课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了期望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共同在课堂中体验和领悟到药物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参考文献
[1]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张静然.微课之综述[j].中国信息计算教育,2012(11):19-22.
[3]沈毅,何书,陆益花,等.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5(5):93-95.
物化教案范文篇10
关键词:教案,知识产权,著作权法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5月30日,重庆市语文教师高丽娅将自己所在的小学告上法庭。原告诉称:根据被告要求,在1990年至2002年期间,原告先后交给被告48本教案,被告在收取、检查教案后没有及时归还给原告。在原告多次向被告索要下,被告仅退还了4本,其余44本已被被告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原告认为,教案是个人智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学校检查之后应该退还原告,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返还44本教案;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但被告认为,编写教案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而教案本是教学中使用的物品,就象上课时使用的粉笔一样,学校拥有教案的所有权和处理权。在检查完教案后,可以不退还给教师,因此不应承担赔偿责任。[1]该案已经历了法院驳回,原告上诉。上级法院发回重审的艰难历程,目前仍在进一步的审理过程之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案一经媒体批露,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由于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的、直接的涉及教案的规定,本案引发了法律界和教育界的很多思考:教案是否具有知识产权;教案到底应归属教师还是归属学校;学校侵犯的是教案本的物权,还是附载在教案本上的智力成果权益。
二、教案的属性
1、教案的概念。教案是教师备课中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与计划。教案直接关系到上课的质量,其规格、式样、详略等均没有统一标准,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确定。教案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教师姓名、班级、学科名称、课程主题、课程类型、上课时间等。(2)教学目标。目标所表达是预想的教学结果,通常以教学结束之后学生能够做到什么的方式进行表达。(3)教学资源准备和利用。课时计划应列出所需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学习材料、视听设备、具体模型等。(4)教学进程。教学进程是指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其重点考虑教学中使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采用全班教学、小组教学还是个别教学,是用讲课、演示法、说明,还是运用讨论、游戏、提问等方法。采用何种形式与方法主要视具体情况加以综合利用。教学进程是教案的最核心部分。(5)评价学习效果的设想。评价学生是否实现了每节课的目标,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6)其他可能部分。包括:教学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特殊说明等。
2、教案是一项知识产品,应享有著作权。(1)《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第二条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诸如书籍、小册子和其他文字作品等”,显然,教案作为教师备课中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方案与计划,付出了教师极大的时间、精力、智力与劳动,凝结了教师丰富的教学积累和深刻的思考规划,其本身又不延及思想、过程、操作方法或数学概念,因而无论教案是否发表,应属一项智力成果、知识产品。(2)教案享有著作权。我国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由于教案完全可以通过书写、复印、印刷、录制等丰富各异的手段和方法予以复制,享有著作权保护的“可复制性”的要件,因此,判断教案是否享有著作权的关键在于教案是否具有独创性。所谓独创性,是指作品是由独立构思而成的属性,作品不是或基本不是与他人已发表的作品相同,即作品不是抄袭、剽窃或篡改他人的作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此也曾作出解释:独创性是指作品是由作者自己的创作,完全不是或基本不是从另一作品抄袭而来。作品的独创性是法律保护作品表达方式的客观依据,是区别不同作品的重要标志,也是作品取得著作权的最主要条件。[2]教案是教师根据各项具体情况独自选择、取舍、安排、设计、综合的结果,既不是依已有的形式复制而来,也不是依既定的程序演推而来,而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以具体学生为出发点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晶,更重要的是,教案真实地记载着教师各阶段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积累的过程。作品的独创性在教案的第四部分教学进程和第五部分评价学习效果的设想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因此,笔者认为:教案具备了独创性与可复制性的特征条件,享有著作权应无争议。
三、教案是一般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教师个人享有
1、著作权法的一般规定。我国的《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可见,一般的创作作品归作者个人享有,只有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下,代表单位意志进行的创作,其著作权才归单位所有。
2、职务作品的权属规定。我国的《著作权法》第十六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ag尊龙app的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
根据法律规定,一般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个人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ag尊龙app的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作者使用外)。此外,由法律规定的某些特殊的职务作品,指主要利用单位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只享有署名权,而其他权利则属于单位。[3]
3、教案是一般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教师个人享有。结合本案可以分析得出:首先教案的写作是教师为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而编写的,完成教案是教师的一项本职工作,学校是通过收取、检查教案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其次,根据《教师法》第八条之二的规定,教师应当履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可见,教师编写教案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完成教学的重要义务,因此,教案具备了职务作品的特征要件,应属职务作品;再次,在一般的学校与教师签定的聘用劳动合同中,都会有“在聘用其间内,教师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努力完成所承担的教学工作以及其他任务”的条款,可见,编写教案就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在目前学校与教师签定的聘用劳动合同中一般都没有关于教案权属的具体条款;最后,教师编写的教案,既没有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也不属于由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计算机软件等作品,更不是法律法规规定或合同约定著作权由单位享有的作品,而是教师根据各项具体实际情况独自选择、取舍、安排、设计、综合的结果,因而,根据法律规定,笔者认为:教案是教师的职务作品,属于一般的职务作品范畴,其著作权归属自然不言而喻,归教师个人享有,学校有权在其ag尊龙app的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四、学校侵犯的是教案本的物权
1、作品与作品载体。作品是指以语言文字、符号等形式所反映出的智力创造成果。作品在借助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往往要附于某一物品上,该物品即作为作品载体,如载有小说的图书,以及载有教案智力成果的教案本等。作品与作品载体存在显著的区别。作品载体是载有作品的物质实体,属于物权保护的范围。而作品作为著作权的客体,具有无形性、永久性的特征,属于著作权保护的范围。[4]
2、著作权与物权的区别。(1)权利的客体不同。著作权的客体是知识产品,具有无形性特征,物权的客体则是实实在在的有形物。(2)权能的可分性。著作权的同一权能可以处分多次,而物权的各项权能却只能处分一次。(3)权利的保护期不同。著作权的保护期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保护期届满即丧失著作财产权。物权则没有期限,只要原物存在,物权即存在。(4)当著作权与物权发生冲突时,著作权通常让位给物权。比如一幅绘画,当物权转让给他人时,著作权通常还在原权利人手中,如果著作权人行使权利,要以使用作品原件为前提,这势必发生冲突。当二者不能达成一致时,著作权将让位物权而无法实现。[5](5)权利的限制不同。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合理使用、强制许可等措施,物权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6)侵权形式的不同。著作权的侵害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或篡改他人的作品,与作品物化载体无关。物权侵害的主要行为,往往直接作用于物本身,表现为侵占、妨害或毁损等。
3、学校侵犯的是教案本的物权。在本案中,被丢失的44本教案是原告教师独自选择、设计、综合、撰写以及多年积累的结果,教案本则是载有教案的物质实体,所以,综合上述分析,教案的著作权与教案本的物权理应均由原告享有,学校有权在其ag尊龙app的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而学校将44本教案本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其侵权行为表现为对教案本的物权的妨害或毁损,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利,但并没有实施抄袭、剽窃或篡改原告教案的事实与故意,因此,学校侵犯的仅仅是教案本的物权,而非教案的知识产权,应采用民法的原则和规定进行调整,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十七条“侵占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应当折价赔偿。”的规定,学校理应赔偿遗失原告教师44本教案本的损失。
结语:透视本案事实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其实主要反映了我国著作权法中职务作品的著作权权属以及相关保护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深入,由法律殚精竭虑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权属明显多此一举,不合时宜,现实的实践早已经突破了法律原先设定的原则与框架,而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在这个问题上仍沿用原法、进展不大,笔者在此认为:职务作品的权属不妨由劳动者与单位通过劳动合同或其他方式约定,采取这样的方式将有助于避免纠纷、提高效率,符合当事者意思自制的原则与法制的人文精神。
参考资料:
[1]参见王少冗:《教案的所有权到底归谁》,载《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年7月31日,第2版
[2]参见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3]参见郑成思著:《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页
相关文章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教学实践 2023-03-24 15:08:09
临床药学专业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2022-10-09 09:48:12
生物化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 2022-10-02 09:59:21
唯物辩证法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2022-07-28 09:13:27
指导探究式实验生物化学教学体系研究 2022-07-19 08:29:13
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2022-07-15 11:38:27
精品范文
1物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