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经济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9 01:15:44
欧盟经济范文篇1
告别“欧洲病夫”
对于过去5年的经济生态,相信任何一个欧洲人都不想去回忆:低增长率、高失业率和大国赤字严重超标等等。日益壮大中的欧盟板块显得是那么地无力与苍白。不过,负重的欧盟经济肌体并没有被困难所击倒,在历经了艰辛的挣扎之后,终于迎来了大病初愈的时节。
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2006年,整个欧盟地区的经济增长达到了2.8%,高于2005年的1.7%,欧元区的经济增长也达到2.6%,高于上年的1.4%。这不仅是欧盟和欧元区6年以来的最高年度增长,也是它7年来追近美国、日本年增长率的首次记录。今非昔比,如此乐观的结果当然让被美日等国嘲笑为“欧洲病夫”的欧洲国家好不解气。
其实让欧洲人高兴的并不只是gdp。资料表明,整个2006年,欧盟地区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核心通胀指数一直在欧洲央行规定的2%的目标之下;经济敏感指数在过去的一年中上升了0.6个百分点;全年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
欧盟国家严重的失业问题是被欧洲老百姓和国际舆论广泛诟病的话题。幸运的是,借助经济上行的力量,失业人口快增的趋势如今已经得到了明显的钳制或者开始好转。欧洲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年底,欧元区的失业率下降到了7.7%,整个欧盟地区的失业率下降到了7.8%,如果分别与各自18个月前的10%和9%相比,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至2008年间,欧盟将产生600万个就业岗位,增长步伐几乎相当于之前3年间的两倍。
作为欧元区两大经济“巨人”的德国和法国在区域经济地图上显得格外的亮丽,并再一次展示了其经济扩张的强大能量。资料显示,2006年,德国经济的增速从上年的0.9%提高到2.4%。受此鼓舞,上台不到一年的“铁娘子”默克尔兴奋地宣称:“这意味着德国不再是欧洲病人(sickmanofeurope),德国已经渡过难关。”而法国经济在过去的一年中也创造出了2.0%的增长业绩,成为自2000年以来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年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除德、法等欧盟老成员国的经济得到显著恢复外,许多新成员也开始发力。特别是东欧和中欧国家的经济活力比较大,尽管新成员参差不齐,但总体表现依然相当突出,这对推动欧盟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实际经济增长数据的飙升让欧盟委员会更加坚定了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乐观判断。欧委会的报告认为,2007年和2008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2.1%和2.2%,欧盟地区的经济增幅要比欧元区稍高一些,为2.4%。
内力成为新引擎
与以往完全不同,欧盟经济出现向好的趋势基本上是内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一个可以观测的数据是,2006年中,欧盟原25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甚至出现了近百亿欧元的贸易逆差,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欧盟仍能实现经济的翻身。
欧盟内部投资和消费的力量成为推动其经济扬升的主导因素。由于经过了数年的投资停顿,大量企业需要重新更新生产设备。因此,在过去的一年中,欧盟许多成员国的企业设备支出上升了2%以上,欧盟企业总体投资因此增长了0.3%左右;而据欧盟委员会统计,欧元区去年的投资增长率达到了4.4%,远超过2005年的2.9%。
与投资增长相呼应,伴随着就业水平的提高、股市和房价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欧盟国家的个人消费格局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欧委会提供的资料表明,2006年欧元区的个人消费增长率达到了2.2%,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可见一斑。
政府的公共财政改革形成了对投资和消费增长的有力支持。受到“稳定和增长”规定的限制,欧元区各国在尽量缩减政府开支方面下足了功夫。虽然目前欧元区一些国家的财政赤字依然维持在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的水平之上,但德、法两国“减赤”的斐然成绩让人们感受到了欧盟财政状况好转的信心。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德国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至2.5%,远低于上年的3.7%;而法国的财政赤字也降到了2.7%。财政赤字的减少增强了政府的公共投资与采购能力。在欧洲议会批准的欧盟2007年财政预算方案中,欧盟财政预算总额被确定为1155亿欧元,较去年增加了7.6%。
需要指出的是,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里斯本战略”以及与此相应的“增长与就业计划”也是支持欧盟经济成长的另一重要政策力量。特别是欧委会近几年通过调查发现,众多小企业实际上在推动欧盟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根据欧委会的估算,在欧洲每年成立的200万个新公司中,其中1/3都是由失业人员创建的。由于新兴小公司部分缓解了就业压力,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在最近5年中,欧委会一直致力于推动各成员国对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资金规模也从最初的35亿欧元逐渐增加,仅此一举就帮助每家公司多创造了1.2个就业机会。
深入研究不难发现,欧盟经济能够得以复苏的深层动力主要来源于欧盟内部如火如荼的市场一体化建设所打下的良好制度基础。一方面,自欧元启动并将各国汇率锁定后,成员国之间的汇率风险消除,企业融资更加便利和快捷,成本也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围绕着构建金融大市场的脚步在进入2006年之后明显提速,欧洲地区所表现出的资本市场整合力量格外地强劲。摩根大通(全球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的统计资料表明,在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中,欧洲内部的跨境交易占到了1/3。随着资本等要素市场的日渐一体化,欧盟内部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得到进一步加强,贸易结构逐步趋向内部化,欧盟作为一个整体产业结构,互补性、完备性正日益突出。
前行中的羁绊
通过观察发现,欧盟经济在去年出现快速增长并非偶然。因为,在先前12个多月的时间中,整个欧元区经济实际上已开始呈现出回升迹象。而受欧元升值等因素影响,其经济成长指标一直处于反复调整中。因此,按照经济发展周期,欧元区已经走出低迷期。
然而,暂时的繁荣并不能代表欧盟经济的明天会更好。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施米丁认为,“任何一种外部冲击,比如油价的新一轮上涨,或者美国消费增长放缓,都可能对欧元区经济造成严重打击”。
欧元区的许多经济指标多少透露了其未来所面临的不安。如2006年12月新增工业订单月降2.5%年升5.2%,与预期中的月降0.6%年升7.9%大有差距;同期的商业信心指数也从18.1降至13.0,远低于预期的15.0,尤其是德国投资者的商业信心指数在过去的一个月中降到了5年来的最低水平。
的确,欧盟实现经济增长的内力相比于以前得到了显著加强,但其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在短期内不可能减弱。目前,美国约占欧盟出口的四分之一,而一个客观的事实是,美国经济从去年第二季度开始已经出现减速,并将继续走弱的大势。
石油和能源问题的发条并未彻底放松,成为欧盟经济天空中始终难以驱散的乌云。虽然近期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一路下跌,但并不排除有重新反弹的可能。由于欧盟经济还处于相当脆弱的阶段,油价和能源问题的任何异动都必然影响欧洲促进就业、刺激家庭消费增长的各种努力。
由于受过去一年中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给通胀造成的压。力,为了保持物价稳定,欧洲央行在过去一年中已经升息6次,将基准利率由2%提高到了3.5%。摩根斯丹利估计,2007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为此付出0.9至1.3个百分点的代价。
欧盟经济范文篇2
在目前的国际关系语境中,“战略”更多地指的是国家战略。由于欧盟并非国家,“欧盟的安全战略”似乎并不存在。
不过,本文认为,无论是民族国家或者作为超国家与政府间合作混合体的欧盟,两者制定战略的目的、采用的手段以及相关战略出台的流程基本一样,讨论欧盟的安全战略是可行的。
欧盟安全战略同样也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界定。狭义上的欧盟安全战略指的是欧盟2003年出台的《欧盟安全战略》(“asecureeuropeinabetterworld:europeansecuritystrategy”,简称ess),这也是迄今为止欧盟发表的唯一的安全战略。广义上的欧盟安全战略指的是欧盟所有为了保障欧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另外还包括体现在各种措施和手段背后的安全指导思想。欧盟安全战略体现在欧盟出台的各种政策法规中,也体现在欧盟的共同立场、联合声明、联合行动中。换言之,欧盟的安全战略不仅仅包括各种具体的文本政策,它同样体现在欧盟处理对外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甚至包括各种外交工具的实施规则和创立的目的等各个方面。
二、欧盟经济安全中的存在性威胁
欧盟作为超国家和政府间组织的混合体,在对外经济领域两种不同性质的安全行为主体都参与了欧盟经济议题的安全化进程。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欧盟有数个机构成为欧盟经济安全战略的安全行为主体,但是由于欧盟本身并没有自有的经济体系,因此,作为一个组织机构的欧盟不具备经济安全议题。换言之,欧盟经济安全中的存在性威胁实际上只是对众多成员国经济安全的威胁,体现的是成员国对经济安全的认知,欧盟经济安全存在性威胁本质上是众多成员国众多经济安全存在性威胁的交集。哥本哈根学派指出,外部供给畅通与否是国家经济安全主要的存在性威胁,尽管欧盟成员国在经济结构和自然资源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它们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关注能源的供给,能源安全(主要是生化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气等)成为当前欧盟最主要的存在性威胁。
生化能源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石油和天然气不仅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生化能源还是其它工业行业重要的原材料。生化能源作为现代社会和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较远的未来也不太可能发生大的变化。虽然生化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可取代,世界生化能源也存在枯竭的可能,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并不是生化能源成为经济安全存在性威胁的根本原因。
三、欧盟的军事安全战略
现阶段,欧盟认为,地区冲突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构成了世界安全最主要的威胁。地区冲突虽然是军事安全中的存在性威胁之一,但是,对于欧盟这一特定对象而言,它很难成为欧盟军事安全的存在性威胁,其根源在于它在获得欧盟这一安全复合体诸组成单元的普遍认同上存在困难:目前并不存在普遍对欧盟成员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地区性冲突。因此,防止wmd在欧盟周边地区的传播和扩散就成为欧盟军事安全战略的主要课题。欧盟认为,一旦恐怖份子获得wmd,它们的危害性将超越以往的水平,到达国家间战争的高度。其次,欧盟认为欧盟边界地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将直接威胁欧盟的安全,而周边国家和地区不稳定的政治状态增加了欧盟遭受wmd攻击的可能性。再次,欧盟还认识到,邻近地区的军事冲突可能使用wmd,从而造成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这将破坏欧盟的社会安全、环境安全。
经济制裁是欧盟实施欧盟军事安全战略中最重要的民事能力之一,也是欧盟民事危机管理中使用最多的、较为有效的工具。目前在欧盟军事安全战略中,欧盟和成员国可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相关决议,甚至自动采取措施对破坏防wmd扩散努力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制裁,中断和第三方国家的经济和金融联系,中止相关的贸易协定等。在需要做出相关决议时,欧盟首先由委员会做出评估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最后由理事会在cfsp的框架下采取一致同意的方式予以表决。
欧盟经济范文篇3
在目前的国际关系语境中,“战略”更多地指的是国家战略。由于欧盟并非国家,“欧盟的安全战略”似乎并不存在。
不过,本文认为,无论是民族国家或者作为超国家与政府间合作混合体的欧盟,两者制定战略的目的、采用的手段以及相关战略出台的流程基本一样,讨论欧盟的安全战略是可行的。
欧盟安全战略同样也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界定。狭义上的欧盟安全战略指的是欧盟2003年出台的《欧盟安全战略》(“asecureeuropeinabetterworld:europeansecuritystrategy”,简称ess),这也是迄今为止欧盟发表的唯一的安全战略。广义上的欧盟安全战略指的是欧盟所有为了保障欧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另外还包括体现在各种措施和手段背后的安全指导思想。欧盟安全战略体现在欧盟出台的各种政策法规中,也体现在欧盟的共同立场、联合声明、联合行动中。换言之,欧盟的安全战略不仅仅包括各种具体的文本政策,它同样体现在欧盟处理对外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甚至包括各种外交工具的实施规则和创立的目的等各个方面。
二、欧盟经济安全中的存在性威胁
欧盟作为超国家和政府间组织的混合体,在对外经济领域两种不同性质的安全行为主体都参与了欧盟经济议题的安全化进程。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欧盟有数个机构成为欧盟经济安全战略的安全行为主体,但是由于欧盟本身并没有自有的经济体系,因此,作为一个组织机构的欧盟不具备经济安全议题。换言之,欧盟经济安全中的存在性威胁实际上只是对众多成员国经济安全的威胁,体现的是成员国对经济安全的认知,欧盟经济安全存在性威胁本质上是众多成员国众多经济安全存在性威胁的交集。哥本哈根学派指出,外部供给畅通与否是国家经济安全主要的存在性威胁,尽管欧盟成员国在经济结构和自然资源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它们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关注能源的供给,能源安全(主要是生化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气等)成为当前欧盟最主要的存在性威胁。
生化能源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石油和天然气不仅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生化能源还是其它工业行业重要的原材料。生化能源作为现代社会和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较远的未来也不太可能发生大的变化。虽然生化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可取代,世界生化能源也存在枯竭的可能,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并不是生化能源成为经济安全存在性威胁的根本原因。
三、欧盟的军事安全战略
现阶段,欧盟认为,地区冲突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构成了世界安全最主要的威胁。地区冲突虽然是军事安全中的存在性威胁之一,但是,对于欧盟这一特定对象而言,它很难成为欧盟军事安全的存在性威胁,其根源在于它在获得欧盟这一安全复合体诸组成单元的普遍认同上存在困难:目前并不存在普遍对欧盟成员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地区性冲突。因此,防止wmd在欧盟周边地区的传播和扩散就成为欧盟军事安全战略的主要课题。欧盟认为,一旦恐怖份子获得wmd,它们的危害性将超越以往的水平,到达国家间战争的高度。其次,欧盟认为欧盟边界地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将直接威胁欧盟的安全,而周边国家和地区不稳定的政治状态增加了欧盟遭受wmd攻击的可能性。再次,欧盟还认识到,邻近地区的军事冲突可能使用wmd,从而造成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这将破坏欧盟的社会安全、环境安全。
经济制裁是欧盟实施欧盟军事安全战略中最重要的民事能力之一,也是欧盟民事危机管理中使用最多的、较为有效的工具。目前在欧盟军事安全战略中,欧盟和成员国可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相关决议,甚至自动采取措施对破坏防wmd扩散努力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制裁,中断和第三方国家的经济和金融联系,中止相关的贸易协定等。在需要做出相关决议时,欧盟首先由委员会做出评估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最后由理事会在cfsp的框架下采取一致同意的方式予以表决。
欧盟经济范文篇4
经济表现波动不止
近年来,欧盟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自主增长能力明显增强。2007年欧盟27个成员国的经济增长率为2.8%,其中欧元区15国的增长率为2.6%,分别比2002~2006年的年均增长率高出0.8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
因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盟和欧元区经济活力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下降。去年第四季度欧盟环比经济增长率为0.5%,比第三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但今年一季度又有所回升。据欧盟统计局估算,一季度欧盟经济增长率比上季度增长0.7%,比去年第四季度的环比增速高出0.2个百分点。可见,去年四季度以来,欧盟经济表现波动不定。
过去两年来,受新成员国陆续加入等因素的影响,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也有所扩大,即便是在欧元区内部,各国间的增长差异也在拉大。西班牙、爱尔兰、芬兰、葡萄牙和希腊等国的经济增长率超过欧元区的平均水平,法国和德国经济增长处于欧元区的平均水平,意大利的增速明显偏低。
今年3月,欧盟经济增长明显差于前两个月。其中工业产出、商品零售额以及对外贸易逆差等均比2月份有所减缓,表明在整个欧盟内部工业生产、居民消费、净出口等都较2月份呈现疲软状态。受投资品和耐用消费品降幅较大等的影响,3月份欧盟经季节调整后的工业产出比2月份下降0.1%,而2月份欧盟工业产出比上月上升0.4%。3月份经工作天数和季节调整后的欧盟商品零售额增长率比2月份下降0.7%和0.4%。欧盟统计局7月2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欧盟的经常项目逆差为265亿欧元,大大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73亿欧元。
在欧元区的上述统计指数中,一直被视作衡量未来增长趋势良好指标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该区域私人部门的活动7月出现连续第二个月收缩,创下2001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该指数同时表明,欧元区公司的裁员力度创下三年之最,这意味着欧元区失业率将很快上升。自去年12月以来,欧元区失业率一直持稳于7.2%的25年低点。
在商品价格高企、全球需求疲软和欧元走强的影响下,欧元区15国的经济增长正在快速失去动力,该区域及其辐射地带的增长前景都面临崩溃,其中欧元区经济第三季度出现萎缩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欧元区以外的欧洲国家也显现出疲弱迹象。官方数据显示,英国6月份零售额减少了3.9%,创下该数据自1986年问世以来的最大月度跌幅。瑞典6月份失业率也从5月的5.9%升至8.1%。事实上,此前已有多位经济学家表示,欧元区经济在第二季度已经出现了萎缩。
经济信心指数下降
在过去一年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动荡中,欧元区遭受的冲击并没有美国和英国严重,然而最新出台的一系列数据表明,该区域规模12.2万亿美元的经济正迅速恶化。欧元区经济正同时面临通胀高企和经济增长濒临衰退的双重风险,经济信心指数下降。对欧洲央行的下一步决策来说,这将是异常艰难的局面。
欧盟统计局7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7月份通胀率升至4.1%,为16年来最高水平。6月份,欧元区通胀率为4%。最新的数据基本在市场预期之中,也是自1992年4月以来欧元区最高的通胀率。同日的欧元区7月份失业率仍保持在7.3%的高位。这对于欧洲央行而言,当前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通胀压力日益加剧,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预计疲软。如果贸然大幅加息,可能给经济增长带来更大压力。
经济信心指数是影响来投资和消费决策的重要先行指标。欧盟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调查表明,欧盟经济信心指数在去年5、6月份的最高点持续回落,今年4月份降至2005年9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在构成经济信心指数的6个指数中,4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和建筑业信心指数进一步恶化,对信心指数总体下跌产生重要影响,服务业信心指数仍在上升,零售业和制造业信心指数有所下降。欧元区的信心指数也呈现出类似的变化。由于德国约7000家企业不看好当下及未来的商业状况,该国7月ifo商业景气指数从6月的101.2降至97.5,为2005年9月以来最低点;法国insee商业气候指数和意大利isae指数则分别降至三年和七年以来的最低点。而在欧元区三大经济体的商业信心全部下行的同时,西班牙也由于其经济陷入房地产泡沫,第二季度失业率升至10.4%的三年高点。
随着近期一些数据的陆续公布,欧元区低增长与高通胀并存的风险在加大。高涨的石油价格对6月份的经济增长影响明显。6月份欧元区采购经理人指数从5月份的51.1降至49.5,是五年来经济活力的第一次收缩。这意味着欧元区经济减速的风险在增加。但与此同时,欧元区通胀的风险也在加大。而前一天公布的欧元区7月份经济敏感指数环比大幅下挫5.3点,为“9?11”事件以来最大单月跌幅,显示企业和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加重。
经济增长前景可期
尽管欧盟经济出现了很多不稳定因素,但大国经济仍比较稳定。今年一季度德国和法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6%和2.2%,分别比去年全年高出0.1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英国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仍然比去年全年下降0.5个百分点,但仍处于2.5%的正常水平;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德国成为欧元区经济稳定的“锚”。
欧洲过去几年的结构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宏观经济的信任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即便是在过去一年来金融市场震荡加剧时期,欧盟经济仍然表现出较高的抵抗力。这主要与劳动力市场在结构改革中取得明显进展有关。劳动力市场的好转使欧盟的失业率降至7.1%(欧元区为7.4%),是15年来的最低水平。
欧洲的居民储蓄、贷款与房价比,以及居民平衡表等比美国要健康得多。去年第四季度,欧盟居民储蓄率是10.6%,比第三季度的10.4%略有增长。欧元区的居民储蓄率则保持在14%以上。居民储蓄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在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同时,最终消费支出的增幅较缓。
欧盟这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的增长。去年第四季度,欧盟和欧元区非金融企业的投资率(全部固定资本形成与非金融企业增加值的比率)均为23.1%,比第三季度22.8%的高水平仍略有增长。无论是欧盟还是欧元区,投资率都处在2004年以来的上升通道中。未来两年,尽管投资会有所下滑,但主要是受投资预期的影响,而由于企业盈利能力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受金融紧缩的影响将不会很大。去年第四季度,欧盟和欧元区非金融企业的毛利润率(非金融企业毛利润与增加值的比率)分别为39.3%和38.7%,仅分别比第三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仍基本稳定在较高水平。
欧盟经济范文篇5
欧盟经济模式的讨论可以上追至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当时,德国由于产业革命进行较晚,工业基础薄弱,敌不过英国工业品的强力竞争。而经济学论坛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潮是以英国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观点,德国学者李斯特从德国工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了英国古典学派自由贸易观点具有世界主义的根本缺陷以及不重视各个特定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各自特殊利益的倾向,从而必然以世界范围的经济学来代替国家主义的经济学,为了给本国指明发展民族工业和取得权力的道路,李斯特用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来同英国资产阶级的世界主义相对抗,用德国的实际来同英国的理论相对抗。
由此初步形成了实行保护主张的德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主张自由贸易的英国经济模式。
二战结束后,受马歇尔计划的推动,欧盟经济进入了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的30年“黄金时期”(“trenteglorieuses”,1945年至1975年)。一般来说,政界和学界通过回顾欧盟经济成功发展历程,总结出了两种经济模式,即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和英国、爱尔兰为代表的“盎格鲁模式”。[1]“大陆模式”在主张市场竞争的同时,强调有序竞争和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盎格鲁模式”则主张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竞争,反对市场垄断,不主张国家过多干预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或者说,两种经济模式回归到经济学的主题之一,即公平与效率(equityandefficiency)孰为先的问题。“大陆模式”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而“盎格鲁模式”则更多地看重市场效率。
意大利学者titoboeri、比利时学者andrésapir、英国金融时报经济评论员martinwolf等西方学者对“大陆模式”又进行了具体细分,即“大陆模式”包括“日耳曼模式”(nordic)、“莱茵河流域模式”(rhineland)和“地中海模式”(mediterranean)[1][2][3]。如果加上上述的“盎格鲁模式”,欧盟经济则可以划分为四种模式,即“日耳曼模式”、“莱茵河流域模式”、“地中海模式”和“盎格鲁模式”。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2004年欧盟东扩后,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国家”来看,欧盟25国疆域面积为397万平方公里,列世界第七位;国内生产总值为12.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1%;欧盟拥有4.5亿人口,列世界第3位,占世界总人口的7%。
与此同时,2005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2,173亿美元,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提前8年实现中欧领导人2003年提出的战略目标。欧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累计最大技术供应方地位,同时还是中国累计第四大实际投资方。
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欧盟25国经济划分为5种经济模式,即西欧模式、南欧模式、英爱模式、北欧模式和东欧模式。
第一种欧盟经济模式:“西欧模式”。“西欧模式”成员包括德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和卢森堡,共5个欧盟成员。
第二种欧盟经济模式:“南欧模式”。“南欧模式”成员包括意大利、希腊、塞浦路斯、马耳他、葡萄牙和西班牙,共6个欧盟成员。
第三种欧盟经济模式:“英爱模式”。“英爱模式”成员包括英国和爱尔兰,共2个欧盟成员。
第四种欧盟经济模式:“北欧模式”。“北欧模式”成员包括瑞典、丹麦、芬兰和荷兰,共4个欧盟成员。
第五种欧盟经济模式:“东欧模式”。“东欧模式”成员包括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共8个欧盟成员。
上述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划分依据主要是:
第一,该国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发展路径相似。
第二,具有较强的地缘政治关系和相近的社会价值观。
第三,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有所创新。一是基本延续“日耳曼模式”、“莱茵河流域模式”、“地中海模式”和“盎格鲁模式”的划分方法,同时在“地中海模式”中添入了马耳他和塞浦路斯两个新成员。二是将8个前社会主义东欧国家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模式,与前4种经济模式并列。三是为了便于认知,按地域方位,重新对5种经济模式进行了更名。
第四,关于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的分类考虑。2004年5月1日新加入成员中,塞浦路斯人均收入超过2万美元,世界银行已将塞浦路斯确定为发达国家。马耳他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且1964年12月已经加入了英联邦。2003年3月8日,马耳他就加入欧盟全民公投时,同意率仅为54%,远低于前社会主义东欧国家。从地理位置看,塞浦路斯比邻希腊,马耳他靠近意大利。因此,将这两个新成员列入“南欧模式”。
上述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区别并不很严格。不过,本文认为,欧盟经济原本就不是国别经济,欧盟成员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各异,动用经济政策的权限有所不同,欧元区成员和区外成员的宏观经济政策层面相差较大。因此,欧盟经济模式类型上的区别相当可以说明问题。
三、欧盟五种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与比较分析
总的来说,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特点各有千秋[4]。
第一,“北欧模式”在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公共支出最大。劳动力市场相对不受管制,有着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而强大的工会带来工资方面的高度平等。
第二,“英爱模式”提供相当优厚的社会补助,现金补贴主要给予工作年龄的人,这些作为最后的救济手段。工会势力单薄,劳动力市场相对不受管制。
第三,“西欧模式”依靠社会保险来救助失业者和提供养老金。这些国家的就业保护较强。工会很强大,并在扩大集体议价结果的问题上享有法律保护。
第四,“南欧模式”注重对老年人养老金的公共支出。严格立法保护就业并减少就业,对提前退休提供大力支持,以减少求职者人数。
第五,“东欧模式”注重经济政策和政治体制的转型,从竞争政策到食品安全都进行了彻底变革,试图完全“擦除”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痕迹,以适应欧盟的要求。
具体来看,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特征还可以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劳动生产率、就业增长率以及政府支出等不同方面进行考察。
1.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表现是一种经济模式是否优越的重要标志,本文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汇总了1997年至2005年欧盟25国历年来的经济增长率,并且按照本文的分类对25个欧盟成员归总到了5种经济模式组别从表1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东欧模式的经济增长最快,2005年达到3.0%至7.8%,如果按照此增速,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东欧模式的生活水平可赶上欧盟的平均水准。其次为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其中瑞典经济增长尤为引人注目。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占欧盟经济总量的67%,但经济增长总体表现最为糟糕。
2.通货膨胀率。高增长、低通胀是一种公认的理想经济模式。从表2我们感觉到,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通货膨胀水平差异较大。东欧模式维持了经济高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多数国家的物价压力,如2004年斯洛伐克的通胀率达到了7.5%,匈牙利也达到了6.8%。南欧模式的通胀压力虽然低于东欧模式,但作为欧元区成员,意大利、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物价水平均超出了欧洲中央银行设定的2%标准,其中西班牙和希腊的物价分别达到了3.1%和3%。西欧模式的物价水平保持在适度水平上,但卢森堡的通胀率超过了3%。相反,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的通胀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基本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目标。
3.劳动生产率。本文收集了欧盟统计局1993至2003年欧盟25国的小时劳动生产率统计数据(详见表3)。劳动生产率高低是衡量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标志。据全欧商业组织eurochambres的研究报告,自1994年起美国劳动生产率已经超过了欧盟。即使欧盟劳动生产率年增速超出美国0.5个百分点,那么欧盟还要经过50年的努力才能赶上美国,这是欧美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
表3的数据以欧盟原15国的劳动生产率为100依据,西欧模式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除奥地利外,都在平均水平以上。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的劳动生产率接近或超过平均水平,而南欧模式和东欧模式的劳动生产率则均低于欧盟原15国的平均水平。2003年英国的劳动生产率为94.3,英国财政部发言人认为,1997年以来英国的生产率一直在提高。但经合组织强调,英国劳动生产率水平处于15年来的历史低点,与德国和法国等主要欧盟成员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生产率赤字”。
4.就业增长率。欧盟国家普遍重视本国的就业和消除相对贫困状况。南欧模式倾向于高水平就业保护,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着重于失业福利的高覆盖,西欧模式和东欧模式则在就业保护和失业福利方面折衷(详见表4)。
从就业状况看,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相对理想一些,而西欧模式、东欧模式与南欧模式相对差一些。从缩小贫富差距看,西欧模式与北欧模式表现较好,而南欧模式、东欧模式与英爱模式较差。有学者指出,英爱模式之所以在脱贫方面表现不佳,主要不是由于缺少财政再分配,而是由于社会底层的教育水准较低。北欧模式在就业和脱贫两方面均有良好表现,而南欧模式在两方面都做得不好。英爱模式在就业方面做得不错,但在脱贫上做得不好,而西欧模式刚好与之相反。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英爱模式与北欧模式的劳动力市场效率较高,而西欧模式与北欧模式较为公平。
5.政府支出水平。各种经济模式都离不开政府发挥作用。经历许多灾难后,二战后欧盟在个人努力与集体责任之间取得成功的平衡,所有欧盟人共享由国家组织的社会福利,这项社会福利超过了全球标准。衡量一国社会福利一个重要指标是政府支出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表5的数据揭示了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政府支出状况。
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北欧模式的政府支出水平最高,西欧模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南欧模式的政府支出也高于英爱模式,东欧模式的政府支出水平参差不齐,如匈牙利的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7%,而立陶宛的政府支出水平仅为33.2%。
北欧模式的社会福利远远高于欧盟的一般水平,这些国家有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享受国家资助的高标准福利,其经济成功也是毫无疑问的。相反,英爱模式中的爱尔兰的社会福利仅为33.7%,自由主义占据了上风。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居其间,而东欧模式也通过逐年降低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向英爱模式靠拢。
四、欧盟五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趋向分析
由上文分析我们可以有一个基本印象,欧盟并不存在媒体所谓的“社会模式”(socialmodel)及其模式改革问题。欧盟经济近10年来增速低于美国,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相差悬殊,国际政治舞台的渗透力也大为削减。欧盟领导人峰会讨论对欧盟经济进行改革,确实是势在必行。部分欧盟人也开始认同欧洲社会模式正在破产,甚至出现“野蛮”的英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降压倒“文明”的欧盟社会人文市场经济的论调。
从巴黎到柏林,从华沙到罗马,不少欧盟成员国政府对改革欧盟经济社会模式表现出越来越浓的兴趣,但与此相伴随的确是公众的敌意,欧盟宪法条约在欧盟的创始国之一——法国和荷兰被否决,法国就业改革导致大规模的公众抗议,欧盟成员之间跨国并购的“经济爱国主义”等等。
既然欧盟经济改革是大势所趋,那么本文分析的欧盟5种经济模式将何去何从呢?
目前,西欧模式的经济总量占欧盟的45%,德国和法国作为欧盟前进的两只轮子地位不容置疑;南欧模式的经济总量占22%,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欧盟的重要成员;英爱模式的经济总量占17%,英国是非欧元区的最大成员;北欧模式的经济总量占11%,是欧盟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倡导者;东欧模式的经济总量占5%,但劳工成本的优势,使之尽享入盟的大市场。
所以,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的重要性相当大,它们的经济总量在欧盟25国中占到2/3以上,在欧元区则占到90%。如果欧盟经济希望起色,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就应该要么更加“北欧模式”化,要么更加“英爱模式”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进行、产业分工国际化和产业外包化日趋明显、旧的工作岗位和传统做法日趋过时的时代,严格的就业保护尤其不合适。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变革的核心应是去除明确的就业保护。其趋向是提高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的就业能力而不是保护就业,同时针对失业的短期冲击提供保护。
但问题是,欧盟5种经济模式为并行的,没有任何一种经济模式是完美无缺的。而且西欧模式、南欧模式与英爱模式存在着长期的理念冲突,西欧模式、南欧模式与北欧模式的理念虽然接近,但是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的发展路径不是完全一样的。经济模式选择之争反映在不同层面。这些年,欧盟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波折反映了欧盟多种经济模式的碰撞。
首先,原欧盟15国对加入其劳动力市场的东欧成员务工人员越来越不友善,欧盟至今取得的最大成就,即实现商品、服务和资本自由流通的单一市场,正遭受严峻的威胁。英国推行改革,实行减少国家干预、低税收低福利、鼓励竞争的经济政策,游离于欧元区之外。而西欧和南欧公民担心欧盟过于强调自由市场经济,使他们丢失饭碗和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
其次,欧盟宪法危机虽然没有改变欧盟现存的运转体系,欧盟仍可以继续现存的“游戏规则”运作,但由15国扩大到25国后,原来的协商一致原则会阻碍欧盟决策程序及其有效性。政治融合与经济融合步调不一致,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
第三,在政府领导人层面也经常能看到欧盟多种经济模式的争执。如英国财长布朗认为,欧盟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减少欧盟对企业和商业的过度干预,在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采取公正、灵活的市场策略,才能刺激经济活力,适应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而德国社民党领导人则公开表示,英爱模式的企业家像蝗虫一样,吃完一个欧盟成员企业又跑到另一个成员企业,导致大批欧盟工人失业,拿取利润后最后飞走,完全不讲任何社会责任。
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趋向之争可能还会持续下去。但本文认为,片面追求社会公平、经济效率低下的经济模式可能也是难以持久的。想通过改革激发竞争活力,同时又不改变福利国家体制,这的确是两难挑战。欧盟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些决策使不上力,因为福利国家的框架和劳动力市场法规仍主要掌握在成员国家层面。单纯抵制变革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没有出路的。让欧盟5种经济模式相互取长补短可能很难,但不这么做欧盟经济前景或许更加黯淡。
五、结论和启示
虽然欧盟经济有巨大的活力,但欧盟经济增长步伐相对放慢是不争的事实。东欧政局变动后,欧盟抓住机遇促进一体化,从签署《马约》到启动统一货币欧元,力图实现资本、商品、服务和人员的四大自由流通,再到2004年实现东扩,欧盟一体化进程步伐之快以至于欧盟政治家的理想主义与普通公众的现实利益相差太远,低收入和高收入成员间的鸿沟日益增大,引发公众忧虑。可以预料,欧盟经济模式之争还会在欧盟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峰会等场合出现。
本文的分析已经说明,欧盟并不存在单一的社会模式。美国、日本和欧盟是世界三大经济体,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但研究欧盟经济的思路一定不能等同于研究美国和日本经济,因为欧盟有两个层面的经济政策在交织作用,单一大市场和欧元的稳定离不开欧盟各个成员的支持和欧盟领导人的协调,而欧盟经济的业绩好坏又是建立在各个欧盟成员国别经济基础上的。
欧盟经济范文篇6
1989年之后的几年,欧共体单方面中断与中国的高层往来、军事合作、政府贷款和合作项目,使得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但自1992年起,由于中欧政治关系大体恢复,中欧经贸关系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1995年7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中欧关系长期政策》,强调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明确表示欧盟与中国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保证自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这是欧盟有史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对华关系长期发展战略,它不仅是对1985年协定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欧盟对华战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96年11月,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将欧盟对华长期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再次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1998年3月25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要求把中欧双边政治经济关系提高到欧美、欧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贸组织等,并于2000年9月发表了关于执行1998年文件的报告。
为了使欧盟更加卓有成效地执行1998年确定的对华政策和追求欧盟与中国关系长远目标的实现,欧盟委员会在2000年报告的基础上又于2001年5月提交了《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制订了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在国际社会中与中国进一步接触,其中关于政治和全球性问题的对话格外重要;支持中国在法治和尊重人权的基础上转变为开放的社会,这是欧盟与中国关系的核心;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这对中国继续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全面深化欧盟与中国的关系的关键;更好地利用欧洲现有资源支持与中国的交往;正确利用现代技术,扩大欧盟在中国的影响力。2002年3月,欧盟发表《国家战略报告:中国》,继续强调1998年和2001年欧盟对华文件所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第一,通过机构强化与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构建稳健的商业法规框架以及促进私人部门的知识诀窍与技术的转移来确保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进程的可持续性;第二,通过提供知识和专业技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协助中国谋求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更好的平衡;第三,鼓励良好治理,促进法治、民主与经济、社会、政治与公民权利的履行以及强化构成市民社会网络的结构与进程。
一、利益诉求
与任何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一样,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变迁也反映了欧盟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利益诉求以及这种利益诉求的动态变化,此外,欧盟1995年后的对华经贸政策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试图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这在发展政策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而指导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则越来越苛刻。
(1)出于欧盟经济利益需求
从既得的经贸利益来看,欧盟对华经贸政策与经贸关系实绩形成了相互促动的良性循环。1985年中欧贸易协定之后,欧盟与中国的贸易突飞猛进,1984年-2000年间,中欧贸易额增长了近12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中欧贸易额达76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其中欧盟进口409亿美元,同比增长7.1%,欧盟对华出口357亿美元,同比增长15.8%.按照中方统计,2001年,中欧占我外贸总值15%,欧盟是居日本、美国之后的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自1985年以来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特别进入20世纪90年代,欧盟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对象,欧盟企业对华投资稳步增长。2001年,欧盟来华直接投资项目数为1217个,实际投入40亿美元。到2001年底,欧盟来华投资项目数达12583个,实际投入303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的增长快于我国全部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1986年-2000年期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合同金额和实际投资金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9.0%、25.9%和25.9%,均高于我国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水平;欧盟对华投资的资金密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地区的对华投资,2000年欧盟投资合同的项目平均规模超过800万美元,远远高于全部外商直接投资28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在技术出口方面,欧盟国家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最大供应者。2000年-2001年,欧盟成员国向中国出口技术分别为2317项与1050项,合同总金额为130亿美元。截至2001年底,中国从欧盟成员国引进技术共13495项,合同总金额约672亿美元,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额的一半左右。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实绩为欧盟对外经贸关系的促进与平衡提供了坚实基础,完全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这促使欧盟在总体政策上重视中国,加强中欧经贸关系。
从潜在的经贸利益看,欧盟将继续在政策上支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2001年,中国gdp位列世界第6位,而欧盟2001年文件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国的经济实力总体上已经与日本持平,仅次于美国。而且,中国已成为电信、运输、能源和环保等行业的全球生力军和重要市场;据估计,到2005年,中国还将拥有3亿互联网用户,而同期美国的用户数量为2亿。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已经突破5000亿美元,为世界上第七大贸易国;中国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上升,仅低于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二,已连续9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欧洲由于正在建构一个全新的市场结构与政策结构使企业与消费者预期谨慎,从而对欧盟经济增长产生了暂时的不利影响,经济活动难具活力。欧盟1961年-1970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4.9%,1971年–1980年降为3.0%,1981年-1990年再降为2.4%,1991年-2000年更降至2.0%,同期美国则分别为4.2%、3.2%、3.2%和3.4%;而且,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是,欧洲的外贸依存度更高。与此同时,我国对欧盟出口仅占其自盟外进口总额的5%左右,欧盟对华投资占其对盟外投资的比重还不到2%,双方合作潜力依然巨大。加速发展中欧经贸关系将为欧盟获得廉价优质的资源与商品(服务)、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出口市场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有利于促进欧盟的经济增长。因此,为中欧经贸关系提供政策保障显然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
(2)出于欧盟国际政治利益需求
2000年欧盟葡萄牙首脑会议所确定的未来五年战略性目标明示了欧盟不仅要在欧洲成为领袖,而且要在世界上树立领袖风范。这种愿望是由欧盟的经济实力所激发,也将由经济实力来保证。按人口、gdp、资本输出以及对外贸易等指标(根据oecd统计)来衡量,欧盟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而随着欧盟的扩大,欧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尤其重要的是,欧盟不仅因为新加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而且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商品与服务出口国,再加上欧盟相对宽容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欧盟是经济“巨人”,但欧盟并不甘心仅仅如此,因而,欧盟正在谋求并且正在逐步成为与美国模式大不相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欧洲的目标不仅是要制定世界贸易规则,为了保证外部经济对欧洲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欧洲也将要求参与乃至直接制定国际货币规则,欧元是谋求这个权力的起点。欧洲将会凭借强大的统一货币来参与国际货币体系规则的制定,遏制美元霸权,伸张欧洲货币利益。由于经济实力的支持和欧洲各国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决定了欧元的崛起和强大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欧盟的国际权力需求采取了完全不同于美国单边主义的“温和模式”——欧盟尤其重视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与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不搞硬性对抗;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十分重视并寄希望于“多边主义”,强调共同利益、权力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等。这必将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同时也将为诸多的国际组织所欢迎。“9.11”事件不仅更加强化了欧盟的信念,而且也更加强化了国际社会对欧盟模式的认同。在欧盟看来,“9.11”事件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它使得在国际社会中一些早已存在的问题凸现出来,在全球化的时代,局部的不稳定必然会带来全球性的后果,为此,欧盟强调在多边体系之中、通过有效的国际性的法律手段来对抗恐怖主义;欧盟希望“9.11”事件之后的国际秩序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加强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的关系,通过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对话,通过更大程度地向这些国家开放市场来促进它们的发展,促进它们与欧洲各国的联系,进而稳定这些国家内脆弱的政治制度。在对外贸易方面,欧盟委员会主管贸易的委员巴斯卡尔·拉米9月17日在欧洲议会演讲时表示,未来贸易政策的首要目标是谋求稳定与安全,向第三世界国家更多地开放市场,通过wto等多边贸易体系,在共同的法律框架之下,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这符合欧洲的利益。因此,考虑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不难理解,发展中欧经贸关系自然就成为欧盟谋求国际政治利益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欧盟对华政策的内在涵义。对外政策大体可以分为五类:信号性政策、试探性政策、条件性政策、分离性政策与实施性政策。信号性政策只是一种外交辞令、姿态与信号,既不存在责任问题,也不存在执行问题;试探性政策是谋求一种回应与反馈,可能成为下一步政策决策的基础;条件性政策是取决于一定条件才得以执行的政策;分离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话语与行动存在背离现象,或至少利用话语的不完整性,最典型的例子是欧盟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上删除,但在实践中,主要还是按照非市场国家的标准来处理的;实施性政策一般都是技术性很强的政策,如关税政策、技术标准等。可以说,欧盟对华政策文件中这些涵义都得到了体现。对外政策含义的多重性为欧盟在处理中欧关系以及谋求中国对欧盟的支持方面准备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3)欧盟对华经贸政策更为关注制度趋同
中欧双方在很多政治领域还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如人权、西藏、台湾等,中欧关系已经因此而遭遇过挫折。正如欧盟2001年的《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所表明的,“跟中国建立伙伴关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于欧盟与之保持密切联系的其他大多数主要国家,欧盟对人权等问题的关注间或导致双方关系紧张”。2001年文件是欧盟对华政策的最新立场和行动要点,它既表明了欧盟通过长期政策的制定希望保持良好的可持续的中欧经贸关系,也同时表明了欧盟的担忧,这种担忧既来自理解中国问题的困难,也来自中国对欧长期政策的不明朗与非法律化,还来自欧洲人认为的中国政治的不确定性。在2002年《国家战略报告:中国》对中国的形势分析中,欧盟的担忧再次得到体现。实际上,1995年之后,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不仅强调经贸关系的发展,而且更为关注经贸关系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谋求融入国际社会,谋求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这在欧盟的“发展合作”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
欧盟的对华发展合作已开始转向“外部性”很强的领域,如经济与社会改革、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治理与法治等,这与欧盟试图将中国完全纳入国际社会的政治意愿是一致的,同时也是为了降低欧中交往的政治成本。特别重要的是,由于政治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巨大差异,政治关系的变化往往会给中欧经贸关系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从欧盟来看,制度趋同会使发展政治关系拥有共同基础,从而有利于降低中欧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促进中欧关系的良性发展。
(4)对华总体政策与具体政策措施相分离
虽然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但是,在指导对华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上,欧盟却日趋苛刻,最为典型的领域是安全技术标准、欧盟对华反倾销与wto的特保机制等。欧盟的安全技术标准尽管绝大多数并不是可以针对中国的,但对中国也是极为不利的。欧盟的安全技术标准主要涉及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业产品的安全标准、劳保标准、环保标准和无线电干扰技术标准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欧盟安全技术标准日益严格,所涉及的领域日益广泛。这些技术法规对欧盟以外的国家,尤其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技术壁垒。尽管欧盟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公开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但客观上形成了体系越来越完善、效果越来越明显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经济发展水平高,其质量技术和检验检疫标准高于我国相关标准,甚至高于国际标准,这使得我国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欧盟2002年将成立“欧洲食品权力机构”,统一管理欧盟内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事务。目前,欧方坚持对我输欧禽肉产品实行逐批检验;我国酱油、花生、茶叶等产品多次遭到欧盟快速预警通报机制的通报。此外,欧盟还敦促中国尊重国际劳工组织在有关大会上提出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劳工标准以及强化产品的环境标准。欧盟的技术标准具有普适性与刚性特点,即根据欧盟自身利益的需要适用于所有输欧产品与服务,而不是针对具体国家;欧盟技术标准只会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而不会降低。当然,由于中国某些商品在欧盟市场占有率很高而引起的该类商品标准的制定,实际上是欧盟充分应用技术标准普适性的名义来遏制中国商品的大量出口,保护了欧盟的同类商品制造商,是实际上的贸易歧视,打火机的cr标准便是典型的例子。
欧盟对华反倾销也是顺利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技术性障碍。欧盟最早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立案也为最多,立案高达93起。尽管欧盟已经从1998年起不再把中国列入其反倾销政策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但是附加了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五条标准和分别税率的八项条件(现简化为四项条件)。
目前,中国仅有7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仍具有较大的歧视性,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仍面临极大的困难,这无疑会增加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
中国加入wto后,欧盟在对华反倾销、反补贴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领域并不会因为中国的入世而变得宽松或至少“一视同仁”,相反,由于过去针对中国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因为中国的入世而日渐消失或减弱,欧盟将会更加强化对这些为wto规则所允许的合法贸易政策工具的运用,以保护欧盟的产业。就中国方面来说,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我国出口商品因为劳动力成本因素或企业价格竞争而价格低廉,我国出口商品由于我国总体的经济技术水平不高而在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乃至劳工标准上与欧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我国企业对欧盟的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了解甚少,因此,欧盟的保护行动不断成功,这也更进一步强化了欧盟的“反中国出口商品偏好”。此外,随着中国入世议定书的签署,欧盟又获得一个新的直接针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工具——“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6条,而且期限长达12年。2002年6月,欧盟已就中国的特保条款立法,要求根据特保机制对中国产品实施数量监督。
二、未来走向
可以肯定的是,欧盟对华政策主流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积极的,这不仅是由于欧洲的经济增长需要中国的贡献,也由于欧盟谋求国际权力需要中国的支持,还由于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中国的合作与参与。欧盟经济的低速增长速度与中国稳定的高经济增长使欧盟支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利益所得;欧盟作为一个独立的国际政治实体正在极力谋求获得国际规则能力与国际行动能力,这包括多边体系、欧元与欧洲货币权力、世界贸易规则以及欧美日冲突制衡机制等。欧盟的国际政治经济利益需求要求有实力强大的国家支持,这就使欧盟不能忽视与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发展良好持续的经济关系,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且,正如欧盟2001年文件所表明的,“从全球化角度来看,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既是一切国际性和区域性重大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谓接触,就是要建立全面的联系,以便在一切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协助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国际性和区域性问题”。但是,欧盟始终是“自我利益导向”的,这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里在不同程度上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这种不同影响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我国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展对欧经贸关系,支持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安全。当前的核心任务是强化对欧洲以及中欧经贸关系的研究,制定我国对欧经贸关系长期政策。
在发展对欧长期经贸关系中要实现四个层次的平衡,即对外与对内的平衡、对欧盟与对其他地区的平衡、对欧盟的政治与经济的平衡、对欧盟与对其成员国的平衡。
首先,要做到对外与对内的平衡。考虑到全球化、中国与国际经济的密切关系以及我国在经济起飞阶段所需要的外部支持,大力发展与包括欧盟在内的一切国家的经贸关系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但考虑到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外交政策与巨大资源规模,我国在大力发展对欧经济关系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国内经济的发展,从而既保证获得对外经济交往的收益,也能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日益改进,市场结构也在逐步成熟,而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在逐渐现代化,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因此,“眼睛向内”的发展模式已经具备条件。
其次,要做到对欧盟与对其他地区的平衡。大力推进各种形式、渠道的东亚合作,积极促进东亚真正形成一支区域性力量,我国过去重美日而轻欧洲的对外经济政策必须适时调整,建立起相对平衡的中美、中日与中欧经贸关系政策框架,既有利于我国继续与世界三大经济力量的经济交往,同时也避免受制于美日的被动局面。
欧盟经济范文篇7
[关键词]emu欧盟经济影响
ananalysisoneconomiceffectsofemutoeu
(departmentoffinanc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tianjinacademyofsocialscience,tianjin300191)
abstract:duringtheincorporationofeurope,europeaneconomicandmonetaryunionhasanimportanteffectonitsmembers.inthispaper,weanalysistheeconomiceffectsofemutoeuropeunion.theresearchoutspreadsfromthemicroeconomicleverandmacroeconomiclever.
keywords:emueueconomiceffects
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europeaneconomicandmonetaryunion)(简称emu)自成立以来,持续推动着欧盟的货币一体化进程。到2002年1月1日欧元(包括纸币和硬币)已经成为合法付款方式,同尚存的各成员国货币一并流通;2002年7月1日起,欧元区各12国货币已经全部退出流通领域,欧元成为欧盟内部唯一的合法货币。在这种背景下,欧元不仅成为欧盟内部成员国间进行相互结算和支付的手段,而且成为与美元和日元并立的世界三大国际货币之一。欧元作为欧盟的统一货币,代表着一个具有3亿人口的单一性市场和占世界经济总量1/5规模的真实经济,欧元的正式流通必将对欧盟经济及整个世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到各国(欧盟内部各国、欧盟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的配置和效率、各国间经济政策的博弈和协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及各国间经济福利的分配和结构等。
但本文将集中研究emu对欧盟经济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宏观性影响和微观性影响。
一、emu对欧盟经济的宏观影响
货币一体化是欧盟走向最终统一的标志性界碑,但对于那些本着经济或政治利益而急于获得欧盟成员资格(eu)的前东欧各国来讲,emu提高了他们加入欧盟的门槛。当然,欧元正式流通意味着欧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深化,它对欧盟的整体经济环境都具有一定的裨益,但这种利益也是有成本的。
(一)emu对欧盟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
emu的支持者认为,统一的货币将带来更趋稳定的汇率,较低的交易成本、较高的价格透明度从而减少信息成本并激发欧盟内部的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这些都有利于提升欧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随着企业成本的降低也有助于增加欧盟内部消费者的经济福利。而且,按照德国中央银行模式构建的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ecb)也预期能够保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降低真实市场利率从而激励投资、产出的增加和就业率的提高(eucommission,1992)[1]。
马斯特里赫特收敛性标准(themaastrichtconvergencecriteria)(简称mcc)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欧元区的经济稳定性,因为它对各成员国政府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和国债约束)、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率和长期利率)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这些标准被ecb认为是利用减小不对称性外部冲击②进而稳定欧元区经济的便利化机制。而稳定和增长协定(thestabilityandgrowthpact)(简称sgp)也可以保证emu加入国保持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因为当某成员国的经济增长绩效激起民愤或无法采取措施改善经济增长环境时,将面对处以此国gdp0.5%的罚款,其唯一的例外性条款是当某成员国正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的标准是此国国民收入出现超过2%的持续下降(artis&buti,2000)[2]。
(一)emu对欧盟宏观经济的消极影响
emu的反对者认为,统一的货币会导致成员各国对自主性调节经济的工具的丧失,从而引发欧元区经济的不稳定。由于无法对各国具有差别化特征的产业结构、就业和产出进行客观的测度,“真实收敛性标准”不具有现实性,反而容易引起不对称性的外部冲击。同样,面对多样化的各国经济,ecb力图用单一的政策工具——普通利率来稳定欧元区的经济将被证明是无效的。货币政策影响eu成员国的差别性效应根源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经济结构的不对称性,直接原因是各个成员国具有不同的产权结构和多样的利率结构。例如,英国经济对短期利率变动的敏感系数是欧盟平均水平的4倍(eltis,1996)[3]。根据minford(2000)的估计,ecb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调整可能引起成员国经济的衰退规模扩大1倍;而ecb通过推行低通货膨胀而树立信誉的决心可能导致成员国经济的过度通货紧缩[4]。
这种内生于mcc和sgp的通货紧缩偏差,在整个1990年代估计减少了欧盟gdp5%的增长,并导致700~1000万欧洲人失业(holland,1995)[5]。sgp通过限制超出gdp3%的财政赤字,阻止了各国政府利用凯恩斯宏观政策对经济的反经济周期性调节。而且,本来在整个经济周期内一国的国家预算常常会以超过gdp10%的比例变动,而sgp却硬性地规定一国在经济繁荣时期必须保持占gdp7%的预算结余,否则政府只能被迫在经济下降的中期增加税收并减少政府支出(burkitt,baimbridge&whyman,1997)[6]。因此,michie(2000)认为emu将使得欧盟经济处于“高失业水平的锁定状态”,而当需要应用活跃的宏观经济政策以降低失业率时却陷入了放任主义矛盾(thelaissez-faireorthodoxy)[7]。此外,各项收敛性标准常常由于各种原因而遭偏废,在从1990~1997发生的120个场合(标准应当被执行时)下,mcc仅仅在13个场合下被完全实施;而在过去的近40年里450个可能机会中,sgp仅仅被依照执行了13次(eichengreen,2000)[8]。
这些负面效应可以用工资和价格弹性、劳动力流动及财政的联邦化(fiscalfederalalism)来解释。众所周知,欧盟经济趋于面临严重的工资刚性,尽管欧盟内部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别和较高的失业率,其内部的劳动力流动指标却只及美国的1/3。而且,这些数据还仅仅是各国内部的劳动力流动程度,如果涉及到成员国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则由于语言障碍、文化差别及非资历认同等原因,这个数据肯定更小。财政的联邦化有利于更公平地在欧盟内部重新分配emu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但即使对这种配置进行最为适中的调整也会引起欧盟预算的大幅度增加(欧盟预算现仅占其gdp的1.24%),所以具体操作起来会遇到很大的政治障碍。
eltis(2000)认为,meu会引发政府权力的扩张,这意味着对经济的过度管制和在福利政策上的过度开支,从而引起“欧盟硬化症”(eurosclerosis),即一种集合高税收、高管制的劳动力和产品市场以及高政府补贴的局面,这将大大降低欧盟经济的弹性。currie(1997)提出,要保持meu的中长期稳定,关键在于对欧盟内部的财政、福利和劳动力市场配置进行结构性改革,同时减少结构性失业[9]。按照edmonds(2000)的研究,欧盟内部的社会派政治家和各个行业工会的领导人,将依据他们从meu中获得的预期效用来决定他们对单一化市场和统一性货币的支持力度[10]。
emu支持者声称,emu有利于避免欧盟内部的投资者被吸引到货币更稳定的地区,而且,单一化内部市场(thesingleinternalmarket)的建立(简称sim)可以抬高竞争对手进入的门槛,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保护主义带来的报复。但反对者则认为这种利益不具有现实性,因为对贸易进行刻意管制将直接违背罗马条约(thetreatofroma)、单一欧洲法案(thesingleeuropeanact)和马赫条约(themaastrichttreat),而且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将直接触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原则。
二、emu对欧盟经济的微观影响
emu对欧盟经济的微观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欧盟内部的企业及其外部竞争者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性影响效力上。
(一)、竞争能力
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欧盟企业的成本将会明显下降。首先,欧元的正式流通直接减少了欧盟成员间进行交易所需的货币兑换,从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根据欧盟委员会(1992)的估计,这种节约能够带来推进欧盟每年gdp0.4%的增加③;其次,单一的货币(欧元)可以消除跨国交易时所面临的汇率不确定性,因此有利于微观主体进行有效决策。企业也不必通过套期保值处理汇率风险了,可以节约相关的手续费;第三,统一的货币减少了汇率的风险溢价,导致真实利率降低,从而可以节省投资成本,欧盟委员会(1990)估计这种节省可推动欧盟gdp每年07%~1%的增长。
当然,由于在欧元区交易的所有商品、服务及要素都由统一的欧元来标价,emu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提高了交易商品的价格透明度。价格透明度的提高可以降低信息成本并强化欧盟内部的企业竞争,带来价格向下的压力,这有利于增加欧元区消费者的福利。依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这种效应将带来欧盟gdp每年0.3%的增加④。
(二)、单一性市场
低信息成本、高价格透明度及汇兑风险的消除都有利于欧盟单一化内部市场的完善,尽管现在emu仅仅局限于欧盟15国中的12个,但毫无疑问的是“一价定律”将会逐步扩展到全欧盟,从而提升整个欧盟的市场交易量及竞争激烈度。单一性市场无疑为各国的多样化产品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各种产品在价格、质量、品牌及服务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可能由价格差别化转向品牌差别化上来。此外,将不同产品的不同货币标价转化为统一的欧元标价可能引起产品的价格结构、生产质量或数量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例如,某种饮料在法国原来的标价是人们所熟悉的ff14.90,在转换为欧元标价eur2.25时,人们可能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此时,如果厂商提价将引起消费者的敌视(认为企业利用货币转化来恶意抬高售价),而厂商降价则由于厂商只有较小的边际利润而不可行,为此厂商会考虑对此种饮料进行重新包装从而引起饮料单位品质或数量的改变(可能涉及到生产线的重新组装)。
sim对不同产业部门的影响效果不同。制造业部门会因真实利率的降低而获益,因为它们的厂房和生产投资具有较长的寿命周期,其中那些生产耐用消费品的大型企业会因市场边界的扩大而扩大生产规模。为此,通信或航空行业的企业兼并现象会越来越多,而小企业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更容易被敌意性收购,未来涉及生产性行业的购并活动会逐步增加。相反,对于欧盟内部那些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产业来讲,由于受到单一性市场内生的自由主义,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已签订的开放商业及公共服务领域的协议以及emu带来的价格透明度等的影响,都面临着不小的和竞争压力,其中邮电、商业和信息产业首当其冲。
金融产业部门是受货币一体化进程影响最深的部门。单一的货币有利于推进欧盟资本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强化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并导致金融兼并的活跃和投资理性的增加。当然金融机构竞争压力下的低金融服务费用在有利于企业融资的同时将以增加金融服务部门内的失业率为代价。对于那些能够持续推进自身金融创新的金融机构,在争夺欧元区市场份额的竞争中会为自己多争得一些契机和胜算。
对于那些经营跨国交易或电子商务的企业来讲,单一化市场意味着他们已有优势的丧失,这类企业被市场竞争淘汰的可能性今后会大大增加。事实上,单一化市场意味着所有企业的边际利润会出现显著下降,不过这种下降的幅度取决于企业的市场权力和产品价格弹性。
(三)、劳动关系
强化内部的劳动关系对于emu推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微观企业的业绩提高都很有裨益,由于政府缺乏调节本国企业以适应国际竞争的替代性工具,各成员国只能依赖工资政策而将本国总体实际工资的增长与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相挂钩。欧盟关于增长、竞争力和就业的白皮书中就有关工资限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而欧盟经济政策委员会也认为对工资进行限定是必要的。有关的研究也表明,通过在中观的产业层面对工资谈判进行协调,便于有关各方将通货膨胀的影响内生化于其决策中,因此像荷兰、德国和爱尔兰等国已经在政府和劳资双方之间签订了相关的社会性协议,以保证本国实际工资的调整能够适应emu标准⑤。事实上,欧盟对企业进行内部的集体性劳资谈判也是鼓励的,为了能使企业具有较好的工资调整弹性而又不违背emu的规定,现有的工资谈判常常集中于非工资性条款或条件,如教育培训、提升机会及组织纪律等方面。
为了提高欧盟内部劳动力的流动性,统一性的劳动力市场需要建构起来,但现实的条件决定了这种统一性劳动力市场只能局限于特定的劳动力群体,比如具有特殊技术或管理技巧的群体、具有高流动性的劳动力群体、更年轻的劳动力群体等。但在建构针对这类群体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过程中,会面临原有各成员国的及各行业工会组织的强烈抵触,其博弈过程是长期而复杂的。
此外,货币的统一将增加各地区各部门间差别化工资的透明度,但日益增长的无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却要求工资公平的平均主义思想会增加劳动力市场的刚性。这将引起工资水平的收敛性(趋同性)压力,由于各成员国间在劳动效率和工资水平上具有相当的不平衡性,这种工资水平的地区平均性倾向会使那些低收入的成员国(如爱尔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失业率的提高。1990年代,东西德合并后的德国就发生过类似情况。
(四)、过渡性成本
引入一种货币替代其他多种货币是有成本的。这种货币过渡成本(transitioncost)包括:(1)消费者对新货币价值体系进行适应的心理调整,这种心理调整的成本是潜在的而又不可忽视的;(2)会计和账户体系的重建成本,即需要对计算机系统重新调整,还需要开立新的欧元银行账户;(3)价格标签重制成本,其中从2002年1月1日到2002年7月1日需要标出本国货币和欧元两种面值的价格,2002年7月1日以后全部商品价格标签都需要换成欧元标价。根据欧洲银行联合会的估计,欧盟的商业银行在货币过渡期间的4年内需要花费63亿~79亿英镑,大约占到每年商业银行总运营成本的2%。英国零售协会估计整个英国零售商将因货币过渡花费35亿英镑的成本,其中的17%是在欧元正式流通之后开始的6个月商品双标价时期的成本。arestis&sawyer(2000)估计英国加入货币联盟的货币过渡性成本将达到187.5亿英镑,大致占英国gdp的1.9%⑥[11]。
(五)、外部性影响
欧盟的货币一体化进程不仅仅对“欧洲型”企业具有影响,对于那些投资于欧盟的跨国公司,必须与欧盟的企业一样承受emu带来的各种收益、成本和风险;对于那些与欧盟企业保持互补性关系的非欧盟企业,emu给其带来的效应更多地是直接性的正向效应;而对于那些与欧盟企业产生竞争的非欧盟企业来讲,由于emu引起欧盟内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具体原因如上文分析),未来对市场的争夺将日趋激烈。
此外,emu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存量和流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影响对欧fdi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需求水平,而产品的需求水平又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和市场活跃的程度以及整体经济环境和劳动力质量。这样,由于emu一方面能够推进欧盟单一化市场的建立及提升市场的活力(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微观经济的高效),同时可以强化欧盟内部的劳动联系(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及统一性劳动力市场的建构),外加相对稳定的汇率,这些都有利于对欧fdi的流入,当然对欧fdi流入的增加速度还取决定于投资者对emu未来成功的预期。至于emu对欧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利用经济一体化理论中的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扩大效应来解释。
注释:
①mcc依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themaastrichttreaty)而定,规定:
(ⅰ)各成员国的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欧洲货币体系(ems)中最低的三个国家通货膨胀率平均水平的1.5%;
(ⅱ)各成员国长期利率只能保持在条件(ⅰ)中同样三个国家的平均长期利率水平的2%区间内;
(ⅲ)加入国必须至少两年内保持于真实汇率水平(erm)的狭窄波动带内而没有重新调整;(ⅳ)各国政府的预算赤字不能被欧洲议会(europeancouncil)视为“过度”,根据马赫条约104c(2)条款,其预算赤字超标临界点是在非暂时性或特殊性情况下该国gdp的3%;(ⅴ)各国的国家负债也不能“过度”,根据马赫条约104c(2)条款,将这种过度定义为:一国的政府负债超过本国gdp的60%并且没有以“令人满意”的步伐进行降低。
②不对称性外部冲击(asymmetricexternalshocks)指那些发生于外部的、一国政府无法控制但对国内不同部门经济产生差别性影响的事件。例如,世界石油价格急剧下降有利于英国或荷兰的能源产业,但会增加制造部门和流通部门的生产成本。根据这种情况,欧盟大部分国家将选择宽松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他们的经济发展,而对于英国或荷兰两国来讲可能更偏好中性的或偏紧的货币政策。因此,对货币联盟各国经济制定越严格的收敛性标准,则越有利于降低这种由于不对称性外部冲击所带来得不对称性程度。
③但burkitt等人(1997)认为欧盟的估计过于夸大,他们研究发现:那些交易额超出5百万美元的交易中,货币间的兑换成本仅仅占到交易额的0.05%。
④burkitt等人(1997),hallett&vines(1993)认为需要谨慎地对待欧盟委员会所做出的这些估计,因为依据相关分析,货币统一带来的各种“好处”加起来最多能够推动欧盟gdp每年0.3%的增长。
⑤但marsden(1992)研究发现,这种协调性工资谈判无法微观地影响到企业对工资制度的具体应用,因为企业为了激励雇工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往往需要较大的工资调节弹性,企业对工资的过分调节也时有发生。
⑥whyman(2002)分析认为,对货币过渡成本进行估计,从产业层面的测度精度要优于从宏观经济整体层面进行的测度精度,因此arestis&sawyer(2000)的估计不是很准确。
参考文献:
[1]eucommission.treatyoneuropeanunion[m].luxembourg:officefortheofficialpublicationsoftheeuropeancommunities.1992.
[2]artis,m.j.,andbuti,m.closetobalanceorinsurplus:apolicy-maker’sguidetotheimplementationofthestabilityandgrowthpact[j].journalofcommonmarketstudies,2000.38(4):563-592.
[3]eltis,w.a.ifemuhappensshouldbritainjoin?[j]internationalcurrencyreview,1996.23(3):61-66.
[4]minford,p.thesinglecurrency:willitworkandshouldwejoin?inm.baimbridge,b.burkittandwhyman(eds.),asinglecurrencyforeurope?[m].london:macmillan.2000.
[5]holland,s.squaringthecircle?[m]themaastrichtconvergencecriteria,cohesionandemploymentforeurope.nottingham:spokesman.1995.
[6]burkitt.b.baimbridge,m.andwhyman,p.apricenotworthpaying[m].oxford:nelsonandpollard.1997.
[7]miche,j.theeconomicsconsequencesofforbritain.inm.baimbridge,b.burkittandwhyman(eds.),asinglecurrencyforeurope?[m]london:macmillan.2000.
[8]eichengreen,b.savingeurope’sautomaticstabisers.inm.baimbridge,b.burkittandwhyman(eds.),asinglecurrencyforeurope?[m]london:macmillan.2000.
[9]currie,d.theprosandconsofemu[m].london:h.m.treasury.1997.
欧盟经济范文篇8
1.完善的机构设置,为跨界治理提供制度基础
当今世界组织间网络合作的成功典范莫过于欧盟的区域合作。在纵向上,欧盟区域合作的组织体系形成了超国家、国家、跨境区域、地方等多个等级层次,实现了各个层次的权利平衡和利益表达机制的畅通。就横向看,欧盟的区域协调组织名目繁多,在整个区域合作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日益彰显出公共部门、私营机构与第三部门的“合力”作用。在这些组织群体中,区域协会、银行、利益团体、政策联盟、政党、公共舆论等形成几股重要的力量。这一系列区域合作的制度框架,形成了一套稳固的制度基础。
欧盟是一个“特殊政体”,一种远远超过国际组织,但又不符合联合国国家思想的政治体制。这一“特殊体制”显示了欧盟在协调跨界行政主体方面的能力,其能力是由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目标和工具以及执行政策目标和运用政策工具的组织形式所构成。欧盟共有5个主要机构,欧洲理事会、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其他重要机构还有欧盟审计院、欧洲中央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区域委员会、欧洲警察局和欧洲军备局等。
2.坚实的法律基础,保证了合作组织与政策工具的合法性
政策是行为主体制定的,而且还需要由行为主体来运用,行为主体制定和运用政策工具还要有相应的合法性。因此,组织机构及法律框架构成了欧盟经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是欧盟的法律基础,它规定了欧盟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政策行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根据这个法律,欧共体的行为主体形成了主要由欧洲委员会、部长理事会、欧洲议会及区域委员会等组成的组织架构。欧盟的区域合作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其合作的法治文化和健全的法制规则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在起初的《欧共体共同体条约》还是在后来的《欧盟条约》中,区域合作法制化的思想一以贯之。欧盟及成员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对法律法规的制定,且文本内容非常详细,操作性很强。据欧盟官员介绍,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的规划和法律法规文本,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居民和政府的意愿,并能使企业、居民和政府有章可循,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欧盟各项政策实施的每一方面和每一步都遵循严格的定义、规范和量化标准,以保证政策实施的科学性、高效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由定义、规范和标准构成的机制指导援助决策可以避免长官意志,避免地方与决策机构间的纠纷,以及避免由此造成的决策拖延,同时也有可以铲除腐败的根源。
3.实施共同农业政策,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发展
1962年1月,在统一市场、共同体优先和财政一致的前提下,欧盟前身——欧洲共同体的欧洲委员会建立了欧洲共同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最大的特点是:对内实行价格支持,对外实行贸易保护。同时,欧盟部长理事会确定的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三项基本原则:单一市场原则;共同体优惠原则和共同财政原则。共同农业政策的运行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市场机制、货币补偿金机制、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eaggf)和共同市场组织来实现的。
欧洲共同农业政策从成立之初就成为日后欧盟建立包含商品、服务、人员、资本均能自由流动的单一市场的基础,并因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成为协调共同体内政治、经济情况各不相同的各经济体的黏合剂。回顾共同农业政策的演变,欧盟农业政策目标在过去40多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从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产品自给率水平转变为减少过剩、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发展和维护农村社区等。综观共同农业政策的发展变迁可以看出,欧洲各国在各个阶段针对不同经济形势而制定的农业政策是比较成功的。共同农业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农业的发展和欧洲经济的复兴,推动了欧洲一体化事业的进程。
4.欧盟推行区域政策,缩小成员国间的差距
早在欧共体成立之初,就已经认识到地区差距会威胁到一体化的进程。1958年的《罗马条约》前言强调,“切望通过缩小存在于各地区间的差距和降低贫困地区的落后程度,加强各国经济的一致性和保证它们的协调发展”。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欧盟区域政策两个重要的举措。
问题区域的确定。“有问题地区”包括为了形成一种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经济和社会的基础结构而需要提供长期援助的不发达地区;为了通过生产性投资来调整产业结构,抑制夕阳工业的发展,促进新兴工业的建立而需要短期或中期援助的地区;受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或受共同体政策影响以及预计要受到影响的地区;边境地区。在法律的框架内得到确认的“有问题区域”能够得到区域政策的支持和直接的财政援助。
协调成员国的政策工具。政策工具涵盖了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rdf)、欧洲社会基金(esf)、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eaggf)、结构和聚合基金(structuralandcohesionfunds)以及其他的投资机构。这些资金来源于欧盟共同财政预算,主要是通过欧盟内经济区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3个级别之间互协商,以长期区域发展项目形式或专门计划的形式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实现的,用于援助成员国贫困地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5.实行共同社会政策,逐步实现欧盟社会聚合
欧洲联盟是由世界上一些社会政策体系最为完备的福利国家组成的,但欧盟没有把成员国中发展完善的社会再分配制度统筹起来,根据欧洲统一大市场的需要,通过成员国和欧盟的双重努力,逐步建立独特的社会政策体系。在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欧盟逐步建构了一个“社会政策区域”,以解决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所面临的诸如失业、贫困等重要社会问题。这个“社会政策区域”是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的签署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1994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社会政策白皮书》,1997年通过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将社会政策的发展导入了一个更新更广的领域。2000年,欧盟《社会政策议程》提出了社会欧洲的建设目标:实现欧洲社会模式的现代化。
欧盟的经验就是,把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与消除社会排斥结合起来,使欧盟的成员国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把原有的不同国家的社会政策粘合起来,并通过欧盟的作用,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在一体化的范围内进行社会整合。
6.重视科技发展战略,实施科技一体化
自1984年欧共体实施《第一个科技发展和研究框架计划(1984-1987)》以来,欧盟已经落实了六个科研总体规划,它们在促进共同体范围的科研合作,克服成员国间重复研究、浪费资金及势单力薄等弊端,发挥欧洲整体科技优势方面,做出了贡献。科技框架计划从共同体出发,指明未来4年或5年期间共同科技研究总的发展方向,通过整体规划,确定共同体的所有研究与开发行动,包括这些行动的科学技术目标、优先领域、项目安排、经费预算等。科技框架计划的具体执行方式主要包括3种,即由共同体研究中心进行的直接行动、由共同体资助并在成员国的研究中心进行的间接行动、可以超越共同体范围的所谓联合行动(如在成员国间或在成员国与有关联系国之间展开)。显而易见,由于共同体的大力介入,欧洲科技框架计划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成员国间的科研活动协调,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重复以提高研究项目的效率,并最终对提升欧洲科技水平产生积极的推动力,因此它在共同科技政策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欧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教训
欧洲联盟仅仅是一个国家邦联,但它不是一个联邦国家。过去50年里,它的政治制度不断演变,建立在一系列条约基础之上。在实现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欧盟的决策机制问题。欧盟的决策机制是首脑会议和欧盟理事会。首脑会议实行共议制,如果在某个问题上一时无法取得共识,则推迟到下次首脑会议再议。这种决策机制虽然降低了大国操纵的机率,但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出现了无法兼顾的两难境地。此外,对欧盟委员会(欧盟的执行机构)的大小和席位分配、对欧盟议会席位多少和分配也都存在着争议。随着欧盟的扩大和一体化进程的深化,欧盟在政策协调上难度增大,甚至出现僵持局面。
二是利益分配问题。成员国内部经济差距大,扩大后机构和协调更加困难;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各项开支,2004年初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今后十年的年度预算框架,预计预算额将从目前的1,000亿欧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0亿欧元,即占到欧盟生产总值的1.15%。这一建议遭到净摊款国的反对。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基础不同,受惠国和净受惠国之间就存在无法避免的利益分配问题。
此外,欧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存有一定困惑,这在目前的制宪问题上反映得尤为明显。欧盟是在摸索中成长的,今后究竟是走向邦联、联邦还是其它形式的超国家联合,欧盟领导人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一致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财经研究,2007,(1).
[2]韩喜平,李罡.从价格支持到农村发展——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演变与启示.理论探讨,2007,(2).
[3]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赴德国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培训团.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启示与借鉴.中国经贸导刊,2004,(10).
[4]赵昌文,swain,n.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欧盟经济范文篇9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旦失业率低于6%,通货膨胀率就会急剧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特别是90年代后期经济增速平均超过4%,失业率降至3.9%,而核心通货膨胀率却低于2%。一些经济学家把美国出现的这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即“一高两低”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尽管经济学界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形成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周期特征淡化、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10年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2000年,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1996-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1999年,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2001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01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99年,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5、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创新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在创新能力方面,欧洲远远落后于美国,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1998年,欧盟15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其gdp的比重为1.8%,而美国为2.8%。同时,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研发和成果商品化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科技市场。欧盟委员会已计划设立欧洲研究区,以减少研究力量的分散,鼓励研究单位和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国外的技术人才。
欧盟经济范文篇10
目前,欧盟地区是世界上社会保障体系最为完善的地区,社会保障模式属于典型的“普救式”,内容丰富,种类齐全,水平普遍较高,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失业、退休、入学、住房等均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而且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可以普遍享有,有些成员国更是有高福利国家的美称。这种社会保障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发展,保持了社会稳定,保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平。虽然战后欧洲许多国家都有过工人罢工,有时斗争还相当激烈,但总的看来,福利国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及阶级矛盾,使欧盟各国保持了长期的社会稳定。因此,欧洲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欧洲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欧洲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这样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却成为制约欧盟经济快速发展的绊脚石。
第一,高福利、高税收导致公共开支巨额增长,对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欧盟国家的税收普遍较高,各类社会组织交纳的税收是社会保障金的主要来源,社会成员个人收入的30%左右也要用于交纳各种保险金和税款,像瑞典这样的高福利国家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更是在43%—61%之间。如此高额的税率形成了两个负面作用:一是高税收成为外资进入、流通的壁垒,阻碍了资本的流动和进入;二是造成欧盟各国自己的企业和资本纷纷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即使是公民个人也为了逃避高额税收而将个人的资金转向其他低税的国家,导致欧盟各国乃至整个经济体的资本流失。同时,社会福利等公共支出的过度膨胀,超出了国家经济的负担能力,损耗了国民经济的“元气”,一方面降低了储蓄率、投资率;另一方面又提高了消费、财政赤字,形成滞胀并存的局面。
第二,项目繁多的社会保障支出,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政府利用财政手段刺激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大削弱。欧盟一些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大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可承受的极限,而且随着各国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障支出仍呈不断攀升的趋势。目前法国社会保障的总支出已经达到了1万亿法郎。过多的财政支出,一些国家出现了政府投资行为大幅减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经济低增长的必然后果;这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公众个人的利益,使政府税收锐减,陷入投资少、增长慢、税源少、税收减、支出大的经济发展“怪圈”。以英国为例,庞大的社会保障开支同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争夺有限的资金,国民收入中本可以用于发展经济的那部分资金,正以社会福利的形式被消费掉,影响了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私人企业的资本积累,削弱了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第三,高额的失业救济金导致许多劳动者宁可赋闲在家也不愿意从事低工资低收入的工作,“自愿性失业”成为欧盟许多国家和政府解决不了的一大社会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就是较高的失业救济金使失业者仍能依赖政府津贴度日,客观上助长了不少人的惰性。据最新统计,目前英国不工作而靠政府津贴为生的单亲父母大约有100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靠政府“长期病号”津贴为生者达175万人,法国有180万人靠失业救济金生存,所以欧盟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是“养懒汉”的制度。人们参加工作的所得在纳税后,同不参加工作而从社会保障制度中获取的各种形式的津贴之间的差距不大,严重影响了人们参加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造成大批专业人才的外流。
相关文章
欧盟保健食品监管特点及启示 2022-02-06 10:51:56
欧盟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机制思考 2022-03-18 08:46:32
欧盟公共体育政策对群众体育的影响 2022-11-06 09:04:39
欧盟汽车型式制度综述 2022-07-09 02:41:33
债务危机下欧盟财政的进展与挑战 2022-06-05 10:48:44
欧盟法律的金融刑法 2022-10-29 04: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