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区域经济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11 01:15:58
欧盟区域经济范文篇1
1.完善的机构设置,为跨界治理提供制度基础
当今世界组织间网络合作的成功典范莫过于欧盟的区域合作。在纵向上,欧盟区域合作的组织体系形成了超国家、国家、跨境区域、地方等多个等级层次,实现了各个层次的权利平衡和利益表达机制的畅通。就横向看,欧盟的区域协调组织名目繁多,在整个区域合作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日益彰显出公共部门、私营机构与第三部门的“合力”作用。在这些组织群体中,区域协会、银行、利益团体、政策联盟、政党、公共舆论等形成几股重要的力量。这一系列区域合作的制度框架,形成了一套稳固的制度基础。
欧盟是一个“特殊政体”,一种远远超过国际组织,但又不符合联合国国家思想的政治体制。这一“特殊体制”显示了欧盟在协调跨界行政主体方面的能力,其能力是由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目标和工具以及执行政策目标和运用政策工具的组织形式所构成。欧盟共有5个主要机构,欧洲理事会、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其他重要机构还有欧盟审计院、欧洲中央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区域委员会、欧洲警察局和欧洲军备局等。
2.坚实的法律基础,保证了合作组织与政策工具的合法性
政策是行为主体制定的,而且还需要由行为主体来运用,行为主体制定和运用政策工具还要有相应的合法性。因此,组织机构及法律框架构成了欧盟经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是欧盟的法律基础,它规定了欧盟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政策行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根据这个法律,欧共体的行为主体形成了主要由欧洲委员会、部长理事会、欧洲议会及区域委员会等组成的组织架构。欧盟的区域合作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其合作的法治文化和健全的法制规则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在起初的《欧共体共同体条约》还是在后来的《欧盟条约》中,区域合作法制化的思想一以贯之。欧盟及成员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对法律法规的制定,且文本内容非常详细,操作性很强。据欧盟官员介绍,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的规划和法律法规文本,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居民和政府的意愿,并能使企业、居民和政府有章可循,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欧盟各项政策实施的每一方面和每一步都遵循严格的定义、规范和量化标准,以保证政策实施的科学性、高效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由定义、规范和标准构成的机制指导援助决策可以避免长官意志,避免地方与决策机构间的纠纷,以及避免由此造成的决策拖延,同时也有可以铲除腐败的根源。
3.实施共同农业政策,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发展
1962年1月,在统一市场、共同体优先和财政一致的前提下,欧盟前身——欧洲共同体的欧洲委员会建立了欧洲共同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最大的特点是:对内实行价格支持,对外实行贸易保护。同时,欧盟部长理事会确定的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三项基本原则:单一市场原则;共同体优惠原则和共同财政原则。共同农业政策的运行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市场机制、货币补偿金机制、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eaggf)和共同市场组织来实现的。
欧洲共同农业政策从成立之初就成为日后欧盟建立包含商品、服务、人员、资本均能自由流动的单一市场的基础,并因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成为协调共同体内政治、经济情况各不相同的各经济体的黏合剂。回顾共同农业政策的演变,欧盟农业政策目标在过去40多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从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产品自给率水平转变为减少过剩、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发展和维护农村社区等。综观共同农业政策的发展变迁可以看出,欧洲各国在各个阶段针对不同经济形势而制定的农业政策是比较成功的。共同农业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农业的发展和欧洲经济的复兴,推动了欧洲一体化事业的进程。
4.欧盟推行区域政策,缩小成员国间的差距
早在欧共体成立之初,就已经认识到地区差距会威胁到一体化的进程。1958年的《罗马条约》前言强调,“切望通过缩小存在于各地区间的差距和降低贫困地区的落后程度,加强各国经济的一致性和保证它们的协调发展”。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欧盟区域政策两个重要的举措。
问题区域的确定。“有问题地区”包括为了形成一种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经济和社会的基础结构而需要提供长期援助的不发达地区;为了通过生产性投资来调整产业结构,抑制夕阳工业的发展,促进新兴工业的建立而需要短期或中期援助的地区;受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或受共同体政策影响以及预计要受到影响的地区;边境地区。在法律的框架内得到确认的“有问题区域”能够得到区域政策的支持和直接的财政援助。
协调成员国的政策工具。政策工具涵盖了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rdf)、欧洲社会基金(esf)、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eaggf)、结构和聚合基金(structuralandcohesionfunds)以及其他的投资机构。这些资金来源于欧盟共同财政预算,主要是通过欧盟内经济区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3个级别之间互协商,以长期区域发展项目形式或专门计划的形式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实现的,用于援助成员国贫困地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5.实行共同社会政策,逐步实现欧盟社会聚合
欧洲联盟是由世界上一些社会政策体系最为完备的福利国家组成的,但欧盟没有把成员国中发展完善的社会再分配制度统筹起来,根据欧洲统一大市场的需要,通过成员国和欧盟的双重努力,逐步建立独特的社会政策体系。在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欧盟逐步建构了一个“社会政策区域”,以解决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所面临的诸如失业、贫困等重要社会问题。这个“社会政策区域”是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的签署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1994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社会政策白皮书》,1997年通过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将社会政策的发展导入了一个更新更广的领域。2000年,欧盟《社会政策议程》提出了社会欧洲的建设目标:实现欧洲社会模式的现代化。
欧盟的经验就是,把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与消除社会排斥结合起来,使欧盟的成员国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把原有的不同国家的社会政策粘合起来,并通过欧盟的作用,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在一体化的范围内进行社会整合。
6.重视科技发展战略,实施科技一体化
自1984年欧共体实施《第一个科技发展和研究框架计划(1984-1987)》以来,欧盟已经落实了六个科研总体规划,它们在促进共同体范围的科研合作,克服成员国间重复研究、浪费资金及势单力薄等弊端,发挥欧洲整体科技优势方面,做出了贡献。科技框架计划从共同体出发,指明未来4年或5年期间共同科技研究总的发展方向,通过整体规划,确定共同体的所有研究与开发行动,包括这些行动的科学技术目标、优先领域、项目安排、经费预算等。科技框架计划的具体执行方式主要包括3种,即由共同体研究中心进行的直接行动、由共同体资助并在成员国的研究中心进行的间接行动、可以超越共同体范围的所谓联合行动(如在成员国间或在成员国与有关联系国之间展开)。显而易见,由于共同体的大力介入,欧洲科技框架计划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成员国间的科研活动协调,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重复以提高研究项目的效率,并最终对提升欧洲科技水平产生积极的推动力,因此它在共同科技政策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欧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教训
欧洲联盟仅仅是一个国家邦联,但它不是一个联邦国家。过去50年里,它的政治制度不断演变,建立在一系列条约基础之上。在实现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欧盟的决策机制问题。欧盟的决策机制是首脑会议和欧盟理事会。首脑会议实行共议制,如果在某个问题上一时无法取得共识,则推迟到下次首脑会议再议。这种决策机制虽然降低了大国操纵的机率,但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出现了无法兼顾的两难境地。此外,对欧盟委员会(欧盟的执行机构)的大小和席位分配、对欧盟议会席位多少和分配也都存在着争议。随着欧盟的扩大和一体化进程的深化,欧盟在政策协调上难度增大,甚至出现僵持局面。
二是利益分配问题。成员国内部经济差距大,扩大后机构和协调更加困难;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各项开支,2004年初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今后十年的年度预算框架,预计预算额将从目前的1,000亿欧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0亿欧元,即占到欧盟生产总值的1.15%。这一建议遭到净摊款国的反对。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基础不同,受惠国和净受惠国之间就存在无法避免的利益分配问题。
此外,欧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存有一定困惑,这在目前的制宪问题上反映得尤为明显。欧盟是在摸索中成长的,今后究竟是走向邦联、联邦还是其它形式的超国家联合,欧盟领导人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一致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财经研究,2007,(1).
[2]韩喜平,李罡.从价格支持到农村发展——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演变与启示.理论探讨,2007,(2).
[3]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赴德国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培训团.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启示与借鉴.中国经贸导刊,2004,(10).
[4]赵昌文,swain,n.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欧盟区域经济范文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欧盟经验教训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union—eu)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ies)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至今已经进行了6次扩大,现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达4.8亿,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欧元,成为全球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欧盟的区域发展经验对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欧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
1.完善的机构设置,为跨界治理提供制度基础
当今世界组织间网络合作的成功典范莫过于欧盟的区域合作。在纵向上,欧盟区域合作的组织体系形成了超国家、国家、跨境区域、地方等多个等级层次,实现了各个层次的权利平衡和利益表达机制的畅通。就横向看,欧盟的区域协调组织名目繁多,在整个区域合作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日益彰显出公共部门、私营机构与第三部门的“合力”作用。在这些组织群体中,区域协会、银行、利益团体、政策联盟、政党、公共舆论等形成几股重要的力量。这一系列区域合作的制度框架,形成了一套稳固的制度基础。
欧盟是一个“特殊政体”,一种远远超过国际组织,但又不符合联合国国家思想的政治体制。这一“特殊体制”显示了欧盟在协调跨界行政主体方面的能力,其能力是由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目标和工具以及执行政策目标和运用政策工具的组织形式所构成。欧盟共有5个主要机构,欧洲理事会、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其他重要机构还有欧盟审计院、欧洲中央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区域委员会、欧洲警察局和欧洲军备局等。
2.坚实的法律基础,保证了合作组织与政策工具的合法性
政策是行为主体制定的,而且还需要由行为主体来运用,行为主体制定和运用政策工具还要有相应的合法性。因此,组织机构及法律框架构成了欧盟经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是欧盟的法律基础,它规定了欧盟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政策行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根据这个法律,欧共体的行为主体形成了主要由欧洲委员会、部长理事会、欧洲议会及区域委员会等组成的组织架构。欧盟的区域合作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其合作的法治文化和健全的法制规则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在起初的《欧共体共同体条约》还是在后来的《欧盟条约》中,区域合作法制化的思想一以贯之。欧盟及成员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对法律法规的制定,且文本内容非常详细,操作性很强。据欧盟官员介绍,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的规划和法律法规文本,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居民和政府的意愿,并能使企业、居民和政府有章可循,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欧盟各项政策实施的每一方面和每一步都遵循严格的定义、规范和量化标准,以保证政策实施的科学性、高效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由定义、规范和标准构成的机制指导援助决策可以避免长官意志,避免地方与决策机构间的纠纷,以及避免由此造成的决策拖延,同时也有可以铲除腐败的根源。
3.实施共同农业政策,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发展
1962年1月,在统一市场、共同体优先和财政一致的前提下,欧盟前身——欧洲共同体的欧洲委员会建立了欧洲共同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最大的特点是:对内实行价格支持,对外实行贸易保护。同时,欧盟部长理事会确定的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三项基本原则:单一市场原则;共同体优惠原则和共同财政原则。共同农业政策的运行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市场机制、货币补偿金机制、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eaggf)和共同市场组织来实现的。
欧洲共同农业政策从成立之初就成为日后欧盟建立包含商品、服务、人员、资本均能自由流动的单一市场的基础,并因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成为协调共同体内政治、经济情况各不相同的各经济体的黏合剂。回顾共同农业政策的演变,欧盟农业政策目标在过去40多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从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产品自给率水平转变为减少过剩、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发展和维护农村社区等。综观共同农业政策的发展变迁可以看出,欧洲各国在各个阶段针对不同经济形势而制定的农业政策是比较成功的。共同农业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农业的发展和欧洲经济的复兴,推动了欧洲一体化事业的进程。
4.欧盟推行区域政策,缩小成员国间的差距
早在欧共体成立之初,就已经认识到地区差距会威胁到一体化的进程。1958年的《罗马条约》前言强调,“切望通过缩小存在于各地区间的差距和降低贫困地区的落后程度,加强各国经济的一致性和保证它们的协调发展”。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欧盟区域政策两个重要的举措。
问题区域的确定。“有问题地区”包括为了形成一种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经济和社会的基础结构而需要提供长期援助的不发达地区;为了通过生产性投资来调整产业结构,抑制夕阳工业的发展,促进新兴工业的建立而需要短期或中期援助的地区;受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或受共同体政策影响以及预计要受到影响的地区;边境地区。在法律的框架内得到确认的“有问题区域”能够得到区域政策的支持和直接的财政援助。
协调成员国的政策工具。政策工具涵盖了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rdf)、欧洲社会基金(esf)、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eaggf)、结构和聚合基金(structuralandcohesionfunds)以及其他的投资机构。这些资金来源于欧盟共同财政预算,主要是通过欧盟内经济区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3个级别之间互协商,以长期区域发展项目形式或专门计划的形式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实现的,用于援助成员国贫困地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5.实行共同社会政策,逐步实现欧盟社会聚合
欧洲联盟是由世界上一些社会政策体系最为完备的福利国家组成的,但欧盟没有把成员国中发展完善的社会再分配制度统筹起来,根据欧洲统一大市场的需要,通过成员国和欧盟的双重努力,逐步建立独特的社会政策体系。在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欧盟逐步建构了一个“社会政策区域”,以解决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所面临的诸如失业、贫困等重要社会问题。这个“社会政策区域”是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的签署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1994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社会政策白皮书》,1997年通过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将社会政策的发展导入了一个更新更广的领域。2000年,欧盟《社会政策议程》提出了社会欧洲的建设目标:实现欧洲社会模式的现代化。
欧盟的经验就是,把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与消除社会排斥结合起来,使欧盟的成员国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把原有的不同国家的社会政策粘合起来,并通过欧盟的作用,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在一体化的范围内进行社会整合。
6.重视科技发展战略,实施科技一体化
自1984年欧共体实施《第一个科技发展和研究框架计划(1984-1987)》以来,欧盟已经落实了六个科研总体规划,它们在促进共同体范围的科研合作,克服成员国间重复研究、浪费资金及势单力薄等弊端,发挥欧洲整体科技优势方面,做出了贡献。科技框架计划从共同体出发,指明未来4年或5年期间共同科技研究总的发展方向,通过整体规划,确定共同体的所有研究与开发行动,包括这些行动的科学技术目标、优先领域、项目安排、经费预算等。科技框架计划的具体执行方式主要包括3种,即由共同体研究中心进行的直接行动、由共同体资助并在成员国的研究中心进行的间接行动、可以超越共同体范围的所谓联合行动(如在成员国间或在成员国与有关联系国之间展开)。显而易见,由于共同体的大力介入,欧洲科技框架计划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成员国间的科研活动协调,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重复以提高研究项目的效率,并最终对提升欧洲科技水平产生积极的推动力,因此它在共同科技政策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欧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教训
欧洲联盟仅仅是一个国家邦联,但它不是一个联邦国家。过去50年里,它的政治制度不断演变,建立在一系列条约基础之上。在实现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欧盟的决策机制问题。欧盟的决策机制是首脑会议和欧盟理事会。首脑会议实行共议制,如果在某个问题上一时无法取得共识,则推迟到下次首脑会议再议。这种决策机制虽然降低了大国操纵的机率,但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出现了无法兼顾的两难境地。此外,对欧盟委员会(欧盟的执行机构)的大小和席位分配、对欧盟议会席位多少和分配也都存在着争议。随着欧盟的扩大和一体化进程的深化,欧盟在政策协调上难度增大,甚至出现僵持局面。
二是利益分配问题。成员国内部经济差距大,扩大后机构和协调更加困难;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各项开支,2004年初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今后十年的年度预算框架,预计预算额将从目前的1,000亿欧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0亿欧元,即占到欧盟生产总值的1.15%。这一建议遭到净摊款国的反对。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基础不同,受惠国和净受惠国之间就存在无法避免的利益分配问题。
此外,欧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存有一定困惑,这在目前的制宪问题上反映得尤为明显。欧盟是在摸索中成长的,今后究竟是走向邦联、联邦还是其它形式的超国家联合,欧盟领导人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一致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财经研究,2007,(1).
[2]韩喜平,李罡.从价格支持到农村发展——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演变与启示.理论探讨,2007,(2).
[3]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赴德国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培训团.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启示与借鉴.中国经贸导刊,2004,(10).
[4]赵昌文,swain,n.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欧盟区域经济范文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欧盟经验教训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union—eu)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ies)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至今已经进行了6次扩大,现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达4.8亿,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欧元,成为全球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欧盟的区域发展经验对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欧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经验
1.完善的机构设置,为跨界治理提供制度基础
当今世界组织间网络合作的成功典范莫过于欧盟的区域合作。在纵向上,欧盟区域合作的组织体系形成了超国家、国家、跨境区域、地方等多个等级层次,实现了各个层次的权利平衡和利益表达机制的畅通。就横向看,欧盟的区域协调组织名目繁多,在整个区域合作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日益彰显出公共部门、私营机构与第三部门的“合力”作用。在这些组织群体中,区域协会、银行、利益团体、政策联盟、政党、公共舆论等形成几股重要的力量。这一系列区域合作的制度框架,形成了一套稳固的制度基础。
欧盟是一个“特殊政体”,一种远远超过国际组织,但又不符合联合国国家思想的政治体制。这一“特殊体制”显示了欧盟在协调跨界行政主体方面的能力,其能力是由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目标和工具以及执行政策目标和运用政策工具的组织形式所构成。欧盟共有5个主要机构,欧洲理事会、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其他重要机构还有欧盟审计院、欧洲中央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区域委员会、欧洲警察局和欧洲军备局等。
2.坚实的法律基础,保证了合作组织与政策工具的合法性
政策是行为主体制定的,而且还需要由行为主体来运用,行为主体制定和运用政策工具还要有相应的合法性。因此,组织机构及法律框架构成了欧盟经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是欧盟的法律基础,它规定了欧盟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及政策行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根据这个法律,欧共体的行为主体形成了主要由欧洲委员会、部长理事会、欧洲议会及区域委员会等组成的组织架构。欧盟的区域合作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其合作的法治文化和健全的法制规则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在起初的《欧共体共同体条约》还是在后来的《欧盟条约》中,区域合作法制化的思想一以贯之。欧盟及成员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对法律法规的制定,且文本内容非常详细,操作性很强。据欧盟官员介绍,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的规划和法律法规文本,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居民和政府的意愿,并能使企业、居民和政府有章可循,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欧盟各项政策实施的每一方面和每一步都遵循严格的定义、规范和量化标准,以保证政策实施的科学性、高效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由定义、规范和标准构成的机制指导援助决策可以避免长官意志,避免地方与决策机构间的纠纷,以及避免由此造成的决策拖延,同时也有可以铲除腐败的根源。
3.实施共同农业政策,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发展
1962年1月,在统一市场、共同体优先和财政一致的前提下,欧盟前身——欧洲共同体的欧洲委员会建立了欧洲共同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最大的特点是:对内实行价格支持,对外实行贸易保护。同时,欧盟部长理事会确定的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三项基本原则:单一市场原则;共同体优惠原则和共同财政原则。共同农业政策的运行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市场机制、货币补偿金机制、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eaggf)和共同市场组织来实现的。
欧洲共同农业政策从成立之初就成为日后欧盟建立包含商品、服务、人员、资本均能自由流动的单一市场的基础,并因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成为协调共同体内政治、经济情况各不相同的各经济体的黏合剂。回顾共同农业政策的演变,欧盟农业政策目标在过去40多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从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产品自给率水平转变为减少过剩、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发展和维护农村社区等。综观共同农业政策的发展变迁可以看出,欧洲各国在各个阶段针对不同经济形势而制定的农业政策是比较成功的。共同农业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农业的发展和欧洲经济的复兴,推动了欧洲一体化事业的进程。
4.欧盟推行区域政策,缩小成员国间的差距
早在欧共体成立之初,就已经认识到地区差距会威胁到一体化的进程。1958年的《罗马条约》前言强调,“切望通过缩小存在于各地区间的差距和降低贫困地区的落后程度,加强各国经济的一致性和保证它们的协调发展”。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欧盟区域政策两个重要的举措。
问题区域的确定。“有问题地区”包括为了形成一种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经济和社会的基础结构而需要提供长期援助的不发达地区;为了通过生产性投资来调整产业结构,抑制夕阳工业的发展,促进新兴工业的建立而需要短期或中期援助的地区;受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或受共同体政策影响以及预计要受到影响的地区;边境地区。在法律的框架内得到确认的“有问题区域”能够得到区域政策的支持和直接的财政援助。
协调成员国的政策工具。政策工具涵盖了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rdf)、欧洲社会基金(esf)、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eaggf)、结构和聚合基金(structuralandcohesionfunds)以及其他的投资机构。这些资金来源于欧盟共同财政预算,主要是通过欧盟内经济区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3个级别之间互协商,以长期区域发展项目形式或专门计划的形式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实现的,用于援助成员国贫困地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5.实行共同社会政策,逐步实现欧盟社会聚合
欧洲联盟是由世界上一些社会政策体系最为完备的福利国家组成的,但欧盟没有把成员国中发展完善的社会再分配制度统筹起来,根据欧洲统一大市场的需要,通过成员国和欧盟的双重努力,逐步建立独特的社会政策体系。在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欧盟逐步建构了一个“社会政策区域”,以解决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所面临的诸如失业、贫困等重要社会问题。这个“社会政策区域”是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的签署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1994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社会政策白皮书》,1997年通过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将社会政策的发展导入了一个更新更广的领域。2000年,欧盟《社会政策议程》提出了社会欧洲的建设目标:实现欧洲社会模式的现代化。
欧盟的经验就是,把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与消除社会排斥结合起来,使欧盟的成员国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把原有的不同国家的社会政策粘合起来,并通过欧盟的作用,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在一体化的范围内进行社会整合。
6.重视科技发展战略,实施科技一体化
自1984年欧共体实施《第一个科技发展和研究框架计划(1984-1987)》以来,欧盟已经落实了六个科研总体规划,它们在促进共同体范围的科研合作,克服成员国间重复研究、浪费资金及势单力薄等弊端,发挥欧洲整体科技优势方面,做出了贡献。科技框架计划从共同体出发,指明未来4年或5年期间共同科技研究总的发展方向,通过整体规划,确定共同体的所有研究与开发行动,包括这些行动的科学技术目标、优先领域、项目安排、经费预算等。科技框架计划的具体执行方式主要包括3种,即由共同体研究中心进行的直接行动、由共同体资助并在成员国的研究中心进行的间接行动、可以超越共同体范围的所谓联合行动(如在成员国间或在成员国与有关联系国之间展开)。显而易见,由于共同体的大力介入,欧洲科技框架计划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成员国间的科研活动协调,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重复以提高研究项目的效率,并最终对提升欧洲科技水平产生积极的推动力,因此它在共同科技政策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公务员之家
二、欧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教训
欧洲联盟仅仅是一个国家邦联,但它不是一个联邦国家。过去50年里,它的政治制度不断演变,建立在一系列条约基础之上。在实现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欧盟的决策机制问题。欧盟的决策机制是首脑会议和欧盟理事会。首脑会议实行共议制,如果在某个问题上一时无法取得共识,则推迟到下次首脑会议再议。这种决策机制虽然降低了大国操纵的机率,但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出现了无法兼顾的两难境地。此外,对欧盟委员会(欧盟的执行机构)的大小和席位分配、对欧盟议会席位多少和分配也都存在着争议。随着欧盟的扩大和一体化进程的深化,欧盟在政策协调上难度增大,甚至出现僵持局面。
二是利益分配问题。成员国内部经济差距大,扩大后机构和协调更加困难;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各项开支,2004年初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今后十年的年度预算框架,预计预算额将从目前的1,000亿欧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0亿欧元,即占到欧盟生产总值的1.15%。这一建议遭到净摊款国的反对。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基础不同,受惠国和净受惠国之间就存在无法避免的利益分配问题。
此外,欧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存有一定困惑,这在目前的制宪问题上反映得尤为明显。欧盟是在摸索中成长的,今后究竟是走向邦联、联邦还是其它形式的超国家联合,欧盟领导人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一致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财经研究,2007,(1).
[2]韩喜平,李罡.从价格支持到农村发展——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演变与启示.理论探讨,2007,(2).
[3]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赴德国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培训团.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启示与借鉴.中国经贸导刊,2004,(10).
[4]赵昌文,swain,n.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欧盟区域经济范文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金融危机的产生
金融危机起源于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由资产证券化、疏忽的监管与盲目的全球投资者共同造成的。20世纪90年代允许混业经营后,新型衍生工具频频催生,信用消费门槛大幅调低以扩大市场,而巨大的市场自然成为全球投资的热门。“9·11”以后的2002年至2004年,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一直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上,这一政策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大大鼓励了商业银行纷纷放宽购房贷款标准,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危机前,信贷市场已经普遍采用将同质按揭贷款集中打包成新的债券(即次级债),在二级市场出售,这种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对冲信用市场日益高涨的风险。
二、欧盟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由于欧洲各国在危机爆发早期对形势判断有误,导致对危机的严重性估计不足,美国金融危机蔓延至欧洲后令各国措手不及。欧盟应对危机的过程也因此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成员国各自为政应对危机。9月底开始,危机蔓延至欧洲初期,各国纷纷自扫门前雪,根据自身情况采取行动,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应对措施也是五花八门,如9月28日,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宣布各自出资68亿、59亿和37亿美元,分别持有富通集团在三国分支机构49%的股份,英国财政部将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的部分资产国有化等等。
欧盟作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集团,成员国间金融、经济联系密切,联手应对金融危机至关重要。为此,10月4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德国总理默克尔、英国首相布朗、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欧元集团主席容克等欧盟领导人在巴黎召开紧急峰会,但会议成果让人大失所望,与会领导人虽然达成多项原则共志,但未出台任何具体措施,“泛欧救市基金”也因德国、英国的反对而不了了之。危机初期一段时间,欧盟各国救市行动各自为政,犹如一盘散沙,未能挽救市场信心,股市持续下跌,危机不断恶化,各国也因此意志到了协调行动的重要性。公务员之家
第二个阶段是欧洲各国联手救市。10月12日,欧元区15国举行的首脑峰会成为欧洲由各自为政到联手行动的转折点。这是欧元区成立以来举行的首次首脑峰会,尚未加入欧元区的英国首相布朗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也出席了会议。各国一改前此前各自为政的形象,达成“联手帮助银行融资行动计划”,核心内容是通过购买金融机构优先股和为其融资提供担保等方式,缓解金融机构的融资困境,稳定金融市场。会后第二天,各国便纷纷根据这一行动计划拿出大规模救市措施,德、法、英三大国分别公布了5000亿欧元、3600亿欧元和5000亿英镑的庞大救市案,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当日也出台了各自的救市案。在随后15日、16日的欧盟峰会上,各国还同意将欧元区的这一行动计划扩大至欧盟27国范围。目前,欧洲各国出台的救市案规模超过2万亿欧元,远远超过美国的7000亿美元救援案,是欧洲史上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除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外,还着眼未来,力求通过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来防止危机重演。欧洲领导人认为,当前金融危机源自美国,但却波及世界,欧洲所受影响尤其严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已“病入膏肓”,须推倒重建。在10月15-16日举行的峰会上,欧洲领导人一致呼吁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彻底改革”。18日,萨科齐和巴罗佐还特意到美国说服布什召开全球金融峰会,以推动改革。
欧盟区域经济范文篇5
金融危机起源于次贷危机,次贷危机是由资产证券化、疏忽的监管与盲目的全球投资者共同造成的。20世纪90年代允许混业经营后,新型衍生工具频频催生,信用消费门槛大幅调低以扩大市场,而巨大的市场自然成为全球投资的热门。“9·11”以后的2002年至2004年,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一直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上,这一政策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大大鼓励了商业银行纷纷放宽购房贷款标准,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危机前,信贷市场已经普遍采用将同质按揭贷款集中打包成新的债券(即次级债),在二级市场出售,这种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对冲信用市场日益高涨的风险。
二、欧盟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由于欧洲各国在危机爆发早期对形势判断有误,导致对危机的严重性估计不足,美国金融危机蔓延至欧洲后令各国措手不及。欧盟应对危机的过程也因此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成员国各自为政应对危机。9月底开始,危机蔓延至欧洲初期,各国纷纷自扫门前雪,根据自身情况采取行动,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应对措施也是五花八门,如9月28日,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宣布各自出资68亿、59亿和37亿美元,分别持有富通集团在三国分支机构49%的股份,英国财政部将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的部分资产国有化等等。
欧盟作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集团,成员国间金融、经济联系密切,联手应对金融危机至关重要。为此,10月4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德国总理默克尔、英国首相布朗、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欧元集团主席容克等欧盟领导人在巴黎召开紧急峰会,但会议成果让人大失所望,与会领导人虽然达成多项原则共志,但未出台任何具体措施,“泛欧救市基金”也因德国、英国的反对而不了了之。危机初期一段时间,欧盟各国救市行动各自为政,犹如一盘散沙,未能挽救市场信心,股市持续下跌,危机不断恶化,各国也因此意志到了协调行动的重要性。
第二个阶段是欧洲各国联手救市。10月12日,欧元区15国举行的首脑峰会成为欧洲由各自为政到联手行动的转折点。这是欧元区成立以来举行的首次首脑峰会,尚未加入欧元区的英国首相布朗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也出席了会议。各国一改前此前各自为政的形象,达成“联手帮助银行融资行动计划”,核心内容是通过购买金融机构优先股和为其融资提供担保等方式,缓解金融机构的融资困境,稳定金融市场。会后第二天,各国便纷纷根据这一行动计划拿出大规模救市措施,德、法、英三大国分别公布了5000亿欧元、3600亿欧元和5000亿英镑的庞大救市案,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当日也出台了各自的救市案。在随后15日、16日的欧盟峰会上,各国还同意将欧元区的这一行动计划扩大至欧盟27国范围。目前,欧洲各国出台的救市案规模超过2万亿欧元,远远超过美国的7000亿美元救援案,是欧洲史上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除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外,还着眼未来,力求通过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来防止危机重演。欧洲领导人认为,当前金融危机源自美国,但却波及世界,欧洲所受影响尤其严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已“病入膏肓”,须推倒重建。在10月15-16日举行的峰会上,欧洲领导人一致呼吁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彻底改革”。18日,萨科齐和巴罗佐还特意到美国说服布什召开全球金融峰会,以推动改革。
三、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更深刻发展,单个国家抵御风险的能力会更加脆弱,从这个角度讲,区域协调与合作在将来会更多而不是更少。欧盟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组织需要更进一步的制度建设,在面临风险的时候能够更快地协调一致行动,避免因各自行动伤害区域组织权威,以及造成本区域其他国家的困难。而欧盟内部应抓住合作机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建立新的全球金融体系,加快成员国经济整合的步伐,促进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欧盟区域经济范文篇6
1主体资格问题
欧盟及其成员方在wto中的双重正式成员资格,将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根据5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6的规定:wto争端解决机制适用于wto协定,及协定的附件1下的货物贸易协定、服务贸易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附件4下的各项诸边贸易协定。该争端解决机制对欧盟及其成员方与其他wto成员方的法律关系的适用因而存在疑问:当争端解决涉及欧盟及其成员方共同缔结的上述协定时,争端解决机构应把欧盟作为独立当事方还是把欧盟成员方作为独立当事方?这必定在实践中产生疑惑。虽然目前只有欧盟这一区域经济集团出现此类问题,但随着区域经济集团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其他区域经济集团也有可能朝这种方向发展,wto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现实问题,对其进行规定。
2管辖权问题
从国际法惯例来说,一般争端的解决首先要穷尽本地救济后才能求助于国际争端解决机制,但wto争端解决机制否定了这一条款。争端解决机制第23条规定,成员国在wto项下权利义务的争议只能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强制管辖权的确立是对wto争端解决机制一个大的发展,从而维护了wto的权威性。但随着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部都有自己的争端解决机制。而且,根据这些协定,衍生出许多与wto协定相类似或相平行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国际法惯例,按照5世界贸易协定6组成的争端解决机制只能管辖wto项下的争议,而不能排除依区域贸易协议建立的各类争端解决机制对其区域协定项下争议的管辖。而大部分的区域经济集团的成员也都是wto的成员,在出现争议时应该诉诸哪种规则和程序成为可能影响到成员实质性权利和义务的关键。这就造成了区域协议的缔约方之间出现的/选择法院0的现象,即当事方都试图争取适用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规则和程序。从实践中看,区域经济集团的争端解决机制多采取以下几种管辖模式,第一,强制管辖,如欧盟,欧洲法院1994年的司法意见表明,wto协定属于欧共体法上的/混合协定0,即指协定的主体事项部分属于共同体权限,部分属于成员国权限。欧洲法院从维护共同体利益的角度出发,主张在欧共体内部统一适用和解释wto协定,并通过欧洲法院的先行裁决制度,对这些领域保持着一定的管辖权。第二,规定磋商和仲裁为解决争端的方法。这类的区域贸易协定并没有规定该协定争端解决机制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关系,但在协议中明确规定以磋商和仲裁作为解决争端的方法。第三,排除法,即在区域经济集团内规定可选择适用wto或区域协议的规则。但一旦启动其中一个机制,就自动排除了另一个机制的管辖。近几年,争端解决机制方面的一些案例使这个问题越来越为突出。不难想象,游离出gatt/wto多边贸易体制外的区域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及结果极有可能与多边贸易体制规则要求不符,从而构成对gatt/wto多边贸易体制权威的又一严重挑战。另外,如果一方要求诉诸gatt/wto多边贸易体制下的争端解决机制,一方却诉诸区域集团的争端解决机制,这种矛盾该如何解决?是区域集团的管辖权优先还是gatt/wto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权优先?因此,在新的一轮谈判中,多边贸易体制必须完善这些制度并谨慎界定其争端解决程序与区域争端解决程序的分工和衔接。
欧盟区域经济范文篇7
一、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的法律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可以从经济学和法学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而从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态势来看,我国学者樊莹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了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为了使其利益最大化,达到最佳配置生产要素的目的,以政府的名义,通过谈判协商而建立经济贸易联合的过程,实现成员之间互利互惠及经济整合的制度性安排。
而我国学者杨丽艳则从法律的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进行论述,指出法律角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国际区域内的诸个国家或关税领土,以一定协议建立一定机构以确立某种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在某些特定经济领域内有效实施统一规则的整合过程。其内涵主要体现在:(1)条约的支撑性;(2)领域的特定性;(3)机构的必备性;(4)规则的向导性;(5)机制的强制性。
(二)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1、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其与东盟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中国启动自由贸易区,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是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的。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提出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2年11月,在文莱召开的第5次10+1领导人会议上达成协议,一致同意今后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fta,会议正式签署了《加强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正式谈判从此开始,并迅速展开了区域建设的谈判,焦点主要集中在例外产品清单和关税减让幅度等一些技术问题上。2003年10月8日,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中国总理参加了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签字仪式,双方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补充议定书等文件。从10月中旬开始,中国与印度和新加坡也分别就自由贸易区的双边协议展开谈判。
2、东北亚经济合作。2003年10月7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印尼的巴厘岛举行会晤,并发表了三国间第一个联合宣言——《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虽然至今中日韩之间合作仍停留在官方磋商阶段,并没有形成制度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促使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的东北亚经济合作以及东盟与东北亚“10+3”合作迈出新的步伐。
欧盟区域经济范文篇8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考察组在外期间,先后拜访了苏黎世金融投资公司英国分公司、法国欧中贸易及文化交流协会,与当地投资公司基金经理及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投资基金的运作、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英国和法国是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也是较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历史较早、积累的经验较多、政策的制定比较成功,区域政策的运作也比较规范,成效明显。通过考察,我们对欧盟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以及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有了一定了解,学习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对于研究和制定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苏北等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英国、法国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英国、法国一直把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不同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统计,从1987年到2001年,英国和法国通过参与欧盟地区发展基金、社会基金、农业指导保障基金等方式对欧洲欠发达地区进行了援助和帮扶,使生活在欧洲最不发达地区的10%的人口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国内生产总值从占欧盟平均水平的67%上升到79%,初步达到了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他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合理划定扶持地区,使各欠发达国家普遍受益。英国和法国作为欧盟经济较发达国家,不是简单地按照国家确定扶持对象,而是根据欧盟的统一规划,积极参加欧盟区域经济合作。欧盟按照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有关指标分为250个地区,再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自然、人文等条件分成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最不发达的地区、相对劣势的地区、发展滞后地区、特别不利的地区等等,以此确定扶持对象和扶持的先后秩序。这样就确保了对欠发达区扶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欠发达地区能够真正受益。
(二)建立专项经费,确保帮扶资金到位。欧盟每年拿出超过35%的预算,建立结构基金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2000-2006年结构基金的总额为1950亿欧元,平均每年约280亿欧元。结构基金对欠发达地区的帮助效果极为明显,也得到了受惠国的普遍欢迎。
(三)明确目标,突出帮扶重点。英国和法国对本国及欧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目标和定位十分明确。主要是三个方向。一是基础建设。重点扶持欧盟欠发达地区的道路、机场等基础项目建设。二是重点扶持农业。他们每年要拔出专款帮助本国和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的国家发展农业,尤其是帮助他们克服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英国2000/2001年度对农业的公共支出高达31.82亿英镑,主要是对农业和农场主的直接补贴,以2000年种植业为例,按播种面积计算,小麦和大麦的补贴金额均高达222英镑/平方千米,油菜子和亚麻子分别高达337英镑/平方千米和422英镑/平方千米。另外就是重点帮助欠发达地区扩大就业。通过多种途径,主要是劳务培训和输出,帮助欠发达地区提高劳动就业率,从而增加收入。
(四)加强培训,提高受教育程度。英国和法国等国家始终坚持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政策。他们的政府积极要求欧盟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文化、高新技术等领域。通过提高欠发达地区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受教育程度,来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创造力,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英国和法国普遍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技术推广、进修深造,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英国于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1989年改组了农业培训局,在全国成立了16个地区培训中心。目前,每年约有30%的农业劳动者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培训活动,并有不少农学院毕业生加入农业劳动者行列。法国也有900多所农业院校,在校学生17万多人,此外,每年还有10多万农民接受职业培训。
(五)强化责任,完善对扶持资金的监督。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把资金交给欧盟后并不是甩手不管,而是通过资金运作程序,强化监督,加强对扶持经费的管理,以对纳税人的资金负责。一是严格审查欠发达国家提供的扶持项目。在欧盟会议上,英国和法国等成员每年都要派专人,主要是经济专家负责对援助国项目的分析、评估和审定。一旦认为所申请项目不符合援助计划,就提出调整或否决。二是通过成立监督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跟踪。欧盟为了使区域发展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成立了专门的“监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任务就是确保扶持资金使用的质量与有效性。英国和法国以成员国的身份参加该委员会,并通过技术、财务和成果评估对扶持资金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三是利用激励机制,保障资金高效使用。英国和法国等国家为了鼓励各成员国高效、成功地使用扶持基金,采取资金提留的办法,即从分配给各成员国的扶持资金中提留4%,对效果优异的项目进行奖励,从而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者的积极性,确保资金高效使用。
三、加快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省虽然是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客观存在,苏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小康的基础还不牢,以2003年为例,苏北地区人均gdp为848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1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1%;人均本外币居民储蓄额44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27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80%。“十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宽裕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苏北的发展在我省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全省“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江苏在新世纪的地位和形象,直接关系到我省富民强省和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因此,必须加快推进苏北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学习和借鉴英、法等发达国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苏北地区跨越式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发达国家科学发展的理念,主动迎接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辐射。从发展的角度看,越是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的地区,越要增强加快发展的愿望和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较快的发展,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苏北地区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确立跨越式发展的思想,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发展的理念,主动迎接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辐射。一方面,苏北地区的广大干群必须要有一种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立足点必须首先要放在自力更生上,尽力把优势发挥好、条件利用好,不要“等、靠、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强北南经济合作,营造有利于对外开发的良好氛围,树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意识,重点向苏南等发达地区全面开放,使得苏南、苏北在资金、技术、劳动力资源等诸多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加快苏南、苏北共同发展步伐。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开发力度。
(二)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骨干企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苏北经济发展,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形成支柱产业。因此,苏北地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为指导,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现实基础,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工业、临海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积极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建立新的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部门,退出和淘汰已丧失优势和没有市场的落后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能够体现苏北群体优势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骨干企业,全面振兴支柱产业,积极推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比较合理和有利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区域经济结构,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经济优势,加速实现工业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三)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苏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农业优势,而工业化刚刚起步。因此,在构建产业结构时必须从区域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追赶发达地区,更不能照搬苏南的模式,而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充分发挥农业优势。一方面要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纽带,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通过相对集中开发某种农副产品的区域性规模方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区域化的特色生产;另一方面要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龙头,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大财政对苏北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公司 农户”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合理配置、利用和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利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前后关联的连锁反应,可进一步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形成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工农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一、二、三产业结构协调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根据现阶段我省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苏北地区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方面,要加快和完善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革和改制,积极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组织体系和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秩序,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推进城乡经济联合,建设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苏北地区正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城市化也仅处在发展初期,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卫星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推进部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步伐,扩大城市规模,重点培植中心城镇,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以小城镇为连接点,推进城乡经济联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六)加快发展科教事业,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科技和人才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推进苏北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苏北地区必须大力发展科教事业,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抓好基础教育,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加强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各级人才运作市场,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和人事关系上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欧盟区域经济范文篇9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金融危机全球化的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的总结,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从金融资本和经济实体的角度剖析全球金融危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由于世界贸易的不对称发展,各国家出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考虑,纷纷成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东盟资源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合作在国际经济格局和对外经济战略中的地位明显上升,成为国际经济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随着以世界贸易、跨国投资快速发展和全球要素资源的加快流动为特着经济全球化的的升级,全球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的对区域经济合作提出新的挑战。
1金融危机的全球化
1.1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与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导金融危机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1)美元仍是世界主要的交易、结算和储备货币,三大货币(美元、欧元、日元)相互之间自由浮动且大幅波动;(2)世界货币(主要是美元)的发行没有任何限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建立的国际组织,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
由于目前对美元发行并没有任何限制,美国往往从本国经济的需要出发决定货币政策,引起国际流动性大幅波动,最终引发各种金融危机。在这种货币体系下,一是美国成为世界流动性的主要调节者,其货币政策的走势影响国际流动性的松与紧。从历史上看,在每次美国经历了一个阶段性低利率时期后,当转入高利率时期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危机频繁爆发的情形。
1.2货币错配在国际收支不平衡长期化的趋势下,放大了金融风险
大量经验证据表明,过去十年间的大型危机中(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2002年的土耳其金融危机,2000~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以及1998~2002年的巴西危机),都存在显著的货币错配情形。从包括官方与私人的外币净资产头寸看,这种不平衡在不断加剧而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虽然已有所改善,但存在的基础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并没有提供解决货币错配的有效机制。
1.3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和金融监管的不对称,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
从80年代拉美危机以来,遭受危机的国家在发生危机前,都是采取盯住汇率制的,在危机中均被迫贬值并实行汇率的自由浮动,且除了1982~1983年发生的拉美债务危机中采取了广泛、间接的外汇管制外,其他危机中各国在汇率自由浮动前,基本上都实现了资本项下的完全开放。在从资本管制下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转向资本账户开放与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过程中,由于过早地开放资本账户,尤其是开放短期资本流动,很多小型开放经济都陷入了金融危机。但在拥有成熟、稳定的国内金融市场的条件下,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运行都很顺畅。
2区域合作的进程
2.1亚洲经济合作区域特征明显
2007年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新进展,是应对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的议题成了东亚系列峰会东盟峰会、峰会、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中日韩领导人峰会等以及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主要议题。这表明,迎接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正在成为东亚和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东亚地区率先开展自由贸易合作的是东盟,2007年11月20日,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东盟宪章》,决定把原定在年建成的东盟共同体提前在巧年实现。《东亚宪章》试图借鉴欧盟的经验,使东盟的经济一体化合作能够步入机制化的轨道。
从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出到现在已历时10余年。总体来看,东盟合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逐渐扩大了范围和领域,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中是走在前列的,形成了关税、服务贸易、投资、产业合作、其他便利措施和争端解决等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由于利益协调、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资金技术等方面原因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东盟经济合作中也出现了不少困难,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各国之间差距较大,目前还处于向自由贸易区演进的阶段。
2.2美洲合纵与连横的博弈
北美自由贸易区(主要指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在许多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包括商品贸易、劳务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及涉及服务业的贸易自由和投资(包括金融)的自由化,是高水平、紧密型的自由贸易区,在自由化的时间表上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灵活做法。贸易商品将在15年内分4个阶段实现关税项目和税率减免,截至2008年完成,如今已合并或取消关税税目、税种达3000多项,免税商品总计4000类。
nafta突破了以水平分工为基础的一体化模式,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区域间的垂直分工,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经济结构不同、互补性强的贸易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nafta的高效运行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尤其在促进美、加、墨3国的贸易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美加墨3国贸易增长,尤其墨西哥成为naf2ta最大受益者,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墨与美加的经贸差距。
2.3欧洲区域经济合作继续深化
欧洲在战后率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开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先河。经过5轮扩大,到2004年成员国从创始时的6个增加到25个,名称也变为欧洲联盟欧盟。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此外,欧盟承认的候选国还有克罗地亚和土耳其。
欧盟现在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实体之一,它的经济总量超过了美国,相当于世界的25%。从欧洲的跨国公司在世界500强中的份量看出,去年世界500强中的欧洲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公司,它在全球化中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从500强中欧洲跨国公司份量的变化来看,现在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有着从美国向欧洲转移的趋势,因此现在看起来,欧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正逐渐赶超美国。
2.4非洲联盟的发展
面对世界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商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非洲国家长期以来每年所吸引的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不足世界投资总额的2%和仅占世界贸易总量2%的严酷现实,一些非洲国家逐渐认识到:非洲各国并没有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获得好处,其结果是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相比之下区域化经济才是非洲经济的最佳选择。但多年来,一系列各式各样的区域合作并未给非洲经济发展带来预想的积极成果,机构重叠、体系复杂、缺乏运作资金等妨碍了这些组织发挥作用,如何整合这一资源,成为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jp2]作为非洲大陆新的地区性组织,非盟成立以来为消除地区贫困、促进非洲大陆经济发展、维护地区和平作出了积极努力,致力于建设一个团结合作的非洲,力争在重大国际事务中能够用一个声音说话。通过不懈的努力,非盟已经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全球金融危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3.1金融资本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性信贷的急剧下降,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本短缺。由资本短缺造成的国内投资、需求的大幅下降,各国政府出台政策进行本国贸易保护,导致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和深度降低。
区域金融监管的全球协作缺失的加剧。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资本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参与者的地域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要实现对表外实体的有效监管,跨部门、跨地城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各成员国金融监管机构发展程度上的差距和监管职能的差异,区域经济金融市场的监管在当前是比较薄弱的。尤其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区域金融体系没有建立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和有效有力的监督机制,各国政府纷纷开展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很少顾及与成员国之间的协作,致使管理格局混乱、运行低效率。因此,需建立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同时注意将管理机构与监督机构划分开。
3.2经济衰退
成员国处在各自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承受风险和冲击的能力不同,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信贷资本和经济实体有不同程度上的衰退,各国难以同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拯救活动。而其他成员国的拯救措施不是理论上的纳什均衡点,导致处在经济周期最脆弱的环节的国家的经济恶化加剧。
投资的减少,减缓区域合作。对于许多国家来说,外国直接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例已经变得日益重要,更是就业的重要来源。由于国内资本的脆弱,外国投资也是技术和基础设施发展的来源。随着金融巨头的崩溃和投资者的战战兢兢,世界信贷量正在迅速缩减,贷方倾向于放弃充满风险的投资组合而把钱放到安全的投资中。虽然在各地区中没有一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在gdp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但是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减少将通过国际效应蔓延到整个经济合作体。各成员国之间的进口或者出口收到不同程度上的冲击,造成群体性的经济萎缩。
参考文献:
[1]涂裕春世界欠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与中国的实践江西社会科学200712.
[2]崔同宜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7期.
[3]沈骥如2007区域经济合作的回顾与展望当代世界20081.
欧盟区域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农产品贸易一直是中国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结构、竞争优势、对国内农业的影响等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中国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之一,中国经济正逐步走向世界,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将对中国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地增加。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人心,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和相关贸易规则正在发生着深刻调整,目前对促进中国制定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和农产品出口贸易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受资源的限制,中国国内农产品将不能完全满足国内日益增加的需求,农产品进口会不断增加。因此,积极参与到区域贸易协定中无疑是解决农业问题的良策。
一、主要经济体农产品贸易的战略选择
(一)美国的战略选择。美国参与双边谈判的战略选择是其“竞争性自由化”政策的表现。这一政策包括与任何愿意遵从美国政府贸易促进权条件的国家开展快速谈判。具有此类意愿的贸易伙伴国包括新加坡、摩洛哥和巴林。在其他双边协议中,与智利和澳大利亚双边协议的农业内容更有意义。与巴林、阿联酋和阿曼的自由贸易协定被认为是在中东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基石,与马来西亚和泰国进行的谈判则为与东盟其他国家开展双边贸易区铺平道路。总体上讲,基于美国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领导力,美国的战略选择还是着眼于全球范围,多边自由贸易最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而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流,积极进行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只是其实现多边自由贸易的手段。作为跳板,美国在考虑贸易伙伴国时经济效益往往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政治因素对伙伴国的选择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空间被压缩,再加上美国历来的农业保护政策,使得美国农产品贸易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其自由化的深化程度有限。(二)欧盟的战略选择。到196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6个国家根据共同进口税和出口补贴制度等边境和干预措施,消除国内市场的过剩,对主要农产品实行了共同价格。欧洲最大的食品进口市场——英国也于1973年与丹麦和爱尔兰一道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20世纪80年代欧洲经济共同体扩大,吸纳南部欧洲国家加入,在乌拉圭回合时,欧盟有12个成员国,共同农业政策是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富有争议的农业贸易体系。欧盟在制定对外商业政策方面一直比较活跃,它的战略理念有两点:参与多边层面的谈判,同时推进区域协定。进入巨大的国内市场对于外国政府而言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欧盟政策制定的主要驱动力量就是海外发展。传统上,欧盟采用单方面贸易优惠政策作为合作发展战略。欧洲-地中海协定在双边和互惠基础上采取了更大的举措以推动贸易自由化。(三)日本的战略选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日本分别与墨西哥、马来西亚、菲律宾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些自由贸易协议中无一例外地对农产品贸易进行了例外处理。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墨西哥自由贸易协议中,日本同意对来自墨西哥的农产品削减进口关税。虽然墨西哥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占日本农产品总进口的比例并不大,但是这一措施仍然被看作是日本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重大调整。在日本-泰国自由贸易协议和日本-马来西亚等其他贸易协议中,农产品贸易仍然是谈判受阻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可以大致归纳日本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特征:首先日本跳出了依据地缘优势选择贸易伙伴国的一般规律,这在日本-墨西哥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中可见一斑。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虽然与日本同为亚洲国家,但是地理位置上并不相邻,所以日本的战略选择有跨区域、跨洲的趋势。其次,在选择贸易伙伴国时,有时政治因素甚至超过经济因素。日本在经过多年国内斗争后仍然不惜牺牲农业毅然同意加入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就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日本希望通过加入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来强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实现日美在外交安全和经济贸易方面共同主导亚太地区的目标。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战略选择的特征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正在如雨后春笋般欣欣向荣,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大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将“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纵观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十几年的发展之路,与其他国家相比,即有相同之处也有自己独到之处,总结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农产品贸易领域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地缘性强且区域经济合作的层次较低。目前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很多是中国的邻国,表现出了很强的地缘性,而根据贸易引力模型中两国地理距离对区域贸易效应的影响来看,优先与周边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是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首选,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因此,作为中国区域合作的第一步,中国与东盟十国、巴基斯坦等先后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然而,优先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只是中国参与区域贸易协定巨大浪潮的自我检验,跨越地缘因素的限制,重点考虑与中国主要贸易伴国的经济合作才是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熟举措[1]。作为货物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产品贸易领域合作的加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二)农产品降税涵盖范围有待提高。目前农产品贸易中开放程度较大的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签订的早期收获计划,该计划主要是针对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关税减让进行的,基本涉及了所有税目下的农产品,因此农产品的开放范围较广,同时相关的关税减让规定也较为具体。但是与欧盟等历经了十几年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高的区域组织相比,中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尚属于起步阶段。但是鉴于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虽然在自由贸易协议中农产品的覆盖范围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是其开放程度已在中国所能承受范围内最大化了。根据wto的规定,中国农产品关税已降至17%以下,这对于中国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产品造成较大影响,同时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若进一步降低关税、开放农产品市场,则对国内农产品市场带来较大冲击[2]。在区域贸易谈判中,为达成更多更广泛的经济合作,中国往往会率先对相关税目下的商品作出减税降税处理,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伙伴国时则会高于其关税削减程度,这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讲已实属不易。同时由于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较弱等原因,中国农业整体的竞争力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更不可能向发达国家一样对农业进行较高的农业补贴和农业保护。(三)现阶段南南合作的贸易效应优于南北合作。按照我国目前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优先顺序,首先与东盟十国加强了贸易往来,因此在中国目前签订的区域贸易协议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较为成熟且贸易效应体现的较为明显。尤其是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由于中国在之前与东盟各国签订了早期收获计划,农产品领域的贸易自由化先于其他领域开展,农产品关税的减税、降税模式较为成熟,因此贸易协定签订后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同东盟十国的农产品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与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无论从农产品贸易量还是从贸易额上来看,这些国家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国。而与中国签订了贸易协议的其他发达国家,如新加坡、新西兰等,虽然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明显促进了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但由于自由贸易协议签订的时间尚浅,且受地缘、文化、政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预期的农产品贸易效应还没有完全凸显出来。中国与发达国家间农产品贸易多以互补性为主,近几年,中国的蔬菜、水果、禽类等劳动密集型的以消费为导向的农产品出口量增长幅度较大,对于牛奶等乳制品的进口增长较为明显。因此中国与发达国家间自由贸易区的农产品贸易效应与中国同发展中国家间的农产品贸易效应相比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农产品贸易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选择的风险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区域组织的建立所带来的传统收益和非传统收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中来,然而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尤其是在农产品领域,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博弈始终存在于区域贸易协议的谈判中,甚至有些发展中国家间、发达国家间的博弈更加激烈。同时由于很多国家主动或被动的卷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对各个国家产生的效应并不相同,有些贸易协议甚至损害了国家利益,降低了国内福利水平。(一)宏观层面。从宏观层面来看,首先,复杂的原产地规则使得农产品等货物贸易的成本显著增加,对区域外非成员国存在歧视。在区域贸易协定中,由于各个成员国被允许保留独立关税的自主权,非成员国的商品可以从较低关税成员国进入到区域组织内并远销第三国。因此原产地规则应运而生。但由于区域贸易协定存在重叠性,原产地规则也变得更为差异化和复杂化,这也违背了wto的非歧视原则和透明度原则。bhagwati(1995)认为相互交织的区域贸易协定变相成为了贸易保护的手段[3]。中国在区域贸易协定的签订中对原产地规则也有一定的设定,由于中国签订的贸易协定与其他主要的区域组织相比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相对较小,因此影响远没有欧盟等其他组织大,受“意大利面碗”效应的影响不是非常显著。但是由于中国目前对原产地规则中的很多条款的解释并不明确,例如自由贸易协议下的原产地规则是否也同样适用于境外加工贸易等问题,使得原产地规则在对区域外经济组织造成歧视外,对区域内成员国也容易造成条例使用混乱的局面。其次,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在农产品领域一直占有较大优势,实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后,发展中国家真正受益的寥寥无几,根据wise(2009)的观点,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中的预计受益被夸大了,相反,高收入国家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中才是最大利益获得者[4]。(二)微观层面。从微观层面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农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首先,农产品贸易越开放,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价格冲击越大。在国内市场,由于受到农业管理流通费用和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农产品价格仍处于较高水平,与国际农产品价格有很大差距,单就小麦和玉米来看,在同一时期,国外小麦和玉米的市场价格加上运费和增值税运到国内,也比国内三种收购价格便宜。价格上的悬殊必然造成国内农产品受到打压,这直接导致了农业产量缩水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进而影响中国的种植业等其他相关行业。特别是在粮食生产方面,我国粮食生产成本节节攀升,粮食价格也在快速上涨,随着区域贸易协议的签订,如大米、玉米等来自泰国等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大宗商品大量涌入我国市场,而在价格上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国内粮食作物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必然减少[5]。其次,在区域贸易协定谈判中,为了与伙伴国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往往会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和牺牲。例如,在与东盟的贸易谈判中,针对部分敏感的农产品,中国率先做出关税的减免,显示出经济大国的姿态和成立自由贸易区的诚意,为区域贸易协定的签署做出了贡献。然而,这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免对本国的农业生产和流通造成了较大冲击。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东盟各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会通过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战略选择
相关文章
欧盟保健食品监管特点及启示 2022-02-06 10:51:56
欧盟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机制思考 2022-03-18 08:46:32
欧盟公共体育政策对群众体育的影响 2022-11-06 09:04:39
欧盟汽车型式制度综述 2022-07-09 02:41:33
债务危机下欧盟财政的进展与挑战 2022-06-05 10:48:44
欧盟法律的金融刑法 2022-10-29 04: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