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编辑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2 21:40:04

期刊编辑

期刊编辑范文篇1

期刊编辑出版承载着传播价值理念、宣传政策法规、推介工作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引领行业发展、繁荣文化生活的使命。当前,我国社科期刊同质化现象突出,刊发的文章铺陈多,原创少;追踪多,引领少;趋同多,特色少,导致期刊订数与影响力不同程度地下降,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些业内人士将这一困境简单归结为新媒体的冲击,没有认真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有什么样的采编团队,就有什么样的刊物水准。当然,专业刊物,特别是学术刊物,编的成分多,采的成分少。其实,采编不一定是采访加编辑,还包括组稿加编辑。那么组稿的过程,也就是采的过程。采编资源的充分挖掘、采编人才的合理使用,对期刊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发挥采编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聚合有时代精神的专家队伍,提出有创意的选题,精准判断文稿的专业价值、思想水准和信息含量,才能使期刊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行文精彩,使读者开卷有益。一个合格的编辑,不仅在于其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还在于是否拥有一个稳定的较高层次的作者群体,以及对这个群体资源是否有足够的调配能力。纯粹的文字匠是当不了优秀编辑的,更不适合当期刊主编。一个令作者肃然起敬、能为读者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的编辑,应该处于学科前沿,横跨所涉专业和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多项业务,在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积累、编辑业务能力、读者市场开掘等方面,对期刊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一个合格的期刊编辑,应当在以下五个方面增进修养。

注重编辑方法论研究。只有掌握正确的编辑方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在知识爆炸和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编辑人员面对的来稿辐射越来越宽,挖掘越来越深,要想追踪每一个作者的专业课题是不可想象的。任何一个编辑都不可能成为万能博士。期刊发展对编辑人员所要求的,是他们的眼光和判断力。只有以科学的编辑方法为指导,面对众多来稿,才能进得去出得来,发现不同文稿的闪光点或缺漏之处,进而担起把关责任。有专家提出“从形式到内容的认识途径”、“从外行到内行的辩证转换”、“由一般对个别的统帅作用”,将这三条原理应用于编辑实践,很有启发意义。还有专家提出审稿要做到“七有”、“三看”,即有材料、有见解、有论证、有创新、有探索、有办法、有分寸;从同类作品相互对比看,从文稿的整体要求看,将立足点放在高处看。这些都是来源于编辑实践的极有价值的经验总结。

要跳出具体的专业话题。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那种撇开传统另辟蹊径、把历史归零的做法得不偿失。文章选题必须建立在对已有专业成果的继承或扬弃之上,既要立足于专业,又要跳出具体的专业话题,看论题有无新意,是否有形而上的统领和讨论价值。期刊编辑应关注学术历史回顾,不能满足于日常来稿编发,要努力使刊物成为搭建成果、鉴定、评价的共享平台,具备引领性和权威性;要通过对学术趋势的洞察,把握学科生长点和特定问题研究的突破口,提出符合刊物定位和特色,也能推动专业发展的话题。曾有专家讨论“编辑学者化”或“学者型编辑”问题,这对编辑人员提高素养、增进本领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比较相邻学科文章的高下。所谓“专家”,通常是这样一种人:“对很少的东西知道很多,对很多的东西知道很少。”某些领域学科越分越细,研究范围越变越窄。要求编辑人员无所不能,那是强人所难。但从事编辑工作,除了有好学之心,还要有杂学之功,视野要比一般专家更宽,从而在相邻、相近学科上得以旁通,扩大工作界面,与不同学科的作者、不同门类的文稿打交道,与作者同频共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必须调动各学科资源,通过纵横立体的综合,使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和对现实问题的探讨更紧密地融合,提高文稿含智量,取得卓越的思想成果。具备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一般来讲,编辑和作者有三大区别:作者长于专深,编辑长于广博;作者精于学识,编辑长于通识;作者精于学科学理,编辑精于顺畅表达。虽然作者也是向受众阐述思想、表达观点、推演逻辑、传递信息,但作者更多的是使用专业思维和专业话语,较少考虑受众的接收方式或阅读习惯。在这方面,编辑人员在话语体系转换上更有优长,这便是记者和编辑作为一种独特职业而存在的现实理由。其实编辑也要讲天赋,要有对文字感受和表达的敏锐性、对新知识新思想传播的急迫性。这样的编辑人员才能扶助作者、提升作者,成为新闻出版单位的骨干力量。

具备高于一般作者的品格气度。为了提高期刊质量,扩大期刊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和社会公众里的知名度,有必要营造宽松、活泼的工作氛围和办刊环境,培养期刊编辑兼容并蓄的品格和精神。期刊采编人员要心胸豁达,眼界高远,不要小肚鸡肠、鼠目寸光,要取辩证的思维、多元的视角,摈弃固执己见,鼓励标新立异。在审稿时,力争做到“三无”:无派别倾向,无圈子山头,无自以为是。其实,一个优秀的作者不一定能做一个合格的编辑。作者之优秀在于创个性特色,编者之卓越在于采众家之长。作者可以有派别观点、学派烙印和经验色彩,可以做独胆英雄,单挑独鸣,以独特的话语结构、独特的观点,呈现出对学科、对实践经验总结的精彩贡献。但作为编者,应跳出或高于作者视野,转换思路,调整站位,博采众长。如格局不高,固守门派之见,则容易使期刊走入歧途。编辑出版工作的基本特点是兼容并蓄,是做一桌丰盛的大餐,而不是一两个精致小炒。编者眼界的高低、胸襟的大小、积累的厚薄,决定了职业生涯的层次和期刊发展前景。编辑的职业素养是编者思想境界、文化品位和人生格局的综合呈现,是期刊在竞争激烈的传媒界立于不败之地的能量保障。

期刊编辑范文篇2

一、期刊编辑的主体性更强

与图书编辑为作者做嫁衣裳相比,期刊编辑更像是为期刊做嫁衣裳,因为期刊编辑是围绕一本期刊展开工作、根据刊物的宗旨和定位来组织稿件。虽然每一期只能刊发18-20篇,但是期刊编辑却要在审阅大量文章的基础上挑选出有学术价值和独特见解的、符合刊物发文范围的文章来。期刊编辑每天要审阅大量来稿,这些稿件,不管是期刊编辑自己约来的,还是作者投到投稿邮箱的,抑或通过专家推荐过来的,期刊编辑出于学术责任感,都要进行认真的审阅,用苛刻、挑剔的眼光甄别出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来。这也要求期刊编辑在选稿时要具备一双“慧眼”,眼光要高、眼界要开阔,甄别挑选出符合期刊品质的文章。学术性、创新性、符合刊物发文范围,这三者中只要有一项条件没有达到的稿件就不能采用。所以,期刊编辑常常会遇到千方百计约来的好文章,因为与刊物发文范围相去甚远而不得不退稿的情况,写退稿函也就成为期刊编辑工作的常态。相比较而言,图书的选题界限要明晰得多,一家出版社的出版属性、一个部门的ag尊龙app的业务范围、每位编辑的岗位职责,基本是明晰的、固定的。以笔者所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高教社)为例,从属性来讲,高教社是以高等院校本科生教材和研究生教材为主要出版范围的教育类出版社,因此所设部门基本是按照高等教育的学科大类来划分和命名的,而编辑岗位更是按照为具体的学科来细分的。编辑策划选题的主要依据是高校开设课程的类别和名目,作者也基本以从事教学工作的大学教授为主,课程、教材和作者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编辑选题策划的针对性非常明确,作者在编写教材时也有固定的课程大纲为遵循,而且在整个编写过程中编辑都要参与,有经验的编辑会随时与作者沟通,避免书稿“跑偏”的现象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选题意图不符或者因质量不合格而退稿的情况发生。与图书相比,虽然一本期刊也有相应的学科界限和固定的作者、读者群体,但是期刊的定位还要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期刊不仅是学术成果的平台,也承载着编辑的人文境界和审美理想,期刊编辑在选题策划、稿件审理过程中,是否将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融入其中,关系到所编辑期刊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特别是作为期刊核心主体的主编,对于期刊的学术建设和方向引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期刊的学术地位和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与作为办刊主体的主编的学识、眼光乃至为人处世的格局和境界等有着很大的关联。“学术期刊不仅仅是公布和公开学术成果的阵地,还会承载主编所关怀和关注的人文境界和审美理想,使学术期刊因蕴含有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而超越一般学术期刊的思想性和价值观,以此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品位、学术研究深度和学术研究水平。”[1]学术期刊的风格会受主编为人为文风格的影响,期刊的发展方向与主编的办刊理念、价值取向紧密相关,甚至期刊的学术品位、学术研究深度以及学术研究水平,也会受到主编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地位的影响,主体性地位由此鲜明地显现出来。

二、期刊编辑的工作节奏更快

借用体育上的跑步赛事来比喻:图书编辑就像长跑运动员,需要的是耐力和持久性;图书期刊编辑就像短跑健将,需要的是速度和爆发力。图书和期刊具有不同的周期性特点,决定了图书编辑和期刊编辑的工作节奏也不尽相同,对期刊编辑和图书编辑的编辑力要求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图书大多是对知识经验的保留和传播,较期刊而言,图书的出版周期较长、节奏缓慢,图书编辑的自由度和出版自主性也相对较高。图书的出版虽然也有年度计划、三年(或五年)规划等,且属于不定期出版物,但一般不会严格限定到某个月,甚或某一天,图书编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某部图书的出版时间适度提前或延后,都是容许编辑根据市场规律灵活调配的。这种不定期的出版行为,虽然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那么严格,但是因为编辑加工量较大、时间较长,需要编辑有效调整工作节奏和精力的投入度,备足能量打“持久战”。若编辑的功力不到、后劲不足,图书能否按时出版、图书质量是否合标等,都可能会大打折扣。与图书不同,期刊是有固定的版式和名称,周期性和时效性是其主要特点。期刊具有周期性,一般分为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和季刊等,其出版有着严格的时间节点和固定的循环周期。就时效性而言,期刊虽然不像报纸\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那样快速、及时,但是学术期刊是引领学术研究的前沿话题、发表学术成果的最高平台,期刊编辑需要对学术热点、前沿课题有一定的把控能力,敏锐地捕捉到学术界正在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经过主编的组织与策划、编辑的约稿组稿,及时将上述研究成果出版,从而促成新的学术热点的形成。期刊只有具备了对前沿热点问题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才能有效维护自身的学术地位,更好地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三、期刊编辑对稿件的审读更精

这些年,出版行业提倡工匠精神。在笔者看来,工匠精神运用到期刊编辑身上一点儿都不为过。期刊编辑大量不为人知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从众多来稿中,通过仔细审读,“大海捞针”般筛选出有价值的稿件。期刊编辑可量化统计的工作量很少,一年的审稿量算下来可能都没有一本图书的多,但是编辑在筛选稿件过程中做的大量“无用功”,编辑在每篇文章中投入的时间和心血,都是无法量化的。一般来说,图书编辑只需要承担编辑的工作就可以了,校对由专门的校对人员来完成,而且各负其责。如果一本书出了编校问题,通过查原稿、查清样上不同的颜色笔迹,很容易判断出是编辑的责任还是校对的责任。而且校对人员的工作只是编辑人员工作的辅助,知识正确与否(校对错)、清样与原告是否一致(校对错),校对人员的职责在于发现问题并在文稿处用铅笔标注出来,改与不改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编辑人员手里。而期刊编辑是“七分编辑三分校对”,往往兼编辑、校对工作于一身。审稿只是期刊工作的一个方面,校对工作也是保证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且付出的工作量与审稿工作是同等的。清样核红容易出错,改红又容易出错,校对时改动较大的地方,又是差错的一大来源,尤其是三校样到付印清样这一道关,如果改红没有改过来,责编又没有核出来,更容易出错。所以,期刊编辑校对稿件也是最紧张的时候,因为期刊不可能“二次重生”,只能在这个环节最大限度做到“完美无缺”。优秀的图书一般都可以重印、再版,但是再核心的期刊也都是“一版定终身”。图书出版后编辑会及时进行挖改,以备下次重印时将错误改正;但是期刊就没有这个“改过”的机会,每期期刊只能出版一次,不会发生重印、再版行为。而且由于期刊是非连续出版物,其远远高于图书的时效性、每月或每季度准时出刊的快节奏性,使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也要比图书来得快,反响也更强烈。所以,期刊编辑要竭尽全力做到“零差错”。这对期刊编辑的编辑素养、编辑能力和责任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期刊编辑既要有较高的学术敏感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更要有精湛的选题、审稿和编辑加工技能,对稿件的加工要尽力做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四、期刊编辑的团队合作能力更强

一本图书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体,一般来说,责任编辑会对图书“从头跟到尾”,进行全流程的协调和全方位的管控,统筹协调前期的审读加工和后期的生产印制,甚至宣传营销等各个环节。因为,图书编辑更像是一个“项目经理”,负责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一本期刊则是由若干栏目组成,分属不同的编辑来负责,每一期都有一个执行编辑来统筹协调各栏目编辑的工作。期刊的每一期文章看似篇篇独立,却是“形散而神不散”,要围绕期刊定位这个“大局”来组织、来布局。为了将期刊合成一本有高度关联性的整体,栏目编辑必须协同作战,把看似无序、独立的一篇篇文章组合成一本有生命有温度的刊物,使内在的文气相通、高质量的学术性一致。所以,期刊单凭一个编辑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求每一个栏目编辑都要有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以期刊为核心,充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保持高度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才能够较好地完成编辑、校对和出版工作。

五、期刊编辑的学术功底更硬

期刊编辑范文篇3

1编辑工匠精神的意义与内涵

1.1正确认识践行编辑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现代精准制导、航空航天、通信探测、生物技术等不同行业,以及从宏观到微观领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均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科技成果的编辑出版交流,离不开编辑、尤其是科技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培养新时期编辑的工匠精神是时代对编辑工作者从业的要求,也是编辑工作者“与时俱进”的自身需求。

1.2正确理解编辑应具备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灵魂是匠人专注、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质,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行业精品,编辑的工匠精神是编辑对期刊、论文、网站等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其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7]。中国古代师傅带徒弟成就了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造就了中国古代文明;近代德国在高端制造业追求卓越成为他们在国际竞争协作体系中的最佳落脚点[1]。编辑工匠精神包括编辑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实质内涵就是的质量,包括学术质量与编排印刷质量。现代工业、农业、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均进入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精准成为科技工作者与科研产品的最基本要求。科技期刊供科技成果交流与发表,科技期刊及其编辑则成为科研人员、科研活动、产业、产品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桥梁与纽带。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精准、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将品质努力提高到99.99#6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www.cjstp.cn乃至更高。在追求完美品质的道路上要不惜时间和精力,保证态度严肃谨慎,工作细致周全,注重细节,确保每篇论文、每期刊物的质量;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耐心、专注、持之以恒,坚决保证对品质高标准、严要求[7]。

1.3编辑工匠精神的内涵应因人而异

编辑的工作就是服务,为作者、读者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服务。对于工匠精神,不同的编辑人员应有所区别。所有编辑需尽快完成当代编辑角色的科学定位与转换,要从日常化、程序化、简单化向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转换。新入职编辑要求具有编辑的基本素质,包括精神伦理与编辑实务技能,即应加强培养工匠精神和职业伦理,学习先进技术,掌握过硬技能,开拓理论视野,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编辑[10]。编辑的基本素质是要在忠实于原文、原作者的基础上规范论文,但这并不表明编辑对投稿论文学术质量无所作为。期刊征稿简则上往往会注明编辑有权对论文进行必要的修改。编辑要对论文的政治性、学术性、规范性等把关,所以不要把编辑工作看作为认识字、坐得住、对对红的简单工作。一个好的编辑应该首先努力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成长为一名专家型的编辑,以便真正做好编务、办好期刊。对于老编辑而言,其业务熟练、动作规范,但倘若就此满足,工作中老一套地看稿、改稿、编排、审定、付印,久而久之会感觉迟钝,思维衰退。编辑手法一旦成了“一定之规”,编辑就会变为“编辑匠”。瓦匠、木匠、铁匠之所以称为匠,是基于他们所掌握手艺的熟练程度而言,是尊重的称谓;可是“编辑匠”一词却略有贬意。顾名思义,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就是“编”和“辑”,是各类文稿的“加工者”和“把关人”[11]。我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差不多”的思维要不得,同样,编辑工作需要投入编辑的智力劳动,来不得半点得过且过。科技期刊发表报道的是最新科研成果,一般与纯文字、文学类论文差异明显,高新是论文的特点,快速、及时、精准是发表的基本要求,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的载体,编辑则是桥梁。科技期刊编辑除应该具备一般编辑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该怀有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新老编辑,都需要重新认识新时期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编辑实务中踏实践行工匠精神,办好期刊,努力为读者与作者提供优质服务。

2科技期刊编辑工匠精神的培养

2.1职业精神的培养

2.1.1基本工匠素质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还是一种精神品质[9],新时期需要构建良好的编辑职业精神[12]。德国制造质量的蜕变是基于“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日本制造打开欧美和全球市场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质量救国”战略[9],均以工匠精神为主旨。新时期编辑首先应该具有工匠精神,同时具有工匠技能。培养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与社会生存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能力与品质的需要[8]。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编辑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审查论文,就是鉴别作者实验研究、思维成果以及科研价值,对审稿通过的论文给予进一步加工,使其更完善。促使这些成果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编辑的自身价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定的每年72学时业务学习就是非常必要的业务培训,值得坚持并强制要求,基层单位则要从编辑参加学习的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全面支持与保障。

2.1.2编辑观念

老编辑虽然编辑业务熟练,但往往会有经验主义、见怪不怪等马虎思想;新入职的年轻编辑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但往往需要培养耐心与细心;而近年来有许多从科研教学岗位转入编辑岗位的人员,他们具有科研教学的经验,有写作、的体验,多数遇到过退稿、退改,或曾收到审稿专家与编辑的大段意见与建议,或曾数次投稿,数次退稿或退改,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有利于做好编辑工作。无论哪一类编辑人员,都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为学术发展服务的思想。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编辑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文字处理软件、计算机自动校对系统、文字复制率检测系统、参考文献编校系统等极大地便利了编辑工作,然而编辑才是主体。针对近年来的学风浮躁,在倡导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需重视并强化编辑的主观因素,充分调动与发挥编辑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匠精神,对投稿论文精益求精,对有创新的论文成果予以呵护并加快发表,而对粗制滥造的论文果断说不,叫停快餐式论文,维护学术发表的科学准确与公平公正。现代通信技术发达,编辑人员都能够较熟练地应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与资源,编辑学会、协会、各编辑部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问题讨论,引导编辑树立正确的观念,弘扬正能量。

2.1.3奉献精神

新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搞教学科研的不如搞房地产的”“做编辑的不如搞科研的”现象,编辑实际收入与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置身于如此商品化的社会环境中,除加强编辑培训、管理与考核以外,有关部门宜适当考虑采取措施调动编辑积极性,让编辑生活得体面、有尊严,让编辑有健康的竞争环境,有相对平等的权利获得奖励、职称晋升的机会,把科技期刊编辑归类为科研教学队伍的一部分[5],鼓励编辑开展编辑业务学术研究与交流,不定期为编辑提供参加国内外学术合作研究与交流的机会。让面对“白卷青灯”的编辑不再有为他人作嫁衣、社会地位低人一等的感觉,以使编辑积极主动地学习业务,踏实工作,践行工匠精神。应倡导编辑向先进人物学习,保持高风亮节,不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不为名利所动,应正确对待并处理好地位与待遇偏低等问题,不断增强工作责任心,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办好期刊,发扬敬业精神及无私奉献精神,为教学科研、作者及广大读者服务[13]。

2.2职业技能的培养

2.2.1策划能力

编辑传统的“编”与“辑”的功能已经远远不够,信息化时代要求编辑转变职能。新时代编辑应首先做个优秀“策划人”,策划深化报道主题,强化舆论导向。不仅要具备传统的质量意识、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还要具备并确立策划意识、导向意识、创新意识、超前意识、时效意识、价值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及品牌意识等现代意识。编辑现代意识的核心是策划意识、超前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包括掌握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努力放大“原创”元素[11]。编辑应该是一个出版潮人,不仅要运用传统纸质出版,还要结合多媒体、微传播,提供出版“后服务”,如知识板块凝练、专业目标精华推送。可在纸质出版物基础上,建设维护好网站。网站除设立作者注册、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办公等模块,目前多数期刊网站还提供在线发表、优先线上发表、过刊论文开放获取等,但还需要编辑对已模块化、对某专业领域论文成果集成,接受或邀请业内专家综合述评,提供板块式推介服务;建立专业领域作者、学者数据库,有选择、有目标地开展微网推送等创新性服务。这样,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需要编辑了解国际科技前沿,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外文文献阅读能力,随时了解所在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与进展,一方面提高自身栏目编辑的理解与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必要时将最新进展推送给作者群,策划栏目或主题,以便于把刊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以,新时代呼唤编辑准确定位,转换角色,尽快成为具备策划力和工匠精神的现代编辑。

2.2.2前瞻能力

近些年来,人们追求“短平快”的即时利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往往就是缺乏工匠精神。科技期刊编辑不仅仅要熟悉编辑业务,还应该是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13-14],以适应策划选题及审稿编辑之需。新进编辑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老编辑要努力学习,争取机会进修。撰写与配发论文编者按语、论文导读或本期导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有利于推介论文,发挥期刊的导向作用,也是对编辑的组织与综合能力的考验,更是提高编辑学科专业水平及写作能力的良策[15]。科技论文质量差常因为缺乏有效实验重复,实验仅做一次或一个周期就撰文投稿。科研论文坚持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作者从实验设计到论文投稿,均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人们常说科技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即通过优秀的实验设计及精密的实验,最终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与问题,从而形成论文。编辑在策划、组稿、初审程序中,应当按照工匠精神的精髓要求,为作者的科研选题、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与投稿等开展全程服务指导。近年来,在《西北林学院学报》编辑过程中,先后发生多起论文终审通过,安排刊期后,发现主要内容已经发表或发表前作者撤稿的现象。究其原因,多是由于个别学生作者担心退稿或投稿命中率低,不从论文质量源头完善,而是一稿多投,或等不及审稿而转投较低影响因子的期刊。如果编辑不具备工匠精神,类似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将会造成重复发表,后果难以弥补。可见,科技期刊编辑过程一方面要加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另一方面要广泛培养编辑发现问题的前瞻力,防患于未然。鉴于此,《西北林学院学报》编辑部针对大学生、研究生开展科技论文写作系列讲座或报告,如论文的规范性投稿、优秀论文述评、论文编校案例分析、实验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学术不端行为案例分析,受到了有关师生好评,同时发挥了编辑的特长,促进了编校工作。因此,编辑部或期刊社可以单独或与研究生院、教务处、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合作举办“学生与工匠精神”的征文比赛或演讲活动,或在学报网站编读园地举办“作者与工匠精神”类似的征文或讨论,以提高作者、特别是学生作者的品质意识。编辑可以将本刊或国际顶级行业刊物的优秀论文作为样板,解剖分析,或开展本刊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与奖励,以身边的优秀作者、优秀论文为示范,塑造作者及编辑的工匠精神。

2.2.3求实能力

编辑实务包括策划、组稿、初审、外审、退修、终审、编辑排版、校对、发表等环节。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编辑努力践行工匠精神。编辑过程中,不但要按照期刊格式规范论文,增补缺项,如参考文献缺项(缺卷、缺期、页码不全),还要纠正论文中的学术概念、计算数据的表达分析、语言等问题。《西北林学院学报》编辑过程及对林学类期刊审稿中经常发现,存在作者学术概念不清楚问题。如不定芽与腋芽、消毒与灭菌等概念混淆,多样本比较分析不用多重比较,而用t测验两两比较等方法学问题;有些作者写作语言欠规范,如:两个地区某实验结果分析,作者表述为“某地与某地差异显著”,实际应该为“某地与某地的某种实验结果差异显著”;“将直径小于2~5mm的根定义为细根”应表述为“将直径小于2mm的根定义为细根”,“截至目前为止”宜简化为“截至目前”,将“类型划分时遵循如下几个原则。”宜简化为“类型划分原则:”,“播种前用蒸馏水浸种24h,浸种结束后开始播种”宜简化为“用蒸馏水浸种24h后播种”。可见,编辑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论文格式规范化,也需要编辑补正学术问题、简化语言表达。可以通过行业学会的学术交流,编辑部内部的交流,编辑个人在编辑实践中的总结积累等方式,提高编辑在论文编辑过程中的业务能力。

2.2.4校对能力

看起来校对似乎与编辑的工匠精神关系并不大,其实,对校对工作马马虎虎也是编辑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会导致出版质量问题。现在许多学报无专职校对人员,责任编辑亦是责任校对。科技论文常有复杂的公式图表、较多的数据,在编排过程中难免出现错排漏排[16]。因此,必须培养编辑一丝不苟、认真严肃地做好校对工作的能力,把纵然微小的错误消灭在校对过程之中。校对工作无小事,再细致也不过分,要把工匠精神体现在校对中。《西北林学院学报》为了强化编辑校对,同时采取请作者对编修稿word文档与清样pdf稿两次校对,即使无修改,也要求作者回复编辑部,这样,常会发现编辑或作者自己不能够发现的学术或表达问题,从而尽早完善或改正,也给编辑和作者一些警示。

2.2.5疑难问题处理能力

1)“人情稿”处理能力每一名编辑都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领导、老师、同学、同事、学生及朋友,因为毕业、职称评审、项目验收、年度考核等需要,少不了托人情、找关系[14]。编辑必须坚持“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视同仁地处理名家约稿或自然来稿,正确处理“人情稿”“关系稿”,对达不到学术标准的坚决退稿,对学术质量好但写作欠规范、表达分析不到位的坚决退修,直至达到发表要求。若依人情发表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来稿就是编辑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是对作者的不负责任,同时损害了读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刊物与编辑自己的信誉。2)编辑情绪控制力编辑在初审与编修校对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耐心。对于投稿论文的学术质量把关应以审稿专家意见为主,对与自己学术观点有异的稿件,应注重听取审稿专家的意见并咨询作者;对于语言表达与写作格式欠规范的论文,要耐心向作者指出。鉴于期刊范围、版面数等局限,大多数期刊只能发表优秀投稿,有许多稿件未能采用,而这些作者心态往往不同。一些熟人可能由于稿件或推荐的稿件未被采用,对编辑产生不满;有些年轻作者投稿的劣质论文一旦被拒稿,往往产生偏激情绪,甚至过激言语相向。《西北林学院学报》曾有论文退修总次数超过10次的例子,有时候极个别作者的写作水平有限、态度不认真,个别学生作者不通过导师与其他署名作者的审阅修改草率提交系统,编排定稿付印前作者撤稿,刚提交印刷作者来电请求修改,面对此类情况,编辑的情绪控制力则尤为重要。多次退修,还达不到发表要求的必须再次退修。编辑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严谨求实,对作者的不理解大可不必解释,时间会证明编辑人员是为了保障与期刊的质量,也是为了爱护与保护作者及读者。因此,必须培养与树立科技期刊编辑宽广的胸怀,提高编辑的情绪控制力。《西北林学院学报》编审中,采用初审退修、专家审稿后退修、作者修改稿退修、后退修等环节,多次退修只为保障的质量。

3结语

期刊编辑范文篇4

一、敏锐进取的思想力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素养。期刊作为出版物的一种形态,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的传播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优秀的期刊有利于提高公民素养,因此,编辑对作者的文稿进行加工具有文化导向作用,经过编辑加工修改的文稿融入了编辑的精神文化劳动。期刊是党和国家宣传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决贯策党的基本路线,加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使编辑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鉴别力。编辑应具有政治敏感性,对涉及宗教、民族、外交、政党等主题的文章应遵守相关的报道制度,高校期刊编辑应对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保持清醒头脑。没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养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政治素养是高校期刊编辑的基本必备素养,离开政治素养谈其他素质都不切实际。期刊编辑在整个出版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增强出版物的思想性,把好政治审稿关,使编辑工作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编辑工作既是社会化的精神文化生产,又是编辑个人的文化劳动行为。期刊编辑工作汇聚了编辑个人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期刊编辑每天要面对重复的选题、组稿、审稿、加工、编校等工作,要不厌其烦地接收作者的邮件、接听作者的电话询问,这些工作都要循环往复地进行,如果没有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很容易产生厌烦和急躁情绪,进而出现抵触态度,影响到期刊的质量。这里提到的热爱很重要,如果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期刊编辑就会在日常单调重复的工作中失去工作兴趣。有调查显示,在我国有70%的人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而在这70%的人中,编辑和记者的职业倦怠率占38.3%,所占比例较高,可见编辑职业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编辑必须耐得住寂寞,要有坚守、有担当,每名高校期刊编辑都应该具备爱岗敬业的编辑职业精神。(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论面对的是社科类期刊还是科技期刊,期刊编辑都需要具有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高校期刊编辑所处的环境不同于一般期刊社的编辑,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集中地,高校期刊编辑要时刻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编辑对待来稿稿件要用科学的态度,客观公正地依据事实进行处理,对待稿件的内容要遵循客观事实,对于社科类稿件要把握住政治方向正确、思想内容健康,学术性稿件要符合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二是对待作者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思想,要敢于同作者进行探讨,不盲目崇拜权威,敢于质疑学术权威的某些观点,敢于提出意见、进行争鸣;三是高校期刊编辑要不断学习,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对“伪科学”的观点和思想要学会鉴别,并进行坚决抵制,学会运用实践来检验事物的真实性。

二、功底扎实的编辑力

(一)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作者投来的稿件我们称之为“原稿”,印刷出版前的稿件称为“样稿”,从原稿到样稿能够体现出编辑的语言文字功底,这也是编辑加工活动的重要环节。一些作者的文字能力比较差,在投稿文章中经常会出现病句、标点乱用、语词不规范等现象,对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现在的编辑很少有中文系汉语言专业毕业,许多编辑的语言文字基础较薄弱,期刊的编校质量主要体现在文字水平上,所以,期刊编辑应该加强对语言学、词汇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对汉语词汇和句法认真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汉语中常用词汇的结构和意义、病句的主要类型、标点符号的用法等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这也是提高期刊编校水平的关键。(二)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作为一名高校期刊编辑,应具有丰厚的编辑理论知识水平,而且在自己从事的期刊领域还应该达到“精”和“专”。无论在大学学习何种专业,只要从事期刊编辑工作就应该认真学习出版理论知识,作为期刊编辑应掌握编辑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基本内容,了解当前的学科热点及发展方向。对编辑专业知识的掌握主要是指出版专业编辑实务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期刊编校规范的学习,对文稿体例格式的规范处理能力、对出版流程的熟悉程度等方面。这些编辑专业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也就是说,编辑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后,必须结合工作实践,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胜任编辑工作。高校期刊编辑应至少具有一门专业学科的特长,熟悉学科专业知识的科学内涵,及时掌握、了解学科研究的进展和最新成果,力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三)广博的综合学科知识。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特点是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作为一名期刊编辑除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了解和通晓自然科学、美学、哲学、社会学、新闻学、管理学以及文化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有人称编辑为“杂家”“功夫匠”。目前高校期刊多为学术型期刊,投稿作者大多为研究生或博士生,作者的层次水平较高,这就要求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在知识层面上广博宽厚,做好知识储备,一名高素质的期刊编辑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这样无论涉及到任何领域的文章都能游刃有余地加工处理,达到驾轻就熟。

三、与时俱进的创新力

(一)编辑管理能力创新。根据目前信息化的时代特点,编辑要从日常的工作管理上进行创新,对于传统的约稿、投稿、审稿、稿件处理的流程和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当前的时展需要。由于期刊出版不同于图书出版,期刊传播信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因此,期刊编辑不能坐等来稿,必须思想敏锐、观点新颖,主动改变观念、创新思维,在对作者投稿方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根据作者的来稿登记建立作者信息库,掌握作者信息,便于对以后的重点作者进行约稿;二是实施情感沟通,加强同作者的感情联络,培养年轻的高水平作者队伍;三是对于一些水平较高的投稿作者,适当开展指导和培训,提高作者的创作水平,使其为期刊写出更优秀的稿件。通过以上的管理创新,能够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提高期刊质量,增强期刊的竞争力。(二)编辑技术发展创新。创新是时展的需要,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界发生了大变革,数字出版已成为大势所趋。由于大部分期刊编辑部使用采编平台系统处理稿件,因此,编辑要熟练掌握操作平台系统的技术,紧跟时展。目前的稿件处理流程已经从人工登记发展到平台系统直接统计记录,编辑可在网上对来稿进行学术不端检测、送审稿、为作者发送退修意见、发送录用通知等,所有事情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期刊实现了由“印刷版”到“电子版”的过渡。编辑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对高校期刊编辑也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勇于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期刊编辑要在编校技能上下功夫,适应技术发展,为期刊的发展做贡献。

四、不断学习的竞争力

期刊编辑范文篇5

1新媒体时代下期刊编辑转型的必要性

媒介环境的裂变是新媒体时展的一大显著特征,突出表现在大众对于媒体需求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在需求形式方面,当前大众对于手机、电脑等终端载体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强,人们在接受媒体信息时,会优先考虑便利性。而在需求内容上则也呈现出了差异性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浅阅读成为主流,受众更加偏好于碎片化阅读,配合新鲜的元素来实现阅读流量的汇集[1]。另一方面,深度阅读要求更高,期刊的专业性和全面性都深深影响着受众的选择。因此,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发展,行业对于期刊编辑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期刊编辑必须要熟悉信息内容的专业,了解出版相关知识和技巧,在以技术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下,期刊编辑也必须要掌握新技术,学会新技术的应用,同时还应当具备市场营销、市场管理等能力,增强期刊编辑的功能性,以复合型期刊编辑来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行业的变革,从而发挥出其岗位优势,使得传媒行业能够借力发挥,实现可持续发展[2]。

2新媒体时代期刊编辑转型需要具备的素质

2.1加强对信息素材的甄别能力,提升编辑专业力。期刊编辑担负着稿件的编辑与审核职责,是信息内容向受众进行传递的质量关卡,在传统媒体环境中,期刊编辑尚需要依靠扎实的专业功底来完成相关编辑工作,而在新媒体时代下,乱杂的信息充斥在社会环境中,使得社会大众接触到的信息来源更加复杂,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这更加需要期刊编辑来进行有效的筛选,对来往稿件进行认真审查,剔除不当言论、删除虚假信息,增加科学内容,突出人文特色,彰显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为大众提供高质量、有筋骨的精神食粮[3]。因此,期刊编辑必须要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质,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与知识功底,需要在专业能力上进一步拓展,通过加强学习来实现技能上的提升,能够对专业性问题进行审查,保证稿件的专业质量。同时加强阅读也是提高知识性的有效途径,读书是编辑的内功,广泛的阅读才能够保证期刊编辑了解时下热点,掌握新鲜元素,从而具备超文本思想,能够将各类型的信息素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专业能力的提升,能够实现为大众提供更加专业、更加新颖的精品信息内容[4]。2.2改变传统编辑模式,结合新媒体特色,掌握新技术,成为全媒体编辑。新媒体时代促使了期刊编辑在工作流程、工作形式以及行业规则上都发生了变化,对于期刊编辑来说,只有实现编辑能力的进一步丰富,才能够满足于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其转变路径主要为以下3个方面。第一,重构编辑模式。在新媒体时代下期刊编辑应当转变编辑模式,过去在传统环境下,期刊编辑更加侧重于内文版式以及图文规范性问题,而在新媒体环境中,期刊编辑活动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内容的升级,期刊编辑工作涉及到了调研、设计、组织以及后期服务等,这就需要期刊编辑在工作活动上重新安排,以便保证编辑工作的正常进行。第二,更新出版内容。纸质媒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内容的多样性,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以手机、电脑等终端载体为主的媒介打破了信息形式上的限制,这也使得期刊编辑必须要熟练利用信息系统来稿件内容,掌握各信息平台的运作要求,并能够将稿件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立体式,以实现对信息内容价值的充分挖掘。第三,彰显新媒体特色。新媒体环境下使得信息与大众的接触更加紧密,社会大众能够轻松地获取信息内容,这也使得媒体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不断提高,以阅读量为主的竞争形势迫使期刊编辑必须要在编辑内容上进行转变,以彰显新媒体特色能够有效吸引受众的关注,进而达到良好传播的效果,在转型上,首先应当树立鲜明的风格,以追求平民化阅读和碎片化表达为主,营造出轻松、愉快的信息消费模式,这能够有利于受众的接受[5]。其次,利用编辑技巧,巧设问题、结合社会热点、设置悬念等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兴趣,但需要避免标题的夸大,而应当化繁为简,突出文章重点,以数字、图片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来实现文本的生动与具体。丰富的编辑能力是实现编辑功能性增强的基础条件,通过编辑力转型,其能够更加适应当前新媒体环境,能够实现编辑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进而提升期刊的阅读性。2.3明确用户定位,形成媒体品牌,提升期刊经营力。在当前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消费趋向于多元化发展,也使得出版行业必须要进行市场定位,从而来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这也能够尽快确定期刊编辑的转型方向,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出版行业需要就用户定位进行明确,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来统一安排编辑工作,期刊编辑也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在稿件内容及形式上进行针对性转变,尤其在选题策划及运作推广上,结合粉丝效应,来实现精准的期刊投放。另外,期刊编辑还需要打造自身的品牌,形成在某一领域、某一地区的媒体品牌,这也能够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经营力转型是期刊编辑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必然选择,通过明确用户定位,能够增强期刊编辑对消费市场的了解程度,以便根据用户的需求变化来做出选择,这也可以实现编辑与读者之间的良好互动,提高期刊的宣传效果。2.4灵活运用创新思维,建立与市场的有效沟通,加强市场意识和营销能力。围绕着科技与创新而展开的新媒体业态近年来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不少自媒体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创新思维是其成功的关键。对于期刊编辑的转型来说,面对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也必须要实现创新思维的灵活运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在选题中融合创新思维,如在两会期间报告中,期刊编辑就避免了过去以解读为主的内容,而是以关键词的形式对两会内容进行总结,对重点内容进行提炼,颇具新意;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市场策划理念,发展战略性思维。期刊编辑应当实现编辑、制作与发行的连贯,加强市场反馈,了解用户的消费潜力,同时转变营销模式,实现出版单位与市场、编辑与用户之间的双向沟通,以便在编辑活动中更好地利用市场形势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与选择。

期刊编辑范文篇6

一、当前科技期刊的形势及现状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科技期刊面临着不仅国内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际的竞争。低水平重复现象将失去竞争力。我国科技期刊的实力和编辑人才素质与国际先进期刊存在明显差距,一些世界名刊之所以成为名刊,与其拥有一流的编辑人才和雄厚的智力资源有极大关系。《自然》杂志编辑部共有编辑80多人,都是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的有专业背景的人员[1],其人才实力显而易见。而在我国的科技期刊界,特别是高校的学报编辑人员,一部分办刊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或科研上,高职称人员也把精力投入到带研究生或课题上,很少把精力投入到编辑学研究上来,致使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严重不足,稿件低水平重复,再加上一校一刊,出版周期长,被引频次低等,是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现状。就我们高校学报为例,某些高校领导的心目中,教学和科研是第一位的,加强有关建设,进行有关投入,特别是一些硬件建设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而对一些软环境建设,如学报功能作用的认识,则明显不足[2],还没有将学报当作高校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形象工程”和“支持工程”来认识和运作,更谈不上对学报编辑能力的培养。难怪有人把学报比做大学传达室后面的那一间房子。正是由于此,期刊编辑人员少,高素质的复合型编辑人才更是风毛麟角,策划能力差,外语与计算机水平低,经营意识差等现象普遍存在。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科技期刊正从象牙塔走向风雨的市场,科技期刊编辑也有单纯编辑走向编辑、经营的双重使命。而对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挑战,科技期刊急需高素质的编辑人才,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的要求

1.较强的论文审读能力科技期刊编辑要对论文进行筛选和创造性的发现,就必须有深刻的洞察力。即能见微知著,思想上需要高度的条理化、深邃化。重点审查论文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实验结果是否可靠,数据处理是否正确,实验分析与讨论是否合乎逻辑。只有具备敏锐的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论文,挖掘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充分实践主体意识在编辑过程中的作用[3]。

2.高水平的策划能力编辑策划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的集中体现,编辑人员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推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体现鲜明个性特色的科技期刊,使科技期刊在社会上展现良好的形象,赢得广大读者的信任,以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所谓策划,就是编辑出版工作者为使出版物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编辑、出版、发行等全过程的智力行为,面对市场化滚滚而来的信息浪潮和愈演愈烈的“信息爆炸”,对信息过滤是编辑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对这些繁杂的信息,编辑要善于组合、取舍、缓解无限丰富的信息,这就是编辑的策划能力。目前,多数期刊编辑并没有系统掌握策划理论,更缺乏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自觉进行策划的意识淡薄,从而导致期刊界无论是在策划理论的研究上,还是在策划实践的探索上,都远远落后于期刊发展的潮流。

3.锐意进取的创新能力科技编辑是对科技创新信息的记载和传递,编辑过程确实也是对成果作品的再创造,编辑的创新意识对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包括观念的创新和质量的创新。观念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是在思想深处摒弃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观念创新依赖于对创新的准确理解和对学术期刊历史使命的准确把握,体现在办刊理念中。质量创新是创新科技的根本,学术质量的创新要求编辑做到要了解国内外的重大科研发展方向,密切跟踪重大科研课题的进展,抢先发表原创性强的重大科研成果。在论文格式、期刊封面、版面等要进行创新。刊发论文的题材不拘一格,论文的信息质量和期刊的总信息量不断提高。

4.专博结合与雄厚的专业基础能力编辑不仅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还要一专多能,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科技期刊编辑应力求学者化,把握当今世界社会科技的发展趋势,起码要对学科前沿领域有所了解。编辑不仅要努力学习,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更应该力争成为博学多识、知识面广的杂家。真正做到“一专多能”,“专”与“博”的有效结合。

5.熟练掌握外语与计算机操作能力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国际科技交流日趋频繁,我们需要了解国外的最新科技动态,同时也要把我们的最新成果推出国门,所以,提高编辑的英文水平变得十分重要,但目前期刊编辑熟悉外语的人少,期刊多以汉语为主,附以相应的英文摘要,有的连英文摘要也没有。由于国外相关人员对汉语多不精通,高水平的文章也常常被忽略。我们的科技期刊之所以难以在国际上引起关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语言障碍。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编辑出版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网络时代,编辑人员不仅可以利用计算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先进设备来对稿件进行加工,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组稿、送审、返修、讨论、排版等,因此,科技期刊的编辑,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6.广泛的社交与协调能力期刊部门虽小,却也五脏俱全,搞好内外协调,使期刊正常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选题设计、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到校对、版面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不仅关系到编者、作者、读者,还需要印刷厂、邮政部门的配合。这些都需要编辑与之相互协调。对作者,应广泛接触,增进理解,重点培养,建立一支比较稳定、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对读者,要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多听读者意见,解答作者疑问,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为期刊能更贴近读者提供参考;对协作部门,要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建立诚信的协作关系,为期刊顺利出版、发行铺设畅顺之路。期刊之间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坐等好的稿子、好作者自己上门的日子已经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一去不复返了,这就需要编辑不能守株待兔,应当主动走出门去,与作者交朋友,利用杂志的品牌,约请知名作者把好的稿子投到自己的刊物上来,以扩大杂志的影响,提高知名度,这就需要编辑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关能力,这是时代的需要。

期刊编辑范文篇7

传统的期刊基本上以学术型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社会调查、自然勘探或新闻评论作为其主要内容。其文字的专业性强,文章内容严肃,学术性较高,编写人在学术界的地位较高。因此传统的期刊很难受到普通群众的喜爱,导致期刊发行量逐年下滑,很多具有研究和利用价值的期刊文章得不到广泛传播。传统的期刊大多选用纸质作为媒介,其发行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稿,经常会受到审稿人或专业性人士质疑的影响。导致其发行速度慢,连载期刊发行等待的周期较长,造成很多读者不愿意长期等待或不能理解其文章中的专业性词汇。因此,很难受到大众的欢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模式逐渐在期刊文献中盛行起来,其速度快,媒介多元化,文字亲民的特点,迅速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和追捧。

新媒体模式最早出现于美国,美国最早开始使用新媒体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期刊或学术型论文出版活动。新媒体融合下的期刊出版模式在学术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引起了当时美国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和研究。之后新媒体融合下的期刊逐渐在西方国家盛行起来。我国对新媒体的研究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新媒体模式从1999年开始引入我国,但起初并未引起太高的重视,传统的期刊方式在我国根深蒂固。大多的出版社和学者仍旧选择传统的期刊方式进行,而一些学术性地位较低的学者开始选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学术研究的,并迅速取得了显著效果,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6年开始,新媒体出版模式在我国逐渐盛行起来。其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富媒体化,文字的亲民化,给大众读者打开了科普认知的大门,因此易受到公众的欢迎。新媒体模式强调的是个性化的数字信息交换,其主要特性在于能无缝实现读者与作者交流。传统期刊文献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纸质传播,其期刊发行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稿和文字校对过程,一些学术型的期刊,还要经过专业学者的筛选。信息交流不畅,直接导致其发行速度缓慢,大多连载的期刊发行周期较长。读者由于较长的等待时间,通常会中途放弃。传统媒体的信息交流方式相对单一,大多仅局限于从作者到读者的单项交流,无法从读者向作者反馈信息。随着新媒体传播模式的逐渐普及,将出版活动的信息交流分化为由群众发起的交流形式和由媒体发起的交流形式两种形式。群众发起的交流形式是,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需求像媒体提出自己的要求,由媒体统一将要求总结和处理,然后进行组稿、,以满足群众所提出的要求。这一类型的交流模式大多包括资源或文献定制类的期刊。而由媒体发起的交流模式则大多是作用在期刊发行或创作的前期,是由媒体的工作人员与读者进行对话,进行读者的需求和兴趣调查,当然,最终期刊的发行结果不会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媒体只能调查时根据大多数读者的要求来进行整理,将要求反馈给期刊作者,再由作者撰写文章。有界限式交流模式主要是以媒体作为中间媒介,向作者提出要求的一种交流模式。而无界限式交流模式是指读者与作者间直接进行交流,无需通过媒体作为中间的中介进行信息传递。所有人可以一起进行信息的相互交流和讨论,读者和作者可以一起进行内容和学术型的探讨。而无界限式交流模式是新媒体交流模式中较为直接的一种模式,也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模式。这种信息交流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是一种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作者与群众,读者与群众间的一种多向的交流模式。该模式下的交流信息量大,交流人群较为复杂。传统模式下的期刊编辑,常常是通过撰写人自己寻找研究题目,选取题目后对该项内容进行调查或研究,其研究内容的来源单一。期刊的编辑模式大多是通过纸质的编辑,再由出版社进行期刊的审核和文字的校对,最终由出版社进行发行。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模式的普及,期刊的编辑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在进行研究内容相关资料的调查时,新媒体传播模式通过网络平台,为作者提供大量的参考性信息。作者可以通过参考网络平台中检索出的专业性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缩短自己独自开发的时间。网络平台除了提供给作者撰写期刊的资料外,还可以作为作者进行社会调查的媒介。作者通过网络平台向读者或群众进行兴趣调查和学术探讨,然后筛选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信息资源的汇总和整理,再根据大多数读者的兴趣进行期刊编辑。由此,期刊的编辑模式逐渐上升为纸质版、电子版并重。新媒体模式下的期刊编辑通常是一种角色性的转化,读者与作者之间以网络平台作为媒介,使读者可以参与到期刊的编辑工作中来。下的编辑模式和新媒体模式下的期刊编辑模式对比图。图1中,传统媒体模式下的期刊编辑是通过媒体向读者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编辑模式,该模式下,媒体需要对大量的读者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再筛选中大多读者反馈的问题,再将问题反馈给作者。这一过程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常常会导致期刊的发行周期较长。是一种由媒体向作者反馈信息的单一的编辑方式。而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出现恰恰解决了信息传递的单一性。新媒体模式下期刊编辑追求的是网络平台信息交流的更高层次。读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来随时随地与作者进行互动,并随时跟进期刊的连载进度。相较传统模式下的连载期刊漫长的等待过程,新媒体模式下的连载期刊,读者在等待期就可以与作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读者间也可以进行心得的交流,让读者也参与到媒体的编辑活动中来。新媒体模式下采取的网络平台互动交流式编辑,冲破了传统编辑模式慢、周期较长的瓶颈,是目前期刊编辑中较为热门的一种编辑模式。传统模式下的期刊出版通常是通过纸质形式进行出版。其出版前需要在出版社进行人工的审核和校对,其审核时间较长,人工投入成本较高。而新媒体模式下的期刊出版模式则更加多元化。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由计算机或移动终端随时信息内容。大幅度提高了信息加工的时效性,节约了人力资源。因此,新媒体模式下期刊的出版周期通常较短。期刊的出版可以分为纸质版、电子版等形式。利用互联网无限扩大了期刊的阅读人群。自2006年新媒体模式兴起以来,期刊的出版速度越来越快。大多出版社由独立的一家媒体,逐渐转变为众多媒体合作的形式。期刊主题也趋于多样化。这些都得益于充分发挥了新媒体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语言生动亲民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模式下期刊的编辑和出版逐渐在各大出版社中普及起来。本文针对新媒体融合下的期刊编辑活动和出版模式进行了探讨。与传统模式相比,新媒体模式下期刊的编辑更具有亲民性和可交流性,读者与作者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读者亲自参与到期刊的编辑活动中来,不但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扩大期刊的受众人群。在新媒体模式下的期刊出版将更多元化,作者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从而促进了期刊时效性,缩短了周期。新媒体模式的出现不仅为期刊带来了多样化,也是一场期刊编辑和出版的革命性变革。

期刊编辑范文篇8

期刊编辑的政治意识是指期刊编辑人员在编辑活动中对政治现象、政治本质、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政治制度等的态度和评价。其直接关系到编辑人员所筛选、把关、构建、传播的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个国家的文化氛围、文化属性、文化形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期刊编辑的政治意识的构成要素包括导向意识、把关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平意识。其中导向意识是核心要件,把关意识是关键要件,责任意识是基础要件,公平意识是必须要件。期刊编辑的导向意识是编辑尊重客观,反映客观而形成的一种思想理念。导向意识包括正确的思想导向、价值导向、审美导向、舆论导向和学术导向。把关意识是期刊编辑必须具有的强烈的阵地意识,是要求其所具有的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性,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在编辑工作中及时发现、排除政治“险情”,把好政治方向关的思想意识。编辑把关是期刊编辑工作的最关键职责。其内容包括政治把关,确保政治舆论导向正确;思想把关,确保稿件内容健康;学术水平把关、确保稿件内容的科学性;文字把关,确保语言文字的科学规范;效果把关,确保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期刊编辑的责任意识是指学报编辑编发稿件时要充分估计到自己所编发稿件的社会影响如何,是否会出现负面作用的意识。责任意识包括:应始终将社会责任意识放在编辑工作的首位,时刻不忘自己的神圣使命;要培养自己的政治敏感和政治修养,提高政治洞察力;要具有社会忧患意识,以维护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作为神圣职责。[2]从本质上说,公平是指每一个公民按宪法规定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期刊编辑的公平意识也指期刊编辑的学术公平意识,是指具有独立性的编辑主体为了维护期刊学术的纯洁和公正性,在审稿和选稿等过程中,自始至终以自身专业经验和直觉为基础,冲破一切束缚,尽可能自由地、完整地表达其对学术对象价值判断的自我意识。

二、加强期刊编辑政治意识的重要意义

刊物具有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这要求它在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则的同时更要适应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从根本上要求期刊编辑工作者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导向问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刊物出版事业的基本要求。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在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局面下,期刊编辑必须明确其工作的政治性。只有深刻地理解政治形势,树立坚定的政治意识和政策观念,才能做好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可以说,增强期刊编辑政治意识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3]首先,增强期刊编辑的政治意识是期刊编辑工作政治性的必然要求。其次,强化期刊编辑的政治意识是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必要要求。再次,增强期刊编辑的政治意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最后,期刊编辑主动增强政治意识是保证编辑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此外,增强期刊编辑政治意识才可以更好地处理好期刊编辑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三、加强期刊编辑政治意识的有效路径

要求期刊编辑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求期刊编辑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鉴别力。[4]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期刊编辑范文篇9

在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的编辑模式、发行渠道、传播方式、受众范围、管理体制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此背景下,编辑理念的更新,编辑手段的转变,编辑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迫切需要继续教育。编辑继续教育正是基于期刊编辑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期刊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活动。媒体融合对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下的编辑工作,期刊编辑必须培养新技术应用、资源整合、用户服务、传播互动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1)期刊编辑必备的基本媒体素养包含了对所在期刊新媒体技术平台app应用软件、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的日常运营维护。编辑使用新媒体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编辑在选题策划与约稿过程中的办事效率。在媒体融合下,期刊编辑只有及时提升自身的技术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不被同行赶超和淘汰。(2)期刊编辑力和运营力体现在期刊内容与传播渠道资源的全媒体整合,期刊编辑要利用网络资源、各类新媒体终端、微博热门话题、微信点阅量的数据以及新闻网站的用户留言,各类信息平台的前沿信息进行检索选题并通过不同媒介,传送给读者和作者,从而获得支持。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编辑需要整合优势传播资源(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打通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内容与渠道的联系,提供个性化、立体化的服务,实现期刊内容的多渠道整合营销,创新期刊传播的途径和手段。(3)期刊编辑要具备高水准的用户服务能力。编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通过开展新媒体用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有效用户群体的特征,增强对用户多方面情况的了解,秉持专业的服务态度,增强对用户的服务。(4)期刊编辑要具备跨媒体的传播互动能力。基于媒体融合技术和视角,期刊编辑要创新办刊思维和媒体传播方式,运用新媒体技术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对期刊内容进行广泛融合,充分利用微博、qq空间、微信、官方网站等平台大力推进期刊内容的宣传,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平台、渠道来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迅速融合发展。

二、现行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正在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要求,[2]在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要求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以此作为编辑出版职业资格登记、责任编辑注册和续展登记的必备条件。全国各地出版业务主管部门每年都组织当地出版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或自己组织培训,面授,或发文组织参加总局(总署)培训中心网上平台选课学习。自开展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来,期刊编辑通过参加网上学习和所在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举办的24学时面授学习或参加一些经总局授权的期刊学会、培训机构举办的继续教育学习,取得了继续教育的学时数,完成了每年的继续教育任务,知识面得到拓展,编辑业务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在具体的继续教育培训实践中,也还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1)内容缺乏针对性,学而无用,继续教育成了“走过场”、“凑学分”。笔者从2010年开始参加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网上远程继续教育(选课48学时)和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面授学习(24学时)。综观近三年来自己的学习经历,感觉学习的内容范围很宽广,课程包括了期刊经营管理、行业动态和行业管理、数字传媒与网络出版、领导讲话、出版法律法规和部门管理规章等十几个类别近300门课程,涵盖了出版行业的所有门类。由于每个编辑一年必修48学时,课程选择除了必修与编辑业务相关的课外,还要选择与编辑工作无关的学时才能凑够学时数,不然就不算完成当年继续教育。课程设计中与期刊编辑业务相关的课程在整个设计的课程中仅占20%左右,对期刊编辑来说,可供选择与实际工作有关的课程相对较少。许多课程虽然具有拓展知识面的作用,但与编辑实际工作相距很远,虽然内容“大而全”,但难以达到提高编辑能力的效果。这几年培训课程内容更新少,每年网上学习都存在重复选课,加上学习测试的方式简单、难度极低,学不学、听不听都能通过考试。主观上造成了交完360元给总局培训中心就几乎能完成48学时,学习中出现了学而无用的情况,为应付完成每年任务而“走过场、凑学分”,达不到通过继续教育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效果。(2)培训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对实际工作缺乏指导性,培训重形式、轻实效,调动不了编辑学习的主动性。期刊出版主管部门每年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是一年的必要工作,多具有计划性和任务性,必然存在形式、数量和质量问题。作为管理部门的组织者更多考虑的是完没完成当年的培训工作,开展了几次培训,有多少人参加了培训,是否取得实效则不是关注的重点,而参加培训者关注的是能否完成一年一度的培训,顺利获得学分,以便获得三年一次的续展登记或注册。因此,培训成为期刊出版主管部门不得不进行的工作,对编辑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编辑为获得学分、完成注册和续展登记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这样一个被动学习的局面,既浪费了管理资源,也浪费了编辑宝贵的时间。期刊管理部门费了很大力气组织培训,结果学员学得辛苦,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的状态,培训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一些专题式的面授培训,虽然内容很好,也可以拓宽编辑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但由于培训缺乏对实际编辑工作的指导作用,编辑虽然受到了一些启发,但实际操作起来仍然不知所措。如通过对开放存取、数字化出版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虽然对期刊发展趋势有一些大致的了解,但广大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对如何具体实施、应对和实现,却没有明晰的思路,难以收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三、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模式与途径

期刊编辑范文篇10

一、服务于民族抗战的办刊宗旨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许多爱国作家走上了文艺抗战的道路,这其中就包括“燕赵才女”赵清阁。《弹花》创办前夕,赵清阁刚刚结束了《妇女文化》刊物的编辑工作。劳苦的编辑生涯非但没有使赵清阁放弃编辑工作,反而“像着了迷似的,一心想再编一个宣传抗战的文艺刊物”[2],《弹花》文艺月刊于是应运而生。《弹花》的办刊宗旨,在其创刊号上即有着十分鲜明的体现。创刊号开篇即登载了《弹花》社自己撰写的文章《我们的话》,文中指出“目前中国社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站在民族战争的大时代,文艺就是精神动员的有力因子之一。”[3]创刊号上另外一篇文章《弹花的文艺》中,作者甘云衡则对办刊的使命和宗旨做出了更为详尽的注解,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抓住这个伟大的时代,写出强有力的作品,像弹花一样迸射到每个角落里去[4]。由此,《弹花》刊物的抗战宗旨已经十分明确。在“为抗战服务”的办刊宗旨引领下,“抗战意识”也成为《弹花》刊物选稿的重要标准。为了引起广大读者和作家的注意,尽可能多地收取优质稿件,几乎每一期《弹花》都附上了征稿启事。征稿启事首先即对稿件的内容做出了基本要求———“本刊欢迎抗战意识的小说、戏剧,诗歌、图画及战地通讯、报告文学等稿件。”[5]。实际上,《弹花》从文艺理论到文学创作无不呈现出强烈的抗敌斗争意识。在理论文章中,王平陵《为抗战而写作》、金满诚《忠于文艺·忠于抗战》以及董文《文艺与政治握手》等文章强调了文学与抗战的关系,驳斥了“文艺与抗战无关”论;老向《论瓶与酒》、何荣《民众也可以接受新的》以及赵清阁《文艺通俗化与文艺行动》等文对我国四十年代文坛中有关文艺大众化以及文艺民族形式问题进行了探索;陈纪滢《建设我们的士兵文学》以及赵清阁《制作军歌之我见》等文则探讨了抗战大时代下,文艺与士兵以及士兵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弹花》主体部分的文学创作中,则有着更为鲜明的抗敌倾向———诸如敌寇的残暴、我军的英勇、汉奸的狡诈、民众的觉醒等,这些都成为《弹花》的重要主题和内容。为抗战服务的宗旨贯穿于《弹花》办刊历程的始终,使得刊物成为抗战文坛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二、文坛名家与青年作家并存

办刊需要大量优秀的稿件,《弹花》的成功创办离不开作家的鼎力支持。关于编辑与作家的关系,赵清阁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编者与作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编者离开作者,他的刊物园地便会荒芜,作者离开编者,他的作品无从开花结果,便会枯萎,湮没。”[2]基于这一理念,作为《弹花》主编的赵清阁一直十分重视与作家之间的关系。赵清阁是著名作家,在创办《弹花》之前就曾先后主编过多种进步文艺刊物。在其丰富的报刊编辑活动中,赵清阁结识了众多作家,此次《弹花》的创办也自然吸引了许多作家为其摇旗呐喊。赵清阁此时又是“文协”会员,这就为《弹花》的组稿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弹花》的稿源有了保证,如何选择稿件成了刊物编辑面临的重要问题。刊物创办之初,急需文坛名家打开局面,《弹花》创刊号上即发表了诸如老舍、王平陵、胡绍轩等文坛名家的文章。这些文坛名家的作品使得《弹花》的稿件质量有了保证,同时也打开了《弹花》的销路。据统计,《弹花》“第二期出版不几天,两千册销尽,第三期加印至三千册。”[2]在《弹花》第一卷第六期“编后”中,赵青阁即对这些为刊物撰稿的作家们表示了感谢:“金满城先生,老舍先生,老向先生,沙雁先生,他们都是流着汗给本刊撰写难能可贵的杰作。特别是金满城先生,不以新相识而隔阂,予本刊以诚意的协助,及有益的指示。实在是编者在这陌生环境中最感到快慰的。”[6]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些文坛名家之外,青年作家也为《弹花》刊物提供了数量可观的优质稿件,成为《弹花》作家群体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在《漫忆写作与编辑》一文中,赵清阁对此曾有这样的表述:“为了保证销路,唐性天要求每期须有几篇名作家的文章,理由是名作家才有号召力……但我对唐性天的意见是有保留的,我主张刊物不一定每期都用名作家作品,无名作者的来稿只要好,也可以用,这对培养文艺青年有决定性作用。”[7]在赵清阁这一兼容并包的编辑理念下,《弹花》刊物登载了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其中弹花第二卷第二期中,青年作家的稿件占比甚至达到了十分之七八,在本期“编后”中,赵清阁则不吝溢美之辞,对这些无名作家的稿件表达了赞赏:“现在我很快活,是异于往日编后的快活。当我聚精会神地阅读一批外来的稿件时,我发现一般所谓‘无名’作家的那种不苟且不滥造的精神,他们运用灵活的笔,精密的思想,写成了充实而有力的作品。”[8]不论出身,不论名气,依据作品的内容和质量进行组稿和选稿,赵清阁“唯才是用”的编辑策略使得《弹花》获得了青年读者的支持,客观上为刊物的销售打开了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