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利窍方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1-19 09:28:08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针灸利窍方范文篇1
关键词:尿道综合征利窍方针感
尿道综合征又称无菌性尿频、排尿困难综合征,指有下尿路刺激症状,而无膀胱、尿道器质性病变及明显菌尿的一组症候群。临床上多见于女性患者,以尿频、尿急、排尿不畅、小腹坠胀为主要表现。该症候群病因复杂,有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征。有尿路感染症状的妇女中约40%~50%患者属此综合征。因认识上存在不足,极易误诊为尿路感染而长期予以抗生素治疗。本科运用针灸利窍方治疗尿道综合征,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将治疗的52例病例报告如下。
针灸利窍方
治疗组取穴:关元、中极、阴廉(双侧)、阴陵泉(双侧)、三阴交(双侧)。操作手法:在针刺关元、中极穴位时,针感须向下阴部放射;针刺阴廉时针感向上放射至阴部;其余穴位以酸胀为度。每周治疗3次,每次20分钟,其中留针过程中每10分钟行针1次,每10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对照组:安定片2.5mg,1日3次;谷维素片20mg,1日3次。10周后统计疗效。
临床应用
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28例,年龄30~68岁,平均46.1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7.5年。对照组:共24例,年龄28~65岁,平均44.5岁;病程5个月~18年,平均6.9年。经统计,两组病例年龄、病程比较无明显差异。
2.纳入标准
参照国际尿控协会(ics)标准:具有主症尿频、尿急和排尿不畅;排除下尿路感染、肿瘤、神经原性疾病及外伤等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
3.观察指标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短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每24小时尿4~6次;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每24小时尿7~10次;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每24小时尿10次以上。
生活质量评估:参照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生活质量评估表(who,巴黎,1994),依据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来评价排尿状况的改善效果,具体分为非常好,好,多数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各半,多数不满意,不愉快,很痛苦等几个级别。
4.治疗结果
治疗组:28例,治愈7例,好转17例,无效4例,治愈率25%,好转率60.7%,总有效率85.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5.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加权分统计,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见表2。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估比较,经卡方检验:p<0.01。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女,38岁,工人。2005年7月初诊。1年前因发热腰酸、尿频、尿急在外院就诊,尿常规有红、白细胞,诊断为尿路感染,经服退热药、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失。近半年来,劳累后出现尿频、尿急、小便不畅。白天每隔1~2小时小便1次,夜尿4~5次。尿常规检查正常,服抗生素后症状不见好转。经人介绍来我科要求治疗,患者症状符合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就诊后即针刺关元、中极、阴廉(双侧)、阴陵泉(双侧)、三阴交(双侧)。每周3次,10次后,尿频,尿急症状缓解,排尿次数减少。15次治疗后,小便完全恢复正常。
讨论
尿道综合征,西医把其归咎于尿路感染后治疗不彻底引起,由于此综合征病情迁延难愈,可引起患者精神紧张、焦虑,又加剧了尿频、尿急等症状。目前西医一般给予对症治疗,外科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内科治疗主要使用镇静剂,以及肌肉松弛剂和神经调节剂,对部分绝经期妇女还使用雌激素治疗。中医无此病名,但从归属来看,当属祖国医学之淋证范畴。
针灸利窍方范文篇2
治疗组取穴:关元、中极、阴廉(双侧)、阴陵泉(双侧)、三阴交(双侧)。操作手法:在针刺关元、中极穴位时,针感须向下阴部放射;针刺阴廉时针感向上放射至阴部;其余穴位以酸胀为度。每周治疗3次,每次20分钟,其中留针过程中每10分钟行针1次,每10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对照组:安定片2.5mg,1日3次;谷维素片20mg,1日3次。10周后统计疗效。
临床应用
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28例,年龄30~68岁,平均46.1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7.5年。对照组:共24例,年龄28~65岁,平均44.5岁;病程5个月~18年,平均6.9年。经统计,两组病例年龄、病程比较无明显差异。
2.纳入标准
参照国际尿控协会(ics)标准:具有主症尿频、尿急和排尿不畅;排除下尿路感染、肿瘤、神经原性疾病及外伤等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
3.观察指标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短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每24小时尿4~6次;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每24小时尿7~10次;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每24小时尿10次以上。
生活质量评估:参照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生活质量评估表(who,巴黎,1994),依据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来评价排尿状况的改善效果,具体分为非常好,好,多数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各半,多数不满意,不愉快,很痛苦等几个级别。
4.治疗结果
治疗组:28例,治愈7例,好转17例,无效4例,治愈率25%,好转率60.7%,总有效率85.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5.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加权分统计,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见表2。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估比较,经卡方检验:p<0.01。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女,38岁,工人。2005年7月初诊。1年前因发热腰酸、尿频、尿急在外院就诊,尿常规有红、白细胞,诊断为尿路感染,经服退热药、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失。近半年来,劳累后出现尿频、尿急、小便不畅。白天每隔1~2小时小便1次,夜尿4~5次。尿常规检查正常,服抗生素后症状不见好转。经人介绍来我科要求治疗,患者症状符合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就诊后即针刺关元、中极、阴廉(双侧)、阴陵泉(双侧)、三阴交(双侧)。每周3次,10次后,尿频,尿急症状缓解,排尿次数减少。15次治疗后,小便完全恢复正常。
讨论
尿道综合征,西医把其归咎于尿路感染后治疗不彻底引起,由于此综合征病情迁延难愈,可引起患者精神紧张、焦虑,又加剧了尿频、尿急等症状。目前西医一般给予对症治疗,外科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内科治疗主要使用镇静剂,以及肌肉松弛剂和神经调节剂,对部分绝经期妇女还使用雌激素治疗。中医无此病名,但从归属来看,当属祖国医学之淋证范畴。
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和下焦湿热是尿道综合征的始动因素。本病初起临床表现以尿频、尿急、小腹满闷为主。情志因素易导致发作或症状加重,患者也往往伴有情绪症状。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气火郁于下焦;或邪犯少阳,枢机不运,气化失常,决渎失职,水火升降不能顺接贯通,水湿浊毒瘀郁于下焦。《证治汇补》说:心肾气郁遂使阴阳乖格,清浊相干,蓄于下焦膀胱,而水道涩焉。
脉络瘀阻是病变发展的重要病理环节。随着病情的反复,病程日久,表现为尿道刺痛,小便淋沥不尽,舌质紫黯,脉来艰滞而涩。正如叶天士所说:
“久病必入络,其所谓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绵不去,必疏其络而病气可尽也。”
肾虚和膀胱失约是尿道综合征顽固不愈的原因所在。祖国医学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生理上共同完成对津液的气化和排泄作用。肾气充足,则膀胱气化有权,水道通利;肾元不固,命门火衰,不能鼓动膀胱气化,导致水道通调受阻,出现尿频,尿急,排尿不畅。临床上患者多伴有腰痠耳鸣、脉迟弱等肾虚见证。
脾虚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脾属土,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健运,则气机升降如常,气血充盈,可有效抵抗湿热之邪侵袭。反之,若脾失健运,脾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可使气血生化乏源,从而使机体抗病能力减退,导致湿热之邪侵扰。又脾主水湿,脾虚可使水湿内停,内湿外湿,同气相求,互为吸引,尤易导致湿热为病。本病初期如过用抗菌素及中药苦寒之剂,清利太过,易导致损伤中气;或因久淋不愈,湿热余邪不去,又可进一步加重脾虚,而致气虚下陷。正合《灵枢·口问篇》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从针灸临床实践中观察,本病主要有二方面症状:排尿障碍和尿道症状。根据这一特点,方用益元化气、通络利水治疗原则。选用关元,任脉经穴,脐下三寸,为人之丹田,肾气动脉之际,是阴经中的阳穴。针之可调补元气,温煦元阳;中极,膀胱经募穴,两穴相配,命门火旺,肾气充足,膀胱固摄有度,气化有权,则水道通利;阴廉,肝经穴位,阴器,筋经聚集而成,为肝经所主。针刺此穴,可疏通经脉,通利尿道;阴陵泉,脾经合穴,针之可健脾化湿利水;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调和诸经气血。
实验针灸研究证实,针刺腹部,使针感直达膀胱及会阴部,直接刺激支配腹、盆腔脏器的植物神经脊髓节段及脊髓中枢,使过度兴奋的神经元得到抑制;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代谢能力;缓解了尿道括约肌及盆骶肌肉痉挛。配合肢体穴位,调节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调节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整体机能。
摘要:本文运用针灸利窍方治疗了52例以排尿障碍和尿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尿道综合征,采取在针刺关元、中极、阴廉、阴陵泉和三阴交,并使针感向阴部放射,达到治疗此病的目的。在临床观察结果: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尿道综合征利窍方针感
尿道综合征又称无菌性尿频、排尿困难综合征,指有下尿路刺激症状,而无膀胱、尿道器质性病变及明显菌尿的一组症候群。临床上多见于女性患者,以尿频、尿急、排尿不畅、小腹坠胀为主要表现。该症候群病因复杂,有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征。有尿路感染症状的妇女中约40%~50%患者属此综合征。因认识上存在不足,极易误诊为尿路感染而长期予以抗生素治疗。本科运用针灸利窍方治疗尿道综合征,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将治疗的52例病例报告如下。
【参考文献】
针灸利窍方范文篇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就诊的pd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55~73岁,平均(64.75±8.13)岁;病程1~9年,平均(5.67±0.93)年;hoehn-yahr分期[7]:1.5期7例,2期11例,2.5期9例,3期8例。观察组35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56~75岁,平均(64.82±8.07)岁;病程1~10年,平均(5.61±0.98)年;hoehn-yahr分期:1.5期6例,2期12例,2.5期10例,3期7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结合内科学》[8]中“pd”的诊断标准;2)年龄55~75岁,且病程≤10年;3)hoehn-yahr分期为1.5~3期者;4)近1周未服用过抗帕金森病相关药物;5)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1)属于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或帕金森叠加综合征者;2)伴有听力障碍,沟通交流困难者;3)伴有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患或老年性痴呆者;4)既往有脑卒中或颅脑外伤史者;5)伴有血液系统疾病,或合并有凝血功能明显异常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对照组:多巴丝肼片(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198),62.5mg/次,3次/天,1个月后改为125mg/次,4次/日;盐酸普拉克索片(boehringeringelheimpharmagmbh&co.kg,批准文号h20140917),0.125mg/次,2次/天,1个月后改为0.25mg/次,3次/日,两者均口服3个月;同时予康复运动训练,住院期间患者及家属集中学习和训练,3次/周,30min/次,出院后由患者本人或家属陪同训练,早晚各1次,30min/次,包括:身体放松练习,面部、头颈部、肢体、姿势和步态等康复训练,每个运动连续做5~10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以及(双侧)风池、风府、阳陵泉、太冲、足三里、曲池、合谷。操作方法如下:百会穴向后平刺1.5cm,四神聪穴平刺1.5cm,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2.5cm,风府穴向下斜刺1.5cm,阳陵泉、足三里、曲池直刺2.5cm,太冲、合谷直刺1.5c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3次/周,连续针刺3个月。
2.2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9]评定,分为临床痊愈、明显进步、进步、稍有进步、无效。
2.3观察指标
1)主要症状评分: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等,按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2)病情严重程度: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7]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行为和情绪(updrs-i)、日常生活活动(updrs-ii)、运动功能部分(updrs-ⅲ)评分,评分越高,表示pd病情越严重。3)生活质量比较:采用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10]评定,包括8个维度共39项,并转化为综合指数(pdq-39si),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低。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2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3.2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见表2。
3.32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i、updrs-ii、updrs-iii评分比较见表3。
3.42组患者治疗前后pdq-39si评分比较见表4。
4讨论
针灸利窍方范文篇4
我院自2004年8月~2008年10月采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360例,均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其中男169例,女191例。年龄15~65岁,平均35岁。有哮喘病史者34例,有变应性疾病家族史者69例。病程1~8年,平均2年7个月。本组病例除67例外,其余患者均使用过一种或数种不同的方法或药物治疗过,其中使用过黏膜血管收缩剂者120例,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者57例,口服抗组织胺类药物者112例,使用过中医药者170例,脱敏疗法治疗者21例,鼻部微波、等离子治疗者44例。
治疗方法:穴位:鼻丘、太渊、合谷、迎香、足三里。药物:曲安奈德注射液30mg(3ml),vitb12注射液0.25mg(0.5ml),2%利多卡因注射液1.5ml。抽取上述药品于注射器中,总计量5ml。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双鼻填塞1%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每间隔5分钟1次,连续2次,以收缩、麻醉鼻腔黏膜。选用口腔科长5号注射针头,取除鼻腔棉片,双侧鼻丘黏膜下各注射0.5ml药液。选穴处皮肤碘伏消毒,每穴位注射药液0.5ml。每2周1次,4次为1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疗效判定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分2次进行疗效判定,近期疗效于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远期疗效于治疗后2年进行。
结果
360例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近期疗效:显效196例,有效15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6%。远期疗效:显效135例,有效163例,无效62例,总有效率为83%。
讨论
变应性鼻炎治疗方法众多,各有一定疗效和优缺点,特别是对于病史长、前后尝试过多种方法治疗均不够理想,或近期复发,症状明显的患者,我院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风寒外邪乘虚而入,犯及鼻窍而患病。肺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主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此两经穴位。十二经各有一个原穴[1],原穴虽皆分布于四肢,但它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一旦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导致功能失调,即循经取其相应的原穴进行治疗效果更好。太渊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是全身诸脉精气汇集之所,又为肺脏真气所注之处,注射药物能更有效地发挥其通腑化瘀,改善病理状态的功能。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也是一个极为常用的名穴,治疗范围相当广泛,有良好的清泄阳明,通络开窍的功能。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穴位,其经络亦运行于鼻,为强壮身体和健脾胃的常用穴,中医古籍深刻认识到疾病发生,正虚为本,脾胃虚损,百病由生,治疗疾病,脾胃为先[2],故选足三里健脾胜湿,扶正固本。迎香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位,清肺热,散风邪,通鼻窍,为治鼻病主穴。
鼻丘位于中鼻甲前上方的鼻腔外侧壁上,外观呈丘状隆突,此处有丰富的鼻腭神经末梢。鼻丘部注药前须用1%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填塞鼻腔,收缩和麻醉鼻黏膜,以更好地显露鼻丘部便于注射操作。肾上腺素也有激动肥大细胞受体,抑制其释放组织胺和白三烯等过敏物质,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一般用前鼻镜撑开鼻孔即可窥清鼻丘部,将药液注入黏膜下即可,若有条件亦可在鼻内镜下进行注射视野会更清晰。采用曲安奈德、利多卡因、vitb12、注射于诸穴位,有针刺、封闭治疗的近期疗效,降低鼻腔胆碱能神经的兴奋性,使血管舒张减轻,腺体分泌减少,迅速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又有曲安奈德的远期疗效,曲安奈德[3]属于中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其抗炎和抗过敏作用均较强且较持久,常用其醋酸酯,因其溶解度较小,吸收缓慢,适用于需要较长时间维持药效的慢性病。应用于皮肤、黏膜均可被吸收,注射后数小时内生效,经1~2天达到最大效应,作用可维持2~3周,通过免疫抑制作用,能有效地长时间控制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论文关键词变应性鼻炎穴位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鼻丘太渊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曲安奈德等药物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选用药物曲安奈德、vitb12、利多卡因注射于穴位鼻丘、太渊、迎香、合谷、足三里。结果:360例患者1个疗程治疗后,近期疗效:显效196例,有效15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6%。远期疗效:显效135例,有效163例,无效62例,总有效率为83%。结论:此种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激发经络穴位,通利鼻窍,起效迅速、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简便易行,适合于各级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国杰,主编.针灸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0-131.
针灸利窍方范文篇5
1.1一般资料选取吴川市人民医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收治的6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患者男19例,女13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5.15±3.47)岁;高血压病程2~15年,平均(9.15±2.63)年;出血部位:脑干1例、脑叶11例、丘脑9例、基底节区11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6h,平均(4.59±1.07)h。观察组患者男20例,女11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6.28±3.34)岁;高血压病程2~16年,平均(10.05±2.28)年;出血部位:脑干1例、脑叶10例、丘脑8例、基底节区12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7h,平均(4.63±1.21)h。2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知情同意。纳入标准:经脑ct或者mri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者;行微创手术治疗;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呼吸及循环功能稳定,且意识清晰;出血量30~60ml。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障碍者;伴有脑瘤出血、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者;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急性感染者;有晕针史,或严重过敏体质者;意识不清晰者。1.2方法1.2.1治疗方法2组给予相同治疗。微创手术治疗后需要进行血压控制,使收缩压≤140mmhg,给予乌拉地尔缓释片(国药准字h20070161,西安远大德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30mg)治疗,口服,每次30~60mg,每日2次。脱水降低颅内压,给予甘露醇注射液国药准字h19993599,浙江济民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50ml/50g)治疗,剂量0.25~2g/kg,配制成15%~25%浓度静脉滴注,每日1次。神经营养,给予依拉达奉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80495,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30mg)治疗,使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控制在30min内滴完,每日2次。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配合其他预防感染措施。1.2.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①临床基础护理:术后,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清洗,在无菌操作下,留置导管并每隔2h记录1次液体出入量,同时清洗患者会阴部,然后用碘伏棉球消毒;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若体温升高可采取冰袋降温以及温水擦拭。②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不定期为患者更换体位、每天翻身4~5次,防止出现压疮,按摩骨突出部,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定期进行皮肤清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吸痰,每天3~5次轻叩背,防止肺部感染。定期使用生理盐水漱口,以预防口腔感染。用生理盐水擦拭阴部,以防止尿路感染。③康复训练:患者在卧床期间,护理人员可以指导进行适当的关节被动性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肢体正确摆放训练,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指导其进行翻身训练、侧卧起坐训练。在患者离床期间指导其进行站立、坐位平衡、重心转移、步行、协调性锻炼等,训练均需循序渐进开展,待患者坐位平衡后,指导其进行站立训练、床下活动、原地踏步等。对部分患者进行bobath疗法。④语言康复护理:在患者早期恢复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定时播放患者常听或比较轻柔的音乐,刺激听觉和语言中枢,使患者在这种环境中慢慢开口讲话。同时护理人员也要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给予患者语言鼓励,使之更有信心,从而更快恢复语言功能[4]。⑤吞咽障碍护理:在康复早期,护理人员应进行咽部刺激和吞咽训练,并且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逐渐加大吞咽力度,从开始的全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再慢慢改变饮食状态,但该过程要根据患者的吞咽情况逐步进行,避免造成呛咳,同时要注意做好口腔卫生工作,保持患者口腔清洁。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特色护理干预①中医按摩:取印堂、神庭等穴位分别点揉推抹3次及以上,待完成后,取百会穴、水沟穴、太阳穴、印堂穴,均点揉推抹5次,再取风府穴、风池穴点揉推抹3次;待按摩结束后,采取腹部按摩,先以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10次,再取关元穴、气海穴、膻中穴、神阙穴分别按摩5次,然后,取三阴交穴、内关穴、太冲穴、太溪穴分别点拿3次,隔日进行1次[5,6]。②针灸:取足三里穴、合谷穴、太冲穴、曲池穴、三阴交穴、血海穴以及丰隆穴,平补平泻,进针后留置25~30min,1次/d。对于目合口张、大小便失禁者加以神阙穴、百会穴艾灸,对于语言功能障碍者加以通里穴、哑门穴艾灸。1.3观察指标①采用高级中枢损伤严重程度量表(messs)评估2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水平,内容主要包括意识、指令、强烈局部刺激、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语言、上肢肌力共7个方面,总分值为0~45分,其中0~15分代表神经功能轻度受损,16~30分代表神经功能中度受损,31~45分代表神经功能重度受损。②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进食、穿脱衣物、行走、转移、上厕所、洗澡、上下楼、修饰、大小便控制,分值为0~100分,其中95~100分代表正常,80~94分代表轻度残疾,55~79分代表中度残疾,25~54分代表重度残疾,<25分代表极度严重残疾。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messs评分干预前,2组mes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mes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bi评分干预前,2组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针灸利窍方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于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不同护理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44~80岁,平均年龄(60.12±11.27)岁;39例为首次发作,21例为复发;包括脑梗死50例,脑出血10例。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0.84±10.77)岁;38例为首次发作,22例为复发;包括脑梗死49例,脑出血11例。经核实,2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2组患者均经ct及mri检查确诊,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3]中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者;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疾病者;因其他因素无法配合护理者。1.3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具体如下:病情观察、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及基础护理等,同时待患者病情稳定后予以健康教育,制作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分别有肢体摆放、体位转换、关节被动运动、桥式运动、双手交叉上举、腕关节背伸、踝关节背伸、站坐位平衡及上下楼梯等,另外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由护理人员、家属及照护者共同督促。观察组则采取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其中针灸护理为:针灸前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先明确其患侧肢体瘫痪程度及活动情况,并依据偏瘫六阶段评价法进行运动功能评价。取百会、人中、曲池、合谷、内关、外关、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及太冲穴。用无菌针灸针(扬州市智象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苏械准字20212201585)以捻转手法进针,直刺感局部酸胀,向周围放射最理想,操作选择提插和捻转手法,急性期选择泻法,而恢复期则选择补法。待进针得气以后,约10min,鼓励患者进行患处活动,若有进步,则多加鼓励,确保患者树立康复信心。之后将5cm艾炷套在针尾点施灸,患者感觉到温和但无灼痛为止,施灸期间,患者若感觉灼热,无法耐受可停止,留针30min,每天1次,连续7d,随后改为每周3次,持续治疗1个月时间。按摩护理为:确保按摩护理环境的安静,告知患者需排空大小便,选择仰卧位,以拿捏、揉按手法,取手三里、内关、外关、天府、曲泽及合谷穴等。下肢按摩为捏压手法,一手拇指、食指捏压患者双膝眼穴,另外一手拇指则按压昆仑穴,而食指则按压足三里穴,依次揉按伏兔、血海、梁丘及阳陵泉穴,再用法以大腿根部起始,沿股四头肌朝下经膝关节及小腿外侧到足背。足底反射区则取患者仰卧位,用屈食指点按法,同时配合掐、摩、推法等,力度以患者有酸、痛、胀及麻感为度,穴位分别有头、小脑和脑干区、额窦、肾、脑垂体、膀胱区及输尿管。上肢瘫痪则增加肘和肩胛骨、肩,下肢瘫痪则增加髋、膝。面瘫则增加上颌、三叉神经、上颌和面。失语增加气管、喉。完成按摩后嘱咐患者多饮水,每次按摩20min。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满分为100,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理想;采用mmse评分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分值为1~30分,得分与患者认知功能呈正比;采用ndf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分值为0~45分,分值越高则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差。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行х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2组患者barthel指数、mmse评分及nd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mmse评分及ndf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针灸利窍方范文篇7
1、手术治疗
1.1传统手术。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典手术方式,也是目前国内外最广泛应用的术式。包括椎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半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术、全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术3种。术后疗效肯定。临床实践表明部分病人椎板切除后,在椎板缺损区形成大量纤维瘢痕组织或不规则新生骨,与硬脊膜或神经根粘连,造成继发性椎管狭窄.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使症状复发。据统计因术后椎管内广泛粘连而引起症状者占6%~8%[2]。
1.2微创手术
1.2.1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减压术。经皮化学溶核术是这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的代表[3],还包括各种经皮椎间盘切除术(pld)、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椎间盘内电热疗法(idet)和髓核成形术(np)。典型的胶原酶髓核溶解术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临床,1996年卫生部正式批准推广应用,国内报道的优良率80.9%--90.58%,目前不同部位和途径注射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尚有争议[4]。而且溶解后的髓核产生的化学物质刺激神经,引起较重的反应,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治疗中应严格掌握禁忌症。
1.2.2腰椎间盘显微切除术。包括经椎板椎间盘镜和后路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腰椎间盘显微手术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精确、安全性高、对脊柱生理结构影响小等优点。椎间盘显微手术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摘除椎间盘组织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操作,因此对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中央型椎管狭窄、中央型椎间盘骨化及肥胖者慎用[5]。
1.3腰椎间盘置换术
1.3.1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是脊柱外科的新技术,它可以恢复椎间高度、应力传导和分布,维持椎间关节的有限运动,恢复病变椎间盘的运动学和负载功能,达到分担负荷、节段性稳定和节段性运动的目的,同时adr可去除有损伤、炎症退变的椎间盘,减少自身免疫的来源和退变椎间盘诱发炎症的物质,从而缓解疼痛。
1.3.2人工髓核假体。人工髓核假体是近几年研制出的髓核的人工替代物,其系在一网状结构内有高分子聚乙烯及水凝胶,被置入髓核部位后,可吸收组织液而膨大起来,起到髓核的作用[6]。自1996年在临床开展以来,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000例患者接受了此项手术。随着该项手术的不断开展,与其相关的手术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关注,如术后腰部疼痛、假体脱出、假体下沉和软骨终板损伤[7]。
2、非手术治疗
2.1一般治疗。急性期绝对卧硬板床休息,卧硬板床可使腰背肌松弛,维持脊柱的稳定,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有利于康复,但休息不宜过长,一般为2周左右为宜,以防腰背肌失用造成脊椎稳定性下降[8]。
2.2骶管注射疗法。此法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临床实践报道骶管内注射疗法的有效率在55~80%,但其临床上常见有严重的并发症。对持续性神经根受压不能解除者或合并有严重椎管狭窄者应选用其它方法。使用时应注意观察病人情况,注意无菌操作,对患心脏病、高血压及体弱多病者禁用。
2.3持续硬膜外阻滞疗法。硬膜外药物治疗的原理:①阻断疼痛的传导通路;②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③改善血液循环:④有效改善椎管内微循环,阻断疼痛传导及消除局部炎症,清除软骨钙,消除后纵韧带黄韧带水肿肥厚,扩大椎管相对容积,彻底解除神经脊髓压迫,使神经受压引起的腰背疼痛,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及感觉异常等症状彻底消失,达到治疗目的。肖氏等[9]报道50例,显效率54%,有效率40%,无效6%,总有效率达到94%。
2.4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有内服、外用两种方法,所用的中药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通络,活血止痛,补益肝肾的作用。乔氏等[10]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有肝肾不足于前,与劳损及风寒湿邪侵袭有关。在治疗时可根据标本缓急施治,宜祛风散寒通络合调补肝肾同用。所以选用有祛风散寒通络又有调补肝肾功用的独活寄生汤为主方,并在其基础上加减化裁。同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需要相对较长时间,治疗1周的有效率仅为43.6%,但经治6周后就能达到91.4%。中药外治法是采用传统的中药外敷、膏药外贴、熏洗等方法,使药物通过皮肤作为媒介,渗入到病灶直达病所,能较好地起到缓解炎症,减轻症状的作用。临床报道的方药很多,但是基本治疗原则大致相通。
2.5穴位注射。通过药物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加强血液循环,刺激病变所在部位,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并激发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有利于局部无菌性炎症的吸收,以达到消除或减轻炎症对神经根刺激减轻疼痛,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张氏等[11]主穴取病变部位的腰椎华佗夹脊穴及局部压痛点再加临床症状配穴,药用维脑路通注射液4ml,当归注射液4ml,维生素b121ml,三药混合穴位注射120例,经2个疗程治疗,治愈者占73.3%,有效者占25.0%,无效者占1.70%。
2.6牵引疗法。牵引疗法具有简便、经济、疗效肯定等特点,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目前学者们对牵引体位、重量、腰椎牵引适应证的选择等有不同的看法。其治疗作用:①缓解腰背肌肉痉挛,通过持续性对肌肉牵引,缓解肌肉痉挛,痉挛缓解后腰背痛随之减轻。②增宽椎间隙。观察表明此效应与牵引后20分钟基本消失,椎间隙增宽可使突出物部分还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③增加椎间孔面积,增宽上下关节突关节间隙,减轻对关节滑膜的挤压,使症状缓解或消失。④松解神经根粘连[12]。
2.7推拿。医者采用各种手法施于病者身体的某个特定部位,进行一种良性的物理性刺激,能宣通经络,活血止痛,消除痉挛,解除神经血管束的卡压。手法通过似脉冲状挤压淋巴管,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能使局部淋巴管扩张,增加局部淋巴液的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有利于损伤组织水肿和病理产物的吸收和消除。刘氏[13]报道128例,有效率90%。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无痛苦,无副作用,而且可以修身养性,受到患者的欢迎,被认为是保守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8针灸。目前,针灸及以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是大多数病人的首选。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疗程短,不容易复发,基本无副作用,适用范围广。它是根据人体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的生理结构特点而采用的治疗方法。经络具有联络脏腑,沟通腰窍,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功能。
2.8.1传统针刺疗法:毫针刺法,姚氏等[14]采用针刺华佗夹脊穴报道116例,治愈显效率77.42%,总有效率91.94%。临床应用较多的还有温针法,张氏等[15]温针灸结合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9例,有效率为96.6%。也有报道艾灸、刺络放血等传统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8.2针灸针新医针法:常用的电针疗法和腕踝针等[16]。袁氏等[17]采用电针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6例,治愈151例,好转9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6.8%。
朱氏[18]将治疗组(38例)采用踝三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并在第三、五、七天对疼痛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疼痛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2.8.3特种针新医疗法:为我国医学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所创,最具代表的是小针刀和浮针疗法。瞿氏等[19]运用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4例,痊愈26例,显效67例,有效22例,无效19例,总显效率69.40%,总有效率85.82%。刘氏[20]浮针结合全血活血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结果93例患者中,治愈58例,好转3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7%。
三、结语
综上所述,手术治疗使腰椎间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破坏了脊柱的稳定与生理平衡,并且手术都必须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实际临床仅约有10%~20%的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绝大多数的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而针灸及以针灸为主的综合疗法是大多数病人的首选。目前,针灸及以针灸为主在研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很多都是在寻找各种治疗方法与途径,或采用综合疗法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有效率和治愈率,且起效迅速,疗程缩短。但尚没有一个统一确定的操作方案,如针刺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针刺加推拿好,或比针刺加穴位注射疗效更好,由此指导临床实践,节约临床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秀芳,杨通神,黄选玮,等.秩边穴配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00例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7,25(5):99-100.
[2]黄庆生,陈国龄,李炜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进展[j].福建中医药,2007,38(2):63-64.
[3]刘国辉,杨述华,杜靖远,等.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颈腰痛杂志,2007,28(1):10-12.
[4]毛秀,王莉,孟月,等.不同部位和途径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性与安全性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1):53-60.
[5]朱伟红,苑建新.腰椎间盘显微手术切除术21例报告[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6):230-232.
[6]陈剑,李红果,石颖.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进展[j].颈腰痛杂志,2007,28(1):52-55.
[7]赵亮,瞿东滨,陈建庭,等.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附4年随访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5):331-333.
[8]李金雨,洪玉珍.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及非手术治疗方法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2006,14(5):7-8.
[9]肖文华,向鑫,梁启恒.硬膜外药物注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新医学论坛,2007,7(9):15.
[10]乔根宝,许理忠,邬学群,等.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2例[j].江苏中医药,2004,25(8):28.
[11]张玉珊,刘银姣.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医正骨,2000,3(12):58-59.
[12]王明月,王佳福,季鹏,等.非手术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3):298-300.
[13]刘学军.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会[j].按摩与导引,2007,23(1):33-34.
[14]姚志芳,林源.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2):25-26.
[15]张卫东,王丕敏.温针灸结合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9例[j].中国民间,2007,15(6):55-56.
[16]吴镇林.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近况[j].右江医学,2007,35(4):445-447.
[17]袁军利,王玉春.电针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6例[j].陕西中医,2007,28(12):1671-1672.
[18]朱起谷.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j].worldhealthdigest论著,2007,4(5):55-56.
[19]瞿群威,万朝军.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4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3):37.
[20]刘庆春.浮针结合全血活血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337):41.
针灸利窍方范文篇8
关键词透刺法;顽固性脑卒中偏瘫;脑卒中
脑卒中,又名中风、脑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极高。临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特征。针灸治疗脑卒中大致以体针、头针、眼针、舌针、皮肤针等治疗。针灸作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重要方法之一已由来已久,其疗效确切可靠,操作方便、经济,用针虽少,但功效多、见效快。透刺疗法因其简、便、验、廉在治疗脑卒中偏瘫中占有一定的优势,效果显著。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根据92例入选脑卒中偏瘫患者。在遵循严格的纳入标准基础上,按入院先后顺序,查随机数字表,92例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2年。均为单侧偏瘫,均由ct确诊。临床表现:单侧肢体活动受限,肢体无力,语言蹇涩,口眼斜,舌体不正,患侧颌唇沟变浅,额纹变浅或消失,重者闭眼露睛,并伴有患侧手足水肿、气短或腰膝酸软。肌力:0度7例,ⅰ度11例,ⅱ度52例,ⅲ度13例,ⅳ度9例。肌张力略高或正常,肌腱反射略强或正常,病理反射阴性。既往有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影响运动功能者;合并有严重心、脑、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有精神病史者;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脑血管病者。
1.2治疗方法
头针:取患肢对侧项颞前斜线,用30号1.5寸毫针3根,常规消毒后,从前顶进针,针尖向悬厘方向来用三段透蒯针体刺入帽状腱膜下,行针3min,使针下产生“吸针”感,患者头皮部有沉、紧、麻、胀、热感,留针30min。体针透穴:上肢瘫选取肩髑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下肢瘫选取伏兔透髀关,梁丘透血海,阴陵泉透阳陵泉,悬钟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针刺上述穴位,得气(以局部有麻、胀感为度)后接66805-1型治疗仪,用疏波(低频),总计留针30min。每次取1组,两组穴交替使用,用2寸以上毫针透穴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可休息3~5d。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疗效评价
依据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级,分为ⅰ~ⅳ级。ⅰ级为50分以下,有严重运动障碍;ⅱ级50~84分,有明显运动障碍;ⅲ级85~95分,有中度运动障碍;ⅳ级96~99分,有轻度运动障碍。疗效判定方面,治疗前后在同一级视为无效;提高1级视为有效;提高2级及2级以上视为显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视为基本治愈。
二、结果
本组92例患者,基本治愈44例,显效32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基本治愈 显效 有效)率为95.65%。
三、讨论
“脑卒中”一词来源于我国二千多年前的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近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脑卒中偏瘫后遗症危害非常严重,引起了临床的广泛重视。西医急性期多采用缓解脑水肿,如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扩张血管,应用脑保护剂;恢复期的治疗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黏聚性,促进神经细胞代谢等。中医认为本病起病内因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诱因则是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用力不当等,而诱发本病发作。由于上述诱因,可化火动风,阳气鸱张,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气、瘀,导致清窍蒙闭,神明失宣发为脑卒中。其总的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脏腑与体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体表有病变可影响脏腑,而内脏病变也可在体表相关部位有所表现。透刺法是一针透刺多穴或多经的方法,因此能够充分发挥多经或多穴的主治功能。“视其外应,以别其内脏”,“有诸内,必形诸外”,根据这一规律,药物治病时,可内服,也可采用体外治疗法,既可治疗身体外部病变,直接就近驱邪,又可通过体表穴位、经络,而达内病外治,有效调整体内的脏腑功能。传统口服药物没有定位性全身分布,且集体神经受损后,局部血液循环也会受到影响,因而能够达到病灶点的只是极少一部分。西医称为脑血管病,主要包括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本试验选肩前-肩后,肩髑-极泉,曲池-少海,外关-内关,合谷-后溪,梁丘-血海,阳陵泉-阴陵泉,悬钟-三阴交,昆仑-太溪,太冲-涌泉,髀关-伏兔,大多是阴阳经穴互相配合应用,且阴阳经穴应用透刺法。采用透刺可相互协同,扩大治疗范围及作用。透刺可以疏通经络,调补气血、舒筋利节、补虚泻实、直中病所,具有较好的功效。此外,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总体上是有明显效果的,尤其在改善患者的肌力方面进而改善患者的步行等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王丽平,周炜,张树源.头体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评价与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7):3.
[2]岳增辉,刘伍立.经筋论治脑卒中后痉挛状态[j].中医文献杂志,2001(2):20.
[3]赵敏,韩群英.针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6):57.
[4]韦睛霏.脑卒中偏瘫痉挛中巴氯芬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149.
针灸利窍方范文篇9
关键词:腺样体肥大;中药;推拿;艾灸;儿童
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属于淋巴组织,位于鼻咽顶部及咽后壁处。正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生时即存在的腺样体逐渐长大,大约6岁时增长最为旺盛,10岁以后逐渐萎缩,成年后基本消失。病理情况下,腺样体因受到反复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出现腺样体肥大,常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身上,可导致上呼吸道阻塞,表现为鼻塞、张口呼吸、打鼾、睡眠障碍等症状,常继发中耳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和哮喘等相关疾病。并且腺样体肥大导致的长期张口呼吸将影响面颌骨的发育[1-2],形成腺样体面容;长期上呼吸道阻塞导致的缺氧还会影响患儿的认知能力[3]、生长发育[4],同时还可能造成心理行为异常[5]。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多采用手术疗法。全麻内镜辅助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或机械吸切术是腺样体切除术最为常用的方法,其中等离子消融费用较高;鼻内镜下吸切较普及,但术中出血稍多,且存在儿童全身麻醉对未来内分泌的影响,及术后恢复和复发的问题,导致患儿家长普遍对手术治疗接受程度较低。保守治疗多采用糖皮质激素类鼻喷剂,停药后症状容易反复,而长期使用会有鼻部干燥出血等不良反应。而中医药治疗腺样体肥大效果颇佳,为了给临床医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现就中医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中药内治
1.1分期论治
孙桂莲[6]将腺样体肥大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证型为风热在卫,痰热在肺,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用银翘散与三拗汤加减;晚期虚实夹杂,痰浊壅阻同时肺脾气虚,兼有瘀阻,治宜补益脾肺、化痰祛瘀,方用二陈汤与人参败毒散加减。杨永庆[7]将该病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初期阶段证型为风热郁结证,治以疏散风热、化痰散结,自拟鲜芦根、黄芩、金银花、牛蒡子、桔梗、川贝母、竹叶、玄参、连翘、山慈菇、薄荷、荆芥、炙甘草治疗。中期阶段证型为痰瘀互结证,治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处方煅牡蛎、黄芪、半夏、蒲公英、桂枝、玄参、浙贝母、炒栀子、川贝母、醋莪术、桂枝、炙甘草、柴胡、山慈菇、蜜麻黄。后期阶段证型为肺肾阴虚证,治以补肺养阴、填精益髓,处方为炒枣仁、煅牡蛎、蒲公英、牡丹皮、山药、玄参、生地黄、赤芍、川贝母、醋莪术、白芷、生甘草、山慈菇。袁斌认为腺样体肥大的病机有虚实两端,虚即肺脾气虚;实乃气血瘀阻,临床以虚实夹杂证多见。治疗则分为急性期与缓解期。急性期以活血化瘀,解毒散结为主,治疗当以活血化瘀、散结消肿为法,方取会厌逐瘀汤加减;缓解期以补益肺脾为要,治以益气健脾,化痰散结,方用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减[8]。俞景茂认为痰瘀互结为本病的基本病机,自拟“宣通散”,组成:山海螺、浙贝母、皂角刺、白芷、丹参、蝉蜕、炙甘草,又将该病分为外感期和缓解期,外感期以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为主,治以疏风解表、化痰散瘀,以苍耳子散合宣通散加减;缓解期以虚实夹杂为主,以小柴胡汤合宣通散治疗,若已肺脾气虚,方用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味,若已肺阴亏虚,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9]。
1.2辨证加减
刘虹认为痰壅清窍为本病发病之核心病机,治以化痰散结、宣肺通窍,以夏枯草、连翘、黄芩、桔梗、山慈菇、浙贝母、白芷、辛夷、玄参、川芎为基础,再分风热郁结证、痰热互结证、气血瘀阻证等三型辨证加减药物,风热郁结证可加荆芥穗、薄荷等;痰热互结证加瓜蒌、昆布等,热盛者加焦栀子、生石膏等;气血瘀阻证加丹参、郁金等[10]。周小军以自拟方(广藿香、石菖蒲、升麻、干鱼腥草、蒲公英、辛夷、白芷)为基础,再根据兼夹证进行加减:肺热可加泻白散;脾虚可加党参、白术、黄芪等;表证,可加荆芥穗、防风、桂枝;热甚,可加黄芩、败酱草、菊花等;湿浊,可加炮苍术、薏苡仁、益智仁、芡实等[11]。1.3验方施治多鹏等[12]认为本病主因是肺脾气虚、痰湿凝结,采用六君消瘰汤(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法半夏、牡蛎、浙贝母、玄参、桔梗)治疗。宜海莉[13]应用川芎茶调散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本病,组成为白芷、薄荷、辛夷、苍耳子、羌活、细辛、川芎、荆芥、防风、甘草、路路通。於志娟等[14]采用海藻玉壶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本病,方剂组成为海藻、昆布、辛夷、苍耳子、象贝、夏枯草、川芎、当归、厚朴、射干、甘草。贺爱燕认为本病病史较长患儿,多属于血瘀证,施以活血化瘀之法,以自拟方治疗,方药如下:威灵仙、青皮、半夏、厚朴、山慈姑、夏枯草、金银花、辛夷、苍耳子、桔梗、枳壳、丹参、川芎、火麻仁、炙甘草[15]。贾南等[16]着眼于“痰”,以升降散合消瘰丸为主方加减治疗腺样体肥大各种证型,方药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玄参、浙贝、牡蛎组成。佟彤等[17]以自拟健脾缩腺汤(黄芪、太子参、茯苓、鸡内金、浙贝母、山慈菇、白芷、桔梗、甘草)为基础方治疗肺脾气虚型腺样体肥大患儿,临床观察了86例患儿疗效,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65.12%,治疗8周后为79.07%,治疗12周后为90.70%。姜之炎认为本病主要为“痰”所致,“脾病湿胜”为痰之本源,提出“运脾治鼻”,自拟运脾化痰通窍方(苍术、薏苡仁、石菖蒲、辛夷、黄芩、丝瓜络、夏枯草、浙贝母、生牡蛎、甘草)[18]。叶剑等[19]观察了136例腺样体肥大患儿病例,治疗组采用自拟方顺息汤(黄芩、细辛、赤芍、连翘、石菖蒲、鱼腥草、玄参、皂角刺),以达到祛风通窍、清热化痰、活血散结作用,对照组采用糠酸莫米松喷鼻剂,经过12周治疗,治疗组有效率达82.35%,对照组61.76%,具有显著差距。赵继福认为本病病机关键在于痰瘀互结,基于通窍利咽、祛痰消积的治疗原则,予自拟方剂(辛夷、薄荷、板蓝根、石菖蒲、枳壳、升麻、桔梗、栀子、玄参、当归等)治疗[20]。周凌[21]认为本病病因主要为“邪毒久留,气血瘀阻”,自拟化瘀通窍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辛夷、苍耳子、白芷、细辛、桔梗、石菖蒲、栀子、郁金、路路通、延胡索)。谢晓丽等[22]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在于风邪犯肺、痰瘀互结,予自拟牡丹消结汤(牡蛎、丹皮、银花、菊花、蒲公英、薄荷、夏枯草、紫花地丁、浙贝母、赤芍、三棱、莪术、鸡内金、甘草)加减治疗。
2中医外治
2.1中药外用
谯凤英认为腺样体位置较深,口服中药汤剂难以直达病所,针对此特点,以“消腺方”(赤芍、丹皮、黄芩、鱼腥草、辛夷、白芷、细辛、薄荷、藿香、荆芥、防风、鹅不食草、石菖蒲、路路通、甘草)为基础方,将传统口服中药汤剂改为熏鼻治疗,煎药后取150ml药汁,以40~42℃热气熏蒸鼻窍5~10min,早晚各熏蒸1次[23]。陈雯等[24]对70例腺样体肥大患儿采用自拟鼻腺方(柴胡、白芷、黄芩、辛夷、赤芍、丹皮、黄芪、象贝母)滴鼻,具体方法为将生理盐水煮沸以100ml:6g冲调上方备用,滴药时,仰卧头后仰,每侧鼻腔滴入2~3滴药液,每日用药3次,治疗14d后总有效率为92.86%。孙书臣建立了鼻病序贯疗法,通过中药药液的蒸汽熏鼻、蒸馏液滴鼻和汤药内服三种给药方式治疗,方多选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25]。
2.2推拿
张素芳在本病的治疗上,以三期分治、远近结合为特点,分期为邪著期、痰凝期、成核期,近端取穴及手法有揉鼻通、揉迎香、拿揉风池、拿揉风府,在近端取穴的基础上,邪著期配以清肺经,补脾经,掐揉四横纹,揉太渊、列缺、鼻咽点(位于中指根中点)及肺、脾、肾俞,按肩井;痰凝期选用揉外劳宫,揉鱼际,清板门,补脾经,掐揉四横纹,揉太渊、列缺,擦揉肺、脾、肾俞,按肩井;成核期选用揉二马[26],补脾经,补肾经,掐揉四横纹、鼻炎点,擦揉肺、脾、肾俞,按肩井。王赛娜等[27]对比了单用内舒拿与推拿配合内舒拿治疗30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具体推拿处方为:开天门,推坎宫,补肺经,补脾经,补肾经,按揉迎香、合谷、足三里,擦肺俞、肾俞、脾俞,捏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2.14%,提示推拿手法配合内舒拿治疗优于单纯内舒拿治疗。耿亚琪等[28]对30例腺样体肥大患儿运用推拿配合刮痧疗法治疗进行观察,推拿处方为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迎香、补脾经、清肺平肝、清天河水、按揉涌泉、横擦肺俞、捏脊,刮痧部位为背部督脉及膀胱经、天柱骨、两侧风池至肩井以及咽喉部揪痧,推拿每日1次,刮痧每周1次,8周以后总有效率为96.67%。
2.3其他
赵瑞国[29]观察了艾灸治疗本病32例,主穴为印堂、身柱、太溪;配穴:鼻塞重加迎香,鼻窦炎加上星,打鼾加丰隆,中耳炎加阳池,每日1次,每次5~7min,30d后总有效率为90.6%。张艳平[30]采用雷火灸治疗本病,灸疗部位:上星至素髎,双耳部,双耳孔,额部;穴位:囟会、百会、上星、素髎、印堂、大椎,双侧睛明、迎香、列缺、合谷、足三里,每日1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70例,总有效率97.14%。李超等[31]以耳穴治疗腺样体肥大,取穴为内鼻、鼻咽点、扁桃体、内分泌、肾上腺、三焦、肺、脾、肾等,治疗53例,有效37例,显效16例。
3中西医结合
佟彤等[32]对比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健脾缩腺颗粒+糠酸莫米松喷鼻剂+孟鲁司特纳咀嚼片)与中医治疗(健脾缩腺颗粒)以及西医治疗(糠酸莫米松喷鼻剂+孟鲁司特咀嚼片)的临床疗效,结果证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用中药及单用西药。刘洁等[33]采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患儿鼻塞、流涕、咳嗽和打鼾症状积分有明显改善,腺样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小,并认为激素有效改善腺样体肥大患儿的鼻塞、流涕和打鼾症状,而玉屏风颗粒因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频率,打破上呼吸道炎症与腺样体肥大相互交织的恶性循环,而控制腺样体肥大,中西医结合疗效明确。叶谋华[34]采取清腺方(组成:黄芩、柴胡、山慈菇、海藻、昆布、牛蒡子、桔梗)联合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对照组单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中医药结合治疗在症候改善及腺样体体积缩小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4小结
针灸利窍方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安王氏内科;中风病;证治规律;益气活血通络;apriori算法
中风又名“卒中”,现代医学归之于“脑卒中”的范畴,由于其患病年轻化、病因病机复杂性,得到广大临床研究人员的关注。中风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研究则主要探讨狭义中风的证治规律,即《金匮要略》提到的“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类似于“肌肤不仁”“口吐涎”“僻不遂”“不识人”“舌即难言”等典型症候群已被整合为中风病相关症候[1]。新安王氏内科在徽州地区流传久远,在治疗中风病上,独树一帜,以培补肝肾为主,兼以活血化瘀,息风通络,豁痰开窍。本研究搜集整理王氏名家第四代王仲奇,第五代王任之、王乐匋等中医医案处方共计252例,运用数据挖掘手段,对证候和药物组成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求其治疗中风病的证治规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搜集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库藏《新安医籍丛刊·医案医话类·第一册·王仲奇医案》《王任之医案》《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乐匋》,新安王氏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所存王氏医家临证处方,将病名明确标为中风病者总计252例病案整理归档,删除不同医案中的相同处方。依照处方中证候及药物特点按照肝肾亏虚证、风阳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风痰入络证、阴虚风动证5种证型整理成证候和药物数据库,其中痰热瘀闭证与痰蒙神窍证由于例数较少则不做讨论。
1.2纳入标准
①所选医案确定为新安王氏内科处方;②所选医案通过临床明确确诊为中风病;③所选医案中明确提出处方有效者;④药物剂型统一为汤剂。满足以上条件者,依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3版中风病证型分类标准及医案包含的基本证型信息,对方药及证候信息进行整理。
1.3排除标准
①医案记录中疗效不明确;②药物剂型不明确,或方药不全;③所选医案中明确提出处方无效;④合并其他治疗方法,如外治、针灸、推拿等。
1.4数据规范化
①所录处方中所载药物统一按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2]进行校正,如“元胡”“延胡”统一为“延胡索”,个例地方草药则不予改动;②所录处方中所载证候,统一按照“十二五”教材《中医内科学》第3版[3]及《中医诊断学》[4]予以修改,如“半身偏瘫”“半身不遂”者统一为“半身不遂”。
1.5数据挖掘
通过excel2010软件对252例病案整理归档的数据库进行频次与频率分析,ibmspssmodeler14.2中apriori算法对处方中药物⁃证候之间配伍关联规则关系进行挖掘。
2结果
2.1药物频次
252例新安王氏内科治疗中风中最常用的前10位药物为豨莶草、当归、远志、黄芪、牡蛎、地龙、石斛、红花、鸡血藤、茯神,根据其特点而推导出治法主要为活血化瘀、补气养血、潜阳育阴,具体见表1。
2.2证候频次
252例医案中频次最高的前10位证候为脉濡弦、舌强言蹇、半身不遂、麻木、头晕、口舌歪斜、舌质红,苔薄黄、舌质暗淡,有齿痕,苔白腻、舌质淡红、目眩,具体见表2。项,后项为证候项)。表3证候与药物单项关联分析(支持度≥10%,置信度≥
2.3证候与药物单项关联分析
具体见表3(前项为药物项,后项为证候项)。
2.4证候与药物二项关联分析
具体见表4(前项为药物项,后项为证候项)。
2.5证型频次
252例医案中风阳上扰证、肝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为最常见的中风证型,其频率分别达到25.79%、24.60%、24.60%,痰热瘀闭证、痰蒙神窍证由于例数过少则不作讨论,具体见表5。
2.6证型与药物关联分析
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得到证型与药物或药对之间的关系,例如肝肾亏虚型,常用药物为熟地黄、巴戟天、肉苁蓉、锁阳、牛膝、续断、沙苑子、枸杞子等;风阳上扰证则常用钩藤、地龙、牡蛎、珍珠母、夏枯草、白蒺藜、桑寄生、天麻、野料豆等;气虚血瘀证主要使用鹿衔草、葛根、黄芪、当归、鸡血藤、红花、豨莶草、地龙、秦艽等;风痰入络证则多使用郁金、远志、茯苓、石菖蒲、鹿衔草、天麻、郁金、胆南星、茯神等;阴虚风动证者常用石决明、白蒺藜、白芍、茯神、石斛的等,见表6(后项为证型项,前项为药物项)。
3讨论
从药物使用频次可见,王氏在治疗中风时认为中风以肝肾不足为本[5],因而所用药物中归肝、肾经者居多,如地黄、豨莶草、牛膝、巴戟天、桑寄生、肉苁蓉、锁阳、续断等,皆有滋补肝肾之效。若阴亏者甚则佐以白芍、枸杞子、女贞子敛阴;血亏者则加当归身、鸡血藤等,和络养血[6]。用药频次排名第一的是豨莶草,在252例处方中总计使用了109次,豨莶草性苦寒,入肝肾之经,常用于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王氏常用其治疗中风,一取其通经活络之意,凡中风患者,无论内外因,皆有经脉闭阻之嫌,二取蒸制后,其性转温,更可与黄芪、当归、红花鸡血藤等药调补气血、活血通络,犹擅治疗气虚血瘀证之中风[7]。中风病病理因素复杂,风、火、痰、瘀、虚或单一为患,或合而为病。王氏在培补肝肾的基础上,分中经络、中脏腑,四诊合参,随证治之。若邪在于络表,则病较轻,可出现肌肤麻木不仁,麻木则与葛根单项关联,与鹿衔草、地龙二项关联,葛根辛甘活散,可活通气血,尤其可升散阳明之阳气,走指端细微之脉络,鼓气血入之;鹿衔草可补精填髓,地龙可通络,两者一通一补,共奏奇效,由此可知,王氏认为麻木多为中风初期之症,多由肝木不养,肝筋不柔所致。若邪入于经络深处,则出现肢体行动困难,半身不遂等证候,半身不遂与红花单项关联,与秦艽、地龙二项关联,半身不遂者经络血脉不通,红花可活血化瘀,亦可通经疏络;秦艽可治诸风,入厥阴肝经,地龙息风通络,两者合之可息风舒经活络,故王氏认为中经络者,多有血脉闭阻之嫌,气血被阻,则肢体失养,应活血通经,息风活络。中脏腑,则病情较重,会出现猝然昏扑,神志不清,舌强言蹇、口舌歪斜等证候,舌强言蹇与白附子单项关联,与远志、豨莶草二项关联,白附子主中风失音,可祛风止痉豁痰,犹擅治疗风痰入络;远志宁心静气,心开窍于舌,豨签草通络活血,二药合用可通舌窍。口舌歪斜与红花单项关联,与红花、葛根二项关联,葛根走太阴肺经,太阴之经散于舌下,连于舌本,红花循经活血化瘀以通络牵正。头晕者,虚实皆有,头晕与女贞子单项相关联,女贞子可补益肝肾,治肝肾阴虚之头晕;与菊花、牡蛎二项关联,菊花平肝清热、清利头目,牡蛎重镇潜阳,善治肝阳上亢证之头晕。目眩与石决明单项相关联,与石决明、牡蛎二项关联,两者皆是重镇浮越之阳。乏力者多为虚证,与续断单项关联,与巴戟天、牛膝二项关联,续断可补益肝肾,巴戟天温补肾阳,牛膝填骨益髓。行动不便与锁阳单项关联,与续断、锁阳二项关联,二药共起补肾固髓、养阴补肝之效[8]。由证型与药物的关联结果可知,肝肾亏虚型常用药物为熟地黄、巴戟天、肉苁蓉、锁阳、牛膝、续断、沙苑子、枸杞子,有地黄饮子之意,熟地补肾填髓、滋水涵木,肉苁蓉甘温润阴,锁阳补阴固髓,牛膝引妄风妄血下行,续断、沙苑子固肾益精,枸杞子阴阳同补;风阳上扰证常用钩藤、地龙、牡蛎、珍珠母、夏枯草、白蒺藜、桑寄生、天麻、野料豆等[9],以平肝潜阳、清热息风,加以活血通络;气虚血瘀证主要使用鹿衔草、葛根、黄芪、当归、鸡血藤、红花、豨莶草、地龙、秦艽等,鹿衔草补精填髓,豨签草蒸者可通络活血,葛根作循经之用,黄芪、红花、鸡血藤、红花、地龙等药补气血、通经络、化瘀滞,补中有行,补而不滞,血和络通;风痰入络证多使用郁金、远志、茯苓、石菖蒲、鹿衔草、天麻、胆南星、茯神,茯苓利水渗湿,且引气血下行,菖蒲芳香开窍豁痰,天麻息风豁痰,胆南星清火化痰,郁金行气开郁助诸药化痰浊,远志、茯神安五脏;阴虚风动证常用石决明、白蒺藜、白芍、茯神、石斛,阴虚者,以石斛益胃养阴,白芍柔肝敛阴;风动者,白蒺藜平肝疏肝,石决明潜阳抑肝,以定肝风[10]。
4结论
针灸利窍方范文
时间:2023-01-19 09:28:08 阅读:0
推荐度:
相关文章
中医针灸护理管理综合质量探讨 2022-10-11 15:49:36
2022-09-06 09:00:56
2022-08-25 08:38:06
2022-07-07 10:32:57
2022-07-07 09:50:33
2022-06-22 15:55:07
精品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