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6 03:39:29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篇1
1.1实习观念存在偏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积累一定理论基础后的一次实践,是学生体验真实教学环境、找到自身不足的重要途径。通过实习能够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视自己针对自身不足找到改善方法,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提供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用重大。实际实习过程中,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认为实习过程只是校方强加安排给学生的形式主义,甚至有一些学生认为实习过程可有可无,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帮助,在最终的验收环节应付式的提交一份实习鉴定草草了事。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并未将教育实习当做是一次历练,而是将其当做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
1.2实习环节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旅游管理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够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给学生提供了培养自己专业素养的机会。然而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并未针对性设置实习内容,仅让学生从旁协助,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学生难以从实习中找到自身的不足,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导致实习失去其原有意义。实习模式基本沿用固定不变的模式,很多学生并未注重对自身创新理念的培养,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实习任务,很多学生都是照搬原先的任务模式,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即可。学校在考核过程中并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忽视实习对学生的影响,评价手段过于单一。
2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效果的策略
2.1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正确的实习观念是学生取得良好实习效果的前提。实习作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一环对其整个职业生涯都有重要影响。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并未养成正确的职业观,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仍旧很模糊。通过实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日后即将从事的职业,形成初步职业体验,并在实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日后的学习中针对性改善。缺乏正确的实习观念将会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虚度光阴,无法通过实习获得经验,甚至会对日后的教学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2.2创造多变的实习环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学校教育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就是培养这些能力的良好平台。一成不变的实习环境难以带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在实习中仅以旁观者角度时,其实习热情将快速被冷却。教师可以适当在实习中加入一些突发事件,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在实习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提升。未知的实习环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让学生敬之畏之,端正实习态度,并将全身心投入到实习过程中,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
2.3制定科学的实习内容在一年级的暑假,让学生分组自行制定旅游线路,经过班级答辩最终评选出最合理的线路作为旅游认识实习的线路图。在出发前,各组需根据抽签分到的任务了解沿路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信息,然后在到达目的地后开展调查,做好日志登记。在二年级时,开设的理论课程有《市场营销学》和《应用统计学》,与之对应的实践课程有《旅游营销调研》、《旅游营销策划》、《spss软件实训》,使得学生可以将理论学习快速的融入到实习中,通过对某个景点的市场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制定一份策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课堂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对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对实习实训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三年级时,专业课程开设更加集中,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我们在酒店和旅行社方面都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如《酒店实习》、《饭店管理软件实训》、《旅行社实习》、《旅行社管理软件实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开展实习,指导老师会不定期到实习地检查实习情况,并听取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反馈,作为实习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四年级的实习是就业前实习,主要指学生在有签约意向的单位进行实践实习,如此确保学生不会陷入到毕业即失业的状况。
3结束语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篇2
从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有了新的发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开办高等旅游管理教育的院校达到400多所,呈现了旅游管理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可喜局面。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还有一些不足存在。经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现在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远远大于实践性课程,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只是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听”阶段,现在的教师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的互动和课后的创新相对较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较缺乏。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发展与方向教
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它分三个层面:how:授课———方法;what:授课———学生;why:上课———目的。传统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被动地位,没有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情况,我就旅游管理教学发展方向提以下意见。
1.充分应用高科技教学手段。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和其他的课程有所不同,在其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相应的声、影等多媒体资料,才能够把有关知识准确生动地传达给学生,缺一不可。在这个传递过程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有效完成。现在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一些旅游景点的宣传资料、相关纪录片以及旅游景点做的旅游营销广告灯等资料来展示所要讲授的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恰当运用实地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虽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有这方面的条件。针对这种情况,在条件不允许的地方还是要适当运用实际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旅游景点去进行实地考察、介绍、演示等等,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的情况反思旅游资源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身所学理论知识的印象,又提高了学生思考的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根据目前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强化锻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参与,教师由讲授变为讲授与引导相融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降低了教师教学强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分组讨论与课堂提问、主动发言、小组展示等等,都是对于这种教学方法的实际体现。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篇3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3):16-19.
[2]罗高飞.走出无烟产业的误区——“绿色时代”与“绿色旅游”浅议[j].旅游科学,1996,(3):9-l2.
[3]黄瑞华,李书剑.旅游景区容量管理新举措——以九寨沟景区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2007,(1):114-116.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篇4
从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来看,除中文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专业课教师外,其他非传统文化专业的教师,主要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涉及也不深,基本以中学曾经学过的语文课内容为基础,对于比较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的相关书籍如《四书》、《五经》等大多没有读过,如有涉及也是相应专业书籍涉猎的某一点或某一面,没有系统的掌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师也大多如此,即便如“旅游文化”等设计文化方面的专业课程,专业教师也未必了解中国文化。更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认为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没有关联性,因此也较少进行此方面的阅读。还有极少数专业教师认为以上书籍是落后的表现。但是,如果不了解本民族文化,如同树木无根,无论从事什么专业的工作,都很难真正深入,只能是不断重复他人的成果,而这种成果也很难被本民族利用进而服务社会。同样,没有文化的专业课,会使学生的知识难以升华。将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传统文化,重新理解旅游专业知识及旅游专业中相应的国际化理论,最终能够完成国际先进知识的本民族化过程,进而升华自己的专业知识。
(一)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途径
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性需要通过民族化来完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因此需要教师有较深的本民族文化素养,只有自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自如地完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使这种结合不漏痕迹,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民族文化素养不够,很难完成上述工作,更无法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途径。
(二)自我意识的提高
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师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后,应通过自学的手段进行提高,系统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阅读相应书籍。但在众多书籍中也不乏大量糟粕存在,寻找适合的书籍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南怀瑾先生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应书籍很好的对于本民族文化加以阐释,其内容包括反映儒家的《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等,也包括道家的《老子他说》、《庄子喃哗》等,从不同的方面系统的诠释中国文化,可以作为基础。曾仕强先生的书籍则从应用的层面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阐释,尤其是在管理角度,值得我们借鉴,在此之上应进一步阅读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原著。其中读史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可以进行适当的阅读和探讨。
(三)集体备课共同提高
当大多数教师建立起传统文化与专业课应该结合的思想后,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找到合理的途径与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结合的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问题,就是寻找切入点,不同课程的切入点有所不同,虽然方法和手段有很大的区别,但原理又是相通的。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互提意见和建议,并相互借鉴成功经验,探讨新的问题和难点,在此过程中完成思想的碰撞,寻找到最优的方案。
二、深入思考,完成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结合的系统化过程
只有完成系统化的过程,才能够真正全面地应用到相应的旅游专业领域中。笔者认为应首先寻找切入点,切入点即在什么专业知识的讲述中或在什么问题的讲述中,引入传统文化。切入点应该既能反应专业性又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并能够用传统文化的思想或相应理论进一步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主要由教师讲述,引发学生共鸣,进而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由此判断应该讲解的程度及深入程度,最后留下探讨的专业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意义。通过这一过程,由浅入深的逐步引入传统文化并不断融合,最终完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使专业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三、结语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篇5
1.政府提倡、行业主导不够。
虽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被业内认为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但存在政府保障制度不健全、行业主导不力等外部环境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在思想认识上要进一步提高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制订和健全相关政策制度,起到组织、领导、保障与统筹规划、监督的作用,鼓励和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旅游行业协会有待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与教育界一起加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并指导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行业协会主导的研究成果是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有助于科学、正确地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企业参与程度不深,工学难以协调。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都是建立在校企双方自愿基础上开展的合作,由于企业未能在政策层面上获得明显的税收等优惠措施,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实施过程中发现很多旅游企业对实习生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表现得“急功近利”。如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很多都没有被安排过跟团或考核,就带团出游;而在酒店,学生仅仅接受两三天的简单培训,就被安排上岗,对客服务。这种工学难以结合、协调的方式只使得学生充当了廉价劳动力,不仅达不到学校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且容易引起学生抵触情绪,甚至消极怠工。
3.学校精心组织实施难以保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的要求非常高。学校既是发动者、组织者,也是策划者和具体的实施者。老师不仅要联系落实企业单位、共同开发制订培养大纲,还要经常穿梭于各企业之间,与企业管理人员一起对工学结合学生进行管理和考核。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相关学制的安排与课程设置也往往滞后于发展需要。不少学校为了腾出工学结合的学时,只是简单地将原来2.5学年的课程压缩在2学年内完成,缺乏系统地针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订的前续课程和能力技能准备,使得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是只“工”不“学”。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管理要求高的特点,使学校对学生的岗位安排难以做到人人满意。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主要面向旅游社和酒店,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是员工趋向年轻化、流动性强。由于是服务行业,一些岗位对学生的外貌和身高等有明确要求,这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要做到充分的思想动员,包括企业与学生可以双向选择,避免初入社会的学生产生情绪波动。
二、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政府与行业支持。
今日在校的大学生,明日都是各行各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成败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学校应该重视政行企校的合作,扩大对内、对外的宣传,让企业意识到人才培养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以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强引导,必然会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主导性,对行业企业评级和评先时,将企业对教育的参与度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我校与上海市旅委开展的校行合作,由我校与旅委共同制订实习内容,明确岗位能力,提出实习单位资质要求,最后统一由旅委挑选实习单位,落实学生实习岗位,最终由旅委、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管理学生。这一合作形式,充分发挥旅委这个行业主管单位联系企业与学校的桥梁作用,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2.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学校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校企合作方面应该更为积极主动。除却与企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实习内容,选择顶岗岗位外,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合作。例如,让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工作,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旅游产品开发项目,旅游市场调研分析,培训企业员工等,加强相互渗透,促进校企合作。对于优质的合作单位,学校还可以让企业优先选择到自己中意的毕业生。在如今这个人口红利日渐消退的时代,掌握人才就掌控了市场的主动权,企业的积极性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3.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为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校方应当加强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力度,改革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易适应企业需求,符合岗位要求。建立和健全学校、企业对工学结合学生的管理制度,保证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精挑细选实习企业和岗位,既要保障学生劳动报酬等切身利益,也要兼顾企业的用人需求与经营效益之间的平衡。
4.提高指导老师责任心,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工学结合的一个重要魅力正是在于它通过将学生推入市场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同时使教育更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3]。要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桥梁纽带作用,除了沟通和解决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各类问题外,还要配合好企业做好学生的考核和成绩评定工作。以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生活、工作环境和有利于学做人,做好人为标准,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4]。
5.做好学生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工学结合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班主任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这就宣告着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创新创业的时代。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的班主任是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最直接、最基础的实施者,与学生联系,沟通最为紧密。因此,高职班主任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成为高职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内容。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难成为许多大学生面对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就显得更加必要。2.高职培养目标转变的需要。对高职生开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国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因为旅游服务业的特殊属性,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放在服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很难被激发,更别提创业能力的培养。3.满足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社会需求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创业型人才。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更是为旅游业创造了更多的商机,也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多机会。因此,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旅游行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意志力较差,但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接受新事物快,具备创新意识所要求的独立性、好奇心和怀疑精神,但创新的信心和勇气明显不足,缺乏系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1.注重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创业型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能力,核心是要有品行和修养。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班主任,可利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等。2.加强旅游专业思想教育。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多种形式,分阶段、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专业学习信心,坚定专业思想,树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3.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班级文化。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是提升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外部动力。制定一系列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班级规章制度,如素质拓展学分认定、评优评选、评奖学金等。通过教室寝室文化节系列活动,如班训、班歌、班标等,结合旅游文化,对教室和寝室文化进行布置。通过黑板报、班级qq群等手段,宣传创业政策和举措,宣传旅游业成功企业家和高职生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引导高职生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和人民统一起来,激发高职生创业的强烈愿望。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参与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举办“旅游服务礼仪大赛”“导游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 旅游”项目;创办“旅游未来星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旅游创新创意创业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强化创新创业内驱力。5.注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帮助高职生了解社会,掌握新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旅行社、旅游景点等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增长见识,从而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高职班主任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班主任,必须自身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对本专业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丽洁.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7).228-231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篇7
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其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密切相关。对于刚刚进入一个具体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来说,对这个专业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专业导论最一般的教学目标应是让学生明白,通过该专业学习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如何通过该专业学习成为专业人才,以及该专业人才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可能实现的自我价值。专业导论最一般的教学意义应是让学生实现对该专业的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以及产生为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系列行为变化。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有助于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意义的体现。它既有专业介绍,也有思想教育。但其核心应该是,如何通过专业学习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普遍面临着专业学习的迷茫与困惑,导致缺乏学习目标与动力。甚至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以后,不少学生依然对所学专业方向及其未来发展定位缺乏清晰、完整与系统的认识。像旅游管理这样的专业,学生更难对它有清晰、完整与系统的认识,因为它是一门专业,但不是一门学科(至少目前还不是)。它是多学科的综合,是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等等的综合,而不像有的专业那样既是专业,又是学科,要对它有一个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实属不易。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导论课的开设更有必要。专业导论,一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接受的基本训练,以及应该具备的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二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素养与人文素质;三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人才所能从事的职业(事业)、适应的岗位。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导论就应让学生知晓,该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经营、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咨询、旅游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而只有当旅游管理专业导论课使学生产生了专业学习与成才的内在动机,并为此而付诸实际行动时,该课程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二、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教学内容设置中的问题目前高校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上文述及,专业导论课都是侧重用来做专业介绍,或者也用来做思想教育。事实上,据笔者观察,不少专业导论课内容过于庞杂,不仅有专业介绍、思想教育,有的还包括道德教育,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涉及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建立大学人际关系、如何做职业规划等等方面,以致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专业导论课的学时是有限的,从现实条件来看,一般为8~16学时。内容庞杂加上有限的学时,就会分不清主次,抓不住专业认知这一重点,也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专业导论课也应有思想与道德教育,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与道德教育,而是专业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导论与“职业规划”关系密切,但专业导论不能替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专业的认知只是做好职业规划的基础。其它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建立大学人际关系等等则是心理辅导讲座、《思想道德修养》课、主题班会等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教学内容的随意性。由于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加上教材建设的滞后,教师在上课时就不知道该讲什么,哪些为重点,讲课过程中讲到哪儿算哪儿。旅游管理专业是多学科的综合,而教师有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方向或不同专业的教师倾向于讲授自己熟悉的内容,从而存在教学内容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有的由一名教师来完成导论课教学,则容易出现教学内容单一、片面的问题。这都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使学生无法把该课程与以后的专业学习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影响了教学效果,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再次是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专业导论课还存在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内容上重复的问题。专业导论也会涉及相关概念、原理与研究方法,但它应注重的是“面”的广度,而不是“点”的深度。这一尺度应把握好。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教师应该通俗易懂地讲解有关概念、原理与研究方法。这些讲解仅仅是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而不能像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那样具体深入,否则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与理解上的障碍。如,现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导论教材中关于旅游需求与供给、恩格尔系数、效用理论、乘数效应等概念与原理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后续课程旅游经济学教学内容重复,且这些概念与原理需要具体深入地探讨。因此,这些教学内容导论课中大可不必安排。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1.学科门类与专业发展概况专业导论中有关专业类别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知晓所学专业的性质与学科归属,为以后的学习确定方向。宏观上,我们习惯于把专业大致分为理工类、文史类、综合类等。旅游管理专业,它既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利用与保护、旅游规划工程项目管理等理工专业内容,又包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文史类专业内容。具有应用性、复合性的特点,应该说是不同专业的交叉渗透,可归入综合类专业。所以,招生上旅游管理专业一般文理兼招。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旅游管理为一级学科,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3个二级学科。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让学生明白这3个二级学科是相近学科,它们之间许多课程内容是可以替代互补的,从而引导学生拓展专业知识面,依兴趣确定发展方向。导论课这部分内容还应讲授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简史、本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情况、本专业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本专业领域知名学者以及本科生导师制、双学位、大类招生等专业发展概况,为学生将来在本专业领域的继续发展指明方向。
2.行业发展现状与专业适应岗位高等教育是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特定专业是要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合格专业人才。行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专业人才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所需的岗位与舞台。所以说,专业导论应向学生说明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概况、专业适应岗位与所能从事的职业(事业)等,以便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定位及所从事专业的努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旅游管理专业则应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特殊性。就专业适应岗位来说,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可到旅游公司、景区、会展中心、博物馆、科技馆、旅行社、宾馆饭店、度假村、旅游管理公司、旅游规划设计院、游客集散中心、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也可到旅游中职、高职高专学校与旅游培训中心从事旅游教育与培训工作。
3.专业课程结构与技能技术这一部分应该是专业导论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对专业培养规格,学时和学分以及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课程类型、结构,学时和学分的分布,了解课程教学的时序与进程等。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及理论框架,使其学习起来“心中有数”,并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对于应用型专业,这部分内容还要强调有关技能训练与技术掌握的重要性。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该强调导游技能、前厅与客房服务技能、餐厅服务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训练的重要性,以及网络信息、旅游统计数据获取与处理、旅游规划制图等技术的重要性。相应地,学生除能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之外,还应初步掌握如酒店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spss统计分析软件、mapgis或coreldraw制图软件等的使用。
4.角色的转换与专业学习方法中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进入大学以后,学习需要自主,大量的学习时间需要自己安排。大学与中学相比,课程内容多,教学时数少,辅导时间少;学生听完课后需要消化、理解所学内容,需要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在此情况下,承袭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再勤奋用功也可能难以获得较好成绩。一般来说,大一新生补考率偏高,越到高年级补考率越低。这里涉及一个学习习惯与方式适应、转变问题。这部分内容应从专业学习的角度,从方法层面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然后查阅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并将自修内容表达出来与他人探讨。从一个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教师还应针对具体专业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如,旅游管理本科,教师应指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尤其是理论课与模拟实训、野外考察、毕业实习之间的联系)、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问题、通过训练掌握服务与管理技能技巧、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等,从而更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理论及技能技术,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5.专业素养与专业创新意识这部分内容应指导学生注意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专业创新意识。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能够朝着养成正确的专业思想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努力。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教师应引导学生为养成关注行业与专业发展的习惯,用专业思维考察行业与专业内发生的事件与现象的习惯而去付诸行动;应向学生提出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写出合格的专业调研报告与学术论文,并能形成一定的专业风格的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工作与生活态度。创新意识源于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含理性、执着、善于质疑等品质,承认“知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一个大学生应当具有的专业素养,而不是像中学阶段一样被动接受、服从与寻求标准答案。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为成为既广博又专深、既全面发展又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习型人才而努力。使他们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在专业领域内不断开拓创新。
三、结束语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篇8
1.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红色旅游景点都由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一起管理,由于各自职责的不同往往产生冲突。旅游部门有开发景点的积极性,却要受到文化部门的限制。而文化部门为事业单位,缺乏发展红色旅游的内动力,即便有开发的想法,但经验和能力又有限。同时,文化部门出于对文物资源保护的考虑,也不愿放手让旅游部门来开发。这种管理体制造成了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使其难以形成合力,对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极为不利。
2.资金管理乏力
我国红色旅游资金大多数是由政府拨款扶持的,商业投资较少。尽管政府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一些景点也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但由于资金管理不力,一些景点的改扩建工程往往都因受资金数量、使用方式和资金到位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而搁浅。由此导致红色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开发利用不足、建设档次低、陈列馆陈旧甚至破烂等一系列问题。资金管理乏力成为制约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使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3.质量管理老套
红色旅游质量管理主要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我国多数红色旅游景点目前仍以传统的参观、观光等游览方式为主,缺乏参与性项目。此外,景点强调教化功能,开发的内容形式、展示方法和导游词的设置都只基于让游客了解历史。然而,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旅游活动,亦是以休闲为目的的。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这些方式不能为旅游地招来更多游客,更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4.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红色旅游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整体素质偏低。虽有调查显示这种现象是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而致,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对在业人员培训意识不强,对人员招聘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造成红色旅游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红色旅游管理问题的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
针对红色旅游多头管理的现象,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可借鉴其他景点的成功经验,如四川华蓥山“国家拥有资源、民间投入资本、委托专家管理”模式,它实现了所有权、开发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并使国家利益的长期效益、企业开发项目的经济收效和专家管理的品牌效益达到了和谐统一。另外,景点所在省市要建立统一的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以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驱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助跑器和动力源。
2.强化资金管理手段
资金管理手段有效与否是红色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各景点除积极争取国家、政府的各种资金外,还要树立市场意识,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包括投资商、当地居民、社会团体等)参与景区建设,包括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制开发等方式,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另外,要成立专门的红色旅游资金监督与调查委员会,以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同时,为了确保专款专用,要把资金的利用情况适时公布,以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3.创新质量管理方式
在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思路上要努力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现实需要,要体现时代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旅游产品的综合吸引力。在具体操作时要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以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同时,红色旅游景点应与其他景区和其他旅游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开发,以拓展红色旅游的市场空间。为了改变教化式的讲解方式,可设计开发吸引游客参与的互动节目,以丰富游客的身心体验,避免枯燥与单调。4.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市旅游局要组织专家编写相关教材,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要定时组织人员到旅游发达地区学习,吸收外地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实行导游人员竞聘上岗,让游客选择自己喜爱的讲解员,进而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另外,应从高校相关专业中吸收优秀的毕业生,在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旅游营销人才和旅游高层管理人才。
三、结论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本文分析了我国红色旅游管理中的四个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归纳如表。
参考文献:
[1]张广瑞刘德谦魏小安:2004年~2006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9
[2]冉燕:红色旅游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以四川红色旅游开发为例[d].四川大学,2005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篇9
高职院校培养职业人才,毕业生从事的都是生产一线工作,不仅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决定了学生的能力结构,更关系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高等旅游教育培养学生一专多能,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灵活动手能力,尤其是实践和实训教学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训和实习。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我国的旅游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旅游人才的要求层次越来越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一定要不断解放思想,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及时研究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多参加一些学术研究,不断的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深入各个旅游企业,从事相关的调研和实践,把握先进企业的文化创新理念、制度以及他们的服务标准,轮流到相关企业挂职训练,在具体实践当中感知旅游行业的发展动向。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比如导游讲解、酒店基本技能服务、外联业务,让每一个教师具备双师型的教师的基本素质,以便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造就更多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二、职业教学能力
1、职业教育能力
教师应该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选择更好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构建适合学生实践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实习实训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考核制定较好的评价机制。同时,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种失落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旅游管理专业是社会服务型较强的行业,需要学生能够从基础做起,不断丰富知识,不断积累经验,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教师能够因材施教,结合旅游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高职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旅游专业的特点,不断强化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
2、职业教学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实际,设计更多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具备较强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学生不仅要掌握地理历史知识,还应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人文知识、心理学知识。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备全局观念,理清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的提升。还应该具备教学的设计组织、课堂的控制以及对学生综合考核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实习和实训,提高自己课堂驾驭能力。能够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策略,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适合旅游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级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还应该具备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能力,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精心制作各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课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同时根据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运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学生,比如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等,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和驾驭能力。
三、科研能力
教师不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应该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围绕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开展学术研究,努力成就高素质研究型教师。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与旅游行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针对当前旅游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既能够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能力,又能够针对当前旅游业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出更多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和同类院校开展合作研究,开发出更多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开展有针对性教学。
四、沟通交流协调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教育必须紧跟社会和时展步伐,围绕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立足旅游行业特点,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发展动向,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还能够逐步培养学生从事旅游管理行业所需要的沟通协调能力。因此,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多参加一些专家交流会,多参加一些学术性会议,尤其是多与企业进行沟通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实习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
五、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
旅游管理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城市旅游城市形象关联性旅游强市
前言
世界旅游业也正蓬勃发展,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07年旅游业会连续4年取得4%的增长。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旅游业持续不断增长。在入境游方面,从1950年仅0.25亿人次发展到2005年的8.08亿人次,长期保持年均6.5%的增长。目前,我国已步入了世界旅游产业大国和强国的行列。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弗朗加利在贺信中指出,在过去的15年中,中国吸引海外游客数量从1990年的0.105亿人次增加到2004年0.417亿人次,旅游收入2004年已达到257亿美元。而这些主要和城市形象较好的城市旅游相关。因此抓住当前世界和社会城市旅游发展机遇,挖掘、弘扬本地区的旅游文化,进行城市旅游与城市形象关联性研究,振兴区域经济十分重要。而此前在城市旅游和城市形象关联性的研究方面做的还很少,因此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旅游与旅游文化
1.1何谓旅游业?
旅游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的发展,扩大就业的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除此之外,还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旅游业对经济的重要性。
1.2城市旅游与城市旅游的范围
城市旅游包括旅游纪念品,旅游文化,旅游服务等。旅游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是旅游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同时又是一种很好的文化载体,通过它的流通可以沟通旅游地和客源地的交往,直接起到城市形象宣传的作用。
城市旅游已成为城市的“名片”,旅游文化更是“名片”的“芯片”。每个城市都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确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游文化品牌。但城市旅游应该按照旅游、历史、文化的规律办事,并要分析、研究旅游文化的特殊性,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笔者看到洛阳、开封两个城市及两个城市在旅游文化经营方面旧城已经破坏十分严重,新城的快速建设让旅游文化消失殆尽。所以说,旅游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应统筹考虑,从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个方面来最终确定自己的特色。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旅游吸引力强弱的重要体现,城市旅游的充分发展必须全面实施旅游形象战略,而其核心是要建立独特、鲜明、有招徕力的旅游形象。
1.3旅游文化是什么?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旅游主体、客体、媒介各种关系的总和,在初期表现为旅游资源,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旅游产品。一旦形成旅游产品,其市场商品性随之而来。要增强城市辐射功能,就要大力发展城市旅游。
旅游文化应该在市场上商品化,但不能违背旅游文化的真实历史。在今天,各个旅游城市利用文化品牌进行城市经营,加快国际化旅游城市进程中,科学的城市旅游形象策划是首要环节,同时应尊重旅游文化的真实历史,走市场化道路,不要大肆铺张,大建一些虚无的城市广场、城市标志等,违背商品的市场价值规律。所以说,旅游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应统筹考虑,从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个方面来最终确定自己的特色。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广东的汉奸别墅,长安古乐等等旅游文化内容(类别)应有选择性的接收或者传承。
二城市形象
2.1何谓“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政府形象的缩影,地方工农商、旅游、建筑等等的特色与标志都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形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大概念,涉及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总的来说,由于城市是由人和物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城市形象可理解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所体现出来的总体精神面貌即城市精神形象和城市本身的物质构成所反映的城市景观形象两个方面和的有机结合。
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带动力量,是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城市形象对加强城市吸引力、提升国际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中各种各样人的文化程度、精神风貌、行为言论、道德水平、法律意识、公共关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都反映了该城市的精神形象。
城市形象不是当代文化特有的现象,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城市可以说都有自己鲜明的形象:“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是盛唐时代的长安形象;“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北宋盛期的杭州;而“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则是曾为十朝故都的南京,桂林的山水,苏州的园林,敦煌的石窟等,城市形象显示着城市的个性,也成为凝聚市民精神的力量。那些特色都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因此城市形象要有鲜明的个性并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2.2做好城市形象研究的步骤
作为城市形象构成要素之一的城市旅游形象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与推介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每个城市在做城市形象研究时都要侧重于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针对城市形象的调查和以旅游为载体的城市形象的调研。可以首先研究城市形象及旅游形象的认知现状和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城市形象的定位等。接着要就城市旅游形象的推介进行研究,城市旅游形象也可依据cis框架进行三方面的提炼与分解,最后提出城市旅游形象传播所合适的组织形式、传播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
三城市旅游和城市形象关联性—‘旅游强市’概念
3.1‘旅游强市’发展模式概念的引出
旅游城市,占领“旅游文化”高地,最终将旅游文化与城市形象,与旅游经济,旅游产品,旅游市场等等结合起来,产生了强大的旅游“核能量”,让世人瞩目。由上述一些问题我们可知城市旅游和城市是相辅相成的,城市旅游的兴盛能够促进城市形象的提高,同时城市形象的提高有助与城市旅游的发展。由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以城市旅游促城市形象,以城市形象带城市旅游”即‘旅游强市’的发展模式概念也便应运而生。
3.2做‘旅游强市’的一些建议
从对一些城市旅游文化形象设计的历史与现有条件优势分析上来看,可以说,一些城市的城市旅游文化形象总体设计,其基础条件是十分优越的,目前需要做的是如何塑造富有城市以“生活品质”特色的高品位、高质量的“精品”城市旅游文化形象,来提高整体的城市形象。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是要制定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在规划的指导下,不断提高城市旅游文化形象的设计水平,确定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一致的城市旅游文化形象设计方案,要进一步确定城市文化的品位意识,大力开展创建城市文明活动,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同时,还要确立城市发展的系统工程概念,杜绝随心所欲的城市布局安排,强调规划性及规划的权威性,要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在城市形象规划中要努力形成与城市旅游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城市风貌和风格,避免照葫芦画瓢,即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又丢了自己的旅游特色。做到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相互协调发展,保持城市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政府负有重大责任,代表一个城市的大众,“把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产品,用产品的营销手段和传播方式并结合城市自身的优势特点来进行一种品牌传播”,或者利用节庆、重大事件来对城市形象包装,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当前城市文化竞争的主要广告推广手段。只有强调了其“权威性”、“唯一性”,才能做大,做强城市品牌。理念的创新,观念的创新,方法的创新,成了城市之间互相争夺,形象定位的策略。特别是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争,更显出对城市旅游文化的争夺上。其实对城市形象的创新完全可以换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也可利用创新机制,比如公园给人的感觉就是用墙围起来的供人们休闲的场所,能不能换个角度来思考,把公园围墙给拆了突出个性,加强其他的服务来创新规划等。
要把城市旅游与城市形象这快蛋糕做大做强:就是要在政府的领导下,从城市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的要求,把旅游作为现代城市的一项基本职能,把旅游开发溶于城市整体建设之中;从城市形象、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以及城市形象的设计及传播推介渠道等方面着手,结合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市民素养、城市风貌和时代精神、社会文明、区域民俗民风等多种要素;有机组合与城市战略发展相关的工程建设,并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来进行统一的、系统的策划、组织和精心设计。真正的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以城市旅游提升城市形象,以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旅游”即‘旅游强市’的目的。
结语
- 上一篇:成本管理论文范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会展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 2023-01-17 17:31:16
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策略 2023-01-05 09:00:09
区域经济与旅游资源发展策略 2023-01-03 08:59:26
文化与旅游领域经济违规行为探讨 2022-12-19 08:35:12
乡村旅游管理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2022-11-21 09:58:07
大数据背景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分析 2022-10-14 09: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