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论文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5 09:17:45

金融科技论文

金融科技论文范文篇1

江苏科技金融产品供求适应程度的调研分析

调查样本选取与评价方法为了获得现实数据,课题组于2012年3月到5月在江苏省内选择140家样本科技型企业和60家样本金融机构,采取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工作。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67份,其中有效问卷152份。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法(likertscales),问卷中每个小题给出备选答案,将重要程度分为6个等级,其中5是最为重要原因,4是比较重要原因,3是一般重要原因,2是一般原因,1是不重要原因,0是不是原因。将普遍程度分为5个等级,最普遍为4,比较普遍为3,一般普遍为2,较少为1,没有为0。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判断打“√”。假设发放n份问卷,回收k份,令zij表示被调查者j对重要程度或者原因i的判断值,j=1,2,...,k。则原因或普及程度i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z—i=∑kj=1zi,j/k,σzi=∑kj=1(zi,j-z—i)2/(k-1槡)。科技型企业对科技金融产品的运用如表1所示,被调查企业使用的比较普遍的科技金融产品有:科技贷款、创业投资、政府财政支持;使用的一般普遍的产品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债券、科技保险、科技担保;而对天使投资、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创业板和中小板等科技金融产品企业的使用较少。江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当前大多数科技型企业还处于初创、成长阶段,普遍存在融资需求,其中融资缺口在100~500万元的最为普遍,融资缺口在100万以下和介于500~1000万元的比较普遍。由于融资缺口大,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企业自有资金积累和所有者再投入,以科技银行、创业风险投资为主的科技金融产品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仍比较有限,企业融资困境未得到根本改善。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见表2),企业信用评估水平较低且物质担保匮乏、创业投资发展程度不够、担保体系不发达、银行缺乏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是造成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比较重要原因;企业投资项目风险太大、投资者对企业项目不太熟悉、天使投资发展程度不够、科技保险创新不够、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为一般重要原因。

江苏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与科技融资需求的适应能力评判

科技金融产品基本满足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大致会经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最后进入衰退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风险特征差异较大,因而每一个成长周期都有其特殊的融资需求。目前,江苏科技金融产品创新能基本考虑到不同阶段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科技金融产品供给(见表3)[2]能基本满足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技贷款、创业投资、政府财政支持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近年来,江苏省在完善各项科技金融政策的同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2010年科技投入达到840亿元,2011年突破1000亿元。科技支行在全省各地积极设立,为科技贷款创新提供更好的平台。科技信贷产品创新丰富多样,既有科技贷款抵押物的创新,如专利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保理股权质押贷款等,又有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的独特产品,如“创业一站通”、“科技之星”、“科贷通”等,较好地适应了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需求。与此同时,创业投资积极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其资本来源由最初的政府出资为主,逐步发展到企业、民间及外资的多渠道投入。截至2011年底,全省创投机构数量已达280多家,资金规模逾4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292项,实际投资149亿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科技债券、科技保险、科技担保逐渐拓宽应用范围2007年以来,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迅速,包括政府主导型、券商培育型、信托保险公司型、商业银行型及民营型的私人股权投资体系正在逐步建立,积极支持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科技债券的应用范围逐渐拓展。2010年9月,江苏省首单中小企业募集票据“江苏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2010年度第一期集合票据”正式发行。截至2011年,全省共发行4期集合票据,共为1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募集资金12.1亿元。科技保险积极迎合科技型企业需求,自试点以来,险种涵盖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软件研发设备保险、营业中断保险、出口信用保险、财产保险、产品责任险、环境污染保险、专利保险、项目投资损失保险等,基本满足科技型企业发展需求[3]。此外,科技担保产品与科技贷款产品相结合,提高企业信用水平,增强了企业获得贷款的能力。天使投资、创业板和中小板等融资方式的作用逐渐显现随着创业、创新环境日益优化,天使投资人队伍持续壮大,天使投资的网络不断完善,天使投资家和创业者间逐渐架起互通有无、畅通无阻的投资渠道,使得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同时,创业板和中小板市场也成为江苏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的重要平台。目前,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超过75%,在创业板市场正式上市的公司数达近30家,位居全国榜首,创业板对科技型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在逐渐显现。z科技贷款产品尚不能满足科技融资需求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贷款产品额度小、期限短、成本高,限制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科技贷款额度大多在500万元以下,且大多数为短期。利率也至少比基准利率高1百分点,融资成本较高。二是科技贷款的抵押担保不符合科技型企业需求。银行出于评估技术专业性不足和安全性考虑,接受的抵押品仍局限于有形资产,对动产和知识产权的质押限制较多,而科技型企业在初创期的投入往往为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其物化抵押品十分缺乏,这极大地降低了其直接向银行融资的成功率。因此,尽管目前银行对科技型企业贷款总体规模有所增长,但由于一般为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非常少,使得科技型企业在高技术开发立项上受到限制,甚至大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科技项目也难以实现产业化和商品化。创业投资规模小,推动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虽然创业投资发展较为迅速,但其对科技型企业支持作用有限。一方面,创业投资规模偏小,投资方向有待调整。2001—2010年间江苏实现的创业投资额仅为10.4亿美元,远小于京沪两地的投资额,且投资主要集中于初创期,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比例不高,甚至部分创投资金流向股票、房地产等市场。另一方面,创业投资活力不够、退出机制不健全。合理的高收益难以变现,投资也难以流动进行再投资,这些制约了创业投资的发展,也使创业投资机构发展缓慢,最终影响到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直接融资步履维艰虽然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逐渐开始放开,但2012年12月第6期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直接上市融资仍然存在不少障碍。就股票市场而言,无论中小板还是创业板,上市门槛仍然偏高,而且时间长、费用高,而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又极为迫切;并且部分科技型企业尚不具备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经营管理不规范,无法达到上市融资的要求。与此同时,科技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在债券结构上,国债仍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债市场相对弱小,而科技债券更是刚刚起步;在发行条件上,对科技型企业的限制过多,使得发行主体仍局限于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在债券品种上,仍以中长期债券为主,短期债券和可转换债券很少,特别是缺乏有助创新型企业融资的高新技术债券和垃圾债券[4],凡此种种表明科技型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的空间仍然十分狭小。4科技保险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品创新有待提高科技保险业务试点以来,引起了科技型企业的关注,然而由于是新生事物,科技保险的市场接受度和认可度还较低,实际承保的企业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保险业对科技风险的认识、风险管理工具的掌握及服务能力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以致目前科技保险保障范围相对需求而言仍较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险种少。另一方面,是科技型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及需求不足,对科技保险产品缺乏应有的认识,导致企业怠于使用科技保险产品。政府及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提供的科技融资支持体系不完善目前,在江苏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中,政府各职能部门间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导致了部门间的信息相对封闭。科技担保平台、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估部门及相关金融机构和信息服务平台结合不紧密,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应有的资源共享作用。政府对科技型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财政引导基金能力有限,税收政策向科技型企业倾斜不足。此外,科技担保机制不完善,信用评级体系仍不健全。这些都使得科技型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

金融科技论文范文篇2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具备了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实力。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既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各级金融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持续加大,农业科技贷款稳步增长;信贷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积极拓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贷款领域,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农村金融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和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步伐,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围绕科技创新的特点不断丰富特色金融产品,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需求;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积极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发展风险投资,支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2财政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量不足,农业投资强度偏低

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然要求财政资金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放在了突出位置,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较有力的保障。但是,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的绝对量虽然逐步增加,相对量仍然不足,农业科研政府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农业投资强度偏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产值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科技才会出现原始创新,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可能协调发展[4]。我国农业投资强度远低于该投入水平,尤其是地方财政可支配的资金不多,民生工程建设等其他方面的支出压力又比较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就显得力不从心,资金到位相对较低。

2.2财政对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补贴很少,降低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而且在创新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因此,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不仅规模大,而且占用时间长,具有较高的风险,一旦创新失败,就无法偿还资金。而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安全性的特点使得其不愿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惜贷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使得一些发展前景好的农业产业项目和新技术推广项目由于缺乏资金难以具体实施。而我国财政资金对于金融机构的这种活动的补贴很少,不能很好地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不高。

2.3金融产品的供给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

2.3.1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品种少。目前,虽然部分金融机构把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了信贷扶持的重点,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周期比较长、风险比较高、收益不确定,往往很难得到充足金融资本的支持,大多数金融机构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信贷管理制度或者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开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主要是提供贷款,而且所提供的贷款品种单一化。同时,这些贷款还需要提供以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为主的抵押物[5],使得许多承贷主体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农产品抵押贷款等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贷款很难获得金融机构支持。2.3.2金融产品的期限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农业科技创新的周期一般比较长,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农业新品种从研发到广泛推广需要大约7年左右的时间,但是现有的金融产品多是短期小额的流动资金贷款,或者是针对大项目的长期贷款,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几乎没有。再加上银行贷款程序复杂,贷款条件严格,许多承贷主体满足不了银行的条件,很难获得银行的融资。

2.4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狭窄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也逐步增加。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仍然不足,政策性金融的贷款门槛相对比较高,商业性金融贷款条件严格,而且发放贷款时有着明显的倾向,倾向于农业龙头企业,证券市场有着严格的审批制度,创业板和中小板主要支持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企业,国内上市的农业企业数量较少,而且这些上市企业缺乏投资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农业保险品种还不丰富,风险投资发展缓慢,投资主体单一[6],这些都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

2.5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缺位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创新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削弱了投资主体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投资的积极性,使得农业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农业科技创新的这种高风险需要有良好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来防范和化解。但是,目前我国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缺位,无法分散风险。一是能够转移分散风险的保险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窄,险种少,同时由于存在补偿范围认定难、农民参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农业科技创新保险存在更高的风险、更大的不确定性,开展业务也更艰难,一旦出现风险,金融机构只能自己买单[7]。二是担保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担保能够起到放大资金的作用,但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担保体系还不完善,担保机构承担风险过大,资金规模过小,财政支持不到位,都使得担保体系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对担保的要求。

3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建议

3.1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都离不开财政的鼎力支持。因此,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我们需要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并且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但是,增加财政投入并不是把资金投入所有农业科技创新环节和领域,财政应重点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中央财政在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的基础上,以资金配套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带动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改变地方财政由于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调动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例如,可以通过无偿资助、财政贴息、创业投资引导、以奖代补、经营参股、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8],使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渠道多元化。此外,通过对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不同的扶持,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作方式。一方面财政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降低农业科技企业的风险,增强其融资能力,提高农业科技企业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财政通过对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机构进行贴息、给予税收优惠、补偿其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所造成损失等方式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从而使财政资金更大范围的发挥作用。

3.2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要优化农业科技贷款的审贷程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同时,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对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一是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品种。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必须把自身的特点和农业科技创新对产品的需求结合起来,设计出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特征的产品品种。例如,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周期比较长的特点,设计出与农业科技创新在时间上相匹配的贷款品种;针对农业科技企业一般抵押物比较少的特点,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扩大抵押物或质押物的范围,探索以农业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权、股权、应收账款等抵押或质押进行贷款的信贷产品;对一些信用等级较高、有还贷能力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信用贷款。二是适当放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信贷限制,如对贷款对象资产规模的要求、抵押物的要求等等。三是探索实践多种贷款模式,如对于规模比较大的贷款,可以联合几家银行通过银团贷款提供支持;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可以用企业联保贷款、企业互保贷款等方式;针对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农业科技企业,可以发放供应链融资贷款;探索开发“银行 保险 担保”、“银行 保险 财政补贴”等多种贷款模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增信融资。在不断开发新的贷款模式、金融产品的同时,要注意对这些模式和产品的推广,进而推动金融资本与农业科技创新的融合,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

3.3拓宽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

一是政策性金融要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政策性金融应该主要支持农业科技研究及基础农业科技发展等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一般属于国家优先发展领域、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社会价值,但是由于建设周期长,财务风险高,商业性金融一般不愿意介入,需要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政策性金融要扩大所支持的项目范围,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满足承贷主体的资金需求。二是商业性金融要适当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允许贷款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不断创新信贷品种,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等承贷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商业资本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四是支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竞争力强、运作规范、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农业科技企业通过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并且对已上市农业科技企业,采取各种方式鼓励他们做大做强。五是完善风险投资体系,扩大风险投资规模,通过政策优惠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

3.4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金融科技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金融机构反洗钱科技应对能力

一、当前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反洗钱工作机制缺位。我国现行的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基层行的反洗钱工作监督、检查机制都不很完善,在反洗钱内控制度落实上也有不到位的地方。首先,银行在客户尽职调查中制度落实不到位,对客户的调查仅限于一般情况,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等与反洗钱密切相关的信息调查有许多缺失。其次,反洗钱协调机制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一些客户提供的假身份证、假工商税务登记证,银行人员难以鉴别,也不能得到相关部门在鉴别这些假证方面的帮助和支持,难以获取真实完备的客户信息。此外,人民币和外币反洗钱缺乏信息互通和有效联动,工作相对独立,步调不一,不利于对跨境洗钱犯罪的全程跟踪。

2.反洗钱工作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由于金融机构还没有开发和建立一套反洗钱的软件和系统,尚未建成与支付清算系统对应的支付交易监测系统,不能对大额和可疑交易及时进行监测、记录,这给反洗钱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等新兴网络工具的发展,以及随之产生的多种网上ag尊龙app的支付方式以及在线媒介,使得利用网络洗钱的风险性较之传统洗钱大为减小,越来越多的网络洗钱出现了。由于我国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整体信息化水平不高,对网络洗钱的监控更未涉足。

3.一线员工识别分析可疑交易的能力较弱。一线金融人员甄别和分析可疑交易的能力明显不足,我们缺乏高素质的反洗钱工作人员。从整体上说我国对金融业工作人员的反洗钱教育还不够深入,金融工作人员反洗钱意识缺乏,法制观念和政策水平低,不熟悉与其业务相关的金融法规和行业制度规范,缺少良好的经验积累,其综合素质同当前的反洗钱工作现实需要还有相当的差距。

二、有效提高打击洗钱犯罪科技应对能力

国际反洗钱经验证明,改善金融机构反洗钱的技术条件是打击洗钱犯罪的有力保障,针对当前洗钱犯罪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动向,我国应大力提高对洗钱犯罪的科技应对能力。

1.健全金融机构反洗钱协调机制。金融监管部门要督促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职责,监管机构通过执法检查,不仅可以发现金融机构执行政策规定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对政策本身进行审视,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反洗钱措施,加大对大额外汇收付和无交易背景的大额人民币支付的监测,完善收支预警系统,提高监测的灵敏性。此外,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好反洗钱内控制度和内部经营管理制度的关系,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反洗钱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要求,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做到与内部经营管理制度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并监督所管理的分支机构制定严格有效的反洗钱措施。

2.大力提高反洗钱的科技监控能力。关注可疑交易报告是发现洗钱线索的关键,根据我国《反洗钱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其客户账户内所发生的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情况及时向有关监管机关报告。其中,大额交易报告是从定量方面界定交易信息报告的内容,凡是交易金额在规定限度以上的交易,不论是否可疑,都要报告。而可疑交易报告则是从定性方面界定了交易报告的内容,即针对金额、频率、流向、用途及性质等有异常情况的交易。这样可以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效率,并加强对网络银行、电子货币、银行卡等新兴业务的反洗钱监控。

3.改善反洗钱的技术条件。澳大利亚反洗钱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一个先进的反洗钱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先进的网络、数据库、数据计算等技术。我国应结合工作实际加速科技进程,提高反洗钱工作的技术手段,加速研发网络互联的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监测报告系统,完善反洗钱软硬件条件,推行完整、规范和真实的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不断完善数据筛选和分析工作,提高数据筛选的准确性和分析报告质量,增强反洗钱监测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统一全国的金融网络,建立有效监控和管理资金账户系统,改进银行账户管理手段,在对洗钱犯罪的监控、取证、防范等方面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4.全面提升一线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一些发达国家反洗钱的经验表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反洗钱工作队伍至关重要,大力抓好一线反洗钱专业队伍的建设,促进反洗钱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首先,认真选配工作人员,将一些文化程度较高、专业知识对口、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外语交流能力强、熟悉经济金融及法律等方面知识的青年同志充实到反洗钱工作岗位上来,逐步充实反洗钱工作岗位。其次,有组织地开展业务培训,举办面对银行系统的国内反洗钱业务培训和有关的业务研讨活动,讲授反洗钱的工作要求和操作规定;注意学习和借鉴国际反洗钱的先进经验,“走出去”接受境外培训,掌握先进国家在反洗钱立法、金融情报中心的运作模式、反洗钱信息系统开发建设、金融交易报告信息的分析和跨境异常资金流动监测分析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参考文献:

[1]刘阳:反洗钱工作中不可忽视电子支付[j].西部金融,2008年第2期

金融科技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结构导向;科技创新;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服务;经济结构

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应对由此产生的问题并谋求较快较好的发展,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陆续制定和了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纺织工业、装备制造业、船舶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顺应世界科技进步的潮流、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建立一个既高效又有活力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也意义重大。伴随着十大产业振兴调整规划的实施,为应对金融危机,以结构调整为导向重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发展,成为当前科技创新领域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金融危机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经济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水平和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1]。当前金融危机的直接引发因素虽然是金融领域的问题,但从深层次看,也与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结构合理与否密切相关,因为它不仅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金融危机的规避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和涉及范围。

1.金融危机给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

在我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表现在经济、工业、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2009年第一季度,国内工业增速下滑,经济增长乏力,消费水平明显下降,制造业企业、尤其是沿海的制造业企业倒闭,人员失业,能源原材料市场疲软。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到了经济结构中产品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

2.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

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一定的经济结构与它相适应。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机联系的,经济与结构、产业与部门、要素与构成等之间都具有客观制约性。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实际情况,能否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因素,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能否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能否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否既有利于促进近期的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远的经济发展[2]。因此,随着经济结构的运行及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经济结构需要不断地作出调整,当其不能很快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发展需要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不合理,这种不合理是引发各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但这一过程较长。

3.金融危机刺激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虽然金融危机给经济和社会带来较大不利影响,甚至是重创,但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各国政府和企业也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和工业发展的路径,针对未来的经济复苏和市场需求,坚持内外需求兼顾的方针,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档次和结构加快调整,实施产业布局的承接、转移、优化。同时,金融危机改善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技术软环境,发达国家对我国先进技术、设备转让的管制有所放松,条件也有所降低;我国政府为促进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设备、技术的引进也采取了减税、补贴、奖励等多项优惠政策[3-5]。国内外逐渐宽松的技术软环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此外,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变化,降低了经济结构调整的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国内外市场需求下降,很多企业迫于市场压力,自觉限产、转产,搞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政府从改善民生环境出发,加强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治理,这些都使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效益增强。

二、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与结构

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推动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为目的,由作用于科技创新活动并且在共同社会经济目标下相互作用的各要素通过各种组合而形成的系统。

1.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1)市场性。科技创新体系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首次提出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认为,创新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涉及技术性的变化创新,又涉及非技术性的变化创新。从创新的本义来看,它是一种经济活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经济范畴的概念。围绕科技创新活动而建立起来的科技创新体系,也自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市场性。

(2)系统性。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并不是由单个要素组成,而是多个要素的组合,并且各要素之间形成有序的排列。各种要素可能涉及到社会的多个方面,它们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各要素协调、均衡地发展,使得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作用。

(3)功能性。科技创新体系是作用于科技创新领域、具有创新功能的体系,其功能主要表现为配置用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资源,促进科技人员通过一系列活动创造新的成果,通过多种形式的载体使成果转变为创新获利。

2.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

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成果六要素组成,如图1所示[6]。

创新主体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

图1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

其中企业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最重要力量,并通过产品和服务获得自身的利益回报,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投入者和承担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则主要承担了国家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公益研究、高投入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创新服务体系是衔接创新体系各个部分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一个功能较为完善、机构充分发展、服务质量高的中介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和服务作用,体现在宏观导向、优化环境等创新环境的服务上。

创新资源是创新的基础,包括创新硬件资源和创新软件资源。前者主要指创新基础设施,是创新体系的必需条件,包括实验室、大型科研设施、信息网络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应该重视网络建设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其服务。后者主要指从事于创新的人才、与创新相关的各类知识、各种发明专利、行业信息、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和资金等。科技进步中人才是关键,搞好科技创新人才开发、制定创新人才政策、避免人才流失,才能使科技创新跨上新的台阶。

创新环境是鼓励创新的关键,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对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起很大推动作用,主要是国家科技发展环境、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税收政策、社会氛围等;内部环境对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起到很大作用,主要是企业内部的体制、政策、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管理机制等。

科技创新体系的运作是通过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实现的,所以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创新体系内部不可缺少的要素。科技创新活动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它连接科技创新体系内部的其他要素,形成有形或者无形的网络,使得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运行。

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结果是科技创新成果,它是检验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程度和运作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包括发明、专利、课题和创新的经济社会效益等。

上述要素之间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网络系统,只有系统各部分协调有效地运行,整个创新体系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各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如图2所示。

图2科技创新体系的框架

三、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

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其演变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详见表1。

从目前看,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虽然初具规模,而且在繁荣科技、培育人才和发展经济等方面都为国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其原因主要有:①企业研发(r&d)投入强度不足,用于研发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很低,企业创新能力还非常薄弱;②真正拥有科技研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重也在减少,而且对企业已经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的能力也很差;③受观念、体制、资金、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结合点,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合作的范围不广、层次不高。

表1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演变过程

(2)体制和机制不适应以及国家的政策指导不明确。国家层次上的科技创新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使得科技创新体系停留在局部,同时,国家制定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对科技创新的针对性不强,指导性不够明确,一个真正促使技术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很难建立起来,导致科技与经济脱节等问题。

(3)科技创新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市场化的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时,政府计划是协调创新体系各要素的机制和纽带,这种方式不利于创新各要素创新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随着改革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的协调作用大大减弱,而创新体系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市场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各要素都从部门利益出发进行创新活动,导致创新体系的整体效果不佳。

四、科技创新体系与经济结构的互动关系

1.科技创新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从熊彼特1912年提出“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大多是以科技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科技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创新成果扩散实现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它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器和牵引力[7]。

(1)经济结构调整,是根据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进行调整,改善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比例关系。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主导作用,把科技创新活动贯穿始终,才能起到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目标。

(2)科技创新具有牵引主导产业更新换代的作用,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的跃进,是科技创新不断作用的结果。纵观整个工业经济时代,正是前沿科技成果的出现带动了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替。从科学革命到技术革命再到产业革命的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牵引经济结构变动和发展的历史逻辑。

2.科技创新体系调整的必要性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要与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这表明科技创新及其体系的发展正是顺应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原有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和元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现实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经济结构变动引起科技创新体系的变动。我国经济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国家仍力图通过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部署和实施,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达到经济平稳增长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振兴十大产业、调整经济结构从而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途径和手段。面对当前形势,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进而实现国家科学技术战略目标,是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过程。

(2)科技创新水平和方式的变化决定科技创新体系必须走重构之路。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空前活跃的态势,在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第一要素的同时,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创新链已体现在研究—发展—生产的各环节中。全球的技术协调显然已成为科技创新的必要前提,科技创新的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促进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变革,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机遇。但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仍存在产、学、研脱节等诸多问题,大量科技成果并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因此,要优先发展科技,加大r&d投入力度,避免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或产能过剩而产生的问题,从而使科技创新体系的要素得到重新组合,达到优化科研机构布局和科技结构的目的。

(3)科技创新体系的改善有助于国家整体经济的繁荣。历史证明,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从历次经济波动的发生、发展过程看,经济周期在经历了低谷之后,将会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国家经济的繁荣。科技创新体系的改善与变革,为经济周期内技术的产生及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带动了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公务员之家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减少危机影响,实现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并基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重新构建一个适合当前经济和科技环境的科技创新体系,把与科技创新活动有关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影响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官产学研相结合、责权分明、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体系。

五、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与要素变化

(一)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是基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特点,以国家实施的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为依托形成的一种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以经济结构变动趋势为先导。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以增强国家竞争力为目的,而经济结构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经济结构的变动直接影响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科技创新体系要以经济结构变动趋势为先导。

(2)以经济结构调整需求为核心。依照经济发展趋势,在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时,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技术支撑作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发展合理化的经济结构。

(3)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动态衡量标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其经济结构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改进科技创新体系来提供支撑。因此,科技创新体系需要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动态衡量标准,不断地进行完善。

(4)以国家宏观调控为支撑。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是新体系运行的支撑点,突出表现在国家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要力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创新环境、加大科技投入、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

(5)以创新主体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进行,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等有利条件,创新体系强调主体多元化和主体功能的进一步增强,而且各组成部分都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企业仍然保持在创新体系中最根本的地位。

(6)以网络化开放发展方式为手段。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托,在调整过程中以网络化运行,形成金融危机下各种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之间的流动网络,注重国际交流和联系,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技术、人才和知识等资源的优势互补和高效配置。

(二)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的要素变化

在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中,原有的构成要素都有所改变,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调整变动、创新环境的变化以及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

1.创新主体的调整变动

(1)企业。企业应该和科研机构及高校一样,既要生产知识、供应技术,更要运用知识,并最终在市场上实现技术创新,从而参与创新的全过程。应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实行面向市场、充分调动内部资源、广泛利用外部资源的开放式运行机制,带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的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以此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各类高等院校的特色,建设良好的科研资源平台,搞好团队建设,优化激励机制,拓展与其他组织人才、资金、信息和技术的交流渠道。

(3)科研机构。应由原来以国家、部门和地方所属科研院所为核心,转向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核心,建成一批相当数量的新型科研主体,按基础研究和工程化研制的两阶段,设置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两类承载主体,每类主体按国家和部门、地方的两级分类进行管理。

(4)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介入科技创新的主体,形成“官产学研”联盟,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在经济危机环境下,以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带动科技创新。营造“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氛围,利用庞大的市场资源,通过政府采购为自主创新产品搭建应用平台,进一步深化改革,进而实现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5)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应从原有的服务中介系统中分离出来,通过金融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力图创造出更为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国家的金融竞争力,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

2.创新环境的变化

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是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产生的,其内外部环境如表2所示。

表2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外部环境

3.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

创新服务体系内容的完善,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新的服务内容,主要表现为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技术转移和扩散以及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等,其行为主体主要有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教育培训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信息网络、金融机构技术市场、政府科技咨询评估机构、技术产权评估机构以及公共创新与服务平台,如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检测中心、公共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

六、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要求与途径

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是对原有科技创新体系的重新构建,其形成过程既包括对原有系统的保留,又包括对原有系统的改进。

1.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要求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仍然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因为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归宿。因此在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时,创新的目标应紧盯市场,依靠市场来配置用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资源,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则来经营创新活动,通过市场来获取创新的价值和利益,从而保证再创新所需的资金以及其他资源,使再创新变为可能,并形成良性循环。

(2)科技中介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能满足创新需求。当今生产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的持续增长,归根到底是由科技创新推动的,而促进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要求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同时,各种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己成为转移、扩散科技成果和有效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渠道,还有相当数量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科技评估机构、专利机构、各类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等在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中体现出重要作用。

(3)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科技创新体系内一直强调的内容,然而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体现企业的科技创新作用,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仍然以生产为核心,没有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事实上,企业的扩大和发展造就了技术开发的强大能力,发挥好这种能力并使之成为企业特有的发展动力,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仍然是重要的。所以,应牢固树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思想,由市场调整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由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与引导,并鼓励企业家和创新者的创新。

(4)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十大产业振兴调整规划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向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各规划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抓住了产业技术创新的宏观概念,通过面向产业的科技计划解决产业的选择与抉择。所以,应重点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我国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以及有利于解决国民经济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产业领域,如突出电子信息等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装备制造业技术结构的合理化等。

2.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途径

(1)建立科学的科技创新制度。在结构导向型科技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是最重要、最具难度的一个环节,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制度选择成为关键因素,撇开制度创新而只谈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在新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应使科技创新制度作为构建的重要内容得以体现。

(2)积极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全球金融危机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对各国经济发展具有不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应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为背景,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新环境:一方面,通过国家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创造出适合科技创新的环境,尽快制定和完善关于科技中介组织的法规,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人员的管理制度,实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政策,正确评估科技成果并进行科技奖励,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应对金融危机。

(3)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体制。当前,要完善我国的金融体制,各级财政要切实改变以往对科研机构的一般支持方式,鼓励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同时,国家要进一步要求金融机构改进信贷服务,积极培育有利于十大产业调整和优化发展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要加入到创新主体中,与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共同形成“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组合,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从原来的为创新主体服务转变为创新主体的组成部分。

(4)制定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和创新利益回报机制。培养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所以企业应制定能激发人才创造热情的制度,真正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人为本的人才方针。应完善企业的评价机制、分配机制、奖励机制、培养和选拔机制、考核机制、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等,使这些机制共同构成企业内部人才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评价要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增加评价活动的公开性与透明度,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以及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冀文,汪作奇.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佳选择[j].现代化农业,2006(1):26-27.

[2]关凤利,孟宪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导因[j].未来与发展,2007(9):7-9.

[3]王岳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对策措施[j].经济研究参考,2009(12):19-20.

[4]王平,云鹤.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探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6):679-683.

[5]陈宝明.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6(11):22-24.

金融科技论文范文篇5

[摘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融资难是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几个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解决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核心战略的重要载体,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同时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但是,由于其自身的个性原因,以及和传统的中小企业一样的共性原因,使融资难问题成为阻碍其健康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继续研究并探讨这个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而跟传统行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律,决定了其融资有其独特之处。首先,与传统大多数中小企业相比,他们手中只有技术,甚至只有创新创意模型等,这些很难估价的技术特性因素,使得银行和担保公司望而却步;其次,发展整个过程中资金投入风险大,运行不确定性较多。从前期研发、中期试验到市场开拓,均需要有资金支持,但成败与否,很难预料。再次,从科技成果本身的角度来看,成功的成果不见得有好的市场前景和丰厚的利润收入,投资者还是债权人一般不愿投资。

2.金融机构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金融业由于种种原因不重视、不信任对中小型企业的投资,而且正处于转轨中的金融业对低效投资和投机活动提供了软信贷支持,再加上多年来金融机构不断的整合,加强了内部控制和预算约束,这使得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逐步转向以城市为重心、大型客户为重点,并收缩其经营机构,给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留下了空白,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也使金融机构的贷款标准过分的严格,短期内信贷资金的增长呈下降和紧缩状态。

3.政府的因素。政府在融资方面起到导向和调节的作用,由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客观实际情况等限制,目前在政策上只能顾“大”不顾“小”。首先,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政策,主要还是依据所有制类型、规模大小和行业特征而制订。国有商业银行的多项优惠政策几乎都偏向于大企业。其次,尽管近年来,政府也逐渐进行政策方面的调整,但由于起步较晚和其它诸多因素,各项配套措施契合度不高,最后,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大都出现在发达地区,造成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

4.社会方面的因素。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快速发展,缓解了一些信贷难题,但由于缺乏合理的约束机制,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在担保组织的性质、法律地位等定位上,目前有关规范性文件和管理上存在许多矛盾、混乱之处。其次,多数担保基金规模较小,担保能力有限,不能满足众多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的需求。再次,组织的治理结构不规范,受政府的干预过多,运作不规范。最后,民间资金及其他投资中介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个特殊群体大都抱着观望或者谨慎的投资态度,甚至很少投资中小型的科技企业。

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性工作,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能力。首先,要树立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社会形象,取得银行的信任。其次,要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多渠道融资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步伐,不断更新融资理念,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逐步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

2.金融机构要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和服务体系。首先,要不断改革完善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体系等,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机遇和条件。其次,要建立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大力整顿和逐步规范资本市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金融环境。最后,要不断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功能。要利用行业优势,提供各种信息和咨询等金融配套服务。

3.政府要推进和完善创业投资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首先,政府应重视和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建设,促进其规范发展。其次,要进一步推动和优化公共政策、法律保障体系,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满足其融资需要,促进良性成长。再次,要设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专门金融机构,采取优惠的贷款措施。

4.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和发挥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及其民间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首先,政府应号召和引导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平台,为其创造良好的文化和信用融资环境。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和为企业服务的民间组织,引导其发挥良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最后,政府要在逐步放开和拓宽民间融资渠道的同时,加强市场规范管理,逐步将其纳人正式的金融体系。

探讨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题,对于促进其形成良性的融资循环机制,加快其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相信,在政府、社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会逐步得到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生力军,将会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金融科技论文范文篇6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的中小企业将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这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竞争,我国经贸委对中小企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融资难,资金短缺经济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方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改变这一瓶颈,是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本论文从风险投资角度进行研究,结合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为研究依据,分析了中小企发展风险投资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投资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是资本的缺乏,因此,外部融资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高新技术进行投资的一种金融行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从运作方式看,是指由专业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机制从本质上讲,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投入资本并进行有效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支持系统,它加速了高新技术成果的化壮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催化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这是它最主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风险投资还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企业融资体系和优化资本配置、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财富。风险投资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人们所普遍认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投资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主体和市场力量的推动,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由于风险投资本身的特性以及,市场失灵,等现象的存在,需要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给风险投资提供一定的待遇和发展环境。中国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经验,但需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常被称为风险资本、创业投资,关于风险投资基本定义的界定,目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研究风险投资之前对其内涵须有一个正确认识,这样才有利于引导风险投资业在我国的发展。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nationalventurecapitalassociation)2000年指出,风险投资企业是由专业投资者提供资金投资并参与管理的一种投资形式,该投资的投资对象为高速发展并蕴藏着有望成为某行业重要公司的潜力新兴公司。经合组织(oecd)1996年定义风险投资为对常被大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忽略,具有高风险和规模较小的高科技公司的投资,并提出风险投资亦可指那些对未上市的初创公司投资并参与管理的资本。我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则指出,风险投资是指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以上几个概念区别在于:投资领域是否仅限于高科技领域及是否采用参与管理的投资方式。我们认为风险投资是将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潜力的行业或中小企业的并参与其管理的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融资行为的股权投资。这样的定义突出了风险投资的股权投资性质及参与管理,并且将其投资领域扩大至高科技领域之外。

二、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1.风险投资的介入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风险投资可以股权投资形式,比如发行可转换优先股或可转换债券的方式投资中小企业。投资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取短期的财务利润,而为了企业进入成熟期股本增值之后的股权转让获取一次性的中长期高额回报。

2.风险投资有利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家在投资一个企业时,首先考虑投入高增长的行业,同时企业的业务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企业要在本行业里发展,必须要能够不断挖掘新的机会,这就需要在管理人员方面也要有很好的配置。可能企业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产品,但是当这个企业发展壮大的时候就要考虑找好的管理者。风险投资家注资中小企业之后,出于把握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参与管理。因为专业投资公司、多数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管理方面必然有着独到见解,对经理人员的聘任、内部激励机制的建议、财务体制的架构等将提供各种有效措施及策略。风险资本在提供资金和增值服务的同时,将自己的技术、管理、营销等理念注入到企业当中,为企业提供一种完善治理的机制,还有后续服务的机制。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介入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发展。

三、中小企业发展风险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窄,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等,主角主要是政府,没有充分利用个人、企业、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力量来共同建立一个有机的风险投资网络。

2.资本有效供给不足,风险投资规模偏小

风险投资是创业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中,由于风险资本的有效供给不足,出现了诸多弊端。一是由于规模较小,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应;二是力量有限,无法形成投资组合,从而达不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三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资于涉及高金额、高风险的项目,因而也就无法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3.融资难度大,而且所能筹到的资金总量也很小

在我国,银行和非银行等金融机构经常会对一些大企业争贷,而对中小企业却不愿借贷,并且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也很短,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这样,由于经营规模较小,资金不足,风险投资业一开始就会面临融资难度大、壁垒多、融资量小等问题。

四、加快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对策

1.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

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关键在于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和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市场机制,美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是个人资本,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大公司资金,国外资金等,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社会化的风险投资网络,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批有实力高水准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其资金来源除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以外,还应该设法鼓励投资银行,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参与风险投资,允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投资参与组建风险投资管理公司,鼓励外资成立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并积极鼓励居民从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努力培育私人风险投资家,在退出机制方面,可建立高技术产权交易所,以提高交易水平,切实起到支持风险投资股权转让的作用

2.建立有效和便捷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建立一套适合市场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的风险资本市场体系,提供风险资本融通渠道的,入口与出口,无疑是近期我国资本市场与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此,应尽快采取如下措施:

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确保创业板在风险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已有专家指出,我国推出创业板市场的主要障碍不在技术面、不在基本面,而在认识层面。当前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决策层之所以不及时推出创业板市场,是因为担心我国创业板受nasdaq、香港创业板市场低迷的影响,担心出师不利。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首先,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前景将是创业板市场发展的坚实基础;其次,国内外投资者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强烈需求将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撑;第三,一个由众多中小企业构成的科技板块市场是不乏炒作基础的。鉴于此,决策层不必过多考虑推出创业板的时机,一旦制度建设与技术准备到位,应在年内最迟在明年初推出创业板市场,充分发挥其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助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的论文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推器作用。

3.加快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

风险投资的融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投资家的个人魅力。风险投资天生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要求投资主体具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抗风险意识,所以风险投资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是懂技术、管理、金融、财务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还得具备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在以后的风险投资发展中,要注重对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

4.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

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投资: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要明确投资方式、管理办法并做好投资评估。其中,在投资方式上可采取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提供r&d资金。在这方面国家财政还应保持并加强。这种资金主要投放在基础性、关键性的科学研究方面。它可以以政策为导向。事实上我国1986年开始实施的,863计划,和1988年开始实施的火炬计划,也可以看作是两个由政府投资于种子期的风险投资计划。第二种方法是提供投资担保。如美国、英国、日本、台湾均设有各种,投资担保计划。根据国外的经验教训,政府在操作中应控制投资方向。第三种方法是直接投资。如英国、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均有过政府直接投资风险投资资本的方式。这种投资与第一种方法不同,它应按市场型为导向。从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直接投资一方面应限定投资领域、投资阶段。政府不要直接操作风险投资基金而应委托投资管理公司操作。另一方面,政府对其直接投资部分应加强监管、评估。对管理政府投资的操作人员必须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类似于美国审慎人的评判规范。

5.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在解决风险投资资金短缺难题时,必须广开投资渠道,做到:争取政府投资。即政府有计划地将用于技术创新的资助金转变为风险投资主体的股本,然后由风险投资主体利用这笔资金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实际投资;争取商业银行的风险性贷款;发行股票、债券以筹集社会游资;在技术创新活动开始前,向保险公司担保,借助保险机制,分散投资风险等。其中我国政策性投资主体的大部分资金应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发行特种债券以及向国外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来解决,其余部分可以运用股票市场向社会公众筹集。商业性投资主体的资本金则毋需国有资本占主体,大可由社会公众广泛持股,国有资本进入其中不过是为了寻觅一处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维持银行贷款。原有的银行科技贷款仍要继续发放,使之成为风险资本一个相对稳定的来源;吸引民间资金。要创造条件,吸引总量超过8万亿元的民间资本流向风险投资业,使民间资本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引进国外资本。注意引进外资和国内信贷之间的时间、风险和权益的权衡。我国目前风险投资所引进的外资,大多数都是属于扩张期的投资,即属于后期投资。这个时候风险投资所经历的高风险差不多都已经过去,只是等待秋收果实了,若这时国内的一些银行能够准确地瞄准时机,那么这颗硕果就不会与外国分享了。如深圳,金蝶,到了成熟期,外国人来投资了,也就是采摘熟果实了,如果当时国内的银行能给,金蝶,提供贷款,分享果实的就是国内银行了。所以,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应提高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使之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对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投资,以便也能分享风险投资的成果;另一方面,应努力改善我国的风险投资环境,积极争取外资在创业期的投资,使之收益与风险相均衡。

参考文献:

[1]田超:利用风险投资发展中小企业[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1999,(10)

[2]姚长辉沙重九:对我国风险投资现在问题与相关策略分析[j].经济科学,1998,(4)

[3]张军谢冰:企业改革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j].企业改革,1999,(4)

[4]吴凤明:中外风险投资对比分析[j].辽宁青年管理学院学报,2002,(1)

金融科技论文范文篇7

为充分发挥软科学研究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年度*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作用,组织有关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开展研究,为决策提供参考与支撑,为编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作好准备。

*年度*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安排两大类:重点项目和自选项目,详见《*年度*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重点项目的申报题目须与指南所列题目一致,并根据具体内容开展研究;自选项目由研究人员从所列领域中自行确定选题,申报题目不得与重点项目重复。

《指南》中所有课题研究的时间跨度均为1年。项目申请采用网上申报与书面申报相结合方式,申请者需先在“*科技”网站—在线受理中填写《*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申请书》,提交完成后,打印书面申请材料(需签字,无需单位公章)一式四份。

为培养软科学研究人才,*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继续对选题好、研究思路新的在研博士学位论文给予资助。博士学位论文资助方向为:(1)科技进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科技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研究。申请博士学位论文资助需在“*科技”网站—在线受理中填写《*市科委软科学研究博士生学位论文资助项目推荐表》,提交完成后,打印出书面申请材料(需签字,且盖单位公章),并附上已通过审核的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复印件,一式四份。

所有项目的网上申请开始日期为*年3月2日,截止日期为*年3月27日,书面申请材料请于网上提交申请成功后的一周内,以邮寄方式寄达*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科技”网,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金融科技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金融创新;小微贷款

一、我国商业银行"小微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情况。当前,我国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金融衍生品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领域发挥着作用,势头向好,初具规模。(1)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得到了提升。由依靠存贷款利息差的传统经营方式转向积极开拓衍生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理念。例如:在开展传统存款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发代销金融理财产品;推出汽车消费贷款、信用消费贷款、短期旅游贷款等更加灵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贷款品种,提高中间业务及金融衍生品业务收入,创新意识显著提高。(2)金融衍生业务种类日益丰富,业务收入迅速增长。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自身摸索和借鉴国际银行业的成功发展经验,不断开发新的金融衍生业务,努力拓展中间业务领域,搭建了较为丰富的创新业务产品线,推动了营业利润的增长。(3)金融衍生业务的迅速发展拓宽了银行的收入来源,但其在银行整体业务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并呈现高度集中的状态,主要分布在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业务收入也相应表现出集中的状态。其中,资产规模排名前20位的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获得的收入占据全部商业银行同类业务总收入近90%的比例,市场竞争效率并不高。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关政策对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商业银行作为向企业发展提供输血功能的金融机构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2.“小微贷”业务的概念界定及发展的重要性。“小微贷”业务,可以简单理解为商业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授信或提供金融服务的业务。小微企业的界定主要从经营规模、人员数量、管理权集中度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不同的行业适用的划分标准并不相同。以工业和信息传输业为例,工业企业员工人数在20人~30人之间,营业额在300万元~2000万元之间,可以认定为小微企业。信息传输业企业员工人数在10人~100人之间,营业额在100万元~1000万元之间,可以认定为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与传统的中小企业相比,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经营情况尚不稳定。因此,其贷款需求也呈现出“短”、“小”、“频”、“急”的特点。“短”即贷款期限短,满足小微企业的生产需要即可。“小”即贷款金额小,避免资金闲置带来的财务管理成本。商业银行从自身风险控制的角度考虑,在小微企业固定资产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也会压缩“小微贷”业务的单笔贷款规模。“频”指由于贷款需求的周期短、金额小,导致贷款申请的频率增加。“急”指小微企业的发展通常缺乏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也难以进行合理安排,一旦出现资金缺口,就要及时补充,来保证经营的正常进行。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是衡量经济健康程度与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一旦经济趋向萧条,小微企业最先受到冲击,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注册企业的总数中有近90%是小微企业,全年企业总产值的60%和企业总利税的40%来自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规模虽小,但经营灵活、分布广,可以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来看,在金融创新步伐加快、互联网金融强势发展的局势下,利润空间逐渐缩小,中间业务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盈利能力受到冲击。然而,“小微贷”业务具有期限灵活、利率水平高的特点,市场需求大,可以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长新的助推器。总之,“小微贷”业务的顺利开展,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不足的问题,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源泉,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

3.我国金融政策对“小微贷”业务的扶持情况。201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外了《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小微企业授信的客户数量占该行企业授信总数,且最近半年每月月末平均授信余额占该行对企业授信的余额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通常东部沿海地区省份和计划单独列市的授信客户数占比要在70%以上,其他省份在60%以上),各地银监局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综合评估时,可允许其免于“每次进行批量申请的时间间隔要大于半年”的规定,同时进行多家同城支行的筹建。在小微信贷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合规监管问题上,银监会通过差异化的考核进行管理。在权重法考核下,对达到“商业银行对单个企业(或集团)的风险暴露低于500万元,且占本行的信用风险暴露总额比例低于或等于0.5%”条件的小微贷款采用75%的风险权重,如果采用内部评级法,则参照零售贷款选用优惠的针对资本的监管要求。风险暴露是金融业的专业术语,指小微企业一旦违约,商业银行承受范围内的风险信贷余额。目前,监管层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小微贷”业务,并选择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成效斐然、风险管控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促进商业银行小微信贷的发展,引导其根据小微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提供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4.商业银行“小微贷”业务成功推行的案例介绍。北京银行作为商业银行中开展小微信贷业务较早,并获得成功的银行,始终走在金融服务创新的前列。2001年,北京银行针对企业园区内的小微企业设立了服务中心,专注于小微金融服务的拓展;2003年推出“瞠羚计划”,为中关村内的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经营的企业提供贷款;2005年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达成协议,打造融资e路通业务;2007年参与针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小微企业设计的信用贷款工作试点;2009年成立北京市首家提供信贷支持的专营机构,主要服务对象为科技型小微企业;2010年,与海淀区政府达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战略协议,协议金额近300亿元,并为中关村科技创新企业园区内的优质、小微、高新企业提出主动授信业务方案;截止2011年5月初,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服务园区内科技成长型小微企业近2000家,发放贷款金额500余亿元,资产总值达1200余亿元,成功经验可以归纳为“信贷工厂”的经营模式,通过批量的营销推广、标准化的审贷流程、差异化的贷后管理、特色化的激励方式,提高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创新型和成长型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能力。光大银行在拓展“小微贷”业务的过程中,针对工程机械领域企业需要购置大型机械设备的经营特点,推出了“小微设备贷”。小微设备贷根据“总对总”的合作协议,在经销商和厂商提供双重回购担保的基础上,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并对购进设备进行抵押。小微设备贷的创新推出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改善了机械工程领域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北京分行是光大银行开展小微设备贷的主要分行,在取得初步的成功后,该行加大了对工程机械领域企业的走访和沟通工作,完善业务流程,提供及时、高效、与企业需求密切相连的金融服务。由于小微设备贷的成功,光大银行在2011年获得了中国银监会的表彰。截止2012年中旬,光大银行小微贷款的客户总数已超过1万户,贷款金额达1000亿元,北京分行的小微设备贷客户达50余家,发放贷款金额40余亿元。

二、“小微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银行放贷过程中存在虚假授信风险。商业银行和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小微企业经营不规范、信息披露不透明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充分了解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难以及时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监控。一旦小微企业为成功申请贷款或提高贷款额度出现伪造经营材料的情况,商业银行则会出现虚假授信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种种问题,出于对自身风险控制的考虑,商业银行难免产生对小微企业惜贷的行为,导致部分小微企业无法取得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2.单笔贷款额度低导致贷款成本高,降低了银行的经济效益。小微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信息分散,无形中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息采集成本。以一般的商业银行小微贷业务为例,针对小微企业的授信额度通常在2000元~100万元之间,差距过大,平均每户小微企业的贷款数量约为4万元。然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无论额度大小,每笔贷款的放贷成本是基本相当的,即一笔1万元的贷款与一笔100万元的贷款成本基本相同,但收益率却存在天壤之别。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的经营机构,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基本目标,而单笔额度较小的“小微贷”业务资金回报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制约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动力。此外,企业的资金申请额度通常与企业经营规模相匹配,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抵押物不充足,缺少担保措施,一旦发生不可抗力,便难以及时还款,增加商业银行的坏账风险。

3.“小微贷”业务品种单一、创新不足,难以充分匹配小微企业需求。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均加大了对“小微贷”业务的投入,但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同质化竞争严重,缺少对不同行业资金需求的细分,没能根据小微企业差异化的经营情况设计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存在服务空白区,导致部分小微企业难以获得与实际需要相契合的小微贷产品,错过发展良机。例如,以餐饮企业和批发企业的资金需求情况做比较,餐饮企业现金流充裕,经营稳定,可以采用每日还款的方式设计小微贷产品;批发企业由于会有先发货后付款的情况发生,每日经营现金流并不稳定,在收到货款之前甚至会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因此适宜采用每月定额还款的模式。总之,目前商业银行“小微贷”产品的创新性不足,品种单一,只能满足部分小微企业的需求,难以充分覆盖不同领域内小微企业的多样性需求。

三、解决“小微贷”业务开展问题的办法探讨

1.提高信贷队伍专业性,充实“小微贷”业务监督力量。人才是一切事业的基点,信贷队伍作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第一道屏障,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微贷”业务的推广质量。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信贷队伍的技能培训,吸纳高素质人才,提升整个队伍的专业修养,强化职业道德的约束力,提高信贷人员的信息甄别能力和业务监督水平。在审查小微企业提供的信贷资料时,要做到严格把关、宁稳不急,一旦发现不合规的情况或潜在的风险事件,要及时纠正,强化细节管理,保证每笔信贷业务的合规,风险可控,防范虚假授信的情况发生。同时要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可以借鉴第三方提供的专业信息辅助判断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或根据小微企业贡献的税费及员工的工资福利情况对信贷资料进行验证,加强业务监督。

2.放宽小微企业的还款率要求,实现差异化利率。小微企业由于内部治理机制尚不完善,抗风险能力低,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信贷风险要高于大中型企业。如果没有配套的激励措施,商业银行必将会放弃小微企业,将信贷资金转向经营较为稳健的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在2013年银监会的《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中指出,通过差异化的考核标准对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和合规问题进行管理。在权重法考核下,对达到“商业银行对单个企业(或集团)的风险暴露低于500万元,且占本行的信用风险暴露总额比例低于或等于0.5%”条件的小微贷款采用75%的风险权重。此举对商业银行来说无疑是促进“小微贷”业务发展的有力探索。小微信贷业务“短”、“小”、“频”、“急”的特点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单笔贷款成本,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无法和大中型企业相比。因此,小微信贷业务必须依赖差异化的利率政策,以高利率弥补高成本,追求风险和利润之间的平衡。当小微企业创造的利润可以覆盖其贷款成本,银行又通过差异化的利率弥补了业务风险时,就实现了小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双赢。商业银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可以对及时还款、信誉较好的小微企业给予循环贷款利率优惠的待遇,实现动态的激励机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开发与小微企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信贷产品。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商业银行只有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才能在“小微贷”业务的新战场中抢夺更多的份额。小微信贷的创新可以从金融产品和贷款模式两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是产品的创新,小微企业分布广、情况复杂。即便是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经营情况也千差万别;同一家企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资金需求情况也并不相同。目前商业银行推出的“小微贷”产品虽然不断增多,各具特色,但真正站在小微企业的角度考虑,真正满足小微企业需要的并不多。其次是创新贷款模式,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小,可以进行抵押的固定资产有限,单独抵遇风险的能力低。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团体信贷、群集信贷、供应链融资的信贷模式,通过弱担保、信用担保发放贷款。以团体信贷为例,将经营类别和风险水平相似的小微企业联合起来可以实现风险分散的效果,有效解决单个小微企业无法提供充足抵押物的问题,降低商业银行对“小微贷”的交易和监管成本。结论:小微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经济平稳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融资难是小微企业困扰已久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是增加经济活力,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也是商业银行增加新的利润点,寻求业务转型的重要契机。一方面,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存在迫切需求,“小微贷”业务具有丰富的市场资源和开拓空间。另一方面,发展小微信贷业务可以优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增加客户储备,拓宽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谢海垚.我国商业银行应用金融衍生品借鉴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14.

[2]张伟如.中国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论文,2014.

[3]吴江涛.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2.

[4]涂晓兵.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d].武汉:武汉大学学位论文,2012.

[5]于洋.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3.

[6]黄蕾.a银行微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大学学位论文,2013.

[7]陶彦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小微贷款业务的思考[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3.

[8]张超.国内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模式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3.

[9]张哲.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学位论文,2013.

[10]吴琼.微小贷款可持续发展中的金融创新[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3.

[11]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

[12]高雷,宋顺林.掏空、财富效应与投资者保护———基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7,(1).

金融科技论文范文篇9

发展高科技产业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风险投资业在政府的推动之下,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但由于历史较短,我国风险投资还远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高速发展所面临的旺盛的融资需求,风险投资未能充分发挥其推进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本质上看,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适宜的外部环境,而政府要对风险投资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扶植,从而在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当重要的“推动器”角色。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活动,更离不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财政和金融环境。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风险投资的财政和金融支撑环境至关重要。

一、政府财政资金的适度扶持

为了有效解决风险投资发展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很多发达国家都先后推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助计划、中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等,试图从系统抚育的角度解决风险投资所遇到的难题,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美国不仅先后培育出了ibm、英特尔、思科、微软这样的大公司,也极大地激发了美国公民的创业、创新精神。但是,由于风险投资涉及面广,资金需求个性化明显,政府根本不可能在完成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职能之后,还有足够的财力在风险中起主导性作用。政府财政资金主要是从弥补市场失灵的角度出发,抓住制约风险投资的关键环节,着力解决风险投资环境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以使财政支持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首先,任何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市场与环境条件,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对资本、法制、人才、市场机制等条件的要求更高,政府应在满足这些条件方面充当无可替代的角色;其次,风险投资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战略重要性无法在追逐商业利润的市场上通过成本-效益关系完全反映出来,这就需要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目标出发,采取措施,鼓励并支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如通过设立政府种子基金,对处于研发阶段的创业项目提供资本金支持。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规定,凡企业利用风险资本实施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均可从政府得到约占其开发总支出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补贴;澳大利亚企业科技开发费的60%由政府通过免税方式提供。我国1999年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第一个政府种子基金。该资金设立以来,通过无偿资助等方式,对优化种子阶段企业资金供给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作用非常显著。政府基金只能起到引导和催化剂的作用,而不能成为风险投资的主力。目前,风险投资主体单一,风险资金来源短缺是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为推进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要有更多的风险资本加入进来。因此,应着力培育多元化的民间风险投资主体。从长远看,国家对风险投资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政策的支持上,风险投资的真正发展还是在于拓宽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主要的资金渠道包括:允许保险公司将多年来积累的保险基金的一部分从事风险投资活动,包括将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公司,由后者进行风险投资,或参与风险投资基金的组建,直接进行风险投资;吸收外资和鼓励外国机构在我国设立风险投资公司,开展风险投资活动;通过商业银行介入风险投资的担保机制,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

二、建立政府信用担保制度

毫无疑问,政府是最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政府信用担保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具有放大效应。

在目前银行贷款仍占企业资金来源的主导地位,且银行仍以“安全第一”为经营原则的情况下,由政府为风险投资项目提供担保是促使银行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最为直接和有效途径之一。发达国家为了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风险投资业发展,普遍选择了政府担保的方式。例如,美国中小企业局(sba)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提供85%~90%的担保,为从事股权投资类的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发行长期债券的担保。日本设立的“研究开发企业培植中心”负责对风险企业的贷款担保,担保比例为80%。实践证明,通过财政担保,政府可以用少量的资金带动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向高科技风险企业,其资金放大倍数在10~15倍之间。为发挥信用担保的资金放大效应,可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出资成立专门的风险投资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由政府、银行及民间资本合资设立担保公司;建立风险投资的保险保障体系,如可由政府组建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保险机构,或鼓励现有的保险公司开展风险投资保险业务;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外资投入风险投资担保领域,研究制定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担保业的政策,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担保业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风险投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不能过分依赖于政府担保。从国际经验看,政府担保在风险投资担保体系中并不起主导作用。即使是政府担保,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行政担保,而是政府扶持下的市场化担保,政府仅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

三、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实践证明,在需要大量投资的科技研究领域,政府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众所周知,科学研究可分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与开发研究。基础研究投入大、研究周期长,效果显现慢,因而该种研究的资金支出需要由政府承担。应用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因而可以也能够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到这一领域。但将应用与研究开发推向社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金导向机制。世界上科技发展主要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自由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均衡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自由发展模式即科技进步主要来源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实际需要的技术创新,由企业自主投资研究开发,主要侧重于应用科学的研究。从实际效果来看,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比较成功。美国的成功经验也正是建立了政府资金的导向机制。因此,发挥政府资金对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从以色列、澳大利亚、印度这些缺乏创业投资土壤的国家看,其发展创业投资的成功经验也是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境内外创业投资资本共同组建创业投资公司或基金。为了避免政府直接投资所带来的诸多不足,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政府通常是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例如,由政府制订科技发展战略,采取适当措施鼓励科技投资,支持科技发展;政府应制订一些措施鼓励民间投资,并建立一套使民间风险资本既愿意投资,又能顺利退出的机制。

金融科技论文范文篇10

科技期刊公众号内容创作的七大路径

1.论文的“碎片化重造”

所谓“碎片化重造”,是指保留论文原作者的核心观点和主张、提炼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删减摘要与引言、屏蔽论文中的推导和公式、保留内容中的图标并在推送前精心设计版式,将长篇的论文提炼成便于读者迅速了解其核心的“推文”。实际上,科技期刊的论文十分适合进行“碎片化重造”,而且事实证明经过碎片化重造的“推文”也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2.综合内容的“二次创作”

“选题策划”是科技期刊公众号推文内容的另一个来源。在进行内容选题策划时会事先拟定选题,再根据选题在书籍、新闻、网络中搜寻相关的素材,再将这些素材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加工,在内容编辑时利用符合逻辑的语言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一篇内容丰富的高品质推文。

3.信息的局部凝练

一般由主流媒体或官方所的新闻资讯和信息都广受民众关注,这些信息一般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与广泛的涉及面,科技期刊公众号可以从这些信息中择选出与自身领域相关的内容,经过严谨的归纳和整理后在公众号中。以公众号“煤传媒”为例,2018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公示了2018年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拟确定名单,共有11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入围,“煤传媒”及时从这111个入围的研究中心中择选出3个与煤炭行业相关的单位进行推送,获得大量的阅读和转发。

4.推送内容的“科普性”

作为具有广泛传播力的科技期刊公众号应承担起向民众进行科普教育的重担,但在进行科普时也应注意将内容表述得浅显易懂,可以利用gif图、视频等元素,使民众的阅读更加顺畅。例如,针对许多民众好奇纸飞机如何折才能飞得更远的问题,“航空知识”于2019年2月6日刊文《被王者纸飞机吓呆了,怀疑自己过了个假童年》,利用图片、gif图、示意图、视频等向民众详细阐释了这一问题。

5.推送内容的“热点性”

公众号热点内容的制作主要包含“可预见”与“突发性”两方面。首先,从“可预见”方面来看,这类焦点话题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可以提前组织策划。其次,从“突发性”方面来看,这类话题往往突发性较强,没有充足的准备时间,这就要求期刊新媒体编辑快速响应并具有灵活的思维。例如: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影片中的美食“蚯蚓干”也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话题,“家庭中医药杂志”于2019年2月13日一篇名为《说说<流浪地球>中“地下城”的美食——蚯蚓干》向读者深入阐释了蚯蚓的作用,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6.推送内容的h5制作

h5是一种基于智能移动设备的多媒体技术,目前在社会各行各业已实现广泛应用。科技期刊公众号应科学地利用h5的特质,将的内容通过h5等多媒体技术重新加工,能够让受众产生耳目一新的体验。例如:“煤传媒”就运用h5技术制作了煤炭行业首篇,甚至可能是科技期刊界第一篇基于移动端阅读的论文《zmk5530tzjx100型车载钻机的研制》,其中包含9张图片、5段动画以及1段视频,受到了专家学者和读者的认可。

7.推送内容的“原创性”

客观实践证明,优质的原创内容更易受到受众的青睐,能够促使科技期刊公众号更多的原创内容。然而,科技期刊坚持推送原创内容是件极耗精力与时间的工作,这就需要科技期刊的新媒体编辑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与较强的稿件组织能力。在“航空知识”“金属加工”等公众号的推文中,投稿内容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这也说明这些公众号已经具备一套完善的稿件供应系统,能够持续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原创内容。

科技期刊公众号内容创作的五大技巧

1.“策划为重”的技巧

内容策划是公众号赢得关注、获得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对于科技期刊公众号来说更是如此。而科技期刊公众号的内容策划主要分为“长效策划”与“短期策划”两部分。“长效策划”是指对可预见话题的策划。例如对受众长期关注的热点话题、关注领域等,公众号能提前应对,以产出优质的稿件。“中国信息安全”公众号就对民众所关注的个人信息安全以及网络支付安全等问题进行定期科普。而“短期策划”是指针对突发社会焦点事件的策划,这类策划一般对时效性要求较强,需要新媒体编辑迅速反应,除了要求稿件及时发送之外,还要保证内容符合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2019年2月16日京东金融被曝侵犯用户隐私,此事迅速在网络中掀起轩然大波,而“中国信息安全”公众号就此事迅速反应,于2月17日推送了一篇题为《京东金融app被曝获取用户隐私图片?最新回应来了》的文章,将此事的来龙去脉以及专家的解读和意见向读者做出详细的阐释,使受众对该事件有一个客观、理性的了解。

2.“素材为重”的技巧

要想使公众号的推文获得巨大的流量,素材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科技期刊公众号来说,无论是原创内容还是对综合素材的二次创作,都需要较为丰富的素材储备。所以,新媒体编辑平时要注意对素材的累积,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敏感性,能够在选题策划的框架内提炼使用相关的素材。

3.“框架为重”的技巧

科技期刊公众号要想制作出优质的推文,就必须在选题策划时厘清创作思路,并构建起内容框架,而推文内容的编写以及对素材的使用必须要围绕框架进行。现在,市面上一些软件可以帮助新媒体编辑轻松地完成框架制定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新媒体编辑的工作效率。

4.“学习为重”的技巧

作为新媒体编辑而言,应当关注和学习其他的优秀公众号,学习其素材的使用方法、内容选题策划的经验以及公众号的运营方式。而学习借鉴的公众号也不应局限于科技期刊类,只要是具有影响力的公众号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对象。比如:新华社、人民日报、冷兔、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