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融资担保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9-27 16:40:38
绿色融资担保范文篇1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债券;政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青海省海西州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期。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试验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愈显滞后,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务融资短板明显,结合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金融示范点建设要求,大力推广绿色债券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服务支撑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金融体系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
2015年以前,间接融资在海西州融资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进入2015年后,金融机构资金供给呈现总量增加、内外开花、渠道拓展、模式出新等积极变化。截至2017年6月末,全州实体经济境内外融资余额突破千亿元,其中,贷款余额895.8亿元,债券余额46.9亿元,基金余额56.1亿元,其他融资余额15.7亿元。海西州金融机构积极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信贷需求,2017年6月末,第三产业贷款占比提高达到19.4%,较年初提升4.6个百分点。注重培育新兴行业增长动能,新增新能源贷款4.3亿元,增长8.3%;新增新材料贷款1.1亿元,增长7.2%;高原特色生物、旅游等行业都保持增长。
二、现阶段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瓶颈
(一)多重压力限制差别化信贷政策全面实施。2015年以来,海西州经济增速回落,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下滑;同时,受大额贷款到期归还、平台类贷款债务置换、融资渠道拓展丰富等多重因素影响,州内金融机构贷款总量持续下滑,各家金融机构面临自身发展及上级机构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考核的多重压力。为确保信贷总量增长,州内银行将一部分信贷资源配置到煤炭、纯碱、水泥、钢铁和有色金属开采等产能过剩或环境效益低下的受限制行业,延缓了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步伐。(二)金融机构权限较低制约利率手段灵活性。海西州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主力军是以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为代表的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然而在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现有信贷管理模式下,一方面大额贷款审批权限在总行或省级分支机构,利率定价基本没有自主权;另一方面对于靠净融入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分支机构,受上级机构利润增长率、成本收入比等考核制约,在利率定价中难以提供有明显竞争力的价格对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的信贷需求的支持。(三)监管政策总体趋紧抑制相关领域信贷投放。首先,监管政策总体趋紧,针对困难企业,金融机构一直采取续贷、展期等方式给予持续支持,监管加强后,续贷、展期等在统计上将增加不良贷款,进而对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形成压力,不利于向上级行争取倾斜性政策。其次,环境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今年环保检查导致部分生态不友好型采矿类企业停产整改并成为诱发相关贷款逾期的重要因素,未来信贷支持空间可能会继续压降。第三,重点企业去杠杆任务加重,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着重强调国有企业去杠杆,州内重点支柱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企,部分企业超过75%,不利于信贷和普通债务融资的持续获取。(四)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配置存在风险隐忧。2017年6月末,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接近300亿元,占比72.3%;居民和企业部门定期存款100亿元,占比不足20%。受互联网分流影响,居民部门定期储蓄意愿下降;受监管加强影响,财政资金拨付、贷款拨付的管理更加精准,对派生存款的影响较为明显,银行业机构持续支持中长期项目建设的金融供给能力受限,同时中长期贷款也制约着金融机构的资金使用效率,与此同时,重大政策和市场因素变动潜在的期限错配风险也会同步累积,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从绿色债券中寻求破解之道
(一)针对差别化信贷政策实施不够精准问题。绿色债券包括绿色金融债和绿色非金融企业债,两类债券分别针对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就资金使用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相较于信贷和普通债券,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更高,发行人不但要充分披露拟投资的项目类别、筛选标准、决策程序、环境效益目标以及发债资金的使用计划和管理制度等信息,债券存续期间还要定期公开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监管机构还鼓励发行人聘请第三方独立的专业机构对所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进行评估或认证;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出具专项审计报告;对支持的产业项目实施持续跟踪评估。这些要求都有利于从资金供需两个方面提升金融政策有效性。(二)针对银行信贷规模有限、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和企业融资能力受限等问题。1.从绿色金融债券功能看,有利于优化金融机构资产负债配置,提升对绿色产业中长期信贷投放能力。无论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新兴行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还是符合绿色发展战略的节能环保、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融资需求都体现出金额大、期限长、管理成本高的特点。绿色金融债可以作为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与中长期融资项目类型匹配,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需求和银行资金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还可以为金融机构主动负债管理提供操作工具,降低金融风险。2.从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券功能看,虽然各类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在界定标准等目录性文件上不够规范和完善,但针对的重点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领域,完全契合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的发展定位,有利于企业构建立体化融资体系、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从发行门槛看,绿色债券对发行额的限制更为宽松,例如一般企业债要求发债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5%,而绿色企业债可以突破此上限,在资产负债率低于75%的前提下,核定发债规模时不考察企业其他公司信用类产品的规模。一些绿色债券品种对于发行主体的评级要求也相对优惠,例如绿色资产支持票据不以企业作为债务主体,而是剥离出部分合格资产,以其未来现金流作为偿债来源,进而分离了企业的主体评级和资产的信用评级。绿色债券的种种优惠条件对于试验区内资产负债率较高、净资产规模有限、主体评级不高但符合绿色标准的企业和项目,大大增加了持续融资能力。(三)针对金融机构利率手段灵活性不足问题。绿色债券发行价格中,市场整体流动性水平是重要决定因素之一。2017年之前,受益于市场利率较低,一般债券发行票面价格平均水平低于同期限同级别主体贷款加权利率,2016年度企业绿色债券的价格相对于一般债券还有较大幅度优势。进入2017年后,市场流动性有所收紧,债券发行价格随之水涨船高,绿色债券利率也接近甚至超过同期限同级别主体贷款加权利率。尽管市场利率波动较大,但为绿色企业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利率选择,市场利率走低时期,有助于通过市场机制倒逼间接融资下调贷款价格,增强利率手段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性。
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推动绿色债券发行的难点
(一)符合绿色债券标准的企业项目有限。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券方面,海西州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油气化工、煤化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占比超过70%,均属于“两高一剩”或环境不友好产业范畴。战略性新兴行业中的新能源产业受到诸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追逐,能够以低于贷款基准利率10%的价格获取充裕的信贷支持以及来自于上级母公司其他融资模式的资金注入,对绿色债券融资诉求短期内不强烈。绿色金融债券方面,海西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达不到绿色金融债对发行主体的门槛要求,同时信贷规模空间充足,存贷比较低,没有通过绿色金融债主动负债的需求。综合各种情况,符合门槛的发债主体不足是制约绿色债券发行的最大障碍。(二)时间窗口不佳制约相关主体发债热情。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券方面,2017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各类型债务融资工具加权平均利率均有所上升,其中短期票据加权平均利率增幅达99%,逼近五年期银行贷款利率。受成本影响,短期内如若债券融资价格没有实质性下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热情可能会下降。绿色金融债券方面,还存在价格优势不明显的问题,2016年发行绿色金融债的2a级和3a级银行发行利率集中在2.94%—4%区间,相比同等评级的发行人发行同等期限的债券,并无明显的价格优势;发行人如果开展第三方认证和专项审计,发行成本甚至超过普通金融债券。(三)区域性鼓励绿色债券发行的政策支持不足。宏观层面缺乏明晰的符合柴达木循环经济特征的绿色产业、企业和项目的界定标准,难以精准实施对拟发债企业的遴选和培育;区域层面鼓励绿色债券、绿色金融债券和绿色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的相关政策激励尚未出台,难以有效调动各类发债参与主体的能动性。
五、政策建议
绿色融资担保范文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金融;信贷支持
一、循环经济是国际金融危机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国经济已经领先世界开始复苏,在新格局下,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动调整路径,是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旋律。
2009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循环经济发展呈现加速趋势。首先,经济增长的总体能源消耗呈下降趋势。2009年一季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04%,而gdp同比增长6.1%,反映了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同比降低2.89%.降幅比去年同期加快0.27个百分点。六大能源消费较高行业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5个百分点。其次,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各种能源加工转换的总效率提高1.55个百分点,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回收利用能量1935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率为2.25%.最后,投资结构中,节能减排项目增幅较大。2008年11月,国家紧急部署的1000亿元用于扩内需、保增长的新增中央投资中,约200亿元是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大环保技术示范项目;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今年1—5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915亿元、23042亿元和295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7%、29.1%和34.9%.如果我们把第一、第三产业作为低能源和资源消耗产业,把第二产业作为相对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显然,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显著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幅。
以上数据表明,能源消费总体回升、单位gdp能耗下降,中国投资结构正经历巨大转折,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拉动力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迁,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一国的金融越发达,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循环经济要大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绿色化经营就是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好的支持。
绿色金融就是将环境保护纳入金融功能的服务范畴,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进行融合,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也是金融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十一五”期间,仅环保投入预计将达到14000亿元,中央财政以每年18%的增长速度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支持,其中金融力量的支持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需要高投入,因而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二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特征决定了其融资方式的多样性,从而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
1、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倡导的3r(reduce,recycle,reuse)原则以资源节约和生态效率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企业中率先实践也印证了这一模式所需要的技术进步前提。
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与生态效率导向的技术进步推动其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资源再生产行业和环保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同时资源生产率将取代劳动生产率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然而,这也意味着技术进步的方向从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向资源生产率。
由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转向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增加关联行业的技术开发成本并伴随着技术的不经济性,技术开发与实施过程亦存在各种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及自然风险。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需要绿色金融手段的支持。
同时,作为新型行业的资源再生产和环保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受技术约束与市场规模限制,自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其发展过程同样需要有相应的绿色金融手段的有效支持。
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个微观循环经济体系,由点带面形成更大范围的中观和宏观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
2、循环经济的投资特征决定其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特征导致对融资方式多样性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有着不同的融资需求。在企业层面上,由于企业属于竞争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主体,生产的效益目标明确,最需要对其技术改造或新型生态技术生产项目辅以资金支持,因此其投融资渠道和方式都比较复杂多样。在产业园区层面上,由于产业园区的建设既包涵社会效益,也包涵企业效益,因此产业园区及其支柱企业的金融需求更多地体现在一揽子金融工程设计上,更强调将不同投资人与多种金融工具有机结合,共同支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产业组合、产业升级和政府发展规划。在社会层面上,由于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只有依赖国家财政支持和政策性金融支持,才能达到分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目的。
三、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制约因素分析
1、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金融政策亟待出台
高科技、节能型企业一般是新兴行业,发展前景暂不明朗,而且多为一些中小型企业,出于对防范信贷风险或获取短期效益的考虑,银行大多对上述行业采取了谨慎或限制的授信政策,不仅授信总量少,而且利率上浮高、担保条件苛刻。截止目前,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尚未出台以低利率为核心的绿色信贷政策,没有建立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的相关支持政策,没有设立专门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绿色投资基金,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手段局限于加大信贷投入、给予利率优惠以及限制对污染企业授信等通用式做法,没有制定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的综合性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专项优惠措施。
2、金融服务短期行为导致循环经济产业链启动难
高耗资源产业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金融对高科技、低耗能经济支持不足。无论是社会化的大循环经济,还是具体的产业单循环经济,要实现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转与发展,必须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且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目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短期行为日益明显,企业难以获取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来启动和完善产业循环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导致企业“短贷长用”,潜在金融风险加剧,另一方面企业挤占流动资金,影响企业优势产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不仅如此,支持循环经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服务严重缺位,未成立专职服务于循环经济的区域性法人地方金融机构,且绿色金融产品单一,对循环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
3、循环经济发展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尽管我国政府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过去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很少有政府之外的资金投资于循环经济项目。我国循环经济投融资的资金主要靠财政注入,缺少社会财力的支持。由于财政收支矛盾尖锐,财政不得不优先保证基本职能的需要,从而导致循环经济发展出现资金匮乏的局面。
由于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上市公司稀少,大多数企业不具备上市条件,难以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同时,由于循环经济企业商业信用不畅,造成融资租赁、商业票据、投资基金债券等间接融资工具量小面窄。
四、构建支持循环经济的绿色金融体系
1、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设计
目前,现有的金融制度盲区和信贷政策缺陷等问题是制约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通过设计一种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框架,来协调和整合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将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比较合理的配置,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以实现金融生态环境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公务员之家
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框架,要对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主要制度;要与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制度方向一致;要有利于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调控制度的具体实施;贯彻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同时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监督管理;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明确关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具体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和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
2、完善资本市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首先,为了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企业的上市审批要把绿色因素考虑在内,在同等条件下,对于部分具备一定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的大型绿色产业优先上市。其次,对于环保类中小企业或资源再生类的企业,今后亦可尝试到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再次,拓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提升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循环经济产业转型要求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提供利率优惠和信贷规模与期限优惠的政策指导,并以“赤道原则”的国际规范为依据,制定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对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从而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增加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效力。2009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的95%,而2008年同期仅为89%,信贷占融资的比重在全年必将突破95%.最后,成立绿色基金。绿色基金的宗旨主要是通过资助和奖励对我国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推动中国环境保护的管理、科学研究、人才培训及国际合作等各项环保事业的发展。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热心环保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的捐赠,以及污染者支付的环境污染费用成本等。筹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资助环境保护项目,奖励对环保事业有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资助有利于环保的公益事业。基金会的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收取利息或购买环保型企业的债券、有价证券和一些股票为基金增值,也直接或间接支持以循环经济模式经营的环保型企业,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3、建立并完善循环经济担保机制
首先,在担保机构的组建上,应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关政府单位出资建立。实行政府担保制度,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融通时的信用担保。其次,在担保运作过程中,循环经济担保机构在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减少政府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则,保证信用担保机构能够独立、自主地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循环经济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但也要尽可能地避免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同时还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提高担保的灵活性,即可提供一笔贷款的全部担保,也可对抵押不足的部分进行部分担保。最后,在相关政策上,循环经济担保机构应在国家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吸引大商业银行、大公司、大财团的资金支持,允许以独资、合资、合作、外资等多种形式建立担保机构,不断充实循环经济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充分发挥其担保职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支持循环经济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框架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国家出台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在发放商业贷款时,必须把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体系。第二,要求商业银行设计开发绿色环保信贷产品,专门用于支持企业以“3r”为原则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以及企业能源和资源的再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生产转型,企业凭借生产经营项目的“绿色因素”获得专项绿色抵押贷款。第三,从信贷结构、营业收入与利润结构、费用结构着手,把支持循环经济的因素列入权重系数,并与商业银行的央行再贷款利率、银行准备金率等监管因素、支持循环经济的商业银行资金投入存在专业性强、风险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等因素结合起来,对支持循环经济的营业收入给予税收优惠倾斜,降低面对循环经济生产的资金经营成本。
总之,在当代全球经济中,金融作为各种生产要素和交易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融通的载体,金融活动的独特运行规律及其有效支持,对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发达健全的绿色金融体系的支持,有绿色金融的服务驱动,必将推动循环经济快速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韩宁:构建中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的机制[j].中外企业家,2006(12)。
[2]张然斌、刘武辉、欧阳强:论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和谐金融环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8)。
[3]刘力: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j].海南金融,2008(10)。
绿色融资担保范文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金融;信贷支持
一、循环经济是国际金融危机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国经济已经领先世界开始复苏,在新格局下,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动调整路径,是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旋律。
2009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循环经济发展呈现加速趋势。首先,经济增长的总体能源消耗呈下降趋势。2009年一季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04%,而gdp同比增长6.1%,反映了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同比降低2.89%.降幅比去年同期加快0.27个百分点。六大能源消费较高行业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5个百分点。其次,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各种能源加工转换的总效率提高1.55个百分点,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回收利用能量1935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率为2.25%.最后,投资结构中,节能减排项目增幅较大。2008年11月,国家紧急部署的1000亿元用于扩内需、保增长的新增中央投资中,约200亿元是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大环保技术示范项目;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今年1—5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915亿元、23042亿元和295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7%、29.1%和34.9%.如果我们把第一、第三产业作为低能源和资源消耗产业,把第二产业作为相对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显然,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显著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幅。
以上数据表明,能源消费总体回升、单位gdp能耗下降,中国投资结构正经历巨大转折,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拉动力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迁,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一国的金融越发达,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循环经济要大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绿色化经营就是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好的支持。
绿色金融就是将环境保护纳入金融功能的服务范畴,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进行融合,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也是金融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十一五”期间,仅环保投入预计将达到14000亿元,中央财政以每年18%的增长速度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支持,其中金融力量的支持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需要高投入,因而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二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特征决定了其融资方式的多样性,从而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
1、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倡导的3r(reduce,recycle,reuse)原则以资源节约和生态效率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企业中率先实践也印证了这一模式所需要的技术进步前提。
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与生态效率导向的技术进步推动其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资源再生产行业和环保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同时资源生产率将取代劳动生产率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然而,这也意味着技术进步的方向从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向资源生产率。
由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转向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增加关联行业的技术开发成本并伴随着技术的不经济性,技术开发与实施过程亦存在各种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及自然风险。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需要绿色金融手段的支持。
同时,作为新型行业的资源再生产和环保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受技术约束与市场规模限制,自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其发展过程同样需要有相应的绿色金融手段的有效支持。
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个微观循环经济体系,由点带面形成更大范围的中观和宏观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
2、循环经济的投资特征决定其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特征导致对融资方式多样性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有着不同的融资需求。在企业层面上,由于企业属于竞争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主体,生产的效益目标明确,最需要对其技术改造或新型生态技术生产项目辅以资金支持,因此其投融资渠道和方式都比较复杂多样。在产业园区层面上,由于产业园区的建设既包涵社会效益,也包涵企业效益,因此产业园区及其支柱企业的金融需求更多地体现在一揽子金融工程设计上,更强调将不同投资人与多种金融工具有机结合,共同支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产业组合、产业升级和政府发展规划。在社会层面上,由于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只有依赖国家财政支持和政策性金融支持,才能达到分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目的。
三、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制约因素分析论文
1、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金融政策亟待出台
高科技、节能型企业一般是新兴行业,发展前景暂不明朗,而且多为一些中小型企业,出于对防范信贷风险或获取短期效益的考虑,银行大多对上述行业采取了谨慎或限制的授信政策,不仅授信总量少,而且利率上浮高、担保条件苛刻。截止目前,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尚未出台以低利率为核心的绿色信贷政策,没有建立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的相关支持政策,没有设立专门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绿色投资基金,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手段局限于加大信贷投入、给予利率优惠以及限制对污染企业授信等通用式做法,没有制定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的综合性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专项优惠措施。
2、金融服务短期行为导致循环经济产业链启动难
高耗资源产业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金融对高科技、低耗能经济支持不足。无论是社会化的大循环经济,还是具体的产业单循环经济,要实现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转与发展,必须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且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目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短期行为日益明显,企业难以获取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来启动和完善产业循环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导致企业“短贷长用”,潜在金融风险加剧,另一方面企业挤占流动资金,影响企业优势产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不仅如此,支持循环经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服务严重缺位,未成立专职服务于循环经济的区域性法人地方金融机构,且绿色金融产品单一,对循环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
3、循环经济发展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尽管我国政府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过去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很少有政府之外的资金投资于循环经济项目。我国循环经济投融资的资金主要靠财政注入,缺少社会财力的支持。由于财政收支矛盾尖锐,财政不得不优先保证基本职能的需要,从而导致循环经济发展出现资金匮乏的局面。
由于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上市公司稀少,大多数企业不具备上市条件,难以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同时,由于循环经济企业商业信用不畅,造成融资租赁、商业票据、投资基金债券等间接融资工具量小面窄。
四、构建支持循环经济的绿色金融体系
1、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设计
目前,现有的金融制度盲区和信贷政策缺陷等问题是制约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通过设计一种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框架,来协调和整合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将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比较合理的配置,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以实现金融生态环境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
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框架,要对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主要制度;要与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制度方向一致;要有利于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调控制度的具体实施;贯彻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同时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监督管理;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明确关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具体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和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
2、完善资本市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首先,为了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企业的上市审批要把绿色因素考虑在内,在同等条件下,对于部分具备一定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的大型绿色产业优先上市。其次,对于环保类中小企业或资源再生类的企业,今后亦可尝试到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再次,拓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提升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循环经济产业转型要求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提供利率优惠和信贷规模与期限优惠的政策指导,并以“赤道原则”的国际规范为依据,制定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对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从而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增加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效力。2009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的95%,而2008年同期仅为89%,信贷占融资的比重在全年必将突破95%.最后,成立绿色基金。绿色基金的宗旨主要是通过资助和奖励对我国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推动中国环境保护的管理、科学研究、人才培训及国际合作等各项环保事业的发展。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热心环保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的捐赠,以及污染者支付的环境污染费用成本等。筹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资助环境保护项目,奖励对环保事业有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资助有利于环保的公益事业。基金会的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收取利息或购买环保型企业的债券、有价证券和一些股票为基金增值,也直接或间接支持以循环经济模式经营的环保型企业,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3、建立并完善循环经济担保机制
首先,在担保机构的组建上,应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关政府单位出资建立。实行政府担保制度,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融通时的信用担保。其次,在担保运作过程中,循环经济担保机构在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减少政府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则,保证信用担保机构能够独立、自主地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循环经济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但也要尽可能地避免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同时还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提高担保的灵活性,即可提供一笔贷款的全部担保,也可对抵押不足的部分进行部分担保。最后,在相关政策上,循环经济担保机构应在国家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吸引大商业银行、大公司、大财团的资金支持,允许以独资、合资、合作、外资等多种形式建立担保机构,不断充实循环经济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充分发挥其担保职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支持循环经济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框架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国家出台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在发放商业贷款时,必须把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体系。第二,要求商业银行设计开发绿色环保信贷产品,专门用于支持企业以“3r”为原则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以及企业能源和资源的再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生产转型,企业凭借生产经营项目的“绿色因素”获得专项绿色抵押贷款。第三,从信贷结构、营业收入与利润结构、费用结构着手,把支持循环经济的因素列入权重系数,并与商业银行的央行再贷款利率、银行准备金率等监管因素、支持循环经济的商业银行资金投入存在专业性强、风险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等因素结合起来,对支持循环经济的营业收入给予税收优惠倾斜,降低面对循环经济生产的资金经营成本。
总之,在当代全球经济中,金融作为各种生产要素和交易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融通的载体,金融活动的独特运行规律及其有效支持,对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发达健全的绿色金融体系的支持,有绿色金融的服务驱动,必将推动循环经济快速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韩宁:构建中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的机制[j].中外企业家,2006(12)。
[2]张然斌、刘武辉、欧阳强:论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和谐金融环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8)。
[3]刘力: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j].海南金融,2008(10)。
绿色融资担保范文篇4
一、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全球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二氧化碳排放量日趋增多,全球因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异常现象日益严重。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布,要达到“30·60”目标,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目标。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步下降;碳中和是指温室气体总排放量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进行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2021年,绿色低碳发展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因此,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运用绿色金融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于改善我国甚至全球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完成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总量上看,中国是全球碳排放大国,占全球碳排放总额的28.8%。但是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实体经济需要进行一场持久且深入的“去碳化”转型。而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金融面临的环境风险有哪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二、金融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
绿色金融的定义是为助力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资源等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具体主要体现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领域。近年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绿色信贷方面,截止2020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11.95万亿元,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同比增速为16.9%。2020年新增1.73万亿元,占信贷总规模的比例为6.88%,较2019年末提升了0.2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我国绿色信贷主要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绿色贷款的比重为30.3%;其次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绿色贷款的比重为29.4%。绿色债券方面,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对于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仍保持高位。截止2020年末,我国境内外绿色债券的累计发行量居全球第二位,当年发行2786.6亿元,累计发行11313.7亿元。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发展迅猛,处于全球前列,但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一是分类别看,绿色金融发展不全面。当前,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占我国绿色金融总量的比重达到了97%,而其他绿色金融产品仅占3%,绿色基金、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证券融资均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二是分地域看,绿色金融在全国各地市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仍然是沿海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发展较快,三四线城市发展进程缓慢。三是分主体看,绿色金融主要集中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占比较少。如岳阳辖内法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品种较为单一,仅为绿色信贷业务,未涉及绿色债券、绿色信托。且绿色信贷业务规模较小,截止2021年9月末,岳阳辖内法人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为1.4亿元,占法人各项贷款总额的0.34%。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多数企业低碳转型观望情绪较浓,融资需求不足
实地调研了解到,由于碳减排压力尚未分解压实、担心政策不确定性增加试错成本等原因,多数企业低碳转型观望情绪较为浓厚。根据发放的100户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对绿色低碳转型处于观望中,打算等相关政策出台后,再开始规划;20%的企业打算从项目开始试点,逐步尝试;11%的企业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制作碳中和方案;7%的企业表示已有成熟的总体方案,正全面推进。当被问及贵企业低碳转型项目除自有资金外,是否有对外融资需求?78%的企业表示无碳减排融资需求。当被问及自成立以来,贵企业在碳减排项目上,是否获得过银行贷款?近87%的企业表示从未申请过碳减排项目贷款;9%的企业表示第一次申请,还在审批中;2%的企业选择已获得;2%的企业表示申请过,但从未获得。
(二)部分金融机构绿色发展意识不强,金融供给不足
一是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低碳意识不足。部分金融机构尚未建立绿色金融管理机制,据调查,辖内33.3%的法人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仍然为0。二是支持力度不大。部分银行提供的绿色贷款申请周期、贷款额度、审贷流程与其他贷款比较并无优势。三是金融产品服务较为单一。据调查,当前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为绿色信贷,且缺乏产品创新以满足企业需求,绿色信托、绿色发展基金、碳金融等金融工具缺失,未形成合力。
(三)绿色产融对接存在不足,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突出
一是绿色产融对接存在不足。调查了解到,目前湖南省尚未建立绿色项目库,银企对接存在一定难度,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大降低了金融支持效率。二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突出。目前,环保部门的违规信息缺乏完善的披露机制,金融机构对于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环境信息获取渠道有限且成本较高。
四、国内外经验借鉴
国际方面,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有较为丰富的实际经验。国内方面,2017年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湖州市、广东省广州市等5省8地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追求绿色转型。通过梳理发现,这些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有以下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打破数据壁垒的弊端
一是公开绿色标识。公开、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早期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强制要求出售、出租、新建的建筑,需持有建筑能耗标识,以便于区别是否属于绿色建筑。并运用多种方式对建筑能耗标识进行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各界对绿色建筑、绿色标识的认知。这样,金融机构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获取绿色建筑相关信息,并提高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可操作性。二是可公开查询绿色评估结果。在国际实践中,部分金融机构通过采信世界银行edge评价体系中绿色项目的分数,对高于基准值的绿色建筑项目给予绿色信贷支持。打破了数据壁垒,实现了前期绿色项目评估与绿色信贷联动,通过edge评价体系构建了绿色建筑与绿色金融互通平台。三是建立绿色项目库、信息共享平台。2018年新疆建立了绿色项目库,2019年广州市构建了绿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之后其他改革创新实验区的绿色项目库也陆续建成。浙江省湖州市金融办、人民银行、银保监局2018年起共同开发esg评价系统,目前已升级到4.0版。该评价模型和数字化系统是全国首个区域性esg评价数字化系统,采用国际通行的esg可持续投资原则,共设立环境、社会和治理3方面55个四级指标和95个底层因子,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系统依托湖州公共数据平台,100%线上取数,100%自动化计算,实现了绿色评价智能化、全量化和价值化。通过制定绿色项目清单、指引目录,不断完善项目库建设,这些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实现了绿色信息数据整合、共享、实时监测的机制,降低信息成本,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绿色金融对接效率。
(二)出台正向激励机制,给予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
调研发现,绿色信贷项目普遍存在前期投入大、项目时间长、收益较低、具有外部风险等特点。从国内外先进经验来看,绿色信贷产品主要由政府、政策性金融机构主推,并配套优惠政策。一是政府提供财政贴息。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是一家政策性银行,为绿色贷款给予财政贴息,以优惠利率为住户和企业提供绿色建筑贴息贷款,并向商业银行提供低息绿色贷款,德国联邦政府为该行提供长达十年的贴息,助力绿色信贷持续发展。二是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美国波特兰市制定了“碳综合税制”(feebate),针对购买绿色建筑的个人,施行退税政策作为奖励。美国马里兰州新建项目征收的地产税,根据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结果来认定,银级、金级、钻金级项目的税收分别可减免25%、50%、75%。三是用活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如广州市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对绿色信贷支持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四是对金融机构、专业团队给予正向激励。厦门市对绿色贷款增量实行奖励机制,当年绿色贷款新增额超过5亿元(含)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四个档次进行奖励,单家银行机构每年奖励上限1500万元。浙江湖州探索建立将绿色信贷指标纳入宏观审慎评估、年度综合评价等监管考评体系。对于绿色信贷考评结果较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存款准备金、“支绿”再贷款等货币政策优惠。深圳新认定成立的绿色保险金融机构和专业团队,分别给予单家50万元、20万元的补贴。
(三)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分担项目运行的损失风险
一是政府担保。英国政府可以为环境风险评估等级为合格的企业进行担保,政府担保的企业最高可获得7.5万英镑的低息贷款。二是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浙江湖州政府出资组建了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对实际发生绿色贷款风险的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偿。新疆的绿色贷款如果发生贷款损失,由担保公司、再担保有限公司、承贷金融机构、企业所在地政府四方共同承担,按照40%、30%、20%、10%的比例分担本金部分的损失。三是设立专项资金。江西省财政为赣江新区设立了专项资金,对绿色信贷进行担保或贴息。当综合赔付率高于30%时,将启动财政补贴机制。深圳市财政部门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对于投保绿色保险的企业和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补贴。
(四)综合发展绿色金融产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从发达国家和国内绿色建筑发展较好地区的先进经验来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完成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在传统绿色信贷的基础上,综合发展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指数产品、绿色资产管理服务、绿色资产证券化等绿色金融产品,打好组合拳,发挥合力。一是发行绿色债券,拓宽融资渠道。应充分发挥绿色债券在优化融资结构、丰富融资渠道等作用,积极对接债券市场,推动辖内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绿色企业培育库,积极拓宽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如德国联邦政府对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发行的所有绿色债券提供担保,这种绿色债券主要用于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发电项目。2018年,浙江衢州将政府产业基金与私募可转债创新性地结合起来,发行了全国首单“私募绿色双创金融可转债”,有效解决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二是发展绿色保险,为融资增信。如北京市出台了《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办法》,努力构建基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上市公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为一体的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低碳类绿色保险产品。
(五)金融机构实施全流程绿色管理,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一是实行绿色贷款全流程绿色管理。如美、日、欧等国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会在贷前加强环境风险与合同风险管理,与企业签订的贷款合同中加入项目符合环境和社会管理的承诺性条款。贷中、贷后阶段,定期提交第三方或企业评估报告,持续监测评估项目环境。同时,要求申请贷款的企业聘请1名独立环境顾问或外部专家,对项目进行持续跟踪监测,向银行提交相关的监测信息,并确保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情况能在线公开获取。二是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浙江湖州在绿色信贷方面创新成果突出,开发“园区贷”“光伏贷”等近百只金融产品。广东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解决绿色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创新推出了“林链贷”“排污权质押”等信贷产品,有效缓解了绿色企业融资难题。
五、相关建议
绿色融资担保范文篇5
一、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推动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加快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健全绿色金融支持体系,优化绿色金融市场运作机制,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产业结构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
二、目标原则
(一)工作目标
通过5年时间,逐步提高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权融资等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全市金融机构绿色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基本构建起组织体系完整、产品工具丰富、政策支持有力、基础设施完善、稳健安全运行的绿色金融体系。力争用2年时间在县(市、区)和园区创建2个以上绿色金融先行区,为全市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短期和中长期效益。通过建立绿色项目库、绿色采购等方式引导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使绿色经济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积极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服务、降低成本。建立市场化减排机制,推动企业绿色化升级,推进绿色金融良性循环发展。
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立足服务实体产业,防止脱实向虚,积极发挥农业、自然资源、清洁能源资源、能源相关高端制造业和环境基础等方面优势,依托新能源企业和重点项目、现代农业示范区,突出特色,合理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以点带面推进绿色金融改革。
机制保障,合力推进。完善有利于绿色金融改革的产业、财政、金融等配套政策,发挥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等主体合力,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长效推动机制和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
稳步有序,风险可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按照积极稳妥、有力有序、精准务实、先易后难原则,稳步推进组织体系构建、产品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和政策措施支撑等工作,强化风险意识,提高绿色金融领域新型风险识别能力,做好风险预警、防范、化解和处置工作,促进绿色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三、重点任务
围绕绿色金融发展目标,营造绿色金融发展氛围,改善绿色金融发展环境,夯实绿色金融发展基础,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健全绿色金融机制,打造绿色金融模式,形成政府推动、金融主导、企业参与、公众支持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助推我市绿色发展。
(一)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依托新能源产业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业态进驻。积极推进融资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进驻,重点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支持各金融机构在酒设立绿色金融专营分支机构、绿色金融事业部(业务中心),为绿色投融资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鼓励本地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参与,为企业提供绿色融资服务。支持设立绿色评级与认证、知识产权、信用评级、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完善监测评价机制,探索开展绿色银行、绿色保险机构评级,将评级结果作为金融机构监管评级、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的重要依据。(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银保监分局、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
(二)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积极研发能源效率贷款、节水减排、节能减排和绿色矿山建设专项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推进适合生态农业、绿色矿业、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应用、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领域的绿色信贷产品创新。鼓励开展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开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信贷产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控制存在超标排放行为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的新增授信额度,逐步压缩存量贷款规模。引导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严格落实风力、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电网建设、就地消纳、综合利用等环节有扶有控的差别化金融政策。推动金融资源向优势企业、技术聚集。(责任单位: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银保监分局、市政府金融办、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
(三)发展绿色直接融资。鼓励发行绿色债券。支持金融机构和大中型、中长期绿色项目投资运营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或项目支持票据,鼓励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鼓励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支持符合规定的绿色公益性项目。支持发行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提高中小绿色企业资金可获得性。支持绿色企业上市挂牌,鼓励绿色企业按照自身特点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鼓励优势绿色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开展并购重组,推动绿色化转型。设立绿色产业基金。支持市、县两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设立发展引导基金,重点投向绿色产业发展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省级产业发展基金,在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子基金。(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
(四)加快发展绿色保险。支持险资参与绿色产业发展。加强与各保险公司资产管理机构对接,鼓励保险资金以股权、基金、债权等形式投资绿色环保项目,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项目建设,为分布式能源、输变电装备基地重点绿色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在环境高风险领域依法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企业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推动农业保险增品、提标、扩面,支持科技保险、专利保险、巨灾保险、食品安全责任险等保险创新产品先行先试。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绿色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责任单位:银保监分局、市保险行业协会、市政府金融办、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政府)
(五)稳妥有序探索开展环境权益交易。积极支持光伏、风电等行业企业争取申报自愿减排项目。探索开展排污权、水权、用能权交易,完善定价机制和交易规则,支持减排项目,降低减排成本,提高减排效率。探索使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环境权益作为担保增信方式,研究确定抵(质)押物价值测算办法,构建环境权益质押登记体系,推动环境权益作为合格质押物。(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
(六)创新担保方式。支持政策性担保机构探索设立结构化绿色产业担保基金、转贷基金,为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提供增信服务。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应收账款、股权、知识产权、林权和农村土地“两权”抵(质)押融资业务。(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市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银保监分局)
(七)完善绿色信息共享机制。依托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实现金融管理部门与自然资源、能源、工信等主管部门和保险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将企业污染排放、环境违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及绿色矿山建设等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企业征信系统,建立覆盖面广、共享度高、时效性强的绿色信用体系,为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提供服务。(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自然资源局、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银保监分局、市保险行业协会)
(八)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机制。完善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和备选项目库。优先将风光电、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能效输变电系统、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改造、绿色矿山建设、清洁能源推广、绿色农业等项目纳入绿色项目库,定期开展项目筛选和推荐。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模式,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绿色矿山、生态农业、绿色工业、节能环保产业等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和绿色企业对绿色金融项目环境信息进行定期披露。支持第三方机构提供环境效益认定服务。建立服务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的行政事项办理绿色通道。完善绿色金融统计工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能源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银保监分局、市政府金融办、各县市区政府)
(九)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金融产品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明确准入标准和要求,提高产品可操作性,提升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分析和管控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压力测试。鼓励现代种业、戈壁农业等绿色产业企业通过担保和保险体系分散金融风险。积极稳妥做好风险化解和处置工作,促进绿色金融持续健康发展。(责任单位: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银保监分局、市政府金融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将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绿色金融工作重点,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加强监督评估,定期跟踪落实情况。各县(市、区)政府要坚持先行先试,抓好任务落实,将绿色金融先行区创建纳入年度重要工作责任目标,定期进行评估总结。
绿色融资担保范文篇6
关键词:绿色金融;金融创新;环境保护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需求,尽管我国不断推出一些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新的金融产品,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绿色信贷在绿色金融市场上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而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所占比重明显较少,碳期货及碳期权等衍生工具市场几乎还是空白。产品创新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绿色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二是我国对绿色金融产品只做局部创新;三是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不注重安全、经营风险等问题。(二)政策支持和法制建设不完善。我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没建立起发展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体制和法律环境。在政策支持上,我国公布的开展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体制和法律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国家对环保产业的贷款缺乏相对应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对金融机构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相对应的财政贴息、税收减免、坏账准备的计提等补偿政策,从而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在法治建设中,缺乏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指导绿色金融的发展,以规范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这直接导致绿色金融的发展缺乏贯彻执行的法律依据,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三)市场深度和广度不够。虽然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已达23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绿色信贷市场40%的份额,但是绿色信贷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占比还是很小,产品涉及范围有限。在市场深度方面:中国低碳金融发展报告显示,18家总资产较多的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数量与总资产之比约为1.81%,在这些金融机构中,兴业银行位于首位,其绿色信贷所占比例只有3.46%。并且绿色信贷主要用于政府介入的环境保护项目,用于中小环境保护企业的绿色信贷很少。在市场广度方面:一是金融机构在设计产品时往往只重视融资渠道,而忽视了融资对象的特点,融资对象主要为大型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项目或企业,很少考虑中小型环保企业;二是适合企业的融资产品大量存在,而适合个人的绿色金融产品少之甚少,致使产品的覆盖面积小,影响效果不明显;三是单一信贷模式,无法有效使用社会的资金,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四)金融机构参与力度不够。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与绿色金融相匹配的机制,大多数企业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审核不深入,相应的激励机制缺乏。虽然我国个别金融机构取得了较好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参与的机构大多为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参与度较低。绿色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来说,其专业的人才极为缺乏,产品创新力度不足。我国产业结构长期以来都比较传统,金融机构的客户主要以“高碳”贷款的客户为主体,如果金融机构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就面临着较长的投资周期和较高的贷款风险,如果商业银行短期内大幅度减少制造业客户贷款,那么势必将影响营业收入,因此商业银行更倾向于“高碳型”企业,例如宝钢企业、鞍钢企业等。在近来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下,出现大量的僵尸企业,这些企业不断地消耗金融资源,并且很多僵尸企业本身就是高污染的企业。所以商业银行的绿色贷款积极性难以提高,制约绿色信贷规模的扩大。
二、国外实践经验借鉴
(一)开发新的绿色金融产品。各国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与此同时,保险部门、证券部门纷纷推出了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将环保理念引入投资基金的举措也越来越受关注。美国在1988年推出了环责险,成立环境保护公司,其他国家也相继实行绿色保险,另外美国允许各种项目或者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交易市场,不但可以自由交易,而且还可能被当做标准金融工具,这种做法促进了金融产品的创新。英国在1988年推出了绿色投资基金,随后,开始出现各种生态基金、生态投资基金等,英国制定了政府融资担保政策,以支持清洁项目和绿色生态环保企业的发展,尽管这些企业经营实力弱,盈利能力弱,还款能力弱,但是政府仍对这些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二)建立与绿色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要使绿色金融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主要是解决外部性及滞后性引发的社会责任问题。1980年,美国就了《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及负债法案》,根据该法案,客户如果对环境造成污染,那么银行应对客户的行为负责,且支付适当的环境恢复费用。如果借款方的生产、经营及废弃物处理过程中有贷款方的参与,那么该活动造成的污染必须由贷款方承担,该责任即为贷方责任。在2002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会议上提出了“赤道原则”,该原则是判断、评估和管理融资过程中各种风险的金融行业准则。该原则适用于全球各行业总成本超过1000万美元的新项目投资,目前全球已经有六十多家金融机构已采纳了“赤道原则”。(三)完善相关部门的激励机制。美国政府提出“贷款担保计划”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环保类的中小企业,并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作为提供担保的主要参考指标。德国为支持环保节能项目,对其贷款进行贴息服务,可以对环保效果好的项目给予持续10年、贷款利率不到1%的优惠信贷政策,利率差额由中央政府给予贴息补贴。很多实例表明,政府为了支持环保节能项目,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贴息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家运用有限资金建立了大量的节能环保项目。(四)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德国的绿色信贷是以国家介入为重点,复兴信贷银行(kfw)是德国的一类政策性银行,该银行是由国家控股,但不归属于政府。该行支持环保企业融资,不断发出绿色金融产品。更重要的是,政府不干涉该行金融产品的融资和销售,各种活动都是以公开透明的招投标方式进行,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贴息服务和制定相关管理措施,保证了资金高效公平利用。
三、解决我国绿色金融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我国应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第一,借鉴英国的“政府融资担保”政策,对于符合当前绿色发展前景、企业经营实力弱、还款能力弱的中小企业,政府应为其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降低金融部门为这些企业提供贷款所带来的风险,使这些企业快捷便利地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发展资金,解决绿色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以满足不断扩大的绿色经济的需求,促进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二,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允许各种节能减排的项目或者企业在碳交易市场中自由交易,同时也可以被当做标准的金融工具,发展与碳交易相关的咨询业务及中介业务等等,拓宽ag尊龙app的业务范围。第三,积极推行环境责任保险,开发适用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保险、针对cdm和低碳项目的发展活动的碳保险等。研究与居民节能减排相关的保险产品。(二)大力推动政策支持和法制建设。1.大力推进政策支持。在金融政策方面,要健全对金融部门开展绿色金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于发放绿色金融项目的金融部门,央行应对其实施减免存款准备金等激励措施,扩大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对于向高污染、高耗能等项目和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央行应要求其对污染企业实施惩罚性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财政收支,不但可以采取适当的减税措施,政府也可以从财政支出方面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对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拨发资金,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2.大力推动法制建设。许多发达国家有关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已经相当完善,比如美国通过了26部涉及水污染、大气污染、废弃物管理等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促进了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当零散,急需完善针对我国金融机构、企业发展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因此,我国应大力推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建设。(三)扩大绿色金融产品的投资规模及覆盖范围。1.扩大绿色金融产品投资规模。我国应宣传绿色金融相关理念,加深大众对绿色金融的认识。一方面,放松环保企业在债券市场上所受的限制,降低环保企业发行债券的门槛,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担保体系,通过发行债券支持环保企业直接融资;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机构,规范中小板、创业板的上市标准,支持有实力的环保产业通过股票市场来融资,由于环保企业具有投入资金大、循环周期长、投资风险高等特点,因此,环保企业更适合直接融资的方式。2.扩大绿色产品的覆盖范围。一方面,应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设置相应的部门来分析评估产品的政策标准、审查全部的绿色项目。金融机构在对大型环保企业进行融资的同时,加大对中小环保企业的融资,扩大绿色金融产品的覆盖面积。另一方面,单一信贷模式无法适应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创新绿色信贷等直接融资产品,扩大绿色金融间接融资市场,充分发挥间接融资市场的主导作用,金融部门应对各种单一的产品进行整合,形成多元化的绿色产品组合,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四)加大金融机构的参与力度。为了解决金融机构参与不足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首先,应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微调作用来加大金融机构的参与力度。同时,借鉴德国的相关经验,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2016年12月,我国政策性银行之一的进出口银行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招投标发行了总额大约10亿元,期限五年的绿色金融债券。其次,设立专门的机构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进行绿色金融相关业务的培训;在金融机构内部设立专门的部门,该部门由绿色金融相关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加强国际间交流,派专门的人员去国外学习先进国家的相关经验,交流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绿色金融更快更好发展。最后,人民银行、保监会、银监会以及证监会等相关部门要向各金融机构传输绿色金融理念、知识等,并进行相关培训,推动绿色金融实践,各类金融机构通过实践来引导社会资金退出“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使我国金融业满足国际金融体系的要求,促进我国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提高我国金融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雨露,陈莹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正全面提速[n].中国证券报,2017-03-13(a01).
[2]马苏南,吉伦奇.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金融经济,2010(14):106-108.
[3]陈柳钦.国内外绿色信贷发展动态分析[j].经济管理,2010(6):01-05.
[4]李骐.兴业银行发力百亿绿色信贷[n].华夏时报,2009-03-14(a14).
[5]李一.加强金融监管发展绿色金融[j].北京观察,2016(3):25-29.
[6]刘金石.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政策的省际分析[j].金融财税研究,2017,33(2):46-50.
绿色融资担保范文篇7
(一)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1993年,意大利博科尼大学pagano发表于《欧洲经济评论》的论文《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对内生经济增长模型ak模型重新解释,分析了金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根据pagano的分析,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是,通过影响资本的边际产出率、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1]在pagano模型的基础上,我国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金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例如,张宗新认为,融资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主要体现在双轮驱动效应方面:一是体现在实现资本有效动员,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资本支持。二是体现在资本优化配置,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2]李国旺等认为,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机制有流动性支持、风险分散、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和企业的控制与监督。[3]
(二)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
发展低碳经济,是推进经济发展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而金融创新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4]1.实现资金向低碳经济配置。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一些产业成熟度不高,经营成本较高,盈利能力不强。同时,资本的逐利特征,导致资金很难流向低碳产业。这就需要通过低碳金融创新,明确产权,降低交易成本,引导资金流向低碳产业,实现资本向低碳经济配置。2.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在现代经济中,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许多情况下,资本积累往往是新技术应用的决定性因素。通过金融创新,第一,促使金融资本能够迅速地集聚并集中投入到低碳技术开发中。第二,把已经发明的低碳技术应用到低碳经济发展中。低碳技术创新能否转化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取决于可吸收低碳技术创新的金融资本投入量。如果没有金融支持,低碳技术创新不可能获得持续的资金。3.分散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发展低碳经济,就企业而言,由于低碳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发展模式的探索性,存在一定的风险,加之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有限,致使部分企业不愿意涉足低碳产业,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而通过金融创新和金融系统功能的发挥,不论是银行信贷还是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都可以发挥金融分散风险的功能。
二、金融保障经济发展创新面临的问题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6—2017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第28位,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排名第56位,金融服务满足商业需求排名第64位,金融压抑现象较为严重。[5]
(一)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
1.金融资源在三次产业的配置差异较大。金融资源重点向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重化工业配置,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配置不足。这是导致我国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重要原因。2.金融资源重点向大企业配置,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配置不足。[6]近年来,虽然国家鼓励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7]但仍然存在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从贷款余额看,2015年末,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39万亿元,虽然同比增长13.9%,增速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2.7个和5.3个百分点,但也只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1.2%。[8]而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小微企业1169.87万户,占企业总数的76.57%。[9]小微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中最具发展活力的群体,但金融支持的缺位,严重桎梏着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10]3.金融对消费需求的支持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呈现波动中逐步下滑趋势,1978年为62.1%,1981年达到66.7%。而到1995年,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最终消费率降到59.1%。此后,1996—2000年,呈现上升,2000年为63.7%。2000年以来,其下滑趋势更加强烈和明显,2010年,最终消费率仅有49.1%。2011年开始有所回升,为50.2%;2014年为51.4%。[11]即是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下降了约12个百分点。4.金融资源重点流向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缺乏。这是造成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大的重要原因。我国有学者划分了我国金融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包含的地区。第一个阶段是金融自由化阶段,包含的区域范围有北京、上海、广东。第二个阶段是金融约束阶段,包含的区域范围有浙江、江苏、山东、福建、海南、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第三阶段是金融抑制阶段,包含的区域范围有云南、贵州、广西、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12]
(二)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存在深层次问题
1.科技金融方面。科技金融是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是推进科技创新和进步的重要途径。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科技金融工作以来,特别是2011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指导意见》以来,科技和金融的结合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以下深层次问题:第一,新兴产业金融资源配置不足,存在两大矛盾:一是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与新兴产业资金短缺的矛盾。效益相对低下的传统产业占用大量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受资金限制形不成规模效益。二是科技投入高风险与收益周期长的矛盾。金融业担心新兴产业科技贷款投入时间长,贷款风险大,从而对科技开发信贷信心不足、支持动力不足。[13]第二,传统银行信贷模式难以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科技型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物或质押物、技术风险大、成长性难以把握、放贷成本高、收益相对较低,因此难以成为银行的重点关注对象。[14]第三,科技担保体系尚处于初创阶段,担保公司数量少、规模小,未发挥应有作用。第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发展缓慢,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潜力远未发挥。由于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实际进入门槛仍然较高、发行审核效率偏低,创业板市场对自主创新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不足。债券市场仍不发达,虽然近些年市场规模有较大扩展,但市场上针对中小企业的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债券仍处于起步阶段。[15]第五,我国创业投资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规模有限、专业投资能力不强。创业投资10年来不足1500亿元,且大多投资于成熟期的、传统产业领域内的企业,仅有约三分之一的资金支持了种子期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16]第六,科技保险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国家层面针对科技保险的资金支持还没做任何安排,对地方的引导和激励缺乏有效手段。二是科技企业保险意识亟待提高。三是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实施细则不够明确、相关税收政策没有落实等。四是相关合作机制不完善,科技保险涉及的部门间缺乏顺畅的沟通和协作机制。[27]2.绿色金融方面。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金融决策和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绿色金融是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以下深层次问题:[18]第一,金融机构的盈利性与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矛盾。作为市场主体的金融机构,追逐利润是其基本目标。这种对利润追逐的内生动力,推动了金融机构的活力和进步。从商业银行的实践看,承担社会责任,支持环境保护会影响其盈利性,甚至认为盈利性与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之间是矛盾的。追逐利润的内生性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外生性之间存在矛盾,致使金融机构在二者之间作选择时,在不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的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选择追逐利润。第二,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甄别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能力有限。由于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处于发展完善时期,企业公布的环境信息有限,环保部门掌握的企业环境信息也有限。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借款企业可能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企业可能想尽办法掩盖环境问题,结果,商业银行最终提供贷款的企业可能是存在潜在环境风险的企业。也可能由于利益的驱使,借款企业没有按照借款合同约定使用贷款,要么没有实施必要的环保措施,要么改变资金使用范围,投向高盈利性同时具有污染的项目。第三,绿色金融政策与赤道原则相比差距较大。我国金融机构实施的绿色金融政策中,绿色信贷政策更多是“一票否决制”,绿色保险政策采取的是自愿保险,绿色证券政策采取的是上市公司环境标准审核制度。这些措施更多体现为行政手段。从实施效果看,绿色信贷政策效果比较明显,绿色证券政策次之,绿色保险政策最差。这说明,我国的绿色金融政策停留在行政手段的层面,没有站在潜在污染企业是经济人的角度制定经济性的措施,导致政策效果有限。
(三)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结构不合理
1.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比例明显失衡。根据融资规模、总资产及相关指标来看,银行业在我国社会融资格局中占的比例明显过高,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市场不发达。目前,我国债券存量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50%,远低于美国的150%和日本的25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100%的平均水平。这种过分依赖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结构,导致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弱化,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还使得企业财务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银行体系,增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2.市场体系不完善。与实体经济联系密切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发展滞后,不能高效地为企业融通资金,在优化资源配置和鼓励创新等方面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股票市场在一些时期脱离企业基本面和经济基本面暴涨暴跌,无法体现经济“晴雨表”的功能。[19]
三、金融保障经济发展创新的路径
(一)金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路径
1.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为此,要优化信贷结构,充分发挥金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第一,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促进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二,加强对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加强信贷监管,调整优化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通过提高信贷准入条件、提高信贷利率等措施,抑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重化工业发展。第三,加强金融对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支持。通过降低信贷准入门槛、降低贷款利率等措施,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2.大力发展“小微金融”,促进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要全面落实前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全力支持小微企业良性发展。同时,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解决小微企业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20]3.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支持需求结构调整。拓展消费信贷范围,促进居民储蓄向居民消费的转化;增强金融对居民就业和再就业的拉动作用;引导资金流向,促进投资向科、教、文、卫等事业领域的流入。[21]4.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点战略中的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中西部地区配置。我国学者针对前述我国金融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包含的地区,提出了开展分层金融的建议:对处于第一个阶段即金融自由化阶段的地区,给予金融发展的自由权利,适当结合自我特点,向国家化进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国内金融基地,或者是国际金融标杆;对处于第二个阶段即金融约束阶段的地区,各个金融机构应该形成互补的格局,结合自我条件和金融实力,规避恶性竞争,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整体合作绩效;对处于第三个阶段即金融抑制阶段的地区,主要任务是在政府指引下,加强区域内金融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借助区位优势,主动加强与周边金融发达地区的互助和合作,实现协调性发展。[22]5.大力发展县域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施金融惠农政策,鼓励、引导县级和农村金融机构将本地金融资源更多用于支持县域和“三农”发展,不断提高县级金融机构存贷比。[23]
(二)发展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的路径
1.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推进科技创新。科技金融是通过金融制度的创新,打破技术和资本的壁垒,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产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价值叠加效应。[24]针对目前我国科技金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要通过以下途径加以破解,从而促进科技金融的大发展。第一,促进金融资源向新兴产业配置。“充分发挥政策性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设立创业投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政策性专项引导基金,提供风险补偿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创投领域,”引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新兴产业融资。同时,“成立类似于美国硅谷银行的科技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实行‘银行 担保 额外风险补偿’的运作模式”。“鼓励和扶持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的成长,”培育多元化的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投资主体。[25]第二,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主要从事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活动,处于产业链的高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排头兵。[26]要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投入。探索建立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资金的风险补偿机制,允许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抵押物,扩大科技保险覆盖范围。第三,建立健全科技担保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担保公司,“综合运用资本注入、业务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和积极性,“创新担保方式,加快担保与创业投资的结合”,推进多层次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27]第四,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弱化行政审批,增强发行制度的弹性和灵活性,降低股票发行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在继续完善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的同时,继续推进三板股权市场建设;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私募债等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28]第五,促进创业投资加快发展。这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是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为此,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和管理机构,培育优质创业投资项目源,建立创业投资管理团队激励机制,加大对创业投资的政策扶持,完善创业投资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创业投资发展。[29]第六,积极推动科技保险发展。一是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研究建立专业中介机构保障基金。推动巨灾保险立法进程,界定巨灾保险范围,建立由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风险共担的多层次巨灾保险制度。[30]二是加强和完善保险服务。“保险机构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加快培育和完善科技保险市场,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业、并购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提供保险支持,进一步拓宽科技保险服务领域。”“探索保险资金参与国家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投资等支持科技发展的方式方法。支持开展自主创新首台(套)产品的推广应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以及科技人员保障类保险。”[31]2.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金融要支持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绿色金融、碳金融是必经之路。[32]针对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促进绿色金融的大发展。第一,大力宣传,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一是要通过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移动通信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全社会的认识。二是要宣传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实践,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比如,2014年3月14日,《云南日报》以《“绿色金融”服务枝繁叶茂》为题,宣传了华夏银行昆明高新支行打造“绿色主题银行”,在提供促进节能减排、支持循环经济、推动产业升级方面的绿色金融服务,对其他商业银行就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第二,完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探索实施的绿色信贷政策,更多是对列入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环保黑名单的企业,实行信贷“一票否决制”。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简单,容易操作。然而,尽管有些企业未列入环保黑名单,但有可能对环境的污染处于临界值。因此,商业银行应成立负责企业碳排放评价及碳排放审查的部门,把碳排放评价引入商业银行的信贷流程,使商业银行通过客观、科学评价企业碳排放情况,以此作为是否发放贷款及确定贷款利率的依据。政府应制定科学的碳排放评价测量方法和不同产业碳排放标准,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根据不同企业的碳排放量制定差别利率。第三,完善证券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政策。修改完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使相关制度不仅涵盖企业上市融资的环境要求,而且涵盖企业发行债券等资本市场融资方式。改变绿色保险政策采取的是自愿保险的做法,通过制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细则》,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成为一种强制保险。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环保部门、保险及证券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三)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
绿色融资担保范文篇8
一、*市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
(一)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和占比下降。
从目前*市的信贷融资形势看,资本市场资金资源配置向大型和超大型企业严重倾斜,中小企业普遍资金紧张,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截止20*年6月末,*市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7%,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呈较快下降趋势,贷款占比不断下降。
(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规模偏小。
截止到20*年底,*市主要从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达62家,注册资金共计88.35亿元,累计已为8814户中小企业提供11829笔贷款担保,在保余额181.85亿元,全部担保资金仅放大2.06倍。相对于*市近30万户的中小企业,已获得担保贷款的企业数量所占比例仍旧很小。*市担保机构整体担保规模与放大倍数偏小,受到较大限制,与*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不相称。
二、融资服务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总体思路。
发挥政府协调、引导和服务的作用,依托*中小企业网的信息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和商业银行的合作,协调信用担保机构积极配合,搭建起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构建起政府协调引导、银行合作支持、担保积极配合、企业主动参与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新模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二)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新模式。
*市发改委通过观念创新、职能转变和服务创新,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并借助融资服务平台实施一系列“快速、便捷、绿色”的融资服务,实现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放贷需求的对接,提升服务水平,发挥协同效应,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由以下四个紧密联系的系统构成,四个系统的具体作用如下:
1、融资项目申报系统。依托*市中小企业网的信息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搭建起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放贷需求对接平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中小企业融资项目;同时,发挥市和区县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服务中心的职能和作用,建立健全公开的网上、网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申报通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无门的问题。
2、融资服务监管系统。初期由*市发改委组织银行、担保机构、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有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联合办公室,负责融资项目申报、筛选、推荐工作,逐步建立起高效融资的“绿色审批通道”。在条件成熟时,协调组建*市中小企业协会,搭建起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贷款银行提供融资咨询、项目推荐的服务平台;并通过整合政府部门、银行、信用担保机构等单位有关中小企业的信用资源,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政府专项资金监管的服务系统,创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监管服务模式,促进中小企业信用环境建设。
3、信用担保服务系统。协调组织多家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配套的信用担保服务,以适应银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对信用担保规模的需求;同时,积极研究建立再担保机构,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开展信用互保、联保业务,分层次多渠道解决信用担保规模与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匹配的问题,缓解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
4、信贷资金支持系统。协调银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规模,解决贷款资金增量不足问题;开发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要;积极探索和开展动产质押、专利质押、账户托管、应收款质押等“无保信贷”新业务;全面提升金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贡献率。
三、融资服务平台的启动与进展情况
(一)政银合作,启动融资服务。
20*年12月28日*市发改委与*银行正式签署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合作协议书》,双方共同宣布,在未来三年内,*银行新增300亿中小企业信贷规模,主要用于一年期短期资金贷款。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政府、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共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并把工作落到了实处。
1、落实融资服务机构。*市发改委组织*银行、合作担保机构和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相关人员组成了联合办公室,履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职能,对融资项目进行筛选后推荐给*银行和担保机构。*银行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对公开征集的融资项目进行分析和审核,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对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开拓出一套支持中小企业成长为小巨人的特色金融服务模式,扩大银行放贷规模。*首创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中科智担保有限公司等五家合作担保机构也协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项目征集、审核等工作。
2、启动融资服务工作。*市发改委以签署政银合作协议为契机,启动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工作:
一是开展融资项目公开征集工作。了征集中小企业融资项目的通知,凡在本市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经营一年以上且有融资需求的,不分所有制,均可通过*中小企业网的“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征集系统”,在线填写“*市中小企业申请贷款项目网上征集申报表”,申报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同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让大部分中小企业都能知道政府对他们提供的融资服务。
二是进行项目审核和推荐。通过搭建的融资服务平台,组织*银行和合作担保机构对上述项目进行筛选,符合条件的纳入“贷款绿色通道”,提供信贷和担保支持,提高放贷效率。
三是认真做好跟踪服务。对于难以达到银行放贷要求的企业贷款项目,将组织*银行、合作担保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对企业提供融资咨询、辅导和培训等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申贷水平和申贷项目审核通过率,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
四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整合各方信用信息资源,搭建企业信用信息跟踪数据库,逐步建立起守信企业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为推进信用贷款奠定基础,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水平。
(二)开展融资培训,深入实施融资配套服务。
配合*市发改委2006年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业、管理、融资”系列培训工程,与融资服务平台开展的服务工作相结合,*市发改委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为主要培训对象,举办了八期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培训班,组织金融和担保专家为1300多家中小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介绍了中小企业上网申请贷款的流程、银行审贷、担保机构审担程序及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优惠政策。企业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对提高申贷水平有很大帮助。“以融资培训为手段,深入开展融资服务”将持久地坚持下去。
(三)融资平台运作情况。
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于20*年12月28日启动以来,效果显著。截至目前,企业融资项目申报踊跃,已有593家中小企业上网注册,241家企业提供了完整的申报材料,其中18家企业已获得银行贷款5280万元,最短申贷周期为16天,初步实现了“绿色审批通道”快速审批。随着融资服务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和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将通过平台获得发展所需资金。
四、融资服务平台的作用与下一步工作思路
绿色融资担保范文篇9
非正式制度安排下非正规金融的经济效应分析
从非正式制度角度来说,社会资本中的信用机制,即非正规金融,是产业集群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最重要的融资制度安排。以陕西省为例。近些年来,在陕西省政府的政策号召和支持下,陕南三市经济发展走上了定位明确、路线清晰、态势良好的轨道,在引导绿色产业集群发展上步伐加快,优势明显,但必须面对的现实是陕南经济基础依然薄弱。以农为主的经济结构,使得陕南的金融资源供给不足、效率低下。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县以下分支机构以后,陕南中小企业从正规筹资渠道的融资更是雪上加霜。(一)障碍分析政策障碍。集群发展初期,各企业基本都处于创业期,规模小、实力差,根本无法满足正规金融制度下对借款企业的抵押担保要求。然而,非正式制度下的融资行为因其不稳定性极易被政府视为非法融资而予以取缔,对于急需要发展的集群企业而言,正规金融资源无法获得,非正规金融资源又易违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集群中各企业筹资的渠道,阻碍了集群的发展。资源障碍。陕南地处西北,相较于能源丰富的陕北和工业集中的关中来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10年,陕南三市的gdp总量只占到全省的10%多一点,城乡居民收入占全省平均水平的74%左右。可以说陕南的金融资源极其匮乏,再加上金融资源在追求效益的过程中又不断向经济效益好的城市集中。这样,非正规金融体系资金匮乏、稳定性弱,严重制约了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速度。环境障碍。由于经济欠发达,导致陕南环境不佳,制度环境的改善缺乏动力,信用环境的优化缺乏基础,技术环境的进步缺乏支持。这就使得有还钱意愿却无还钱能力的情况时有发生。信息平台不畅通,信用体系建设缓慢,从而导致交易成本增高,借款者不堪重负,又筹资无门。制度障碍。由于非正规金融是基于特定的“缘”的作用,其封闭性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非正规金融的另一特点是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所受的监管很少,这样会造成货币政策的实施低效甚至无效。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直接导致非正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有效竞争不足,市场手段、价格机制难以执行。(二)优势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用非正式制度资源来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极大地减少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非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下,借贷双方互相熟知,并保持着频繁的接触,这就减少了事前的信息收集、事中的监督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规避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提高贷款的效率和还款质量。此外,由于集群的集聚作用,企业之间保持着特定方式的联系,这种社会联系起到了隐性担保的作用,一旦借款方违约,这种联系立即中断,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同固定的违约收益相比,得不偿失。非正规金融的优势还体现在其灵活性,包括抵押担保品的选择、还款方式、时间等诸多方面。
非正式制度安排下绿色产业集群发展融资的策略分析
基于目前陕南绿色产业集群发展在资金筹集上的特殊性,本文认为,应该充分发挥非正式制度在集群发展中的正面效应,引导非正规金融支持陕南绿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一)结合契约私人执行机制和民间资本运作机理,建立民营银行民间资本运作作为一种金融活动,也要通过一系列的契约来完成的,但不同的是,它一般没有正式的、有效的法律协议或关系凭证,具有很大不稳定性,因此,无法完全依赖公开的执行机制,其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私人执行机制。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而且,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依然没有摆脱法理高于人情的现实境遇。我国的法制建设道路依然漫长而艰辛,我们的执法成本依然是居高不下。因此,基于法律的公开执行方式成本较高、执行难度较大。然而,这种基于声誉的私人执行机制并非没有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主体间多边重复博弈关系。我国晋商的“利以义制”文化,北非的马格里布商人联合会,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村八分”等,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私人执行机制的高效性。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往往聚集在特定的区域内,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很强的关联性,且比较稳定。它们往往根植于当地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制度和空间背景中。如果交易成员的一方出现违约,集群内的成员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对破坏这种信任关系的人或行为进行惩罚。这样,基于声誉的契约私人执行机制在集群内有效地实行,可以有效地降低贷款人的违约风险,促进非正规金融对集群发展的推动。民营银行是由民营资本控股,并采用市场化机制来经营的银行。现阶段,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可以有效地降低国有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完善我国金融体系。民营银行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我国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促使银行提升服务质量。它既能提供集群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还能抑制地下金融活动的生存空间,稳定金融秩序。但是,在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上一定要严格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监管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防止特权集团介入、内部人控制以及关联企业贷款事件的发生。(二)创新担保机制,建立高效的集群联保模式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提供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品,而银行对担保公司的资质审查又相当严格,这样,即使企业获得了担保;也未必能获得银行的授信。目前,担保公司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仍不规范。因此,应创新担保机制,借助集群效应,采用“抱团取暖”的方式,建立集群联保模式。集群联保可以分成横向的和纵向的。横向的指同类型企业之间形成融资担保合作联盟,纵向是指上下游企业之间利用产业链的关系建立融资合作联盟。集群联保模式具有监督对方行为并缓解道德风险的经济学意义。经济学家ghatak认为,集群联保模式的共同责任设计能够利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自动匹配组成联保小组,缓解金融机构对借款人信息不充分状况,解决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高监督成本、控制约束等阻碍中小企业贷款的基本问题。结合陕南绿色产业发展的实际,各企业应进一步优化联保制度,健全最终偿还机制,规范联保成员的信用行为,破解担保难题。集群联保模式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成立所谓的联保组织或联保服务中心。集群内各企业不再直接参与金融市场的交易,而只是向联保服务中心缴纳会费。在企业遇到资金困难时,向联保服务中心提交自身的融资需求,由联保服务中心负责拟定融资方案,联系合适的金融机构或直接参与到资本市场中以满足企业需要。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浙江分行与阿里巴巴合作,迈出了我国互助联保的第一步,并取得成功。此后,中国工商银行山东分行、东营分行也作了大胆尝试,为我国集群联保融资模式的大力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发挥集群效应,规范供应链融资渠道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所带有的联动效应可以使他们之间形成上下游的供应链关系。供应链融资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而且通过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还可以降低供应链条融资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竞争力。供应链融资服务不同于传统的银行融资产品,其创新点是抓住大型优质企业稳定的供应链,围绕供应链上下游经营规范、资信良好、有稳定销售渠道和回款资金来源的企业进行产品设计,以集群中的大型核心企业为中心,选择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作为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这种业务既突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评级授信要求,也无须另行提供抵押质押担保,切实解决了产业集群融资难的问题。供应链融资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处于统一供应链上的集群企业之间也可利用其自身优势,开展物流融资。其运作的基本原理是:生产经营企业先以其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作为质押物或担保品存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并据此获得协作银行的贷款,然后在其后续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质押产品销售过程中分阶段还款,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质押物品的保管、价值评估、去向监管、信用担保等服务。集群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通过物流金融实现利益均衡,使得中小企业通过物流金融突破资金缺口,盘活资金流,从而实现融资。
本文作者:牛艳梅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管理学院
绿色融资担保范文篇10
一、北京市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
(一)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和占比下降。
从目前北京市的信贷融资形势看,资本市场资金资源配置向大型和超大型企业严重倾斜,中小企业普遍资金紧张,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截止20*年6月末,北京市小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7%,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呈较快下降趋势,贷款占比不断下降。
(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规模偏小。
截止到20*年底,北京市主要从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达62家,注册资金共计88.35亿元,累计已为8814户中小企业提供11829笔贷款担保,在保余额181.85亿元,全部担保资金仅放大2.*倍。相对于北京市近30万户的中小企业,已获得担保贷款的企业数量所占比例仍旧很小。北京市担保机构整体担保规模与放大倍数偏小,受到较大限制,与北京市中小企业的发展不相称。
二、融资服务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总体思路。
发挥政府协调、引导和服务的作用,依托北京中小企业网的信息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和商业银行的合作,协调信用担保机构积极配合,搭建起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构建起政府协调引导、银行合作支持、担保积极配合、企业主动参与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新模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二)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新模式。
北京市发改委通过观念创新、职能转变和服务创新,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并借助融资服务平台实施一系列“快速、便捷、绿色”的融资服务,实现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放贷需求的对接,提升服务水平,发挥协同效应,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由以下四个紧密联系的系统构成,四个系统的具体作用如下:
1、融资项目申报系统。依托北京市中小企业网的信息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搭建起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放贷需求对接平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中小企业融资项目;同时,发挥市和区县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服务中心的职能和作用,建立健全公开的网上、网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申报通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无门的问题。
2、融资服务监管系统。初期由北京市发改委组织银行、担保机构、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有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联合办公室,负责融资项目申报、筛选、推荐工作,逐步建立起高效融资的“绿色审批通道”。在条件成熟时,协调组建北京市中小企业协会,搭建起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贷款银行提供融资咨询、项目推荐的服务平台;并通过整合政府部门、银行、信用担保机构等单位有关中小企业的信用资源,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政府专项资金监管的服务系统,创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监管服务模式,促进中小企业信用环境建设。
3、信用担保服务系统。协调组织多家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配套的信用担保服务,以适应银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对信用担保规模的需求;同时,积极研究建立再担保机构,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开展信用互保、联保业务,分层次多渠道解决信用担保规模与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匹配的问题,缓解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
4、信贷资金支持系统。协调银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规模,解决贷款资金增量不足问题;开发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要;积极探索和开展动产质押、专利质押、账户托管、应收款质押等“无保信贷”新业务;全面提升金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贡献率。
三、融资服务平台的启动与进展情况
(一)政银合作,启动融资服务。
20*年12月28日北京市发改委与北京银行正式签署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合作协议书》,双方共同宣布,在未来三年内,北京银行新增300亿中小企业信贷规模,主要用于一年期短期资金贷款。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政府、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共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并把工作落到了实处。
1、落实融资服务机构。北京市发改委组织北京银行、合作担保机构和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相关人员组成了联合办公室,履行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职能,对融资项目进行筛选后推荐给北京银行和担保机构。北京银行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对公开征集的融资项目进行分析和审核,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对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开拓出一套支持中小企业成长为小巨人的特色金融服务模式,扩大银行放贷规模。北京首创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智担保有限公司等五家合作担保机构也协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项目征集、审核等工作。
2、启动融资服务工作。北京市发改委以签署政银合作协议为契机,启动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工作:
一是开展融资项目公开征集工作。了征集中小企业融资项目的通知,凡在本市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经营一年以上且有融资需求的,不分所有制,均可通过北京中小企业网的“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征集系统”,在线填写“北京市中小企业申请贷款项目网上征集申报表”,申报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同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让大部分中小企业都能知道政府对他们提供的融资服务。
二是进行项目审核和推荐。通过搭建的融资服务平台,组织北京银行和合作担保机构对上述项目进行筛选,符合条件的纳入“贷款绿色通道”,提供信贷和担保支持,提高放贷效率。
三是认真做好跟踪服务。对于难以达到银行放贷要求的企业贷款项目,将组织北京银行、合作担保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对企业提供融资咨询、辅导和培训等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申贷水平和申贷项目审核通过率,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
四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整合各方信用信息资源,搭建企业信用信息跟踪数据库,逐步建立起守信企业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制度,为推进信用贷款奠定基础,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水平。
(二)开展融资培训,深入实施融资配套服务。
配合北京市发改委20*年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业、管理、融资”系列培训工程,与融资服务平台开展的服务工作相结合,北京市发改委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为主要培训对象,举办了八期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培训班,组织金融和担保专家为1300多家中小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介绍了中小企业上网申请贷款的流程、银行审贷、担保机构审担程序及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优惠政策。企业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对提高申贷水平有很大帮助。“以融资培训为手段,深入开展融资服务”将持久地坚持下去。
(三)融资平台运作情况。
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于20*年12月28日启动以来,效果显著。截至目前,企业融资项目申报踊跃,已有593家中小企业上网注册,241家企业提供了完整的申报材料,其中18家企业已获得银行贷款5280万元,最短申贷周期为16天,初步实现了“绿色审批通道”快速审批。随着融资服务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和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将通过平台获得发展所需资金。
四、融资服务平台的作用与下一步工作思路
- 上一篇:
- 下一篇:
绿色融资担保
2023-09-27 16:40:38
相关文章
绿色生态理念对城乡规划的影响分析 2023-05-17 08:56:18
住宅绿色建筑设计探析 2023-01-18 09:31:16
绿色公共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运用 2023-01-17 17:10:49
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2023-01-17 16:41:49
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技术探析 2023-01-16 09:16:00
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技术探析 2023-01-13 09: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