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论文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9 11:37:29

营销论文

营销论文范文篇1

营销,这种以“交换”为核心概念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商业活动的产生发展应运而生的。它的范畴可以清晰地分为两类:一类把营销作为经营的哲学,或者思维的方式,即营销作为一种成熟学科的理论体系;另一类则把营销与生产、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相提并论,指针对某些特定活动的一类管理职能,即营销的实践过程。营销是商业交换过程的内在因素,但其重要性却是随着供求关系这个杠杆的变动而发生变化的。

对营销的历史研究,不仅包括营销思想(包括观点、理论、学派等)的历史,也包括营销在现实商业活动中实践的历史。这两者既相互独立,彼此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营销思想常常为营销实践所驱动,同时营销实践也不可能是毫无思想指导的率性行为。本文试图通过对营销思想发展史与营销实践发展史的回顾与分析,找出二者之间是如何互动的规律性的内涵。

回顾营销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营销理论体系每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就会产生出一批新的概念和观点,反映或促进实践,引起争论,并因此把整个理论体系向前推进一大步。因此,在下面的理论回顾中就以10年作为阶段的划分。

二、营销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实践背景

1.崭露头角的50年代

供求杠杆,在二战结束后因日益显著的供不应求而向有利于消费者的力量转移,迫使企业将他们的注意力由制造转为销售,从而促使了营销的萌芽和发展。在10年的时间里,营销学发展作为一种帮助企业家建立和保护市场的思想体系,并且迅速地在商学院里得到普及。但是,这时的市场上虽然产品开始丰富,但品种还远远没实现多样化。初期的生产过剩只是在满足消费者同质化需求水平上的过剩,表现为激烈的无差异的同质竞争。很快,企业迫于这种恶性竞争的压力而转向在树立品牌和寻求与众不同的细分市场上下工夫。在此期间,使营销由零散的思想火花发展为系统的思想体系的力量,是下面这四个里程碑式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初,通用电气公司的约翰。麦克金特立克阐述了所谓“市场营销概念”的哲学,指出它是公司效率和长期盈利的关键。他认为,当一个组织脚踏实地从发现顾客需要,然后给予各种有针对性的服务,到最后使顾客得到满足,它便是以最佳的方式满足了自身的目标。他的这种思想清楚地表明了营销概念的重点已从“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这是营销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标志着营销思想正从幼稚走向成熟。

在同一时间,齐尔。迪安在他的一篇关于有效定价策略的文章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阐述了市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和相应的产品命运。其后,西奥多。莱维特在其著名的论文“利用产品生命周期”中对此概念加以高度肯定。从那以后,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在企业进行行业分析、制定发展战略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55年,西德尼。莱维提出“品牌”形象的概念,这实际上标志着差异化竞争时代的来临。从此,广告、促销、公关等职能或行业蓬勃发展。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个概念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以至于到了今天,所有产品的竞争已经集中体现在品牌的竞争上。这个概念的真知灼见已被时间所充分证明。

1956年,温德尔。史密斯提出了“市场细分”的概念,将营销实践在企业运作的过程中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每个市场的顾客需求都是有差异的,如果公司能够对市场进行成功的细分,精确地对顾客未被满足的具有可行性的需求加以界定,并率先占领这个细分市场,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产品差异上,那么,企业就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间。市场细分的概念和思想在实践中是如此的有效,以至如今它已成为市场营销理论的基础,复杂多样的营销理论大多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根基。

2.快速发展的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是经济学的理论开始应用于营销,并促进后者发展的时代。经济学强调资源配置如何决定生产和消费,而营销所关注的是在特定的资源分配条件下交换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可以自由选择从何处购买或卖往哪里,对于这样一个现实存在的交换,市场营销是一个基本的渠道,它强调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这时,又不可避免地从社会学或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汲取营销发展可用的营养。如下面将提到的用于实践的4p营销组合就是从30年代罗宾逊和张伯伦的微观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理论直接延伸而来的。而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兴趣,使营销者能更加灵活深入地探知消费者需要的细微差别,准确地选取细分市场。经过20世纪50年代市场细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入60年代后,问题的重心已经彻底地从企业(产品)转到消费者(需要)上来。因此,这个阶段的理论发展紧紧围绕着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既有战术层面上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4ps营销组合),也有战略层面上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生活方式等),更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以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取代企业的近期生存问题(营销近视症)。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发展和变化也促使营销开始超越商业领域,向非盈利的政治或社会团体等范围渗透。营销逐渐扩大它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杰罗姆。麦卡锡提出了著名的“市场营销组合”4ps,以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构成营销过程控制的职能要素。尽管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营销内容的多样化,营销组合也由最初的4p发展到6p,甚至12p(如增加包装packaging、报酬payoffs、零卖peddlinh、政治politics、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等),但其内在的本质并没有变化,都为营销实践指明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

1961年西奥多。莱维特发表了著名的“营销近视”说。他指出有些行业在困难期间衰退的原因在于它们重视的是“产品”,而不是“顾客需要”。任何产品都只是满足一个持久需要的现有手段,一旦有更好的产品出现,就会取代现有产品。这一理论在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例证就是计算尺与计算器的不同命运。

1963年,威廉。莱泽提出了“生活方式”这样一个早已为社会学家所熟悉的概念,指出它对营销领域可能发生的深刻影响。各种生活方式是洞察形形色色消费方式的切入点。看到一对衣着入时的夫妇,我们可能猜出他们喜欢吃些什么或怎样度过休闲时光。厂商们越来越多地按照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来设计产品,锁定一个消费群体。

在20世纪60年代末,西德尼。莱维和菲利普。科特勒提出“扩大的营销概念”,认为营销学不仅适用于产品和服务,也适用于非盈利性组织、个人和意识形态等等。并于70年代以后在这种概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社会大营销”的完善理论。当然,最初并非所有学者都欣然接受这种观念,戴维。洛克教授就攻击了这种观念,认为营销学正在将它的势力恶性膨胀,无孔不入地侵犯着所有领域。但是,这样的反面意见并没能阻止“大营销”概念的日益被普遍接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为这一理论的成熟和完善铺平道路。

3.运荡不定的70年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社会问题对经济领域的影响日益加大,使得60年代开始萌芽的社会营销观念在这个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同时,能源危机成为这个时代突出的问题,能源的短缺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商业发展的目标,醒悟到不能一味地以销售和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惟一目标。配合社会营销的发展,旨在抑制过度消费的低营销开始出现。值得一提的是,与低营销相似的反营销也开始与日益严峻的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针锋相对。这一时期,伴随着产品的极大丰富,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反映在营销理论上便是服务营销发展成营销理论体系中成熟且相对独立的一支。70年代的经济危机促使企业为了在近期竞争中取胜必须对长期的战略规划做出通盘考虑,使战略营销计划必须先于战术性营销组合的制订,因为只有在对市场进行研究、细分和定位的战略计划的基础上,战术性的营销组合才能顺利实施。

1971年,杰拉尔德。泽尔曼和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社会营销”的概念,促使人们注意营销学在传播意义重大的社会目标方面可能产生的作用,如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在经济和社会变化迅速的20世纪70年代,这一概念很快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美国的国际开发署等,都开始认同这一概念作为传播意义重大的社会目标的最佳方式。

对短缺的预言,导致了西德尼。莱维和菲利普。科特勒在1971年提出“低营销”的概念:在某种环境中,必须有选择地或全面地减少需求的水平,而不是一味地鼓励和刺激需求。这多半是与特定的社会目标联系在一起的。营销学者们并没有把这个理论停留在仅提出概念的水平上,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出如何把不同的营销组合工具用于降低市场需求的具体实用的操作方法。这些在菲利普。科特勒的著作里有详细的阐述。

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战略计划”概念的产生,在这方面成绩卓著的是波士顿咨询公司。它说服企业不能对所有的业务一视同仁,而应该根据各种业务的市场份额成长的情况,决定取舍。这就是建立在波士顿矩阵之上的著名的“业务经营组合法”。对营销者而言,营销并不仅仅意味着增加销售额,而是要通盘考虑“战略营销”的概念。自此,战略性营销和战术性营销的界限日趋明朗。在实践方面,通用汽车公司已经按这两个概念分设了不同的营销部门。在教育界,也开始专设战略营销课程。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的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随即林恩。休斯塔克在1977年的营销学杂志上阐述了她对服务营销的独到见解。她认为,因为服务性商品和实物性商品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存在着显著差异,对服务性商品的营销应该从实物产品营销思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此掀起对服务营销学的研究热潮,使其逐渐发展成营销理论体系中成熟的一支。

4.全球化的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经济领域最显著的趋势,是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使得竞争在不同层次上展开。在产品方面,异质产品之间的替代度大大提高,竞争在同质和异质产品等不同层次展开。在地域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地方企业同样不能逃脱国际化的竞争,而跨国公司则面临着地区适应性和全球标准化的矛盾选择。一方面,规模经济的规律要求忽略地方市场的差异,提供尽可能全球统一的标准产品;另一方面,当地的零售连锁组织日益增长的势力要求更多的促销费用和某些特殊的促销活动。在广告方面,大规模受众的传媒效果下降,因而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大量数据的出现,大块市场又陆续被分割成一个个当地市场。此外,规模庞大、机构复杂的国际性大公司对组织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培育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方面,兴起了在全员中实行营销导向的内部营销。在社会营销方面也遇到了地域壁垒的问题。

1981年,瑞典的克里斯琴。格罗路斯发表了论述“内部营销”的论文。倡导在公司里创造一种营销的氛围,从经理到普通职员全部在本职工作中贯彻营销观念,营销工作已不再仅仅是营销部门的职责,而是公司全员都必须身体力行的责任,奉行顾客导向的营销观念。

1983年,西奥多。莱维特提出另一个堪称里程碑的概念“全球营销”。他呼吁跨国公司向全世界提供一种统一的产品,采用统一的沟通手段。他的学说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强力的支撑:过于强调对各个当地市场的适应性,将导致生产、分销和广告等方面规模经济的损失,使成本增加,而增加的成本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并削弱企业的竞争力。这一观点在营销学界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被尊为现代营销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也对其发难。但事实证明,莱维特的观点在实业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在个别全球化商品中也树立起成功的案例,如可口可乐。随即,学术界就有对此观点加以修正的意见提出,如“双枝营销”,倡导本土化营销与全球标准化营销的并用,巧妙地回避了彻底肯定或否定的激烈争论。

“直接营销”也在这10年中进入人们的视野,它是指在零售商店外向顾客销售的一种新方式。它从最初的上门推销和邮售,发展到现在的电话推销、电视直销和网上销售等。同一时期,查里斯。古德曼又提出“关系营销”的概念,指出“公司不是在创造购买,而是要建立各种关系。”对营销的认识更接近本质。

1986年,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大营销”的概念,即公司如何打进地方保护市场的问题。指出当代的营销者越来越需要借助政治技巧和公共关系技巧,克服各种地方保护主义、政治壁垒和公众舆论方面的障碍等,以便在全球市场有效地开展工作。

5.深刻变革的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至今,人类在沟通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大规模沟通工具的效率和利用率越来越低。交互式的、个性化的沟通方式为营销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新的思维方式。伴随着制造业(柔性制造,cam,cad)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4ps观点相适应的大宗消费市场终于可以实现极限的细分,呼吁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营销观点。在战略领域,兼并、收购、剥离等浪潮为全球大企业的分分合合推波助澜。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战略联盟使营销网络超出单纯的“营销渠道”范畴,寻找战略伙伴或同盟者已成趋势。这种营销网络使得一家公司在北美、欧洲和东亚这样的三地市场同时推出一种新产品成为可能,减少了因为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滞后而被富有进攻性的模仿者夺走市场的风险。

信息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的蓬勃兴起将营销带进了“定制营销”的时代。基于信息技术的“营销决策支持系统”使一个公司不仅可以锁定一个细分市场,还可以为每一个特定的顾客定制产品,以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营销方式已不仅仅是展示未来趋势的美好愿望,而是能够在现实中成功地付诸实践。如dell电脑的个性化服务使其成长为世界电脑制造领域的领先者。理论界也由斯坦莱。戴维斯率先出版了主题为“大规模定制化”的专著,近来这方面的论著日见其丰。

全球性的竞争催生了“战略营销关系网络”。在营销网络中,公司可以找到战略性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以求获得更广泛、更有效的市场占有。这种发起于营销领域的战略联盟近来逐渐上升到公司整体战略层面,使得竞争和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得越来越错综复杂。

世纪之交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营销工作也不例外。互联网的交互式、动态性、即时性和全球无障碍等特性使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成为一个最高效的营销工具。“网络营销”方兴未艾,可以预期它还将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营销实践的方式和方法。

正如战略学家魏斯曼所说: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依赖与问题相临的更高的一级,即问题不可能在它出现的那一层面得到解决。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公司如何建立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营销战略和模式,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仅靠传统的营销模式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深刻认识现代竞争的本质,确立基于整体竞争的营销理念,在企业战略的层次上规划核心能力,重整营销资源,重建营销模式,构建稳定高效的营销网络,进而掌握市场,赢得竞争的主动,才能获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这就是基于整体竞争战略的营销观“深度营销”,也是营销领域最新的研究和实践趋势。

营销论文范文篇2

一、引言

营销,这种以“交换”为核心概念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商业活动的产生发展应运而生的。它的范畴可以清晰地分为两类:一类把营销作为经营的哲学,或者思维的方式,即营销作为一种成熟学科的理论体系;另一类则把营销与生产、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相提并论,指针对某些特定活动的一类管理职能,即营销的实践过程。营销是商业交换过程的内在因素,但其重要性却是随着供求关系这个杠杆的变动而发生变化的。

对营销的历史研究,不仅包括营销思想(包括观点、理论、学派等)的历史,也包括营销在现实商业活动中实践的历史。这两者既相互独立,彼此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营销思想常常为营销实践所驱动,同时营销实践也不可能是毫无思想指导的率性行为。本文试图通过对营销思想发展史与营销实践发展史的回顾与分析,找出二者之间是如何互动的规律性的内涵。

回顾营销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营销理论体系每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就会产生出一批新的概念和观点,反映或促进实践,引起争论,并因此把整个理论体系向前推进一大步。因此,在下面的理论回顾中就以10年作为阶段的划分。

二、营销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实践背景

1.崭露头角的50年代

供求杠杆,在二战结束后因日益显著的供不应求而向有利于消费者的力量转移,迫使企业将他们的注意力由制造转为销售,从而促使了营销的萌芽和发展。在10年的时间里,营销学发展作为一种帮助企业家建立和保护市场的思想体系,并且迅速地在商学院里得到普及。但是,这时的市场上虽然产品开始丰富,但品种还远远没实现多样化。初期的生产过剩只是在满足消费者同质化需求水平上的过剩,表现为激烈的无差异的同质竞争。很快,企业迫于这种恶性竞争的压力而转向在树立品牌和寻求与众不同的细分市场上下工夫。在此期间,使营销由零散的思想火花发展为系统的思想体系的力量,是下面这四个里程碑式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初,通用电气公司的约翰·麦克金特立克阐述了所谓“市场营销概念”的哲学,指出它是公司效率和长期盈利的关键。他认为,当一个组织脚踏实地从发现顾客需要,然后给予各种有针对性的服务,到最后使顾客得到满足,它便是以最佳的方式满足了自身的目标。他的这种思想清楚地表明了营销概念的重点已从“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这是营销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标志着营销思想正从幼稚走向成熟。

在同一时间,齐尔·迪安在他的一篇关于有效定价策略的文章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阐述了市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和相应的产品命运。其后,西奥多·莱维特在其著名的论文“利用产品生命周期”中对此概念加以高度肯定。从那以后,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在企业进行行业分析、制定发展战略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55年,西德尼·莱维提出“品牌”形象的概念,这实际上标志着差异化竞争时代的来临。从此,广告、促销、公关等职能或行业蓬勃发展。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个概念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以至于到了今天,所有产品的竞争已经集中体现在品牌的竞争上。这个概念的真知灼见已被时间所充分证明。

1956年,温德尔·史密斯提出了“市场细分”的概念,将营销实践在企业运作的过程中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每个市场的顾客需求都是有差异的,如果公司能够对市场进行成功的细分,精确地对顾客未被满足的具有可行性的需求加以界定,并率先占领这个细分市场,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产品差异上,那么,企业就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生存空间。市场细分的概念和思想在实践中是如此的有效,以至如今它已成为市场营销理论的基础,复杂多样的营销理论大多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根基。

2.快速发展的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是经济学的理论开始应用于营销,并促进后者发展的时代。经济学强调资源配置如何决定生产和消费,而营销所关注的是在特定的资源分配条件下交换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可以自由选择从何处购买或卖往哪里,对于这样一个现实存在的交换,市场营销是一个基本的渠道,它强调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这时,又不可避免地从社会学或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汲取营销发展可用的营养。如下面将提到的用于实践的4p营销组合就是从30年代罗宾逊和张伯伦的微观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理论直接延伸而来的。而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兴趣,使营销者能更加灵活深入地探知消费者需要的细微差别,准确地选取细分市场。经过20世纪50年代市场细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入60年代后,问题的重心已经彻底地从企业(产品)转到消费者(需要)上来。因此,这个阶段的理论发展紧紧围绕着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既有战术层面上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4ps营销组合),也有战略层面上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生活方式等),更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以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取代企业的近期生存问题(营销近视症)。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发展和变化也促使营销开始超越商业领域,向非盈利的政治或社会团体等范围渗透。营销逐渐扩大它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杰罗姆·麦卡锡提出了著名的“市场营销组合”4ps,以产品、价格、促销和渠道构成营销过程控制的职能要素。尽管后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营销内容的多样化,营销组合也由最初的4p发展到6p,甚至12p(如增加包装packaging、报酬payoffs、零卖peddlinh、政治politics、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等),但其内在的本质并没有变化,都为营销实践指明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

1961年西奥多·莱维特发表了著名的“营销近视”说。他指出有些行业在困难期间衰退的原因在于它们重视的是“产品”,而不是“顾客需要”。任何产品都只是满足一个持久需要的现有手段,一旦有更好的产品出现,就会取代现有产品。这一理论在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例证就是计算尺与计算器的不同命运。

1963年,威廉·莱泽提出了“生活方式”这样一个早已为社会学家所熟悉的概念,指出它对营销领域可能发生的深刻影响。各种生活方式是洞察形形色色消费方式的切入点。看到一对衣着入时的夫妇,我们可能猜出他们喜欢吃些什么或怎样度过休闲时光。厂商们越来越多地按照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来设计产品,锁定一个消费群体。

在20世纪60年代末,西德尼·莱维和菲利普·科特勒提出“扩大的营销概念”,认为营销学不仅适用于产品和服务,也适用于非盈利性组织、个人和意识形态等等。并于70年代以后在这种概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社会大营销”的完善理论。当然,最初并非所有学者都欣然接受这种观念,戴维·洛克教授就攻击了这种观念,认为营销学正在将它的势力恶性膨胀,无孔不入地侵犯着所有领域。但是,这样的反面意见并没能阻止“大营销”概念的日益被普遍接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为这一理论的成熟和完善铺平道路。

3.运荡不定的70年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社会问题对经济领域的影响日益加大,使得60年代开始萌芽的社会营销观念在这个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同时,能源危机成为这个时代突出的问题,能源的短缺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商业发展的目标,醒悟到不能一味地以销售和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惟一目标。配合社会营销的发展,旨在抑制过度消费的低营销开始出现。值得一提的是,与低营销相似的反营销也开始与日益严峻的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针锋相对。这一时期,伴随着产品的极大丰富,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反映在营销理论上便是服务营销发展成营销理论体系中成熟且相对独立的一支。70年代的经济危机促使企业为了在近期竞争中取胜必须对长期的战略规划做出通盘考虑,使战略营销计划必须先于战术性营销组合的制订,因为只有在对市场进行研究、细分和定位的战略计划的基础上,战术性的营销组合才能顺利实施。

1971年,杰拉尔德·泽尔曼和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社会营销”的概念,促使人们注意营销学在传播意义重大的社会目标方面可能产生的作用,如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在经济和社会变化迅速的20世纪70年代,这一概念很快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美国的国际开发署等,都开始认同这一概念作为传播意义重大的社会目标的最佳方式。

对短缺的预言,导致了西德尼·莱维和菲利普·科特勒在1971年提出“低营销”的概念:在某种环境中,必须有选择地或全面地减少需求的水平,而不是一味地鼓励和刺激需求。这多半是与特定的社会目标联系在一起的。营销学者们并没有把这个理论停留在仅提出概念的水平上,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出如何把不同的营销组合工具用于降低市场需求的具体实用的操作方法。这些在菲利普·科特勒的著作里有详细的阐述。

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战略计划”概念的产生,在这方面成绩卓著的是波士顿咨询公司。它说服企业不能对所有的业务一视同仁,而应该根据各种业务的市场份额成长的情况,决定取舍。这就是建立在波士顿矩阵之上的著名的“业务经营组合法”。对营销者而言,营销并不仅仅意味着增加销售额,而是要通盘考虑“战略营销”的概念。自此,战略性营销和战术性营销的界限日趋明朗。在实践方面,通用汽车公司已经按这两个概念分设了不同的营销部门。在教育界,也开始专设战略营销课程。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的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随即林恩·休斯塔克在1977年的营销学杂志上阐述了她对服务营销的独到见解。她认为,因为服务性商品和实物性商品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存在着显著差异,对服务性商品的营销应该从实物产品营销思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此掀起对服务营销学的研究热潮,使其逐渐发展成营销理论体系中成熟的一支。

4.全球化的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经济领域最显著的趋势,是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使得竞争在不同层次上展开。在产品方面,异质产品之间的替代度大大提高,竞争在同质和异质产品等不同层次展开。在地域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地方企业同样不能逃脱国际化的竞争,而跨国公司则面临着地区适应性和全球标准化的矛盾选择。一方面,规模经济的规律要求忽略地方市场的差异,提供尽可能全球统一的标准产品;另一方面,当地的零售连锁组织日益增长的势力要求更多的促销费用和某些特殊的促销活动。在广告方面,大规模受众的传媒效果下降,因而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大量数据的出现,大块市场又陆续被分割成一个个当地市场。此外,规模庞大、机构复杂的国际性大公司对组织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培育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方面,兴起了在全员中实行营销导向的内部营销。在社会营销方面也遇到了地域壁垒的问题。

1981年,瑞典的克里斯琴·格罗路斯发表了论述“内部营销”的论文。倡导在公司里创造一种营销的氛围,从经理到普通职员全部在本职工作中贯彻营销观念,营销工作已不再仅仅是营销部门的职责,而是公司全员都必须身体力行的责任,奉行顾客导向的营销观念。

1983年,西奥多·莱维特提出另一个堪称里程碑的概念“全球营销”。他呼吁跨国公司向全世界提供一种统一的产品,采用统一的沟通手段。他的学说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强力的支撑:过于强调对各个当地市场的适应性,将导致生产、分销和广告等方面规模经济的损失,使成本增加,而增加的成本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并削弱企业的竞争力。这一观点在营销学界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被尊为现代营销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也对其发难。但事实证明,莱维特的观点在实业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在个别全球化商品中也树立起成功的案例,如可口可乐。随即,学术界就有对此观点加以修正的意见提出,如“双枝营销”,倡导本土化营销与全球标准化营销的并用,巧妙地回避了彻底肯定或否定的激烈争论。

“直接营销”也在这10年中进入人们的视野,它是指在零售商店外向顾客销售的一种新方式。它从最初的上门推销和邮售,发展到现在的电话推销、电视直销和网上销售等。同一时期,查里斯·古德曼又提出“关系营销”的概念,指出“公司不是在创造购买,而是要建立各种关系。”对营销的认识更接近本质。

1986年,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大营销”的概念,即公司如何打进地方保护市场的问题。指出当代的营销者越来越需要借助政治技巧和公共关系技巧,克服各种地方保护主义、政治壁垒和公众舆论方面的障碍等,以便在全球市场有效地开展工作。

5.深刻变革的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至今,人类在沟通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大规模沟通工具的效率和利用率越来越低。交互式的、个性化的沟通方式为营销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新的思维方式。伴随着制造业(柔性制造,cam,cad)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4ps观点相适应的大宗消费市场终于可以实现极限的细分,呼吁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的营销观点。在战略领域,兼并、收购、剥离等浪潮为全球大企业的分分合合推波助澜。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战略联盟使营销网络超出单纯的“营销渠道”范畴,寻找战略伙伴或同盟者已成趋势。这种营销网络使得一家公司在北美、欧洲和东亚这样的三地市场同时推出一种新产品成为可能,减少了因为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滞后而被富有进攻性的模仿者夺走市场的风险。

信息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的蓬勃兴起将营销带进了“定制营销”的时代。基于信息技术的“营销决策支持系统”使一个公司不仅可以锁定一个细分市场,还可以为每一个特定的顾客定制产品,以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营销方式已不仅仅是展示未来趋势的美好愿望,而是能够在现实中成功地付诸实践。如dell电脑的个性化服务使其成长为世界电脑制造领域的领先者。理论界也由斯坦莱·戴维斯率先出版了主题为“大规模定制化”的专著,近来这方面的论著日见其丰。

全球性的竞争催生了“战略营销关系网络”。在营销网络中,公司可以找到战略性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以求获得更广泛、更有效的市场占有。这种发起于营销领域的战略联盟近来逐渐上升到公司整体战略层面,使得竞争和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得越来越错综复杂。

世纪之交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营销工作也不例外。互联网的交互式、动态性、即时性和全球无障碍等特性使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成为一个最高效的营销工具。“网络营销”方兴未艾,可以预期它还将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营销实践的方式和方法。

正如战略学家魏斯曼所说: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依赖与问题相临的更高的一级,即问题不可能在它出现的那一层面得到解决。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公司如何建立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营销战略和模式,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仅靠传统的营销模式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深刻认识现代竞争的本质,确立基于整体竞争的营销理念,在企业战略的层次上规划核心能力,重整营销资源,重建营销模式,构建稳定高效的营销网络,进而掌握市场,赢得竞争的主动,才能获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这就是基于整体竞争战略的营销观“深度营销”,也是营销领域最新的研究和实践趋势。

营销论文范文篇3

店面要学会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向公众有意识、有目的地传播店面的有关信息以影响和改变公众的态度、意见和行为,扩大店面的社会影响,形成对店面有利的舆论环境。通过有效的利用媒体来扩大店面的知名度和提高店面的美誉度。现今的宣传策略可以有以下几种:

1.1媒介宣传策略

它是店面宣传最基本的策略,根据媒介性质、形象定位、公众特性、目标定位、宣传费用、店面经营战略,市场战略等,选择最恰当的宣传媒介,组建最佳的媒介体系,在最恰当的时机推出媒介宣传作品,以期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它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来进行。

1.2活动宣传策略

店面利用顾客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参与愿望,设置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宣传店面的各种信息,展示店面形象和商品形象,从而提高店面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店面形象。它的载体是“活动”形式,而不是媒介,呈现出来的是一个“运行过程”。比如麦当劳在“六一儿童节”组织店面里的小朋友进行游戏,来宣传其健康、卫生、营养的食品观念。

1.3明星宣传策略

根据店面形象定位、公众定位、公众的明星崇拜潮流等,聘邀合适的体育明星、文艺明星、政府要人、社会功臣、公众领袖等人士宣传社会组织的方式。如周杰伦对诺基亚手机专卖店的宣传,突出其中音乐手机的功效。

1.4赞助宣传策略

店面通过赞助一些以公益性、慈善性、服务性、娱乐性、大众性为主题的社会活动展开宣传,使顾客对店面产生好感。如蒙牛乳业对超级女声的赞助,成就了其家喻户晓的知名度。

店面的宣传还包括店面广告,特别店面门头广告,店堂内灯箱广告和商品包装广告。以前店面广告只是占据零售点固定的位置,作为传达的工具。而现在,店面广告还能担负诱导购买的重任。包装广告更是节省了陈列费,却能收到显著的效果,并且可以将商品的包装设计成诱发消费者下次购买的媒介。如雕牌肥皂的五联包装,给消费者以量多价优,超值实惠的感觉,故其销量一直非常可观。

据统计:70%的消费者逛商店不知道买什么,随机购买者占多数,一般平均逗留时间在15分钟,75%的人是在5秒当中决定的,在一个产品区域前停15秒,而能够在15秒内吸引顾客目光的,除了商品本身之外,就是商品陈列。所谓的店面商品陈列并不是把几箱商品往商店的过道或门口一放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使这堆商品活起来。如元祖蛋糕店,在窗明几净的橱柜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蛋糕,透过玻璃看过去,蛋糕颜色漂亮,制作精良,显得十分诱人。产生这种效果,除本身的品质外,很大一部分来自人工营造——在柜子上方有一排彩色射灯,灯光直射柜内食品,每个食物下面都垫着一个白色的圆形小垫儿,这一切配之以柜子洁白的“大背景”,使得柜内蛋糕格外诱人。

2员工是店面营销的灵魂

员工是店面最重要的资源,店面必须要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让其有成长的空间,只有这样员工才愿意和店面一起并肩作战。如何才能让员工有效地进行店面营销,提高店面的销售额呢?

2.1像招待朋友一样接待顾客

员工应该把顾客看做是自己的朋友,给予礼貌、热情、细致、周到的服务,只有这样顾客才会感觉到亲切与温馨,才有愿意进一步了解的意愿。

2.2用微笑给顾客家的感觉

世界旅店巨子希尔顿说:“我宁愿住进虽然只有残旧的地毯,但能处处见到微笑的旅店,而不愿走进一家只有一流设备,却见不到微笑的宾馆。”通过微笑,与顾客进行情感沟通,使顾客感受到温情,还可以祛除营业员与顾客之间的陌生感,迅速拉近距离,使双方敞开心扉。

2.3用言语打动顾客

微笑是以魅力征服顾客,言语是以行动打动顾客,并促使顾客下决心购买。员工的言语是否热情、礼貌、准确、得体,直接影响店面的形象,也影响顾客对商品和服务的满意度。

3了解需求是店面营销的目标

店面营销的最终目标就是在营销人员头脑中能清晰地划分出顾客的主要需求与次要需求,从而良好的将店面的物品销售出去。

3.1了解需求的原因

(1)尽量避免被动营销情况的出现。被动营销会给店面营销过程带来一系列的危害:错过销售的时机,不容易取得用户的信任,无法体现顾问式服务;因此,营销人员要借此了解客户需求是否明确,向有明确需求的顾客和没有明确需求的顾客介绍、销售产品的时候采取有所区别的营销方式。

(2)不同客户对需求的偏好程度不同,必须了解每一位顾客更偏好哪些方面,对症下药才能打动顾客。

(3)使客户对营销人员产生信任感,从而愿意听从营销人员的建议。

(4)为介绍产品奠定基础,相对减少反对意见。

(5)实现真正的顾问式销售,体现店面营销人员专业亲和的特色。

3.2了解需求的原则

(1)使客户体会到了解需求的目的是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满足其需求,便于客户同营销人员配合。

(2)在了解需求的过程中,要始终令客户感到很尊重他以及他所陈述的意见。

3.3了解需求的方法

(1)观察。客户的外表、行为举止、与他人的谈话等只要仔细留意,在很多的时候都能帮助店面营销人员发现客户的需求,从而为有针对性的销售做好准备。但是,仅靠观察是无法判断客户的真正需求的。

(2)询问。营销人员在开始介绍自己的产品之前,应该先主动地询问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对产品的了解程度,营销人员可适当地加以提示;营销人员向顾客提问的方法,对顾客是否能够将自己的需求明白地展现给营销人员有很大的影响。

(3)聆听。聆听是优秀营销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他们可以在聆听中了解到顾客的真正需求,并使顾客认为营销人员对他是尊重的;切记不要打断顾客的讲话,不管顾客讲的是对是错,都要耐心听完;努力记住顾客的话,如果在以后的销售过程中能够重复顾客说的一些话,顾客会觉得受到了尊重,从而对商品的好感也会增加,最终增加了销售成功的机会;做一个积极的聆听者,不仅要用点头或者表示赞同、听明白的短句表示对顾客的话语在认真听并理解了,并可以适时地发问,比一味点头称是或面无表情站在一边更有效;若有不清楚的地方最好请客户再讲一遍。

(4)思考。客户因其产品知识的局限,可能没有准确地讲出他们的真实需求,因此需要营销人员通过思考,分析客户的真正需求;客户的需求可能原本就不明确,需要营销人员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通过思考分析,帮助其找出真正的需求。

(5)核查。优秀的营销人员在与客户的沟通过程中,每讲五句话会有一句是在核查自己的理解;通过核查可以避免对客户的需求产生误解;核查时,用自己的话表述客户的需求,请客户判断准确与否,并观察客户的反应。

(6)响应。使用肢体语言表示认同或鼓励客户继续陈述;重复交谈中的重点信息;对客户提出的问题,给予简短的回答;不断观察客户的反应。

[论文关键词]店面营销;店面宣传;商品陈列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蓝海”的开创,店面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企业和商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店面营销这个销售工具,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卢岱元.店面营业人员职业化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7-168.

[2]程华汉.店面销售情景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9-220.

[3]刘永炬.活化终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8-90.

[4]马克•詹金斯.以顾客为中心的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92-94.

营销论文范文篇4

从营销学的观点出发,寿险营销就是指通过挖掘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设计和开发满足投保人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且通过各种沟通手段使投保人接受这种商品,并从中得到最大满足的过程。具体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和预测,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行为研究,新险种的开发,费率的厘定,寿险营销渠道的选择,产品的推销以及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二、我国现有寿险营销模式与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现有的寿险营销模式

所谓“模式”按字面理解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具体到寿险营销模式应该是指较为成型的、大家都可运用的销售方式。决定寿险营销模式的因素很多,如法律因素,历史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及企业的产品、战略因素和渠道的选择及其组织等,但我们认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渠道因素,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渠道方面探讨我国寿险营销模式。

在美国友邦进入上海之前,我国的寿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营销,也没有个人寿险的概念,业务以团险为主,销售方式主要是公司的业务员和行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一时期寿险的销售还带有大量的行政命令手段,并至今还在产生影响。1992年友邦进入上海,将个人人这一行销方式引入国内,随着平安及中国人寿和太保在全国推行个人人制度,这一销售方式发展迅猛,并成为国内寿险营销的主要渠道。总体看,目前的寿险营销已经形成个人业务以个人人为主导,团险业务以业务员直销和兼业为主导的营销模式,各公司没有明确的市场区隔目标,以圈地为主;产品没有本质区别;营销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

(二)现有寿险营销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渠道单一。个人与团险业务员在行业中占居绝对主导地位,而经纪、直销等渠道所占份额微不足道,既限制了保险业的发展,又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2.以产品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现有销售模式下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产品,出现同一客户拥有同一公司不同销售渠道的多张保单,同一公司多头服务的现象,不仅浪费企业成本,而且影响保险企业在客户中的品牌形象,也不利于建立和培养长期忠诚客户群。不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模式还造成保险企业间的经营方式雷同,各保险企业间没有明确的市场细分目标,产品大同小异,以同一产品应对各个层次的客户,体现不了个性化的营销特征。3.中介严重不发达、不规范。由于体制及观念的原因,中介特别是经纪人在我国一直处于空白,近年虽然开始发展,但举步维艰。与国外相比,不仅数量少,而且由于成立时间短,经验少、规模不大,专业人士缺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部分处于求生存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垄断因素等原因,中介的发展出现不规范的现象,如兼业的强制保险、乱收手续费,经纪人缺乏合理的佣金标准等,严重扰乱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发展。在现有营销方式下,保险公司地级市以下的分支机构主要行使展业职能,与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的职能重合,形成的是一种竞争,而不是合作关系。

4.个人人定位不明确。从法律定位讲,个人人与保险公司属委托关系而不是劳动合同关系,但由于个人人的特殊性,保险公司对个人人的管理方面采取了一些类似员工的管理形式,如培训和考勤等,有的公司为了留住特别优秀的个人人,还采取了代为办理养老保险的措施。这使得社会上对个人人的定位产生误解,加大了保险企业对个人人的管理难度。5.人海战术,经营粗放。由于个人人队伍的增长能迅速带来保费的增长,而目前各保险公司都采取了跑马圈地的策略。令人担忧的是,在保费快速增长的压力下,个险盲目增员的方式也开始波及到团险队伍的发展管理,对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的思路

(一)促进中介机构的发展

现在中国保监会已经放开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区域的限制,使保险公司可以结合本公司实际,根据当地业务情况,决定是采取设立分支机构,或通过保险中介机构,还是采取组合各种销售渠道的方式开展业务,而不是仅仅靠层层设机构、铺摊子、上人员来开展业务,这有利于保险公司,尤其是新公司在较短的时间内拓展业务,有利于保险公司将核心竞争力转到产品设计和服务创新上来。进一步开放保险公司经营区域将有利于鼓励保险公司走集约化、效益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利用保险中介机构开展业务,大大地减轻了保险公司在营销管理方面的压力。显然保监会决心要改变目前保险中介弱小、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过多的局面,这个政策从客观上给了保险中介机会,而对一些老牌公司的老网点有较大冲击。(二)发展网络营销

与传统保险营销模式相比,保险网络营销具有如下明显的优势:1.经营成本低。保险公司通过网络销售保单,可以省却目前花费在分支机构网点及营销员上的费用。保险险种、公司评介等方面在信息电子化后可以节省印刷费、保管费。通过降低保险总成本可以降低保险费率,更好地吸引客户。2.信息量大,且具有互动性。网络就如同一位保险专家,不仅随时可以为客户提供所需的资料,而且简洁、迅速、准确,大大地克服了传统营销方式的缺陷。客户有什么要求和问题,可以在网上直接与保险公司联系。借助互联网,顾客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系统,获得诸如公司背景、保险产品及费率的详细情况,顾客可以随意访问多家保险公司的系统,比较其产品的价格。从中选择最合适的险种。3.节省营销时间,加速新产品的推出和销售。新产品设计出来后,几乎无需其他环节就可以立即进网,供顾客选择。由于网络的存在,投保人也用不着等待销售代表回复电话,可以自行查询信息,了解保险产品的情况。而且保险网络营销还具有24小时随时调用的优势,减少了市场壁垒,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三)大力拓展其他营销渠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营销模式正试图重整游戏规则,如“媒体营销”、“电话营销”、“方案营销”等全新的营销模式将被中国寿险界首次引入。

1.媒体营销。所谓媒体营销是指保险公司利用大众传媒等工具传递公司和产品信息的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方式一改寿险业过去几乎不做广告的传统,通过高密集度的广告投放吸引目标客户。2.电话营销。这种方式将完全抛弃现在银行保险、个人和团险营销模式,而引用“电话营销”手段。保险公司拥有庞大的电话营销队伍,营销人员将致电客户、介绍保险并询问是否有投保意愿。3.方案营销。传统的销售是以产品为导向。而方案则创造了一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全新模式,即从卖产品到卖方案。客户需要买什么样的保险产品,什么的险种最适合你的家庭,公司提供这样一个解决的方案给你。这就是所谓的“方案营销”。

虽然个人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位居寿险营销主流地位,但国际寿险界现有的各种营销方式却将在中国陆续出现。多层次营销方式并存,借助科技手段营销模式创新将成为寿险界的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寿险营销模式创新保险商品网络营销媒体营销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国寿险公司面临的新情况,提出现在寿险的营销模式需要创新,并提出了,媒体营销,电话营销、方案营销等几种创新的营销模式,可供寿险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参考文献

营销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笔者结合当前政府在旅游营销中的现状,分析了政府在旅游营销中的角色定位,探讨了政府提高营销策略的对策措施。

一、政府在旅游营销的目标和作用

1.树立旅游地的中长期形象和战略发展目标

政府参与营销旅游地,主要的目标和作用在于,树立旅游地的中长期形象和战略发展目标。绝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饭店、旅行社、景点等,为了竞争和生存,其经营战略重点往往只考虑短期,调查预测和具体经营行为也都是短期的,这种短期战略,必然忽视对大量全局性的、具有战略价值的和不具有直接产出性的营销的投入。

2.解决旅游业和与旅游相关的众多子产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培育旅游地的现实活力和长远成长力

现实经济生活中,信息一般是不完全的,而且获得信息往往要付出成本。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信息成本会影响到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和资源配置效率。在旅游产业中,信息的密集性有着特殊的意义。旅游产业中主客体之间、客体和媒体之间、主体和媒体之间存在大量的供需不相等和信息不充分的分布特征。很少有其他领域能像旅游那样把信息收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旅游服务的无形性、旅游设施的不可移动性和旅游产品的非存贮性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无形的旅游服务在销售时是无法展示的,而且通常在远离消费地点被预先销售。

3.政府用强有力的策划活动和热点盛事活动,增强区域旅游的吸引力和被关注程度

许多旅游经济研究学者认为,一个旅游地的形象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得到维护、扶持和提高;通过大量的媒介宣传,提高正面的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和独特点是吸引旅游者的惟一选择。热点盛事活动,往往是一个城市景气的关键所在。没有政府参与,单个企业不愿或无力承担这些外溢效应很明显的活动。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不同的目的地市场之间争夺游客的格局是此消彼长,一直缺乏热点的旅游地,最终会被旅游者淡忘,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政府营销的重点是“整个目的地及其旅游产品”。政府应运用其影响力,以“经营城市”的理念,调动有效资源,宣传城市形象,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同时,做好市场调研、指导、管理、服务于企业,努力使营销工作科学、高效。

二、提高政府旅游营销的对策措施

1.准确把握政府旅游营销的定位

政府营销的重点是“整个目的地及其旅游产品”。政府应运用其影响力,以“经营城市”的理念,调动有效资源,宣传城市形象,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同时,做好市场调研、指导、管理、服务于企业,努力使营销工作科学、高效。政府部门应该做什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准确定位目的地形象,围绕该主题加以推广。政府营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形象。为了达到预期效果,首先,政府在确定营销方略之前,必须对目的地形象进行明确的定位。其次,组织具有足够份量和影响的目的地形象推广活动。

第二,抓宣传,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俗话说:“不怕不挣钱,就怕不宣传。”宣传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旅游市场上,无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如果不重视宣传工作,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距离,都将不断扩大,买卖双方的信息就得不到沟通。

第三,把握好旅游市场调研与营销决策的关系。旅游市场调研基本功能是收集、加工、提供市场信息,为营销决策服务。做好旅游市场调研工作,是政府的职责。优秀的营销策划创意来源于现实,来源于对现实大量信息的占有、分析和提炼。政府利用自身的资金、人才优势来进行这项系统的、繁杂的工作具有自身的先天优势。

2.协调好政府营销和企业营销的关系

在旅游营销推广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应该是明确分工、摆正位置。

首先,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明确角色,才能唱好一出戏。香港的旅游促销,就有声有色。政府推出口号“动感之都”,展示各项内容,给人以形象的冲击。而企业则埋头做事,各尽其责,冷热兼顾,显得有条有理。

其次,要调整思路,抓住重点。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的促销资金有限,必须用在刀刃上。政府的职能就是宣传形象、塑造形象。成都市请大导演张艺谋拍城市形象宣传片,利用名人效应,就起到很好的效果。5分钟的影片,甚至没有解说词,就突出一个主题:“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没有讲可以玩几天,定位准确,形象突出,真正起到了宣传城市、经营城市的作用。

最后,要抓住“龙头”、带活全盘。这些角色中,旅行社是最重要的角色,它既要根据市场需求采购原料(六大要素作为基础),又要有针对性的做成产品,还要想方设法推销出去,使产品成为商品,成为牵头的“卖家”。最近,四川省六家主要旅行社和六个世界遗产景区,联合制作《四川世界遗产之旅》的产品手册,改过去单一的形象宣传,把形象和产品结合起来,把针对游客的社会宣传和旅行社的促销网络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开创了宣传促销的先例。因此,抓住“龙头”,带动全盘,才是一步好棋。政府在旅游营销推广方面始终是领袖的角色,高瞻远瞩,把握全局,统领团队,这是成败的关键;企业则各显神通,短兵相接,争取胜利。利用各自优势,形成团队力量,旅游营销推广就一定会有好的回报。

参考文献:

营销论文范文篇6

现在,品牌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标记了。按照营销学权威p道尔的解释是:“品牌是由一种保证性徽章创造的无形资产。”费尔德维克是著名的广告商bmp公司的执行董事。在过去的大约20年里,该公司开创性地使用较完善的研究技术来了解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品牌,是20世纪90年代营销发展史上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进步之一。它是用来解释成功品牌与不成功品牌之间区别的一把钥匙,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1、有利于产品参与市场竞争

首先是品牌具有识别商品的功能,为广告宣传等促销活动提供了基础,对消费者购买商品起着导向作用。其次,有法律保护的商标专用权,将有力遏制不法竞争者对本企业产品市场的侵蚀。第三,商誉好的商标,有利于新产品进入市场。第四,名牌商品对顾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

2、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

品牌是商品质量内涵和市场价值的评估系数和识别徽记,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精心维护品牌的商誉。对产品质量不敢掉以轻心,害怕砸自己的牌子。创名牌的过程必然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过程。

3、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

品牌是销售过程中。产品品质和来源的保证,有助于消费者购买自己偏好的品牌,以得到最大的满足。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有助于消费者的损失得到补偿。

二、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

那么如何才能使企业品牌战略更好的实施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

商业企业的经营者,首先是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的经营者,要通过学习现代商业知识,和了解国内与国际商业发展的形势,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深刻认识,实施品牌战略,是现阶段,争夺市场份额,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手段之一。更是商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应有贡献的一个大途径。有志于商业的经营者、企业家,应从这样的高度和理念,树立起强烈的品牌开发战略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紧迫感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

2、选准市场定位,确定战略品牌

商业企业通常经营的商品种类,少则成百上千,多则成千上万。实施品牌战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发展这么多的品牌商品。而是经过市场调查,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开发一、二个品牌(通常一个品牌也就足了)。目前,全世界的大品牌也不过五百强,大企业集团也不过五百强。关键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使消费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开发的同质化商品,要体现出异质性。唯其这异质性才是品牌开发的成功之处,关键所在。这一异质性是要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来开发的。所有著名品牌正是开发到了这一在同类别产品中的异质性才获得成功的。这一异质性就是跟着市场走。

3、利用信息网,实施组合经营

品牌一经开发,就要以最快的速度上网。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高速信息公路,可以实现最快的组合经营。其一,新开发的品牌迅速上网,不仅可以迅速进入新品推进的导入期,推广营销、拓展市场,还可大量节约必要的广告宣传投入,这种投入是开发任何一个新品所必需的,而且是巨大的。因为上了网,这一投入节约了,而市场却开发出来了。而且是以最快的速度开发的。其二,新品信息上网,能以最广阔的视野寻求到贸易伙伴。如果上了垒球信息网络,那这个视野就是全球性的。寻求到的贸易伙伴越多,那么,组合营销的程度就越深,收效当然也就越大。其三,随着信息网的普及,网上购物将成为销售的最佳渠道,而这又成为组合营销最直接的组成部分。所以,实施品牌战略,不可不运用信息网。

4、运用资本经营,加快开发速度

开发资金不足,可能是当前商业企业在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但不能以此为理由等待,更不能因此而放弃开发。一个发展现代商业国际通行的做法是运作资本经营,以加快品牌开发的步伐。资本运作的形式是通过兼并,收购、转让、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等方式,嫁接和引进国际国内现成的品牌。创立品牌是品牌发展的初级阶段,经营品牌则是品牌发展的高级阶段。从美国商品品牌的发展过程来看,已经历经了创立品牌——经营品牌——买卖品牌的三步曲。我们不妨借鉴这个经验,实行品牌的资本经营。到底是运用资本经营去收购、兼并别人的品牌,还是将自己的品牌运用资本经营转让、有偿使用,特许经营出去,这要从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有资本经营的理念,懂得买一个好的有市场的商品品牌,就等于买到了一个好的市场。时下,这种品牌资本运作经营,在国际上已司空见惯,在国内也已屡见不鲜。

5、营造优良的开发环境

商业企业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除了企业的内部环境之外,还要有一个优良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我国这样刚刚走向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过早地失去政府行为是不行的。商业企业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要争取到政府的政策扶持。这是一定不可少的。首先要争取到品牌开发的资源优化配置。商业企业要将开发的品牌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争取到政府有关部门在人、财、物等开发基本资源上的优化配置。当然这种政府行为的优化配置在目前条件下,主要是请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牵线搭桥,从而打下品牌开发的资源基础。二是争取到一个好的市场环境。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打破目前尚存在的地方保守、垄断、割据等“围墙”。而这种环境是实施品牌战略很忌讳的环境。只要这种环境不改变,品牌战略就难以成功。所以,商业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时,一定要争取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解决好这个开发环境问题。三是寻求法律保护神。品牌开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离开了法律的保护,不是被夭折,就是会流失。到头来辛辛苦苦一场空。所以,依靠政府的支持,营造一个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环境,将是实施品牌战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总之,21世纪,现代企业战略的重点在于最大限度地创造强势品牌,从而保证企业投资获得长期的根本性的利益。中国加入世贸之后,最终决定企业品牌命运的不是价格,不是产品,也不是跨国竞争者,而是我们自己。

营销论文范文篇7

营销创意是有计划的营销应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对于行业竞争相对激烈的行业来讲尤为重要。营销创意又别有其明确的行为目的,更具有明确的产品卖点创意。营销创意,不仅是产品策略的创意,还包括品牌创意,广告宣传创意,企业形象创意等。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创意的系统工程,创意能使企业保持永恒的魅力,激发企业永远追求的时代特色。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与产品创意相比都不逊色。营销创意是整个营销策划过程的基础,是决定营销策划的前提。营销创意的一个根本就是营销周期,根据不同的营销周期需求进行不同的营销创意。

2营销创意在计划营销过程中的作用和实现

2.1营销是创意还是过程

一谈到营销就想到创意。创意必须以科学、严谨的营销管理过程为基础,与各种营销组合工具密切配合才能起到促进销售、占领市场的作用。我国企业终于有很多认识到了做广告的重要性。中央电视台标王的价格也是一再攀升,前年秦池以[xc牛1.tif,jz][xc牛2.tif,jz]牫亿元的天价中标,去年爱多又每天付给中央电视台[xc牛3.tif,jz]牭万元的广告费,各厂家也纷纷大打广告牌。不能否认,广告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一批国内企业脱颖而出,但是靠广告的一鸣惊人并不能使企业长治久安,获得市场竞争的胜利也不仅仅只靠广告、彩电、[xc牛4.tif,jz][xc牛5.tif,jz]犇等。家电的降价风潮又再次证明:在万般无奈之下,我们的企业又拿起了最笨拙、最原始的竞争手段———价格战。实际上,在没有任何成本优势基础上的价格战既削弱了对手又损害了自己。

营销是一个过程,是分析、规划、执行和控制,是从市场研究、确定目标市场、产品定位到策略规划、计划实施、效果反馈的完整过程,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完美组合。我们只看到宝洁公司的广告做得好、做得凶,可他们的分销渠道、人员推销照样出色,相反,重庆奥妮的百年润发广告虽然效果极佳,但分销却拖了后腿。松下彩电的品牌价值要高过长虹,但其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售后服务做得不好,限制了其市场的扩张。

2.2营销是用过程来生产创意

营销既然是一个过程,它前期的市场研究与产品开发就显得特别重要,前期的工作做好了,后期的推向市场则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香港李锦记历经百年而不衰,在今日香港市场中更是调味品的排头兵,这和其严谨科学的营销管理是分不开的。李锦记的营销组合其实很简单:广告+分销,在电视、广播、包装等家庭主妇最可能接触的各种媒体中大作广告,并在电视节目和超市中做现场演示,教授人们如何使用这种调味油。同时注意产品分销渠道的畅通和广泛,实现在各大超市、便利店的最大销货率,既让顾客知晓又能处处、时时能够买到。成功的营销组合使产品获得了极大成功,李锦记的销售额增长了一倍,稳居同行业首位。

营销不是故弄玄虚的花架子,不是神秘不可知的玄学,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只有在科学基础上强调营销的艺术性才是正确的态度,因此在企业内部实现营销管理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当务之急。

对营销的理解不能停留于表面的浮光掠影,而应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去做营销,去抓营销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要将市场与企业联系起来考虑问题。在借鉴各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企业应有选择性地采取以下措施建设自己的营销系统:

第一,在企业内部成立市场部,对消费者和社会需求发展方向进行持续不断、仔细严谨的调查与研究;

第二,在组织机构上设立营销副总,全面统筹规划企业的营销过程,对市场研究与开发负全责;

第三,建立与顾客的紧密联系,广泛征求顾客意见,并及时反馈给最高决策层;

第四,将产品开发同市场研究紧密结合,使社会需求变动迅速反映到产品开发上来;第五,成立战略小组,对产品在市场中的现状与发展、营销手段的效果与不足进行定期的评价与反馈。

3营销执行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执行看似简单,但却是整个策划过程中最难操作的环节,可行性较强的策划是最适合市场的。因此策划与执行并不是两条无法相交的曲线,而是必学结合在一起的同心圆。完善的营销执行计划是执行力的源泉。有这样一种值得关注:企业执行力差的原因,很大成都上在于销售人员不能正确执行公司政策,一方面是因为销售人员缺乏正确的意识,另一个方面则是销售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因此,管理者总是希望让销售人员接受大量的培训,通过培训来改变认识,提高专业技能,从而强化执行力。这是一个误区。管理者往往忽略了分析自己,执行力差的根源恰恰是管理者造成的:不少管理者将目标与计划等同起来了,认为自己制定了企业的策略发展目标,就等于制定了策略的执行计划,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执行力的关键在于销售人员行为的一致性。这中一致性不是来自于策略目标,而是来自于营销执行计划。但是很多企业的整体策略思想都再管理者一个人的大脑中,平常都是通过与销售人员之间的沟通来推动策略执行的,这就存在一种状况;经常沟通的人容易理解管理者的策略意图,而不常沟通的人则只能依靠自己的理解行事,偏差也就难以避免了。做好营销执行计划,关键在于:一要准确定位,二要明确目标,三要确定预算,四要合理分解,五要有效转化,六要强化规范,七要动态跟踪。制定营销执行计划时,不仅要考虑整体层面,还必须注重对策略的分解,要通过时间,产品,渠道,区域等各方面来丰富执行计划体系,同时以具体的施行方案,确立具体的执行步骤。抓住了这几个关键点,就能够通过营销执行计划来统一,规范销售人员的行为,从而迅速提高策略的执行力。

4营销执行与营销创意的保障

营销创意是建立再一个有明确目的的营销策划过程中,是一个综合决策的过程,而营销执行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和执行的过程,是保障一个营销决策执行的保障平台。只有具备良好的营销管理保障体系才能使优秀的营销倡议和计划得到顺利的执行。策划与执行能力是并存的,产品的性质不同就要因案而异,但涉及的具体执行方式是可以重复的。营销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的过程,过程管理是提高营销执行能力的主要保障手段。在营销执行的过程当众,更好的进行管理和控制,保障过程管理有效,营销执行的过程中要求我们要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并在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找到相应的对策,以有效保障营销执行力的提升。也可说营销执行力的保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再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手段执行正确的政策。

5结束语

营销计划的执行和创意是整个有计划营销活动的前提,是企业管理者对计划营销的定位和目的的决策,其企业管理者和其企业团队对营销目的营销手段及方法综合的判定。营销执行是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体现,再建立完善的执行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且具备良好的执行管理保障体系才能使优秀的营销创意和计划得到顺利的执行。

参考文献:

[1]郭国庆市场营销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许梦博,新经济与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企业研究,2002年第四期

营销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营销伦理;营销道德;营销伦理失范

一、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

(一)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思想。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源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儒家文化,儒家伦理中的义利观是其主要思想基础。“义”指道德规范,要求人和企业自觉做合乎情理的事情;“利”则指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所谓“义利观”,即如何来认识和妥善处理义与利问的关系或矛盾,应用到商业领域就是“见利思义”的商业经营理念,“取之有义”的商业行为准则,“先义后利”的经商战略和“重义轻利”价值判断。总结我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的顾客观,讲究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一诺千金;勤俭敬业的自律观,讲究勤奋节俭、敬业自律;以和为贵的竞争观,讲究和气生财、办事不成仁义在;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观,讲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

(二)西方道德评价的一般理论。西方伦理学家依据结果或过程的标准,将道德评价分为功利论和道义论。功利论是19世纪西方颇有影响的伦理学观点,从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开始,经过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长期争论,由英国哲学家威廉·葛德文和切勒米·边沁系统地建立了其思想体系,最后由约翰·斯图阿特·穆勒进一步完善而成。其核心思想是以行为的后果是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或效用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其强调把行为的后果作为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依据。与功利论相反,道义论认为某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该行为本身内在的正当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伊曼努尔·康德、英国哲学家威廉·d·罗斯及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等。道义论强调评价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基于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引致的结果,而行为本身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是否遵守了义务,这些义务是由人们的直觉和经验归纳出来的。

(三)西方营销道德评价的具体理论。西方三大营销道德判定理论主要包括显要义务理论、相称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英国学者罗斯在1930年出版的《“对”与“善”》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于“显要义务”或“显要责任”的观念。所谓显要义务,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人们自认为合适的行为,主要包括六条基本的显要义务,即诚实、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不作恶。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相称理论,认为应从目的、手段和后果三方面综合判断营销行为是否道德。目的指从什么出发点来行事;手段指使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及此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后果指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包括行为人意欲达到的结果,也包括不为行为人所期望但能被行为人预料到的结果。社会公正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1971年提出,该理论从一种称作起始位置的状态出发,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公正系统,这一系统所适用的伦理准则是力图使弱者利益得到增进,或至少不会因强者的剥夺而使弱者变得越来越弱,并认为正当的行为就是重视和尊重人的各种基本权利或与自由的正义原则相一致的行为。

以上有关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分别从各自角度提出了企业营销道德的评判标准及应有的社会责任等道德观念,不仅成为早期商业伦理的主要评判准则,更为现在的企业营销伦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思考基础。

二、营销伦理本身的综述性研究

(一)国外营销伦理理论综述。国外学者对营销伦理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研究同实证分析相结合,侧重从伦理角度分析营销战略与决策,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综合应用伦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多门学科的方法。美国乔治顿大学的n·克瑞奇·史密斯与哈佛大学的约翰a·奎里奇于1993年合作出版的《营销伦理》一书系统分析了营销中的伦理现象,并收集了大量的案例材料。欧洲学者相关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于1989年由豪斯特·斯特曼和阿尔彻特·卢安编辑的由30位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写的《企业伦理学》及英国西蒙·韦布利的《公司原则和企业伦理章程》。另外,国外学者还建立了许多研究企业伦理及营销道德的研究机构,并在学校开设了营销伦理的相关课程。

(二)国内营销伦理理论综述。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现代企业营销伦理的研究。谢建明于1994年最早呼吁企业加强营销道德建设,甘碧群教授也于1994年提出应当重视对企业营销道德的研究。专门探讨营销伦理的论文约有100多篇,有影响的专著有六本:《宏观市场营销研究》(甘碧群,j994)、《企业营销道德》(甘碧群,1997)、《市场营销伦理》(王淑芹,1999)、《企业营销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寇小萱,2001)、《营销伦理》(王方华,周祖城,2005)和《道德营销论》(高朴,2005)。我国学者对于营销伦理的研究,主要从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及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三方面进行探讨。在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方面,寇小萱(1999)早期研究认为营销不道德现象主要体现在商品生产及销售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竞相降价带来的恶性竞争及欺诈消费者等行为。近年来国内学者大都认为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失范现象,赵银德(2004)就提出了营销策略组合中的伦理挑战。另外,郑冉冉(2005)重点强调了市场调研方面侵犯他人隐私、弄虚作假等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刘秋民(2006)认为在产品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售后服务中同样存在道德问题。在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方面,周利国、毛瑞锋(2006)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营销伦理失范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重要原因是市场竞争体系和政策法规环境不健全,社会文化基础是文化环境和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建设,主观原因是企业领导者个人的道德素质低下,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为营销伦理失范准备了土壤。朱丽叶(2006)进一步将以上原因分为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及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在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法: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新闻媒体、行业监督作用;树立社会市场营销理念;塑造良好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另外,阎俊、陶平(2003)从政府、行业、社会、企业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较全面的提出了治理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具体措施。三、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

国外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范围拓展到新兴的服务营销、绿色营销和一些特殊行业的营销领域,如保险营销、银行营销、医疗营销、药业营销等,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为规范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支持。九十年代营销伦理向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多个学科的新方法和新理论也被引入到对营销伦理的研究,由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新营销伦理问题的出现,学者又将其扩展到跨文化营销、网络营销和数据库营销等领域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营销、保险营销、跨文化营销、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及产品包装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刘向晖在2003年分析了网络营销伦理失范的负面影响及产生根源,并提出遏制网络营销中不道德行为的对策,2005年他又提出网络营销伦理水平的两维模型并探讨了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的不同选择及企业制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时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陈璟菁(2006)对保险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建立了保险营销伦理决策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提出我国保险营销伦理建设的对策措施。何伟俊(2001)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营销的反伦理现象并提出跨文化背景下建构市场营销伦理体系的对策。张喜民、李鹏(2005)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市场营销的道德问题,并提出如何约束和规范跨国公司在华营销行为的设想。冯巨章(2006)主要从跨国公司营销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来分析跨国公司在我国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田剑(2006)重点分析了跨国公司营销伦理问题的成因。施祖军(2005)结合绿色营销的定义及特点,阐述了绿色营销三个主要的伦理涵义。李珂、李纲(2006)对体验营销中的伦理冲突及其诱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体验营销的伦理意义。刘安民、罗秋明(2002)提出产品包装应反映市场营销伦理道德思想的要求。韩晓莉(2006)详细论述了违背产品包装道德的危害并提出符合营销伦理道德的包装原则。

四、营销伦理研究现状的评价

营销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营销伦理;营销道德;营销伦理失范

一、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

(一)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思想。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源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儒家文化,儒家伦理中的义利观是其主要思想基础。“义”指道德规范,要求人和企业自觉做合乎情理的事情;“利”则指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所谓“义利观”,即如何来认识和妥善处理义与利问的关系或矛盾,应用到商业领域就是“见利思义”的商业经营理念,“取之有义”的商业行为准则,“先义后利”的经商战略和“重义轻利”价值判断。总结我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的顾客观,讲究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一诺千金;勤俭敬业的自律观,讲究勤奋节俭、敬业自律;以和为贵的竞争观,讲究和气生财、办事不成仁义在;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观,讲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

(二)西方道德评价的一般理论。西方伦理学家依据结果或过程的标准,将道德评价分为功利论和道义论。功利论是19世纪西方颇有影响的伦理学观点,从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开始,经过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长期争论,由英国哲学家威廉·葛德文和切勒米·边沁系统地建立了其思想体系,最后由约翰·斯图阿特·穆勒进一步完善而成。其核心思想是以行为的后果是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或效用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其强调把行为的后果作为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依据。与功利论相反,道义论认为某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该行为本身内在的正当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伊曼努尔·康德、英国哲学家威廉·d·罗斯及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等。道义论强调评价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基于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引致的结果,而行为本身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是否遵守了义务,这些义务是由人们的直觉和经验归纳出来的。

(三)西方营销道德评价的具体理论。西方三大营销道德判定理论主要包括显要义务理论、相称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英国学者罗斯在1930年出版的《“对”与“善”》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于“显要义务”或“显要责任”的观念。所谓显要义务,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人们自认为合适的行为,主要包括六条基本的显要义务,即诚实、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不作恶。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相称理论,认为应从目的、手段和后果三方面综合判断营销行为是否道德。目的指从什么出发点来行事;手段指使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及此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后果指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包括行为人意欲达到的结果,也包括不为行为人所期望但能被行为人预料到的结果。社会公正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1971年提出,该理论从一种称作起始位置的状态出发,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公正系统,这一系统所适用的伦理准则是力图使弱者利益得到增进,或至少不会因强者的剥夺而使弱者变得越来越弱,并认为正当的行为就是重视和尊重人的各种基本权利或与自由的正义原则相一致的行为。

以上有关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分别从各自角度提出了企业营销道德的评判标准及应有的社会责任等道德观念,不仅成为早期商业伦理的主要评判准则,更为现在的企业营销伦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思考基础。

二、营销伦理本身的综述性研究

(一)国外营销伦理理论综述。国外学者对营销伦理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研究同实证分析相结合,侧重从伦理角度分析营销战略与决策,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综合应用伦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多门学科的方法。美国乔治顿大学的n·克瑞奇·史密斯与哈佛大学的约翰a·奎里奇于1993年合作出版的《营销伦理》一书系统分析了营销中的伦理现象,并收集了大量的案例材料。欧洲学者相关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于1989年由豪斯特·斯特曼和阿尔彻特·卢安编辑的由30位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写的《企业伦理学》及英国西蒙·韦布利的《公司原则和企业伦理章程》。另外,国外学者还建立了许多研究企业伦理及营销道德的研究机构,并在学校开设了营销伦理的相关课程。

(二)国内营销伦理理论综述。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现代企业营销伦理的研究。谢建明于1994年最早呼吁企业加强营销道德建设,甘碧群教授也于1994年提出应当重视对企业营销道德的研究。专门探讨营销伦理的论文约有100多篇,有影响的专著有六本:《宏观市场营销研究》(甘碧群,j994)、《企业营销道德》(甘碧群,1997)、《市场营销伦理》(王淑芹,1999)、《企业营销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寇小萱,2001)、《营销伦理》(王方华,周祖城,2005)和《道德营销论》(高朴,2005)。我国学者对于营销伦理的研究,主要从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及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三方面进行探讨。在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方面,寇小萱(1999)早期研究认为营销不道德现象主要体现在商品生产及销售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竞相降价带来的恶性竞争及欺诈消费者等行为。近年来国内学者大都认为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失范现象,赵银德(2004)就提出了营销策略组合中的伦理挑战。另外,郑冉冉(2005)重点强调了市场调研方面侵犯他人隐私、弄虚作假等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刘秋民(2006)认为在产品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售后服务中同样存在道德问题。在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方面,周利国、毛瑞锋(2006)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营销伦理失范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重要原因是市场竞争体系和政策法规环境不健全,社会文化基础是文化环境和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建设,主观原因是企业领导者个人的道德素质低下,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为营销伦理失范准备了土壤。朱丽叶(2006)进一步将以上原因分为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及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在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法: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新闻媒体、行业监督作用;树立社会市场营销理念;塑造良好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另外,阎俊、陶平(2003)从政府、行业、社会、企业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较全面的提出了治理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具体措施。三、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

国外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范围拓展到新兴的服务营销、绿色营销和一些特殊行业的营销领域,如保险营销、银行营销、医疗营销、药业营销等,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为规范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支持。九十年代营销伦理向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多个学科的新方法和新理论也被引入到对营销伦理的研究,由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新营销伦理问题的出现,学者又将其扩展到跨文化营销、网络营销和数据库营销等领域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营销、保险营销、跨文化营销、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及产品包装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刘向晖在2003年分析了网络营销伦理失范的负面影响及产生根源,并提出遏制网络营销中不道德行为的对策,2005年他又提出网络营销伦理水平的两维模型并探讨了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的不同选择及企业制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时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陈璟菁(2006)对保险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建立了保险营销伦理决策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提出我国保险营销伦理建设的对策措施。何伟俊(2001)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营销的反伦理现象并提出跨文化背景下建构市场营销伦理体系的对策。张喜民、李鹏(2005)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市场营销的道德问题,并提出如何约束和规范跨国公司在华营销行为的设想。冯巨章(2006)主要从跨国公司营销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来分析跨国公司在我国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田剑(2006)重点分析了跨国公司营销伦理问题的成因。施祖军(2005)结合绿色营销的定义及特点,阐述了绿色营销三个主要的伦理涵义。李珂、李纲(2006)对体验营销中的伦理冲突及其诱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体验营销的伦理意义。刘安民、罗秋明(2002)提出产品包装应反映市场营销伦理道德思想的要求。韩晓莉(2006)详细论述了违背产品包装道德的危害并提出符合营销伦理道德的包装原则。

四、营销伦理研究现状的评价

营销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人物关系网络;自然语言处理;精准营销;包装产品;结构化信息

互联网中的web文本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物社会关系。在基于web网页的人物关系网络构建研究中,kautz等[1]根据人名在个人ag尊龙app主页和合作论文等文档中的共现频率构建了命名为re-ferralweb的社会关系网络。mika等[2]通过人物共现关系开发了flink网络社区系统。chang等[3]利用贝叶斯概率模型计算wikipedia中人物实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人物关系网络。姚从磊等[4]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发掘网络文本中人物关系。王鹏等[5]利用个性化的图书推荐算法构建了基于社会网络的图书推荐系统。在基于纯文本的人物关系网络构建研究中,jing等[6]通过多种统计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从而构建相应的人物关系网络。elson等[7]通过识别文学作品的两个对话角色构建人物关系网络。camp等[8]利用svm分类器对人物关系进行分类并构建人物关系网络。赵京胜等[9]应用计算语言学技术和复杂网络技术,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构建社会网络。彭成等[10]提出了一种以实体关系抽取技术为中心的社会网络构建方法。精准营销是指在精准定位的前提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11]。人物关系网络可为企业经营者、市场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服务于包装产品精准营销。同时,自动发现web文本中隐含的人物关系网络对于精准营销、好友推荐等应用也十分重要。在包装产品领域web文本中,研究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构建人物关系网络的方法非常有意义。所以,笔者利用基于树核函数的人物关系抽取技术训练得到svm分类模型,再将该模型应用在包装产品领域人物关系网络挖掘中,为包装产品的精准营销提供决策依据。

1人物关系网络构建技术

1.1基于ace语料库的人物关系网络组成。自2000年开始,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组织了自动内容抽取(automaticcontentextraction,ace)评测,目的是在机器学习技术基础上解决用户在进行海量信息检索、比较和判断时面临的困难。在ace中文语料库的633篇新闻文档中,标注的人物关系类型有静态的人物社会关系(per-soc)和动态的社会交互事件(contact)转化的社会交互关系,每种大类关系又被细分成具体的小类。它涵盖了家庭成员关系、商业伙伴关系、社会交互关系、书信电话交互关系等多种静态和动态人物关系。基于ace语料库的人物关系网络构建需经过图1所示的人名实体识别、关系抽取、共指消解等步骤。1.2构建人物关系网络相关处理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人名实体识别的准确率很高,已接近商用化。其任务就是自动标注待处理文本中的人名、地名等命名实体。可采用成熟工具stanfordnamedentityrecognizer来实现中文人名实体识别任务。除此之外,仍需经过以下关键技术处理。1.2.1实体间关系抽取。对于人物实体关系抽取是人物关系网络中的核心步骤,其目标是通过一个句子中与两个人名实体相关的信息,判断这两个人名实体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存在何种关系。采用的方法是基于树核函数的人物关系抽取技术确定句子中的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其关键技术是准确刻画实体相互关系的结构化信息,即保留句法树中的哪些部分作为结构化信息表达形式。zhang等[12]实验证明最短路径包含树形式的结构化信息取得了最好的性能。文中在最短路径包含树的基础上,根据新闻人物关系实例的长语句文本特点,通过删除冗余信息和引入动词语言学特征,在人名实体的父节点加入同义词词林等语义信息来提高人物关系抽取的性能,同时使用重采样技术[13]解决语料库正负例样本不平衡的问题。为了充分利用实验语料,按照五倍交叉验证原则,将关系实例按照5∶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最终获得基于ace语料库的人物关系模型文件。1.2.2单文本指代消解。在自然语言描述中,指代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现象,单文本指代消解是将篇章内的指代现象进行消解形成指代链的过程,例如指代链“他、总统、奥巴马”等实体词,指的都是同一个名词性实体“奥巴马”。为了更准确地构建人物关系网络,指向同一个人名实体必须合并为同一个结点,从而提高人物关系网络的表现力和实用性。文中将人物实体关系抽取得到相应的关系模式泛化,使用新的关系模式重新检索语料库文本的方式来解决单文本指代消解问题。1.2.3跨文本指代消解。跨文本指代消解是判断不同文章中的实体引用是否为同一个实体的过程,它的任务是将多个篇章中指向同一实体的所有指代词形成同一指代链。其中“多名”现象指的是同一实体在不同文本中有不同的指代词,“重名”现象指的是不同文档中的相同指代词指向不同的实体。针对跨文本指代消解问题,首先将两对同样的人名实体(实体名称及实体关系均相同)存在于不同的文档中的关系实例合并,然后将指代消解问题转化为分类问题,采用成熟的svm分类模型解决跨文本指代消解中的重名消歧和多名聚合问题。经过以上步骤,将抽取到的人名实体间的关系作为网络的边,相应的人名实体作为网络结点,归并掉冗余的边和结点后即形成人物关系网络。

2包装产品营销中的人物关系网络

2.1基于包装产品营销中的人物关系网络组成。从包装领域文本中挖掘人物关系进而构建人物关系网络包括web网页提取、分句、分词和词性标注、句法分析及关系实例生成、人物实体关系抽取、指代信息处理等关键步骤,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对于人物实体关系抽取部分,首先将基于ace语料库的训练文件和手动标注的少量包装产品领域文本的训练实例归并为新的训练实例,通过svm分类器训练得到基于包装产品领域文本的人物关系模型文件,再对手动标注的大量测试实例进行预测,得到人物关系抽取的实验性能指标。2.2包装产品营销中的人物关系网络处理方式在包装产品的精准营销中,运用人物关系网络表达的包装领域人物关系,帮助用户筛出所需要的信息,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在人物关系网络处理中需要进行如下的处理方式。2.2.1web网页提取。以“全国先进包装企业名单”中200家企业门户网站作为实验数据来源,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大量包装领域相关网页。根据网络爬虫抓取到的网页布局特点,编写脚本程序提取网页文章的标题和正文,按照网页为单位保存至对应的文档中;紧接着采用正则表达式过滤文档中的噪声信息。2.2.2文本预处理首先,将文档中的“句号、感叹号、问号、省略号”作为句子终结符进行分句;然后,采用中科院计算所的词性标注工具ictclas进行分词,分词工具还提供人名实体信息的词性标注;最后,根据上述词性标注的结果,凡是含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人名实体的句子即为候选句。2.2.3句法分析及关系实例生成。首先,采用句法分析工具charniakparser[14]对候选句进行句法分析,获得完整的句法树信息;然后,将候选句中人名实体按照不同组合生成相应的关系实例,并在关系实例的当前两个人名实体的词性结点的相应位置加入标记结点;最后,依据结构化信息生成算法对完整句法树进行定向裁剪后生成关系实例。2.2.4人物实体关系抽取。根据ace标准语料库中训练实例和少量新标注的包装产品领域文本的训练实例,充分训练svm分类器,得到新的分类模型文件对包装产品领域的大量测试实例进行关系抽取与分类,最终得到包装领域web文本中蕴含的人物关系。2.2.5指代信息处理。指代信息处理有助于提高人物关系网络的真实性及表现力。根据分类模型抽取的人物关系实例,自动提取两个实体,并标注实体间相互关系。由于包装领域文本的绝大多数人名实体即为其人名全称,不需要进行指代消解。对于极少部分的指代现象采取人工归并的方式处理,例如“西南地区销售经理、王强、他”为同一指代链,则使用名词性实体“王强”替代。根据人物关系抽取获取到的结点和边,构成了基于包装领域文本的人物关系网络。

3实验与结果分析

文中采用常用的准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和对应的加权几何平均值(f1-measure)作为人物关系抽取性能评价标准。它们的定义如下precision=c/t(1)recall=c/n(2)f1-measure=[p×r×(1 β2)]/[(p r)×β2](3)其中,c为被正确分为某类的实例数,n为测试样本中某类的实例总数,t为系统识别出某类实例的总数,p为准确率,r为召回率,β是召回率和准确率的相对权重(文中)的β值取1)。表1中的“ace和web”两列展示了基于ace语料库和包装领域web文本两种文本来源所蕴含的人物社会关系数量,表格的最后三列展示了在包装领域web文本中进行人物关系抽取的实验性能,total是per-soc和contact两类实例综合在一起计算时的性能平均值。准确率和召回率均取得了较好结果,这表明包装领域web文本的语言结构类似于ace语料,同时也证明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人物关系网络挖掘方法具有较好的领域可移植性。在ace语料库训练实例的基础上,加入少量包装领域文本的训练实例后生成的分类模型文件可以用于挖掘包装领域的人物关系网络。从实验结果还可以看出,ace语料库中文本以人物-社会关系中的家庭和商业伙伴关系为主,而包装领域文本以社会交互事件中产生的社会交互关系为主。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