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工程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2-06 17:32:57
生态农业工程范文篇1
1.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1)不合理的施肥理县为成都市的三线蔬菜基地,农田用肥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轻微量元素的“三重三轻”的倾向,加之长期以来,农民撒施、表施化肥现象普遍,肥料没有施入根部土壤,既造成肥料大量挥发和淋溶损失,肥料利用率低,又易导致面源污染。(2)不合理的用药生产实践中群众对化学农药的科学认知有限,贪求治疗速度,用药量大,有些农户将3~4种农药复配使用,间隔3~4天喷1次药,加之营销、使用中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又非常薄弱,致使化学农药各种负面影响得不到有效控制。另外,使用空间和使用接触者,并非是在安全操作和严格防范下进行,致使水体污染等。(3)不合理的用膜我县种植作物大都采用地膜覆盖,每亩每季的投入量平均6kg左右,作物收获后大都没有及时回收和处理,致使废旧农膜无处不在,部份还残留在土壤中。(4)不合理的种植方式理县自1987年建成成都市秋淡蔬菜的三线基地至今已有20余年,基地地蔬菜1年可种植2~3季,20多年年来一直进行连作,大都没有进行合理的间套及轮作换茬。
2.自然条件较差理县属典型的干旱与半干旱高山峡谷地区,山势陡峻,山谷纵横,夏秋雨季明显,伏旱频繁,冬季寒冷,干燥晴朗,降水稀少,日照强烈,农耕地坡度大,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水土流失严重。
3.产业化程度低、农户的科学意识差主要表现为加工和营销队伍发展缓慢,规模小、层次低,缺乏管理,名牌产品少,缺乏创新,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还需提高。
4.农村清洁能源的比例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县部分高半山的农村能源还是以薪柴为主要燃料,占全年生活用能的60%以上,每户年均消耗薪柴2000~3000kg,长期以来造成薪柴量的减少及资源的减少,对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我县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及做法
1.狠抓农业安全农业安全主要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即杜绝任何影响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劣质农产品,包括致病的微生物、过多的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等超标。造成农产品质量变劣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人为是我县的主因,其改进措施如下:(1)广泛宣传培训,提高农户的科技素质一是要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多种大众媒体的作用,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生态农业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意识;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普及农业生产安全知识,使农民掌握安全生产的技能,并组织农村乡土人才、专业大户、经纪人赴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切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科学合理地使用农业投入品首先,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包括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沃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要环节,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取堆、沤、积、造等措施大积、大造有机肥料,大力推广有机肥,推广绿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农户增施有机肥,施用配方肥。其次,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培训农户切实有效地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包括积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采取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严格执行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加快普及推广性信息引诱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药物的防病治虫先进实用技术。(3)加强农膜等农业、工业废弃物处理动员农户做好田园清洁工作,收集废旧膜、废旧垃圾、植物枯枝落叶等废弃物,移出田外进行集中焚烧处理。并积极鼓励多渠道、多途径回收农膜,切实提高塑料农膜的回收率。同时加强对乡村企业、民办企业、私营企业的环境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发展绿色工业。(4)加强领导,强化监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建设,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好本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县政府应把生态农业建设的指标细化,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同时,要加快理县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土壤肥料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提升监测检测能力。切实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和化学投入品监督监测工作力度,且县级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加大市场的执法,共同推进全县农村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
2.积极推广农业生态工程技术,选择适宜的生态模式按各乡(镇)村的区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生态农业工程技术及适宜的生态模式。(1)农田生态建设工程全县实施以沟、渠、田、林、路合理配置、水、土资源的科学利用,实现高产稳产优质的农田建设为主的生态农业工程。一般包括:改造中低产田生态农业工程;高产稳产农田生态农业示范工程;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生态农业工程;配套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导的综合治理生态工程。同时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大积大造有机肥,推广间套种、轮作、换茬等技术。(2)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建设工程全县推广以提高林木覆盖率为主的生态林业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3)农牧复合循环利用型生态工程以牧业建设为突破口,建立巩固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工程。根据资源条件,当地养殖习惯,建立适度规模的养殖基地。推广秸秆过腹还田,建立一个合理的生物链,形成良性的农牧生态系统,如“猪-沼-果(粮、菜)”等模式。(4)庭院(园)生态经济工程发展巩固小康型庭院(园)经济,主要有:立体种植型、种养结合型,住宅生态化等。生态住宅:上有太阳能,中有电气化,下有沼气净化池。(5)观光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是在具备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开发观光农业,如通化乡的卡子村,佳山村等。
3.强化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农业的产业化以构建产业基地为基础,加工转化为龙头,商品市场为载体,龙头企业为核心,生态效益为目标,坚持“基地化建设,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商品化经营”的原则,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打基础,产业化链条来延伸,市场化经营来牵动,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1)抓基地、优布局,实现结构的生态化立足于秋淡季蔬菜基地和特色小水果基地等建设,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及区位优势,以村或一个气候区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使其体现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多层性,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良性循环: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行一业为主,多业结合,农、林、牧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不断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二是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使各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模拟生态系统的链网现象,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充分利用时间,合理配制农业生物,增加农业经济收入和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2)积极推动各类龙头企业的的组织建设在产业(包括阿坝州)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采取一些优惠措施,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建立一些有特色并带有方向性的食品生产基地:推进种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专业村,以户、场为单位,养鸡(蛋鸡、肉鸡、)、肉兔……等。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运作,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向着有利于建立比较优势产业的方向配置,以科技逐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发展订单销售、连锁经营、农超对接、配送服务、网上营销等现代市场营销模式。加快“请进来”进程,让外来的“高僧”到理县念活市场经。
4.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适应公众的绿色安全消费需求,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的标准化运行机制,普及推广实用实效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强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指导和控制,建立从“田间”到“餐桌”有案可查的“产品档案”。完善质量安全问题责任追溯、媒体曝光等制度。
生态农业工程范文篇2
关键词:沼气;农业;系统;能值
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系统,能够有效地将农户养殖生产、种植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系统形成能流和物流合理转换的闭合生态链,在局部和整体上达到经济和环境等多重效益。早在上世纪80年代,沼气利用模式已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得到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应用,全国各地区都开展了沼气工程建设。近年来,农业部提出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国内多地区逐步兴起高产低耗的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模式,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为原则,倡导资源减量化和循环利用,达到生态系统能量多级循环利用和物质的良性循环。能值分析方法是以自然价值为基础,将系统中各种生态流和经济流转换为能值,对自然环境生产与人类经济活动进行统一评价,定量分析系统结构、功能与生态经济效益的一种常用方法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工业生产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以及区域生态系统发展可持续性的分析、评价与比较。为科学评估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综合生态经济效益,本文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分析农业循环模式的能值流,并综合评价其生态和经济效益,以期为这种循环模式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及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为省辖地级市,以境内金华山得名。界于东经119°13′-120°47′,北纬28°32′-29°41′。东邻台州,南毗丽水,西连衢州,北接绍兴、杭州。南北跨度129km,东西跨度151km,土地面积10942平方公里,为浙中丘陵盆地地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境内山地以500~1000m低山为主,分布在南北两侧,山地内侧散布起伏相对和缓的丘陵。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较多,有明显干、湿两季。春早秋短,夏季长而炎热,冬季光温互补。盆地小气候多样,有一定垂直差异。灾害性天气频繁。全年日照时数为1667.5h,降水量为1489mm,平均气温17.9℃。金华光、热、水条件优越,时空分布不均衡。
(二)研究方法
系统以小规模养猪场为平台,将种植、养殖、沼气池功能区构成系统能源转换系统,经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产热和发电,沼渣、沼液用来浇灌牧草、蔬菜、桃子等果树等,形成物质多极循环利用的循环复合生态系统。本研究以“生猪养殖一沼气工程一蔬菜种植”循环农业模式为研究对象,应用能值进行分析比较。1、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获得2013年研究区完整年度生产记录数据及当地气象部门的气象数据,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太阳能值。em=od*uev式中,em为太阳能值,sej:od为原始数据;uev为能值转换率。2、环境条件监测的方法与原理。本项目应用了一种基于网络的农业环境无线远程监测系统,通过rs—85总线将生态农业现场的数字传感器与计算机连接,组成现场实时监控系统,通过gprs无线模块与移动gprs网络和公共互联网连接,将现场采集数据实时发送并存储到远端数据库服务器。同时,应用java 技术,实现信息在网络上的动态和共享。系统借助于移动无线通讯技术,采用与internet技术标准及交换数据服务器相匹配的设备,实现与互联网的联接。3、监测系统设计。在试验农户的温室、沼气池、池内气体部分与温室内各放置3个温度传感器,监测沼气池内外的温度变化;在沼气池内的气体部分放置1个气压传感器,实时反映沼气池内气压的变化;在温室的中部放置co2传感器反映种植、养殖共生系统中空气co2浓度的变化。另外,在温室内、外放置光照强度传感器。沼气池作为生态农业的中心环节是整个监测系统的重点,旨在定量反应生态农业模式最适宜的环境条件。
二、“生猪养殖—沼气工程—蔬菜种植”农户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
(一)系统输入、输出物质与能量的测定
本研究项目把养殖场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沼气池3个亚系统。家庭养猪规模100头,沼气池30m3,种植面积1350m2,详细记载系统和亚系统2013年一年内各输入和输出成分及数量。种植业各作物有机能和无机能投入项通过调查获得,蔬菜收获后按果实和茎叶两部分测产,家畜对精饲料、粗饲料的采食量和粪尿排出量指标通过调查和饲养试验获得。
(二)能值分析
本系统中,初级生产者的能量产投比为19194000/16260010=1.18其中,化肥、农药的投入占到总投能比:(229600 71050 21500 147060)/16260010=2.9%人力投能占比:1176000/16260010=7.2%沼液、沼渣投能占比:(13921800 693000)/16260010=89.9%在沼气池的循环系统内,能量产投比为:157985000/658134000=0.24每年产生的沼气为2200m3,沼液65600kg,沼渣11500kg。从能量流动分析结果来看,该家庭养殖场小系统内,结构合理,能量和物质基本都得到了合理利用,这样的循环关系增加了产出,减少了废物的排放,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结论
该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还不够,每年产生的沼液65600kg、沼渣11500kg,而在本系统内循环利用的仅9000kg和1500kg,循环利用率仅为13.7%和13.0%。因此,在今后的生产中应在技术环节上加以调整,使沼液、沼渣尽可能在系统内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
作者:陈宏金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妮娜,庞昌乐,陈理,等.利用能值方法评价沼气工程性能[j].可再生能源,2011,29(3).
[2]陈绍晴,陈彬,宋丹.沼气农业复合生态系统能值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
[3]蓝盛芳,钦佩,陆宏芳.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陈豫,杨改河,等.沼气生态农业模式综合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2).
生态农业工程范文篇3
1.1农民观念上的排斥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和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广大农民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另外,由于资金投入、技术服务、文化素质以及社会经济大环境等方面的限制,造成农业新技术在推广应用中难度大、周期长、短期效果差。我国的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都因为质量管理不规范、资金保障与技术服务不到位等各种原因而先后衰落,给农民造成了思想上的阴影。
1.2沼气生态农业推广技术上的困难
沼气生态技术是以沼气应用技术为纽带,连接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各技术的综合体系,这套体系随着各种专门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也受到这些专门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组合方式的制约。在各地的实际推广中,形成了以甘肃省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五配套”模式、以辽宁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四位一体”模式、以广西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猪—沼气—果”模式。然而,在推广过程中,不同地区农民掌握沼气技术的程度不同,沼气配套技术的发展状况等因素,都对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实际困难。另外,不同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是自己先研究学习然后再进行本地示范性的推广,这一过程也不同程度地对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影响。
1.3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种,沼气生态农技推广同样也需要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况且沼气生态农技推广又是集沼气建设、种植、养殖为一体的系统性的工程,就更需要丰富的资金支持,完善的政策支持。从目前来看,资金方面,虽然广大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但因为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无法在农业发展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缺少政府财政的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就无法保障。在政策方面,虽然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但目前国家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法律体系来保障生态农业的顺利推广。在农村侵占耕地、乡镇企业污染等干扰着生态农业的建设,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行为仍很突出。
2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中的困难与对策
2.1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的生态农业观
为了解决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中思想观念上的问题,离不开宣传教育。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政府、学校及新闻出版单位等是教育宣传的主力,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及农民技术培训等渠道系统的分期的组织各级干部和农民,进行专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让他们认识到国家开展此项浩大工程的重要意义,让他们在内心引起重视,通过教育,让他们掌握生态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消除思想上的排斥。
2.2联系各地实际情况,加快技术研究
各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生态农业发展的全局为出发点,集中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研部门,抓住适合当地生态农技的关键性问题,规划好推广项目及资金,设置推广区域示范点,开展与之配套的相关技术研究。重点要研究出适合本地的沼气建池技术、种养配套技术、日常管理技术,研究出不同模式的沼气生态农技体系,让农民有选择的空间,用先进完善的技术来支撑沼气生态农业的发展。
2.3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国家把推广沼气生态农业技术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战略任务,大幅增加沼气建设的资金投入,这是广大农民发展沼气农业难得的机会。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上,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沼气生态农业的巨大意义和影响,积极争取国家的建设项目和资金,并切实的投入到应用推广当中,积极推出相关政策,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3结语
生态农业工程范文篇4
1.1“三品一标”认证面积逐年增长。建平县“三品一标”认证总面积329万亩,其中:有机食品认证面积为32万亩(耕地22万亩,林地10万亩),产量为6.42万吨,有机食品认证企业6家,认证产品47个;绿色食品认证面积57.8006万亩,产量为54.0605万吨,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3家,认证产品28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209.5万亩,产量为144.25万吨,无公害认证企业6家,认证产品1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布于朱碌科镇、白山乡、张家营子镇、八家国营农场等全县29个乡镇场街。1.2化肥施用强度降低。将一定区域内作物全生育期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施用总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既能保证作物产量,又减少化肥用量。主要采用的技术方式有总量控制、区域配肥、有机替代等,2017年全县农作物亩均节肥1.856kg,总节肥3248.05万t,亩均增产74.03kg,总增产12.955万t,亩均增效168.12元,总增效29421.35万元。1.3秸秆利用率逐年提高。建平县秸秆总量常年在150万吨左右,2014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量113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5%;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量达12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0%;2016年秸秆综合利用率预计达到90%。其中:2014年秸秆还田规模52万亩,62万吨;2015年秸秆还田规模60万亩,72万吨。规模较大的平整地块全部实现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山坡梯田全部实现整秸覆盖还田。1.4土壤无重金属污染。自2012年10月开始,建平县逐年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工作,进一步明晰建平县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布、特征等基础信息。建平县农产品产地面积276万亩,共计取样点1380个,经普查,建平县土壤无重金属污染和其它化工污染,适合发展生态农业。1.5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利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土壤改良剂、配合推广深松深翻、测深施等技术,构建合理耕层,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发展思路
2.1强化组织,完善机制。生态农业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统一协调,分工管理的运行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体系,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各项规划。2.2加强宣传,增强意识。尽管《农业法》对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有原则性的规定,但还需要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自觉提高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意识。2.3加大投入,持续增长。要依据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以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投入机制。2.4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面上求发展,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特别要搞好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为生态农业的规模发展提供经验。
3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是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作为农业大县,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任重道远,我们应该从长远出发,立足建平实际,加快生态农业建设,为建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春.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2]骆世明.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来[j]地理研究,2008,22(1):20-22
[3]顾进飞.生态农业进展的制约因素[j].农业环境与进展,2012,15(2):8-9.
[4]卞有生.生态农业基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
生态农业工程范文篇5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1.农田生态工程即按照推广农田优化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积极调整结构,稳定粮田面积,强化用养轮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物质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扩大复种面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其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城镇郊区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蔬菜、瓜果生产面积;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其二,调整作物结构。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改变单一、僵化的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粮面积在种植业面积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衔接配套,协调发展。其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作物单产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农田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中低产田良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林果生态工程这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实施林果生态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其二要调整林业布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集体林场为主的商品林生产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态系统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栽培外,还要搞好畜禽养殖配套,形成林果立体种养生态系统,以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提高品质。林果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建设项目。
3.养殖生态工程养殖生态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单一养殖传统模式,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搭配,连接种植业,配套沼气,巧用食物链,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调整优化草山草坡草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创立名牌,经过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经转变,逐步建设区域性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副则副、宜工则工”的原则,适合山区型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型”“、共生型”“、立体型”“、庭院型”“、节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几种类型。
4.生态能源建设工程在农村能源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这是一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工程。在贵州山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气工程。应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抓规模化推广与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工程技术实施与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推广扩大示范成果,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推动山区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科学利用秸秆还土还田,也是山区型生态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生态农业工程范文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应用研究
最近几年,青海省省委、省政府继续完善扶持政策,将以建设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为重点,按照“四区两带一线”战略布局,在东部地区重点打造西宁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海东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在环青海湖牧区重点打造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柴达木地区重点打造海西统筹城乡一体化农牧业发展示范区;在三江源地区重点打造三江源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区和黄南有机农牧业示范区。建设黄河谷地农业综合开发带、湟水沿岸高效农牧业发展带,兰青—青藏铁路沿线特色农牧产业发展轴线,并将继续以园区建设为载体,鼓励扶持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进驻园区,努力形成产业化聚集、园区化发展、生态化建设、规模化经营的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格局。
1生态农业含义分析
1.1商品性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性既是现代农业的特征之一,也是生态农业的的基本特征。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能力低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多数都是自给自足。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生产者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除了满足自己需求之外,大部分产品用来满足市场需求。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小农生产模式被规模化生产模式所取代,尽管现阶段现代农业体系中生态农业的发展规模比较小,但是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要大的多,更好的体现出农产品的商品性特征。
1.2生态性
生态性是生态农业的典型特征,从传统农业向着生态农业发展在时间上是继承发展的结果,也就是生态农业不能脱离传统农业而单独发展,生态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共性是生态,是和生态环境相容和和谐发展。相同的是生态农业和传统农业都是按照生产规律开展生产,如合理轮作、间作、套种和有机肥施入等,不同的是生态农业更加体现出科技性,生产过程中积极应用高科技技术,通过人工手段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符合生态要求。也就是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适应性,而传统农业由于生产技术、设备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只能被动的适应生态环境,无法很好的体现出生态性。
2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应用研究
2.1“公司 基地 农户”发展模式
这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以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以农业生产基地为基础,农户广泛参与的一种发展模式,能够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公司 基地 农户”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中要选择具有地区特色和优势农业项目,更好适应市场需求。该种模式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适合农户种植等特点,通过生产基地和农户的示范带动逐渐扩展到其他农户,促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地方龙头企业统一收购,打消了农户农产品销售疑虑。同时,企业能够紧密把控市场动态,能够保证生产数量和生产质量,从而不断增加农产品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青海地区特色农业产业主要有青稞、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近些年,地区结合自身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公司 基地 农户”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加速土地流转进程,同时还能够进一步降低农民群众的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2.2“专业合作社 农户”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农民通过参股、土地使用权流转发现现代生态农业,这种模式有利于保护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同时还能够更好发挥出地区的区位资源优势,通过农民群众自发组织合作组织,农民群众自发加入,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组织化程度。“专业合作社 农户”发展模式的推广,不仅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还加快了青海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程,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在青海的生态农业发展中,“专业合作社 农户”发展模式是主要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形式灵活,方便管理,能够显著提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发展模式由于政策扶持不到位,融资难度比较大,管理制度不健全,在今后发展中还需从管理、技术、资金、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2.3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设施农业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化技术,人为的为作物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以科学施肥、科学灌溉、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要手段开展病虫害防治,以植物共生互补促进农业实现良性循环。最近几年,青海省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大棚,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农民经济收入进一步提升。
作者:孟克 单位:青海省乡镇企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对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思考[j].郝朝晖.统计与决策.2005(14).
[2]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探讨与现实应用[j].李广祖,张吉国.山东经济.2005(04).
[3]论以畜牧业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j].李书民,杨邦杰.中国发展.2005(02).
生态农业工程范文篇7
1南阳市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现状
农业生产是生物环境和社会生产劳动相互交织、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农业生产活动的客观物质基础,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道路的选择.
1.1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南阳市位于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4.5~15.8℃,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活动积温为4688~5125℃[2],满足一年两熟制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地形地貌多样,气候立体垂直分布差异明显.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除了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外,还有黄豆、绿豆等较高经济价值的的小杂粮品种分布;蔬菜品种为大陆菜种;油菜、棉花、烟叶、花生、辣椒等经济作物具有较强的资源和品种优势;中药品种,五味子、丹参、石、杜仲、麝香等有一定的声誉;林木资源丰富,材树种有近350种,如华山松、红豆杉、黄檀、水曲柳等.现有水库、塘堰等水利工程的蓄水量已达24.4亿立方米.
1.2社会经济实力相对薄弱,资金、技术和人才缺乏南阳市工业起步较晚,虽然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初具规模,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企业面临困境.乡镇企业在较低的起点上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经营分散、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使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农民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当前生活消费和修房建屋,再生产能力不足.财政收入仍然农业财政.工业和城市发展依靠农业积累资金,极有限的资金反哺农业.
1.3农业基础脆弱,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原有的农业水利设施无人负责,年久失修,大量被限制毁损.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44%,农业生产受制于天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且涝、风、雹等各种自然灾害发生也较频繁.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以人畜为动力.手工操作为主,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业资源的优势没有发挥,农业生产机构和布局还不尽合理.耕地的大量减少,人口的增长过快.农业生态环境,仍然处于边治理边破坏的状态,特别是水质的污染日趋严重.还有些山区、库区,农业生产落后,在正常年景仅仅解决温饱问题.以上存在的问题,有些有长期积累下来的,也有些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以后新出现的.
1.4人口剧增,人均资源占有量锐减由于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有限的农业资源负荷不断加大.1993年到2003年间,全市人口由890.8万增加到1014.4万,2010年全市人口达到1160万,耕地面积由1983年的91.4万公顷,到2010年减少到82.5万公顷,人均占有量下降到0.07公顷.人口的剧增,粮食消耗量的增加和污染的加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重了资源的衰减.
1.5农业资源浪费严重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有些地方搞掠夺式经营,毁林开荒造地,陡坡开荒,毁坏植被及过量开采,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5.7%;同时,由于受农业投入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耕地机耕深翻率低,土壤耕层变浅,偏施化肥,忽视有机肥的施入,土壤有机含量降低,土地退化趋势加快.
2南阳市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农业生产的发展,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发挥地区优势;又要服从经济规律的要求,是新农业生产产业化.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目标,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无情破坏正在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持续农业是人类在反省了几千年来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的沉重教训后所提出的发展战略[3].农业生产增长源来自于人的劳动、自然资源、资本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自然资源是固定有限度,资源利用量的扩张提供的增长潜力也必然是有限的.因此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变劳动、资金和技术与资源的投入组合.在资源量一定的情况下,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增加资本、劳动的投入、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从而创造出农业生产不断增长的无限源泉.自然资源是生产增长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在自然资源中,除恒定资源外,再生性资源会因为过度开发利用而丧失再生性,非再生性资源也会因为利用而耗尽,农业资源基础并不是永恒的.如果农业的资源日益枯竭脆弱,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保证农业的持续增长.农业持续发展除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外,关键还要正确处理“吃饭”、“增收”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当前的生活和实现农民致富的同时,为未来的发展储备经济实力和资源基础.按照持续农业的基本准则,南阳市农业发展首先应遵循公平原则[4],持续发展涉及当前利益和未来利益之间的关系,用牺牲当前生产的办法储备资源和利用破坏资源的办法求发展都是错误的,南阳市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消除贫困,因为贫困是破坏资源的根源.其次注意维持农业生产系统的回复力,农业生产极易受到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冲击,缺乏回复力的农业生产系统就会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维护南阳市农业产系统的回复力,就应该改变目前对林地的滥伐和对耕地超负荷利用的生产方式,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维护和改良,改善农业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生产系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三,注意资源使用的有效性,按照对永恒资源应当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应当永续利用,非再生资源应当节约利用的原则,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防止“竭泽而渔”或资源闲置的情况.
3南阳市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3.1增加物质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达到对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全市尚有荒地、荒坡、荒滩近500亩,没有得到利用,就是已利用的农田、林田和水面也不尽合理、经营粗放,生产力很低,故应大力推进土地建设,增强土地肥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第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第三,农电建设今后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必将对电有更大的需求.要继续改善农村用电设备,提高农村用电水平.第四,采用多种途径引进和培养人才.努力调动本地科技人人员积极性,在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引进和推广外地的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第五,南阳市是一个劳动力和其他资源较富裕的地区,在努力发展本地产业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和一些不能就地加工的原料输出,换回经济收入,防止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5].目前,南阳市以围绕农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林业、牧业、渔业、绿色食品、能源综合开发等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已经启动,且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正辐射带动和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地方.在继续搞好原有生态农业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一是唐河、白河沿岸地区养鸡———养猪———水产循环养殖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是发展畜牧业,形成农牧复合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开发、利作饲草饲料资源,搞好秸秆氨化、过腹还田,提倡人工种草和平原区粮、经、草三元种植.三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生态农业工程范文篇8
后现代主义,基于对现代主义、现代性和现代化运动的问题和局限性的反思和批判,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反对现代化运动的哲学和实践,主张复兴传统要素和技术[1],但既没形成统一的“后现代”的概念界定,又未形成系统的“后现论”,且其内部歧异性很大,遭受了很多质疑和批判。后现代思想家大卫•格里芬(davidgriffin)将后现代思潮分为解构性(消除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修正性)后现代主义两个阶段,后者强调后现代与现代性的不可分割,主张后现代对现代的一种辩证的否定,是对现代的反拨和超越[1],或者说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本文中后现代思维是指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思维。后现代主义者揭露和批判现代性带来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带来了理性专制、机器统治、人性淡化、精神空虚、生态灾难等“现代病”,还批判了“主体性”和理性至上主义,批判以普遍性、同一性压制个体性、差异性,最终把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归结为人的审美生活——自由生活的彻底实现,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和超越。后现代哲学家杰伊•迈克丹尼尔(jaymcdaniel)概括现代性的坏处:对地球和传统的忽视,不顾社区利益而过分强调个性,忽视作为科学推理补充的审美智慧或精神智慧,将理性降格为工具理性的倾向,认为一切发展模式都必须遵循西方模式的武断[2]。
王治河也总结了现代性的局限:对自然的帝国主义态度、对传统的虚无主义态度、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对理性的过分迷信、对自由的单向度理解等[3]。于是他们提出发展的“代价理论”和“人类困境”和“世界性难题”等概念,以说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失衡酿成生态危机及负面效应,威胁到人类自身安全,可能导致人类自身的异化和人类文明的毁灭。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进程中,更重视现代性对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这是后现代性所无法替代的,即使现代性发展产生了理性专制、精神荒芜、生态危机等负面效应,这就需要构建一套本土化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性理念和修正方案。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4]。现代农业建立在现性和科学基础上[3],遵循人与自然分离、人与人分离的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思维[5],完全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以农民收入为核心衡量标准,把工业化当作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在生产中广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高强度耕作技术,投入大量高水平的无机化学产品,进行某单一品种的工厂式、规模化地连续耕种,虽然短期内确实取得了巨大成果,满足了人类对农业增长的消费需求,“无止尽的成长、无止尽的财富、无止尽的权力、无止尽的机械化及自动化虽然可以(暂时地)带给少数人财富和权力”,但“它迟早会给所有人带来毁灭”,这是因为现代农业并非以人类健康、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为旨归。
现代农业将“工业化农业”作为唯一生产模式,把城市化当作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道路,这种“同一性思维”是一种极端的“霸权”,“金钱至上”,最终造成土地的掠夺、健康的损害、石油的巨耗、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灾难、经济的外部性、社会公平的损害、文化的侵蚀与异化等弊端[5]。于是后现代主义提出“建设性后现代农业”的概念,倡导“和谐”,即和谐的思维方式、和谐的生活方式、和谐的责任伦理及和谐的审美旨趣,具有生态性、可持续性、可再生性,和谐、多元、感恩等特征,以“共同福祉”为旨归,不排斥“大”但“以小为美”,不“反对”现代农业,但“超越”现代农业,是传统、现代、后现代和当代现实的有机整合[5]。后现代农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健康农业”,其首要目的是为“作为整体的人类”提供健康的和愉悦的食品、农业工作和农村生活。因此,只有后现代农业才是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出路[6]。
2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迅速,形成农业型、经济功能型、生态观光型和综合示范型等模式[7]。
2.1美国都市农业:以经济功能为主
美国都市农业注重生产与经济效益,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为主要目标,主要形式是农场与社区互助的“市民农园”,农园以低于市场零售价为参与农园的社区市民提供安全、新鲜、高品质农产品,社区为农园提供固定的销售渠道,社区市民与农园种植者共担生产成本与风险、共享盈利、互惠互利。其都市农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占美国农业生产总面积的10%,其农产品价值占美国农产品总价值的1/3以上[8],增加了区域食品供给,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都市农业还带动了农业观光旅游业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每年参加农业旅游的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创收达300亿美元。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美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各大都市按国家农业区域整体布局及其自身特色,在城市区域中合理规划和布局都市农业网络,形成独特的都市农业景观,使城乡真正融为一体。其中由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五大都市圈形成的带状区域的都市农业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美国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在农业生物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年均增长15.5%,专项拨款达35亿美元[9],并强化农业生物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引导家庭农场在专业化生产中使用新技术,以提高都市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美国农业部每月对世界农产品供求形势进行预测,农业部市场营销局及各地农产品市场报价员共同提供相关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民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在家就可获得农产品价格、品种、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最新数据。此外,各类大型生产资料公司、银行、信用社及农业合作社、农业协会、农贸市场等,共同构成了健全的农产品服务物流渠道组织,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2欧洲都市农业: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
欧洲国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生活品质,对农业价值的判断体现着“崇绿”和“美食”意识。其中,德国都市农业侧重于生态与社会功能。林业在德国都市农业中占重要地位,许多发达的工业城市号称“森林城市”,为减少工业污染,大量植树造林,以农林业改善郊区环境,但减少了农作物种植,农产品主要靠邻国进口。另外两种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园和休闲农庄。市民农园是由政府或农民将其农地租给城市居民,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满足市民回归自然、休闲体验和获取安全食品的需要,市民随自己意愿种植菜、花、草或树,政府不干涉,但农产品不能上市出售。市民农园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市民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园地和条件。目前市民农园的承租者多达83万人,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8]。1983年德国修订了1919年有关市民农园的立法,规定所有都市都有义务将市民农园提供给市民,保证每10户居民中就有一户拥有市民农园[9]。休闲农庄则主要是为了吸引游客到农庄休闲度假,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庄生活和农场生产活动。德国田园都市农业每年创造旅游收入达80亿美元。荷兰都市农业强调农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和农业的社会责任。荷兰实施精细农业发展战略,走农业工厂化、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8],依托国际大都市的外贸优势,借助“温室革命”发展设施农业和出口农业,跻身世界农业强国,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之首,创造了农业神话。其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是家庭农场的集约化设施农业,集约生产经营花卉、蔬菜及奶类食品。阿姆斯特丹与其他几个城市共兴建现代化温室12万亩,其中花卉8万亩,蔬菜4万亩,占全世界温室面积1/4;年生产鲜切花70亿支,盆花5亿盆,占国际花卉市场总贸易额量60%;平均每个农民的年出口额将近百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公顷土地净出口额超过10万元。
2.3日本都市农业:生产、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兼顾
日本都市农业经历了从经济功能转向社会、生态功能的转变。日本都市农业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和中京等三大都市圈,以蔬果生产为主,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园艺栽培和机械化操作,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观光农业,包括市民农园、银发族农园、农业公园、民宿农庄、观光农业、农村留学、自然休养村、体验农业等,发展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等旅游农业;二是设施农业,采用现代科技与农艺、农业设施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三是特色农业,由农业集团建设特色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深层开发[10]。政府重视提升都市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既通过正规学校培养农业劳动者,还为初次从事都市农业的劳动者提供无息贷款、资助学习相关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总之,世界都市农业发展日趋成熟,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型于一体,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经济、人文、生态、社会、服务、示范等功能,借助于先进的科技手段、完善的农业生产流通体系、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及有力的政策支持,深度发掘都市农业的经济、科技、文化及品牌等多种价值,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科技化、标准化、生态化、低碳化和品牌化,真正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城与乡融为一体。它所形成的市民农园、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园区以及融入生态农业理念的现代农业等新形式,正是后现代农业的主要实践形式。
3国内都市农业发展定位及趋势分析
3.1国内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
“十二五”时期,都市现代农业是北京、上海等主要一线城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北京都市现代农业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型于一体,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农业生态服务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杭州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特色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上海着力稳定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武汉完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西安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如表1)。可以看出,它们都注重都市农业的多元化功能目标,提升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及其服务于城市的能力,开始关注农业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农业的生态性与安全性,但并未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仍以居民利益与安全需求为中心,突出农业的经济功能,强调农业的供给保障,相对轻视农业的生态价值,尚未考虑到资源的掠夺使用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累积性后果及长远影响,也未将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列入规划内容。
3.2都市农业的衡量指标体系
对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的倾向性充分地体现于衡量指标上。其衡量指标体系围绕经济效益展开,基本都侧重于农产品供给与安全、产业水平、科技水平、基础设施等量化指标,而在生态服务能力与资源节约方面的指标选取差异大,间接地为经济指标服务。北京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采用亩均化肥用量、生物防治面积所占比重、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冬春裸露农田比率、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5个指标来量化考核农业生态服务的效果,占其指标总数(27个)的18.5%,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设置了“万元农业gdp耗水”指标。然而,杭州和上海都选取4个指标,分别占其指标总数的18.1%(22个)、22.2%(18个);武汉和西安只设置3个指标(如表2)。由此看来,对于农业环境资源方面的指标设置少,未达成共识,既不能反映都市农业对环境资源的要求,也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这是因为,一方面农业环境资源保护及生态服务价值难以用量化,另一方面迫于农产品供应保障与农民增收的压力,追求眼前的农业增长与经济效益,轻视环境资源保护的长远效益,缺乏保护环境资源的实践动力与长远计划。因此,应完善都市农业的指标体系,设计一套综合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的量化指标,加强都市农业生态价值的考核,兼顾环境污染控制、资源循环利用及农业环境综合治理,维护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3.3都市农业发展项目规划
北京市围绕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目标,规划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观光休闲农业提升工程”与“低碳农业推进工程”,还根据都市农业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定了减缓环境影响的具体措施,提升农业综合服务价值。但其他城市并未设计出农业环境资源保护实践方案。其中,杭州设计了“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安全农业工程”和“优质农产品工程”,上海规划“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疫病与植物病虫害防控建设工程”,西安规划“观光农业发展工程”与“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工程”,主要目的都是推进农业升级,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与安全水平,但都缺乏农业环境资源保护的整体方案。由此看来,各城市围绕都市农业经济功能设置发展项目,突出农产品供给保障、安全及产业发展水平,并未将环境资源保护列入实践(北京除外),虽然提出了农业环境资源保护的目标,尚未把资源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落实到发展实践中,轻视生态价值开发,也未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都市农业发展的大前提来对待。
3.4都市农业发展的困境
都市农业发展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包括水、土地等自然资源与空间稀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困境、粗放经营的农业价值开发深度不够、农业整体利益水平低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急需修正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与实践,紧密围绕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深入发掘都市农业经济功能以外的生态服务、旅游休闲、体验教育、文化人文、辐射示范等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的整体利益水平,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以北京为例来分析都市农业发展的困境。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乡对有限资源的争夺更激烈,耕地逐年减少且不可逆转,农业用水被进一步压缩,环境累积性污染的恶果日益凸显,资源瓶颈约束的矛盾日趋突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3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5[11];全市实有耕地332万亩,基本农田28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6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1.4亩)的12%,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工业“三废”、生活废水与垃圾以及农业污染等,除水源涵养区外,土壤、河流、地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区300公里河道有一半严重污染,郊区超过70%的河道被严重污染[11]。城市生活垃圾规模逐年锐增,据统计2008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达672万吨,日均1.84万吨,且每年按8%的比例增长,预计2015年将达日均3万吨,90%以上的生活垃圾被运到京郊填埋,其污染远远超出了环境净化能力。畜禽粪便、秸秆焚烧、地膜残留、化肥农药过量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滋生的病害与有害物质等,造成农业环境累积性污染,使农业环境恶化趋势难以遏制。此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民务农机会成本提高,农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农民增收难度更大。总之,水土资源极度稀缺、农业环境严重污染、生产成本快速上升,成为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使其未来发展更具挑战性。这就急需用高科技引领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发掘农业在旅游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辐射示范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价值。
4基于后现代思维反思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道路
生态农业工程范文篇9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影响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状态。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为了不断满足我国经济的形势发展需求,生态农业应运而生[1-2]。
1生态农业内涵
中国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根据土地形态,适宜土地的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将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结合绿色环保与农业经济一体化,生态农业的品种也丰富起来,可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不断创造可发展方案,同时结合科技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化,促进农业发展[3]。
2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占比非常少,农耕产出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所以在农业发展中,循环利用资源,是当今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生态农业的产生,实现了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2.1改变需求结构。只有完全了解现有的农业产品特性并加以推广,才能促进农业产品快速打入市场。在推广方案的前期,需对现有农作物产品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具体落实农产品需求结构层次,从而制定相应的推广方案,同时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增值、销售等方式相结合推行,并且利用生态优势,创造一条龙型服务方式。另外,加大绿色产品的特殊加工生产,利用不同的加工技术,生产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断拓展销售范围,加快推广成本低、集绿色环保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品[4-5]。2.2加速农业发展进程。生态农业结合了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的精华,且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农耕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对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和预判,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农业活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了经济效益。2.3转变供给模式。目前,我国农作物产品的市场需求在发生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作物产品的市场供给范围也随之拓展,同时对农作物产品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对此,应加大力度洽谈农作产品的进出口合作[6],转变供给模式。当前,我国大部分人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需求,下一步应不断改善农作物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农业“走出去”的步伐,积极提高现有资源标准品质,努力达到品质要求,不断改善国内农作物产品现有市场范围和品质。
3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途径
3.1加快农村改革进程,提高农村经济效益。3.1.1深化供销合作机构发展。在现有经济发展状况下,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村人口占比约60.9%,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需要不断在农村现有的资源下整合方案,建立完善的购销网络信息综合性机构。实现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相结合,推动我国综合服务和专业服务相结合,及时组建社区服务综合性平台。不断创新供销社体制改革,方便实现购买服务和及时转移各项政府职能。3.1.2加快农村其他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均山、均权、均利到户的目标。逐步加快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江河上下游地区的补偿机制。积极整合现有资源,推动林业经济发展,同时完善林权抵押货款等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森林保险及配套服务建设。积极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出台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办法,建立完善“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激励机制,实现村民全员参与机制改革[7]。3.1.3加快农村融资制度改革。生态农业不断发展,适应了当代经济增长的需求,同时国家政策支持给生态农业提供了发展平台,更加有机会引进各界投资资本进入。但是,由于当代生态农业融资制度不全面,造成资金投入不能及时满足现有需求。因此,应完善现有制度,使资金更合理化使用,避免造成损失。投资商的进入会使资金更加充裕,有利于促进新项目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3.2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强化农村经济效益。3.2.1兴建水资源项目工程。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需要建立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对产业结构的管理,配合现有资源,创建节约用水活动,让村民全员参与,让村民形成节约用水习惯,避免造成资源浪费。我国现有水资源非常有限,其中有些水资源遭受污染,需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污染处理工作,既能改善生态环境,也可以为人们提供适合居住的生产、生活环境[8]。3.2.2提高畜牧的饲养标准。农村饲养家畜非常常见的情况,大部分村民以散养为主,喂养方式比较单一,产出效益比较低,村民均是以自用为主,几乎不进行外销。如果村民可以利用现有优势和条件,进行合理化、标准化的管理,定期给家禽打预防针,降低传染病概率,同时配合标准喂养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增加畜牧产出量。3.2.3促进现代渔业发展。渔业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农业经济资源,现在有些农村鱼塘安排不合理或者直接荒废,同时也伴随着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各种现象,十分不利于养鱼。有必要改造池塘,改善生存条件,安装监控摄像头,随时观察水质情况,避免造成损失。同时整合鱼塘养殖条件,改善生存环境,实现农作物和渔业相互配合,逐步改善产出效益。3.2.4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发展进程。我国农作物主要包括玉米、棉花、马铃薯、花生、水稻、油菜、大豆等各种产品。为了保证产量,应加快水稻的实际产量,提高马铃薯收割、玉米机收、大豆机收等生产水平,发展北斗卫星的精确定位、物联网和自动导航功能,促进我国农机装备更新换代。3.2.5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传统的农民就是靠天吃饭,不懂科学利用地形,不会运用先进技术。以中国农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应发展培训专业知识的基地,遵守专业培训目标,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有技术的现代职业农业经理人。加大力度吸引更多专业知识人员加入农业产业,不断创新农业发展形式。3.2.6积极防治各种污染。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需要针对不同区域进行防治,实行轮流耕地,积极栽培各种绿色植物,提高农村废弃物使用率,以绿色环保的方法处理生活垃圾。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效率,科学施肥、科学打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结束语
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当今时展的趋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符合国情,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国家需要加大对农业资金投入力度,并且聘用专业人员合理利用资金,严格规范、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农民素质,真正实现农村产业增收。
参考文献:
[1]郭书田.21世纪中国的生态农业[j].中外科技信息,2011(10):20-28.
[2]何琼,杨敏丽.基于国外循环农业理念对发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7(2):21-25.
[3]王寿辰.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思考[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7,29(3):47-50.
[4]张云磊.论经济新常态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径[j].财经问题研究,2016(s1):82-84.
[5]冯晓明.经济新常态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6(2):57-58.
[6]鲍斯琴.农村经济科持续发展问题[j].中外企业家,2017(20):37,39.
[7]郭亚丽.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33):321.
生态农业工程范文篇10
一、盘点今年:各项工作呈现良好态势,有成效有亮点。
1、城镇建设更靓丽。今年投资4000余万元,加大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一是投资400余万元的“千吨万人”自来水改水工程年底可全面完工,春节前投入使用,可满足10年内小城镇发展扩充的有效需求;二是投资200余万元的江南东路旧城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三是投资100余万元的垃圾焚烧处理中心主体工程已竣工,投资50万元的垃圾中转站即将投入使用,并在百姓祠、雅吉、张家山、璋塘、炉下等建设点率先推行了农村清洁系统工程建设,受益农户达2000余户;四是投资300万元的社区居民文化活动中心已完成征地、设计,待土地指标下达后招标;五是整合土地资源,延伸了住宅小区“康居苑”的管理模式,今年又投资800余万元规划了“荷木塘新居”住宅小区,目前已陆续完工;六是进一步健全了城乡管理规划站和城管中队,创镇管理手段,全面提升了管理水平。
2、产业发展保增收。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为着力点,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抓好了在我镇实施的几个重点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投资770万元的农田灌溉工程已完成规划设计和招标,正在开工建设,投资220万元的园田化基础设施硬化工程已于11月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的3000亩标准良田建设项目正在评审,将于12月开工建设;二是结合生态示范镇的推进,投入12万元,率全区之先完成了农业杀虫灯的推广和安装,基本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区域全覆盖,建立了5个示范区,安装杀虫灯660盏,覆盖面积达2万亩,并抓好管护。三是整合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扶持好现有的省部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点、蔬菜合作社、全市草料生态养殖示范点的良种肉牛专业合作社等,推进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在全镇形成了以水产、生猪、蔬菜、瓜果业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
3、基层组织更健全。一是全面完成了我镇1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新建和改造;二是将乡镇规范化建设延伸至村,全镇所有村级组织实现了规范化建设目标;三是发挥示范作用,切实抓好党建示范点建设和以“杨慧芝工作室”为典型的党代表工作室建设,形成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示范带动”的示范效应。
4、民生工程顺民意。一是投资500万元的二小今年已全面完工,9月份正式办学;二是投资120万元的卫生院综合楼、投资100万元的敬老院院民楼均已开工建设;三是进一步拓展便民服务网络,把“三民”活动作为便民服务的有效载体,到目前为止,已收集群众意见建议900余条,解决实际问题400余件,党员干部个人“掏腰包”用于走访慰问困难、低保户3万余元。
二、谋划明年:咬紧目标不懈怠,凝心聚力干实事。
成绩只属于过去,明年我镇将继续咬住“重点示范镇建设”目标不动摇,凝心聚力干事业。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创先争优为总要求,以创建“井冈红旗”基层党委为目标,带好干部队伍,深化便民措施,打造坚强的基层班子,把全镇干部群众的力量凝聚到进位赶超、跨越发展上来。
2、抓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建成一个集活动、文化、娱乐于一体,建筑面积达2000m2的民生亮点工程。
3、编制镇小城镇发展三年规划,将小城镇规划面积拓展为2平方公里,重点规划羊角庵至二小、青东公路沿线、富水河沿岸地段。
4、以开展圩镇规划区内排水排污管网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全镇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把我镇建成品位高、特色明、环境美、宜居、宜发展的小城镇,不断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5、完善“千吨万人”自来水工程的后续工作,至明年底,居民自来水覆盖率达100%。
相关文章
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现状研究 2023-05-17 09:12:52
绿色生态理念对城乡规划的影响分析 2023-05-17 08:56:18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抗辩效力 2023-03-30 09:23:47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2023-03-24 15:47:2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研究 2023-03-24 10:02:00
生态有机肥对玉米种植田的影响 2023-03-02 1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