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建设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0-02 16:09:49

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范文篇1

跨入新世纪,全国各地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围绕**生态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这个课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聘请专家论证,作出了“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工程建设,丰富生态农业内涵,提高生态农业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决策,把“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定位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地,农村新村建设的样板,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科技普及推广的先导,农民增产增收的园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舞台,民主政治建设的窗口”。20**年以来,对全县881个村屯中的368个进行了统一规划,已实施规划建设80多个,完成了“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规划建设16个,其中莲花镇红岩新村被评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富裕生态家园”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该县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农业再上新台阶。2**年,**县农业生产总值达15.2亿元,总量是2**年的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70元,比2**年增加1267元,增长90.3%;全县11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20**年以来,**县被评为“部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等。实践证明,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工程,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的主要做法是:

一、按照“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地”“农民增产增收的园地”要求,加快发展“富裕生态家园”的特色产业,夯实“富裕生态家园”建设的经济基础

一是因地制宜做强优势产业。首先是突出特色,促进特色产业布局区域化。**县南片的“富裕生态家园”以种植月柿为主,中片和西片的以种植柑橙、桃李为主,北片的则以种植沙田柚和养殖为主,构建起了“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全县水果面积已达37万多亩,年产量46万多吨;其次是瞄准市场,调整优化种养结构。按照“淘汰老的、引进优的、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的”原则,**县重点组织“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的群众对品种老化、品质下降、市场竞争力差的水果品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良,同时大力推行瘦肉型猪、品改牛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各个“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均形成了优势突出的特色主导产业,像莲花镇红岩村的月柿,平安乡横山、社山和**镇牛厄的柑橙,西岭乡大岭山的红花桃,栗木镇白芒垒的品改黄牛等,为当地群众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年**县“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的人均纯收入已超过5**元。

二是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年以来,北京汇源、大连汇坤、永丰脆柿、河北裕丰等农业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当前,**县农产品龙头企业已达20多家,辐射带动了全县1**0多户农民增产增收。尤其是“富裕生态家园”的农户,大多与大连汇坤、永丰脆柿、河北裕丰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起了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系,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新格局。

三是培育和壮大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前些年,由于果农在家坐等收购,销路不畅,导致水果价跌,农民增收艰难。他们在“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率先组建了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在“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的影响带动下,到2**年,**县从事农产品产销的各类合作组织达100多个,中心会员2**多人,带动了1**0多人从事农产品流通。近年来,虽然水果市场仍然是结构性供过于求的情况,但由于该县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积极组织农民加强管理、提高水果品质,主动出击、努力开拓市场,**水果的销售价格呈现了持续上涨的势头,果农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四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县抓住建设桂林国际旅游城市的机遇,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从2003年开始,依托“富裕生态家园”,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县连续举办了四届桃花节、三届月柿节,有力地拉动了该县旅游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民尤其是“富裕生态家园”的农民增收致富。2003年以来,**县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年均4**万元以上。办节期间,大岭山新村通过旅游餐饮业,全屯收入近30万元。红岩新村更是创造了旅游等非农收入超过农业收入的奇迹,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500元,其中3800元来自旅游等非农收入。

二、按照“农村新村建设的样板”“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要求,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工程建设

一是科学规划。**县坚持把“富裕生态家园”建设规划纳入县域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乡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生态文化城镇体系。在新村个体规划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对示范点新房建设和山、水、田、林、路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每个示范点规划建房10户以上,做到新建房屋结构一致、面积相当。配套设施和公益设施则统一按照“改水、改路、改房、改厨、改厕”和“交通便利化、村屯绿化美化、户间道路硬化、住宅楼房化、厨房标准化、厕所卫生化、饮用水无害化、生活用能沼气化、养殖良种化、种植高效化”的标准进行建设,并将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列入村居建设规划统一考虑。为确保各示范点达到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要求,该县专门聘请了市级以上规划设计机构的专家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和具体指导。

二是分步实施。20**年在全县9个乡镇进行了试点,到20**年完成了社山、大岭山、白芒垒、杨梅垒口等11个示范点;2003年建设牛厄、红岩、岩口、黄家厂4个高标准示范点;2004—2**年,**县重点建设完善莲花镇红岩示范区,新建平安乡横山瑶寨,完善提高平安乡社山屯和西岭乡潮水岩屯。每个点都力争建设成为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依山而建的杨梅垒口、横山瑶寨,傍水而立的红岩、社山、岩口、牛厄,依托十里桃花长廊的大岭山等,一座座整洁漂亮的新村、一栋栋新颖别致的小洋楼,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绿色的果海中,充满了无限生机。

三、按照“科技推广普及的先导”要求,努力把“富裕生态家园”建设成为科技推广普及的排头兵

一是大力推广水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每个“富裕生态家园”都建立了50亩以上的水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个以上,落实果树疏伐、开心矮化、土壤改良、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整套技术,带动全县无公害标准化水果生产实施面积达32万亩,使**县成为全区规模最大的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被列为“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

二是加快农村沼气能源技术创新。在“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全面推行顶返水贮气水压式自动排渣沼气池取代传统的人工排渣沼气池,并在红岩、横山、黄家厂等村屯成功地进行了“规模养殖、集中建池、统一供气、市场运作”试点探索。经过5年的努力,全县沼气池总数达5.66万座,入户率达88%,入户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其中自动排渣沼气池占总数的46%。“规模养殖、集中建池、统一供气、市场运作”建设模式也在有条件的农户聚居村逐渐铺开。

三是强化实用技术培训。按照“贯输新理念,传授新技术,培育新农民”的要求,该县充分利用“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的科技培训楼、种养示范基地等科技培训平台,邀请各类专家以及各路致富能手对农民群众进行拉网式的技术培训。目前,“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的每一个劳动力都掌握了2门以上的致富适用技术。

四、按照“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要求,深入开展“富裕生态家园”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一是加强文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大多建起了篮球场、科技活动室,配置有适合村民阅读的图书1**—2**册,订有报刊杂志,建有阅报栏、宣传栏,配置有接入宽带网的电脑2台以上,配齐了电视、影碟机和音响等,科技活动室全天候无偿向村民开放。

二是建好一支农民业余文化队伍。红岩、大岭山、黄岭等“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均组建有农民篮球队、文艺表演队。每逢农闲时节和节庆日,村内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村际群众性的文体交流往来频繁。

三是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积极组织开展“美德在农家”、“新风进农家”等评比活动,形成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风气良好的新风尚。几年来,包括“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在内,全县创建了市级文明卫生村100多个。

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建立了农民培训机制,有学习能力的劳动力每年参加实用技术培训6次以上;建有教育奖励机制,对村里品学兼优的子女每学期进行评比奖励。此外,还在医疗保障机制、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得到普及,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深入实施。

五、按照“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舞台”“民主政治建设的窗口”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富裕生态家园”民主管理的新路子

一是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建立健全各类村民自治组织。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组建了水果生产销售协会、生态文化旅游协会、妇女协会、老年人协会,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管委会)。新村建设所涉及的土地置换协调、建房资金管理、公益物资管理、公共环境卫生治理、公益事业建设、游客接待安排和水果生产、采收、销售的各项规定等等,都通过村各类组织出面协调、具体组织实施,使村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空前提高,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普遍维护。

二是加强村党组织以及村其他组织负责人的培训、管理和监督。乡镇党委、政府把“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各类组织的负责人纳入了干部管理范畴,同时在村党员中开展了“设岗定责”活动,年终组织召开村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对村党员干部进行评议,对工作表现好的予以表彰奖励,对群众普遍不满意的予以及时调整。

三是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全面推行了村级重大事项议事制度、村级财务帐簿及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集体财务审计制度,制定了严格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机制的新突破。

六、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参与、群众自愿”的原则,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扎实推进

一是县委政府科学决策,总揽全局。“富裕生态家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县委、政府的正确决策上来,该县做到了“四个一”、“三个定”:即出台了一系列“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工作要求的文件,制定了一整套“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工作方案,县、乡、村都成立了一套由一名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建立了一套富裕生态家园建设考核奖惩办法;定点到乡、村,定责任到个人,定经费到单位,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的工作氛围。

二是县直单位各负其责,鼎力支持。该县为扎实有效地推进“富裕生态家园”工程建设,采取了县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归口落实、捆绑负责的办法,县委、县政府将建设项目、工程进度、扶资额度进行细化,通过与包点的县直部门签订责任状、缴纳风险抵押金的形式,将工程建设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单位。建设部门负责规划设计;交通部门负责道路设计施工;农口部门负责示范园(场)的设计和技术服务;金融部门负责协调贷款;能源建设部门负责能源的改旧换新;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也都各司其责、各显其能、献计出力。在这个基础上,各责任单位还要及时地将自身承担的项目资金筹集到位。从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工程建设以来,县直包点单位已争取和扶持建设资金2**多万元。

生态农业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现状;问题;建议;安徽泾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泾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建设,泾县生态农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1泾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11月,《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2006年4月泾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泾县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呈现出了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等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强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为2006年的295kg/hm2,病虫综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农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面积1.7万公顷,其中2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16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试点,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年均抽检样品500份,合格率97%。

1.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4.2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00hm2;制定实施了《泾县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泾县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对无证开采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泾县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加快

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泾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586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查济(星吾公)村被列为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全市处领先地位,综合利用率达到49%,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龙头企业成为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种、养、加为一体的安徽祥泰公司,开发荒山荒坡种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产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3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己批准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减少随意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3.2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证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3.3抓好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结合泾县的环境特点,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4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县的特点,要把发展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来抓,围绕沼气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引导畜牧业的发展,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种植结构转变,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猪-沼-茶(粮、蔬、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增效。

生态农业建设范文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植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发展

1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造成环境不断恶化,能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是指影响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总称[2]。既要解决环境问题又要发展就要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3]。生态农业是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英国农学家m•worthing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以接受的小型农业[4]。在山区发展生态农业应建设循环农业和复合林生态系统。当一个生态系统的内部状态稳定,遇到干扰时能自我修复,在缺少外界支持时能维护自身管理,这个系统就可以认为是健康的[1]。研究推广生态农业关键技术和模式,应鼓励农民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3]。当前,商南县作为多山少耕地植物资源丰富的山区,不仅要建立生态农业系统还要辅之以生态旅游相结合才能促进该县经济的发展;而生态旅游就是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是旅游事业向生态农业发展的产物[4]。因此就必须大力发展山区的生态农业才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

2商南县农业概况

商南县位于鄂豫陕三省八县结合部,是陕西的东南门户,属浅山丘陵地貌,基本地理状况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总面积2307km2,耕地19.5万亩,人均0.9亩。商南县植物资源丰富,盛产花生、茶叶、芝麻、油桐、板栗、生漆、核桃等农林特产,是我国油桐、生漆基地县之一。药用植物1192种,其中国家挂牌收购的127种。商南县特色产业渐成规模。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茶、畜、果、油、药、菜等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基地建设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该县茶叶、蔬菜、畜禽、猕猴桃等四大类10余处无公害基地已通过省级认定,2个千亩无性系茶园被批准为部级标准化农业示范区。茶:茶叶是商南县的形象产业,茶园总面积已达10.9万亩,年产值8000余万元,是我国西部最北端的新兴茶区,被国家林业局、林业协会授予“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名茶百强县”,2012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跻身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行列。畜:畜禽年饲养量165万头(只)。果:商南县发展板栗、核桃、猕猴桃、油桐等各类林果基地40万亩。油:花生是商南县主要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312”国道以及丹江沿岸的低山川道区。全县种植总面积达到5.3万亩,其中无公害花生基地2.2万亩。品种主要有鲁花、豫花等系列品种,既有春播大中果型榨油品种,也有夏播小果型炒食品种,产量稳定在9000t左右,年产值2700万元,主要远销到广西、广州、湖北、西安等地。以花生为主要原材料,形成了3大系列120多个花色单品,即花生油系列产品、花生休闲食品系列产品、花生糖果系列产品。产品已进入航空、火车站、连锁超市等窗口市场,销往湖北、安徽、河北、甘肃、宁夏等12个省市。

3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化学农药的使用。无公害蔬菜生产是商南县的主导产业,生产的蔬菜主要销往西安、合肥、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近些年由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大,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问题,使部分蔬菜滞销;连年虫害严重连年农药用量增加,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害虫自然天敌,严重污染了当地的土壤,且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3.2观光旅游茶园的管理观光旅游茶园是宣传商南茶文化的重要窗口,近些年由于茶园管理不当使的部分茶树死亡,其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了解茶树的生产管理以及茶树的生长习性,在茶园耕作时期和施肥时期管理不当所造成。3.3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当造成资源流失。食用菌生产是商南县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由于菇农片面追求利益的生产方式,形成“收入下降→过度开发→自然环境→破坏加重→生产减产→收入下降”的恶性循环[6],使得本应用农业废弃物作主料的菇农为了扩大生产砍伐大量树木进行香菇生产,造成森林植被被大量破坏。加之夏季多雨,裸露的山体在雨水冲刷下,泥土被冲入河流,堵塞河道,使河水漫过河堤冲毁农田。同时,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当地的副业迅猛发展,主要以采摘野生五味子等药用植物,由于采摘不合理造成许多药用野生植物资源在当地部分乡镇的山区灭绝[5]。

4利用植物资源建设生态农业的对策

4.1应用新的栽培技术解决当地蔬菜生产问题。虫害在蔬菜生产中无法避免,但只要技术得当就可以大大减少虫害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缓解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农药残留问题。当地的蔬菜生产主要是在设施内进行,在夏季菜农不进行蔬菜生产,而进行深耕施肥,此时应施足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并关闭所有通风设备和窗口,利用夏季的高温使设施内温度升高,夜间覆盖上保温材料,白天再揭开保温材料。如此反复1d左右,利用有机肥腐熟时消耗氧气释放co2、热量和太阳光使设施内温度升高,通过高温会杀死大量害虫和虫卵。其次是在害虫发生幼虫期利用诱虫板诱杀幼虫,从根本上减少害虫的数量。4.2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以区域整体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可持续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整合共建区域内的各类资源使用[7],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另一方面要防治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8]。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优化,提出优化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9],加强植被被破坏山区的水利建设和造林工程,减少水土流失同时恢复当地的生态。4.3观光旅游茶园的管理。观光旅游茶园应在夏末秋初时进行深翻,施足有机肥。此时正是茶树生长旺盛时期,耕翻可以切断一些根系减少养分的消耗,同时可以除去大部分的杂草和未成熟的种子,而这时是茶树根系生长旺盛的时期,切断的根系可以自我恢复,耕翻后疏松的土壤可以蓄积冬季的雨水供春季茶叶生产需要,保证在茶叶生产产量和观光效果,以增加茶园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4.4合理开发保护利用当地植物资源达到循环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废弃材料不能被合理利用,不是被烧毁就是丢弃在田间地头,而这些材料往往正是食用菌生产的原材料加以利用实现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一个有机的“资源→产品→消费→资源”的开放系统[10],只要合理利用废弃部分就能扩大农业附加值,如:玉米生产,玉米收获后玉米芯和秸秆可以粉碎进行食用菌生产,形成:玉米生产→食用菌生产→(废弃菌料)养蚯蚓→养鸡、养鸭→(鸡粪、鸭粪)猕猴桃等生产的模式,既解决农业废弃物问题又减少农民的肥料投入,增加了农民收入.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是商南县的宝贵资源,只有合理利用才能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应对野生资源进行保护地栽培开采计划,这样既保护了植物资源又实现量的增加,促进副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4.5发展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不仅能够协调农林用地矛盾,高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11],同时还能防止土壤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等[12]。多山为商南县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提供了条件,土壤肥沃的山区可在山脚发展农业生产,山腰发展果树栽培,果树林下栽培中草药。果园上部发展油桐产业,开发生物能源。山顶栽培抗逆性较强的当地树种,改善当地生态小气候,避免山脚农田免受自然灾害的干扰,实现山水林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4.6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养殖。利用荒山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形成:牧草→牛、羊→(粪)牧草、农田、果园、茶园或蔬菜生产的循环模式,既利用了未被利用的荒山资源,又有畜牧产品产出和有机肥生产,减少农民在肥料上的经济投入,增加农产品的经济竞争力,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山区农业经济。4.7利用植物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养蜂和野生种质资源发展花卉产业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温和的气候,一年三季都有鲜花开放,为蜜蜂提供了丰富的蜜源,在蜜蜂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物种间的传粉提供条件;野生兰花每年为商南县吸引大量游客,利用野生种质资源的优势进行兰花生产,发展花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副业发展和收入,发展当地经济。

5结语

当前,农副产品出口困难加剧,尤其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的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只有生产高附加值的、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才能在危机中挺身而出。建立一系列的生态农业系统,才能保证生产安全的农产品,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走出困境的有效出路。

参考文献:

[1]肖风劲,欧阳华,牛海山.生态系统健康与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j].生态学杂志,2003,22(2):56~59.

[2]张晓辛,付锡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与研究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5):35~36.

[3]李连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5~5.

[4]徐保根.生态农业产业化浅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2,10(1):110~112.

[5]姜必亮,王伯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透视[j].生态科学,2000,19(1):65~69.

[6]曲晴.以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推动新农村建设[j].环境教育,2009,105(3):34~35.

[7]张文磊,张思颖.区域生态共建的理论和制度设计探讨[j].环境管理科学,2009,34(4):143~146.

[8]焦雯珺,闵庆云,成升魁,等.基于生态足迹的传统农业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9,17(1):163~168.

[9]周林,姚建,余丽.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探析[j].环境管理与科学,2009,34(2):49~51,100.

[10]李娅婷,张妍.北京农业循环经济开发评价研究[j].环境管理与科学,2009,34(1):109~112.

[11]刘兴宇,曾德慧.农林复合系统种间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7,26(9):1464~1470.

生态农业建设范文篇4

1.1吉林省生态资源基本状况

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主要江河的上、中游地带。是国家首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拥有富饶的生态资源、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禀赋较好。处于吉林省东部的长白山区自然及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著名的冷资源宝库。长白山不仅是世界优质矿泉水产地之一,还是全国闻名的黑木耳、林下人参、林蛙油等产品的重要产地。吉林中部松辽平原是世界主要黄金玉米带之一,西部科尔沁草原是中国著名的畜牧业之乡,草原质量好,发展草产业和畜牧业优势比较明显。省内流域面积在20km2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648条。水能资源98%分布在东部山区,有白山、红石、云峰、丰满等较大的水电站。全省共建成大型水库13座、中型水库85座、小型水库1300多座、塘坝5500多座,总库容298亿m3。吉林省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储量大,是国家林业资源重要省份之一。2008年,吉林省拥有林业用地面积达928.8万hm2,森林覆盖率为43.4%;全省活立木总蓄积8.9亿m3。2008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538亿元,林业产值比前一年增长了76.9%。吉林省从东到西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东西走向自然形成长白山地原始森林地带、低山丘陵次生植被地带、松辽平原地带以及草原湿地4个重要生态区。生态环境呈现出系统性和多样性并同时具有可恢复性特点,保护比较完整。吉林省东部是中国生物物种基因宝库和林业产业基地,地位重要,水资源和矿泉水资源具有先天优势;吉林东部和中部天然次生林面积和人工林面积都很大,总体森林覆盖率比较高,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吉林中部地区地势平缓,多属于肥沃的黑土地,农田防护林工程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体系健全,结构优化,环境承载能力大为改善;吉林省西部草原面积十分辽阔,湿地面积也比较大,地下水和过境水资源很丰富。吉林省境内拥有29个国家及省级自然保护区,占总面积的10.3%;此外,作为中国八大牧区之一草地资源丰富。全省草地面积584.2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437.9万hm2,主要分在东部山区丘陵和西部草原。东部草地零散、产草量高;西部草场辽阔,集中连片,草质好,尤以盛产羊草驰名中外,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1.2吉林省生态农业建设成效

吉林省生态农业建设开始于90年代初期。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全省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立了部级生态农业试点县5个,生态试点村100个。国家第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县扶余、德惠和吉林市已经通过国家验收。第二批大安、九台生态示范县的生态农业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全省生态农业建设覆盖面积超过133.33万hm2,试点区粮食总产较以前增长16%,单位面积产量增长10%以上,人均收入也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通过“十年绿化吉林大地”、封山育林、三北防护林建设和将25度以上坡耕地还林还草等措施,全省综合森林覆盖率由38%提高到42%以上,比80年代初期的35.9%提高了6.3个百分点。人工种草和改良退化草原面积达45.9万hm2,草原“三化”加重的趋势有所减缓。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快,主要江河干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平均值与90年代初持平,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到2006年末,全省认证的绿色农产品达1766个(其中有机175个、绿色442个、无公害1149个),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的目标。全省陆续打造了“泉阳泉”矿泉水、“查干湖”分割鱼、“皓月”牛肉等一批知名品牌,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建设对改善吉林省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防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地力、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收入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村庄状态

自从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镇率先谋划发展,制定了建设规划,明确了建设任务和建设重点,加快了村庄卫生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步伐。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与参与热情不断加强。生产发展方面:试点村明显好于其他非试点的村庄。在全国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直补政策出台后,吉林省农民负担减轻82.3%。新农村建设启动后,建设村部879个,牧业小区598个;一村一品专业村869个、专业屯2260个;新上农业项目1686个,新上工业项目779个,新上商贸项目295个,新上旅游产业项目117个,新建工业集中区78个。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截止到2007年底,全省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4510个,加入农户65万户,带动农户126万户,分别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6.8%和32.7%。2006年到2008年吉林省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292元,年均增长率为16.4%。生活条件方面:几年来,全省各地组织新农村试点村镇以项目带动的形式开展工作,共上各类项目1288个,修建乡村道路、铺装巷道10409km。到2007年底,全省农村道路硬化路面达到90%,农村安全饮水人口比重达到85%,农村低保比例达到100%。享受“两免一补”的农村学生达到43.7万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1162.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83%。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70.7万户,占农户总数的70.9%。固定电话等设施在试点村镇基本普及。乡风文明方面: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近几年来,新建设学校458所,卫生所983个;农民夜校550个;乡镇文化站和村图书室1312个;体育健身广场498个,安装体育健身器材2720套;建设超市、幼儿园、网吧、洗浴点、老人托养所1910个。实施大病救助的人数已达2万人,救助资金2874万元。村容整洁方面:在新农村建设项目带动下,共解决安全饮水909个村;建设秸秆气化站20个;新建沼气池22086个;新建砖瓦房2.95万户、改造旧砖瓦房4.5万户;新修围墙263.71万延长米;建排水沟373.87万延长米;建公共厕所2907个,农户卫生厕所8.4万个;改造厨房4.13万个;新建垃圾站、填埋点3299个;栽绿化、美化树1447.1万棵。2008年,吉林省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从村容整洁和改变农村面貌入手,扩大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范围,将通化县作为吉林省新农村整体推进试点县。在两年的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中,通化县全县共投入资金23594万元。动员和引领全县所有机关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机关一般工作人员、企业家及在外地创业成功的家乡领军能人回乡帮扶新农村建设,捐助筹集款物共2492万元。研究决定把所有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并科学合理使用,发挥资金效益,提升县、乡两级配套能力,协调解决了7318万元的建设资金,协调村级投入资金6674万元和农民自筹资金7110万元,使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得到了有效保障。管理民主方面: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参与程度和建设热情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愿,根据相关机构的调查显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非常关心。有76%的农民对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比较了解,有90%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一件大事,非常重要。有近六成农民对本村居住环境感到不满意。最不满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规划不合理,出行困难和环境脏乱差上,特别是村庄内部道路。绝大部分农民都支持并愿意参与新农村建设,大多数农民不仅关心,而且改变生产生活环境的愿望比较迫切,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3吉林省生态农业发展建议

吉林省的生态环境与地理分布具有明显不同的区域性特点,西部地区牧草资源禀赋好,最适宜发展以畜牧业小区为主的农牧兼业型农村社区;东部地区森林资源禀赋好,最适合发展林下人参等特色农业;中部地区土质资源禀赋好,最适合发展以效益农业和循环农业为主的农村社区。这是根据吉林省的资源分布特点作出的农村生态发展的总体建议。根据吉林省生态条件的结构特点,西部地区适合发展节水农业和草地秸秆畜牧业。吉林省西部地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盐化、碱化、沙化、干旱和草原衰退十分明显,因此,建议吉林西部地区在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指导下,制定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保护性恢复草地植被,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治理盐碱地并合理开发当地生态农业资源,这是这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为了缓解这一状况,2008年,吉林省落实草原承包面积133万hm2,占可利用面积的35.7%。恢复治理“三化”草原面积3.62万hm2,因地制宜新增种草面积6.5万hm2,完成改良草原面积4.3万hm2,落实保护性草原围栏面积3.5万hm2,发展牧草种子基地0.032万hm2。地方政府政策性规定草原禁牧面积52万hm2、季节性休牧面积达到了84.7万hm2。西部地区保护和恢复了43%的“三化”草地,植被平均覆盖率提高到了76.1%。牧草总产量提高到了152.97万t。农村社区落实专用饲料种植面积33.08万hm2。牧业小区联合种粮大户收集秸秆饲料总产量提高到了2092.49万t。新建青贮窖7553个,新增容积37万m3,累计保留青贮窖33.2万个,累计保留容积781.3万m3。粗饲料开发成效显著,秸秆等粗饲料加工企业发展到100家、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到2700个、规模养殖户发展到1.1万个。每年用作饲料的玉米秸秆达到697.5万t,占秸秆总产量的31.4%。秸秆变饲料,大大缓解了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和粉尘侵害。吉林省中部平原地区,黑土地面积大,土质肥沃,适合发展科技型的优质高效农业。这一地区是吉林省商品粮生产的核心地区,发展科技型效益农业、以农养畜型畜牧业是本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结合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和村容整洁目标,吉林省德惠市紧密依靠当地饲料、秸秆和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立足于资源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实施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和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并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形成了“鸡、牛、猪”过腹还田的良性循环,农、牧、加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吉林省扶余县每年利用秸秆养牛达15万头,羊20万只,仅黄牛每年就消耗秸秆45万t,占全县秸秆总量的28%;利用0.633万hm2水面发展养鱼110万尾,全县30%以上的鸡粪用于养鱼、喂猪,延长了食物链,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吉林市果树场用生产玉米酒精的废弃物进行副产品加工利用,每年除了生产3000t的玉米酒精外,还获得玉米脐油2.49万kg,玉米脐饼40.48万kg,干酒糟396万kg,回收二氧化碳150万kg,日产沼气3000m3。沼液经过三级氧化后用于浇灌果树,年增产水果21万kg,增加利润100多万元。同时一些中部地区农村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作物—甜高粱。甜高粱是粒用高粱的一个变种,是优良的饲料,也是生产酒精的优质原料。与其他能够生产酒精的能源作物相比,甜高粱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据测算,农户种植甜高粱每公顷可比玉米多收入2250~3000元,用甜高粱茎秆为原料制取燃料乙醇比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可降低成本500元左右,效益显著。吉林省每年产出玉米秸秆约3000万t,其基本用途一是作饲料,一是作燃料,二是还田。玉米秸秆要一半用于饲料就相当于几百万公顷草原的产草量;一半用于作燃料能解决几百万户的燃料问题。如果利用粪便、秸秆等废弃物发展沼气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而且可以促进高效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国内外经验表明,生态优势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保证,能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推动了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目前吉林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50%左右,比2002年提高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玉米、水稻、大豆等核心粮食作物的良种普及率达到100%,畜禽类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西部地区玉米等产业增产增收技术得到推广,连续3年重点推广了生物防治玉米螟、农区统一灭鼠和测土配方施肥3项重大增产增收技术,落实到农户的补贴资金7500万元,推广面积达到1亿亩,增加了全省的粮食产量。

在生产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思路指导下,重点推广玉米大双覆、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等40项组装配套技术。建设良种、科技、机械、栽培、管理等农业示范区、示范场、示范园2787个,示范效果明显,深受农户及社区的欢迎。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使全省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47%,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达到42%以上。从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出发,循环农业的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是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方向,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目标的有效途径。吉林省东部山区特产资源丰富,最适合发展生态农业。东部山区野生经济动植物资源的条件好,这是发展生态型立体农业的基础。据统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野生动植物实物产品市场中,中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占80%左右。这就为搞好野生经济动植物驯养与栽培研究奠定了资源基础,同时也为野生经济动植物驯养与栽培基地建设创造了先决条件。从发展思路看,一方面保障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生物资源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保障生物资源研究的项目与科技投入,更要研究各种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途径和方法。中国是药用人参的发祥地,人参产量占世界产量的80%。吉林省是全世界著名的人参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部长白山区的长白、抚松、靖宇、集安、汪清、安图、敦化、珲春等8个县市。2004年,全省人参种植面积达到4200万m2,西洋参栽培面积达到800万m2,林下参种植面积达1.6万hm2。当年鲜参总产量1.5万t,约占全国的89%,占世界的71%,实现产值6.5亿元;产出西洋参干品约1000t,产值约1.5亿元,占全国的80%。人参和西洋参的总面积达到5000万m2,成了国内外远近闻名的人参之乡。

生态农业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问题与对策

生态农业建设是以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生产方式,也是我国走向多元化道路的必经之路。通过生态农业和经济的良好发展,使我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得到了很好的良好发展,同时也是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未来农业道路和谐发展的最好表现。

1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着问题

1)生态意识相对较差,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大部分农民没有受到很高的教育,思想跟不上前进的步伐,对于生态意识的认知不是很了解,只是直接的注重能生产出高价值的产品,根本没有考虑到生态资源这方面,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有把眼光放长远,对于生态农业建设的提议不是很积极,导致了有很多的技术发挥不到实处[1]。2)局部生态系统严重失调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下,对资源的索取也是越来越大,使我国的资源越来越缺乏,直接影响了我国生态平衡的发展,这种现象甚至导致了生态建设的比例严重失调,对未来的农业发展极其不利。3)理论落后于实践。正是因为缺少一套对技术措施研究的方案,使我国传统技术的发展趋向以及如何引进高新技术还得不到解决。在技术方面,因为技术的限制,缺乏优化配置,导致了我国农业技术体系的不健全。4)规模小,也遏制了生态农业的有序发展。由于现在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还是以传统的承包制责任为主为经营体制,使得生态农业的规模难以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这严重阻碍了生态农业走向国际化的发展道路[2]。

2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必要性

1)生态农业建设包含着传统化农业、工业农业以及后工业化农业这三个阶段。传统化农业主要是解决目前人们的生活现状;工业化农业阶段表现在,提倡小康社会,以发家致富为首要前提,并且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后工业化农业阶段主要把目标设立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上。2)从我国目前的生态农业发展角度分析,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使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到了很严重的阻碍,另一方面,提高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为了使农民符合一个小康社会的标准,一些政府和农民把经济效益看的尤为重要,往往忽略了生态效益的平衡。导致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投入了大量的农药、化肥为主要的代表,使增长的趋势明显加快,而农业生产的思维方式过于简单化,对农业的生产研究出了直接方法,而不是考虑从实际出发,使我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严重,呈现出走下坡的趋势,使农业资源过度浪费和严重破坏现象明显的日益剧增,导致了我们的人类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以及危害[3]。3)我国现在的农业发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严重影响,比如,人口的不断增加下以及资源的匮乏等因素,这提醒着我们应该走一条保护环境的道路。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把有机物和无机物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来减少化学药品所带来的危害。我国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使我们特有的资源发挥其效益,并且使物质循环能够快速发展,以及能量转换,从而使我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4)我国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摄入各种农药,不仅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严重的危害。因此,使生态农业建设有个良好的发展,其就要发挥出动物、植物以及人类各具有的特点进行相结合,起到一个相辅相成的作用,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防止害虫的侵入,以及对农药的摄入进行减少,做到无毒害,无污染,无添加任何化学药品的绿色产品,让人们对绿色产品吃的放心[4]。

3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1)利用科学的手段,注重高新技术含量。直接说就是帮助农民如何选择优质品种、以降低成本和生产模式为主要目的,增加农业生产的快速流通,合理的利用资源,对高新技术方面进行不断提高,使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才能走的更远。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加强对农村生态的环境保护,防止严重污染的现象发生。对于乱砍乱伐、大量摄入化学药品的现象一定要杜绝,而且重视起来。遵循保护环境方针,对农村的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加以改善,防治畜禽污染,从而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我国发展质量。3)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提升农民积极性。生产无毒害、无添加、无化学药品的绿色农业产品,这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同时还促使了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素养和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我国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同时还能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良好发展。

4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言,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宗旨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许多的国家陆续提出了很多代替农业发展的模式,其中,发展生态农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各大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对我们的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焦宇航,尤鹏飞.社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以临安太阳公社为例[j].南方农业,2017,(09):77-78.

[2]聂勇.关于凤冈县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04):185-187.

[3]周晓钟.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3,(02):380-381.

生态农业建设范文篇6

洛龙区地处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洛阳市的行政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全区辖5镇6个办事处,常住人口4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43万人。耕地面积8400hm2,人均耕地面积0.027hm2。2014年粮食总产量4322.1万kg,各类蔬菜2.3574亿kg,苗木种植面积1333hm2,瓜果1084.5万kg,食用菌749.4万kg,花卉100万盆。全区生产总值(gdp)12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53万元,农业总产值13.0亿元,农业增加值7.7亿元,一、二、三产结构比例为6.1∶43.6∶50.3。

2取得成效

2.1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区域化优势得到发挥

依托区位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突出抓好林果花卉、蔬菜、休闲观光农业、食用菌栽培、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国豫花博园、神州牡丹园、兰卉农业为主的高档花卉生产基地;以新村花卉市场、晶海花卉市场为主的花卉销售平台;以李楼蔬菜交易市场、四新蔬菜研究中心等为龙头的蔬菜产业;以福达美公司、奥吉特食用菌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以双赢高科、太阳雨农业、春华秋实公司、龙恺农业为主的农业休闲采摘园区;以永生食品、九九龄醋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

2.2依据区域特色定位,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

按照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依据区域特色定位,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全区目前在建续建及建成各类观光休闲农业景点15个,农(渔)家乐12家,总投资9.9亿元,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2万余人。初步形成了李楼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区、近郊城市森林生态区、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等三大片区。

2.2.1李楼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区

重点是打造伊河生态廊道和李楼万亩连片高效农业观光园。伊河沿岸坚持生态优先,初步建成了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园林景观,形成伊河生态廊道,既改善了洛阳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洛阳的城市品位,全市人民将得到了实惠。聂西路以北坚持发展高效农业,目前拥有国豫、双赢、兰卉、龙恺等一批中高档次的生态农业园,重点发展了以蔬果采摘、休闲游玩、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和以文化科普区、婚纱摄影、民俗风情展、酒庄(葡萄酒文化)为主体的主题文化游。

2.2.2近郊城市森林生态区

重点打造丰李万亩核桃基地和平泉万亩生态屏障这两大万亩园区。目前,丰李镇万亩核桃基地引进华清心岛、国兴等公司已完成核桃种植867hm2;平泉万亩生态屏障引进太阳雨、阳光农业等公司,重点开发具有餐饮、娱乐、休闲、商务会议、科研教育等功能,配套建设集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疗养、康乐等一体化打造的生态人居示范区。

2.2.3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

一是以河洛文化为载体,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园。二是以都市休闲农业为载体,融入独具特色的河洛文化。融传统文化和现代农业为一体的都市休闲农业是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的一大特色。

2.3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产品基地规模逐渐扩大

截止目前,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其中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通过多种方式,把工业、农业产业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

2.4农业合作组织有序发展,农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拓宽

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全区已发展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入社会员人数达到3265人,带动农户2.1750万户,年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扶持与培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5个,其中李楼蔬菜批发市场建有6万m2的交易基地,年销售额超1亿元;新村花卉市场和与之相邻的洛阳晶海牡丹花卉市场总占地4万m2,现有摊位549个,是豫西地区最大的花卉市场,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赏花场所。

2.5企业科技含量逐步提升,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

2.5.1以科技为先导,突出特色产业开发中的科技创新

如春华秋实公司依托部级科研单位———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雄厚的技术力量,加大名优林果的生产、加工、销售力度,建设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线,实现了采摘、预处理、分级、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国豫农林科技公司引进最先进的智能温控设施和尖端植物克隆技术,建成北方地区最大的珍稀花卉生产基地,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收益。

2.5.2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全区龙头企业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本科以上学历200人,研究生、博士生4人。人才的引进不仅对提高洛龙区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商品转化率起到助推作用,创造了“国豫花卉、菇韵牌杏鲍菇、奥吉特牌褐蘑菇、永生面粉”等一批品质优良,在洛阳市乃至在全省、全国叫响的农产品品牌。

3存在问题及建议

3.1存在问题

洛龙区在推动都市生态农业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缺乏区域整体规划、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慢、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生态农业的发展工程量大,见效周期长,在资金方面存在较大短缺。目前,洛龙区生态农业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各项生态设施建设都需要财政支持,政府在部分项目上虽有补贴,但补贴的范围和力度难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导致生态农业建设难以全面地展开。部分都市农业项目规模较小、建设标准低。发展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省、市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河南省、洛阳市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没有出台相关的现代都市农业的奖励和补贴办法。资金缺乏问题已成为制约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2规划建议

3.2.1明确发展思路,确定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合理规划、调整结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龙头、带动基地,政策支持、规模经营,科技先导、强化培训”的思路,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做大第二产业,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做活第三产业,扶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增收功能。实施农业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开发农业生态生活功能,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2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加快主导产业基地建设

按照“调优、调特、调名、调强”的思路和“依托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着力建设以国豫、双赢、兰卉、鑫通、四新、龙凯、帝鑫等农业企业为主的李楼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区;以阳光生态、太阳雨、丰李万亩核桃基地、春华秋实、华清心岛等农业企业为主的近郊城市森林生态区;以隋唐遗址保护区为核心的的隋唐遗址保护区农业观光园。

3.2.3扶持龙头企业,建设行业“航母”

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围绕林果、苗木、花卉、食用菌、蔬菜等特色产业,分层次、有选择的重点支持10个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引导扶持境外市场运作能力强的大型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合作等模式,与广大农民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3.2.4加强科技创新,强化技术培训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领导、协调、管理、服务等多种职能作用,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重点围绕苗木花卉、食用菌、蔬菜、农产品加工等生产重大关键技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建议由区财政列支从科技院校聘请林果、畜牧、蔬菜、花卉等方面常住专家,为全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实施领头雁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业科技培训等培训工程,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农村企业家和产业工人等队伍的建设。

3.2.5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财政设立奖励专项基金

生态农业建设范文篇7

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

我国生态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生态农业的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20世纪90年代全国性生态农业县建设试点工作在中央八部委的支持下全面展开。中国的生态农业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础,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攻目标,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通过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及资源高效利用,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5]。多年来生态农业建设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生态农业依据区域资源优势潜力,强化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生物种群多样化、农业产业多样化,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效率,达到经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的目标。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就开始为世界关注,并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历史实践表明,生态农业可以为美丽乡村提供农业产业转型,是建设“青山绿水”的基础保障和有效途径[6-10],是优美乡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内容。

生态农业必须建立在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基础上才有生命力

20世纪7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刚刚开始,我国农业现代化开始起步,因此,我国当时推广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往往以传统农业的一些精华如“粮-畜-渔-果-菜”,“粮-畜-桑-果-渔”,以及“桑基鱼塘”等经营模式为主[11-13],主要在小农户层面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正效益,以便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目标[14-15]。当时出现的生态农业典型如山西省闻喜县、辽宁省大洼县、黑龙江省拜泉县、北京的留民营村[13,16-18]及其一批生态农业户、沼气生态户等在国内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从这些地区的生态农业实践看,尽管其生态农业的资源高效及可持续性特点鲜明,是从传统农业知识中挖掘和继承了有价值的生态模式、技术和方法,虽然有益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强化其保护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能力,但是由于传统生态农业是源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产物,以家庭分工为基础,往往以种植业、养殖业为基本农业格局进行总体设计,重系统内部结构的调整,忽视市场,忽视与工业、加工、物流等部门之间的产业耦合与链接。当前我国的农业已从农户小生产开始向规模化、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业企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其发展过程,是以经济效率更高的农业生产系统替代经济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生产系统的过程,是一个以营利为目标的生产活动。由于这一趋势不可逆转,现有农户的小规模小农经济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的技术如果没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科技升级与创新,就不能改变生态农业的低生产率,难以适应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实现农民致富及区域发展的需要[19-20]。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化,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已到供求关系转折的临界点,农民工明显增长的务工收入刺激农民开始放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意愿。比如近年来户用沼气池在农村正常运行的萎缩,这与农户家庭养猪剧减、农民进城打工、养殖方式与市场的变化所造成的户用沼气缺乏发酵原料及缺乏管理有直接关系,这也导致以沼气为纽带的一些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和运行受到影响。针对传统生态农业没有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等经济特征,当代要倡导的生态农业必须适应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的需求[21]。生态农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适应这种发展与转型的要求。

当代中国生态农业内涵与特征

当代中国生态农业内涵当代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开发资源并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且有市场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重视产业结构从种、养、加扩大到一、二、三产业的有效链接,健全与完善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生产系统,实现健康安全农产品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要建设优美、文明的新农村环境,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有机、绿色等安全农产品生产是当前生态农业的抓手,与此同时,安全农副产品的需求和“绿色战略”又推动了现代新型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与完善。当代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必然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产值及增加收入前提下保证农产品安全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体系,生态农业也必然要走农业的产业化之路,而农业产业化只有建立在相应完善可行的生产技术规范、质量管理标准、产品生产控制与检验体系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当代生态农业也必须是一种能更为充分地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功能同时,保护和培育自然资源的可再生能力,从而使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产出的农业资源配置模式和农业再生产循环产业。

当代中国生态农业特征

(1)在进一步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有突破性的改革的基础上明确市场对生态农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定位,鼓励以市场为导向,土地向生产能手、经营能手集中,广大农村应以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自负盈亏的家庭农场为主推行生态农业模式。同时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宏观资源配置,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在区域范围内构建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协作分工体系,推进形成区域生态农业的适度经营规模,因此生态农业在运作机制上要有市场化特征。此外,要通过可追溯的生产经营方式降低农户和企业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以及食品安全风险,提高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从内部微观资源配置入手,通过发挥当地生态、资源、文化与人力资源优势,强化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主要是规模化、专业化种植与养殖业复合系统,实现植物性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循环、系列加工增值,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净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因此生态农业的生产具有区域内良性循环的特征。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包括产品加工链、废物资源利用链、水生态降解利用链、能源多级利用链和信息调控链及可信任的物流链[8,14,19,21]。

(3)随着技术创新不仅速度显著加快,农副产品个性化特点越来越突出,在产品供给上形成具核心竞争力的品牌[20]。通过包括物联网、设施农业环境控制技术、农村生产流通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农村市场流通系统等在内的农村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解决安全农副产品生产的环境条件控制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接口,达到效益最大化。通过生态、安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引导农户参与专业化、规模化大生产[22-23]。

(4)新型生态农业应以安全农产品生产为抓手,通过建立新的耕种流程,倡导生态消费文化;制定并实施规范的食品安全检验制度和企业品牌承诺责任制度,培育诚信的生产者,完善可靠的物流,使生态农业具有农副产品的优质安全可信的特征,塑造一种新的流通关系,让消费者和生产者相互信赖,农户不再因为市场价格波动而受损失,也不再因为利益驱动而生产制造不健康农产品,提升生态农业产品和服务的绿色科技含量。所以,当代生态农业是实现绿色安全农业生产的有效途径[24]。(5)生态农业强调通过循环型畜禽养殖、新型肥料、环境友好的病虫害防控、农田残膜清理及再利用等技术及一系列低碳农业技术[25-27],在时间与空间上改善系统的结构、强化养分循环和强化对系统的综合管理,而不是仅仅依靠增加对系统的投入[25-29],因此,生态农业具有节能减排和低碳农业的特征[30]。(6)通过景观多样化工程技术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集成[31];构建与经济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区域分异、良性循环、生物多样、整体优化”的农业景观格局,着力建设观光农庄、观光牧场和都市农业园,创建“田园风貌型”、“特色文化型”“、滨溪休闲型”“、生态旅游型”、“产业带动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典型。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构建优美乡村,也可利用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的农药投入强度,开发生产更多的生物产品,克服或缓解单一种植可能带来的市场与环境风险。因此生态农业建设具有生物多样化的特征。总之,生态农业能否成为主导农业类型,既不取决于现有的主导农业类型有多少缺陷,也不取决于生态农业有多少优点,而取决于它与其他农业类型相比是否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比较利益以及产品之外对人类可持续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能力。此外,生态农业将以何种速率替代现有的主导农业类型,主要取决于实现上述功能的生态农业技术的竞争力、适用性和可推广性,以及生态农业技术信息传播和推广体系的完善程度[19]。

小结

(1)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创新需要3个主观因素:即理解、意愿和能力。理解可通过知识传递,意愿的关键在于生产者的决策,有能力才可变为现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是资源和环境,而实质却是非科学的决策和违背自然规律的社会行为,前者是后者结果。纠正上述观念和认识上的偏差,需要一种规范、完善的生态文化建设所形成的生态道德标准及其相应的思维定势,用以主导人们的思想,主导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并影响和制约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美丽中国包括人的美好心灵,包括人的美好行为,因此,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生态合理化,要坚持硬件与软件兼顾,形成一种融传统与现代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文明的新理念[31]。

(2)实现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决定了必须以接口技术为突破口并进行多产业间的链接,发挥多目标的整体效应。其中能在农场推广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其能量多级传递利用的接口技术产业化开发与推广是突破口[7-8,17]。

生态农业建设范文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美丽乡村建设

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该会议将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融入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如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建设美丽乡村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难点。目前,农村发展的首要目标还是发展经济,满足农民自身的生存,对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并不重视,甚至不惜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导致经济发展滞后和生态被破坏。

1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1农村工业企业的污染。随着城镇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很多工业企业开始向农村转移,因此农村工业企业的污染问题十分突出。201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700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高达200亿t。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当地政府的经济实力强,非常重视环保工作,对环保的投资较多,所以治理的整体效果较好。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污水处理工作基本处于停滞阶段,工业污水难以净化,使得农村的环境逐渐恶化[1]。1.2农村农业发展的污染。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村环保效益很差,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农业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相关数据表明,我国2013年的化肥使用量约为6000万t,农药的使用量高达200万t,平均每公顷耕地的化肥使用量高达250kg。在某些经济作物种植密集的地区,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使用量更高,远远超出土地的承受范围。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我国耕地土质下降、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1.3农村生活的污染。由于农村很多人的环保意识不强,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现象严重,生活垃圾到处堆放或倾倒的情况比较多,很多地区出现了“垃圾围村”现象。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的废水排放总量为700亿t,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高达500亿t,远超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或生活垃圾直接排入自然环境中,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同时,随着城市环保要求的日渐提高,一些地区为了达到环保要求的同时降低环保成本,直接将未经任何处理的生活垃圾倾倒在农村,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2生态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

第一,开展生态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农民采用科学、健康、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第二,开展生态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清洁生产,从农业环境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改善当前农村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农业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减少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鼓励使用有机肥。将人工防治和生态防治相结合,避免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等剧毒或高残留农药,积极推广环保效益高的生物防治及微生物防治方法。第三,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节约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废弃物,将生态农业的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充分结合,降低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第四,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结合农村的区域特点,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例如在一些山区修建果园或茶园,山下发展农、林、畜牧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推动农业的生产方式改革。

3结束语

生态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周期很长的系统化工程,它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有利于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让农民充分享受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宋旭超.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问题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9(4):91-94.

生态农业建设范文篇9

围绕**区建设生态大区、旅游大区、文化大区的目标,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三条主线,依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使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逐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推进农业由数量速度型向结构效益型、由资源外延型向产品系列开发型、由传统城郊服务型向城市生态观光型转变。公务员之家

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向生产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围绕“乳品、禽蛋、蔬菜、林果、粮油、肉类”六大产业扶优扶壮,调大、调强畜牧业,调优、调特种植业,调新、调增林果业。

1、2003-2005年

以蔬菜、畜禽、花卉等主导产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中心环节,逐步实行种、养、加一体化,农工贸相配套的生态农业体系,将资源优势通过生态农业建设转变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使区内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业商品率、农产品创汇率和农民人均收入都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彻底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基本解决农村生产用水,发展以沼气为中心的农村新能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业总产值达到3.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0元,为社会提供100万人次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景点。

秸杆综合利用率>80%,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0%,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80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65%,农用薄膜回收率>85%,受保护土地面积>10%,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80%,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0%。

2、2006-2007年

农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基本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农业主产区和部分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形成比较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与管理体系。

秸杆综合利用率>85%,农村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5%,化肥施用强度折纯<260公斤/公顷,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70%,农用薄膜回收率>85%,受保护土地面积>12%,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85%,农户清洁能源普及率达35%。

3、2008-2013年

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4、2013-2020年

农业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显著改善,重点区域进入较高水平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阶段。

建设重点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三个特色区域,即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区、开发性农业区、都市观光农业区;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突出五个方面的调整,即种养业上品种调优,养殖业品种比重调强,经济作物比例调高,商品基地规模调大,产、加、销产业链调长。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农户建设,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推广沼气为中心,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动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观光农业等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

1、特色农业

根据市场的需求,围绕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立**辣椒、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业。

2、生态畜牧业

创建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把畜牧产业化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突破口,重抓“草(果、粮)-畜(牛、羊)-沼气-水-电-路”六位一体的循环生态模式;搞活生态草业和乳品业;强化良繁体系、防疫体系和饲料体系。

将畜、禽、渔有机地结合起来,连接种植业,巧用食物链,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主导产品,创立名牌,逐步把**建成贵阳市的重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并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结合起来,作为**区旅游的又一景观。

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养殖、立体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通过优化养殖群落结构和改善饲养技术,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

3、建立农业科技园区

建立持续、高效的新型农业技术结构和生产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持续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高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贵阳农业科技示范中心,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先进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和城市农业观光园;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在良种繁育、农业科技攻关、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农科教结合上有大的发展。

4、农业加工业产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制药、蔬菜加工、辣椒加工、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5、生态观光农业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多层次、多内涵的农业,它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村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实现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并与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相结合,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形成农业与旅游项目、服务设施相配套的格局。

6、生态能源、沼气综合开发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沼气、电热、液化气、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能源,这是一项环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

通过实施以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模式为重点的农村能源改造,对农村人畜粪便和农用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形成以农户为基本生活、生产单元的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综合效益;实现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农户家居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公害化、农民生活文明化,降低农民生活用煤用柴造成广泛低空的空气面源污染及生态破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农村沼气普及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沼气池建池模式以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并结合改圈、改厕、改灶及村寨公路、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7、加强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

在改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同时,积极推广以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增施有机肥,科学使用化肥,积极推广秸杆速腐、高温堆肥和生物肥料,逐步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加强农膜回收,防治农田污染。

重点工程

1、2003-2005年

(1)贵阳市**优质辣椒示范基地

以**区党武乡、湖潮乡1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示范基地为核心示范区,带动全区形成1333.33公顷优质辣椒生产基地。本项目总投资2136万元。其中拟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6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550万元。可带动农户4000户左右。

(2)特色蔬菜商品生产基地

绿色、有机食品等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石板等乡镇的蔬菜专业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菜、野菜及香细破季蔬菜。

建设专业优质蔬菜商品生产基地400公顷;建设粮区蔬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在**、青岩、孟关、小碧、石板、党武、久安等乡镇,大力推广稻—菜种植模式,充分利用粮闲地种植大路蔬菜;在青岩、久安、马铃、高坡、石板、小碧、湖潮、孟关等乡镇中具有适宜发展特色蔬菜小气候的村寨;建设特色蔬菜商品基地666.67公顷;在青岩、燕楼、黔陶、党武、湖潮等乡镇建设大头菜商品生产基地1333.33公顷;建设无公害次早菜批发市场10000平方米,总投资1265万元。申请中央

财政资金519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85万元,申请银行贷款89万元,企业和农户自筹372万元。可带动农户5000户左右。

(3)优质粮油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主要建在**、青岩、孟关、小碧、湖潮、燕楼、马铃、党武等乡镇的主要坝区,播种面积达到3333.33公顷,投资250万元。

优质油菜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建在全区14个乡镇最佳适宜种植的地带,投资350万元。

(4)花卉商品生产基地

**是贵阳市的城市片区之一,农业由城郊型向城市型转变,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发展花卉种植业,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环境,吸引市民参与观光,既能解决城市居民对花卉需求量的增加,又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花卉种植商品生产基地以**河两岸的14个村镇为主,贵溪大道、十里河滩花卉(包括麦翁花卉苗木场、麦达花卉示范场)示范园等示范点,主要辐射带动**、青岩、湖潮、石板、麦坪、党武等乡镇,花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园艺基地266.67公顷。项目总投资2618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58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82万元,企业和自筹433万元,银行贷款545万元。可带动农户2000户左右,从业人数4000人。

(5)奶牛、肉牛、兔、鹅为主的特色养殖商品生产基地

**区可利用草坡面积较大,近几年来实施人工种草达133.33公顷,有条件发展绿色、有机、草食畜禽养殖,特别要扩大**奶牛及特色动物的饲养,用科技含量高的畜产品与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形成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其附加值,并以新西兰克尔索公司种羊基地、麦坪种草养畜快繁基地、**奶牛基地为基础,加强畜牧业的品种改良和快繁技术推广工作,发展以奶牛和商品牛、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使养殖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

①奶牛产业化建设

奶牛基地建在**镇、**乡、湖潮乡、麦坪乡;奶制品加工厂建在**乡板桥村。总产量为6000吨/年。可带动农户2000户左右。

该项目投资264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032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68万元,企业自筹4460万元,银行贷款560万元。

②肉牛基地主要建在高坡、黔陶、马铃、燕楼等乡镇;养兔基地建在青岩、小碧等乡镇;鹅基地主要建在湖潮、马铃等乡镇;特种动物养殖商品基地建在**镇、**乡、石板镇、青岩镇等,投资500万元;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投资520万元。

(6)特色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位于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的黔中经济带中心,以生物资源为基础的制药业发展迅速,**的中药材种植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中药材商品基地建在高坡、马铃、黔陶、燕楼、小碧、孟关等乡镇。计划天麻、银杏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333.33公顷;黄莲、柴胡、大黄、党参等种植面积666.67公顷,努力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及高附加值。

生产基地总投资2841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27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700万元,企业自筹505万元,银行贷款361万元。可带动农户6000户左右。从业人数1.5万人。

(7)农业科技示范园

①高校科学园区建设

高新农业科技成果展示,教学实验与实习基地,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观光农业旅游服务等,与高校和科研所共同建立实验室,充实仪器设备和实验经费,在良种繁育上有大的进展,并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建立入境动植物检疫和新品种引种繁育制度,建立农业病虫害防治系统。针对现代农业科技重点工程,进行农业科研攻关,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培养农业科技与各类管理人才体系。占地1170亩。

②生态农业核心区

分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含水田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果园示范区、沼泽示范区、儿童科普教育区,占地34.9公顷)和蔬菜科技示范中心(育苗工厂具有现代化的设备和先进的组培技术,占地9公顷)。

③示范区建设

绿色食品优质辣椒、蔬菜、优质果树、草种、生态农业观光的实验基地。占地133.33公顷,项目总投资7822万元,省、市、区级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80%,其余资金通过招商引资获得。

(8)水产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鱼食水稻害虫排除粪便转化为促进水稻生产的有机质,利用能量转换的生态生物链,高效产鱼。发展333.33公顷稻田生态养鱼,投资150万元。

(9)中低产田良与基本农田建设

主要治理**乡、青岩镇、孟关乡、党武乡、湖潮乡境内的中低产田,计划改造中低产田、土666.67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66.67公顷,发展节水农田66.67公顷,投资400万元。

(10)农产品加工业,见生态工业规划。公务员之家

2、2006-2007年

(1)建绿色食品蔬菜基地266.67公顷,投资120万元。

(2)奶牛产业化经营项目

生态农业建设范文篇10

一、深入推进高效规模生态农业建设,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一)坚持优化生产力布局,在科学构建农业产业布局体系上实现新提升。

(二)坚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推动高效规模农业升级上实现新提升。

(三)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上实现新提升。

(四)加强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在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上实现新提升。

(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水平,在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上实现新提升。

(六)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开发力度,在建立持续增加农业有效投入长效机制上实现新提升。

二、深入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集中、集聚、集约”,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双千亿”跨越发展行动和“双百提升”工程建设,大力实施“龙头集聚、产业集群、开放驱动、项目带动、创新推动、合作联动”六大战略,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推进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三)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四)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五)大力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

(六)全面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

(七)建立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深入推进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快建立增收长效机制

积极开展农民收入倍增十大富民行动,鼓励和支持农民走以粮富农、以工富农、以贸富农、以牧富农、以渔富农、以游富农、以特富农、以劳富农、以商富农、以城富农兴业致富之路,促进分工分业,在“四化同步”中加快缩小城乡、区域、行业、不同农民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健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坚持加快就业非农化进程,大幅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二)坚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

(三)坚持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推动农民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

(四)坚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提升农民转移性收入水平。

四、深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快贫困地区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以100个重点贫困村为主战场,以普遍增加贫困地区农户收入、全面提升民生水平为中心任务,坚持全面惠及、户户受益,分级负责、分工协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区域联动、协同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坚持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衔接”,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促进贫困地区面貌改善、加快“三农”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可持续自我发展能力提升。

(一)加强统一规划管理,抓好整村推进工程建设。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三)大力推进转移就业,着力改善贫困地区民生。

(四)强化多方联动帮扶,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五、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坚持“城市重拓、产业重融、镇村重建、农地重整、要素重组”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路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围绕“三宜三美”建设目标,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具有特点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一)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在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注重全域谋划,在优化农村集聚发展格局上求突破。

(二)以完善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体制为重点,在深化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机制实现新突破。

(三)以深化重要领域配套改革为重点,在构建资源要素加速向农村配置的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完善农村土地要素保障配置体制。

六、深入推进工作作风转变,加快提升农委服务“三农”发展水平

认真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若干规定,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以提升执行力、强化执行力为核心,以加强机关工作规范建设为主线,始终坚持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服务,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全面加强农委系统自身建设,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埋头苦干的拼搏斗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二次飞跃”提供坚强保障。

(一)确立一流目标定位,在开启“三农”工作新篇章上谋争先。

(二)彰显一流精神风貌,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抓提升。

(三)强化一流工作作风,在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上见实效。

(四)建设一流效能机关,在廉政勤政严明纪律上重制度。

(五)增强一流协调能力,在协作联动发挥职能上聚合力。

统筹抓好直属党委建设、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审计、农林水工会、行政服务窗口、对外宣传、信访稳定、安全生产、文明创建、档案保密、计划生育等工作,认真制定和实施年度各专项工作方案。始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斗志、更加扎实的工作,奋力开创我市“三农”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共筑幸福家园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篇

一、坚持生态、规模、高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以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在科学构建农业产业布局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二)以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在加快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上实现新突破。

(三)以深入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为重点,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四)以强化农业重大项目工程为重点,在提高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加快设施农业工程建设。

(五)以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为重点,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六)以深化农业开放合作为重点,在持续增加农业有效投入上实现新突破。

二、致力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一)加快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

(二)加快基层服务机构建设。

(三)加快现代农业人才和新型农民培育。

(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三、突出“三农”工作核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实施农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在“三化同步”中加快缩小城乡、区域、行业、不同农民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健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加快就业非农化进程,大幅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二)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

(三)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推动农民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提升农民转移性收入水平。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围绕“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目标指向,坚持“城市重拓、产业重融、镇村重建、农地重整、要素重组”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路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健全具有特点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融合发展长效机制,努力在全省率先形成以“三化”带“三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以“宜业宜居”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城镇村居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二)以“创新率先”为要求,深化农村改革。

(三)以“均等均衡”为目标,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城乡融合。

(四)以“合作合力”为推动,大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是推进区域统筹合作。

五、加强农委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推动“三农”工作科学发展的能力

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以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五联三推二促”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六型”领导班子和机关创建活动为抓手,以提升执行力主线,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服务,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全面加强农委系统自身建设,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埋头苦干的拼搏斗志,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实现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三农”工作新跨越提供坚强保障。

第三篇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二)深入推进农业经营形式创新,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四)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五)深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集约发展能力。

(六)深入推进开放合作,持续增加农业有效投入。

二、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新机制

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大力实施“农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深入推进“十万农民自主创业,百万农民转移就业”工程建设,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一)深化社会保障改革,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政策保障机制。

(二)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机制。

(三)鼓励引导农民创业就业,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转移就业机制。

(四)加快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合作富民机制。

三、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新格局

牢固树立“全域”理念,坚持富民优先、改革创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融合发展,以深入推进省城乡统筹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统揽,以深入开展“整体推进年”建设为抓手,以“产业重融、农地重整、村居重建、要素重组”为基本路径,在推进工业化中更加注重加强农业基础,在加快城镇化中更加注重统筹新农村建设,在扩大开发深化改革大局中更加注重城乡改革协调联动,不断创新政策措施,着力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力求实现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农村文明和农民富裕“五个程度”显著提高,努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联动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