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规划设计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0-18 17:18:36

生态园规划设计

生态园规划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生态化;休闲娱乐;休闲农业生态园

近年来我国的各类生态园向多元化迅速发展,其中以生态型、经营型、福利型相结合的最为常见。本规划项目具有原本地域唯一性,独特性,资源禀赋、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加之走马街镇“中国书画之乡”的影响力日趋扩大,前来走马街镇旅游度假的游人不断增多。可见,园区目标市场的消费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生态农业园建设也势在必行。这对于推动农村致富奔小康,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地方整体形象、推进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石门村雀鸣谷园区现状

该项目地处娄底市双峰县走马街镇新石门村红公冲,定位于双峰县会仙山脉“石门圣殿”南面山坳里,规划面积东起毛冲山、南至对镜山,北至大屋石山,西至新石门村中心路段,整个园区呈倒u型状,南北宽600米米,东西长900米,总面积112万平方米,约合1600亩。项目区东距双峰文化名镇走马街7公里;南距双峰与娄底交界重镇太平寺3公里,鹅公坪集市3公里,北距立新煤矿4公里,距双峰县城区26公里;距娄底市中心城区28公里;新修的娄双大道距项目区不足3公里。红公冲地处石门村偏南处,三面环山,中间为山脚洼地,总面积约1600亩,整个地型地貌为倒u字型,其中洼地总面积约260亩,自古以来未能开垦的荒坡荒地约200亩,占低洼土地面积的90%左右,能够勉强水、旱种植面积32亩,蓄水塘28亩,占低洼总土地面积的10%左右。这里生态优美,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与生森林资源丰富,群山起伏,空气清新,各种翠鸟在林间跳跃飞翔,鸣叫声彼此起伏,为这寂静的山谷平添了几分生气。

二、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一)功能定位。园区总体定位以红山冲自然地貌及天然次生林为特色,依托会仙山昹原始风貎和“石门圣殿”的佛文化以及中国书画之乡的影响,以发展生态旅游为方向,以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推进园区特色种植、养殖及系列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及产品延伸,打造成有健康养生、养老、旅游、休闲、度假、垂钓、游览、运动、健身、休闲、度假、美食、果蔬采摘13大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生态园区。(二)设计原则。该项目规划设计严格遵循市场导向的基本规律,充分考虑红公冲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绿色为主基调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系统开发原则;坚持效益兼顾,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三)具体规划设计。本项目主要从毛冲山脚洼地顺南向西展开,地形呈长方形,东西宽约450米,南北长约600米,约24万平方米,区内地势由高向低延伸,起伏变换较为突出,区内土地肥沃,水草丰满,90%为荒坡地,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区内为无人区,四周易于封闭,不受周边环境影响,地势建设用地条件良好,适合生态园的建设和管理。具体开发区域为:一是精心打造雀鸣谷人工垂钓湖,要使碧绿的湖水与周边秀翠的林木、草地浑为一体,特别注重发挥雀鸣谷地下水源自动灌湖的独特优势,努力将其打造成娄底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垂钓基地;二是围绕湖区周围的原始沃土层,按照绿色生态标准,分层级形成无公害蔬菜瓜果种植圈,为游客培育和生产无公害营养餐质,同时鼓励游客自摘、自采、自乐;三是充分利用种植圈外边高坡地无污染的原生态草地,形城独具湖南地方特色的小黄牛、黑山羊、安化柴鸡、小香猪,新西兰白兔和叙浦白鹅的立体型养殖圈,鼓励游客在柴鸡区自捡鸡蛋,养兔区自捕兔子等活动,绝对保彰餐桌上食材的质感和口感;四是在确保毛冲山原生态不受损坏的前提下,充过修建林间小道,八角亭、小木屋、吊脚楼、帐篷野营等形式,打造园区休闲区,让游客能在大山深处度过一个恬静的夜晩;五是要将园区接待中心建造成花园式园区,要通过绿叶树的种植、花廊花海培植、热带彩色观赏魚的养殖、夜景迷幻灯、凉亭、走廊、野处休息防晒伞的巧妙设置以及别墅独具特色的接待优势,让游客充分享受园区的温馨与舒适,接待中心园内主要建筑物周围平地及山坡绿化均釆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干道和园区辅助性建筑场所周围绿化则釆用观赏化、阔叶树为主,整个园区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以上,落叶树占20%以上,确保园区四季常青;接待中心在搞好接待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搞好舌尖上的雀呜谷,要根据当地美食特色,自主研发具有独特创意的菜肴、米酒、腊肉、烧鹅、烤香猪等创意品牌,真正将园区接待中心打造“绿色、安全、生态、美味”的主题形象。

三、结语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乡联系日益密切,农村距城市的距离大为缩短,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利用节假日、双休日,暂别城市的喧嚣,回归大自然,返璞归真、度假休闲。因此休闲农业生态园建设不仅仅是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也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乃至整个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雪乔,李玮婷.生态园之解读休闲农业发展新视角[j].农民致富之友,2013,08.

生态园规划设计范文篇2

1相关概念解析

1.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其实就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简称,其主要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构成,达到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利用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便是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其基本行为准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而循环经济在我国诸多地区成功应用到了农业生态园中,出现了诸多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态园。

1.2农业生态园

所谓农业生态园指的就是以生态园模式来实现对观光原来农业的生产以及布局,其主要是将农业活动、环境保护、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科技示范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案例分析

2.1研究概况简介

该市研究概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然环境,该市地形南低北高,西南方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四季鲜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在753.2mm之间,一条河流由北向南穿过该市。由此可见,该是自然环境极为适合蔬菜等高效作物的种植。②交通优势情况,该市交通具有明显的优势,有三条国家一级公路贯穿全境,六条省级公路在该市交汇,同时在市中央建设了国际机场,该市在交通上的优势能为现代农业以及农业休闲观光的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③蔬菜品种优良,该市在发展蔬菜种植,克服了自然条件以及生产障碍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改革创新培养出具有高产、抗倒等优势的品种。④该市已基本实现了农业发展机械化、信息化设施化。例如粮油作物的播种、收获以及管理等实现了全程机械化。⑤该市具备了较为先进的栽培技术,在该市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新型的栽培方法达到30多种。图1为该市区土里利用规划图。

2.2该市农业生态园的不足

2.2.1客源渠道较为单一

因为受到旅游产品创意欠缺、产品类型单一、文化性和体验性欠缺、形式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该市农业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很难在短期内提升游客量。除此之外,虽然该市农业生态园区采取了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方式,但是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不具备相关的生态知识,其服务质量达不到相关的标准,管理上出现了混乱。

2.2.2前期规划设计存在较大漏洞

循环型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主要是对生态示范以及拓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建设。打开有机农场前期规划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循环型生态园区建设的内容,最终导致不能深入发掘生态园区的资源,园区功能分区模糊、产品结构单调、不合理的旅游线路等问题[1]。

3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规划思路

3.1指导思想简析

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同时树立了建设高端循环农业生态园的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合理统一规划的发展原则。同时对农业生态园区内的各种资源进行深入的发掘,提升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将废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合理程度内。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2规划设计中融入循环经济思想

上文中我们对循环经济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分析,在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之中融入循环经济的思想,真正的实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的目的。更进一步而言,在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中融入循环经济思想是农业生态园区建设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要求之一,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当代农业生态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需求。3.3规划设计原则简析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原则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协调发展原则。②统一规划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产业化发展原则[2]。

4规划设计总体规划以及分区的规划

4.1总体规划

该市农业生态园区总体规划是分为八个区位,并以这八个区为整体规划的核心,同时建设了两栋规模较大的农业生态体验馆,如图2所示。

4.2分区规划

而在该市农业生态园区的分区规划设计中,其农业生态园区分成了八个区,其主题是特色农产品手工作坊区域、特色养殖示范区域、珍稀绿化苗木种植区域、特色水产养殖区域、特色休闲果品区域、农耕体验区域、植物区域。在此八个区域中,种植了种类多样植物蔬菜等等,例如在植物区便引进无土栽培技术,共种植了1万m2韩国无土植物,建设出规模浩大的无土栽培植物园。而在特色农产品手工作坊区域中,建立了农家乐一条街,在该区域设置了咸菜坊、磨坊、豆腐坊、油坊等,在这条街中出售的商品一般都是从该农业园区中生产的小麦花生黄豆等制作成的,其手法古老,味道纯正。还有在珍稀绿化苗木种植区域中,生产了大量中小苗植株,其主要采用了现代林业苗木繁殖培育技术,培育了大量珍稀苗木,珍稀苗木的培育不仅仅能够成为农业园区的绿色景观,同时也能够为农业生态园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在农耕体验区域之中,在都市之中生活到人们可以在其中尽情体验工艺活动、农业活动,从而实现对古老农耕文明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接受现代文明的孩子而言,农耕区域的存在能够使他们了解相关的农业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践场所。综上而言,该市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将循环经济主导思想融入到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之中,实现了农业生态园多样化、持续化发展的目的,促使其真正成为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生态园。不仅仅带动了该市的经济发展,也成功的为该市树立了良好的发展形象。

5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结

5.1实现协调发展

在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协调统一。从本质来讲,农业生态园区开发中的观光旅游经济收入仅仅是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更为重要的是保护了生态的发展和提高了科技水平,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高水平、高素质。”因此,农业生态园的相关管理者在发展农业生态园区的过程中,必须具备长远的目光,不能过分的追求农业生态园区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增长等等。而是在现有基础之上,不去刻意的改变农业生态园区的自然生态。同时必须和乡村的诸多特点进行一定的结合,将农业生产作为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基础,构建农业生态的特色,同时融入当地地域文化,以此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对环境管理方面必须要得到加强,实现文化、经济、自然环境这三者之间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5.2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

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有关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有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对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加以引导。总体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此才能真正的促使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3]。

6结语

综合全文来说,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的发展是新型经济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农业生态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将循环经济思想融入其中,才能真正的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园区。

作者:刘能星 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1]刘芳清,周克艳.长沙市有机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1).

生态园规划设计范文篇3

一、生态观光果园的功能

我国果树品种繁多,主要有常绿果树、落叶果树等,不同类型的果树被广泛应用到林业工程建设中[3]。建设现代化生态观光果园,必须合理配置果树类型。同时观光果业与林业工程建设的高度结合,对本区域的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及生态条件改善具有积极作用。既有效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又与荒地利用、绿化造林无缝衔接,这也与我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政策理念相适应。生态观光果业兼备观赏、科普及经济功能,以果实采摘为基调,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基础设施,以满足游客放松身心的需求。观光者通过参与果实采摘,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同时对促进家庭和谐、团结合作及体验劳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科普功能,生态观光果业中会运用先进的栽植技术、管理模式及基础设施,充分展示我国农业的科技元素,并结合新媒体技术,配置科普栏、展示牌及视频动画等,让人们在游玩的同时能够近距离接触果园相关的科普文化。比如设置展厅介绍果园水果的营养价值和功效,电子屏介绍果园现代化设施现状等。对于经济功能,生态观光果园具有一般果园的种植收益,经营者依托果园,在观光旅游、娱乐设施等方面获取相应的经济收益。因此,在生态观光果园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主题活动、配套设施及服务水平来提高经济效益。

二、生态观光果园规划设计具有的原则

生态观光果园规划设计原则必须立足实际,深入调研,充分掌握相关规划要素资料,详细分析生态观光果园规划的突出问题及天然优势,准确把握规划方向,力求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和客观。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秉承生态文明理念,在乡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进行建园,使生态观光果园建设更好地为游客服务。科学高效地进行生态观光营造,确定生态观光果园合适的规模,做到与人文理念的有机统一[4]。二是坚持顶层设计原则。这是生态观光果园合理布局、科学实施的重要保障。同时,根据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在此前提下,适当进行人工干预,维护生态平衡,保证观光果园环境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适树原则。根据果树的生长习性和物候特征与种植区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相关产业相匹配,即生态观光果园必须在合适条件中构建,以满足旅游观光的需求[5]。不同果树对土壤、水肥条件具有差异,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果树,且以乡土果树品种为主,同时可适量引进外来果树提高果园整体观赏性。配备相关的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也必不可少,比如温室培养种苗、人工补光、无土栽培等,力争果树品种的多样性。四是坚持生态原则。生态观光果园的快速发展,也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在规划设计果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选址和周边的生态需求,采用配套的环境治理措施,最大程度上避免环境污染;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把废弃的荒地充分利用起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五是坚持参与性原则。生态观光果园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游客贴近大自然。生态观光果园让人们广泛地参与到观光果园中,亲身体验果园特色。在果园种植环节,游客积极参与到果树农业种植中,包括种苗选择、水肥管理等,加深对种植的了解;在娱乐设施方面,以家庭为单元,组织相关的竞争主题活动,提高游客的协作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果实采摘环节,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结合创意性的采摘工具,选择合适的品种供其采摘;在传统文化方面,果园经营者不断组织一些果园文化节,将果园知识和本地区的文化结合在一起,采取问答并设置奖项形式,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六是坚持突出特色原则。突出特色优势是生态观光果园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农业信息化升级改造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重视果园特色的打造,尽量避免与其他生态观光行业雷同。在果树品种、配套设施、管理模式及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创新优化,突出特色,与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高度统一。因此,观光果园规划设计要与突出特色并重,准确定位,凸显优势,使得果园特色更加鲜明[6]。

三、生态观光果园规划设计

一是生态观光果园的品种选择。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元素。对于营造特色观光景观来说,果树的正确选择至关重要。应尽可能选用当地乡土果树。乡土果树,是在本地区经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地对物种进行优化与筛选后,果树与当地的气候、土壤、地质地貌等自然要素高度适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更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同时应考虑果树种类的多样性,充分遵循生态效益原则,科学合理地处理种内及种间关系,更好地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不同地区所选择的果树品种具有显著的差异,西北地区可选用葡萄、海棠、核桃、李、梨、苹果、毛桃、蟠桃等,南方地区可选用樱桃、柿、火龙果、柑桔等。总之,建立生态观光果园必须保证果树品种的多样性,能够在不同季节展现出不同的果园风光。二是生态观光果园的位置确定。不同的消费群体决定了生态观光果园的位置,要做到位置选择和市场需求的高度吻合。首先选址宜选择城郊结合部,城郊结合部作为城市群体和乡村人们重要的交流区域,交通、通信相对便捷,能够满足都市群体对休闲娱乐和感受大自然的需求;其次在乡村气息浓厚地区,该区域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文化传播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适合中短期旅游。游客可利用周末或假期空闲时间,前往距离较远的乡村,体验乡村文化和自然风光。此外,选址前要进行充分的论证调研,包括交通物流、生态环境、消费群体、消费能力及果园管理等方面,确保建园的可行性。三是生态观光果园的用地规划设计。生态观光果园是以果树资源和生态建设为重点,辅以配套设施和社会服务。在用地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将果园功能划分为不同模块和单元。单元是模块的具体构成元素,单元的面积根据地理条件和游客需求确定。生态观光果园可以分为葡萄观光园、海棠观光园、核桃观光园、梨树观光园、苹果观光园及蟠桃观光园等单元,还可以规划设计果树种苗基地、体验农业活动基地等单元。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利于保证物种多样性,能够满足观赏、采摘、科普和生产加工多方面需求,同时还可以对休闲观光区和附属小品进行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构建休闲廊道、农家乐、钓鱼池塘等场所,满足游客观赏、尝果、交流、娱乐的要求。四是生态观光果园的管理和经营。生态观光果园是生态和果园的创新模式,既可以实现旅游观光,又保证了果业增收。对于生态观光果园的管理来说,果园管理与园林措施类似,必须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的管护。在农艺措施方面,引进先进的灌溉措施(比如滴灌技术、喷灌技术),逐渐取代传统的漫灌方式;采用矮化密植建园模式,便于机械化管理;做好果园的防护林建设,有利于昆虫传粉,降低风速,提高果园湿度。还应考虑观光果园长期发展的需要,确保精准管理,高起点、高质量完成日常管理工作。对于生态观光果园的经营来说,经营综合素质决定了果园未来的发展趋势。经营者可以依托高校平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管理水平;采用滚动经营模式,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边发展边投入,以发展促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观光果园作为农业和旅游观光业高度融合的新兴产业,结合了果业经济、旅游观光及文化传播等优势,能够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并重。生态观光果园规划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其未来发展战略。针对生态观光果园规划设计所面临困境,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对生态观光果园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冬梅,刘洋,潘东明.基于季相景观营造的观光果园树种配置与规划———以福州市鸿尾生态农庄为例[j].现代园艺,2020(9):114-116

[2]吕燕,邓敏.乡村旅游中观光果园的价值发现———评《景观生态理念下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j].中国果树,2019(5):插22

[3]李众康.山西果树观光生态园规划分析及应用[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9:34

[4]张可鋆,张日清.观光果园规划设计与生态康养理论结合应用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10):121-125

[5]于水常.基于游客行为的北京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8:38

生态园规划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太湖;乡村景观规划;生态系统

1太湖地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五湖,位于长三角地带的南缘位置,同时也是现今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在地域范围分布上,太湖横跨江苏、浙江2个省份地区,湖北岸是江苏无锡,湖南岸是湖州,湖的西岸是宜兴,湖的东岸是苏州。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气候、经济、文化、乡村资源等,在发展建设中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太湖河港纵横,河口众多,主要的进出口河流多达50多条,湖泊总面积为2428km2。在湖泊区域内,小型的岛屿有50多座,其中的18座岛屿均有居民居住。近些年来,我国关于太湖地区各类资源的开发规划就从未停止过,作为国内第三大淡水湖,无论是从水利的角度、农业发展的角度、旅游的角度等多方来看,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然而,在实际规划设计上,却很难形成一套强有力、保障性的有效机制。

2统筹规划设计策略

关于对太湖地区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最核心的规划建设内容就是开发与利用空间内土地,要科学合理。相对而言,其目的也比较明确,就是通过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1]。最终目标是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笔者以为,在整个区域乡村空间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构建中,始终都应当秉承着可持续发展观这一理念,方能实现区域乡村空间内的景观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而很好地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社会效益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太湖位于江南地区,对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切实遵循以下规划思想。第一,太湖地区各乡村景观的规划,可运用贯穿景区的生态水景园林体系,以此来做到有理有节、收放兼具的效果。第二,注重区域空间规划的相互和谐性,即构建和谐生态园区。乡村景观实际上是城市的后花园,因而,生态园林的建设,首要考虑的就是“人”,即人与景观的和谐共处。第三,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上,要尽可能突出地域特色、民俗乡情[2]。关于太湖地区“美丽乡村”的发展探究,其中的“美”涵盖了美学价值、生态美学的人文理念,其中的“丽”则代表的一种“新”,革新、创新、进步的体现。对此,结合上述相关内容,就当下太湖地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对策。第一,依托村庄肌理,构建聚落式景观格局。关于“乡村”,指非城市化地区。比如,城市周边的乡镇、村庄等。除了乡镇、村落之外,包括农田、湿地、森林等所占区域,这些均属于非城市化区域,也就是乡村地区。总的来说,它是作为人类聚落的一种基本形式,与城市相比,乡村与大自然的融合度更高、更强烈,因为村庄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进程中,早就已经成为了自然肌理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若想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规划设计,将构想的生态乡村系统蓝图变成现实,那么,必须要充分借助乡村、村庄部落的这种原本的肌理。在具体实践构建过程中,要在景观和住区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以便于当地村民相互间沟通情感,进而为后期的项目开展与协作做足前期准备。总之,要切实遵循做到村庄的统一性,即建筑风格与周边绿地、山景相互辉映。此外,还需要要求乡村道路,尤其是村口地面,要平坦开阔。还可以在乡村道路两旁或者村口处放置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石”。第二,发扬地域特色,设计宜业性景观。太湖地区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突出地域特色,必须将地域文化与乡土元素充分融入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地居民的认同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内产业发展现状,设计宜业性的景观。将旅游业与农业融为一体,延伸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条,坚持以农业发展为基准点,并以此作为平台载体,将区域空间内的农田作为主要设计对象。在具体规划设计上,可借助于色彩、肌理与序列,在满足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基本需求的前提下,逐步形成独具区域乡村特色的景观环境。

3结语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切实结合着地方特点来进行,立足于区域空间内的自然、经济等多方因素、特征,确定好规划设计要点。最关键的一点是,贯彻落实人本理念,杜绝形式项目工程的出现,切实围绕着“人”来展开,丰富产业结构,体现一村一特色,不断促使着太湖地区及周边乡村居民的生活更为富足。

参考文献

[1]殷柏慧.无锡太湖新城中央水系环境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0(10)

生态园规划设计范文篇5

随着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的兴起,乡村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园,涵盖了乡村景观、郊野生态、农耕文化和农业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乡村公园设计要充分地展示乡村文化和地域特征,应具备以下基础理论。1.1地域特性的要素。地域特色是一个地区和其他地方相区别的个性特征,是其特有的个性、标签,是地域自身存在的本质特征[3]。这种特性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自然景观包括气象景观、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历史遗迹、建筑、工程景观、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是该地域人类长期的劳动成果,反映出该地域自然和社会人文的结合,具有历史连续性[4],在一定程度表现出了地域特色的特征[5]。乡村由于城镇化不高,开发力度不够,因而保留了较好的自然资源,同时乡村地处偏远郊区,往往表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乡村公园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表现乡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地域特征作为乡村基因识别性符号,在乡村公园规划中应加以重视与利用。1.2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整体性、尺度和综合性,主要是斑块、廊道和基质三大要素[6]。乡村的景观生态以“山、水、田、林、路、园、塘”等为基础构成不同的景观格局。虽然这些不同的景观单元组成了不同的空间类型与配置,但各空间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生态架构,为乡村生态稳定及物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基础。如乡村中以河流、道路、林带等为廊道系统,山林为基质,田、园、塘等为斑块系统,组成多种生态空间格局。虽然各系统之间互相分离,但并没有影响各系统间物种信息的流通,反而使其趋于更加稳定,维持了稳定的生态过程和生态肌理,保障了物种信息流通、生态链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乡村公园作为乡村景观格局的重要斑块之一,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各斑块间的边缘衔接,避免斑块间的破碎化,通过景观耦合各斑块间的异质性,保障地域生态稳定性。然而,乡村文化与生态在不同的景观空间中形成了不同的景观序列,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了人文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乡村公园作为重要的斑块,设计时除了注重地域生态肌理,还应注重乡村文化的表现,用乡村民俗文化结合景观设施来表达地域文化,并赋予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以达到对一个场所的独特解答,使乡村公园在文化与生态格局上与周围景观格局互相融合。

2乡村公园规划设计

乡村景观是地域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的人文情怀和自然风貌。乡村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和人类文明的源头,每个乡村文化是在农耕文化的积累中产生,逐渐形成特定人文景观。这些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的人文景观,由于区位的差异、自然景观要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文化。乡村公园设计应根据乡村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特性,结合景观生态学理念,使乡村公园的自然景观格局和人文景观格局与乡村景观格局相耦合,从而使“山、水、林、路”等斑块间互相融合稳定,具体措施如下。2.1利用自然特征,塑造特色景观。景观的地域性首先表现为地方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植被等自然特征。设计中应深入调研自然特征,了解每一项因子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各项因子与设计主题、结构、功能等的关联性,这样才可以做到对一个场地生态肌理的尊重,体现地域特性。根据乡村自然特征,塑造自然特色的乡村公园,如通过植物群落和水景观以表现自然特征。乡土植物是经过长期进化和自然遴选保留下来的适宜本区域环境条件的植物,地域特征明显。丰富乡土树种是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7]。乡村公园植物的配置应着重体现乡土特色,选择生长强健、稳定性强、抗病虫害强的地带树种。植物配置注重多层次搭配,组合不同的植物群落,常绿与落叶混交,阔叶与针叶兼顾,营造多空间、多季相的植物景观。水作为重要的景观要素,能有效地表达地域特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和“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水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承地方文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水景观是对地域水文化的重新解读。在乡村公园当中水景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通过不同的工程措施、滨水建筑、植物、景观小品来展示和科普地域性的水景观。如成都的活水公园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取自府河水,依次流经厌氧池、流水雕塑、兼氧池、植物塘、植物床、养鱼塘等水净化系统,向人们演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8-10]。2.2挖掘人文资源,传承历史文化。人文资源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具有民族性、艺术性、传统性和特殊性的特征,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体现着一个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征。乡村的人文资源主要有农耕文化、历史遗迹、传统民俗活动等,它们形成了不同形式的人文景观。设计应尊重对这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设计手法展示文化。如设计文化广场、戏剧舞台等活动空间让乡村民俗活动再此延续,还可通过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提取相关元素,结合现代手法,设计相关休闲建筑、景观长廊、景观小品等,让景观作为历史文化的符号传承传统文化,从而将景观与地域文化结合,避免将人文景观强加于自然景观上,造成对地域文化的不尊重。通过解读乡村地域特性,了解基地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属性,因地制宜地将基地周围环境与乡村公园互相渗透,使各斑块景观格局互相耦合,从而使设计贴近自然、具有地域特性的文化公园。

3晋江市华侨公园景观设计实践

3.1项目概况。基地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丙洲村西北侧,金安路南侧,地势呈东北向西南走向,高差约3.5m。基地东西长约200m,南北宽约150m,总面积为30850m2,分两期规划建设,以一条路为东西两期。一期位于道路西侧,规划面积23650m2,该地块内主要是地势平坦荒废田地(图1、2);北部有少许桉树和龙眼(图3),东北有一个水量较大的水井。二期位于道路东部,规划用地为7200m2的荒废农田。3.2项目地域特性。3.2.1自然环境资源分析。项目地处闽南泉州晋江市,临近海域,地势平坦,是一个沿海区的村庄,具有一定的渔村文化。属亚热带气候,平均气温为19~22℃,气候温和;常年雨量1200~1300mm,雨量充沛。基地内自然资源较差,生态资源稀少,植被品种单一,只有一口水量较大的水井,缺乏地域景观格局识别性。3.2.2人文景观资源分析。丙洲村历史悠久,具有千年文化历史,以开闽王后世居住于此形成的王氏家族文化融入于闽南文化中。基地周围建筑以现代村落建筑为主,少许居民建筑还保留传统的闽南古厝和华屋,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依然存在人文景观识别性不高问题。如今丙洲村已成为重要的侨乡,海外人员达万人,形成独特的侨乡文化村落。3.3设计目标。华侨公园作为晋江市重要的乡村公园,它对文化的承载与传承起着积极的作用,能有效地展示丙洲文化与特色。基地丙洲村自然与人文分析,在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基础上,华侨公园设计以滨海元素和侨乡文化为特色,有机地组合地域植物景观,使公园与周围村庄肌理融为一体,形成识别性较高的村庄公园,突出地域文化公园的同时展示经济强县的形象魅力。3.4设计主题。根据基地特性和生态肌理,设计以“华侨文化、滨海风情、运动休闲”为主题,将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互相渗透,结合植物景观,提高场地文化和自然的交融性,将文化融入自然中,打造成一个具有生态与人文特色的以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3.5设计策略。3.5.1利用自然特征,塑造特色景观。基地自然资源特征较少,依据现状资源特性,充分利用现有水景营造水景观,利用乡土植物,采用乔-灌-草的配置模式,突出彩化亮化不同季节的绿化景观,点缀景观置石、侨乡文化雕塑,以塑造特色景观。3.5.2挖掘人文资源,传承历史文化。基地濒临沿海,地处闽南,形成独特的闽南文化与华侨文化,设计以侨乡文化为主轴,结合闽南文化,融入滨海风情,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提高乡村公园识别性与文化传承特性。3.6设计实施。遵循现有的村落肌理,重塑场地功能,提高场地识别性,规划设计形成“一心、两环、四区、多点”(图4、5)的景观空间格局。“一心”:以原有水源营造观赏水景为中心的思乡湖生态休闲观光区。“两环”:以两条环形的园路形成生态绿廊,将各景观节点连成一个整体,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四区”:分别为游园观赏区、运动健身区、停车场区和生态园区。“多点”:根据基地特色文化点,营造代表丙洲村不同特色的多个景观节点。3.6.1游园观赏区。该区旨在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的文化交流兼游乐的观景场所。该区主要是以华侨文化为主题的核心景观区,布置公园入口广场、休闲平台、活动小广场、思乡湖等重要景观点,通过曲折的园路连接各节点,引导游客在园内观赏游玩。入口广场是连接园内外的主要窗口(图6),对吸引游客进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休闲平台、活动小广场是对其功能的延续。设计手法上以简约几何形的构图方式,设计树阵、休闲座椅、观景亭、植物等元素组成入口景观。思乡湖是重要观赏休闲区(图7),设计充分利用基地原有的大水井资源,以突出海外侨胞们的思乡之情为意境,设计侨心亭、亲水平台(木栈道)、临水步道等景观序列。浅水区采用自然原型驳岸营造动植物栖息地,深水区采用条石砌筑驳岸,组织成不同的生态空间。通过就地取材,用当地石头与乡土植物组成大门景观与湿地景观,其中入口种植凤凰木、小叶榄仁、皇后葵、大王椰子等多种乡土热带树种,水生植物以芦苇、旱伞草、再力花等,通过不同的搭配构成具有热带风情的植物景观。建筑用红砖白石、燕尾脊、双坡曲的屋顶形式体现地方建筑特色。小品以牛雕塑、石头景观、特色花境等反映不同的地域特性,如牛雕塑寓意着闽南人的奋斗和敢拼精神。3.6.2运动健身区。此区为人们提供一个运动、健身、游玩的场所(图8)。主要布置室内游泳池、室内篮球馆、用鹅卵石步道、景亭、休闲场所等。游泳池与篮球馆位于区内东西两侧,中间设置景观亭,以鹅卵石园路将3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在休闲场所设置高低错落的组合树池、坐凳、小卖部,供村民或游客在观赏球赛之余在此休息、活动、交流、赏景。为突出亚热带滨海风情,该区植物景观以小叶榕、垂叶榕、台湾栾树、加拿利海枣等为乔木,散尾葵、黄花槐、鸡蛋花、黄金榕、三角梅等为灌木,龙船花、红花檵木、红叶石楠等为地被,营造层次不同的具有地域性的植物景观。3.6.3停车区。该区位于公园北侧,在入口设置矮树池,引导车辆行驶,停车位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利用嵌草砖的铺装形式(图9),能有效地使雨水渗透至地底下。车位之间种植大冠乔木,形成林荫环境,构成舒适的生态停车场。3.6.4生态园区。该区位于公园东侧,为留住侨胞们对以往乡村生活的乡愁,于二期建设生态园,根据现有的场地农田肌理,在此区开展生态种植、科普宣传等娱乐项目,建成集景观、生产、观光旅游、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园,既可以留住乡愁,又可以体现地域特性与乡村公园文化。生态园的植物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点线面结合的原则,体现地域特性的景观效果。适当引入经过驯化的园林树种,营造出一种别致、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的植物景观。3.7福建晋江市华侨公园综合评价。通过晋江市丙洲村华侨公园的规划设计,布置休闲观光区、健身运动区、游园观赏区等空间,满足了当地居民及外来务工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休闲与娱乐场所,同时对弘扬和传承当地的华侨文化和乡村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方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满足了居民对健身及休闲的需求,实现了乡村公园休闲游憩、文化传承、生态保护、观光游览、科普教育的多功能。

4结论

生态园规划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农业种植;休闲;生态;发展;经营模式

建设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不仅可以改善人们平日的高频率生活,更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结合地方特色,建设有特点、有质量的农业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由于此类生态园区是一种新兴产业,在展开运作的很多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农业、休闲、生态三者有效的结合,是当今社会中一种新型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休闲度假与农业生产发展的相互融合。不少地区对于此类发展形式已经开始广泛重视,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支援此种农业发展模式,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克服种种困难,引进先进的设备,与外界实行高科技的信息交流,多种方面同时着手,将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产业办理得越来越好。

1发展现状

农业种植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正式成型,所以这种新型农业发展形式的历史还不是很久。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因此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重视度已经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对于农业种植与休闲度假的结合,我国对此类发展形势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践性较弱。但是通过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此类农业的发展模式正在飞速扩张,每年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新建数量都非常可观。目前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建设的主要形式分为特色主题、生态主题和高科技主题几种。结合地方的自然特色与人文发展特点,开辟出最具有当地特色的模式,建立具有特色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任何的产业都离不开信息化,农业发展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积极地引进高科技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建立低碳环保的生态园区。生态园区的建设地点的选择非常重要,要突出生态的优良性,选择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秀丽的位置,让休闲度假的人们感受到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特色与优势。此类生态园区的初步规划,要突出设计主题,以游客的感受为出发点,建立符合大多数人思想的生态园区。当今农业种植生态园区的建造数目逐渐攀升,每年都会有新型模式的生态园区建立起来。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大批量建立,不仅可以让人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去体会大自然,更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生产总值逐步增高。以当前的形势看来,在未来建设的生态园区中,大多数的发展趋势则会是逐步的突出个体的独特性,拒绝雷同性较强的建设。因此要结合各个地域的区别性,充分利用地区的优良特点,实现多种项目相结合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建设上具有地域特色、风格上具有人文特色的优质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

2存在的问题

2.1生产模式不够成熟

虽然此类新型的农业发展形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是毕竟生产时间过短,生产模式还不是特别成熟。对于生态园区的经营理念,消费群体根本无法理解这种理念。这就要求在生态园区的工作人员对于生态园区的理解非常深刻,可以对前来休闲度假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知识梳理与生态园区的介绍。保证任何工作人员被求助时都能够及时的帮助消费者,使各个部门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分工明确,不互相干扰,争取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2种植项目单一

在农业种植建立的过程中,很多生态园区的农业种植项目单一,让休闲度假的人们没有感觉到生态园区的多样性,对此,应该加大对于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农业种植力度,增加多样性。让前来休闲度假的消费者能够在种类繁多的生态园区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让消费者积极的参与到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中来。某一地区的生态园区的建立,都存在着共同的特点,此类雷同现象的产生,让消费者对于生态园区的期待值直线降低。各个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都应该具备自己的生态园区特色,结合自身生态园区的地域特色,种植独特的植被,或突出农业种植,或突出观赏性,或突出休闲。

2.3缺乏竞争力

无论哪种方式的生态园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让消费者在体验的同时,找不到其他生态园区的影子。同等条件的竞争不存在竞争力,为让自身的产业存在一定的竞争力,在行业内成为佼佼者,就一定要具有生态园区特色,独特的自身魅力,在博弈中战胜对手。既然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是以广泛的人群为消费对象,那么在建设的过程中就要突出对人的重视,以人们的思想或兴趣为出发点,建立一系列具有人文特色,具有人性化的项目。现在的很多生态园区都是由各种项目简单拼凑,没有一个完整的主题特色。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都应该主动解决,并建立具有独特魅力的综合性产业。

3未来规划

3.1出台政策、引进高科技技术

对于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建设,应该进行一定的规划,设计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尊重自然为基础,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建造更贴近自然、符合消费群体思想的生态园区。农业、休闲、生态三者有效的结合,是当今社会中一种新型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休闲度假与农业生产发展的相互融合。不少地区对于此类发展形式已经开始广泛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援此种农业发展模式。对各项的设施逐步完善,引进高科技技术,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所需的各项要求。

3.2功能性划分生态园区

以农业种植项目为前提,有效的结合地域的优良性,集合休闲度假、娱乐观光、果蔬采摘等内容,建造绿色高效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将生态园区进行功能性划分,可以大体分为植物观赏区和果蔬采摘区。在植物观赏区中,将林木区与花卉区进行大体的分类,让喜欢林荫的消费者可以在林木去里感受到森林的独特魅力,让喜欢花卉消费者可以看到具有地域性的花卉,感受蝴蝶围绕身边的美感。还有很多消费者喜欢更自然的分类,那就需要建立花丛与树木相结合的自然感官体验区。果蔬采摘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消费方式,可以在生态园区内对采摘进行分类——蔬菜采摘与水果采摘。让喜欢水果的人可以食用到无农药添加也非常饱满的水果,让喜欢绿色蔬菜的消费者能够吃到最健康最无害的蔬菜。在喧嚣的城市之外让广大群众能采摘到最绿色的果蔬,通过自己的挑选进行采摘,在食用时心情更加愉悦。这种构建模式在当今的生态园区中并不多见,所以结合地域特点,建立属于自己的更有行业特色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

3.3政府及社会各界支持

相信在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之下,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的建立一定会克服种种困难,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设备,与外界实行高科技的信息交流,多种方面同时着手,将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产业办理得越来越好。

4结束语

结合当今社会体制与经济发展状况,建立绿色、高效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不仅可加速农业的发展,还可以有效的结合城乡特色,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不离开信息化社会的同时可感受到与平日繁重的工作不同的,全方位的身心放松。以当前的形势看来,在未来建设的生态园区中,大多数的发展趋势则会是逐步的突出个体的独特性,拒绝雷同性较强的建设。结合各个地域的区别性,充分利用地区的优良特点,实现多种项目相结合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建设上具有地域特色、风格上具有人文特色的优质的农业种植休闲度假生态园区。

作者:贺生芳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勘测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生态园规划设计范文篇7

2006年园林绿化工作总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严格、精细、长效”八字方针为指导,以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为战略导向,以保护自然资源,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改善生态环境为己任,全面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绿化质量,优化绿地布局结构,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社区公园建设上有新突破,为把深圳建设成为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公园之城”作出新贡献。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2006年,要重点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以城市管理年为契机,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面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国家建设部在全国开展的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对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我局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与“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数字化城管建设作为城市管理年实施的“三大工程”,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按照市政府的《深圳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的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在2006年,创建成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在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创建而成,其创建指导思想、指标标准、指标体系、行业覆盖面等方面比“园林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覆盖更加广泛。我市自1994年获得园林城市称号以来,就朝着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向前推进,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创建工作。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目前已有80%以上达到甚至超过了标准,但是仍有10-20%没有达到标准,创建任务艰巨而繁重,2006年创建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我们要通过“一督办、二检查、三协调、四开展专项专题活动、五报告简报制”的办法,充分发挥深圳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办和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的职能作用,推动各区、各职能局及有关单位落实创建工作。力争2006年6月前完成各项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9月份向国家建设部提请申报,同时督促各责任单位巩固提高创建成果,迎接检查考评。要通过深入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实现我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较大幅度提升。

二、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载体,全力打造“公园之城”。

(一)提升城市绿化规划,加强绿地建设与保护。

1、要尽快组织编制《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细则,严格实行城市“绿线”和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制度,所有规划绿地、基本生态用地都不得改作他用。

2、进一步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规划。绿化是城市最鲜活的部分,最能体现城市的魅力与活力。我们要将城市绿化隔离带公园化,森林化,使之成为闹市区中的森林公园和城市绿洲。2006年,特区内将通过加宽路侧绿化带等方式,重点建设滨河路、新洲路、泥岗路、罗沙路、侨香路、龙珠大道等6条大型林荫道,加强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配置,提高绿化景观水平,营造多层次、多色彩的林荫道景观。同时重点处理好高速公路绿化带、主次干道绿化带和滨海岸带的绿化建设,营造亚热带海滨城市风貌。

3、做好新筹建郊野公园、市政公园的规划设计工作。一是做好梅林山、银湖山、布心山郊野公园的初步规划设计方案;二是做好安托山、红岗、罗芳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三是做好儿童乐园的详细规划设计方案。

(二)精心组织首届深圳市公园文化节活动,打造“公园之城”,展示国际花园城市风采。

1、要树立精品意识,建设“公园之城”。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教育及锻炼身体的重要场所。规划上总体要求是确保市民居住地在2公里范围内有园林小游园或社区公园;5公里范围内有休闲游览的大型综合性公园;10公里范围内有供市民回归自然和登山锻炼的郊野公园;30—50公里内,有供市民度假休闲的大型风景区。2006年各区政府要新筹建10个郊野公园、市政公园,各区、街道办、居委会、村委要筹建50个社区公园。在公园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等方面要树立精品意识,做到严格、精细,规划设计上要精细,做到合理、以人为本;植物配置和施工选材上要精细,精心营造景观;现有园林景观要精心管养。真正做到不留败笔、不留遗憾,将深圳打造成一座精美的“公园之城”。

2、12月份举办首届深圳市公园文化节,要办出品位、办出特色,办成继梧桐山登高节之后我局又一具有影响力的节日盛会。

3、开展园林文化景点建设,提升公园文化品位。2006年要求每个市属公园积极策划,在公园内建设一处有利于提升文化品位的园林景点或园林小品,局园林处将在莲花山或笔架山公园策划建设中国百条成语雕塑作品,发动企业捐赠认做。

(三)精心营造生物多样性环境,丰富绿化效果。把绿化工作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突出绿化的功能性,改进效果上来。

1、制定2006年我市植树造林规划,以自然山体和己划定的保护区作为重点,以“乡土树种”为主,花香植物、树木为辅,种植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植物,如香樟、枇杷、松柏科植物等,保质保量完成每年植树500万棵的任务。

2、多样化开发深圳的绿化种类,精心进行色彩、花期、容枯、疏密和空间层次上的搭配,以绿化衬景、绿化造景、绿化点景。

3、继续实施空中增绿,全方位推进立体绿化。2006年,我们将屋顶绿化纳入社区公园建设范畴,积极鼓励各社区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屋顶绿化工程。

三、积极配合完成园林绿化类部件编码和基础普查工作,全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示范工程建设。

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是“八字”方针的重要内含。国家建设部2005年在全国开展了数字化城管建设试点工作,深圳被确定为全国十个试点城市(城区)之首。2006年,我们要按照市政府的《深圳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方案》的要求,积极配合做好园林绿化类等城市管理部件详细分类、编码和精确定位等基础工作,全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进程。通过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

四、全面实施园林绿化量化考核制度,发挥长效管理机制功能,规范管理。

(一)继续推行城市公共绿地管养公开招标和末位淘汰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管养水平与质量。城市公共绿地养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实践证明,我局实施的绿化管养公开招标和末位淘汰机制,是一项好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了绿地管养水平的较大提升。2006年,我们要按照重新修订的《深圳市公共绿地管养招标管理办法》,对原有8个标段和2005年重新公开招标的10个标段,加强监督管理机制,实施季度检查验收考核制度,将评委选定方法进行改革,由原来的固定评委改为从评委库中抽取评委,并增加评为数量,使绿化检查验收工作进一步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同时,定期组织中标管养公司举办相关业务培训,学习相关规范、办法,促进管养公司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绿地管养水平。

(二)继续实施深圳市公园绿地管养检查验收办法,落实检查评比制度,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加强公园管理。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市供公众游览、休憩、观赏及锻炼身体的重要场所,是改善生态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性事业。为给市民提供整洁、优美、舒适的游园环境,去年4月1日,我局颁布实施了《深圳市公园绿地管养检查验收办法》,在局直属已建成开放的风景区、植物园、园博园和市政公园开展了交叉检查评比,受到了良好的成效,为做好公园绿地管养公开招标工作奠定了基础。2006年,我们要继续落实检查评比制度,综合检查安排在5月份和10月份进行,开始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年度考评总成绩在每组最后2名的管养标段实行末位淘汰,终止合同,并取消其进入本标段下一轮的投标资格。

(三)继续开展星级公园创建活动。各区、市属各园林单位都要按照星级公园评定标准,积极开展各项创建工作,以此为载体,完善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品位,实现长效管理。2006年,我市将组织评定一批星级公园或星级园区,同时鼓励已获得四星级公园称号的公园开展创建工作,争取晋升五星级公园。

(四)继续开展创建“园林式、花园式”单位小区评比活动。园林式、花园式单位(小区)创建工作开展5年来,深受我市各区、各单位(小区)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创建活动已成为我市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局一项长效管理工作任务,创建成果已列入各区量化考评成绩之中。2006年,我们将对2003年352个达标单位(小区)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并对复查结果进行通报;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发动全市各单位(小区)参加创建评比,将此项工作深入长效地开展下去。

五、大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严要求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一)要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积极做好各项基本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项目立项、初步概算预算、可行性研究等工作。

(二)积极做好已经市政府批准的由我局组织实施的政府投资项目。主要有梧桐山风景区要完成登山大本营、一号路边坡整治工程,仙桐体育公园开工建设;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做好所有建设前期工作,做好地质博物馆、海岸栈道、标识系统和公园主碑等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计划立项、招投标等工作;东湖公园人工湖景观改造工程、马峦山龙潭瀑布登山道、皇岗公园山水园、塘朗山登山道等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政府招投标管理办法组织建设,按照基建程序抓紧组织实施。

(三)对移交由市建筑工务署建设的项目,如梧桐山二号园道、望桐路工程,建设单位要积极协调配合建筑工务署做好有关项目的实施工作。

(四)要严格执行部门预算,遵守财经计划,严肃财经纪律,抓好当年开支,用好资金,完成计划工作任务。

六、继续做好梧桐山申报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工作。

要抓紧协调处理好与国家林业部门的关系,争取林业部门的支持,同时,做好迎接国务院组织的检查验收工作,力争2006年内申报成功,成为广东省第8家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七、认真做好2006年度园林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市城市绿化管理处、仙湖植物园、园林科研所和莲花山公园等单位的《园林绿化标准示范区建设及3个技术标准的编制》、《深圳城市绿化与城市热岛分布规律的研究》等10项研究课题已获得我局科研项目立项,各单位要按照《城管科技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要求,继续认真组织开展研究工作,加强科研管理,实现立项预期目标。

八、积极组织专门力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园林绿化法律法规。

1994年和1995年,我市相继颁布实施了《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和《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园林条例》两部法律规章,10年来一直是指导我市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法律依据。在这两项法规的条款中已明确,“市政府可以根据此条例(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或具体管理措施”。2006年,为了建立和完善园林绿化法律法规,我局将积极组织专门力量,协调相关部门,修改完善上述园林绿化法律规章,将其合二为一,制定《深圳市园林绿化条例》,争取法制部门核准报送人大通过。

九、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一)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安全氛围

安全工作必须天天讲,人人做,只有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2006年要在抓好正常的安全教育的同时,组织专题的安全生产知识讲座和广泛的安全宣传活动。

(二)要加强领导,切实落实责任

抓安全工作必须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责任到位才能制度到位、落实到位,要进一步落实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强化责任,落实责任。

(三)要严格督察,确保制度落实

2006年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抓好检查、培训、教育、预防等各项制度的落实。

(四)要突出重点,确保重点内容和时节的安全

一是要突出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我局将于2006年元月在南山公园召开一次森林防火工作管理与建设的现场会;二是要突出抓好公园游乐设施的安全,坚持定期检查维修;三是要突出抓好各公园治安整治,确保游客游园的安全;四是要抓好防汛期和主要节假日的安全。

(五)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安全的隐患。

一是在防火工作上要加快防火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要解决水源的问题,以保障一旦发生火灾能有效地扑救;二是要认真治理山体滑坡的地质灾害,尤其对已发生和确认可能因滑坡会危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地段,要制定整改计划,消除其隐患,确保年度安全无事故。

(六)要切实加强公园安全管理。要注意做好公园游览游乐设施、警示标志和引导标牌的建设;要加强安全巡查,重点地段要增加保安力量,杜绝安全隐患,确保游览安全;要加大车辆安全管理力度,杜绝报废车辆、存在安全隐患车辆上路;要紧密联系辖区公安部门,发现治安问题,及时报告,请公安部门到现场处理。

(七)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各单位要加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明确管理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防责任人,制定治理工作方案,开展防治工作。前段时间连续暴雨造成的滑坡,要抓紧做好恢复工作,工程量大的要尽快报计划部门立项,争取在今年底彻底治理好。

生态园规划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观光果园;果树;规划;原则

1观光果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1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品种。观光果园的核心是果树,园中果树是景色和产出的重点,不同的果树分布构成了果园独特的景致,这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所以,观光果园经营者要把果园规划设计更具特色。但在实际的果园布局过程中,对于果树的种植,在品种选择上,一定要以适种为原则,因为不同的果树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对环境有不同的要求,在发展观光果园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季节变化等,要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切勿为了求新求异而盲目引进一些新品种,一旦水土不服,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造成巨大的损失。1.2科学定位当地的目标市场。观光果园的建设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客源市场,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分析目标市场,找准定位,要结合果树的品种特性,什么时间开花、什么时间结果,根据果树生产的自然特点进行市场开发,推出符合实际的观光旅游产品和特色项目。人们之所以喜欢到观光果园游玩,都带有一种探寻“新奇特”的心理,果园经营要充分发掘果树的果品以外的价值,例如历史文化、工艺传统、自然景观等,结合现代农业的技术特点,打造特色果树果品、特色果园环境,体现人文景观,让游客在不同时间来果园都能感受到不同的风景,如赏花、赏果、采摘等,满足人们的观光需求。1.3充分保护环境的多样性。观光果园的建设要以自然生态为主导,把优美自然景观和观光景观完美融合,充分保护园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园地的生态系统。做到果树开发、景点建设及生态环境三者的有机统一,避免滥砍乱伐,破坏植被,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优质、无污染果品的基础,也是吸引游客观光的根本。1.4体现文化底蕴,开展科普活动观光果园的环境规划属于硬件范畴,硬件再好没有软件配套,也难以达到完善。所以,在果园经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果园的硬件优势,开展趣味性、科普性活动,使前来观光的游客能在游园的同时学到科普知识,全方位对果树的栽培、果品文化、果树的历史以及现代农艺的发展前景等进行了解,在游玩的同时能够有所收获,促进其口碑相传。

2观光果园果树的布局规划设计

2.1采摘品尝观光果园。多数观光果园都是在原有果园基础上顺应市场发展而增加观光旅游项目改造而成的,可以根据果园的自然情况、果树分布、地势地形进行适当改造,突出其观光休闲特点,同时满足游客采摘、购买的需求,可以在果园内设置一些亭台、回廊、椅桌等,这样可以让游人在游园时有休息之地。另外,在一些果树特别密集的地方,可以疏除一些果树,然后补植一些观光园艺植物,增加园区的功能区块划分,例如观赏区、休闲区、生产区、采摘区等,多区、多功能可增加游客的兴趣,并能使之参与进来,提高果园的内涵。另外,果园的管理要采用生态园模式,以生物农药及有机肥为主,不使用化学药剂,以出产绿色果品为主导,满足人们对安全、营养、无污染果品的需求,建立以观光、采摘为主的果园,花期观光赏景,果期采摘娱乐,同时兼营农家乐、餐饮、娱乐等项目,丰富果园经营内容。2.2游道观光果园。这类果园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经营项目拓展不具备条件,所以要以游道观光为主,在景区主干道两侧分布,可以开发30~50米宽幅的果树栽植带。一般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果树栽种,例如,桃树、李子、杏树、樱桃树、枣树、石榴树等,要分析不同树种的花期果期以及不同品种的生长特点,采用不同的栽植手段,尽可能使花期果期错开,确保果园花期达到最长,这样才能发挥果园的观赏功能,为游人提供最佳的环境,同时延长经营时间,提高经济效益。2.3观光果园。这类果园一般区块面积都相对较小,所以要突出特色,一般以景区小道为特点,体现一园一色。要突出新、奇、特、美的园区特点,对果树品种到树体的形态,都要进行深入研究,要用科学合理的修剪技术,在符合果树生长特点的前提下,创造各种艺术形态的树型,展示树体的观赏性;另外,可以运用嫁接技术,在同一果树上进行多品种培植,展示一树多果的自然景观,虽是人工完成,却有浑然天成的效果。在一些特殊果品上采用套袋贴字技术,实现果实上长字的效果,比如一些传统吉祥语及现代流行词汇等,这样的果品格外讨喜,深受游客欢迎。加上运用一些先进的现代管理技术,例如控水控肥,人工授粉等,可以培育出一些特大果实,色泽艳丽,个头不同寻常,也能让游客大饱眼福。

3结语

生态园规划设计范文篇9

——题记

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整体景观往往是这所大学留给众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风格,展现出学校的风貌和特色,表现出学校的整体环境建设和空间格局分布,是整个院校对外的门面,是全校师生员工生活、教学、科研、工作的场所,是学校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一、生态绿色校园的营建

大学校园,早已不再仅仅是供天之骄子们学习求知的园地,它更是当代大学生们生活、娱乐、运动、交友、彰显个性的天地。单一的教与学的功能对于那些紧跟时尚潮流、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一代而言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在对一些高校的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受调学生都认为,一所理想的高校,除了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外,其校园环境的优劣也是他们相当重视的一个方面,他们希望在一个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态忧患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也不断地提高。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小环境同样也受到了这样大背景的影响,生态校园应运而生。

生态校园首先是绿色的。只有绿色能够宽厚地将其他校园元素和谐统一地融合在一起。有了绿色的植物,便有了清晨在林荫道间锻炼、在绿树丛中早读的风景;便有了春天早莺在树顶啁啾,夏日蝉儿在浓荫里长鸣的旋律;便有了仲秋丹桂飘香,银冬白雪缀枝的美景,校园才能生动起来。

1.校园绿化的作用

校园绿化与学校的整体规模、办学类型、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等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校园其绿化设计内容也各不相同,但都应该发挥以下作用:

(1)可以为师生创造一个防风避暑、美丽幽雅、景色怡人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通过对校园的绿化美化,让美丽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其学习热情,丰富其学习生活,提高其学习兴趣;(3)通过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勾勒出曲折美丽、蜿蜒起伏的林际线,为校园师生围合出各个极富层次感的休息、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场所;

(4)通过校园内大量的植物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自然知识,提高认识自然的能力。尤其大中专院校,这种作用更加明显。丰富的树种种群,通过挂牌标明树种,使整个校园成为植物学知识的学习园地。(图1)

过去我国对于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受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往往过多地强调实用功能而较少考虑校园与环境、生态、学科发展、学生成长等诸多因素的关系。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城、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各大高校开始越来越重视其校园环境和生态建设。川大江安校区以“曲水环绕、绿岛成荫”为主题,着力构建了一个活水公园式的生态园林校园。天津大学则力图建设一座以水为主体的生态校园。浙江大学将“以水筑镇,以水筑园”,在杭州西部打造一座占地8700亩的巨型“大学园林”。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则充分利用原生态地形,依山而建,建筑与景观穿插在延绵起伏的山脉间,生于自然,融于自然。(图2,3,4)

越来越多的高校新校区开始将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等元素融入到校区的规划建设中。其实所谓生态的,就是因地制宜的、破坏和改变最小的,越是生态的,就越是独特和不可复制的。

生态校园还应是可持续发展的。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就是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为大学的发展留下合理的空间。

2.生态校园绿化的特点

校园建设具有学校性质多样化、校舍建筑多样化、师生员工集散性强及其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等特点。校园的绿化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才能显示出各自特色,并取得优化效果。

(1)与学校的人文历史和发展特点相适应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众多,其绿化除遵循一般的园林绿化原则之外,还要与学校性质、级别、类型相结合,即与该校教学、科研及实验生产相结合。

(2)能融合统一多样性的校园建筑

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多种多样,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学校其规模大小、环境状况、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校园绿化要能创造出符合各种建筑功能的绿化美化的环境,使多种多样、风格不同的建筑形体统一在绿化的整体之中,并使人工建筑景观与绿色的自然景观协调统一,达到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一致。各种环境绿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使整个校园不仅环境质量好,而且有整体美的风貌。

(3)能满足师生员工的各项室外活动

在校学生上课、训练、集会等活动频繁集中,需要有适合较大量的人流分散和聚集的场地。校园绿化要适应这种特点,有一定的集散活动空间,否则即使是优美完好的园林绿化环境,也会因为不适应学生活动需要而遭到破坏。

(4)符合国家标准的高绿地指标

一般高等院校内,包括教学区、行政管理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和卫生保健等功能分区,这些都应根据国家有关要求,进行合理分配绿化用地指标,统一规划,认真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目前绿地率已达10%,平均每人绿化用地已达4—6平方米,但按国家有关规定,要达到人均占有绿地7—11平方米,绿地率超过30%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3.绿色生态校园应考虑的功能

(1)保护校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坚持可持续发展

积极利用大学校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为他们提供文化生活的交流场所,促进城市文脉延续发展;同时运用景观生态学等方法,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2)创建和发展大学校园生态公园

此举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愉悦身心的学习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教化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意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

大学校园生态公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校园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结合设计,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场所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游览观赏价值,甚至是能给观者以生态的体验并由此产生生态教化作用。

(3)始终贯彻景观生态的设计理念

校园的生态景观保护是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以保护各种景观元素为主要内容,把保护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建立合适的生物群落以及维持其生态稳定性为目的。

(4)实现大学校园生态管理

推崇从步行城市到步行校园,在校园规划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使仅靠步行与自行车即可方便出入各个区域。对于校区中的水体应建立良性的循环系统、雨水系统以及污水处理系统,做到处处体现生态、节能与环保。

二、生态人文校园的营建

生态校园不仅仅体现在校园景观的生态上,也同时体现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上。大学自诞生以来,以建筑、园林绿化、雕塑、文化设施等构成的校园景观,处处体现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精神,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创建、发展历史和办学理念,良好的校园景观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形成一种优良的教与学的氛围。生态人文校园的营建就是要通过校园景观建设来增长学生知识、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学子心灵、塑造优秀的品格,使千万天之骄子步入大学殿堂就受到大学精神的无形感召、办学理念的无声召唤,成为学校精神的传承和实践者,是大学校园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同时,人文校园,应该是人性化的校园。校园的所有建筑及其设施应该是人性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它不应该是为设计而设计,它不只是为了展示一种建筑的气派或者是为了满足视觉的美观,而是应该供每一个师生方便地使用。

建设人性化的校园,需要从了解人性开始,知道作为一个人的各种需要:人们都需要交流,害怕孤独;既需要运动,也需要休息;需要安全,同时也需要挑战;需要走平坦的道路,也爱跋山涉水、穿越障碍;需要被人关注,同时也喜欢关注别人。只有当我们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普通人的需要、生活、体验出发,只有当我们建造的空间能让人们驻足其中而不只是经过的区域,这样的设计和建造才能称之为人性化的校园。

三、如何实现大学校园的生态化

1.慎重合理地进行校区选址

现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校区都选址于城市郊区,那里有保留较好的原始自然生态,本身就对实现校园生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维持自然原生态,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新建校区势必要在原生态环境上破土施工,对原有生态状况的破坏不可避免,但可以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做好动工前的调查研究和充分准备,尽量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

3.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可结合当地的地势、植被覆盖状态等进行校区的规划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建设成本,而且可以保护原生态。

4.利用独一无二的基地自然环境塑造富于特色的校园个性景观

大学校园被称为“象牙塔”,随着校园郊区化的趋势,大学的师生们与外界的接触也比以往要少;相反,待在校区内的时间增加。因此,校园的合理建设、生态化建设就更显重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建设对于生态理念的引入,多数仅仅停留在初级的层面。“生态”两个字并不仅仅等于高绿化率和不污染环境,虽然这两点是极具代表性和非常必要的,但“生态景观校园”还有更深的内涵,涉及到地域性、如何保护与节约自然成本、如何让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循环相生,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以及如何让自然元素在城市中体现等方面。“生态景观大学”的建设还有待设计规划工作者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共同实现。

参考文献:

[1]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何镜堂,黄沛宁.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回顾与展望.建筑与文化,2007年第5期.

[3]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与案例.建设科技,2006.

[4]张莉莉.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式规划设计探讨.济南大学报,2007.

[5]李东云,冯刚,王雪莲.生态化大学校园设计的思考.建筑论文网,2008.

[6]刘志强.开放式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策略.山西建筑,2006年第24期.

[7]刘志强.现代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四川建筑,2007年第1期.

[8]刘志强.自然、人文与开放的融合——南京审计学院浦口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年第1期.

[9]胡斌.山水中的校园,校园中的山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0]王海蒙.山水园林环境·人文校园——南京大学浦口校区规划.华中建筑,2002年第2期.

生态园规划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丛林谷地;花谷景区;规划设计

1项目概况

紫海花谷景区基地约333.33hm2,其中可种植花卉面积约66.67hm2,林地面积200hm2,是未被破坏的自然谷底生态林区。基地独特的山脊轮廓、凹凸坡地的地貌形态,构成了层次丰富,富于变化的空间界面轮廓和背景立面,基地花卉种植区域均成斜坡递进式渐变地形,坡度有缓有急,既保证了充足的光照条件,又有良好的观赏视觉效果,为塑造独具特点的丛林花谷景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2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结合基地现状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群落,形成背景环境。以薰衣草为主要观赏对象,结合马鞭草、一串红、万寿菊、黑心菊、蛇目菊、蛇鞭菊、百日草、鼠尾草、雏菊、石竹、孔雀草等花卉植物的观赏特征和环境艺术景观,融合不同的地域文化与花卉文化,并把自各地区的引种成果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增加观赏性木本植物梅花、樱花、海棠等的种植造景,营造出以原有山体景观为形态外貌,薰衣草观赏为主调,具有独特山谷花海景观特色,融游览观赏、文化交流、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花卉植物专类园。运用植物文化意蕴和独特而深刻意境的植物景观,给游客以意境美的享受[1]。

3规划设计原则

3.1尊重场地原则

设计以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合理地利用原有地形,进行更深入的景观设计,做到因地制宜,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3.2生态优先原则尊重场地原有的生态特征,完整保留生态群落较好的区域,争取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以便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的生物链。和谐的花卉植物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建园”的重要表现形式[2]。

3.3文化先导原则

深入挖掘“薰衣草•情”文化,在突出花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使花景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兼具人性、传统性与文化性。在建设景观中,营造出花的文化与情感,引起观者的共鸣。3.4整体性原则通过对山谷生态景观的整体改造,形成“环状、片状、带状、台状”景观游览路线。真正实现建立一个时令可赏、四季可游,具有独立文化内涵和丰富游览价值的风景区。

4规划设计总体构思

根据紫海花谷所处区位、现状、社会环境及建设目的,风景游览结合本地的人文资源,突出本地特色,打造“薰衣草•情”主题文化景观,将景观内容定位在亲情、友情、爱情,即“爱”的主题。尊重场地原有的生态特征,最大程度利用现有的道路进行游览路线设计。园内几十种花卉与薰衣草竞相开放、争奇斗艳,风车长廊更是典雅别致。景区所展示的优美花卉植物景观形象,通过人们的感官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3]。另有生态园林供游客漫步休憩,身在其中会让您感受到天人合一、相互交融的浪漫与美丽。

5花谷景区规划设计

5.1景区入口

位于游客接待中心,为景区大门,以老寨村委会为进谷主要道路起点,经过景观商业区由进谷主要道路到达。然后沿进谷主要道路到达第二停车场,景区管理办公区,进入观赏游览区。

5.2停车场、聚散广场设置

根据总体规划系统布局,为保证园区林木和游人安全以及满足旅游旺季游客能快捷进出花谷,设一处游客接待中心、第一停车场、景区大门入口,并在大门内外建有门区广场,进谷主要道路需满足消防要求。另外,在园区管理办公区设计第二停车场和游人聚散场地,以满足游人的疏散,游兴的酝酿。

5.3道路系统

本园道路分为3级:进谷主要道路兼满足林业消防要求,宽6m,为保障整个园区安全;游览环路樱花大道,宽4m;主游览步道,连接各主要观赏区,宽2m,为游赏展示区间的主道;次级游览步道宽0.6~1.2m,进入花卉种植区小道。共同构成景观观赏园组团间的游览交通体系。

5.4游赏展示分区

根据现状立地条件、空间特征、文化特色和规划立意构思,结合各品种花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展示方式及游人的游赏行为,将紫海花谷划分为6大观赏区与1条游览环道,分别为:环路景观:“樱花大道”、紫海云天:“薰衣草•情”、风雨长廊:“廊桥幻影”、易道主题景区:花拼———“太极”、特色景区:荷兰风情“风车屋”、生态餐厅、其它主景观区:“花带花拼”。

5.4.1环路景观:“樱花大道”。樱花大道宽4m的主路,沿路栽种樱花形成樱花大道,成为花谷的一个特色,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樱花景观和樱花文化,在樱花盛开的季节营造出浓烈的樱花情感和樱花文化。

5.4.2紫海云天:“薰衣草•情”。该区为花谷核心景区,以薰衣草观赏为主题和特色,打造“薰衣草•情”主题文化景观,将亲情、友情、爱情、人情、融入于此,还有以爱情为主题的花拼“双心意”和爱情主题文字“l•u”,每年的5~10月,园内几十种花卉与薰衣草竞相开放、争奇斗艳。5.4.3风雨长廊:“廊桥幻影”。通过现场勘查,在每个景点观赏区都设置用于观赏和遮荫避雨的景观长廊,每一个观赏花区都有梦幻般美丽的花色景观及花拼图案,带给游人犹如仙境一般的感觉,每一个景观长廊与花海相应相辉、如梦如幻,因此,每一个景观长廊景区我们都提名“廊桥幻影”。

5.4.4易道主题景区:花拼“太极”。该景区位于花谷入园处,易道主题的花拼“太极”也是花谷景区内的一大特色,花道内以在视觉上色彩明快、节奏感变化强、形式丰趣的大型色彩为主,以花卉植物形成“太极”图案的花拼。加上新颖的小品(景区介绍牌、特色垃圾箱等),从而引起进入景区游客心理上强烈的震感与共鸣,突出整个景区的个性,热情而不做作,大力而不张扬。

5.4.5特色景区:荷兰风情“风车屋”。根据现场踏勘,该景区单独成景,有利于创造不同特色景观,在该区以种植荷兰国花郁金香为主,三色带状种植,形成花田,在配于荷兰风情小品“风车屋”,打造特色荷兰乡村主题景观区,让游人感受国外乡村风情。

5.4.6其它主景观区:“花带花拼”。主要有3个景观区,都以时令花拼为主,拼成带状图案,时而如水流柔和随性,时而如真绸丝带随风飞舞,体现出花海的柔和优美。把整个花谷有机衔接,形成一个统一的生态景观,使整个花谷观赏区分散而不凌乱。再配于特色小品,形成完善的花谷景观系统。

6结语

本花谷绿色植被系统、山体形态和改造后的植物多样性群落景观,构成了山谷花海景观的整体空间场景,内部微地形地貌的变化,为创造不同类型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实体环境。规划中根据景点设置和地貌特点,塑造了“樱花大道”、“风雨长廊”、“生态餐厅”、“景观商店”、“易道小品太极”、“抽象丝带概念小品”、“生态停车场”、“聚散广场”等景观景点。各类空间通过游览线串联,按照简约、合宜、渗透、流动的有机结合,景观展示和游览序列铺排,进行内外空间系统的结构组合,形成有起伏层次、虚实对比、大小变化、主从有序的山谷花地景观环境。

作者:张洪祥 单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