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王氏内科中风病案证候分析-ag尊龙app

时间:2022-04-21 09:00:44

新安王氏内科中风病案证候分析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新安王氏内科中风病的证治规律。方法依照“十二五”《中医内科学》第3版中风病标准收集整理新安王氏医学流派中有关中风的病案,总计录入252例,建立王氏中风病医案数据库,并对其中的证候和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得到药物频次、证候频次及两者之间的关联结果,以及各类证型与药物的关联结果。结果所用药物频次前5味为豨莶草、当归、远志、黄芪、牡蛎,证候频次前5位为脉濡弦、舌强言蹇、麻木、头晕、口舌歪斜,证型频次前3位的中风证型为风阳上扰证、肝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结论新安王氏内科对于中风的典型证候有与之相应的单味药和药对,并且中风各证型均有关联药物。证候与药物之间的各种关联体现了新安王氏流派以肝肾为本,培补肝肾、益气活血通络为核心的独特用药特色。

关键词:新安王氏内科;中风病;证治规律;益气活血通络;apriori算法

中风又名“卒中”,现代医学归之于“脑卒中”的范畴,由于其患病年轻化、病因病机复杂性,得到广大临床研究人员的关注。中风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研究则主要探讨狭义中风的证治规律,即《金匮要略》提到的“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类似于“肌肤不仁”“口吐涎”“僻不遂”“不识人”“舌即难言”等典型症候群已被整合为中风病相关症候[1]。新安王氏内科在徽州地区流传久远,在治疗中风病上,独树一帜,以培补肝肾为主,兼以活血化瘀,息风通络,豁痰开窍。本研究搜集整理王氏名家第四代王仲奇,第五代王任之、王乐匋等中医医案处方共计252例,运用数据挖掘手段,对证候和药物组成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求其治疗中风病的证治规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搜集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库藏《新安医籍丛刊·医案医话类·第一册·王仲奇医案》《王任之医案》《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乐匋》,新安王氏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所存王氏医家临证处方,将病名明确标为中风病者总计252例病案整理归档,删除不同医案中的相同处方。依照处方中证候及药物特点按照肝肾亏虚证、风阳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风痰入络证、阴虚风动证5种证型整理成证候和药物数据库,其中痰热瘀闭证与痰蒙神窍证由于例数较少则不做讨论。

1.2纳入标准

①所选医案确定为新安王氏内科处方;②所选医案通过临床明确确诊为中风病;③所选医案中明确提出处方有效者;④药物剂型统一为汤剂。满足以上条件者,依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3版中风病证型分类标准及医案包含的基本证型信息,对方药及证候信息进行整理。

1.3排除标准

①医案记录中疗效不明确;②药物剂型不明确,或方药不全;③所选医案中明确提出处方无效;④合并其他治疗方法,如外治、针灸、推拿等。

1.4数据规范化

①所录处方中所载药物统一按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2]进行校正,如“元胡”“延胡”统一为“延胡索”,个例地方草药则不予改动;②所录处方中所载证候,统一按照“十二五”教材《中医内科学》第3版[3]及《中医诊断学》[4]予以修改,如“半身偏瘫”“半身不遂”者统一为“半身不遂”。

1.5数据挖掘

通过excel2010软件对252例病案整理归档的数据库进行频次与频率分析,ibmspssmodeler14.2中apriori算法对处方中药物⁃证候之间配伍关联规则关系进行挖掘。

2结果

2.1药物频次

252例新安王氏内科治疗中风中最常用的前10位药物为豨莶草、当归、远志、黄芪、牡蛎、地龙、石斛、红花、鸡血藤、茯神,根据其特点而推导出治法主要为活血化瘀、补气养血、潜阳育阴,具体见表1。

2.2证候频次

252例医案中频次最高的前10位证候为脉濡弦、舌强言蹇、半身不遂、麻木、头晕、口舌歪斜、舌质红,苔薄黄、舌质暗淡,有齿痕,苔白腻、舌质淡红、目眩,具体见表2。项,后项为证候项)。表3证候与药物单项关联分析(支持度≥10%,置信度≥

2.3证候与药物单项关联分析

具体见表3(前项为药物项,后项为证候项)。

2.4证候与药物二项关联分析

具体见表4(前项为药物项,后项为证候项)。

2.5证型频次

252例医案中风阳上扰证、肝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为最常见的中风证型,其频率分别达到25.79%、24.60%、24.60%,痰热瘀闭证、痰蒙神窍证由于例数过少则不作讨论,具体见表5。

2.6证型与药物关联分析

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得到证型与药物或药对之间的关系,例如肝肾亏虚型,常用药物为熟地黄、巴戟天、肉苁蓉、锁阳、牛膝、续断、沙苑子、枸杞子等;风阳上扰证则常用钩藤、地龙、牡蛎、珍珠母、夏枯草、白蒺藜、桑寄生、天麻、野料豆等;气虚血瘀证主要使用鹿衔草、葛根、黄芪、当归、鸡血藤、红花、豨莶草、地龙、秦艽等;风痰入络证则多使用郁金、远志、茯苓、石菖蒲、鹿衔草、天麻、郁金、胆南星、茯神等;阴虚风动证者常用石决明、白蒺藜、白芍、茯神、石斛的等,见表6(后项为证型项,前项为药物项)。

3讨论

从药物使用频次可见,王氏在治疗中风时认为中风以肝肾不足为本[5],因而所用药物中归肝、肾经者居多,如地黄、豨莶草、牛膝、巴戟天、桑寄生、肉苁蓉、锁阳、续断等,皆有滋补肝肾之效。若阴亏者甚则佐以白芍、枸杞子、女贞子敛阴;血亏者则加当归身、鸡血藤等,和络养血[6]。用药频次排名第一的是豨莶草,在252例处方中总计使用了109次,豨莶草性苦寒,入肝肾之经,常用于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王氏常用其治疗中风,一取其通经活络之意,凡中风患者,无论内外因,皆有经脉闭阻之嫌,二取蒸制后,其性转温,更可与黄芪、当归、红花鸡血藤等药调补气血、活血通络,犹擅治疗气虚血瘀证之中风[7]。中风病病理因素复杂,风、火、痰、瘀、虚或单一为患,或合而为病。王氏在培补肝肾的基础上,分中经络、中脏腑,四诊合参,随证治之。若邪在于络表,则病较轻,可出现肌肤麻木不仁,麻木则与葛根单项关联,与鹿衔草、地龙二项关联,葛根辛甘活散,可活通气血,尤其可升散阳明之阳气,走指端细微之脉络,鼓气血入之;鹿衔草可补精填髓,地龙可通络,两者一通一补,共奏奇效,由此可知,王氏认为麻木多为中风初期之症,多由肝木不养,肝筋不柔所致。若邪入于经络深处,则出现肢体行动困难,半身不遂等证候,半身不遂与红花单项关联,与秦艽、地龙二项关联,半身不遂者经络血脉不通,红花可活血化瘀,亦可通经疏络;秦艽可治诸风,入厥阴肝经,地龙息风通络,两者合之可息风舒经活络,故王氏认为中经络者,多有血脉闭阻之嫌,气血被阻,则肢体失养,应活血通经,息风活络。中脏腑,则病情较重,会出现猝然昏扑,神志不清,舌强言蹇、口舌歪斜等证候,舌强言蹇与白附子单项关联,与远志、豨莶草二项关联,白附子主中风失音,可祛风止痉豁痰,犹擅治疗风痰入络;远志宁心静气,心开窍于舌,豨签草通络活血,二药合用可通舌窍。口舌歪斜与红花单项关联,与红花、葛根二项关联,葛根走太阴肺经,太阴之经散于舌下,连于舌本,红花循经活血化瘀以通络牵正。头晕者,虚实皆有,头晕与女贞子单项相关联,女贞子可补益肝肾,治肝肾阴虚之头晕;与菊花、牡蛎二项关联,菊花平肝清热、清利头目,牡蛎重镇潜阳,善治肝阳上亢证之头晕。目眩与石决明单项相关联,与石决明、牡蛎二项关联,两者皆是重镇浮越之阳。乏力者多为虚证,与续断单项关联,与巴戟天、牛膝二项关联,续断可补益肝肾,巴戟天温补肾阳,牛膝填骨益髓。行动不便与锁阳单项关联,与续断、锁阳二项关联,二药共起补肾固髓、养阴补肝之效[8]。由证型与药物的关联结果可知,肝肾亏虚型常用药物为熟地黄、巴戟天、肉苁蓉、锁阳、牛膝、续断、沙苑子、枸杞子,有地黄饮子之意,熟地补肾填髓、滋水涵木,肉苁蓉甘温润阴,锁阳补阴固髓,牛膝引妄风妄血下行,续断、沙苑子固肾益精,枸杞子阴阳同补;风阳上扰证常用钩藤、地龙、牡蛎、珍珠母、夏枯草、白蒺藜、桑寄生、天麻、野料豆等[9],以平肝潜阳、清热息风,加以活血通络;气虚血瘀证主要使用鹿衔草、葛根、黄芪、当归、鸡血藤、红花、豨莶草、地龙、秦艽等,鹿衔草补精填髓,豨签草蒸者可通络活血,葛根作循经之用,黄芪、红花、鸡血藤、红花、地龙等药补气血、通经络、化瘀滞,补中有行,补而不滞,血和络通;风痰入络证多使用郁金、远志、茯苓、石菖蒲、鹿衔草、天麻、胆南星、茯神,茯苓利水渗湿,且引气血下行,菖蒲芳香开窍豁痰,天麻息风豁痰,胆南星清火化痰,郁金行气开郁助诸药化痰浊,远志、茯神安五脏;阴虚风动证常用石决明、白蒺藜、白芍、茯神、石斛,阴虚者,以石斛益胃养阴,白芍柔肝敛阴;风动者,白蒺藜平肝疏肝,石决明潜阳抑肝,以定肝风[10]。

4结论

本研究通过apriori算法对新安王氏治疗中风病的证治规律进行探讨,从频次、证候与药物单项关联、证候与药物二项关联、证型与药物组合关联等多个角度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新安王氏治疗中风病的特色。新安王氏治疗中风病以培补肝肾、益气活血通络为核心,临证予以加减,风痰上涌予以豁痰祛风,肝阳上亢者予以平肝潜阳,肝肾亏虚者予以补益肝肾,阴虚风动者予以育阴息风,气虚血瘀者予以补气活血,所用之药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实为佳法。上述结果可传承新安王氏内科经验,从而用于指导临床。

作者:石小雨 郭锦晨 朱喜英 朱茂萍 潘垒 高兵 刘龙民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安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