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外语教学的实现路径-ag尊龙app

时间:2022-05-31 08:26:10

课程思政在外语教学的实现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从单一民航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的跨越转型,智慧民航建设不断推进,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空中乘务人才的培养是重要保障,高质量开展空中乘务专业外语教学是实现保障的重要手段,将课程思政融进专业外语教学全过程是有效法宝。本文分析目前空中乘务专业外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思政修养,深挖思政元素,对标智慧民航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等路径来实现课程思政在空中乘务专业外语教学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智慧民航;课程思政;空中乘务;外语教学;实现路径

1课程思政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目前普遍认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起源于上海,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追根溯源,课程思政的理念可上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陈毅都先后提出过相关要求。关于课程思政的定义,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提出“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达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教学与育人相辅相成,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这样的定义,更多的是将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指示精神与高校实际相结合,而知名学者邱伟光则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域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定义,此定义富含了哲学思维和教育学精髓,更能体现“课程思政”的实质与内涵。学界围绕课程思政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并在课程思政的概念、实施路径、具体课程的实施方案等领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纵观整个课程思政研究,围绕具体课程实施方案的研究占了多数,涉及专业包括医学、机械制造、建筑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聚焦外语学科,也多为具体的课堂教学与设计。总体上,虽说研究领域广泛、成果较多,但理论导入普遍,多拘于微观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从毕业生跟踪反馈实证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毕业生从事岗位与行业的需求以及适用度的针对性不强,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够深入。

2课程思政融入空中乘务专业外语教学的意义

随着我国从单一民航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的转型发展,为行业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型、国际化人才,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十四五”时期民航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讲授课程是教书,思政教育是育人,而课程思政实现了教育与育人的统一[2],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空中乘务岗位是民航业的一线窗口行业,空中乘务人员业务能力的强弱和政治修养的高低都将影响到民航服务水平的评价,《“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提出要强化民航中国服务品牌建设,以服务创品牌,以品牌促服务,由此可见提升空中乘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政治修养直接关系到民航中国服务品牌战略的实现,作为培养空中乘务人员摇篮的高校需紧紧围绕业务能力和政治修养两条主线,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就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有机结合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而课程思政则是实际结合的重要方法。专业外语课程作为空中乘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不仅是一种通用技能类课程,也是一门实践类课程,从时代定位来说,其在国际话语权建设等方面,具有越来越突出的沟通衔接和传播交流作用。尤其对于空中乘务人员,熟练掌握专业外语是其必备技能,也能帮助其与国际乘客开展有效沟通,展现其业务水平,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文化,服务“一带一路”。通用技能与岗位实践的融合贯通,课程思政便是重要法宝。

3现阶段空中乘务专业外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师资结构

“多”外语“少”民航“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质量教学离不开高素质教师队伍[3]。据笔者统计,截止2022年全国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院校逾450家,经调查承担专业外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外语专业出身居多,鲜有民航专业毕业生从事空中乘务专业外语教学。该部分教师虽语言功底扎实,但对民航行业和相关岗位认知不足,专业化强度不够,后期也缺乏固定的、系统化的行业培训与企业见习,不具备行业背景知识和工作经验,容易造成“讲授知识与行业脱节”的现象,课程的适用性和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学生心中的信服力不够。

3.2教学内容

“多”语言“少”专业随着上述师资结构特点的形成,必然带来在教学内容方面更多侧重在语言知识的学习,空中乘务专业知识讲不透、不敢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摆脱传统观念,习惯性倾向外语语言的知识点学习,多从发音、词汇、语法结构等语言方面进行讲解和训练,很容易将专业外语上成升级版的“大学英语”或“基础日语”等课程。在教学评价方面,更多的是检验语言知识掌握情况的“试卷评价”,且普遍使用“判断、选择”和“阅读理解”,缺乏开放式、扩散型专业知识考查。

3.3教学模式

“多”讲授“少”实践客观上受教学条件和教师水平的限制,目前空中乘务专业的外语教学模式依旧以讲授为主,教师在教学中,会围绕某个语法点有针对性地列举大量例句,来为学生进行分析和讲解,同时讲解例句中使用的单词,然后再为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作业,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语法规则,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复述和背诵,却忽视了外语这门学科的实践性,造成学生实战能力偏弱和应变能力偏差,很难体现空中乘务岗位的沟通特性,更难实现跨国籍交流和跨文化交际。

4智慧民航视阈下课程思政融入空中乘务专业外语教学的实施路径

智慧民航的发展正在塑造着民航业全新的未来,随着以智慧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学技术在民航业普及,新技术开发、新设备应用等引起了民航一线岗位的用人需求、岗位工作内容和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颠覆性改变,必然要求民航院校打破现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具体在空中乘务专业外语教学实施中,应以智慧课堂和民航精神为抓手,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

4.1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意识

空中乘务专业外语教师承担着“传道”与“授业”的任务,肩负着重要的教育职责和使命,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同时需要在教学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在智慧民航推进过程中,专业外语教师应借力产教融合机制,主动走进行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度体验智慧客舱服务;积极参加行业培训,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更新行业最新知识,引领行业最新发展[4]。教师需要注意同步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提升政治修养,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专业外语教师可以参加线上线下课程思政专题培训[5];也可先自行学习视频资料,随后组成课程思政教师小组定期交流研讨;也可在专业范围内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和听课评课等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切实发挥专业外语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功能。

4.2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深挖教学内容思政元素

空中乘务专业要求学生要紧密集合民航行业的职业素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意识、牢固的章法观念、强烈的安全意识、严谨的纪律作风、团结的协作精神[6],因此专业外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从专业岗位出发,以当代民航精神为引领,结合历史重大事件,深挖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学习新中国民航成立时的艰辛和周恩来总理对民航工作作出的“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的重要批示,可以深挖出家国情怀、安全意识、真情服务、以礼待人等思政元素,传承中华民族美德,体现安全第一、人民至上的理念。结合观看《中国机长》片段,突出英雄精神和爱岗敬业,帮助学生从政治品格、专业精神、职业操守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当代民航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3对标智慧民航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面对智慧民航建设的紧迫性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挑战,须持续引入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创新教学方法手段,让ai技术和智能互动、大数据等入课堂,采用智慧教学手段,实现真正虚拟、仿真教学,让学生能真正以“智慧课堂”为抓手,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空中乘务专业的外语教学,可探索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探究式、个性化学习,基于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基于5g的远端多点协作式教学,深化线上线下融合。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情景教学和模块化教学,把航空公司的真实工作场景案例引入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场景相呼应,实施网上模拟实训操作。努力建成沉浸式3d交互空乘vr系统,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生成全方位展示机舱内部的三维全景图,还原真实的机舱环境,为学生打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5结语

民航“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航空服务国际一流”目标,“三基”之本的人才建设是重要保障,空中乘务人员素质直接体现我国民航服务水平,空乘专业外语教学与客舱服务的国际化水平紧密相连。借力智慧民航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帮助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适用性,真正实现校企融合。提升专业外语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将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合进教学全过程,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全方位、国际化、应用型专业空乘人才。

参考文献

[1]2021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安全工作会议召开[n].中国民航报,2021-01-12.

[2]金玉.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21(3).

[3]刘重霄,林田.《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及实践研究[j].外语电话教学,2021(4).

[4]林业宁.“智慧民航”背景下民航科教创新治理与服务能力建设[j].黑龙江科学,2021(9).

[5]张敬源,王娜.基于价值塑造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设计[j].中国外语,2021(3).

[6]朱莎.课程思政在高职航空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20(19).

作者:张盼 杨必忠 单位: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