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至善模式在医学人文素质的实践-ag尊龙app
时间:2022-09-13 10:37:40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塑造医学生内心精神品质的重要工程。医学生不仅要掌握最为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医学和社会的要求。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人文核心价值观念,不仅可以还原医学人文关怀本来面目,还能让患者感受医学温暖。内蒙古医科大学凝练出“博学、尚行、精诚和至善”的精神,传承“和衷共济、艰苦创业、革故鼎新和洁己奉献”的学校精神,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工作的诸多方面,重视医学与人文贯通、教学与科研并举。内蒙古医科大学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把“立德树人”与“以文化人”并重,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联系起来,把大学生思想品德、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联系起来,已经形成了育人合力,努力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文章总结了内蒙古医科大学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路径和经验,分析其不足,为继续推进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和水平,提供新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解剖;医学;教育模式;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塑造内心精神品质的重要工程。人不能没有品格,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加强是对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才会培育出医学知识过硬兼具高尚医德的医务工作者[1-2]。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提高医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的实现自我尊严和自身价值,还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民众的健康[3]。“人文”这一词语,在词典里认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人文教育,保持有良好的传统。《易经·贲卦·彖曰》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包括精神文明、德性或品格;这里的“化”是教育、培养或教化。讲文明,讲道理,讲奉献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所提倡的。因此只有那些非常优秀的能够提升人的精神,提高人价值的文化及精神才能列入人文教育的范畴。“人文素质”是包括由观念、情感、意志、知识及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而组成的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格,外在体现在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个体气质和人格。“人文素质教育”是将民族的优秀精神文明和优秀文化成果通过学校知识的讲授、外部环境的熏陶和个体在生活工作中的实践等教育方式使其内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个体气质和人格,从而形成一个人非常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和做事,还包括怎么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情感、理性、意志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4]。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一些理工农医的高等学校对人文教育开展不足。有的院校不予重视,不断缩减人文类课程的开设,刻意为专业课让步,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该类课程,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步伐相对滞后,造成学校及教师对于人文类课程的轻视,导致学生觉得人文类课程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和应付学习的心态[5]。1995年,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1998年4月10日,高教司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相关机构和政策的出现,使人文教育的作用和意义逐渐明确起来,整个社会对人文教育逐渐越来越重视。过学校几届领导多年不懈的努力,2018年10月30日,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专家对内蒙古医科大学组织申报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并于同年12月25日上午获得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授予的“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精诚至善’教育模式”铜牌。内蒙古医科大学秉持多年凝练出的“博学、尚行、精诚和至善”的人文学育人精神,不断发扬“和衷共济、艰苦创业、革故鼎新和洁己奉献”的奋斗精神,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工作的诸多方面,重视将医学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贯通、教学与科研并举。内蒙古医科大学在育人教学工作中,把“立德树人”与“以文化人”相联系,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已经形成了育人合力,努力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整个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社会物质财富也膨胀式增长,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极高度重视和对物质享受方面的疯狂追求,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和广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而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相对不足且差距越来越大,已经带来了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6]。因此,很多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已经在采取各种办法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从而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更为协调,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中对拥有更高和更全面专业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前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全社会重理工农医轻文,重专业技术轻综合素质,重临床轻基础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等不良观念的影响下,最终使得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是落在了专业技术能力的整体提高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教育的两个面,专业教育遵循工具和规则的尺度,人文教育遵循价值和情感的尺度,两者相辅相成,不应该轻视人文素质教育。一些学校在专业规划、专业建设上同样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和行为,忽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有同学认为有用的技能学点,其他无所谓。对高校的定位产生误解,从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人为主义教育可以增加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7-8]。高校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专业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素质结构。由此可以看出专业技术性和学生在专业上的技术工作能力对于各专业学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对医学生的总体培养要求是培育出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合格甚或优秀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9-10]。虽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给了关于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就已经指出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和技术教育相结合。但有些很多人内心还是将技术应用性和专业能力这两点看成最重要的教育教学依据。因而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技能技术课程占了绝大多数,而人文课程太少地位太轻,即使有人文课程也大多都是选修课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可以说,以前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学会生存方面是较成功的,而在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对事上却是相对不足的。探索医学人文培育模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着重要意义[11]。
2内蒙古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实施
2.1内蒙古医科大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构成
内蒙古医科大学依靠全国最大的蒙医药博物馆和文化教育基地-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博物馆,以生命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融入无偿遗体捐献与纪念缅怀活动中的工作特色,以“‘精诚-至善’教育模式”为主题,把学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成为了为服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面向学校与社会,广泛的科学普及医学文化知识和传播健康理念的重要科普平台。学校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教育主要以未来职业素质要求作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强调“以人为本、医者仁心”。不仅重视医学知识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视医德的培育,从而为日后形成良好的医德和职业行为规范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地帮助医学生完善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实践医学生誓言中“健康所系和性命相托”的职业精神。学校依靠内蒙古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基底,整合集中全校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力量,形成了以岳冬青教授为带头人的“思想理论文化方向”、以包哈申教授为带头人的“蒙医药文化方向”、以张立东教授为带头人的“传统文化与中医方向”、以范艳存教授为带头人的“人文管理教育方向”4个大方向的研究团队。临床人文医学教研室成立于2014年7月。教研室共开设6门课程,包括医患沟通学(32学时)、医学导论(16学时)、医学伦理学(16学时)、医学史(16学时)、循证医学(32学时)和临床医学概论(128学时)。这6门课程的授课老师目前共有52名。授课教师职称中,正高级职称有15名,副高级职称有12名。大量专业师资的补充使得学生真正受到了人文教育的熏陶,补上了因为人文教育师资不足带来的短板[12]。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人文素质教育课。卫生管理学院等承担着《卫生法学》《医事法学》《药事法学》《法学基础理论》《经济法学》和《行政法学》等人文素质教育课。基础医学院承担着《医学心理学》的相关人文素质教育课。见表1。学校医学人文课程的构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学校开设了培养医德医风、职业价值和态度、行为科学及医学伦理的课程。增设医学导论、医学伦理学、沟通技能、卫生法学等作为必修课程;增设医学史和社会医学作为选修课程。发生在医学领域的经典案例和热点问题,以及新政策法律条例的颁布和制订等都制作为教学内容。学校组织医学人文课程任课骨干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其充分研究分析,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也可以作为作业留给学生进行课后讨论,让学生深入学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意义,建立全面、立体、综合和多元的思维模式,体现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医学的互相交叉渗透。医学人文课程的框架,包括固定主干课程和辅助课程。固定主干课程其主要由核心课程(一)、核心课程(二)和拓展课程三大模块构成。辅助课程主要包括课外第二课堂活动模块和人文环境模块。见表1。学校医学人文课程的内容侧重体现创新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主要让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的相关基础知识,扩展医学人文视野;第二阶段为临床实践阶段,通过接触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中以患者为中心,把医学人文课程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去。从多元民族文化的观点来综合考虑医患关系,使每个医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医务人员。到2018年,已经举办3届“感动内医人物”评选活动。已评选出来的33位“感动内医大人物”既有老师,也有学生。他们敢想敢做、敢为人先及追求卓越的气魄和胆识是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典型,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2学校解剖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实施
学校围绕第一任解剖教研室主任刘其端教授生前教学科研工作实际及逝世后带头捐献自己的遗体做成的骨架标本,建成了“刘其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年,刘其端带领大家制作的标本留给学校的不仅仅是那些标本,更是那种热爱边疆、艰苦创业的勤勉人生态度和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学校以刘其端遗骨和事迹建立了纪念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在局部解剖学实验课进行操作之前都会安排致敬“无言良师”的纪念活动。无偿遗体捐献纪念室位于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无偿遗体捐献的接受单位(基地)。是为纪念为学校捐献遗体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专门修建。在无偿遗体捐献纪念室的墙上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志愿捐献遗体的“志友”们感人至深的事迹。纪念室正中安装视频播放设备,循环播放学校制作的遗体捐献宣传片、无偿遗体捐献纪念活动和志愿捐献遗体的爱心人士的先进事迹等。每年新入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及人体解剖实验课解剖操作班级学生共约3000余人均要参观刘其端教授纪念室和无偿遗体捐献纪念室。人体解剖陈列馆现有1200余件珍贵的人体解剖、胚胎及动物标本。人体解剖陈列馆的功能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并逐渐增加了社会科普服务。基地主要以现场实物讲解、健康专题公开课、播放人体解剖及健康专题记录片、网络虚拟解剖操作等形式为广大师生和社会人员进行社会科普服务。举办首届“科学普及,从我做起”六一儿童节亲子科普活动;活动旨在倡导科学普及,发展少年儿童“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意识,开放人体解剖陈列室、刘其端教授纪念室、遗体捐献纪念室。为了更好的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每年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免费开放实验室为中学生科普医学知识。通过科普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通过举办内蒙古医科大学“医生艺事”人体解剖学绘画大赛,促进了学生从美学和艺术的角度赏析人体器官结构,增强了学生对解剖学和美术的学习兴趣。获奖作品被推荐参加2018年中国解剖学学术年会的解剖学绘画大赛并获得好成绩。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获奖作品的展览阶段也对参观观众起到了非常好的科普效果和艺术情操的熏陶[13]。
3结束语
如何有效实施人文教育,关键是学校的管理者[14]。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氛围是人文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不断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和提高,是努力营造出浓厚的医学人文教育氛围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15]。内蒙古医科大学全体教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断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努力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
作者:王建忠 李筱贺 李志军 张立东 王海燕 王一丹
- 上一篇:
- 下一篇:医疗卫生政策实施效果评析及经验启示
相关文章
2022-05-29 08:50:00
2022-12-31 11:05:46
2022-07-20 02:01:00
精诚至善模式在医学人文素质的实践 2022-09-13 10:37:40
2022-08-14 0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