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校企融合探讨-ag尊龙app
时间:2023-01-09 08:34:01
摘要:在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之中要打造校企融合的双元育人机制,实现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探索。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直接面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性的突出和对接,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加强对专业建设方案的确定,调整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体系予以优化和修正,加快师资队伍的培育和建设,这样该专业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和努力,因此必须要基于成果导向,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新模式,提高教育成效和教育的实用价值。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阶段我国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和全新的机遇,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和现状需要加强进一步的创新和调整,促进教学模式的全面转型,更好的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智能制造型人才的全新需求,也适应智能制造岗位的全新发展模式。因此站在学校的角度,需要校企联合打造双元化的实训基地,融入产教融合的教育思想,调整教学体系,并加以创新扩展教育功能,为人才的培育提供基础和助力。本文围绕着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校企融合双元育人机制的探索与研究展开论述,希望能为有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校企融合“双元”育人机制的必然性与积极影响
1.1必然性
第一个方面,校企双元合作有利于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作为智能制造专业的教育类型,必须要凸显出职业化特色,在教学形式上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为主,全面贯彻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规则,以教学实际为出发导向引领新时代的教学占领高地,提高教育质量,创新合作模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在区域之内深化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让学校和企业起到人才供应的实际效果,达成沟通一致的教育模式。企业应当全方位的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让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全方位的融合,把产业的需求规划与产业设计共同落实在教育的方方面面与点点滴滴之中,为校企合作双元模式的打造提供本源性的保障。第二方面,校企合作的双元化模式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主题。教育必须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才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与精神指南[1]。德育教育具有双重实践属性,必须要在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之中接受环境的熏陶和历练,才能让德育教育的观念全程化内化在学生的心中。在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教学之中,学生就必须要把德育的精神融入在自己的内心,与工匠精神和产业精神相互配套,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把德育教育和技能教育结合在一起,以校企合作为背景和蓝图,实现双元育人,完成现代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转变。
1.2积极影响
对于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来说,实现校企合作的双元育人具有积极的影响。第一个方面它可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由推动式人才培养变为拉动式人才培养。在传统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过程之中,人才培养是按照学生毕业之后的岗位预期来展开的,但是采用双元育人的协同培养模式能够打破学生就业岗位的假想局面,由企业实实在在的能够为学生提供确实可靠的就业岗位,把传统的育人模式从推动式变为现在的拉动式,以就业带动招生,适应现代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的发展需求。第二个方面能够调整招生模式,由传统的专业壁垒变为大类招生。在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的新模式之下,智能制造专业教学应当更多的考虑行业和产业的岗位需求,但是这个需求也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这就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方面一定要加强更新和调整,学生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岗位设置的要求对学习的方向和侧重点进行选择,对专业的壁垒概念进一步弱化,让招生模式消除传统的专业壁垒调整为专业招生和大类招生。第三个方面,在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的背景之下,智能制造专业教学可以对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进一步改革,实现高端就业[2]。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观察不难发现,很多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并没有从事对口类的岗位,大多数属于流水线操作工人,这就说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很少实现高端就业,大多数处于职业就业链的底层,在其就业定位上和一般专业的学生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能够采用校企协作双元育人模式,就能够把企业的课程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渗透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之中,在校期间学生就可以完成毕业上岗的无缝对接,在企业之内进行高端就业,提高人才竞争力度。
2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校企融合“双元”育人机制建设思路
2.1理顺建设思路
为了全面适应社会的制造业和装备业的发展,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一定要依托校企合作的双元育人模式,按照智能化的方向把握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建设数控技术、机械设计、机械智能自动化、焊接技术自动化等多个专业集群为一体的岗位分支,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选择核心岗位,明确核心岗位任职的具体需求,对专业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的优化,加强教学改革的同步推进,弱化专业教学概念,对岗位的方向展开强化,按照岗位的需求对教学的班级进行设置,与龙头企业加强对接与深化合作,推动学生朝着高端化的就业方向发展,利用智能化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学生培养业务。
2.2明确建设目标
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根据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紧跟时代潮流和市场风向,培育适应机械类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一方面要符合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构造专业育人机制,另外一方面还要利用校企双元深度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局面,对产教融合的共同育人机制予以优化,以制造产业产教融合为基础,树立技术研发科技中心,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提升协同育人、双赢育人的力度,让智能制造专业与当地龙头企业相互结合,相互对接,对传统的合作模式进行改革[3]。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可以全面面向岗位进行就业选择,也可以按照企业不同的岗位需求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过程之中企业和学校需要就学生培育达成高度融合的一致性,共同完成培养计划,培育高端人才就业体系,用就业拉动内需,也用就业拉动招生,形成学生培养与岗位对接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把智能化制造专业打造为共商共建、校企合作的品牌产业。
2.3加强对学科专业内容的调整
在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的背景之下,智能制造专业教学需要做出多个方式的内容调整与部署:
2.3.1对传统招生方式进行改革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管理者需要对于传统的招生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适应岗位的需求,予以对接[4]。在传统的智能制造专业教学之中,大多数会按照学生的就业意向展开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性的机械加工工艺、传统的设计方式,再辅之以简单的加工方法与设计知识,但是这样的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学生毕业之后更适合从事操作工、装配工等低端就业岗位,在校企合作双元模式的引导之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要朝着高端就业迈进,扩建课程体系,以车间管理为主要的结构,拓展深化企业和学校的深度合作,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把专业培养模式转化为联合培养,也可以采用订单化定向培养。学生入职之后可以根据岗位和就业单位的需求进行双向对接和双向选择,以专业群为单位进行大类招生,对平台课程进行专业化的设置。学生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结束之后可以到企业之中进行顶岗实习组织,学生走好校企合作和校企对接的第一步,由学生或学生家长直接面对企业,在课程专业化设置的过程之中要全面提高课程前后的关联性,让课程教学彰显出体系化的特征,以专业主干知识和技能实践课程相互交替为基础,开设专业基础储备课程以及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在实践模块一定要凸显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再造,夯实基础,让学生拥有较高的人才竞争力度。
2.3.2与高端企业相互合作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必须要和专业的企业相互联合,相互合作,这样才能培养高端人才。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在区域之内进行深度调研,选择愿意合作的龙头企业,成立智能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与联盟,面向高端产业提高教学的服务性和精准定位性,由双元合作校企育人模式为主导形成人才培养氛围,比如可以成立智能化产教融合服务中心,帮助企业实现教育人才的技术转型,也可以同步提高学校的科研创造能力,促进科研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转化。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提高技术合作的紧密性,积累平台创新经验,推动全过程的教育改革,全面坚持产教融合,达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目的,让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都可以实现校企对接,也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直通岗位,成为可用之才。
2.3.3对于专业壁垒概念进行弱化面对传统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思维局限性,在校企合作双元育人模式的打造过程之中一定要破除对于专业概念的迷信和执念,对学生的就业意向展开重组。按照大类招生的专业群法则,学生完成第一学期的基础学习之后应当由学校管理者统一组织合作企业提供证明,邀请企业负责人来学校宣讲,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直接面对面,也让学生和家长对该企业有了大体的认知和判断,从而进一步确定学生未来的就业意向,根据学生的就业指向成立不同方向的培养联合班,接下来在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的学习之中,可以组织工程师到校园为学生授课,提前对未来的工作岗位进行认知[5]。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上继续听讲,把实践和理论联合在一起,扩充传统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也可以打造企业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安到生产工作流水的第一线进行实践检验,查看真理的正确性,把知识由枯燥变为生动,由平面变为立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便于更直观、更深刻的对理论知识有大概的印象。
2.3.4直接解决岗位需求若要直接解决岗位的需求,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就必须要加强对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调整,有关教学管理者需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岗位调研,面对学生不从事对口工作的倾向加以解决,以人才培养出口为主要定向,开设技能类应用课程作为辅助。明确目标定位,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能够掌握该技术和该技能,运用在产品设计之中,明确工艺实施一体化课程的相关重点,改变传统教学过于偏重理论化的弊端,更加强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之上,要继续优化目标升级目标,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校企融合“双元”育人机制的实践补充
3.1提高教学实践环节的柔性化特征
在双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之下,智能制造工程教学需要探索出一条柔性化的实践教学之路,让企业技术和企业产品对专业理论教学提供支撑,防止理论和实践脱离的现象出现。在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等不同的环节,都需要学生做出具体的案例展开实践剖析,以柔性化的思想对待教学实践环节的打造。学校教学需要依托企业先进的产品和设备,让通识类核心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与企业的技术产品直接对接,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还要以问题项目作为主线,推动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6]。无论是通过竞赛认证还是通过毕业实习等不同的项目,都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实际能力,作为企业来说,也可以背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合作化实践平台,让学校理论课程实践体系的开设与企业的产品技术相互对接,提高学生的接纳程度,为学生的后续就业提供保障。
3.2打造双师型教育团队
双元育人机制的背景之下,若要实现校企合作就必须要打造一支具有专业化素养的双师型团队。双师型团队要按照教师培养标准进行产教融合,打造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团队能够确保智能制造专业课程顺利开展,促进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平台的打造。在双师型队伍的打造过程之中,学校可以按照分层的制度进行分类培养,由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负责,由新任教师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发挥教师人才互相配合、互相带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学校要以国家素质教育提升计划作为主要的载体,在双师型队伍之中选择骨干教师和专业领军人物,培育教师团队的师德师风,让教师工作者队伍结构合理,专兼结合。
3.3以竞赛促进教学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在校企融合双元育人的过程之中也可以为学生打造第二课堂,开辟第二战场,用竞赛促进教学,打造实验室开放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岗位需求、兴趣爱好,参加第二课堂以及选修课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项目自主能力与探究能力。同时要为学生争取各种类型的竞赛机会,设计校级技能比赛,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学生技能大赛,以竞赛作为风向标,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专长,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动力。教育工作者也要加强师生对话,了解学生特色,因材施教,在区域范围之内可以和兄弟院校进行横向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校企融合双元育人机制的背景之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需要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改革之路,了解双元育人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优势,找到正确的专业构想思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对传统的招生方式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黄静.智能制造人才链的校企“双元”育人体系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21(22):210-211.
[2]奉友勤.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在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d].西南交通大学,2017.
[3]封志明,郑亮,费凌,蔡长韬,马飞达.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07):23-29 35.
[4]周佩秋.校企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简析——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10):30-33.
[5]陈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7.
[6]齐常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20.
作者:余金永 李玉琴 李元庆 单位:广西城市职业大学
- 上一篇: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风险探讨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