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5 02:11:48
智能论文篇1
关键词:加德纳;多元智能;个性培养;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及其所蕴涵的个性培养的理念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人是具有多种智能的,个体的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他看来,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强调个体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而忽视了个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传统的智能理论无法说明现实生活中智能的多元性和创造性,因此,他在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对智能的概念作了全新的界定,即智能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德纳提出了自己对智能结构的认识。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智能的类型和特点虽然各不相同,但至少具有九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是以各自独立的方式把自己的各种智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与他人相区别的智能组合。
(二)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个性培养的理念
1.尊重差异、各尽其能的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乐观、平等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能组合。虽然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具有完整的智能结构,但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人便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因此,加德纳反对忽视这些差异,反对要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内容,主张在尊重了解学生智能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使教育适应学生,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教育来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加强,弱项得到祢补,获得个人的最优化的发展。
2.个性化的课程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可开发性。既然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同时拥有九种类型的智能,因此,每个学生学习的课程应该根据各自的智能差异而有所不同。加德纳是通过采用项目学习来作为实施个性化课程的主要途径。他认为,项目学习可以摆脱过去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所强调的以测验为本的学习倾向,促使学校和教师去发现和开发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从而为实施体现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该课程的实施项目包括:在小学阶段实施重点学习项目,每天学生除了上读、写、算等学校主课外,还要参加计算机、音乐和体育等活动,“每天都要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多元智能”;初中阶段结合斯腾伯格的智能三元论开展学校实用智能项目,将学业智能与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结合,促使学生校内校外表现出色,获得成功;高中阶段实行艺术推进,促使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
3.多样化的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加德纳认为,不同的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在教学中,他特别关注学生智能特征的差异性对教学的意义,提出了“为多元智能而教与学”、“以多元智能来进行教与学”的主张,强调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创设与学生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对症下药”地来进行,从而体现个性化教育。否则,向不同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教授相同的内容只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同样的一门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智能结构,采用适合学生所擅长的智能优势的方式来教学。如数学课程既可以采用数理逻辑方式来教学,也可以采用语言和空间等方式来教学。
4.多元化情境化的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传统的以测验为本的评价只片面关注言语一语言智能和数理一逻辑智能,忽视了对其他同等重要的各项智能的评价,从而产生出大量的失败者和少量的成功者。在加德纳看来,既然学生的智能类型多种多样,他们的各项智能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在学习中的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如用传统的智能测验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当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评价标准,并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来进行,从而真正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情境性。只有这样,他认为才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的轨迹,使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个性培养的启示
(一)尊重学生个体的智能差异,发展学生潜在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智能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存在的方式和发展潜能,超越了以往只关注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忽视其它智能发展的做法。它提醒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智能差异,也不能假设每个学生都拥有相同的潜在智能。“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清楚认识地到学生个体的智能差异和在不同领域中认知发展的不同步性,寻找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和优势领域,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示各种智能的情境,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二)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学校的传统课程,侧重于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课程设置单一、封闭和滞后。通过这种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片面发展,而且没有个性和创造性,欠缺实践能力。而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基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的认识,则要求教育教学围绕九种智能展开,通过发挥不同智能活动的作用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学生个体智能的多样性,要求学校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课程,以使每个学生学习的课程能根据各自的智能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的统一课程,使学生普遍达到某种基本要求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建立和完善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举的课程体系。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力求有创意、有特色,使整个课程计划和内容具有均衡性、创造性、灵活性与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注重个性化教学,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不相同的学科,最后以统一的标准化测试甄别学生。这种一元化的教育看似公平,实则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我们,既然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程度的多种智能,并且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那么教学的开展就应该考虑学生的智能强项而不是忽视或否定这些强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多元智能的这种个性化教学设想便是依据各种智能的特点,提出适应性的教学方式,强调学校教育应当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现、展示和强化优势智能的平台。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发现他们的智能特长,从而确定最有利于他们学习的教学方法,力求给更多学生以机会,让每个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都能在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中有所进步和提高。同时,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将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领域的智能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建立多元化情境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校教育,单纯依靠用纸笔的考试来考察教学效果,其评价只注重学业智能,特别是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两种,对其他智能,如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等均有所忽略。即使是对学业智能的评价,也忽略了知识、理解、技能的情意基础——动机与态度。这种评价方式是静态的一次性操作,不利于将评价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超越了传统教学评价的范围。因此,我们建立的评价体系应该超越过去静态的传统评价标准,用动态、情境和社会化的评价体系衡量教育教学质量。要改变以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唱主角的单一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要涵盖各个智能领域,并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确实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精神产品及物质产品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多方面观察、评估和鉴定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并把这些资料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能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特古斯.多元智力理论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9).
智能论文篇2
关键词:智能建筑医院建设应用
引言
医疗改革必然加剧医疗市场的竞争,为了更好地适应医院从“以病人为中心”发展到“以患者为中心”,再到如今的“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转变。医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都知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道理。因此,医疗建筑就更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sd)和人性化。
1.门急诊楼的特点和任务
医院门急诊楼是医院的窗口和门面,是患者最先接触医院的地方。门诊人流复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易形成健康人与患者混杂的局面,造成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交叉感染[1]。因此、合理的空间布局,现代化的建筑物自动化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bas)、快捷的通讯网络、智能化门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人性化的候诊大厅,必将成为医院门急诊楼建筑智能化的全新理念。
2.门急诊楼智能化设计原则和目标
2.1设计原则每个时代的建筑无不打上时展的烙印。在智能化门急诊楼的设计上,将技术先进、符合主流标准、满足实用要求和便于系统维护作为出发点[2]。由于智能化建筑有很好的投资汇报率,经济效益显著,给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提供了良机,综观国内外医院建筑设计主流思想和设计理论,突破了以功能为主的设计理念,“以人为中心”成为医院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因此,在进行医院门急诊楼的智能化设计时,既要做到功能的叠加,又要防止设备的堆积[3]。避免以“a”的多少来评价智能建筑水平的高低。将建筑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设计、施工与管理作为门急诊楼的设计原则。防止“病态建筑[4](sickbuilding)”或“室内空气质量(1ndoorairquality,iaq)恶劣”的建筑出现。以结构化布线为基础,架构智能化门急诊楼的信息高速公路,给就诊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集人性化、信息化、专科化和商业化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化门急诊楼。
2.2设计目标广大患者渴望有一个温馨、舒适、方便、和谐的就医环境,渴望医院提供高水平、快捷周到的医疗服务。而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患者的要求[5],是建设智能化、现代化门急诊楼的宗旨和努力方向。门急诊楼在软环境的设计上除应具备完善的数据、语音、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综合服务功能外;在硬环境上也应将门诊医生诊室设计成“一医一患一室一床”,以便保护就诊患者的私密。
3.门急诊楼智能化建筑设计的内容
3.1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计作为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神经中枢——结构化布线系统(structuredcablingsystem,scs)是智能化建筑的关键部分和基础设施[6]。门急诊楼的智能化设计,必须充分重视scs。从技术的角度讲,应根据scs技术的发展适度超前,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光纤到桌面(fibertothedesk,fttd)的布线方案,提升网络的整体性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等的投入运行,以及电子商务(ec)、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在医院的应用等都离不开scs。而且随着医院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发展,在未来的5-10年内,门诊医生工作站必将全面投入使用,更是离不开scs的支持。
3.2bas的设计广义的bas不但包括建筑物楼宇设备的监控,还包括安全保卫系统
(如电视监控、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等)、管理服务系统(如各类报表编制、计量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此外,用于消防的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fa)也属于该范畴,因其要求更高,国内近年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设计和施工。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bas,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空调系统对空气流通有特殊要求的医院门急诊楼建筑,应以提高空气质量、降低噪音和节约能源为目的,同时综合考虑中央空调的类型、辅助设备、末端设备,气流、风量等因素。以外,在医疗建筑中将医疗环境检测系统纳入空调系统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在建筑的不同区域和空调系统的排风口等处安装相关传感器(如二氧化碳传感器等),进行必要的环境检测,同时在空调系统的设计上参考防治“非典”的空调设计要求。
3.2.2停车场管理系统随着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加快,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就诊患者车辆的停放及管理将成为门急诊楼建设又一重要课题。采用先进的停车场管理系统既能对车辆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保持良好的医疗环境,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3.2.3建筑医疗设备的设计和传统的楼宇建筑设备如电力监控系统、给排水系统等相比,建筑医疗设备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与建筑环境结合紧密,如集中供氧、负压吸引、压缩空气以及笑气供应和回收等子系统都必须结合医疗环境需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第二,各子系统前没有国家规范,医院在进行三气系统的设计时,必须结合医院需求,量身定做。同时在管理上,应将三气系统纳入bas系统进行统一监控,实现普通楼宇设备与建筑医疗设备的统一管理。
3.2.4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往往与bas分开考虑,但是,在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子系统与bas分开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模式,是与今天的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不利于bas的系统集成(systemintegrated,si),不能达到节约人员,节省维护费,提高工作效率的建设目的。在施工期间,强调隐蔽工程的施工和验收,杜绝消防隐患,同时在建筑设备的选择上,严把质量关,因为建筑产品有使用后不可逆的特性,即建筑安装完毕后,很难通过“修改”的方式弥补缺陷、完善其功能。智能化建筑尤其如此[7]。
3.3门急诊背景环境调节系统的设计用于对门诊大厅、候诊厅等公共场所的软环境进行调节。从就诊患者的心态来讲,都想尽快就医,离开医院。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
候诊是必然的。在候诊期间,患者及陪护者如何度过这段时间,是医院在建设门急诊楼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背景环境设计是门急诊楼家庭化设计的体现,优美的轻音乐,舒缓的旋律萦绕在门急诊楼内外,使患者有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背景灯光通过计算机来调节照度、色度,如在夏季以冷色调为主,冬季以暖色调为主,系统对改善门急诊楼的就医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行了论述,虽然文献报道了许多有关智能建筑的最新技术,但对于医疗建筑智能化方面的报道较少,作者就医疗建筑智能化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和归纳,期望为国内医院门急诊楼智能化建设与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建筑医院建设应用
引言
医疗改革必然加剧医疗市场的竞争,为了更好地适应医院从“以病人为中心”发展到“以患者为中心”,再到如今的“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转变。医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都知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道理。因此,医疗建筑就更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sd)和人性化。
1.门急诊楼的特点和任务
医院门急诊楼是医院的窗口和门面,是患者最先接触医院的地方。门诊人流复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易形成健康人与患者混杂的局面,造成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交叉感染[1]。因此、合理的空间布局,现代化的建筑物自动化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bas)、快捷的通讯网络、智能化门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人性化的候诊大厅,必将成为医院门急诊楼建筑智能化的全新理念。
2.门急诊楼智能化设计原则和目标
2.1设计原则每个时代的建筑无不打上时展的烙印。在智能化门急诊楼的设计上,将技术先进、符合主流标准、满足实用要求和便于系统维护作为出发点[2]。由于智能化建筑有很好的投资汇报率,经济效益显著,给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提供了良机,综观国内外医院建筑设计主流思想和设计理论,突破了以功能为主的设计理念,“以人为中心”成为医院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因此,在进行医院门急诊楼的智能化设计时,既要做到功能的叠加,又要防止设备的堆积[3]。避免以“a”的多少来评价智能建筑水平的高低。将建筑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设计、施工与管理作为门急诊楼的设计原则。防止“病态建筑[4](sickbuilding)”或“室内空气质量(1ndoorairquality,iaq)恶劣”的建筑出现。以结构化布线为基础,架构智能化门急诊楼的信息高速公路,给就诊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集人性化、信息化、专科化和商业化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化门急诊楼。
2.2设计目标广大患者渴望有一个温馨、舒适、方便、和谐的就医环境,渴望医院提供高水平、快捷周到的医疗服务。而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患者的要求[5],是建设智能化、现代化门急诊楼的宗旨和努力方向。门急诊楼在软环境的设计上除应具备完善的数据、语音、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综合服务功能外;在硬环境上也应将门诊医生诊室设计成“一医一患一室一床”,以便保护就诊患者的私密。
3.门急诊楼智能化建筑设计的内容
3.1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计作为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神经中枢——结构化布线系统(structuredcablingsystem,scs)是智能化建筑的关键部分和基础设施[6]。门急诊楼的智能化设计,必须充分重视scs。从技术的角度讲,应根据scs技术的发展适度超前,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光纤到桌面(fibertothedesk,fttd)的布线方案,提升网络的整体性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等的投入运行,以及电子商务(ec)、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在医院的应用等都离不开scs。而且随着医院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发展,在未来的5-10年内,门诊医生工作站必将全面投入使用,更是离不开scs的支持。
3.2bas的设计广义的bas不但包括建筑物楼宇设备的监控,还包括安全保卫系统
(如电视监控、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等)、管理服务系统(如各类报表编制、计量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此外,用于消防的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fa)也属于该范畴,因其要求更高,国内近年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设计和施工。本文所讨论的是狭义的bas,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2.1空调系统对空气流通有特殊要求的医院门急诊楼建筑,应以提高空气质量、降低噪音和节约能源为目的,同时综合考虑中央空调的类型、辅助设备、末端设备,气流、风量等因素。以外,在医疗建筑中将医疗环境检测系统纳入空调系统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在建筑的不同区域和空调系统的排风口等处安装相关传感器(如二氧化碳传感器等),进行必要的环境检测,同时在空调系统的设计上参考防治“非典”的空调设计要求。
3.2.2停车场管理系统随着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加快,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就诊患者车辆的停放及管理将成为门急诊楼建设又一重要课题。采用先进的停车场管理系统既能对车辆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保持良好的医疗环境,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3.2.3建筑医疗设备的设计和传统的楼宇建筑设备如电力监控系统、给排水系统等相比,建筑医疗设备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与建筑环境结合紧密,如集中供氧、负压吸引、压缩空气以及笑气供应和回收等子系统都必须结合医疗环境需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第二,各子系统前没有国家规范,医院在进行三气系统的设计时,必须结合医院需求,量身定做。同时在管理上,应将三气系统纳入bas系统进行统一监控,实现普通楼宇设备与建筑医疗设备的统一管理。
3.2.4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往往与bas分开考虑,但是,在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子系统与bas分开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模式,是与今天的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不利于bas的系统集成(systemintegrated,si),不能达到节约人员,节省维护费,提高工作效率的建设目的。在施工期间,强调隐蔽工程的施工和验收,杜绝消防隐患,同时在建筑设备的选择上,严把质量关,因为建筑产品有使用后不可逆的特性,即建筑安装完毕后,很难通过“修改”的方式弥补缺陷、完善其功能。智能化建筑尤其如此[7]。
3.3门急诊背景环境调节系统的设计用于对门诊大厅、候诊厅等公共场所的软环境进行调节。从就诊患者的心态来讲,都想尽快就医,离开医院。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
候诊是必然的。在候诊期间,患者及陪护者如何度过这段时间,是医院在建设门急诊楼时必须考虑的问题。背景环境设计是门急诊楼家庭化设计的体现,优美的轻音乐,舒缓的旋律萦绕在门急诊楼内外,使患者有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背景灯光通过计算机来调节照度、色度,如在夏季以冷色调为主,冬季以暖色调为主,系统对改善门急诊楼的就医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4.门诊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系统以患者信息为依托,通信网络为基础,智能化导医为核心,计算机为工具,从而完成门诊各项服务性任务。该系统借助系统集成技术,将硬件(含系统软件、工具软件等)、网络、数据库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组合成为有效实用的,具有良好交互界面的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查询系统,消除长期困扰医院门急诊楼“三长一短”现象。
4.1门急诊大屏显示系统采用大屏显示系统,可对医院概况、科室设置、出诊专家、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等及时提供给患者,方便患者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从而实现诊间医令、划价、取药等快捷准确的计算机管理。
4.2智能化导医系统为避免患者就诊时的顺序混乱和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在门诊管理系统的挂号预约子系统基础上,增设患者就诊科室的相关信息,设计安装小型电子屏幕,导向标志,指示患者就诊去向。导医系统的智能化设计应充分展现计算机技术,发光二极管(led)、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电视(pnp)等显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优势,并结合医院his系统,将门急诊叫号和导医系统进行柔性设计。患者挂号后即生成患者就医的相关信息,提示就诊科室的去向,门诊管理系统将挂号患者的信息传递给门诊智能化导医系统。该系统完全以患者就医为中心,以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为目的,以提高医院门急诊楼的使用效率为目标,来提高门急诊楼的整体功能。克服目前医院门诊患者就医由专人负责维持秩序和增设导医人员的诸多不利因素。
4.3增设计算机查询系统系统采用条码识别技术或密码确认技术,在门急诊楼的不同功能区域配置计算机触摸屏,方便患者查询在医院内的所有消费及患者所需要的各类医学信息资料,加强医院宣传力度,提高对患者的吸引力。
4.4构建全信息化门诊专用视频会诊系统根据科技的发展和21世纪就医模式的需要,智能化门急诊楼建设应设有电话预约挂号、医疗咨询、远程门诊视频会诊系统等,从而实施交互式多媒体有偿服务,解答患者常识性的医疗问题,指导就医,方便那些只需询问相关症状即可解决病痛的患者[8]。也为被距离和时间分割开的医、患之间建立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在智能化门急诊楼的建设中,构建一个集多媒体教学、远程门诊视频会诊系统于一体的全信息化门诊医师平台,通过门诊专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远程专家门诊。系统联结成功后,异地协作医院只需将患者安排在有门诊视频会诊系统的门诊办公室或其他适合的场所,患者与远端的医学专家即可进行异地门诊。该系统将充分利用我国宝贵的医疗资源,同时可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开支。这种异地门诊的就医方式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很快得以推广。
6门急诊楼智能化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6.1注意协调各工种的关系在建筑上,各工种工程师所面对和处理的对象不同,智能建筑工程师由于掌握着最新知识,对技术的追求可能走在其他建筑工种的前面,而其他工种的工程师由于对“智能建筑”认识的偏差,于是便有了“智能建筑”无非是“一套综合布线,少些墙,多些孔”而已的观点。其实在国内有关“智能建筑”的文献中,“智能建筑≠建筑十智能”几乎是一致的说法(张瑞武,1996;李博贤,1997;林贤光,1997)。当然智能建筑技术的合理性不等于建筑的最终成功。各工种要相互合作、理解和沟通,才能完善“智能化建筑”。
6.2强调建筑施工与楼宇物业管理同步设计传统建筑物物业管理的内容较为单纯,智能建筑具有许多新的内容和特点,因此管理和维护相对复杂。建筑智能化系统所使用的设备科技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对操作和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高。同时智能建筑建成后,其维护和保养将成为正常运行的关键。基于以上因素,门诊楼的建筑智能化设计应包含物业管理的内容。
6.3注重工程与科研的关系信息社会的特点是知识、技术更新快,医疗建筑有公共建筑的特点,即为共性:但更多地是其他建筑所不具备的个性。比如门急诊大屏显示系统、智能化导医系统、建筑医疗设备系统、全信息化的门急诊视频会诊系统、门急诊患者输液管理系统等都是其特有的。有些系统是成熟的,也有些系统是不成熟的或没有的,医院必须结合具体的工程设计要求进行前期的论证、规划和开发,从而使工程和科研紧密结合,建设符合时代特征的医疗建筑。
7.结论
21世纪医院门急诊的就医环境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医院门急诊楼的建筑品位。让患者是“上帝”这一理念在医院得以充分体现,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使患者感受人生价值的升华[9]。同时,将门诊楼建设成为具有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标志性建筑,为医院实现医疗建筑跨越式发展铺平道路,也为今后实现医院数字化管理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新明.[c].2000上海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2000:193—194
[2]刘国林.建筑物自动化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33-434
[3]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编.智能建筑技术与应用[mi.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92—195
[4]李先庭.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现状与发展.暖通空调[j],2000,30(3):36-40
[5]郭锡斌,张岚,张群,病人为中心,建设温馨家庭式服务窗口[j]医院管理杂志,2003,7:35-37
[6]吴达金编著.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和施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4.6-10
[7]金磊.建筑科学与文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0
智能论文篇3
1.总体框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行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构建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时,结合本专业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在传统的电类课程基础上,特别强化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设置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四个平台,共计57门必修和选修教学课程,12门课程设计以及工程认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
2.特色。(1)知识结构合理、完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由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学科共同建设的。为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以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突出强弱电结合,以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交叉学科的相关背景知识。(2)教学平台设置全面,加强实践环节。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按四个教学平台设置,包括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以及实践环节平台。通识课程平台包括:工具性知识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包括电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网络通信原理等方面的课程。实践环节平台包括各类课程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多种领域和形式,在此平台中我们构建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划分准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我们淡化课程的概念,强调核心加选修的知识结构。在确定本专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兼顾我校的办学特色,构建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体系结构,并对每个知识点的学生掌握程度进行了具体描述。一门课程可以按照知识领域进行设置,也可以由若干知识领域中的部分知识单元组成。一个知识领域的知识单元的内容知识点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课程中,力求创新,办出特色。(4)核心课程明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专业,且创办历史不长,因此确立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核心课程应该能实现对全部核心知识单元的完整覆盖。我们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明确了学科基础课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等。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我们承担了南通大学重点教育研究项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方案的改革》,根据“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注重能力、柔性灵活”的改革方案,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结合的“电气类”专业建设、“工程化”实践教学,课堂内外创新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跟踪学科发展、构建“电气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根据“电气类”专业建设原则,按专业大类培养,强化系列课程和核心课程,重视实践能力,着重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3 1”的培养模式,前三年按“电气类”大类统一培养,后一年按柔性专业方向分流。(2)淡化专业教研室的界限,建立相互联系的课程组,课程组负责组织和实施各个专业教学、课程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学体质的弹性化。(3)开设执业注册工程师和电类职业技术资格培训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开设“电气类”创新研究实验班,开展大学生全国机器人比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建筑竟赛、挑战杯等竞赛活动,实现创新教育和前沿研究相结合,为培养工程科学型人才打基础。(4)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建立闭卷、开卷、课程论文、课堂讨论、实验测试和论文报告等多文化综合考试评价系统。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的综合协调发展。
2.以创新为指导,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1)“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层次和体系进行划分。按体系划分为实验教学子体系和工程训练子体系。工程训练子体系覆盖了所有层次,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工程训练不断线、层次化、体系化、多元化,每一层次的工程训练都是对该层次基础性实验教学的工程训练和综合提升。(2)实行分层次、分步骤的工程训练方法,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3)加强数字化、综合化和系统化实验,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3.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内容。(1)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缺乏经典教材,但该专业发展迅速,部分知识内容需及时更新。针对现有教材建设中存有的问题,按照“电气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我们必须注重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注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趋势,编写高质量的系列讲义和专业教材。(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属交叉学科,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广,教学内容多与授课学时少的矛盾比较突出,这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创新教学内容,裁减或压缩相关课程中的相同内容,合理压缩课内授课学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多设置选修课,增加实践环节,有效利用和规划学生的课余时间。
4.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该专业的师资队伍中需具备各个学科的教师,因此我们应该改革目前专业教研室教师只负责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的局面,加强各专业教研室的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一支具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术带头人、知识、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2)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设计院所进修和参与科研项目,丰富本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本专业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一个新的技术领域,也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一个新领域,该专业的建设目前尚不完善,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本文结合我校该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可为兄弟院校该专业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基础上,设计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框架,该框架体现了知识结构合理、完整,教学平台设置全面,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划分准确以及核心课程明确的特点。
智能论文篇4
[关键词]包装材料人工智能专家系统
智能化包装是指在一个包装、一个产品或产品-包装组合中,有一个集成化元件或一项固有特性,通过此元件或特性把符合特定要求的智能成分赋予产品包装的功能中,或体现于产品本身的使用中。他具体为:利用新型的包装材料、结构与形式对商品的质量和流通安全性进行积极干预与保障;利用信息收集、管理、控制与处理技术完成对运输包装系统的优化管理等。具体到在包装行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智能化包装材料
智能化包装材料研发与应用是当今食品包装发展趋势,主要采用各种内部指示剂、活性包装材料等,根据被包装商品的不同将具有如下功能:
(1)能够直接提供关于产品的质量、充填气体、包装件储藏条件等信息;(2)能吸收包装食品释放的氧气,防止细菌增长,降低食品变质风险,延长货架寿命。(3)能通过外包装颜色的改变,让顾客知道食品新鲜程度,显示包装物是否败坏。(4)通过时间-温度指示剂记录食品在贮存和销售期间温度变化的连续过程,预示食品的质量变化情况。(tti指示剂)(5)通过气调包装调节包装内气体的环境,以减缓氧化速度,延长货架寿命。(map包装)(6)通过包装物中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新陈代谢产物与某种指示剂反映的情况来直接指示产品中的微生物质量。(新鲜度指示剂)(7)利用可以同加速水果、蔬菜衰老的乙烯发生反应的指示剂(澳大利亚的csiro),呈现出颜色变化来指示食品情况。(乙烯指示剂)
可以预见,未来食品用智能包装会含有更复杂的、远程可读的非视觉信息,油墨技术的进步也许能用上更精细的印刷线路。标签可能会向芯片一样,电子标签可以作为时间-温度、泄露和/或新鲜度指示剂,可能会随着电子学和生物科技的进步而具有更加智能的作用。
2.智能化包装技术
智能化包装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初期的智能化包装技术主要体现在产品造型加工工艺上。具体形式有显窃启包装(包括薄膜包装、泡罩与贴体包装、收缩包装、全封闭包装、防盗盖包装等)、儿童安全包装(包括压扭盖、掀开盖、泡罩、迷宫盖、拉拔盖等形式),特种工艺;特种包装结构(如:一次性包装)。
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智能化有了进一步提高,从造型加工工艺发展到多种附加工艺,具有标志性进步的就是防伪包装的出现。目前防伪包装从技术上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防伪标识;特种材料工艺;印刷工艺。主要的技术手段有:激光全息图像;激光防伪包装材料;隐形标识系统;激光编码;凹版印刷防伪。第三个阶段的智能技术从采用各种工艺过渡到了采用计算机技术手段,使得包装不再是处于被动消极地位。如:微波炉自动加热包装;适应超市功能的带电子芯片销售包装;适应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可跟踪性包装。
3.人工智能包装
人工智能阶段的包装从采用一项或多项智能技术发展到全面提供包装方案的专家系统阶段。专家系统是指一个(或一组)能在某个特定领域内,以人类专家水平去解释该领域中困难问题的程序集合。它同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学并列为现代人工智能的三大研究方向,这也是目前包装行业讨论和研究最为火热的课题,主要发展有以下两个方面:
(1)产品包装设计方案智能决策系统
系统总体结构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如图。人机接口负责设计、检索和评价的调度;智能包装设计方案模块由防护包装设计、单元包装数量确定、外包装容器设计、包装标志确定和包装件试验检验5个字模块组成,各模块各司其职并相互协同;典型包装设计方案智能检索与评价主要完成针对多个相似包装设计方案的优选和排序;产品数据管理系统负责包装设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
(2)各个包装环节的专家系统
是指在包装从设计到生产过程中,针对某一环节的专家系统。比如,基于知识库的缓冲包装cad系统就是针对流通环节的缓冲包装专家系统。每个环节的专家系统组合在一起,就构成整个包装工业的专家系统,这正是人工智能在包装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4.结束语
人工智能一直处于计算机技术的前沿,人工智能研究的理论和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今天,已经有人多人工智能研究的成果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包装伴随商品的问世一路走来,它所肩负的功能越来越多。高新技术的浪潮,将包装推向了更高的发展境界,人工智能与包装的结合是历史必然。将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教育带来更大的影响,新世纪的包装业人员应该以敏锐的洞察力抓住这种机遇。
参考文献:
[1]刘志鹏:产品包装设计方案智能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包装工程,2001.02
[2]金国斌:智能化包装潜力无限.市场动态,2006.08
智能论文篇5
由于网络技术、视频技术、通信技术、智能配电等新系统技术的发展和电力监控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使未来智能建筑正朝着集约化、系统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可靠、安全、便捷、简约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享受到更高程度的绿色环保生活。智能建筑中电力监控系统产生的价值:据调查资料显示:每年各类相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公共场所中的电子监控系统在维护、配置等方面花费巨额费用。而且电能损耗很多,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如下有两实例:案例一:最近某知名电脑制造公司的一台重要设备内部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暂态故障,但很快又恢复正常,如果没有监控系统,这个故障根本无法被察觉,。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潜在威胁,由于安装的电子监视系统及时发现了这个故障并捕捉记录了暂态故障波形,这个信息为dell公司节省了25,000元的设备维修费。案例二:2013年2月某热电厂220kv变电站1号母线至荆枣的引线夹断裂,引线下落时与2号母线相触,造成全站失压,荆枣线路停电,仅剩的一回放线断落,线路跳闸,造成湖北荆门供电公司枣山变电站及5个110kv变电站全停。事故造成负荷损失9万kw,占荆门市总负荷的10.8%,影响用户6.3万户,占全市用户的6.7%。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解决这一问题,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使智能建筑正朝着集约化、系统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电子监控系统的应用减少了设备运行和电能消耗的浪费;合理有效利用了设备的最大优越性,减少了不必要的添置,避免了资源浪费,节约了大量资金;及时发现了潜在故障,减少了设备的维护费用,不仅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利用;提高了运营管理效率,减少运行及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电力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缩短了停电时间,减少火灾,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保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用者也可以享受到更加智能、绿色、环保的美好生活。
2智能建筑的节能及前景优化分析
智能建筑成为21世纪建筑行业中的主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智能建筑的节能必须遵循低能耗、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经济模式,使循环经济不止存在于掌握最新技术的创新节能公司,更体现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智能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资源的节效化。业主在建设更舒适、更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建筑的同时以绿色节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便节省高额的费用支出。能耗运行费用最低的可持续建筑设计一般包含以下技术措施:①节能。②减少有限资源的开发,加大可再生生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力度。③室内环境和质量的人文主义。④使场地、环境对建筑的实施开发的影响最小化。⑤艺术与空间的新主张。⑥智能化。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未来智能建筑必将更关注人性的发展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创造健康、舒适、绿色、环保、简约方便的生活环境及现代化的生活质量是越来越多人的共同愿望,也是建筑节能的基础和目标。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冬暖夏凉,给人们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②通风良好,呼吸清新通畅。③光照充足,尽量采用自然光、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④智能人工控制。通风、照明、取暖、家电等均可由计算机控制,既可以按预定程序管理,又可以局部控制。满足不同场合下人们不同的需求,同时循环利用了资源,减少了浪费。
3电子监控系统在未来的应用前景优化
电子监控系统作为信息时代的独特发明,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土地流失严重、环境污染加剧、暴力犯罪增多、社会调节系统紊乱、自然的自净自救能力减弱。因此电力监控系统会由单纯的监控、显示向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它将实现海量信息存储,迅速直接地完成数据的搜集、分析处理,做出有效的指令提示。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快速、准确。节省更多的人力和资金,实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同时将延伸出更多新的特性:(1)先进性:充分利用现代及以后的最新技术,研制出最可靠的科技成果。(2)可靠性:成为更加成熟的技术产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3)实用性、便利性: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和实际使用需要方便、安全、耐用。(4)可扩充性和经济性:兼容性增强,不断优化设计,提高性能。(5)规范化和结构化:由于市场信息本身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现实特点,电子监控系统更应该做到结构化、标准化、系列化。
4结语
智能论文篇6
关键词:楼宇智能管理系统中国科技会堂控制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原有的自动化理念已逐步变为现实,并渗透在各个工程技术领域。楼宇智能管理系统正是在这个大前提下日臻成熟,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建筑物工程管理自动化的首选技术。
1楼宇智能管理系统的概述
1.1楼字智能管理系统的组成
该系统可应用于各专业系统:强电系统(照明、变配电)、弱电系统(电视电话与音响)、水力系统(给排水、热力采暖)、空调制冷系统(冷冻水、新风、空调)、电梯系统、保安与环境控制系统(消防、监控、报警)。它可以对建筑物内的所有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和监控。帮助管理人员分析系统运行的信息,了解设备的工作状态,以便对各种参数及时的调整,保证全部设备都运行在最佳状态,使建筑物既得到最佳的节能效果,又保证环境的舒适。
系统由一中央控制室的智能网络控制器与分布在各现场的区域控制器组成集散式监控网络。网络控制器与区域控制之间由高速通讯总线联接。既可通讯又能数据共享。网络控制器可连接多台区域控制器,每台区域控制器又具备独立监控设备和修改设定参数的功能。当网络中某一控制器出现故障时,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行。区域控制器种类很多,可根据需要灵活配置和组合。
系统可增加网络控制器与区域控制器数量进行扩容。网络使用标准的调制解调器,通过普通电话线即可对系统进行遥控与遥测。楼宇智能管理系统操作站可配置打印机,根据要求打印各种资料与报警信息。
系统还可以配置手提终端。它能够从任何一台与之相连的控制器上直接了解各种信息,同时又能够对控制设备进行操作与修改参数。
系统在监控设备上安装了各种传感器和执行装置。通过信号线和控制线与安装在附近的区域控制相连,传感器将采集的参数送给控制器,执行装置按照控制器的指令动作。
1.2楼字智能管理系统的功能
系统传感器采集的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温度、浸度、压力、差压、状态、报警等)按照其分布区域或功能自动编排成各种表格。在中央控制室操作站的显示屏上可随意显示,供操作员分析,进行在线修改设定参数或启停控制。若系统报警,则优先显示其信息并随机打印。对于某些重要部位的参数,可显示其趋势图,以供观察分析且可按需要选择其采样频率。该系统可绘制彩色动态图形,直观形象地反映实际的参数与状态。
1.3楼字智能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与软件
系统是一二级控制系统。网络控制器为一级,区域控制器为二级。每级控制器均有微处理器和存贮器。主程序放在一级,子程序放二级。二级控制器将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对控制对象进行调节与控制,同时将信息送回网络控制器。较复杂的程序(时间自动开关、最佳节能等)存贮在一级控制器内,处理后送回二级控制器进行调节与控制。
系统软件简单易学,可由用户修改,并且还具备绘图功能,中文显示。
1.4楼宇智能管理系统的特点
(1)系统可实现远距离传输。如距离过大时可安装中继器来增加传输距离。通过互联网即可将系统信息传到地球各个角落。
(2)系统具有无限扩展能力。如需扩展时,只需增加一些控制器,由电缆与原系统连接,即可进行通讯,且他们之间可实现数据共享。
.(3)各类控制器的输入端皆为万能,无论数字量或模拟量。这样硬件得以充分利用,方便用户。
(4)系统使用windows软件和鼠标驱动图形控制,操作简单,容易掌握。
(5)网络的高速通道可使数据通讯瞬间完成。
楼宇智能管理系统可提供多个操作者密码,满足多人使用的要求。
2科技会堂楼宇智能管理系统的现状
科技会堂开业时共有三大工程自控系统:空调自控系统(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加湿功能);消防自控系统(区域报警、联动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电梯自控系统(群控)。这三大系统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专业维修班组,。独立行动,互不交叉。
:近年又将空调自控系统升级(制冷机、冷冻、冷却循坏泵、冷却塔、定压罐),并扩大了自控系统,增加了i照明自控功能(室外、变配电)、给排水自控功能(补水、i{|污、循坏泵)以及热水循环自控功能(采暖、生活)。扩大后的系统为自控与现场运行维修保养并行使用,部分交叉。
由于自控功能的扩大使用,各系统工程设备的基本运行情况已得到实时掌握,总体能源消耗逐步降低,管理效率也有较大幅度提高。
3科技会堂楼宇智能管理系统的发展设想
虽然科技会堂的楼宇智能管理系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原有系统还未能控制科技会堂所有主要设备,其综合利用设备的功能未能实现。这对于一个即将改扩建、全面升级的酒店服务功能的科技会堂来说,其使用远远未达到高标准、高水平,还存在巨大的潜能可以挖掘。
要想完善和提高现有系统,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度重视。无论是决策层、管理层还是基层员工都要了解楼宇智能管理系统的概念,要认识到它的使用是建筑物设备现代化管理一个质的飞跃,是大势所趋,是取得管理高效、全面节能效果的科学方法。
(2)留出发展余地和空间,在工程建设统筹安排时,要结合其他系统的建设,预留自控系统的布线,既提高了楼宇工程的整体效果,又为自控系统的升级和扩展工程实施提供便利。
(3)技术交底。在扩大自控功能时,必须将所在系统的工作环境、技术环境由资深工作人员进行全面介绍,与自控设计人员充分探讨,提出具体细节要求,使自控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使用。
(4)采样点与控制精度。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系统几年来时运行状况,反复考证,选取自控系统最佳采样点的个数与位置,以求全面、真实地反映设备运行状态,减少偏差。精度的设定代表对设备运行状态掌握的深度。控制系统的精度愈高,愈能满足人们更高的要求。
(5)设备与日俱增。应将原有设备逐步更新换代,以提高效率。但需注意的是,不可盲目追求最新最好,应综合考虑选取功能匹配的设备。既节省财力,又保证功能。
(6)加强设备维修保养。在自控系统全面使用情况下,设备维修保养意义重大。一台正常运行的机器才能提供真实的数据,而自身就有种种故障和问题的机器,只能导致误报而大大削弱了自控效果。
(7)中控室与操作员。楼宇智能管理系统的概念是一个综合管理的概念,是对所有设备的自动控制网络,而中控室作为建筑物设备的管理中心,如同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一样重要。中控室应设在工程总监处,保证随时掌握整个建筑物所有设备的实时状态。中控室值班员可远程操作所有设备,所以必须具备对各专业设备全面了解的能力。应选择较高技术素质与高度责任心的人员担任。
(8)人性化设计。考虑到科技会堂是提供服务为主的建筑物,其酒店功能特点需从各专业系统的参数设置予以体现,尤其是直接面客的设备设施。例如,将空调功能细分,使宾客在自己的客房内便可精调本房间的温度、湿度等。这些功能的需要由酒店的软件服务部门根据其特点与自控系统设计人员协调而定。
(9)优先权设置。应根据管理级别的不同,设置阶梯型的优先权,保证权责的一致。设备管理要面向高层。总经理、副总经理、工程总监均应设置为第一级,以便随时掌握大楼硬件的状况,统筹安排经营活动。
(10)建立重要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自控系统采集的参数,自动生成不同范围的数据库(设备台账、故障率、能耗指标、节能指标等),便于分析统计。
全面应用楼宇智能管理系统的科技会堂将实现以下功能:
(1)变配电系统:对供电设备及运行状态(高压进线、变压器、低压)进行监视,并可通过电力负荷控制程序,对用电负荷进行合理分配,控制最高用电量(瞬时值与峰值期累计值)。
(2)照明系统:可根据预先编制的时间、日期,自动控制多功能厅、餐厅、走廊、办公室照明以及节日灯、广告霓虹灯的开关。部分区域还可根据照度(自然光与人工光混合后的数值)的强弱自动进行调整控制,节能效果较好。
(3)弱电系统:计算机网络接口遍布大楼的主要部位(会议室、办公室、客房、前厅等)。网络的使用采取即开即通,自动收费。宾客在客房内可自由使用电视点播、电话、音响系统,自动记费。
(4)给排水系统:实现所有水泵的启停自动控制、故障报警、水箱的水位报警。
(5)热交换器:热水泵的启停、自动控制、故障报警、二次供水温度的自动测量。
(6)冷冻水系统、新风机组、空调机组:实现制冷机的启停自动控制、故障报警;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的启停自动控制、故障报警;自动测量冷却水供水温度、冷冻水供/回水温度、回水流量、冷负荷;风机的启停、自动控制、故障报警;送风温度与湿度控制、盘管防冻报警、过滤网堵塞报警。
(7)电梯系统:群控与自动选层功能;直梯、滚梯无负荷时减速节能功能。
(8)保安与环境控制系统:重要部位门禁控制;火灾自动报警与疏散广播、自动启停排风排烟、自动灭火系统。
智能论文篇7
多元智能理论与高校英语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在多元智能理论中,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旁辅助。而在传统高中英语教学中,却是以教师为主体,不能够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能够发挥学生的特长,能够有效发挥出英语教学的作用。教师进行英语的技能以及知识讲授时,运用优势智能组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有效掌握英语相关技能。
2.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在传授知识时,主要是传授学生英语的单词、语法以及英语的听、说、读、写,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升级,但是却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也不能对知识结构深入的了解。而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作用的一种理论方法,利用英语教学实践,满足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需求。多元智能理论对高中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2.1在高中英语中运用数学运算智能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数学运算智能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运算智能是指数学运算以及数学推理在内的一种思辨能力。英语学科看似与数学运算并无关联,但实际上是英语学习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或者数学的排列组合等内容来获得提高。例如在江苏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中,高一《unit3powerfulmusic》中的gettingready第二部分“,whatcanyouseeinthepicture?howarethepeo-pleandtheviolinrelatedtooneanother?”,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让学生对图片和提示词出现的who,where,why,when,来预测英语教材中课文内容。
2.2在高中英语中运用语言表达智能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现英语素质化的目标就是在英语中应用语言表达智能。语言表达智能是指听、过、读、写在内的能力。例如,在英语听力、阅读以及写作上,教师根据已有的信息来帮助学生整合语句,来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掌握文中的中心思想。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是高中英语教学中较为重要的职能。
2.3在高中英语中运用空间想象智能在高中英语中运用空间想象职能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空间想象智能是指对能够看见的事物来对其想象。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活经验等设计相应的延伸活动,尽量选择真实发生的内容。常用的延伸形式有调查、辩论、课内外活动等。例如:在江苏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中,进行讲述module3myfirstrideonatrain课程中,教师可根据空间想象智能法,教师说英语,学生去联想相应的动作,教师应事先准备好相关交通工具的图片,如bus、bike、plane、ship。
智能论文篇8
随着初中课程的不断变革,课堂教学教学的改革逐渐被人们重视。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广泛传播,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并成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同样适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方式多样化,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建立个性化地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或文化环境下,个体独自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的是针对某一特定目标,找到通往这一目标正确的路线。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全面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智能组合体,并且每个人都至少有八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节奏智能、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这一理论为传统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并随着多元智能学校的成功开办,被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认可和接受。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都是多种智能有机组合的整体,因其不同的组合方式让每一位学生的智能各具特色。这些智能在学生的身上有强势和弱势的体现,但每一方面都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因此,学校里不应该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个体。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3.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的关系
3.1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的关系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标准具有多样性,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应依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就初中地理课程《中国的疆域》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辨别中国的疆域图,并能够在空白地图上标注我国的重要邻国、海峡、岛屿。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课程标准分为学习中国疆域图和借助疆域图辨别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智能、自然观察的智能、语言智能以及逻辑智能。
3.2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系针对地理学科“借助中国地图辨别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等多方面智能。比如对于地理教材上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相关文字说明以及课后的活动题,学生应该把位置图的学习作为重点,总结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特点。
4.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地理教学
4.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单纯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点,运用多元教学理论,不断革新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学生观、评价观和教学观,有意识地从多元智能的角度主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和关心学生,寻找学生的优势,依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地理学科特点为基础,拟定不同的教学方式,配合学生的智力组合特点,寻求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4.2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和看待问题的多角度性,但其认知过程仍以具象思维为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智力结构是不同的,将教学设计多样化,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动态化、多样化地展现地理信息,营造地理学习的氛围,记录并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想,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找到学习并理解地理知识的不同途径。例如,教师在坚守麦哲伦航海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世界地图了解程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地球仪,动态展示麦哲伦航海时的航线,或者是组织小组竞赛,询问航海的起点和终点,从而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对证明地球是球体这一结论的重要性。
智能论文篇9
探索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模式以及倡导“个性化教育”,是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最优切入点。教师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的课程,除了学校规定的课程外,可以从学校的实际特色以及当地环境出发,开设活动课,不仅开拓学生视野,还能将生活与化学等相互联系的一些素材作为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课题,这样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深入的探索,让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兴趣爱好以及本身的优势智能等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展示。另外,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让教师全方位地看待学生,观察学生的智能特点,按照教学内容来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展现个人智能的方式去掌握学习材料,给每一个学生很好的发展机会。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加强认知训练,提升“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以及科学、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化学中的一些概念、术语以及器械名称正便于记忆,可以编写顺口溜等阅读材料,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高中化学语言智能的目标是,化学术语方面,既能做到熟练掌握,还能科学运用。在日常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采取听故事、办化学报等方式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2.使用空间表征方法,开拓“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指的是,人对形状、色彩等相关要素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在日常的高高中化学中有一些适合开发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材料,比如化学教材的内的插图、色彩画材料,化学实验仪器、鉴别试剂等方式,大力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3.提升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进行全面的理解、思维与腿力的表达能力,主要包含科学、数学以及逻辑三个方面。比如在化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分析法、模型方法,还可以使用验证假设、在新情境内解释实验结果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与技能,有效发展智力,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高中化学习题解题方卖弄,可以采用不等式法、数列方法等,这对提升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有一定的帮助。
4.开展动觉练习,提升“身体———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指的是,让学生控制自己肢体,采用动作以及表情等来传达思想情感的能力以及亲自动手的能力。开设化学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利于学生提升身心素质与运动智能。学生通过身体运动等方式可以将获得的信息加以处理,让左右脑进行合作分分工,保持长时间的信息。另外,在活动的内容方面可以更为丰富,比如模仿教师授课来演示实验与作笔记,设计开放探索性实验等,这样学生成为学习主角,更好独立完成化学研究。
5.提升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指的是,能有效观察自然界内的事物形态,对物体加以分类与辨认,观察人造系统或自然系统的能力。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演示实验或者是学生实验,让学生去观察好实验并对加以记录,深化对化学变化中的观察和感受,加深对化学变化的理解与观察。这样学生对研究表象的特点观察是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是形成科学推理的源泉。教师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要适当给予引导,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想象。
6.学生彼此间进行相互学习,提高“人际———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指的是,人和人开展合作交往,觉察到别人的情绪,并且能根据此来做出适当的反应的基本能力,创建人际交往环境的最佳方式是开展小组内的互相学习。教师可以针对化学的概念、实验方案等的设计来开展讨论,并对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结果等展开交流。
7.建立和谐的音乐氛围,提升“音乐———节奏”智能。
“音乐———节奏智能”指的是,对音调、节奏以及旋律等的直觉能力,作用在音乐情感方面的能力。虽然表面上来看化学和音乐没有关系,但是在化学课教学中有培养学生音乐———节奏的素材,比如钠与水的反应中“丝丝”声音后,会出现爆鸣声,之后又出现了燃烧的情况,这就是声音与节奏的表现。
8.全面认识元认知要素,提升“自我———反省智能”。
智能论文篇10
目前,随着我国各城市不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建筑能源的管理已经从原来的单个建筑的管理发展到面向整个城市建筑的能源综合性管理。目前,不管是城市的有关管理部门还是能量使用单位,都需要建立有效的建筑能源管理体系,在对建筑能源消耗监测的基础上进行能源的审计,最终实现建筑的节能。
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简单的理解就是物与物之间相连的网络。物联网是信息技术和工业化时展的产物。物联网技术主要由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合而成,能够借助互联网将生活中的一切物品的识别、定位、远程控制和管理等通过专用的传感器设备进行互联互通。物联网技术是对互联网的一种拓展和延伸,是一种在21世纪全面互联互通的智能化网络。在如今,由于不断有各种不同领域的物联网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的形成,促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智能建筑的能源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之后,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的能源管理能力,节约了更多的能源资源。
3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与物联网的融合
智能建筑作为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产物,主要是以建筑物为平台,依靠相关的建筑设备和对象,借助智能化的技术,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方位的舒适的建筑环境,体现了建筑的安全性、高效性、节能性和环保性。时代的发展,对于建筑智能化集成管理就必须对建筑的能源进行管理,将各种系统进行综合、协调和控制,实现对建筑的统一管理,提升建筑内整体的能耗水平的下降。在智能建筑中,能源管理系统的结构主要为三层结构,分别为现场层、网络层和管理层。在现场层中,主要包含的是现场采用的各种设备,如传感器、智能仪表等。在现场层中,通信一般采用的是现场总线标准。网络层则是现场层与管理层之间进行有效通信的桥梁,实现设备的采集指令的发送和采集信息的传送功能。管理层则主要是实现对现场设备统一的监视、控制和管理,并将现场采集到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保存,此外,还具备报警功能。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三层结构,对于实现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与物联网的融合奠定基础。现场层能够采用物联网技术所需的各种智能化设备。网络层能够实现不同方式的通信,满足物联网的远程监控和管理需求。管理层能够有效采用物联网技术中的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在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进行良好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当前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进行分析然后采取措施进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将完善后的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接入到物联网平台,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出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实现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
4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中的有效运用实例
物联网技术作为当前最新型的技术,在智能建筑的能源管理系统中,目前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从前文论述可知,物联网技术能够与能源管理系统的三层结构进行有效的融合,在实践过程中,也验证了上述说法。本文以某小区的能源管理系统为例,分析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中的有效运用。
4.1能源管理应用方案架构
某科技园区的能源管理应用方案进行分析。其能源管理系统的架构图如图1所示。
4.2能源管理系统功能
在此能源管理系统中,能够按照三层架构模式进行设计,实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能够对建筑物内的各分项能耗进行计量,例如对水、电、煤气、温度、湿度、冷热流量等信息的采集。(2)对建筑能耗进行公示。在数据采集之后,一方面将数据传入能源管理系统供有关人员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节能措施,另一方面,能够将相关信息借助显示屏显示,方便唤起公众对建筑能耗的关注。(3)对建筑的环境以及重点的设备进行监控。引入相关的传感器设备,实现对建筑内的给排水、空调、照明、电梯等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控,方便远程进行节能诊断。(4)便于进行能耗审计。(5)对节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并远程控制有关设备的运行状况。
4.3应用效果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生物质智能回收物流平台探讨 2023-05-16 08:45:20
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3-05-04 08:46:07
智能建造技术城市更新探索 2023-03-22 17:49:02
智能建筑的电气施工技术分析 2023-03-22 17:41:00
智能建筑中电气施工技术探讨 2023-01-13 09:23:53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校企融合探讨 2023-01-09 08: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