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生理学教学中探索-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4 15:22:02

微课在生理学教学中探索

摘要:文章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通过具体案例,从课前准备、课堂引导及课后巩固三方面,对如何在医学生理学理论教学中开展微课和专题讨论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总结和思考。微课和专题讨论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批判性科学思维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等。

关键词:生理学;教学改革;微课;

专题讨论医学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的正常功能活动规律和产生机制。课程按器官系统分章节介绍,内容繁多且杂,理论知识抽象枯燥。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对知识点进行一一讲授,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1]。多数学生反映生理学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在传统“满堂灌”式课堂上的学习犹如囫囵吞枣,不得要领,运用时更是无所适从[2]。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生理学失去了兴趣、信心,甚至对该课程产生了抵触情绪。因此,作为难教、难学的医学专业基础科目之一,生理学教学迫切需要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运用[3,4]。微课短小精悍,教学目标明确,可以将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5]。教师将微课引入生理学课程教学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极大提高了生理学的教学质量[6]。但微课视频时间短,多是围绕单个知识点开展,课程内容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7]。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弄清各知识点间的衔接关系,容易过分关注细枝末节而失去对大方向的把控。目前,大多数高校也只是将微课作为生理学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和辅助,并未全面开展。专题讨论教学是围绕一个主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的一种参与式研讨教学,具有深度性、灵活性、实用性以及系统性等优质特性。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专题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将在微课中学到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有助于提高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8]。将微课和专题讨论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在医学基础课程学习阶段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本文就如何在医学生理学理论教学中开展微课和专题讨论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相对于传统教学,新教学模式从本质上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要实现两个转向:“先教而后学转向先学而后教”和“以教导学转向以学定教”。微课教学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6]。专题讨论教学以围绕一个个主题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对微课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主动思考、总结并对其进行阐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9]。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安排时间,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以求掌握消化微课内容,并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或是小测试。微课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可随时发起线上提问,展开讨论。教师需提前专题讨论内容,学生通过微课、教材以及查找文献,思考、总结,充分准备讨论资料。准备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组队探讨,形成较统一的团队观点,有助于课堂上的表达输出。无论是线上微课的学习,还是课堂上专题的讨论,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以教师为主导,由课程遵循者变为开发者

教师团队需要充分备课,根据教材、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实际需求,巧妙设计微课内容和恰当制定讨论专题,通过线上微课讲解和线下专题讨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知识。微课内容需要教师在自己充分内化知识之后,借助于图片或动画,用心将知识“二次加工”,最后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开展专题讨论课前,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从组织的解剖结构到生理功能,从生命现象到分子机制,从发展规律到科学前沿等,确保对所讨论的问题有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因此,无论是微课制作,还是讨论专题的选取,都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学识,还需要善于发现,懂得变革,勇于创新。例如生理学第二章节中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内容,我们的微课主要通过动画形式,生动地展示跨膜电位中各种离子的流动、离子通道的开放,来阐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和机制。课堂上,我们选取“生物电的发现”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生物电现象;选取“静息电位证明实验”让学生组队设计实验来证明静息状态下跨膜电位的存在;选取“动作电位特点”让学生总结动作电位特点,阐述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掌握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和机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组队探讨、课堂上辩论等方式,将微课上自学的内容内化吸收,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3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注重“先学后教”和“以学定教”

3.1课前准备:充分运用网络平台

教师事先通过学习通一周内的微课学习内容以及课后作业、讨论专题、讨论提纲和要求。学生需自主安排时间,先完成微课学习和课后作业,而后准备讨论资料。根据给出的讨论专题和提纲,学生组队分工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经组内梳理、汇总和初步探讨后,准备好发言提纲和相关素材。教师需及时查看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掌握学生对微课内容的消化程度,以便指导课堂教学。以肺通气动力这一小节为例,微课通过动画和图片的方式讲授了气体如何在力的作用下进出肺的全过程。通过批改课后作业,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胸膜腔负压理解不透彻。因此,我们给出的讨论内容有:胸膜腔的解剖结构;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结合图形,描述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随呼吸的变化;气胸是怎么形成的,气胸的危害以及气胸的诊治。这些讨论有助于学生对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和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3.2课堂引导:掌握节奏,活跃气氛

在专题讨论课堂中,教师切忌成为讨论的主讲人,而是应该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和把握讨论节奏。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关注临床案例,而不重视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导致他们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比如,结合临床案例的专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当他们过度关注疾病的诊断、预后和治疗等方面时,教师应及时纠偏,需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相关的基础知识。以血管生理这一章节内容为例,教师选取了1个高血压的病例为专题,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患者病例,阐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治疗举措等。课堂上,教师需引导学生应主要围绕高血压定义、血压形成的前体条件、影响动脉血压的主要因素、血压的调节以及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讨论进行中,教师需及时给予发言者鼓励和一定的提示音,但又不能过早地提出错误点,应调动和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确保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我们发现分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性,可能是因为他们更加自信地表述集体讨论后的观点。讨论结束后,教师需把握好学生整体对理论知识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加以总结,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3.3课后巩固与总结:及时总结,发现问题

学生在讨论课堂上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期微课教学的成效,所以教师需认真倾听和观察学生的反应,准确地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深思,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修改,有助于指导后续微课的制作、专题选取以及课堂讨论等教学工作。

4教学反馈和思考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转变了教学理念,收到了更好的效果。教学调查发现,90%的学生表示更倾向于这种结合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学习兴趣,也提升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在“互联网+”医学教育背景下,基于交互式微课和专题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需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较好地实现了基础知识到临床知识的过渡。现阶段微课与专题讨论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生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制作的微课还略显粗糙,动画、音频和图片等不够精细、美观,内容设计上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表述语言也不够精确、简洁和清晰等。讨论专题内容不够丰富,应积累讨论资料,设计更多包容性强的讨论专题,建立专题库。考试成绩分配也需要改变,考虑增加平时成绩,量化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增加学生参与积极性。专题讨论式的方法在小班教育中的作用更大,如何适用于医学院校大班式上课?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从而使生理学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闫彦,刘国艺,温海霞,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生理学大班授课中的实践探索[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8,8(3):29-32.

[2]曲修胜,于海波,于海涛,等.行为引导型教学联合pbl在生理学教学中实践与探索[j].广东化工,2020,47(9):248-249.

[3]张伟,张楠,蔺美玲,等.大班授课中医学生理学知识框架构建方式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4):245-247.

[4]刘双梅,余克花,李桂林,等.科研案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2):96-98.

[5]白晓洁,封启龙.“互联网+”时代生理学微课设计和制作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6):429-432.

[6]向秋玲,林桂平.微课在医学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20,22(6):431-433.

[7]周晨,周凌轲.“微课”教学的得与失—基于大学与中学的比较[j].教育教学论坛,2019(32):174-175.

[8]何斯纯,周卓妍,王立伟,等.基于卓越医生培养的生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1):24-26.

[9]黄海霞,王雯,刘慧荣,等.医学生理学教学中专题讨论的组织与实施[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16-18.

作者:焦慧凤 林辉 杨建华 刘双梅 陈加祥 单位: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