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教学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7-27 16:56:27
毕业设计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跨界整合;毕业设计;协同教学;协同育人
一、培养的设计师需具备哪些能力
(一)设计师需要具备整合能力。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影响,跨产业领域的融合,设计需要跨界整合,设计师需要具备整合能力和协同设计能力。今天设计师面对的挑战不同于以往的单纯,得面对大量未知且无法界定行业的问题,设计就像产业中的某一系统,设计工作已然成为跨界整合的工作。设计师除需要具备设计专长、设计美学、人机工学外,还需要具备其他领域多元的知识,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等,只有学习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以弥补纯设计思维的不足,才能拥有跨界整合的设计能力。(二)设计师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当今是团队合作的时代,设计人员需具备“表达、沟通、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精神”。业界普遍反映当前艺术设计毕业生设计实践能力弱,适应岗位工作慢,缺乏创新、团队合作及人文精神。从人文环境营造视角看,协同教学的实施使教师有机会参与教学团队,营造协同合作的人文氛围。老师们在协同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学态度,即是给学生最好的范例。学生在协同教学的人文环境中接受合作气氛的熏陶,必然能体验关怀、信赖、有共同目的的人际关系,为“表达、沟通、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精神”能力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当前我国设计教师的质量与数量缺乏,非专业教师上专业课,因人设课、授课等现象屡见不鲜,出现畸形与单一的教育现象;设计专业过渡细分,课程高度的专门化,毕业设计缺乏与相关专业的协同合作。导致设计系很多学生仅具备单一的专业设计能力,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用人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而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最后阶段总结性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完成该阶段学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课程,是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是对前面所学知识、技能全面性的检阅,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办学思路、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及师资队伍水平的一次综合测评,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性的设计演练①。然而,当前众多院校在最后学期进行顶岗实习的同时进行毕业设计,致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疏于教学,“放养”现象严重;其二,单一的教师指导与年轻教师缺乏经验与能力,难以指导出高水平的作品和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二、协同教学、协同育人的理念与内涵
(一)协同教学属于团队教学、合作教学、共同教学。协同教学设计教育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早在包豪斯魏玛时期,前三年半的教学,更是透过形式理论与工作坊作业并重的双轨制教学安排,造型教师与技术教师共同授课。造型教师授予绘画、色彩、艺术形式,技术教师授予手工艺技术、材料等,并将教学内容分为素描与绘画、工艺、科学与理论三大类,使学生能够同时接受纯艺术和纯技术教育的长处,并使两者合二为一,以培养艺术与工业结合的初步基础。当前欧美国家学校普遍实施协同教学法(teamteaching,简称tt),所谓协同教学指教师或从事教育的有关人员,以协同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①。协同教学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结合个人专长及潜能,针对一个或多个学科领域,集众人智慧与力量,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分工,协同上课、协同培养学生。协同教学的重要性在于解决师生在教学、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与思考空间,开阔学生学习视野,给予学生更多帮助。营造互动合作环境,创造更多师生交流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意愿。通过多元智慧的启迪,培养学生表达、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运用逻辑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统筹利用多方教学资源与师资开展协同教学,多方协同培育人才。当前高校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专业人才的发挥空间的限制与师资设备等资源的缺乏相矛盾。借助毕业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将系统地统筹学校与专业间、学校与社会间、学校与企业间、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等方面的资源配置与利用,开展协同教学、协同育人。协同教学的主角是师生,实施者是教师,目标是通过协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协同培养人才。
三、协同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协同教学团队的组建。课程负责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的需要,通过自行寻找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的方式组建团队。团队成员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行业专、家设计师、工程师等组成,老中青结合为佳。其组建以专业领域协同、主题协同为目标,教学中职责分明,分主讲与辅讲。协同教学团队成员分工:课程负责人负责组建团队、协调与激励团队成员,主笔设计与规划课程,主讲教学内容、辅导学生;掌控教学进度、把握课程教学质量;主持教学研讨、交流、分享;传帮带的传播知识,培养教师。协同教学成员,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专长,以个案讲解、主题讨论、专题讲座、分组辅导等方式切入课堂教学,协同辅导学生,起到查缺补漏、补充知识、开阔专业视野的作用。(二)协同教学内容设计。紧密地围绕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发展指导作用的意见》中提出的“五个对接”要求,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进一步进行专业调研,深入分析产业人才需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产业紧密衔接,有针对性地调整毕业设计教学内容、选题方向。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为培养经济发展有用之人、能用之人保驾护航。发挥教学团队集体智慧,构建毕业设计教学新体系,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职业设计师标准对接。以艺术设计展示设计专业为例,本专业旨在培养懂设计、会工艺,擅长展示设计的设计人才。其毕业设计分为商业展示设计与文化类展示设计2个方向、4个主题。商业类展示分为:展位设计、卖场设计。选题上强调接地气,与地方会展经济产业紧密结合,产学合作。在设计要求上强调艺术设计与商业的关系,不仅体现出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设计品位,还要强调商业展示设计的实际功能,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为地方经济产业服务。文化类展示设计分为:文化展馆、科技展馆。选题上重点关注地域文化、历史、前沿科技,思索地方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规划馆的设计,为设计选题有个载体与依托,为地方文化的发展献计献策。在设计要求上强调深度的专题研究,跨专业、跨领域间合作,以小组团队的方式合作完成。在教学上4位教师1周内轮流授课,采用精讲的方式,每人讲1个主题,让学生对于每一个主题的选题方向有清醒的认识和对知识点有个总体的回顾。(三)学生分组,团队协同做毕业设计。学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个人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发展愿景,在限定时间内进行分组与选题。通过分组,希望学生能发挥特长,相互学习、互为补充,能借助团队协同设计学习的机会,广泛涉猎相关知识。在开题之前,各专业根据学生的选题组织师生进行研讨与实地调研,让师生深入了解项目背景,以确保毕业设计选题的真实、合理②。通过毕业设计,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有关理论知识和设计技能,对某个主题或方向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从而提高和固化学生动手能力、表现能力,历练学生的职业素养。透过专业协同、分组协同、主题协同、团队协同的方式做毕业设计,明确每个人的角色、责任和义务,共享来自教学团队的指导。(四)循环式的教学法设计。教师依据其专长采用精讲的方式进行循环式授课;以个案研究、个案辅导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职场模拟协同培养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组与选题,采用集中授课与分组授课或工作室化的形式授课,个案指导与协同指导相结合。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教学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学习。如专题授课、范例讲解、个案指导,从中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导读、作业讨论、作业汇报。启发学生设计思维、多元吸收专业知识,开阔专业视野,跨界整合资源,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循环式教学中,教学场地不局限于学校,可以是校外专业市场、设计公司、制作公司、项目现场等地,学生可共享到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教师的指导,解决毕业设计中的诸多问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得到知识熏陶与技能训练,从而实现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五)协同教学质量评估设计。教学质量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程度的评估,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不是终点而是出发点,评估的意义在于改进教学。质量评估主要通过:1.专业技能与学科能力评估。根据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完成过程考核,包括对选题的掌握程度、设计构思、设计表达、设计创新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团队合作与协同设计能力评估。观察与记录学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的表现,检查成员的任务分配、相互配合、项目的执行情况,评估学生对项目的贡献程度。关注学生个人表现、团队合作、协同设计情况。3.交流与表达能力评估。通过教学现场,观察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反应,回答问题的表情、语调,以及学生间的研讨情况,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通过例会提问、项目研讨、项目答辩,关注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关注学生平时表现,以及在开题汇报、中期、毕业答辩过程中的考核。书面表达能力通过个人总结、设计报告书考核。4.通过问卷调研访谈评估。访谈与问卷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协同教学课程进行优缺点评价。(2)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系统、科学、严谨、有意义进行评价;(3)是否实现课程教学预期目标。(4)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协同教学是否更利于学习,提升专业技能,提升教学质量。(5)对教学成果进行综合性的评估主要体现在:与非协同教学班的毕业生就业率、薪金水平、毕业设计成果的比较;师生的满意度比较;对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的帮助;对师生将来工作帮助的比较。(6)整体而言,协同教学是否优于非协同教学,有什么改进意见与建议。(六)协同教学运行设计。1.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教学团队成员共同商讨如何分工进行协同教学。团队负责人应全程跟进教学,全面考虑各种变项,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协调会,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2.记录过程与撰写设计报告。要求学生每周撰写学习日志和设计报告,从中强化学生记录问题与撰写设计报告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记录与报告及时把握课程进度与情况,并作适时的调整分工。3.定期互动交流与研讨。每周都要进行小组讨论、专题讨论,讨论可以在学生与学生间、老师与学生间进行。通过讨论及时发现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瓶颈,了解学生处理问题时的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意识。4.作品答辩与展览。通过毕业设计答辩表达设计思想,展示个人与团队的魅力与成果。将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展示出来,接受社会的检阅。把优秀毕业设计成果汇编成电子资料,放到网站上或图书馆,供后续毕业设计学生学习参考。
四、协同教学、协同育人的成效
(一)营造合作氛围、共创合作文化人,推动教学团队建设。协同教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合作环境,让教师有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引导教师一起制订教学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协同教学,协同培养人才。增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培养与人沟通的技巧,有效弥补教师专业缺乏或不足,摒除个人主义,共创合作文化,建设教学团队。(二)扬长避短、合理分工、互为补充达到教学相长。教师在参与协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选择自己胜任的单元授课,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老师可以学到如何分配任务、如何进行讨论、如何化解冲突的技巧。通过协同教学,有机会了解其他教师对相同课程的认知与教法,增进教师间的交流与探讨,促进教师间的经验分享及情感培养。让更多教师有发挥的空间,通过“传、帮、带”的作用,能够彼此分享理念、相互评论、互相观摩,提升教学能力,获得专业成长③,促进教学反思,推动教学改革。(三)多元学习开阔专业视野,交流互动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协同教学以团队的方式授课,满足不同类型之学生的需求。其多元化、系统性、循环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新奇感、期待感。从认知心理学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看,新奇感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即新奇效应,有效影响学生对所学之记忆④。学生通过协同教学,可以认识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接受不同的观念,避免单一教师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帮助与指导;开阔专业视野,学到更专业、更全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适应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其潜能解决毕业设计的诸多问题;通过丰富多样具有创意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主题与内容进行讨论的动机,增加师生间交流讨论的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问,促进师生间交流,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素能、职业素养与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协同教学、协同育人的反思
(一)需要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协同教学团队需要具备强有力的凝聚力、执行力和一定的灵活性。否则协同教学如同一盘散沙,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学习。团队间的相互配合、角色与权责分工,教师的经验、人品、作风、态度、沟通能力、对协同教学活动的热情度等,是影响协同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教师间的冲突与挑战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及时沟通与协调。(二)需要科学统筹规划。协同教学比传统教学需更多的准备,而且程序繁复,不易协调多位教师的授课内容、时间,统筹教学场所和教学资源,同时教学研讨会、协调会也会随之增多,教师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在开课前应根据不同专业毕业设计要求、课程衔接问题、授课对象、学生特点等进行课前分析。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必要性,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制定出科学、严谨的毕业设计教学内容,拟定出协同教学方法、协同教学模式,让毕业设计教学获得最大的成效。(三)需要更多的弹性时间与空间。协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需要更多弹性的教学时间与空间,需要统筹与应用更多教学资源,需要不断修正完善,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的理解与支持。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内容与相互讨论的机会。发现不足,及时切入补充知识的缺陷与不足,灵活增加教学内容与知识点。(四)需要跨专业的学生参与。从培养学生跨界整合设计能力的角度去看,不仅需要跨专业的教师,还需要跨专业的学生协同合作。应创造更多与其他专业、其他班级互相观摩、相互学习的机会。引导不同专业间的同学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协同做一个课题,负责某一部分领域的设计,合作做毕业设计,培养学生跨界整合、团队协作的精神。(五)需要务实的精神,提出问题的勇气。团队中的教师虽然获得情感的支持,却也使他们不愿意破坏和谐关系“因而逃避严肃的反省,为了避免伤感情,教师们将无法深入地讨论问题、也不愿直接面对与处理冲突,因采用妥协策略降低批判性分析的可能,不利于课程教学改革。
六、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在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前期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掌握的一次全面考核,是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前最后一次综合实践。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却没有跟上发展步伐,对毕业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没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本文通过研究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现存问题和教学特点,从提升就业力的角度探索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策略,以此希望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与社会对设计人才综合能力需求渐行一致的目标[1]。
1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存问题
1.1毕业设计时间设置不合理。在我国众多本科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开设在第八学期,而企业招聘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因此,毕业设计环节落后于毕业生就业进程。在第八学期,毕业生按就业动向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为已找到就业意向单位;第二类为自主创业;第三类为无就业意向单位的。对于第一类毕业生,他们为了尽早熟悉未来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会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岗位实习,毕业设计显然放在次要地位。对于第二类毕业生,其毕业设计情况与第一类学生类似。他们会将大量精力投入公司的实际项目,毕业设计也是处于次要的位置。对于第三类毕业生,他们要一边完成毕业设计,一边应聘工作或者考研、考公务员等。在这种压力和负担下,他们很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自己的毕业设计。还有,毕业设计前期的毕业实习,时间仅为4-6周。许多企业怕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效益,不愿意安排给学生具体的实习任务,致使毕业实习“走马观花”,没有实际意义[2]。1.2毕业设计选题实践性较弱。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来自两类。第一类为在校指导教师指定题目。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众多院校新进教师多为从学校到学校的硕士、博士。这些青年教师较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对实际设计缺少系统的认识。他们拟定的毕业设计选题与社会实际生产有一定的脱节。第二类毕业设计选题为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的实践项目。这类选题多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专业实践性很强。但由于真实工程项目的缘故,此类选题一般设计任务较大,学生将其作为毕业设计,只能做到泛泛而谈,不可能凭一人之力在短短的两三个月深入研究并做出整体设计方案。1.3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关系不明确。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还需要完成一篇毕业论文。然而在我国各艺术设计院校中,与毕业设计配套的毕业论文,到底是以毕业设计方案说明书的形式存在,还是以独立的理论研究成果形式存在更为合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如果毕业论文以一定理论研究为要求的方式撰写,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第八学期学习负担较重。如果毕业论文以毕业设计文本撰写,指导教师只会关注文章的基本写作规范,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提升没有实质性帮助。久而久之,毕业生及指导教师,对这种毕业设计文本撰写形式不认可,甚至排斥[3]。以上是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现存主要问题的归纳、分析。这些问题最终导致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没有使学生创意和设计能力得到提升,更没有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下面,追根求源,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特性与需求来研究如何进行毕业设计相关改革。
2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特性及需求
2.1毕业设计教学需要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需要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本质就是通过设计思维与方法的理论讲授和对经典案例的解析、点评,使学生以独特敏锐的艺术视角在生活中捕捉设计灵感,并通过一定的设计语言、形式、方法及程序,实现自己的设计创意和艺术主张[4]。传统的毕业设计容易使学生轻视设计过程而偏重设计结果,从而疏忽对学生独立探索精神与个性化创造的培养[5]。2.2毕业设计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团结合作的能力。在大学前三年学习中,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般是独立完成平时各课程设计作业。而实际设计工作往往是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设计项目。因此,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期间,需要提前培养与人沟通、团结合作的能力。指导教师应该通过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学生与客户相互沟通,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团配能力、艺术素养进一步拓展[6]。2.3毕业设计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能力的需求除了上述外,还包括实践动手能力。首先,艺术设计的创作,不同于纯美术类专业创作,而是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掌握扎实的工程设计能力,才会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很快“上手”,独当一面。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毕业设计中养成熟练掌握设计作图规范,包括设计图纸的图幅大小、图纸目录、绘图比例、文字样式、字体大小、线型选择、线宽等方面的标准规范[7]。其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体现在毕业设计展示作品的制作,包括设计模型、展板、宣传手册、短视频等。这些作品,虽然是毕业设计后期完成的配套成果,但它们的制作能使毕业生得到多维度的“立体化”设计训练。因此,毕业设计的展示作品制作也是毕业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体现。而且,学校应该将毕业设计展示与学生就业挂钩,将毕业设计展出与企业招聘结合,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增加毕业生就业机遇[8]。
3基于提升就业力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策略
通过上述研究,不难发现现存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进入市场所需求的综合素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因此,本文从切实满足毕业设计教学需求、提升毕业生就业力的角度出发,探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措施。3.1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充足。目前,我国众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出现毕业设计时间紧张、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时间冲突等问题。因此建议将艺术设计专业主要课程安排在前三年学习中,毕业实习起始于大三暑假,毕业设计起始于第7学期,并且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没有明确的时间划分。这样安排,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毕业设计,又能扎实地开展毕业实习。3.2毕业设计选题化整为零,分类明确。应根据毕业生就业形式的不同类型,制定不同的毕业设计选题。首先,针对已有就业意向单位的毕业生,可以在校内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实习单位合适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这里的合适主要考虑题目新颖度、设计任务量、设计难度、设计深度等因素。其次,针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毕业设计选题与第一类类似。指导教师可以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实行团队跨界的毕业设计模式。通过构建一个有利于不同专业学生互相沟通、共同提升性的工作和学习平台,从而培育设计团队。最后,针对无就业意向单位,或者参加考研、考公的毕业生,毕业设计选题可以来自指导教师的工作室实际项目。指导教师将学生纳入不同的横向、纵向科研项目为依托的工作室,以学生专业兴趣点,今后读研的专业研究方向为依据,选择合适的题目,完成毕业设计。这种化整为零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做到分类明确,增强实践性。3.3毕业设计重要环节专业化。纵观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包括前期调研、方案设计及论文写作、毕业答辩三部分。这三个环节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首先,要重视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前的社会调研和考察。在调研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了课下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充分地利用了碎片时间进行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生物化学课堂”微信公众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主要的构建人员是教师,从素材的搜集、推送消息的编辑到平台的日常维护也都是由老师完成,这样平台的内容就始终以教师的思路为主线,难以精准把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难点。因此,在今后公众平台运行中拟进行以下改进:一是招募一些基础扎实的学生志愿者自主建设平台,使平台的内容符合学生自身学情特点,针对其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难点,自主思考、团队协作、分享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只作相应指导和复杂问题的解答。二是针对大家公认的学习难点,面向所有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学生征集学习方法和记忆技巧,在公众平台上进行展示,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内容,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和补充。如各类物质代谢途径的学习即可采用此方式。
5讨论
毕业设计教学范文篇3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毕业设计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用于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综合素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是近年来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整体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具体来说,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监管机制不科学,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各艺术院校都出台了针对毕业设计课程的管理规章制度,但很多院校对于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管并不严格。具体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毕业设计涉及的各环节的检查制度并不完善,导致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实际效用,不但答辩如同走过场,相关教师也对不达标的毕业设计也存有姑息迁就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方式,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间大同不异、缺少新意,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2.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不紧密
艺术设计专业对实践的要求非常高,以操作性强著称。这就是说,学生的毕业设计不能只有优质的创意,一些项目还需要具备实际的可行性。但现实情况是,就每年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而言,真正能够能投入实践的并不多见。具体来说,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不但在体现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同时也可以从设计过程中体会到。学生常常在毕业设计初始时对选题存有很多想法,但最终却很难真正找到适用的课题。亦或者,学生的选题质量相对突出,却超出了自己完成课题的实际能力。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对毕业设计持有的态度不够严谨,资料收集不力,考察、调研不当,导致毕业设计主旨不明、内容空泛。
3.学生自身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毕业设计课程一般在大四下学期开展,这一时期的很多学生都处临就业、考研状态中,缺少全力以赴处理毕业设计的精力。大多数人仍然将主要的时间用于他们所认为的更重要的考研、找工作上。故有些学生在处理毕业设计作品不够投入,出现怠慢情绪,先是设计进度跟不上,最后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严重滑坡,间接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作品的总体质量。
4.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高等院校扩招不但直接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还引发了很多其它问题,比如最重要的,教师数量的紧缺。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院校的老师必须一人指导十数个学生,同时还要负责日常的教学与科学,必然会力不从心。此外,当下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甚至是博士、硕士刚毕业,缺少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选题或指导过程要求过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程。
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施的方法途径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展开教学改革以寻找更加适用的教学方法。对此,各院校应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的办学实践,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针对性措施:
1.强化对毕业设计教学的管理与监督
毕业设计教学的规章制度需要得力的监管才能够真正发挥效用,各院校应建立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分层监督机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抽检,同时将抽检的结果详细记录并保存起来。定期检查可分为三个步骤,即初期、中期及后期检查。其中,初期检查主要用于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用来审核课题申请和开题报告的可操作性;中期检查多采用院系抽查的方式,主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用以监督选题的完成进度;后期检查则在毕业设计作品完成以后,主要用于把关毕业设计的考核过程,对毕业设计质量、答辩及评分情况展开监督。不定期检查多由院系组织进行,一般是对毕业设计进行抽检,抽检内容包括指导老师的工作记录、学生的考勤等等,用调节和规范毕业设计教学的整体过程。
2.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发展师资力量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一般采用单纯的导师制,一个指导老师负责约10个学生,导师则多由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受日常工作的限制,他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往往难以真正应对毕业设计指导。对此,笔者建议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采用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方式。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有利于师资力量的整合重组,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并提升专业教学的水平,推进教育朝个性化、精英化发展。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已有的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来看,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该方式培养的学生通常都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和综合水平。具体来说,导师工作室应由以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充当带头人,再由5个左右的优秀的讲师、助教和硕博士生充当主要成分。导师工作师制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各工作室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并在合适的时候公布近期研究成果。这种工作制度既强调学生的自身努力,也有利于导师忧患意识的发展。工作室成立后,导师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来制定选题,学生们则根据自己的专长选定课题。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导师的指导水平也会充分发挥效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互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教学实践
毕业设计教学范文篇4
一、关于创新创业型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创新创业型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围绕“创”字进行,其教学改革初衷是为了培养出勇于探索、不畏困难、敢于创新挑战的综合型人才。其中,创新型教学改革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知识储备、沟通协作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断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超前思维,鼓励学生对未来、时展进行大胆的创新尝试。创业型教学改革主要围绕学生在商业盈利型环节中自身艺术设计和绘画等专业技能输出转换的能力培养,通过教学改革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尤其是与商业经营活动联系较为紧密的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下的独立思考、独立组织和独立管理等能力。学生的积极创业既加强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又为社会创造出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了社会资源压力,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创新创业型教学改革应该贯穿于毕业设计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勇敢探索、敢于冒险、团队协同等品质,也为检验学生自身综合水平提供一个更加容观、可信的价值标准。
二、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型教学发展现状
创新创业型教学改革的理念源于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改善,已经构建出一套相当完善的教学模式。西方国家创新创业型教学模式主要从创业思维、资金规划、机构的管理运营等方面入手,此外还开展了创业相关的配套课程,如法律法规、企业运营管理、用户维护、社群创建等课程。我国的创新创业型教学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国家对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倾斜,艺术设计专业类教学与商业化有机合作正逐渐发展。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还缺少系统性的统筹改革理念,需要我国高等院校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完善、提升,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积极引导学生创业创新思维的养成,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升我国创新创业型教育水平。
三、创新创业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提升措施
1.利用多元化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宽广的视野面,要想设计出符合时代精神和具有前沿性的艺术类作品是十分困难的。知识技能学习对于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创作犹如水之源头,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和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要充分结合自身教育资源,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考虑其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有机调整教学模式,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通过设置开放性的设计课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高等院校应改革授课方式,利用多学科交叉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多方位、多维度和多渠道思考、构建自己的毕业设计理念,打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设计作品。授课教师还要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群体提出一套对应的指导方案。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其不断完善设计理念,使其争取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产品设计;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要耐心指导,在学生遇到障碍时积极伸出援手,使其努力设计出具有可行性、实践效用性更强的产品设计。2.提高毕业设计选题开放性。以往高等院校毕业设计环节往往采用学校命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型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为此,高等院校要积极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开放性、包容性,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学生自主命题,促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构建力。一方面,在开放性选题的环境下,学生会更多地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兴趣考虑选题。这给予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学生在考虑选题时,会将自身的设计理念等与所学知识技能相结合,提高作品设计的完整度。另一方面,为了切实推行创新创业型教学改革的有效落实,高等院校可以在毕业设计选题环节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发具有商业价值的作品选题,利用相关课件信息向学生展示成功的应用型作品设计,激发学生对于商业开发类项目的兴趣,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输出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开放性是创新创业环境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课程教育与商业运营有机结合的有效措施。3.完善毕业设计环节相关设施。有效的学习创作氛围在毕业设计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学习创作氛围有利于创作情境的营造,易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设计动力。因此,高等院校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为学生营造出更加便捷、高效的场所、设备。如,高等院校可以借鉴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或获奖作品,在校区内设立展览区,以供学生寻找创作灵感,学习他人作品的优点。同时,高等院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学习研讨区,将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让小组内部展开自由讨论,彼此取长补短,不断调整自已的设计思路、展现方式和作品的诠释深度等。学生还可以利用图书馆、浏览室等进行学习,为毕业设计提供更好的灵感借鉴和理论参考。4.拓展优秀作品输出渠道。优秀的设计作品如果缺乏相关的宣传推广,也只能沦为昙花一现式的快消费作品。国内不少艺术类高校,每年的毕业设计环节都能够产生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获得了外观设计方面的设计专利,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因此,高等院校要不断拓展毕业设计作品的输出转化渠道,保障学生设计专利等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确保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可以进行有效的商业和社会价值的转换输出,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毕业设计环节作为学生相对成熟、全面的设计作品展现过程,结合了学生的辛勤付出和教师的辛苦指导,如果单单成为教学指标的一项检测,而未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缺乏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价值推广,就难以发挥出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的真正价值。5.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是促进创新创业型教学改革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之一。以往的教学理念往往侧重于书本知识的教授,脱离了与市场产业发展的联系,限制了我国设计类行业的长足发展。因此,高等院校要积极革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一方面,学校可从企业引进优秀的人才力量,不断推进校园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成功的企业家来校进行宣讲、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相关的合作项目,将毕业设计项目与企业的调研项目有机结合,进行资源共享,提升学生的设计深度和实践效用性。学校可以将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与企业进行合作推广,实现市场上的对接,同时推荐合格的应届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习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输出水平。
毕业设计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毕业设计;生生协同;师生协同;课程协同;校企协同
1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更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做好毕业设计,既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又可缩短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转变角色的时间[1]。为了不断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各高校一直在进行教学探索和实践。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毕业设计的工作环节中依然存在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不力、指导过程流于形式以及作品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对毕业设计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出台了很多细则和办法,比如:强调一生一题;对毕业设计论文提出明确的格式规范;毕业论文的率有严格规定;教师需要在规定时段完成对毕业设计相关工作的审查;每次指导要有批阅痕迹等等。各级抽检常态化,教研室查了学院查,学院查了学校查,这些管理措施似乎在形式上都比较完备,但却带来更多实质性问题:当管理条款规定的越细,人的精力就会更多消耗在如何遵守这些条款不去犯错上,学生和老师为求自保,疲于应付,无心创新,让毕业设计过程乃至毕业论文都变得形式化。诚然,形式上的规范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从深层次分析,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缺少学习的内生动力,惰性思想肆意滋长,毕业设计质量难以保证。
2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2.1毕业设计选题缺少分层设计。艺术设计类的毕业设计主要有三类选题:企业的实际项目、设计竞赛项目和概念性命题项目。这三类选题各有不同的侧重和意义,但都需要在确保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命题甄选。目前的毕业设计选题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学生更喜欢选择概念性命题,因为可以规避很多限制条件,也省略了和企业沟通协调的环节,在设计思考中更单纯更自我,这就导致毕业设计作品的应用性偏低的问题普遍存在。要更有效的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达成,就需要有毕业设计选题的分层设计,对三类选题做出合理的比例分配。在毕业设计选题中应以学生艺术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为首要目标,强调视觉设计美感与产品功能性的和谐统一,侧重真题真做,持续加大“实际项目”的选题比例[2],控制设计竞赛项目和概念性命题项目的比例。对选题要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保证不同选题在难度和深度上保持平衡。同时还要综合考量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条件和专业兴趣进行选题调配,避免在选题初期就让学生处于被动境地,影响学生后期的发挥。2.2没有最大程度调动毕业设计参与者的内生动力。在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中,各类检查已经常态化,但主要侧重在检查各种资料在形式上的标准化,而作为毕业设计的共同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是在作品的创新程度,当时间和精力不够时,就会为了应付检查,只求同,不存异,反而失去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本来目的,师生的积极性也没有被真正调动。更多的关注如何激发毕业设计参与者的内生动力,才能切实提升毕业设计的作品质量。指导教师和学生都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参与者,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成长。在注重毕业设计过程形式的规范化同时,一定要考虑在现有的教育体系和框架内,尽可能地去探索符合各方利益需求的更有效的激励措施,想办法让毕业设计的主体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受益。在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中既重形式,更抓内容,从内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各方在工作中的平衡点。2.3校企合作推进不畅。高校与企业是人才市场上的供需双方,尽管双方为不同的利益主体,但双方追求目的具有一致性[3]。高校负有为社会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责任,企业也需要能够从学校获得优秀的符合实际需求的新生力量。但目前的校企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合作意愿不清晰、协同层次浅、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等。目标具有一致性却存在现实中的矛盾,源于校企合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利益上存在的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企合作优势的充分发挥,只有协调好双方各自所需,解决好在校企合作中,因时间、场地和利益需求产生的问题,才能让校企合作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形成协同,达成高效。
3“四协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要改变主要靠监管来督促完成毕业设计的情况,可以通过多方协同,发挥学生、老师、课程和企业的作用,激发毕业设计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生生协同,课程协同、师生协同、校企协同为要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为目标,构建基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3.1生生协同。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是大学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发挥不同学生的专业特长,打造学生学习团队,让设计项目带动合作,让学生榜样形成影响,促进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与相互协作,形成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传统,让好的学风得到传承。除了常规的的设计项目外,还需要让低年级学生更早关注毕业设计,提前思考毕业设计选题。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普遍认为毕业设计是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才需要关心的事情,是高年级学生的任务,无需提前关注和思考,所以学生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思考毕业选题,就常常导致毕业设计过程匆忙而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每年的毕业设计中会有一部分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思考相对成熟,因设计制作的周期长,完成度高,参加设计赛事有很大优势,但常常因为毕业季时间与专业赛事上的时间不匹配而无法参赛,而生生协同在设计竞赛类的选题上就能体现出特别明显的优势。生生协同即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加入毕业设计团队,参与开题答辩和毕业答辩的旁听,了解整个毕业设计的流程与环节。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低年级学生辅助学长完成一些设计相关的辅助工作,如问卷调查、材料加工、输出制作、展览搭建等。通过这种协作,既能从学长那里学到一些经验和方法,也能更早的从内心开始关注和重视毕业设计。进入设计团队的低年级学生还可以帮助已毕业的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参赛的后续工作,让毕业作品的价值得到延伸。高质量的作品会获得好的成绩,这又会反过来能提升学生的自信。不同年级间的学生协同形成优秀的学生团队和良好的学习风气,这种相互促进的学习效果甚至能超过课堂的知识灌输,更利于形成变被动为主动的良性循环。3.2师生协同。教师和学生是对等的两个实体,分别是教学的实施者和接受者,两大主体的高度协同是毕业设计顺利进行的起点和基本保障[4]。在毕业设计中达成师生协同,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成为毕业设计的设计者、建构者、改进者。这种协同不能靠强制的硬性要求,而需要结合师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进行合理的调配。高校专业教师的两大职责和任务是科研和教学,如何把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关联,如何达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从而使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指导更加高效,是提升毕业设计质量要思考的问题。在尊重师生差异化,作品风格差异化的基础上,严格对待毕业设计,科学考评,兼具公平是达成师生协同的关键。在毕业作品的创作中,设计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多元丰富的,学生和老师也存在创作风格的个体差异,毕业设计指导的师生间匹配度依赖师生间的认可度。在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前,师生要有充分的沟通促进相互了解,只有彼此适合才能产生协同和互动,才能达成指导的有效性。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前参加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来,这既能提高毕业设计的含金量,又能将毕业设计和与科研工作结合,合二为一,使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动力指导毕业设计,还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压力。毕业设计选题中一直保留一定比例的概念性选题,是为了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对设计进行前沿性和前瞻性的探索。设计教育更好的状态,不仅是解决就业,而是要使学生形成关于自我反思、主动设计与回应社会的整体意识,每一个学生的“自我作品”,最终都可以变为有价值的“社会创造”。在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形成“共同进步体”,能够督促老师不断提升业务技能,达到双赢[5]。3.3课程协同。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会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通过协同教学,可以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度。毕业设计不是一朝之功,只有在前期课程中得到关联性的启发和训练,才能更准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选题,再加上时间的保障,学生才有基础、有能力、有兴趣认真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质量才可能真正提高。教师要根据需求调整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实施,形成开放共享的教学氛围。研究好课程中任务设计的层层递进关系及课程考核与呈现的方式,会对后期毕业设计产生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学生在毕业设计前未在课程中接受过设计项目的完整训练,没有掌握市场调研、文献研究、文本攥写和设计制作等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方式,直接进入到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就很难保证有效的推进毕业设计,因为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即要设计制作,又要完成高质量论文,时间稍微控制不好就无法保证质量。学生甚至会在根本不理解题目内涵的情况下盲目选题,而毕业设计成败的关键就是选题。因此,应该提前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在5、6、7学期的基础专题设计、实践专题设计和实战专题设计中,经过层层递进的课题训练,完成实验性设计、主题性设计以及设计调研和市场反馈等系列训练,达成从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的自然过渡,让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思考成为常态,在选题时才不会无的放矢。只有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规范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同时对企业项目、设计竞赛项目进行筛选,才能解决因缺乏循序渐进和互补关系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力失衡、产生挫败感的问题[6]。3.4校企协同。校企协同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致力于相互取长补短,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环境和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各类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不能依靠行政命令,而是要寻找到双方的利益共通点,合作的方式和项目即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又要有利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只有形成协同达成“双赢”,合作才能持续。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校企合作要在选人、选题、考评等不同环节中产生协同。协同的第一步是选人,学生特质不同,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有差异,教师作为既了解企业又熟悉学生的架构者,要考虑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匹配度,根据学生特点推选到适合的用人单位,避免因二者间的不匹配产生耗费和相互否定。人才是否符合用人需求还是企业说了算,是否匹配也需要有相互了解和适应的过程,所以需要在毕业实习期间就形成相对固定的团队,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充分沟通与协调,时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和组建团队打下前期基础。企业的项目因时间周期或市场限制等因素并不都适合做毕业设计选题,所以需要对真实项目进行遴选,选择既能体现学生优势又能解决问题产生实际应用的项目,借企业平台将学生设计作品转变为市场商品,并接受市场的检验。当选题环节完成后,接下来的指导与考评都需要校内和校外的导师紧密配合,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案和激励措施,实行真正的双导师指导。在毕业答辩和作品评优环节,企业导师可以从市场和商业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而校内导师可以借此向学生讲解不同项目的异同和优劣,引导学生对毕业后的职场选择做更好的判断。基于校企协同的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旨在完善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激发校企协同育人各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激发内生动力。毕业设计中的校企协同,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项目运行的过程和企业的真实需求,不断调整自己,提高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效缩短职场适应期。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毕业设计课题的介入和指导,能全方位的观察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有利于企业选人、用人和储备人才。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找到了各自所需,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4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将四年所学做全面整合和融汇贯通的涅槃过程,是在校学习期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的作品质量还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考量指标,所以我们需要在毕业设计的执行环节中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减少无效的形式,增加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生生协同、课程协同、师生协同、校企协同来激发参与者的内生动力,在每一种协同中都注重寻求多方利益结合点,不断推进协同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让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立恒,杨强,鲍其胜.基于全过程的本科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测绘通报,2019(10):138-141.
[2]李仁伟.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8):63-64.
[3]童洪志.高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博弈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3):52-54.
[4]王建西、黄守刚、王扬.“师生协同创新”下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8):86-87.
[5]杨程茜.实践导向下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创新[j].传媒教育,2020(12):80-82.
毕业设计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就业力;艺术设计;毕业设计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本科院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数量不断增长,但部分学生在就业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设计院所将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人才招聘门槛提高到硕士研究生档次,导致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待业的尴尬状况。调查研究发现,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就业力不足。因此,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从追求学生的就业率转变为重视学生就业力的提升。就业力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在1909年提出的[1]。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把就业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国际劳工组织在此基础上将就业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3]。大学毕业生就业力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品质。这三个方面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联系的,共同支撑学生顺利就业。本科院校应全面加强对学生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力的构成要素和现状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力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品质三个方面。笔者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研究学生就业力具体的构成要素和发展现状,探究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基础专业知识、综合人文知识、跨专业复合型知识。首先,我国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着相对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从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到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囊括了专业涉及的各个知识点。但部分院校师资力量有限,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固有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以致部分学生难以完全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更谈不上与实践相结合。其次,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于强调专业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学生在设计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的指导下开展专业设计。因此,学生需要重视对设计哲学、人文美学等知识的学习和思考。只有掌握了设计方法论,学生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然而,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未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综合人文素质有待提高[4]。最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较全面的跨专业知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如,设计单位在招聘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时,往往希望应聘者在将来的项目设计中对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认知。但部分本科院校对跨专业复合型知识的教学重视程度不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表现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通用能力。首先,实践能力不仅包含学生对相关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实体模型制作能力,而且包含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各实践环节的掌握能力,如项目标书制作、项目市场调研、工程概预算、施工图纸绘制等。目前,本科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偏重于专业软件的应用技巧,关于设计过程其他环节的实践教学较少,以致部分毕业生的一线生产流程意识不强,难以顺利地从“校园人”转变为“职场人”。其次,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过程中重要的生产力,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虽然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部分院校师资力量有限,导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一些学生缺乏创新意识,难以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通用能力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本科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多依托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由于本科院校往往将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时间较短,部分学生在实习时往往“走马观花”,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消极对待实习。这导致部分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难以得到较好的锻炼,影响了就业前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还应具备相应的心理品质,即成熟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个人品质。设计行业人员需要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向单位技术领导、客户传达,这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此外,用人单位还看重学生的个人品质,如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这些品质也是影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提升学生就业力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策略
上述研究发现,部分本科院校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品质等方面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有着一定的差距。如何在短期内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力,是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很多本科院校大力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实践,通过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对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通过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本科院校就需要全面地研究毕业设计的教学理念。笔者从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教师及学校三个方面入手,以学生为中心,探究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推动教、学、管理各环节紧密衔接,以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力。1.学生学习方面。作为毕业设计最重要的参与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转换角色,变被动为主动,开展主动探索型的毕业设计。在毕业实习期间,学生要通过岗位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敏锐地发现专业兴趣点,进而梳理形成毕业设计题目。在设计前期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扎实推进市场调查研究。学生之间可以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毕业设计小组,相互学习,共同分析、讨论课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今后设计工作可能涉及的跨专业知识,成为复合型设计人才。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要建立起工程思维。以往的大学课程训练多以设计的艺术性、新颖性为评价标准,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工程思维。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形成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要积极向教师及行业导师请教,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2.教师指导方面。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保证理论与实践教学结构链的完整性[5]。毕业设计指导团队要以真实项目为依托,借鉴设计院所的专业配置,构建包含3至5位不同专业指导教师的项目小组,共同指导不同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这种指导形式以类似设计事务所的工作方法,完成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笔者在此以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为例进行探讨。一个拥有一定体量的城市设计项目需要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三方面人员共同参与完成设计。如,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城市规划专业人员设计整体建筑、绿地、交通布局,需要建筑学专业人员设计单体建筑,需要环境设计专业人员设计居住区绿地景观,各专业应彼此紧密联系。因此,毕业设计可以某一个实际项目为依托,由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设计三个不同专业的指导教师组成一个跨专业团队,共同指导不同方向的多名本科毕业生。教师团队应对指导的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帮助学生提升设计质量[6]。这种指导教师跨专业组建团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能够弥补部分院校没有设置一个将各专业课程串联应用的主导课程的缺陷,激励学生在平时对不同专业方向乃至跨专业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提供保障。对于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将此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为毕业设计选题范围,让学生把在项目中发现的问题凝结成毕业设计课题。这样既能让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尽快寻找到毕业设计题目,与今后的学习、工作顺利衔接,又能很好地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使研究具有连贯性。对于在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指导教师应加强与实习单位行业导师的联系,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一方面,指导教师要与行业导师根据企业需求共同拟定毕业设计题目,说明选题的意义、目的、主要内容[7],报学校审批。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需要协助行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中的技术难点、设计优化等工作。这样,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可保证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3.学校管理方面。本科院校应加快毕业设计教学相关制度改革,使毕业设计教学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当前,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多开设在第八学期,而企业招聘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因此,毕业设计环节相对于学生就业进程而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为4至6周,一些企业害怕干扰生产秩序,不愿意安排给学生具体的实习任务,以致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本科院校应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将两者开设时间提前到学生大三暑期,延续到整个大四学年,不做具体的时间界定。这样可从时间上保证学生能够认真、充实地完成毕业实习,寻找毕业设计选题,还能加深学生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帮助优秀毕业生被实习单位留用,实现“预就业”。本科院校除了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毕业实习平台,还可以大力建设产学研平台,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以教师工作室为教学小组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工作。通过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院校能够根据企业的要求建设与调整教师工作室,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院校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佳的问题。针对部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院校可以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加强业务能力,为今后创建工作室打下基础。在毕业论文考核形式上,本科院校应结合市场需求,一改以往说明书式的毕业论文,采取设计文案形式。这样可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向真正市场化设计汇报文本靠拢,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也可激励学生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人文素养。在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本科院校应大力改进相关模式。部分院校的毕业设计评价主体为本校教师,对于学生的设计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缺乏足够的观照[8]。本科院校应聘请企业设计师参与答辩,严格把好答辩关。本科院校应把毕业设计答辩塑造成艺术设计专业年度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让低年级的学生观摩毕业答辩,营造学术氛围。在具体方案评价环节,本科院校可以借鉴市场招标环节,按照相关评分体系进行打分。最后,本科院校应将毕业设计展与企业招聘会衔接,将毕业设计展与学生就业挂钩。
通过上述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本科院校只要紧密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本着创新、务实的精神,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改进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积极探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者一体化发展模式,就能有效地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力。当然,提升毕业生就业力,也不仅仅是通过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就能完全实现的。笔者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专业教师参与讨论,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架上做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娜.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9(35):142-143.
[2]雷培梁,连莲.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经验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9,7(6):72-75.
[3]陈根.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73-75.
[4]姚莹,于艳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力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7):99-100.
[5]赵白云.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突破——以毕业设计为案例[j].才智,2019(24):19.
[6]孟俊苗,刘永健,汪海年,等.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及“3对n”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20(2):11-13,26.
[7]黄克亚.校企合作助推工科院校毕业设计创新改革[j].电子世界,2020(3):5-6.
毕业设计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融媒体;动画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发展路径
近年来,新媒体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以互联网与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第五次信息革命给社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变革。信息内容生产与传播的高时效、碎片化、互动性(社交化)、深入性、短暂性、颠覆性,成为融媒体时代的主要特性[1]。这对动画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动画从业人员掌握多种媒体制作技术,了解不同传播媒介的属性特点,熟练制作出高质量的动画作品,还要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具有极强的团队交流与协作能力,接纳不同艺术风格与建议,进而实现动画作品的多元化创作。动画毕业设计是高校动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是动画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展现,它不仅对培育学生创意创新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实现动画专业学生向动画从业人员过渡的关键教育环节。在融媒体语境下,动画专业毕业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形势?如何转变教学思路,借助新媒体优势提升创新教育效果?是动画专业教育必须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现状
当前在我国许多开设动画专业院校中,毕业设计往往是专业教育最后一年的主干课程。院系领导与师生普遍高度重视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一般在大四学期开始前就积极布局毕设工作,组织毕设开题报告会,并采用多位老师联合指导,集中评审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效保证了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从整体效果层面来看,也存在如下几点问题:首先,动画专业毕业设计表现形式单一,实践性不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动画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主要是动画艺术短片的创作,主张个人化艺术创作,注重动画短片内容创作的艺术性,讲究形式上的非主流创新和突破,但在专业成果实践性层面却相对薄弱,许多毕设作品既不能有效对接企业项目,也不能形成系列化的商业化开发;造成这一态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受“学院派”教学思维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影视类专业,我国动画专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国内大规模兴办动画专业也不过是十多年的事,许多高校动画专业以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影视院校为参考标准,以“学院式”电影导演创作范式为基调定位动画专业毕业设计。事实上,国内动漫市场对于动画人才的需要日趋多元,动画专业就业也呈现多渠道、多方向特点,如游戏公司需要动漫原画、创意设计师;新媒体视频公司需要动画广告创意人员;玩具公司需要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师等等;动画毕业设计如果仅仅局限于艺术短片类型创作,势必会局限学生对动画专业的实践性认知,也会影响学生就业面的选择。其次,动画毕业设计跨学科合作与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欠缺。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逐渐加快,融媒体设计、数字动画广告、vr交互视频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也变得日趋频繁,在影视动画与设计学科领域,跨界人才、复合型人才,交叉型人才颇受市场欢迎,正成为主宰信息网络化时代的新宠儿;而在我国当下高校动画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跨学科合作、学科交叉创作现象异常少见,创新技术应用的新兴毕业设计作品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动画同班级学生们的小组合作,甚至还有许多是个人毕设创作的“单打独斗”,这势必影响到动画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与创作质量,在小范围的创作与固有思维模式下,学生对新技术、新方法缺乏了解,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不愿做过多创新性尝试,从而导致毕业设计质量提升较为困难。
二、融媒体语境下高校动画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创新理念,完善动画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与模式。教育创新是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也是动画专业教育前行的基本动力。作为高校教学环节中重要部分的动画毕业设计则是大学生创新性和实践性最好的检验。[2]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面对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与内容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动画毕业设计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及时调整、推陈出新,不断完善动画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首先,对动画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创新定位。我们不仅要培养掌握动画专业技能的人才,也要培养具有新媒体媒介素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动画创新人才。其次,对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动画专业毕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动画艺术短片创作,而应形成多元化的创作生态,可以是微电影、动漫绘本、动画艺术短片、游戏设计、动画交互视频等,在具体类别的毕设创作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学生注重内容创作的多元化、可开发性,为后续进一步拓展打下基础。再次,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教学团队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课程化辅导的教学模式,采用更为积极的项目化、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动画毕业设计创作。(二)加强校企联合与跨学科合作,强化动画毕业设计特色与应用性。如前所述,融媒体时代专业领域的交叉互融对动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动画专业院校要积极开展跨界合作,既要大力支持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动画毕业设计,也要大力鼓励本校跨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动画毕业设计合作,进一步强化动画毕业设计的实践应用性。就校企联合而言,首先需要学校创建校企合作平台,大力引进企业项目,及时企业项目信息,为学生毕业设计创设各种条件。其次,要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构思之初就要有意识对接企业项目,以企业需求与问题引领自己的毕业设计创作,并主动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态。就跨学科合作而言,同样,院校要首先要创设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平台,通过设立跨学科平台交流中心,牵线搭桥,将不同学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诉求集中呈现,同时,在学分评价上向跨界合作毕业设计倾斜,营造跨界合作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对接项目,积极与不同学科同学进行思想碰撞,开展交流合作,形成创新毕业设计的新思路、新方向,并在多学科合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动画毕业设计的质量。(三)借势新媒体营销渠道,打造动画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的新通路。长期以来,高校动画毕业设计与毕业生就业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尴尬处境,用心做毕业设计,却没时间实习就业;专心实习就业,却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如何兼顾二者,形成良性学习就业良性过渡,是动画毕业设计教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融媒体时代下,多元化的新媒体网络平台与线下传播生态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契机。动画专业毕业设计作品不同于普通的专业课程作业,它是学生面对市场的重要成果汇报过程,不能简单地交作业、在学校办个展览给个成绩就完事。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线上线下互动,整合自己与班级同学毕业设计作品,形成毕设作品创意矩阵。一方面借助图书馆、公共展览馆的展览优势,增加作品在传统媒体层面的曝光度;另一方面,借助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开设新媒体网络毕业设计展销区,积极推广、展销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将毕设作品与企业商品会、各种营销案例绑定在一起,为毕业设计后续开发与企业就业创造各种机会,变毕业设计创作、展览为就业实习的推介会。事实上,这种有效的自我推介与作品包装往往是优质企业认识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更能提升高校学生就业效率。
三、结语
动画专业毕业设计是动画专业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动画专业毕业生对接企业的重要窗口。在融媒体语境下,动画专业毕业设计教育既面临着多元化的创新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动画专业教育者要高瞻远瞩,积极做出调整,以更具创新性、实践性的勇气,不断丰富和完善现有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动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从而为学生打造更具创新性、高水平的动画毕业设计作品,实现良好就业目标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融媒体时展的20个特征和大趋势[db/ol],2018年6月16日.
[2]张俊梅.创新实践性在影视艺术高校毕业设计中的体现[j].大学教育,2017(07):159.
[3]李明,肖霄.全媒体语境下的数字动画毕业设计课程的创新实践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37(6):32-34.
毕业设计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毕业设计;城乡规划;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规划教育面临着从“传统型物质空间形态规划”向“综合型规划转变”、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的局面。如何培养社会转型期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是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教育面临的问题。毕业设计是综合检测城乡规划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使用社会综合调查方法,及运用规划设计能力解决工程实践具体问题等方面的关键教学手段,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历来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为例,分析现状存在的不足,尝试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实际的教学改革之路。
2.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存争议,研究方向不丰富。目前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存在三种形式,即真题真做、假题真做、自定自做。从锤炼学生专业能力角度出发,最佳毕业设计应是真题真做。但限于指导教师自身科研业务开展情况和学生生产实习单位等原因,每届中都存在部分同学无法接触到“真题”,甚至一些同学迫于毕业压力等原因,“闭门造车”式的自定自做。纵观2018届毕业设计题目,34名同学的选题方向为修建性详细规划,占毕业总人数的54.8%,选题方向是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同学占17.7%,余下为概念性规划、园区规划等类型。结合统计结果及历年情况来看,笔者所在的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毕业生选题类型丰富度不够,学生涉猎的研究方向与城乡规划设计实践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也与当前社会“存量规划”的行业发展趋势相悖。2.2毕业设计成果缺乏深度调研,成果形式缺乏创新。著名的现代城市研究和区域规划理论先驱格迪斯,提出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足见深入的调查分析的重要性。然而,在笔者参加的六届城乡规划毕业设计答辩中,普遍存在实地踏勘走过场,调研分析不深入的情况。没有将周边城市空间分布,交通走向及公共设施分布、当地风俗文化、历史遗迹等做系统的梳理归纳,缺乏深度调研的规划设计,其最终方案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毕业设计作为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教学环节,须有规范的成果形式加以体现。不同的城市背景、差异化的区位条件,迥异的设计理念,理应呈现形式多样、空间布局丰富的作品。反观历年毕业设计中占比最大的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菜一汤”式空间布局、小区中间“会所加水池”的景观构图屡见不鲜,规划思路僵化,成果形式固化,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版式成果等创新度匮乏,难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呈现。2.3毕业设计成果重视技术性和规范性,忽视人文关怀。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是融合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综合教学过程,毕业设计成果应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应包涵一定的人文关怀在内,通过实践来看,学生能够按照设计类型,遵照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体现其工程性的一面,但更多注重的是物质空间形态表达和图纸的整体美观度,较少关注人口与社会等人文层面要素对设计的影响,整个方案缺少必要的过程推导和理论研究。对于人口数量、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资料流于形式展现,缺乏深度分析,方案前期的调查分析结果与后期成果内容之间缺少必要的因果联系,场地现状情况被“架空”,设计成果“师出无名”。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前四年的教学过程中,对社会综合实践调查课程重视度不够,调查分析方法、内容分类、统计数据、图表绘制、结论归纳等内容教学投入不足。此外,毕业设计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作为工程实践类型专业,应在毕业设计成果的评价中,强化对设计成果的可行性论证,增加工程技术类论证和经济类的投入产出率论证,杜绝毕业设计只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切实增强毕业设计方案的落地性。
3.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设计专业正面临省级专业评估,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正是关键一环。以下分别从指导环节和考核评价两个环节着力阐述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3.1毕业设计指导体系改革。3.1.1科学统筹,整体前移毕业设计指导时间。毕业设计指导时间整体前移,即毕业设计的早期介入,组织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社会经历和个人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在导师们的帮助下,自主选择毕业设计主题[1]。这也是最大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举措,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毕业设计指导时间整体前移,能够将一、二年级的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内容与毕业设计选题、实地踏勘、资料收集整理有机结合,在三年级时,学生依据自身课程体系、社会阅历或者社会调查,主动提出一个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主题,指导教师从研究方向的可行性、专业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综合给出意见建议,其后多次与指导教师主动沟通、深度交流,将兴趣方向逐一论证、逐层推进,直至出具符合本专业成果规范要求的毕业设计。这一机制的建立,能够将兴趣所长和毕业设计方向取得一致,既延长了整个毕业设计的时间线,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毕业设计的质量。3.1.2严格把控选题,力求真题真做。真题是“实战”再现,能够检测学生专业技术掌握和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的“设计师”角色身份更加彰显,对下一步走上规划设计工作岗位的助益作用更为明显。可依据城乡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近几年主持参加的实际类城乡规划设计工程项目,形成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对所有毕业设计备选题目进行分类审查,从实践性、落地性、前瞻性等方面筛选并排序,同时结合每个同学的兴趣特长进行综合选题指导[2]。将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项目挂钩、将理论带入实践中检验提升的方式,也符合毕业设计知识检验的本位精神。3.1.3开放教学体系,构建“双师型”和“双指导”指导模式。“双师型”与“双指导”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即采用面向全社会,同时与城乡规划设计单位考虑形成联合体,构成开放型办学的思路[3]。进一步扩大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选择范围,遴选出既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功底又兼具丰富实践工程项目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可充分与学校现行的“导师制”相结合,引导具有一定实践规划设计经验的专业教师从一年级开始,确立培养的学生对象,在三年级左右将这部分学生吸纳到指导教师的“工作室”进行实践工程项目锻炼,掌握规划设计项目的整个操作流程,并提高方案的动手能力。在五年级时,学校与周边规划设计院等单位联合,建立开放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模式,即在学生的实习单位内也遴选出具有资深工作经验的城乡规划师作为“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推进学生毕业设计进度,提高毕业设计质量。3.2毕业设计考核评价体系改革。3.2.1变革结论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强调指导教师的全程参与度。在近几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实践中,某些“作品”无论是从设计完整性还是专业规范性等方面,都几近“无可挑剔”的程度,且在现场答辩环节也能够针对答辩专家的质询一一作答,但联系该学生之前在校期间课程设计作业等方面的表现,总有“名不符实”的感觉。此风渐长,下届毕业生纷纷效仿,违背了毕业设计综合检测学生专业能力的初衷。而引入毕业设计的早期介入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急功近利”,在低年级时就引导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进入企业生产实习,鼓励学生将毕业设计与实际实践项目相结合,但是在最后的答辩中,将前期的调研踏勘、选题等环节计入最终评价体系中,打破“唯结果”论,强调毕业设计过程的重要性。3.2.2改革毕业设计答辩细节设置,重点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核心。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是综合考核学生毕业设计成果,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成果汇报能力,强化心理素质,提升专业自豪感,全面展现职业风采和素质。笔者所在学校,毕业设计的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分表、评阅教师评分表、答辩评分表等均由学校提供统一的模板,各专业都一致,如此“一刀切”模式,不能够全面客观衡量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成果,可因地制宜、依据专业特性制订毕业设计成果的评分体系和实施办法[4]。对于质量的评定,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重点建构,一是方案的完成度和深度,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成果以图文兼有的形式表达规划设计意图,重点考察学生的方案构思能力,美学思维应用和艺术表现等能力,图面表达有深度、有感染力。二是方案设计理念新颖,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具备可操作性,整套成果涉及内容全面但又重点突出。三是对于优秀毕业设计的评价认定,必须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反映出毕业生对于专业知识体系架构的牢固掌握程度、娴熟的图面表达能力,及对解决复杂城市系统中某一类型问题的解析能力等。3.2.3引入社会性评价,强化毕业设计成果的客观性城乡规划专业的公共政策属性特点,要求我们尊重公众民意,在课程培养体系中重视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环节。而统一由学科人员作为毕业设计评价主体的模式,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化的格局相比较,人员构成单一,考核评价客观性难以体现。无论是从评价结果的公平正义角度,还是评价主体自身实际工程项目经验角度,均具有明显的弊端。因此,在毕业设计答辩组人员构成中,应添加一定比例的规划设计院所企业和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人员,从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等多角度对毕业设计成果提出意见和建议。变传统的单一学科性评价为学科性评价与社会性评价相融合的新评价模式,扩大专业视野,促使毕业设计成果进一步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度。
针对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有所滑坡的现状,究其成因既有教学管理环节设置的不完善,也不能忽视社会快速发展转型期的矛盾原因所致。综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深入剖析专业内涵,并从源头选题、过程指导、考核评价等多个教学环节科学改革,才能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美亮.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的早期介入机制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3(85):128-129.
[2]李瑶,池葆春.融入cdio理念的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12(52):129-131.
[3]汪勇政.工学类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联合教学模式初探——以全国建筑类七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为例[j].高教学刊,2016,(11):24-25.
毕业设计教学范文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学科专业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建筑学也在多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的趋势下,呈现越来越频繁的交流与联合。联合毕业设计虽然从表面看来是“合与作”的关系,但却由于其跨越和多元的思想内涵而从本质上存在着各种差异。以相互的促进和提高为目标,联合各国内高校,为不同的思想、理念提供彼此碰撞、激发的平台,使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相互渗透,不同的技能手段彼此结合。
二、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意义
1.搭建不同高校师生交流的平台。作为校际教学组织的重要手段,联合毕业设计使得不同价值理念和思想彼此碰撞,多种技能手段相互提高,多种教学方法彼此借鉴,对创新改革、扩大师生视野、吸收优秀经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提升院校整体实力等各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益处。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已逐渐成为国内各高校建筑学专业广大师生所热衷的一种方式。中国幅员辽阔,在这个平台下,促进了不同地区多样文化、思想、地域环境的深入碰撞和交流,师生们一同努力,最终成果汇编成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集。“联”是一种关系,以联系和联结为目的,从而获得发展和提高;“合”是一种组织方式,以共同协作、共存的方式获得和谐和共生。联合教学是一个平台,一种形式,更是一座桥梁,它有助于相互间取长补短,促进交流和共同提高,对当今建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多学科交叉联合毕业设计是实现广义建筑学培养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学专业关注的方面越来越多,已呈现出多元化景象。设计需要结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同时考虑建筑与生态环境、技术条件、地域特色等相适应;并关注建筑与精神、文化的协调。就建筑学专业教育本身的毕业设计教学来看也应符合大土建类专业体系结合的培养模式,尤其与大土建类专业的联合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与城乡规划、景观学、环境艺术设计等三位一体专业更是密不可分,完全可以采用类似生产线的方式进行联合设计,这样的产品才是综合与完整的合格产品,而不是某个阶段过程的半成品。在这个生产线上,各个专业对承上启下的衔接过程都能非常了解,也很熟知本专业在整个生产线上的作用。正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多学科交叉联合毕业设计宏观关注地域与文化、城市与社会,促进不同学科交流,提供互相学习和提高的平台。3.联合毕业设计中多元社会力量的介入促成“卓越建筑师”的培养。毕业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五年学习质量的最终检验,毕业设计的质量决定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状况,决定学生对常用设计手法和设计软件的操作与熟练程度,决定学生对以人为本的工程责任感的理解与感受,因此,优质的毕业设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建筑师的前提条件,也是这些未来建筑师的一次实战演习。在这个环节里既是检验也是过渡,引入多元的社会力量参与毕业设计及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样可以让这个产品能全面接受实践的检验与加工,使得更符合实际的需求,这也是符合“卓越建筑师”培养计划的要求。
三、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教育体系中各种综合元素的不断交叉和融合,在建筑设计专业教育领域,多校、多学科以及多元社会力量之间的交流、协调与综合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原本教学模式的弊端也越发突出。缺乏多校、多学科交融的平台和社会力量的介入,导致学生的视野狭窄、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足,且毕业后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具体的表现如下。1.师生专业交流不充分。很多学校的毕业设计仅仅在校内完成,与外界几乎没有任何交流,毕业设计题目也都很陈旧,不但对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学生也没有很高的热情与兴趣去做设计。由于对外校的现状与趋势根本不了解,当进行综合评选、竞赛或交流的时候就会发现差距非常之大。本课题组通过连续几年的联合毕业设计,发现多校交流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建筑思想、设计手法与教师的指导思路、学生的设计创意等有非常大的促进、补充与提高。2.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全面。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各专业教学相对分离。由于指导教师的专业性,对其他相互配合专业存在一定的局限,不能基于大土建类学科互补尤其是城市规划、建筑、景观专业三位一体的有机协调,缺乏与其他相关专业的配合。学生对相关领域漠视的态度致使他们对建筑学领域及相关领域产生的新变化新发展缺乏必要的敏感度,建筑设计理念及技术手段陈旧,在实际设计中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间的协调和配合达不到要求,这些都是毕业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不符合社会设计机构对专业人才的要求。3.社会力量介入不理想。毕业设计除了上述的选题问题,就是社会力量参与很少,特别是企业参与毕业设计的更少。但毕业设计更多的应该是与实践的接轨,才能保证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转换。由于很多学校不够重视这个环节,对企业的需求没有重视,或根本没有考虑与企业联合设计,更没有让企业全程参与联合毕业设计。而只是闭门造车,故我自封,与实践脱轨现象严重,最终的设计作品也根本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严重缺乏。
四、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
毕业设计作为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考查最重要的一课,也是他们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课,其最终成果的质量将反映出五年建筑学教学的成功与否,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标志。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是以国内多所建筑学专业知名高校联合、多学科交叉设计为核心,协同社会力量,以学生为根本的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经过不断的探索,不仅在教学的基础理论上取得了突破,而且在实践中也针对专业的特点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以选题、过程控制和联合机制等为重点,对建筑学毕业生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贴合实际的训练,使得毕业设计的成果和教学质量都逐步提升。1.实现更全面的交流“闭塞使人落后,开放使人进步”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突破了文化背景、地域、学校的界线,在过程中,实现了不同观念的融合,在提高学生观察力和理解力的同时,促进多校师生的全方位交流和学术探讨。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一样,建筑学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之间,也是各不相同的,其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各自发展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跨校联合则使不同院校得以彼此交流,相互促进,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学习其他院校丰富的经验。从而摆脱自我的局限,获得崭新的、具有包容性的理念和观点。在联合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各校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讨论,每位同学在各自明确的分工下,定期进行交流和汇报阶段性成果。教师则会事先制定翔实的调研大纲和工作计划表,以便整体教学课题的顺利推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2.多学科专业联合完成交叉综合的毕业设计。对交叉学科专业建立的积极探索,是国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共同趋势。而建筑涉及的学科、专业更是广泛,一栋建筑的完成必是多个专业相互协同的结果。建筑学教育也更应进行多学科、专业的交叉综合。联合毕业设计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在遵循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发展既定规律的基础上,促进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联合,构建了崭新的教学体系,学生从而在课题上拥有了更开放和多元的选择。联合毕业设计注重建筑相关专业的整合性、确定性和目的性,跨越学科、跨越文化的教育理念在联合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具体模式可以是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与城乡规划、景观工程及环境艺术工程的小联合设计,也可以与土木工程、建筑环境和给水排水工程及建筑材料等学科专业的大联合设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同一个建筑设计任务的目标下,通过合作的方式,使得建筑、规划、景观等各专业、各环节彼此交流、相辅相成。经过联合毕业设计的整体过程后,每名学生的综合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3.多元社会力量介入指导具有实践性的毕业设计。多元化因素包括请进来和送出去两种模式。也就是说可以把社会力量引入校园,也可以把学生送出去,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定期回校进行过程汇报与答辩。社会力量也包括院校之间的互动在联合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体的操作模式如下:(1)企业与学校指导毕业设计,实施双导师制度,学校与设计院各有一个导师。学生的设计过程,可以一半在企业完成,一半在学校完成,灵活性较高。(2)企业全程参与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选题就是由企业来提供任务书,并全程参与学生的设计过程,从地形踏勘开始,到开题、中期直至终期答辩,企业则配合开展讲座和报告,并从中筛选出优秀的方案作为参考或者直接选作实际方案。2016全国五校联合毕业设计选题就是由万科房产提供的杭州良渚文化村项目,万科全程跟踪指导本次联合毕业设计,并对学生的设计提出建议与要求,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非常有效。(3)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请专门的专家举行讲座与报告,对专业问题进行解读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最后成果会极大的提高,并且可以很快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应用。
五、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改进
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的具体模式是多样的,而其多元化、跨越的模式在全国的联合毕业设计中显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多元化的融合,跨专业、学科的交织,使得学生知识结构得以充分拓展,视野得以开阔,采用的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也因此丰富多样。师生们在多元与交叉的学术探讨和设计实践中,开发了自身潜能,实现了自我的突破。而在针对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改革和过程控制中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1.制定高校之间联盟机制。首先要实行毕业设计联合,必须在之前要选择办学理论、办学历史与背景比较相似的学校进行联盟,成立联合设计委员会,并且制定联合毕业设计的章程。这样对下一步的联合毕业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包括对后面扩大联合规模,对新加入学校的考核也是一个标准。2.制订多专业教师的调配体系。多专业师资力量的有效参与是联合毕业设计成功的重要保障。基于我校大土建类高校的平台,能较为高效地对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调配,避免了具体教学工作量分配、指标控制和管理上的操作难度,从而为多专业的有效联合创造良好条件。3.对参与的社会力量进行优选。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经营原则和理念,针对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要求,提前对参与到联合中的社会企业进行甄别与选择,对最终成果的设计质量保证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从企业的人员安排、资金力量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才能保证高校与企业的充分联合。4.确定设计选题和相关教学文件。联合教学的设计选题以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和设计指向特征为佳,且面向当今的热点建设话题。为了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选题任务书的题目定格不宜过细,且宜采用实际“真题”。选题也应具有可达性,方便学生的现场调研和相关实际工作的开展。此外就是根据各自联合内容与形式确定符合要求的教案与教学大纲,且一定要注重结合实际,并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节点控制与过程反馈。5.出台相关的工作细则。相关的工作细则是联合毕业设计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对各方面的严格要求将为整体工作的推进保驾护航。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出台统一的、完善的毕业设计工作细则,包括过程控制及成果审核等,才能保证联合毕业设计达到其预期的目标和成效。
六、结语
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增进了学生对国内不同地域与背景建筑的了解,并充分接触到国内的前沿做法。通过完备的多学科的交流,提升了对于自身专业技术的理解与拓展,对日后步入社会的实践工作具有极大的助益。而且结合实践,既是对学生理论学习的极大补充,也是实现对“卓越建筑师”计划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建筑学教育日益开放和多元化的当下,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将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沈佳君,黄宏伟.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联合毕业设计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119-122.
毕业设计教学范文篇10
(一)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
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一部分学生认为反正自己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只是将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大作业来完成,所以不重视;部分学生受就业压力影响,因为找工作或者顶岗实习,没时间做毕业设计,直到答辩前几天才临时拼凑一些内容来应付,想认真做却力不从心;有些学生是受前几届学生的影响,认为所有参加答辩学生都能通过,对毕业设计掉以轻心。
(二)毕业设计答辩走形式
毕业设计一般在第七学期末开始安排选题,在第八学期开始做。经调查,择业的巨大压力使约60%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寻找工作、面试、试用上,还有约占10%学生忙于考研面试;约15%多学生或在试用期间,或已签约并正式在单位工作,而单位又不能提供毕业设计题目,只好在业余时间或请假回学校做给定的题目,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还有约5%左右学生虽然没有考研或找工作,但并没有认真做毕业设计;只有约10%~15%的学生能把主要精力投入毕业设计中。另外,受就业压力的影响,有些院校为鼓励学生就业,降低毕业设计论文标准。加上扩招后学生增多,毕业答辩时间很短(有的学校平均7分钟就能通过一个学生),学生很难将自己的设计说清楚,答辩教师也只是大致浏览一下设计说明书,很难发现问题,只是提几个简单的问题,学生简单回答一下,最后全部通过,起不到毕业答辩的作用。
(三)指导教师数量不足
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是一项实践性、方法性很强的工作,对指导教师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指导教师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随着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师生比例越来越小,特别是一线专业课教师相对更少,学校只能增加每个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数量,由原来的3~4名到现在的8~10名,有的学校甚至超过10名。加上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已远远超过了指导教师合理工作量。二是符合要求的教师数量不能满足要求时,一些不具备指导能力的教师会被安排指导学生。这些教师大部分是刚走出校门,没有科研实践经验,本身设计能力就不行,又能指导出什么样的毕业设计。三是有些指导教师不负责任,选题随意,给出的设计题目年年重复,大同小异,只是数据不同;平时难得和学生见面,很少给学生答疑,提前将设计结果提供给学生,抄袭和复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毕业设计与实践脱节
工科学生毕业设计与实践联系较紧密,题目多种多样,学生不可能全部都见过,这就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设计题目到工厂去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甚至是实习才能完成。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这项工作开展的不理想。由于找工作或考研面试等原因,学生不愿意实习;有的是学生愿意去,由于学校为了降低成本或者教师没时间等方面原因,不能带领学生实习。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只能是教材、毕业设计指导说明书以及网上搜索,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毕业设计质量。
(五)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毕业设计涉及到力学、工程制图、液压传动、机械原理与设计和电气控制等知识,平时学习时看起来没啥问题,在毕业设计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该方面问题在图纸上主要表现为标注装配图和零件图中的尺寸公差和位置公差错误、标题栏位置不对、技术要求临时拼凑等,有的在制图时不知道先画中心线、图中箭头画法和一些零件的简化画法等。工程力学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能很好地应用工程力学知识对轴、轴承及其它零件进行强度校核,有些学生在设计计算时不知道什么是截面法等。机械原理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有些常用机构的特点不清楚。另外,说明书书写不规范,图、表和相关符号标注不符合规定等问题也很常见。
二、改革措施
(一)提高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毕业设计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培养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创新能力,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这些能力都是很重要的。提醒学生,那种将毕业设计仅仅看成是一次对知识综合应用的看法是错误的。对那些忙于找工作和考研的学生,要提醒他们,很多面试官都会询问学生毕业设计情况,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发展方向是否与工作相适应;在研究生面试时,考官也会了解毕业设计情况,以此来判断学生将来的发展空间。
(二)增强指导教师素质
对首次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要先培训后上岗。首先,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特别是新教师进行培训。让每一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尤其是首次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了解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现实背景及教学目的,强调毕业设计教学中的“教”不能只停留在“带”的层面上,毕业设计应该关注教什么、怎么教。其次,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文件和任务书按时完成毕业设计内容,理解各个步骤设置的目的。提供分析和解决毕业设计题目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在每次毕业设计结束后,及时评价毕业设计指导和完成质量。可以请校外和校内专家提出评价意见,也可以让被指导学生参与,指出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优点,写出总结反馈到学院或学校,为以后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另外,加强指导教师自身能力培养,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工厂实践和参与科研,以提高自身科学研究能力。还可以通过返聘富有指导经验和熟悉专业的退休老教师和从科研院所及企业聘请相同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担任导师。建立长期合作指导机制,对已落实工作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就业单位选聘符合条件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对毕业设计进行指导。
(三)严格毕业设计管理制度
建议将毕业设计时间提前到第六、七学期,不再统一规定毕业设计开始的具体时间,所有的毕业生也不必同时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在修完所规定的学分或所规定的课程后即可根据自身情况申请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提早完成毕业设计,腾出更多时间考研复习或联系工作,教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指导学生人数过多带来的压力。在选题前,可将本专业所有指导教师的个人简历、教学、科研及毕业设计题目等情况向学生公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导师和毕业设计题目,以避免选题的随意性。给出的题目要合理,最好是能够与导师所做的课题相关,来源于工程实践,避免假题假做现象。
(四)改革答辩方式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研究 2022-11-29 11:33:5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分析 2022-11-02 09:51:17
毕业典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10-13 14:36:57
机械类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2022-09-21 15:12:49
校企合作下毕业设计指导实现途径 2022-08-24 09:08:06
汉语言文学毕业生服务基础教育对策 2022-08-19 11: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