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诚信教育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1-23 17:45:15

高校诚信教育

高校诚信教育范文篇1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1.提高诚信意识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诚实守信从古至今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国家逐步把“诚信”作为重点来加强公民社会道德建设提上议事日程。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列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从而把“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写入了中央文献。因此,加强公民诚信教育,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作为我国优良传统的继承者、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和未来社会的开拓者,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2.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促使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民主与法制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下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大学生作为未来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将在未来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取决于当代大学生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而且养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尤为重要。可见,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1.恶意拖欠学费。高等学校学生拖欠问题是困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过重的学费负担、家庭经济困难是主要的原因,但也有较多的学生是在恶意拖欠学费。部分家庭条件并不困难的学生故意迟交甚至不交学费,而把父母给他的学费用于自己的奢华消费;有的竟然采取先存在银行里收利息,等到期末了再交清学费;更有一些学生还夸大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申请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国家助学贷款等。

2.考试作弊,作业抄袭。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把读大学当成获得好的职业的平台,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只想坐享其成。

3.推迟或逃避还贷。国家为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在求学上的经济困难,制定了国家助学贷款等制度,但一些学生贷款后诚信意识淡薄,还贷意识较差,违规违约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造成的恶意拖欠贷款和贷款增量风险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学校、银行等经办机构的积极性。

4.求职中的造假现象与违约行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一些大学生为了能从应聘者中脱颖而出,采取虚构简历,伪造证书等方式。我所带的07级学生于今年6月份毕业,在毕业前我对每一个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跟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或书面劳务合同准备回单位的学生只占学生人数的20%,而60%的学生打算另找单位。像这种任意违约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就业秩序。

5.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从表面上看是信息在人们之间的传播和流动,实际上,它实现了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相互建构。根据资料:某高校通过问卷在学生中调查,结果显示:81.6%的学生同意“与同学打交道时要小心”,60%的学生认为“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便宜”,只有52.3%的学生表示“对同学的态度上有足够的信任和安全感”。由于缺乏真诚与信任,许多学生整天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愿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这些行为导致学生性格孤僻、人际关系冷漠、为人处世没有责任感,与此同时引发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学校的稳定发展。

三、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1.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注重在教学中贯穿“诚信”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目前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诚信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手段,以增强我们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并能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对大学生实施不同形式的诚信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辅导员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诚信榜样。学生与辅导员的交往在高校师生交往中应该是最密切的,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素质相对其他学校而言整体上稍微低一点,从而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更为细致一些。因此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一定要心中有数,答应过的事情一定要负责任做到,做好。

3.辅导员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辅导员一定要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打消学生不讲诚信的念头。根据我所带的学生有欠费的情况,我通知他们先后到办公室来,了解欠费的原因,欠费的多少,对于那些确实因为家庭情况困难,暂不能交清的,与家长联系落实情况后要求他们办好缓交手续;而通过谈话了解到个别学生有钱而不愿交时,我就跟他们谈诚信做人的道理,学生在学校学习,交学费是每一个学生的义务,让学生懂得诚信做人的重要性,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杜绝了有费不交,恶意拖欠的现象。同时辅导员要教育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还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有的人觉得从小事做起是小题大做,往往不在乎小事,也许还会理直气壮的认为,我在大事上诚信不就得了。在小事上都做不到,还奢谈什么在大事上诚信呢?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在小事上讲求诚信的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面临所谓的大事也就会从容的选择“诚信”二字。学生的诚信,就是认真学习,遵守纪律;农民的诚信,就是种出绿色安全的粮食和水果蔬菜,让人们放心食用;医生的诚信,就是用最安全的药品,为病人解除痛苦;商人的诚信,就是不短斤少两,不以次充好。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开始时是国家的免检产品,后来却不讲诚信,以次充好,最终害人害已。各行各业的人有自己的诚信内容和标准,从各自身边的小事做起,社会就会在诚信中变得和谐。

高校诚信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教育研究

引言

“诚”与“信”在古义中是相通的,但“诚”与“信”在理解的向度上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诚”指“内诚于心”,“信”是“外信于人”。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就。诚信教育得到不断加强,渠道得到进一步扩展,新载体、新途径不断得到拓展。在这些措施的有力推动下,大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电脑网络的普及,新时期大学生在诚信方面还面临着不少的薄弱环节。以兰州某高校为例,通过调查,学生在诚信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逃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粗制滥造等方面。“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这是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一句话。据调查,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外语等公共课则高达40%。此外,作业抄袭、论文抄袭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在论文写作中,大量引用摘抄资料中语段的同学占39%,拼凑现有论文的占13.7%,还有部分找人的现象。

1.2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这几年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各类奖助学金等种类繁多,数额巨大。很多同学为了获得资助,谎报家庭收入,弄虚作假,编造家庭贫困原因等。调查中,当问及如果要申请减免学费,对自己的家境会如实汇报的占68.7%,虚报夸张的占3.4%,基本照实说,稍微有所改动的占32.1%;如果自己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选择有钱就还,没有就不还的占6%,能拖就拖的占2.8%。

1.3交往方面的诚信缺失在高校校园里经常会出现道德失范,交往失信的现象。据调查,身边同学在交往中常常会说谎的占22.1%,偶尔会说谎的占69.8%。部分同学时间观念淡薄,迟到、早退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朝秦暮楚,脚踩几只船,对待恋爱态度不够真诚。在恋爱动机中,自我确认、自我证明、性满足、情感亲密的动机比结婚的动机占有更大比例。

1.4就业方面的诚信缺失为了获得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很多学生挖空心思编造简历,修改成绩,伪造证书,编造自己社会实践经历,学生干部经历等。调查中,在如何对待求职简历时,有61%的同学选择会稍微美化一点,尽可能给用人单位留个好印象;有9.6%的同学选择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能进去最重要,其它以后再说。

1.5网络行为的诚信缺失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看新闻、聊天、交友等。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遵守网络道德,讲求诚实守信,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盗看别人的电子信件、虚假消息、浏览黄色网站、制造病毒等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2.1管理与服务相统一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就要在日常教育中把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融入到学校管理之中。诚信教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诚信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引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各种诚信德育要素,以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但是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学生服务。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我们必须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把着力点放到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上来,讲道理、办实事,做到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

2.2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规律来安排诚信教育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状况的不同,因材施教,在《论语?先进》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里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说了十个弟子的特长。这种教育思想在今天的诚信教育中任然有着启发借鉴意义。诚信教育要适应青年学生的思想层次,制定多样性的教育目标,将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3监督与引导相统一高等学校应该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成立诚信监督机构,学生评议,投诉举报等途径,广泛动员全体学生力量,推进校园诚信建设。同时,加强正面引导,要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等渠道加强主导性信息的,选树先进典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占领高校文化宣传阵地,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潮流。

2.4他律与自律相统一“他律”强调个体的品德由他人通过种种方式方法来进行培育,“自律”强调个体的品德要由个体本人通过自我心性修养来培育。诚信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诚信、诚信教育不是约束人、限制人的异己力量,而是一种与个人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相一致的力量。大学生诚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探索诚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把诚信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里去,形成大学生诚信需求的理性自觉。

2.5灌输与渗透相统一列宁指出:“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灌输原则。新时期开展诚信教育,要创新灌输方法,拓展灌输空间,讲求灌输效果。在灌输中必须研究教育对象的实际、教育环境、教育的时效性等一系列问题。列宁还主张德育的渗透性,“德育要渗透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诚信教育要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并自觉地身体力行,必须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进行全面的渗透。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优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和感染。公务员之家:

2.6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马克斯曾在资本论理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加强诚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诚信素质。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主题演讲,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身考察和积极投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而使他们开阔视野,了解国情,增强对诚信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诚信观的积极认同。

诚信道德作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促进整个社会诚信建设,提高全民族诚信水平,将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新时期诚信教育需要学生、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需要文化、制度、法律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高校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教育、督导、评价、奖惩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完善诚信教育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和育人目标,努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雅芬.诚信的内涵和机制的建立[c].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8期.

[2]汪凤炎.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高校诚信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诚信理念;教育对策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比较突出,诚信缺失现象较为普遍,失信行为已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因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改变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已迫在眉睫。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应着力于增强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积极情绪体验,挖掘和培植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全面优化诚信教育的环境。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理念的转变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视角。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诚信教育工作者需要更为注重挖掘大学生的积极潜能、使用更加肯定的态度看待大学生的成长。与此同时,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开展积极体验式教学活动。1.诚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诚信教育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成长动机,进而提升诚信教育工作成效。在此方面,需要将学生诚信素养的发展以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诚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并通过发掘学生的优秀品质与进步,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激励。与此同时,需要引导学生更加自觉、愉快地参与到诚信教育实践当中,促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感悟并内化为诚信品质。这种自主塑造的过程能够有效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诚信教育工作目标。2.诚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以开放与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心理学在诚信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对诚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明确大学生能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诚信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使用开放、欣赏的眼光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塑造能力等进行正面的强化,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以个人价值标准对大学生进行判断,而应当更多地表现出对大学生群体所持有的尊重与理解,从而为大学生潜能的充分挖掘以及个性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稳定、积极的诚信品质。3.诚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完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积极心理学在诚信教育中的应用,促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实现了进一步的拓展,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体验,因此,这会促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呈现出更为人性化的特征;其次,积极心理素养的培养与诚信教育工作的结合,能够促使二者相辅相成并得以协同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内容的创新与与时俱进,这对于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与社会发展体现出更高的契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思路的转变

在传统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中,理论灌输是最为主要的诚信教育方式,但是学生很难通过这种理论灌输方式实现诚信素养的内化与养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融入,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思路的拓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启示,即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更为关注学生所获得的积极体验、更加重视学生积极品质的挖掘与培养以及更为强调诚信教育工作环境的优化。1.重视大学生所获得的积极体验。从学生积极体验的获得来看,积极体验的获得包括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学生回忆自身过往的诚信行为,从而促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在第二阶段,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学生对自身状态进行总结,如自身性格、自身兴趣等,促使学生树立提升自身诚信品质的信息;在第三阶段,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学生对自身诚信素养的发展产生希望,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使用“你可以怎么样”等词汇来为学生制定规划,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对自身诚信素养的发展持有乐观的心态,进而对自身的诚信素养进行主动地挖掘。2.重视学生积极品质的挖掘。从学生积极品质的挖掘与培养来看,教育工作者需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大学生心理资本进行挖掘,从而促使学生的诚信素养得以有效提升。具体而言,对大学生积极品质的挖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教育工作者需要赋予学生成功体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如通过组织以诚信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实践活动等,促使学生获得信息。(2)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对大学生性格做出了解并发挥学生性格优势。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与学生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取更多的反馈信息。(3)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自身。如依托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对自身的诚信素养做出评价,从而促使学生确定诚信素养培养起点与能力方向。3.重视诚信教育工作环境的优化。从诚信教育工作环境的优化来看,教育环境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熏陶与感染作用,为此,在诚信教育工作中,高校需要重视对校园物质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舆论环境等进行优化。如在文化环境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设置诚信文化走廊,在走廊中张贴与诚信文化相关的人物画像、事迹等,从而对学生产生正面激励。在政治环境方面,高校需要重视发挥学生在诚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为校园诚信文化献计献策,从而构建起民主的政治环境。在舆论环境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互联网等对诚信文化进行宣传,从而拓展诚信文化宣传阵地。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的转变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融入,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带来了更为多元化的方法。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愿景鞭策法、情感激励法、榜样激励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带给大学生积极体验、强化大学生信息等发挥着重要作用。1.愿景鞭策法。这种方法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调动起学生对自身诚信素养发展的期望,并促使学生将这种期望当作挖掘自身诚信素养发展潜力的动机。在使用这种方法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具体的愿景目标进行量化,从而提升愿景目标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愿景目标需要符合诚信教育目标以及学生能力,适当提升愿景目标难度以更好的挖掘学生潜能。2.情感激励法。这种方法是运用情感激励的有效方法,强调以情育人和正面激励,即通过与学生开展情感交流、通过对学生进行细节关爱,及时掌握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内心需求情况,充分发挥出情感的感化、熏陶作用,从而构建起师生间尊重、信任、理解的情感关系,最终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学生对诚信教育内容的理解。3.榜样激励法。榜样激励法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群体中选取优秀的诚信典型,通过形象生动的人格展示或感染,对大学生产生正面激励与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目的就是通过激励方式,让榜样的优秀品质内化为大学生的品质,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为了确保榜样作用得以持续发挥,教育工作者还有必要对榜样进行较大力度的宣传、肯定以及奖励,并重视榜样事迹的持续挖掘。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理念、思路以及方法带来了较多有益的启示。为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运用积极心理学指导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从而确保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主观幸福感以及积极态度,进而促使大学生产生提升自身诚信素养的动力,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成效的提升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高校诚信教育范文篇4

(一)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不乏拜金主义社会思潮,贪污、腐败、虚伪、欺诈现象也屡见不鲜。受社会中不守诚信行为的影响,当代很多大学生,对社会缺乏充分认识与理性思考,认为老实人总“吃亏”,崇尚诚实是“无能”的表现,“利字摆中间,诚信撇两边”成就了他们错误的人生哲学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杠杆的作用下促使大量人员流动频繁,打破了人与人的关系的传统方式:血缘和地缘的局限。同一所学校的大学生往往来自来自五湖四海,生源地域分散,对彼此了解有限,传统的信用监督存在缺失,再者高校的诚信教育和信用监督体系尚在建立中,不够完善,这些因素导致了对学生信用教育和监督体系的缺失,客观上也易使学生产生蒙骗过关的侥幸心理,从而有了滋生“信用危机”的土壤。

(二)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竞争的加剧,院校偏重学生的专业教育,强调实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忽视人文课程教育,没有把诚信教育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诚信教育与监督体系的缺失、高校诚信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严,这些导致了高效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互联网下的一代,他们的吸收信息的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以及教师的传授,信息渠道多元。如果不能接受更好的一种诚信教育,对学生影响很大。

(三)不恰的家庭教育影响。有人说,人的一生要接受四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而家庭教育是孩子诚信教育的启蒙阶段,父母既是孩子诚信教育的启蒙老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思想影响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样的家庭中成员的部分价值的诚信缺失行为也将直接对子女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子女诚信的缺失。一是有些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本身存在不诚信的行为和习惯,从小给孩子灌输不正确的社会伦理意识,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有些家长忽视对子女的品德教育,而部分家长也想加强这一块教育,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收效甚微。

(四)学生自身诚信意识的淡薄。由于社会包括大学校园内对不诚信行为监督惩教机制的缺乏,导致一些不诚者,因其不诚信行为被宽容或纵容,有些甚至因此而得到不该得到的好处,诚信的学生反而正当利益受损,形成反向激励效应,劣币驱逐良币,进一步助长了部分学生不诚信得利,老实要吃亏的错误观念。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从高校方面来看,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大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的主要职责还是由高校承担。因此,作为道德教育的校方就应该在一个全局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深刻认识到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大学生诚信教育摆上重要位置,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一)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修养,自觉提高诚信意识。大学生是社会知识分子的主要群体,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担,在大学学习期间就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人生观和世界观及其个人的行为模式。正确认识和明确诚信的本质和内涵、诚信与道德、诚信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

(二)加强学生诚信建设机制,完善学生诚信档案。要尽快健全诚信机制,让其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利用诚信机制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及时跟踪并对学生诚信品性准确地记载和定性评价,记录每个学生的品德和考试诚信、学术与归还银行贷款、履行就业协议等诚信和失信的行为,将诚信情况与学生评优、奖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使学生能自觉地确立诚信目标、增强诚信意识。

(三)不断强化诚信践履,营造诚信氛围。众所周知: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大学生的诚信与否,只有在具体的诚信实践中,才能体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没有符合诚信品质要求。因此,高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要以实践性的体验人为诚信教育的载体,要积极开展多样式的诚信教育形式,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枪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拓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使高校的大学生能有更多机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诚信品质的修养。

高校诚信教育范文篇5

1国内外科研诚信教育的现状

1.1国外科研诚信教育现状

1.1.1科研诚信课程设置及内容国外科研诚信课程设置最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专业课与诚信课相结合的原则上。美国的科研诚信教育起步较早,1992年stephen等]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是影响其学术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形成内化于学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才是解决作弊问题的根本。同年,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cai)成立,现在已有近400多所学校加入该机构,共同致力于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的研究_5]。21世纪美国高校大学生学术诚信研究又有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即从大学生失信的遏制策略向教学与学习策略转变[6]。现在美国很多高校与研究院开展了负责任研究行为(responsibleconductofresearch,rcr)教育,主要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各层次的研究人员¨7]。rcr教育内容涉及9个方面,即数据的采集、管理、共享与所有权,利益冲突与履行承诺,人体试验,动物实验,科研不端行为,发表实践与作者责任,导师/学生的责任,同行评议,科研合作。美国各高校在遵照rcr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自设课程,如:圣约翰斯大学的“避免剽窃、自剽窃及其他写作问题:写作的伦理道德指南”课程;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当代科学、价值与动物试验”课程;耶鲁大学的“同行评议道德规范:论文评阅指南”课程l8]。美国研究院rcr教育课程也各有差异,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学术界道德规范与生存技能”课程,为期1o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每年更新;密苏里大学有两类课程,一类是1个学分的周六研讨班或网络基础课程,另一类课程则是根据学科负责任行为特色开设的课程,并通过各种方式对课程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杜克大学对博士生开设了12~18h的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培训。此外,还有针对教师的课程,伊利诺斯理工学院开设的“课程中的道德规范”课程,为期8d的暑期研讨班,每年举行,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将科学伦理道德教育融人到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训练_1。德国、el本等国家没有专门的针对科研诚信的系统教育,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来促进日后的科研诚信。德国大学生诚信教育主要通过伦理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课程,还有渗透到专业课中的课程共同来完成口。日本高校的诚信教育包含在德育之中,所以其诚信教育的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经济意识教育等方面共同构成了日本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以及那些渗透到各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口。

1.1.2科研诚信教育方法及形式国外对科研诚信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是多样的。美国各高校结合学科自身的研究领域,采用的教育形式有:研讨班、讨论会、系列讨论与讲座、科学道德论坛、发证书、案例库、做报告等。为了加深学生对rcr的认识和理解,各所院校的教学方法并不相同,有些院校采用了角色情景扮演教学的方法[1,有些院校采用了pbl教学ll]等,且他们有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体系。德国除授课外,还利用考试和日常道德行为管理,及大众媒体、网络教育等形式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有问题式、渗透式、社会大课堂式。日本多是通过课程讲授的形式进行诚信教育。

1.2国内科研诚信教育现状我国科研诚信教育

起步较晚,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开设科研诚信、科研行为规范的相关课程,也缺乏适合的教材和读本。我国高校开展的道德教育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院校仅开设《医学伦理学》或针对护理学生的《护理伦理学》对学生进行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大多数高校的科研诚信教育几乎处于宣传教育阶段,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偏重科学知识教育,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教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轻视伦理道德教育;以圣人道德代替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忽视道德底线的教育。许多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对科学精神、科研规范、科研道德不甚了解u。近年我国的科研诚信逐渐受到重视,2007年1月18日,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成立_1。2010年1o月27日,中国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正式成立运行。近几年,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我国的科研诚信教育作出了积极的探讨。在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中开展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早期教育,通过构建一套基于荣誉制度的诚信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树立诚信做人的观念与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2规范我国医学科研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2.1医学科研诚信课程的设置我国高校应着手开设医学科研诚信课程。课程应包括“科学研究伦理入门”,除讲解伦理学基础知识外,还要包括科学精神、科学规范、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和准则以及典型案例;科研不端行为;数据的采集、管理、共享与所有权;人体与动物试验;发表实践与作者责任为专题的教学课程。“科学研究伦理入门”每个专题的课时,可经过充分评估专题内容及其在科学研究中所占的地位及授课对象确定。研究生、博士生还应开设的专题课程有:科研合作;导师/学生的责任;同行评议。因科研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大量的科研不端行为或其他不当性,应将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作为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开设能提高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相关课程或培训。

2.2对院校教师的要求教师是对学生实施科研诚信教育的关键主导者,其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尚的科学精神,去教育引导学生,才能使科研诚信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针对目前我国教师科研诚信能力缺如的现状,建议将科研道德知识和法律法规写入《教师手册》、《研究生手册》,并作为青年教师培训的必修课l_2。医学科研诚信课程应由经过专门科研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等培训的医学教师担任。同时,积极借鉴国外将诚信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的做法,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教师需言传身教,时刻将诚信贯穿于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开展侧重点不同的培训,如:对基础医学专业的教师多偏向于实验方面的培训,内容包括科研诚信专题和教师如何评价授课效果。高校还应结合教师平时的科研诚信情况,综合评价后选出优秀的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

2.3建设医学科研诚信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规范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教育的后备力量。组织各大医学院校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根据国内外医学科研诚信教育现状,编写或翻译适合我国医学生阅读的科研诚信书籍。同时,国家医学科研管理部门应开发网络资源,一方面宣传科学规范、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国内外医学相关政策和规定;另一方面也可作为医学生学习科研诚信的平台。有条件的医学院校也应开发自己的网络科研诚信课程,扩大医学科研诚信教育的范围。充分利用相关医学期刊杂志,多刊出坚持正确科研导向的文章。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科技期刊的平台,让学生学习国内外的相关科技政策和学术道德规范,提高其识别学术不端行为的能力。

高校诚信教育范文篇6

一、高校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意义深远

众所周知,诚信,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前提,是构成企业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是取得交往双赢结果的起码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意义深远。

(一)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将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保驾护航。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不是一日建立起来的,在校大学生们,应该从计划步入财务管理行业的第一天起,就要强化个人的诚信意识,为未来走进社会做好准备,只有这样,将来才能以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的姿态跻身于行业之林;才能为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健全增光添彩;才能为企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

(二)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光天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了环境基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只要时刻将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约束力,就能促使其以坚定的信念去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既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提高了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准备条件。现代的企业制度,是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践中,常常会出现因经营管理者的过错而损害所有者利益的现象,深入研究发现,大都是因为企业内部管理失控造成的,其中财务管理造假是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加强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有助于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投资人的利益,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健康运行。

(四)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为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落实添砖加瓦。十八大报告中多次强调依法治国。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不高、信息失真是我国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影响了财务管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作用,更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是相悖的。在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中加强诚信教育,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有助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有助于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

二、高校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诚实守信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有信度,将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从业道德水准的高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拥有丰富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更要具有优良的诚信品质。因此,高校必须把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摆在首位。

(一)优化课程设置。无知者无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失真,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者有信观念不强,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针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有信观念不强的问题,高校要侧重道德教育,高校道德教育内容要顾及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他们的真实感受,根据专业特点、专业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来进行诚信教育,从而激发学生诚信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在财务管理专业课中要增加法制教育课时,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树立坚持原则、依法理财、不拘私情、一心为公的职业信念。在教学实践中,不但要大力宣传各种法律条文,还要结合身边具体案例,教育大学生触摸警戒线付出的代价。

(二)聘请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实例讲解,增强会计诚信教育的说服力。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从目前情况来看,在会计教学方法上,我们国家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来开展教学活动的,而我们的会计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走到学校,实践知识比较欠缺,有时显得说服力不够,因此应多聘请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来讲学,用他们亲身经历的实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判断教育,并聘请法院和审计局的工作人员用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法制教育,例如,汕头市的虚开增值税发票案。虽然有些抓虐指示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偏难,但学生对实际的教学案例往往都非常感兴趣,这样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职业道德观念,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在金钱利益面前正确的把握自己。我们的学生大都已经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我们的会计教材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印次,教师应结合社会实际及时地将报纸、电视、杂志、网站所报道的各种新闻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多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有针对性的知道学生阅读某些财会方面的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学生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从而坚守职业道德标准,这样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一定可以得到逐步提高,从而更好的运用所学会计知识为社会经济服务、另外,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在平时的作业、考试、实习过程中都要以诚信为本,自己独立完成,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于此同时,开展有关会计职业道德专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学生的积极性必然会有很大提高,学生很乐于通过辩论这种形式积极参与到会计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思考中,尤其是对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案例,他们会不遗余力地查找资料,力争以充足的论据,鲜明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践行诚信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离不开实训课程,实训课上,教师不要只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实训过程视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和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方式和场所,将职业道德成绩考核与专业技能考核等同起来,让学生在市场环境下接受利益与诚信发生冲突时的考验,感受遵守职业操守的重要意义。在《审计》课的实训教学中,通过尝试模拟企业、事务所、审计机关的不同角色和岗位职责,一方面检查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另一方面也了解学生做事的态度。使学生身临其境,切实理解“诚实、守信”对维持市场秩序的意义。

(四)诚信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新问题也不断涌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内容也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变化而变化。在诚信危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的今天,高校孤立地、一成不变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就会陷入到空喊“诚实、守信”的口号泥潭当中,不管教育工作者怎样努力,学生都很难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高校要想搞好财务管理从业准人才的诚信建设,要将行业诚信观念与个人荣辱观融合起来,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将个人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融合起来,使会计诚信教育起到真正的作用。

(五)加强校园的诚信教育建设,优化诚信教育的环境。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学习环境。要加强校园道德氛围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诚信教育活动,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诚信品质得到升华。可以通过诚信专题讲座、诚信演讲比赛、诚信签名活动、诚信主题班会等形式,赞颂诚信新风,鞭挞失信现象,激励学生从自我做起,塑造个人诚实形象,从现在做起,倡导校园诚信新风尚。要通过倡导、赞扬、鼓励坚持诚信的行为,贬抑、鞭挞、谴责查处会计造假等不良行为,将有助于人们分清是非,形成良好的风气,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同化。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社会上某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使学生坚信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会计人员的必备素质。在学校生活中,诚信教育必须贯彻始终。要从学生进校起,就对他们普及诚信教育,要教育他们从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按时交学费等身边的小事做起,让诚信教育真正融入学习生活,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诚信基础,让他们以诚信的姿态和品质步入社会。

高校诚信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工作机制

研究生学习阶段是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启蒙阶段,也是他们科研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期,是塑造求真务实科学精神、遵守科研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科研道德习惯的关键期。但是,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群体却成为科研失信的“重灾区”之一,如不加强科研诚信教育、管理和监督,势必会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科研诚信是科研主体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过程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用以约束科研主体的有感情色彩的一套规则、规定、惯例、信念、价值观的综合体[1]。科研的生命在于创新,同时也取决于科研主体对学术规范、科研道德和科学精神的尊崇和执着。高校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主阵地,研究生既是未来科研队伍的主力军,也是国家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的后备力量,他们对科研诚信的尊重与遵守,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学术声誉,更是实现国家知识积累和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雷晓锋等人从“历史、现实、理论”三个维度审视了加强我国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如果研究生在校期间没有养成严谨诚信、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作风,很难想象他们步入社会后的发展前景和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2]。高校是研究生科研诚信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做好科研诚信教育的守门人意义重大[3]。但是,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科研失信现象屡有发生,在科学研究特别是学位论文撰写中的捏造、篡改、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成为舆论的焦点。方晓春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科研价值观教育存在道德目标过高、缺乏实践性、与科研管理脱节等问题,难以实现科研诚信要求[4]。袁子晗等人以教育部公布的42所在建世界一流大学为调研对象,分析了这些大学科研诚信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发现目前存在管理机构不统一、施教方式不协调、科研诚信政策宣传不充分、各校学术规范要求不统一等问题[5]。王飞认为高校科研诚信教育具体实施情况并不是很乐观,教育的作用收效缓慢且成本昂贵[6]。因此,新形势下加强我国高校研究生科研教育管理是毋庸置疑的,不仅事关千千万万研究生优良道德品质、科研精神的养成,还对于保证科学研究严肃性和社会公信力,推动科学研究传承、发展和创新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生科研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形式

2019年10月,科技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的通知,明确提出科研失信行为七个方面表现[7]。就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抄袭和剽窃、伪造和篡改、不当引用、一稿多投、论文等科研不端行为比较常见,科研失信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研究生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现象早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这也是当前研究生群体中最常见、最为严重的一种科研失信行为。在撰写课程论文、学位论文,或是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时,采取“复制 粘贴”他人研究成果,再经过简单的文字“粗加工”,即成为自己的研究成果。目前,由于学术不端检测平台尚不能实现所有文献全覆盖,如专著、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尚未纳入期刊杂志社和高校研究生学位系统,而且多国国家文字的自动转换,因此文献系统存在监管空白,给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仍留有余地。(二)捏造、篡改科研数据。真实可靠的科研数据是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科学结论的重要依据。忠实于原始数据,是科研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部分研究生不愿坚持做艰辛的调研和实验,为了得到与自己预期相符合的结论或满足某种模型特性的需要,不惜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在实验数据记录、撰写论文过程中随意捏造或篡改研究数据,或根据主观愿望对原始数据做人为取舍,只选用符合愿望的结果,剔除不符合愿望的结果,得出与研究假设“完美契合”的结论。(三)不当引用或引用不标识出处。科学研究从来都是站在他人的肩膀上眺望,即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也能帮助研究者和读者搞清楚所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因此,研究成果中的思想、观点如果不是自己原创性提出的,务必要规范标注文献出处,这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更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科研行为规范。然而,部分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或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中,随意引用过多、引用他人观点不加以标注,或者标注不规范,无法找出原文,更有甚者随意将未参考的文献列入参考文献范围,这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也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四)一稿多投和不当署名。一稿多投也是研究生群体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科研失信行为,部分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为了快速完成学业,在发表学术成果时会倾向性选择一稿多投,例如论文主要内容不变,题目和结构稍加改变,然后以多篇论文的方式发表,片面追求论文数量,不考虑论文质量及创新性,以期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毕业授位要求,漠视长远的学术规划及学界声誉。同时,根据科研行为规范要求,科研成果署名及次序应与作者所付出的贡献相一致。但在实际中,部分研究生在时,不认真对待成果署名[8],例如将有实质性贡献的作者排除在外,未作出贡献的作者挂名,任意修改作者次序,随意增减作者,或者虚假标注作者信息等,这些问题既不能正确反映作者的实际贡献,也损害了作者的权利。(五)买卖、论文。近年来研究生群体中抱着混文凭或者功利的态度去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求学动机的功利化趋向明显,即多以增加就业资本作为主要的读研动机,创新意识淡薄。这种求学动机与培养过程的学术取向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他们没有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从事学术研究,买卖和成果论文、学位论文的现象也随之增加。这种现象主要是发生在在职研究生群体中,他们主要关心自己是否能够顺利拿到学位,不在乎科研学术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攻读研究生的功利心更加突出,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去完成毕业论文,就会出现雇佣他人论文现象。

三、研究生科研失信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

高校研究生违背科研诚信并非偶然事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既有科研价值观约束不足的内在因素,也有急功近利学术氛围、惩戒制度不规范和措施不严的外部因素。(一)科研价值观偏离。科研诚信要求“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9]。科研价值观关系到科研工作者对科研本质意义的认识,正确的科研价值观是端正科研态度、规范科研行为的内在约束,而科研价值观的偏离则是造成科研失信问题的最根本原因[4]。研究生阶段是研究生科研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对其今后的良好科研品格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高校科研工作群体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急功近利氛围,“唯论文”数量论导致心浮气躁,甚至部分研究生对科研诚信的要求、科研失信的表现等基本常识并不清楚。在这种氛围和环境中,研究生难以塑造正确的科研价值观。(二)科研行为规范训练不足。正确的科研价值观是内在约束,也正是这种价值观决定了研究者在科研活动中的各种意识和行为,即要求按照科研行为规范开展科研活动,如行文规范、引注规范、数据真实可靠、署名规范等。当然这种能力并非自然习得,而是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化训练。但是许多高校对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研究生缺乏专业化的科研规范训练,缺乏完善的学术规范和知识体系,对科研失信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在从事学术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发现,高校缺乏对研究生的科研行为规范教育是造成研究生科研失信的重要原因之一[5]。同时,为具体落实国家科研诚信政策,高校一般都制定了相应内部学术规范,但实际操作中,不同高校所制定的学术规范内容详略不一,对科研失信行为的规定也缺乏统一标准,这也会对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的科研行为选择造成不良影响。(三)科研不端行为惩戒不严。科研不端行为惩戒是外在的约束,科研不端行为惩戒不严,会降低研究生科研不端行为的成本,助长不良风气。客观上讲,科研不端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再加之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很难被及时发现,即使被揭露了违信成本也是偏低的。目前教育部《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中,最严格的就是依法撤销学位。但是学校基于学生前途、学校名誉等方面的考虑,更多是采用教育和说教的方式,尽可能缩小科研不端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行为一定程度上更加纵容和助长了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另外,部分高校还未设立负责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管理的专职部门,或即使成立了专职管理部门,但研究生对该部门的职责并不清楚,如此造成的管理混乱必然会影响科研诚信教育效果。

四、构建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管理“三位一体”工作机制

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多层面、多角度共同努力去完成。为了提高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文章提出构建科研诚信教育引导机制、科研失范防范机制、科研不端惩治机制“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多管齐下、系统推进,形成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不想”“不能”“不敢”失范的协同效应。(一)科研诚信教育引导机制。科研诚信教育引导机制的核心在于锻造正确的科研价值观。通过构建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的科研诚信教育引导措施,让研究生真正领悟科学精神是什么,应该秉承什么样的态度去做学术研究,提高科研诚信意识,强化内因作用,筑牢思想基础,自觉杜绝科研不端行为。第一,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诚信氛围。高校要在新生报到注册和入学教育阶段开展大密度、高强度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如新生报到“签订科研诚信承诺书”、入学第一课“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等,使新生一跨入研究生阶段就形成强烈的意识冲击。将每年开学季定为科研诚信教育宣传月,集中开展科研诚信主题展板巡展、先进科研团队评选表彰、科研诚信教育优秀主讲教师评选、科研诚信教育主题演讲等系列实效性高、参与度广、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第二,组织开展科研诚信教育系列课程。随着研究生逐渐参加科研活动训练,则有必要从课程设置、专业教师培训、教材选定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诚信教育和科研价值观塑造,包括把科研道德系列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以课堂教学的方式确保科研诚信教育对研究生实现全覆盖。结合研究生的特点,聘任具有精深专业造诣、重要学术影响和优秀学术品格的专家学者担任授课教师,负责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工作。在强化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同时,重视配套教材的建设,适时完善研究生科研道德教育系列教材。第三,强化科研诚信教育经验总结与推广。在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环节中,选拔一批先进典型,塑造一批先锋模范团队和先进个人,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积极营造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的良好氛围,增强科研诚信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举办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和机构、专家学者、研究生代表参会,分享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就科研诚信教育的理念、内容、模式等展开深入探讨。(二)科研失范防范机制。科研失范防范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严格的防范措施,防微杜渐,让学生熟练掌握科研行为规范并用于实践,努力把学术失范、科研不端行为解决在萌芽阶段。第一,导师要强化对研究生的科研行为规范训练。导师团队、课题组是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的基本单元,导师要担负起专业培养责任人、科研道德教育责任人的双重身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师要强化学术指导,培养研究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强化科研行为规范训练,杜绝科研不端行为,提升研究生科研道德涵养。同时,要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把学术道德制度体系、预防学生出现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措和鉴别手段作为重要内容,提高他们对学术规范的指导力和科研不端的鉴别力。第二,实行严格的论文质量监控措施。在毕业阶段,坚持严格的学位制度,加大学位的范围和力度,实现对研究生学位的全覆盖,实行严格的论文抽检、送审、盲评等制度,对达不到规范要求的一律推迟答辩,发现故意抄袭和造假行为的一律取消答辩资格。加大对研究生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成果的审查,发表的学术论文如涉及科研诚信问题,要纳入科研诚信档案,情节严重的可撤销学位。第三,构建研究生科研诚信在线管理平台。将研究生科研诚信管理工作纳入线上平台,推动科研诚信管理长期化、常态化。以平台为基础,探索建立研究生科研诚信档案数据库,内容包含了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学习考试、评奖评优、助学贷款、学费缴纳等学习生活方面的诚信表现。及时更新科研规范指南、科研道德案例、科学前沿等栏目,广泛宣传学校科研诚信的基本要求和规章制度,并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和生动案例。开设科研诚信教育在线课程,面向学校师生和社会开放。建立科研诚信问题答疑互动平台,研究生可以在个人ag尊龙app主页随时查看个人失信记录,从而进一步完善科研失信警示机制。第四,改革研究生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成果的不良风气,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让教师们不为科研考核所累,重点考察评价研究生的真才实学,让他们能够潜心于自己的专业,潜心于学术,潜心于创新,降低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的发生率。(三)科研不端惩治机制。科研不端惩治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构建标准严格、程序规范、科学合理的学术不端惩治体系,并将其作为规范科研行为和净化学术风气的有效手段。第一,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完善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核查、惩处和申诉等制度,规范惩治程序,完善内部约束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明确调查程序、处理规则、处理措施等具体要求,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查处科研不端行为。第二,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科研诚信与道德监督委员会,明确科研诚信行为规范,制定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细则,提供方便快捷的举报和咨询渠道,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问题线索组织核查。此外,还要健全校院两级工作机制,将科研诚信建设各项要求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定期研究和解决科研诚信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努力形成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学术道德建设的良好局面。第三,科学制定科研失信处分等级。在完善惩处制度和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科研不端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撤销学位等不同等级的处分。以查处的科研不端案例为反面典型,对研究生进行警示教育。

总之,高校作为研究生科研诚信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第一主体”责任,把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管理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从科研诚信教育引导机制、科研失范防范机制、科研不端惩治机制等多个方面,多管齐下、系统推进,建立起科研诚信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把每一个研究生培养成为科研诚信的遵从者、践行者和监督者,让他们在科研活动中“不想”“不能”“不敢”失范。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编写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第二版)[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2]雷晓锋,王文文,冯蓉,等.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多维审视和途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06):80-82.

[3]张红伟,赵勇.高校应当好科研诚信教育的守门人[n].中国教育报,2018-06-04(005).

[4]方晓春.科研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科研诚信评价机制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7(09):70-75.

[5]袁子晗,靳彤,张红伟,等.我国42所大学科研诚信教育状况实证分析[j].科学与社会,2019,9(01):50-62.

[6]王飞.当前我国科研诚信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性建议[j].科学与社会,2019,9(01):63-71.

[7]科技部等多部委.关于印发《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的通知[z].2019.

[8]滕建华,赵继颖,周启杰.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04):10-13.

高校诚信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诚信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兴起于心理学界的重要理论,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积极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内容,即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其中积极情感体验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着重研究“人针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研究是“制定积极人格的分类”;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是“确定如何使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

二、高校诚信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比较严重,诚信缺失现象较为普遍,失信行为存在于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使得高等教育,尤其是德育存在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教育入口阶段,考试舞弊、学术造假、抄袭等行为在教育入口阶段屡见不鲜。考试成绩作为高等教育人才筛选主要参考条件之一,是大学生最在乎和重视的。一些诚信意识薄弱的大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和渠道,为获取更好的成绩触犯校级校规,最终被处分甚至开除学籍。学术造假行为在高校也极为普遍,包括数据造假、抄袭等不端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和损害教育公平的原则。在教育进行阶段,行为失范现象主要包括恶意拖欠学费,冒充经济困难学生骗助、骗贷,网络道德缺失、欺诈等行为,这些行为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也使得大学生群体被贴上失德失信的标签。在教育出口阶段就业不诚信等行为尤其严重,如就业违约现象逐年递加、虚假简历充斥就业市场,这些行为和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

1.增强积极体验。幸福、发展、满意是自我成长和健康发展的主要内在动机,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积极情感体验起到关键作用,对于诚信品质的养成起到积累和固化的作用。这些积极的体验主要包括对取得的成绩、荣誉、他人和社会肯定和赞誉;对当下状态的自我满足、感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幸福感;对将来未知世界乐观、奋进以及正能量情绪和充满希望的愿景描绘。这三个方面按照时间轴的递进模式逐次展开,是积极体验形成、转化和递推的主要路径,并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积极因素在培养良好诚信品质过程中的作用,是诚信教育开展和落实的基础。2.提高积极品质。积极品质是人类不断演进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心理学视域下研究诚信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准。在诚信文化和高校德育体系中,关于人的品德、智慧和素质等主要指标体现了个体的魅力和格局。诚信是一种积极的个人品质,这种品质的培养和造就,需要对大学生个体人格优势的产生机制、激励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确保对于积极品质的内源性以健康的方式生长和扩充。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是科学文化的教育,也是对其品德素质修养精雕细琢的过程。诚信作为一种积极的品质,其内涵和外延都反映了积极的人格特点。通过对高校学生积极品质的肯定和认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将诚信的品质不断的推广和深化。3.挖掘积极潜能。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主要目的就是挖掘个体潜在机能,并对其进行诱导开发。通过对积极潜能的挖掘,使得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不断深化自我组织、自我定向的能力,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帮助他们不断对这些能力进行锤炼和提升。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激发大学生自身的诚信品德,增加他们在诚信行为中获得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和荣誉感。积极心理学正是利用人的潜在的、具有可塑性的力量和美德为出发点,才能激发个体的优秀品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将这种方式融入传统诚信教育过程之中,产生的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要求的催化效果。

四、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索诚信教育的途径

1.树立积极理念,引导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培养积极心态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与在报告中提出的“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主旨目标密切吻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德提供了新的视角,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前沿心理学发展理论相结合的新思路。积极心理学要求教育者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掘自身潜在能力的同时,用积极的心态对诚信行为进行解读,让大学生在诚信行为的过程中收获尊重、信赖以及被他人和社会高度认同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对诚信行为进行宣传和报道,深度挖掘身边的典型事例,树立诚信道德楷模的榜样力量。高校学生对于外界传递的信息充满兴趣,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在此时给他们输送各种知识、理念会得到更好的酝酿和发酵,如同星火般燎原。将诚信品质所依托的积极理念进行广泛宣传和深度推广,让理念转变先于行为转变,通过积极理念的正向引导,努力把被动教育模式转变成主动进取模式,从“别人需要我诚信,社会呼唤诚信”转变成“我要诚信,诚信使我幸福快乐”。从思想的高度强调诚信行为的社会价值,开启高校以德育人的新模式。2.构建教育平台,提高育人质量。结合诚信教育和积极理念培育的指导工作,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功底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变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是积极心理的相关理论的支持者和实践者,懂得运用积极的理念、行为、情绪教化他人,同时拥有乐观、健康的精神风貌懂得运用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启发并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点,以便更好的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和更高的道德风尚。传统的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的异常心理状态和负面情绪,以辅助治疗和化解问题为主要目标。这使得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过多的使用批评,惩罚的方法纠正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存在了严重问题。在诚信教育方面,如果发现学生的行为有诚信缺失的现象,通常会以校纪校规的制度性约束为依托,对诚信缺失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或者处分。这种传统的诚信教育方式沿用的是“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的路径,把重点放在“堵”上。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的新型诚信教育模式,把“疏”做为重点,从源头上引导学生将诚信品质定位在人性至善至美的蓝图之中。3.优化校园环境,关注教育氛围。校园文化环境是诚信教育切实有效开展所依托的载体,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的陶冶和锤炼。校园文化环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体现校园的整体风貌,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和激发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态,实现物质文化增强积极情感体验的功能,将诚信教育融入物质文化建设中,同样能起到熏陶渐染的效果。校园活动文化通过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绪,逐渐影响其个性的发展。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高校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中逐渐凝练出的特有的意识形态,是高校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培养目标、道德情感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高校将诚信意识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从更高的层面对诚信品德给予肯定,有助于形成积极和谐、勇于诚信、敢于诚信、乐于诚信的文化氛围。4.制定评价指标,构建考核体系。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高校学生可塑性更强,这为诚信行为和诚信品质的培养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从制度建设和体系构建着手,努力探索高校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做到诚信育人工程长期化、终身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品德建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心理学做为制度建设的指导理论之一,以促进和发掘个体的潜能为目标。科学合理的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把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其中,先导性的将诚信意识根植于学生的思想之中。诚信教育是诚信意识的启蒙,而制度的建设则是对诚信意识深化和提升的保障。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结合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学风、考纪,还贷情况等个人信息,建立诚信档案,对诚信者给予鼓励,充分调动学生诚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诚信行为中收获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1]alancarr.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9: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高校诚信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谐社会

一、和谐社会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统一关系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通常意义上来说,和谐指配合的相对匀称与适当,社会指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方面共同组成的整体。所以,结合和谐与社会双方面的本质规定,我们可以将和谐社会定义为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和谐社会的定义,我们可以知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各方利益得到充分满足与相互协调,社会各级管理机制不断趋于健全与完善,社会整体维持于稳定状态之中,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我们党首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提高至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样的高度。同志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作出重要论述,实现社会和谐,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由此看出,一个社会的和谐与否,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最终将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二)大学生诚信教育。1.诚信的内涵诚信,顾名思义诚实守信。它是指人们的言语表达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诚”反映了人的心理状态,“信”则是衡量人的外在表现,具体言之,一个人在行为处事过程中始终保持言出必行的道德准则。《论语》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以来,诚信就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行为规范被确立下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不断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逐步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的指引下,不断凝聚团结奋斗的思想旗帜,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诚信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对所有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树立了明确标准。2.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大学生诚信是指大学生群体对诚信概念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准则。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以次充好、背信弃义的事情时有发生,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十分严重。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奠基人,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提升诚信建设迫在眉睫。我们这里所指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实际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具体诚信要求,以一定的教育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其树立起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的社会实践活动。[1](三)和谐社会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关系。1.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是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社会基础。从本质上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和谐的深层基础,建立在全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信任的纽带,普遍建立了社会认同。如果没有诚信,就不会产生合作关系,不利于社会团结稳定,也就不存在认同感。当代大学生是最具有活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群体,未来建设特别依靠新一代的青年力量。如果在大学生内部之间、群体之间无法获得相互信任,整个社会思潮就会出现断层,破坏原有的和谐状态。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共同达到和谐,号召大学生培养讲文明、树新风的优秀品质,这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建设是不谋而合的。2.大学生诚信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对大学生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为建设和谐社会储备人才力量。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支持,需要具有坚定政治意识,优秀业务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大学生走在人才队伍的前列,长期接受最完善的教育条件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理应承担起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而有些大学生对诚信认知不足,忽略诚信教育,致使社会上出现一些极端的恶性事件。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不仅关系到个人能否实现全面发展,更是关系到我们党长期执政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祖国未来的荣辱兴衰。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得以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中得到升华。[2]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历时短,起步晚,导致大学生诚信教育情况不容乐观。考试作弊、学术不端是比较常见的大学生不诚信行为,随着互联网等新兴事物的出现,大学生的诚信水平迎来更多的考验。网络消费贷款、网络交友诈骗、传播虚假信息、毁约跳槽不断,大学生言而无信的行为种类越来越多,而且造成的社会影响也非常恶劣。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教育。社会不良风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转型过程中,会出现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交易漏洞以及惩罚力度不规范的现象,导致社会上屡屡出现失信行为。政治上的以权谋私,经济上的假冒伪劣,生活中的出尔反尔,诚信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差距加大,这是与和谐社会的最终实现相违背的。大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中受到不良冲击,无法做出一个清晰的认知和判断,客观上助长了唯利是图的错误思想。大众媒介的不良影响。互联网兴起后,媒介主体由以往的电视、报刊、广播、杂志拓宽到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兴媒介,极大地丰富了内容主体,并以快速、广泛、刺激等特征迅速传播,受到人们广泛推崇。现代传媒所传递的信息无不影响着每个人的价值判断。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不稳定时期,大量业余时间耗费在网络游戏、网络论坛、直播交友,造成了心理波动。例如,有些大学生会在微博中进行恶意辱骂,由于网民的匿名化设置,他们不计前因后果轻易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变成广泛声讨的“键盘侠”。长此以往,随心所欲地发表言论,既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是也将不利于诚信素养的形成。(二)高校教育。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战场,应当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但是经过社会的熔炉后,一些教师对道德素质不重视,教育方式不合理,不能正确履行诚信担当,也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首先,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不重视。当前,各大高校加强人才引进,探索优秀人才培养模式,追求学生生源、教师成果、科研项目,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高校对诚信教育并没有考核标准,即便有品格标准也流于形式。“重教育,轻德育”的办学理念致使某些大学生会选择投机取巧,在考试中作弊、在评奖评优中给教师送好处,完全罔顾诚信的重要性。而且对于出现诚信问题的学生,高校也未能及时做出合理的处罚决定,致使诚信观念淡薄,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次,教育方法的浅薄。诚信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门类,在基础教育阶段便进行普及。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认同不诚信是非常不齿的行为。但同样的道理放在高校教育中,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理念疏导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许多教师在进行诚信教育时,仅仅停留在做ppt,罗列特殊案例,不能以学生的切身实际进行师生互动,脱离了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和实际诉求,导致诚信教育水平低下。最后,教师诚信意识缺失。社会压力增大,在教育科研和生活现实的多重压力下,很多高校教师变得急功近利。一些高教老师在日常备课中滥竽充数,直接套用别人模板敷衍学生,给大学生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他们认为老师的教育态度不严谨、不认真,失去了对教师的认同感。一旦教师层面的诚信观念崩塌,很难相信他所教学的学生能够形成稳固的诚信观念。(三)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便是大学生的首任老师。在诚信教育层面,家庭因素同样很关键。重智力轻德育。调查显示:“85%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足10%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与智力开发最重要。但如果将教育分成不同模块时,高达90%的家长把智育放在了第一位。”[3]在中国家长父母观念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第一标准。绝大多数父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文化素质上,而对道德方面的要求不断降低,对孩子以学习为借口的其他理由得过且过,放任自由。以至于社会上会出现“高智商低情商”、“大学生向狗熊泼硫酸做实验”等极端事件,这其实就是诚信教育理念的认知偏差。家庭的“反诚信”教育。在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时,许多家庭都会给出错误的示范。“人善遭人欺”,向孩子输送见风使舵的行为方式;“此地无银三百两”,教育孩子学会投机取巧。尤其是做生意的家庭,部分家长追求经济利益采取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以假冒伪劣产品代替质优价廉产品,对孩子成长和诚信道德素养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四)个人教育。大学生诚信认识不够。大学生是刚刚结束通识教育,步入新环境的18至22周岁的青年人。他们阅历尚浅,经验不足,对待校园、对待社会中出现的新鲜事物还未能形成清晰的是非观,判断事物好坏也是以个人主观评价为准。当面对关于诚信的选择时,很多时候即便心里明明知道是错的,却跟随一腔热情或一股冲动,在行动中事与愿违。诚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道德观念,更需要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往往注重眼前利益,不能顾及整体,一方面要做言语的标杆,一方面又成为行为的矮人,忽视了诚信要求言行一致的核心理念。大学生担当意识不足。大学生诚信行为频发的另一面,则是害怕承担责任。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困难时心理意志薄弱,缺乏勇于承担的能力。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坚持捍卫“日心说”理论被教会人员烧死,这是为科学献身的经典故事。那么,当大学生遇到违背社会良知,涉及人伦道德的不诚信现象时,不敢发声,不愿发声,不屑参与,陷入左右矛盾、模棱两可的状态,这实际就是逃避的表现。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作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青年,大学生理应考虑自我的社会价值和责任,坚决反对不诚信理念,共同抵制不诚信行为。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提高并不能立竿见影,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个人层面入手,共同努力提升诚信教育水平。(一)协同社会资源,创造诚信环境。第一,扩大诚信影响,确立舆论导向。良好的诚信环境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深远,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规范诚信行为,提升诚信影响,全方位开展诚信理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指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党的十八大将“诚信”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政府要继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宣传,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形式讨论研究诚信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营造和谐社会下的正确舆论氛围。第二,建设信用体系,完善法制制度。加快引入社会征体系,完善违约失信惩罚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匮乏一方面由于诚信只强调道德方面的自律,没有形成广泛通用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则是失信所承担的后果非常轻微。政府要进一步研究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把信用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二)推进课程改革,强化诚信管理。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应从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将诚信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说教教育模式,引入第二课堂;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提高教师诚信素养,由诚信意识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将诚信形成习惯。首先,改变诚信教学模式。诚信教育不是纯理论的研究,而是从生活中容易发生的失信行为为切入点,对诸如作弊、感情陷阱、欠债不还等具体事件具体分析,使教学要求落在具体行为上。学校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同时,也要强化对诚信实践的关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社会调研、社区活动、社团辩论来实现诚信教学更多的可能性。其次,引入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诚信教育档案的设立是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手段,将诚信考评与个人升学、就业直接挂钩,形成制度化,如制定《大学生诚信记录管理办法》,以诚信教育为核心,对学生诸如学业、就业、生活、经济等各方面的诚信进行严格评定。最后,加强高校诚信管理。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高校的努力,而高校诚信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建立一支诚信清明的教师队伍,这既需要教师自身做好师德建设,也需要高校完善师资水平。总之,身教高于言教,优秀的教师将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影响大学生树立诚信信仰。(三)构建和谐家庭,贯彻诚信理念。环境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不言而喻。父母是孩子的直接领路人,首先应当做到言而有信,从对孩子的讲话、对别人的方式以及对事情的看法角度修正,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如果出现不诚信行为时,要及时征求子女的意见,达成理性沟通。由一个小单位的和谐扩展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将诚信贯彻到方方面面。(四)坚定诚信信仰,形成诚信习惯。一是要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知再提高。大学生正处于心智不成熟阶段,对诚信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对诚信规范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应当将诚信教育放在人文教育、传统教育、素质教育的广度中学习,才能修正对诚信的认识水平。撒谎投机不是一道选择题,永远摒弃那种一次考试作弊无关紧要的侥幸心理。二是要提高自律程度,践行诚信实践。诚信教育不是简单的口号作业,要把对待事情的看法内化在行动中,做到持之以恒。尤其遇到跟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不能心里想一套,身体做一套。按照社会规范时刻约束自己,面对诚信抉择不害怕、不拒绝、敢承担,才能真正把诚实教育找到落脚点,从实践中形成诚信习惯。

参考文献:

[1]吴荣军.德育生活化视角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江苏高教,2015(3).

[2]朱琴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9.

高校诚信教育范文篇10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中共中央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其核心为以人为本,因此,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首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学生作为独立主体,具有人的本质属性,体现出人的诸多主观能动性,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大学生尚处于心智发展阶段,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因此,对于事物的价值判断能力相对不成熟。在构建诚信教育机制时以大学生为本,综合考量其身心发展特点。美国当代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思想家罗杰斯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他认为人本主义教育应该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有建设性和责任感、行为合乎规律但又不随意受人控制、有选择的兹有等特征的人。在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时,首先以“人本”思想为指导,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此种教育机制,促进大学生最终能够具备诚信品质,并外化为诚信行为,以此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2.诚信教育机制构建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存在的一些特点,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思维方式等方面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现代性。因此,高校在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时,应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其诚信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将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中“个人修身”的理念贯穿于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在养成良好诚信道德行为之前先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知识和理论。因为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中的这些理念注重培养个人的内在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提升,是一种主观修养的理念,同时历史上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也多次证明了这些理念的价值,所以在今天的诚信德育建设中,学校有意识的将这些理念贯穿其中是能够收到一定效果的。在实施这一理念的教育时,学校应注意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其发展的阶段性,针对不同程度、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因材施教原则,从而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将历史再现于学生眼前,通过生动的成功事例来加深其对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中这一理念的印象,并转移到自身的道德培养。通过一定的引导,运用理性与感性结合的方式将这些理念自然化为学生自身的修养。

3.诚信教育实践运用

“以人为本”方法。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支撑下,诚信教育的实践工作可以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从具体实施的方法上来说,应借鉴传统道德教育中“内省”、“体悟”、“主静”等方法,通过个体主观的接受来强化“修身”等思想,从而是其道德价值观更加深化。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主线的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中,凸显出来一个明显的特征便是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反求诸己”,个人在修身的同时,“存心养性”,自我调整,从而达到提高修养的目的。因此,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也是有意义的。通过上述将“个人修身”的理念内化为学生自我修养的思维,进而再将“内省”“体悟”等修养的方法引导给学生,使之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更利于其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的养成。

4.建立全方位、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