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育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1-21 17:50:50
高校舞蹈教育范文篇1
在隆荫培和徐尔充老师的《舞蹈艺术概论》的舞蹈分类中,他们指出“舞蹈按照不同的风格特点可以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新风舞”。对于这几个舞蹈种类,当前普通类大学中所开设的一般有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对于普通的高中生来讲,由于很多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只会压压软开度,跳个简单的剧目。所以他们很少接触舞蹈的风格问题,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可能都花在练习软开度和技术技巧上,即使在古典舞、民间舞课上去尝试着做到老师对风格特点的要求,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他们很难完美的把握各个舞种的风格特点。以中国古典舞为例,中国古典舞在经历了“土芭蕾”、“样板戏”的时代后,人们在学习和认识中国古典舞上有了新的飞跃,建构新的古典舞风韵,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上所追求的“精、气、神”中,“气”的巧妙运用,最终讲求的就是这种“身体韵律”表现,而“神”就是这里的“身韵”。那么对于刚刚接触舞蹈不久的高中生,他们理解的中国古典舞可能就是很表面的外部形态,比如:山膀、托掌、按掌、提襟等等,很难做到中国古典舞所要求的精、气、神以及风韵。
2、表演意识的欠缺
一个好的舞蹈演员一定能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抒发人物情感,从而达到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不管是多么好的软开度,多么高超的技术技巧,还是多么纯正的舞蹈风格。它们都是为了使舞蹈演员更好的表演来服务的。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普通的高中生来讲,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所认为的舞蹈就是简单的压腿、软开度或者说还有一个简单的剧目,表演意识对于他们来讲,不仅仅陌生而已。从舞蹈的本质来看,舞蹈是一门传情达意的艺术,是舞蹈演员用自己的身体去给他的观众倾诉一个故事、一种情感。如果舞者考虑的仅仅是自己的动作,那么怎么能达到“传情达意”的地步呢?随着全国各地普通类高校舞蹈专业的开设,舞蹈的高等教育也开始普及开来,但是又由于大多数生源都来之普通高中,底子薄、基础差,针对这样一个现实情况,如果还照搬专业院校的办学模式。以培养高、精、尖的舞蹈人才为主,事实上是不切实际的。普通类院校该怎样面对这个矛盾的事实呢?我认为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联合起来,共同努力。
首先,普通师范类院校。
(1)及时调整培养目标。面对基础差、底子薄的普通高中生,如果照搬专业院校的以培养尖子人才为目的的培养目标,肯定是不可行的。笔者认为作为普通师范类高校应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培养方案,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针对高中生文化底子较中专生好的特点,舞蹈学科全面推进,增加理论课的学习。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培养的舞蹈人才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舞蹈演员的路子;
(2)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在课程的设置方面,相对于专业院校,增加理论课的课时量,增开一些普及型以及舞蹈经营性的舞蹈课程,培养舞蹈全面人才,如中小学舞蹈教师、舞蹈经纪人等等。普通师范类院校,还可以以综合资源的优势为依托,是舞蹈学科与学校其他专业相结合,重视舞蹈领域的科研。
其次,舞蹈教师。
(1)提高师德。面对一个教学班级里有一部分中专生,一部分高中生。作为教师首先就要一视同仁。对于专业课不是太好的学生要积极的对待,鼓励他们。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他们去的进步的时候应及时的予以鼓励和表扬,给他们以信心,使他们敢于去表现,这样才能善于表现。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对即将面临的困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锲而不舍,迎难而上。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灌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上甜”的思想,并让学生把“苦是乐,严是爱”当成自己基训课的座右铭。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舞蹈,自觉投入到训练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高校舞蹈教育范文篇2
一、高校舞蹈美育教育中的协调美
舞蹈的美首先是协和的美,任何一种艺术如果不协调或不协和都不会产生美。舞蹈训练不仅仅是基本功和技术的训练,它是人类古老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实践的高校舞蹈美育教育之中应当很好地遵循教学的思想和发展基本情况,更好地制订出完善的教学措施和相对应的教学方案,进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教学的改革。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之下,加强对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养成相当关键,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力不断增强,并且切实地增强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趣味性,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点是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关键点,所以需要加以高度的重视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
二、高校舞蹈美育教育中艺术修养的融合
进行舞蹈教育是要突出舞蹈动作的协调性、韵味和作品的内涵、空间感和质感。通过技艺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美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同时对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难点和重点等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对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改革,加强对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深入分析,增强艺术性。
高校舞蹈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创意舞蹈;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应用
随着创新理念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与文艺工作中,创新能力培养与创意形成备受关注。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创意舞蹈主要是利用舞蹈与其它元素的融合,对舞蹈进行创新,形成新的创意,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舞蹈创新能力与创作热情,从而为舞蹈艺术增添活力。现阶段,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创意舞蹈应用与体现日益广泛。
一、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创意舞蹈应用的意义
新时期,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推行素质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学生自身潜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不同领域实现创新发展。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而言,创意舞蹈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创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对于学生与学校,创意舞蹈的应用意义深远。首先,对学生来讲,学习创意舞蹈,自身潜能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将自身掌握的舞蹈知识与技能,有意识地与其它元素融合起来,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激发。另外,一定程度上,创意舞蹈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想象力与情感体验,通过学习创意舞蹈,自身艺术境界与修养得到提高。其次,对于学校,创意舞蹈的出现,对学校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校园出现学习舞蹈潮流。另外,在高校各种晚会与社团活动中,舞蹈专业学生表演创意舞蹈,更多的人了解该舞蹈,对创新能力的形成新的认识。最后,从社会角度来看,创意舞蹈的出现,也是认真落实与实践创新发展理念的一种体现。经过发展,创意舞蹈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形成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喜爱上舞蹈,以此养成健康向上的特长爱好与锻炼方式,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二、现阶段,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舞蹈基础差
现阶段,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学生基础比较差,小学到大学阶段,所接触的舞蹈知识有限,且以娱乐活动方式为主。高校薛恒舞蹈基础知识差,导致舞蹈艺术教学先要为学生讲授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学生接受能力有所差异,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舞蹈艺术教学难度。
(二)所选教材不合理
学科教学中,教材至关重要,教材选用科学,该学科就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舞蹈课程教材选用不够科学,有的高校直接采用专业舞蹈教材,教材专业性高,舞蹈基础的学生则难以理解,学习压力大;有的高校则从特殊渠道如网络或书刊等购买舞蹈教材资料,再对其整理与印刷,以此变为本校舞蹈教材,这种教材虽然简单易懂,但内容主观性太强,系统性差,对学生舞蹈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
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是当前我国部分高校舞蹈艺术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一些高校舞蹈艺术活动缺乏新意,但也大多是由学生组织与举办。现阶段,高校舞蹈艺术教学中,舞蹈课程设立为主,但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片面地要求学生在老师教学引导下学习相关舞蹈动作,不重视舞蹈学习意义的理解。肢体与情感的融合充分体现了舞蹈真谛,肢体动作中融合情感,并通过肢体语言表现自己内心情感。假若舞蹈教学老师单纯地为学生讲解舞蹈肢体动作,不重视情感的表达,使得学生进入“死学笨学”的局面。由此可以发现,高校舞蹈艺术教学中,如果内容太多枯燥,就会极大地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
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备受重视,一些高校竞相设置舞蹈艺术教学工作,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高校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没有深入了解舞蹈艺术教学,而是直接进行舞蹈课程教学。舞蹈艺术教学中,很多高校师资配置不到位,舞蹈老师自身专业素养不足。另外,舞蹈艺术教学中,很多高校课时设置也不够完善,舞蹈课时有限,舞蹈教育接受学生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高校艺术教学实施效率也大幅降低。
(五)创新性差
现阶段,高校舞蹈艺术教学中,创新性差是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很多高校舞蹈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老师所讲内容创新性差,授课方式落后,此种情况下,使得学生只关注学习舞蹈知识,长期处于传统学习模式中,自身创新能力消失殆尽,导致高校舞蹈艺术教学流于形式。
三、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创意舞蹈的应用
(一)设置课程内容
高校舞蹈艺术课程教学对培养与熏陶学生的舞蹈艺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高校舞蹈艺术教学内容设置经常出现问题,对舞蹈教育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舞蹈教育作用难以发挥,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在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应用创意舞蹈时,必须要重视合理设置舞蹈艺术教育内容,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重视课程内容要素。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要确保学生活动开自身肢体,加强肢体表达能力培养。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表达形式,舞蹈艺术应在肢体动作中融入情感,启发学生并引导其利用肢体语言将自身情绪表达出来,随着自身情绪的变化,通过舞蹈肢体动作得以表现,进而创新并展现舞蹈肢体动作。此外,学生训练时,要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题词更好的表达自身肢体情感。其次,重视意象训练。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意象训练旨在通过学生舞蹈感知力的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特别是舞蹈感受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意象训练后,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肢体动作与情感的融合,深入了解舞蹈知识,为学生自身舞蹈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置教学方法
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应用创意舞蹈,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舞蹈创造与创新能力。应用创意舞蹈时,要注意应用方法,以此确保学生更好的学习舞蹈知识,提高自身舞蹈水平。比如,利用情境再现,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创意舞蹈资源,老师结合舞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对教学情境进行合理设置,巧妙引导学生进入舞蹈真实情境,获得更好的感受力。此外,借助捕捉肢体动作的教学方法,老师注意学生学习状态与进度,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捕捉相应的肢体动作,以此有效指导学生,便于学生全面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同时,舞蹈老师也要注意合理应用创意舞蹈资源,以此充分发挥创意舞蹈教学的作用,学生情感与肢体动作实现全面融合,舞蹈教学效率得以提高,为学生后期学习创造条件。
(三)合理设计舞蹈教学
高校舞蹈艺术课程教育中,应用创意舞蹈,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创意舞蹈合理、有效的应用,迫切要求高校要根据舞蹈艺术教学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以此在高校舞蹈艺术教学中,充分体现创意舞蹈的优势,确保高校舞蹈艺术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要秉承以生为主原则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应用创意舞蹈,使得舞蹈艺术教学拥有丰富的内容,为枯燥乏味的舞蹈课程增添趣味性,以此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获得提高的同时,学生自身艺术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舞蹈教育工作中,在知识教育中引入创意舞蹈,从而可以发挥很多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弥补现阶段高校舞蹈艺术教学缺乏创新力的文婷,同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还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舞蹈艺术的热情,增强艺术感受力。因此,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在舞蹈艺术教育中合理应用创意舞蹈,增强教育的创新与引导力,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顾忱.创意舞蹈在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的运用探讨[j].中国文艺家,2018(08):253.
[2]苗子薇.创意舞蹈在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8,38(12):247.
[3]李霄.创意舞蹈在大学舞蹈艺术教育中的应用[j].明日风尚,2018(11):5 21.
高校舞蹈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审美教育
舞蹈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体,包括舞者的肢体动作、优美的舞台布置、动人的背景音乐等,多元素的结合彰显了舞蹈艺术的魅力和内涵,给观众以美的享受。现代高校的舞蹈教学,对审美教育尤为重视,因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审美教学能够有效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审美价值的体现有助于进一步表现舞蹈的魅力所在,因此对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舞蹈教育中的审美价值探析
由于舞蹈本身融合了多种类型的艺术元素,因此舞蹈审美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第一,舞蹈的形象之美。通常舞蹈给观众带来的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舞蹈演员的美丽形象,身着特制的表演服饰,装扮成生动的、鲜明的人物形象,然后在灯光、音乐、舞台背景的衬托下,以丰富的肢体动作和灵越的表情,向观众诠释舞蹈作品的艺术内涵,展现舞蹈的独特魅力。第二,舞蹈的力量之美。舞蹈演员主要是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特点和故事内涵,因此力量美在舞蹈动作中得以完美的体现,特别是在一些由男演员完成的舞蹈作品中,力量感是非常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强悍有力的肢体动作有助于彰显舞蹈作品的艺术风格。第三,舞蹈的神韵之美。优秀的舞蹈作品能够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体验,这要求舞蹈演员将情感融合在肢体动作中,在艺术演绎过程中逐步的抒发和呈现出来,进而将舞蹈作品的神韵传递给观众。神韵也可以称之为舞蹈作品的精髓,是舞蹈作品最为核心的审美价值所在。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教学意义。现代化高校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近年来高校非常重视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美育的作用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还有助于推进德育和智育。高校舞蹈教学是美育的一种方式,随着舞蹈教学的广泛化开展,审美教育逐渐发挥现实的教育价值。舞蹈作品通常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加以艺术创造,最后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向观众呈现。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感知人生的美好,培养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完成对舞蹈动作的学习之后,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个人情感,从而进行艺术创作,换句话说从发现和感受美上升到创造美的层次。(二)育人意义。在审美教育的众多形式中,舞蹈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学生普遍对舞蹈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舞蹈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用个人的肢体动作和表情体验舞蹈之美、创造舞蹈之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美的鉴定标准、鉴定能力都随之提升。而且舞蹈教学的审美教育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这对艺术创造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优秀的舞蹈作品主要是通过肢体动作和观众完成情感传递,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和联想,感知舞蹈作品的艺术内涵,感悟故事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进而利用自身的动作和表情进行诠释,这个艺术创造的过程能够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深入挖掘学生的创作潜力。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还能够提升学生气质,气质体现在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上,是除个人素质、知识水平之外,表现个人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气质可以反映出人的精神面貌,因此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提升文化事业主力军的整体素质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舞蹈教学中有效融入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借助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欣赏舞蹈作品、观察舞蹈动作是学生学习舞蹈的开端,因此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舞蹈欣赏的环节,使学生充分感受舞蹈之美,把握舞蹈作品特有的风格特征。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为舞蹈作品鉴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为辅助教学设备,多媒体能够把音乐、图像及影视结合起来进行播放,对于重点的动作可以进行慢放,或者重复播放,因此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可以通过细致反复的观察,分析舞蹈动作的艺术表现力,总结舞蹈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直至学生真正把握舞蹈作品中各肢体动作的技巧。不断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舞蹈作品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培养综合性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掌握能力。(二)结合生活实际,丰富教学素材。舞蹈作品不仅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们对于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对学生来说,舞蹈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逐步美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舞蹈虽然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和现实生活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高校舞蹈教育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在教材中融入现实类的题材。抽象化的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反,来自于社会生活、接近大自然的教学题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学生更容易在这类题材中获得美的体验,因而能够愉悦地、热情地投入到舞蹈学习中,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其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力。(三)通过课程优化,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高校传统的舞蹈教学课程在某些方面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化的教育需求,因此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是当前提升高校舞蹈教育中审美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以提升学生创造力为目标进行课程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鼓励学生自编自排舞蹈作品。传统舞蹈教学的重点在于教授环节,学生创造所占的教育比重比较少,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而且具有良好舞蹈功底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动作、编排舞蹈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舞蹈内涵的理解,检查和修正的过程中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将得到有效的提升。(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舞蹈表演和评比。舞蹈表演和评比的过程,既是对学生表演能力的检验和提升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完善学生舞蹈作品的过程。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互相切磋和交流,找出舞蹈动作的缺陷以及故事情节上的不足,并通过合作交流进行完善和改进,同时小组和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3)鉴赏著名的舞蹈作品。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欣赏和学习舞蹈大家的成名作品,分析和研究舞蹈动作的技巧性,交流舞蹈作品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指出作品中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通过对优秀舞蹈作品进行鉴赏,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结语
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改善舞蹈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舞蹈作品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以现实为基础进一步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创作,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同时将丰富的情感寄托于肢体动作,以艺术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与观众进行美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曹可环.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讨[j].艺术评鉴,2018,570(19):128-129.
高校舞蹈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舞蹈;素质教育;高校;现状;策略
舞蹈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但在现实中,我们的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现状是我们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由于各大高校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高校对舞蹈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但是,现实中高校舞蹈教育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其一,教学方式比较陈旧,对学生创新教育重视不够,不能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认识还很缺乏,舞蹈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还没有积极地跟上时展的步伐;其三,高校舞蹈教师的综合素养偏低,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难以匹配。再者,我们的高校舞蹈教师的理论还比较陈旧,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于时代的发展[1]。
二、高校舞蹈教育实施的重要建议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实施高校舞蹈教育?我们认为应该积极的从以下各个方面入手,实施有效地教育。
(一)在舞蹈教育理念上应该积极地给予转变
在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不利于高校舞蹈教育。在课堂舞蹈教学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定位,把教师定位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学生只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在这样的教育观念里,教师只是负责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只负责听讲。在实际舞蹈教学中,教师只是对舞蹈进行讲解,然后在歌曲中学生进行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失去了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进而导致学生对舞蹈学习兴趣的丧失。针对这样的境况,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应该积极地转变舞蹈教育理念。将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积极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高效的舞蹈教学。在舞蹈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对学生的兴趣给予积极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应该积极地培养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认为,为了达到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学校积极性,比如我们在焦旭如果抽中,可以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的活动。比如在元旦节和国庆节等这些重大的节日里,积极组织学生去参加。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进行舞蹈的排练,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对舞蹈的兴趣。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另外,在高校舞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地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积极地采用一些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2]。
(三)对舞蹈资源积极地实施共享
在高校舞蹈教育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这一做法还远远不够。为了积极地提高舞蹈的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还要充分得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在各大网站媒体中积极收集一些有关于舞蹈的作品,组织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鉴赏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教学资源,接触到大量的优秀舞蹈作品。在当前,高校的舞蹈教学,已经被重新给予了定义,要学生积极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资源上一定要给予丰富。积极地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才会想到更多的舞蹈知识。而不让高校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仅仅局限于课堂着狭小的范围。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些芭蕾舞、拉丁舞,以及民族舞都是高校舞蹈应当积极学习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舞蹈艺术类别古语多,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课堂,那永远是不切实际的——不可能完成这些学习内容。我们积极地对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在这么多的资源中,找寻到他们喜欢的类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舞蹈的兴趣。
(四)对学生积极地加强舞蹈生活的有效教育
生活是一切创意的源泉。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应该积极地加强舞蹈生活的有效教育。我们在舞蹈教育中,应该将舞蹈教育充分地延生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充分地将舞蹈跟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舞蹈的创意。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创意的平台和机会。例如在一些民族地区,有许多民族舞蹈,这些民族舞蹈素材就是良好的舞蹈材料。教师只要积极地通过对舞蹈进行积极地分析,有助于学生对这些民族舞蹈的认识和理解[3]。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对舞蹈教学有着影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的一种大背景之下,在舞蹈教育理念上应该积极地给予转变,对学生的兴趣给予积极培养,对舞蹈资源实施共享,对学生积极地加强舞蹈生活的有效教育,相信会促进高校舞蹈教育的不断发展。
作者:孙丽娜 单位:河北省歌舞剧院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杜鹏.审视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校舞蹈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02):15-18.
高校舞蹈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育教学;教学改革
舞蹈是运用肢体动作表达一种情感,高校的舞蹈教育是美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影响学生的思考,开启学生的心智,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等作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舞蹈也越来越能满足人们对多样化的需求,高校的舞蹈教育也尝试在理论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希望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专业人才。同时高等院校舞蹈也承担着高校素质教育的责任。相比较而言我国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发挥舞蹈教育的优势,立足于我国的教育现实情况和学生个体特征进行舞蹈教育。
一、高校舞蹈教育遵循的基本规律
(一)应当符合舞蹈的发展规律。舞蹈以肢体语言展现心灵,表达感情。中国舞蹈教育经历了不断发展、创新、提炼和升华,发展成与时代相适应的艺术形式。舞蹈借着人体的组织和规律动作,配合音乐的韵律和节奏,体现着人物内在的情感和性格特征等因素,是创作者对生活细致观察、提炼出来的,也体现着舞蹈创作者、舞蹈表演者的内心想象。舞蹈要配合有特定的道具、服饰、背景音乐等,展现独特的艺术形式。舞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经历了个性化、时代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和无数次的去粗取精,才如今天这般完善发展,高校的舞蹈教育教学必须遵循舞蹈自身的发展规律,符合当代审美要求,这是学生学习舞蹈的精髓。
(二)应当符合教育规律。高校的舞蹈教育应该符合教育教学发展,高校的舞蹈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符合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才能发挥其作用和教育价值。在教育教学中,不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对教学的过程把握,教师都应该在学校大的发展目标下,灵活设置教学。舞蹈首先是一种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教师要把握运动和人体的切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也要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性,因材施教是我们提倡多年的目标,学生个体的学习是受到自身影响和外部因素影响,不同人的认知是不同,而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通过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个体特征,符合学生规律教学。
二、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是最具有活力和个性的群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教学在于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整体的舞蹈水平,然而在高校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高校舞蹈教育属于非专业普及性的教育。一般不是专门人才的培养,大多数以选修课程为设置。而高校舞蹈教育中,选修课的设置不完善。选修课的设置都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校如果选修舞蹈课程设置不当,就会让很多大学生失去学习舞蹈的机会。目前高校一般都很重视必修课的设置,很少关心选修课程的发展,甚至觉得可有可无。而学生需求多样,有的学生喜欢现代舞,有的喜欢民族舞,甚至有些女孩子喜欢芭蕾舞,而学校舞蹈种类设置单一,选择余地太小,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愿望和需求,因此导致很多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二)学生学习目标缺失。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学分制,选修课的完成主要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分,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学生很多不是按照需要,而是凭借学分设置,或者跟风选择,如果好获得学分,就选择。根据教师的管理是严谨还是宽松,往往严谨的教师的课学生不愿意选择,喜欢选择宽松的学习。舞蹈教学同样遇到这样问题。高校舞蹈教学设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陶冶情操,感受艺术美感,形成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目前学校缺少对于该类课程的管控,对于学生选修舞蹈课程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达不到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目标。
(三)高校舞蹈教师人才短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缺少专业教师人才的问题,高校舞蹈教师更是十分缺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很多程度上与教师的素质相关。一个高校能否长足的发展,也有赖于高质量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舞蹈教师与其它专业教师相比,更是缺少,由于高校待遇没有专业舞蹈机构待遇高,高校优秀的教学人才都流向社会其他相关机构;同时高校现有的教师学历低或者资质低,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年轻的教师,刚走出校园缺乏教学经验,理论和技能都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而很多老教师不懂得创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知识陈旧,阻止了舞蹈教育教学发展。
(四)忽略人文理念的教育。舞蹈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是通过动作表达人物内心,是内心情感意识的反应,学生通过舞蹈教育,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高校舞蹈教学,并不仅仅是舞蹈动作的教授和要求舞蹈姿势的整齐性,而要注重人文理念和情感的教育,而人文情感教育又正是舞蹈精髓所在,是影响舞蹈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舞蹈教学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大部分舞蹈理论被抛弃,而舞蹈技能却被很多大学生追逐,舞蹈活动能够增加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而舞蹈理论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忽略人文情感教育,导致舞蹈教育只剩下了外壳和形式。
三、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完善
由于高校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才能适应当代大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完善高校舞蹈教育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人性化的课程设置。高校舞蹈课程设置本身就面对广泛的受教学生,要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完善课程体系,流畅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学校应该在重视必修课发展之外,加强对选修课程的管理,例如开设舞蹈赏析课程,加强学生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思维,优化知识结构。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做引导,多交流和讨论,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丰富课堂内容,给学生提供有声有景的学习资料,加深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感悟和理解。也可以举办一些诸如舞蹈比赛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热情。
(三)要提高高校舞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高校舞蹈教育教学质量关键一环,要大量引进和培养舞蹈师资力量。而舞蹈的师资力量,最初都是来源于高校的专业舞蹈培养,所以在提高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同时,应该从专业舞蹈人才抓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对于现有的教师,应该加大出去进修学习的机会,更新观念和知识水平。让走出去的教师能够开拓思维,探索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舞蹈艺术素质,最终才能为学生服务,为高校舞蹈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做出贡献。
(四)加强实践活动教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校舞蹈的深刻思想都在发展过程中来源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实践。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自己多接触社会,才能激发舞蹈创作灵感。因此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社会演出活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开拓实践的途径,获得更多的舞蹈艺术体验,让学生增强审美经验和舞蹈艺术感受。
参考文献:
[1]王军.开展舞蹈美育推进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
[2]冯百跃.舞蹈训练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欧建平.21世纪内地舞蹈教育的成绩、问题与借鉴[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2).
[4]吕艺生.舞蹈教育规范论[j].民族艺术研究,2000,(05).
[5]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高校舞蹈教育范文篇7
1“双创”教育与高校体育舞蹈
1.1“双创”教育含义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国内推动各大高校进行传统教育改革以及教育形态转变已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基于这种理念。划时代的“双创”教育理念出现了,“双创”教育作为在双创时代典型的教育模式,它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办学效果和教学改革等方面,与国内教育改革有着大量的契合之处。“双创”教育指的是学生们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创新带动创业,而创业又带动创新,这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支持。在“双创”教育理念中,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分别是教导学生两种不同的概念,创新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创新思维和新事物的发现;创业教育的指导是为了将学生电脑中的创新思维变成相应的生产力,把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行动相结合。简单来说,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则是创新教育的实际表现形式,二者相辅相成。正所谓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无论是“双创”教育还是“双创”战略,都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无论从任何一种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双创”教育有着无与伦比的包容力,它可以与任何一门学科相结合,随后展开具体行动。遗憾的是,相比于国外,作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双创”教育在国内起步和发展比较晚,导致国内大多数高校展开所谓的“双创”教育只是单纯的引进并模仿国外的教育体系,不能有效的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自身的能力相结合,甚至发展目标都不明确,只是打着“双创”教育的幌子做事,这样下来,高校学生很难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预备役,除了基本素质教育以外也要展开创业指导。“双创”教育并不是普通的素质教育,而是一种服务于社会的高级理念,它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因此国内各大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双创”教育的思考和研究,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不断进行改良和优化。
1.2高校体育舞蹈
与一般的体育项目不同,体育舞蹈是把艺术和体育高度结合,不仅用体育艺术体现出生命的意义,而且舞蹈的表演也能演绎出连绵不绝的美感。体育舞蹈是力与美的结合,无论是拉丁舞还是现代舞,这些魅力十足的舞蹈总能吸引一大批对此感兴趣的人们观看。由于体育舞蹈的前身是一种用于交流用的社交性舞蹈,也就是艺术舞蹈,所以它兼有文艺和体育的特点,是介于文化艺术和体育之间的体育项目,演变到现代之后,已经成为了一种以竞赛为目的,艺术性高、技巧性强、兼具娱乐性和观赏性的竞技舞蹈。
舞蹈不仅是传递美的行为艺术,而且具有十分强的观赏性;而体育则是强身健体、提升身体素质的运动,它们二者一个优美一个阳刚,双方融合之后被成称为体育舞蹈。体育舞蹈和其他的传统体育项目不同,这是一种新兴的竞技类项目,体育舞蹈集艺术、动作、音乐等多种优点于一身,还能够锻炼人的身体素质,又具有不错的表演性,它可以使人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强身健体、调节精神、陶冶情操,是一项既具有很高竞技欣赏价值又能使大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运动体验使体质得以增强的健身项目。在高校的日常学习中,独特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精神文明修养和提升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美的体现,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大学生们的素质。当代的高校学生善于寻找美、追求美,所以重视体育舞蹈的发展十分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舞蹈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深受好评的优美动作征服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体育舞蹈逐渐在各大高校进行推广起来并深受高校学生喜爱,仅仅是靠喜爱并不能将体育舞蹈在高校之中推广壮大,如何教授高校体育舞蹈,如何调动大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积极性,是每个高校领导应该考虑的问题。目前各大高校正在展开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学校改革,各类艺术慢慢的相互结合起来,无论是哪个学科的艺术课程都会出现其他科目的影子,体育舞蹈作为其中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然而,体育舞蹈在高校的推广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体育舞蹈一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师资力量、教学观念、场地器材等,甚至许多专业大学中并不会出现体育舞蹈这一专业,所以体育舞蹈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制约。很多高校并没有认识到体育舞蹈所带来的重要性,无论是关于体育舞蹈教师的师资培养还是舞蹈教室的设施建设都很不理想。
2高校体育舞蹈和“双创”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现在国内正在大力开展“双创”教育,高校体育舞蹈在大学生创业创新阶段有着很大的帮助。当前社会下“双创”教育的政策十分广泛,体育舞蹈获得了不少大学生创业者的青睐,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与思考的机会。体育舞蹈可以作为大学生的选修课出现,可以在课程中了解到体育舞蹈的发展史和广阔的未来,感受体育舞蹈的形体美、音乐美、服饰美和竞技美的同时提升自身体魄和道德素质,净化心灵。在学习体育舞蹈的之后,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和学校联合举办相关学习课程,培养更多喜欢体育舞蹈的人才,为国家的艺术事业以及国际比赛中为国争光。
3高校体育舞蹈和“双创”教育的共同发展
3.1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时,也不能忘记对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引导和支持,当前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新式人才,无论擅长哪种能力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教育改革并不是仅仅抛弃传统的教育陋习和错误观念,而是要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沟通。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正常的三观和道德修养,学校要做的只是给予他们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提供场地、资源等帮助。进行创业活动的大学生也许会陷入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困境中,这就是学校并未重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的结果。通过正确的思想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质和内涵,树立符合国情的创业、创新价值观。不仅如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也能大大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推动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双创”理念下发挥更大的能力。
3.2将高校体育舞蹈引入“双创”教育理念之中
发展高校体育舞蹈,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契合社会的进步,根据社会发展提供这方面的相关人才。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个人创业,推动社会发展,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知识和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双创”教育的理念是创业与创新,而高校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良好的艺术载体有着很大提升空间,如果想要大力发展体育舞蹈,除了注重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也要提高社会的认可。虽然不是每一个都喜欢体育舞蹈并为之奋斗,但是学校要为喜欢这项运动的人创造环境,满足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归属感。“双创”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体育舞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许新的体育舞蹈的表现形式很快就会出现。
4结束语
高校舞蹈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翻转课堂
从学科教育价值来看,体育舞蹈教育已经成为学生审美理念及情趣等培育的重要引向。其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以增强健身健心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为其他学科的高效学习提供身体素质保障;另一方面,则能够激励学生从充沛的青春里发掘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帮助其建立对生活对学习及未来工作的良好心态与奋进激情。故而,当前我国高校都选择将体育舞蹈作为专业课程纳入专业教育体系。不过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及教育模式的传统守旧,导致大部分体育舞蹈课在学生中的认同度不高,兴趣不浓厚,学习效率难以达到预期。基于此,研究从创新视角审视,探讨了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中的需求性与必要性,逐步建构成翻转课堂教育策略体系。
1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中翻转课堂的应用需求
“近年来,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然而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未能与时俱进,其教学效果趋于薄弱边缘。首先,高校体育教学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高高在上,学生在下侧耳聆听,教师讲的不亦乐乎,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方法的单一与学生作为被灌输一方的角色,降低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教学内容太过注重各项指标的考核,始终将着力点放在学生是否能够成绩达标,能否达到优秀水平,实施的是标准化教育,淡化了体育舞蹈教育本身应该具备的娱乐性与趣味性。再次,师生之间缺乏相对良性的交流机制,教师讲了什么,只有教师知道,学生学到什么只有学生知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成了两张皮,互不牵连,各不考量,导致教学成为僵化的输出与被动的接受。最后教师更加注重结果如何,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上进心与辛苦付出考量不多,如此学生更加倾向于“考前补一补”,而非将努力用于平时,常规性课堂教育对于学生的激励性较为滞后。如上相对僵化而守旧的教学选择,必须经过创新与实践验证才能获得良好补位。倘若以为强调体育动作的标准,一味倡导在舞蹈上达到教师要求,而不给学生以良好的方法与技巧示范,那么这种学习无疑是锅头蚂蚁找不到方法自然没有获得感。而翻转课堂作为当前教育风靡的新模式,将学习空间还给了学生,并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其注重课前课后时间的利用,在教师的设计下学生能够自主审视学习情况及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进度与节奏来观看教学视频、思考学习难题、破除学习障碍;二是翻转课堂所主推的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了反复观看、针对性理解学习的机会,让不同素质的学生享受相对公平的教育;三是公共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开放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按需而取”“按进度而取”的空间与时间;四是提倡学生课前提前学、提前看,带着问题进课堂,大大缩短了课堂自读自习时间,提升了课堂在单位时间内的解决问题的效率,学生在不断地获得满足中学习趣味在不断加增。由此,在体育舞蹈教育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具有需求性,更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2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中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
“翻转课堂给师生搭建课程学习互动平台[2]。”这个学习平台是基于先进教育理念而在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层面进行翻转式优化的载体。针对当前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短板,研究从以下方面探讨翻转课堂的实践路径。2.1打造优质网络教学载体。翻转课堂要保证积极开展,必须保证在学习上有足够专业的资源平台作为支撑。一方面,要依照学生体育舞蹈内容方面的学习需求与教师教育的重心来设置平台资源内容,要设置师生可间接交流的板块或app。另一方面,网络教学平台的打造要突出体育舞蹈资源共享功能,尤其要在教师课堂教学实录、ppt课件等资源的实时传网上提供便捷通道;要以实时交流为主要目标,在平台为师生问题与策略对接、讨论与获得链接、成果与展示融合等提供良好的运营质量保障。此外,建议教师将平台作为体育舞蹈教学的重要依托工具,及时延展作业、课堂重难点讨论、学段测评及点评建议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网络学习平台互动学习。2.2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空间。“翻转课堂需要有效的网络教学资源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工具[3]。”而网络教学载体则为教学资源的互通共享提供了交流空间。作为教师要从引导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课前“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等进行指导,在赋予学生新的学习职责同时,给学生以更为丰富必要的学习资源。一是微视频的制作,当前慕课理念应用下的翻转课堂更加侧重对既定体育舞蹈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并精缩其内容,瞄准体育舞蹈关键重点区域,尤其是体育舞蹈基础性技巧,如健美操开掌并掌的展示等,并录制精华视频。所录制视频提供给学生,以让学生有更稳固的学习依托。二是课前时间的智能管控,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诊视,自我发掘问题,教师要预留充足时间给学生,但同时教师要将体育舞蹈学习的意见发给学生,把下节课的讲课内容范围等告诉学生,以对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引导。教师也可以将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中涉及的问题预留给学生,如拉丁舞的技术要领等,让学生通过课前课后的学习寻策自主完成。2.3高效实施课堂翻转教学。课前时间的有效利用,为课堂翻转教学提供了充分准备,尤其是学生已经对部分教学内容内化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作为教师还要重视培植三大优势,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动态关注学生情况、及时出策应对学习问题。一是互动优势,要重视师生互动的即时性,也要重视生生互动的选择性,如通过师生互动在课堂导入阶段回顾体育舞蹈已学内容及课前准备内容,通过生生互动重点析出课堂视频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教师参与其中可对基本动作要领予以展示、动作审美予以评价等。二是主动优势,要从多层面来检验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并鼓励学生在课堂通过主动合作学习交流互动,找到解决办法。如果对于一些关键性的技术要领无法确定其规范,或视频教学中尚未涉及的内容,教师也要主动参与进去,做学生学习的同行者。三是效率优势,要对翻转课堂组织好,教师要了解翻转课堂中学生的盲区与薄弱环节,适时介入引导与指导,以保证在单位时间内整体高效完成体育舞蹈课程。
3结语
翻转课堂在教学方式与模式上的颠覆性改革,为体育舞蹈课程实现教育时间全覆盖、教育效率大提升形成机制保障。作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中的所需,及时提供资源支援、方法引导,尤其后续跟进指导是必要的。此外,教师还要在整体指导与个别指导融合上进行深入探索,以便翻转课堂给不同素质水平的学生都提供进步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郭小莉.高校体育舞蹈“翻转课堂”实践与反思[j].黄山学院学报,2018,20(5):109-113.
[2]李影,王莉,万传金.体育舞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池州学院学报,2018,32(5):151-152.
高校舞蹈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教学能力;培养
高校教育师范生在舞蹈课程的构成上包含了人体造型、动作及姿态等多个方面,并在组合、动作转变及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舞蹈语言,从而产生出具备鲜明、具体及生动特征的舞蹈形象以展现现实生活状态,并且体现人们具体化思想及情感。针对以往的舞蹈教育措施而言,一直以来存在的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不过基于教育师范生具备特殊的职业特征,上述教育模式往往只能培养学生的表演素质,不能真正意义上促使学生养成优质化的舞蹈教学能力。所以,实际舞蹈教育过程中需要实现寓教于乐这一重要目的,从而全面提升高校教育师范生实际教育教学水平。
一、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素养的培养
1.针对性构建优势化教学内容。高校教育师范专业所设立的舞蹈课与舞蹈学院中设立的舞蹈课之间存在严重的差异性,前者较后者而言具备强烈的针对性,多注重教育的职业性培训,教学中要同时具备舞蹈基础性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所以教育师范舞蹈教学内容在选择过程中,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教育师范生所教授学生心理及生理方面的特征,在学习舞蹈时,尽可能确保种类的多样化,而在难度及技巧方面仅需适中即可。
2.针对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教学中技巧难度的处理。教育师范专业所设立的舞蹈课在内容上与传统意义上的舞蹈训练存在差别,在要求上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样可以针对性的减少类似软开度、控制力等基础性技巧舞蹈训练,还可以适当降低弹跳、软度及开度等方面的难度要求,尽可能避免部分弹跳转翻等生理性因素的局限性,另外可以在舞蹈训练时,增加部分现代舞蹈的训练方式及措施,实现单一向复杂、分解到综合的练习,还可以促使学生肢体及动作不断向协调及灵活的方向发展。
3.针对生源基础,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当前教育师范生部分学生年龄较小,在身体条件方面占据重要优势,还具备较好的想象力及理解力。但是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所以,由于生源的舞蹈水平不高,会直接对最终的舞蹈教学水平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提高生源整体水平,以提升当前教育师范生舞蹈整体综合素质。
二、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
1.构建良好身体素质,提升舞蹈能力。舞蹈模仿是学习舞蹈的一项重要课程,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不会判断会思考教师教授的内容是否正确,而会直接无意识产生模仿、观察的想法。因此实际舞蹈课程教授过程中,基于实际舞蹈规律及接受能力,在基础训练的帮助下,构建较为完善的身体综合素质。
2.拓展视野,促使舞蹈能力得到提升。随着教育师范生不断地学习,自身的舞蹈视野得到提升,对舞蹈及有感知识进行提升,在实现文化素质提升的同时,还能够不断了解并熟悉众多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需要广泛的知识面,不过在知识深入程度方面的要求并不高。此外,需要避免过度重视课堂训练,忽略课后舞蹈笔记这一行为的重要性。
3.明确舞蹈在高校教育师范生中的重要性。在教育师范生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培训措施,针对性激发师范生对生活、舞蹈教育事业、祖国以及大自然的热爱,在全面提升自身思想素质的前提,舞蹈也能够对人体动作进行组织、提取以及艺术性加工等,从而对当前的社会生活或是思想感情进行针对性的表现。就舞蹈自身而言,本就具备抒情这一重要特征,人们在正常生活过程中,当你无法从文字或是语言中了解一个人所蕴含或是想要表达的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动作以及姿态实现想法的展现。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抒情特性,人类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其舞蹈作品就具备的生命力,更加生动、鲜明。
三、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1.提升对教育对象的了解程度。了解教育对象,需要针对性了解心理及生理特征,还要针对自己掌握对象实际动作发展说。如针对卫生学了解少儿期是人体生理方面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其骨骼非常软,也易发生变形;随后从上述内容中可以针对性了解到,舞蹈在音乐选择上追求节奏性与欢快性。设计动作需要充分了解教育对象实际生理发育等多方面因素。
2.强化舞蹈的生活性。生活是艺术具备活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所有舞蹈形象与作品的出现都来源于生活。通过日常生活、学习中细致性的观察,从而获得大量的生活实践,并经由科学的分析及理解行为,从中获取部分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针对生活实践提炼出来的动作及真实的情感,随后编创出能够感动人心的舞蹈作品。
3.全面提升舞蹈专业综合素质。舞蹈可以看作是一个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不单从人体动作这一方面,音乐、服装、道具等对舞蹈表演的最终呈现都具备重要意义。舞蹈创编人员首先需要具备优质化乐感,也就是在音乐方面的理解。此外,需要适当了解服装、灯光等基础性使用,方便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综合的思考,最后需要了解舞蹈表演中服装所产生的辅助性作用。综上所述,作为高校教育师范生,也就是未来艺术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与时代接轨的同时,要具备针对性的奉献精神。在教导学生学习舞蹈时,需要促使学生始终处于愉悦状态,从而推进当前舞蹈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作者:沈琬茹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屹.浅谈教、学、创合一的教学模式——以舞蹈教学为例[j].郑州师范教育,2016
高校舞蹈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新文科背景;高校;舞蹈类;公共艺术教育
新文科属于国家实现现代化教育和高等教育强国而提出的建设学科之一,其与“新农科、新医科、新工科”占据同等地位。针对新文科建设内涵,众多研究人员在多角度下对其价值和导向性做出解读,其中有学者认为新文科所指向的是要将中国魅力、中国价值充分弘扬。近年来,大部分高校相继开设了舞蹈专业,甚至把该内容纳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构成,从艺术本质讲,舞蹈其具有较强的审美功能,在高校教育中对其进行推广不仅可使大学生群体综合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也可进一步优化其艺术鉴赏力,因此各院校及教师应对该课程加以重视,不断优化其教学模式和内容,以促使其教育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发挥。
一、高校舞蹈类公共艺术教育实施重要性
(一)可强化学生艺术素养与身体素质
从课程角度分析,舞蹈类公共艺术课程,其与音乐课程不同,音乐所注重的听觉艺术,而舞蹈更多的是为人带来美的享受,舞蹈本身动态性极强,通过合理的创作可将人体主观情感在肢体动作上完美呈现。而通过持续性学习舞蹈类艺术课程,大学生可直观感受到身体各机能的变化,尤其是舞蹈中通常包含延伸、跳跃以及静态造型等不同动作,并且在节奏变化、高低空间配合下,想要高质量完成一套动作,需要学生群体反复练习方能达到标准。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大学生精神意志和身体素质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同时对其艺术素养提升也有极大促进作用。以创作类舞蹈实践课程为例,通过实践课程的开展以上教育优势也可进一步提升。高校开展舞蹈类的公共课程,并非是为培养专业化的舞蹈人才,其目的只是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优化学生主体综合能力[1]。而教师通过结合学生发展实情针对性开展教学指导可为大学生群体带来更多创新观点,并且这种启发性作用毫无功利性。学生通过模仿教师、自行尝试舞蹈创作、加入舞蹈思想、完成最终作品的一套学习流程,其对舞蹈艺术认知会更加深刻,这种主观上认知并非由教师传授,而是通过自主创造活动所获得。该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可依据自身喜好选择舞蹈动作素材,并且也可按照创作主题与情绪进行艺术编创,由此获取的课程作品对学生来讲十分珍贵,其不仅可以充分体会舞蹈艺术感染力,同时对于舞蹈类理论课程学习也会更加投入。
(二)是各高校落实美育的关键构成部分
在新文科背景下,各高校应立足于该项建设任务要求为中国培养更多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综合素质过硬的社会人才,而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与推广是强化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公共艺术教育所强调的是全面落实美育,而舞蹈类艺术课程则是美育实施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各高校对舞蹈类课程重视愈发升高,其原因是该类课程对于增强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有重要引导作用。仍以舞蹈创作为例,该课程作为舞蹈类公共课程的构成内容,其在教学时可通过肢体探索等环节有效锻炼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而学生通过学习不同肢体动作也能重新了解和发现自身优点和长处。除此之外,舞蹈类公共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其将联想、思维、身体等多方面充分结合,属于一门综合训练课程,所以通过对该类课程的深入学习,大学生群体身心皆能更好发展。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舞蹈类公共艺术教育开展原则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等教育院校在开展舞蹈类公共课程时,需明确该部分学生与专业舞蹈生不同,所以在面对非专业学生群体时一定要对其差异性充分了解,并且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时也应以此为前提。课前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学习程度以及学习期望展开调查,在全面了解后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案,在保证教学进度和质量的同时将以往单一性教学路线转变为双线同时进行。例如,在教学舞蹈单一造型时,教师要求将时、空、力的发展变化加入,此时学习能力较强、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大学生能够快速理解该知识,并迅速投入动作变化学习,反之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磨合。
(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高校教育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如何能够在舞蹈类公共课程中将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全面激发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学实施中,若想通过《舞蹈鉴赏》以及舞蹈创作等课程将学生学习自主性调动,教师应注重学生个性化挖掘,如此使学生思维不会受到过多局限[2]。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转变自身专业性教学框架,尤其是针对肢体动作等实践类课程,“教学示范”的合理度应严格把握,一旦出现学生难以理解的情况,教师应善于转变思路,尝试由学生进行教学示范,该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手把手指导,通过结合学生肢体动作摆放展开教学讲解,尽量在课堂上以“学生对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在后续的舞蹈创作实践中,为激发大学生对舞蹈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也应深入挖掘学生心中想要体现的舞蹈思想,在肯定其表现力的同时适当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高校舞蹈类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现存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且校园中舞蹈也一直承担着重要角色,在教育部所颁布的课程指导方案中特别强调,各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创造教育条件、科学设置艺术教育课程,以此将公共艺术教育作用充分发挥。但目前通过调查后发现,仍有部分因素严重制约着舞蹈类公共课程的实施效果:首先是对于舞蹈艺术高校管理者并未给予高度重视,部分学校在开展该类艺术课程时并非设置舞蹈教研室,尤其是理工类院校对于艺术教育实施忽略现象更为严重;其次,高校内大学生主体艺术基础应进一步提升,因部分地区中小学并未将舞蹈作为重要课程,从而导致高校内大多数学生并未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过系统化的舞蹈教学,所以其个体舞蹈能力不足,而在面对舞蹈类公共课程时也难以短时间提高自身能力,因此该类课程引导作用无法彻底发挥;第三,教师力量及教学氛围也应进行优化,目前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中舞蹈专业教师欠缺,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第四,教学方式和活动也应不断创新,要做到多样化、互动化发展,为使高校所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中舞蹈课程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教师应该不断结合学生兴趣及需求构建全新教学模式,实际却是当前部分教师所选择的舞蹈形式过于单一,不仅难以激发学习参与兴趣,同时对其综合能力提升也十分不利[3]。最后,各院校应保证公共艺术教育资金充足,通过资料显示,各高等教育在自然科学层面上投入的经费数量庞大,反之在艺术教育上投入十分有限。因此,院校应明确资金保证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只有在艺术教育上投入充足的资金和人力才能保证舞蹈类公共课程教学价值彻底发挥。
四、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舞蹈类公共艺术教育改革路径
(一)增强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保证,因此在开展舞蹈类公共课程教育时教师应将激发大学生主体兴趣作为首要任务,首先教师可利用新颖、精简且带有较强启发性的课程导语,以此将舞蹈教学难点和重点加以体现,该方式是引导学生进入舞蹈教学活动与内容的重要行为方式。教学前,教师可结合所要讲解的舞蹈内容设置艺术导语,全面激发学生情感和认知兴趣,引导其思维发散,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这是实现艺术效应的关键所在。只有紧抓学生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并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理想状态。其次,教师也可优化教学方法,增加教学趣味性,以往进行舞蹈公共课教学时,通常教师会遵循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展开。例如,各关节的灵活性练习,包括脚的位置训练等活动皆具有一定科学性,但若一味要求高校非专业大学生按照舞蹈演员一样进行单一训练,其只会认为训练难度过高,过程枯燥,长时间影响下必然会对该课程丧失学习兴趣。在新文科背景下,对于课程教学优化教师应明确所谓学习兴趣指向的是一种意识倾向现象,更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对于舞蹈课来讲,部分教师认为艺术课本身则带有较强趣味性,因此无需花费过多时间激发学生兴趣,但事实并非如此,少数学生因自身能力不足等因素在面对舞蹈课时会呈现较强抵触心理,而针对这部分学生应着重突出舞蹈课趣味性特征[4]。例如,教师可以以群体游戏的方式进行肢体教学,“木头人”这一游戏大多数学生皆有参与经验,所以教师不需讲解过多游戏流程,但特别要求游戏中一旦数到三,参与游戏的学生要立即摆出舞蹈动作,不可有任何摇晃,且该动作摆放要标准,一旦失误重新来过。通过该方式不仅可提高大学生教学活动参与动力,同时也可在游戏中由教师逐一纠正其肢体动作,提高舞蹈掌握精准度。
(二)完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及评价体系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具有受益学生多、辐射面积大等诸多优势,所以课程设置时各院校可对舞蹈类选修课类别加以丰富,通过基础授课这种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舞蹈教学,提高其教育影响力。以舞蹈实践、舞蹈欣赏两类课程设置为例,各院校可结合当前大学生喜爱度较高的瑜伽和现代舞实施教学,通过该方式为学生提供舞蹈学习和实践的广阔平台。此外,针对西方舞蹈欣赏的课程教学,可尝试以双语教学的方式完成,如此既可提高其艺术素养,同时也可让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显著增长。美国高校中,舞蹈教育发展已十分迅速,其教学内容通常包含大众舞蹈教育、专业舞蹈教育,以及与舞蹈相关的艺术文化教育等诸多内容,并且美国高校也逐渐打破单一化人才培育模式,其更注重培养多学科交叉的专业人才,而这与中国所提出的新文科建设要求高度契合,所以中国高等院校在围绕舞蹈公共课进行教学创新时可立足自身发展不断学习先进经验。
(三)优化课程内容,加强理论实践结合
以往的舞蹈类公共课开展教师更为注重理论课教学,如在进行舞蹈鉴赏课时通常教师会选择经典舞蹈作品,在带领学生观看作品的同时讲解整个作品内容、背景以及内涵精神,反而是对学生意见了解等方面涉及较少。为改善此问题,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应对理论、实践结合加以重视,首先理论知识学习,对于从未深入接触过舞蹈艺术的非专业学生来讲,课前教师应对舞蹈艺术概述进行分析,并通过引导其了解舞蹈种类、艺术特征、动作美学规范、表现形式以及结合舞蹈作品案例等方面促使其欣赏思路能够得到有效拓展的同时对基础舞蹈审美知识也能充分掌握。其次,突出视听觉感受,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观看”属于舞蹈鉴赏基础条件,但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鉴赏和审美能力,教师需要求学生学会用耳听、用心看,教学时,教师可选择更多优秀舞蹈作品面对学生能逐一讲解、感受、体验和进行评价,而并非仅是让学生对舞蹈演员的动作、服装和表演技巧进行欣赏,教师应做到将舞蹈表现手法、创作思想无意识渗透在课程讲解中,并要让学生由此体会审美享受过程。以《雀之灵》为例,该作品鉴赏时教师应着重表明舞蹈家是利用肢体语言在对孔雀形态进行模仿,并且也可尝试将《碧波孔雀》与《雀之灵》进行对比展开教学,尽管两个作品性质相似,但其动作词汇编创、舞蹈表现手法、舞蹈风格等有极大差异,所以视觉冲击和感受也有明显不同。教学结束后,为突出实践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基础动作和手型进行尝试,通过音乐的配合,随着节奏变化让学生亲自感受孔雀舞的律动和舞蹈风格,由此也可更深层的感受舞蹈魅力。综上所述,在新文科背景下,舞蹈类公共课程可使大学生艺术素养及综合能力大幅提升,因此教师应通过增强教学趣味性,完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及评价体系,优化课程内容等多种方式促使该项课程教学价值能够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侯清睿.基于新媒体背景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2022(02):41-42.
[2]李晖.“互联网 ”时代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j].大观(论坛),2021(12):148-149.
[3]王文举,沈小静,张建宝.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三重检视[j].中国高等教育,2021(z3):30-32.
- 上一篇:社区宣传文化范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 2023-05-12 08:42:08
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分析 2023-05-12 08:35:14
新时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 2023-03-30 14:54:54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社团思想教育 2023-03-30 14:45:44
高校财务队伍建设探讨 2023-03-20 09:38:33
微信公众号在高校学工管理中的运用 2023-02-15 09: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