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8 14:13:36

思想道德论文

思想道德论文篇1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此,从当今新的历史时代出发认真总结、研究中国古代道德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推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哪些美德?这是我们在讨论此问题时首先应当明确的。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东西,就道德内容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其中强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了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另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谦让、懂礼貌等等。这种谦和、善良的人伦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待人处世、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提倡的。

第二,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对己严、对人宽一直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事情没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原因。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苛求于人。传统道德观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今天,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提倡要敢于表现自己参与竞争,这种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还需要不需要呢?我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还有它特殊的意义。我们讲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倾轧,在竞争中更需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宽阔,能与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爱,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强调为人要正直,面对邪恶要刚直不阿,敢于主持正义,宁愿直死,不可曲生。做人要有骨气,“在上不骄、在下不谄”、要洁身自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另外强调做人要知荣辱,懂得自尊自爱“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这种自尊自爱、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进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懂得自尊自爱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与西方人本主义道德观相比,中国传统道德观更注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强调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以“为国为民献身为荣”,在生死观上强调要能做到“舍生取义”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壮烈。“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表达了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在祖国危难关头,民族英雄们所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之情。尽管在封建社会中,这种以公为先的思想通常与忠君相联系,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论,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牺牲精神、高度的民族责任感,还是我们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发扬光大。

此外,在传统道德中,还有一些。如:教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好学,自强自勉,以及劳动人民在长期艰苦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中形成的吃苦耐劳、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性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何将这些传统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课中,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放异彩?我认为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关系。

我们经常强调在思想品德课中要继承传统美德,也要体现时代精神。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谈继承,应立足于当今时代,从当今时代的要求出发对传统道德进行筛选、创新、改造,使之成为新时代道德文明的一部分;谈到时代精神也离不开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因为任何一种新的道德观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不仅依赖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对原有道德的扬弃,新的道德观念是在对旧道德的更新改造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的再认识。

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每一道德观都以一定时代为基础,即使是带有人类道德共性的传统美德,人们对它的认识层次也因时代的不同存在差异。

如,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美德。这些美德在任何时代都是应当提倡的,但今天讲与过去讲,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样的。过去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更注重于物质上的节约,生活上的俭朴和在贫困艰苦条件下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是劳动人民对劳动成果和艰苦的劳动环境所持的一种朴素的情感和态度。今天,生活条件改善了,特别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们已经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我们还抱着原来的观点教育学生显然不行,那么,我们还要不要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呢?当然要。艰苦朴素、艰苦奋斗不仅是人对劳动成果、物质条件的态度,同时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追求,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费,以能吃能花为美,还是以节俭为荣;是贪图安逸、追求享受,还是艰苦奋斗,反映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今天,我们进行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教育,应从现实社会出发,着眼于培养学生以简朴为荣,肯于吃苦,勇于奋斗的良好品质和道德风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认识水平上。

再如,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着像中华民族这样浓厚的爱国情感。然而,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和长期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爱国情感又具有狭隘性和封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认识祖国方面曾经表现出的夜郎自大的倾向,单纯强调祖国的繁荣富强,缺少忧患意识的培养;另外,过分强调爱国不离本土,简单地把是否留在国内作为衡量爱国与否的标准等等,从而造成教育上的片面性。今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要在世界大背景下让学生认识祖国,既要看到祖国建设的兴旺发达,又要看到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感。

另外,如宽厚、谦让、谦虚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封建社会里,又与忍让、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孤高自傲等消极的人生态度相联系。

所以,在谈到继承传统美德时,应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进行再认识,使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的要求,反映新时代的风貌。

(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道德文化遗产,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对道德文化遗产进行更新改造,为现实服务。

传统的道德文化遗产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们流传千百年,至今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对这些传统道德文化遗产,应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进行更新、改造,赋与新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优秀的传统篇,如优秀的传统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纳入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目前,我们教材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来了”、“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谚语,但随意性较大。我认为,对优秀的传统篇应有一总体考虑,对其中代表中国道德的精华、具有流传价值又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应有意识、有重点地吸收到教材中,使这些传世佳作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品德课教材风格。

有些传统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会中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伦理观的核心,体现着封建的宗法依附关系。特别是“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说教,是我们今天应屏弃的,但其中赡养父母、尊敬父母等观念还是要提倡的。对类似这样的传统道德,我们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说教,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反映时代要求的新道德。

另外,古代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我们也可以考虑借鉴。如《增广贤文》,将各时代和当时社会广为流传的格言、谚语,用依韵归类的方法编排成文,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咏诵和记忆;再如《三字经》,将道德要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编成顺口溜。学生在读诵中记住了这些故事和要求,数年后,一想起“三字经”,就能回忆出故事的内容及所讲的道理。儿童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在这时给他们一些至理名言,让他们记忆、背诵,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当然,我们不能照搬古时的方法,它们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我们还应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编出具有时代风格的新篇。

(三)在克服传统道德观中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不断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

当我们谈到继承时,也应看到传统道德中存在着的不可低估的消极因素。它不仅根深蒂固地积淀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

如封建的家庭依附观念对现代孩子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和独立意识的欠缺;再如,长期存在于没落封建统治者中的摆阔气、讲排场的风气,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有反映,由此造成一部分学生道德观念的混淆,以显阔、出手大方为美;另外,在传统观念中存在着的保守性、封闭性,造成我们民族长期以来求稳求安、墨守成规、满足现状的心理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现代的青少年一代。

思想道德论文篇2

所谓“内适性”,是指个体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需求性和个体享用性,即个体通过思想道德修养满足自身道德完善与人格修塑的需求,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获得道德审美感和享受感。时至今日,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仍未脱离“灌输”的窠臼。我们一直在单方面强调通过灌输式教育“提高认识水平”,把思想政治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着眼点主要在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外适性”。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教育追求与教育效果实际上背道而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悉尼•乔拉德认为“人类对自我完善的追求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历史。”“人类有能力在善行和德性方面超越现存的状态”。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从人性的角度看,人只要活着就总是在追求不断地超越现存状态,超越物质与精神的历史局限性,不断更新,不断创造,不断地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个体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道德发展、人格完善,实现道德境界升华及汲取道德智慧的内在需求,具有获得道德审美感及精神享受的心理需求。人是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宰者,“人一生的活动,就个体而言,可以认为主要是在追求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努力创生“超生命的生命”,追求一种超越生命存在的不朽的、崇高的、无限的生活。同时,“观察自己,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应着眼于学生道德发展的这种“内适性”要求,紧扣时代脉搏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以新鲜、生动、切合实际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帮助大学生拓展视野,丰富心灵,解除困惑,最终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和精神的超越。

二、激发受教育者追求个人发展、创造生命价值的主动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从广义上讲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他还说:“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更高的能力,积极唤起他们的主动行为,以便使他们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使他们能够独立自主。用形式教育的观点来说这就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一个懂得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性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育的主人”。现实中,中学阶段的教育围绕高考进行,哪个学生有望升学就重视哪个学生,哪个教师能提高升学率就选派哪个教师。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得不到培养和开发,内蕴于青少年身上的发现、探索和批判精神也受到严重压抑。“应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都要体现这一价值”。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可能,但也有了更多的挑战与风险。这就需要人能够主动设计和反思自我的发展过程,具有释放生命潜能的发展能力,具有追求自我发展、把握自我命运的意志。马克思说:“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是能使自己获得新生命的生命体,是要求不断发展、不断超越的生命存在。应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上,总结前人先进思想的精华,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充分发挥其拓展心灵的重要作用。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走出小我,走进视域宽广的大世界。激发他们树雄心,立大志,在人生实践中磨炼意志,敢于挑战陈规陋习;敢于同自己的惰性、脆弱、怯懦斗争;热忱追求为人类谋福祉的目标,在人生奋斗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生命在自然的范围以内生存的意义主要表现为维持和延续‘生命’自身的存在…人也属于生命存在,人作为生命最高形式的意义就在于,人是生命却超越了生命的局限,人走出动物家族,也就超脱了单纯生命自身的循环…跳出生命的循环圈,这是人的解放,也是生命的解放”。同样为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境界,有真正的人,也有“人形动物”的人———道德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提升做人的标尺,主动追求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哲学家认为,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生命体,人除自身的肉体生命外,还有一个“第二生命”,表现为具有个性人格特征的“自我”。“第二生命”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具有自由本性的“类生命”,譬如人的社会生命、事业生命、文化生命等。对于人来说,“第二生命”体现了人的内在价值,体现了人生存的意义。因此,人更看重这一无形的存在。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努力追求第二生命的价值,努力掌握科学理论和投身社会实践,深刻认识自然界、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拨开名利、金钱、享乐的迷雾,自觉地将个人有限的生命融入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事业中去,使自己的第二生命日益蓬勃兴盛。

三、以诗化语言运用于教学,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作为知识传授的一部分被纳入教学体系,强调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甚至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德育的计划性、目的性取代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否定了道德的动态生成性,把教化之道变成了传授之学。在语言的运用上,大多使用概念化、学术式的理性语言。这种言说方式使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弱化了感染力,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由是观之,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应抛弃那些僵化、刻板的理性语言,代之以生动活泼、富于艺术感染力的诗化语言。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诗化语言,至少有下述积极意义。可以增强教育的说服力。艺术本于真,诗化语言强化了教育的理论力量。有学者曾这样诠释“理想”:“理想是人对未来生活的赤诚寄托和对生命价值的超现实追求,是行动着的肉体生命之精神支柱与向导。崇高的理想,能使人在艰辛的求学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一种高昂伟岸、永不气馁的精神状态,使之于平淡的生活中呈现出恢宏,于坎坷的磨难中展示出豪迈”。他用诗一样的语言解释了理想的涵义,铿锵的话语,澎湃的激情,使人深受感染,也更深刻的领悟到理想的精神实质。再如宣讲爱国主义精神,可引仁人志士的诗句。秋瑾有诗:“浊酒不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诗句令我们感怀当年仁人志士报效国家、抛洒热血的壮举,以及他们救国救民、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以此能够激励学生萌发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诗化语言不落窠臼,富于创新色彩。艺术源于创新,诗化语言一改往日思想道德教育中冗长、套话连篇的语言风格,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并以清新、浪漫的语言加以表述和展现。如明代吕坤《语》:“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再如南宋文天祥诗“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南宋郑思肖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愿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些诗句让学生看到多姿多彩的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似春风细雨浸润心灵,启迪他们去追求善的人格、美的人生。诗化语言展现了德育的超越。诗化语言以其澎湃的激情,唯美的韵律,浪漫的色彩,为我们展示着美好的新生活,这种言说方式更能激发学生改变现状、改变自身的热望。《省心短语》:“高尚之士,不以名位为光宠;忠正之士,不以穷达易志操”。陶渊明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陆游的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些诗言辞优美,含义深刻,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引导价值。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成为道德楷模

有学者认为,在探索提高德育实效的前提下,如果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在大学里存在着商业化、官僚化和技术化倾向的现实面前,教师自身素质又如何呢?“教师有何资格使学生成为理想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仅是道德规范的传播者,更应是道德准则的践行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应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他应在言谈举止中展现出人格魅力,在人生追寻中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唯有如此,方能在教育实践中进入理想境界———“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笔者认为,德育教师应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素养。

首先,注重加强对德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德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使学生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富有美德的人,而非让他们背诵一些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为此,应加强教育的现实针对性,熟悉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生存状态,理解他们的追求。要发挥拓展学生心灵的作用,教师必须躬下身来,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帮助解决求学中遇到的困难。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灌输理想的实践活动,引导追求超越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有那种关注实现人类的最佳状态,蕴涵着对生活和生命美好追求的,不与现实相妥协的德育才能解除魔咒,使人获得心灵的自由”。一部人类发展史铭刻着人类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足迹。德育教师应把引导学生获得建设幸福生活的手段,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自己的理想,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再次,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德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追求科学的导行者,探索真理的引路人。因此,应当坚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之准则,追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境界。同时,做到爱国敬业,率先垂范;诚信友善,以身作则;对待学生满腔热忱,把职业信仰置于崇高的位置,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追求教育的最佳境界。

思想道德论文篇3

中国主要思想家对全人教育的认识其实并非全人教育在西方的历史长河中产生深远影响,遥远的东方,中国传统哲学中对教育的界定在某些方面和西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一些教育思想家的观点中也渗透着全人教育的理念。例如《论语·宪问》中孔子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的“为己”就是说学习是为了彰显人的自身价值,而“为人”则是说要迎合他人或外物而学习,体现了全人教育理念中所说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孟子“大丈夫”的道德人才思想等,都可以看出先秦哲学家的教育观都重在培养完整的人格,这与古希腊的教育十分相似,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全人教育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也正因如此,学术界对于全人教育的定义至今仍无定论。简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2民办高校实施全人教育的原因

2.1目前民办高校的发展陷入困境

近两年,公办高校连续扩招,民办高校发展迅速,这使得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中日益突出。对于民办高校来说,生源就是生命,所以很多高校把每年6月份招生工作看作是重中之重。进入6月份,各高校进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校师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投入到这场紧张的生源大战之中。其次就是就业问题。在民办高校学生中有这样一种理论“,毕业等于失业,读书无用,随便念念”。这更加剧了民办高校教师授课的困难,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思想,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2.2全人教育和素质教育充斥着民办高校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成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思想源头。但提起素质教育落实难,人人都有一肚子苦水。有专家形象地用“家长焦虑、学生郁闷、教师困惑、社会迷茫”,来形容人们的纠结与无奈。如此这般,就陷入一个素质教育人人期待、却人人无力,应试教育人人声讨、却人人助推的“僵局”。民办高校的学生基本都是在“大浪淘金之后被筛掉的”、“过百万人的独木桥时被摔下来”的学生,成绩不是他们的优势,但除成绩之外的能力和才华是不可否认的。所以要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在素质教育推行困难的当下,要将全人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效结合起来,相互融通与借鉴,走出一条适合民办高校发展与前进的道路。

2.3台湾地区全人教育的影响

90年代中期,台湾以“全人教育、温馨校园、终身学习”定位为教育主轴开始,全人教育理念逐渐为台湾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接受,并日益成为台湾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很荣幸西安培华学院的教师在2014年7月赴台湾中原大学学习考察,体会真正意义上的健全人格教育。这一系列的交流与活动已经证明,民办高校实施全人教育势在必行。

3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

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由于课程性质主要以原理、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为主,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基本属于“灌输式”教学,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为主,注重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时基本抱以考试不挂科的心态来课堂学习,完全不理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用意。面对以上问题,西安培华学院针对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特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这门课的基础上自编了一个教材《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之路》,此书是一本解决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迅速转变学习思想,端正学习态度,学会做人、做事,正确处理学业、生命、爱情和就业等关系的教科书。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期望值并不高。

4对全人教育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实施中的几点思考

4.1投其所好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95后,个性更加明显,对这个社会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上《思修》时如果一味地去灌输一些和他们性格不符或是让他们感到思想和知识,那么这门课是失败的。必须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知道老师懂我,理解我,这样才能让学生跟着老师走。所以在前几次课堂上笔者会尽可能地让学生说话,让他们谈上大学的感受,让他们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了解他们的喜好,然后再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去备课,找资料,之后在课堂上以一种互相学习的精神去探讨存在的问题。这样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学生与教师之间从而建立起一种开放而平等的学习群落。

4.2细心观察

《思修》是每个大学生必修之课,无关乎专业、无关乎文理。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你的授课对象可能是文科生,也可能是工科生,那么你的授课内容也要随对象的改变而做出相应地调整。对于工科生来说,授课中多涉及一些情感、直觉、审美和精神潜能开发的内容;对于文科生来说,多涉及一些开发人的智力、培养数学兴趣和增强逻辑思维的知识、提高其创造力。

4.3重点实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授课之后,教师就可以大致把握授课对象呈现出的特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点实验。在授课一个多月后,笔者选择了两个班级做了一个实验,给她们一个月的时间,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次作业,作业的形式不限,但作业的内容要涉及《思修》课本中所讲的章节,并且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谈你学到的感想,二是谈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这个作业可以考察学生动手、动脑、知识、创新各个方面,同时还可以考察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学生是花了时间和精力在这次作业上的,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多媒体、微电影、书册等等,同时也写出学生对这门课和对老师的感受,这对笔者今后的授课是一份巨大的财富。

4.4变革标准化考试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学生对其期末考试通常会寄托在老师最后一节课划的考试范围上,或是将其他同学整理出来的考试资料倒背如流,所以在考场上小抄、作弊经常可见,分数完全考察不了大学生的学习程度,反倒是一种学识标准的沦丧。因此我们变革这种标准化的考试,以全人教育的理念从其他角度、其他形式去检验学生的知识,考察学生的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全人”,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4.5加速教师成长

全人教育虽然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但其实真正受益的还有教师。在没有全人教育理念渗透时,教师的备课很局限,方式很统一,知识宽度仅限于某个专业领域。这就需要促进教师全方面的发展自己,拓宽自己的学识领域,跨学科的学习和整合知识,提高自己的创造力,使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这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

5小结

思想道德论文篇4

一、儒、道、佛心性道德思想的异同与融通

1.儒家:孝悌人伦、仁义为教、道德创性(仁)

儒家强调“孝悌人伦”,“孝”其实是对于我们生命根源的一个崇敬;而所谓“悌”,其实是顺着那个同样生命根源而来的一个横面展开。在华人文化传统,儒家讲“孝悌”,通过“孝、悌”而讲“仁、义”。仁,在孟子书里面讲:“仁者,事亲是也;义者,敬长是也。”仁义其实是从孝悌转过来的。当我们讲“孝悌”的时候,是落在一个“血缘性的自然联结”里,这血缘的自然联结的方式,也就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而通过孝悌讲“仁义”的时候,就由“血缘性的自然联结”转到了“人格性的道德联结”。“仁”强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一种真实的互动感通;而这种真实的互动感通从哪里来呢?是从家庭中对于自己生命根源的一种崇敬所引发出来的。“义”指的是在这社会上的一个客观的形式法则,而这客观的法则从哪里来呢?是从家庭中由“敬长”学来的。

“仁”和“义”就道德来讲,他的概念就比“孝”和“悌”更高一层,“孝”、“悌”可以把他当成一个道德的德目,而“仁”、“义”则从这个道德德目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他可以一直往上升,升到最后是一个对于善的追求。顺着孝悌人伦关系所形成的一种客观的法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义”。所以从孝悌到仁义,是放在一个人最自然的亲情脉络里头,一步一步展开——由家庭进而跨入到社会。

儒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回溯到那个宇宙造化之源,所以他进一步谈“道德的创生”,“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里所说宇宙造化的源头,是一个价值的源头,就儒学而言,宇宙论、道德哲学,两者是连在一块说的。

儒家认为,人活在这世间,家庭是他最基本的生活场域。从家庭里头开始伸展,人活着,他不是一个“个人”,人活着就是放在家庭的脉络里,自然而然地去理解、诠释与体会,在这过程中参与促成,别人帮助你,你也帮助别人。在整个华人文化传统提这个问题时,一定是不离家庭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育就在家庭,我们现在的教育之所以不好,家庭教育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我常提“教育三要素”,好像植物成长三要素“阳光、空气、水”,“阳光”是家庭教育,“空气”是社会教育,“水”是学校教育。没有阳光,没有空气,猛灌水,根就烂了,这里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儒家强调家庭这个脉络,“人”的概念是放在一个网络里面,是放在一个可以yīn@②yūn@③调节生长的脉络下来看待你自己。“自我”的概念不能与外在事物分离开来,不能先把自己孤立起来作为一个认知主体去认识这个世界;而是人和家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互动的关联,生命的互动关联。我从这样的一个场域来说明自我,可见华人的“自我”概念,与西方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的“自我”概念有很大不同。

这就牵涉到当我们展开心理辅导的时候,自我如何安顿的问题。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来安顿自己,就儒学来讲,有几个层次来安顿自己,从家庭的脉络,亲情的脉络,跨出去在社会里头,仁跟义,人跟人,社会跟社会之间的互动感通。社会上人跟人之间的一种忠诚与信义的关系,这样形成一种新的朋友群。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是,儒家认为人跟天地造化亦有一种冥契的关系。所谓“默契道妙”,就是宇宙造化之源,跟我们内在的心性,两者有一种同一性,所以只要我们做深刻的内省活动,就可以企及那个宇宙造化之奥妙。

因此,儒学由几个层次来安顿自己:从家庭到社会,到宇宙造化之源。当然,儒学还有一个“生命资源”是来自于整个历史记载所形成的典型。所谓“古道照颜色,典型在夙昔”,而这些典型通过一大套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成为一整套文化教养,成为我们这个族群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资产。儒家将之落实,而形成一套统系,把宇宙造化之源的那个价值本性跟整个人的传递连在一块,名其为“道统”。

“道统说”对于儒学来讲,是一个历史的根源性力量。至于溯及到宇宙造化之源,谈到天理,谈到天道,谈到天命,那是一个宇宙造化之源的奥秘,是一个神秘的力量。另外回溯到自己内在的良知本心,以良知本心来说,这是内在心灵的力量,从而在心灵的力量,到历史道统的力量,到宇宙造化之源的力量。“天道论”、“道统论”、“良知学”,这三者是儒学所不能或缺的三个面向,它们构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整体。认为人活着,是活在世间的实存脉络之中。当他们谈到自己时,一定放在这样三个脉络里面,要问是否对得起天理、良心、古圣先哲;并且把古圣先哲连着自己的列祖列宗说,还有整个历史哲学的一个道统,这种思维向度会促使个体在思考问题时更为深思熟虑,人生在世,就要担当社会责任,如此才能获得生命的意义。当然,如果没处理好,也可能会被层层罗网束缚。

2.道家:尊道贵德、兹俭虚静、自然无为(慈)

道家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跟儒学显然不太一样。儒家将人放在血缘性的纵贯轴里,一谈就谈五伦,后来又在帝王专制时代谈三纲。道家认为儒家太繁文缛节,故认为要回溯到真正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宇宙造化之源,就是大自然。道家认为人应该回溯到这个源头。回溯到整个自然的场域里,把人在那里放开,人不必被太多语言文字符合系统所形成的文明所限制,因为文明造成另外新的遮蔽,造成文蔽,所以应该把文蔽解开,放在大自然里。大自然里反而有一个“自然之明”存在。所以人的问题常常是因为人文这个“文”太过而造成的麻烦,所以必须把这个文饰所造成的异化、疏离、遮蔽解开,让人回返到原先自然无为的状态,一个自发的、和谐的秩序。

道家认为,天地人我万物所形成的这个场域本身就拥有一个自发和谐的次序,人不应去破坏这个次序,而应该去参与促成这个自发和谐的次序。我们从《庄子·逍遥游》中许由与尧的对话可以看出,道家强调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在世间建构什么伟大,而应该是放到这个自然里头去求,去跟自然浑而为一,很真实诚恳地活着。

老子强调“尊道而贵德”,这里所强调的“道德”其实就是“自然的生长”。“道生之,德畜之”,“道”就是总体的根源;“德”就是内在的本性。道是总体,而回溯到自然上谈,也就是自然大道、自然的总体。“道德”就是天真的本性回到自然的大道,而且人人都有天真的本性,如果我们的整体根源调理得良好,那么每个人内在的本性就自然获得良好生长。

儒家非常强调“自觉”的重要性,而道家则强调自然和谐所隐含的一个调节性力量。举个例子,儒家可能一直强调你必须要反躬自省,你要做一个具有自由意识的自律人;而道家则言,你如果活在一个场域之中,这个场域是隐含着一个自发的和谐秩序,恰当地面对这个秩序,与之浑而为一,你的生命就在这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里得以安顿。道家着重的是人的生命的真实生长,是从整个场域去思考的,认为万物的存在都是人们经由一个话语系统去制定以后所形成的存在。任何存在都经由人们话语系统的介入,经由一种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之后,使得对象成为决定的一个定象。在这过程之前,对象都应该跟我们的生命浑而为一,都是无分别的,归本于无的状态。道家认为,人间的美丑善恶是非等一切价值判断,都是人们通过一套话语系统去论定,而在还没有论定以前,通通可以把他解开,还归到一种存在的真实。

道家强调把那个名取消掉,回溯到地个真实,而儒家是要审定那个名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经由正名的活动去求那个实,即“正名以求实”;而道家是“去名以就实”,去除名而回溯到实本身。道家认为最真实具体的东西来自于我们生命内在,而不是一种外在符号系统介入的论定,所以道家强调场域的思考。

所以道家思考问题用negative的思考,否定性思考、负面的思考,回答问题、思考问题,道家不一定是vertical,而是horizontal,是平面的,水平性的思考,他很清楚你所给出的问题只是一个向度,而关联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向度,所以道可能不被你给出的问题所限制。这一智慧非常重要,若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上是很受用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为别人所给的问题限制住了,但道家就不这样,他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而不会被现实既有话语系统所形成的那个价值论断限制住,他跨出去了。道家认为,惟有正视最真实的存在状况,从这里作为整个生命起点,这叫做“认命”的哲学。在道家思考里面,认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认命才能够再造新命”。认命不是消极,认命是比抗命还来得积极。华人几千年来受了许多苦难,但有道家这样的一个思考,就能给人以精神慰藉,保存实力,从自己真实的存在状况出发来处世,才能更好地开启新生,获得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道家启示人们不要用一种单线式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而必须放在一个场域之中,放在天地人我万物通而为一的“圆环性的思考”(circularthinking)里面。这不同于任何一个话语系统最常有的单线性思考的价值论定,而是通过圆环式的思考方法,将这端的a(善)和那端的非a(恶)所形成的矛盾两端拉在一块,发现原来善和恶是同一个点。因此,对于恶,要用善心、慈心去对待,“善不善,是之谓德善”。对于不善,你以善对待之,才是真正的善,因为“善”跟“不善”,只是一个圆环的同一点拉开做成两端。所以他常用这样的思考来把很多问题消解掉。他把人间事情很多的苦乐,把很多的是非、美丑、善恶、相生相待的状态一一讲明解开。

正因如此,他能真正正视存在的真实是什么,所谓存在的真实是天地人我万物通而为一,一种真实的,来自于内在的一种彼此感通,这是一种爱,道家称之为“慈”。只要每个人的心不被外在纷扰事物拉走,清虚而宁静,慈心就会长出来。他强调“尊道而贵德”,只是回溯到那个场域,场域源头有一种自发性的力量,自发性的力量会源源滚滚,沛然莫之能御地发挥出来,成为你内在的本性。

相对于儒家谈“孝悌人伦,仁义为教,道德创生”;道家强调的是“尊道贵德,慈俭虚静,自然无为”。儒家强调人跟人之间有一种真实的互动,来自生命最深沉的那种爱与关怀。道家仍然强调这点,但他认为这是自然而生的一种慈。道家强调慈,儒家强调孝,强调仁,孝顺父母跟慈爱自己的子女最大不同就是,慈爱子女是自然的,而孝顺父母是自觉的。道家认为要好好护养内在的慈心。将慈心好好地施展开来,真实的爱之生长和养护是非常重要的,这点儒道有共通之处。只是儒家强调在人伦教化这边,而道家强调要归返自然。如果我们把儒道连在一块说,其实人伦教化就必须归返自然,不然人伦教化就会僵化了;而道家的归返自然也必须要通过人伦教化来实现,要不你的归返自然就变成一种无政府主义或虚无主义。

3.佛家:悲智双运、涅pán@①寂静、缘起性空(悲)

如果我们说,儒家强调“挑起”,道家强调“看明”,而佛教则是强调“放下”。佛教强调放下,是通过非常丰富的哲理,阐明一切存在的事物是空无的。认为任何一个存在之为存在,其实都和我们心灵意识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我们心灵意识的活动,能够及于物,所以才能够使得那个事物能够成为物。如果我们心灵活动回到自己,我们心灵意识和外在事物回到一个浑然为一的状态,这就是“空无”、“自在”的状态,也就是所谓“境识俱泯”的状态。

这个“境识俱泯”的意思是说:外界和心灵意识两者一起浑合而无分别,就是一个“归本于空”的状态。归本于“空”和“真空”连在一起,真空才有妙有。佛教一方面通过了心灵意识的分析,说明一切存在是空无的,通过缘起法,用缘起的方法论来说明一切存在是空无的。“缘起性空”这个词是说明通过缘起法,来说明一切存在事物本质上是空无的。事物成为存在的过程是经过一个从“境识俱泯”,到“境识俱起”到“以识执境”。当人们经由修行方法、体验的功夫,让意识活动回溯到自己本身,这时候意识对于外在事物不起贪念执著,不起一个对象化的执著,让事物回到事物本身,让心灵回到自己本身。如此心灵与事物是一体而不分的状态,一个寂静的状态,一个真实的存在,就是所谓真如的存在。这样的存在,生命就不会被原先的执著所连带而起的欲求、贪婪及种种染污烦恼所控制。

佛教讲求“般若智”。般若智的意思就是“能够观空的智慧”,具有一种把外在事物能够洞察其存在为空无的这样一种智慧。这样的智能你能够达致的话,那么任何一切人间种种烦恼,皆为空无。你与万物之间本无差等,既无差等,应为同体。所以在这种状态之下,人跟人之间,人跟物之间,人跟宇宙万物之间,一切皆为空无,这叫“真空”。就此空无来说,就心灵意识来说,是处在一个透明没有执著的状态,也因此使得山河大地万有一切如其本然,自在自如,这叫“妙有”。在佛教来讲,在这种状态之下,人由于能够把心灵意识的各种执著杂染彻底放下,这时候反而会从内心里头升起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意向出来,因为“心、佛、众生,本无差等”,最后是通同为一的。

佛教的悲心是回溯到源头,重新在那里体现,这点跟儒家有某些类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是,儒家要去说宇宙造化之源为何,而佛教不说这个东西。简单地说,儒家要谈本体论、宇宙论,佛教不谈。佛教要的是治理人世的创伤,要治理人的病痛,人的烦恼,而不必老去问那烦恼是从何来的,不必老去问那创伤是如何来的。依佛教看来,人们要去了解那创伤、那烦恼,它的特质何在,该如何去解开这个烦恼、这个创伤,根本不必去做一个形而上的历史之源的追溯。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提法。佛教认为一切的烦恼与我们心灵意识的执著有密切关系,跟生命里头隐含着内在的无明,以及自古以来所累积的业力,与这个疑惑、业惑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必须通过一个修行的过程,通过一个实践的过程来克服。

最终的克服就是佛教所说的证得涅pán@①,你的外境跟你的心灵意识回到一个涅pán@①寂静的状态。佛教这套思想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也就是当我们面对任何一个艰难困苦的时候,我们应该好好去了解烦恼的特性是什么,这个特性很可能就是因为我的心灵意识的执著,由我这个执著带来了我的贪取、占有、利益等;因此把我团团缚住,故应该把我内在的那个心灵的执著解开。如果把心灵执著解开以后,那才有一个真正复原的可能。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惟有我们真正能够怀有同情跟慈悲之心的时候,我们的智慧才能够好好地展发出来。

这里所说的“智慧”有两层,一个就是连着我们的慈悲而去想:我们怎么去帮助别人;而这重要的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我怎么样解开我自己内在所执著束缚的痛苦。佛教在这方面有独到的治疗效果。

我们简单地对儒、道、佛的异同作了一个简单区别。我们说佛教“悲智双运,涅pán@①寂静”,而基本的意义则从“缘起性空”说起,如果用一个字去谈佛教的根本义理的话,我们说是慈悲的“悲”字。

二、儒、道、佛与“意义治疗”

1.儒家提出了人伦教化的落实,并强调了主体的自觉性:“我,就在这里”。

儒、道、佛和意义治疗的关联可以从哪开始?我们刚说了儒家提出了人伦教化如何落实,而儒家强调主体的自觉。儒家的资源强调通过家庭一直扩散出去,我觉得这即使到了21世纪的现在,仍然是值得重视的。在教育上仍然是值得重视的,因为惟有在家庭才能够长养出我们真实的爱与同情。家庭最重要是亲情,亲情是最自然的,因此家庭是人伦可以培养出来的地方。除了家庭,没有其他地方更适合培养人伦。从人伦之爱的教养,我们才有办法真正长成主体自觉之爱的能力。

这主体自觉的爱的能力,在儒学来讲,重点在于“怵惕恻隐”,这是来自生命深层的不可抑制的真情。这并不是如同康德哲学意义下道德的无上命令。康德哲学意义下所说的道德自觉,主体的自觉,道德无上命令,他背后是放在一个“社会契约论”的传统之下说的,儒学却是放在一个亲情伦理下说的,这有很大的不同。儒学的重点在于真情实感的仁,在于“怵惕恻隐”之仁,追溯其源,这不是道德的法则,而是道德的真情,这道德的真情是从家庭中陶养出来的。儒家认为你陶养的这个道德真情,扩而大之,就能展开所谓仁义之教。这个主体的自觉落在我们的教养过程里面,我们可以提醒自身。我们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我,这个我是什么样的我呢?是一个具有可以上通于道,契及于造化之源,而且可以尚友古人,与那历史之源的典型相结契,并直契于自家内在心性之源。这个“我”,“就在这里”。

当我进到这个世界,我就在这里,每个“我”都是具有“古往今来”,通“死生幽冥”能力的我,“我”就从这里开启。当你坐下来反省的时候,把自己放在一个理想的情境,通古今,溯其本源,而且放在一个家庭脉络、历史架构之下,这个时候你从这里开始,作为我们主体自觉的一个起点,这就是以前宋明理学家常谈到的“一念警策,便觉与天地相似”。“当下一念”,警策之心一起,你就深深地从自身自觉到自己和天地合而为一的。这个时候内在里头会生出一个力量来,这在阳明的哲学里面是很清楚的。他就把它变成这样一个说法:“知行合一”。在阳明的说法里面,“知”是来自于内在的本心良知,这本心良知就是一个内在不可自己的实践动力,推而扩充之,在当下起念时,我那个主体自觉,就会有一个很强的力量,好像来自一个神圣的讯息,在这意念指使下,你觉得该当如此!你应该护养它,马上去实践它。这在儒学里头强调“我,就在这里!”它所生起的力量是来自于宇宙造化之源,那么宇宙造化之源就是内在心性之源。那么内在心性之源其实可以跟你现在生活的场域形成的一个约定,譬如说你跟你的家人约定,你跟你自己约定,这是一个主体自觉下的承担。

2.道家开启了自然天地的奥蕴,并点示了场域的和谐性:“我,归返天地”。

道家开启一个自然天地的奥蕴,并点示了场域的和谐性,所以用一句话说就是“我,归返天地”。道家谈问题时,不是一个主体自觉式的承担。它想到的是放在一个场域里头去思考。所以当它做完一件事之后,它能够彻底地退开。这就是“为而不有”。因为它只是这个场域里头的一渺小分子。所以他开启一个自然的天地奥蕴,它相信自然有一个常理常道,不应该被破坏。我们应该恰当地去顺而成之,顺承它,让它好好地成长。整个场有一个和谐共生的可能,从道家的思考,我还有另外一种提法,就是“归返天地”。

当你想到“我”的进修,这个“我”和其他众多总体形成的我,你要作为一个实践的起点可以,可是你必须把它放在这个场域下去理解它,才不会勉强。道家不强调勉强,儒家强调自觉,在自觉底下该勉强就要勉强。道家认为进到儒家这一层以前,或者进到儒家这一层之后,我们都必须回到一个“自然”的状态,方得苏息。进到儒家这一层以前,你还没有面临问题以前,你必须“致虚守静”,用谦虚而宁静的心境,去理解诠释这个世界,让你恰当安顿在那里。当你自觉承担去做了什么事之后,你要能够看透、放下,回到原来的你。譬如说,你对社会的贡献越多,你的名衔越多,你要能够拿掉名衔,而去正视你自己,这是道家的方式。

儒家强调“承担”,道家则强调“看淡”,就道家来讲,这是可以和儒家放在一起来理解的,也就是当你恰当地理解场域之和谐有其恰当的自然力量,你那主体自觉将会更轻易地开启,而当你主体自觉轻易地开启落实之后,主体可能导致的执著性也会更轻易地放下,所以“儒”和“道”,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而言是两者兼而修之的。

3.佛教深化了意识层次的分析,并廓清了意识的透明性:“我,当下空无”。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明最大的贡献是深化了意识层次的分析,廓清了意识的透明性。佛学强调意识回到意识之本身,对纯粹意识本身是没有任何杂染的,它涉及存在事物,它是没有执著、没有染污的。在这种状态之下,当我们能够透过这样一个诠释解析的活动,这个“我”可以没有任何干扰,这时是一个融入无碍的我、空无的我。“我,当下空无”而到一个真空的境地,让其他的存在事物,烦恼如其烦恼,智能如其智能本身。当烦恼如其烦恼彰显时,佛教讲这里就有一个来去自如,佛教讲如来就是来去自如,来而不来,去而不去,这就是来去自如。由于彻底地放下,生命显得彻底从容,因为没有挂搭与痛苦,而这时候会生出一种非常强的实践勇气。因为任何世俗的荣誉、世俗的名利乃至生死,通通干扰不了你;因为你回溯到自身,“我,当下空无”。做了深层的意识的解析阐释,我们真正看到“意识的透明”、“存在的空无”,进而“实践的如是”,如果而实践之,因此有一种很强的生发力量。

再者,这种力量是可以和儒家、道家连在一起说的,当你经由佛教深化意识层次的阐析诠释而洞察了自己存在的空无,回到当下空无的境地,也因此能归回场域的和谐与自发的@④造化之中,在这过程中,主体因之而自然自发自觉。我们或者可以这么说,当你病得很深的时候,就得经由佛教的“药”来调理,调理之后,让你回到一个“自然的天地”,因之而“主体的自觉”方得诞生。你的身心倘若一向是不错的,其实儒家当下主体的自觉很容易出现。儒、道、佛三者连在一起谈,儒家强调“主体的自觉”,道家强调“场域的和谐”,而佛教强调“意识的透明”,我们可以这样看待——佛教如同“药”,道家如同“空气、水”,儒家如同“饭”一样,健康的人其实有空气、有水、有饭,也就够了,在一个苦闷湮郁的年代里面,病痛难已的年代,就非得需要佛教不可。

结语:迈向本土心理辅导学之可能

儒、道、佛的心性道德思想蕴涵着丰富的意义治疗思想,其诸多语词概念跟现代西方的文化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如何能够接通,如何能够对话,我觉得这实在非常艰难,但必须要去做,我认为,弗洛姆、容格、弗兰克等都值得我们去重视,特别是容格,他的心理学受到中国的《易经》和道家非常深的影响,他怎么样从《易经》和道家的思想里,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文化心理学、集体心理学,他又如何落实作为治疗之用,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路径重新去思考,我期待能够继续思考,促使我们的教育学、辅导学能够跟中国传统学问接通。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般下加木

@②原字为纟加因

思想道德论文篇5

目前,从国内开展培训的情况看,不论是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职称的层次,还是技术工人岗位的不同分工,但从岗位培训的类型看,则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范性的岗位培训;另一类是非规范性的岗位培训。这两类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因类型不同既有其共同点,又有其相异处。

1.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规范性岗位培训是指在已制定岗位规范的前提下,依据规范要求,对上岗前、转岗和已上岗任职但未达标的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上岗任职资格的培训。由于这种培训具有一次性(或分阶段)进行学习、考核、发证的特征,因此,较其它培训形式而言,其办班时间较长、办学形式较正规、系统。所以规范性岗位培训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可通过教书育人途径,按照岗位规范的要求,采取系统政治课的形式,以系统灌输的方法进行。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通过正规的面授教育,对受培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这种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由以下四方面因素所决定。

①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综合我国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来看,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鼓动、对话等基本形式。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领导垂范、环境影响、多渠道教育等基本形式。由于规范性岗位培训是企业职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正规和系统,并且办班时间、办学形式与其它培训形式相比较长,所以,可采取灌输的途径和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多渠道职业道德教育。

②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所决定。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共产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理想教育,职业责任教育,职业纪律教育三方面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的必要条件。此外,还有许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法规、条例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上述内容,都应在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按照岗位培训规范的要求,根据受培人员不同岗位的需要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水平的现状,有侧重、程度不同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③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所决定。世界观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着总的控制,因此,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人们的世界观。而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又是该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道德义务。职业道德的作用在于调节职业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帮助人们树立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并引导人们自觉地运用这种世界观作指导,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理论体现,是彻底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只有掌握了马列主义世界观,人们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最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然而,群众是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列主义、思想的。马列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从实践的意义上看,人民群众是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但,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态,就不是一般群众所能做到的。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只能从外面灌输进行。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由有无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灌输论”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提出来的。当时,俄国的机会主义者鼓吹工人运动“自发论”,不愿做艰苦的政治宣传工作。为了纠正这种偏向,列宁提出了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我们的思想教育中,同样也存在“自发论”的影响。有人认为,“灌输论”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治以前文化程度低的情况下是对的。现在工人阶级不仅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且文化程度也高了。尤其是企业中的中青年职工,都是从小时候起就开始接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再对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瞎子戴眼镜———多一层”。所以,不需要坚持“灌输”了。这是“自发论”的变相形式。一个人思想觉悟的根本提高虽然是以文化程度的提高为前提的,而且我们也经常对广大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抵不住金钱的诱惑,利用手中的职权而走上贪污、受贿等犯罪道路的职工不是大有人在吗?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正面灌输的原则,对广大职工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政治理论教育。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看,虽然吸收了历史上劳动人民职业道德中许多合理成分和有益的东西,但它在本质上毕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反映,因而不可能因袭历史上已有的职业道德演变而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作为崭新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组成部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

④由市场经济发展中开展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形势所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向一个新台阶。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会,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就必须加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而企业要走向市场,要加速经营机制的转换,就必须打破“三铁”,实行人事、劳资制度等一系列的深入改革,转变各项运行机制。当前,企业职工教育工作实践中碰到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现状和职业素质不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这种内外环境变化的需求。企业实行经营机制的转换,必然产生一些富余人员。这些人不仅面临着待岗、转岗和上岗的“三岗”培训,而且在思想上可能产生一些消极对立的情绪,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矛盾和震荡。因此,必须采取系统灌输和过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系统灌输中,针对一些职工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些模糊认识,深入进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政策的教育;针对部分职工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的“一切向钱看”的问题,系统地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针对富余人员中对立情绪大、“破罐子破摔”,易发生矛盾激化的问题,深入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教育,开展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促进消极因素的转化。

2.非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非规范性岗位培训,又称之为适应性培训。这类培训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已上岗任职的人员进行的非系统的、专项(或几项)培训。由于这种培训是滚动的、渐进的、应急的,经过培训和考核一般不需发证。因此,较其它培训形式而言,其办班时间较短,办学形式较为灵活多样。所以,这类培训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可采取上专题政治课的形式,以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方法进行。因岗而宜、专题教育,就是根据受培人员的岗位特点,针对其岗位思想政治水准要求和职业道德标准的需要,对受培人员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理论的专题教育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诸方面中的有关专题教育。非规范性岗位培训中采取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除受规范性岗位培训中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些因素影响外,还由以下两方面因素所决定。

①由非规范性岗位培训的性质所决定。非规范性岗位性质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已上岗任职人员进行的非系统的专项(或几项)培训,且不需发证。这就决定了该类培训具有时间较短,内容较为集中等特点。所以,要以系统政治课的形式对受培训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其内容的容量也不允许。因此,只能采取对受培人员施以针对性强,重点较为突出的专题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②由非规范性岗位对象所决定。非规范性岗位培训的对象是部分岗位比较划一的人员。由于他们岗位工作的性质相对比较一致,因此,其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求也大体上是一致的。所以,对受培人员只能采取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二、继续工程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继续工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创造力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继续工程教育由于是学历教育后的又一教育阶段,而且是贯穿在专业技术人员一生的活动中,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由于继续工程教育没有固定的学制,也没有固定的科、系、专业设置,而是目标集中的课程的短训班或研修班,其专业性又很强。因此,应区别继续工程教育的对象,采取不同途径和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1.大、中专见习生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大、中专毕业生自院校门进入企业门起,企业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见习期培训和实习教育。我们称对他们的这种培训和实习教育为他们的企业继续工程教育的起点教育。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刚从院校毕业进入企业,虽然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且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由于他们在院校的时间较长,加上这一个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淡化,因此,部分毕业生中存在进取心、事业心不强和贪图舒适工作、贪图享受待遇等不良思想时有发生。所以,必须针对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种种思想反映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空白,通过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途径,采取示范和谈话法等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育人,就是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参观革命历史遗址、听劳动模范成长的报告等,采取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和示范法等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企业和本岗位工作的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环境育人,就是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设立一定的管理层次,建立党、团组织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采取走访、谈心、节假日团聚、开展联谊活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开展优秀见习生评价活动并给予提前转正定级和精神物质奖励等环境熏陶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

2.专业技术人员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文化技术、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比较高,且所参加的短训班或研修班专业性和专题性很强。因此,必须根据短训班的专业内容或研修班确定的研修专题,以与短训班或研修班的专业或专题相关的专题思想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采取授课与自我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三、学历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中职工学历教育的培训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高、中级专门人才。专门人才是社会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劳动者,他们应该接受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职工学历教育是企业职工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既具有企业职工教育的重点,又具有正规教育的特点。即,它必须设置政治课,又必须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所以,职工学历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应通过教书育人、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等多种途径,采取上政治课的形式,以比较正规、系统灌输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职工学历教育中,由于大专和中专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区别,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课时不够的问题。所以,我们还可以采取自学加辅导,自学加讨论、实践育人等方式,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育人,就是通过组织学历教育中的大、中专学员开展市场调查,参与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难题攻关、展览、展销等活动,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行动能力。

四、职业技术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职业技术教育是对企业内各级各类技术工人进行本岗位技术等级应知应会的培训。由于这类培训受企业内部工种繁多和技术等级层次的影响,而且由于各技术等级内工人的年龄、文化、思想政治、职业技术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因工种因人而宜;其职业道德的教育也必须依据其技术等级标准中的要求来进行法规教育、工作纪律、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其途径除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外,还可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相结合、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育人的途径,采取自我教育法、文化熏陶法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就是通过开展读书竞赛、专题讨论、知识竞赛、讲学活动和操作技术技能比武大赛等活动,以自我教育法、环境熏陶法等方法,对技术工人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育人,就是通过发挥企业群众组织和各种宣传阵地、文化设施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活动,培养企业精神和审美情趣,以文化熏陶法,对技术工人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五、现场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企业中的现场教育,主要是进行岗位业务技术、操作技术技能及产品的难点、重点项目和环节的应急性培训。由于现场教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且具有明显的随机性,而且办班时间较其它培训时间极短。因此,必须通过活动育人的途径,采取随机性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随机性教育,就是根据现场教育的课题,依据受培人员思维走向的重大变化及现状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变化及现状的需求,安排相应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对受培人员进行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论文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实效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变化极为频繁,这就导致社会规范、社会榜样变化无常,社会在今天宣扬这种规范,明天又以另一种人物为榜样。社会规范的变化无常使正在成长中的学生难于找到一个指导行为的参照标准。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改革而不断变化和更新,现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思想政治课教育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德育教育的改革是当务之急。本文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首要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力求认识的一种心理倾向,伴有积极的情绪状态,直接关系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由于德育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趣味性较少,如果不注意授课方法,即使教师对理论的讲授再准确、深刻、全面,学生也不会感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成语典故、名人名言、故事等能激发兴趣、扩展思维、丰富联想、活跃气氛。但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紧扣教材,恰到好处,切忌为“趣”而“趣”、牵强附会、随意滥用。

二、教学与德育目标有机结合是教学目的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首先结合教材内容确立德育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时刻牢记思想政治课在本质上就是一门德育课,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确定好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出出来。思想政治教学要贴近学生的思想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心理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要求,以集中学生注意,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因此,要实现德育目标,教师可采用目标教学法,在授课前把该堂课的德育目标明确地提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按目标实施教学和检查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重要之本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课程,其内容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生话紧密联系,同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能把教材中的知识、道理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索质。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间接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基本的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思想政治课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进行,从而使理论教学富有生命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利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其德育功能。思想政治课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针对性,体现时代性,强调实践性。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学课属于德育范畴,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具体做法是:把思想政治课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规划;思想政治课教学积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强化思想品德培养和行为规范训练;联系学生平时行为表现,评定思想政治课的成绩;依靠全体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力量开展有关道德评价。总之,政治课既是一门德育课,也是一门智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德育为先的思想,努力把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统一起来,才能产生教学的理想效果。

四、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关键之举

在德育课教学中,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以情感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表现出温和、耐心、愉快的心境,尽量使教学活动处于愉快状态。教师要把自己的感情融人教学之中,赋教学以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给予动脑、动口的机会,多表扬、少批评,以鼓励为主,不能讽刺、挖苦、嘲笑,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努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愉快地感知知识。超级秘书网

五、加强教研是必要条件

创造适合各类学校特点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一是根据需要不断完善和充实教研机构,做到组织人员落实;二是学校领导要亲自参加教研活动,提出教学建议,指导教研活动;三是把教研工作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加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四是开展评选优秀教案、优质课活动,以此带动教学工作。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重要保障

教师职业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教师的劳动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的劳动手段不是手中的教鞭、教材,更重要的是靠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格。教师的师德建设十分重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要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而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长远的,终身受益的。加强师德建设,需要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总之,学校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教育性、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德育是它的基本任务。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要结合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运用多种教法,使学生的理论认识得到提高,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达到明道、晓理、导行的德育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荣华.努力提高“两课”教学的有效性[j].思想理念教育导刊,2000,(2).

思想道德论文篇7

(一)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网络渗透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传播的时空障碍得以扫除,一些所谓西方精英文化的思想渗透到世界各国。青年人可塑性强、鉴别力和抵抗力差等弱点被他们所利用。他们以所谓的世界观和各种不健康的思潮去影响弱势国家的民族文化,使大学生成为“西化”、“分化”的主要对象,其腐朽的思想观念通过互联网来传播,对我国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领域冲击严重,使大学生在思想上不知不觉受到侵蚀,使得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念淡薄,民族意识模糊,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思想道德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二)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中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大量的以暴力和色情为主的各类网络游戏,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近几年我国高校学生利用上网涉猎黄色内容的人数快速增多,而那些制作精良、情节生动、带有色情内容和暴力的网络游戏,也极大危害了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得这个群体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伦理观念淡薄,有的甚至违法犯罪。据有关部门统计,互联网上各种信息中,与色情和暴力有关的各种链接在网络中非常普遍。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中国互联网,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监管上,对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处理都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各种网络垃圾信息大有市场。

(三)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

网络的虚拟性,主要表现为网络的不真实性。比如人们经常使用的qq聊天工具,基本是化名,而非真实的名字。在qq里聊天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不真实的内容。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大学生在qq里通过聊天认识的网友,其实是不了解的。这样,就会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据统计,大学生通过网络认识的网友,在交往的过程中出事的概率非常高。大学生也认为反正网聊是虚拟的,他们可以在网上放纵自己,做出许多不道德的事情,甚至在网上发表一些不负责的言论,把网络当成了摆脱现实社会中诸多束缚和约束的地方,对正常的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四)高校管理工作存在弊端

目前高校管理工作存在很多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发展不利的弊端,例如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说理轻管理、教育手段不先进、教育力度不够等。特别是,互联网本身的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共享性等特点,使得高校管理工作者根本不可能选择和控制网络的内容,也对信息失去了掌握的优势。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价值多元化、资源共享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平台下,网络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有道德的和一些非道德的,一些正确的和非正确的观点,甚至会有一些谬论。在网络上基本上没有办法去监督和约束这些信息的,加上大学生普遍道德自律的能力较低和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能力不是很强,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造成道德品质的下降。那么,学校应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和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自觉抵御网络上各种不道德思想的侵蚀。

(二)通过法律和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环境

目前,为了保护网络使用者尤其是大学生不被有害信息所侵犯,已有一些国家对网络行为进行立法。近几年多项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在我国也相继出台,保证了互联网的良性发展。但是中国网络技术发展较慢,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监管制度和监督体系不健全使。因此,青少年网络道德的法规及相应的管理对策需要进一步加强。在鼓励大学生运用网络学习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切实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防范,依靠先进的技术,对一些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和屏蔽,对一些非法的、色情的网站予以清理,有效地净化网络。

(三)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思想道德论文篇8

五年制大专兼具了中专、职高和大学专科的特色及优势,实现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合理有效衔接,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校学习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基本上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从总体上看,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这一代人是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环境,面对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络环境下各类新文化、新观念的碰撞和融合,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信念方面比较模糊

五年制大专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比较轻松开放,而当前社会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风气盛行,一些所谓的“高富帅”、“白富美”群体热衷于奢侈、享乐等生活方式,其不当的言行举止通过互联络大肆传播,对身心尚未成熟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影响很大,表现为:有的学生缺少对国家、民族“公而私”的精神,对个人利益更加注重;有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知之甚少,却热衷于追求欧美日韩等国家(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的学生对我国的各类优秀楷模式人物缺乏尊重和了解,但对一些娱乐明星却盲目的追捧。这些表现充分说明了当前的五年制大专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缺乏正确的导向,处于一个非常模糊的状态。

2.道德认知与践行严重脱节

当前“90后”的五年制大专生对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知,认为应该做到国守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方面,但在践行方面却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崇尚奢侈、不劳而获、欺负弱小、考试作弊等不当行为。充分说明五年制大专生存在知行分离、重知轻行问题,其道德认知和践行严重脱节。

3.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突出

五年制大专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从小集数名长辈的宠于一身,基本上没遇到过生活上的困难与挫折,没有经过劳动的锻炼,这就造成缺乏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少抗压和自我排解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学习中、生活中稍稍遇到一点儿的困难和挫折,便表现的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变得消极、阴沉、怨愤,缺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一些人甚至因此产生了心理障,做出了极端行为,给自己、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危害。

二、五年制大专生德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五年制大专生的平均年龄为15、6岁左右,普遍年龄较小,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其道德认知和道德习惯正处于一个逐步形成的时期,在沟通交流、接人待物、自主学习和处理事务等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这说明五年制大专生在中小学时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准备升学考试,忽略了道德认知和实践方面的学习,不会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里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家庭环境方面因素影响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成功与否不仅仅关系到青少年优良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还是每个人的人生的起点和基础,它涉及到人生的各个领域,有终身性的特点。作为父母,无论其文化水平或素质的高低,都应明确教育子女是权利更是责任的观念。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部分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目标或愿强加到子女身上,对孩子抱有很大期,一旦其学业成绩没有达到家长所预设的目标,轻者受到言语上的训斥,重者则会遭致拳脚相加,使孩子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抑制了其自身的个性发展,甚至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部分家长对于子女过分溺,这种溺表现为对子女的各类要求一味的迁就,却忽视了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人处世的方式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致使子女自小就养成唯我独尊、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部分家长自身道德水平不高,但没有意识到这样将会对子女带来不良影响,发挥不出正面积极向上的榜样作用。

3.学校的教育引导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道德理论、培养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在五年制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轻视德育。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的意识;(2)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缺乏实效性,对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的方式方法明显滞后,跟不上当前社会发展趋势;(3)教师队伍自身道德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根本起不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正面引导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养也是学校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4.社会环境方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其对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当前社会中确实存在着“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理念、价值观不断涌入,部分报纸、杂志、站等媒体受到利益驱使不良信息,制造了大量的“垃圾文化”,个别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不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学生身心的健康、价值观和道德素质的养成带来不利影响,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巨大落差,可能会导致青年学生失去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信心。

三、加强五年制大专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1.五年制大专学生加强和改进自身的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其相应的德育指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辨别何为美丑、真伪和善恶。学生逐步培养出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监督自己的能力﹐学会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我教育的方法进行学习、生活等活动。通过自我教育,五年制大专学生能够自主学习道德理论知识,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更新评价自我的标准,积极参加各类健康向上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促进自身未来的多元化发展。

2.进一步提高五年制大专生的家庭教育的水平

作为家长,应不断更新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认识到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当前社会发展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更新自己的家教理念,进一步优化家庭环境。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转变评价子女的标准,从孩子童年时期开始,有意识培养他们独立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严于律己、作风正派、品行端正,给子女展现一个具有高水准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形象,从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准则传授给子女。

3.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职(高专)院校应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教育学生不仅仅只是教授其文化和专业知识,学生的道德素养更为重要。学校教育担负着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塑造高水准的道德素质的重任。因此,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功能,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高雅、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将各类课外德育活动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切实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4.构建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思想道德论文篇9

1.1医院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普遍缺乏重视

长期以来,大多数医院更为关注如何提升工作效率、提高诊断、治疗效果、更新医疗设施、改善护理质量和预后水平,并将专业能力作为唯一的绩效考核标准,而忽视了青年医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这也使青年医师的工作热情、自我认同感、职业自豪感明显下降,同时也变得更为功利,定位出现偏差,而在极少的医疗贪污、受贿等行业乱象的刺激下,也更能使其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出现问题,使整个医院的和谐氛围受到威胁。

1.2对青年医师的思想问题普遍缺乏调研、沟通、反馈

由于对德育教育缺乏重视,因此相关医疗机构也极少关注青年医师的生活现状、经济情况、思想活动、职业规划和关注焦点,更不会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职业指导和及时的反馈,同时在购房压力、低收入、工作压力、利益刺激、不良竞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年医师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发生颠覆性改变,而这种改变也将直接影响到青年医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造成人才流失,影响我国医疗事业发展。

2结果

针对上文分析的在青年医师职业道德、思想素质教育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下述建议。

2.1医院需建立青年医师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的培训制度

医院应对青年医师、实习医师进行统一的思想道德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医师职业道德、从业法律常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代表、荣辱观、思想等),培训方式包括演讲、视频讲座、会议讨论、卡片宣传等,通过培训在主体层面上为青年医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将以人为本、救死扶伤作为青年医师的主导思想和精神支柱,有助于提升青年医师的职业认同感,并指导其以相关法律作为规范青年医师职业行为的重要标尺和约束工具,以上措施可初步建立青年医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价值体系。

2.2将思想道德、患者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项目

以往对于业绩的单一评价标准、相对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并不利于提高青年医师工作的积极性,并容易对和谐的医疗关系造成影响,通过实行按劳分配、责任制分配,并将患者满意度、职业道德水平、专业能力作为业绩考核标准,真正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同时也能促使青年医师更加关心患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端正工作态度,并最终起到促进良好医德形成、减少人才流失的作用。

2.3建立思想交流平台,给予青年医师心理指导

青年医师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因此给青年医师思想交流的空间和平台,一方面可以缓解其现实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收集、了解青年医师的实际需求、关注问题,并针对性地予以其心理疏导、职业指导,以便解决其实际问题、及时纠正其不良思想、引导其端正态度、努力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定期讨论议的形式建立这种平台,参与人员包括青年医师、心理指导专家等,在会议中青年医师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沟通,而心理指导专家则负责收集青年医师的烦恼、实际问题如购房、经济压力、情感状况、工作建议、生活现状等,并对青年医师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对精神压力较大、具有抑郁情绪特征的青年医师应立即予以专门的疏导、指导,并努力满足相关需求,通过组织文体活动、联谊活动等方式缓解其压力、帮助其宣泄不良情绪。另外也可结合自身经历对医师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职业自豪感、消除职业倦怠感,上级领导也应多与青年医师相互沟通、听取青年医师的合理建议,这样也能提升青年医师的自信心,从而从医德、专业两个角度全面培养和储备人才,为我国医疗事业的改革和进步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3总结

思想道德论文篇10

一、思政课的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有三个:一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化技术型人才,对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使用为本,二是,知识较一般,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较一般,三是,大学生的求知欲较强,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故此,根据以上学生的实际,再结合思政课的转点(大部分认为思政课是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等等)思想政治课的讲授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就学生的反馈来看,应该说效果不错。首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把思政课变成故事会,小品表演,吸引学生,课堂效果好,但本人认为,这是舍本逐末,违背科学的行为,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传道,尤其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神圣职责,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事实上,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喜欢听理论的,关键是教师如何传授理论,是不看对象,引经据典,涛涛不绝,还是联系实际,结合热点,因人施教,简明扼要,其结果是不同的。譬如说,如何讲价值观,本人首先提问,让学生概括价值的含义,但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出来,但我随手拿起讲台上的茶杯,问学生它的价值是什么,结果学生豁然开朗。原来,价值就是一个人或事物的有用性,从而引导出价值的定义、价值观以及不同的价值观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好,其次,讲授思政理论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出发做到对症下药。90后的一代,思想、信仰、价值观差异化,多元化较普遍,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大,同时,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等等方面的制约,难免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譬如,在“人生观”的讲授中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样的,错误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本人先列出几种人生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1,人生几何,对酒当歌。2,今朝有酒今朝醉。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4,人生一世,吟唱二字。5,人生如梦。6,人活着不光要考虑自己,还要顾及他人社会。7,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最后讨论的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是多为他人考虑,即多点奉献少点索取,这样讲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的面红耳赤,滔滔滔不绝的贯输。再次,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科学信仰的确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灌输,但更多的是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并使之从内心深处接受之,90后一代是非常务实的一代(这可能和他们处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不无关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不从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出发,他们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会接受之,所以本人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明白你们所学的这些理论是今后漫漫人生路上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或不被社会所容纳和认可,并佐以事实证据,譬如在法律基础理论的讲解中,告诉学生现在是法治社会,要用法治思维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用法治方法来解决问题,只有知法,才能不违法,不犯罪,所以,每次法律课的讲授,学生都非常用心去听,去记。并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最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传授切忌抽象,应生动具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从高职大学生的来源上讲,他们的理论功底不是太深厚,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不是太好。因此,如何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性的把这些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原理传授给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孜孜以求的份内之事。

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理论联合实际,寓教于乐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科学是真理,他本身是具体而生动的,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富裕,民主,和谐等理论,更符合时展之规律,也切中了当代大学生的脉搏,是他们的内心之渴望,他们有汲取这方面营养的内在需求,因而,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应是思想道德所参与法律知识培养的一个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关键点需要处理好,首先,学生要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本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好和法律素质的理论基石,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和建设者的内在要求,通过这些基本知识的学习,解决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认识和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其次,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任何知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同样,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也是如此,学习本课程要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与模范遵守规范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以致用,最后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有内在需求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并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情景结合,寓教于乐。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形式应不拘一格,力求使学生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