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论文范文五篇-ag尊龙app
2022-11-05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1
一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苏联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苏联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有其社会的和文化心理的土壤,这就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以及对国家乌托邦的想象。在苏联文学理论引入之前,存在着学习西方文明的五四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争取现代性的启蒙运动,这场运动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而被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革命运动取代。五四传统的中止,存在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在中国,争取现代性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存在着冲突,由于中国的现代性缺乏本土文化传统的支援,只能从西方引进,而中国作为半殖民地,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必须进行反帝斗争。这样,就产生了历史的悖论:要建设现代性,就必须学习、引进西方现代文化,而要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就必须反对、批判西方现代文化。救亡的紧迫性,决定了中国由启蒙转入革命。五卅之后,中国的社会走向发生重大转折,现代性神话让位于国家乌托邦。历史在此处迂回。重建民族自信心,寻找一条中国化的革命道路,建立一个东方式的民族国家,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梦想。正当此时,苏俄这个新兴无产阶级国家正从东方冉冉升起,使他们从中获得革命的灵感。文学也开始了历史的迂回。从“革命文学”时期开始,苏联文学理论就涌入中国,拉普派的理论成为激进左翼的文学团体“创造社”、“太阳社”的纲领。在苏联革命文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五四文学及其代表人物鲁迅、茅盾、胡适以及叶绍钧、冰心、郁达夫、周作人等人进行了批判,五四被认定为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被指斥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革命文学论争以双方和解,共同接受苏联文学理论收场。这标志着五四开辟的争取现代性的启蒙主义文学运动的中止,由革命文学运动取而代之。左联成立之后,苏联文学理论全面引入,被苏联阐释了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卢那察尔斯基、波格丹诺夫等人的文艺思想得到大力译介和推广,很快取得在中国文坛的主导地位。苏联文艺理论的凸起和独霸,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需要密不可分。当时国民党虽然取得了国家政权,但在文化上依然遵循准儒家式的民族表述方式,既缺乏最广泛的民众基础,又无法提供关于国家未来的乌托邦式的想象空间,注定了其在意识形态争夺中的劣势地位。五四文学思想作为启蒙时代的历史回声,与新的历史要求发生冲突,它必然随着现代性的落潮而遗落在空漠的历史时空中。中国传统文学思想,已经难以承载民族国家的文化想象。唯独苏联革命理论包括文学理论,凭借着本国的成功经验长驱直入,一路播洒国家理想主义的理想,适时填补了中国人的心理空缺,故而很快取得文化阵地的制高点。
苏联文学理论是特殊地缘文化的产物,具有两重的文化身份。一方面,俄国文化受到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形成了认识论传统。欧洲文学传统包含人道主义和认识论两个方面。苏联文学理论继承了欧洲的认识论传统的“摹仿自然”说,经“别、车、杜”阐发,形成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认识”观点,后来在列宁的反映论的基础上,最终确立起“文学是现实的形象反映”的经典论断。反映论强调主体对现实的摹写和镜映,摒除主观性,突出文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俄国文化属于东方文化,带有“东方****主义”的特征。苏联文学理论继承了东方文化传统,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本质和教化作用,具有群体本位主义的性质。它提出文学对现实的反映是受历史条件、阶级条件决定的,文学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性。作家只有拥有正确的世界观、进步的阶级意识,才能如实地反映现实,揭示现实的本质,达到真实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是典型的意识形态论,它与反映论构成了内在的悖理。可见,苏联文学理论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论和意识形态论的二元论。苏联文学理论虽然继承了东方文化传统,中断了人道主义的西方文化传统,但又不可能完全清除西方文化的影响,它潜伏在文学思想的深层,顽强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在“非斯大林化”以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得到肯定,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苏联文学理论的引进,颠覆了五四文学思想,使中国文学思想史发生重大转折。
首先,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发生改变,由文学独立转向文学依附意识形态。五四文学虽然主张发挥文学的启蒙功用,但仍然反对“文以载道”,主张文学独立,“文学本非为载道而设”。而苏联文学理论则强调文学属于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是革命的武器。
其次,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即新古典主义取代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并成为唯一正确的“创作方法”。欧洲新古典主义发生于17世纪,其历史任务是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提供想象,因此理性和规范成为其基本主张。“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于1934年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确立,它除了强调文学要真实地、历史地反映现实外,还突出了两个要点:其一,革命理想性,即用本质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描写现实,表现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体现更高的能动性和革命性。其二,意识形态教化性,即以社会主义精神改造和教育人民,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必胜信心,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可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把文学的倾向性、革命性、典型性置于真实性、批判性、创作个性之上,脱离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创作理念,属于特殊的新古典主义——革命古典主义
最后,形成了文学大众化倾向。苏联文学理论为了革命的需要,提出文艺大众化策略。30年代左翼文学也开始深入探讨大众化问题。从形式上看,大众化问题讨论似乎延续了五四平
民文学的思想,事实并非如此。五四平民文学反对贵族文学、士文学,其主体是城市平民知识分子。平民文学以城市平民为接受群体,开创了新的审美范式和新的雅文学传统。胡适提倡“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意在建立雅文学规范和雅语言规范。而左翼文学提倡的“大众化”实质上是一种“化大众”,借助俗文学的形式传达政治理念,达到教化大众的目的。
苏联文学理论在左联时期的崛起,与民族国家想象密不可分。但那时并没有形成普遍的革命形势,因此苏联文学理论也没有成为全民族的文学思想。但随着抗战的爆发,内忧外患加剧了中国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迫切愿望和归属需求,民族主义情绪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多数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愿意服膺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伟大使命,投身于“民族革命战争”的斗争中去。于是,爱国主义的历史主题主导了文学思想的时代风潮,文学被加上了国家主义的重轭。在这种形势下,苏联文学理论获得了空前的强化和普遍化。在抗日战争中,苏联文学理论实际上获得了合法性,取得了统治地位。苏联文学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诸如意识形态的文学观(演变为文学为抗战服务)、革命现实主义(演变为抗日
的现实主义)、革命的大众文学(演变为工农兵文学)等,都成为文艺界和全民族的共识。
二 苏联文学思想的中国化:毛泽东文艺思想
前面已经说明,苏联文学理论具有认识论(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的二元化性质。而几千年来中国盛行的“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具有意识形态论的一元化性质。同时,中国革命更需要文学的鼓动、宣传,要求文学成为革命意识形态的载体。可见,苏联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传统之间存在差别,苏联文学理论的二元论体系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国情。于是,历史选择了苏联文学理论的中国化,即在革命形势下,对苏联文学理论进行改造,建立一个更强有力的、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文艺思想由此诞生。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苏联文学理论的中国化产物。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修正了30年代前期引进的苏联文学理论,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重组成带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学理论,并借助整风之机在解放区加以普及,确立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性。与苏联文学理论相比,毛泽东文艺思想加强了意识形态性、理想主义和民间化倾向。
首先,在文学的本质问题上,苏联文学理论循着欧洲认识论传统建构体系,建立了反映论的文学观,同时又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存在认识论和意识形态论的二元论的内在矛盾。而毛泽东文艺思想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的意识形态论传统,弱化文学的认识功能,强化文学的载道功能,是一元化的文学思想体系。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是从认识论、反映论出发来论述文学的本质,而是从社会功利目的即“文学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命题出发展开论述。这预设了一种意识形态论的文学本质观,即文学代表着主观价值,与客观认识和反映无涉;这与苏联文学理论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后来愈演愈烈,导致了二者的分道扬镳。虽然毛泽东也曾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1]但是,他仅仅在谈到文学创作的源泉时才使用了反映概念,而且从全文看,也仅是个别论述,并没有成为基本的观念。毛泽东自始至终都在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社会功利作用,而不是文学的客观性、认识作用。他说:“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他还说:“那末,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认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2]这种功利主义的出发点以及意识形态论前提,与“文以载道”的传统论调不谋而合。毛泽东这篇讲话,在逻辑起点上,向传统文论回归。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2
[关键词]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文化建设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毛泽东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方面阐述了文化的本质:“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且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本文主要是从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思想的来源、涵义探讨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一、文化大众化思想的来源
(一)理论来源
毛泽东作为思想文化方面的大家,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颇有研究,无论四书五经还是二十四史,包括四大名著他都有涉猎。在这些古籍中,毛泽东最经常引用《孟子》、《论语》中的语句和典故。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更是一种高级的文化形态,它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功能及产生、发展的规律。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毛泽东对文化进行了科学定义。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文化,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还要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且中国当时的经济濒临崩溃,这样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文化必须走大众化的道路。这条道路要求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
(二)实践来源
关于文化大众化的讨论和实践首先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运动,这一运动主要是为了改变中国传统文化贵族化的状态,使之在各个方面更符合民众,更贴近社会,拉开了中国文化大众化讨论的序幕。此后进行的关于文学阶级性的讨论则更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大众化观念的向前发展,而成立于1930年的左联促使了文化大众化讨论的全面展开。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大众化从一种文化活动上升为抗日救国运动,一大批弘扬民族精神、宣扬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1936年由共产党文化界人士掀起的新启蒙运动,使文化大众化讨论更加深入,围绕着文艺为谁服务这条主线,致力于分析如何实现文学对大众的宣传、教育和动员。毛泽东认为,关于文化大众化的讨论对当时的人民群众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他也是通过对这种讨论的关注逐步形成了他的文化大众化思想。
二、文化大众化思想的涵义
(一)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文化的基础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而存在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文化的根源就是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也就是艺术源于生活。“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文学艺术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东西进行加工、修饰、提炼,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文艺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工作中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才能创作贴近人民生活的作品;还应具备正确的态度,由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特点,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工作方法,长期耐心地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素质。
(二)文化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法可知,文化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同时文化又服务于人民群众,换句话说就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文化需要,并且决定了文化按照他们的需要而服务,最终又服务于人民大众,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只有做到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文化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就是工作对象的问题,即“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一个原则问题、立场问题。在当时来说,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就是要为四种人服务,即工人、农民、人民武装队伍、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这四种人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然而,不少文艺工作者出身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创作作品时尚未完成从有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的转变,作品中带有不少剥削阶级的色彩,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大部分出身于农民的工人阶级也没有文化,因此,革命文化就要成为包括前面提到的四种人在内的人民大众的文化。
三、文化大众化思想的现代启示
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然要沿着文化大众化的道路前进,要深刻体会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思想的基本内涵,(下转81页)(上接79页)并结合时代特征指导实践。
(一)文化要倡导人民民主,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真正实现权利为人民所有,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的否定,它第一次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实现了人类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因而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体现民主精神。“民主精神是指一种文化在社会政治生活和公众生活中所具有的以人民为主体、以公意为依归的精神品质”。如果说封建剥削制度反映的是一种专制的精神,那么社会主义制度反映的就是一种民主精神,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是大众化的文化。它鼓励人民群众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有各种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等的自由权利,“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讨论。”毛泽东的这段话是对文化大众化思想的最好解释。
(二)文化要发挥宣传群众、教育和鼓舞群众的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应服务于社会经济基础,在今天看来就是文化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广大人民群众,这与毛泽东提出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十分相符,不同的是时生了变化,文化大众化思想在服务人民群众时要发挥不同于革命年代的作用。首先要向人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让人民群众看到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差别,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同时还要对外来文化,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其次,文化还要起到教育、鼓舞人民群众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中国特色,文艺理论
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以下简称《祝词》)根据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文艺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把文艺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结合起来,形成邓小平文艺理论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文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毛泽东文艺思想既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它既总结了过去特别是文革时期的文艺工作经验与教训,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新方针
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建国后十七年中,党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观点,并进一步提出“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这些观点确实在特定时期发挥了作用,但建国后随着我国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再继续沿用革命战争年代的观点和口号,其结果必然使文艺成为政治的工具和附庸,忽略文艺独有的特性和创作的特殊规律,限制和阻碍文艺多种多样社会功能的发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哲学论文,邓小平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明确提出: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借口。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其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党的利益。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之后,邓小平根据我国新的历史条件,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实际情况,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内涵扩展为“为人民服务”;他还根据我国社会生活“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将文艺工作一度出现的“为阶级斗争服务”改变成“为社会主义服务”。他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裂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在强调“二为”方向的同时,邓小平一再重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指出: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化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他指出: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当在我们的文艺园地占有自己的位置核心期刊目录。
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新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关键词》中,对文艺工作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他指出: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各条战线的干部和群众,都要做解放思想的促进派。文艺工作者,要同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关同志相互合作,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哲学论文,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者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因此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历史性创造活动。邓小平提出的这些基本要求,构成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工作的基本任务。这一基本任务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既要满足人民的文化娱乐和各种审美需要,又不能脱离时展的中心任务。
三、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标准的新内涵
毛泽东在《讲话》中把衡量文艺作品是非优劣的标准归结为“一个政治标准,一个艺术标准”,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衡量文艺作品是非优劣的政治和艺术标准也必然随之不断变化。为此,邓小平把毛泽东过去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修正为“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去评价”的批评标准。
就政治标准来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因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就相应地成为衡量当代中国文艺作品的是与非的最大最根本的政治标准。正如邓小平说的“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是非标准。”就艺术标准来说,邓小平根据文艺创作的规律,把深刻的艺术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作为衡量文艺作品优劣的艺术标准。在艺术内容上,他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生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在艺术形式上哲学论文,邓小平指出:“所有的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取、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新时期文艺发展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符合文艺创作的规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艺创作水平的提高。
四、阐述了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新方法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如何领导好包括文艺在内的整个意识形态领域,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也是十分普遍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我国新生的人民政权尚不巩固的情况下,对意识形态领域严格管理,甚至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一定的控制是必要的。但是在阶级斗争已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心任务的情况下,在共产党长期执政和政权比较巩固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应该采取新的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呢?邓小平在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文艺发展的自身规律,提出了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方法,作出了符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他指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地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他还从正确认识文艺创作的特殊性出发,强调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首要的是对文艺工作思想上的领导,帮助文艺工作者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保证文艺沿着“二为”方向前进。这种领导不是横加干涉核心期刊目录。他说: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他特别尖锐地指出:衙门作风必须抛弃,在文艺创作、文艺批评领域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如果把这类东西看作是坚持党的领导,其结果,只能走向事物的反面。怎样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邓小平指出: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来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繁荣文艺的条件;提倡领导者同文艺工作者文明地、平等地交换意见;党组织严格对党的文艺工作者的要求哲学论文,不允许任何人自视特殊等。他认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是包揽政府文化部门和群众文化团体的业务工作,主要的是政治上的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领导者要不断探索领导文艺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在第四次文代会之后,在邓小平文艺理论的指导下,1980年代我国文学艺术界迎来了创作的春天,文学和电影的创作成就和影响尤为突出。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生前遗愿,为鼓励长篇小说创作,在1981年设立了当时我国文学家最高文学大奖—茅盾文学奖,《芙蓉镇》《李自成》《将军吟》《东方》《冬天里的春天》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电影最高专业性大奖—金鸡奖也在同年设立,与1979年恢复的《大众电影》百花奖一道成为中国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大奖。《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庐山恋》《邻居》《喜盈门》等一批深受人们喜爱的电影获得了大奖。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又获得了新的丰富和发展,包括文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迎来了一个又好又快发展的春天。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部署文化改革繁荣发展问题,并且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1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推进文化创造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德艺双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4
一、如何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正确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必须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依据。
1、摆正毛泽东功过是非的位置,正确对待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并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毛泽东使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没有毛泽东,“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48~149页。)。“中国出了毛泽东,是我们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注:《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上册,22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毛泽东的伟大功勋永远不可磨灭。
但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同任何人一样,也有缺点和错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主要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们在正确评价毛泽东的伟大功绩时,也要毫不含糊地批评他的错误,但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要摆正毛泽东的功过是非的位置,不能以偏代全,“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01~302页。),要充分肯定毛泽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不可等量齐观,更不可本末倒置。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作为党和国家的代表和象征,也制止过一些具体错误,提出过一些闪光的思想,如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等,维护着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维护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不能因为否定“文化大革命”而否定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做的一切,也不能把所有的错误责任全推到他一人身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及时有效地进行了各条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工作,恢复了毛泽东正确的政策,纠正了他的错误的理论,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使党的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2、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正确处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的关系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承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坚持毛泽东思想并不矛盾。这里有一个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问题。《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的内涵作了明确的规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准确理解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就知道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后者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既然是个人的思想,就会有正确的、错误的、科学的、不科学的。尽管毛泽东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并不等于说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个人全部结论和个人观点的总和。只有那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而那些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的言论和观点则不属于此列。区分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就会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就不会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贬低、否定毛泽东思想。
3、完整把握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避免割裂、简化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严密完整、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贯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时期,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践领域,它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列主义。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理论也相当丰富,如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把毛泽东思想仅仅理解为阶级斗争的理论,只适合战争和革命年代而不适合和平与发展时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错误的。
当然,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毛泽东思想毕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成果,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毛泽东思想,才能更好地坚持毛泽东思想。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历史课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但有些人只认同接受毛泽东关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理论,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却颇有微词,或认为毛泽东不注重生产力的发展,或认为毛泽东经济建设的理论未能变为现实而无指导价值。对此,我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毛泽东始终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生产力飞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他说,如果你搞了五六十年的社会主义,还不能超过美国,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毛泽东思路相当清晰,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267~268页。)毛泽东这一理论为党的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党的八大第一次较为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八大后,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377页。)。于是,全党工作重心在八大后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社会主义还没有建成。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一次性的行动,不是几次“跃进”就能解决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他根据生产力和人民富裕程度的定量考察来研究建成社会主义的阶段特征问题,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827页。)根据毛泽东的这些想法,1963年中央工作会议在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提出了“两步走”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3、关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以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的经验教训为借鉴,提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400页。)。毛泽东探索出的这条工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道路既不是通过“羊吃人”的方式把农民逼为雇佣劳动者来发展工业化的西欧式工业化道路,也不是通过损害农业和农民利益来实现工业化的苏联、东欧式工业化道路,而是一条既能实现工业化,又能发展农业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不仅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还开创了世界上第三条工业化道路。
4、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毛泽东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先驱,他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了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构想。主要有:
①保存和发展一些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毛泽东知道上海、天津出现一些“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后明确指出: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设私营工厂,华侨投资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把他的这个设想称为“新经济政策”。
②冲破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模式,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允许地方和企业搞一些“独立王国”,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三者的利益。
③社会主义中国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商品生产的历史发展阶段。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④创造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三结合。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没有能在毛泽东时代开花结果。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艰辛探索。因为他们的探索不仅使中国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避免了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带来的冲击,而且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分别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纠正了毛泽东那些不切实际或错误的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正确的思想,把毛泽东当年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抱的愿望逐步变成了现实。
三、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马列主义是主干,我们是枝叶。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他是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的。它们在观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在关于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上,在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使命的基本原则问题上都是一致的。因此,毛泽东思想决不是独立于马克思主义体系之外的思想体系,而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没有提供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现成答案。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是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之一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相结合,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继承马列主义,不是固守马列主义的个别结论,而是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以高度求实的态度来对待马列主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使马列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原则,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有人说毛泽东没有很多马列著作的藏书并由此断定毛泽东不是马列主义者。这反映出这些人恰恰是没有领会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把握马列主义的本质。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并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见解、新观点,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与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有着三重关系:一是继承。就是坚持那些被实践证明为科学原理的毛泽东思想,包括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积累的一切积极的成果。邓小平理论大部分内容是直接以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为理论依据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也是邓小平理论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纠正。主要是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把毛泽东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背离毛泽东思想科学轨道的重新纳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上。纠正错误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而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三是发展。就是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摆正那些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原有体制的禁锢,开创新的局面。总之,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邓小平理论,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科学地把握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5
一、如何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正确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必须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依据。
1、摆正毛泽东功过是非的位置,正确对待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并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毛泽东使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没有毛泽东,“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48~149页。)。“中国出了毛泽东,是我们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注:《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上册,22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毛泽东的伟大功勋永远不可磨灭。
但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同任何人一样,也有缺点和错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主要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们在正确评价毛泽东的伟大功绩时,也要毫不含糊地批评他的错误,但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要摆正毛泽东的功过是非的位置,不能以偏代全,“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01~302页。),要充分肯定毛泽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不可等量齐观,更不可本末倒置。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作为党和国家的代表和象征,也制止过一些具体错误,提出过一些闪光的思想,如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等,维护着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维护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不能因为否定“文化大革命”而否定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做的一切,也不能把所有的错误责任全推到他一人身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及时有效地进行了各条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工作,恢复了毛泽东正确的政策,纠正了他的错误的理论,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使党的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2、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正确处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的关系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承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坚持毛泽东思想并不矛盾。这里有一个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问题。《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的内涵作了明确的规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准确理解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就知道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后者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既然是个人的思想,就会有正确的、错误的、科学的、不科学的。尽管毛泽东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并不等于说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个人全部结论和个人观点的总和。只有那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而那些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的言论和观点则不属于此列。区分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就会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就不会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贬低、否定毛泽东思想。
3、完整把握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避免割裂、简化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严密完整、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贯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时期,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践领域,它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列主义。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理论也相当丰富,如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把毛泽东思想仅仅理解为阶级斗争的理论,只适合战争和革命年代而不适合和平与发展时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错误的。
当然,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毛泽东思想毕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成果,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毛泽东思想,才能更好地坚持毛泽东思想。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历史课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但有些人只认同接受毛泽东关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理论,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却颇有微词,或认为毛泽东不注重生产力的发展,或认为毛泽东经济建设的理论未能变为现实而无指导价值。对此,我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毛泽东始终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生产力飞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他说,如果你搞了五六十年的社会主义,还不能超过美国,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毛泽东思路相当清晰,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267~268页。)毛泽东这一理论为党的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党的八大第一次较为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八大后,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377页。)。于是,全党工作重心在八大后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社会主义还没有建成。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一次性的行动,不是几次“跃进”就能解决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他根据生产力和人民富裕程度的定量考察来研究建成社会主义的阶段特征问题,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827页。)根据毛泽东的这些想法,1963年中央工作会议在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提出了“两步走”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3、关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以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的经验教训为借鉴,提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400页。)。毛泽东探索出的这条工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道路既不是通过“羊吃人”的方式把农民逼为雇佣劳动者来发展工业化的西欧式工业化道路,也不是通过损害农业和农民利益来实现工业化的苏联、东欧式工业化道路,而是一条既能实现工业化,又能发展农业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不仅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还开创了世界上第三条工业化道路。
4、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毛泽东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先驱,他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了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构想。主要有:
①保存和发展一些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毛泽东知道上海、天津出现一些“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后明确指出: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设私营工厂,华侨投资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把他的这个设想称为“新经济政策”。
②冲破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模式,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允许地方和企业搞一些“独立王国”,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三者的利益。
③社会主义中国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商品生产的历史发展阶段。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④创造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三结合。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没有能在毛泽东时代开花结果。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艰辛探索。因为他们的探索不仅使中国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避免了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带来的冲击,而且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分别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纠正了毛泽东那些不切实际或错误的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正确的思想,把毛泽东当年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抱的愿望逐步变成了现实。
三、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马列主义是主干,我们是枝叶。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他是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的。它们在观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在关于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上,在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使命的基本原则问题上都是一致的。因此,毛泽东思想决不是独立于马克思主义体系之外的思想体系,而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没有提供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现成答案。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是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之一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相结合,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继承马列主义,不是固守马列主义的个别结论,而是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以高度求实的态度来对待马列主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使马列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原则,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 上一篇:
- 下一篇:
毛泽东思想论文范文
2022-11-05 阅读:0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