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8 16:0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业风险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基本情况
佳木斯市区现有7家燃气企业,天然气门站两座,液化石油气储配站三座,液化石油气加气站5座,天然气加气站四座在用(另有两座歇业)。现有天然气管线总长度815公里,居民用户250025户,工商服用户2957户,现有天然气管线总长度815公里,居民用户250025户,工商服用户2957户
二、安全风险分析
1、燃气场站设施安全运行风险。主要由于燃气设施失查、失修、失测,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站内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引发。
2、燃气管道泄漏风险。主要由于管道腐蚀、老化,存在质量缺陷,外力破坏等因素引发。
3、燃气用户安全使用风险。主要由于燃气用户燃气具不符合国家标准,胶管质量不合格,胶管连接不紧密,未按安全规定程序操作,私自改动燃气设施,报警器和切断阀缺失或失效等因素引发。
三、事故防范对策措施及应急处置
为切实做好国庆期间燃气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督促落实各燃气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针对国庆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监管,各燃气企业要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账,对可能存在安全生产隐患进行逐项排查、逐项整治,不放过一个隐患;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消除各类不安全因素和风险,并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防范杜绝各类事故发生。现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安排部署。
1、进一步强化燃气场站安全管理工作,节前开展一次全面安全生产大检查(已完成),节日期间再进行一轮安全检查,确保燃气场站国庆节期间不发生任何问题。
2、监督督促管道燃气企业认真做好燃气管线巡检、巡查工作,每日一次全覆盖巡检到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篇2
关键词: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档案管理
几年来,我们坚持撰写卫生经济分析报告,对于促进医院卫生经济发展,给领导提供科学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卫生经济分析报告的特点是及时快速、预测分析,可以对医院整体或某个科室的经济运作快速点评,发现新情况,出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预测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机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凭借我们档案管理中的丰实资料信息,立足为经济建设服务,在实践中探索一些规律,积累了一些经验作为学习交流。
一、卫生经济分析报告定义和实质
什么叫卫生经济分析报告?这在文本里找不到的,它是实践中的具体总结。我想,这样来概括: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是对医院经济运行,卫生改革经济建设中某一时期出现的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分析、预测的报告。它要求对新经验进行总结,对新情况进行梳理,对新问题进行剖析,对发展情景进行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预警,对未来的发展机遇予以揭示,对下一步工作措施提出对策建议。
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与传统的报道体裁相比有什么区别?特点在哪里?卫生经济报告有情况、有数据、有分析、有文字、有图表还有网络媒体,它让人看了以后知道情况,知道前因后果,知道趋势,还能够发现机会,看到风险,并得到对策。
怎么撰写卫生经济分析报告呢?首先要领会文体实质,它有五大特性。
系统性。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是集中、全面的分析,是一个完整的链,它涵盖行业宏观经济,关联医疗服务及专科行业间的情况,包括历史数据和最新业绩数据研究。从整体看,有月度、季度、年度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有不同专业科室和特色专科,单病种和多病种的分析报告。因为卫生经济分析报告能够系统反映一定时期医院整体或某个科室卫生经济、服务质量的全貌,能为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具有史料价值,因而具有生命力。
前瞻性。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不仅要对昨天进行总结,对今天进行剖析,还要对明天进行预测,既预测风险,也预测机会。特别注意的是,预测必须是在数据、事实和分析基础上的预测,而不是主观的臆断或者猜测;是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预测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经济报告的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
操作性。卫生经济分析报告要提出措施和建议,而且要切实可行、具体明白,报告中的观点和建议贴近实际,切忌抽象笼统难以实施。
专业性。卫生经济分析报告面对专业人士,分析专业问题,分析的视觉要专业,分析的问题要专业,分析的过程也要专业,让专业人士看了认同;让非专业人士看了受启发、有收获。做到专业性的前提熟悉某一个专科、某一个病种、某一个医技部门的变化,把握这一学科领域的走势,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敏锐的洞察力,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
多手段。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不仅有文字、有数据,还有图片、图表、网络媒体的手段,将专业的道理讲的深入浅出,一目了然,建立让决策者掌控医院了解市场的有效渠道。用别人都看得明白的方式揭示别人看不明白的道理,不可用别人看不明白的方式揭示别人早已明白的道理。二、撰写卫生经济分析报告要把握六个要素
怎么撰写卫生经济报告呢?还要把握住六个要素。
一要有鲜明观点。卫生经济分析报告需要鲜明地亮出档案管理者自有的观点,不需要借他人之口表述。观点要鲜明,不能似是而非,体现档案管理者掌握丰实调研资讯,独立的判断,不是简单集合他人的观点。观点的形成必须从履行职能出发,贴近实际,富有理论上的创新精神。
二要有深入分析。分析报告,顾名思义,分析是核心内容。离开了分析,分析报告就不存在了。分析的重点在难点和热点上,要学会别人都懂的文字说清别人不懂的道理,在说服力上下工夫。
三要有趋势预测。有了深入分析,才有可能做出预测。预测要着眼大局,把握方向,预测的正确与否是要接受实践检验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是卫生经济分析报告的基本要素,见人之未见并得到事实的印证更是分析报告追求的境界。
四要有风险预警。帮助医院和基层科室规避风险等为他们创造经济效益。有了分析,有了前景的预测,也就不难看出风险。风险提示有三个要素:一是明确提出风险之所在;二是提出风险之措施,不能只看病不开药方,或开出的药方治不了病;三是及时,只有及时向受众提出预警,才有研究风险、研究措施、出于防范的时间和机遇。
五要有机会揭示。帮助医院和科室创造效益。卫生经济分析报告不仅要预警风险,还要揭示发展机会。在这里要注意三点:一定要准确揭示,不能产生误导,让机会成陷阱。二是可行性。三是合法性。结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和具备的条件把握发展机遇,做出正确的抉择。
六要有对策建议。卫生经济分析报告有理论分析,有规律揭示、有措施、有对策。
以上六个要素只能说是撰写卫生经济报告的重点。有了这六个要素,加上数据图表比对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卫生经济分析报告的基本特质,这些特质就决定了卫生经济报告的文体写法。
三、卫生经济报告策划和调研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管理 分行层面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2-045-03
在“总行―分行―支行”的层级体制下,从总行层面看,操作风险管理项目建设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达标的需要。对分行层面而言,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比较分析
目前,国内外多家商业银行已开展或陆续开展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本文选取两家有代表性的“总行―分行―支行”层级体制的商业银行,介绍其体系构建情况,并做简要评价。其中,a银行(某大型中资商业银行)在组织架构搭建上比较完善,b银行(某外资商业银行)在流程管理、数据分析、损失数据收集方面比较完善。
(一)a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⒈建立不同层级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构建集中的风险决策框架
分行成立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分行层面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制度监视和流程安排等事项。每年召开4次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定分行操作风险管理规划,审议操作风险制度、报告、重大风险事项,并对上年度操作风险管理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支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支行操作风险进行确认、评价并管理操作风险,每年2次形成全面风险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应涵盖操作风险管理状况及评价,包括操作风险指标监测情况、法律风险等。
⒉设立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
内控合规部牵头分行操作风险管理,负责对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统筹、组织、协调和督导工作;建立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对操作风险进行全面、综合管理;组织推动本行各业务部门识别、评估与监测本专业领域的操作风险;建立操作风险监测机制,负责操作风险监测指标的统计、分析与报告;定期形成操作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并向上级内控合规部和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分行法律部主要牵头负责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分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负责牵头操作风险资本计量高级法、推进工作,配合总行做好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主要包括:ama合规模型原型、内部损失数据收集系统、外部损失数据导入系统、情景分析、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等功能模块。此外,风险管理部还负责对支行操作风险情况进行定量考核。
⒊实际的操作风险管理仍在业务部门
分行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本部门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保持相关制度、流程、程序和控制的适度性和有效性;根据全行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制定、管理、检查和修订相关的操作风险管理目标、程序、内容及办法;分析、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以及报告相关业务的操作风险。
⒋强调业务保障部门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分行支持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协助业务管理,并负责某些特定部分的风险政策制定和风险监督;为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运作提供人力资源、技术、法律、智力培训、综合信息等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承担本部门相关操作风险的分析、识别、评估、监测、报告和控制/缓释。
⒌内审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进行检查
内审部门负责独立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检查操作风险制度和程序是否有效实施;开展内部审计,检查各项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政策、流程和程序是否有效实施,并出具独立审计报告。此外,a银行在分行层面大力推动内控评价建设,对支行内控执行情况进行分级,内控管理较好的支行被评为“一级行”;内控合规部建立“违规积分”制度,凡内控违规超过一定分值的行员,会被解除合同,以此加强内控管理。
a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如下特点:
一是操作风险管理开展较早,由内控合规部牵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管理目标明确,组织架构较完善并有相应配套的政策制度、管理流程、报告路径、管理方法、职责分工等。近两年开展系统建设工作,重视操作风险计量,并逐步将定性管理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二是内审部门相对独立,能对操作风险整体执行情况进行检查。a银行在支行层面建立内控评价制度,以评价考核来进一步规范操作风险管理。
三是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操作风险定义,a银行还将法律风险纳入操作风险范畴。
四是a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取得较好效果,与其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较完善以及重视内控合规管理密不可分。
(二)b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构架
⒈组织架构搭建
相比a银行,b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相对简单。对于分行层面,划分为“业务部门-业务条线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审部门”,风险管理部牵头操作风险管理并对全行操作风险情况进行评估,业务条线部门负责本条线的操作风险管理,内审部门负责根据风险部门报送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
⒉操作风险管理流程
b银行按照业务板块对其操作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测、控制与缓释,并通过风险与控制自评估(rcsa)问卷加以实现。如对风险管理中的资产分类业务,首先识别出该类业务的风险点,资产五级分类存在不准确的可能;其次,找出产生该类风险的原因,然后将风险进行量化;第三,对目前该类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进行评价,确定其是否正常运行以及设计是否合理;第四,根据业务本身存在的风险以及采取的控制措施,评估剩余风险大小;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内控改进建议,如改进制度、加强人员安排等。
报告路径上,业务部门负责填写本部门的rcsa问卷后,报业务条线部门,后者可通过rcsa问卷填报情况、开展检查进行操作风险管理,再将本条线操作风险管理情况报告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汇总后形成有针对性的报告,报送内审部门。内审部门根据风险部报送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年末,风险管理部根据业务条线的rcsa、自查情况以及内审部门的检查及整改情况,形成全行操作风险管理评价。
⒊损失数据收集
b银行对操作风险采用ama法计量,一方面积累内部数据,一方面购买外部数据,增加数据量。损失数据具体的应用范围有:
⑴为ama法提供计量的数据基础。找出内部、外部损失数据的分布函数,并根据分布函数特征模拟出n组数据(蒙特卡罗模拟),计算模拟数据在某一置信水平(如99%的置信区间)的损失情况。
⑵情景分析依据。情景分析中的损失频率和严重度均参考历史损失数据得到。对于零售银行的内部欺诈事件进行情景分析,可根据历史数据的损失金额以及发生的频率来设定情景分析的指标。
⑶风险指标边界值的依据。对于设定的风险指标,可以根据历史数据观察指标值的分布情况,确定当指标值处于哪个区域时风险较低、当指标值处于哪个区域时风险较高,并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加强管控。
b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如下特点:
一是b银行直接采用ama法。该方法对损失数据积累程度要求较高,因此,b银行更加注重损失数据的收集工作,研究制定了损失数据的收集办法,并充分利用外部数据积累损失数据量。
二是b银行比较注重损失数据运用。对于rcsa、ri等工具的损失频率和严重度设定,均以历史损失数据为参照值,使得上述指标的设定更接近真实情况。
三是b银行更加注重内控和操作风险管理相结合。该行设计的rcsa模板简单易懂,基本上体现了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的过程,其中的控制项完全为内控执行情况,通过操作风险暴露值反映内控管理情况,把主观的管理变成可以量化的数值。
四是b银行充分强调内审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检查为手段对风险与控制自评估的有效性进行约束,业务条线部门负责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部负责牵头和汇总,并对银行操作风险情况进行评估。
五是b银行的不足之处在于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尚不健全,未能实现风险与控制自评估的电子化,增加了汇总、分析人员的工作量。
二、对分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设想
(一)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1.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在分支行层面设立不同层级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根据总行要求制定分行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并审议风险评估报告以及重大风险事项等内容,实现分行全面、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框架。2.明确的政策制度作为支撑。内容包括操作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偏好、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流程管理、报告路径及内容、系统建设、文化建设等。3.通过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实现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报告等流程管理。通过在系统中建立风险与控制自评估模块进行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模块对风险进行监测,积累损失数据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和情景分析,通过问题与行动计划模块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和缓释,通过建立报告机制使管理层能及时掌握银行操作风险状况以及重大风险事件。4.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通过网络学习、培训、例会学习、案例分析、定期编发操作风险管理简报等形式构建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二)与内控管理相结合,实现操作风险流程管理全覆盖
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近年来方开始推行,相比银行内控管理尚不成熟。建议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应与内控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内控管理在银行中的基础性作用,降低成本,增强操作风险管理效果。⒈建立风险与控制自评估模板,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覆盖分行全部业务。⒉分行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本部门或本条线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通过分、支行对业务本身内控评价,或对分、支行内控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在此基础上确定内控效果,进而测算业务存在的操作风险,并将结果报送风险管理部汇总。风险管理部将其作为操作风险评估报告的一部分,对分行整体操作风险进行评价,也可作为内审部门检查的基础资料。
(三)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执行情况的独立评价
分行应加强内审部门的检查职能,不能仅仅增加检查量,而应增强检查的针对性。将分行业务管理部门对本部门或条线的操作风险情况所开展的定期或非定期检查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常规手段,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内审部门作为最终检查部门的作用,结合风险部定期提供的操作风险评估报告,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效果等进行检查,并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提升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四)建立损失数据收集制度
损失数据收集是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损失数据不仅能为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提供数据基础,还可用于情景分析、风险指标等多个管理工具中。目前分行损失数据积累较少,主要由于长期以来,分行没有明确的损失数据收集范围,即便在总行统一指导和监测下,损失数据收集仍有一定困难,漏报、瞒报现象时有发生。分行自身应加强对损失数据收集的调研工作,出台损失数据收集办法。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损失数据进行操作风险分析,如观察其分布情况、集中度、发生频率、损失金额等,对重点业务、环节和支行加强管理。
(五)建立后评价机制
除检查手段外,分行还需建立内控的后评价机制,主要对象是经营单位或员工。可将经营单位分成几个级别,如内控管理情况较好的为“一级行”;分行设定内控评价指标,根据得分情况判断经营单位内控管理情况;此外,还可通过对员工建立“违规积分”的制度,判断其自身内控是否到位。通过推进分行内控管理,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法律风险、信息化、控制
引 言
为了提高企业对法律风险的管理能力,加强控制手段,使法律风险管理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更加紧密地结合,建设企业级的法律风险管理系统,通过企业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升公司法律风险管理的效率和能力。
一、主体内容
法律风险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功能:一是实现法律风险管理流程的电子化,即通过该系统完成法律风险识别、法律风险控制、控制实施评估等主要工作;二是实现法律风险数据库的在线查询、检索和维护,为公司提供法律风险管理咨询平台;三是实现与统一信息平台其它功能进行融合,实现通过统一信息平台与其它相关系统的有效集成。
二、整体功能架构
法律风险管理模系统划分成七个不同的层面,即展示、业务、流程、应用、数据、接口、及基础设施,如下图所示。
基础设施将以标准化的硬件、系统软件和中间件系统支撑起各种上层逻辑建筑。基础设施应包括管控管理、安全管理、数据存储、系统存储备份以及网络。接口层的作用是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统一连接,以方便从业务层对应用层的统一访问,减少集成过程中的技术壁垒。数据层则主要对法律风险管理系统中的各种业务数据进行集中的收集、分析、整合和治理等。应用层主要以业务组件化和功能模块化的形式承载统一信息平台的具体业务职能。法律风险管理在应用构成上应至少包括门户集成应用、业务流程bpm应用以及专业应用。流程层定义了法律风险管理所需要提供的基本流程,包括法律风险录入、定期法律风险评测、法律风险评测分析、法律风险控制以及法律风险控制评估流程。法律风险管理业务层面应包括法律风险分析、法律风险控制、控制实施评估、法律风险报告、查询维护等5个模块。法律风险管理在展示层将完全集成在统一信息平台的门户中,并利用统一信息平台已有的系统接入手段。
三、业务功能
法律风险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五个功能模块:
(一)法律风险分析。本模块主要功能完成法律风险识别、测评及定向分析工作,生成法律风险清单、风险排序分级结果、重大法律风险清单以及风险定向分析结果。
主要功能点:各业务部门随时记录新增法律风险,法律部门审核汇总后信息导入法律风险数据库。发放、填写、汇总法律风险调查问卷,导入法律风险数据库。法律风险测评:系统根据法律风险数据库中风险行为各测评维度的判断结果,自动计算出法律风险发生可能性、损失度及风险水平。法律部门根据计算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调整测评结果,设置分级标准并确定重大法律风险。法律风险定向分析:系统根据法律风险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对法律风险进行不同维度的统计分析,并生成统计分析图表。
(二)法律风险控制。本模块主要功能是对需要控制的法律风险进行风险控制现状评估,并制定风险控制计划。
主要功能点:风险控制现状评估:法律部门发放、汇总风险控制现状评估表,审核通过后,形成业务部门风险控制现状评估结果。风险控制计划制定:法律部门发放、汇总风险控制计划制定表,审核通过后,形成业务部门风险控制计划。风险控制现状评估结果及风险控制计划统计分析:系统汇总各业务部门风险控制现状评估结果,并进行不同维度的统计分析,形成公司层面风险控制现状评估结果;系统汇总各业务部门风险控制计划,形成公司层面风险控制计划。
(三)控制实施评估。本模块主要功能是对各业务部门的法律风险控制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打分。主要功能点:法律风险控制实施初评:法律部门向各业务部门发放控制实施评估表,业务部门填写控制实施评估表,由法律部门汇总后根据评估标准进行初评打分。法律风险控制实施复评:法律部门将控制实施初评打分结果发放至各业务部门征求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调整打分结果,形成确定的控制实施评估结果。控制实施评估结果统计分析:系统自动对控制实施评估评估结果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并生成统计表;
(四)法律风险报告。本模块主要功能是系统自动生成或手工上传法律风险年度分析报告以及法律风险定向分析报告、法律风险控制现状评估报告、法律风险控制实施评估报告等各项专题报告,并可以将报告提交各级部门及企业领导审阅。法律风险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法律风险整体状况、重大法律风险清单、风险控制现状评估结果、风险控制计划。
(五)查询维护。本模块主要功能为提供法律风险、重大法律风险、风险控制计划以及风险控制实施评估结果的在线查询,并对法律风险数据中的各项信息进行调整、维护。主要功能点:法律风险信息查询:授权人员均可以通过列表或多维度检索的方式查看法律风险、风险控制计划、控制实施评估结果等内容。法律部门管理员可看到全公司的信息,部门法律管理员及部门领导可看到本部门的信息。法律风险数据库维护:法律部门可以对法律风险数据库中的各项信息包括法律风险及风险行为、风险控制计划、控制实施评估结果、引用案例、参考法规、法律建议等进行添加、删减、修改等操作。
三、法律风险管理在统一信息平台中定位
法律风险管理模块是统一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构建在统一信息平台整体架构上,法律风险管理模块应用了统一信息平台的多个核心组件,分别如下:
门户展示,法律风险管理模块是完整展示在统一信息平台门户中。
统一用户管理和认证,统一的单点登陆
篇5
1.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在市政府领导下,成立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中小企业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中小企业局。市中小企业局是全市小额贷款公司主管部门,指导各县(市)、区做好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与处置工作。
各级中小企业、财政、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监督管理。中小企业服务部门要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动态监控、风险识别与预警工作,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服务;财政部门要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的财务监督管理;工商部门要做好小额贷款公司的准入把关,强化年度检验。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是风险防范与化解的第一责任主体,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在当地政府和市中小企业局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重点是防范非法集资、违规筹资和协调相关部门处置由借贷纠纷引发的案件纠纷。
2.坚持以风险监管为核心的原则,持续识别、监测、评估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督促小额贷款公司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各类风险的监管,包括策略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社会风险。采集相关信息并分析处理,持续监测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状况,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监管措施。
3.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状况,应当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和提示,采取监管措施,纠正和制止危及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经营行为,保障小额贷款公司稳健运行,维护各方面的合法利益,有关情况要及时上报市中小企业局。同时,市中小企业局要将有关情况上报市政府和省主管部门。
4.市中小企业局必要时可向省银监局等相关部门建议依法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现场检查。
5.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内容包括信息收集与核实、风险分析与处理、风险处置与整改、文件归档与管理四个方面。
6.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整理监管信息,结合现场检查、市场准入、问题处置情况,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风险评级,并报市中小企业局核定。
二、信息收集与核实
7.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应按照持续监管的要求,全面收集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和风险状况的动态信息。
8.小额贷款公司应执行《金融企业财务准则》(财政部令第42号),按照各级中小企业服务部门的要求及时完整地报送监管需要的数据和非数据信息。资料报送的方式包括:直接报送报告、报表,报送计算机存储介质和进行数据通讯等。各级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应根据小额贷款公司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资料的报送方式、报送内容、报送频率和保密要求。
9.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要督促和指导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和落实监管信息报送制度,确保监管信息采集渠道的畅通。
10.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要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市中小企业局报告重大事项。
11.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监督和督促小额贷款公司对所报送资料实行归口管理或指定负责人员,并对所提供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
12.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应当按照市中小企业局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采集和分析水平。
13.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在分析与评估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和经营状况时,对小额贷款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或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予以确认和证实。信息核实的方式包括询问、要求提供补充材料、走访被监管机构、约见会谈等。
14.各级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可以通过电话、函件、传真或电子邮件的形式,要求小额贷款公司相关人员对有关问题进行答复。
15.各级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补充材料,以及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就相关问题做出说明。市中小企业局必要时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经符合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或鉴证的资料。
16.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应关注新闻媒体、独立评级机构等社会监督机构的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信息。对可能反映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管理中重大变化事项的信息,应及时予以核实,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风险分析
17.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应按照持续监管的要求,及时对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资料进行监测分析和处理,形成分析报告。
18.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应针对小额贷款公司法人机构的不同情况,各有侧重地进行监管分析。对小额贷款公司法人机构的监管应当重点关注资本充足率、公司治理、资产质量、流动性、财务和内部控制等状况。
19.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按季向市中小企业局报送监管分析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总体风险评价;
(2)报告期内的主要风险、风险变化趋势和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3)经营管理状况的重大变化;
(4)监管意见、建议和监管工作计划;
(5)监管人员认为应当提示和讨论的其他问题。
监管分析报告应简明扼要、有理有据。
20.市中小企业局应当撰写年度监管分析报告,年度监管分析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小额贷款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其重大变化;
(2)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指标情况、指标异常的原因及反映的问题;
(3)小额贷款公司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管理状况及其评价;
(4)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状况的总体评价,主要风险及存在的问题,风险变化趋势;
(5)年度监管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其效果和存在的不足;
(6)监管意见、建议及下一年度的监管工作计划;
(7)其他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四、风险处置与整改
21.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应适时将监管分析的结果、监管措施以监管通报的形式通报小额贷款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等利益相关方,督促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整改和纠正。
22.小额贷款公司出现以下情形,各级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约见高级管理人员:
(1)小额贷款公司存在严重的问题或风险;
(2)小额贷款公司没有按要求报送整改和纠正计划;
(3)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整改和纠正计划不能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
(4)主管部门认为需要约见的其他情形。
23.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每年度应与小额贷款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会谈,讨论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纠正问题与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下一年度的监管工作计划。
24.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应在年度监管分析报告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检查、市场准入等年度监管情况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风险评级,实施分类监管。对存在严重问题和风险、评级排后的小额贷款公司,通报工商、税务、公安等相关部门。
25.市中小企业局应当向社会公布监管结果(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除外),以强化公众监督和市场约束,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自律管理机制的形成。
五、文件归档与管理
26.各级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应建立监管信息档案。档案应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报送的各类信息、分析评价意见、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函件往来、电话记录、监管分析报告、会谈记录或纪要、监管日志、工作底稿、相关请示和领导批示等。
27.各级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管信息保管、查询和保密制度。
28.各级监管信息档案应当由专人保管,建立查阅登记制度。
29.各级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对监管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依法应当披露的除外。监管信息主要包括:
(1)小额贷款公司报告的所有数据信息和非数据信息;
(2)各级中小企业服务部门撰写的监管报告、风险评级结果等信息;
(3)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规划、业务创新等内部信息;
(4)小额贷款公司的董事会决议等决策信息;
(5)其他可能对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造成影响的信息。
六、监管工作的保障
30.市中小企业局负责对全市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工作;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工作。上级部门可向下延伸进行监管。
31.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应按要求向市中小企业局报送监管分析报告及其他分析报告,市中小企业局应及时向县(市)、区中小企业服务部门通报有关监管信息。
32.为保证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持续性,各级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应成立机构,指定专门人员从事监管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
33.监管人员对承担的监管工作负责,按规定独立做出监管结论,不受非监管人员的干涉。
篇6
1.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立统一的两面,其基本内涵为:以集团企业战略目标为指导,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纳入统一的一体化管理框架。首先,以风险为导向,在“全面风险管理”层次上对内部控制进行思考与定位,在全面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分析、设计、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然后,以内部控制为平台,通过内部控制活动,在集团企业的风险偏好范围内管控风险,最终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总之,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通过内部控制为全面风险管理找到着力点和切入点,能够有效避免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分离,防止风险管理流于形式,以促进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在集团企业内部有效运转。
2.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根据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本要求,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基本内容为依据,参考《上海证卷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香港联交所的《公司管治常规法则》、英美等国家的管治守的基本要求,立足集团企业的实际情况,以集团企业战略目标为指引,构建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全面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控、风险管理考评、风险管理报告与风险预警六个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通过编制《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手册》来体现,以其作为集团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操作性文件。
二、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
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设立全面风险管理目标、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实施风险管控、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考评、明确全面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等。
1.设立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应该始终围绕支持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工作,使风险管控与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相适应,并将风险控制在集团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为确保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障,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企业价值”。因此,需要在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设立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第一,进行集团企业环境分析。采用“swot”和“pest”分析法,全面分析集团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并形成环境分析报告。第二,制定集团企业风险管理方针。基于环境分析报告,制定集团企业对各种重大风险和重要风险领域的风险管理方针。第三,设定集团企业战略目标。为了保证集团企业建立科学、合理战略目标,将集团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风险偏好与集团企业战略相联系。在集团企业战略目标设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各种风险的影响,使集团企业战略目标与风险管理方针相吻合,保证集团企业战略目标与其风险偏好相一致,确保集团企业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方针与价值创造相一致。因此,在制定集团企业战略时,一方面使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符合既定的风险管理方针,另一方面,通过风险管理为促进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障。第四,制定集团企业运营目标。以集团企业风险管理方针和战略目标为依据,设定运营目标,据此确定三年或五年滚动经营计划。在运营目标的设定和经营计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各种运营风险,并使运营目标、经营计划与风险管理方针和战略目标相容。第五,建立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根据运营目标,制定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总目标以及分子公司、各部门和业务单位的具体风险管理目标,形成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
2.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要以风险为导向,分析、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活动,旨在全面降低和管控集团企业风险。(1)开展内部控制现状诊断评价以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为指导,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为依据,以“行业最佳实践”为标杆,从“内部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制度审核、流程测试等方法,了解集团企业业务运作、经营管理现状,分析评估内部控制事项是否符合相关的内部控制要求,是否符合集团企业制定的全面风险管理方针,诊断内控薄弱环节,评价内控有效性[3]。通过以上诊断以及评价,揭示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确定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例如,2013年,jz能源集团按照上述诊断评价方法,对“投资、融资、担保、销售、采购”五个重要业务环节,共设置了446个检查点,全面剖析经营管理及内部控制现状,查找不足。通过内部控制现状诊断评价发现五个重要业务环节的总体完善度为64.57%,属于中等;检查点的执行有效率为85.20%,结果良好;制度的总体合规率为75.78%,属于中等。由此可知,其内部控制还存在缺陷,需要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提升内部控制执行力。(2)建立风险识别分类框架结合集团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现状、实际业务板块特点、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条件,运用访谈、研讨、资料研究、发放调查问卷、审阅所有重要的管理制度以及制度与流程相结合的形式,建立风险识别分类框架,规范风险描述语言,统一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并明确各类风险的责任管理部门。例如,2013年jz能源集团按照上述方法,从“战略、法律、运营、财务、市场、投资”方面建立了风险识别分类框架,见图1。(3)进行风险辨识根据风险识别分类框架,对各类风险进行分类细化,辨识出集团企业需要关注的风险事件,形成集团企业风险事件库,找出各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揭示风险发生的内外部原因、暴露状态以及潜在的不利后果,明确各项风险管控的关键责任部门与个人,对接集团企业的有关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制度,确定关键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的风险事项。例如,jz能源集团企业根据上述风险辨识流程与方法,初步建立了包含137条风险事件的风险事件库,形成了集团企业总部层面风险库,涵盖了集团企业内外部的主要风险表现。总部层面风险库的一级风险目录6个,分别为“战略风险、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一级风险目录下又分为39个二级风险子类别,其中战略类风险8个,风险事件18条;市场类风险7个,事件36条;财务类风险7个,风险事件21条;运营类风险8个;风险事件20条,法律类风险5个,风险事件33条;投资类风险3个,风险事件9条。该集团企业风险整体分类框架见图1。(4)进行风险评估针对辨识出的风险事件,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对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目标的影响程度两个纬度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风险水平,找出面临的重大风险、重要风险、中等风险和低风险,确定各项风险的重要性排序和管控重点,绘制风险坐标图。据此,jz能源集团通过风险评估,明确了2013年的重大风险和重要风险—9个重大风险和3个重要风险。9个重大风险分别为:战略类—资源获取风险、分子公司管控风险、产业政策风险;市场类—销售管理风险、采购风险;财务类—融资风险、担保风险;运营类—安全管理风险;投资类—产(股)权类投资风险。3个重要风险分别为:投资类—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运营类—环境保护风险、信息系统风险。jz能源集团企业2013年重大、重要风险见图2。(5)制定风险管控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集团企业总部层面的风险管控策略,明确每一类(项)重大风险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一般来说,重大风险的风险偏好是集团企业愿意承担风险的重大决策,应该由董事会决定。风险承受度就是集团企业风险偏好的边界,即能够承担的风险水平。例如,2013年sh能源集团确定:安全管理风险偏好为:不能发生铁路颠覆、电力事故、瓦斯爆炸,港口淤泥等任何安全事故,确保安全运行;安全管理风险的风险承受度为:力争达到原煤生产百万吨零死亡率的目标,力争安全生产创出历史最好水平。(6)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导向的控制环境包括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和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环境,塑造全面风险管理文化,进而培养员工的全面风险意识,形成人岗匹配、授权有度、运行有序、监控到位的内控环境。第一,建立权责清晰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主要包括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和职能安排,将全面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岗位,明确界定每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并进行有效地传达沟通。jz能源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见图3。第二,搭建畅通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必须设置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便建立起顺畅的内外部风险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将风险管理相关的所有资讯集成到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使相关个人、部门能及时获得履行风险管理相关职责所需的资讯。主要包括风险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统计、评估、图谱分析、监控、预警、应对等功能。第三,塑造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因此,必须以塑造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文化为先导。把全面风险管理文化融入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统一风险语言,培育员工的风险意识,营造风险管理氛围,使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从战略目标设定到日常运营的各项活动中,固化在员工的行为之中。第四,建立执行有力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鼓励大家藐视各种规章制度是安然破产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效的全面风险管控必须建立完善的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以此来规范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就是要在集团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中嵌入风险管控的制度条文。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公司治理、战略计划、技术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法律管理、安全环保、行政管理、销售管理、内部控制、信息技术和工程管理等制度。
3.实施风险管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风险管控:一是梳理集团企业的重要业务流程、管理流程,进行流程描述,分析流程所涉及的主要风险点和潜在的隐患,同时确定各种风险涉及的责任部门与岗位。例如jz能源集团风险管理涉及的责任部门,见图4。二是确定重要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的关键控制点,针对关键控制点,明确风险控制工具、控制方法、控制程序与措施、控制活动及其检验方法。三是编制《集团企业岗位风险管控手册》,明确每个岗位的风险管理职责和权限等,促进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在集团企业内部得到有效实施,切实强化日常风险管理,使全面风险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4.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考评人们只会做你考评的事情,不会做你提倡的事情。要有效地执行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制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考评办法》,明确考评的组织机构、范围对象、内容标准、方法程序,对集团企业各个层面的重大和重要风险事项及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的管控效果进行考评,评价其有效性[5]。如果考评结果不满足所确定的全面风险管理目标,要按照pdca循环及时检讨内部控制体系,分析风险管控缺陷,并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以完善和改进,开始新一轮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循环,还需要考察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合理性,以不断完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5.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体系要有效地执行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制定《集团风险监控预警工作指引》,建立风险监控预警指标体系,制定风险监控预警应对策略,利用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连续观测各项预警指标,将数据导入预警模型,计算其综合风险分值,并获取相应的预警信号。按照一定的风险转换矩阵,综合判断各种风险预警等级,分别给出正常、蓝色、橙色和红色预警信号。例如,2013年jz能源集团全面风险监控预警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6.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是集团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风险信息充分沟通的有效保障,健全的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必须建立规范的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的核心就是要根据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建立满足风险管理目标要求的风险管理工作报告机制,包括风险管理工作汇报的内容、形式及程序、报告负责人、报告周期、覆盖范围、报告内容、形式、程序及报告分送名单等。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不仅包括风险管理流程中应形成的各种类型的风险管理报告及其内容要求,还要建立这些报告如何在集团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风险管理各职能机构之间传递的风险管理报告机制。
篇7
一是注重对方案的论证评估。从项目的设计、施工、技术、经济和环境等各方面入手,加强调查,做好预测、计算,并认真进行分析、论证,制定出多个投资方案。对净效益和利弊进行分析、计算和权衡。针对不同的投资方案,制定出相应的可行方案,从经济性和技术的可行性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选出最佳方案。二是注重评审制度建设。根据需要选择专家组成评审组,严格评审前期论证,如果发现投资效益不高,就不能通过。如果发现方案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就必须重新修改调整方案,直到达到最优为止。
2做好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是指根据资料,采用相关方法,对投资额进行估算的过程。这是做好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工作,能够为项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投资估算额是最高限额,是控制设计概算的依据,任何设计概算都不可突破这个限额。从我国投资估算来看,其方法多种多样,有从生产能力角度进行估算,或从比例、系数、指数、指标、分类等方面进行估算,这些方法所使用的范围、估算的精确度等有所差异,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一是采用准确度高达投资估算法。根据可行性研究对估算准确度要求很高的实际需要,就必须选用准确度搞的投资估算法,一般用指标和分类两种估算法。这两种方法在同一行业中,因为地区差异性,在定额、费用标准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特别是不同地区材料品种和价格也有较大差异。二是改进估算编制法。为了提高估算的准确读,在采用指标估算时,可以用主要工程量代替单价指标,以此和地区综合单价相乘,就能得到单项工程量的投资,然后按照系数做出相应调整,就能估算出项目的投资数额。
3做好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是否投资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投资的决策性文件,是判断是否进行投资的重要依据。研究报告结论是对项目技术是否可行、竞争及获益能力的重要依据。研究报告中的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分析论证资料,既是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的依据,也是在工程寿命周期内进行事故责任追查的重要依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厂址、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经过批准后,就是详图设计的重要依据。环境保护是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必须与法律法规相符合,只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污染处理措施,才能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查从而获得许可。从变形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单位来看,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必须满足规定的深度及广度。要以石油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内外环境为基础,确保分析论证的全面性,对多个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确保经济评价的科学性。故此,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必须托付举报资质等级的单位。作为政府相关部门,要负责做好监理制度的制定,拟定有效的实施措施。监理单位必须加强对可行性研究的全程监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必须重新整改到位后,再进行编制。
4做好风险防范
因为石油企业的投资项目具有较大的风险,故此必须尽可能地考虑到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风险,从而制定出预防性的应对处理措施,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将风险系数控制在最低。一是严格根据石油企业特点论证多种风险。根据石油投资项目的特殊性,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考虑到投资风险,如从勘探、投资环境、工程建设、市场及不可抗击的风险等。二是在进行经济评价过程中,从对财务评价影响的角度,对可能存在的多种风险因素进行风险及不确定性分析,将其中最为敏感的因素找出来,从中找到项目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将风险等级进行揭示,这样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和降低风险的策略。要综合利用多种数学方法,如决策树、敏感性、概率分析等方法,做好定量处理,以此确保决策的准确与科学。三是采用合理的综合评价方式。应构建投资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并构建好权重体系,量化分析风险因素,加强对投资风险的评价与判断。在做好可行性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写好综合评价报告,这样就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必须统筹考虑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在进行投资风险分析,既要考虑到当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从而确保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并综合考虑项目规模、标准、地点、周边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经济性和技术性的综合角度,对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最大可能地增强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结论
篇8
怎样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计成功率大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科学论证,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框架基本
1
(一)基本情况: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名称、法定地址、宗旨、经营范围和规模;合营各方名称、注册国家、法定地址和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国籍;企业总投资、注册资本股本额(自有资金额、合营各方出资比例、出资方式、股本交纳期限);合营期限、合营方利润分配及亏损分担比例;项目建议书的审批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负责人名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概况、结论、问题和建议。
2
(二)产品生产安排及其依据。要说明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和市场预测的情况,以及国内外目前已有的和在建的生产装备能力。
3
(三)物料供应安排(包括能源和交通运输)及其依据。
4
(四)项目地址选择及其依据。
5
(五)技术装备和工艺过程的选择及其依据(包括国内外设备分批交货的安排)。
6
(六)生产组织安排(包括职工总数、构成、来源和经营管理)及其依据。
7
(七)环境污染治理和劳动安全保护、卫生设施及其依据。
8
(八)建设方式、建设进度安排及其依据。
9
(九)资金筹措及其依据(包括厂房、设备入股计算的依据)。
10
(十)外汇收支安排及其依据。
11
(十一)综合分析(包括经济、技术、财务和法律方面的分析)。要采用动态法和风险法(或敏感度分析法)等方法分析项目效益和外汇收支等情况。
12
(十二)必要的附件。如合营各方的营业执照副本;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合营各方的资产、经营情况资料;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侧重点
各类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及侧重点因行业特点而差异很大,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投资必要性。
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在投资必要性的论证上,一是要做好投资环境的分析,对构成投资环境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二是要做好市场研究,包括市场供求预测、竞争力分析、价格分析、市场细分、定位及营销策略论证。
(2)技术可行性。
主要从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各行业不同项目技术可行性的研究内容及深度差别很大。对于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技术论证应达到能够比较明确地提出设备清单的深度;对于各种非工业项目,技术方案的论证也应达到目前工程方案初步设计的深度,以便与国际惯例接轨。
(3)财务可行性。
主要从项目及投资者的角度,设计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融资主体(企业)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清偿能力。
(4)组织可行性。
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的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5)经济可行性。
主要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
(6)社会可行性。
主要分析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体制、方针政策、经济结构、法律道德、宗教民族、妇女儿童及社会稳定性等。
篇9
关键词:内部报告体系;业财融合;涉财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2
一、内部报告体系建立的背景
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人们将会计分为对内的管理会计和对外的财务会计,与之相对应的会计报告被分为外部报告和内部报告。其中外部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内部报告是企业对内提供的管理报告,内部报告的服务对象为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内部报告通常被定义为企业根据其内部管理需要编制,并在企业内部传递,为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所使用,为企业经营提供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等信息的报告。
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有赖于前端业务执行的合规性。然而,随着经营压力的增大,部分地市公司在宏观经济下行及行业竞争不利变化下,收入增长趋缓,成本空间缩小,但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尚未改变,刚性成本扩张难以控制。从而造成财务集中后地市公司财务权利和责任的不对等,出现下属地市公司运用不对称信息来操控业绩以达成kpi目标的现象。同时,业务部门在签订合同或者办理业务的时候,对于财务政策规定的要求和严肃性缺乏足够认识,可能为公司运营及财务管理带来隐患和潜在风险。因此,要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必须将财务视角延伸至业务前端,面向业财融合建立发现、预警、整改机制。
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来说,由于内部控制自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中的重要性,内部报告更加偏重于风险控制问题的报告和解决。而作为集中化核算的财务共享中心,由于存在对下属地市公司财务审核及业务稽核的特殊地位,在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防范财务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内部报告的主体。
为此,国企尤其是央企在对外定期报告的基础上,通过财务集中监控和业财数据整合,构建内部管理报告体系,面向管理层、地市公司、业务部门、员工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信息,有利于提升业务部门的财务风险意识,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高效运用。
二、内部报告体系的内容
面向业财融合和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的报告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从目标角度可分为实现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和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在这三种控制中,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属于内部管理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属于内部会计控制,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属于法规控制。从内部控制目标看,企业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本身就包括对外报告信息和内部报告信息;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作业目标,关键在于内部经营管理决策,而内部报告信息的相关与可靠程度将决定这些内部决策与控制目标的实现。从内部控制要素看,报告信息都是必要和关键的要素,编制控制报告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中心任务,而内部报告又是控制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
业财融合不仅要求财务集中在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过程中与业务部门紧密协作、沟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传递至业务部门整改,更是业务和财务协同处理跨部门、跨地市的风险问题,有效推动风险问题的整改和解决。价值管理是指以财务集中核算人员为风险管理的主体,以价值异常变动为风险的着眼点,以价值保障为风险管理的目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业财融合防范风险的基础。
以风险管控为目标的内部报告体系在完善的财务集中风险控制机制下形成。财务集中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对涉财风险问题的财务集中监控发现、预警整改、报告巩固的流程和制度体系,明确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涉财风险问题防范及治理中的责任和行为。
(一)风险问题发现机制
随着财务集中的全面完成,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财务共享中心以“核算零缺陷”为目标,逐步将视野转向业务规范管理和业财风险的防范,强化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职能。
从2010年开始,财务共享中心构建会计发现机制,将在核算过程中发现的有关的财务问题及业务风险汇编成《会计发现》简报,并提出整改措施,由内控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地市公司整改情况,形成对核算质量管理、业财风险管理的闭环。
具体实施如下:
1.风险问题发现机制,借助财务集中管理平台,集中核算人员在进行账务审核时,对支出的合同安排内容是否合理合法、合同支付额度是否合规,业务模式是否符合财务规定等进行有效监控。通过与业务计费和收费系统集成的营收款稽核系统,对具体业务的应收、实收差异进行稽核,对合作模式及合同的合理性进行审核,从而发现业务设计的不合规风险点。核算人员在发现风险问题后,分析不合规风险问题的性质、违规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形成条目式会计发现备忘。
2.会计发现简报通报制度,内部报告小组负责整理收集核算人员提交的会计发现备忘,并对备忘中记录的会计发现点进行审核确认问题是否属实,讨论确定后汇编成《会计发现》简报,向全省各地市、中心财务一把手通报,以形成风险管控信息共享机制和警示。
通过以上措施,一方面发挥了集中核算人员的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作用,提升核算对业务管控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通报形式形成风险警示、信息共享,地市公司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以点带面消除风险隐患。
(二)风险问题预警整改机制
为促进省、市公司对涉财风险问题的及时协同整改、解决,财务部制定了《财务会计问题预警办法》,对财务会计问题的预警—整改—反馈机制进行规范,以有效防范公司运营风险,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
预警分为黄、橙、红、黑四个级别。财务会计问题出现时即予以黄色预警;问题发生单位对财务会计问题特定时间内不响应或整改不力,将自动进行预警升级。根据预警级别,省公司向市公司发送点对点短信进行报告,并发送省公司相关专业部门。预警级别越高,所发送短信的领导级别也越高,从地市财务、专业部门经理到地市公司总经理,省公司分管领导到省公司总经理。
在接收到省公司的财务会计问题预警后,地市公司及时开展相关工作,发生问题的业务部门与所在财务部门协同处理,最终从根本上消除会计风险问题。在问题处理和整改完成后,责任单位(市公司)应及时向省公司提交财务会计问题预警整改处理结果报告。省公司预警工作组评估后解除问题预警。
必要时,由内控人员对地市公司的问题发现及整改情况进行重点巡检,对于会计发现问题遗漏未整改或者整改不力的情况敦促其深入落实执行。
针对本部各部门的风险问题,可通过督办机制来强化问题整改执行力,将风险问题的描述以及性质、金额、整改措施、整改日期等纳入督办,各部门于次月内部报告会议之前反馈督办情况,从而保证了业务部门风险问题的整改。
(三)涉财内部报告机制
财务共享中心为更好地加强本部部门层面的业财信息沟通,进一步推动业财融合,促进发现问题的解决与整改,可建立“涉财内部报告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本部部门层面涉财内部管理报告会。
会议由财务部编写报告材料,内容主要是近期财务集中监控及财务管理中发现的风险事项,近期重要涉财事项解读及工作安排。会议邀请涉财内部报告中的风险事项相关的部门的分管公司领导、部门领导及业务骨干参加。与会业务部门对报告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对有关风险问题防范及整改措施、如何强化市公司执行力等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会议后,形成会议纪要,与内部报告汇报材料一同,形成一期涉财内部报告进行,由相关部门跟进风险事项的整改。
通过涉财内部报告会这个平台,财务部宣传财务政策,扩大财务影响,建立良好的理财环境,树立财务权威的窗口。 针对与会部门的涉财信息需求,财务部应做好信息沟通传达、服务支撑工作,获得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
三、内部报告的类型及成效
内部报告体系面向业财融合,支撑公司价值管理,在财务集中平台上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对不合规的涉财业务风险进行记录、报告和整改,有效强化涉财业务合规性风险管控,强化业务人员的涉财风险意识,提高业务部门对财务风险问题的认识和风险管控的自觉性,与业务部门建立业财伙伴关系,提升业财合作的和谐氛围。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上述涉财风险问题的发现、预警、整改、报告机制下,针对公司运营管理战略支撑的热点和财务风险管控的重点,先后形成了公司运营管理分析报告、全称本管理信息报告、酬金监控报告、收入分成类结算报告、资金全方位监控报告、库存管理报告、投资一体化专项报告、一站式财务服务报告等内部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经营分析报告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执行进行监控,为公司的战略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公司整体持续稳健发展。
全成本管理信息报告以全成本管理信息共享,搭建业财联动的桥梁,助力管理会计核算体系的实现。
酬金监控专项报告,实现酬金预提模板的统一,建立闭环式全在线酬金管理模式,确保酬金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收入类结算内部报告的实施,有效防范结算人为失误的风险,杜绝了重复付款的可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将付款周期从45天缩短至30天内,账务处理人工耗时减少了50%以上。
资金全方位监控报告借助财务集中监控系统,对省市公司银行资金、营收资金进行一体化、可视化监控管理,保障公司资金的安全和高效增值。
库存管理报告实施后,累计完成库存闲置物资处置约6828万元,占总额2.03亿的33%。全省总体库龄超6个月库存物资比例达到20%以下。
投资一体化实施后,2011年转资率达到70.8%,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转资率目标。2011年工程建设进度及转资效率加快,较以前年度同期转资率大幅提升。
三位一体的一站式财务服务得到员工的肯定,财务服务满意度水平逐年提升,从96%提升到99%。
公司将在此基础上,推动内部报告机制的常态化运作和报告体系的全方位覆盖,加强督办整改执行力,发挥内部报告体系对公司的价值保障和价值筹划功能。
面向业财融合和价值管理的内部报告体系有着明确的管理机制和报告机制,重点在于防范企业的资源运用的违规、低效、信息失真等风险,强化省市之间的财务治理和不对称信息下的财务监控,对于国企尤其是央企集团对下属省市公司的管控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艳艳.基于价值创造的内部报告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张先治.企业内部报告及其应用领域[j].财务与会计,2008.
[3]张先治,刘媛媛.企业内部报告框架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0.
篇10
第二条商业银行除应遵循中国证监会有关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信息披露的一般规定外,还应遵循本规定的要求。
第三条商业银行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截至报告期末前三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包括资产总额及结构、负债总额及结构、存款总额及结构、贷款总额及结构、同业拆入、资本净额及结构(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加权风险资产净额、贷款损失准备。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截至报告期末前三年的主要财务指标,包括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存贷比、流动性比例、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拨备覆盖率、成本收入比。
其中: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不良贷款余额
第五条商业银行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分级管理情况及各层级分支机构数量和地区分布,包括名称、地址、职员数、资产规模等。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报告期贷款资产质量情况,包括按五级分类中的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数额和占比,以及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减变动情况。还应披露本报告期公司重组贷款、逾期贷款的期初、期末余额以及占比情况。商业银行应对上述增减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报告期内贷款减值准备金的计提和核销情况,包括贷款减值准备金的计提方法、贷款减值准备金的期初余额、本期计提、本期转出、本期核销、期末余额、回收以前年度已核销贷款减值准备金的数额。
第八条商业银行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报告期应收利息的增减变动情况,包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数额、本期收回数额和期末余额。应收利息坏账准备的提取情况,坏账核销程序与政策。商业银行应对应收利息和坏账准备的增减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第九条商业银行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报告期营业收入中贷款利息收入、拆放同业利息收入、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存放同业利息收入、债券投资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及其他项目的数额、占比及同比变动情况并予以分析。
第十条商业银行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贷款投放的前十个行业和主要地区分布情况、贷款担保方式分布情况、金额及占比,前十大贷款客户的贷款余额以及占贷款总额的比例。
第十一条商业银行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截至报告期末抵债资产情况,包括抵债资产金额,计提减值准备情况等。
第十二条商业银行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存款结构平均余额和平均利率,贷款平均余额和平均利率,包括企业活期存款、企业定期存款、储蓄活期存款、储蓄定期存款的平均余额和利率以及合计数;一年以内短期贷款利率和中长期贷款利率以及合计数。
第十三条商业银行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持有的金融债券的类别和金额,重大金融债券的面值、年利率及到期日,计提减值准备情况。
第十四条商业银行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报告期委托理财、资产证券化、各项、托管等业务的开展和损益情况。
第十五条商业银行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成重大影响的表外项目余额。包括信贷承诺(不可撤消的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开出保函、开出信用证)、租赁承诺、资本性支出承诺、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的具体情况。
第十六条商业银行应在定期报告中披露下列各类风险和风险管理情况:
(一)信用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应披露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暴露、信贷资产质量和收益的情况,包括产生信用风险的业务活动、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政策、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资产风险分类的程序和方法、信用风险分布情况、信用风险集中程度、不良贷款分析、贷款重组、不良贷款的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等情况。
(二)流动性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应披露能反映其流动性状况的有关指标,分析资产与负债在期限、结构上的匹配情况,分析影响流动性的因素,说明本行流动性管理策略。
(三)市场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应披露其市场风险状况的定量和定性信息,包括所承担市场风险的类别、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及不同类别市场风险的风险头寸和风险水平;所承担各类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控制方法;有关市场价格的敏感性分析,包括利率、汇率、股票及其他价格变动对商业银行经济价值或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影响;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资本状况等。
(四)操作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应披露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五)其他风险状况。其他可能对本行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
第十七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在定期报告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说明。监事会应就董事会所作的说明明确表示意见,并分别予以披露。
第十八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每年向股东大会就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的运作情况,以及当年发生关联交易情况作出专项报告并披露。
第十九条商业银行的对外担保事项,单笔担保金额超过经审计的上一年度净资产金额5%或单笔担保金额超过20亿元的,公司应及时公告。
第二十条商业银行涉及的诉讼事项,单笔金额超过经审计的上一年度净资产金额1%的,公司应及时公告。
第二十一条商业银行发生的投资、收购和出售资产等事项,单笔金额超过经审计的上一年度净资产金额5%或单笔金额超过20亿元的,公司应及时公告。
商业银行发生的资产和设备采购事项,单笔金额超过经审计的上一年度净资产金额1%的,公司应及时公告。
第二十二条商业银行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包括但不限于银行挤兑、重大诈骗、分支机构和个人的重大违规事件),涉及金额达到最近一期经审计净利润1%以上的,公司应按要求及时进行公告。
第二十三条商业银行的关联交易包括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贷款、贷款承诺、承兑、贴现、证券回购、贸易融资、保理、信用证、保函、透支、拆借、担保等表内、外业务,资产转移和向商业银行提供服务等交易。
商业银行与关联自然人发生的交易金额在30万元以上,与关联法人发生的交易金额占商业银行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0.5%以上的关联交易,应当及时披露。如果交易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且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1%以上的关联交易,除应当及时披露外,还应当提交董事会审议。如果交易金额占商业银行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5%以上的关联交易,除应当及时披露外,还应当将该交易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商业银行的独立董事应当对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以及内部审批程序履行情况发表书面意见。
第二十四条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状况、流动性风险状况、市场风险状况、操作风险状况和其他风险状况发生变动,对公司的经营或盈利能力造成重大影响的,商业银行应及时进行公告。
第二十五条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推出新的业务品种或开展衍生金融业务的,从得到有关部门批准之日起,应在两个工作日内按要求进行公告。
第二十六条利率、汇率、税率发生变化以及新的政策、法规对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和盈利能力构成重大影响的,商业银行应按要求及时公告政策、法规的变化对商业银行业务和盈利能力所造成的影响。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