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12 05:15:50
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篇1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的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一门学科,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做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
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简略学习,使匀更加正确的认识了社会主义,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更加热爱。更增强了我对祖国明天更美好的信心。
邓小平理论让我明白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前时方向,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面对着市场主义体制下的激烈竟争,我们应该始终铭记"三个有利于"。
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培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为我们是否对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的根本标准,努力拼搏,学习好科学知识,为祖国更灿烂的明天贡献出自已的一份力量。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风风火火的2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人民的生活富裕了,也让我们这一代人有了很好了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里,我们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毛草房被红砖瓦房所代替,一条条致富大道纵横穿索,花园城市一个个的涌现,高楼大夏的林立,我国的国民经济总值翻了几翻,一切的变化数不胜数,而这些,都得益于我们国家的总设计师对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圳特区的飞速发展,做为我们祖国的一个世界之窗,让更多的外国企业在祖国大地投资经营,吸收了大量外资,也促进了周围城市的快速发展,只有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的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简单学习,使得我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了我对祖国明天更美好的信心。我们青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是明天的接班人,我们更应实事求事,踏踏实实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邓小平理论的“一国两制”伟在构想,让香港和澳门回归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为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国两制”的政策不但使香港和澳门及时的回归,这几年香港和澳门的发展证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一国两制”的政策并没有使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受到损害,有了祖国大陆的大力支持,香港和澳门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群众路线;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遇到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同时调动广大群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是我们党遇到的重大问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准确把握时展的机遇,紧密联系群众、群力群策,在改革开放后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
(一)邓小平群众思想形成的过程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历史时期中,着眼于当时我国的主要矛盾及问题,扩大了人民群众的队伍,把人民群众界定为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即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邓小平见证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深知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早在土地革命时期,邓小平就提出要与百姓同甘共苦,保护人民利益的指示。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强调要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邓小平的群众思想路线的真正提出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同富裕,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标准,此外还正式赋予人民监督权等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1992南方谈话时邓小平理论正式形成,这也标志着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也最终形成。
(二)邓小平群众思想的内容和特征
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内容丰富,在其形成过程中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是经过实践检验而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邓小平群众思想路线理论的基础是“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邓小平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党更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很多东西都是没有经验可循的,都是靠人民群众在各行各业的实践活动中总结的,所以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难题。邓小平群众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评判一切工作的标准。[2(]p.107)邓小平时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围绕群众的利益展开各项工作。邓小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出发,中国人口众多,如果不顾一切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加剧贫富差距,不利于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制定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出发点与归宿、标准。[3]正是因为邓小平以群众为中心的理念,中国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才能如火如荼地进行,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邓小平在保护群众利益的基础上,还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了深化。邓小平意识到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他提出:“改革经济体制……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4(]p.125)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政治上,邓小平提倡社会主义民主,赋予人民监督权力,树立每个人民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二、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在改革开放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邓小平的群众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坚持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历史高度上分析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进力量,是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是历史的创造者;邓小平坚持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同时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项实际活动。此外,邓小平还做到了马克思主义中质与量的统一原理:从质的方面上讲,邓小平重新界定了人民群众的含义,并且提出要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点;在量的角度,邓小平注意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性,要从一切群众的利益出发,争取群众,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利益作为评价我们党工作的标准。是中国群众路线思想路线的开创者,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提出并发展了群众路线理论。在工作中始终能够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土地革命时期就提出了要发动群众,夺取政权的口号。在《反对本本主义》一书中,首次论述了要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思想路线的主要观点。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群众观日益成熟,提出要向群众学习,群众自己可以解放自己等观点,发动群众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仍然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密切联系群众,使得贫穷落后的中国逐渐强大起来。邓小平的群众观与的群众路线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邓小平在其基础上顺应时展的趋势,把握改革开放的新节奏,同时也摒弃了一些旧观点。邓小平指出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不能搞各种群众运动。在经济上,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代表的是先进的生产力,社会主义与人民群众是密不可分的,最终实现的是共同富裕。邓小平继承了马列主义和的群众观,并增加了新时代的新内容,为人民群众思想路线理论的传承做出了贡献,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了我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群众路线思想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进而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完善和巩固了政权的重要法宝,任何时候都不该被遗忘。邓小平用制度保证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充分贯彻落实了党的群众路线。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全面进行改革开放的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令世界所瞩目,证实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邓小平的群众观在“以人为本”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一、解决好人民群众的问题、难题,就是解决中国的问题、难题。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都是现实存在的没有解决完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实地考察,制定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二、批评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错误,严惩腐败。邓小平曾经多次提出党员干部一定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杜绝腐败的最好途径。对待腐败现象,我们党一定要严惩不贷,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三、做到与时俱进,时刻以群众的需求为需求。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始走向世界的前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出现了物质和精神的新需求,党和国家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要求。
三、党的群众路线在邓小平理论中的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群众路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是在十五大写入、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跨时代的里程碑。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中的人民群众路线思想是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精华之所在。下面笔者将从几个角度分析群众路线在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邓小平在1982年的党的十二大上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前提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坚持走人民群众路线的表现,中国人口庞大,农村人口众多,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能满足十几亿人民群众共同需求的道路,是忠实于人民群众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到社会主义国家访问考察以及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国情,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人民群众作为实践的主体进行推动的,所以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创新,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一切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社会主义更注重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尊重了我国当时各个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提出的战略目标。这就给自然形成的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给人民群众造成的不平衡心理打上了强有力的安定剂,为普通大众点燃了生活的希望,指明了前方的道路。
(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
邓小平突破了市场经济只能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传统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同样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只有实施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才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才是其特色所在。也正是这样,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才有了现在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构想。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
邓小平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深刻总结了中的群众运动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及“”时期和“”十年间脱离人民群众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指出我们要吸取惨痛的教训,对此深刻反思。邓小平基于此提出了要用制度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还要完善人民监督机制,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
参考文献:
[1]刘建新.邓小平人学思想探论[j].邓小平理论,2002,(11).
[2]秦宣.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伟大旗帜的巨大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与实践情况评述[n].人民日报,1997-08-21.
[4]龚育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前线,1982,(12).
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篇3
当代大学生应当学好邓小平理论
敬爱的党组织: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更真切地感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迫切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下面就结合自己学习邓小平理论谈几点体会与认识。
一、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
要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并把它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牢固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自觉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实践反复证明,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旗帜,光辉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经受一切考验的根本保证。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必须坚持其科学的思想体系,完整地学习,准确地理解,全面的掌握,熟练地运用,决不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要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在去年结束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中修改了《宪法》,指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工作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只有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使邓小平理论在中国转变为现实,最终实现邓小平理论的宏伟目标!
三、实事求是地运用邓小平理论
要深刻理解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是跨世纪的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的一代,是新中国的接班人。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成就,把、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目的在于运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要自觉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日常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高我们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我们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篇4
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更真切地感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迫切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下面就结合自己学习邓小平理论谈几点体会与认识。
一、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
要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并把它作为全19万元创业奖学金等你拿!
党的指导思想,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牢固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自觉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实践反复证明,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旗帜,光辉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经受一切考验的根本保证。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必须坚持其科学的思想体系,完整地学习,准确地理解,全面的掌握,熟练地运用,决不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要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在去年结束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中修改了《宪法》,指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工作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只有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使邓小平理论在中国转变为现实,最终实现邓小平理论的宏伟目标!
三、实事求是地运用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南方谈话;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整体观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74-05
“南方谈话”发表20年了,它一直指引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如今对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重温南方谈话的深刻思想,我们不难体会到邓小平辩证思维的理性光辉。在破解中国发展难题过程中,邓小平充分展现了“坚守”与“创新”的辩证思维,以此突破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束缚,丰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南方谈话是“坚守”与“创新”辩证思维培育的理论硕果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通过这一论断,邓小平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和社会主义必胜信念的“坚守”,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要在“创新”中担当历史重任的要求。
邓小平的“坚守”思想体现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上;“创新”思维则通过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手段创新等论断体现出来。纵观“南方谈话”整体内容,它处处体现着“坚守”与“创新”的辩证思维。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一下:
一是坚持基本路线“不变”,又要根据实践需要进行“修补”。邓小平以改革前后我国的发展速度、人民生活的发展变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密切关注为依据,他以政治家的远见卓实做出判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2],而改变基本路线是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也是不符合百姓意愿的,他提醒党政领导人,“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3]为了强调坚持基本路线的长期性,邓小平又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4]。
在充分肯定基本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又辩证地提出了对基本路线进行“修补”的问题,他以城乡政策为切入点,以“傻子瓜子”为例,指出:“城乡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长期保持稳定。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5]。在阐述“坚守”基本政策与“创新”二者的关系时,邓小平着重强调了不要变,他说:“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6]。
二是坚持经济建设这“一个中心”,又要创新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因为“不发展”只能是死路一条。在思考如何保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的过程中,邓小平对于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与措施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
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是生产力”的观点,邓小平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中国社会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特别强调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他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这是邓小平的新观点,他从科技进步方面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
不仅如此,邓小平还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他认为经济发展速度与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紧密的联系,他说:“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8]。他意在说明,经济发展与人的素质提高具有双向互动作用,因而要推动经济发展就要重视提高人的素质。
除了思考主动投身经济建设工作的手段以外,邓小平还从消除阻碍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上考虑问题,他认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9]。邓小平之所以强调“两手抓”,因为它既是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长治久安,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必要保障。
三是既要“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又要“发展”社会主义,破除传统观念寓于社会制度的偏见,敢于利用资本主义元素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邓小平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远见与巨大的理论勇气。
邓小平敢于利用传统观念上的资本主义元素,是基于他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两种制度在竞争中互有胜负,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发展的判断。他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0]。
正是因为具备了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思考问题的胸襟与气魄,邓小平才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判断各项工作的是非标准等重大问题上,获得了超越成见的广阔视野和破除偏见的巨大勇气,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理论成果。
四是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又要解放思想在实践的基础上检验和发展真理。邓小平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相信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11]。
即便是在剧变的大背景下,也没能动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12]”
邓小平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教条化,他更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他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13]。邓小平以此说明,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掌握其精髓,不要拘泥于个别论断,而沦为教条主义。
邓小平还重视在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十分赞赏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他坦言:“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4]。正是因为邓小平既信仰马克思主义,又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他才能够利用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创造出邓小平理论,开拓出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南方谈话”中“坚守”与“创新”的辩证思维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我们上面分析的内容以外,还有保持经济稳定与促进快速增长、坚持共同富裕与创新治富途径等论断,其中无不包涵着辩证思维方式。邓小平在强调“坚持”与“创新”的关系时,既注重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又注意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这是其辩证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
二、社会整体思想上的价值判断标准是邓小平创新的重要指针
纵观“南方谈话”的整体内容,不难发现,邓小平是在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整体思想的基础上,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指针,通过辩证思维进行理论创新的。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整体思想与邓小平的社会整体观
社会整体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的内容,它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基本原则:整体优先于部分的原则;历史性联系的原则;各要素交互作用的原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社会各环节构成的“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15]。机体的“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16]。这些论述暗含着社会要素交互作用的认识论,具体地说,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构成的“社会整体”,它在人类的动态发展中形成生产力、生产关系,进而形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动机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邓小平历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有深刻的认识,他十分重视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17]。
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生产的规律进行阐释时,也是以社会整体观的思维方式展开的。他们从人类实践的层面,把整个社会生活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活动两大领域。
以此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精神文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精神文化生产的一般规律表现为,精神文化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具体表现在精神文化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社会属性趋向一致。精神文化生产的特殊形表现为,精神文化并不能被人们随意地进行创造,而是要求人们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邓小平认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的兴衰息息相关。他说:“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18]?“随着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很大危险”[19]。邓小平从精神文明建设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可见他真正重视精神文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邓小平也懂得尊重和利用文化建设规律的意义,他倡议党组织在指导文化建设工作时要遵循文化建设规律,指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20]。这一观点是对党的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的“文化从属论”的超越。
按照社会整体观的基本观点来看,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组成了社会有机整体,物质生产制约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反作用于物质生产,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邓小平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他说:“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21]。
可见,“南方谈话”自觉地运用了社会整体思想,邓小平从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内在联系,从其各自所处地位与作用的角度来认识问题,这是他破解难题、排除偏见、创立新论的重要思想基础。
(二)社会整体观下的价值判断标准是邓小平创新的指南
在批评改革工作进展缓慢、人们的开拓精神不够果敢、害怕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时,邓小平提出了价值判断标准。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2]。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这个判断标准成为了邓小平“创新”的动力和指南;二是它体现了邓小平的社会整体观,因而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首先,从“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邓小平“创新”的动力和指南来说。“三个有利于”的价值判断标准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来的,我们却认定它是指引邓小平创新的动力和指南,其中的道理在于,邓小平早在80年代初就一直以生产力、人民的生活水平等作为考评社会发展的标准来思考问题。
1980年他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还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结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23]。1982年他又指“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24]”?此后,邓小平一直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关论述在其著作中十分丰富。可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早已成为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其次,从“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的社会整体思想,及其产生的创新价值来说。
第一,从生产力标准来看,它体现了邓小平重视生产力基础地位的观念,他说:“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25]。
我国一度忽视生产力的社会地位,而在生产关系上大做文章,试图通过调动人们的生产热情在短期内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在根本上背离了社会发展规律,因而遭受严重失败。邓小平吸取了这种主观主义错误的教训,抛开了发展生产力时在生产关系乃至社会制度上的争论,做出了新的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6]。
邓小平注重从“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条件出发,进一步论述了改革开放与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7]、“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28]。可见,邓小平十分重视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认清了生产力、经济建设和改革之间的关系,因而它们也成为了“南方谈话”一文的核心概念。
第二,从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标准来说,它体现了邓小平重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当然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二者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正是因为邓小平认识到了二者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才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了“标准”的高度来看待,以此来评估社会整体发展情况,这个新视角使他得以提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9]。这个新论断,和“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30]。这条新经验。
从综合国力的标准来看,邓小平重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国家建设中的有机结合,他指出,“在翻两番的基础上,再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我国综合国力达到世界前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真正体现出来了”[31]。邓小平认为只有实现社会整体协调发展,才能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
可见,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三个有利于”的价值判断标准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
三、南方谈话对“中国特色”的深远影响及其蕴涵的当代价值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通过“坚守立场”明确了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通过“创新思维”明确了中国的社会主义要有自己的特色,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想,初步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构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南方谈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形成过程
“中国特色”是“南方谈话”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也是邓小平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对于“中国特色”概念的产生与发展而言,邓小平的贡献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979年3月,邓小平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32]。这里讲的是“中国式的”,概念表述虽然和“中国特色”不一样,但表达的思想却是相同的。1982年9月,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京开幕,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文献中。1987年10月,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命题。
“南方谈话”把“中国特色”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邓小平在将广东与亚洲“四小龙”做比较时,提出了不仅要搞好经济,而且也要搞好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的具体要求,进而指出“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3]。邓小平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他对中国特色的基本认识。
在阐述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时,邓小平提出了“创新”的要求。“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经验很多,从各省的报刊材料看,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好嘛,就是要有创造性”[34]。邓小平从各省工作都有特色的实际出发,首先肯定了各省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成绩,同时指出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各项工作“要有创造性”。
最后,邓小平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做出了交代,留下了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35]。重温邓小平的这段话,感觉到一位壮志未酬而又志在千里的长者在语重心长地叮咛晚辈,振聋发聩的话语里有嘱托、有希冀、有鞭策、有体贴,老人家的一番话入情入理催人奋进。
(二)南方谈话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影响
“南方谈话”留给中国的深远影响是多方面的,简要地说,它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二是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这两个方面就决定了中国的发展模式与经典社会主义、传统社会主义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首先,从“南方谈话”促进理论发展来说。邓小平选择在十四大召开前夕发表南方谈话是具有良苦用心的,他的讲话不但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而且还通过党代会的形式及时得以落实。十四大上,党中央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命题。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鲜明地提出了一个新概念――邓小平理论。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新命题。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36]。
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邓小平选择发表南方谈话的契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意在说明“南方谈话”对于理论发展的意义,如果说是“南方谈话”直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那是言过其实,但是说“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它丰富、提升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促进了邓小平理论的成熟与完善,以此奠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则是毫无疑问的。
其次,从路径选择上来说,“坚守”与“创新”的辩证思维,让邓小平获得了一系列新论断,在新论断指引下,中国通过改革建立的社会制度,既不同于经典作家的设想,又走出了模仿苏联而形成的传统模式,尽管这条路径在设计上吸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但是它在根本上又区别于当代资本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南方谈话”对“中国特色”路径选择的影响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的方面可以粗略归纳为:坚持基本政治制度、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经济建设特区、引进利用外国资本、引导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等等。
从抽象的方面来说,也就是邓小平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具有更深远的影响,也是其具有当代价值的意义所在,其内容可以简略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理论探索与时俱进、化解矛盾辩证思维、高瞻远瞩视野广阔、把握规律祛除僵化、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价值取向等等。
值此“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之际,我们在重温“南方谈话”、缅怀邓小平的过程中,只有牢记小平同志的嘱托,继承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开拓前进、不断大胆创新,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7〕〔21〕〔22〕〔25〕〔26〕〔27〕〔28〕〔29〕〔30〕〔31〕〔33〕〔34〕〔35〕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1,371,371,371, 371,377,380,378,373,382,383,382,382,28, 144,372,379,373,370,370,370,371,363~364, 378,372,383.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3.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18〕〔20〕〔23〕〔24〕〔32〕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213,314,10,163.
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篇6
理论之光照耀我们成才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至今已有83年历史了,这83年是不平常的83年。在这83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伟大运动,并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接着中国共产党又对中国的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使中国的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在这83年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关键在于她有正确的理论加以指导,马列主义使对中国的前途充满希望的爱国者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也用实践证明了马列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思想使人民战争更成熟,它是中国革命战争能最终取胜的保证;邓小平理论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而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全党的思想教育作用巨大,它明确指出了什么样的共产党员才算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今天有如此幸福的生活,邓小平同志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贡献巨大。因此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老一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无产阶级政党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坚持和继承,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和方法论,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在精神实质以及根本原理方面,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思想具有前后一致和相继性。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探索中,继承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一贯肯定的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更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重大创新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国两制”论等,全面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思想。
在生活中,邓小平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凡的人。但正是这个平凡的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正所谓“平凡中孕育着伟大”。邓小平的伟大,首先源自他的朴实和谦逊。邓小平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无论是本国人民,或是对外国政要,他总是谦逊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不过是把这些新东西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这是邓小平的谦逊,更是他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体现。在这里,他实际上是劝说人们不要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而要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邓小平的伟大,其次在于他具有高超的说服艺术。在和平年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邓小平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作为总设计师,不但要设计宏伟蓝图,而且要说服大家接受自己的设计,进而变为现实。如他设计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经济特区”,“让部分人先富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等等,都是通过他艰苦的说服工作后才达到目的的。曾对邓小平说:“我送你两句话:一句是,柔中有刚,绵里藏针:一句是,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这句话既是褒扬、称赞,又带有善意批评的话,是对邓小平说服艺术最生动的概括。邓小平说服艺术体现得最深刻的要数他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判了。这个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女首相,本想在与邓小平谈香港的前途问题时说服邓小平,结果在中国这位伟人面前,“铁娘子”失去了昔日的威风,不仅没有说服邓小平陷入英国已经做好的圈套,反而被邓小平说服了。邓小平的伟大,最重要在于他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邓小平经历了当代中国政坛上最震撼人心的大起大落。在每一次受挫折后,他不像一些同志那样悲观、失望、消沉、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他只是隐忍、卧薪尝胆,仍保持一颗坚强而火热的心。他知道真理是一定会战胜邪恶的。他一直在等待机会,以实现他的雄才伟略,最终他胜利了。有人在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够坚持社会主义,而苏联为什么却不能”的问题时,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出了个邓小平,而苏联出了个戈尔巴乔夫”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伟大。
以上感悟是我在生活和理论学习中认识到。这些感悟伴随着我的成长的逐渐加深,我的成长不光是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的,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的成长。首先,我明白了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实际,就是要在工作中不谋私利,处处替他人着想,为他人谋福利。其次,我明白了,要永 葆先进性,必须要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对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百益无害。再次,我明白了,实事求是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看似简单,实际内涵却博大精深。中国的革命战争史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就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原则。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客观正确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我明白了,在工作中要勇于创新,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最终将会遭到淘汰。从马列主义到思想,再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理论创新,这个力量创新过程永葆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它使中国共产党焕发出了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通过实践提炼出的实际可行的,具有生命力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措施。创新不光是知识上的创新,而且是思想上的创新,一个人一旦接受了新思想,就会放弃旧思想,而这个新思想对他成长的贡献一定会是无比巨大的。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思想的成长,一定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持。实践证明的确是这样的,我工作和思想上的成长是伴随着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党的先进理论的认识的加深而逐渐完善的。所以说我的成长要感谢党的先进理论,要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如今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时代赋予我们的只有一个使命: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热血。
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理论基础 本质特征 传承创新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的主题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中,邓小平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展开的标志,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继承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并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二者紧密联系,具有相互的传承性,即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虽说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但各自侧重点不同,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从属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独立于邓小平理论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本文认为,无论它们之间是否具有从属关系,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面临的任务虽然不同,但它们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又都强调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说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换句话说,它们都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它们都源于马克思主义。它们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它们都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表现出极强的现实性、特殊性、具体性,具有更强的民族化特色,表明了社会主义实现条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二,它们都具有中国特色。它们都是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理论,都是在不断总结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渐积累和最终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殊性和具体性。
第三,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都以“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主题,注重与世界的沟通和融合,并最终实现自身的和平崛起。这些都是时代赋予这两种理论和思想的最新含义,体现了中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拥有相同的本质特征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其中的核心精神是“实事求是”,而“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体现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的本质特征。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其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也是指导我们党进行实践的重要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辅相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也只有实事求是,才算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价值取向。而在贯彻邓小平理论的同时,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进一步深化了思想路线的内涵,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科学精神和价值取向都是一致的。它们都科学定义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从这点来看,它们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指导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具有一致的主题与战略思路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共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而且还共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路。这种内在的同一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们都强调中国和世界的相互融合与发展。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因此,他首先提出并成功实施了“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使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并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在全球化经济势头下,适时地提出了中国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全面深入地贯彻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国顺利加入了世贸组织,并且提出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第二,它们都认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是一致的。这个理念既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观点,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目标。邓小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包括发展生产力、强盛国家实力和改善人民生活。国富民才强,国强民才富。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秉承了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观点,并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为,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落实。
第三,它们都把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振兴统一起来。这既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特征。邓小平认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特殊的国情,也具有独特的民族氛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向高级阶段发展是分不开的,我们要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来整体考量现代化建设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当直接体现在现代化建设方面。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在充分分析新形势的前提下,明确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进一步论证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振兴具有统一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康社会将为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具有密切的传承性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传承关系,主要原因在于,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理论源泉。具体表现为: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主要源于邓小平的党建理论。邓小平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的党建纲领,直接催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党站稳脚跟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为社会主义的长期稳定提供了理论保障;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邓小平理论的本质内涵,是高度浓缩了的邓小平理论,也是一种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是从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中独立出来的概括性的理论体系,为邓小平理论进一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三个有利于”方向。“三个有利于”提供了观察问题和判断时代特点的新视角。它们都强调生产力的基础地位,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展现了一个由较低级阶段向较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以上几点内在关联来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存在着密切的传承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主要来源于邓小平理论的启发和指导,虽然它们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尽相同,但根本任务和目标是一致的。
结束语
很显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后者对前者的丰富和发展上,更多的表现在后者是对前者全面系统地理论创新。因此,我们在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既要看到二者之间的传承性,也不能忽视各自的特色和创新。总的来说,邓小平理论主要是想通过对外开放的政策来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遵照邓小平的政治嘱托,同时考虑到党当时面临的重大问题,主要研究和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进一步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总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创新和深化,在正确理清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后,我们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把它们作为我们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指导方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作者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胡春:“‘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容”,《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篇8
研究专著主要有费国良主编的《邓小平行政方略》(宁波出版社2004 年版);张书军的《制度与政府行为:邓小平行政体制改革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年版);彭国甫的《毛泽东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等。笔者试图从整体和具体构成要素两个角度对2004年以来的研究进展作一述评,以期能对推动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从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整体角度进行的系统研究
现阶段,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学者是将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加以系统研究的,主要是从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基本特色和历史地位的视角对其整体思想进行研究。由于这些都是研究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故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二、从邓小平行政管理理论体系构成要素角度进行的局部研究
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科学体系,其所包含的行政管理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故众多学者为了加大其研究的深入程度,选取了研究邓小平在这些重要问题上的探索与贡献,即对其行政管理思想的某个构成要素进行深入研究。这不仅是研究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需要,也是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客观要求。
1. 关于邓小平行政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
邓小平行政体制改革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及现实指导意义。对其行政体制改革思想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有:徐井万等人从行政职能转变的角度研究邓小平行政体制改革思想,认为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系统的政府职能思想。这一理念主要包括:(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政府职能转变;(2)计划和市场都是政府管理经济的必要手段与方法;(3)正确处理好党政、中央与地方、政企、政事方面的关系;(4)着眼于提高政府效能,不断改革行政管理体制;(5)从实际出发,注重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陆小成,彭国甫认为,毛泽东邓小平关于行政体制改革原则与途径思想,是在长期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我国传统行政体制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产物。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矛盾的处理、经验教训的总结和自身弊病的反思;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主要有坚持民主集中制与权力下放、党的领导与党政分开、精兵简政与提高效率;行政体制改革的途径主要有转变政府职能、调动两个积极性、加强法治建设、注重渐进式变革等。
2. 关于邓小平行政决策思想的研究
邓小平行政决策思想是我们党和政府建设和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光辉结晶,是指导和构建和谐型公共行政决策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其行政决策思想的观点主要有:毛劲歌认为,当代行政决策创新是对邓小平行政决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对实事求是决策创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坚持民主决策是当代公共行政决策创新的根本方向;(3)坚持与时俱进是当代公共行政决策创新的本质要求;(4)坚持制度化决策是当代公共行政决策创新的重要保障。
他从毛泽东、邓小平行政决策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地位的分析入手,对毛泽东、邓小平关于行政决策体制、主体、过程、方法等维度进行探讨,厘清和挖掘毛泽东、邓小平行政决策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继承关系,阐释毛泽东邓小平行政决策思想对于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行政决策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启示,丰富了中国化的行政决策理论体系。
臧素珍,程单剑认为,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思想是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认为要想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必须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他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全面深刻地剖析了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系统明确地阐述了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实现路径和评判标准。从而为推进我国现代行政决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 关于邓小平行政文化思想的研究
对于邓小平行政文化思想的研究,专家学者的分歧较大。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文化思想首先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次才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文化思想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两个方面;有学者认为,邓小平文化思想包括核心与基础两部分,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四项基本原则,基础或主体部分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完整理论;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浓郁的民族性、实事求是的科学性、高度的民主性、深广的群众性、勇于改革的创造性、注重社会效果的实效性。
笔者比较认同彭国甫,潘信林的观点,认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对行政文化做出了艰辛的探索和重要的贡献:一是继承和发展优良的行政作风;二是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道德;三是构筑坚强有力的行政精神;四是提出科学建设行政文化的基本思路。
此外,他们和陆小成还认为,追求和实现行政文化和谐是邓小平对行政文化探索的重要贡献。邓小平行政文化思想对于建设和谐行政文化具有的重要启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建设和谐行政文化的指导思想,执政为民是建设和谐行政文化的价值追求,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是建设和谐行政文化的社会基础,反腐倡廉是建设和谐行政文化的内在要求,责任行政是建设和谐行政文化的根本途径。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前面已经对2004 年来学术界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尽管近年来邓小平行政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产生了丰富的成果,但是整体观之,仍存在一些亟须改进的地方,这也提示了今后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首先,整体的宏观研究亟待加强。目前国内研究大多是从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整体的系统性研究不够,譬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观视阈下的研究比较少。大部分研究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邓小平行政管理理论有机结合,不能站在马克思主义行政理论中国化的理论高度把握中国行政学建设的实际需要;仅仅侧重西方行政管理理论的借鉴,忽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民族语境的结合,从而使研究在历史上的连续性、继承性和厚重感不足,民族特色不明显。
因此,今后的研究要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推进行政学的学科建设,在整体上提升研究水平。其次,中观、微观研究仍有潜力可挖。笔者通过检索发现,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中的行政体制改革思想、行政决策思想、行政文化思想、行政发展思想、人本行政思想、行政方法与艺术思想等六个主要专题研究在相应领域研究中仍显得相当薄弱。
因此,今后的研究仍可往更细致、深入的方向推进。比如,从思想史的角度关注邓小平行政思想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如何与当时各种社会思潮互动及吸收了哪些有利因素,将研究时限前后延伸,从更长的时间段来把握邓小平行政思想的发展脉胳;或者从以点扩散的角度,以邓小平行政思想为核心,向四域展开,分析共同时态下,邓小平行政思想与其它行政理论的关系,从逻辑的角度把握邓小平行政思想的发展图式。再次,要重视研究方法的创新。
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篇9
论文摘要: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科学理论。文章结台二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觉的十四大来的大胆探索.阐明了我党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杜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前进,必将要求和推动邓小平理论不断地向前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一是要坚持,二是要发展。只有在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同时,又坚定不移地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邓小平理论才能在新的历史实践中不断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指引党和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
一、邓小平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一切科学的理论都具有逻辑继承性和发展延仲性。邓小平理论所以成为科学的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历史性飞跃和新的理论成果。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不是凝固不变的教条,而是指导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它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时代的发展和本国的国情出发。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保持了它的巨大的影响和旺盛的生命力。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具有坚定的信念。一方面,面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的挫折,他明确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他又精辟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正是根据这样的思想,力求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nil这表明了邓小平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这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重点是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富有时代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的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对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和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并揭示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确定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陈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我国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一再证明:在我国社会发展实践中形成,并经过这一实践检验的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特别是80年代末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考验的事实;在90年代以来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下,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事实,都显示了我们所选择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生命力,尤其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不断更新的,实践的新成果在不断涌现,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也正迅猛地变化着,邓小平理论必定是不断发展的。
二、在新的历史实践中我党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1998年初,在纪念邓小平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江泽民同志在《深人学习邓小平理论》一文中又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坚持它的基本观点,又要通过实践使它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但是今后的路具体怎么走,要靠我们自己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只有这样去做,才能创造性地继承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这是对待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态度,也是邓小平同志期望于我们的。”事实上,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作出的种种战略决策,所采取的各项重大步骤,所创造的许多宝贵经验,对国内外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问题所作的妥善处理,不仅都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运用,而且都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再一次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人新阶段以来的新鲜经验,在确立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及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突出表现在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实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
在党的指导思想问题上,科学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正确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确定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并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并以党章的形式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改,又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确定为国家的意志。这是我们党作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策,是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事业的重要制度保证。
在对现实国情的认识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现实根据和国情根据,我党深刻地分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相互关系,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深一刻阐述了党的基本路线,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方针和基本纲‘领,使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更加完整和深刻,有助于加强和统一全党的认识。
在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强调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拓展和深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并对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作出战略部署。在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主要是南方谈话的有关论述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比如:“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它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提倡和鼓励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这些理论上的新观点,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和特征的历史性概括,是迄今为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最全面的总结。它为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明确提出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抬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和体现。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而把我国政治生活中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这三个要素和环节统一起来,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党的十五大还根据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个总目标,对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部署。
在文化建设问题上,把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把从延安时期讲起的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目标与“三个面向”结合起来,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精辟地阐发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强调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并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一系列方针政策。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也转化为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的高低。从这一意义上讲,可以说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决定性就在于文化建设的优劣与否。党的十五大高瞻远瞩、切中实际地强调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为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充分的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深化。另外,我们党还把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要求知识分子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这些新观点、新论述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问题上,从党的历史任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对腐败、从严治党等六个方面,总结我们在新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主要经验,强调要充分发挥党的三大优势;提出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再次告诫全党,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并确定了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的原则。这使党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自身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具体。
此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还在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对外开放、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外交关系和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的理论观点,表现了我党对邓小平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的全面性。
邓小平理论心得体会篇10
现在,校园里兴起了学习《邓小平文选》的热潮,我也身处其中。通过学习,《邓小平文选》中平易近人的文字,实实在在的话语(特别是《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让人感觉是那么真切与实在。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党指导思想,有完整的思想体系,但它并不像一些专门坐在书斋中的理论家刻意构造的概念和定义那般晦涩与费解。学习《邓小平文选》
,深深感到邓小平同志不仅是一位行动哲学家,更是一位具有超凡系统思维的深刻的思想家。他重视行动,重视实践,更重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立足当代现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即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形成了一整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全面、客观、科学的阐释,其包含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等一系列新突破,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等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邓小平理论可谓博大精深,邓小平同志敢为人先的精神、统领全局的气概和渊博的理论知识更令人折服。在这一伟大理论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邓小平同志驾驭系统辩证的超凡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达尔文曾对科学理论作过如下定义:“科学在于综合事实,从而从中得出一般的法则和结论”,邓小平理论正是这样的科学理论,从否定“两个凡是”、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坚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从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姓“资”姓“社”的责难到“经济特区”的建立,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风风雨雨20余个春秋,每一次都是质的飞跃,每一次都使理论得到凝炼,得到升华。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指导实践。在新世纪的中国,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相互撞击,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在这重要关头,更需要理论指导,来澄清我们的疑惑,统一我们的思想,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我们,解放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了解新情况,研究新现象,解决新问题,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丰富和发展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正确与否同样需要实践来验证,中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实践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中国大地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率稳定保持,综合国力日益强大……这一切无不归功于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贡献。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中国人民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光明前景。但任何一种正确的理论都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同样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况且,我们正从事着前无古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面对着过去从未面对过的新世界、新发展、新的实践和新的问题,不能盲目照搬照套条条框框、教条主义,更需要正确理论为指导,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从变化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扬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不断开拓,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不断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推动我们的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学习邓小平理论,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做到以我国改革开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习不断章取义,不形而上学,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习有目的,有收获;学习邓小平理论,就要继承和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党的优良传统,这是学好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方法,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体现。切实把邓小平理论运用于实际中,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问题,把学习与了解国情、省情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让理论更好地为实践服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让我们从现在做起,把邓小平理论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认认真真学习,以坚韧不拔的、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准备,毕业后投身于建设的大潮中。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