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识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7 11:34:43

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无意识理论;人格理论;自我防御机制

2012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份报告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同时也向我们指明了文化前进的方向:要关注文化的发展,也要关注心理健康和心理疏导。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表现”。所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健全状态,这四者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才是真正的健康。其中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能通过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保持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从而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自关注的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论述,我国研究者王书荃认为,心理健康指人的一种较稳定持久的心理机能状态。它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能否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使情绪、需要、认知保持一种稳定状态,并表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简单的说,当个体能发自内心的体验到幸福就是真正的心理健康。

二、压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周围世界里充满着各种各样互不相干、互相矛盾、甚至于针锋相对的事物,心理作为对现实的反映,会在我们的内心中形成这种左右为难、无从选择的心态,当一个人在体验着这样的心态时,我们就说他正在经受着压力。心理学中说的压力,是指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

三、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了无意识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等重要思想。

(一)无意识理论。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层。意识即自觉,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前意识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到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或不被社会所容忍的观念和想法,包括恐惧等。

(二)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括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一个人最原始的能量和动力,它盲目的追求快乐,躲避痛苦,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超我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过程中社会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良心,代表者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二是理想自我,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的主要职责就是以道德良心去限制和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自我是个人在与环境接触中由“本我”衍生而来的,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一方面充当着本我和外部世界的联络者和仲裁者,另一方面又要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由此自我既要帮助“本我”得到冲动的满足,又要顺从超我的要求,按照社会所允许的方式行使,在两者之间进行协调工作。

总之,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格的基础。他们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冲突,这时候,个体就会产生种种的焦虑、烦恼,为将这些烦恼和焦虑化解,自我就会采取一些方法来调整个人的认知方法,以获取内心的平静。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些防御机制包括有压抑、投射、合理化、补偿、升华等各种形式。

四、心理防御机制

(一)压抑:压抑是各种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指个体将一些不被自我所接纳的冲动、念头等,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中,或者把痛苦的记忆主动忘掉排除在记忆之外,从而免受动机冲突,紧张及焦虑的影响。比如像梦中的言行和酒后吐真言,都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愿望,趁着意识的辨别能力较弱时出来活动的现象。压抑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其积极作用在于可以有效地控制某些不适当的冲动,减轻不愉快经验的打击,暂时避开痛苦的体验;但是如果过于频繁地采取压抑,当超出意志控制能力和个人的心理忍受力之后,就可能出现心理失调或心理失常,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心理疾病抑或郁闷而死。

(二)投射:1894年,弗洛伊德提出此概念,用以分析和了解“说者的内心世界”。所谓“投射”就是把自己的某些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想法和观念、自己所不喜欢的缺点,推到别人身上,以便减轻内心的负担。其实质就是个体将自身所具有的某些心理行为特征推测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看到某个人身上的优点,进而表现出喜欢与其接近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形的将自己身上的优点投射到他身上,我们之所以喜欢他的优点,是因为我自己也具有这样的优点,喜欢他更多的是因为喜欢自己;而讨厌也是如此。所以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否能做到最大程度的接纳自己,除了优点和长处,更多的要接纳自己的缺点,这决定着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合理化: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我们就会尽量搜集一些自己内心所需要的理由,来给自己的行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

一般,“合理化”可以表现为两种方式:(1)酸葡萄心理 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无法获得时,就会对原有目标加以贬低和打击,称为酸葡萄心理。“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合理的理由来进行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的消极心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2)甜柠檬心理 此方法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拥有的已经是最佳的。伊索寓言中的那只狐狸,后来走到柠檬树旁,因肚子饿了,就摘柠檬充饥,而且边吃边说柠檬是甜的,其实柠檬味道是酸涩的。引申到我们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可以更努力的去强调事情美好的一面,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

(四)补偿:“补偿”一词,首先出现于阿德勒的心理学中,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感带来的负面消极情绪,个体会产生“追求卓越”的需要,为了满足个人追求卓越的需求,个体会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达成时,就会改用其他方式来弥补其缺陷,进而缓解痛苦减轻焦虑,建立其自尊心,称之为补偿。就其作用而言,补偿可分为消极性的补偿和积极性的补偿。所谓消极性的补偿是指个体所使用来弥补缺陷的方法对个体本身没有带来帮助,有时甚或带来更大的伤害。例如,一个得不到正向注意和关怀的孩子就会发展自己负面的行为以获取他人的注意。所谓积极性的补偿就是指以合宜的方法来弥补其缺陷。运用得当,会促使我们发生一些好的转变,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成熟。

(五)升华: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攻击等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歌德年轻时因为失恋而创作出《少年维特之烦恼》,他是悲痛中的坚强者,能够将自己的忧情升华。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升华作用能使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上的安定与平衡,还能满足个人创造与成就的需要。

当自我面对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时,会自动的采取自我防御机制来进行调节,压抑、投射、合理化等防御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当时所面临的痛苦,可以达到保持人的内心平衡,但如果经常使用这些机制的话,对于个体的成熟和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可以称为非建设性防御机制,而对于个体成熟更有帮助的积极性补偿和升华等防御机制称为建设性防御机制,因为这两种防御机制不但可以缓解痛苦、减轻焦虑,还可以促进个体的内心成熟,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它是时刻发展变化的,在个体整个成熟过程中,不同的状态下会体现出不同的心态,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利用心理防御机制,一方面缓解痛苦,减轻焦虑,另一方面也要为了自身的成熟去努力改变,最大程度的去宽容和接纳自己,从而保持内心的平衡,真正的体验到“幸福”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王书荃.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m].香港新闻出版社, 2003.

[2] 林崇德.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

心理健康知识篇2

此次活动得到了许多同学的支持,大家都按时到达活动举办地,积极参与了此次讲座,并认真地听了桂xx老师讲述的各种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此次讲座中,桂老师就心理咨询相关知识、大学生心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她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潜能。桂老师联系了实际,给同学们讲了很多现实中的例子,引起了同学们的重视。比如,她说曾经有一位教科系的女生,腿有残疾,但是他从不自暴自弃,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而这位女生的一位身体健康的同学整日不思进取,反而不如身有残疾的同学优秀。以此来提醒同学们,一个阳光乐观的积极心理的重要性。桂老师幽默而生动的讲述使同学们对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拥有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得到了很深的人生感悟。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新的目标和正确的定位。能够以一颗积极、健康的心去面对人生的坎坷。同时也有助于同学们更好的认识自我,关爱自我,善待他人,培养健全的人格。此次讲座也让心理专干们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为他们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桂老师总结本次讲座:“心理健康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态度,同学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健康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但此次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同学们到达活动现场后,在等待活动开始的过程中聊天、喧哗,现场有一些吵闹。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有部分的同学不遵守会场纪律,聊天、玩手机、睡觉,影响了老师讲述的心情。这些不足也为我们指出了今后工作的侧重点,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以后的活动能够越办越好。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能帮助我们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我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大学生肩负着使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使命。相信此次活动的举办能够给广大的学生一定的启迪,为美丽的人生奋斗不息。

心理健康知识篇3

关键词:地理学科;调节情绪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77-01

中等职业学生大都成绩不理想,思想道德需要再造。由初中升中职后,因学习环境的改变,老师与同学都不同于初级中学,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身边人和事的关怀;缺乏积极的理想追求,得过且过;学习没有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人际交往经验差等问题。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培养健康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应做而必须做好的一件大事。

一、利用地理环境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性格的形成

ブ兄把生来自全国各地,有南方的、北方的;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平原的、山区的,从小生长的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又多为住读生,使得不同性格的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引起了很多的矛盾。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特别容易冲动,各地方来的学生喜欢形成小团体,特别喜欢打群架,甚至动用管制刀具,引起流血事件。

ド活在中原南方地区的人,为了躲避酷暑,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所以那里人的性格暴躁易发怒。 以武汉为例:武汉是个地处于南北夹缝中的城市,这对于北方,武汉的冬天寒冷,气温可达零下好几度,今年武汉出现了零下8度的天气,而内室多数没有暖气。在夏天没有北方的凉爽,当北方人夏夜盖着薄被睡觉时,武汉人要熬过闷热得几近残酷的夜晚。对于南方,武汉的夏天有它的湿热,温度高达40度甚至更高,而冬天又没有它的温暖,当南方人穿着毛衣过春节时,武汉人却不得不在家里开空调取暖。所以武汉这地方便有了南北方各自的短处:夏天的高温湿热和冬天的天寒地冻。为此,武汉人的性格呈南北兼有之状: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又有南方人的精明;既有北方人之蛮,亦有南方人之狡。大热大冷的生存环境,让人的性格亦大起大落。所以武汉人易暴易怒,但也易解积怨,不计前嫌,情绪来得快去得快。来武汉长居的外地人,同样摆脱不了这气候的影响,身不由己地武汉化了。而仅到此一游的外地人,只是撞见武汉人的易暴易怒,却见不到武汉人一笑中尽释前嫌的一面,由此而容易对武汉人怀有偏见。 所以与武汉人相处时间短的人,多半会对武汉人持贬意评价;但同武汉人相处时间长的人一定会体会到武汉人性格的可爱。

ゾ幼谖屡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有水,气候湿润温和,风景秀丽,万物生机盎然,所以,人们往往对周围事物很敏感,比较多情善感,也很机智敏捷,大都活泼好动,反应速度快,热情,喜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志趣易变。

ド角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开门见山,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便养成了说话声音宏亮,商量事情直爽,对人诚实的性格。他们有山的脊梁,松的毅力,盘石的稳健,乡土的纯朴,金子的心。如我校有长阳来的学生,他们淳朴,孝敬父母,做事不怕吃亏,但他们性子野,爱打群架,比较自卑。

コて谏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因生活在高楼大厦林立,工矿企业众多,温度较高,降水较少,空气不清新畅通的环境里,常常形成了孤僻忧郁的性格。城里人因为在单位等集体中磨砺久了,比较现实,外向大方,有集体生活意识,比较现实、讲究,性格温和,较能沉得住气。

ニ以,一个地方的人的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造就的,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容易滋生出什么样的性格的人,就像同样是一种植物一样,在有些地方长得婀娜多姿,而在有些地方却是刚劲遒健的。让学生了解这些,可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避免冲突。

二、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适应天气变化

ヌ炱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活动也有重要影响,一年四季,总有一些人的心情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意志力不强的学生更是表现突出。

ノ浜菏粞侨却湿润气候,春霉、夏热、秋燥、冬寒,对学生的情绪影响较大。春天天气有时说变就变,反复无常,忽晴忽雨,乍寒乍暖。又有梅雨季节,弥漫着水汽,到处是湿漉漉的。人的皮肤上粘糊糊的,一点也不爽滑。物件很容易发霉。因此,有人称其为霉雨季节,因此人情绪很不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及至心神不安,如何安抚学生烦躁的情绪呢?我引导学生调整好学习与休息的时间,做到早睡早起,保证午休时间,维持充足睡眠。坚持锻炼身体,经常散散心,放松绷紧的神经。即使做错了事,也不要责备自己,勇敢地面对现实。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应该找到合适的方式将心里的怨气发泄出来,如果心中有不满应该向家人、教师或好朋友倾诉。应当合理饮食,多吃清淡的食物,多饮水,保持教室、寝室通风。

サ搅讼奶欤骄阳如火,空气烫人,简直连呼吸都会出汗的高温。学生慵懒、颓废、打不起精神来,情绪降到了最低,情绪失控容易发生过激行为,打架事件时有发生。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呢?首先,让学生意识到夏天是个容易发火的季节,所以要善于自我克制,不要动辄发怒。发火只会使人烦躁,犹如火上加油,更加感到热。其次,改善教室、寝室环境,增加通风降温设备,挂上窗帘以减少阳光辐射热,用冷水拖地板,降低室内温度。心静自然凉,居室阴凉,性情也会平静。第三,让学生多听旋律优美的轻音乐,有助于稳定情绪,降“火”。第四,情绪转移,“冷处理”。在与同学交往中,发现对方心情烦躁,讲话生硬,就应转移话题。若发现对方突然改变话题,就应反省自己是否“火药味”太浓?

デ锾欤经过夏季的持续高温,人体能量消耗透支,而立秋之后,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学生的情绪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软、困乏等状况,当秋季来临的时候,秋风起,落叶飘,心中不免产生凄凉、苦闷、垂暮之感,学生易消沉、低落、伤感。平时内向、敏感的学生表现更突出。这时我们鼓励学生多到室外运动,增加阳光照射,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可以调动人的情绪,增强兴奋性,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少吃油炸、油腻的食品,多吃水果,补充充足的水分,多吃些含糖量高的食物,帮助学生调节心情。

ザ天,很多学生出现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慵懒乏力的症状,对所有事物的兴趣都降低了,对学习兴趣降到最低,很多学生迟到、旷课,甚至赖在床上不起来。我没有一味地责怪学生,而是教学生一个类似阿q的自我安慰法,就是多想好事、喜事,在教室、寝室多布置一些红色的图片, 同时室内白天不要挂窗帘,晚间增加灯的亮度。要学生早睡晚起,适当推迟早锻炼的时间。要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如跑步、快走、打拳以及进行各种球类运动等,通过运动,体内的新陈代谢加快,会使人变得开朗、精神愉快。带学生登高远眺,欣赏自然美景,使学生心胸开阔。

心理健康知识篇4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大一新生 班主任工作

我院班主任的工作大部分是由近几年来校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活跃的思维,探索创新的精神、积极乐观的心态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但由于本身教学工作任务重,加之带班经验不足、处理班级日常事物时难免考虑得不够周全。特别是新生班级管理中往往忽略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因此工作效果并不显著。为了让年轻教师带好新生班级,我们尝试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取得了一些成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应用心理健康知识,我们的体会是:应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善于发现潜在问题;在问题面前善于帮助学生改变错误认知。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期,这一时期是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富特色的时期,然而也是人生发展与转折的一个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智力发展显著:善于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来反映事物间的关系。

2.自我意识水平增强但不稳定:关注和评价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但对事物的识别能力不高,常常会出现偏差,具有片面性、情绪性或波动性的特点。

3.处于情感发展与现实的矛盾之间: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索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我们不断探索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去解决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基础依据。

二、心理健康知识在班级管理中的现实指导意义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对多名班主任的随访调查我们感到,班主任只有在繁杂琐碎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才能事半功倍。

1.运用心理认知理论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认知理论是以人的情绪和行为受认识过程影响为理论依据,认为不良情绪和行为与不良的认知或错误的思维方式有关。同样一件事情,由于家庭背景、生活阅历、自身素质、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认知。良好的认知,会给人自信、鼓舞、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不良认知,是一种自我暗示,会产生自卑、紧张、焦虑、抑郁、憎恨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秀才进京赶考,临近考试前做一梦,梦见自己在房顶上种白菜,并且头带斗笠、身披蓑衣、手里还拿把雨伞。醒后觉得很奇怪,就找一位算命先生给圆梦。算命先生说:房顶没有土,你种白菜那是“白中”;头带斗笠、身披蓑衣、手里还拿把雨伞,那是“多此一举”,说明你考不上啊。秀才很沮丧地回到客店,收拾行李,准备马上回家。这时店家老板问他原由,秀才把经过告诉了他。老板说我给你解解这个梦:房顶上种白菜那是“高中”,头带斗笠、身披蓑衣、手里还拿把雨伞,那是“有备无患”,说明你一定能考上啊。秀才听后提起精神,积极准备,最后榜上题名。实际上老板在秀才情绪低落、焦虑、沮丧的时刻给了他一种心理疏导、一种心理暗示,帮他走出了情绪的低谷。如果这位秀才好比是我们的学生,而那位老板的善举不正是班主任所做的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吗。善于解释,是心理学的一门艺术。班主任的心理疏导是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问题,是不良认知的转化过程。

2.运用心理发展理论解决班级的潜在问题

透过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看到发展适应问题是最为普遍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大一新生对大学环境的种种不适应更显突出;同时也对新生班主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只有对班级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有未雨绸缪的多方面思考,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班主任工作绝非仅仅强调规章制度,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不但要解决学生的情绪、情感困惑,改变认知偏差,纠正行为异常,教会学生自我管理;同时还要用学生的思维去读懂学生,多了解他们的感受。如果某个学生因受到处分而产生怨恨情绪时;如果某个学生因失恋而内心挫败时;如果某个学生因同学之间矛盾而产生报复倾向时;如果某个学生孤独无助想找人倾述时……如果班主任能走进他们,使他们及时得到心理援助,这对他们人生的意义将有多么的不同。

三、实施策略

面对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我们将怎样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做好班主任工作呢?

1.帮助“大一”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

当人的环境改变后,都需要有一个适应期,何况一个刚刚走出高中校门的大学生。许多同学在这个阶段,心理上会产生孤独、失落、自卑、茫然等消极情绪。他们对大学的环境或多或少的感觉失望。上大学前在家里自己住一个房间,现在是几个人住在一起,生活习惯各有不同;饭菜伙食并不像在家那么可口;有时水电的使用也不太方便;高中三年与老师同学的感情已经很深,可到大学后感到周围的同学有些冷漠,人与人的关系很难相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人情绪低落,由此带来的就是抱怨。人在心里烦闷时,都很想找人诉说。可亲人不在身边,同学中又没有知心朋友,唯一能倾吐的就是班主任了。但是大多数学生是不敢积极主动的找老师交谈的。这时班主任就要像亲人一样多给他们一些温暖。对性格内向孤僻的、身体弱小的、情绪不稳定的、思维混乱的、行为偏激的学生要多留点心,多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让他充分表达情绪,耐心倾听,然后再作引导。

2.帮助学生确定大学生活的目标

很多人在上高中时,曾把考大学作为生活的目标,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新的目标却不知在哪里。进了大学,思想更成熟,眼界更开阔,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班主任应该指导他们确立自己大学生活的目标了。如让学生自测“将来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我现在该做哪些准备?”结合现实制定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具体目标,并将它分解为可以一步步实现的小目标。如读二学历、考专业技能证书、考计算机、外语等级证书等。

在这看似自由的环境里,要教育他们学会自我约束,学会管理好自己的财和物,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独立处理各种事情。一些同学,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督促的情况下,可能会放松了自己,天天泡网吧、打游戏,只等着考试前临阵磨枪,结果往往是不及格,然后重修,甚至影响到毕业。班主任要教育学生能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将来负责。

3.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能力

高中是灰色学习期,是在老师家长的监督下被动的学习。而大学没有这种监督,大量的时间需要自己去安排,不是被老师占用。因此有的同学就会放松学习,每天玩、娱乐,旷课、看小说、睡大觉,结果到期末挂科。正所谓“大一不适应,大二贪玩,大三上火,毕业时灭火”。人生最佳的学习时期是大学时期。大学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会掌握各种学习策略、扎扎实实地学好专业知识,要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不仅仅是听课和读教科书,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阅读参考书目、听学术讲座、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动向,这些都是学习。

4.帮助学生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

大学的人际交往不像中学时期那样自然、单纯、随意。因为中学是未成年人的世界,而上了大学意味着已跨入成人世界。一方面,鼓励他们应该继续发扬自己良好的天性与本色,与人自然相处、真诚相待;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交规则和技巧,成为一个社会功能健全的人,这也是大学期间学习成长的目标之一。

高中阶段是人的一生结交同性同伴的高峰期,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结交异性同伴的高峰期。在情感方面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惑:不知如何对待爱与被爱;不知如何承受单恋、失恋的挫折;学生会、班委会的一些学生干部,也常常因同学关系而烦恼、困惑。班主任一方面要给他们树立威信,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情绪的疏导,指导他们如何面对孤独、面对嫉妒,保持平和心,让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

5.帮助学生做好情绪管理

心理学上将情绪划分三种:①积极情绪:表现为高昂、亢进;②消极情绪:表现为抑郁、焦虑、愤怒等处于应激状态;③中性情绪:表现为稳定状态,是最佳状态。大学阶段是情绪丰富又多变的时期。大学生的情绪渗透到他们全部的生活领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情绪波动人皆有之,情绪反应如影随形。当学生身心疲惫、精神不振、郁闷,对自己无信心时,班主任应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整不良情绪。学会合理的减压方法,比如倾诉、走进大自然、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等。

心理健康知识篇5

[关键词] 新护士;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b)-0163-02

effect study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training for new nurse

zhu ya-qin

department of health,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i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jining 2721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pmh) knowledge training for new nurse. methods 26 new nurs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to sept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given pmh knowledge training.happy enterprising individual questionnaire (heiq) and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nspiq) was used to evaluate training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results before training,the total score of heiq and nspiq in new nurses was (3.48±0.41) and (101.43±12.85) points respectively,while it was (4.21±0.58) and (127.05±15.16) points respectively after training,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for the comparision of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t=5.24 and 6.57,p

[key words] new nurse;positive mental health;knowledge training;professional identity

研究[1]表明,新护士工作年限短,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不熟练,法律意识淡薄,不能胜任作为一名临床护士应有的责任,因此,很有必要对新护士进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护理操作等方面的岗前培训。新护士岗前培训是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岗前培训对增强新护士适应临床工作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优化护理队伍、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2]。为更好地提高新护士心理素质,增强其职业认同感,本研究对新护士进行积极心理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pmh)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7~9月新入职的26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1~25岁,平均(23±1.38)岁;硕士3名,本科11名,专科12名。

1.2 培训方法

2014年10月,医院护理部聘请两名资深心理学专家和护理学专家对新护士进行积极心理学有关知识培训,培训时间持续2周,于每周一~周五下午3:00~4:00集中进行培训,共计16个学时。培训方式采用团体授课的形式,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pmh:积极心理学理论,护士心理资本、素质及积极心理品质、护士心理弹性;②职业认知:护士职业自我认同、护士工作兴趣与压力应对、应激理论及心理防御机制、常用心理调适治疗方法等。

1.3 测评内容及工具

①采用幸福进取者问卷[3](happy enterprising indi-vidual questionnaire,heiq)评价护士的心理品质,该问卷是许海燕以黄希庭的健全人格理论为基础,综合参考相关文献编制而成,旨在从个体积极进取追求幸福的角度整体体现pmh内容。问卷包括幸福感、自我肯定、目标管理、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和学习成长6个维度,各含6、5、5、5、4、5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对各维度得分和总分求均分,得分越高表示幸福进取程度越高,即个体积极心理品质越好。②采用护生职业认同调查问卷[4](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nspiq)评价护士对职业的认同状况。该问卷包括6个维度、25个条目,6个维度分别为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专业期望。问卷条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新护士的专业认同感越强。

1.4 测评方法

分别于培训前与培训后,本课题研究人员对新护士进行量表测评。培训前,告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征得护士的知情同意与配合,测评方式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由被试者按统一指导语自行填写,被测试者间不允许商量,问卷填完后当场收回。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新护士培训前后heiq评分的比较

培训后,新护士heiq的各项评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新护士培训前后heiq评分的比较(分,x±s)

2.2 新护士培训前后nspiq评分的比较

培训后,新护士nspiq的各项评分及总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新护士培训前后nspiq评分的比较(分,x±s)

3 讨论

护士职业认同感是指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所持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身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5]。有学者[6]认为,职业认同感低的护士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从而影响护理质量。研究[7-8]表明,护士护理职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新护士职业认同感低的原因有多种因素,其中,护士的心理健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9-10]表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有调查[11]表明,新护士岗前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不能较好地适应本职工作,因此,很有必要对新护士进行心理指导,应注重其pmh教育,同时给予其职业认同感的教育。

pmh是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pmh理论强调心理健康不仅指心理没有任何问题,还包括个体各种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产生和增加[12-13]。pmh是激发护士职业幸福感,提升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条件,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新护士岗前培训中将有助于提高新护士pmh水平,增强其职业认同感,这对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有良好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pmh知识培训后,新护士的heiq、nspiq评分较培训前均明显提高(p

综上所述,对新护士进行pmh知识培训,能够提高新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价值感,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月萍,于恩光,张小红.思维导图在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21(11):4-6.

[2] 吴红,丁汉梅.新护士独立上岗前实施综合技能考核的实践与成效[j].护理学报,2009,16(6):25-26.

[3] 许海燕.心理健康的“幸福进取者”模型的理论构建与初步检验[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 孙杰,刘彦慧,张燕鸣,等.临床服务活动对护生沟通能力和专业认同感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1011-1014.

[5] 刘玲,张稚丽,刘晓虹.护士职业认同水平与其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8):1-2.

[6] 赵红,张彩云,路迢迢,等.6所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职业认同状况调查[j].护理学报,2011,18(7):27-30.

[7] 刘静.护理专业大专生专业认同的调查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2(3):171-172,174.

[8] 张春梅,陈晶,朱慧芬,等.护士职业认同的现状及其特点研究[j].中国医院,2010,14(9):31-34.

[9] 王海燕,杨兴华,陈柯,等.新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应付方式分析[j].华西医学,2011,26(3):457-459.

[10] 杨映萍,谢琴红.护士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22):60-61.

[11] 董宪菊,何久玲,谢玉环.新上岗护士心理状态分析与管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96-97.

[12] 陈晓娟,任俊,马甜语.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j].心理科学,2009,32(2):487-489.

心理健康知识篇6

〔关键词〕健康心理学;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一、确立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教育目标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2]。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们树立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应该从中小学做起,在不同学段开设健康教育课,让学生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完整社会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议学校建立健康教育推进机制[3]。健康生活理念需要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健康中国的中流砥柱,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素养应当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当前的学校教育重心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关注度不够。如今,校园中的小胖子随处可见。为了减少日后患肥胖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概率,学校应对此加以重视,做好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前预防。健康心理学理论预防疾病的思想尤其突出,以全新的角度阐释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强调“治未病”[2]。该理论认为,我们不应该等到身患疾病时才去反省日常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要时时刻刻有预防疾病的意识,保持身心健康。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健康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预防为主,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与健康教育质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日后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础。

二、以强化健康信念为关键内容

当前,中小学生健康教育主要以宣传与普及健康知识为主,忽视了健康信念的培养。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在于将健康信念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了健康知识以及预防疾病的一些手段,但是在理解以及运用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在健康心理学知信行理论中,“知”代表“知道”,要正确认识健康知识;“信”代表正确的信念与积极的态度;“行”代表行动,改变不良行为,形成健康行为[4]。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健康教育应该以强化健康信念为关键内容,以宣传普及健康知识为辅。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成长

健康心理学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身心健康问题[5]。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了解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生理发展日益成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具体表现为:他们既要求独立自主,同时又对父母和老师有着深深的依赖;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学习成绩、人格、情绪特征等,并且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时,除了传授健康知识、强化健康信念之外,教育者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学校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积极正向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信念与积极态度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学校应开展健康知识小课堂、疾病预防我在行、火灾地震逃生演练等活动,建设有利于学生健康信念养成以及积极品质形成的绿色环境。

(三)充分发挥班集体力量

知识的传授与行为养成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要以健康行为养成为出发点,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学校教育主要以班集体作为组织形式,班集体的力量对学生影响巨大。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创建健康的班级文化,在班集体中多开展健康主题活动,通过群体力量带动个体的健康发展,强化学生的健康信念,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水平。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协调

在当代健康中国大背景下,各中小学除了配备卫生保健教师外,还应充分发挥生物教师、体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健康教育作用,在生物课、心理课和体育课程中渗透健康教育。坚持问题导向与健康需求相衔接的原则,围绕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合理选择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确保健康教育取得实效。另外,健康教育教师应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学生做出表率。课堂教学是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课外实践是践行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域。学校要结合课堂教育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健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健康知识的运用与良好行为的形成。

(五)发挥网络的教育力量

在开展健康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媒介资源,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科学利用互联网这一资源,通过浏览互联网网页、关注与健康相关的公众号等方式,了解科学的健康知识,逐步培养自己的健康理念。

三、家校社联合,开展健康教育

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与所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认为环境有四个系统,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以及宏观系统[9]。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学校,需要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人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多元的健康教育团队。健康教育团队应当集合教师、家长、社区卫生工作者,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健康教育目前主要依靠学校的力量,通过学校的宣传,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还要协同家庭和社区,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教师与家长应经常联络,协力合作。同时,发挥社区卫生机构的优势,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健康教育功能。社区卫生机构可以在寒暑假组织开展各类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健康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健康素养。

心理健康知识篇7

对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满意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大学生对学校目前所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并不高,表示满意和较满意的仅占11.3%;不满意的高达39.8%。虽然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但高职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薄弱、滞后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把握不充分、不全面、开展不到位,没有让学生从学校教育中更好地了解到性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未能有效地解决其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对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认可度。

2.高职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出现非正规化倾向

高职大学生正处于性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调查统计表明,高职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出现非正规化倾向,获取性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可多选)依次是网络,占63.2%;同学、朋友,占61.2%;电影、电视占56%;报纸杂志、文学作品占53.6%。互联网络的普遍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方式。以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电影为主的传统性知识传播媒体与以互联网络为主的现代性知识传播媒体正相互交叉不断向青年学生输送着相关信息,影响了大学生获取性心理健康知识的正规化途径的选择。现代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现代传媒参差不齐,不乏色情低俗的性信息浸染高职大学生的心灵,危害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正规方式开展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性知识,防止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健康的性心理,但目前课堂和家庭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主渠道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在获得性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方面,从课堂、教师中获得的人数仅占18.3%,从家人(父母)获得的人数仅占10.1%,可见,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力量十分薄弱,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需求出现系统化倾向

调查中,关于应开展包括哪些方面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多选)一题中,性心理占73.8%;性生理占72.1%;恋爱心理占72.8%;异往占70.4%;性价值观教育占69.1%。可见,当前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认知的满足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性生理知识,而是希望在了解性生理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性心理、婚恋心理、男女交往心理以及性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向。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性心理、恋爱心理等主要内容有所涉及并积极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活动,但由于受课时和师资等条件的制约,在性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上缺乏系统性,在时间安排上缺乏连续性,在教材上缺乏统一性,且缺乏灵活生动的图片、音像等配套资料,在具体实施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重视低年级、淡化高年级;以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为主,忽略系统长期的性教育途径;以性教育任务性的完成为主,忽略了学生个体性教育的主观需求等现象,出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真空。部分教师缺乏性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教育经验,难以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性道德、性美学等全面的教育。这种现状难以满足高职大学生对性心理健康知识系统性的需要,影响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4.高职大学生接受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需求出现多样化倾向

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哪些形式的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选择中(可多选),以讲座及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最受学生欢迎,占55.1%,其次为希望学校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分别占37.0%和27.9%。性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得不是很顺利,效果不理想,这与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性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侧重于传授性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参与性,学生感到针对性不强,枯燥无味,长期下去必然影响教育效果,导致教育对象的流失。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性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形式的需求,他们渴望在掌握基础性性知识并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学习、探讨和交流有关性的问题或困惑。然而,以对话、交流活动为呈现形式的讲座、团体辅导会受人数、时间的限制,导致受众性低、涉猎内容不系统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开设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5.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为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

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高职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把性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体系,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学院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应定期听取专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存在的问题。要不断完善和健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中,配备专职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性心理咨询工作。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大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保证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需的工作经费和条件,确保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6.把握高职大学生身心特点,丰富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就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而言,高职大学生已经进入了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于成熟的阶段,其性的情感、思维和意识变得异常强烈,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迫切希望与异性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在这一时期,高职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性生理、心理知识,但由于获取性知识来源途径的狭隘、非正规化倾向选择以及性知识的不系统性,使得他们的性认知水平存在偏差和盲目性,科学性观念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性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发展的冲突、性生理需求与性社会意识和规范之间的冲突十分明显,由此而引发诸多的性心理问题和过错。根据高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至少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美学、性社会学的教育。高职院校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应充分把握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掌握他们对性知识需求的趋势和层次,以正面讲授科学性知识为起点,以塑造健康的性心理为主线,以强化性道德、性法制教育为核心,不断丰富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适应高职大学生不同阶段出现的生理心理需要。

7.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高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知识篇8

【关键词】 健康商数;问卷调查;精神卫生;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6-0515-02

“健商”即健康商数(hq, health quotient)的简称[1],代表一个人的健康智慧及其对健康的态度,是继情商和智商后,又一引起广泛关注的个人特征。医学本科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陌生的大学环境和繁重的医学学习任务,与来自不同地域同学之间人际交往等压力以及医学专业的特殊职业要求等,都可能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为了解他们的健商水平,笔者于2008年9月对某大学医学本科新生进行了调查,以便为进一步提高新生自我维护健康能力,加强医学院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260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08级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60份,回收率为100.0%,其中有效问卷242份,有效率为93.1%。其中男生91名,女生151名;年龄16~21岁,平均18岁。来自城镇的学生137名,来自农村的学生105名;独生子女112人,非独生子女130人。

1.2 方法 新生入学2周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按学号随机抽取2008级临床医学本科新生进行集体测试,调查实施由本校护理专业硕士承担,采用统一指导语,当场回收问卷,严格做到个人资料保密,确保其真实性。健商测试同时,收集医学生的一般背景情况,作为辅助研究因素。健商测量工具采用谢华真教授编制的《健商问卷》,该量表包含自我保健、健康知识、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和生活技能5 个因子,每个因子4个维度,每个维度5个条目,共100个条目。每个条目0~6分,将5 个条目总分除以3 为该维度的健商指数, 4个维度总分除以4 为该因子的健商指数。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医学本科新生的健商因子得分 医学本科新生自我保健、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生活技能4个分量表均比较理想,健康知识因子得分为警惕分值。见表1。

2.2 健商维度指数的平均得分 表2 显示,医学本科新生有16项健商指数比较理想,有4项值得警惕,分别为对身心健康的看法、医疗保健系统知识、维护健康的知识、危害健康的因素和健康检测工具的知识。

3 讨论

3.1 健商研究的意义 健康商数(hq)像智商(iq) 、情商(eq) 一样,是一个人的特征之一。但是与构成智商的特点不同,健商不是先天决定的,教育、认识、毅力和情商都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健商。李恩昌[2]将健康商数具体为“个人及一个区域的居民所具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水平”。它通过对个人总体健康和生命质量进行广泛而简明的评估,使个人获得改善和主宰自己健康的新工具,并借助评估检验结果发现自身存在的健康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科学高效地维护并创造最佳身心健康状态[3]。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肩负着提高人群健康意识、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预防疾病、提高全社会健康水平的历史使命。因此,提高医学生的“健商”,对于提高全社会的医疗保健意识,把健商文化带向全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医学本科新生健商现状

3.2.1 健康知识 健商强调通过自我保健,使身体达到健康状态。健康知识是自我保健的基础,也是高健商的关键。笔者研究发现,医学本科新生的健康知识因子得分为警惕分值;分类健商指数最低的3项依次为医疗保健系统知识、维护健康的知识、危害健康的因素和健康检测工具的知识健商指数;分段情况分析中,71.9%的新生健康知识不理想。表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忽略了学生健康素质的培养,缺乏基本的健康教育,大学教育必须承担起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重任。同时,本结果与李娟等[3]对军医大学在校护生的健商测试结果一致。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乐观,即使是掌握较多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医学生,也存在着缺乏健康知识,对日常健康保健知识缺乏主动学习,对已具备的健康知识缺乏运用。原因可能为大部分医学院校尚未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医学生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非常有限,更谈不上知识的应用。

3.2.2 自我保健意识 32.2%的新生自我保健指数为值得警惕值,对身心健康的看法得分值得警惕。大学新生年轻,有活力,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缺乏应有的预防保健意识,这也是导致其缺乏汲取健康知识动力的一个原因。

3.2.3 精神状态 研究结果显示,74.0%的新生精神状态比较理想,21.9%的新生精神状态值得警剔,说明该校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但是本调查是在开学后很短时间内进行的,这个时间对于大多数刚入校的大学生来说,仍沉浸在高考胜利和摆脱高中应试教育压抑的喜悦与兴奋中,因此,心理健康状况也相对较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对环境的不适应程度将增加,思想将出现不稳定性,许多学生将会出现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需引起学校的重视,提前预防。

3.2.4 生活方式与生活技能 生活方式的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的群体因素对于健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生活方式方面,88.4%的新生健商指数比较理想。新生在抽烟、喝酒、吸毒方面的健商指数最高,可能的原因是能考入该校的学生均为同龄人中的优秀者,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成长目标较高,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53.7%的调查对象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中大部分为家中子女中的幼者,从小在家人和教师的呵护下成长,缺乏独立生活的技能。本调查结果也显示,21.1%的新生生活技能不理想。

大学阶段是医学生身心走向成熟的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健康知识的要求十分迫切。此阶段是医学生塑造健康认知和健康信念的关键时期。健商理念的传播属医疗工作范畴,医学生责无旁贷且大有可为。作为医学生,既要对自身的健康负责,又要时时处处对大众起表率作用。医学高校针对新生开展健商教育,将为大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也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4 参考文献

[1] 谢华真,石仁.健商hq.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2-4.

[2] 李恩昌.一个应该确立的概念:健商.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4(2):17.

心理健康知识篇9

[摘要]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目前健康教育多局限于住院患者,而门诊健康教育相对落后。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门诊不仅是疾病诊疗场所,也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化趋势,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年龄组的人群,他们在得到病症诊治的同时,更希望得到相关知识的指导。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患者;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187-01

1 门诊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护理人员因素:①护理人员观念落后由于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和功能制护理的影响,护士对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不能把健康教育作为对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自觉行为。②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合理的人员编制是开展门诊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而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在临床普遍存在,这不能不归结为影响门诊健康教育的主要客观因素。门诊护士除了完成大量的治疗、护理外,还要兼顾后勤工作,从而使门诊健康教育工作拘于形式。③护理人员缺乏健康教育相关知识:长期以来,我国护士教育以中专教育为主,且护理教育内容中缺乏健康教育内容设置,导致护理人员缺乏开展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技能,难以担当护理者和教育者的多元化角色。

1.2 患者因素:①门诊患者的特殊性:门诊患者流动性大,病种涉及各个专科,且停留时间明显较住院患者短,护理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习俗及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使门诊健康教育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其次,门诊患者与住院患者相比,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比较局限,主要有咨询医务人员、听取其他患者的经验介绍、健康教育处方等,且均为患者主动需求,导致门诊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被动性。②门诊患者的心理特征:患者对门诊环境的不适应、陌生感或急需求医的心理及紧张或抑郁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知识的求知欲;部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等社会偏见,也使得门诊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处于较低水平。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年龄组的人群,他们在得到病症诊治的同时,更希望得到相关知识的指导。

2 对策

2.1 转变护理人员的观念,增强健康教育责任感:护理观念的转变将影响我国21世纪护理人才的培养和护理事业的发展。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必须做到教育先行。通过教育,使护士在学生阶段就养成良好的整体护理观,使其懂得护士不只是被动地执行医嘱,还要为促进患者的健康服务。搞好健康教育是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使她们摒弃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在认识上将健康教育视为护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而增强健康教育的责任感。

2.2 领导重视,加大护理工作的投入:医院领导应认识到完善的门诊健康教育是保证高质量护理的重要措施,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2.3 更新知识,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水平及能力: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努力学习预防医学、社会医学、教育学、健康心理学、健康传播学等知识,熟练掌握健康教育的知识、方法及技巧,以便在门诊工作中有效发挥护士健康教育的职能作用。

2.4 优化健康教育内容,灵活有序地掌握健康教育的时间,因人而异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门诊健康教育的领域十分广泛,但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原则:教育必须符合患者的利益;患者的个别情况能受到关注;提高健康教育程度后患者的预后也相应提高。因此,门诊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时,应以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为先导,紧紧围绕知、信、行三个中心环节,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知识需求,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如预防性教育、自我保健教育、疾病知识教育、心理指导等,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患者的教育需求。

2.5 开展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评价是健康教育的最后阶段,目的是了解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知识和掌握自我护理技巧的程度,以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并为改进门诊健康教育提供客观依据。

3 实施

3.1 健康教育内容:①普及防病知识: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及流行病的预防保健,家庭护理和自我救护方法等。②合理用药知识:包括如何正确选择用药,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和老年人用药误区等。③合理膳食结构:通过健康教育使老年患者获得合理安排膳食的知识和能力。④心理健康宣教:指导老年患者调整自己的情绪,减轻思想负担,积极参加公益性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使精神有所寄托。避免激动,以平和、乐观、健康的心态对待周围事物。⑤健康生活方式:帮助老年患者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传播,降低疾病的发生,保证生活质量。

3.2 健康教育方法:①语言教育:语言:教育是最直接、最简捷、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②视听教育:通过门诊大厅电子显示屏、触摸屏和电视录象、低音广播等方式,使老年患者在候诊时,既接受直观的健康卫生教育,又减少了因等候而产生焦虑不耐烦的情绪。③书面教育:门诊各候诊厅设有免费健康教育取阅栏,患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取阅各类健康教育资料。④专家讲座:通过专家对老年常见疾病系统、全面、有条理地讲解,使老年患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3.3 健康教育技巧:①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患者都希望得到尊重,尤其是老年患者。所以门诊医务人员应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主动热情地与他们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消除他们陌生、焦虑、恐惧、紧张的不良情绪,努力为老年患者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候诊和就诊环境,有效地进行健康宣教和干预。②采取不同的宣教方式: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的年龄阶段、文化修养、家庭背景以及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宣教方式。③健康宣教要有的放矢:老年患者在门诊停留时间短,同时有多种疾病或并发症,涉及健康教育面较广,因此要注意宣教内容的针对性。

心理健康知识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交流;档案

中图分类号:g444;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08-01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较多,具体包括班级管理、德育等。在具体工作当中,班主任还需要运用到很多理论知识,如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目前,很多学生均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应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健康的心理。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班主任的工作成效。本文对班主任在具体工作中如何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论述。

一、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是班主任必须要掌握的一门知识。目前,一些班主任并不是心理教育专业出身,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方面也不够广泛和牢固。为更好地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课余时间,班主任可通过网络浏览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理论知识。发现对自身工作有益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班主任可用笔记本记录下来,闲暇时反复阅读,充分了解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除此之外,班主任应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书籍,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样,班主任通过长期坚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所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会越来越多。在日常工作中,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班主任便可利用自身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心理问题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较多、工作负担较重,在此种情况下,一些班主任并未对学生心理问题予以足够重视,甚至严重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不利于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必须与学生积极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交流过程中,班主任应尽可能放低姿态,与学生进行零距离交流,让学生感到班主任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他们的朋友。这样,学生方能真正向班主任敞开心扉,表明自己的心迹。通过与学生的长期沟通交流,班主任很容易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班主任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与学生保持沟通交流。

三、积极给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有的放矢。为更好地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要给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建立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一部分应由学生自己填写。班主任可定期或不定期将心理健康档案发放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如实填写自身近段时间的心理健康状况。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交流,填写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当然,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外是保密的,仅学生本人可以翻看自身的心理健康档案。有了心理健康档案之后,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班主任也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帮助每一位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有效解决和突破心理问题。

四、ρ生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可采用如下两种重要方式。第一,对学生统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周一班会期间,班主任可对学生统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给学生阅读一些心理健康相关的优秀文章,给学生讲述一些不良心理案例让他们讨论等。对全班同学统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二,对班级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个体之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差别。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做到区别对待,并根据不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灵活采用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总之,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但总体上应主要采用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两种。

五、结束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应把握好如下几点: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给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只要能认真做好上述几点,心理健康教育一定可以在班主任工作中得以有效渗透。目前,国内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的研究越来越多,广大教师应从多方面去研究,从而不断丰富相关理论与实践,在具体工作中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宋阳.浅谈影响班主任心理健康的原因[j].职业技术,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