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方案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3-12-07 17:4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隧道工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隧道工程方案

篇1

1.1 交通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人民交通出版社;

1.2 交通部《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人民交通出版社;

1.3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1.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b50021-2001);

1.5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1.6 《锚杆喷射砼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1.7隧道施工设计图 ;

1.8隧道土建工程施工招标文件技术规范等 ;

2、监控量测目的和要求

2.1 监控量测主要目的

(1)根据对地表和围岩变形的监测数据对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系统的安全性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施工工艺、优化支护参数,有效地控制地表和围岩变形,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保护地表环境;

(2)预测施工引起地表和围岩变形,根据地表变形发展趋势,决定是否需要采取保护措施,并为确定经济、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确保地表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

(3)为研究地表沉降与围岩变形的分析预测方法等积累资料,并为改进设计和调整施工参数提供依据;

(4)优化设计与施工,为后续工程提供技术依据。

2.2 监控量测应满足的要求

加强工程安全质量管理、防止重大事故发生的有力措施。根据相关要求,监测主要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监测的数据和资料完整、客观、真实地反映工程安全状态和质量情况;

(2)监测数据和资料可以按照安全预警位发出报警信息,既可以对安全和质量事故做到防患于未然,又可以对各种潜在的安全和质量隐患做到心中有数;

(3)监测应满足作为设计变更的重要信息和各项要求。

3、监控量测主要内容

3.1 监控量测项目、断面及测点数量

根据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确定了隧道施工过程中监测的项目、断面数量及测点数量。不同级别围岩段内布设初期支护变形测试断面的间距:ⅴ级围岩地段的断面间距为5~10m,ⅳ级围岩地段的断面间距为10~20m,ⅱ~ⅲ级围岩地段的断面间距为20~30m。

4、监控量测实施

4.1 监控量测仪器设备及精度要求

根据隧道工程要求和合同内容,拟定现场监测采用的仪器设备及精度要求,例如: ds32型水准仪(精度要求 0.1mm),收敛计(精度要求 0.01mm), ds32型水准仪、铟钢尺(精度要求 0.1mm)。

4.2 监控量测频率

根据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要求,为了确保隧道开挖期间的施工及周边环境安全,达到监测目的,依据技规要求及工程经验,拟定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如:开挖

面距量测断面前后

4.3 监控量测控制标准和预警标准

根据隧道工程设计文件及招标文件要求,监测中应及时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其稳定性及发展趋势,并及时反馈到施工中。依据技规要求及以往工程经验,确定采用以下二种方法在监测中进行控制和预警。

4.3.1 根据监测物理量的最大值或回归预测最大值

(1)根据监测结果,按表4-4中的三级管理制度进行指导施工。

表4-3监测的三级管理制度

管理等级 管理位移 施工状态 备注

ⅲ uo<(un/3) 可正常施工 uo―实测值,un―最大允许值(控制标准)

ⅱ (un/3)≤uo≤(2un/3) 应注意并加强监测

ⅰ uo>(2un/3) 应预警并采取特殊措施

(2)监测的控制标准和预警标准,见表4-4:

表4-4监测的控制标准和预警标准

序号 监测项目 控制标准(规范值或设计值) 预警标准

1 监测项目 地表下沉 30mm 20mm

2 周边收敛 设计预留变形量:ⅱ~ⅲ级围岩

为50mm,ⅳ~ⅴ级围岩为100mm 设计值预留

变形量的2/3

3 拱顶下沉

上述监测控制标准及相应管理对策,应在经过业主、设计、施工及监理方确认后予以实施,以后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监测情况逐步加以调整、完善。

4.3.2 根据监测物理量变化时态曲线的形态

当变化速率不断下降时(du2/d2t<0),表明围岩趋于稳定状态;

当变化速率保持不变时(du2/d2t =0),表明围岩不稳定,应考虑加强支护;

当变化速率不断上升时(du2/d2t>0),表示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开挖,加强支护。

4.4 回归分析

4.4.1 采用的回归函数有:

u= a blnt或 (u= a blg(1 t))

u=t/(a bt)

u=ae-b/t

u=a(e-bt-e-bt0)

u=alg〔(b t)/(b t0)〕

式中: u ―― 变形值

a、b ―― 回归系数

t、t0 ―― 测点的观测时间(day)

4.4.2量测数据处理――回归分析

在现场测试中,由于测试条件、人员等因素的影响,给测试数据造成偶然误差,使散点图上下波动,应用中必须进行数学处理,以某一函数式来表示,进而获得能较准确反映实际情况的典型曲线,找出测试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推算测试数据的极值,为监控设计提供重要信息。

4.4.3可采用隧通隧道监控量测系统软件对量测数据进行分析

“隧通隧道监控量测信息系统tmmis”是专门针对隧道及地下工程具体情况并根据多年监测技术和经验,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研制的对监测数据分析和统一管理的完善的信息化软件系统。该软件能够及时、快速地对大量监测数据进行高效管理和分析,能够节约大量的监测数据的分析和管理时间。设置安全警戒值后,当监测数据达到该值时,系统会及时给出预警和警报。同时为类似工程积累经验。

4.5 监控量测方法

4.5.1 隧道监测项目测点埋设及观测方法

(1)初期支护收敛变形监测

隧道变形初期支护测试断面必须尽量靠近开挖工作面,但太近会造成开挖爆破下的碎石砸坏测桩,太远又会漏掉该测试断面开挖后的变位值。变形测点应距开挖面2m的范围内尽快埋设;但根据以往隧道变形测试经验,变形测点埋设在相距1.0~1.5倍开挖循环进尺的断面上较为适宜。初次读数应保证爆破后24h内或下一次爆破前测读。

测点埋设时,在隧道左边墙和右边墙部位分别埋设测桩(测桩埋设深度约15cm,钻孔直径约20cm,用早强锚固剂固定,测桩设置保护罩),并进行初始读数。监测仪器采用隧道收敛计(sgs-1)。监测方法采用精度较高的水平基线测试方法,并进行温度修正。

(2)初期支护拱顶下沉监测

拱顶下沉测点与收敛变形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上。

测点埋设时,在隧道拱顶部位埋设1个带挂钩的测桩(测桩埋设深度约15cm,钻孔直径约20cm,用早强锚固剂固定),并进行初始读数。监测仪器采用水准仪和水准尺。监测方法采用水准抄平方法,基准点分别设置在洞内和洞外(用于校核),视线长度一般不大于30m,监测误差控制在1.0mm以内(高程误差0.7mm),必要时采用冗余观测方法来提高监测精度。

在隧道所处陆域段,与隧道拱顶下沉及收敛变形测试断面相应的里程上,要尽可能布置地表下沉测试断面。

4.5.2监测警报

监测中,当监测数据异常,超出预警值或时态曲线出现不稳定征兆时,在监测完成后24小时内发出监测预警报告,及时报告现场业主代表、驻地监理、施工单位和设计代表。当出现特别紧急的情况时,马上口头或电话通知业主代表、驻地监理、施工单位和设计代表。

5、监控量测质量保证措施

在隧道工程监测项目的实施工程中,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合理配置技术力量,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保证优质、高效地完成好监测工作。

保证监测所需仪器设备在标定有效期内,在仪器设备使用前进行检查、调试,保证进场测试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保证仪器在数据采集期间有足够的电能。

4、人员相对固定

要求负责监控量测的技术人员能吃苦耐劳,对工作认真负责,仪器操作熟悉,资料采集和数据处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反映。

6、监控量测进度保证措施

1、根据隧道工程的要求,按技规的相关规定和《监测方案》的内容,及时开展现场监测工作,合理选择监测断面,适时埋设测点并采集数据。每日量测数据当天进行整理和分析 。

2、配备充足的仪器、设备,并保证测试所需仪器设备在标定有效期内,在仪器设备使用前进行检查,保证仪器能正常工作。

3、要求监测人员每日对监测数据及时输入为电子文档并进行备份,防止因数据丢失造成的报告不及时。

7、监控量测安全保证措施

安全目标:不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1、人员安全

在现场,有关安全事宜应听从安全监督人员的指挥,遇有险情,必须撤离现场。遇到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首先进行初步的安全判断,在确定安全情况下再继续进行相应的工作。

2、仪器设备安全

仪器设备的安全是现场监测工作的基础。严格按技规要求对仪器设备的保护措施进行操作和维护。

3、数据安全

监测原始数据应妥善保管,不能丢失。对于采用计算机储存的监测数据,要及时做好备份并做好储存位置的说明,避免数据丢失和混乱。

4、财物安全

妥善保管财物、避免丢失。

5、交通安全

监控量测人员驾车进入隧道必须注意行车安全,减速慢行,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8、监控量测人员安排

篇2

【关键词】隧道工程;设计检验;问题;对策

一套合格的隧道工程测量方案是保证隧道工程施工质量优劣的重要基础。隧道工程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它具有其他工程不可比拟的特殊性。为了保证隧道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合理的设计测量方案对整个工程能否按照工期保质的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隧道工程测量方案设计中横向贯通误差问题就是整个隧道工程的重要精度指标的关键问题。

1 隧道工程测量方案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由于隧道工程施工的特殊性,出于对隧道施工的质量和进度的严格要求,做好测量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隧道工程是由地面上部分和地面下部分共同组成的,并且在大型隧道的施工工程中,工程往往会被分为不同的标段,有多个施工单位在若干个工作面施工完成。所以一套完整的合理的测量技术和设计方案是各阶段各单位做好协调施工的基本保证。在隧道工程测量设计方案中横向贯通误差是评价一个设计方是否合理化的关键标准也是评价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精度指标,合理分配允许贯通误差并进行相应的施工测量精度方案设计是整个隧道工程测量工作的关键。为保证贯通误差小于设计值,在隧道工程测量方案中需要从贯通误差的限差出发,对各阶段的精度指标做出整体设计,明确各阶段的测量精度要求,从而既能使各阶段的测量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又能使工程的最终质量得以保证。如果没有进行测量精度的整体分析,就有可能出现由于偏低的测量精度要求而造成的质量事故;或者是由于过高的测量精度要求而导致测量工作量的大大增加,从而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和工期的延误。

2 影响隧道工程设计方案中关键问题的因素

2.1 关于贯通误差的来源

隧道工程测量方案设计中的关键问题贯通误差来源主要是受地面控制测量,联系测量和地下导线测量三个重要因素的误差的影响。测量误差与整个隧道工程贯通的影响以及施工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单从工程测量的角度方面来说,可以将一个对向开挖段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做分析研究,如果一个对向开挖段长度相差比较大,那么就要求它的测量方案设计对其贯通误差分别做出分析;如果各阶段的长度大致一样,则可以取出其中最长的一段作为对各阶段贯通误差的代表进行分析。因此,不论是上述的哪一种情况,每个对向开挖段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进行分析,其分析的方法都是一样的。作为对对向开挖的贯通最为不利的一种施工方法就是通过两个竖井进行对向开挖,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影响隧道贯通的测量误差就有地面控制和地下的两条支导线测量之外还有两个竖井的联系测量,总有三类,共五个独立的误差因素。若是有一端的开挖是通过平洞或者斜井,则必须要去掉相应的联系测量的误差。

2.2 地面控制测量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

地面首级控制测量是隧道施工测量的第一步,也是后续各阶段的测量工作能够得以逐步展开的基础。而地面控制测量误差对隧道的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1)洞口(近井)点的坐标误差。洞口点坐标的误差通过联系测量和地下的导线测量传递到贯通面,可以说它对贯通面的影响在数值上等同于在同一隧道开挖段两洞口点的相对误差椭圆在贯通面上的投影。所以,影响隧道贯通误差的是控制网相对误差而不是绝对误差,简单的解释,就是如果把隧道一端的洞口点视作是固定点或者参考点,那么另外的一个洞口点相对于该点的误差是不会超过整个控制网中最弱点的点位误差的。那么,就可以把最弱点的点位误差的近似的当作控制网点位坐标误差对贯通误差的影响。

(2)地面控制网边的反方向误差。这种误差的表现可以解释为联系测量或者地下之导线的起始方位的误差,但无论联系测量采用的是何种形式,地面控制网边的起始方位的误差对于贯通误差的影响都是一致的。

2.3 联系测量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

在联系测量中,起始点坐标误差对隧道贯通的影响与地面控制点坐标误差的影响是相同的,其数值与地下导线其实方向误差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联系测量中的误差分析着重考虑的是起始方位角角度的误差对隧道贯通的影响。根据隧道工程施工的特点,起始方位角的角度误差对于贯通误差的影响会随着地下支导线长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如果通过平洞或者斜井的方向进行开挖,那么地下导线的起始方位就是地面控制网的方位角;如果是通过竖井的方式施工开挖,则地下导线的起始方位的坐标点与方位角就需要通过竖井联系测量才能得到。

2.4 地下导线测量误差对于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

地下导线测量的转角的角度误差和控制导线的边长误差对隧道的横向贯通均有影响。当隧道的转角偏大时,控制边长测量的误差对于保证隧道贯通有比较大的影响作用,这也是曲线型隧道与直线型隧道的不同之处。但是,无论是直线型隧道还是曲线型隧道,导线各边长的测量误差对于隧道的横向贯通的影响都是独立的,其影响值与该边在贯通面上的投影是成正比的,但由于该边再到险种的位置无关。导线转角测量误差对于隧道的横向贯通的影响则与其所处的位置有关,离隧道的贯通面越远,转角测量的误差对贯通误差的影响越大,其数值与该角顶点到贯通面的垂直距离成正比。

3 针对影响因素所对应的对策

进行隧道工程测量方案设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导施工以保证隧道的正确贯通。根据影响隧道工程测量方案设计中的关键问题的各个因素分析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为多种隧道工程的测方案设计中在质量保证,节省工期和测量费用等方面提供一些比较直观的理论参考。

3.1 现代测量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投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对于隧道工程建造的精度越来越高,现代测量技术和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使得隧道工程测量工作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达到很高的精度。比如在地面控制测量方面,采用gps技术可以是测量的精度达到毫米,而地下导线测量的精度也随着全站仪测角和测距精度的提高有了明显的细化。只是在关于联系测量的方面,虽然有所改进,但其带来的改变主要是体现在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两个方面上,在隧道测量精度上与传统的方法仍然别无二致。

3.2 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精度

隧道测量的关键在于建立工程控制网,采用优化设计的方法进行地面控制网的设计,可以将隧道的各个开挖段的两端的控制点相对误差以及其定向边的方向误差作为设计的精度指标,也可在使用常规的方法来设计控制网时,选择用最弱点的点位坐标误差和最弱边的边长相对误差作为精度指标,在地面控制网点采用联合平差法对首级网点和加密点进行整体分析,使得隧道工程测量方案设计在应用上更加方便。关于地下导线测量方面,应要尽量的加长导线边长并且适当的提高靠近洞口的导线的转角的测量精度,以此来减小贯通误差。在遇到精度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提高靠近起点的转角的测量精度,采用不等权的方式进行地下导线观测方案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李致宇,孙海燕.隧道工程测量的精度分析与测量方案设计[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篇3

简介: 本文重点从网络规划、网络优化的角度提出了公路隧道、铁路隧道的覆盖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由于泄漏电缆覆盖的方案已经非常成熟,因此本文重点分析采用普通天馈系统对隧道进行覆盖的方案,为实际的隧道覆盖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字:隧道覆盖 覆盖规划 铁路隧道 公路隧道

篇4

关键词:隧道,施工方法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by building indoor test model, and large sections of multi-arch highway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by three grade v drift construction methods construction plan research, finally summarized a set of large sections of surrounding rock tunnels grade v drift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specific steps, guide pract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he tunnel,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根据国内目前的施工技术现状,大断面连拱隧道施工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1)三导洞分步施工法;2)中导洞施工法;3)左右分修复合式中墙施工法。本文根据二广高速公路(g55)怀集至三水段工程项目沙塘坑隧道工程的施工图纸、工程地质资料及相关参数,通过建立室内试验模型,对大断面连拱隧道v级围岩三导洞分步施工方法进行了施工方案研究,总结了一套关于大断面连拱隧道v级围岩中导洞施工方法的具体步骤,指导实际工程施工。

2.模拟施工方案

方案i:侧壁导坑上下台阶法,即侧壁导坑按上下台阶法施工完成后,剩余岩土体按台阶法施工。包括先开挖浅埋侧方案i1和先开挖深埋侧方案i2。

方案ii:侧壁导坑全断面法,即侧壁导坑全断面法施工完成后,剩余岩土体按台阶法施工。包括先开挖浅埋侧方案ii1和先开挖深埋侧方案ii2。

3.建立模型分析

依据工程地质详勘报告,根据隧道施工图v级围岩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建立的数值分析模型如图4.1所示。弹塑性数值分析采用的屈服准则为m-c准则,个别施工步采用d-p准则(m-c准则不收敛)。模型左右边界水平位移约束,下边界竖向位移约束,上边界为自由边界。初始模型划分8节点6面体单元7350个,节点36064个;最后模型划分8节点6面体单元6674个,节点34409个。

(a) 初始模型 (b) 最后模型

图1 分析模型

4.模拟施工步骤

4.1施工方案i

v级围岩大断面连拱隧道施工方案i,分22个施工步,具体过程如下:(1)初始应力状态模拟;(2)中导洞第一次全断面开挖3m;(3)中导洞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中导洞第二次全断面开挖3m;中导洞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4)中隔墙修筑施作(含钢板厚15mm);(5)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侧导洞上台阶第一次开挖3m; (6)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侧导洞上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侧导洞上台阶第二次开挖3m;(7)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侧导洞上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下台阶第一次开挖3m;(8)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侧导洞下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下台阶第二次开挖3m;(9)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侧导洞下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一次开挖3m;(10)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二次开挖3m;(11)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核心土下台阶第一次开挖3m;(12)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核心土下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下台阶第二次开挖;下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13)浅埋侧(方案i1)、深埋侧(方案i2)隧道仰拱、二次衬砌施作;(14)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侧导洞上台阶第一次开挖3m;(15)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侧导洞上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上台阶第二次开挖3m;(16)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侧导洞上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下台阶第一次开挖3m;(17)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侧导洞下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下台阶第二次开挖3m;(18)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侧导洞下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左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一次开挖3m;(19)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左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二次开挖3m;(20)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核心土上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核心土下台阶第一次开挖3m;(21)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核心土下台阶第一次开挖初期支护;下台阶第二次开挖;下台阶第二次开挖初期支护;(22)深埋侧(方案i2)、浅埋侧(方案i1)隧道仰拱、二次衬砌施作。

篇5

关键词: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要点;混凝土喷射施工

引言

隧道工程施工中,随着施工技术创新发展和施工经验的不断总结,隧道施工技术取得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部分施工人员没有严格落实技术管理要点,影响工程质量和效益,有必要采取完善措施。本文结合隧道工程建设基本情况,就如何落实隧道施工技术,加强技术管理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1隧道工程施工技术

1.1隧道洞口施工技术

隧道洞口施工应尽量避免扰动原土体结构,如果是在山区作业,开挖时遇到孤石阻碍,有必要采用钻机爆破技术施工。洞口开挖时,要遵循规范要求做好支护工作,保证施工安全,预防滑塌等事故发生,为提升隧道施工质量奠定基础。隧道洞口开展挖掘推进作业时,如果断面达到30m,应确保洞口与仰拱结构稳定性。加强隧道洞口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切实做好隧道洞口排水工作,防止雨水下渗影响洞口稳定性[1]。预防安全隐患发生,保障施工安全和隧道工程质量。

1.2隧道钻爆施工技术

根据隧道施工现场情况,合理确定爆炸孔位,不得盲目钻爆。要选用合适的炸药,严格按要求操作,确保钻爆作业安全。钻爆作业前,需详细勘察隧道内的岩土结构,由专业技术人员做好研究分析工作,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爆破强度。钻爆作业过程中应加强全过程监控,重视安全防护,避免爆破作业造成人员伤害。

1.3隧道混凝土喷射施工技术

为提升隧道工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应加强混凝土喷射质量控制。确保砂石、水泥、外加剂等原材料质量合格,提高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水平,做好拌和工作。喷射作业前需清理结构岩石表面,清除稳定性不足的危岩。然后按要求进行喷射作业,优化喷射混凝土的附着性,确保结构稳固可靠[2]。严格按要求进行混凝土喷射施工,加强质量控制,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1.4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

隧道工程为地下工程,施工存在一定危险。为避免突水、涌水等问题给施工带来负面影响,防止出现人员伤害等现象,应完善隧道防水排水施工技术。要坚持“预防为主、防堵结合”原则,综合采用“防、排、截、堵”相结合方式,对隧道施工进行加固处理。要妥善修复薄弱点,加强施工缝处理,避免出现渗水、漏水现象。隧道工程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现场基本情况,提高防水和排水设计水平并严格按要求施工,提升隧道防排水施工效果。

2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作用

2.1推动施工顺利进行

如果忽视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很容易导致隧道施工技术得不到顺利落实,施工管理不到位,进而出现质量问题,难以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甚至延误施工进度。为改进这些不足,施工单位应详细开展隧道施工现场调查,并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以利于更好指导隧道工程施工各项活动,推动隧道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2.2预防质量问题发生

施工技术管理在工程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与关键。因此,施工单位在正式开展隧道工程建设前,需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隧道施工质量控制目标。然后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方案,把握质量控制要点,明确每个施工人员具体职责,让他们严格按要求开展隧道工程施工。进而避免发生质量问题。

2.3提高隧道工程质量和效益

如果隧道施工技术管理不到位,忽视对质量问题的预防,很容易导致质量缺陷发生,进而出现不必要损失,降低施工效益和工程质量。为转变这种情况,作为施工单位,在隧道工程建设前,有必要组织施工人员详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获取工程施工具体的数据指标。然后遵照施工技术规范标准和质量控制目标,选用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对施工人员开展管理培训活动,增强他们的质量控制意识,确保施工人员严格按要求开展钢筋与混凝土工程建设[3]。

3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不足

就目前来看,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技术方案不合理,技术质量管理不到位,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偏低,工程质量检测和验收被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整个隧道工程建设产生不利影响,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完善措施。

4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要点

为改进隧道工程施工存在的不足,提升工程质量和效益,有必要把握以下施工技术管理要点。

4.1完善施工技术方案

为提升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正式开展隧道工程建设前,需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隧道工程现场,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获取详细和全面的数据指标。然后参照隧道施工质量管理目标和技术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组织专家认真研讨和分析,改进存在的不足,确保施工技术方案合理,施工技术管理措施得当,有效指导隧道工程施工。也为落实施工技术方案,加强施工全过程管理奠定基础。

4.2加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

要制定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推动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落实责任制,明确每个施工班组和施工人员的具体职责,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把握质量控制要点。重视施工技术和质量的动态管理与控制,组织管理人员开展现场巡视和检查,及时修复存在的质量问题[4]。

4.3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

注重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引进,打造高素质施工团队,确保其胜任隧道工程施工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和培训机制,定期或不定期采用课堂授课、专题讲座、现场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对施工人员开展管理培训。进而提高他们综合素质,让施工人员有效胜任施工需要,把握施工技术管理要点,为提升工程质量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4.4重视工程质量检测和验收

隧道工程施工任务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开展自检,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复检。要安排具有资质、综合素质高的质检人员开展隧道工程质量检测和验收,以获取详细和全面的数据指标,客观、公正地对隧道工程质量状况进行评定。对于存在的不足,需要组织施工人员立即修复,确保隧道工程建设效果。

篇6

【关键词】隧道;施工安全;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在众多的交通工程中隧道特别是高危险隧道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大。隧道施工向来是交通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控制隧道施工风险和如何有效的组织施工是所有施工单位一直思考和忧虑的问题。因此,在隧道施工管理中做好安全管理,对于减少损失、保证工程质量和降低施工人员事故具有积极意义。

1、加强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与管理必须贯穿于铁路隧道施工全过程,必须加强隧道施工过程的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分阶段进行风险监控和管理,落实各项风险防范措施。

(1)要有专门的公司对隧道的风险评估全面负责,公司工程部负责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工作管理办法,督导施工单位开展施工阶段风险评估工作;(2)施工单位根据制定的《工程风险评估管理办法》中有关施工阶段风险评估的相关要求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设计阶段的评估结果,在超前地质预报和围岩量测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估设计确定的风险源、风险等级,对工程措施、施工方法和支护参数进行评估,提出相应的施工措施;(3)监理单位督促施工单位制订并实施风险防范措施

2、强化施工组织的安全设计

2.1施工安全设计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是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根据隧道设计文件的“施工安全设计”、施工阶段超前地质预报和风险评估意见,细化工程措施,必要时进行专题研究进行分析论证。尤其是对穿越断层破碎带、岩溶等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的隧道,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及相应安全保证措施,编制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2.2隧道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批和实施

(1)长度1000m及以下的一般地质隧道施工组织设计,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实施;(2)长度1000m以上隧道和不良地质、特殊岩土、深埋隧道的施工组织设计,须经施工单位集团公司审查;总监理工程师审核后报工程部审批;(3)按经审查批准的施工方案组织实施。如需调整,一般隧道经总监理工程师组织设计、施工单位研究后报公司工程部批准;重点隧道重大施工方案调整须报铁道部批准。

2.3做好超前地质预报

由于目前勘察手段、时间、费用以及判释水平等因素限制,在勘察设计阶段尚不能完全准确地探明隧道所穿越的地层及洞身周边的地质情况,特别是存在的对隧道施工安全有很大威胁的岩溶、断层、富水裂隙、暗河等也不能准确判释和提示,因此施工中进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是确保施工安全必不可少的手段。

(1)勘察设计单位负责超前地质预报方案编制,指导施工单位实施方案,依据超前预报成果修正设计。超前地质预报方案要明确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等级、预报方法、预报内容、预报频次、实施计划,提出仪器配置和操作要求、信息判释、数据采集与处理、预报成果编制等技术要求。

(2)施工单位按照超前地质预报方案编制实施细则并实施,对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及数据真实性负责。应将超前地质预报纳入工序管理,严格按预报方案和实施细则实施。

(3)监理单位负责检查施工单位现场地质、物探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能力,设备类型及数量,超前地质预报的实施和数据采集情况;进行相关协调工作。

3、合理的开挖方案

开挖方案应认真执行设计方案。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和掌子面实际地质情况需更改设计开挖方案的,按设计变更处理。开挖方案常见方法有:全断面法、台阶法、交叉中隔壁法和双侧壁导坑法。

3.1全断面法

隧道工程中采用全断面一次开挖成形的施工方法。是将全部设计断面一次开挖成型,再修筑衬砌,一般可适用于ⅴ~ⅵ类围岩,因开挖作业面大,钻爆效率高可采用凿岩台车和高效运装机。

3.2交叉中隔壁法

交叉中隔壁法是将大断面隧道分部分块开挖,先开挖隧道一侧的一和二部并分别施作封闭的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撑,再开挖隧道另一侧的一和二部并分别施作封闭的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撑,最后分别开挖隧道左右两块底部,形成隧道初期支护和临时支撑网状封闭稳定支护形式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一般适用于ⅴ~ⅵ级围岩,也可用于浅埋隧道施工。

3.3台阶法

台阶法分为两台阶法和三台阶法施工,其中两台阶一般适用于ⅲ级围岩施工。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在三个台阶上分七个工作面,以前后七个不同位置相互错开同时开挖,然后分部及时支护,形成支护整体。缩小作业循环时间,逐步向纵深推进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一般适用于黄土地区隧道施工,也可用于其它ⅲ~ⅳ级围岩地段。

3.4双侧壁导坑法

双侧壁导坑法是采用先开挖隧道两侧导坑,及时施作导坑周边初期支护及临时支护,然后再开挖中部剩余土体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一般适用在ⅴ~ⅵ级围岩,大断面和超大断面铁路隧道工程,也可用于浅埋隧道施工。此方法成本较高、进度较慢。采用该法开挖时,双侧壁导坑超前的距离相等或不等。为了稳定工作面,经常和超前预注浆等辅助施工措施配合使用。

4、加强施工安全培训和管理

4.1加强施工安全培训

隧道开挖、喷锚支护、防水板安装、衬砌等工序操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的技术、安全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监理单位负责监督检查培训情况并负责公司报告。

4.2其他安全事项管理

(1)洞口洞内相关安全设施:通风防尘、供风供水供电、照明等一般设施和特殊岩土及不良地质地段所需专门的检测、防范设施应符合相应标准规定并满足作业实际需要。设施配置齐全、经鉴定性能完好方可进行隧道施工。

(2)加强火工品管理:建立火工品采购、保管、领用、监控的符合国家规定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火工品管理必须专人专项负责。

(3)突发事件处理:隧道施工要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预演,提高隧道施工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要配齐应急所需的人员、物资、设备。

篇7

地铁 隧道覆盖 多系统合路平台 漏泄电缆

1 背景介绍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迅速,相应地铁无线网络覆盖也随着人们的需求而迅速发展。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将从语音业务占主导地位转向以数据业务为主导,在地铁内提供稳定、高速的移动网络覆盖已势在必行。

为保证移动通信网络的性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地铁项目作为室内分布工程建设中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力也较大的目标,应予以优先覆盖,需重点解决。因此,地铁覆盖是一个可以实现通信运营商、地铁运营商、乘客“三赢”的举措。地铁覆盖与其他场景最显著的区别在于隧道覆盖,所以本文将主要研究地铁隧道覆盖设计方案。

1.1 地铁隧道无线网络覆盖特点

(1)地铁隧道为封闭式环境,无线信号在隧道环境中传播容易产生快衰落;

(2)列车车体会对无线信号产生屏蔽作用;

(3)接入系统多,覆盖要求高,安装环境要求高;

(4)采用poi(point of interface,多系统合路平台)对信号进行合路;

(5)采用漏泄电缆对隧道进行覆盖。

1.2 地铁隧道无线网络覆盖需要注意的问题

(1)系统间干扰分析;

(2)切换区设定和重叠区域计算;

(3)隧道区间链路预算;

(4)容量分析。

2 地铁隧道无线网络覆盖方案介绍

地铁隧道中一般采用漏泄电缆进行无线网络覆盖。漏泄电缆是在隧道等狭长环境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具有信号场强分布均匀、覆盖距离长、有效覆盖范围窄等优点;其缺点是造价较高、弯曲半径大、施工难度大。

2.1 poi配置

隧道无线网络覆盖采用poi设备,将三家运营商不同的通信系统信号进行合路,并将合路信号馈入漏缆,从而保证覆盖指标,提升频率资源利用率并降低投资。poi功能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以图1接入的8系统为例,根据链路预算,最受限的系统是频率最高的中国移动td-lte系统,覆盖距离为300m左右;覆盖距离最长的是中国电信cdma800系统,覆盖距离为1000m左右。各系统由于频段不同,在漏缆中传输损耗也不同,因此造成覆盖距离长短不同,出现高频功率受限但低频功率富余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隧道无线覆盖中可采用方案:在隧道中增加高频poi,对dcs1800、3g、4g等高频信号进行放大,而cdma800、gsm900等低频信号进行透传。具体如图2所示:

根据上述分析,在隧道内对各个系统进行有源放大时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对全部系统进行放大;二是只对高频系统进行放大、低频系统透传。

2.2 链路预算

公式如下:

漏缆覆盖距离=(注入功率-(要求覆盖边缘场强 漏缆耦合损耗 车体和人体损耗 衰减余量 宽度因子 poi插损))/漏缆百米损耗

区间有源设备覆盖距离详见表1所示。

按照lte系统切换完成所需时间最长0.5s考虑,地铁列车最高时速为80km/h,则所需场强重叠区为:s=v×t=(80000/3600)×0.5≈11m。

由上述计算可知,低频系统切换带长度为266m,高频系统切换带长度为66m;为了保证切换质量,笔者对上述结果做了一定预留,最终确定本工程隧道覆盖低频系统切换带长度为300m,高频系统切换带长度为100m。

2.4 隧道分段无线网络覆盖方案

所谓隧道分段无线网络覆盖方案,是指以地铁站点分段,将部分poi安装在地铁站厅层商用通信机房内,用7/8馈线将信号引至站台层漏缆合路点,覆盖站台及站台附近两侧隧道;其余poi放置在隧道内,根据隧道长度、三家运营商不同制式通信系统覆盖距离,合理布置全频、高频poi位置,将切换带放置在高速区域,且不能将切换带落在站台上。隧道分段覆盖方案示意图如图3所示。

2.5 隧道连续无线网络覆盖方案

所谓隧道连续无线网络覆盖方案,是指将地铁隧道看作一个整体,poi全部安装在地铁隧道内,根据隧道长度、站台长度、三家运营商不同制式通信系统覆盖距离,合理布置全频、高频poi位置,将切换带放置在高速区域,且不能将切换带落在站台上。隧道连续覆盖方案示意图如图4所示。

3 地铁隧道无线网络覆盖案例

3.1 站点概况

天津地铁6号线一期共26个车站,包括1个地上站和25个地下站,覆盖隧道长度为55.24km(双向)。

3.2 设计方案

针对天津地铁6号线区间隧道及站台实际长度,分别给出分段覆盖方案和连续覆盖方案,具体工作量如下:

(1)分段覆盖方案:新增poi 152套,包括全频poi 66套和高频poi 86套,7/8馈线5000m,漏缆116 950m;

(2)连续覆盖方案:新增poi 120套,包括全频poi 84套和高频poi 36套,漏缆116 950m。

天津地铁6号线隧道连续覆盖方案示意图如图5所示。

4.3 工程造价对比

针对隧道无线网络覆盖,方案1共使用152套poi设备,方案2共使用120套poi设备;全频poi设备数量有所增加,节省了高频poi设备。

(1)方案1总投资2 215 994元,其中需要安装的设备费为2 103 065元,建筑安装工程费为112 929元;

(2)方案2总投资1 681 571元,其中需要安装的设备费为1 630 679元,建筑安装工程费为50 892元;

(3)差额为534 424元。

根据以上投资对比,可以看出:

(1)方案2比方案1节省了poi设备,从而节省了部分设备投资;

(2)由于方案1的poi设备安装于机房,额外增加了一部分poi至站台合路点之间7/8线缆投资;

(3)方案2节省了poi和7/8线缆的施工费。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地铁隧道无线网络覆盖进行深入研究,剖析了影响地铁隧道无线网络覆盖指标的重要技术节点。根据天津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这一实际案例,分别给出2种地铁隧道无线网络覆盖方案并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得出结论如下:

与分段无线网络覆盖方案相比,采用连续无线网络覆盖方案覆盖地铁隧道在保证覆盖效果不变的前提下,节省了整体工程投资,降低了施工难度并加快了网络建设速度。在各运营商竞争激烈、压榨建网成本的今天,隧道连续无线网络覆盖方案以其优秀的覆盖质量、较省的整体投资,为探索地铁隧道无线网络覆盖指出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yd/t 5120-2005. 无线通信系统室内覆盖工程设计规范[s]. 2005.

[2] yd/t 5115-2005. 移动通信直放站工程设计规范[s]. 2005.

[3] gb 8702-2014.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s]. 2014.

[4] 朱春生. 地铁覆盖方案浅析[j]. 数据通信, 2012(2): 52-54.

[5] 王旭. 地铁td-lte覆盖方案研究[j]. 邮电设计技术, 2013(8): 39-42.

[6] 郭峰. 基于共建共享规范的地铁型公共场所无线信号覆盖及优化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12.

[7] 龚小聪. 地铁移动通信系统切换设计[j]. 铁道通信信号, 2005(12): 49-50.

[8] 谢卫浩,徐明. 公众移动通信系统地铁覆盖实现方式探讨[j]. 广东通信技术, 2004(5): 23-27.

篇8

摘要:对公路隧道位置以及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基本原则、具体规定进行了初步介绍,力求在实际工程中,选择最好的隧道总置及合理的隧道出入洞口,取得良好的经济技术目标。

关键词:公路隧道 隧道位置 洞口位置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网不断向山区延伸,山区隧道也越来越多。由于隧道位置选择的不合理导致经济的浪费,线路运营安全受到威胁,交通事故频发;由于隧道洞口位置选择的不合理导致施工期间的坍塌、开裂,在近年来高速公路隧道修建工程中成为了施工处理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因此,选择合理的隧道位置及洞口位置,不但利于施工和运营安全,同时有利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保护。

2 隧道位置的选择

2.1 一般原则

首先应综合比选隧道各轴线方案的走向、平纵线形、洞口位置等,提出推荐方案。地质条件差时,特长隧道的位置应控制线路的走向,以避开不良地质地段,而中小隧道的定位应服从线路的走向。

2.2 方案比选的内容

方案的比选应结合隧道与线路两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内容十分庞杂,不能简单轻易的下结论,其主要方面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当的线形,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断面合理。

(2) 经济的路线长度,舒适的运行条件,长大隧道方案的运行条件一般较好,但隧道开挖运营通风费用较高。

(3) 合理的用地,对环境的破坏少,与环境相和谐。

(4) 施工难度小,便于就地取材。

(5) 建设投资小。

(6) 运行费用与养护费用少,对于长大隧道的通风照明及养护费用均较高。

(7) 安全性好,隧道作为封闭空间,事故救援十分困难,近年来长大隧道的火灾救援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8) 在高寒地区,应特别注意隧道的冻害和洞口风积雪问题。

(9) 隧道内外线形的一致性。近年来隧道洞口事故频发,隧道洞口的线形一致性十分重要。

隧道方案的比选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不同,充分论证。有时候几个方面不能同时满足,甚至充满矛盾的地方,应该综合考虑,选出相对最佳方案。

2.3 隧道位置选择的具体规定

(1)应修建在稳定的地层中,尽量避免穿越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极为复杂以及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必须通过时,应采取合适的辅助工程措施保证工程安全。

在服从线路走向的条件下,地质条件是隧道位置选择的主要因素,如果必须通过地质不良地段和灾害地质地段,则应减小其通过距离,有时宁可增加隧道长度来减少隧道在不良地质中的距离,同时应采取必要的合适的工程手段措施,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及长期运营安全。

(2)越岭隧道

对于特长及长隧道而言,应该进行大面积的地质测绘和综合地质勘探以确定线路走向和平面位置,当穿越垭口时,应拟定不同的越岭高程及其相应的展线方案,结合线路线形及施工、运营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3)傍山隧道

河谷地形,由于长期受到地质构造和水流冲刷等影响,地形和地质情况复杂,对称或者不对称的台地和陡峭的山坡,并伴有一些不良地质现象,同时可能出现洞壁过薄、偏压、浅埋、洞口深基础等现象。

傍山隧道总体原则应该是向山体内侧移动,同时应对长隧道方案和短隧道群方案或桥隧结合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3 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

3.1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原则

隧道洞口位置的确定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注意边坡及仰坡的稳定。应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隧道洞口应避开居民点,当不能避开时,应考虑施工爆破对人身及房屋等设施的影响和采取环境保护措施。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应与隧道前后构造物协调。在桥隧紧接的情况下,应综合考虑洞口与桥跨布局、结构处理的整体性,避免桥隧工程施工相互干扰。当线形与洞门位置出现矛盾时,地质条件是确定洞门位置的决定性因素。

3.2 洞口位置的具体选择

(1)隧道洞口的中线宜与地形等高线接近垂直。条件困难时,宜以大角度斜交进洞,避免与等高线平行进洞。隧道洞口轴线与地形的关系一般可分为五种:坡面正交型、坡面斜交型、坡面平行型、山脊突出部进入型、沟谷部进入型。而坡面正交型即隧道轴线与坡面等高线正交的形式是最理想的形式。

(2)隧道洞口应选择在山坡稳定、地质条件较好处,不应设置在偏压很大及严重不良地质地段。沟谷和山凹往往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之处,地质构造也多较为软弱破碎,洞口位置应避开沟谷和山凹的中心,尽量在凸

(3)层面不稳定的岩层,开挖后容易引起顺层滑动或坍塌的地段,宜提早进洞。当隧道避开堆积层进洞有困难时,不宜采用清方的办法缩短洞口。应维护山体的稳定和洞口施工的安全,采取接长明洞或采用洞口大管棚及洞口地表注浆加固等工程措施。

4 结语

隧道位置和洞口位置选择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在大量资料和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线路走向,进行综合对比选择。隧道位置选择与洞口位置选择,隧道位置选择与线路走向,洞口位置选择与线路走向之间,相互影响,甚至有时候会出现矛盾的地方,这时应该在服从线路基本走向的前提下,主要根据工程地质情况进行隧道位置和洞口位置的选择,以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地段,确保隧道施工和后期运营安全。

参考文献:

[1]才. 隧道工程[m].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洪开荣等. 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m]. 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5

篇9

摘要: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方法、措施和材料,可以有效的防治隧道病害的发生。本文介绍了常见的隧道施工病害,分析了病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案。

关键词:隧道施工;病害;处理方案

隧道是地下通道的一种,也是最常运用的一种。通常隧道是设计给交通或其他用途使用的。若施工于地面下称作地下隧道。它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通常的隧道都是埋置于地层中的。常见的隧道病害也大多是因为隧道埋置于地层中引发的,地层中环境复杂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也十分繁杂。渗漏水(水害)、衬砌裂损、隧道冻害、衬砌腐蚀、震害和洞内空气污染等都是隧道常见的病害。这些病害的发生不仅影响到隧道的正常运营还将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

首先,隧道渗漏水(水害)。水害一种是最常见的隧道病害,是指围岩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以渗漏或涌出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隧道内造成的危害。这些危害影响到隧道的稳定运行及隧道周围的环境,降低了隧道的使用寿命,甚至会危及整个工程的安全运营。隧道水害发生的原因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修建隧道时原本水系统的平衡被破坏,地下水集聚的通道自然而然的成为穿过山体的隧道。另一方面,当隧道围岩与含水地层连通时,隧道衬砌的防水方法和排水设施不完善等都必然会引发隧道水害。图1和图2为比较完善的隧道衬砌防水处理中施工缝及沉降缝的防水处理图。对于隧道水害的处理方案,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是适当疏排、注浆堵水、增设内防水层。隧道水害的处理方案的选择与隧道周围的水体密切相关,在隧道内疏导积水、填平沟谷、砌沟排水等,对于地表水丰富的浅埋隧道的防水害处理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然而对于地下水丰富的隧道,则应采取在隧道内增设水沟,增加双侧沟的数量以及加深侧沟或采取设置密并暗管加深水沟等措施,这些措施对于地下水丰富的隧道才是合理有效的。

其次,衬砌裂损。衬砌裂损是隧道病害的主要形式。隧道衬砌是承受地层压力、防止围岩变形坍落的工程主体建筑物。隧道衬砌裂损会造成隧道结构稳定性破坏,衬砌结构的安全不能得到保证,进而隧道功能无法正常使用,隧道的安全也无法保证。由于隧道衬砌主要是承受地层压力的,影响地层压力大小的因素也间接成为影响到隧道衬砌的因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围岩的物理力学特性是主要的也是决定性的因素。另外施工方法以及工程本身质量的好坏也会影响到隧道衬砌。隧道衬砌的影响因素很多,隧道衬砌裂损病害的成因也是多种多样的。隧道周围地层力学性态不均匀,形变压力作用,温度的影响以及收缩应力等都会引起隧道衬砌结构物产生裂缝和变形,这些裂缝和变形都属于隧道衬砌裂损。对于隧道衬砌裂损的处理方法有裂缝整修,衬砌背后空洞压浆,底版的稳定处理,换拱、换边墙。

再则,衬砌腐蚀。隧道衬砌腐蚀病害会降低隧道衬砌的承载能力危及行车安全。隧道衬砌腐蚀包括物理腐蚀和化学腐蚀两个方面,很多时候物理腐蚀和化学腐蚀是同时进行的。很多时候,施工过程中隧道衬砌的一些缝隙防水处理不到位,这样就会引起腐蚀性环境水,沿这些防水处理不到位的缝渗流到衬砌内侧。腐蚀性的环境水对衬砌进行侵蚀,引发隧道衬砌的腐蚀。隧道衬砌防腐蚀的处理方案要从腐蚀产生的要素(即腐蚀介质,易腐蚀物质的存在以及地下水流动性)入手,做好隧道工程的勘察工作,注重水文地质对工程的影响,了解腐蚀性介质的成分、来源以及造成隧道衬砌腐蚀的机理。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

最后,隧道冻害。隧道内水流和围岩积水冻结,引起的影响到安全运营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的各种病害的统称。隧道在设计和施工时,没有全面考虑到寒冷地区防冻问题也会引起隧道的冻害的发生。防水、保温、加强结构等是隧道冻害处理、防治的基本措施。实际中的冻害处理是一个将各种防冻措施综合利用最终达到防冻目的的过程。

隧道病害直接影响到隧道的正常运营和安全运营,与国家的财产安全和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其带来的影响程度也不可一概而论。病害整治和正常运营是矛盾存在的,我们对隧道病害的整治不可能不影响到隧道的正常运营,同意只要隧道正常运营病害的整治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隧道病害的处理工作还是要以预防为主,认真考察隧道周围的地质环境,并将地质环境对隧道工程的影响结合到隧道设计、施工工作中,从根本上防止隧道病害的发生。再则运营中已经出现的病害必须弄清病害的成因,制定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案,在隧道运营配合下高效的完成病害整治工作,为隧道的安全运营提高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忠林,马伟斌,史存林.合宁线试验段路堑基床地基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2007.

[2] 王智猛,蒋关鲁,魏永幸.达成线红层泥岩路基循环加栽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

[3] 殷允腾.特殊地质条件下隧道结构的震害机理分析及抗震研究[d]. 山东科技大学 2011

[4] 郭晓华.天津市地铁既有线隧道结构现状评估及治理[d]. 天津大学 2004

[5] 贾倩.分层黄土中隧道结构与周围土体的相互作用特征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6] 郭永军.聚丙烯纤维喷射混凝土在隧道锚喷支护中的应用研究[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7

篇10

关键词贵金线3#隧道施工技术方案研究选用

中图分类号: u45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贵金线3#隧道受地形和新老城区标高限制等影响,按小净距分离式设计,上、下行道路中线间距约23.90~30.10,隧道轴线间距24.02~30.225m,隧道断面大,围岩差(围岩类别属ⅳ、ⅴ级),且其中zk4 583-zk4 782、yk4 621-yk4 820段为浅埋。施工方案的选用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施工安全及施工进度,增加施工成本。本文通过实践对贵金线3#隧道的施工过程中技术方案的选用得出一些结论,可为后续的同类隧道施工提供参考,并有待继续研究和完善

1 工程概况:贵金线3号隧道位于贵阳市主城区北部黔灵公园西侧厂黄坝乡境内。隧道左线长度为974米,右线长度为983.41米。隧道衬砌内轮廓为三心圆曲墙结构,隧道内轮廓拱顶高8.0m,净宽14.99m。内净空面积96.30㎡。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以喷、锚、网为主。二次衬砌为模筑钢筋混凝土。隧道围岩分为三种:ⅴ级围岩浅埋段、ⅳ级围岩浅埋段和ⅳ级围岩深埋段。围岩岩层破碎,节理裂痕发育,层间泥质充填物在水体作用下力学指标急剧下降,会导致围岩极不稳定。且存在小的溶洞及溶槽。

2 施工技术方案总体施工方案选用

根据本隧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地面环境条件,隧道进洞前先做好隧道天沟和截排水沟,以防地表水对隧道施工的不利影响;明洞采用明挖施工,暗洞采用新奥法施工。

进出口方向明暗洞交界处采用大管棚套拱法进洞,大管棚采用φ108钢管;暗洞的开挖zk3 822~zk4 008,zk4 578~zk4 785,yk3 850~yk3 900,yk4 020~yk3 060,yk4 603~yk4 815段采用正向单侧壁导坑法(cd法)施工;上下台阶距离5米,上台阶高度为4.5米,每循环进尺0.6米。开挖段应尽早对中夹岩柱进行加固和监控测量。zk4 008~zk4 580,yk3 900~yk4 020,yk4 060~yk4 603段根据围岩的性质和监控量测采用反向单侧壁导坑法或单侧壁导坑法与上下台阶法施工;上下台阶的距离为15—20m,每循环进尺1.5米。下断面的开挖应左右错开开挖,间距5m,单侧开挖不能超过2m。仰拱的开挖应不影响隧道的正常施工,采用单侧半幅开挖,每次开挖长度宜为5m,并及时浇筑仰拱混凝土,仰拱和填充应分开浇注。拱墙二次衬砌采用全液压自行式摸板台车施工。开挖面与二衬浇筑距离不得大于50m。

隧道左右线采用单侧壁导坑法(cd法)开挖时,均从靠两洞的外侧开挖,增大隧道左右线的间距,增加临空面,减少爆破对中间围岩的影响(见下图cd法开挖断面图)。左右线前后距离应错开,左线施工完二次衬砌后方可进行右线隧道的开挖施工,左右线的开挖前后距离错开,并保持一定的距离。隧道开挖采用微振控制爆破或光面爆破,左右洞开挖后两侧均埋设水平收敛桩和洞顶沉降桩,对隧道浅埋段地表埋设沉降桩,并对中夹岩柱加强监控量测,以指导施工支护参数,优化施工方案。

隧道施工遵循“打管注浆超前,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早成环的原则。初期支护勤量测,二次衬砌紧跟的原则进行。在隧道开挖施工中,加强洞内围岩量测及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修正支护参数,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初期支护采用i20a,i18工字钢和钢格栅拱架架立,间距0.6-0.8米。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分片分层喷射,表面要平整圆顺。出碴采用无轨运输,挖掘机配合装载机装渣,自卸汽车出碴。隧道仰拱及填充施工应紧跟下部开挖进行,尽早对隧底封闭,防止洞内渗流对隧底浸泡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满足衬砌台车行走和就位需要。二次衬砌采用自行式全液压摸板台车,混凝土由拌和站集中拌和。混凝土运输车运输,混凝土输送泵入模,附着式振动器和插入式振捣器振捣,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3具体围岩施工技术方案

3.1v级、ⅳ级浅埋正向单侧壁导坑法(cd法)施工

cd工法施工时,将整个断面分成四个分部,按顺序开挖,其施工程序如下所示:先施工左侧上导坑开挖,沿拱部设计开挖轮廓线打入φ42超前小导管,并注浆加固地层,固结后开挖左侧上导坑土体,视围岩状况必要时采用人工环形留核心土法开挖。施工中采用人工辅以小型挖掘机开挖,每循环进尺均为0.6m,开挖后立即喷4cm早强混凝土封闭掌子面,并初喷5cm初衬混凝土,架边墙工字钢支撑、横联竖撑钢架、挂网、钻设锚杆、补喷砼完成左侧上导坑初支闭合;

开挖左侧下方下导坑,架立边墙格栅,完成初支;

同样方法向下分别开挖两侧右侧上下导坑,完成整个断面的初支,形成闭合环;

各分部之间工作面依次错开5~10m。v级、ⅳ级浅埋围岩cd法开挖每循环进尺0.6m,四个分部平行作业,综合月掘进为30m。

cd法施工流程示意图

3.2 ⅳ级围岩深埋段上下台阶法与反向单侧壁导坑法组合施工

均采用风钻控制爆破进行上台阶开挖,每循环进尺1.5m、在全风化土层中保留核心土,核心土长2m。开挖后立即喷射5cm早强混凝土封闭掌子面,然后架钢架,安装网片,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为防止拱脚下沉,根据监测情况,在拱脚处设置锁脚锚杆(管)。

上台阶掘进15~20m后,开始下台阶开挖,初喷后立即下接钢架,挂网喷混凝土,形成初支闭合。

台阶法施工流程示意图

主隧道ⅳ级围岩台阶法开挖每循环进尺1.5m,上下台阶平行作业,综合月掘进为75m。

4结束语

通过对设计、施工方案的不断优化,积极采取工程实践中总结出的优化方案,并加强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和施工工艺工序的卡控,经过两年的施工,贵金线3#隧道提前合同工期两个月顺利贯通。最主要的是比较好的控制了围岩变形较大所出现的隧道常见塌方等问题,大大的减少了隧道塌方所带来处理费用和工期延误问题,避免了合同工期的延误。也为将来再遇见该类地质和相似设计的隧道施工总结出一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才.隧道工程.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8.

[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3]易萍丽编著.现代隧道设计与施工.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4]周爱国.隧道工程现场施工技术.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