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发展规划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4-05-22 17:28:02

文旅发展规划

文旅发展规划篇1

(一)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其核心要点有两个: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热烈反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上升为全球性的重要产业。目前,全世界旅游业的总产值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而生态旅游则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二十年来世界生态旅游业发展迅速。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另有资料显示,近几年世界旅游业的构成,生态休闲旅游占62%,而宗教、健身旅游和文化、商务旅游只分别占20%和18%。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兴起,但基本属于单一化的参观游览活动。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后,各省(区、市)又陆续建起了100多个省级休闲度假区和数千个休闲度假村(点)。1999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了“生态旅游年”的概念,促使我国旅游产品结构迅速转型,由单一的参观游览观光转向以生态、休闲度假为主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结构。

生态旅游使都市人得以回归自然、认识自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暂时摆脱都市喧闹和尘俗的环境,达到彻底放松、休闲、健身、益智的目的,广受市民欢迎,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时尚和度假首选。

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再次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以“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为口号,进一步加大生态旅游产品推广力度、广泛宣传环境友好型旅行旅游理念、把我国旅游业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二)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

现代文明包括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三个部分。生态文明即生态环境文明,通俗地讲,生态文明就是科学开发环境和合理地使用环境资源。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为原理,充分利用某地自然资源优势,开展游憩活动并保持其生态平衡,实现保护——利用——增值——保持的良性循环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属于绿色消费行为,但绝非去消费绿色,不能以山水草木、鸟兽鱼虫被破坏为代价。生态旅游与传统的山水旅游有着本质区别。诚然,生态旅游的发展不是偶发的现象,它需要在详细分析旅游点环境资源与文化特色以及地区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制定详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以生态旅游闻名的马尔代夫和美洲哥斯达黎加就是典范。他们结合先天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使经济和社会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哥斯达黎加的生态旅游业已成为本国最大的外汇来源,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广州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

(一)广州市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绿色生态旅游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发展经济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旅游业的发展将更加注意改善和保护环境,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关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消费方式将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把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那些违背客观规律、不切合实际的旅游规划、策划和劳民伤财的旅游“形象工程”会受到限制,那些违背道德规范的旅游活动或假借发展旅游名义从事违法违纪活动的现象将得到有效的遏制。

在我国旅游业由主题公园游进人生态休闲游,由观光游进入度假游,由以量(游客数量)主导分化出以量质(游客价值)共同主导的时代大背景下,珠三角作为全国三大经济中心及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在珠三角经济圈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中高端生态度假旅游项目潜力巨大。广州市经济总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城市排名第三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旅游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是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旅游突出了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特点,深受旅游者特别是城市旅游者的喜爱。但是,发展生态旅游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为依托的,不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就会造成旅游资源退化,不但无法享受自然风景,还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与此同时,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例如,作为国家首批生态城市的张家港市,其保税区遵循“绿色招商”、“链式招商”、“物流招商”的理念,换来了今天的满眼绿色,郁郁葱葱;其港城西区是一个融生活居住、文教卫生、购物休闲、商务办公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正在成为该市加快城市功能升级的一个缩影,也是加快建设精致宜居现代化中等城市的一大亮点。再如,国家级开发区昆山开发区开展“生产现代化、生活城市化、环境生态化”的城郊新型农村建设等做法值得认真借鉴学习。

生态旅游代表着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旅游品牌之一,它是人们回归自然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也是旅游持续发展的产物。广州市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城市观光、商务、美食旅游十分发达,生态旅游在广州市旅游业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见图一1)。据统计,广州市10个重点森林公园每年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位于市区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游客高达2000多万人次:因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开辟广州旅游经济新领域,增创旅游新优势的重要举措。

(二)广州市生态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

1.景观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目前,广州市北部山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当优越,山高、林密、泉多的自然景观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当地旅游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甚至尚未开发。

2.生态旅游形式单一。仍以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或半人工生态景观的单纯性观光游览为主,包括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缺乏其他形式的旅游活动,游客参与性不高,互动性不强,未能有效地扩大旅游客源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3.生态旅游产品缺乏,品位不高。对生态旅游真正涵义缺乏认识和理解,操作时经常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混淆,表现为各生态旅游区普遍缺乏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即使有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产品,而是自然旅游或者是观光旅游的另一种形式。因此,对于生态旅游产品必须在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开发。4.旅游区生态环境污染。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保护与经营分离,缺乏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段和对环境的调控能力。已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屡受破坏,表现在游客和经营者所产生的垃圾、污水等污染物直接排放或堆放情况严重,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严重滞后。各景区虽安排卫生保洁员不停地清扫,但未达到治本效果。

(三)发展思路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功能,统筹城乡优质旅游资源,做好环境保护、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经营管理、消费引导等各环节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广州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及现代人文宜居城市建设。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一个有机协凋的整体。人们在开发利用各种旅游资源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思路,充分考证它对其他资源、其他要素及其整个旅游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1)严格控制旅游接待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风格等,对旅游资源和环境实行严格有效的保护性开发利用。(2)处理好生活“三废”。宾馆、酒店的废水、废气、废渣(生活垃圾)要集中处理,达到标准才能排放;园区内汽车通行应减少到最低限度,改用电瓶车、马车等绿色交通工具。

2.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经营管理。2005年《广州旅游条例》被列为地方性法规的预备项目,但关于生态旅游方面的详细规定还比较欠缺,在此基础上,应加快《广州旅游条例》的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工作。同时,要尽快制定专门的《生态旅游法规》,建立《生态旅游服务质量标准》等行业规章制度,规范生态旅游市场和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3.以政府主导为主,各级政府部门有机合作。大夫山森林公园模式已成为广州市发展生态旅游的典范——政府投资、免费开放、带动周边房地产升值从而获益。又如从化新温泉和增城白水寨的开发就是在广州市和增城市政府的积极指导下进行的。广汕公路以北打造“广州东部生态旅游文化休闲区”,已列入广州市的大规划中。打造荔枝与生态品牌,创建广州东部生态旅游区,是目前增城市开发生态旅游项目中的重头戏之一。该市正果佛爷寺、正果兰溪风光、畲族村风情、新塘明代大儒湛若水古墓、荔城万寿寺、中新镇坑贝村古村落群等众多的历史人文景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一旦串连起来,将成为最具旅游特色的广州市东部生态旅游休闲区。因此,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广州市东部与北部的优势资源,将有力地推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此外,生态旅游建设还涉及各级政府和林业、水利、环保、旅游、园林、规划、公安等政府部门,应在各级政府领导下成立有关协调机构,推进生态旅游建设工作的展开。

4.开发多种生态旅游形式与生态旅游产品,引导消费。生态旅游开发应抓住游客求知、求新、探险、猎奇的心理特征,推出以休闲和观光旅游为主体,注重参与性、娱乐性和地方特色的多层次旅游活动,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丑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同时,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构成特点,设计开发一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如:生态度假产品,包括疗养度假、生态度假、家庭度假、蜜月度假、周末度假等;生态保健产品,包括森林浴、日光浴、林中体育运动等;生态娱乐产品,包括林中野营、野餐、采集野果(菜)等;生态美食产品,包括景区内的山珍野味、土特产等天然绿色食品。

5.形成重点生态旅游区域,以各类型组团项目为主向市场推广。在加大景观资源开发力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型旅游景点的核心辐射作用,重点建设形成广州生态旅游重点区域,并以组团项目形式向市场推广。通过旅游组团产品体现广州地方特色、突出广州生态旅游优势,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广州市旅游的综合竞争力,如长洲岛旅游组团、南沙滨海观光休闲旅游组团、白云山一帽峰山旅游组团、从化森林温泉旅游组团、增城休闲度假旅游组团等。

6.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积极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开发生态旅游景区。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将主要起到一个管理、规划的作用,并将积极与企业沟通,了解对景区开发的理念,推动民营、外资企业的进入,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7.加快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生态旅游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风景园林、生态学、旅游、城市规划、建筑学、市场营销等。目前生态旅游市场的从业人员大都不具备这些综合素质,为了有效地推广生态旅游项目,可以采取院校培养、短训班、学术会议等形式加快培养掌握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三、广州市生态旅游规划布局方向

(一)广州市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广州市自2003年动员部署“青山绿地、碧水蓝天”工程以来,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战略,取得了辉煌成果,已批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50个,总面积112.7万亩,占广州市国土总面积的10.1%,并于2008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具有优异的生态旅游资源(见表.1)。

(二)广州市重点生态旅游区域规划布局

目前,广州市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区、旅游度假区。近年来,广州市依靠森林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流溪香雪”、“石门红叶”和“白水仙瀑”等知名旅游品牌,结合森林公园片区规划,打造精品森林生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2007年全市森林生态旅游人数3100万人次,仅旅游门票收入就达3.1亿元。毫无疑问,森林生态旅游业将成为广州市发展生态旅游的龙头。

广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主要以北部、东北部山区为主,兼顾中、南部地区(见图.2)。

在总体发展思路指导下,配合广州城市建设“东进、西联、南拓、北优、中调”的战略方针,我们以“三角布局、节点带动、南北展开”为原则,对广州市重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以由北向南的中轴线为主,整合东部、北部、南部山区休闲度假重点项目,逐步塑造3个重点生态旅游区(见表一2),以点带面形成广州市生态旅游的黄金三角。打造森林生态旅游、郊野生态旅游、都市生态旅游、水域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条特色旅游线路,构成丰富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促进广州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在《广州市关于加快生态旅游建设的意见》中,白云区的帽峰山森林公园、花都区的芙蓉嶂王子山度假区、从化的广州市抽水蓄能水电站旅游度假区等被拟定为重点建设项目,这为广州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广州市还可将生态旅游产品与珠江旅游资源充分结合,共同推广。在以“广州一日游”和“珠江夜游”为代表的广州旅游系列产品中,“岭南园林文化游”、“广州帽峰山生态游”等主题线路已成为了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广州市北部与东北部地区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点所在,也是广州市旅游拓展空间所在。为此,广州市应加快生态旅游建设,通过先确定一些重点项目(如组团形式)形成一批示范景区,全面提升广州市旅游产品的规模和档次,提高广州市旅游的综合竞争力。

文旅发展规划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南京幕燕沿江风景区;自行车旅游

党的十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高度加以阐述和部署,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南京幕燕沿江风景区作为南京城北的一道天然屏障及一处极具开发价值的风景佳地,一直受到政府高度关注。按照初步规划,幕燕风景名胜区建成后将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形成劳山生态游览区、幕南景观休闲区、滨江湿地景观区、古镇风貌及旅游服务区、燕子矶名胜游览区和矿区遗址公园“五区一园”布局。

但在研究调查过程中,一方面幕燕景区公交线路匮乏,游人往往驾车前去,导致旺季时道路两旁成了临时停车场,游人出行不便并且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景区拥有平坦的永济大道,道路良好,移步换景,这种条件适合游客利用自行车慢慢骑行观景赏游。因此,发展生态化的自行车旅游应运而生。

一、生态文明旅游的内涵

从狭义上理解,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广义上理解,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按这种方式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这种总和可以分为3个层面:一、精神层面,即以生态和谐为原则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理论研究、文学艺术等。二、制度层面,即围绕生态价值而形成的制度规范、组织体系和社会调解机制。三、物质层面,即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创造出新的技术形式、能量形式和产品形式。

英国环境与发展专家卡米拉・图尔明评价说,生态文明建设,让我们感觉到了一个需要以不同方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这几个方面,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旅游业的发展同样具有促进作用。当前生态文明旅游具有保护性质,要坚持以生态学为原则的指导方针,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程度减少对当地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这才是基于生态文明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真正内涵。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幕燕沿江风景区现状分析

1、绚丽缤纷的生态自然风光

南京幕燕风景区内的山林基本上是七八十年代后才逐渐生长起来的自然次生林和人工幼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分布在景区周围。整个幕燕风景区风光秀丽,从燕子矶方向进入景区依次可以看到观音阁,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等景区。右侧是浩瀚的长江,其中幕燕风景区滨江广场依长江,傍幕府山。它独特地理位置很好的凸显出南京山水成林的特质。周围有高大乔木和草地,草皮采用立体种植方式,以显山透江的设计理念,向游客展示南京幕燕风景区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资源,也为夏季游客观光提供了天然的遮阴场所,幕府山整体是由石灰岩和云母岩构成。目前幕燕滨江风景区有省级文物一处,市级文物四处,主要包括:陶行知墓,燕子矶,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观音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遇难处,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宏济寺石刻。

2、深远悠长的历史文化

幕燕风光带历史资源非常丰富,众所周知的清“金陵四十八景”中,有六景就是位于幕燕滨江风景区,分别是:燕矶夕照,永济江流,幕府登高,达摩古洞,化龙丽地,嘉善闻经。当然这里也留下了如“一苇渡江”,“五马渡江”,“乾隆寻父”等美丽传说。

府山首先是宁镇山脉的北支,以前南麓有东晋重镇白石垒,南齐时被称为白下城,这就是南京曾被叫做白下的一个历史由来。石灰岩和云母岩是幕府山的主要成分,它在历史上有很多溶洞,比如非常有名的就有神仙洞、朝阳洞、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达摩洞等分布在沿山区域的十二洞。

历史上关于幕燕风景区最有名的历史传说就是达摩一苇渡江传说,六朝时梁武帝十分信奉佛教,他曾将在广州传教的达摩三要就请地请入南京同泰寺讲授佛经。后来二人不欢而散,达摩不辞而别。梁武帝听说达摩离开后,急忙骑着骡子去追。快到江边的时候,他看到达摩折了一支芦苇过江而去。梁武帝只好将达摩在幕府山上休息过的地方称为“达摩洞”来表示纪念。距达摩洞不远,有个“五马渡”,传说琅琊王司马睿等五位西晋的王爷一起南下过江,临上岸时司马睿的马化成了龙。后来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这就是‘五马渡江,一马成龙’的故事。”虽然我们不知道真假,但是现在幕燕地区确实有流传下来的五马渡地名以及一马成龙的雕塑供游人参观。

3、幕燕风景区游人现状分析

由于幕燕风景区尚处于开发起步状态,从客源构成方面来分析,第一,幕燕风景区以南京市本地游人为主要客源;第二,以苏皖乎地区游人为主的短程客源,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现在包括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这六个城市,总人数已经达到2024.6万人;第三,每年都会有大量外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远程游客来到南京参观游览,如何使幕燕风景区成为这些远途游客的必选之地应该加以思考。从游览目的来看,大多数是属于观光的游客,所以季节性,逗留时间也短,但相对应的,游客量也很大。其次,佛教客源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幕燕风景区内有不少佛教景点,这将会吸引邻近地区的香客来此烧香拜佛。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幕燕风景区自行车旅游规划

1、发展目标

依托南京幕燕滨江风景区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构建以生态服务点为核心,固移结合,多点多面对接,管理规范有序,方便游客使用,运转效率高,具有南京古城特有的品味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2、自行车旅游网点分布

首先服务网点作为景区向游客推出的服务窗口,它的合理布局是建设和完善南京幕燕滨江风景区的第一要务。休闲旅游景点。(1)由于幕燕风景区是一条笔直的长6公里大道,所以它的行驶路线非常简单,东起燕子矶景点入口,西至上元门入口。在这段道路上平均并且根据景点布局设置5个服务网点,平均一公里一个。(2)公建点。在人口流动非常集中又靠近景区的地方可以设置一些。(3)公交点特别是靠近南京幕燕风景区的一些交通点,比如公交149路,公交307路总站处,以及即将建成的地铁3号线滨江站点也可以设置服务点。(4)另外,有些游客会自己骑车进入景区游玩,景区同样也要考虑这部分自己骑车游客的方便,可以在公共租赁自行车周边多设置一些自行车停车场所,方便自己骑车的游客。

3、景区自行车系统配车规模

南京幕燕风景区自行车服务点分为固定的和移动两种,其中,以固定服务点为主要核心,辐射多个小景点以及公交站等地,使得整个大景区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机动灵活,提供更多更高层次的优质服务。当然服务点的公共自行车的使用与景点的人流密集度是有很大联系的,考虑以上的一些因素,对服务点的配车规模进行一些规划划分。南京幕燕风景区服务点的配车形式可以分为固定和移动这两种基本模式,以固定点为核心,辐射周边多个固定小点。通常固定点人流量大,交通位置和小景点位置功能十分重要的地方配车规模应该在100-200左右,而一些比较小型的移动分布点大概配车规模在10辆左右就可以了。

4、景点服务点人性化服务

无论是外地游客或者是本地游客,到了景区首先要办理租赁服务,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租赁服务,游客可以凭身份证和押金在2个终点网点办理租赁服务,押金是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核通过的,景区的自行车旅游租赁亮点应该着力于通租通还,即游客在任何一个网点都可以借车和还车。并且景区自行车租赁系统业务可以向外延伸,在保证景区自行车运力的同时,如果在淡季可以退出自行车包天,包周,包月的一种贴心服务,可以服务于当地的游客,也可以为长途而来的游客提供方便的交通工具。推动绿色旅游向前发展。

5.结论

绿色健康,生态环保已经成为人类现在共同追求的世界潮流。就现今旅游业绿色生态发展方向来看,南京幕燕滨江风景区发展自行车旅游是一条具有特色的光明大道。西方国家景区的规划理念认为,现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与景区整体环境,生态,和谐交通相呼应,自行车作为对人类本身和环境都有益的绿色交通游览方式,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景区,政府所重视。南京幕燕滨江风景区在推出自行车旅游的同时,倡导了绿色生态交通,改善了环境的质量,还提升了游客的游玩品质,更加凸显出景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吴承照、马林志、詹立.户外游骑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为例.[m].上海:旅游科学,2010.

[2]李新春,张朝朋.西安市顺城巷自行车旅游专用车道建设方案.[m].西安:科学之友,2008.11.

[3]黄彬.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行状况调查分析与展望.[m].浙江:城市规划学刊,2010.6.

[4]胡筝.将生态文化转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j].中国林业,2007(7b):7.

[5]柯水平,白子健.西安市明城墙区公共自行车道路交通系统设计.[m].北方交通 2010.10.

[6]bicycle-related industry growth in portland 2006.

文旅发展规划篇3

[关键词]旅游规划理念;发展历程;演变规律

我国以发展旅游为目的的旅游规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旅游规划事业经过30多年的大发展,取得了大量成果,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规划实践的发展,关于旅游规划理论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旅游规划理念研究属于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而旅游规划本身则更强调应用性,由于旅游规划学术基础薄弱,旅游规划学术方面的研究更多是从规划的主导思想、旅游规划战略等问题进行研究,对旅游规划的主导理念研究较少。

而旅游主导思想与旅游规划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旅游主导思想更强调主观性,是以旅游规划者的角度和学术研究为出发点和依据,旅游规划理念则是以旅游者的感知和价值观为依托,强调旅游者在旅游活动和过程中的需求和感受,是反馈给旅游规划工作者的游客需求,对旅游实践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

一、旅游规划理念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旅游规划理念的研究不是很多,对旅游规划理念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认识。王艳丽等人认为旅游规划的理念是旅游规划中所具有的理性观念体系,是与旅游规划有关的价值观体系的综合,是旅游规划活动整体的价值观和理念。因此旅游规划理念可以定义为“贯穿于旅游规划整个编制、实施过程,对规划起着统领性、方向性、根本性指导意义的规划目的性思想”。

我们认为,旅游规划理念是从游客感知和游客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旅游规划价值观,是贯穿整个旅游规划编制过程和实施过程(包括旅游形象设计与定位、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景观设计、旅游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对规划起着统领性、方向性指导意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二、我国旅游规划理念的发展历程

我国以发展旅游为目的的旅游规划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30多年的时间里,旅游规划理念主要有5种,各个理念指导阶段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的推移来完成旅游规划理念的转变。在我国旅游规划发展的30多年间,各种旅游规划理念都有体现,在每个时期都有几种理念共同指导当时的旅游规划工作,也反映出旅游规划理念在我国发展演变的过程。

(一)“资源主导”理念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规划刚刚起步的时期,旅游发展战略、旅游景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以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劣,旅游资源的禀赋与组合为规划的主要依据,对旅游市场的分析、旅游产品的打造也都是重点突出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战略制定、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开发措施和旅游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规划。

旅游规划的资源主导理念只停留在经济发展的肤浅层面,并没有过多的考虑旅游开发必须要关注的如对环境的破坏,对当地人文环境的冲击等方面,也没有从游客和旅游功能本身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旅游规划将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规划依据。

在这一时期的旅游规划实践和研究中,并没有对区域文化和环境有足够的重视,只是沿用一种“就资源论开发,就旅游讲发展”的思路,导致了盲目开发。魏小安曾指出:在过去的发展中,形成了“全国办旅游”和“全民办旅游”的热潮。全国各地大兴饭店建设、大办旅行社,兴起了修庙挖坟之风、兴建游乐场之风。这就是资源主导的旅游规划理念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

这种资源导向型的旅游规划理念指导下的旅游开发并没有考虑到游客的真正需求和旅游偏好,只是单纯的以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等方法进行旅游开发,这种无视游客需求的规划即使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其规划后旅游产生的效果也一定会大打折扣。同时,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讲,单纯把旅游业当作经济产业来开发,也不可避免的会忽视旅游的发展对旅游资源的破坏,造成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破坏和影响。

很多规划都出现了规划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尤其是旅游市场与规划预想的偏差最大。由于缺乏对旅游市场的调研,缺乏对旅游经济规律的把握,缺乏对旅游管理的经验,这一时期的旅游规划普遍存在操作性差的现象。

(二)“市场导向”理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规划编制者开始摆脱单一以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规划主导理念的桎梏,认为旅游开发要成功就必须符合游客的心理需要,满足市场需求才是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认识到客源市场的差异性旅游需求才是旅游开发成功的前提,旅游规划必须根据自身区位条件为前提进行分析,以自身旅游资源的类型为依托,细分为不同的旅游市场,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和消费层次开发规划相应的旅游产品、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等。此时的旅游规划依然重视旅游资源的基础作用,但是在旅游规划理念的指导方面更侧重旅游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对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规划,更多的注重市场的需求而开发,而不是单纯就旅游资源而开发。

这一时期的旅游规划虽然比之前有了很大的飞跃,重视了旅游市场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成效,但是在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方面却很少体现人文关怀,尤其是对特殊游客的需求如残疾人、儿童、老人等,并没有考虑到他们的需求。但是对当时的旅游规划从业者也不能有太多的苛求,当时我国的旅游事业刚刚处于一个大发展的起步阶段,还处于旅游规划的粗放阶段,旅游规划行业还并没有与国际接轨,还没有吸取国外一些先进的经验,是我国旅游规划的一个必然阶段。

(三)“以人为本”理念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入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宏观背景下,旅游开发和旅游规划者开始深切关注“以人为本”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旅游规划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人文关怀,重视游客的心理感受和人文需求,强调通过旅游活动让游客在精神上得到放松,获得审美享受和丰富知识。“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在旅游产品的打造、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设施的设计、旅游线路的安排以及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人文关怀,就是以旅游者的需求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要尽量满足旅游者的合理需求。

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让旅游活动真正回归到游客价值,让旅游真正达到休闲放松和休闲娱乐的功能,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审美和愉悦的感受,也让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从旅游活动中获得平等和公平的发展机会,使旅游活动能够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旅游者得到审美享受和休闲放松,旅游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当地居民获得平等的发展权利的和谐统一。

(四)“反规划”理念

“反规划”(anti-planning)一词最初出现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俞孔坚、李迪华,2002)一文中,是由国内著名的景观规划师俞孔坚教授首次提出的。“反规划”的理念主要针对城市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系统缺乏认识和尊重,以牺牲自然过程和生态格局安全、健康为代价的城市化过程,提倡尊重自然的过程,以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城市规划的前提。“反规划”思想要求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人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它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一种工作方法。

“反规划”理念应用在旅游开发中则是一种景观规划的途径和方法,是对我国旅游规划发展30多年来存在问题的反思,对旅游景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反思。具体表现为旅游开发者在旅游规划内容中要有一个强制性的不开发区域,避免景区的盲目开发建设。

(五)“可持续”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虽然不是新生事物,但是在我国旅游规划中的体现和应用的时间却不是很长。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以保持生态系统、环境系统和文化完整性为前提的,在保持和增加未来旅游发展机会的条件下所实现的旅游发展。其内部特征是生态环境压力与社会环境压力小于旅游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其外部特征是增长连续性、系统稳定性和代际公平性,能接受环境与社会承载力反馈的规划体系。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全球性的旅游规划发展哲学,认识到环境是人类自身的环境,对环境的关怀就是对人类自身最好的关怀。在实际的操作中应将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内化于旅游规划体系之中,并在规划实施中实践、发展和完善这一理念,使之成为旅游规划编制实施的核心理念。作为一种价值观和指导理念,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是全面的指导理念,不仅指导旅游开发和规划,同时也对我们的旅游观念起到一定的引导和督促作用。采取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可以使旅游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都达到优化。

三、旅游规划理念演变规律研究

旅游规划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划理念为指导,但是每个阶段旅游规划的理念又不是单一的和一成不变的。我们认为旅游规划理念的演变主要有以下规律。

(一)旅游资源始终是主导理念之一

无论旅游规划的理念如何演变,无论旅游规划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怎样的理念做指导,旅游资源都始终是旅游规划者要依托的重要规划理念,也是旅游规划最核心的要素,资源导向时期的旅游规划注重资源,市场导向、以人为本导向及“反规划”理念为指导的旅游规划仍然是以资源为依托。

(二)每个时期都有一个核心主导理念

资源导向阶段的旅游规划是以资源为旅游规划的基础,注重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与评价;市场导向阶段的规划则以市场需求进行资源开发,强调旅游规划应该“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导向阶段的主导思想是可持续的以人为本观念,追求旅游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综合优化……总之,在我国旅游规划30多年间,每个时期都有一个核心的理念作为旅游规划者的指导理念。

(三)不同时期的主导理念在不断变化演进

从旅游规划理念演变的过程和关系来看,每一个具体的旅游规划主导理念,都是在前一种理念的基础上演化产生的。是一种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变化,是旅游规划理念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潮流的结果。

从内容来看,我们所见到的旅游规划研究的主导理念演进,都是一个接着一个,也有在同一时期同时出现几种规划理念的。从资源主导理念到市场主导理念,从人本理念到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以后出现的“反规划”理念,都是在旅游规划发展到一定阶段,不断变化演变出现的。

(四)每个时期都有几种规划理念并存

旅游规划理念在演进过程中,都不是单独以某一个理念作为规划的指导理念,而是同时兼顾其他方面。如市场导向时期也同时兼顾旅游资源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在旅游规划主导理念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前一个主导思想与后一个主导理念是相伴发展、相互促进的。每一种新的理念出现,并不意味着以前的理念失去了指导旅游规划实践的功能,它们共同对旅游规划实践起着指导作用。

四、结语

由于缺乏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学术界对旅游规划理念的定义和界定却一直没有得到统一,存在很多争议,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人员对旅游规划理念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对我国旅游规划理念的演变过程和旅游规划理念转变的规律也缺乏概况和总结,本文从旅游规划理念的界定与我国旅游规划理念演变的规律做一些浅显研究。但是由于旅游规划理念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相关资料缺乏,本文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

(一)旅游规划理念的定义及内涵还应做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旅游规划理念与旅游规划指导思想的区别应做更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文旅发展规划篇4

从世界范围和我国的情况来看,旅游规划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旅游发展实际紧密联系的,而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科技的进步。

1.世界旅游发展与规划

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战争创伤的医治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开始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相对应,在旅游业发展最快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开始出现旅游规划。最早的旅游规划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的法国、英国和爱尔兰。70年代开始,旅游规划呈现从西方发达国家扩散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分散化趋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wto或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的协助下,通过自身努力也完成了不少的旅游规划。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旅游规划经历了约50年左右的发展过程,现已基本形成了以wto(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包括少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旅游规划结构体系。

2.中国旅游发展与规划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晚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以世界其它国家少有的速度发展,现已成为推动世界旅游发展的极富活力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国内旅游规划的实践与研究也是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我国学术界开始对旅游发展与规划进行尝试性研究。以郭来喜教授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在改革开放伊始,率先在国内进行旅游规划问题的探讨。以其为主撰写的《旅游地理文集》,开启了我国旅游地理研究和指导规划实践的先河。北京大学的陈传康教授,从大量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实践出发,从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视角,探索着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经过20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以及大量的旅游规划的实践,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另一方面,对旅游规划的技术体系、性质特点和理论方法在学术层面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二、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1.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脉络

综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左右的旅游规划历程,其发展的脉络呈现两大特点。

(1)理论借鉴与规划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与创新

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界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特点、性质和一般规范的探讨是在总结、积累已经实践的区域旅游规划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分析、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架构、旅游规划中的景观与环境、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等。其实,这只是理论构建的一部分。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从一开始就相当多地引进、借鉴以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理论与方法。引进和介绍的主要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有:巴特勒(r.w.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科特勒(philipkotler)的市场理论与市场营销理论等;b.马列士的swot分析(强势—弱势—机会—威胁分析方法)等。在旅游规划的类型与层次结构上,也较多地借鉴与引入了国外的一些成果。如wto将旅游规划层次分成:国际、国家、区域(省级或州级)、地方和社区级、景点规划、建筑与景点设计。克莱尔·甘将旅游规划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区域尺度(国家级、省级或州级)、目的地尺度、景点尺度三级,道格拉斯和wto:国家级、区域级和地方级。对这些“洋”理论,我国规划学者并没有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分析与创新,强调“洋为中用”。

(2)旅游规划编制专业主力以地理、城规、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近年来,旅游规划的编制队伍虽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专业主力仍以地理、城规和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地理学领域在规划实践中侧重于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策划,总体上而言可以称之为“软规划派”。较之其它学科,地理学者们在完成大量开发规划的基础上,做了包括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旅游规划理论框架、旅游形象、旅游区划等多领域的研究,成为旅游规划主力中的主力。

风景园林、建筑和城规等专业的规划人员,在旅游规划实践上扮演着与地理领域各有侧重但并行发展的角色,承担了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城等为主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

此外,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也承担了相当多的地方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包括当地的旅游行业发展规划、战略与年度计划。这类规划的最大特点是体现政府规划意图,以政府的任期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出发点,以产业规划为鲜明特色,突出旅游的产业地位、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作用、旅游六要素的配套、旅游项目

招商与投资、旅游政策环境等。

2.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

我国旅游规划编制发展明显变化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2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之后,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中有70%%以上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催生出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在大量旅游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因此,将1992年以来的旅游规划变化称之为近今趋势。这个时期旅游规划呈现出以下特点:

(1)规划编制队伍的专业融合趋势

多学科融合的趋势。以地理、城规为主,经济、文化、历史、土地利用、资源、环境、投融资、市场等各类专业人员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多科学相互融合、共同编制旅游规划的局面。从规划实践来看,近年来非常时兴的区域旅游规划招标中对多学科综合的专家队伍的要求,便是这种趋势的最直接反映。

国内外结合的趋势。我国对旅游规划实践及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使得旅游规划中引进国外旅游规划队伍成为必然。但由于西方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在对实地情况了解、当地文化挖掘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故此,国内外专家相结合成为旅游规划编制队伍组成的新趋势。如《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新近由西班牙出资的《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

(2)规划实践与理论总结并重的趋势

在大量规划实践的基础上,以地理学为主的多学科对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也十分活跃,在发表大量期刊论文的同时,理论专著也日益增多。这些专著包括区域旅游规划、旅游区规划等不同地域层次的规划专著,还包括城市旅游、度假区、风景区等不同类型的规划专著。

(3)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趋势

近今的旅游规划更加重视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如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规划及其旅游规划实施的支撑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规划更加强调对历史地段和文化传统的保护;更加强调跟踪旅游市场需求趋势,突出市场营销等内容;3s技术、旅游地发展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新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三、中国旅游规划的类型、特点与内容

1.旅游规划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空间尺度,旅游规划的规划类型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区域旅游规划,按照旅游目的又分为产业规划、目的地规划、产品规划、项目规划、用地规划、战略规划、营销规划、旅游投资规划、综合性规划九个种类。二是旅游区总体规划,按照旅游区性质又分为综合性旅游区、旅游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风景旅游(名胜)区、生态旅游区、文化旅游区、城市旅游区、休闲旅游区、(国家、森林、主题)公园、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镇)规划等类型。三是旅游项目用地(景点)的详细规划(设计),按照规划深度又分为适宜开发建设地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地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类型。此外,还有概念规划等其他规划类型。

2、旅游规划的特征

现时期的旅游规划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其一,旅游规划是非法定规划。旅游规划不属于我国现有的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从规划类型上属于非法定规划,因此在操作和实施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非正常的行为。加强旅游规划和其他法定规划,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是加强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发挥旅游规划的实际作用的有效途径。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旅游规划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规划。这一特征要求旅游规划改变过去资源导向型的规划设计理念,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特征和发展趋势,策划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其三,旅游规划是一个旅游发展策划和物质空间规划紧密结合的规划。旅游规划除了控制、引导旅游区(点)的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的行为规范外,重点还要策划创意与开发建设具有高(核心)价值和市场美誉度的旅游产品。所以,旅游规划不仅要落实到物质空间,还要有很好的策划创意,二者就像计算机的软硬件一样不可或缺。最后,旅游规划是一个需要衔接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各种矛盾的规划。在中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发挥旅游规划对相关主体间的协调、沟通、服务作用,是旅游规划不可回避的职责。

3.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

迄今为止,我国的旅游规划仍是一个“没有规矩的规划”,主要表现在旅游规划名称与性质杂乱、旅游规划编制内容与评审验收的不规范等方面。如何树立旅游规划的“规矩”与“标准”,提高旅游规划编制、审批的科学性,成为当今旅游规划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故此,作者试提出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权作抛砖引玉,与规划同仁商榷。

(1)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

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目的主要是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明晰的思路,为申请政府旅游专项资金和招商引资提供规划支撑,为下一层次的旅游规划提供依据。从规划性质分析,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偏重于战略规划的总体规划,规划内容以发展战略、旅游策划为重点,辅之以物质空间规划。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发展的区域地位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旅游发展的条件与主要问题,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旅游发展性质定位与规模预期,旅游形象塑造、产品开发、项目策划,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等。

(2)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编制目的是为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区内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从规划性质分析,旅游区总体规划是以旅游创意策划和产品开发为特色,以旅游区用地布局和配套旅游功能优化为依托的总体规划,属于旅游开发策划与物质空间落实并重的旅游规划。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区类型特点;主管部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条例与规范的要求;旅游区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开发建设条件;旅游区开发建设主要问题与发展目标;旅游区旅游发展创意策划;旅游区功能配置与用地布局;旅游区开发模式与规划实施对策。

(3)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

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目的是对近期建设或开发地区的各类用地进行划分,提出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为土地综合开发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规划一般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旅游区来说,一些旅游区没有总规或分区规划,可用概念规划或结构性规划来代替。它与城市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最大不同点在于,前者的控制重点为用地功能和景观环境,而后者的控制重点在于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

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建设地域重点发展地区;重点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规划用地范围内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入口方

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建筑面宽、环境景观等要求;确定详细规划地段内道路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工程设施用地界线。规划控制指标包括规定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面积、建筑密度、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后退、出入口位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配套停车车位等)和指导性指标(包括建筑形式、色彩、公共绿地面积、环境景观等)。

文旅发展规划篇5

[关键词]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旅游政策;规划;发展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051 ― 02

一、简介

本文将主要研究和探讨旅游地人文和自然环境对当地旅游政策、规划和发展的影响。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时,会例举不同国家的不同旅游类型的案例。在论述过程中,本文会查找不同资料进而进行合理化分析。同时,本文也将用一小部分的内容来谈论旅游本身的性质和如何使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达成一致。在本文的最后,将给出明确的结论。

二、旅游政策、规划和发展的概念以及相互关系

旅游政策与规划是旅游发展的两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所以我们在开始研究之前必须要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旅游政策或公共政策是指:一般政策可以被定义为政府和公共机构制定的,用于解决公共问题、热点和机会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决定和行为。此外,学者getz还定义了旅游规划:旅游规划是一个过程,是确保人类能够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获得利益的过程,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使旅游的潜在贡献达到最大化〔1〕。毫无疑问,旅游政策与旅游规划彼此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当高层制定出一种政策时,下面的相关部门就将马上采取行动来执行这个政策,然而,这个执行的过程当中就包含了规划,而规划也恰恰是政策执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政策和规划之间也存在着差异。简言之,规划通常是用来应对一个特定个体的问题,并且总是更加着眼于未来;但是政策则是更加着眼于整体并且已经实施了的措施或者是办法。当政府制定了一种旅游政策以后,一些相关部门或机构就应当采取一些行动(比如旅游规划)去落实这个政策,而旅游政策和规划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个过程就是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发展是一种条件或状态,它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社会经济转型和现代化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显然,旅游业不仅可以看做是经济结构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而且它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经济的发展。即使把旅游业当做是一种社会的发展也毫不为过,因为旅游发展可以影响一个旅游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三、人文环境对旅游政策和规划的影响

虽然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影响旅游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反,旅游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也能影响旅游政策、规划与开发。我们知道当政府在制定旅游政策和规划的时候,总是希望能针对本地特点,并且尽量满足当地人和游客的共同需求。制定旅游政策的目的是希望使旅游发展在各个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等等。这也意味着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对旅游政策和规划以及旅游业发展同样具有重大影响。

在中国有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对于研究旅游地人文环境对旅游政策、规划和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适合的案例。旅游政策的制定通常会受到许多人文因素方面的影响,比如政治,尤其是在中国。通过历史文献不难看出,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一直是紧紧围绕着“政治”这个重要因素而推进的。从最开始只具备外交辅助职能到现在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和政策的制定都不开政治因素。红色旅游对于中国来说,不仅能向大家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全中国人民的贡献,而且有利于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巩固党的统治,还能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旅游方式,它可以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他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和光荣传统。这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最后,红色旅游还能促进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就业率、改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为革命老区的再次腾飞贡献力量〔2〕。

由于红色旅游在中国的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发展红色旅游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在旅游政策方面,在2005年4月份成立的全国红色旅游协调执行小组,直接管理和组织所有在中国和红色旅游相关的事务。政府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旅游政策,旨在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其中,大力推进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其中最主要的政策。还有其他一些政策,比如增加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和推广工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善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减少相关旅游税收等等。有些相关学者提出,规划的目的是提供一个途径,用以确定目标,或是确定需要实现这些目标和发展的行为或行动。红色旅游在中国确确实实有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规划,比如在201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了《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在这个总体规划当中提出了全国红色旅游在未来五年内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是指导现阶段这个五年的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红色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然而,尽管政策和规划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但是在现阶段仍然有一些问题制约着红色旅游的发展。中国红色旅游的功能类型大多是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大多数的纪念馆、博物馆和遗址,一直是由国家金融机构或政府支持着,缺乏竞争力;管理者事实上也都缺乏从事旅游开发和运营的经验。旅行社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利益,所以更加没有宣传的欲望。因此如何整合多方利益是政府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成功的旅游经营模式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旅行社,旅游公司,交通部门,酒店,当地居民和游客共同努力的整体〔3〕。如果整个红色旅游发展都是由政府占据绝对控制地位,而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存在,这不是一个明智的方式。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和整合各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并使各种利益相关者得到收益。在这样的前提下,制定正确的政策和规划,中国红色旅游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四、自然环境对旅游政策和规划的影响

关于自然环境对旅游政策和规划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马尔代夫,这个国家的旅游政策、规划和发展完全是由其自然环境来决定的。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一个群岛国家,由26个珊瑚环礁,1200多个小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岛国家。马尔代夫吸引游客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独特的自然环境:位于热带雨林带,无四季之分,气候温暖的阳光,美丽的风景和各种海岛海洋休闲娱乐,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业是马尔代夫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马尔代夫的旅游发展政策和规划,都着重强调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马尔代夫主要的旅游政策是利用旅游业促进马尔代夫社会经济的发展,确保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4〕在其旅游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马尔代夫政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旅游发展政策,而且也根据自然环境提出了一些严格的管制和惩罚政策。

例如,政府已经制定的政策,包括:所有度假村的发展首先都要符合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鼓励改善现有的基础设施,使其能满足当前环境质量标准等。一些严格的控制政策包括:砍伐树木的控制政策,海洋生态系统的控制政策和废物处理和美化环境政策等。这些政策都是针对马尔代夫特有的自然环境所指定的。同时,马尔代夫也为旅游发展制定了一些规划。在马尔代夫,政策和规划是为了满足旅游需求的同时,把旅游业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整合,避免资源的浪费,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在这一点上,马尔代夫十年旅游总体规划指出,根据目前的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今后的发展规划,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仍然是最重要的部分。另外总体规划对于如何增加旅游收入以及进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出了一些指导。〔5〕

马尔代夫旅游发展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正确的政策和规划,而且还因为政府在处理与利益相关者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方式。马尔代夫政府与私营部门始终保持强有力的伙伴关系:与开发商为土地使用权租金签定长期合同,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政府一直关注在无人居住的岛屿发展旅游业的可能性,这是因为政府希望减少对本国居民生活的影响;在雇佣员工方面,总是以本地居民优先。而且政府还努力开展公共教育,加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积极发展旅游员工培训。马尔代夫一直被视为岛屿旅游开发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这是因为它的旅游政策和规划与他们的自然环境特征相一致,而政府也能在各方面都起到良好的领导和协调职能。

五、结语

人文和自然环境对旅游政策、规划和发展的具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它们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这三个问题也是旅游政策、规划和旅游发展的目标。然而,仍有必要重视旅游政策、规划和发展的负面影响,比如过度的控制和限制等。因此,政府应该履行好职责,根据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意见。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制定旅游政策和规划,才是保证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 考 文 献〕

〔1〕getz d. tourism planning and research traditions, models and futures 〔j〕. australian travel research, 1987,(05):16.

〔2〕airey d. and chong k. tourism in china: policy and development since 1949 〔m〕. oxford:,routledge. 2011:66.

〔3〕周玲.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4,(06).

〔4〕陈康康. 生态旅游发展的若干误区分析〔j〕.大众科技,2006,(05) .

〔5〕brian g. and gossling s. (2007). new frontiers in marine tourism 〔m〕. elsevier, 2007,(03):17.

文旅发展规划篇6

关键字:城市旅游规划;政治性;科学性

reflectiononafewbasicquestionsofurbantourismplanning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scienceandpoliticsisabasic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tourismplan-ningwiththedestinationplanning,targetplanningandobjectiveplanningasitsbasiccharacteristics.

keywords:urbantourismplanning;politicalnature;scientificnature;

1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中国东部一个著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

政治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科学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影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自然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duncantyler,yvonneguerrier,martinrobertson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6]乡村度假是国际上流行的四大主题度假产品之一,其余3个是:海滨度假、山地度假、温泉度假.

文旅发展规划篇7

关键词:基层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宁河

1 理论回顾

1.1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等欧洲国家①,英国建筑学和旅游学家劳森(lawson)和鲍德・鲍威(baud bovy)所著《旅游与消闲开发--实体规划手册》(1977)中较早地对旅游规划的理论、一般规划的技术和标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旅游规划专家岗恩(gunn)、盖茨(getz)、墨菲(murphy)等人更深入地揭示了旅游规划的内涵。墨菲1985年的定义是:旅游规划是在预测和调节系统内的变化,以促进有秩序的开发,从而扩大开放过程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因此,旅游规划是一个连续的操作过程,可以达到某一目标或平衡几个目标。但无论给旅游规划如何定义,其内涵都包括:旅游规划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这种预测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和调查评价之上的,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方法寻求最佳决策,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1.2旅游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0年10月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2003年5月颁布的《旅游规划通则》,旅游发展规划的定义为:"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旅游发展规划按规划的范围和政府管理层次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又可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旅游发展规划等。

旅游发展规划包括近期发展规划(3~5年)、中期发展规划(5~10年)和远期发展规划(10~20)年。

本文所说的基层区是指我国地市级及其以下行政地域单元②,对其所做的旅游发展规划如《宁河县旅游发展规划》等。

2基层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方法--以宁河县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为例

旅游规划编制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即协议签定、调研与规划编制、规划验收。宁河县旅游规划的编制共分五步,分别是(1)制定规划工作计划(2)实地考察与调研(3)规划初步汇报(4)规划初稿(5)规划送审稿。笔者根据宁河县旅游发展规划,将基层区旅游发展规划的方法总结如下:

2.1 区域概况

区域概况主要包括对当地自然条件的分析、历史文化沿革分析研究、旅游发展经济条件分析等。自然条件分析又包括对地质、地形、水文、气候条件的分析。历史文化沿革分析包括历史行政区划研究、历史事件的分析。旅游发展经济条件分析包括对当地的基本情况、产业结构及消费结构的分析。

2.2 旅游资源评价与定位

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对当地的旅游资源、环境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首先要根据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制定的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普(调)查,然后运用一定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

2.3 旅游开发的swot、rmp分析

在对当地社会经济概况、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旅游基础设施现状、旅游接待服务机构与设施现状以及当地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与态度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地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与机遇、劣势与挑战进行分析。rmp分析具体指资源分析、市场分析和产品分析。

2.4 旅游发展战略、定位及目标体系

发展战略是整个规划的指导,是总纲。发展定位中,最重要的是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目标体系是整个旅游规划的重点,一个旅游规划是否成功,关键是看其确定的旅游发展目标是否合理。全面的旅游发展目标体系至少应该包括总体目标和阶段性发展目标两大方面。

2.5 功能分区和旅游产品规划

功能分区是在整个规划范围内,按其职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区域划分。旅游产品规划是指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环境资源及其设施与服务现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组合,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设要求,以保证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6 专项和旅游支持系统规划

专项和支持系统是旅游业发展的保障系统,保障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它主要包括旅游发展的组织机构建设规划、旅游法制法规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电力、邮电通讯规划等。

2.7 旅游形象定位

旅游形象定位就是确定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准备留给旅游者的感知印象,这个感知印象反映的是当地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并逐步将这种印象形成当地的代名词。准确地形象定位有助于迅速的传播当地的旅游形象,扩大当地的知名度。

2.8 规划的实施保障措施与优化整合

规划实施措施与优化整合是旅游规划可操作性的最终表现。它主要包括保证旅游实施的具体措施的制定、旅游发展资金的筹措方略、旅游发展自然与社会环境影响评估、旅游规划实施效果监测与评估、旅游发展的风险评估及其规划近期行动计划等方面。

3 宁河县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实践创新

3.1旅游形象定位方面

基层区旅游形象定位与区域旅游形象定位完全不同,不但要考虑到基层区最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还要考虑周边资源的相近性,避免资源的近距离重复建设。为了较为准确地认识与定位宁河旅游形象,以了解宁河的旅游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包括良好形象与不良形象),宁河旅游发展规划中针对宁河旅游的特点设计了"宁河旅游形象调查问卷"三份,分别对天津市民、宁河县民、宁河旅游景点游客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而有部分差别,除社会人口学特征问题以外,问题主要涉及形象认知与形象期望两个部分。结果显示,最能代表宁河形象的景点,在天津市民和来宁河旅游的游客心目中,七里海排在第一位(90%;87%),这与它是国家级湿地有关。宁河县民认为最能代表他们家乡形象的景观主要是七里海、天尊阁和于方舟故居。

最终,宁河旅游规划根据调研问卷结果,将宁河的旅游形象定位在滨海湿地、生态乐园层面上。

3.2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方面

旅游规划的研究及编制仅仅是基层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前期工作,在规划获得评审委员会、政府或立法机构认可后,是否真正得到落实,还需要加强规划的实施及监控工作,保障支持系统应成为旅游规划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宁河县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首条措施是强化政府推动作用,同时建立机构协调机制,培育部门协作意识,确保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通力协作,积极为宁河旅游业发展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注释:

①范业正,国外旅游地规划的理论与技术方法[j],国外城市规划,2000(3):2-6

②王庆生,基层区旅游发展规划修编中的若干问题刍议-以《三门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为例[j].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年9月

参考文献:

[1]张朝枝.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系统思维方法与技术路径[d].中南林学院,2001,9

[2]王庆生.基层区旅游发展规划修编中的若干问题刍议-以《三门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为例[j].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年9月

[3]谢自奋、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4]丁娟,焦华富.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旅游规划的若干思考--以安徽庐江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4月

文旅发展规划篇8

[关键词]规划;旅游发展战略;“一般过程”;“四步工作法”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旅游发展战略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旅游发展战略涉及旅游全局性和长远性发展的根本问题。制定科学、明确的旅游发展战略,就可以把握旅游发展的主动权,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业实现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要求区域旅游发展具有更宽广的视野,而旅游要发展,规划须先行。发展战略又是规划的重中之重。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下影响旅游发展的因素日益复杂,客观上要求战略的制定工作有更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这就使得对规划中的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进行理论剖析显得十分必要。如果再能够从中总结出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对于今后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无疑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

二、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stuatege”,原义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将“战略”应用到军事研究之外的时间并不长。巴纳德(c.i.bemad)为说明企业组织决策机制,创造性地在企业发展研究中加以应用,并总结进西方经营名著《经理的职能》中。自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h.i.ansoff)著《企业战略论》一书问世后,战略问题才在企业经营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延伸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领域。战略定义至今尚未统一和规范,归纳一下前人对战略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战略的基本性质的界定,认为战略就是决策,是为达到产业长远发展目标所制定的管理方针及对产业资源的分配等战略决策;另一种是对战略的基本内容的界定,认为战略就是战略规划,包括规划产业发展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所必需的资源取得、使用及处理方针。

我国自古就有“战略”一词,最早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战略”一词引入经济学。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发起定期举办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座谈会,并邀请一批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在京举行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正式使用了“战略”一词,并明确提出我国到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和一系列战略措施。80年代以来,全国掀起一股战略热,各大中型企业也都在研究和制定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这种研究热潮后来延伸到区域产业问题的研究之中,并得到产业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同。

战略研究在经济领域的广泛运用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在1986年旅游经济纳入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计划后提出的。归纳前面人们对战略的认识,结合我国旅游产业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旅游发展战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产业内外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产业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对产业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它是产业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制定产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

国家旅游局在2000年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第十八条中将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拟订为7个方面,其中第三方面就是“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旅游发展战略在旅游规划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旅游规划的灵魂,是规划思想的集中体现,贯穿了整个旅游规划的始末。那么在现实当中,这个灵魂式的东西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呢? 转贴于

三、规划中战略制定的两种思路

现实中,许多旅游规划中的发展战略制定是“按需规划”,它的出现是地方政府因为迫切的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因此,规划战略的制定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从目前的情况看,可以把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思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为解决当前问题,一类是为实现预定目标。我们把它归纳为问题导向型与目标导向型,由此引出旅游规划中战略制定的两种思路。

1 以问题为导向的制定思路

有些地方编制旅游规划是要解决旅游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如图1所示:

这种研究思路的出发点是问题诊断,采用的方法有踏勘现场、查阅资料、市场调查、座谈访谈、征询意见等,主要从背景环境分析和发展历史研究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即从背景环境分析中发现自身的劣势与面临的威胁、从旅游地发展历史研究中发现自身问题,问题可能涉及到各个方面,如市场定位、功能定位、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形象塑造、旅游支撑系统等。它关注的焦点在于针对旅游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找到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确定核心策略,形成旅游发展战略,解决旅游区后续发展问题,达到促进旅游地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2004年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中心为赣州市旅游局编写的赣州城市旅游概念规划中就使用了这么一种研究思路来制定赣州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该中心在问题诊断中通过对赣州城市背景环境的分析和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分析认为:赣州市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城文化,赣州市也早在1994年就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赣州市依托宋城文化资源,旅游业开始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尽管近年来外部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赣州市旅游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起飞,这与众多当地领导、专家学者对赣州旅游抱有的厚望相去甚远。”

接着,问题便接踵而来。问题一:以宋城文化为主导的赣州城市旅游为何难以支撑起赣州旅游的大发展?问题二:宋城文化究竟能否支撑起城市旅游发展?前景如何?

分析认为,形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缺乏世界级及国家级的一流资源,旅游资源吸引力不足;城市的经济功能相对薄弱,对旅游支撑程度不足;内生型增长的旅游发展模式本身发展较慢。

分析同样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主要有三点:城市性质功能的提高,购物旅游、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节庆旅游的同步发展;政府对城市旅游发展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新项目的开发建设。

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规划组制定了赣州市城市旅游发展战略。

战略思想:找准重点,求异出新,科学分析,高水平策划,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努力寻找旅游发展突破点,把赣州市建设成为以宋城文化为特色,客家文化为基底的,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的,集观光、寻根、商务、会议、购物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战略目标:规划期末入选“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不断提升旅游业在城市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城市经济体系,有效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经济优势,带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强化旅游业在挖掘历史文化,展示城市个性,提高居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把赣州市建设成为弘扬宋城历史文化,展示赣南客家新风尚的窗口;通过旅游发展有效地保护和优化赣州市的自然资源和城市环境,促进赣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战略重点:赣州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和大型度假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

战略阶段:近期(2005-2007年)、中期(2008-2010年)、远期(2011-2015年)。

战略措施(核心战略):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原有形象不突出,应在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中加入休闲度假因素,新的旅游形象应围绕“古城新韵”展开,在旧有的宋城历史文化旅游的基础上用观光游憩、商业和会议节庆等进一步丰富赣州市的旅游形象。

重点项目拉动战略:确定峰山旅游度假区作为近期启动的主要项目进行规划建设,项目建设要坚持“高起点、大手笔、精策划”的原则,有关部门应对项目投资及规划建设进行严格管理,力求将其建成赣州市区旅游发展的新兴龙头产品。

“三带三区”空间战略:在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上形成“三带三区”,其中“三带”是古城墙休闲观光带、滨江城市游憩观光带和环城游憩带,“三区”是文清路游憩商业区、濂溪路一中山路游憩商业区和南市街文化旅游区。

客源市场需求导向战略:把珠三角作为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围绕以休闲度假为主要诉求的中近程出游需求的特殊性,开展针对性的城市旅游形象宣传、产品设计,以及开展相关的目标市场营销活动。

2 以目标为导向的制定思路

文旅发展规划篇9

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如何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成为普遍关心的问题。旅游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缓解紧张的生活压力中获得了飞快的发展。伴随着旅游的发展,其用地范围也在不断低扩大,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旅游用地是土地利用的一种新方式,现有土地分类标准已经难以满足旅游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土地寻租现象时有发生。城乡规划是由国家制定的标准体系,涉及到了一些旅游用地分类,对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下,完善的旅游用地体系是保证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城乡规划对土地管理的要求

(一)严格规划调整程序,提高用地标准

现阶段实施的城乡规划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的法定地位。土地使用是城乡规划中比较重视的问题,因为用地性质在城乡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用地性质管理,必须提高用地弹性,规划实施中的调整频率严格控制土地的使用,避免造成浪费。

(二)对城乡用地协调管理的进一步加强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城乡规划的立足点,打破我国传统的二元发展模式,建立全新的统一化的城乡规划体系,是实现城乡统一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样,加强对城乡用地一体化管理,要把统一的城乡用地分类作为前提,城乡规划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

(三)注重生态环保,加强生态性用地管理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加强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城乡规划的重点,对自然与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各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破坏生态,盲目发展而需要土地的行为,城乡规划是不允许的。

二、旅游用地的内涵

与传统的其他用地方式不同,旅游用地是在旅游充分发展的基础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方式,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旅游用地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提法。一般来说,旅游用地是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确定的各类风景名胜区说占用的土地。

目前国内对旅游用地的划分还没有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主要是依据城乡规划来进行研究。旅游用地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范围不在仅仅局限在建设用地,而是延伸到各种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总之,只要是能够满足旅游发展需要的各种地形地貌,都可以看做是旅游用地。

三、旅游用地分类研究

旅游用地按照使用情况可以划分为旅游建设用地和旅游非建设用地两种,这种划分方式是是以是否建设为划分的依据,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对旅游用地进行统一的概念界定和专门划分,以建设标准作为一个划分的依据是一个可以采用的方式。

(一)旅游建设用地

旅游建设用地就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建筑物建设的土地,主要包括旅游专项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服务设施用地、加工业用地和管理用地。

1、专项设施用地。主要是旅游过程中用于游人游览的用地,主要包括:人文景观设施用地,如历史遗迹、墓地、宫殿等;方便游客休息所占用的土地,例如游客集散中心、文艺广场用地等。

2、基础设施用地。主要有:旅游交通设施用地,例如对内交通、对外交通、停车场以及交通辅助设施用地等;其他旅游基础设施用地,例如给排水、电力通信用地等。

3、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各种旅游服务建设所占用的土地,例如酒店、购物商店以及各种娱乐设施等。

4、加工业用地。主要有在旅游过程中对各种当地农牧副渔业进行加工所要占用的土地, 例如脐橙加工场所、当地旅游纪念品加工用地等。

5、管理用地。主要是对旅游过程进行管理所要占用的一些土地,例如旅游行政办公大楼等。

(二)非建设用地。旅游非建设用地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没有进行工程建设所要占用的土地,既包括自然景观占用地,也包括人文景观占用地。

1、自然景观旅游用地。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等,例如山地、湖泊、树林等用地。

2、人文景观旅游用地。例如农田水利、水渠、农田等。

四、结语

文旅发展规划篇10

[关键词]规划;旅游发展战略;“一般过程”;“四步工作法”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旅游发展战略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旅游发展战略涉及旅游全局性和长远性发展的根本问题。制定科学、明确的旅游发展战略,就可以把握旅游发展的主动权,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业实现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要求区域旅游发展具有更宽广的视野,而旅游要发展,规划须先行。发展战略又是规划的重中之重。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下影响旅游发展的因素日益复杂,客观上要求战略的制定工作有更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这就使得对规划中的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过程进行理论剖析显得十分必要。如果再能够从中总结出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对于今后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无疑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

二、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stuatege”,原义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www.133229.com将“战略”应用到军事研究之外的时间并不长。巴纳德(c.i.bemad)为说明企业组织决策机制,创造性地在企业发展研究中加以应用,并总结进西方经营名著《经理的职能》中。自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h.i.ansoff)著《企业战略论》一书问世后,战略问题才在企业经营中得以广泛应用,并延伸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领域。战略定义至今尚未统一和规范,归纳一下前人对战略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战略的基本性质的界定,认为战略就是决策,是为达到产业长远发展目标所制定的管理方针及对产业资源的分配等战略决策;另一种是对战略的基本内容的界定,认为战略就是战略规划,包括规划产业发展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所必需的资源取得、使用及处理方针。

我国自古就有“战略”一词,最早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战略”一词引入经济学。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发起定期举办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座谈会,并邀请一批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在京举行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正式使用了“战略”一词,并明确提出我国到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和一系列战略措施。80年代以来,全国掀起一股战略热,各大中型企业也都在研究和制定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这种研究热潮后来延伸到区域产业问题的研究之中,并得到产业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同。

战略研究在经济领域的广泛运用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在1986年旅游经济纳入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计划后提出的。归纳前面人们对战略的认识,结合我国旅游产业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旅游发展战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产业内外环境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产业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对产业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它是产业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制定产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

国家旅游局在2000年颁布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第十八条中将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拟订为7个方面,其中第三方面就是“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旅游发展战略在旅游规划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旅游规划的灵魂,是规划思想的集中体现,贯穿了整个旅游规划的始末。那么在现实当中,这个灵魂式的东西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呢?

三、规划中战略制定的两种思路

现实中,许多旅游规划中的发展战略制定是“按需规划”,它的出现是地方政府因为迫切的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因此,规划战略的制定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从目前的情况看,可以把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思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为解决当前问题,一类是为实现预定目标。我们把它归纳为问题导向型与目标导向型,由此引出旅游规划中战略制定的两种思路。

1 以问题为导向的制定思路

有些地方编制旅游规划是要解决旅游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如图1所示:

这种研究思路的出发点是问题诊断,采用的方法有踏勘现场、查阅资料、市场调查、座谈访谈、征询意见等,主要从背景环境分析和发展历史研究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即从背景环境分析中发现自身的劣势与面临的威胁、从旅游地发展历史研究中发现自身问题,问题可能涉及到各个方面,如市场定位、功能定位、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形象塑造、旅游支撑系统等。它关注的焦点在于针对旅游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找到突破口,在此基础上确定核心策略,形成旅游发展战略,解决旅游区后续发展问题,达到促进旅游地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2004年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中心为赣州市旅游局编写的赣州城市旅游概念规划中就使用了这么一种研究思路来制定赣州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该中心在问题诊断中通过对赣州城市背景环境的分析和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分析认为:赣州市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城文化,赣州市也早在1994年就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赣州市依托宋城文化资源,旅游业开始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尽管近年来外部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赣州市旅游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起飞,这与众多当地领导、专家学者对赣州旅游抱有的厚望相去甚远。”

接着,问题便接踵而来。问题一:以宋城文化为主导的赣州城市旅游为何难以支撑起赣州旅游的大发展?问题二:宋城文化究竟能否支撑起城市旅游发展?前景如何?

分析认为,形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缺乏世界级及国家级的一流资源,旅游资源吸引力不足;城市的经济功能相对薄弱,对旅游支撑程度不足;内生型增长的旅游发展模式本身发展较慢。

分析同样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主要有三点:城市性质功能的提高,购物旅游、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节庆旅游的同步发展;政府对城市旅游发展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新项目的开发建设。

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规划组制定了赣州市城市旅游发展战略。

战略思想:找准重点,求异出新,科学分析,高水平策划,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努力寻找旅游发展突破点,把赣州市建设成为以宋城文化为特色,客家文化为基底的,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的,集观光、寻根、商务、会议、购物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战略目标:规划期末入选“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不断提升旅游业在城市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城市经济体系,有效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经济优势,带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强化旅游业在挖掘历史文化,展示城市个性,提高居民素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把赣州市建设成为弘扬宋城历史文化,展示赣南客家新风尚的窗口;通过旅游发展有效地保护和优化赣州市的自然资源和城市环境,促进赣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战略重点:赣州城市旅游形象的提升和大型度假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

战略阶段:近期(2005-2007年)、中期(2008-2010年)、远期(2011-2015年)。

战略措施(核心战略):

城市旅游形象战略:原有形象不突出,应在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中加入休闲度假因素,新的旅游形象应围绕“古城新韵”展开,在旧有的宋城历史文化旅游的基础上用观光游憩、商业和会议节庆等进一步丰富赣州市的旅游形象。

重点项目拉动战略:确定峰山旅游度假区作为近期启动的主要项目进行规划建设,项目建设要坚持“高起点、大手笔、精策划”的原则,有关部门应对项目投资及规划建设进行严格管理,力求将其建成赣州市区旅游发展的新兴龙头产品。

“三带三区”空间战略:在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上形成“三带三区”,其中“三带”是古城墙休闲观光带、滨江城市游憩观光带和环城游憩带,“三区”是文清路游憩商业区、濂溪路一中山路游憩商业区和南市街文化旅游区。

客源市场需求导向战略:把珠三角作为最重要的客源市场,围绕以休闲度假为主要诉求的中近程出游需求的特殊性,开展针对性的城市旅游形象宣传、产品设计,以及开展相关的目标市场营销活动。

2 以目标为导向的制定思路

以目标为导向的制定思路使规划区域领导和规划编制小组意识到,要提高区域的旅游综合竞争力,需要合理新颖的战略思路。以目标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规划区域的发展目标已基本明了,战略制定任务是将其进一步具体化,然后集中研究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对策和措施。

如九江市的旅游发展目标就相对比较明确,那就是要打好庐山牌,把九江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在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为九江市旅游局编制的《九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中则进一步对这一目标进行了具体化,把旅游业定位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依托优美的自然山水,悠久的历史文化,特殊的生态环境,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和完善的接待服务设施,把九江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把战略总目标定为: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提高旅游产业效益,培育出大型的旅游企业集团,建立起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形成发达、完善的旅游产品系列。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带动九江市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使旅游产业成为九江市的重要支柱产业。规划期内,把九江建成旅游强市,并力争在全国旅游重点城市的排名中上一个档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总体发展目标中还把目标细化为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在把发展目标明确和具体化之后,规划组针对发展目标,制定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对策和措施。包括品牌战略、产品开发战略、政府主导战略、精品名牌战略、特色旅游战略、旅游市场开发和促销战略、大旅游发展战略、区域网络化发展战略、全面创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另一种情况是规划区域的旅游发展目标还很模糊,战略制定要从区域目前的背景环境和发展基础来确定新一轮的旅游发展目标,然后提出对策和措施。如2001年江西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编制的《江西省青原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就属于这种情况。江西省青原区旅游业在规划之初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形象尚未建立,发展目标十分模糊。经过规划组对青原区旅游业发展的背景环境和资源基础条件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把发展目标确定为:以历史文化积淀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打出庐陵文化牌,塑造“佛禅祖关,天祥故里,宗祠王国,香樟之乡”品牌,打造“井冈山下庐陵文化游”的青原区旅游主题形象。到2020年,让青原区成为赣中旅游集散地和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省级旅游黄金线中地位重要、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成为青原区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了实现这个发展目标,规划组把发展指导思想概括为:建立网络,突出形象,政府引导,滚动发展。并制定了包括可持续发展、市场主导、精品开发、产业联动、突出重点和搭船出海在内的六条旅游发展战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以目标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思路是以宏观目标为切入点,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进而推出实施策略和支持措施。以目标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思路如图2所示。它关注的焦点在于目标的确立:根据规划区域背景环境的分析和旅游发展基础分析,合理确定旅游发展目标,这实质上就确定了旅游发展的方向和要达到的水平。战略的确定:根据旅游发展目标基础和条件,瞄准确立的目标,制定为实现旅游发展目标需要采取的战略,最终形成规划区域的旅游发展战略。

四、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一般过程”

那么,以上两种思路能不能进行有机整合,从中找寻出一个所有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普遍适用的一个“一般过程”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知道,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是根据区域旅游竞争力条件和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对区域旅游发展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最高宗旨在于为区域旅游确定最佳的发展目标,并引导其进入最佳的发展程序,通过强调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达到把握机遇,发挥优势,转化劣势,逃避威胁的目的,实现区域旅游持续稳定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才是制定整个旅游发展战略的重心,其他工作要么是为了找到它,要么是为了实现它。

这就使得我们把上述两种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思路进行整合成为可能,而整合的关键就在于发展目标或称其为战略目标。规划中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一般过程”的具体框架结构可用下图表示:

图中发展战略制定第一步“基础研究”不是对规划地旅游发展现状的描述和现实问题的简单罗列,它包括系统研究和针对研究两部分。在系统研究中,重点分析的是区域旅游的综合发展能力,这种综合发展能力确切地说就是对旅游竞争能力的评价和对未来发展环境的评估。在旅游竞争能力评价中可以包括对资源基础、区位基础、市场基础、社会经济基础等等基础条件的评价,而未来发展环境评估则包括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竞争环境等内容。而进行系统研究,因为在市场化背景下区域旅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区域旅游的竞争优势逐渐取代比较优势而成为决定区域旅游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竞争能力的保持和提升已成为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有效途径,而未来发展环境评估也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所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在针对研究中,主要是针对区域旅游发展中有重大意义或能体现当地特点的专题进行专门研究,如旅游主题形象研究、旅游特色资源开发研究、旅游客源市场研究,等等。

战略制定的第二步是“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基础研究与确定目标之间的联系桥梁,包括系统问题诊断和系统目标辨识。通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分析和其他分析,即基础研究这个步骤找出区域旅游发展的现实优劣势、潜在优劣势和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机遇与挑战;明确制约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探询问题的根源,为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系统分析是一个探寻问题的实质、突破的关键。后面发展战略制定的好坏与这一步骤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一步中可以用到的方法主要有swot分析法、系统研究法,等等。

第三步“确定目标”可以看作是问题导向研究思路与目标导向研究思路的结合。它是对规划区域未来旅游事业发展程度和水平的设想。提出一个总体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有战略意义的目标是这个步骤的头等大事。通过系统分析中的问题诊断和目标辨识两个子环节,区域旅游发展可以建立一个系统性总目标。总目标提出的是规划期末规划希望实现的综合地位,在总目标下面还应设立若干个分目标将总目标具体化。分目标主要目的是分别就旅游活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影响因素提出需要实现的蓝图,并按阶段建立分期目标,以便于日后目标的逐步落实和动态调整。

“制定策略”是整个过程的最后一步,有了前三步做铺垫,到了这里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具体来说,就是依据基础研究、系统分析所得出的结果确定目标之后,为落实这个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在内容上包括制定适合本区域旅游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措施和对策,有时还有战略背景、战略依据、战略布局等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