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课题研究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4-05-22 17:28:25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1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fast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147-05
一、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2014年末,全国22个城市共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3 173公里。到2015年前后,我国建成和在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158条,到2020年前后,我国28个城市共有117条线路建成并投入运营,总长将超过7 400多公里,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轨道交通市场[1]。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相关专业人才出现大量缺口,范围涵盖融资、组织、设计、建设、监理、供货、运营等多个领域。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各级参建单位和运营单位的人员大多数从事过铁路或市政工程建设,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上马出现人才瓶颈的情况下转行至该领域,虽然有着一定的铁路或市政建设经验,但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还是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具体问题的处理经验。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新的投融资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新的管理模式及技术不断涌现和采用,必要的人才支撑相对匮乏,人才创新驱动明显滞后,制约了行业发展。在此形势下,加速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对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特征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是采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有轨电车、单轨系统、磁悬浮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2]。涵盖专业主要包括土建和机电设备两个大的类别[3],土建类别包括线路、车站、车辆段等建筑;机电设备类别包括:车辆系统,轨道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综合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动力照明、给排水、暖通空调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各系统的特点是:技术复杂,接口众多,安全等级高,管理难度大,这对参建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造成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在职培训有区别于其他行业不同的培训特征:
1.培训主体需求各不相同。对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培训,侧重于咨询培训一体化服务;对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于能力提升、资格认证的培训;对参与社会竞标的培训,要提供教师、教材、实验室、实践基地、配套设施等成套服务。
2.专业培训受众对象较小。与铁路行业人力培训由铁路总公司负责全国各路局总体安排不同,虽然城市轨道交通从业人员众多,但其培训由地方政府或企业主导和实施,落实到单个城市或企业,可组织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培训人员数量较少。
3.专业培训的内容针对性较强。比如供电系统受电装置分为接触网和三轨[4]两种形式,安全门门体分全高和半高形式,相同专业也需根据具体线路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教学内容。
4.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师资力量分散。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虽然规模较大,但发展时间不是很长,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培训的专业教材较少,且专家队伍分散在各个建设单位,没有形成专业的教师队伍。
针对以上特点,可以将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市场的分成三类,分别为根据城市的建设规模分类(见下页表1)、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参加单位分类(见下页表2)和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参建人员层级特点分类(见下页表3)。
三、加速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的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市场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但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领域的培没有统一主管部门,造成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市场需求各不相同,具体课程受众对象较为单一,授课内容深浅程度难以统一、授课师资力量较为分散等情况。因此,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开展培训需求调研,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课程开发,对提高行业人员职业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围绕城市轨道交通改革发展规划,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工作,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建设起到以下良好作用:(1)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培养体系建设;(2)完善城市轨道交通重点专业、重点人员的选拔体系;(3)形成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且稳定的培训方案、培训教材和教师队伍;(4)对专业性强且需要持续学习深化的专业领域设计针对性及可持续性的培训课程;(5)开展结合工作岗位特点的课程培训,针对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和工作需要开展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人才理念、知识拓展、科学精神、职业操守、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技术适应、创新驱动等能力提升训练,完善行业知识结构,增强企业综合素质,提升员工职业发展能力。
四、基于fast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培训课程开发研究
1.fast模型理论分析。fast课程开发模型[5]是在人力绩效改进技术和邱伟讲师多年企业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将原有addie模型进行深入和优化,而形成的一套基于问题解决的精品课程开发流程。其方法分为四个步骤:聚焦问题显价值,整合方案重实效,精选教法做引导,优化成果促精品(见下页图1)。
fast模型在课程开发上有四方面优势:第一,聚焦于企业所发生的绩效问题;第二,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结合,让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步更加专注;第三,每个步骤采用流程式模块设计,可由培训师独立完成所有开发任务,也可团队分工完成;第四,多年实践检验,符合企业培训发展需求。
本文提出基于fast理论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调研方法,可以开展全面的需求分析、系统的培训实施跟踪和全过程培训总结及反馈,较好地助力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工作的开展。
2.fast模型应用中常用的方法。在fast模型应用中,根据培训的进展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保证课程_发的顺利进行,常用的方法有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焦点小组法、综合观察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第一,访谈法。访谈法在调研工作中,是一种常见的定性调查方法,是调查方法的新趋势[6]。成功完成一次当面调研访谈需要经过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分析阶段。访谈法可以充分了解被调研者的需求、困惑和建议,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思路,可以对被调研者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这种方法的难点是收集的信息分散,信息整合和分析过程比较复杂,访谈人员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要求较高。
在访谈中,要按照事先准备的事实性问题、需求性问题、结果性问题、探索性问题和确认性问题来提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在总结分析阶段,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的访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来归纳总结共性的问题。
访谈法调研效率高,具有鲜明的特点,同时可以深入了解调研项目在被调研者人群中的影响力。
第二,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的量化研究方法,它是通过把标准化的问卷分发或邮寄给有关的人员,然后对问卷回收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果的研究方法[7]。
问卷调查法覆盖范围最为广泛。问卷调查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广泛调查,发现被调研者希望解决的问题。问卷调查的优点是范围广、实施速度快、成本低。但是,问卷调查法很难预期被调查者如何解读设定的问题,回应率可能会比较低,无法获得问卷以外的内容,并且很难在收集信息的同时挖掘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
第三,焦点小组法。焦点小组法就是采用小型座谈会的形式,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具有代表性的被培训者交谈,从而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焦点小组法本质是一种引导技术,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8]。焦点小组法可以在收集绩效问题和挖掘问题要因时使用,有助于相同专业的人群达成共识。
焦点小组法特别适合用于收集被培训者的主观偏好、态度、观点、需求等方面的想法,因此可以应用于培训项目实施的多个阶段,并且在不同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第四,其他方法。其他常用的调研方法还有综合观察法、资料分析法等。不过,这些方法适合企业对于员工的调研、评价,并不适合行业服务性质的培训。
五、fast理论模型在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中的应用实例
1.fast理论在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的应用实例。在城市轨道交通课程开发中,应用fast理论课程开发模型,成功完成一次课程设计和实施要经过准备、实施和跟进三个阶段,通过当面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权威性人群、代表性人群、特殊性人群和协人群四类人群进行跟踪。该模型的课程开发具体应用如下:(1)准备阶段,主要完成课前调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城市轨道建设单位提出全年培训实施方案前进行,重点对企业上一年度培训情况、培训反馈意见、当前突出问题、技术创新等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并在一定分析方法的基础提供下一年培训建议;第二阶段,在城市轨道建设单位参加培训前进行,对参加培训学员进行访谈,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业务中的重点和难题,梳理汇总后反馈至授课教师,请其在授课中讲授对应策略和具体办法。(2)实施阶段,在教学阶段进行,主要采用当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度挖掘培训需求,填写调查表,提炼和归纳有效信息和培训建议,反馈有效信息至培训主办单位和授课教师,为后续课程提供优化建议。(3)跟进阶段,在培训结束3个月后进行,采用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对前期不确定性问题再次调查。同时,建立专业问题库,将专业问题汇总、整理,提供至被培训单位分析研究。
2.根据fast理论,设计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流程。根据fast理论,归纳了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课程开发流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跟进阶段三个部分,模型应用的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六、结论
1.本文介绍了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训市场基本特征,包括人才培训的主要内容、人才培训的对象划分和培训调研的主要方法等内容,为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建设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思路。同时,本文介绍的培训课程开发方法也可应用于铁路、公路行业开展培训工作。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2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轨道交通行业文化;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6802
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增强自身活力,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担负着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培养优秀的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需要融入行业文化以构建自身的校园文化,通过环境育人培养出适应我国轨道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含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当代百科知识大辞典》将文化解释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技术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文化一经形成,便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指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工作作风、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及其精神风貌的总称,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但更多的是指精神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铁路人创造了丰富的行业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爱国爱路”、“兴路强国”为代表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热爱祖国的情怀;有以“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乐于服务,甘于风险的职业精神;以“安全优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文化以及团结协作和创新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指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为全院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称,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
我国许多数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曾经都是铁路系统的一部分,与铁路运输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长期合作过程中打上了深深的铁路文化烙印。但任何文化都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随着环境的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亦在不断丰富中,高职院校要想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紧跟行业需要,将行业中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通过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实现对人才的更好培育。
2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实践路径
2.1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部分人或者几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需要通盘考虑,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离开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可能会出现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局面,会出现各种文化相互冲突、师生员工无所适从的现象。为此可以成立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或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策略、机制及制度文件等,并相应建立包括教学系部、行管部门、学工系统、校团委、后勤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具体职责,使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学校一级首先要从办学定位、学校发展规划和办学理念方面将轨道交通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
2.2打造具有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特色的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主要强调从物质文化的角度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一是从校徽的角度进行融合,赋予校徽蕴含轨道交通运输元素与含义,例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徽元素中既可看作是一本书,又可看作是奔驰的火车头,校徽中的横线代表书页,也可以代表轨道线,完美诠释了校园文化与轨道交通运输文化的融合。二是从着装方面进行融合,包括校服、实训服、教职员工的工作服,这些服装可以参考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员工工作服,以增强职业感。可以在着装方面实行差异化策略,例如某高职学院高铁乘务专业的班服就参考高铁列车员的服装而定,区别于其他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班级的班服。三是从铁路相关实物方面进行融合,例如部分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将轨道线路修进了校园,将机车、车辆等实物陈列在线路上,将供电相关设备引进校园,并架设供电线用以进行展示和现场教学。可以订制一些轨道交通相关的模型或雕塑,并建立专门的陈列馆,也可根据需要将模型和雕塑分散到轨道交通相关实训室。有条件的院校在新建实训楼、宿舍楼、运动场所等建筑物时可考虑设计成带轨道交通特色的外观。可建一些轨道交通相关的文化墙或艺术长廊。四是从路牌、标志牌、路名、张贴物等方面进行融合,将路牌、标志牌等设计成带轨道交通特色,将学校各种建筑物和道路用轨道交通相关名称进行命名,在建筑物内外张贴一些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宣传语。
2.3从活动入手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
高职院校活动丰富多彩,可以从活动宗旨、活动内容、节目形式、活动宣传等方面着手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一是通过学校层面的迎新晚会、校运会、校庆等活动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导入校园文化;二是各院系可以开展轨道交通运输相关的主题文化艺术节;三是校团委、工会、学生社团协会等部门组织活动时尽量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融入其中;四是通过顶岗实习、校外实训、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交流参观等活动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之中。此外有些学校有班会活动,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活动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2.4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体系的质量对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需求人才具有关键作用。要构建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需要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多层次指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公共选修课,思想政治等公共课以及各种形式的形势政策讲座、专题讲座等。除了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外,还要开设轨道交通运输相关的全校公选课以培养学生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精神特质,要通过请进现场专家举办与轨道交通运输相关的系列专题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对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有更深的领悟。要从各种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教学团队等方面入手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重融入轨道交通行业文化,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
2.5引入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制度
组织成员的行为需要通过制度的约束使之逐步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可将典型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制度融入自身管理制度中。目前许多铁路类院校都推行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制度,严格学生的作息时间,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守时守纪律精神,值得借鉴。另外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全校全面推行企业“6s”管理制度和iso质量管理体系,注重培养师生员工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质量意识具有很好的效果,这些制度值得其他高职院校借鉴。高职院校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性地将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其他管理制度引入学校管理制度,通过对接制度文化来构建高职校园文化。
3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需注意的问题
3.1要注重调查研究
校园文化要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中的哪些元素,如何与轨道交通行业文化对接,到底要构建什么样的校园文化等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靠拍脑袋。调查研究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可以走出去到轨道交通运输企业进行现场走访调研,聘请轨道交通和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相关专家进来开展研讨活动,对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或鼓励教职员工积极申报各级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课题进行专题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从而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3.2不能是口号文化和上墙文化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提炼了校园文化的精髓,提出了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和口号,明确了特质学生的培养模式,但有些流于形式不能落到实处。仅仅是在不同场合喊喊校园文化口号,或者将校园文化挂在墙上,这种“纸上谈兵”的校园文化无法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不利于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需求的人才。
3.3注重精神文化的塑造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种精神,因此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铁色”职业精神。职业精神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职业追求和职业态度等要素方面,是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内在驱动力。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要通过硬件环境、活动、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来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如果这一目标不清晰或者不能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那么硬件环境建设、所开展的活动,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其意义。
3.4要有所选取,不可全盘照搬
校园文化与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同时也要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校园文化是主体,在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突出一个“融”字,即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办学面向来引进消化和吸收轨道交通行业文化中的一些典型元素,将其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中,而非将校园文化建设成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全盘照搬不现实也不可取。
参考文献
[1]白敬科.论铁路行业文化与铁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对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 城市轨道车辆工程 校外实习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163-03
一、概述
2010年6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为教育部第一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方向成为试点专业方向之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我国的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提高,其中校外实习则是该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1]
校外实习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与实习基地建设相匹配的实习模式、实习课程内容体系、实习教学方式、校外实习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下,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校外实习建设不断深入,需要进一步建设提高校外实习基地教育质量和内涵。本文即根据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校外实习的现状,总结目前该专业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本专业实习基地现状等条件,提出了针对本专业校外实习主要问题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为其他相关院校相关专业校外实习提供借鉴。
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校外实习现状
目前,我国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迅速发展,各地相继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以培养专业的车辆工程人才。而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依靠各整车制造及运营企业,且基地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2005年1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现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组成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共同成立国内第一家以专门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3]学院在成立10年左右的时间里,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构建了校企战略联盟的办学机制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实体为基础,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师资、产学研基地,为教学实施、教师挂职锻炼、科研和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提供支持。形成三级的校企联合机制:校企之间的、领导之间的宏观调控;各系与分公司之间专业交流;专业课教师与现场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这种校企战略联盟的办学机制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持续运作提供了机制保障。[4]
(二)依托产学联盟,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系列特色校外实习基地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校外实习基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自主研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近年来学校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紧密合作,建设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实习基地:车辆分厂维修保养基地,目前承担着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大部分的校外实习;上海地铁龙阳路基地,基地目前承担着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学生基础实习的任务;九亭大修实习基地,目前承担着车辆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任务。
(三)创建了教师企业挂职机制
学院借助校企合作办学的共建平台,把教师挂职锻炼作为培养教师的一项制度,有计划的分批派遣教师前往地铁公司挂职至少半年以上。目前为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共有12人次教师进入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公司相关部门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挂职锻炼。通过挂职,使教师将现场企业工程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三、目前校外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校外实习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机制保障和完善的硬件条件。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校外实习的具体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校企双方密切合作,且无任何先例可供遵循,存在较大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要进行大量的摸索实践。
(一)传统的实习模式制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卓越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实习通过不同的实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实习模式。如城市轨道交通认识实习多采用传统的“参观型”实习模式,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生产实习则主要使用“跟岗型”实习模式,这些传统的实习模式受企业安全因素的考虑,学生绝大多数在实习中仍然为“参观者”,无法真正成为实习的“实践者”,极大束缚了校外实习的发展,无法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实施的内涵建设需要。
(二)现有校外实习基地内容体系亟待优化
针对已建成的校外实习教学基地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实习基地,初步实现了校外实习基地的目标体系规划,以及针对目标体系的内容规划。但随着基地建设的推进,以及基地使用中出现的新问题,还必须不断探索,进行基地实习内容体系的优化。同时,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是实习基地的另一重要功能。实习基地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还必须使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目前现有实习基地内容规划中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应内容,亟待完善。
(三)现有师资队伍无法深入进行校外实习环节的学生指导工作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虽然拥有一支学历、年龄、学缘结构较好的师资队伍,且专职教师全面参加了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企业的挂职锻炼过程,对现场工程应用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胜任针对现场特点进行校外实习的设计、管理工作,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只能辅助指导校外实习环节,而无法深入的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现有师资队伍很难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校外实习环节的需求。
综上分析,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不但在实习模式、实习内容、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存在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卓越”人才的培养。
四、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
通过本专业校外实习基地调研及分析存在问题可知,以城市轨道车辆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目标为引领,突破现有“参观型”和“跟岗型”实习模式,真正使学生进入“实践型”的实习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针对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存在的瓶颈问题,项目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
(一)整合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已有及在建实习基地资源,构建多层次的实习模式,从而形成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全新校外实习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根据其培养目标经过不断优化,确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实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认识实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生产实习三个层次的校外实习课程。首先从目前已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深层次实地调研,总结各自在发挥实习功能方面特点,从而进行各类实习模式、实习内容、可容纳实习人数分析,得出各实习模式的可行性分析结果。对目前三个层次的校外实习课程,进行对应的实习模式研究,构建多层次的实习模式,研究在学生低年级实习课程――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实习中,如何在延续“参观型”实习模式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实践型”环节,增强学生的实习兴趣及感性认识,而针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专业实习――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认识实习及生产实习,需要着重研究及设计出专用的实习场地、实习工器具、实习设施及设备,建立学生真正能够实际动手操作的“实践型”的全新校外实习模式。
(二)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为导向,着力打造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于一体的校外实习内容体系
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内容体系的构建主要贯穿于校外实习的整个过程。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实习内容体系的设计首先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为导向,并针对企业各实习基地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实习内容体系的优化。在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实习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认识实习中,以原理性及验证性的内容为主,而在高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生产实习中,除设计企业实际操作的技能型内容外,还需着重设计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内容,这些内容的设置及实施将有助于学生综合利用多门专业课的多个知识点,培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最终优化及完整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内容体系。[5]
(三)以提升教师工程应用及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师资队伍建设方法研究
在校外实习中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需要对学校教师进行培养,以适应校外实习环节的指导。拟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通过已有的企业挂职锻炼机制,让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去企业了解工程应用知识,并不注重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进行全程实习指导的旧机制,而项目研究则使教师以实际工程应用及实践动手能力为导向,以适应在新的实习模式及实习内容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企业实习指导的需要。其次,需要将企业专业工程人员引入校外实习指导环节,同时在企业导师的选择上,研究将企业“创新工作室”的首席研究员队伍引入教师队伍,以满足新的实习内容设计性及创新性的需要。通过这两方面校外实习师资的培养和补充,最终能够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校外实习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五、总结
城市轨道车辆专业校外实习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受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管理模式、实习内容体系、校外指导教师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明确其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除了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外,还需细致进行所对应的实习模式、实习内容体系、实习教师培养等多方面的建设,以达到卓越人才培养的需要。
[ 注 释 ]
[1] 黄诗君,阳林,章争荣.工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习新模式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52-55.
[2] 方守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4):134-135.
[3] 方宇,师蔚,柴晓冬,等.校企联合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卓越工程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187-188.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4
(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 广东 广州 528300)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但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31-04
2012年9月5日,国家发改委密集发布了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获批的公告,其中23个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8 326亿元,项目投资周期多在5年之内。这意味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即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技能人才需求。目前,广东省已有超过15家高职、中专和技工院校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规模达到1 500人/年。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已经形成,诸多二线城市也已步入地铁时代。在已经批复的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2015年将建成线路93条,总里程2 700公里,远期规划则将超过1万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本数据,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和管理员工50~90人,其中,70%~80%为一线操作人员(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设施设备检修和维修作业的维修工,以及从事客运服务的列车司机、站务员、值班员等。客运服务类岗位主要包括站务员(售票员、厅巡、站台岗)、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和值班站长等。这些一线操作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而线路运营控制中心(occ)的调度(行车调度员、环控调度员等)岗位工作人员则一般需要具备本科学历。针对以上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诸多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车车辆等专业。高职教育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应突出“高技能”,与中职教育相比较,则应突出“高素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考虑到应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备操作等基本岗位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性(不能混同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运输方式)、区域性(如广州地铁对粤语的要求)及延续性(职业发展路径,如站务员晋升至值班员、值班站长)等方面的要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由于行业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很久以来没有统一归口管理,也没有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采用的建设方案不同,选用的车型、供电方式、信号系统、运营组织方式等也不尽相同,给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阻碍。另外,诸多院校还较多地沿用以前铁路运输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相互寻求合作,结合地域特点,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始运营,便与广州地铁合作,进行地铁客车司机和车辆检修专门人才的“订单式”培训。目前,该校已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和香港地铁等多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总规模超过300人/年。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企业依照协议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参考。譬如,深圳地铁通过公开选拔“订单”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全面参与教学管理、精心安排学生实习、考核验收等步骤实施“订单”培养,并通过设置论文制度、建立联系制度和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渗透等措施加强“订单班”的过程管理,是比较成熟的“订单”培养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地铁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已经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订单式”培养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辐射全国的趋势。
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 经过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多数学校意识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考虑到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资格标准,充分重视依据职业能力需求重新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个别学者推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介绍了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诸实践。目前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举行企业专家参与的咨询会、合编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兼职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等较浅层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论上仍未突破学科体系的思维限制,课程体系改来改去,无论是增、删、合并课程,还是突出实践教学,仍然与职业能力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寻找到打通二者之间联系的技术路线;三是缺乏实践应用,虽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已经在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有部分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专业已在探索和尝试,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尤其是在运营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还很少。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应用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用广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几乎应用到诸如机械、机电、电子、化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物流、会计、酒店管理、秘书英语等所有常见专业领域,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电、船舶、高速动车、楼宇智能化、审计等。但尚未发现(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应用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表1所示为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专业及其所在学校;下页表2所示为主要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所属专业领域。
本土化实践和研究成果丰富 近年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通过项目合作、培训考察等形式被引进国内,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诸多学者就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学界已基本明确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实施流程和关键步骤。另有学者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深入探讨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理论要素、劳动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三者的联系,并分析了职业能力内涵,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随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的推广应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要素和实施过程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在教学保障体系、教学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工作页编写、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师身份转变与适应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有的学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看法和建议,如傅新民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不适合一个专业以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全国所有职业院校,但省级层面的统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陈贵方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实际出发,认为我国与德国国情不同,国家层面的统筹力度不够,企业实践专家的热情不高,课程开发专家只能起到指导作用,课程开发的主体只能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团队。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虽然已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缺乏上层统筹、重复开发、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偷工减料、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跟不上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应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 在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只有最后一个环节(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团队完成,之前的所有环节均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统筹完成。与德国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全国所有的职业院校由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并不可行。一方面,根据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规模和组成方式,难以完成所有专业的课程开发。因此,国家层面所做的一般多是以举办学术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给予学校原则性指导。而省级层面统筹职能的缺失,会导致同一地区多所学校各自开发同一专业的课程,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往往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也会影响课程质量。因此,有必要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学校联盟,从省级或区域层面进行专业建设统筹和指导。
应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是一项由宏观到微观(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系统工程,必须在一个整体的构思指导下进行。由于缺乏上层统筹以及各自为政的局限性,再加上普通教师缺乏对专业进行课程架构的综合能力,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有限,使得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存在先天不足。表现在往往就一门已有课程进行所谓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并没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也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不少课程开发者对有关概念理解偏差,将“典型工作任务”理解成“主要工作环节”或“典型的工作环节”,甚至为设计学习情境而“寻找”典型工作任务,或者将实训课程中模拟性质的教学任务定义为“典型工作任务”,与概念本身的内涵相差甚远。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时,应整体构建、准确把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方法。
应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团队由于意识淡薄和能力限制,有些环节把关不严,加上缺乏整体构思,导致开发的课程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实践专家研讨会没有足够数量的真正的岗位技术能手实质性参与,或者会议流程没有严格按照指导手册进行;在调研环节,没有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或者问卷设计粗糙,数据分析流于形式;在课程设计环节,凭经验主观猜想的多,实际调研的少,甚至只是将原有课程中的名称改为学习领域课程的术语或凭教师有限的经验对当下的职业行动做出想当然的描述。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严格按照课程开发操作手册,加强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等环节实施的专业性。
应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根据周春红和王启龙对广州和北京7所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模具设计与制造、给水与排水等6个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调查结果来看,学习领域课程的编排、结构和教师的工作态度等都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课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限制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一是教学团队能力不够,教师数量、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不足;二是校本教材的开发比例较高,但教师参与度不高;三是实践教学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课程教学资源缺乏;四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手段传统,未能适应学习领域课程教学需要。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实训设备,开发校本教材,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保障课程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公强.浅析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j].价值工程,2010(29):197-198.
[2]邓爱喜.订单班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地铁订单班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06-107.
[3]李瑞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35-136.
[4]余钢.城市轨道交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7):17-19.
[5]徐虎.关于高职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10):287-288.
[6]申文缙,周志刚.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6):76-81.
[7]王建初,颜明忠.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理论诠释[j].外国教育研究,2009(7):78-81.
[8]谢承力,罗斌.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高职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内涵分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1-44.
[9]傅新民,袁秀娟.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核心内容及本土化改造[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1):123-124.
[10]陈贵方.学习领域课程本土化开发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35-137.
[11]高英敏,刘庆华,路建彩.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13-15.
[12]廖超平.《eda技术》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探讨[j].科技资讯,2009(9):168-169.
[13]刘建潮,卞平,李顺军,等.“冲压模具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89-90.
[14]徐丹琦.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2(8):52-53.
[15]陈贵方.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瓶颈与对策[j].江苏教育,2011(36):37-39.
[16]周春红,巫兴宏.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调查分析——以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010(4):13-16.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一体两位四合;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73
1 前言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是顺应国家、地方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新兴专业,专业构建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一体两位四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在轨道交通行业机电设备、供电设备、信号设备、行车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 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并使其达到预期培养标准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方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实现组合这种结构的方式。简单的理解就是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等)、培养环境(教学环境等)等内容。
3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过程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推行“一体两位四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一体是指学生是主体,两位是指由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培养,四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接合,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专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
3.1 课程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一环,培养方案也就是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的关键是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通过参观、实地调研、研讨等形式对轨道交通方面的企业以及相关院校的考察,确定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通过与培养目标相符的实践专家的反复研讨,分析得出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工作岗位所从事的ag尊龙app的业务范围,并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
在工作领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完善专业的课程体系。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2。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结构图见图2。
3.2 培养环境
师资队伍方面,学校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关于鼓励教师参加企业锻炼的有关规定》等,建立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在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顶岗实习时实行明确岗位、明确导师、明确目标、明确时间的管理,即针对顶岗实习的岗位将学生分组,指定导师根据岗位能力目标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在企业需求的固定时间进行上岗实习。
教学环境方面,学校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提供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平台、微课资源、幕课平台等)、加强校企合作、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各种保障体系,以利于专业更好的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4 应用前景
为了解决城市中拥堵问题,国家提出的建立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相互协调的综合交通系统使得轨道交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已开通地铁、轻轨的城市达28个,运营里程约3908.71公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将呈现一次开通的高峰,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期,越来越多的居民会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
城市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势必带动对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长春地铁1号线和2号线预计在2017年和2018年正式通车,为了更好的满足区域内轨道交通建设行业对高级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的相关专业,扩大人才培养范围,提升人才培养素质。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和企业为培养资源,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力争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专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深度融合结合,开发后对于同类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其他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6
【关键词】课程建设目的与意义 建设思路 建设规划及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52-01
1.课程建设目的与意义
2012年,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签约,共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其中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已成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办的重点发展建设专业。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系统》是我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为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的学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系统组成、结构原理及维修方法,具备维修车辆电气系统的能力。不管是从师资力量的培养,还是教学思想、内容及方法手段完善发展,本课程都急需一次深入全面的探讨研究与实施改进建设。
2.建设思路
课程建设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依拖,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课程的开放性。
2.1面向本专业学生就业岗位技能要求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设计以车辆电气系统的检测维修为重点,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分析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将课程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明确和细化。
2.2以企业真实劳动过程为主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并将车辆电气实际故障融入课程内容之中,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高校本学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使课程内容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并与岗位工作相适应。
2.3以优秀的教学团队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优秀课程团队,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3.建设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构建了“四横两纵、平行交汇”的课程体系,采用“全过程、四层次,看――练――做――干”实践教学体系,从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系统的技术更新较快,组成、结构越来越复杂,性能越来越完善,因此,课程内容应与科技发展相适应,应紧贴科技前沿来建设课程。
课程内容体现为车辆电气系统新技术方面的知识;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大真实作业任务;教学重点要培养车辆电气系统检修高级技工所具备的职业技能。
4.课程建设的内容
4.1教师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所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创建一支专兼结合、经验丰富、知识面宽等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主要重在以下三点:
(1)稳固已有师资队伍的结构合理、专兼比例适当,推动教学团队的学历水平,扩大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的比例。
(2)采用导师制,定人定责的对青年教师进行有计划有措施的培养,推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采用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方式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
(3)切实贯彻实施科研与教学并进,以科研促教学。要培养具有积极探索、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自身先要有这种意识。单纯搞课堂教学,教师的水平难以提高,因此要求轨道车辆电气系统课程组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主持一项教学研究,始终保持科研与教学并进。
4.2教材建设
建设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要做好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以“高、新、特”三字为重点,高即建设高水平的教材;新即教材内容要新,能够紧跟当前车辆电气系统的发展趋势,将新技术迅速组织进教材;特即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特色教材。
4.3教学内容建设
课程内容建设以行业标准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明确课程领域核心能力,把现场车辆电气系统检修工艺流程和运用作业过程融入课程,按照现场典型的工作任务过程,构建课程内容。
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学习任务,确定本课程的学习情境如下:
课程的每个学习情境都是由阶段性任务组成,而每一个阶段任务又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4.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
突出能力培养,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工作业,创建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情境。
(1)在理论教学中,建立双向、交互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实践教学依托及企业的设备、技术资源采用现场课、讲练课等方式,以增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现教师由“讲授型”向“导师型”转变。
4.5教学资源建设
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以服务课程教学,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为标准,以实际需求为依据,旨在建设一个使用方便、分类规范、紧跟发展的开放式资源体系,为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智能化服务。具体建设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媒体素材建设:指建设一些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素材、音频/视频素材、动画素材。
(2)网络试卷建设:主要将本课程的试题以电子版的形式显示到网页上。学生可随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或者随机抽取试题进行检查。
(3)教学课件建设:教学课件有文本和网络两种形式,一般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学习任务,体现教与学的策略,实施完整的教与学的过程。
(4)电子资源建设:电子资源包括本学科的相关技术资料、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国家政策、关于轨道车辆的国家标准等,此资源随时更新。
5.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现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10余家,其中长春轨道交通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已多次接纳学生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本课程在保持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与长春轨道交通集团共建设轨道车辆综合实训基地,并建设实验实训的相关管理文件和教学文件,完善校内外实训教学基地的教学组织、实施和管理办法。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7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轨道交通专业 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29-03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来构建。对于高职轨道交通专业来讲,实践性教学是使学生加深对轨道交通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职业资格能力,实施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环节,其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整体教学的效果。因此,高职轨道交通专业应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重视和加强实践性教学。
一、轨道交通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一)实训硬件设施条件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正经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和建设热潮,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就业市场,这吸引了不少职业院校竞相开办轨道交通专业,其中也包括一些缺乏成熟办学条件,特别是师资与实训设备硬件条件的院校无法正常开设各种实践性教学。
(二)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由于部分职业院校缺乏必要的实训设备硬件设施,无法正常开设各种实践性教学,因而他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把课时都安排在理论教学上,减少了专业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淡化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削弱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三)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不健全。一些新开设轨道交通专业的职业院校,它们的专业教师很多是从其他专业,如汽车工程、机电工程等专业转岗过来的,这些教师一方面对轨道交通专业不甚了解,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忙于课程理论教学,分身乏术,无法进行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与提高,又由于没有专职实训指导教师,理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支撑,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四)缺乏系统实用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成熟的实践课教材和大纲,轨道交通专业尤其明显。虽然部分职业院校组织编写一些实训指导书,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反映当前迅速发展的轨道交通专业的现状。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选用实践指导教材、制订实训计划与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存在各取所需的现象。
(五)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理论教学方面,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与质量监控方面,还缺乏健全的实践教学组织机构与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文件,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1]
(六)主动探究实践教学的深度不够。在各种评估检查的推动下,许多院校开展了一些实践教学,但由于受到实训经费、指导老师、实训场地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对实践性教学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具体组织实施方面,探究的深度远远不够,还不能使学生全面、系统、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从而影响了学生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提升。[2]
二、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因素。[3]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是专业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专业的整体教学效果。轨道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对轨道交通专业劳动者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必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是适应轨道交通企业对员工综合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高职院校轨道交通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实践性教学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岗位能力的重要途径。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轨道交通专业很多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都需要在实践后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并在实际生产中加以运用。从职业教学的特点来看,要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学习环境,加强专业训练和职业技能的锻炼,为轨道交通企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践性教学是拓展、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作为该专业的高职学生,应该着重塑造自身综合职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以适应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是激发学生就业意识的需要。实践性教学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创新实践,通过具体的专业训练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作为一名高职毕业生,必须要能迅速进入角色,胜任工作,才能赢得企业认可。[4]
三、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学校落实办学指导思想,体现办学定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开展教学改革,配置教学资源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从高职教育的特点看,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来构建教学体系。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各职业院校应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调整、优化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改变实践教学的课时少,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的状况。要结合轨道交通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聘请一些长期从事轨道交通专业的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
四、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突显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为达到轨道交通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科学合理地划分课程类型。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考核结合起来,既可让教学考核保持职业性方向,又可避免重复考核。在课程设置时,根据轨道交通企业的需求进行课程调整与课程内容改革,打破学科体系,合并相关课程,将课程分为公共课、职业技能理论课(主要是指专业课本身,还有直接或间接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的课程)与实践教学课(主要是教学性实践与生产性实践)。这样把实践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有利于实践教学的组织,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4]熟练的技能必须经过反复练习,不断强化才能达到目标,因此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予以明确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地位,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积极探索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5]按照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逐渐探索以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的“四双制”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并举的“双大纲制”;理论教学课堂和实践教学课堂并行的“双课堂”制;专业教师聘用应执行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的“双师型”素质制度;以及学生实行“毕业证书”与“岗位技能等级证书”的“双证书”制度。[6]
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轨道交通专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根据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规律,构建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保障与实践教学评价等要素在内的高职院校轨道交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要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使实践教学体系各个要素在运行中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又要协调配合,同时要对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尝试,保证实践教学正常运作。[7]
六、切实抓好四项基本建设,保证实践性教学有效开展
(一)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科学、规范、高效的实践基地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和环境育人的教育观念。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设新型的实训基地,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轨道交通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重要选择。[8]
职业院校建立轨道交通专业实践基地面临设备投入、技术以及运作成本等诸多问题,多数职业院校在建设实践基地时有心无力。因此,实践基地建设应坚持“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相统一。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轨道交通企业的技术、设备与环境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通过互利的原则与校企共建的形式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根据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及课程设置的需要建设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的实训基地和模拟实训室,利用专业仿真实训软件开展仿真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是选择轨道装备生产制造企业或轨道运营公司,进行联合办学建立起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关系,签订合作协议书或举行挂牌仪式,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双方职责,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运行制度等。根据轨道交通专业的特点,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岗位认知与顶岗实践实习,让学生感受轨道交通企业的生产环境,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实训教材是指导师生进行实验实训的理论参考书,要充分发挥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特别是轨道交通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作用,调动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结合轨道交通生产工作实际,组织轨道交通行业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编写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将大量生动的案例充实到实践指导教材中,编写出适合本校的实践课教材或实验实习教学指导书,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三)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业务指导者,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能讲会做”,这就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5]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省市技能大赛;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走进企业,通过访问工程师等形式进行企业锻炼,参与轨道交通企业生产运输、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实践经验;搭建专业教师成长发展平台等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四)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是一个校园文化与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融合的过程,实训基地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优秀的实训基地文化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可以使校园生活得到丰富,使师生的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因此,在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研究如何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以人为本、环境上建立完善的文化制度建设理念,彰显轨道交通专业特色,塑造融校园文化和轨道交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为一体的校企文化,积极推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良性运作。
七、建立健全实践性教学评价激励机制,调动师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为促进实践性教学质量提高,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宏观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这也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师生进行奖励,对不按实践教学计划执行或对实践教学内容随意削减的师生要给予处罚,进一步规范实践性教学行为,才能激发师生勇于探索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根据轨道交通专业的特点,考核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考查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二是考核学生职业素养,如遵守有关操作规程、规章制度和任务完成情况等;三是考查学生的实习态度、劳动观点、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等。[4]
八、结束语
实践性教学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提高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只有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科学的调节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比重,正确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我们应自觉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主动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扎实有效地进行轨道交通专业改革与创新,探索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自我完善机理,构建开放式管理、高效能运作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质量,为企业培养合格的轨道交通专业人才。
[ 注 释 ]
[1] 陈虹.民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现存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1(1):134-135.
[2] 刘玲娅.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 / ol]..
[3] 何学坤,刘淑芬.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9):141-142.
[4] 徐新玉.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0(8):71-72.
[5]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2005-10-28.
[6] 邱荒逸,邱秧琼.由地域社会经济的状况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3-65.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8
关键词:护理管理学 教学 多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1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2010级护理专业2个班共91名学生为实施对象,所有学生均为统招生,采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全国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护理管理学》,教学时数16学时。
1.2 方法
课程前8学时采用传统讲授法,后8学时采用多轨教学模式(包括cai、pbl、cbl、otd等教学法)授课,使护理管理教学方法多元并存[2]。课程结束时,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发出问卷91份,回收问卷91份,回收率100%,均为有效问卷。多轨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 准备阶段
每班分成5组,每组8-9人,并推选1名组长。教师根据临床需要和护理管理学研究进展,提出管理学研究课题并提供相关网站;然后由学生选题,课题可以在教师指导性专题范围内,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题;选题后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途径获得资料;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1.2.2 实施阶段
每小组推荐1人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辩,教师和学生均可提问,学生也可以反问教师。整个答辩会由学生主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1.2.3 讨论总结阶段
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评委,根据每组收集资料内容的科学性、课件制作的水平、团队协作精神等进行现场评分。教师在听取学生汇报发言后给予点评,肯定学生的同时针对各组存在的共性问题作一些补充解答。
2 结果(见表1)
表1 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比较 人(%)
3 讨论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1显示,85.7%的学生认为多轨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护理管理学理论比较抽象复杂,难以理解,且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多轨教学模式”实施时由教师提出指导性课题,引导学生怎样去学习,如何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源获取相关信息,重点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每位学生熟读教科书、上网查资料及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再制作课件。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有机会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同时还提高了检索收集资料的能力。
3.2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1显示,90.1%的学生认为多轨教学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护理教育界日益重视对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评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3]。教学中,教师将课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给了学生发挥个人创造能力的机会。同时,通过组内成员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开拓了思路和眼界,使学生养成自觉反思的能力和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团队合作,无论是护理工作还是护理管理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以组为团队,按组评分、每个学生的分数与所在组的集体努力息息相关。学生这样描述: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们8人作为一个团队,从选题到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我们都是在争论、批判、统一的过程中走过的,虽然最终站在讲台上的只有一个,但凝聚了全组同学智慧和心血。我们充分体会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却是无限的。总之,这既是一个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过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4 提高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沟通渠道主要是单向交流。“多轨教学模式”是一种民主式教学,、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双方均可自由辩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双向流动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和表达自我的机会,表1显示,学生普遍认为(86.8%)提高了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护理管理学》教学中采用“多轨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可以推广。但如何运用好多轨教学法,使其发挥更好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利宁,孙汶生,马春红等.创建多轨教学模式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57.
[2]姚,李定梅.《外科护理学》多轨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384):369-370.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9
一、《轨道交通站场》精品课程建设举措
为将《轨道交通站场》建成校级精品课程,特采取了以下建设措施:第一,树立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精品课程要传授给学生最基础、最有用、最前沿的知识,还要传授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针对本专业及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与技能,把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课程教学中。第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改革使教学内容体系化和科学化,将轨道交通站场设计相关标准规范的相关条文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并引进本专业和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充分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合理性和先进性。此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第三,教学队伍建设。通过建设,《轨道交通站场》已逐步形成一支知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课程负责人对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并根据课程建设要求安排授课教师有目的、按计划地到企业关键部门顶岗工作;同时聘请上海地铁工务、运营等多个部门的行业专家及一线骨干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课程顾问,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第四,开发网上教学资源,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轨道交通站场》在学校ag尊龙app主页上建立了课程教学辅导网站,将有关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案例、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视频教学资源等上网,建立互动专区,开展师生交流、答疑与讨论,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需求。第五,加强教学方法改革。《轨道交通站场》在理论教学上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针对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采用教室、实验室、上海轨道交通工作现场“三位一体”的教学场所方法;开设运营技术实验室模拟轨道交通站场实际环境,采用演示实验教学和实物教学烦人方式讲解重难点内容,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二、《轨道交通站场》精品课程评价要素及手段
目前,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轨道交通站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等发面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采用一定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对课程的建设实施成果进行判断,从而发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缺陷以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后续课程建设的改进和实施方向,才能将《轨道交通站场》建成能够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的一门特色精品课程。
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及课程实施条件与实施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课程的途径的活动”。按照课程系统的结构关系,《轨道交通站场》课程评价的要素可划分为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外部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设备设施等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第二,授课教师的素质与水平;第三,课程管理制度。其中,教师是教学环境和条件的规划建设者,其教学理念、师德、治学态度,以及对课程专业领域的认知水平的高低,对精品课程建设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与水平是课程评价外部要素的核心。内部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第一,课程目标与内容;第二,课件、教材、视频、题库和案例库等课程教学资源;第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第四,教学效果。课件等课程教学资源是课程内容的直接载体;教学模式与方法是指对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方法,包括授课方式、考核方式、作业布置等方面;教学效果是指实施课程教学活动获得的结果。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现了对其它课程要素的要求和规定,因此课程目标与内容是内部要素的核心。
由于课程评价在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其评价标准既是课程改革目标,又属于课程的建设内容。因此,各课程评价要素在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标准与权重都必须要反映出课程建设发展方向与核心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制订《轨道交通站场》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在囊括上述内外部评价要素的基础上,更要进一步清晰辨析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形成精品意识的基本概念,最终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组织实施上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素质与创新”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功能,使《轨道交通站场》的课程教学体系能够真正实现打造高素质创新性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
《轨道交通站场》围绕上述课程评价要素,建立了多层次课程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主要评价手段涵盖了以校内外专家教授为主体的教学督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座谈会、学生问卷调查、学生教学评价、学生网上评教等多种渠道,传递、交流各种教学信息,形成相关的记录和材料,为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提供了信息保障。
总之,精品课程是长时间潜心积淀的成果,精品课程是突破常规、前瞻创新的成果。采取多种措施推进轨道交通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价是实现“卓越计划”对创新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胡华.产学研合作教育下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j].教学交流,(11),2010:1-2.
[2]郝桂荣,高东明.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4),2007:41-44.
[3]石良武,王建明.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2006:45-49.
[4]宋烈侠,杨承运.谈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j].医学教育探索,3(3),2004:1-3.
轨道交通课题研究篇10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员工的服务质量代表了企业的服务形象,展现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文明程度。他们的工作,既需要熟练的专业技术、专业素养作支撑,更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保证。通过对陕西省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的调查,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 :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提升;城市轨道交通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gh10329)
作者简介:袁素瑛,女,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学;縢勇,男,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务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5-0004-03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2]
在全球高呼“绿色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环保和便捷的优势让城市轨道交通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交通项目。据调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和部分铁路单位调入的人员,一些新近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中职业道德水准有待提高,责任心有待加强,合作精神欠缺,甚至有因个人责任心不强造成行车险性事故的情况发生。[3]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
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建立在对一定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学识和修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4]职业教育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培养出来的“产品”不应只是掌握技能,更应是富有人文素养,对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感的劳动者。
一、岗位性质决定城市轨道交通类高职教育必须提升人文素养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站场服务。通过服务人员和服务设施向乘客提供乘车和交通指引、标识和设施使用说明,应急处理以及购票等服务;第二部分是车乘服务。主要是指客运列车上为乘客提供保障性服务,其包括急救护理、语言翻译、方向指引、设备使用说明及饮料供应。[5]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正迅速发展,优质的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能够维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正常运作,保证乘客安全快捷出行。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员工,是城市的名片,其服务质量不仅代表了企业的服务形象,更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整体民众形象,展现了该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文明程度,他们的工作,既需要熟练的专业技术、专业素养作支撑,更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保证。
二、社会需要更高人文素养的城市轨道交通类高职教育
国内很多大城市已通过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来解决公路交通拥堵问题以及实现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在城市公路交通日益拥堵的状况下,城市轨道交通成为了大部分市民日常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乘客的幸福指数,影响到公民对社会的满意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乘客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客运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局面之下,国家标准gb/t 22486《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应运而生,并于2009年5月开始实施。服务标准对乘客投诉回复、临时应急疏散、环境安全等因素都作出了具体要求。[5]株洲市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做的调查也显示一线企业要求学生具备人文素质、人际交流能力等六种素质。[6]这说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员工必须具有更高的人文修养,才能满足公众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也才能真正体现该职业的本质特征。为此,城市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必须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育、提升创造条件。
三、城市轨道交通类高职教育急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容乐观。2013年春,笔者对陕西省4所城市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42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在列出的包含中国4大名著在内的10部中外文学作品阅读情况的调查中,阅读7部以上占仅11%,阅读3~7部的有69%,阅读名著3部以下的占20%;在对秦始皇、安史之乱、西安事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内的8件中外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不了解、不太了解和一般了解的比例最高的达78.8%,最低的也达到52.2%;对考试作弊的态度,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象征性处理一下就行”、“无所谓,社会大环境就是这样”;拾到数额较大的钱物时,超过30%的学生选择“不清楚”、“不归还”或“有奖归还”;乘坐公交时,只有不到40%的学生主动让座,有个别学生从不让座;35%的学生不会参加青年志愿者或持无所谓态度;对于学校、班级开展的义务劳动的态度,48%的学生选择从不参加、被迫参加或视喜好而定;对学校开展的捐助活动,有42.3%的学生选择“不会主动参加或有时参加”。这些显示,部分学生知识匮乏,有些学生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是非界限模糊、诚信品质缺失;有些学生对社会需要和集体利益较少考虑,价值观念趋于庸俗,带有功利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从生源质量看,相对于普通本科高校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门槛相对较低,高职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偏低,人文素养相对弱化;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看,一直强调专业技能,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在设置中相对弱化;从现行教育体制看,我国实行的是文理分科制,文科学生只学习相关的文科知识,理科学生只学习相关的理科知识。这种教学的结果,导致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片面化。
四、城市轨道交通类院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与途径
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是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使学生既掌握较高专业技术,又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是城市轨道交通类院校职教工作者的职责。
(一)发挥教师育人职责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关键
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状况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人文素质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承方面,还表现在教师对教学态度、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对学生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人文的隐形教育。要努力提高人文教师的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通过人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与言传身教,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专业课教师应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在专业课教学中,与专业内容融合在一起,浸润在专业知识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育。
(二)完善院校课程结构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基础
城市轨道交通类院校应本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渗透的原则,完善人文素质培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要加强实践环节,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少而精”;选修课要体现学生职业人文素质培养要求,不同专业要有不同的侧重。通过为理工科学生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弥补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相关能力的不足,培养其关爱他人、同情弱小、匡扶正义的人文精神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人文情怀。为文科学生开设科技发展史、科技发展动态、科学普及等课程,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走向,丰富知识视野及全面了解社会的进程,扩展对社会及人类文明的认识;吸取科学发现和发明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中丰富和增加人文知识,充分结合国内外社会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认识思考现实的能力,增加学生的人文体验和人文眼光,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理性批判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责任感。[8]
(三)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质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点
职业人文素质包括职业理想、职业人格、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等非技能性职业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对于某一职业所具有的体现在人文方面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职业人文素质高的学生更易于适应岗位、胜任工作、融入企业,更易于为企业所接受,也更易于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质事关他们的职业认知水平与岗位适应状况,事关他们的职业生活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应了解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在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良好的工作态度,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四)发挥图书馆人文作用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补充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场所,第一是图书馆”。[9]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说:“人文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文知识积累内化的结果。如果不读人文方面的著作,要有人文素养那是不可能的”。[10]作为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重要的一环,应发挥图书馆这一重要课堂的人文素质教育职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这一建筑空间,美化馆舍环境、丰富馆藏资源,为学生创造人文气息浓厚、环境幽雅、气氛和谐的有品位的阅读空间,吸引更多学生走进图书馆,使他们沉潜下来回归经典阅读,通过阅读、思考和感悟经典来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和文化内涵。
(五)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
校园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地,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要营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学校的校训、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理念、以及代表校园精神文化的校风、学风等通过雕塑、标语等形式遍布于校园中。通过精神文化力量的影响,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打造具有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特质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氛围,把行业企业要求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理解。[11]可以举办技能比武大赛、创业竞赛、职业招聘面试、模拟竞赛等渗透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元素的校园活动,将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精髓多渠道、多途径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和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品质,提升职业素养。
(六)加大人、财、物投入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保障
为保障人文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与有效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应加大对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投入。(1)引进必要的人文教师,加强对人文类师资的学习培训与进修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数量相当、学高身正的人文素质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2)要加大财力资源投入。如设立人文素质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学生素质拓展与校园文化活动等;(3)要加大物力资源投入。[12]精心设计体现学校职业特点的人文景观,统筹布局体现学校品位的校园人文环境,购置数量、种类充足的人文类图书与音像资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eb/ol].http://xtzy.com/html/24670.html.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2292524.html.
[3]滕勇.陕西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趋势与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9):44-49.
[4]唐西京.论图书馆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2):8-10.
[5]程嘉辉.职业院校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专业的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71-74.
[6]李忠华.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铁路高职院校发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36-37.
[7]欧阳建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探索[j].职业时空,2013(9):55-58.
[8]麻富游.深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十大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2):64-66.
[9]陈雪蓉.图书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j].中学教学参考,2010(12):125-126.
[10]张岂之.大学教师与人文素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0(1):14-16.
[11]孙志方.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55-58.
相关文章
城市轨道交通bim建模探讨 2023-01-16 09:38:01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及电力技术分析 2022-10-17 15:22:27
混凝土在轨道交通工程的应用 2022-09-29 15:35:45
城市轨道交通段场设备运维模式 2022-09-29 10:55:02
轨道交通专业课程碎片化教学与实践 2022-09-28 10:50:48
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对策 2022-09-26 11: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