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文化管理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4-05-23 17:42:46

产业文化管理

产业文化管理篇1

(一)学生热衷于短期利益,长远职业培养难以完成

这种现象在职业培养中十分常见,一般学生在接触一段时间的专业教育之后,会对这个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把这个兴趣迅速的安排在实践上,学生在进行实践时,一般不会选择难度太大的进行,而且这些实践一般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并且有一定的报酬,这部分实践学校是无法进行阻拦的,从短期利益来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既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获取了一定的酬劳,但是学生一旦发觉这种实践行为的短期利益,会利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学生将所有的课余时间用来进行实践活动,这将严重影响学校的课业规划。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培养计划中不仅有时间过程,还需要大量的理论来做支撑,学生利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将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时间能够进行理论学习,这对学生的长远职业规划是百害无一利的。

(二)教师和学生地位的问题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在校期间教师应该注意理论知识的讲授,这种理论知识将手上必定要将教师放在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位置,但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接受能力差,教学效果不好,但是如果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那么理论知识将会被严重压缩,这将会影响教学进度,不利于人才培养。

(三)教学重点的划分问题

专业教育中,会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上,教学重点也会放在这些专业知识中。在专业教育中也会有一些公共课的部分,这些部分不可取代,但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影响不大,如果对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必将会影响学生对教学重点的认知,造成学校对专业知识的混乱,学生无法在校期间完成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那么培养期间内实践课程过少,也不利于计划的开展。

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解决

(一)建立教师和学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教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教学时,任何一门学科建设中都应该注意的问题,尤其是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式的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有目的了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方向和应用方向。教师在进行培养人才时应该注意了解文化企业的规律,了解企业对文化产业的要求,充当学生学习的总策划师,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产业。学生应该注意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动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主动进行实习,了解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

(二)以培养经营管理能力为培养重点

在进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公共课的培养,为了更好的精简课程突出重点,在进行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比例制定时,应该有严格的要求,应该以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为重点,专业方向要划定明确,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专业和学习重点,我们培养的就是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校内开设的一切的课程都应该是为专业课服务的,专业教育就应该有重点的进行培养。推行素质教育,不仅要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抓住一切有可能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的进行经营管理能力的学习和锻炼。

(三)实践课程和理论教学相结合

在进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上,应该注意将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结合进行教学,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培养出来的,只有让学生更多的接触文化产业,学生才能更准确的判断今后的工作方向和自身的能力。在理论课堂上进行讲授时,应该注意将一些文化产业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锻炼能够准确判断文化产业前进方向的能力。与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业进行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让学生进行实习,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工作状态。

(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者需要促进和引导文化企业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因此在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培养时,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接触文化产业,校内可提供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一体化培养,也可以按照实际的文化产业企业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一种更加接近现实工作的场景下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类似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评判,帮助学生更快进入状态,促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三、结语

产业文化管理篇2

1.产业开发模式:黄河口与湿地是自然人文特色,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是休闲娱乐特色,时家村是戏剧文化特色,垦利是红色文化,利津是历史文化,遍布黄河三角洲的石油工业的地理景观和科技文化,可以同时开发。

2.点轴开发:以相对集中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建立旅游的增长极区域,以此为增长点,以相应区域之间的交通线路为轴,组成区域产业的点轴发展模式。黄河三角洲已具备这样的条件。

3.市场主导模式:以相应的区域资源为基础,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组建文化旅游公司,先以旅游业为先导,再创立相关文化旅游产品为辅助,鼓励其他产业企业与文化旅游企业实行资金互动、管理互动、人力资源互动,促进开发。

4.政府支持和创造环境条件:政府提供市场环境和政策的支持,继续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二、演艺产业及其发展模式

黄河三角洲的吕剧与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演艺业发展不尽人意,在于体制和机制的约束,市场化程度低。演艺业发展的模式为:市场引导—公司运作—政府协调。

1.市场引导:演艺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群众口味,考虑本地与外地的消费承受能力。古今中外的演艺业处在文化产业的中心地位,对演艺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演出市场如果仍然以政府推动为主,产业化效果就会滞后。

2.突出公司运作机制:实现演艺市场经营主体公司化和品牌化运作。目前,演艺团体和剧团要转变传统体制,借鉴公司化管理和产业化运作、集团化运作的经验,以项目和资产为纽带,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的方式,以公司化为突破口,以国内外文化市场为目标,组建演出公司,建立创作基地和创作人才队伍,借助演出产品制和广告公司推向市场。

3.政府协调功能要充分发挥:吕剧和演艺资源仅是一个基础,从资源到支柱产业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就是需要一个产业发展平台,才能形成经济效益。政府推动演艺业的体制改革,急需政策的支持。同时,政府用财税、税收、工商、投资、融资的优惠政策构建宽松的环境,保证演艺业的体制改革。政府还要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和创作基金,提供的经费保障。该模式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演艺团体管理体制要快速进行;

(2)演艺业要组建产业公司,产权问题仍是核心;

(3)引进演艺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培育。

三、影视产业及其发展模式

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和支柱产业,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水平。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但是规模较小,处在起步阶段。根据黄河三角洲影视产业的特点,确立的模式为:以电视产业为龙头—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数字化支撑。

1.以电视产业为龙头:以电视产业为龙头和支柱,尽快实现电视产业的经营转型,在继续保持广告经营持续增长的同时,可开展付费电视,扩大电视节目和资源开发。

2.市场化运作:电视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在保持电视的媒介宣传属性的同时,一是实行制播分离,把教育类、故事类、行业类的节目分离出来。二是国家政策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分离出来,面向市场进行企业转制和重组,与事业部分分别管理、分别运营。除新闻宣传类的节目外,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影视剧制作类组建公司,实行两权分离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培育发展广播电视产业集团。鼓励国内其他集团兼并、联合、重组整合经营性公司。扩大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类以外的影视剧和娱乐类节目制作,也允许境外机构进入。电视产业内的转制企业单位,在确保控股的条件下,可吸收国内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的节目和电视剧的经营企业经批准可以上市融资。三是改建电影院,组建院线一体。

3.公司化管理:影视产业要扶持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群,由他们辐射和带动规模提高。在中小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之间,要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关系。加强产业的中间层次,促进影视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比如音像业、演出业、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其次,借鉴影视行业的发展经验,大力开拓动漫片的播出市场。开拓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走向国内和国外市场。

4.数字化支撑: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近十年的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技术、网络技术正在为电视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2008年,我国已宣布用数字方式传送奥运会的实况,数字电视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预计市场价值有4000亿元~5000亿元。蕴涵着巨大商机,成为竞争手段。黄河三角洲的电视影视产业可以采取产业循环的方式,引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实行跨越式发展。

四、文化用品制造业及其发展模式

文化用品制造业是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属于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带动较强的产业。黄河三角洲的文化用品制造业增加值比较低,基本是空白。由于黄河三角洲对文化用品的需求较低,发展文化用品制造业要面向全国和国外市场。设计为外向型模式。

1.市场导向:黄河三角洲的文化用品制造业首先面向本地,同时更要面向国内和全球市场。市场又体现在缺乏文化用品制造业,需要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企业进入黄河三角洲,在这里建厂,在全国和国外销售,双向在外。

2.全国分工:明确在全国的分工格局。发达地区的劳动成本高,资源和能源约束明显,全国文化用品制造业必然重新分工;国外的文化用品制造业转移趋势,国内外的产业转移的机遇要抓住,利用劳动成本低、资源优势来承接。

3.政府支持:文化用品制造业是属于弱小行业,需要政府的强力政策支持,涉及到政府的多个部门的配合,政府要协调。

五、文博会展业及其发展模式

文博会展业是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文化产业之一,现有中国石油工业博物馆、吕剧博物馆、垦区革命史博物馆、东营历史博物馆,但是由于博物馆属于文化事业的范围,公益性较强,没有对其实行企业化运作,也没有作为一个行业来发展,黄河三角洲的文博会展业应走出一条市场化的道路。开发模式为:文化需求为龙头—体制机制改革—产业化开发。

摘要: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包括文化旅游、演艺影视、文展文博、餐饮包装、娱乐等。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本地的文化资源为依托,树立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观念,大量引进国内外的技术,加强人才的自我培养,鼓励国有和民营资本进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战略,构建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产业文化管理篇3

一、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两方面的基本需求,首先是生活生存资料的需求,这主要是物质方面的;其次是精神欲望的需求,这主要是指文化方面的。其中,生活资料的需求是第一位的,生活资料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以后,就会产生精神文化的需求。而精神文化的需求的适当满足,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物质资料的生产。因此,旅游的产生,首先是人类物质生活出现富裕的结果,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人类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志之一。

现代旅游学认为,旅游可以分为若干的种类,比如山水旅游、探险旅游、民俗旅游,等等。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旅游都在竞相披上“文化”的外衣,比如草原文化旅游、酒文化旅游,等等。这种现象的出现,首先得到证明的不是旅游产业本身对于文化这一外衣的需求,而是人类社会的对于通过旅游的方式吸纳精神文化食粮的发展趋势。如果说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的话,那么,旅游产业中的文化旅游无疑就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劲旅。

山东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从沂源猿人说起,东夷文化、齐文化、鲁文化,一直到现代的海尔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既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

从旅游资源学角度来看,不管是自然资源也好,还是人文资源也好,只有在经过了充分的加工以后才能适应旅游产业的需要,才能称为旅游资源,泰山之所以能够成为著名的旅游资源,首先是因为泰山上面具有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积淀,实际上就是先人们对于泰山有意识甚或无意识的人文加工。白蛇传的故事本来只不过是一个精彩的民间传说,属于无形的人文资源,但是,人们在西湖上建起了断桥,建起了雷峰塔,在一个实实在在的建筑体中间,装进了这个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于是,这个无形的人文资源就变成了一个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

简而言之,从人类自身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基本需求角度来看,文化的需求将是一个最基本又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因此,如何解决精神空虚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而旅游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办法,旅游可以多方面的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精神需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将是有利于提高人类的文化素质,满足人类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构建淄博东南部山区齐鲁文化旅游平台的基本条件

构建新型的齐鲁文化旅游支柱,我们以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条件:

第一,从地理位置上看,鲁文化旅游的中心在曲阜市,泰山文化旅游的中心在泰安市,齐文化旅游的中心在临淄区,南北纵列,三点一线,淄博东南部山区位居鲁中山区的北部,北接临淄,南连莱芜而与泰安相通,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鲁交界之处。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一地区具备支撑泰安到临淄之间的弧垂线的基本条件。

第二,从交通条件来看,贯穿这一地区的核心道路是沿淄河岸边形成的。从整体上看,这一地区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交通条件。

第三,从资源的存量上看,在这一地区范围内,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旅游景区,自南向北主要有:沂源溶洞风景区、樵岭前溶洞风景区、鲁山风景区、原山国家森林风景区、焦裕禄纪念馆、开元溶洞、泉河头风景区、马鞍山风景区、太河水库风景区等。具有重要开发价值而尚未进行开发的旅游资源自南向北主要有:沂源猿人遗址、长峪道遗址、齐长城遗址、齐兵营遗址、孟子山、土峪村大教堂等。已经形成的旅游景区,基本上是以吸引本地和周边地区的游客为基本目标的,尚未开发的资源,比如齐长城遗址、齐兵营遗址、孟子山、土峪村大教堂,等等,伴随着齐文化旅游的整体开发,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开发潜力,具有抢占国内市场、吸引国际游客、形成知名品牌的实力。

第四,从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来看,淄博东南部山区地处鲁中山区北部,这一地区正在淄河上游,山体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山涧河流穿行其间,山林茂密,水流淙淙,狼嗥、兔跳,山鸡高歌,野鸟清唱。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这里基本上还没有得到开发,至今还保持着比较原始的自然环境。从生态环境来看,有利于满足现代人崇尚自然的需要。

总体上看,淄博东南部山区境内丰富的文化存量、较好的交通环境和生态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完全可以满足构建一个齐鲁文化旅游平台的基本需要。

三、构建淄博东南部山区齐鲁文化旅游平台的基本构想

构建淄博东南部山区齐鲁文化旅游平台,基本的支撑点考虑有三个方面:

第一,盘点现有旅游景点,打通淄河沿线的临淄齐国故都、淄川马鞍山和齐长城以及齐兵营、博山开元溶洞和原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樵岭前溶洞、沂源猿人遗址的南北旅游专线。

第二,依托孟子山,开发利用稷下学宫这一著名品牌,建设高品位的齐鲁文化会展中心。

第三,利用淄河沿岸的长峪道,以齐鲁文化为基本内容,在淄川区境内建立中国先秦影视制作基地。

总体上说,构建淄博东南部山区文化旅游平台,我们认为前景十分广阔,这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窥测。

从文化旅游的角度来看,首先,这一地区本身的文化底蕴足以建设一个独立的品牌;其次,这一地区的开发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预见到的是能够形成一个突兀的经济发展圈;其三,从旅游的角度看,在曲阜、泰安和临淄之间,依托古代文化,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旅游平台,既是对于山东省文化旅游平台建设的进一步扩展,同时,对于齐鲁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广大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地区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以传统的山区农业经济发展为主体的。改革开放以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山区农业经济的投入与收益相差比例太大,农民出现了两部大分流,一部分走出山门外出创业,一部分开办了地方工业。这两个分流,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但是,首先造成了这一地区广大农村的有户无人现象,随之严重阻碍了这一地区的城市化建设步伐。对于这一地区的开发,实际上就是一种依托文化资源的区域扶贫方式。通过这一项目的开发建设,带动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必定会极大地促进这一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一方面传统的山区农业很难得到快速的发展,一方面工业的发展对于山区的生态环境又会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与此同时,沉睡了数千年的高品味文化资源却得不到利用。从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地区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利用文化优势发展地区经济,而且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最大限度地避免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

产业文化管理篇4

【关键词】艺术院校 文化产业管理 swot分析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英、美、德、日等西方国家高校,虽然不直接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艺术管理、文化与媒体管理等相关专业也仅开办30多年。目前文化产业管理这个新兴专业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中外教育同行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做好专业建设意义重大。

一、我国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总体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只有1200万人,只占总人口的1%左右;而美国纽约文化创新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12%。人才缺位已经成为中国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为了弥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的人才缺口,至今国内已经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与文化产业有关的专业。但是,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相关人才,与国外相比明显有质与量的不足,而现在仍在受教育的学生数量虽多,但在校园内受到的教育与企业并不接轨,因此文化产业教育需要调整。

面对文化产业人才短缺和高校相关专业实践匮乏、就业艰难的情况,国内许多企业逐渐采取与国内高校联合的方式,通过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的双向交流制度进行创意人才的培养。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内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2004年起一些综合性院校、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陆续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目前全国已有100余所院校开办此专业,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定位不清、特色不明、师资缺乏、人才培养模式低效等问题。

二、艺术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

在我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艺术类院校大约有20余所,这些艺术院校开办文化产管理专业既有明显的自身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尝试通过swot分析,探讨艺术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和挑战,以此试图找出该专业的未来发展道路。

1.优势:艺术专业特长优势

根据2012年国家对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分类,其中与艺术行业相关的占到了50%以上。这就说明,艺术类人才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艺术类人才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各大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中的艺术学院。众所周知,艺术人才的培养相较于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费用。一般来讲,艺术院校学生在进校之前大多具有一定水平的艺术特长,有的是从小就酷爱艺术,学习艺术,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长大。因此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在艺术方面有所擅长。进校以后,虽然他们学习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是在学习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在学校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经过几年正规的本科教育之后,艺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明显在艺术领域拥有更多、更清晰的艺术品辨识知识,对于今后从事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工作具有较大的优势。

2.劣势:文化理论知识欠缺

与上文所提及的优势相对应,艺术院校学生的劣势也在于文化课知识不足。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分数普遍偏低,很多学生到了高中就直接进入艺术班,强化艺术特长,为每年年初的艺术招生考试做准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然而文化产业这一领域除了需要一定的艺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文化深刻的理解,以及丰富的社会知识,从而具有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是那些既通晓社会文化发展又在文化艺术领域有一定专长和较大兴趣的综合型人才,而不是只掌握某一种艺术技能的人。因此,对于艺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基本的社会科学理论素质有待加强。

3.机会:国家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缺乏

近年来,国家陆续了《中共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纪要》等一系列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文件。这些不但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文化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得到扩大,随之也使得市场上的文化产业管理类人才出现较大缺口。目前,文化市场中的人员有很多未经过专业教育或训练,其中一些是从相近行业转过来的,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还有一些是个人对这一领域比较感兴趣,但没经过相关学习。当然这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是很必要的,但是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如果想持续稳定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经过专业学习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业型人才。这就为艺术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4.挑战:核心竞争力不足

机会与挑战往往是并存的,在市场需要大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目前我国的文化市场中需求的人才不外乎以下几类。一是专业技能型人员,如动漫设计、后期制作、专业表演等类型的人才;二是负责项目运营的人员,如项目策划、市场运作等;三是市场宣传营销类人员,如公共关系、宣传营销等;四是其他辅人员,比如艺人助理、文化公司行政人员等。目前这四类从业人员除了专业技能型人员以外,其他三类并没有很多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学生存在其中。当然这其中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办时间较短,毕业生较少的原因,但是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上述三类人员的市场需求并不一定需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来满足,很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广告专业的学生或者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同样可以胜任,专业的可替代性非常强。从市场选择的角度来看,就业市场就近选择一些性价比高的相关人员,而并不一定会特别选择专门学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因此,如果不具有一定的专业核心竞争力,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的时候就没有比其他经济管理或是人文社科类学生较为明显的优势。

结语

基于以上对艺术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专业的特色发展,以应对国家和市场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首先要发挥艺术类院校的特长,注重艺术特色,加强学生艺术素养。同时,在艺术学院学科特色基础上,强调多学科的专业基础。其次,加强艺术与产业有机结合和艺术素养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强化实验室与工作室的功能,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和项目实践的能力。最后,注重实施“学科基础 专业技能 项目实践”的教学机制,以艺术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打造复合型的“跨学科的专业基础、交叉性的实践课程、最前端的信息技术、产学研项目实践”的文化产业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文化管理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引言

自21世纪初,随着我国文化经济发展的复苏,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1993年,上海交通大学设立“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文化管理类门类学科首次出现在教育领域内,拓宽了我国学术界的视野。200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公布2003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正式设立,作为试办专业。

2.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文化经济占据社会主流,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呈井喷式激增。2015年,我国文化类就业人数达1274万,达就业人口总数的5%,创造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的3.1%。文化类缺口很大。面对如巨大的需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直接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本专业人数仅达9%左右,就业方向偏向影视、媒体等。这些现状说明高校培养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存在很多必须解决的问题。

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人才培养是目前高校十分重视的问题,不仅困扰高校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优势,因此,高校需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1)理论与实践融合较差。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都是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比例较低。“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模式直接贯穿教师考核、教学评估、课时计算等环节,导致无法实现特殊专业特殊对待,尤其对于新兴专业,应有一个过渡期,但专业教师必须完成授课任务和教学管理等,同时必须完成其个人的科研项目,导致教师压力较大,尤其新兴专业的发展和扶持过程中,需耗费教师大量精力。对于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需寻找恰当的社会资源。(2)缺乏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文产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成为各高校兴办的重点专业之一。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定,再者,文产专业涉及行业较广,在人才培养定位时容易发散。由于高校建校背景不同,有一定的偏颇。北京大学开设的文产专业偏向营销、策划等方向,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首都师范大学开设的文产专业偏向经管、文学等方向,旨在培养国际型人才;吉林艺术学院开设的文产专业偏向编导、会展等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3)师资质量建设不能紧随专业发展需要。对于新开办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多数会成为专业发展的拦路虎,由于专业建设需要,会从相关专业借调教师,或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由于文产专业的特殊性,其需要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教授相关课程,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加强实践体验。

4.建议和总结

由于文产业专业在学科建设、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还有待完善,根据相应的问题,现提出几点建议如下:(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上,应及时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专业在设置之初,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的确定既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学生及早做职业生涯规划,将本校特色和地域特色结合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促进其产业化发展。(2)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对于新兴专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模式,实施“产学研政资介”六位一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做率先发展专业,拉大实践教学比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实践经验的需求尤为明显,例如会展策划、影视娱乐管理等课程模块需要较为实际的体验操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可通过联系公司、高校、政府等资源,并与其他高校联盟发展文产专业,实现资源共享,为专业发展构建资源平台,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知行合一”。(3)增加专业宣传力度。在开办新专业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周密的运作,扩大专业的知名度,吸引社会关注。首先,可通过与地方企业、姊妹院校互动。文产专业需要有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的融合,而其下设的院系为管理或艺术类,每一方都缺乏另一方的资源,因此,应连接其他院系,加强合作交流,增加知名度;其次,可以与地方企业开展链式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宣传专业,又扩大学科知名度。再者,通过聘请专家开展专业性讲座,开阔学生视野,为人才培养注入新鲜血液。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已成为热点。本文提出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提高教学质量等手段,实现教学改革,为今后的文化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有臣.关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忧思[j].东岳论丛,2006(3).

[2]殷亚丽,仁丹.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归属与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5(1).

产业文化管理篇6

1.文化产业对中华文化丰富的资源开发不足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国际上看,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从孔子学院的影响力,到全球盛行的“汉语热”,更不用说京剧、功夫、杂技等文化的受欢迎度。而另一方面,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是中国的故事,但把它们搬上屏幕,制作成电影《卧虎藏龙》、动画片《花木兰》的却是美国的好莱坞,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经过开发的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会走向世界,为世界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但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这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相比经济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不到3%。而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一般超过20%。如图1所示,国际市场的数据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的比重太小,不足4%,而美国占43%,欧盟占34%,日本占10%,韩国占5%。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是典型的弱势产业,世界竞争力差,必须谋求像我国制造业和体育业那样的跨越式发展,力争“建设文化强国”。否则我国必将长期处于无国际竞争力的落后状态,拖累、迟滞整个国家产业升级。

3.文化产业领域人才匮乏文化产业不同于制造业,它是集智能、知识、科技创新等先进要素为一体的产业。文化产业想要突破和创新,人才是其关键。目前,我国缺乏各类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急需文化产业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性人才,特别是人才的引进、激活、培养、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或完善。就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目前,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设立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专业较少,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力量还较为薄弱,只有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33所高校设有文化产业研究院。2010年文化部在武汉大学建立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这是文化部在高校建立的首个国家创新文化研究基地。文化产业领域人才极度匮乏,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任重道远。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1.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东部经济基础好,很多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而中西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当地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就是文化产业。东部以广东省为例,2012年广东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706.5亿元,同比增长14.8%,约占全国的1/4,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迅猛,多个领域领军全国,如2012年广东数字出版产值近300亿元,约占全国的1/5;动漫和网络游戏总产值近300亿元,约占全国的1/3。中部以山西省最为突出,山西省提出“文化强省”战略以来,寻求通过拉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投资,进而带动尚显弱小的山西文化产业发展。除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外,还存在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思想观念落后,并且很多艺术团、图书馆、博物馆都建在城市里,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形式单一的状况仍没得到根本改变。

2.文化产业市场管理体制不健全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合理、有序的,我国各地大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文化企业产业结构基本上侧重于传统工艺技术、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加工,文化产品生产分散,缺少创新和创意,科技含量偏低。在文化市场的管理中,政府部门缺位和越位现象非常明显,特别是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执法职能交错,破坏了文化产品生产、出版、市场营销等产业环节,造成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的无序,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积极性作用。

3.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从公共财政的视角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缺陷。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财政资金的短缺。历史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起步和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其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投资培养周期、回报周期长,风险比较高,因而常常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但是从现阶段财政支持力度来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拨款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0.5%以下,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强度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是不相称的,对文化产业的资金积累和未来长期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4.文化领域法律法规不完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法制建设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改革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在文化保护领域我国制定了《文物保护法》和《著作权法》,但还没有制定和颁布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法典,一些与文化建设、发展密切相关,必不可少的文化基本法律,如《影视法》、《出版法》、《艺术演出法》、《新闻传媒法》等仍停留在部门制度或行政法规等较低的立法层次上。由于文化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法律法规建设远远落后于产业实践,人民群众的文化法律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继续深入文化体制改革首先,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这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培育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全新的市场主体,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其次,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内部均衡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为基本原则,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功能,使我国文化产业作为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存在一个合理的比例,拉动文化消费增长。再次,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明确界定各部门执法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最后,牢牢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双翼:市场和科技,以科技为切入点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以通讯技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市场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升级。

2.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面积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属性是文化产业的两个基本属性之一,要想实现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必须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面积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在农村,困难也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应面向基层,向基层发展,坚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解决农民文化生活贫乏为重点,以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思想意识为出发点,以基层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为突破点。坚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根本、最直接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全面提高群众文化素质。

3.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了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因素,政府部门必须加大财政文化投入的比例,提高文化产业占文化事业总额拨款比例。第一,财政加强支持文化资源保护、文化服务条件和文化服务设施的改善以及文化创意、创新等。第二,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财力分配上要倾向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市以及偏远的农村地区。第三,对非营利性的文化机构和文化基础设施,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第四,对于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初期发展给予贷款优惠、专项奖励、暂缓税款等鼓励。第五,继续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大力扶持游戏、娱乐等产业的发展。总之,强化各级政府对文化投入的政治责任,确保财政文化经费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幅,建立财政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4.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必然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持。一方面,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并确立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法;另一方面,有步骤地推出《网络文化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美术馆法》等文化专门法律。通过应该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产业文化管理篇7

关键词:文化艺术管理;文化产业;作用;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提高到了一定的战略高度上,而怎样真正实现并且提高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核心因素便是要注重文化艺术管理作用的发挥[1]。文化艺术的管理是以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理论为基础,在对各类艺术的种类和特点进行总结之后依据市场的反应进行的管理活动,要想更好地进行文化艺术管理,需要对其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地研究,并根据理论知识不断深化实践的力度,不断进行实践摸索,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1文化艺术管理的概念及作用

1.1文化艺术管理的概念介绍

文化艺术管理就是对文化艺术活动进行全方面的控制,加入人为的因素使其能够呈现出预期的结果,该管理以文化为基础,强调人的能动作用以及团队精神、情感管理[2-3]。文化艺术管理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对文化艺术进行全方面管理的过程,能够为文化产业创造更多盈利性的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

1.2文化艺术管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目前来说,文化产业随着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其发展可持续性和系统性都不足,因而,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的问题,例如文化产业从业企业较少,且较为松散,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而且,产业较为小众盈利能力较差,缺乏经验引导极易走入发展瓶颈;大部分文化产业生产销售的艺术品不能满足大众对艺术的追求等。文化艺术管理则能够规范文化产业的管理,为文化产业确立发展方向,并为文化产业提供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系统化的管理办法。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是提高文化艺术的作用,只有文化艺术管理能够打破以往传统文化产业的束缚,通过对文化产业的规划使文化产业科学发展,进而提升竞争力,获得更加平稳、高效的发展路径[4]。一方面来说,文化艺术管理丰富了管理工作重点内容,通过优化科研项目经费,健全了科研项目的管理机构和基建办公环境,同时也为文化产业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并建立相关的研究基地和课题项目推动文化产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使文化产业的发展由量变上升为质变;另一方面,文化艺术管理强化了文化产业的学术价值,深化了文化产业的服务大局意识,加强了文化产业在产品上的原创性和开拓性研究,使文化产业的时效性科研成果更深层次地彰显文化产业的价值,为推动文化产业迈上新的发展台阶打下坚实基础。

2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简单来说就是不同于其他产品销售的盈利性产业,用来盈利的产品是具有一定艺术性质的产品[5]。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大多都是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的,而且现在进行文化艺术管理的人员大多都是由企业的领导人,或是文化艺术领域的创作者进行转型的工作人员,这就使得工作进展的不尽人意,使得文化市场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在的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2.1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我国的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时间较晚,因而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对文化产业的规范化运营缺乏基础的认识和重视。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较少,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的制度法规也较少,导致文化产业市场较为混乱,缺乏正常运行的秩序和良好的环境保障。除此之外,文化产业企业内部也缺乏对流程、运营规范性的制度文件,而且很多管理人员的思想都比较传统,无法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做出及时的转变,就使得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2.2相关管理人员权责不明且管理能力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现在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也就日渐显现出来,现在的发展局势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但是想要更好地发展就需要加强文化艺术管理,目前在任命管理人员上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管理人员都不具备比较专业的业务能力,就使得整个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6]。目前的文化艺术管理在任命管理人员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管理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业务能力,不利于产业的发展。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对创新型理念的应用,对于管理人员的需求也比较高,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够及时转化观念,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工作的效率。

2.3缺乏具有艺术性的产品

文化产业简单来说就是不同于其他产品销售的盈利性产业,用来盈利的产品是具有一定艺术性质的产品。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大多都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而且现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由企业的领导人或是文化艺术领域的创作者转型而来,使得文化市场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在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艺术管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运用策略

3.1转变文化艺术管理理念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传统的文化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活。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人民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外来文化,对于这些文化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文化的根基,使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要加强对文化艺术的管理,利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进行实际性的管理,真正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利用微博、微信、qq、电视、报纸等渠道分享一些软文、宣传语进行文化艺术管理概念及重要性的宣传,或者组织一些专题培训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通过一些文化艺术下乡活动加深民众的认识。

3.2创新丰富文化艺术产品种类

缺乏符合大众审美和艺术性的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也是企业无法盈利、获得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文化产业应该及时对这种情况进行改善,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利用面对面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消费者对于市场产品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引进具有创新能力或者文艺细胞的人才开展产品创作工作。还要选择更加优良的宣传团队和管理团队对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宣传,为产品提供更加合适的销售方式,进而使产品得到消费者的喜爱。除此之外,在进行文化艺术管理时要积极调整相关产业管理机制,选用更加专业的管理人员对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安排,充分提高文化产业相关运营企业的效率和收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奥运会吉祥物采用征集、综合评定的方式择优、择新意选择就是为了创新文化艺术产品。

3.3落实文化艺术管理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传统的文化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国人民的发展,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人民在不断地接受来自不同国家的外来文化,对于这些文化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就会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破坏传统文化的根基。不能够很好地维护传统的文化底蕴,就会使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要加强文化艺术的管理,利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进行实质性的管理,真正地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进行文化艺术管理时要积极地进行企业管理机制,选用更加专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安排,充分提高企业的效率和企业的收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西方文化的发展经验来看,进行有效的文化艺术管理工作能够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也应该及时转变现有的文化艺术管理方式,结合传统文化,根据现在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摸索出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艺术管理方式。例如加强对与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进出口的产品可以增加一些国画或是油画等艺术产品,还可以构建书画爱好者的分享平台,由此来给大众增加接受文化信息的机会,进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3.4引入先进管理方式

合理利用国家政策能够使文化艺术管理人员更好地进行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能够加强企业对于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文化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借鉴国外优秀的管理方式,从国家到企业都设定专门的文化艺术管理机构,明确各管理人员的权责,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并依照本国国情不断创新文化艺术管理方式,使其能够更加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产业文化管理篇8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指农户与供销、加工服务主体的产销协作、经营组合。伴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组织发育,现在已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其主要有: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及一些少量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尽管其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多样,但其参与的主体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处于产业化中生产环节的农户以及一些小规模农民专业户;二是起连接生产和市场的龙头企业,其中包括农村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大户、城市商贸加工企业以及一些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三是以一些农户为主的合作中介组织,如专业合作性的专业协会;四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在产业化过程中,几类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本文以龙头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讨如何做好金融支持工作,以推动和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一)农业产业化主体融资的特殊性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是那些起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大都在资本运作、融资方面具有弱质性,其主要表现在内部弱质性和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两个方面:

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其一些龙头企业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

农业龙头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主要表现在银行信贷和直接融资方面。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倾斜,多为其它所有制经济的龙头企业却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极不相称,且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条件要远远高于大企业,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在利率政策上,对国有企业给予较多的利率优惠,而对农业龙头企业则不实行。少数金融机构还采取一些不合规的方式,擅自或变相提高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利率。此外,这些企业单笔借款额小,笔数多,商业银行监管难度大、风险大、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高。而且在中间业务方面,金融部门的服务水平远难满足农业龙头企业的需求,突出表现在服务的品种少,仅能提供开户、结算、贷款等常规服务,而资信评估、理财咨询、承兑汇票、贴现各类等特殊服务则很少,服务层次低,大多数是一些小额零散的业务,长年正常性的服务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在大银行贷款困难,不得不在信用社开户,其中间业务水平更差、效率更低,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效率。

其次,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通过争取额度直接上市,或通过股权转让间接上市,还是发行企业债券,都存在一定困难。

(二)制度安排的必要性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忽视农业的发展,其结果是农业的停滞导致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因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带动农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农业产业化融资,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鉴于农业产业化达到重要作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状况,有必要对其融资体系进行制度的重新安排。现在各国政府大都在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利用产业金融政策干预经济发展。完全“财政式”的产业发展资金的解决方式和寄希望于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的运营机制这两种思路都有失偏颇。

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的模型主要有两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由一群人的自发行为所引起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以法规形式来实现的制度变迁。在目前金融秩序混乱,行为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完全依赖诱致性制度变迁将势必阻碍及延缓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利于我国农业发展,基于此,政府应以多种形式给农业产业化以金融支持,走政策融资与商业融资相结合的道路。

二、构建完善的龙头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直接融资系统,间接融资系统,信用担保体系。其中,直接融资系统包括并购、公开上市(主板、二板)、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四个层次;间接融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等金融机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由政策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非盈利性的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盈利性的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三个层次的组织结构。

为使农业龙头企业顺利融资,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和内部各层次应相互融合、互为支撑、分担风险、共享收益。这三个子系统的融合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以间接融资支持企业兼并收购,以信用担保体系支撑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以金融机构为发起人、采取向社会公募或向特定对象私募的形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通过购并或公开上市撤出,以信用担保体系与银行信贷相结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金融创新建立新的切实有效的融资方式,寻找能真正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途径,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目前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系统的构建重心

(一)通过兼并收购服务,支持资本扩张

兼并、收购是企业实现资本扩张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企业在资产规模、新产品开发、市场份额等诸多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对该企业的兼并、收购拥有了对该企业资产及劳动力的控制权,并通过这种控制权将被兼并、收购企业的资源与自己企业的资源形成互补和协同效应,产生1 1>2的效果,从而企业带来整体价值的激增。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兼并收购其他企业扩大资本,是迅速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理想选择。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兼并收购市场是很不完善的,政府有必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培育和完善中国的兼并收购市场。除了对中国股票市场上的一些上市公司实施必要的兼并收购政策以外,也应该重视数量众多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兼并收购,给予更宽松的市场环境,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

在农业企业采用资产重组方式扩大资本时,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亦可给予资金或信息服务等方面支持,资金支持方式可以是多种形式,如回租租赁、抵押担保贷款等等,信息服务包括目标公司评价、税务、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二)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

产业投资基金是以资本市场为纽带,以产业发展政策为引导,通过对国家亟待发展的产业,如农业、能源、交通等,实行股市融资及资本运作,以解决国家因财力有限而不能满足的产业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的困难,促进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约成长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农业投资基金,如已设立的农业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其投资目标主要是产业化链条上急需融资的微观主体。

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募或私募筹资,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引导全社会办大农业。农业产业化链条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要争取利用其投入产出利润率高、对资本牵引力强的优势,抓住机遇,加大农业产业化的资本运营力度,吸引大企业、民间资金、证券市场上的游资合理投向农业;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通过资金的有效流动,有助于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投资基金将会大量流向诸如优质种苗繁殖基地项目、各优质水产养殖项目、区域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工保鲜和运输行业、农业市场信息建设等方面,这些项目将带动农业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

农业产业化中的投资基金的设立将有利于减少政府对农业方面的投入,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解决了国家投资的部分不足,同时,农业方面投资基金需要一定的政府支持,如在税收政策上应实行优惠、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贷款,与此同时,还应对基金的投向进行合理约束。

(三)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约定以保证的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人不能按合同约定履行债务时,由提保人进行代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它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行为,可以排除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不足的障碍,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的不足,改变资本供求双方的利润流和剩余控制权配置结构,分散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促进融资交易的发生,进而优化金融结构。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为龙头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降低部分银行风险,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的融资的积极性,关键是建立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应以中小企业间互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内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服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并配合人民银行、财政等部门,对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监管。担保机构与再担保机构之间约定风险承担比例,对风险性较大的项目应该实行强制性的再担保。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对龙头企业贷后资金运用的监管工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以选择协作银行并进行授信管理,与协作银行明确保证责任形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担保范围、责任分担比例等内容后,由担保机构将担保资金存入协作银行,在企业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时,由银行自主决定是否发放担保贷款,贷款损失按责任分摊比例分担。

(四)建立资产支撑或订单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

目前,我国的银行业普遍面临信用风险过大的问题,因而,在研究农业产业化融资支持的同时,需要开拓一种将这二者兼顾的新型融资方式。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际新型融资方式——abs(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它是以项目所属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它以项目所拥有资产为基础,以项目可以带来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该种融资方式的独到之处就在于,通过信用增级,使得没有获得信用等级或信用等级较低的机构,照样可以进入债券市场,通过资产证券化来募集资金。

该种融资方式适用于规模大、期限长的项目建设,是将较稳定的项目收入权利转让给spc(specialpurposecorporation),以此将项目风险与原始收益人自身风险隔断。该机构应能获得较高的资信级别,它可以是信托投资公司、信用担保机构等等,根据我国国情,还应包括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并给予他们更宽松的环境开展此项业务,这也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风险。spc通过专业化的信用担保进行信用升级,直接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或者同其他机构组织债券发行,并将募集来的资金用于项目建设。若spc担保的信用等级不够理想,可采取再担保形式。通常为了保证以资产为支撑的债券能够有足够的按期还本的能力,提高还款能力,还可由多种不同的资产收入形式组合共同支撑一个特定的abs债券。

而对于固定资产规模不大,但效益良好的企业,可采取以收入可靠的订单为基础,通过spc(可以由政策性银行担当)的信用加强,发行短期债券融资。相对而言,以订单为基础的债券风险较大,必要时可采用政府贴息支持或政策性担保机构再担保。

在我国目前开展该种方式融资,需要其他方面的辅助配套建设,我国尚无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这不利于各类债券的发行。此外,还需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

综上所述,做好金融支持工作有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同时,在做好金融支持工作时,也应该做好产业政策、技术创新政策、税收政策、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政策、社会化服务政策等工作,使得各方面互相配合共同促进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贻德,付光亮,周翔。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金融困境与创新思路[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2]李念斋。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银行与企业,1999,(9)。

产业文化管理篇9

21世纪,文化正以其独特魅力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文化创意、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质点;文化形态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点。然而,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化资源大国,经济的崛起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文化产业兴起,令人不得不反思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战略设计。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战略就是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乃至国家对其所拥有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战略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战略是对国家及地方促进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利益进行谋划;微观层面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战略是为规范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工作,充分发挥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产业释义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早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industry,可译为文化工业,也可译为文化产业。 各国文化产业的称谓及内涵并不一致,美国称之为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产业,英国称之为创意产业,日本统称为娱乐观光业,法国称为文化艺术产业,意大利称为文本文由收集整理化创意产业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会议上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经济与文化研究的前沿人物施罗斯比在其所著的《经济学与文化》一书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产业是指以创造性思想为核心的向外延伸与扩大,是以“创造”为核心并与其他各种投入相结合而组成各类文化产品的经济集合。

2004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二、政府:我国文化产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战略的宏观调控者

知识产权是由封建特权衍化而来的权利,尽管目前已被作为一种私权对待,但行政因素在其管理中的作用从未减退,知识产权的无形性特征更使得行政管理在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行政管理体系由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局系统构成。国家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局和新闻出版总署为一个机构,直属于国务院领导。地方各级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局的设置情况不尽相同。多数地方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局和新闻出版机关合署办公,或仅仅为新闻出版管理机关的一项职能。 个别地方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职能已经并入知识产权局系统。国家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局对地方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机关在业务上实施指导。

(一)政府在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中的职能

考特称:“不受管制的市场将在有创造力的思想和创造性的作品上生产出小于最优值的信息数量”。 目前,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并不发达,文化产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战略的有效实施必然要倚靠政府的宏观指导。政府在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中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私权

公权和私权是调节社会秩序的两个基本手段,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囿于私权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特性,权利人追求利益的过程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失序,此时便需要公权力的介入,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解决冲突,重塑社会秩序。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作为一种私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专有垄断权。为防止权利人滥用该垄断权,导致不正当竞争,需要政府介入,通过制度来规范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权利内容及权利的行使,确保权益平衡,实现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社会效用最大化。

2.弥补市场不足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但市场有其固有局限性,以致市场失灵时有发生。确立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制度旨在激励智力创作,变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本身价值为市场经济价值。 但是,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作为一种商品,同样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如权利人滥用许可权、智力创造成果产业化不足、权利人与使用者间利益不平衡等。这些市场固有不足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可调和的,需要政府的介入以加强对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的行政管理和保护,推动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创新有序进行。

3.推动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的行政保护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问题已从一个纯粹的法律问题演变成与经济、政治和外交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从外国政府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战略确立与实施的现状来看,政府介入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发挥主导者和推动者的作用非常重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二)政府发挥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职能的措施

政府作为市场“看得见的手”,在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领域应当充分发挥其权力职

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进行管理。

1.制定和完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法律法规

政府应当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确定人们对于知识及其他信息的权利,以法律形式调整人们在创造、运用知识和信息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关系,对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给予确认及保护。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立法不仅要立足现实,而且要以未来一定阶段的社会发展需要为考量。随着网络化进程的推进,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成果的运用方式也由于新技术(如数字复制技术、网络传播技术等)的介入而变得更为复杂,这都要求相关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法律法规的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2.优化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行政管理体制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指出,“深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行政管理存在管理主体多元,管理尺度、标准不一,行政保护资源分散等不足。为优化我国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行政管理体制,首先,应当统筹设置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行政管理部门,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分工;其次,应当统一各地方管理主体及职能,统一各地方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行政执法的尺度及标准;再次,应当建立由专门部门主导,同时不同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行政执法体系;最后,我国对于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的保护实行的是司法与行政并行的“双轨制”保护模式,行政执法体系的建设应当与司法保护相协调、接轨,不可僭越。

三、企业:我国文化产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战略的微观实施者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产权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乐公司ceo托曼称,“管理知识产权将使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只有善于管理知识产权的企业才能取得成功。”

(一)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的内容

企业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是一种对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操作进行全面系统协调的活动,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其目标在于利用相关资源,实现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服务。 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以下仅从产权管理及经营管理两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的产权管理

产权管理是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的基础和重点。产权管理的要旨是保障企业通过创作等形式获得的知识成果能够获得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保护,同时对企业内外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活动进行及时监控,防止盗版侵权的行为发生。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不像专利权或商标权,其权利的获得无需申请或审查程序,而是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时自动取得。然而,作品创作完成的时间往往不易证明,为此,企业可以考虑及时、充分地将对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进行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登记,防止不必要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权属纠纷。此外,除了消极防御,企业可将其拥有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作为一种战略性进攻武器,以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提升企业竞争力。

2.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的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是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的实质内容,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运营而获利,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大体说来,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经营的形式主要包括:一是通过直接利用占优势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获得企业利润;二是直接转让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获得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转让费;三是以许可方式将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许可给被许可人,获得许可使用费;四是以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进行直接投资;五是以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质押等知识产权证券化形式进行融资,通过知识产权经营获得风险投资。

(二)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的保障体系

科学的管理体制需要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制度机制、激励机制等保障体系,下面就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的保障体系建设。

1.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是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组织保障体现为建立有效的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组织体系。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联系密切,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的开发、利用、运营与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市场流转、经营管理战略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企业应注意加强其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同时,组织保障离不开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的专门管理

机构和专门人员。在具备条件的企业,设置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的专门机构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2.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的关键。从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的内在层级分析,为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物质技术条件属于基础层级,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理念和目标属于核心层级,而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制度则介于两者之间。作为规范、制度层面,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制度的基本使命是保障企业沿着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理念和目标的指引,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使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活动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3.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的保障。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制度本身即是一种激励创作的制度,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管理离不开良好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激励机制。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的创造、运用及保护等环节均离不开企业员工的贡献,为此,企业需要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激励其员工积极进行创作创新、妥善进行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运用、主动保护企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

产业文化管理篇10

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正在积极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充分考虑课程建设与专业能力结构之间的关系.从厘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结构体系,思考不同的课程在承担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优劣,寻找合适的实现课程功能的途径的基础上来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课程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构建

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面临的紧迫任务是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思考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要素及结构体系.

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两种理念

通过对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的分析可以发现,有两种理念在影响各高校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及做法.其一是,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落脚到“管理”二字之上,也就是培养管理人才,只不过是为文化产业这一特定的产业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之下,相关的培养机构主要针对学生与管理有关的,特别是体现出与文化产业的管理能力有关的能力的培养.这从相关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来.其二是,考虑到文化产业在中国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该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层面,部分院校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落脚到“文化产业”之上,也就是为文化产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这种理念促使相关的培养单位更加重视对学生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不单单限于文化产业的管理能力.由于文化产业所包含的门类及具体业态甚广,这里又显现出两种趋向.其一,部分高校该专业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主要在于让学生理解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及基于此培养相关的能力,也就是从各个作为文化产业的具体门类中抽离出具有文化产业共性的东西.希望通过对学生一般性的文化产业的知识传递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应对现实需求中的某一种具体的文化产业的工作.其二,另一些培养单位则在考虑文化产业共性的同时,提供一个或多个文化产业的具体门类作为专业方向,将此重点发展,这也就成了培养某一类或几类文化产业具体门类的专业人才,同时基于此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比如重点培养文化产业门类中的影视类人才、会展类人才等.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理解成文化产业的理念的两种趋势各有优长,但也都有局限.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并基于此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侧重于对文化产业一般规律的学习,由于把文化产业当作整体来讨论时,势必抽离其特殊性,也就是排除掉对具体文化产业业态的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能力培养也只能流于空泛,也就是只能培养诸如更上一层级的能力,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意能力等,而这些更基础的能力是否需要特定的专业来培养则成为了问题.用抽离出文化产业的某些具体门类来培养文化产业学生的趋向,由于更加重视某一类或几类具体的文化产业门类的学习,比如说会展方向、广告方向、或影视方向等,这的确可以弥补第一种方式流于空泛的弊病,但是,会展专业、广告专业、编导专业已经是较为成熟的独立专业了,用后一种方式来理解文化产业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话,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在这里就面临了挑战.除此之外,这种方式同时忽略了文化产业的共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眼界,没有为其在未来从事更广泛的文化产业门类打下基础.当然也有一些学校采取了将上述两种思路结合的方式.

2课程建设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结构体系

基于以上讨论,是否有第三条或更多的道路可以选择以增加培养模式及培养人才的丰富性及多样性成为了必须考虑的问题.要思考这个问题,几个前提必须考虑,其一是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其二是在就业的视角下,基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其三兼顾文化产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考虑到上述三个前提,同时结合当前文化产业实业界多以项目的方式运作某一文化产业的具体业务.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现实中不是在从事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而更多从业者是按照文化产业项目的分工在从事某一类的具体文化产业的工作.另一方面,从业者又不是长期一成不变的在从事某一文化产业具体类别的工作而是经常从这一类别跳到另一类别,这些类别虽在大的文化产业的概念之下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又是不一样的.基于这样一些特点,笔者认为在文化产业这一抽象的概念之下,在某一具体的文化产业门类之上的结合点是它们均按照“项目”的方式来进行运作,仔细分析,这些“项目”具有很大程度的共性,同时可以就此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这种专业能力指的是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专业能力区别于诸如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一般能力,同时也区别于完成复杂任务和解决新问题所具备的综合能力.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具体的文化产业门类多种多样,因此要讨论文化产业的专业能力必须基于整体的文化产业而言.按照文化产业各门类的共性,按照“项目”的方式运作,因此,可以基于对文化产业项目的分解来说实现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模式来确定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能力的结构:分析职业标准—确定能力标准—分解能力标准—确定能力单元.[1]

2.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要素体系

一般来说,一个文化产业项目包括如下环节的工作:项目的各种与调研有关的工作;在调研基础上的各种创意工作;在前两项工作基础上的各类策划工作;在策划基础上的具体运作工作,包括文化企业的日常运作以及项目管理;文化产品的开发及生产工作;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收集各种反馈信息,进入下一轮新的循环.在文化产业的各种门类的具体业务中都包含上述几个环节的各项工作,如完成上述工作的一般能力完全具备,进一步深入到各类具体门类的相对应的工作则相对容易.例如通过培养掌握了一般的调查工作所应该具有的各项能力,那么具有这样能力的人则很容易掌握并养成文化市场调查等具体的调查工作所需要的特殊能力.由于每一项具体的文化产业项目几乎都包括了以上几方面的工作,那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果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人才培养的话,那就应该以完成相应的工作的能力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基于以上理念的话,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包括:1、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调研能力;2、文化创意能力;3、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方面的能力;4、文化企业或单位的日常运营及文化产业项目的管理能力;5、文化产品的开发及制作能力;6、文化市场营销方面的能力等.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能力除了可以分解为上述一些具体的能力之外,每一种具体的能力又不是平面的,而是具有分层的结构.在水平层面,每一种具体的文化产业类别的能力,比如调研能力、创意能力、策划能力等都是由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构成,例如,调研能力包括与调研有关的各种知识,同时还包括具体调研过程中应该具有的各种技能;在纵向的层面,每一种能力的知识要素又可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每一种能力的技能要素又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2]

2.2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的结构体系

在讨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结构这一问题上,能力的各个要素只是结构的一方面,而能力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作为结构问题的一部分应该加以讨论的.首先,调研、创意、策划、运营、管理、营销等环节是作为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每一部分都不可缺少,因此,如果缺少了具有上述某一能力的成员的话,整个项目是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其次,文化项目作为整体是需要团队协作的,这是基于一个人很难充分而全面的掌握上述的所有能力.这也就是说,个人在某一项目团队中发挥作用的是上述工作环节中的某一环,比如说,某一人在一个文化产业项目中主要从事调研工作,那么他就是主要完成整个项目中调研这一环节的工作,而要很好的完成这一环节的工作,则需要很强的调研能力,包括掌握丰富的调研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调研技能.那是否说明,作为文化产业的学生,只需要掌握一个文化项目的某一环节工作的能力就行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划分成各个环节的工作只是一种人为的结果,如果从事其中一个环节工作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做工作的整体情况,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自己这一环节的工作的.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精通.考虑到这一对矛盾的有机体,兼顾这两者,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应该至少精通一个文化产业项目某一环节的工作,非常熟练的掌握这一环节工作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其他环节工作所需的能力.比如说,一个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将发展方向定位在了文化调研方面,那么他应该全面掌握与文化调研有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但是为了更好地从事调研工作,他还应该较为熟练地掌握文化创意、策划、营销、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三,文化产业能力结构的层次性问题也需要关注.文化产业能力结构的层次性主要体现文化产业项目运作的线性关系上,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文化产业项目的运作过程一般是按照先进行前期调研,在调研基础上的创意以及策划工作,紧随其后的是具体的运营和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工作,然后是营销工作等,所有这些工作在整个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大致呈现出一种有先后顺序的线性关系.但又并不完全是线性的.每一个环节又会包含其它环节的工作,例如在市场营销环节就仍然包含调研方面的工作,只不过在这一阶段,调研的内容是围绕营销进行的,且调研在这阶段的工作中不是主要工作,而是为营销服务,体现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同样,文化产业能力也具有此特点,在上述六种能力中,也具有此种相互包含的关系,但在某种具体能力中,其他的能力则占据次要的地位,起着辅助的作用.另一方面,从纵向上来看,上述能力是建立在思维能力、交往能力、情感能力、语言能力等更基础的能力之上的,同时在上述六种能力的更下一个层面还包含更多层次的能力,在每一个层次还包含多种能力要素,总体来说构成了由基础到具体的纵向结构层面,而在每一个纵向层面的平面上又分布着相互联系的横向的各个构成这个层面的能力要素.

2.3课程建设背景下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

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能力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是按照一定的结构来组织和构建的,这就要求该专业的教学工作者按照其内在结构体系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2.3.1运用系统论观点,全面分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系统论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任何系统都具有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基本特征.[3]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参与者需要将专业建设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而能力培养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又不是一个自足的部分.另一方面要厘清专业能力的各个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不是单独的发展而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联系.

2.3.2分析各种可能使用的教学手段,寻找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方式组合.不同的教学手段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优势,会导致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认真考察各种可能的教学手段的特性.另一方面,每一种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是有限的,而专业能力是丰富而多层的,这就要求寻找教学手段的组合来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2.3.3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当前,多数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的课程都可以分为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专业课程.这三类课程的确考虑到了学生能力结构的不同层次,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对前两种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明显认识不足,这就要求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要明确不同的课程在承担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作用.专业课程中又分为基础性的理论专业课程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在现实操作中,往往只有专业课程承担了明确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任务.要改变此种现状,首先需要分解专业能力的各个要素和层级,分析不同的要素和层级需要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和课程才可以实现,然后为每一种课程在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专业能力方面做出明确的要求.

2.3.4根据专业能力结构体系按照教师的特长来进行专业教学分工.当前,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教师专业特长与课程挂钩的方式来进行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分工,但是这种方式没有考虑教师的能力特长与课程的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在一个专业教学团队之中,基于不同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不同特长来分别承担整个专业能力体系中的不同任务.比如说创意性强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策划能力强的教师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诸如此类.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打破传统的一位教师承包一门课程的方式.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承担了培养学生多项能力的重任,由于不同教师能力的差异,导致其可能在承担这门课程的部分能力方面是不错的人选,但是也可能这门课程承担的培养学生另外的能力方面该教师并不在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如果一位教师完全上完该门课程,该教师就会扬长避短,就会向自己擅长的能力方面进行重点倾斜,而该门课程承担的其它能力培养的方面则不太涉及,这就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为该门课程设定的专业能力培养的任务并没有完全实现.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将课程按能力培养任务进行分解,同一门课程安排多位教师基于该课程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按照教师的能力特长进行分工合作.

综上所述,在课程建设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可以基于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学生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调研、创意、策划、企业日常运营、管理、营销、产品开发与制作等能力,在当前的课程建设过程中,首要的是需要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到课程建设过程中,只有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才能适应该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作者:刘术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