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工程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1 06:14:23

医药工程论文

医药工程论文篇1

与其他类型工程建设相比,医药工程建设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并且综合性相比较而言非常强。可以说gmp规范中心指导思想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而并非检验出来。如在医药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按照功能与相应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保证生产设备能够合理的配置。在医药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将企业内部的文件作为项目建设的标准,严禁抄袭。就当前医药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医药工程项目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这么几点。首先,医药标准不能满足医药工程设计的需要。即使我国在2008年的时候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了《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医药工程部分)》和国家标准gb50457-2008《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医药工程管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最近,在我国相关医药工程设计协会组织有关单位编写的标准也已经进入到了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即使当前我国在医药工程设计管理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医药工程项目设计仍旧不能满足医药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分析相关文件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仅仅只有部分内容涉及医药工程项目设计。正是由于医药工程项目设计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设计标准,导致在医药工程项目设计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进而给管理增加了难度。其次,工程设计人员交流不具规范性。在医药工程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程,设计特征并不相同,进而也就导致了工程人员设计目标产生一定差距。也就是说在整个项目工程设计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根据医药工程项目设计的要求来实行,同一个项目在设计的过程中存在差异。再次,工程建设专业分类中没有将医药工程单列为一个专业,例如发改委系统从工程咨询行业来讲在31个专业中无医药工程专业,而是将医药工程并入化工专业。建委系统管理专业分类中,14个专业中根本没有医药工程专业,只是将化工制药专业中归入化工石油工程类别。从以上可以看出医药工程没有被列为一个工程专业,这就造成从事专业的工程咨询、工程管理类型的服务性企业极少。最后,医药工程建设领域管理人员缺少。制药工程专业设置较晚,1998年教育部设立制药工程专业,该专业属新兴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在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模式和经验,属于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之中,使得现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缺少。医药工程并不具备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因而也就缺乏这方面的管理人员。而这必然会影响医药工程项目设计效果。

2加强医药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在针对医药工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过程中,要想医药工程项目建设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在项目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加强管理,促使设计项目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2.1完善医药工程建设标准

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医药工程部分》所列标准中了解到,当前医药工程建设标准仍旧有一大部分处于待定状态,完成建设的只有15%,而正在编制的有10%。针对医药工程建设标准的这样一种状态,需要不断加强人力、物力的完善这方面的建设标准。在编制的时候可以联系相关的部门与协会共同单参与完成。从各个组成企业与事业单位中抽离出优秀的人才,并将人才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划分小组将工程建设标准的任务分配下去。而在此过程中必须明确一点就是,在医药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在高校确立与之相应的专业。根据医药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促使学校人才培养能够与建筑市场处于相互匹配的状态。这样才能够应对市场中关于人才缺乏的尴尬问题。当然,针对医药工程建设,相关部门应当予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并充分考虑医药工程建设的特殊性,进而为医药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

2.2转变管理理念,制定科学的设计管理制度

在医药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设计管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重新定位,在整个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树立全局管理的意识。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工程的全过程、全动态的管理。而这样一种管理就可以为工程建筑施工营造一种安全美观的建筑施工环境。工程设计管理伊始就要对整个管理阶层进行一些组织结构的调整,让传统的管理理念得到创新,尤其在工程设计时,要积极的与各个专业的工程设计人员进行配合,多交流,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从全局出发,严格审核程序,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对于医药工程设计管理而言,即使该行业法律所发挥的作用由政府代为管理,并且还具备行业自身属性,但是监督工作的事实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为了让设计管理激活整个工程施工的规范性,进而形成有利于我们的建筑行业的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建筑行业建立自我的管理和自我监督的制度,形成专业的管理团队。

2.3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

对于一项工程建设而言,管理人员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在影响,而且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属于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工作。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专业的管理技能与相应的职业道德,才能够在实际管理工作开展中获得良好的效果。从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就可以了解到,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施工图纸到工程设计资金等各方面,从一般性法律常识到专业的管理,都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组织能力,而这些都是专业管理人员所具备的能力。在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还应当应用自己的专业对管理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处理,以免发生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提高管理人员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结语

医药工程论文篇2

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

论描述逻辑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谈抄本中医药古籍的欣赏与修复

民国时期《北平医药月刊》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育人功能探讨

图书馆新媒体的应用概况及研究进展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在专业图书馆中的应用

医药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中医药类双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与思考

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第二课堂研究与实践

基于cbm的我国民族医药学文献计量分析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

当代山东中医经方医案资源系统建设探讨

地方志中中医药文献信息的价值及利用研究

《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类书初探

论民国时期中医方剂学教材的成绩及问题

大数据时代中医药期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特色数据库现状与发展研究

面向用户个性化阅读需求的书目推荐服务研究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

中医方剂数据库文本挖掘数据预处理的尝试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开放科学数据服务

高校图书馆创建大学生跨学科阅读模式研究

基于cbm的我国针灸实验研究论文主题分析

我校教师利用图书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scie收录广州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浅析云计算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图书馆文献采访中读者荐购工作探讨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白细胞减少症方药规律分析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数字阅读习惯与行为调查分析

论cdisc标准与中医临床试验数据交换标准的开发

高职院校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与特色

中医药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工作实践与探讨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概述

高等医科大学图书馆的swot分析及其创新对策

数字出版环境下医学期刊编辑职能转变的思考

中药量子信息素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五运六气要旨之探讨

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与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

基层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监管对策研究

云南民族医药文献元数据方案设计探讨

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研究

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化建议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图书馆读者借阅行为研究

图书馆建设在高校科研能力提升中的作用与对策

论数字时代中医药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营销策略

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药工程论文篇3

1辨证论治整体观,核心技术是关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史传承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健康、振兴中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留下了永久的辉煌。目前,国内外学习中医药、运用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疾病,再显中医学魅力,深得群众认可。其中医药的核心理论,就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主体。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传统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它包括辨证和论治的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和诊断疾病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应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2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统筹中西医协调发展

    我县中医药工作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对新形势下发展中医、振兴中医药工作的要求,以中医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医疗质量万里行、中医医院管理年和“三好一满意”,中医中药进社区等活动和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中医药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促进了全县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和谐、健康发展。

2002年10月我县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2012年9月底又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复核验收工作,被授予“全国农村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实践证明,中医与西医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

3高度认识中医处方的管理,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中医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学术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的配伍原则,并遵循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原则。

认真填写医疗机构名称、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区和床位号等。

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应填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

药品名称(《中药学》规范中药名称)、数量、用量、用法,中成药还应当标明剂型、规格。

中药饮片处方,还应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中药名称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准确使用。

中药处方一直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药处方格式书写规范》的通知执行和监督管理。

4全民健康管理、中医中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

在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范围内,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在居民建立健康挡案管理上,帮助群众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个信息服务做出准确判断,运用“体质辨识”,帮助居民运用中医中药保障自身健康,提高中医中药进社区、进乡镇的质量。同时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提供健康管理的服务水平、服务效率和服务效能,使健康教育为每一个普通百姓所理解,让居民、健康档案“活”起来。为提高全民族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促进我县健康素养与全民身心健康,促进工作科学和规范的开展,繁荣祖国的卫生事业,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5“以人为本”规范中医医疗服务行为、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改革,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和生存质量,“以疾病为中心”日益将被“以病人为中心”所代替。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即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价值取向。现代医疗质量观逐步深化的结果。人们不仅需要优秀的医疗技术服务,还需要从心理上得到关怀、尊重,因此医疗服务质量被赋予了新的高度和内涵。如何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是指要在思想观念和医疗行为上,处处为病人着想,一切活动都要把病人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病人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控制服务成本,制定方便措施,简化工作流程,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

以病人为中心强调了医院服务工作的主体,体现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院工作的根本宗旨,反映了广大病人的需求,代表了病人的根本利益。

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who提出“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新的健康观反映了医学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正是“以病人为中心”的理论基础。

医院作为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一直受社会的极大关注。以病人为中心,大力加强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医院的长远建设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就要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的医院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坚持正确服务方向,充分履行工作职责,推进医院改革,寻求发展之路的良好举措。

要建立主动、热情、周到的服务规范,要做到:第一,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通过转变医务人员的观念,端正其思想认识,改善其服务态度,使之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到医院的各项工作之中。第二,优化服务流程,切实方便病人。医院要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为病人提供一切方便,减少就诊环节,节省病人的就诊时间,切实解决病人在就诊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第三,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医院要站在病人的角度,结合病情需要,根据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第四,完善医疗服务,提髙服务水平。在就诊过程中,医院要在解决病人日常生活需要上做文章,全力使患者在衣、食、住、行上感受到文明、热情的服务。

6卫生行政部门重视中医工作,提高学术氛围

21世纪,世界掀起“中医”热,我国是wto成员国,在这世界崇尚“中国中医”的国际大环境中,中华医学将肩负攻克疑难顽症,保障人类健康的重任。中国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古代医家利用中药、丸、散、膏、丹、汤、酊剂来战胜疾病,在21世纪,医学专家用清热、解毒、养阴的中药来预防和治疗“非典型肺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所以发展中医事业是我国十多亿人民医疗保障的需要,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是发展我国以至世界医学的需要。

国家为了促进卫生事业发展和学术繁荣,推进医药学术的发展,国家卫生部卫科教发『1996第24号文(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试行办法)的规定在具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获得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获学分作者可凭刊登的论文进行学分等级。其分标准为第一至第三作者分别为10、9、8余类推。论文证书、医学继续教育学分的认可问题,直接连系到我国医务人员的职称考核评定工作,这已成为学术团体职称评审部门普遍关注的焦点。世界中医药学会职称评审委员会,为扩大中医药学在国际上的影响,根据海内外中医、中西结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业务成就获奖情况、进修学习继续教育情况,主要学术著作情况。经评审考核评定确有水平,颁授相应的职称。

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时,论文是其中一项重要条件,凡有国际统一刊号(issn)、国内统一刊号(cn)的期刊或有国内统一书号(isbn)的丛刊都是经国家科委或出版署批准的全国性发行的刊物,从学术角度讲,没有等级,无论作者职位、工作单位高低,均享有同等的著作权。

卫生行政部门设有学术科室机构,专门负责论文及学分登记、考核评定,择优录用医务人员。支持鼓励各级医务人员在职学习,交流研写学术论文,努力提高他们的医疗学术水平。只有各级医疗行政部门重视,各级医务人员才能从医疗型转变成学术促进型,使过去认为“诊所、诊所是治病的场所”,转变为“理论、临床、再理论”的场所。临床、治疗、分析、总结为一体的学术研究场所。

医药工程论文篇4

20世纪中叶,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迅速推广和运用,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各个学科渗透,推动各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中医药信息学就是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结合的必然结果,它将推动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在中医药信息学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众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瑕疵。

护理

1  中医药信息学概论

     中医药信息学属于医学信息学的范畴。医学信息学是信息技术学和各医疗卫生科学的交叉科学,是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科学。它由信息处理和通信理论及应用组成,而这两个方面的处理对象是医疗卫生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和医学信息学一样,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与信息科学交叉产生的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领域,一个是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传播与中医药研究有关的媒体化信息,另一个就是中医药科学有关问题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医药信息学运用信息科学技术使中医药理论可视化(易理解)、可重复(易掌握)、可操作(易交流),是在继承意义上的再创造[1-2]。中医药信息学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在许多方面,如通过中医翻译系统实现对外交流,各种专业数据库、专业网站的建立,数字图书馆、医院信息系统、远程中医学诊疗系统的建设,中医影像学,各种教育教学系统及中医药企业信息化网络建设等都取得了瞻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  制约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医药信息学教育模式存在不足,不利于中医药信息学人才的培养,造成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匮乏,是阻碍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医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中医药信息学专业,仅个别院校开设了医药信息学专业。尽管许多中医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讲授中医药专业知识相对较少或课时严重不足,而中医药教学往往又忽视人文教育及包括信息学在内的多学科的交叉学习,顾此失彼,没有从培养“中医药+信息学”复合型人才的高度设置选修专业和课时安排,导致信息学专业人才不懂中医药、中医药人才不懂信息学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中医药信息学人才缺乏[3]。而且由于受学科意识及观念的限制,引进其他学科人才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也有不少人认为做信息学效益低、没发展,使信息人员来源困难,难以留住人。加上领导层、科技人员等的信息意识薄弱,最终导致信息队伍人数少、素质差、人员不稳定、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从现有信息人员知识结构来看,懂外语、中医药学及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人员,真正能掌握并灵活运用现代手段对国内外医药科技发展动态作定性定量综合分析的信息研究人才严重缺乏,严重妨碍了中医药信息学的正常发展[4]。因此,合理设置中医药信息学专业、调整中医药信息学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做到二者兼顾、比例适当,同时,增强中医药信息学从业人员的信息意识,加大对中医药信息学人才的吸引、培训力度、资金投入,为他们提供良好而可持续的科研及发展平台,对于改善中医药信息学人才不足的局面及对中医药信息学的长远发展尤其重要。

     良好的文献整理、修订工作是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基础。中医药古今医案、古籍、期刊等资料丰富,但这些资料存在记载错误、脱文、大量争议等现象;且中医药古籍大多都为传抄或传刻,脱文讹字,在所难免,又有重新修订或增订等情况,导致同一种书,因版本不一,其内容亦不尽相同,甚至导致错误的信息的整合与加工,或因选用劣版材料而得出错误的结论[5],无形中对中医药信息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中医文献研究中存在自发盲目、人才匮乏、观念陈旧等问题,故而,有必要组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会同中医药信息学人员一道,加大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和开发,同时,培养中医文献专门人才,建立中医文献研究新学科,促成中医文献新科研中心的形成,为中医药信息学提供大量具有权威性、可靠性的文献信息资料[6]。

护理

     现代中医药信息数据库在全面性、资料权威性以及数据库的建立、利用与维护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中医药信息的传播和利用。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数据库系统已经广泛深入到中医药学的各个环节,包括现代文献的检索、古代文献的检索、中医辨证研究、不同疾病研究、中药检索、针灸研究、方剂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7]。但也存在诸多不够健全的方面,如在数据库的全面性方面,中医诊断模拟库较少,内容不全,查阅不便,缺乏公用的大型数据库[5]。即使是相同类型的数据库,也因采用不同的建库系统和标准,使得数据库资源共享比较困难,与外系统的联合建库则更少[8]。在资料选择方面,中医药文献浩如烟海,个别数据库在选材上没有从专业的角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权威的文献资料,使得数据库的权威性降低,不利于开发利用、借鉴和使用[7]。问题最严重的在于数据的建立、利用与维持方面,由于缺乏宏观控制,协调不力,中医药科学数据库一直缺乏专门机构领导,中医药科学数据库建设在整体上还处于自发建设的封闭状态,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同时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导致中医药科学数据库资源建设进程缓慢、持续性建设状态差、库容量小、时差长、更新慢,甚至相当一部分数据库因无法升级或更新而成为“死库”,使中医药信息数据库利用率不高或根本不能提供上网服务,进而导致数据库知名度低,致使中医药科技信息资源未能列入国家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范围内,这些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科学数据库建设的规模、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不利于中医药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利用[8]。因此,应建立健全数据库的管理制度,加大中医药信息学数据库的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和维护,努力建设质量高、更新快、专业性强、查阅方便的具有权威性的大型、主体中医药数据库,建立数据管理、共享及机制与体系,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和知名度,同时加强中医药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语言体系研究和建设,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数据平台,促进中医药信息的全球共享[9]。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涉及领域相对狭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药,从中医药历史文献及中医药现代研究文献中提取特征,寻找规律性信息,形成用数字描述和表达的中医药内容,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研究的规范化进程。当前在中医领域,数据挖掘应用最广泛的是在中药(复方)的研究中,如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医方剂研究、中药谱效关系的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等[10-11]。然而,其涉及的往往是某一类药和治疗某一类疾病的药物,还有数目巨大的药物没有得到研究。总体而言,中医药信息学在数据挖掘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用于探求中医诊治疾病规律、复方用药规律的研究,以及中医治未病规律的研究、证候研究等[12]方面的数据挖掘较少,甚至少数人仍然以现代医学为标准,挖掘中医临床证候、体征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将中医纳入现代医学的诊断治疗标准的现状,不利于中医药信息学按照中医药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发展。面对浩瀚如烟的中医药信息,数据挖掘工作者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数据挖掘技术是建立在对中医药各种信息资料的整理、中医药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资源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其在中医药发展中的应用同样也必须加强数据挖掘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必须根据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特点、特色进行挖掘和整理,才是不失中医药方向的数据挖掘技术。

护理

3  结语

中医学与信息学的交叉融会,将有助于全面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和现代医学的结合,有助于中医药事业的国际认可和接受程度以及中医药的现代化教育事业。然而,无论如何发展,都必须在遵循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调整中医药信息学教育模式,培养和吸收中医药信息学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中医药信息学发展规划和组织原则,加大统筹管理和资金技术的投入,不失中医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的特点,结合强大的信息学理论和方法,才能形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信息学,否则就是画虎类犬、“四不象”了。

【参考文献】

 

[1] 任廷革.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基础[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l7(l):91-92.

[2] 周琳琳.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现状分析(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9(9):69-71.

[3] 李向荣.中医药学与现代信息相结合的发展态势评析[j].中医药学刊, 2003,23(1):131-132.

[4] 余三红.试论中医药信息工作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3,10(7):814-815.

[5] 李湘君.中医药信息资源现状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7,21(3):227-228.

[6] 米 鹂,成建军,王 鹏.略论中医文献研究不足与对策[j].中医文献杂志,2004,(2):35-37.

护理

[7] 张 林.数据库系统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25(l):133-135.

[8] 杨继红.我国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特色[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5,l4(3):17-18.

[9] 尹爱宁.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现状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14(5):1-3.

[10] 秦雪君,施 诚.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06,19(5):88-90.

医药工程论文篇5

摘要:地方医药高校要搜集并发挥民族医药特色优势,遵循民间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及特点,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争取政府、社会多方支持,因地制宜、稳步发展,建设民族地区医药文献体系,保护民间生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保护人民健康,促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g2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074-03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全国各古籍收藏单位的首要任务便是进行古籍普查登记,摸清古籍家底。2013年12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发起筹备成立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并获文化部批复,后经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筹备成立。该协会是行业与政府以及社会各方的沟通渠道,是促进古籍保护的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联系、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同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古籍普查登记审校工作。2015年1月23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协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章程》《协会会费标准的管理办法》和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决议。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是由全国古籍收藏、保护修改、整理出版研究等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相关机构及个人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权益、促进行业发展的民间行业组织。该协会将在文化部的领导下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支持下,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积极参与古籍保护工作,促进古籍保护事业协同发展。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的成立是深入贯彻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并完善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古籍保护体系的必然要求,对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古籍保护,促进古籍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地方文献包含该地区长期积淀的丰富的、极其珍贵的地区医药史料,是一个地区风俗、民情、生药及基本用药状况的综合反映。地处武陵山区域内的怀化市周边山区所辖侗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其山高林茂,生药资源丰富。2007年12月18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委、卫生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等11个部委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纲领性文件,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1地方医药文献的搜集范围和重点

1.1搜集范围

怀化周边少数民族远古先民对自然界万物生成的认识,可追溯到苗族古神

话“开天劈地”的时代,从此时开始生成的少数民族民间有关口碑文献资料及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都应在搜集之列。

1.1.1空间范围。怀化毗邻西部开发第一站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多达33个,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总人口为426.6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44.01万人,占总人口的81.87%。该地区不仅具有原生态的民俗风情,而且还有极其丰富的民族药源基地以及独特的民族医药资源。笔者认为,在搜集医药文献时,应充分考虑其地理、民族、语言、历史等因素而形成的自然区域划分。

1.1.2内容范围。地方医药文献是该地区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现象相关知识的载体,是对万物生成观点的认识。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得知,苗族和侗族医药起源较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和清朝咸丰年间就已有专职行医的苗族医生和侗族医生(在当时侗家人叫“药匠”)。内容搜集范围可分为:①民族医生中出现的家传,或以师带徒,通过口传、耳授、山中教认草药,治病中传诊疗技术,用药中传药方,炮制中传加工技艺等资料。②民族医药研究所(较早的民族医药研究机构)及专病专科的民族医药特色,为挖掘整理、继承、开发和研究的民族医药文献资料等。

1.2搜集重点

①民族民间医药有综合性方面的,也有专科性方面的。综合性记录的是疑难杂症,专科性记述的是某一病种的秘方、单方。搜集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搜集古旧方剂,更要注意搜集新编医药书稿。②民族医药研究所(机构)研究成果。这些民族医药研究机构及专病专科的开发与研究突出了民族医药特色。

2民族民间医药文献搜集的途径

2.1民间诊所

民间诊所特点为临床率高,临床疗效明显。实践证明,民间诊所的民族医药真正体现了简便实用、疗效好、经济价廉,故临床就诊率高。民间诊所能直接掌握众多不同性别、民族、职业、年龄、发病时间、发病部位及预后等方面的统计分析。

刘英:武陵山少数民族民间医药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2.2专科医院

专科医院凸显民族医药特色。如:由龙运光主任医师坐诊的侗医专科,侗医杨灿中医生主诊的蜂针医学疗法专科,张东海坐诊的龙山县湘西民族骨伤科医院,苗医第五代传承人杨忠华医生坐诊的锦屏县苗医接骨专科,任阶廷医师主诊的骨髓炎专科在周边地区均享有较高声誉,深受当地百姓的好评,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患者慕名前来就医。

2.3研究所(机构)

民族医药工作者经过调查搜集,并就搜集的苗族、侗族等医学史进行专门整理研究,已经编辑出版了《苗族药物集》《侗族医学》《侗医吴定元小儿推拿经验》及《苗族医学》等民族医药专著及数百篇民族医药论文,它不仅将苗族、侗族医药的基本理论及临床经验初步展现出来,而且结束了苗族、侗族医药无文字记载的历史,为深入研究和发展苗族、侗族等民族医药理论及民族医药文化提拱了史料,为开发研制民族医药新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侗族药物方剂学》《侗族常用药物图鉴》《苗族常用药物图鉴》现已出版发行,《侗医吴定元――书稿整理研究》《仫佬族单验方集》《侗医诊断学》等药学书稿已整理,等待出版发行。

3少数民族民间医药文献征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3.1遇到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武陵山贫困片区怀化周边医药文献工作已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即利用有关科学方法对山区基本用药进行一系列搜集、整理、开发与研究,但在整理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

3.1.1文献保存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历史上诸多因素限制,尤其在文化落后、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的少数民族区域,民族民间医药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扶持,发展步伐缓慢,都处于艰难生存、自生自灭的境地。因而文献收藏条件普遍较差,没有做到有效的防潮、防蛀等保护,文献破损严重。另外,许多民间医药文献都是祖传秘方,不愿意贡献出来,故难以进行统一的普查、搜集和整理。

3.1.2资金紧缺,专业队伍难以发展。目前,由于受某些政策的限制,武陵山贫困片区怀化周边民族医药发展资金基本没有保障来源。据笔者所熟知的怀化民族民间医药研究协会的资金主要靠收取微薄的会费勉强支撑,与会者都是社会兼职人员,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例如:在人员业务培训、外出学习、调研、馆舍建设、文献保护等方面,工作的开展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窘境,民族民间医药队伍得不到发展,民族医药事业得不到振兴。

3.2对策

3.2.1政府重视是发展民族医药文献事业的关键。2007年1月18日,黔东南自治州人民政府召开全州民族民间医药工作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县政府分管领导、科技局、卫生局、发改委和州属各部门负责人、民族民间医生代表共300多人。会议由州政府副秘书长何昌富主持,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龚绍涛亲自到会并讲话,会议表彰了全州100多位民族民间医药优秀工作者。这次会议对全州民族民间医药给予了肯定,对全州民间医生给予了很大鼓舞,与此同时,对全州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新希望。州卫生局专题向州人民政府汇报,提出对全州各地区确有专长的民族民间医生进行培训考试,对考试合格者允许在户籍所在地设置民族医疗诊所。这次会议使民族医生工作有了信心,加强了医疗责任心,依法行医意识也增强了,对振兴民族民间医药的热情十分高涨。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行之有效,而且对继承、弘扬和发展民族医药事业十分有益,值得借鉴。

3.2.2要具有历史责任感及高度的工作热情。要做好民族医药工作,必须要有民族感情,要时常接触山地居民。他们在与山做伴中学会了养身保健,在劳动中学会了保养身心,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保养经验,还在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养生文化。民族民间保养内涵丰富,保养方法独特,保养效果明显,民族养生文化是中国养身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保养文化源于民族医药基础,民族医药基本理论突出“三元学说”,即大自然的“天、地、水”与人体“气、血、精”的依存关系。民族药学理论突出“三大性能”,即“冷、热、平”三大药性与人体“气、血、精”变化时对应用药的关系。民族保养论突出“三大”保养原则,即“养精、养气血、养神”。民族保养与医学的“三元”、药学的“三性”紧密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保养文化。民族保养文华同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少数民族是注重养生保健的民族,其先民为了长寿,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寻找“长生不老药”。由于少数民族是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其文化多由世代“口碑”传承。因此,在搜集整理原生态珍贵的文化遗产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具有传统医药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及高度的工作热情,做好民族民间医药研究工作。

3.2.3建立民族民间医药文献资源保护中心。长期以来,少数民族都是注重养生的山地少数民族,因而,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在与大自然做斗争中学会了自我保护、自我保健,形成了以“养精、养气血、养神”为核心思想的保养体系。他们认为:养精、养气血、养神可以调节和维持机体平衡、抗御疾病、强体健身。民族医疗工作者认为精、气血、神是人体活动的根本,是保养强身、长寿的核心。人的生命起源于“精”,生命的动力是“气血”,生命的体现是“神”的活力,精、气血、神之间是相互滋生的,其关系密不可分,只有保养好精、气血与神,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民族保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了民族传统医学体系,是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针对民族医药生存艰难、自生自灭的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建立民族民间医药文献资源保护中心,才能有效地保护民族医药的珍贵文献。

4结语

民族民间古籍是民族民间医药重要的文献,是中华民族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宝库中的一份子,更是民间医药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此,作为武陵山贫困片区唯一一所独立的医学本科院校,湖南医药学院应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及民间力量,积极参与民族民间医药古籍保护工作,促进古籍保护事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铭宇.贯彻落实党中央政策 扶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11部委局联合制定《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j].健康大视野,2008(1):16-21.

[2]蔡景峰.论“民族医学”的界定和民族医药文献的整理[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9(4):1-3.

医药工程论文篇6

20世纪中叶,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迅速推广和运用,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各个学科渗透,推动各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中医药信息学就是中医药学与信息学结合的必然结果,它将推动中医药信息数字化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在中医药信息学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众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瑕疵。

1  中医药信息学概论

     中医药信息学属于医学信息学的范畴。医学信息学是信息技术学和各医疗卫生科学的交叉科学,是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科学。它由信息处理和通信理论及应用组成,而这两个方面的处理对象是医疗卫生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和医学信息学一样,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与信息科学交叉产生的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领域,一个是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传播与中医药研究有关的媒体化信息,另一个就是中医药科学有关问题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医药信息学运用信息科学技术使中医药理论可视化(易理解)、可重复(易掌握)、可操作(易交流),是在继承意义上的再创造[1-2]。中医药信息学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在许多方面,如通过中医翻译系统实现对外交流,各种专业数据库、专业网站的建立,数字图书馆、医院信息系统、远程中医学诊疗系统的建设,中医影像学,各种教育教学系统及中医药企业信息化网络建设等都取得了瞻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  制约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医药信息学教育模式存在不足,不利于中医药信息学人才的培养,造成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匮乏,是阻碍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医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中医药信息学专业,仅个别院校开设了医药信息学专业。尽管许多中医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讲授中医药专业知识相对较少或课时严重不足,而中医药教学往往又忽视人文教育及包括信息学在内的多学科的交叉学习,顾此失彼,没有从培养“中医药+信息学”复合型人才的高度设置选修专业和课时安排,导致信息学专业人才不懂中医药、中医药人才不懂信息学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中医药信息学人才缺乏[3]。而且由于受学科意识及观念的限制,引进其他学科人才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也有不少人认为做信息学效益低、没发展,使信息人员来源困难,难以留住人。加上领导层、科技人员等的信息意识薄弱,最终导致信息队伍人数少、素质差、人员不稳定、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从现有信息人员知识结构来看,懂外语、中医药学及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人员,真正能掌握并灵活运用现代手段对国内外医药科技发展动态作定性定量综合分析的信息研究人才严重缺乏,严重妨碍了中医药信息学的正常发展[4]。因此,合理设置中医药信息学专业、调整中医药信息学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做到二者兼顾、比例适当,同时,增强中医药信息学从业人员的信息意识,加大对中医药信息学人才的吸引、培训力度、资金投入,为他们提供良好而可持续的科研及发展平台,对于改善中医药信息学人才不足的局面及对中医药信息学的长远发展尤其重要。

     良好的文献整理、修订工作是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基础。中医药古今医案、古籍、期刊等资料丰富,但这些资料存在记载错误、脱文、大量争议等现象;且中医药古籍大多都为传抄或传刻,脱文讹字,在所难免,又有重新修订或增订等情况,导致同一种书,因版本不一,其内容亦不尽相同,甚至导致错误的信息的整合与加工,或因选用劣版材料而得出错误的结论[5],无形中对中医药信息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中医文献研究中存在自发盲目、人才匮乏、观念陈旧等问题,故而,有必要组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会同中医药信息学人员一道,加大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和开发,同时,培养中医文献专门人才,建立中医文献研究新学科,促成中医文献新科研中心的形成,为中医药信息学提供大量具有权威性、可靠性的文献信息资料[6]。

     现代中医药信息数据库在全面性、资料权威性以及数据库的建立、利用与维护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中医药信息的传播和利用。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数据库系统已经广泛深入到中医药学的各个环节,包括现代文献的检索、古代文献的检索、中医辨证研究、不同疾病研究、中药检索、针灸研究、方剂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7]。但也存在诸多不够健全的方面,如在数据库的全面性方面,中医诊断模拟库较少,内容不全,查阅不便,缺乏公用的大型数据库[5]。即使是相同类型的数据库,也因采用不同的建库系统和标准,使得数据库资源共享比较困难,与外系统的联合建库则更少[8]。在资料选择方面,中医药文献浩如烟海,个别数据库在选材上没有从专业的角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权威的文献资料,使得数据库的权威性降低,不利于开发利用、借鉴和使用[7]。问题最严重的在于数据的建立、利用与维持方面,由于缺乏宏观控制,协调不力,中医药科学数据库一直缺乏专门机构领导,中医药科学数据库建设在整体上还处于自发建设的封闭状态,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同时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导致中医药科学数据库资源建设进程缓慢、持续性建设状态差、库容量小、时差长、更新慢,甚至相当一部分数据库因无法升级或更新而成为“死库”,使中医药信息数据库利用率不高或根本不能提供上网服务,进而导致数据库知名度低,致使中医药科技信息资源未能列入国家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范围内,这些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科学数据库建设的规模、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不利于中医药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利用[8]。因此,应建立健全数据库的管理制度,加大中医药信息学数据库的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和维护,努力建设质量高、更新快、专业性强、查阅方便的具有权威性的大型、主体中医药数据库,建立数据管理、共享及机制与体系,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和知名度,同时加强中医药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语言体系研究和建设,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数据平台,促进中医药信息的全球共享[9]。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涉及领域相对狭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药,从中医药历史文献及中医药现代研究文献中提取特征,寻找规律性信息,形成用数字描述和表达的中医药内容,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研究的规范化进程。当前在中医领域,数据挖掘应用最广泛的是在中药(复方)的研究中,如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医方剂研究、中药谱效关系的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等[10-11]。然而,其涉及的往往是某一类药和治疗某一类疾病的药物,还有数目巨大的药物没有得到研究。总体而言,中医药信息学在数据挖掘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用于探求中医诊治疾病规律、复方用药规律的研究,以及中医治未病规律的研究、证候研究等[12]方面的数据挖掘较少,甚至少数人仍然以现代医学为标准,挖掘中医临床证候、体征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将中医纳入现代医学的诊断治疗标准的现状,不利于中医药信息学按照中医药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发展。面对浩瀚如烟的中医药信息,数据挖掘工作者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数据挖掘技术是建立在对中医药各种信息资料的整理、中医药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资源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其在中医药发展中的应用同样也必须加强数据挖掘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必须根据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特点、特色进行挖掘和整理,才是不失中医药方向的数据挖掘技术。

3  结语

中医学与信息学的交叉融会,将有助于全面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和现代医学的结合,有助于中医药事业的国际认可和接受程度以及中医药的现代化教育事业。然而,无论如何发展,都必须在遵循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调整中医药信息学教育模式,培养和吸收中医药信息学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中医药信息学发展规划和组织原则,加大统筹管理和资金技术的投入,不失中医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的特点,结合强大的信息学理论和方法,才能形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信息学,否则就是画虎类犬、“四不象”了。

【参考文献】

 

[1] 任廷革.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基础[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l7(l):91-92.

[2] 周琳琳.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现状分析(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9(9):69-71.

[3] 李向荣.中医药学与现代信息相结合的发展态势评析[j].中医药学刊, 2003,23(1):131-132.

[4] 余三红.试论中医药信息工作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3,10(7):814-815.

[5] 李湘君.中医药信息资源现状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7,21(3):227-228.

[6] 米 鹂,成建军,王 鹏.略论中医文献研究不足与对策[j].中医文献杂志,2004,(2):35-37.

[7] 张 林.数据库系统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25(l):133-135.

[8] 杨继红.我国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特色[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5,l4(3):17-18.

[9] 尹爱宁.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现状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14(5):1-3.

[10] 秦雪君,施 诚.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06,19(5):88-90.

医药工程论文篇7

论文关健词:高等中医药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对新时期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从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对学分制和课程体系、开放型课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教育特点作了分析,并提出其发展新思路。

在200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强调,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深人开展《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落实《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今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体制改革和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保证高等中医药教育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1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

经过5年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围绕“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改革是动力,质量是根本,重心适度后移,加强继续教育”的工作方针,中医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首先是中医药在校生大幅度增加。1999年以前,全国中医药本专科和中专在校生仅9万人,如今已达到45万人,其中院校在校生41万,成教生4万。其次人才结构调整初见成效。1999年以前,培养医疗类人才和其他人才是9:1,如今医、药、护、管理及其他的人才是5.5:2:1.5:1,各级各类的中医药人才,满足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三,中医药院校初具规模,成为中医药事业的亮丽风景线。一批新建院校占地面积达到1. 3万亩,经费投人70亿元以上,如江西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当然,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盲目建设、盲目发展的状况。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提出了“发展重条件,调整重市场,改革重模式,质量重标准,继续教育抓落实”的新思路,并制定了6个与教育相关的标准,包括中医药教育机构设施标准、中医药专业设置标准、中医人才培养标准、中医临床教学基地设施标准和中医基础名词术语标准等。通过标准战略,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2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趋势

今后将继续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建设,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如全面出台系列设置标准,制定临床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加大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经费投人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提高整个中医药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研究、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研究,进一步扩大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研究生试点工作等,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质量。

2. 1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做好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继续加强中医古典文献整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重点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传承方法。要积极开展中医教学模式的研究,改革在中医理论、临床教学中基础课、临床课、临床实习三段分割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中医人才的特点,探索采用基础和临床交替教学,理论与实践滚动联系的教学方法,建立起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全面组织实施“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教育部共同研究制订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开展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研究。修订《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制定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标准,建设一批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总结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2. 2进一步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

(1)完善学分制体制改革,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专业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而是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学分制用来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也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它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够开出大量的选修课。

学生每成功修毕一门课程便得到若千学分,当考取到足够的学分便可毕业,至于毕业所需学分的多寡则视各院校的规定,学生只要完成了规定的必修课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学生选修课程时有很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和专长主动地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学校培养不同素质和个性的学生。

国内高等教育竟争性加大,高等中医药教育系统应鼓励革新和创造,并以能够对社会需要做出最迅速的反应,学生、医院、政府都有选择的权利。高等中医药教育应适应市场竟争需要。同时,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中,每一个学科领域,特别是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新的东西不断出现。要使高等中医药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势必要求大学开出新的课程,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授给学生。

高等中医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比较灵活,除了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外,老师可以根据新的科研成果或人才市场需求,开设新的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或学到最紧缺的专门知识而找到工作,而学分制的实行恰恰有利于新的学科较快地进人高校。

(2)开放型课堂改革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随着知识爆炸、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市场等市场力量的作用,以及“概念经济”的出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的智力、读写能力、创造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等所决定,自然资源和生产能力所占的比重已经变少。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靠课堂教学,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型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所谓开放型课堂,是指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对象,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由度;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同时给学生创设能使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和张扬个性的空间,自主获取知识的条件等。开放型的课堂能够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能够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要创设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创造一个能够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予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甚至有时证明学生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能够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自由度很高、民主气氛很浓、思维空间较大的课堂环境。这样做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到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而能勇于提问、勇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由于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课堂氛围很活跃,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也就能在这样宽松、自由、积极、愉快之中进行。

(3)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当今,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已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课程改革方面已收到了显著成效。

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现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药物制剂、应用心理学、英语(医药方向)等13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开办了3个方向的七年制本科教育;中医学、中药学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有中医骨伤、中医美容、针灸推拿、中药制剂、高级护理、医学检验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此外开展成人教育和各层次的对外教育。从2003年起,我校由原来的单一医学学科门类课程增加到医学、工学、管理学、理学和经济学5个学科门类课程。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除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比较稳定不变外,其它选修课程内容经常改变。同样一门课程,不同教师采用不同教材,教学内容自然不尽相同,就算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学期讲同一门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除了基本内容不变之外,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尤其是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的根本没有材,似乎也不需要材,教师只是介绍性地把学科前沿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讲法几个课时就讲完了,剩下的课时教师就让自己的助教准备一些有关的材料进行讲解,然后再布置一些题目让每个学生去准备上讲台讲,或让学生自己定一个题目,然后就这个题目查找资料,论述该题目。

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上去杂乱无章,毫无定法。但这正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学生为了准备讲稿,事先要查大量的资料,甚至还需要做一些仿真或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4)注重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考核学生时更注重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数。考试是检查教学成绩的一种最普遍的手段,但今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考核时更强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忆或描述能力。如在临床学科科目考试中,有一半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讨论复杂问题,有现存标准答案的题目不多。象这类问题,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正因为这样,学生们不需要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而是尽可能发挥创造性思维,只要能言之有理,即能“自圆其说”,都可获得好成绩。同时,因为由于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因而减少了学生作弊的可能性。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也别出心裁。除了规定的实验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外,有些本来没有安排实验的理论性课程,教师也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或课题拿出来,让学生具体做其中一部分工作。如有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把本来属于自己工作的校园网建设项目拿来,分配给每个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如编程等。学生完成了任务,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看到自己编制的程序被应用于网络时,其成就感是可想而知的。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鼓励低年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目前,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较早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外,学校还鼓励低年级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甚至与导师一起撰写科研论文,进而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今后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强于现在的大学生。原因是今后的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机会多。

一是半工半读为学生创造了条件。允许大学生打工,全日制学生和半日制学生均可以打工。

二是公民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增加了学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深人社会,了解社会。

四是鼓励学生去医院实习,找到实习机会的学生,实习期间不仅可以不在学校注册学分和上课,还可以把实习算作一门实习课程,并给学生计算一定的学分。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很合算的,因为实习期间不仅可以同样挣到学分,而且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能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实习收人,有的甚至因此被实习的医院录用。尤其是研究生,有的隔一两个学期就能联系到实习的医院实习,有的连着实习一两年。所有这些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大大地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不会有“断乳期”,但由于目前大学生长期处于封闭的校园里,疏与社会联系,对社会知之甚少,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学生至少需要经过2至3年的“断乳期”。

(5)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技能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高度专业化、高度分工、高度协作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分工,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同一个行业内需要不同研究方向的专门人才。在科学高度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有限的精力和能力决定了大多数人只能掌握某一个专业的知识或某一种专门的技能,而很多工作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与他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作的精神和素质。

在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的做法应进一步改进,在一些理论课程中,教师会布置一个比较大的题目,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共同去完成,每个人完成其中的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的论述。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如《温病学》实验设计等课程,教师一般会布置大作业设计一个项目,由学生自发分组,每个组设计一个系统。每个组的学生再进行分工,每个人具体做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如设计一个项目.而一个项目内各个环节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这样一个组的学生要完成系统的设计任务,必须互相协调,分工协作。

医药工程论文篇8

1.我校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

1.1 我校中药学专业的定位  我校中药学专业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中医学、药学等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流通、使用、生产、检验领域从事中药调剂、合理用药、中药制药、质量检验等符合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可从事如下工作:药店、医院、保健品店等的调剂、合理用药及养生保健等工作;中药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临床监察、生产、研发、信息网络等工作;中药及天然药物相关实验室技术工作。

1.2 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概况  根据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中药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中药学本科人才,而非研究性相关人才。本专业采取“3 1”培养模式,即:利用3学年进行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利用1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及岗位实习,使学生在岗位实习中进行中药相关岗位实训并完成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力求围绕毕业论文的核心目的,以实际岗位工作为核心,在毕业论文中解决实际问题。

2.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实践及成果分析

我校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目前已完成2011届、2012届及2013届,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根据实习单位特点及具体实习工作内容,以培养方案为核心,不断地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形式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践,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1 选题阶段灵活,双指导教师选派,旨在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我校中药学专业大多数学生进入不同实习单位或不同岗位,原则上要求一人一题,与岗位相结合并考虑实用性,要求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结合实习单位具体情况、实习具体内容及自我兴趣自拟选题选题务必紧扣培养目标,可利用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综合研究,且有可实施及可操作性首先在实习单位指定指导老师,因为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期间一直在岗位实习,实习单位老师可随时指导学生;同时,学校会配备1名校内负责教师协助指导,跟校外实习单位的老师沟通,高质量地全过程管理学生的毕业论文。对于实习单位没有相关指导老师的,结合选题的同时,在学生、教师双向选择基础上,选派校内老师作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实行负责人制。

3.毕业论文选题类型的多样化

3.1 鼓励支持科研型毕业论文形式  学生实习单位是科研院所或医药公司的,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中药研发等项目,毕业论文与科学研究相关,这与大多数高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一致。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对药物研发有深刻认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有部分毕业论文题目为此类论文。

3.2 增加实验大报告类型的论文形式  实习单位是某医药公司或药厂的质检部门,在实习中主要接触质量检验工作,依据药典或相关规范操作,无需进行科研设计,不能完全等同科研项目,将该类型设定为“实验大报告”的实验型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将实习工作及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掌握。

3.3 增加调研型毕业论文的形式  调研型论文的增加基于以下几点:①众多高校中药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大多是实验型论文,这是沿用多年的医药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模式。然而,我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中不能接触相关实验或科研项目。②我国高校中药学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遇到诸多问题,也都在进行改革。中山大学药学系学生做过调研型毕业论文,其他中药学专业做调研型论文的资料很有限。③从我国高校现状来看,除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外,有很多专业的毕业论文倾向于社会调查深入剖析某专题的实质。且我校经济管理等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采用调研型论文。

基于上述,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增加调研型论文,不仅非常切合毕业生的实习岗位,也符合就业现实情况。该调研型论文要求与中药学领域相关,解决单位的实际问题,这对毕业生开展后续工作及工作晋升都有现实意义。通过中药学相关领域的调研,完成毕业论文,能够对学生基础、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全面考查,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岗位实际需要相结合,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得到综合训练,达到毕业论文教学目的。

3.4 增加处方分析类型的论文形式  学生实习的具体工作是医药药房的中药调剂工作,可以对处方的规范性及合理性进行分析,有些可参与医院开展的处方点评工作,将该类型设定为“处方分析型毕业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问题,也可利用所学的中药学相关的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也为后续中药调剂工作做铺垫。

3.5 增加实习总结类型的论文形式  实习单位是医药公司或药厂的车间,学生实习中参与药物生产过程;有的实习单位是药店,学生实习中进行药品销售、中药饮片调剂、中药煎药或库房管理等工作,可以根据具体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总结类型”毕业论文,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中药学相关岗位工作内容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也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践操作中的每一环节,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4.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避免就业的冲突

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论文与就业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平衡,有的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或找工作中,难以保证毕业论文任务。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对此状况进行相关改革:调整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其毕业论文时间已经由原来的大四下学期调整到大四的两个学期,实践证明这对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成效。我校中药学专业为缓解此问题,在“3 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将毕业论文的启动时间提前,学生在8月中旬进入实习单位,基本在9月初左右确定选题,在实习的前半过程中基本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后续的实习工作中只进行论文的撰写及补充等工作。这样的时间安排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就业与毕业论文的矛盾。

5.毕业论文的模拟训练的必要性

在论文工作开始前,开设相关课程或必要培训,使学生掌握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在实习前进行毕业论文系统辅导,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及论文要求,并要求实习单位强化对论文的质量监控。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进行课程设计和集体指导,开设系列论文选题指导和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辅导一些共性问题,从源头上改善毕业论文质量。广西中医学院应利用寒、暑假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相关的技能训练。在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利用毕业论文开始前的“中药课题设计”为毕业论文工作打基础。课程中开展毕业论文写作讲座,并对毕业论文进行初步模拟;同时,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毕业论文开始前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正确态度的引导,通过适当培训、练习及模拟设计等措施,逐步使学生掌握完成毕业论文的有关能力,从而确保并促进论文整体水平的提高。

6.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严格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工作需要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精心组织和指导是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保障;需要规范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权责。在论文管理过程中,需要找到较好的全程管理方法,pbl教育理念贯穿于选题、文献搜集、课题设计及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各环节中,从而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在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制作《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给学生和论文指导老师,使指导老师和学生均能够明确论文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控制,全程确保论文质量;及时了解在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共性的困难问题,统一解决并予以明确;对于有些学生对论文的态度及做法错误,及时告知、纠正。在论文的开题、中期、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对于质量较差的学生,要求其进行二次审查。同时要求学生在每2周向指导老师汇报进展,以便更好地指导与管理。

7.结语

医药工程论文篇9

【关键词】临床药学;药物调剂;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96-01

临床药学是对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研究的一门药学学科,其主要是对药物在人体内代谢时发挥最高疗效的方法。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临床药学中开展对药学工作的研究已经成为最普遍的解释。这一学科从出现开始,就走过了不同寻常的道路[1]。即便最近几年医学界不断提升了对临床药学的重视度,临床药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和制约,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处于失衡状态。更不能说临床药学中对药物调剂的研究,根据这些,本文作者对临床药学在药物调剂中的意义进行分析。

1临床药学的发展

临床药学最早提出是在美国,我国也在这一时期开展了临床药学工作。1964年,全国药剂学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几个主任药师首次建议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因而可以看出我国对临床药学的研究相对较早[2]。然而遗憾的是虽然我国对临床药学的研究较早,但是发展却即为缓慢。直至1987年,我国才正式的对12家重点医院批准作为全国临床药学工作的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极大程度的加快了医疗机构重视临床药学的研究进展。最近几年,国家中药管理局以及卫生部颁布的规定中明文规定三甲医院必须实施临床药学工作,因而将其列入考核内容中。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加深,步伐逐渐增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合理应用药物的情况,合理用药必将引导临床药学发展出一片广阔的空间[3]。

2临床用药现状

依据我国新华社2008年调查研究得出:全国由于药品不良事件和反应引起人员死亡的数量可达到24万,与每年道路交通引起死亡的人员、工伤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自然灾害引起的死亡数量总人数相当。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临床用药上具有很多安全隐患,临床合理用药情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现今医疗行业中,10%左右的医疗问题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这主要是因医生的医术虽然精湛,但是缺乏临床药学方面的知识,药师虽然了解相关的药学知识,但是因职业分类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干预[4]。加强药物调剂工作以及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将医疗行为不断的延伸,也是保证向患者提供合格、合理药物的重要保证,对临床用药安全性来说意义非凡。

3如何进行药物调剂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药物调剂工作属于药房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一项基础工作。其主要工作是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执行的,对相关的药品进行调配。当然,这一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其要求负责药物调配的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对其进行药品调配时,要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认真核对,如发现存在问题,应立即与医生联系,确定没有错误后才可将药物交到患者手中。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药物的标签进行认真核对,核对标签是否与医生开具的处方相一致。为了预防患者将药品拿错,药房的负责人员要分类存放相应的药品,具体说就是将消炎类的药物全部放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如果真的需要对药品进行调剂,可以直接到这个区域进行调剂,经过核对后可以很快的将药物交给患者,缩短了患者等待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再次拿错药品的几率[5]。现今,大多数医院为了有效的降低药品调剂出现错误的几率,在核对药品名称和种类时,固定安排两名药师进行反复核对,这样就能够将药品拿错的几率进一步降低。这是因这种方法临床效果较好,大多数医疗机构效仿了这一方法。

容易出现药物调剂差错的另外一个环节是医嘱转录的过程,绝不可以根据个人经验将已经包装好的药物随意发放给患者,应根据医嘱对药物进行调剂。同时还需要对患者服药的时间进行关注,例如注意是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假如医嘱没有做出特别的叮嘱,应嘱咐患者严格按照说明书服药。另外,药品质量是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药师需要定期对药房内的药品进行检查,查看有效期,如有过期药品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在发放药品时应先发放近效期的药品,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4小结

对现今医疗机构进行分析,伴随着人们逐渐重视药品使用安全的问题,临床药学的重要性逐渐的显现出来。医院的药方不在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药房,其需要尽快的与现代医药学发展的需求相吻合,完成医技科室向临床科室转变过程。临床医生也要对药学知识熟练掌握,依据其药物特性为患者选择最安全、最合适的处方。总而言之,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时提升药品药剂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的药物,临床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彭菲,李肇进.浅谈如何有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控制用药风险[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2]王皎,陈芳,刘凯.浅析临床药学服务现状及前景[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3]张玲,张晓茜.中医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研究探讨[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3

[4]尚涛,李锋,施兵奇,刘增娟,魏雪.新医改政策下临床药学发展趋势和临床药师职责转变[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

医药工程论文篇10

论文摘要:在当前我国中医药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盲目遵从大家,创新意识薄弱,西方医学教育色彩过重等弊端成为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障碍。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费邓阿本德提出的多元主义方法论,其反对科学教条主义、科学霸权主义以及反对一元主义方法论,进而倡导科学认识工具的无限自由、批判理性思维等核心思想,时中医药教育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保罗·卡尔·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1924一1994年)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集大成者之一,与另外三位科学哲学家一波普尔、库恩、阿卡托斯并称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四杰”。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是其理论的核心,用他自己的语言描述就是"angthing goes",即“怎么都行”。面对当前我国中医药教育出现的一系列弊端,结合多元主义方法论这一主要理论观点,对于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手段改进中医药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1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方法论核心内涵

非理性批判。多元主义方法论实际上是费耶阿本德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流派的一种理性反思,故费耶阿本德也以理性者自称。尽管费耶阿本德批判理性思维,主张用非理性思维来对待科学,但其批判的整个过程又显然是理性的。而他对于理性的一元主义方法论的批判,却是非理性的多元主义方法论的最好体现。

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不存在统一的标准。费耶阿本德之前的逻辑实证主义主张用普适的超越特定语境的定义、标准、理论来为世间万物奠定基础。至少在“维也纳学派”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一切知识奠定统一标准,并给人生指示可靠的行为准则。费耶阿本德却认为只要有助于科学的发现,任何方法和尝试都是可以被应用的。因此,他说,“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任何单一的程序或单一的一组规则能够构成一切研究的基础并保证它是‘科学的’、可靠的。

文化需要存在差异性。费耶阿本德承认“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理由能使人们宁愿选择科学与西方理性主义,而不选择别的传统,事实上,很难设想类似的理由是什么……所有文化都有它们各自喜欢的‘客观’理由。对于文化的选择,人们应该有其自由,而不应该用各种理由来规制人们的权利。

教育应该倡导自由和宽容。费耶阿本德看来,个人的快乐和发展一直以来并最终将是可能的最高价值。这样的价值不是否定历史演化而成的现存价值观,而是排斥用现存或是立足于固定语境下的价值来批评否定另外语境下的价值观。自由社会下,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包括科学知识。所以不应当用权威的科学来教育人们,而这样使得人们丧失了本应该可以改变自己思想、行为等的机会。

2多元主义方法论对中医药教育的借鉴意义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多元层次化的就医格局也日渐形成,而中医药成长发展的根基—中医药教育,尚未形成开放、自信、包容的思维框架。在全球多元化的进程中,中医药教育有必要突破传统的思维范式,以创新的理念指导,新颖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主义方法论为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用非理性批判的眼光确立中医药发展的自信心。一个巨大的问题始终围绕着中医药教育整个过程,即中医是否科学。一直以来,中医药从业者和师生们被冠以“经验医学者”的角色。这不仅影响到了中医药教师的教学热情,对中医药受教者来说也产生一定的负担,主要表现在就业上遭受的“歧视”,因而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用费耶阿本德的批判理性一元主义的观点,可以从哲学理论的高度予以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启迪。由于费耶阿本德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因此患有残疾的缘故,此后曾亲身体验到传统医学的魅力,费耶阿本德对此总结评论说,“对付一种特定的真实客体,通常有不止一种实践,而是有许多种实践。在医学中,人们有西方的科学方法(它产生于17世纪的科学向人体领域的可疑扩展),还有《内经》的医学和部落医学。这些实践要么产生机体的状况,要么能够说出这些状况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科学的”。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和非科学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张力和空间,这样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所以在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上,首要的任务是建立教师和学生强大的民族自信心,自信才是创新的基础。

提倡质疑的精神。教育的创新有渐进创新、结构创新和突破创新。通过医学的客观经验总结到对权威的质疑最后创造出新的理论,这一系列的过程涵盖了整个三种教育创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来看,尊师重教的理念纵向贯穿了整个民族教育,当然也包括中医药教育,而这又导致了中医药创新意识的发展显得非常缓慢。对先人及大家的盲目遵从,使得中医药的实践要求与理论无法很好的匹配。费耶阿本德认为既然科学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这个自由的社会中专家学者也应该没有特殊的话语权,“问题不是被专家们解决的(虽然他们的建议不会被忽视),而是被有关的人们按照他们所重视的思想,根据他们认为最适当的程序来解决的”。从这点来说,对权威的质疑会极大的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中医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有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等弟子。张元素在《内经》《中藏经》的脏腑辨证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弟子李东垣则发展了张元素的学说创立脾胃学说,自成“补土”一派;王好古则创“阴证论”;罗天益则着意阐发脾胃虚损病机外,对三焦辨治又有进一步的发挥,这一例子很好地证明了质疑精神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最好途径。

中医药的发展要因时因地因人。医学的发展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两者和谐共生。创新的观点要用动态的眼光来捕捉,文化生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共生性,用“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各种医学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古代使用虎骨、野生羚羊角等野生中药材是合法的,但是在当今生态系统弱化的情况下,使用野生中药材显然不太现实,因而利用药物化学技术制造生物活性相同或相仿的药材便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再者一个例子,中医流派中有一个“火神派”,其核心理念是用附子、干姜等烈药“洞明阴阳之理”。火神派发端于川蜀,用药适应了当地人的体质,但是在江南或是其他地区,由于不适应当地环境和群众体质,疗效没有在川蜀地区显著,然而也不能由此断定火神派的理论错误。中医药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上,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差异性也正是培育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的方法。

中医药教育应该因才施教。疗效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医药的教育更应该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中医药教育走高质量的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已经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而中医药教育又是中医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自由社会中,人人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亦即有了平等的选择权。专家和权威的话语只能是作为参考,因此对学生进行因才施教,切实尊重学生的选择,正确引导学生的中医药价值观也是中医药教育的创新之处。

3差异化引导教学培育创新意识

哲学是一个认识工具,它能为人们认识和解决新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哲学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思维导向。通过多元主义方法论的理论支撑,对比中医药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实行差异化引导的教学模式对中医药教育整体改善将有促进作用。

中西医理论教学需要交叉整合。当前中医药院校面临的尴尬境况是中医不中,逐渐沦落为二流的西医院校,集中表现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接受西医理论课时明显多于中医理论课时。多元主义方法论看来,用一种思维方式解决不了层出不穷的医学问题,那么多种医学思维的有效整合才能避免医学上的短板理论。常用药安宫牛黄丸中有一味清热解毒的君药—牛黄,古人所著的辨证用药理论基础《温病条辨》中用的都是天然牛黄,然而天然牛黄少之又少,不能满足现代市的需求,因此现代多采用了人工牛黄加以制造,而人工牛黄在效用上显然不能十分准确地匹配天然牛黄。那么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就应当通过西方医学的还原论观点,对比总结用量一疗效之间的规律,找出符合现代特征的用药量。中医教育要回归其本质,并不是说要全盘中化,否定西医的优点。正确的做法是合理设置课程,以中医药传统理论教学为主,西医理论教学为辅。中医药传统理论教学以古籍经典为主,西医理论教学以实用性为首要原则,以此来体现中医药教育兼容并包的系统医学理念而又有差异化的策略。

公共课程教学与开放式教学有机结合。规模化的教育有助于从数量上培养中医药技术人员,却无法很好地保证质量上的优质性。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同时又需要在发散后形成收敛性的思维意识。在发散过程中能提出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质疑问题,总结规律后收敛成独特的技能和理论。公共课程的教学应该多注重灌输体现中医药价值导向的理论特别是中医药人文精神的培养,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展开,奠定一定程度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形成发散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借鉴pbl (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以此形成批判教条主义一元方法的收敛性思维,契合多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的曲线知识结构。

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中医药教育的另一遭人垢病之处就是理论教育无法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多元主义方法论观点看来,只要是能够对认识客观事物有好处的方法都应该被加以应用。临床疗效是医学价值和尊严最直接的体现,实践亦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故而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的首要性,以实践总结理论,深化理论教学在中医药教育中应当被一以贯之的执行。具体教学中,临床实践教学时间需要增加,理论教学应当以实用和简洁的方式为实践教学服务;探索本科导师制、研究生教学师承制的可行性;临床实践学分要求需要被提高;鼓励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和出版文章、著作,形成有价值的理论体系,由此用具有时效性的理论反哺理论教学滞后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