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名言范文五篇-ag尊龙app
2022-11-04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恩格斯名言篇1
1、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2、自然,要不是每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
3、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4、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
5、资本家为自己的利润而斗争,工人为自己的健康,为每天几小时的休息而斗争,以便在工作、睡眠和饮食之外,还能人一样地从事别种活动。
6、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最后一句话始终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
7、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期待产品的另一种分配,那就等于希望电池的电极和电池相连时不使水分解,不在阳极放出氧和阴极放出氢。
8、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9、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10、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
11、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
12、婚姻本身和以前一样仍然是法律承认的卖淫形式,是卖淫的官方外衣,并且还以不胜枚举的通奸作为补充。
13、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14、共产主义者一向是最活动最有知识的会员。
15、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
16、城市和农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它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需要,正如它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需要一样……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平衡地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这也不是什么空想。
17、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8、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19、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20、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使城市居民受到各自的专门手艺的奴役。它破坏了农村居民的精神发展的基础和城市居民的体力发展的基础。
21、只有通过大工业所达到的生产力的大大提高,才有可能把劳动无例外地分配于一切社会成员,从而把每个人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一切人都有足够的时间来参加社会的理论和实际的公共事务。因此,只是在现在,任何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才成为多余的;也只是在现在,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无论拥有多少“直接的暴力”,都将被无情地消灭。
22、家庭,即以生产为目的的社会结合的最简单和最初的形式。
23、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使用奴隶服役。为了能使用奴隶,必须掌握两种东西:第一,奴隶劳动所需的工具和对象,第二,维持奴隶困苦生活所需的资料。
24、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
25、幽默是表明工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着优势的标志。
26、如果成员之间在分配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不平等,那么,这就是公社开始解体的标志了。
27、在最古的自发的公社中,最多只谈得上公社成员之间的平等权利,妇女、奴隶和外地人自然不在此列。
28、只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非常大时,才可进行决战。
29、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
30、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
31、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32、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33、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
34、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35、他(傅立叶)第一个表明了这样的思想: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恩格斯名言篇2
该报刊登了马克思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致鲁尔罢工的矿工》等重要文献。恩格斯发表在该报1871年4月5日的消息《关于安特卫普雪茄烟工人罢工》,得到了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的关注。1874年6月至1875年4月,恩格斯在《人民国家报》上连续发表《波兰宣言》、《公社的布朗基派流亡者的纲领》等五篇文章,旨在分析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新趋势,后来这五篇文章结集《流亡者文献》出版。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为丰富报纸内容、提升报纸质量而努力。俄国民主派流亡者杂志《前进!》的“祖国情况”专栏中刊登的俄国通讯,引起了马克思的兴趣,他在给该杂志主编彼·拉-拉甫罗夫的信中说:“如果有时间,我真想从这些文章中选摘一些提供给《人民国家报》。”恩格斯在写给党的主要领导人奥·倍倍尔的信中提到:“要是懂俄文的瓦尔斯特该报编辑之一愿意把在柏林出版的自由主义反对派的一些小册子(亚·柯舍列夫的《我们的状况》和《论俄国的公社土地占有制》等)加一加工,《人民国家报》就可以在俄国问题上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报纸。”
在《人民国家报》上,马克思与德国经济学家布伦坦诺发生了关于《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否引证了不存在材料的论战。1872年3月7日,德国工厂主的杂志《协和》登载了布伦坦诺的文章《卡尔·马克思是怎样引证的》,指责马克思伪造了所使用的材料。为此马克思在1872年6月1日的《人民国家报》上进行了答辩,随后布伦坦诺又在7月4日的《协和》杂志发表《卡尔·马克思是怎样辩护的》,马克思随即在8月7日《人民国家报》第63号上发表了第二篇答辩,迫使布伦坦诺在8月22日的《协和》杂志上发表《再论卡尔·马克思的特点》。通过这场辩论,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在德国被广泛知悉。
在与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右翼——拉萨尔派的斗争中,《人民国家报》发挥了重要作用。1872年1月7日,拉萨尔派的《新社会人报》第3号发表了被伦敦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开除的一些拉萨尔分子的来信,信中诽谤马克思,并指责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有独裁作风,还对1871年协会的伦敦代表会议的合法性提出异议。1872年1月27日《人民国家报》第8号发表了由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书记科伦库尔签署的题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敌人》的答复,驳斥了《新社会人报》的诽谤。面对《新社会人报》的订户可能比《人民国家报》多的情况,恩格斯提醒党的领导人:“原因在于每个宗派都必然有一种狂信心理,而由于这种狂信心理,它获得的一时的成功要比没有任何宗派怪癖而只代表真正运动的政党所能获得的大得多,然而狂信心理是不能持久的”。
对办报过程中出现的不当之处,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在他们的通信中加以讨论,然后直截了当地提出批评。例如看到《人民国家报》刊载改良主义讲坛社会主义者的文章,恩格斯“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讥讽道:“讲坛社会主义者放一个小小的赞许的屁,《人民国家报》……也欣然记载下来”。1874年12月,该报刊登署名kz的文章《银行法草案》和大段摘引议员尤·基尔希曼议会发言的短评《文化斗争和议会制度》。马克思是经济学家,对政治问题也很精通,该报发表的文章显然水平很低,他就此批评道:“关于银行的文章非常糟糕。也不应该把基尔希曼的无稽之谈登到《人民国家报》上。”恩格斯对报纸编辑追求各种新奇理论而不求甚解的言论记忆犹新,在回顾那段历史时对倍倍尔说;“从每一种‘主义’里发现受到凶恶的资本主义世界制度压抑的救世学说,是件很愉快的事,这恰恰是人们利用和运用他没有研究过的东西的最妙的方法。已经升天的《人民国家报》在这方面闹的笑话真是太多了!”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下,尽管波折不断,《人民国家报》总体上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随着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的两派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该报1876年与《新社会人报》合并为1876年10月开始运作的新的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李卜克内西为主编,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人运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532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11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11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4—15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11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卷59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445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11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恩格斯名言篇3
虽然,从数量上看,1980年代的拉美文学译介仍旧远远不能和欧洲文学的汉译相比,但是却以整体的面貌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1980年代中国文学艺术水准的“寻根文学”以及“先锋文学”,在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历史等问题的思考上,在语言、叙事、时空、主题等方面的探索与开掘上,无不直接受到拉美文学的启发。
进入1990年代,随着文学在整个社会格局之中逐渐被边缘化,拉美文学回落到似乎属于它的“小语种”文学的一隅。根据《全国总书目》的统计,1990~1999年间总共出版了100种左右的拉美文学翻译作品,其中近2/3来自云南人民出版社自1987年开始出版的“拉美文学丛书”。但“拉美文学丛书”中的很多作品,没有像1980年代一样受到读者追捧,而是堆积在仓库之中蒙尘。曾经在1980年代拉美文学热中因另类而显得有些落寞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却成为1990年代的“文化英雄”之一,并被作为后现代文学大师备受推崇。
2010年以来,伴随着巴尔加斯?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及其北京上海之行,乃至终于获得作者授权的《百年孤独》全新译本的出版,拉美文学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今年5月15日,拉美文学巨擎、墨西哥小说家卡洛斯?富恩特斯辞世,再度将我们的视线引向那个既远且近的大陆和时代。
过早被遗忘的富恩特斯
其实,半个世纪以来拉美文学汉译的核心基本围绕的是同一代(1960年代)的作家。除了稍早一些的博尔赫斯与胡安?鲁尔福,其余诸如聂鲁达、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等人,均为拉美1960年代文学的领军人物,后两者正是所谓“文学爆炸”四大天王中的最富盛名的两位,另外两位就是卡洛斯?富恩特斯与胡利奥?科塔萨尔。
1979年林一安发表在《外国文学动态》的文章就已经提及富恩特斯的名字。近30年来,我国已经翻译出版了富恩特斯的5部小说以及《墨西哥的5个太阳》、《我相信》这两部随笔集,但他在中国大陆的知名度显然还是不能与两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同龄人相提并论。尽管富恩特斯早在1990年代就已拿齐西班牙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奖,但一直等到年过80,富恩特斯也没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他逝世之后,很多人都为此惋惜乃至鸣不平。
的确,作为拉美1960年代最早出道、最早获得国际声誉与影响力的作家,富恩特斯好像过早被遗忘了。这位具有1/8德国血统、出生于外交官家庭的小说家,同大多数苦出身的拉美作家不同,从小就过着优越的生活,曾经随父亲在世界很多城市(蒙得维的亚、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华盛顿等)生活过,这使得他一度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直到有一天,在华盛顿读英文学校的他因为墨西哥政府宣布石油国有化导致被美国同学排斥时,他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墨西哥人。这一国族认同一旦确认,便至死不渝。他的小说似乎只有一个主人公,就是墨西哥。所以当墨西哥历史学家恩里克?克劳泽在奥克塔维奥?帕斯主编的杂志上发表质疑富恩特斯墨西哥身份的文章时,富恩特斯便与帕斯彻底决裂,至死没有和解。
富恩特斯的国际化背景与他一成不变的“墨西哥主题”使他的文学创作具有了博尔赫斯式的意义。同样受英语教育长大的博尔赫斯对于阿根廷文学而言,乍一看是欧洲风格,细一品还是本土调调。博尔赫斯就是以这种似是而非、潜移默化的方式将阿根廷文学带入现代化进程。富恩特斯也一样。所以,尽管分道扬镳,但作为同胞帕斯也高度评价前者对于墨西哥民族文学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作品中,并存着不同的声音,每一种声音,每一种方言,都同样是他的语言:在这一混合体中如何区分哪个是墨西哥的,哪个是外国的?墨西哥文学正是由这些声音撞击或融合而成……”
1958年,富恩特斯发表《最明净的地区》,一些学者甚至将此作为“文学爆炸”的开端。对于“文学爆炸”而言,富恩特斯是当之无愧的领路人、核心和“催化因素”(何赛?多诺索语)。这一点可以从两个层面得到体现。从文学生产与传播层面来看,他是第一个通过自己在全球的文学人来控制自己作品的翻译与出版、第一个被美国评论家视为一流小说家、第一个与欧美大作家建立牢固私人友谊的拉美作家。当他看到多诺索的《加冕礼》之后,给后者写信说:“没有更多的人知道这本小说,而且没有翻译成其他文字,我觉得这很荒谬,请你把书寄给我在纽约的文学人。”几个月之后,他告诉多诺索:“祝贺你,兄弟,艾尔弗雷德?诺夫—美国最大的出版社,接受你的书。”在富恩特斯之后,马尔克斯、略萨、科塔萨尔、多诺索等拉美小说家才开始有意识地加入国际文学出版市场,比如寻找文学人,参选各式各样的国际文学奖,选择外语译本的出版社,同文学人讨价还价,开始频繁的国际旅行(演说、出席首发式)……这就难怪卡彭铁尔将“文学爆炸”定义为“特定时期内欧洲和美洲一些出版机构对一小部分作家的一窝蜂式翻译介绍”。而他们的国际声誉传回拉美,又引发拉美本土出版社的跟风,变成拉美本土的一种文学现象。如果没有富恩特斯在拉美与欧美文化圈之间的穿针引线、带动引领,拉美文学“融入主流”(借用了1967年出版的对拉美10位当红作家的一本访谈录的名字)的步伐恐怕不会如此迅捷。当然,也仅仅是“融入”而不是“成为”主流自身。尽管萨特、格雷厄姆?格林、卡尔维诺等欧洲著名作家都曾经盛赞拉美当代小说,但是对西方主流文学来说,拉美当代小说不过是文学t型台走秀的明星,仅是昙花一现式的瞬间辉煌,因此才称之为“爆炸”。而在这场“焰火表演”中,获益最大的既非拉美文学,也非拉美小说家,而是跨国出版集团及文学人。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戏言,“所有的出版商都有钱,所有的作家都没钱”。
随革命融合与分裂的拉美作家群
此外,就文学生产与语境层面而言,一个重要的忽略是,拉美文学能够在1960年代崛起,亦是其历史与现实发生的重大变革所致。一如多诺索所说,“如果‘文学爆炸’在某一点上有着近乎完全的统一性的话,那就是对古巴革命事业的信念”。因此,多诺索在《“文学爆炸”亲历记》中将1962年在智利康塞普西翁大学召开的拉丁美洲知识分子代表大会视作“文学爆炸”的开端。而那次大会恰恰是由聂鲁达和富恩特斯主导的,他们将大会完全变成一个文学家的政治集会。在古巴革命最初阶段,拉美知识分子对它的热情是普遍的,尽管他们并非左派统一战线,但他们几乎一致地拥护古巴的事业,并且第一次感觉到整个拉美大陆休戚与共,唇亡齿寒。自此次大会之后,拉美文学界逐渐打破各个国家的边疆界限,成为一个高度团结的整体。按照多诺索的描述,在1960年代之前“西班牙语美洲每一个国家就形成一个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奥林匹斯”,根本没有什么拉丁美洲小说的概念。“各个国家的小说仅仅局限在它的国境之内,它享有多大名气,能持续多长时间,在大部分情况下仅仅是属于地方性的事情。”是古巴革命,把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甚至政治理想各异的知识分子统一起来。因此,不论是就哪个层面而论,富恩特斯都是60年代拉美小说崛起的核心人物。
但是这种泛拉丁美洲的实践和联盟持续了不到10年就全面解体。1971年古巴诗人帕迪亚(heberto padilla)入狱事件给拉美知识界、文学界带来致命的打击。它似一声惊雷,把在那么多年间收容了具有多种政治色彩的拉丁美洲知识分子的广泛团结打破了,把他们从政治上、文学上、感情上分裂开来。巴尔加斯?略萨、多诺索转而批判卡斯特罗政权;而古巴作家因方特从担任革命政府驻比利时的外交官、无条件拥护革命转为批判革命,最后走向完全否定革命;加西亚?马尔克斯不仅没有在拉美知识分子针对此次事件的抗议信上签名谴责卡斯特罗,反而一直保持着同卡斯特罗密切的私人友谊;科塔萨尔则从对革命的消极的同情变为积极支持革命,即使在帕迪亚事件发生之后他仍然支持古巴。从1971年开始,拉美“文学爆炸”辉煌近10年的火焰逐渐熄灭。1973年智利阿莫内达宫的枪声最终宣告了拉美左派的政治实践告一段落。此后近10年中,历史似乎轮回,不同程度的亲美政权再度统治拉美众多国家,整个大陆再次被当局分隔为一个个孤立的王国,因此作为一个整体的“拉美文学”亦不复存在。
在1960年代作家群中,富恩特斯的立场是最为复杂的。他从古巴革命的支持者转为卡斯特罗的批评者,但又没有像巴尔加斯?略萨那样彻底转向右翼,成为新自由主义的拥趸。他支持尼加拉瓜的桑地诺阵线,声援墨西哥的萨帕塔运动,但反对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一个充满并信奉二元对立的世界,非左非右的富恩特斯很难成为“意见领袖”,因此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巴尔加斯?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他,也不完全是偶然。
从写作角度而言,巴尔加斯?略萨在移居欧美之后文学上也转向中产阶级美学,如果说早年的身体写作带有强烈的批判性,如今却只剩下性。而富恩特斯直到晚年还试图完成他的墨西哥式的“人间喜剧”—“时间的年龄”,这个充满雄心的写作计划包括21部作品,14部已经完成,共分为创始时间如《我们的土地》,浪漫主义时间如《战役》,革命时间如《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最明净的地区》,现在时间如《狄安娜,孤独的女猎手》,还有乌托邦如《克里斯托瓦尔?诺纳托》。富恩特斯以一己之力为墨西哥书写了完整的编年史。但悲剧的是,在这种富恩特斯自己筚路蓝缕的“拉美新历史小说”鼎盛时期,出现了《百年孤独》,他只有慨叹“既生瑜何生亮”;在“拉美新历史小说”已然过气的时候,他既没有选择搁笔,也没有选择转向,仍然执著于此。因此,尽管他在古稀之年推出大部头的《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试图将欧洲与美洲、殖民与被殖民、现代与前现代的历史连接起来,这部“不合时宜”之作却未能获得广泛的关注与赞誉。fuentes,在西班牙语中是“泉”的意思,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一生恰恰应了那句诗,“泉眼无声惜细流”。
恩格斯名言篇4
随着德国和奥地利两国曾经辉煌一时的军事工业在经济上被彻底压制,其他国家的军火商则以自己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德奥两国留下的空白市场。本文介绍的是作为中立国的瑞士在一战后崛起而在二战后消亡的3家著名军工企业——这3家公司均位于瑞士的索洛图恩州。
索洛图恩军火公司
即使是中立国瑞士,在面对军火出口的巨大诱惑面前也满怀激情。1923年3月,在瑞士联邦的索洛图恩州成立了以地名命名的军火企业。但其实,这家军火公司的建立与德国的武器公司密不可分。
索洛图恩军火公司的3位创始人与德国多纳赫金属公司有着紧密的关系——乔治·斯泰德是多纳赫金属公司的经理,亚瑟·尔茨和朱勒·布赫勒是多纳赫金属公司的董事会成员,甚至于索洛图恩军火公司的董事赫尔曼·布雷赫特曾是多纳赫金属公司的前董事会主席。
一战后,处于危机中的德国多纳赫金属公司成为索洛图恩军火公司惟一半成品工件的供应商。多亏这些订单帮助多纳赫金属公司度过了难关。而西格公司也同样也加入了索洛图恩军火公司的供需链条。索洛图恩军火公司的军火生意进行得很顺利,公司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瑞士军队向索洛图恩军火订购1000万发gp90/23 7.5mm步枪弹之后,订单如雪花一般从南美、土耳其和巴尔干半岛飞来。
1920年代后期,愈加激烈的竞争使索洛图恩军火公司感到了压力,许多奥地利公司如斯太尔、宝乐、希滕贝格等努力打破索洛图恩军火公司的垄断局面。从1926年开始,索洛图恩军火公司的最大股份持有者多纳赫金属公司决定卖出它持有的全部股份,截至1928年索洛图恩军火公司的全部股份被平均卖给以下3位买主,他们分别是:希滕贝格军火公司、荷兰多德雷赫特军火公司(希滕贝格军火公司的子公司)、比利时国家军火公司(也就是fn公司)。
后来,fn公司把自己的那一份股份转手给了希滕贝格军火公司,从而使索洛图恩军火公司完全落入这两家公司手中,其原有的弹药总厂被裁减,机器设备被重新分配给多德雷赫特军火公司和希滕贝格军火公司。索洛图恩军火公司至此走完了它的历程。
索洛图恩武器公司
一战后,很多德国公司都设法投靠到中立国,从而能够建立新的分公司并找到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正如同上述德国多纳赫金属公司与索洛图恩军火公司的密切联系一样,莱茵金属公司则设法把23000吨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秘密装船运出国内,从而避免被协约国解体的危险。公司谎称这些大型货箱是许多年前就被存放在鹿特丹和代夫特的仓库里,这样它们就能够被顺利地运往瑞士。这些机械设备被运到了索洛图恩州的另一家公司——索洛图恩武器公司。
索洛图恩武器公司的经理汉斯·克里波斯来自于德国柏林,技术主任马克西米利·瑞奇来自于奥地利维也纳,总会计师威廉·翁开尔曾在莱茵金属公司任职,而工厂管理也由德国工程师负责。1930年10月,两位曾任莱茵金属公司的总经理也在索洛图恩武器公司的董事会中找到了他们的位置。因此可以说,索洛图恩武器公司是莱茵金属公司的一个分支。
索洛图恩武器公司在瑞士本土成功诞生,其以傲人的销售业绩闻名于国际军火市场,对于莱茵金属公司而言,这是一个无价之宝——该公司事实上就是一家德国军火公司。由于该公司与德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被英国列入“法办”黑名单,由此,它被隔断于利润丰厚的欧洲市场之外。
1945年2月,同盟国和瑞士联邦之间举行战后未来贸易的谈判,决定冻结所有德国在瑞士的财产,这意味着索洛图恩武器公司必须完全停止运作。1945年5月19日,索洛图恩机床公司挂牌成立,其全部股权都掌握在瑞士人手里。但鉴于该公司的前科和成立背景,1946年,这家公司还是被划分到了德国公司的名单中。
根据华盛顿协定,瑞士要负责处理清算当地的德国财产,而对索洛图恩武器公司的清算一直拖延到1949年。
1950年9月,苏尔寿兄弟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商谈,最终以210万瑞士法郎的价格买下了索洛图恩机床公司的大部分财产和发明专利。1961年10月,这段传奇历史的大幕终于缓缓落下。“索洛图恩车床公司”和“索洛图恩武器公司”被正式注销,成为了真正的历史名词。
斯太尔-索洛图恩军火公司
一战后,德国军事工业受到《凡尔赛条约》限制,而奥地利的军工业也在《圣日耳曼条约》中受到了清算。著名的ag兵器公司(1925年后成为斯太尔公司)在此时遭受着巨大的挫败并背负了巨额债务,后来,该公司被分为车辆制造和枪械制造两部分,而后者被出售给了索洛图恩军火公司。由这个途径,斯太尔公司最终清偿了它的所有债务。与此同时,斯太尔公司还把它位于舍讷贝克的兵工厂和萨德勒·贝洛特的股份都卖给了希滕贝格军火公司。
1930年9月14日,在瑞士索洛图恩市,斯太尔—索洛图恩军火公司正式成立,总部设在苏黎世,总经理是汉斯·埃尔策。
斯太尔-索洛图恩军火公司的武器编号均如“s1-100”的形式,开头的“s”代表索洛图恩,“1”代表武器的类别。也有一些型号由于未知的原因,而被冠以“t”前缀。第一批生产的产品是s1-100冲锋枪、s2-100机枪和s5-100 20mm口径防空机枪。其中,s1-100冲锋枪采用了路易斯·斯坦格的专利技术,他后来成为mg32通用机枪和fg42伞兵步枪之父。路易斯·斯坦格(1888~1971)在1907~1945年间曾在瑟默达军火公司工作,期间他由一名设计工程师最终成为武器测试车间的领导。斯太尔-索洛图恩军火公司出品的s1-100冲锋枪,总体上基于路易斯·斯坦格的一款名为“mp20”的设计,该枪最终成为奥地利军队装备的mp34冲锋枪,同时因为奥地利军队和德国军队的紧密联系,该冲锋枪也很快被德军所采用。
s2-100轻机枪则是一个成功的商业运作,该枪后来发展成mg30通用机枪和mg31通用机枪。尽管有相关的武器禁运规定,但在1930年奥地利和匈牙利还是订购了3000挺mg30和1250挺mg31。
斯太尔-索洛图恩公司生产的第一批s5-100机枪中的250挺带有枪架的产品也很快被销售一空。
继第一批产品后,斯太尔-索洛图恩军火公司开始后续产品的生产。在这些产品中,美国军队于1936年进口了一些s2-200机枪用于测试,中国曾购买350挺,该枪后来发展成为非常成功的mg15/mg17机枪。而英国在发展0.303英寸口径机枪时,则考察了该公司带有三脚架的s7-300轻机枪,其后,s7-300又演进成为德国的制式武器,这就是著名的mg34和mg42轻机枪。
恩格斯名言篇5
都说弗格森心狠手辣翻脸无情,实际上他更多是出于俱乐部大局考虑,和他闹翻的弟子大多能理解他的决定,很少有人会说爵爷的坏话。弗格森继承了恩师斯坦的优良传统,对待弟子大度豪爽,点拨指导毫无保留,这也是弗门多良帅的主因。下一个出师弟子会是谁?爵爷本人看好加里・内维尔和索尔斯克亚。
基恩情同父子,一度反目
弗格森与达格利什之间矛盾重重,其最深一层纠葛还是来自于基恩的转会,在爱尔兰人当年已同达格利什达成口头协议后,弗格森虎口夺食抢来曼联十年领袖,375万英镑也创造了当时曼联转会费支出新高。在1996年坎通纳离开之后,基恩正式成为曼联新一代领袖。
弗格森很坚定地将基恩评为他带过球员中最好的一个,“我认为我对一名球员的评价不可能比他再高了,这个人甚至超出我的预想。在阿尔卑球场(1999年冠军联赛半决赛客场对尤文图斯),他吃到黄牌,确定无缘决赛,但他看上去更加努力,一心将球队送进决赛。这是我在球场上看到过的最无私的奋斗。”
基恩诸般贡献中最值得永世铭记的却是无形的,即被报章誉为“曼联之道”的风格。若无此种风格,曼联很难维持其在球迷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赢球固然重要,但赢得漂亮大气,更殊为难得。弗格森手下的红魔总是带着血性,在功利时代也一直高擎进攻大旗,将攻势足球的美妙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会为三分不择手段,但也绝不软弱,将对手收拾得心悦诚服。基恩则完美地体现了这一风格:踢球,欢迎;打架,奉陪!
弗格森脾气好似风暴,大内维尔往往一遇“吹风机”也胆战心惊,但也不是没人敢顶风而上,这说的自然是基恩。舒梅切尔很佩服爱尔兰硬汉:“他可以和老板吵个不停。老板脾气如此暴躁,如有人敢挑衅,他会发疯一般,把你叫进办公室臭骂一通,当着全队的面把你钉上十字架。不过我认为他喜欢这种气氛。一个像他这样的好教练希望手下的球员表现出脾气,他会说,‘这才是我想要派上场的家伙。’”
爵爷对基恩的喜爱更甚坎通纳,不过爱尔兰人也没少给他惹麻烦。2000年欧洲杯决赛前,基恩忍不住在意大利身上下注5000英镑,第二天就被弗格森叫去训斥一通,还打电话关照基恩太太特蕾莎“好好盯着你那口子”。当然更多时候爵爷还是护犊为上,比如在基恩故意踢伤哈兰德被足总禁赛五场后,弗格森就表示基恩是英足总的“牺牲品”。而后在基恩与奎因球场怒目相视之际,也是爵爷“杀入”场内将一触即发的冲突劝阻。
一身傲骨宁折不弯,基恩以铁腰挺起了1993年~2005年曼联12年的辉煌,他不仅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也以高标准要求队友。2005年10月,曼联客场以1∶4溃败米堡,因伤缺席的基恩在接受曼联官方电视台采访时,炮轰比赛中失常的六名队友,认为这些人就像球场上的废人。爱尔兰人的率性直言惊得记者目瞪口呆,点名臭骂的访谈录像立即被送给弗格森和俱乐部ceo吉尔审看,两人当即下令将录像带“枪毙”。
基恩实话实说引来轩然大波,此前爵爷从没干涉过基恩的大嘴评论,甚至有许多自己不方便说的话还要通过爱徒的嘴来一吐为快,但这一次的影响过于恶劣。格莱泽强势入主后,曼联全体成了打工仔,正人人自危之际,基恩这是明摆着“破坏队内安定团结”,这次敢炮轰队友,下次就敢炮轰爵爷。老板要成绩,队长要犯上,两相权衡下弗格森眼一闭心一横“弃车保帅”。于是,担任曼联队长八年的基恩,被爵爷“含泪”送出老特拉福德。
与基恩反目对弗格森打击很大,但十多年师徒情谊毕竟非同小可,特别是基恩当上桑德兰主教练后,彻底体恤到了爵爷的难处,“我才干这行两个月,已经老了十岁,所以他能干这么久真是了不起,他是大家的楷模。”随后亲赴老特拉福德致歉,与弗格森重归于好。
在更衣室大骂球员转身便能在球队大巴上甩扑克的弗格森又岂是介怀之人,基恩后来透露:“老板谅解了我,我知道俱乐部中有些人不喜欢我的所作所为,在我离开这件事上他们给了老板很大压力。爵爷还说了,如果我想要球员,随时给他电话,一定借我几个。”弗格森则开玩笑:“我原以为罗伊早厌烦了我的忠告呢。告别对我和罗伊都不容易,但我非常享受担任他主帅的12年。他是俱乐部最伟大的队长,他是曼联的心脏,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他的求胜意志让我为与他合作过而深感骄傲。”
休斯他发明了“吹风机”
马克・休斯,曼联队1988年~1995年的主力前锋,弗格森心目中十佳曼联球员排名第七的大将,但爵爷当年清洗起来一样连眼都不眨。不过每谈及休斯,弗格森总会给出极高赞赏:“他总能让对方后卫头痛,球总是进得漂亮之极。”
作为威尔士昔日“四大天王”之一,休斯曾先后效力于巴萨、拜仁、曼联、切尔西、埃弗顿等队,不过最美好的光景还是奉献给了曼联。在其事业最低谷时,是弗格森将他从巴萨炼狱搭救回国,150万英镑在当时绝对算高价,但爵爷认为他值。千里马就怕难遇伯乐,阿特金森与维纳布尔斯后休斯终遇明主。
1989年和1991年,休斯两次被英格兰职业球员协会评为年度最佳,“火花”绰号不胫而走。直到今天,坎通纳都认为休斯是他的最佳搭档,而弗格森调教鲁尼和史密斯等人时,也总不忘提及休斯当年如何如何。
休斯很早就体现出执教天赋,按加里・内维尔的说法:“与罗布森、休斯这样的球员一起踢球,你肯定知道他们会成为教练。”休斯曾把世界排名第105位的威尔士队提升到了第50位,并差一点打进2004年欧洲杯。辞去威尔士队帅位后,休斯从索内斯手里接过布莱克本,带领当时处于混乱中的球队保级成功,随后两个赛季步入稳定发展,成绩始终稳定在中上游。能将一个小城市球队带到如此业绩,休斯的执教能力受到了业界好评。
休斯对弗格森没有太多怨言,即便当年一过而立就被他赶出曼联,即便愤怒的球迷为他投书报社大骂弗格森“残害忠良”。他说:“效力曼联没有不对球会充满感情的,即便觉得应该离开,你还是很难作出决定。通常这个决定会由弗格森代替你来作,所以你不用自己去面对这个问题。”
2004年6月,休斯在白金汉宫受英国女王册封为勋爵obe(帝国荣誉勋章),威尔士人特别感谢了弗格森的栽培:“没有他,就没有我今天的授勋。”
值得一提的是,“吹风机”这个对弗格森的比喻就是休斯发明的,正是他将爵爷在更衣室里对着球员劈头盖脸唾沫横飞的痛骂透露给了媒体,之后这个词一炮而红,成为大不列颠大辞典的候选词条。而现在,基恩已有将师承发扬光大的趋势,爱尔兰人在更衣室的咆哮被安上了个新名词――“烘干机”。
布鲁斯最虔诚的弟子
弗格森欣赏硬汉型领袖,在这点上布鲁斯极对其胃口。1987年底,爵爷以80万英镑代价挖来布鲁斯,后者啼血以示忠诚:哪怕是从东南岸的诺维奇爬到老特拉福德,也一定要去!
之后十几年,布鲁斯一直是曼联后防中坚,与后来加盟的帕利斯特组成钢铁防线,两人配合默契互补性好,成为红魔王朝的基石。布鲁斯还有极强的得分能力,角球争顶和操刀点球都是拿手绝活,1990/1991赛季攻入19球,并在两年后曼联2∶1击败谢周三那场决定冠军归属的比赛中独中两元率队登基。在罗布森退役后,布鲁斯光荣地戴上了队长袖标。弗格森对布鲁斯的评价是:“场下很乖,场上很凶,如果没有他在阵中,我会觉得90分钟心神不宁。”
布鲁斯与爵爷惺惺相惜,“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他总是为踢出最漂亮的比赛而努力。我十分尊敬他的为人。他对每个人都非常好,从主席到倒茶水的侍者,他都一视同仁。”
挂靴后,布鲁斯在三年间先后辗转于哈德斯菲尔德,维冈和水晶宫,直到2001年才正式入主伯明翰,却也难去除这家老牌球队的“升降机”特性,球队频繁往来于英超英冠之间。
在伯明翰,布鲁斯所有带队方针几乎都是拷贝弗格森那一套,就连助手布莱克也是弗格森昔日弟子,曾经的队友巴特落魄,第一个伸出援手的也是布鲁斯。不过媒体质疑他对爵爷“过于崇敬”,深谙弗格森用兵之道的他竟在与恩师对垒中处于绝对劣势,头四次反戈曼联一分未得。2005/2006赛季末段,伯明翰陷入降级区,关键时刻遭遇曼联,无奈弗格森需要三分确保联赛亚军。曼联获胜后,《太阳报》代爵爷打出了“抱歉,布鲁斯”的标题。弗格森十分矛盾:“布鲁斯是好教练,可球队境况与他的能力大相径庭。”
媒体一度看好布鲁斯能取代弗格森执掌曼联,因为“两人同样慧眼识人、铁腕治队”。在处理球员上的冷血,两人也是极其相似,西塞因集训迟到一个半小时并胡乱找借口,立刻被布鲁斯扔上转会名单,还禁止他随队训练。法国人开始还拼死抵抗,“冷战”过后发现胳膊拧不过大腿,低声下气道歉才躲过一劫。
其他弗氏弟子
布赖恩・罗布森 现执教谢菲尔德联队
1994年夺取联赛和足总杯双冠王后,“奇迹队长”罗布森离开曼联,前往米德尔斯堡担任球员兼教练。虽然米堡在他任下七年三次打进杯赛决赛,但终因球队状态摇摆不定,加上“助手”维纳布尔斯喧宾夺主,最终罗布森选择了放弃。2004年,罗布森以西布罗姆维奇主帅身份重遇曼联,弗格森在主场仅取一分,最终西布罗姆维奇神奇保级。
罗布森曾开玩笑:“我想学爵爷的‘吹风机’,但踢凳子时却把自己弄伤了,看来还是扔茶杯更安全。”上赛季头八轮率队只赢三阵,在西布罗姆维奇下课,赛季后接手英超降级队谢菲尔德联。
斯特拉坎 现执教凯尔特人
斯特拉坎曾先后在三支球队为弗格森踢球,但他们的关系却并不融洽。在阿伯丁,由于斯特拉坎偷偷与科隆队联系转会,令爵爷非常愤怒;两人后来在曼联再会,斯特拉坎又偷跑去利兹联,并帮助后者从曼联手中夺去1991/1992赛季联赛冠军。
在斯特拉坎出版的自传中,他还将弗格森称作“专门恐吓人的恶霸”。弗格森也在书中贬损了当时刚执教考文垂的斯特拉坎,后者还击:“我需要他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对我,而不是像对待孩子。他对我的侮辱让我失去了工作动力。”斯特拉坎执教南安普敦后曾打入了足总杯决赛并进军欧洲赛场。上赛季他率凯尔特人队击败曼联,可算是狠狠出了口恶气。
麦克拉伦 现执教英格兰队
目前地位最高的爵爷门生,1999年和2001年,麦克拉伦曾担任弗格森的助理教练,此后五年中他转任米德尔斯堡主帅,在2006年世界杯后入主英格兰队,成为仅次于首相的“英国第二号公众人物”。
麦克利什 执掌苏格兰队
弗格森执教阿伯丁时代的后防中坚,1994年转入教练行业,先后执教莫泽维尔、希伯尼安和苏超冠军流浪者,今年入主苏格兰队。
保罗・因斯 现执教英乙米尔顿当斯
球员时代的辉煌并没有给他当教练带来什么帮助。2006年,因斯开始带队,在迈克莱斯菲尔德成绩糟糕,今夏他拿起了英乙当斯队的教鞭。
亨宁・博格 现执教挪威奥斯陆
- 上一篇:
- 下一篇:
恩格斯名言范文
2022-11-04 阅读:0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