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征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7 11:48:58

科学征文

科学征文篇1

论文摘要:科学基金的功利性与科学义化的非功利性特征、科学基金的管理性和科学文化的自主性特征、科学基金的制度性 和科学文化的自然性特征是对立的。同时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也保持合理的张力 ,统一于科学基金文化内涵之中,促使科学基金文化呈现公开透明、程序公正、自由创新、导向明确的特征。

科学基金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状态,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正如陈佳洱院士所说:“文化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贯穿和影响于科学基金工作的各个环节 ,而科学基金文化的内涵又是丰富的,需要我们总结传承。”我们探究科学基金文化的 内涵,就十分有必要认识并处理好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科学基金文化与科学基金 、科学基金文化与科学文化 、科学基金文化与基金文化等的关系。无疑,处理好作为核心内容之一的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关系问题 ,不仅是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基金文化 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也能够加强我们对科学基金文化特征的认识和理解,推进科学基金的战略管理 ,推动我国科学的快速发展。

1 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的特征性对立

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 、发展 、壮大而逐渐形成的科学文化,在人类文化 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对于其他文化形态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作为资助科学发展的科学基金 ,也逐步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审批和管理制度,为科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的资金保障。同时这套科学基金制度对科学的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都起到直接的作用 ,更可能对科学文化产生间接 而深远的影 响。当然,科学文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科学基金 (制 )的政策导向和宏观制度。总体来看,科学文化与科学基金(制)在许多特征上 是一种既对立 又统一 的关 系。这种对立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

1.1 科学基金的功利性特征和科学文化的非功利性特征

实施科学基金制是我国为应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同时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科学基金制作为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制度 ,要努力提高资助效 益和管理效能。这种功利性(中性词)主要表现为 :第一 ,从科学基金的产生与 目的来看 ,20世纪 80年代是我 国走向全面改革的年代 。为推动我国科技加速发展 ,89位科学家致函党中央、国务院,建议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此议得到党中央 、国务院批准。1982年中国科学 院自然科学基金正式启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指 出:“对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工作 ,逐 步试行科 学基金 制。“设立国家 自然科学 基金会 和其他科学 技术基金会”。1986年 2月 1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通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诞生 ,科学基金制在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因此,科学基金是服务 于国家推动科学发展的需要 ,服务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改革要求。科学基金制不仅是现代科学发展 的重要模式之一,更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 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二,从科学基金 的效用看 ,实施科学基金 制就是要把平等竞争和激励创新的机制引入基础研究,克服行政拨款方式的某些弊端 ,实现知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断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例如,2008年基金委的总体工作思路中就规定要探索绩效管理 和评估为重点来提高资助效益,并 以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提高管理效能。同时基金委的主要任务也是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资金支持基础研究 ,如何把 国家的有限的资金花在 刀刃上,保证资金利用的效率最大化。为此而开展的工作包括在新兴学科领域研究和国家重要科技计划实施发挥先导 和源头作用其次提升一些具有我国自身优势学科领域的整体水平 ;第三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 中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做出贡献 。所 以,科学基金 的产生与 目的乃至包括任务和 主要工作 ,核心 目标都是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 限度的作用,以达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科学效益的最大化。毫无疑问,这些举措不可避免地负载着功利性 的色彩。但是如果过重地关注这种效用性,而忽视科学本身 的发展规律和科学文化的建设,就有可能违背科学发展的规律 ,影响科学发展的进程 ,这时我们应该重视科学文化的非功利性的一面。

科学文化是 以科学为载体,蕴涵着科学的禀赋和禀性 ,体现 了科学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是科学的文化标格和标志 。其中,科学精 神是科学文化的核 心价值。一般来 说 ,科学精 神表现为 “为知识而知识”或“为科 学而科 学”的理想追求 ,但这也是我国目前最为匮乏的东西 ,也是制 约着我 国科学发展 的深层原因。而这种科学精神或理想追求 只与人的兴趣、爱好有关,与科学发展 的功利性 、功用性 目标相去甚远。当然探究 自然 、追求真理也并不纯粹是爱好兴趣使然,与那种功利效用 目标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科学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也会造福人类,促进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是 ,正是这种科学精神才是推动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 ,也是实现科 学发展的根本 动力 。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在《发明:激动人心 的创新之路》中指出:“如果我们想发现或培养真正的科学家,最好从孩童时代起 ,就让他们有机会感受什么叫真正的风险。那些对自然抱有深刻好奇心且不愿意其他因素打扰的人 ,必须在他被 ‘获取更好的报酬 ’只这种世俗的价值观俘虏之前,早早地树立献身科学 、不谋私利的志向” 。因而 ,科学 文化中“为科学 而科 学”的这种非功利性的科学精神必须处于主导地位 ,才能支配并推动科学的良性发展。

1.2 科学基金的管理性和科学文化的 自主性特征

科学基金制从诞生之初 ,就是作为一项管理制度,对科学基金进行绩效管理 ,提高科学基金资助效益。其管理性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 :在宏观管理方面,在借鉴国际科学基金绩效评估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科学合理的科学基金绩效评估 指标体 系,并进一步明确发展和完善科学基金制的着力点 ,逐步形成了科学基金立项评审与绩效评估并重的资助管理格局,积极推进科学基金卓越 管理 战略。在具体管理操作层面 ,按 照《科技进步法》提 出的新要求 ,结合《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的贯彻实施,加强顶层设计 ,统筹规划实施 ,构建 和完善包括组织规章、程序规章、保障规章、监督规章在 内的规章体系,做到全面规范、系统有序、科学分类 、有机整合、衔接协调便于遵循。制订和完善 了评审专家聘请、信誉管理复审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和程序。对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的内容 ,认 真梳理和修订现行规章制度 。按照优化资助格局 、明确项 目定位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各类项 目的管理办法 。我们可 以看 出,这些管理制度既包括宏观方面 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政策也包括微观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操作规章和管理办法等等 ,目的都是加强和完善科学基金规章建设为科学家营造自由创新的制度环境 ,促进科学的快速发展。但是,这些管理体制政策 、规章(包括变动的规范、规定 或者法规等等 )却存在着许 多问题 和缺陷。由于不是非常健全、完善 (仅仅 20多年的发展历史,许多 内容还需要继续完善),比如有些管理政策 、规定 的滞后 ;另一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在具体操作方面也会出现种种 问题,比如 由于管理者对某一方 向的科学发展预见不够 ,可能在执行政策上就不提供资金而过度限制其发展,而在其他方面却 给予过多的资助。所以,由于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执行管理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 ,那么这种管理就是一种过度或过少的限制,就会从根本上压制或抵制科学的 自由探究和发展。

科学文 化则具 有 自由性 和 自主性 特 征 。科学文化的 自由性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的 自由、研究目的的自由、研究人员的自由等等 。这种 自由也代表着对科学人的尊重 ,对科学研究对象的尊重 ,同时这种 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受 国家地域 、管理政策、民族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限制。由于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结果较少受 到文化与境的影 响,科学强 固的内在逻辑引导科学 自主发展 ,科 学文化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比如,牛顿时代的许多文化风俗 已经过时了、消失了,可是牛顿力学依然如故,基于其上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完全丧失生命力 ,即便是颇遭诟病的机械论 和还 原论模 式也 没 有穷 尽 其积 极 意义 。把握好科 学文化 的这 种 自主性 、自由性 特征 ,还需要认识并处理好几种关系,比如在基础研究方面,正确处理自由选题与发挥导 向作 用之间的关系;认识 自由探索对 自主创新的极端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科学家 自由探索 的精神;认识科学积累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坚持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而这都需要逐步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环境 ,形成尊重科学 ,更尊重科学精神的科学文化。

1.3 科学基金的制度性和科学文化的自然性特征

科学基金制本质是依靠同行评议来分配研究资源的一种制度,涉及对相关主体的规范和约束,当然更多地涉及到对“人”的研究。同时这一制度更侧重于对人的管理 ,对社会或人的规律的探究 ,进而明确科学基金运作过程中个体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例如,2007年 2月 14日,国务院第 169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就重点规范了两类单位、五种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确立了科学基金管理的基本制度和程序。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建设主要涉及协调科学基金管理过程 中人与人的关系 ,使科学基金的运作更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但是在这一协调过程中,许多管理者可能会做出相当多 的主观性判断,或带有许多非理性的感情偏向,这时候就要求管理者应该树立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以创新研究培养人才 ,发挥科学家 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人 民;保护科学家“细听蝉翼寂,遥感雁 来声”的科学敏感 ,引导科学家 自由探索与创新 。同时培养管 理者的服务意识 ,与科学工作者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 ,并重视和珍惜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而相 比较而言,科学研究则更多地以探究 自然作为其使命 ,以“自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追求客观规律的理性精神也就成为科学文化的内涵之一。科学文化正是以经验实证为根基,以纯粹理性 为先导 ,理性和实证成为科学文化 的鲜明标识。同时科学生活也是理性生活的一种形式 ,是按正确的理 由而生活的生活方式。它也要求感觉经验、仔细的观察和谨慎的证实 ,通过经验地 了解 自然 。它要求理智的探求 ,用理性解释经验 ,把持续引入感觉资料 ;要求严格的逻辑 、有控制的想象 、理智的洞察 、明确的分析和广泛的综合 ,以及精神对新奇事物的感觉。我们看到,科学基金 的功利性与科学文化的非功利性特征 ,可以说是两者在 目的上的对立 ;科学基金的管理性与科学文化的自主性特征,是两者在管理方法上的对立 ;科学基金的制度性和科学文化的自然性特征 ,是两者在研究对象上的对立。而这种种对立性关系,更加大了理解科学基金文化含义的难度,这也要求在把握科学基金文化的过程 中,一定要明确哪一种特征处于主导地位。同时这些特征不仅有对立性的一面 ,更有统一性的一方面。

2 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保持必要的张力

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在这三个方面特征对立的同时 ,他们又统一于科学基金文化的 内涵之中。而科学基金文化要么是更多的彰显科学基金制 的特性,要么是更多的体现为科学文化的特征,至于说哪一种特征更为突出和强势 ,则需要认清在这多种对立关系中,是科学基金 的特征强势一些,还是科学文化的特征强势一些 。一般来说,相对较理想的状态则是科学基金制与科学文化的多种对立关系能够达到一种相对平衡,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这种张力也就使科学文化能够引导科学基金的管理,科学基金也能够更好地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

其实,就科学文化 自身的发展而言,也是在多元张力 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 。比如李克特指出,在科学文化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尽管彼此不同,但是它们是相容的、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因为 ,二者都是知识的习得和确证的途径 ;能为那些在价值和文化的其他方面有差异的人们提供理解和达成~致的基础,逻辑合理性的“工具”和观察经验的“工具”是类似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彼此相似,都具有强烈的激进主义涵义 ,即必须遵循某些 固定 的原则。再比如,海森伯也指出,源于西方文化的科学文化把理性基础的知识与实用活动联系起来 ,使提出原理性问题的方式和我们的行动密切联系。这是文化的全部力量之所在 ,由此产生 出我们 的一切进步。正是在这多元张力 中保持平衡,才促使科学文化获得长足地发展,使科学文化逐步地成为一种强势文化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科学基金文化必须在借鉴科学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并协调好这多种对立的关系,促使他们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处于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以此促进 自身文化的良性发展。

3 科学基金文化的特征表现

在认识科学基金与科学文化的特征性对立 以及保持必要张力关系的基础上,科学基金文化也凸显出公开透 明、程序公正、自由创新、导向明确等特征其中,公开透明、程序公正是任何制度或机制所共有的特性要求;自由创新是进行科 学研究 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导向明确则是科 学基金本应承担的任务。这些特征不仅 体现 了科 学基金 的设置目标,更是符合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

公开透明、程序公正,不仅是任何管理制度的共有特征要求 ,更是科学基金管理的本质要求。在制度建设方面,科学基金不但制定 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 、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 ,而 且也提出“尊重科学、发扬 民主 、提倡竞争 、促进合作 、激励创新 、引领未来 ”的工作 方针。这些 评审原则 和工作方针,都要求在管理和服务中强化公开 、透明的理念 ,维护科学基金 的公 正性 ,维护着被科 学家誉 为“公信力最高的平 台”的科学基金 ,并要求管理者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科学基金的荣誉。在具体操作层面 ,就公开透明而言 ,在按学部学科设立评审组的同时 ,还设立了监督委员会 、受理异议 ,行使监督。确立了“公开公平 、平等竞争、科学 民主 、激励创新”的基金运行机制 ,还建立了回避、保密 、监督 、审计等一套管理制度 。在程序公正方面 ,实行“面 向全 国、自由申请”,并制定项 目评审标准和管理 办法 以及组织对 申请项 目的评议和评审 的原则 ;明确规定 了面上项 目必须通过科学部初审、同行专家评议 、学科评审组评审、委员会批准确定资助项目的遴选程序。

自由创新 ,是科学研究的必然要求,也科学基金文化的核心价值 。例如 ,一位科学家 曾指 出,科学基金应该是播种机 ,她播撒的是源头创新的种子,培育的是 自主创新的希望 。而科 学基金 文化 的建设 ,就应当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激励 自主创新作为根本出发点 ,从观念引导、精神培育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创造条件,弘扬敢为天下先 的精神 ,保护创新火花 ,扶植创新种苗 ,最大限度地激发科学家的创造潜能。比如 ,为适应充分尊重和支持优秀人才 的创新 自主权 ,培育和造就优秀创新 团队,科 学基金 委适 时推 出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 金和创新研究 群体基金 资助项目。另外 ,塑造宽容和谐 的竞争氛围也有利 于鼓励创新 。不仅要对原始学术思想宽容、对不 同学术 流派和不同学术观点宽容 ,而且更要对基础研究中的失败宽容。正如丁肇 中先生指 出,基础研究需要充分 的自由空间以及社会给予的宽容态度。这样在自由宽松 的环境中才能有新的发现 、新的发明。

导向明确 ,是科学基金承担科学发展和管理战略的任务 目标。如在平衡学科发展、重点支持,引领重点科学发展方 向等方面,科学基 金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指南》就 明确 规定了学科资助范围、鼓励研 究领域和定 向课题 。同时按照国家科技发展总体部署,统筹 考虑 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发展需求 ,统筹安排学科均衡协调发 展与优先领域重点跨越 ,统筹加强项 目支持、人才培养和科研环境建设 ,统筹争取财政投入和吸引社会 资源投入 ,统筹利用 国内和国外基础研究资源 ,使资助布局与基础研究发展需求相协调 ,资助计划与国家科技计划相协调,资助管理模式与基础研究发展规律相协调,推动我 国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比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保证自然科学各资助领域均衡 、协调 、可持续地发展 ,并强调基础研究的发展动力是“双力驱动”,既包括科学系统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需求 ,也有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 ,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 ,近几年加大了对遗传 、育种 、病虫害防治等农业基础研究领域的支持;基金委的管理科学部积极 开展从健康角度探索农村医疗体制等问题研究 ;地球科学部、生命科学部等几乎所有 的学部都直接或 间接 地关注 区域发展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 ,在逐步形成“导向明确、公开透明、程序公正、自主创新”为特色的科学基金文化过程中,“导向明确、公开透 明、程序公 正”的科 学基金管理制度与“自主创新”的科学文化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 ,才能推进科学基金文化建设,保障科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1] 陈佳洱.感悟科学基金文化 [j].中国科学基金2005.(6):365—366,

[2] http://www.edu.cn/special_topic一1287/20080313/~ 13284727.shtm1.20o8—09—10.

[3] 李醒民.论科学文化及其特性 [j].科学文化评论2007,(4):73,79—80,82—83.

[4] 诺伯特·维纳.发明 :激动人心的创新之路 [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8-39.

[5] 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一科学文化讲座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7-38.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我与科学基金 [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56.

科学征文篇2

论文摘要:彝族文化学是一门构建自己理论知识体系的学科,是研究彝族及其文化的人文社会 科学 ,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复合性等学科特征。

彝族文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渊源可追溯到彝族毕摩经,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及民族文化学的多方面的展开和深入,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目前,彝族文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整体的学科建设,以推进彝族文化学学科的整体进程。相形之下,彝族文化学的微观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影响尤大,而彝族文化学宏观方面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研究则稍显不足。彝族文化学的学科理论建设关系到整个学科的走向和进程,关系到彝族文化学的学科特色和学科地位。钟敬文先生在论述民俗学学科建设时,曾指出:“民俗学的所谓‘学’的含义,主要就是这种理性的认识”这对彝族文化学的学科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彝族文化学的理论体系构建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应该是彝族文化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本文就这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什么是彝族文化学

谈到彝族文化学,就涉及到了彝族文化学学科的定义问题。那什么是彝族文化学呢?彝族文化学的定义包含了研究对象和范围两个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彝族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呢?彝族文化学作为狭义的民族学学科,民族学的学科范围界定,对彝族文化学不无启示。一般来说,民族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在早期占主要地位,把民族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民族。在1950年代以来学术 发展 延续性的影响下,人们将民族学定义为“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它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一般说来,民族学是研究民族的科学。如说得更具体点,民族学是研究 现代 各民族发展 规律 的社会科学。”“民族学是一门研究处在古今一切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所有人们共同体的 历史 科学。”[4]第二种观点在进入1990年代以后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认为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民族、族群及其文化的认识。“民族学并不是一门专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也不是专门研究民族共同体的科学。” “民族学是世界各民族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与文化的一门科学,是一门考察各民族文化,从事于记录和比较的学问。”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文化,而不仅仅是民族,民族不过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因此,民族学研究的对象实际上是文化而非民族。”[7]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说,彝族文化学的研究顾名思义即研究彝族及其文化的学科。如何界定彝族和彝族文化?宏观上来说,二者同为一体,就如物质与精神在一个人身上得到了统一。先有民族实体———彝族,再产生精神状态———彝族文化。正因为有这个民族实体的存在、发展,才有了相应的彝族文化。这里有个产生的时间逻辑关系。但二者从辩证的关系来看,则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彝族的形成,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的产生,尤其是属于文化范畴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又是形成民族的重要标志和内在动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现在把彝族文化学定义为:彝族文化学是一门研究彝族及其彝族文化,以揭示彝族的本质和彝族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人文社会科学。

这个定义可以理解为三个概念层次:一是彝族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彝族及其文化;二是研究目的或最终指向———提示彝族的本质和彝族社会发展规律;三是学科类别性质———人文社会科学。第一个概念层次已在前边作了阐述。第二个概念层次与第三个概念层次有着内在联系,研究的目的决定了研究学科的性质。彝族文化学从科学分类上,既属于人文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指那些主要以人类社会的组织与结构、体制与关系、功能与效率、秩序与规范的研究对象,并为人类社会之有序、高效运作提供知识、理论与管理手段的科学。”“人文科学,则是指那些主要以人的精神世界、价值体系与心灵情感为研究对象,并为人类理解把握存在意义、生命本质、生活目的等终极性问题提供价值理性、知识、思想、理论的科学。”[8]二者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只是研究的角度、层次、领域不同而已。人文科学着重于人的本质属性,如 自然 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社会科学则侧重于社会文化的系统,如社会经济系统、社会 政治 系统、社会文化系统,突出表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上。彝族文化学属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

二、彝族文化学的学科特征

彝族文化学的学科特征主要包括学科的科学性、民族性、复合性等三个方面。

1、科学性

彝族文化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属于科学的范畴,因而具有科学性的特征。这个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彝族文化学研究是一个对彝族及其文化的认识过程,彝族及其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一个简单到复杂,局部到整体的过程,这个认识过程是与彝族及其文化的发展是相对应的。一方面,彝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在改造自己本身,在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思维逻辑也得到了发展,这是彝族作为民族主体对自己及其文化的认识过程。另一方面,彝族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其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烙上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彝族各种文化事象上表现出来自己的民族意识、性格、风格,如毕摩经、彝族服饰、民居、歌舞、民间文学等等。因其文化的独特个性,具有自身的研究价值,从而引起国外研究主体的关注、参与、深入研究、认识。这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外在表现到内在本质的客观认识过程,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两个方面的认识过程决定了彝族及其文化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决定着彝族文化学的学科价值。

其二,彝族文化学是一门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学科。前述彝族文化学之“学”,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一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一门学科是否真正成熟,在社会实践中是否有作用,其理论体系是否健全、完善,有发展演化性是根本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的科学性主要包含两个发展过程,一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发展过程;二是从理性认识在客观现实中检验丰富、完善的理论发展过程。相对说来当前的彝族文化学研究较多地集中在某些彝族及其文化事象的层面上,热衷于对这些文化事象的搜集、罗列、阐述,虽然一些濒危的文化事象,如毕摩经的抢救、搜集,传统文化生态传承保护是必要的,但庸无讳言,彝族文化学的这种微观研究过热,宏观研究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势必影响彝族文化学的整体进程。这种过份注重微观,单一的彝族文化事象的研究,使彝族文化学的独立品性面临边缘化的危机。虽然现今彝族文化研究表面很热闹,但不少彝族文化事象是被当作其他门类学科输送、提供材料的资讯库。一门学科的第一阶段是明确研究对象,然后进行研究对象、材料的搜集、整理、抢救、保护工作。第二阶段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整体文化的深层内涵,探索内在逻辑关系,并进行自身的理论构建,在多学科的交汇与融合中凸显自身的学科特色,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使之成为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立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彝族文化学要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成熟的学科,其学科的理论性构建仍任重道远,但这是不可忽视的。

其三,彝族文化学的学科建设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社会活动。科学性表现在客观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它从客观实际出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这个认识利用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创造性是重要的内在因素。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真理也是有相对性的一面,理论来自实践。理论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活动,其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尤显重要。同样,彝族文化学的学科建设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彝族文化学的发展不能离开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实际。彝族文化学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适应、促进彝族及其文化的全面发展、进步,其理论方法的创新是关键。如何创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来的过程是认识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去的过程则是理论检查、丰富、发展的过程。彝族文化学现在面临着两个历史性机遇,一是国内现代化和国际全球化的生存大背景;二是新兴学科层出不穷,学术环境、氛围大为改善的学术背景。如何在这两个历史性机遇中,以创新的姿态面对彝族文化学新形势,更新学术理念,调整学术方式,构建有自己特色的彝族文化学理论体系,自觉地建立彝族人文传统的文化品格与时代特征的国际彝族文化学,成为彝族文化学研究主体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彝族文化学作为研究彝族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具有较为明显的民族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的研究对象

从内容上看,彝族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文化渗透着其自身存在的民族中,而构成民族及其文化的诸要素和它们的各子要素及其历史演化过程本身就属于彝族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诸如彝族的语言、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历史、文学、伦理道德等。

(2)学科的理论构成

彝族文化学的学科理论源于对彝族及其文化的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本身的民族性决定了其理论构成的过程,不能离开这个特定的民族性,使研究主体的价值取向渗透着民族性。例如要把彝族毕摩经中的《吾查买查》翻译成不同民族语言的研究文本,其过程由于不同民族语言本身的差异性,作品的原生态性会出现脱落、异化的情况。这是研究对象决定的客观差异性。没有深入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先入为主的以主体自居,视研究对象为“原始”、“化石”、“愚昧”的支配之物,然后以先验理论来分解、包装、组合、炮制,这样的学术理论构成必然是空间失败的。只有承认民族性的前提下,改变以往“主———客”关系,虚怀以待,还原客体同样的主体身份,变成“主———主”关系,相互倾听、交流、对话,达到文化的沟通、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深入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这样的理论构成才是有生命力的。有些研究者通过学习研究对象的民族语言,以平等、虚心的姿态切入研究领域,他们的研究成果、理论构成也最经得起 历史 的考验。这个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这个民族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向研究者渗透;另一方面,这种渗透又通过其研究文本或理论构成表现出来,又因为研究者自身拥有的民族文化精神与研究对象的民族文化精神产生碰撞、融合的良性运动,其理论构成更具有文化 参考 价值。

(3)学科的表达形式

彝族文化学具有的民族特征还表现在其表述的文体形式上。彝族文化学的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吸纳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吸纳的过程也是民主化的过程,原本属于异民族、异文化的理论、方法,要吸纳、融合到本民族的学科理论中,必须要考虑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审美标准、历史状况,尤其是表述文体,这样才能使外来理论有机地融入本民族的文化体系中。实现理论的民族化、本土化,成为具有彝族文化学特色学科理论。彝族文化学也只有在这种不断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实现 科学 理论的本土化、民族化,从而得到 发展 、宏大。 

3、复合性

彝族文化学的复合性是历史发展情况和学科发展要求决定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受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地理环境的制约影响,形成了研究对象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复合性特点。此外由于彝族文化学本身的发展 规律 要求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研究主体的参与,所以又形成了研究主体的复合性特点。 

(1)研究对象的复合性

彝族及其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尤其是彝族文化是多种文化因素、文化层面互化和整合的结果。彝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其经历到的地域有北方草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接触交往过的民族有早期的华夏族,后期的汉族,还有古羌及其分支民族,如藏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独龙族、拉祜族等;碰撞、融合过的文化圈有草原文化圈、华夏文化圈、中原文化圈、雪域文化圈、山地农耕文化圈、建国前保留着母系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等多层次社会形态。这种由历史性形成的多元文化融合到彝族文化中,使其具有了复合性的特点。从彝族的毕教来看,有着 自然 崇拜、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因素,也存有藏传佛教的因子,也融合了汉族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道教的“五行说”、“三界六道”说等等外来文化因素。彝族民居、土司衙门也融合了彝、汉、白族等建筑 艺术 的文化因子。 

(2)研究主体的复合性

彝族文化学最早兴起于国内,逐步向国际型学科发展。彝族文化学的产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学者、专家共同合力的结果。如早期的杜达尔·特拉格来、安邮德、拉波特、儒贝尔、托雷尔、奥尔良、沙尔雅、享利·科尔迪埃、侏禄维亚等;中期的杨成志、丁文江、高华年、马学良、马长寿、余学良、傅懋勣、林耀华、方国瑜、罗国义、刘尧汉、施学生、果吉宁哈、冯元慰等;后期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一批彝族及汉族中青年学者。这些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研究主体群一方面给彝族文化学注入了新鲜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他们的学术理念、理论方法使彝族文化学的研究别开生面,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极大参考价值,同时推动彝族文化学与国内外学术发展方向、发展潮流进一步融合、接轨,彝族文化学进一步实现了学科国际化的目标,把彝族文化学纳入国内、国际的学科建设平台上,使彝族文化学的发展空间趋于广大。 

科学征文篇3

关键词: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形成特征

科学发展观,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理论,是指导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这一发展理论的形成具有历史继承性、现实发展性、时代创新性等特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特征,是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认识的基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一、历史继承性

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十分重视发展问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发展思想和理论。科学发展观汲取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的发展资源,继承了党的发展思想。

(一):以统筹兼顾为主要特征的“赶超”发展观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的角度指出了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了“赶超”发展观。指出:“我国是个大国,但不是富国,也不是强国。再有五六十年,我们应该赶过美国,这是一种责任。”在“赶超”发展思想指导下,1958年5月,党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在强调“赶超”发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发展中的统筹兼顾,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统筹发展思路。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他系统阐述了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关系。此外,还制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等一系列统筹兼顾的发展方针。在统筹兼顾的“赶超”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建立起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把一个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建设成了一个初步繁荣的新中国。

(二)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观。首先,邓小平把“生产力”、“经济建设”作为发展的核心内容,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与此同时,邓小平把全面、协调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贯要求。他指出:“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但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注意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在邓小平发展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三):以创新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观

20世纪后期,站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始终把发展与执政党建设、发展与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紧密结合。一方面,他强调要加快发展,我们才能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他又把发展目标从经济社会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领域,提出发展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此外,还继承和发展了矛盾动力和邓小平改革动力的思想,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力倡导全党和全社会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推动国家的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向前发展,把创新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增添了新的动力源。

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2003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这一发展观,继承了我党的发展理论,吸收了、邓小平、的统筹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科学的发展理论的代代相传、一脉相承。

二、现实发展性

理论的发展扎根于实践之中。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改革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明显。科学发展观适应变化的实际,依据发展的新阶段特征,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发展理论。

(一)深化了发展本质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具有三层涵义:第一,强调发展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而不是“物”,明确了发展与“人”的关系;第二,强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明确了“人”是指最广大人民,而不是少数人;第三,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如果说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内容,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其发展观都包含有“以人为本”的思想成分,科学发展观则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本质,用新的语言进一步概括和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本质的认识,确认了人是发展的最高目的。

(二)强化了发展要义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发展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强化了发展的重要意义。(三)系统化了发展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它强调的是处理好“中心”与“全面”的关系,解决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发展进步的问题。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它强调的是处理好“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解决发展的均衡和协调的问题。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它强调的是处理好“当前”与“未来”的关系,解决长期的不间断的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针对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而提出的解决办法途径,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党在新世纪对发展内涵的深化和对发展要求的系统化。

(四)具体化了发展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人和自然的发展。具体来说,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就是要不断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使世界上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中国土地上实现最佳的结合,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纠正和克服以牺牲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而求得发展的片面倾向,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营造优美、洁净、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时代创新性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时代,科学判断国际局势、准确把握历史方位,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治国理政、内政外交等方面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创新了党的发展理论。

(一)创新了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党的根本执政理念,这一执政理念的提出,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这一执政理念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辩证统一”上。第一,在认识上,发展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是指现实的人,客体是指自然和社会环境。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第二,在实践上,总结历史经验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汲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实践经验,同时,它又着力解决我国当前和今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第三,在过程上,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我国要在今后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集中力量,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代价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又要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把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辩证统一起来。

(二)创新了发展关系

时代,主要的发展关系是正确处理两类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十大关系”;邓小平时代,主要的发展关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时代,主要的发展关系是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中的“十二大”关系;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的发展关系,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政绩观、正确的人才观、唯物的群众观之间的重大关系。发展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丰富,是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三)创新了发展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发展体系。科学发展观是以发展为主题的理论创新体系。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形成了包括指导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发展内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发展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手段(统筹兼顾)、发展方式(加快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更大决心深化改革开放等)、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谐中国、和谐周边、和谐世界)等层次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以发展观为主线的实践创新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树立、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构建起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体系中,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其他方面是这个理论体系中的子系统,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文集[m].人民出版社,1999.

科学征文篇4

推进科学监管 一马当先 保障用药安全 责重如山

20xx 年,我脱下了军装成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名普通的药品稽查人员。我很庆幸,因为我选择了这个光荣的职业,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很自豪,因为我们的努力换来了**广大市民的用药安全,有效的维护了我市的药品市场秩序;我很骄傲,因为我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这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朝气,团结而附有战斗力的集体。

药品稽查科担负着全市打假治劣的重任,是我局面向群众的窗口,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形象。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和实践科学稽查理念,用科学稽查理念统领药品稽查工作。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科学稽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的稽查理念,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实现药品安全有效;其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其根本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运用科学的新思维、新方法、新体系,合理优化配置各种管理资源,以最低的稽查成本和最高的工作效率,对药品实施有效监管、科学监管。

这些年来,我们在科长xx的带领下,积极探索有效科学的稽查理念,把这个大家都认为容易得罪人,出问题的稽查岗位变成一个文明执法的开拓者,建局以来,我们办理案件几百起,没有一起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案件。去年我们被评为市级青年文明号和省局稽查先进单位,这是对我们的稽查工作成绩充分的肯定和认可,我们一定会不负众望,继续高举打假治劣的大旗,继续探索创新稽查手段,紧跟药品监管的发展趋势。

现在有不少的行政执法者错误的认为,作为监管者,要有效的行使自己的职权,就必须在行政相对人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执法过程中高高在上,甚至态度粗暴。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在全省首先提出了和谐稽查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原先也受到了很多质疑,有的同志认为稽查工作本来就是打假治劣的,说白了,就是对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怎么能做到和谐呢?这些年来,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稽查工作也能做到和谐。在稽查过程中,我们不仅是一名行政执法者,也充当了法律宣传员和违规行为督察员的角色,加强与行政相对人的沟通,对一般药品销售违规行为及时给于纠正,帮助行政相对人规范经营行为。对未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的轻微违法行为,坚持教育为先,对经营假劣药品的行为坚决给于打击。案件处理后,坚持做到回访制度,一看对违法行为纠正情况;二看对违反行为认识的态度;三看对办理案件的人员有无意见;四看对稽查有无合理建议。关系理顺了,行政相对人对我们的态度也转变了,药品市场的秩序也规范了。

违法的行为在变化,手段也在提高,如果我们还停留在闻闻味道,看看包装就能识别真假的稽查观念上,怎能有效保障市民的用药安全呢?为提高稽查技能,适应药品监管形势,我们做到:一、加强学习。坚持每月学习制度,学习法律法规,进行案件讨论交流。到兄弟市局取经,和稽查人员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二、加强巡查。每天确保一组稽查人员在市场巡查,药品稽查是动态的,只有在巡查中才能发现案源;

三、信息稽查。我们在全国首先建立市局药品稽查平台,和下面县市局稽查信息共享,第一时间通报案源,交流稽查心得,方便快捷,节约成本;

四、快速筛查。自从前年配备药品快速检测车以来,科里轮流跟随快检测车,学习快速检验的方法,掌握简单实用的快检手段;

五、案件协查。将可疑品种的外包装和相关信息发往当地药监部门,请求协助调查。几年来,我们共发出案件协查函上百起,通过这一方法查获假药和无证医疗器械30余起;

六、拓宽监督渠道。发放购药警示牌,公布举报电话,充分发挥市场监督员的作用。

科学征文篇5

弘扬科学,反对迷信

科学与迷信,本来是相距十分遥远的两极,但是如果缺乏科学精神,就很容易坠入迷信。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深入认清迷信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的政治本质及严重危害,对于顺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有自己的科学,有自己对于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因而也有自己传统的科学精神。然而中国人用“科学”这个概念指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迄今大约只有百年的历史。

西方科学的传入,始于明朝末年利玛窦来华。鸦片战争中一系列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如林则徐、魏源等人深刻认识到先进学问的重要性。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学问,作为中国学问的补充。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人们又对中学与西学的搭配失去了信心。严复提出我们不仅要学习西学的指示,而且要学习西学的求知方法和态度,这就是科学精神。

此后,孙中山明确地把科学和孔孟之学对立起来,在多次演讲中赞扬科学。在孙中山的推动下,科学极大的提高了它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

对科学的呼唤到“五四”反帝爱国运动达到了高潮,人们当时更加痛切的感到,没有科学和民主精神,中国就永远无法摆脱受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正是依赖这种精神,当时先进的人物都竟相寻找真正能够救国的道路,才使中国获得了新生。从严复开始,到五四结束,他们呼唤的科学精神,给中国人的求知态度和方式开了一个新纪元。

提倡科学精神,还有一个重要的对立面,就是所谓的封建迷信。

“迷信”这个概念不是近代才有的,迷信的本意就是相信不该信的东西。人们把宗教从一般迷信中区分出来,就把信土地,信龙王,信风水,信算命,信各种鬼神,信祖先保佑等叫做封建迷信。

破除这种迷信的工作,不是中国共产党才开始的。早在封建时代,儒者官吏们就不断地清除国家规定之外的祭祀。在辛亥革命之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由于废除了上帝崇拜和祭天礼仪,儒教的其它设施也随之被废除,因为新的共和国在法律上是不信神的。

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动员群众参加革命还是进行建设,都必须破除封建迷信。而中国共产党对封建迷信的破除,也更加彻底,更加广泛和深入。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说,保护正常的,而不把佛寺、道观统统列为迷信。从总体说来,破除封建迷信的工作极大地振奋了群众的精神,促进了革命和建设事业。可以说,没有破除封建迷信的行动,就没有中国的新生。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所有

如今,我们深刻认识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科学孕育了杂交水稻,使我们的泱泱大国人人温饱;是科学带领我们战胜sars,走出非典的阴影;是科学将龙的传人送上太空,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飞天梦。

中国的科技创新虽然不能说在全球领先,但其成就令人瞩目,然而,科技普及状况却令人担忧。世界公认的最能测验公民科学素质的是科学素养调查。我国每千人里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1/23和欧盟的1/15。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方面,就像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科技发展必须做到创新与普及并举。

科学征文篇6

科学利用药品检测车,促进监检工作双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有效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食品药品的关注和重视。而努力工作,查处一切假劣药品为群众用药安全保驾护航,正是我们药检人所奋力追求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使人民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在确实保障民众健康的情况下,才能谈更深层次的发展。然而,在占有人口比例85%的农村用药难、假劣药品多的问题还依然存在。我们的药品检测车就像是一个安全卫士,在基层药监工作中为群众用药安全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自20xx年3月份,我市药品检测车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就发挥了它特有的技术优势。近三年来,我市快检车已安全运行了200多天,检查了全市130个乡镇 ,初筛药品8000余批次,经初筛不合格药品800多批次, 经法定检验方法确认不合格 400多批次(其中假药90多批次,劣药300多批次)。筛查阳性率达到了50%。实践证明:药品检测车已经在基层药品监管中发挥了其重要作用。

药品检测车之所以能发挥出其强大的优势,关键在于局领导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即统筹兼顾,立足**市用药特点,积极探索出了一套 “领导统一指挥,稽查药检相互配合,市、县联动”的科学运行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检测车的技术优势,还把检测车打造成了具有药品监管、检测、宣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监管平台”。

科学的发展需要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创新正是发展的源动力。在工作中我们强调一个“新”,即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不断拓展检测范围。针对一些注射剂较易出现问题,而检测车所配设备又多以固体制剂为主,新增了澄明度仪、酸度计等液体制剂快速检测仪器,加大了注射剂等品种的筛查力度;针对中成药易吸潮不合格的特点,增添了千分之一天平,可对其装量差异进行快速检测。

我们充分运用药品检测车信息检索功能,使用无线上网手段,及时收集假劣药品信息、各省质量公告,通过查询药品的标准、包装、说明书、注册商标、商品条形码等综合信息,多方验证,辨别真伪,实现了信息化抽验。我们还利用我局网上稽查平台,通过《快检车运行日志》、《抽样信息交流》、《不合格检验报告办理》等栏目及时传递交流,达到了各县市局之间信息共享,极大地增强了基层抽样的靶向性。

药品检测车是协调稽查和药检工作的纽带。我们以检测车为平台,监检结合,使药品稽查向农村、向边远地区延伸,提升了监管的覆盖面,借助检测车快捷、流动性强的优势,对涉药单位实施突击检查,使检测车成了“暗访车”,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震慑了违法分子,使群众用药安全得到更有力保障。我们利用快检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的办法,把经快检检测出的可疑药品带回实验室检验,使药品检验更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增强了检验的实践性,提高了检验的阳性率。反过来又利用实验结果来指导抽验,极大地提高了抽验的命中率。

药品检测车不但是稽查和药检共同的执法车、检测车,它还是一辆宣传车。我们在利用下乡期间,向群众宣传药品法律法规,在车内新添了假劣药品展示台,现场向群众教授辨别假劣药的方法,提高其防假打假意识。并免费为群众做药品1分钟快速检测,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科学征文篇7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劳动保障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胡锦涛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等,这些都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近期,全国上下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对《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等重要文献的学习,深刻领会,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劳动保障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推进劳动保障与全区经济发展同步跨越作为目标,努力使劳动保障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突出工作重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构建和谐社会,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门,其工作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着全体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劳动保障工作的重点就是坚持促发展保障民生、办实事改善民生、强能力服务民生。只有把劳动保障工作置于经济社会的大局中去谋划,才能实现劳动保障工作与经济发展同步跨越;同时,只有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才能树立劳动保障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劳动保障工作地位。围绕工作重点,结合我区是农业大区、人口大区、煤电化基地,失地农民较多的区情,及劳动保障工作实际,我们将在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三个层面抓好“五个突破”、实施“四个转变”、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以促进就业为突破点,精心抓好再就业民心工程,实现“五个新突破”。开发就业岗位新突破:紧紧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的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扩大就业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就业岗位的增加,实现就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就业服务新突破: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专业化、信息化和社会化水平,建立完善全区职业介绍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公共职介与乡镇、社区职介联网。进一步完善信息、职业介绍、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有机衔接的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就业信息库”,在加大信息收集力度的同时,多形式多批次地举办企业用工洽谈会;就业培训新突破:紧紧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定向培训、定单培训和联合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能力。同时,结合全区经济发展深入开展创业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社区就业新突破: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巩固和深化前几年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成果,在全区开展“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创优”活动和“适龄人员零待业”社区活动,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使社区就业向更高的层次推进,向更广的范围展开;就业援助新突破: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发展和规范劳务派遣,强化管理和服务,帮助困难群体实施灵活就业。

二是增强社会保险的支撑能力为着力点,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四个转变”。社会保险向最需要保障的困难群体覆盖:针对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深化改革和用人形式多样化的趋势,把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困难企业人员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列为社会保险覆盖面的重点,优化服务模式,创新工作机制,使社会保险向最需要的群体倾斜;医疗保险从注重参保向注重提高待遇水平转变:现行的医疗保险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待遇水平偏低的问题,这也是广大参保对象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转变,除了从源头上加强医疗基金的有效监控外,还得在不突破政策底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的管理办法,完善和执行医疗保险支付政策和支付标准;失业保险从注重救济向注重控制和推进就业转变: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多措并举,控制失业源头。要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帮扶,努力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工伤保险从注重建立工作机制向注重扩大覆盖范围转变:工伤保险起步相对较晚,覆盖的范围还不是很广,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是以规范订立劳动合同为切入点,注重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突出抓好“三个重点”。劳动合同管理:继续加强《劳动合同法》和国务院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宣传工作,达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共享、“双赢”目标。加大推进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力度,实现区域全覆盖,在全区建立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认真贯彻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建立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以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查处恶意拖欠社会保险费、 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打击非法使用童工和追讨农民工工资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活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协调规范劳动关系;劳动争议仲裁和信访工作:健全和完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进一步推进劳动争议仲裁的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设。积极地做好信访工作,稳妥地处理和解决一些劳动保障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维护全区社会稳定。

二、创新工作方法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指出:建设创新国家,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劳动保障工作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动力,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加大力度解决劳动保障领域日益突出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新跨越。

一是深刻领会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确立“人本发展、协调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发展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劳动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民生、谋民利。

二是充分认识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各项工作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具体工作中紧密结合“五个突破”、“四个创新”和“三个重点”,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三是牢牢把握部门职能,以破解劳动保障工作难题为重点,不断探索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统筹城乡就业机制、培训机制、服务机制,着力推进全民创业,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进一步开阔工作思路,在全系统范围内大力开展以“加强劳动保障能力建设”、“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和“强化劳动保障领域党风廉政建设”等专题为主要内容的讨论调研活动。

三、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征文篇8

四上 冉志杰

有趣的科学实验

今天,我一放学就兴冲冲地跑回家,因为在科学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与家人做一个实验。我别提有多高

兴了,回到家,我丢下书包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写作业。今天的作业有点多,可我为了做实验,改掉了慢

吞吞的习惯,字在我的笔尖下行云流水般地出来了。一小时,作业大功告成了。这时,爸爸看见我作业

写完了,就走过来说:“儿子,作业写完了,有没有兴趣和爸爸一起做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正在想做

实验呢,听见爸爸的话,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说:“好,快,我们快开始吧。”只听爸爸说:“你相

信纸能托住水吗_”我一听,哈哈大笑起来说:“纸当然不能托不住了,纸一碰水就会破了。”爸爸笑

笑说:“呆会你就会相信了。”只见爸爸拿出一只玻璃杯、一张平整的纸还有水,然后往杯子里灌满了

水,将平整的纸慢慢地盖在瓶口上,并让纸紧紧地与瓶口粘合在一起,再拿起杯子,将杯子迅速地倒转

过来。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水竟然没有流出来,而是被纸稳稳地托住了。我看得目瞪口呆而

又不得不相信这是事实。“这真是像变魔术似的,我要亲自试试。”我说。爸爸说:“好啊!”于是我

照着爸爸的样子,往杯里倒了一些水,然后将纸慢慢地盖在瓶口上,并让纸紧紧地与瓶口粘合在一起,

再拿起杯子,将杯子迅速地倒转过来。这时,奇迹没有出现,水竟然“毫不客气”地流了出来。这是怎

么回事呢,我疑惑地望着爸爸。爸爸笑笑,拍拍我的脑袋说:“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要仔细观察,刚

才我明明就是往杯里灌了满满的一杯水,而你只灌了约半杯水,水当然会流出来了。”原来是这样啊,

都怪我太马虎了。于是,我又重新做了一遍实验,这次我更仔细了。果然,这次实验成功了,水并没有

流出来,而是被纸稳稳地托住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急忙问爸爸。爸爸说:“在瓶口放纸,由于

在杯中装满了水,已经没有了空气,所以不存在大气压。然而,把杯子倒过来的时候,纸的另一侧依然

受到大气的压力,所以水不会流出来。”听了爸爸的解释,我豁然开朗。心中想:这次科学实验不仅有

趣,还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科学征文篇9

指导老师:刘丽敏

记忆将你带回过去,但什么将你我送向未来呢?

童年,科学是邻家刘伯伯的那双大手,不怕凹凸不平的乱石冈,不怕杂草丛生的荆棘,硬是将荒山开垦成果园,他嫁接的龙眼,果实大大的,甜甜的,一大串一大串,多棒啊!

小学时,科学是校园西边的那根旗杆,每逢星期一,我们这升旗手把它升上去,每逢周末,又把它降下来,怎么来着,拉拉绳子就上去了?真奇!

现在呢,科学是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与“神五”“神六”,“神五”“神六”穿过层层云海,飞到了我们祖先可想而不可及的地方去了,还能与地球通电话呢!那还不神吗?

据爸爸说,他在我这样年纪时,是一名“动手小能人”,他很乐意为村民们修理电器。那时,村里很穷,收音机是唯一的奢侈品,全村人家只有两户有收音机,还经常出故障,他们都拿来给爸爸摆弄一番,又可收听了。后来,生产队就有了一台电视机,是黑白的那种。每到晚上,村里人就里三层外三层将电视机团团围住,好不热闹。有一次,大伙正看得入迷时,突然间屏幕上满是雪花,大家扫兴极了。于是爸爸自己动手制造了一种名曰:“电视清晰器”,每到这个时候,爸爸不知在哪里拨弄了一下,屏幕上人又活跃起来了,大伙又沸腾起来……

“逝者如斯夫”,儿时孤寡的见闻,父辈的陈年旧事,现在看来,似不值一谈。今日,科学一日千里的速度在迅猛发展。从农民种田到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各行各业无不利用科学技术的手段谋求生存和发展。手机、电脑被广为使用,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方便,克隆技术、纳米技术、基因图谱等高新尖端科技为人类开辟了生存发展的广阔前景。

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和作用。大到核战争、生化武器,小到短信诈骗。众所周知,二战时日本广岛遭原子弹毁灭性打击,日本侵华时使用的细菌武器,致使无数善良的中国人死于日寇灭绝人性的手段。今日,环境污染、网络犯罪等成为阻碍人类文明和发展的绊脚石。这就不禁令人深思,科学技术是否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麻烦甚至灾难?作为尚在接受教育的初中生,我不认为是这样,科学本身并非坏事,虽然有邪恶势力在利用科技手段在作祟,但那并非主流。有良知的人们,包括科学家,终究会举起科学的利剑,刺向黑暗,劈向邪恶。科学这把双刃剑,剑锋所指邪恶必会“闻锋丧胆”,那些利用科学技术亵渎科学,来危害人类,干扰社会进步的邪恶势力终究没有好下场。且看二战时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不是被押上了国际法庭的审判台么?那些利用网络犯罪的坏分子不是一个个原形毕露被绳之以法么?至于环境污染的问题,也一天天被人们所重视并不断得以改善。

科学征文篇10

20__年__电厂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台了贵州__中水发电有限公司《创建学习型企业规划》、《“三定” 培训-考核-待遇-使用一体化管理办法》,并成立了创争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厂动员大会,积极广泛宣传、组织发动,掀起了一场学习革命的高潮。现我就该项活动的开展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为什么要开展创争活动

“评价一个企业在本质上是否具有竞争力不是看这个企业取得多少成果,而是看它具有多强的学习力”。早在20__年,中央10部委就联合发文在全国开展创争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学习型企业。回顾我公司20__年成立之初,全新的环境、全新的知识、竞争上岗的动力鼓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技术业务,绝大多数同志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经常学习到半夜,学系统、学规程、看技术资料,真正做到废寝忘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岗位的稳定、生活的舒适,我们学习的动力逐渐衰退,许多同志得过且过,靠老本吃饭;却不知企业的生存与我们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只有企业发展员工才能得益。企业唯一的持久竞争优势就在于比竞争对手有更强的学习力。随着各电源点的建成,发电侧的节能调度、环保调度、以及今后的竞价上网已成为可能,发电侧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没有电量效益就是空谈,而效益的最大化,就是要在燃料价格、经营成本、机组负荷率、节能降耗上下功夫,要千方百计保证机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做到发的出、稳得住、调得动、能耗低,这就需要我们苦练内功、锤炼本领,以强大的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和执行力作支撑,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电力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奋勇向前就会被时代的潮流抛弃。

我们的职工平均年龄只有31岁,正处于干事业、求发展的大好时机,随着我厂二期扩建工程前期准备工作的启动,超临界机组又是我们全新的课题。因此,开展创争活动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工个人发展的需求。

二、怎样开展创争活动

创争活动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和企业的党建工作来开展,切忌“两张皮”;不能简单的认为学习型企业就是看书、考试,如果那样的话学校岂不都成为学习型企业了吗?重要的是要全面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使企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职工素质显著提高,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以学习推动工作,以工作促进学习,实现学习成果与工作成就的共享与互动。

我们要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把握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学习管理知识、法律知识,不断运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还要通过学习,提高我们的道德素养。我们采取适当加压、员工自觉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的良好氛围。为此,我们将学习绩效与职工个人的升迁、报酬、荣誉等激励机制相结合,量化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达不到规定学分的决不能升迁、提拔任用和参与评先选优。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技术竞赛,岗位练兵、合理化建议,请专家讲座,开展首席工程师、首席岗位能手评比,开展手拉手、一帮一技术帮扶等活动,使员工技术技能在活动中得到有效提升。我们出台的“三定”方案在政治学习、技能提升、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上所占分值的比例较大,其目的就是要使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文明程度、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水平在创争活动中得到不断提升,使企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