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案例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8 18:26:12
心理学案例篇1
一、让学生迷途知返
针对我校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迷恋网络这一现象,我阅读了书中《走出虚拟的世界》这一案例,才发现导致网络痴迷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我反省了自己过去对那些沉迷上网学生的简单粗暴的教训,意识到要对这些学生做到积极倾听他们的烦恼,真诚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并表示理解,运用理性情绪方法帮助他们认清头脑中的非理性信念,改变认知,使他们有一个积极的环境和氛围,从而走出迷离的自我,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二、让学生感受爱
针对学生中单亲家庭或父母闹矛盾的家庭较多的情况,我阅读了《我想有个温馨的家》这一案例,认识到学生厌学、逃学和撒谎等问题行为的真正原因是与父母的交往障碍造成的,他们失去了沟通的愿望,生活中缺少关爱、缺少关注。因此在辅导过程中,要对他们倾注爱心,唤起他们的自信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还要积极与其父母沟通,形成新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关注、被欣赏的愉悦,得到鼓舞,重新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之中。
三、让学生正确面对成败
心理学案例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理学;教学
1.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意义
第一,利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学课上积极表现自己。教师在心理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以后,学生的观点改变了,他们会投入案例分析当中,同时开展热烈的讨论,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心理学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从而喜欢上心理课,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还会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则必须要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为了毕业后能够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则必须要掌握这门知识。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由于存在以上这些因素,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喜欢心理课。第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所学原理应用于实践当中,这就是一种极好的复习方法。如在学习“思维”一章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案例:王老师教数学多年,认为学生只有多做习题才能掌握知识要点,因此安排了大量的习题让学生们练习,学校为了了解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出了很多变型试题给几个班的学生,但得到的结果是,王老师所教班的学生考试成绩还不如练习较少班的学生。依据本节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讨论指出为什么王老师的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差?学生在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时,进一步复习了“思维定势”。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自然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第三,在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对于师范生而言,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胜任教师的工作,而不是只学习心理学知识。利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问题的解决当中,这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知识原理,而且也掌握了实践应用。如学习“注意”一节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案例:为了上好一节课,余老师设计了很多直观教具,主要有实物、图片、模型等。在开始讲课后,余老师把带来的这些东西摆在桌子上或挂在黑板上,他认为这一节课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却事与愿违。学生分析这一案例,得出了在实际教学中无意注意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一结论。因此,学生意识到心理学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会加强学习。
2.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第一,可以充分研究教材当中的案例。可以利用多媒体选择实用性案例对教材当中的案例形成有力的补充,鼓励学生平时注意收集遇到的各种案例。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择那些人们普遍关心、具有代表性意义、难易适度的案例。第二,鼓励学生自己查找案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当中,利用调查和参观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掌握大量的真实案例。在应用案例时要考虑到所学内容,可以利用当前流行的电教措施引入,当然教师也可以直接讲解,也可以让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帮助引入,可以应用各种各样的引入措施。在引入案例以后,还需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明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及时间安排等。第三,可以利用小组展开讨论,小组每一名成员都可以担任领导者。在引入案例后,可以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们自行研究,也可以小组讨论。对于学生的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判断,让学生自己去进一步研究和创造,但注意及时调整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最后总结分析各个小组的结论。在进行讨论时,学生可以就他人的想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团队意识。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详细讲解案例中的主要问题,明确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教师不对本节课的学习作总结,则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再次思考。
作者:姜兆祥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阮松丽.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月刊),2011,(8):256.
心理学案例篇3
一、实践导向的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1加强理论学习与思考我们针对实地调查访谈获得的关于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反馈信息,如“理论与实际脱节,学后用处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思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与其他院校同行的相互交流、学习,确定将案例教学引入到我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研究,初步提出了实践导向的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想。2探索案例教学的操作程序教学程序指教学模式在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和步骤。案例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准备阶段,编写案例;二是实施阶段,呈现案例、分析讨论;三是结束阶段,总结评述。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结合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紧密、适用的教学案例较为缺乏的实际,我们把实践导向的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确定为三个阶段:案例开发、案例研讨、案例评价与训练。1案例开发阶段案例开发实际上是一个用一定的理论透镜审视实践的过程,要求师生公共参与,这可以帮助师生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参与案例开发的具体过程:1)教师向学生介绍案例选编的基本原则。一是实践性原则,案例要符合生活实际,不是主观臆造脱离实际的教学案例;二是针对性原则,案例应能用某一个心理学的知识点来说明或解释;三是启发性原则,案例要能够引人深思,启迪思路,有助于深化理解教学内容;四是典型性原则,案例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2)学生编写和开发案例。可以采用两种途径:一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文献查阅等方式寻找到相关的适当案例,并根据上述原则,对案例进行一定的修改和润饰使其符合要求。二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据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自行编撰案例,案例必须要能够反应某个心理学原理。3)进行案例分析。学生根据所学的心理学理论,对自己设计或编写的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和认真分析,撰写出相应的分析报告。2案例研讨阶段要求学生对老师所提供或呈现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以案例为中心展开讨论,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讨论可以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个阶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小组讨论也可安排在课外进行,然后由各小组长在班级进行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案例的性质和特点,充分利用演讲、辩论、情景模拟实验、社会调查和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推动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案例评价与训练阶段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评价。案例评价包括对案例分析报告的评价和案例研讨情况的评价。对案例分析报告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关键问题的把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对案例研讨情况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参与度的评估,包括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集体讨论的参与度,主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是否上传分析报告等;二是总结案例的讨论情况,包括评价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等,并从中指出案例中的重点、难点及理论依据。评价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评价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迁移训练。比如给出几个其他情景下的类似案例,让学生通过思考,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用来处理类似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总之,通过“案例开发—案例研讨—案例评价与训练”几个环节的实施,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导向的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
1建立案例资源库案例库是案例教学模式运行的基础,没有一定数量、一定容量和较高质量的案例库,案例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公共心理学案例库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自己收集、选编的案例;二是由学生开发的案例。在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教学内容,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或者基于本人的真实生活经历,设计和编写相关的心理学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然后老师对学生编写的案例进行筛选、提炼、分类。其中,优秀的案例可以正式纳入到课堂案例教学内容中,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案例库进行扩充和完善,实现案例库的动态更新。目前,公共心理学案例库中的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①有关心理过程方面的案例;②有关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案例;③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案例;④有关学生学习方面的案例;⑤有关教师心理、教师素质方面的案例;⑥偶发(突发)事件处理方面的案例;⑦班级人际交往方面的案例。共收集案例300多个,基本上解决了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案例资源不足的问题。2选择试验班级,进行案例教学实践根据理论研究学习建立起来的案例教学模型,在2011年上半年,我们在全校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班级中,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二个教学班作为试点班,按照“案例开发—案例研讨—案例评价与训练”的操作程序,进行了心理学案例教学的试验。在案例教学实践中,我们比较重视以下几个问题。1确立课程教学的新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现成知识传承与获得为目标,而案例教学模式主要以在知识的探究、迁移、运用基础上发展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践导向的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公共心理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2设计案例教学的新模式传统的案例教学一般是按照“教师呈现案例、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模式进行的,在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案例开发—案例研讨—案例评价与训练”的模式进行,将案例的开发纳入到案例教学模型之中,将案例开发作为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并且尝试着将学生的经验引入课堂,作为心理学课程中案例教学的重要“案例”素材。3创设案例教学的实施条件1)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前提,是调动教学双方积极性的强大驱动力。它既可以促使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教好;也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并对教师所任课程产生兴趣以至爱好,从而使得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最终实现教学目的。2)创设投入与关注的课堂气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积极关注教学中学生的一切。既要关注学生学习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表现并进行积极的评价、认可和激励,也要关注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质量,还要关注学生求知的需要,情感、性格和发展的需要等。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必须积极关注自身的学习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学业的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以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4改变课程学习的评价方式公共心理学课程学习的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形成性评价的内容,除了通常有的作业、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之外,增加了学生案例开发成果、案例研讨的参与态度与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在终结性评价中,改变过去的试卷结构和题型,加大了“案例分析”的比重(50%左右),考查的重点不再是学生对心理学概念、理论掌握的多少,而在于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发展提高。通过试验实践过程,我们发现在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心理学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强化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课程教学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作者:张春英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心理学案例篇4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引导,以学生的交流辩驳为形式,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的效果。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思维是从具体的经验或具体事物获得印象并对该印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而抽象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基础所作的假设与演绎,并对假设的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应围绕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教学对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并以此为基础,对假设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因此,案例教学法的适用应以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案例为分析基点。从教学对象来看,案例教学法并不适用所有层次的教学,只适用大学及其以后的学生群体。在讲授抽象理性知识的基础上,举例论证所传授理性知识的可接受性,这种教学方法仍然囿于传统教学方法,并不是我们所主张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应以具体实例为思维起点,并在思维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命题进行抽象思维。概言之,案例教学法的实现过程是从思维到抽象思维。按照教育心理学所分析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7~12岁为学龄初期,12~15岁为学龄中期,15~18岁为学龄晚期。上述三个年龄段分别对应着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般情况下,7岁以前为人的感觉运动阶段和思维准备阶段,7岁以后具有思维能力,12岁以后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意即初中以上的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是案例教学方法的唯一目标,心因动作目标才是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仅仅是实现心因动作目标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才可能自觉实现新感知的事物与行为模式的一体化。而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同一性理论,经历青春期(12~18岁)的青少年面临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初中、高中的学生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条件,自身也面临着实现社会自我认同的紧迫感。然而,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分工来看,中学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在大学以上的教育才面临着改造社会、维护现代社会同质性的使命。因而,在中学阶段虽然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但是缺乏社会需求。只有在大学及以上的学习阶段,才同时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和社会需求。从教学目标来看,案例教学法并不适用所有课程,只适用于具有实践驾驭培养目标的课程。毫无疑问,案例教学法属于方法论的范畴,而方法论是为社会主体需求服务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万能方法”。案例教学法也同样不可能适用任何课程。目前,案例教学法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几乎泛滥成灾,甚至小学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法。经过文献考察,我们发现,大多数都是“伪案例教学法”,仍然属于传统教学法的范畴。太多以讹传讹的学术探讨只能混淆视听,使案例教学法误入歧途。不管是从案例教学法的哲学本源还是从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发展来看,案例教学法都旨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是一种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教学方法。哪些课程能够使用案例教学法,既不是由教学主体决定,也不是由教学对象决定,而是由教学培养目标决定。学校按照教学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不同的课程所承载的培养目标不同。只有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分析社会实践素材的课程,才需要适用案例教学法,否则就是对案例教学法的背离。从教学案例来看,并不是所有案例都适用案例教学法,只有对研究命题具有组合性争议的案例才适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为目标,而抽象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基础所作的假设与演绎,并对假设的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因而,承载案例教学法培养目标的教学案例应当具有研究命题的多种假设及组合性争议。通过对具体案例相关理性认知争议的思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去伪存真,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实现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首先,所选的案例要具有典型的知识性。案例是传递知识的媒介,是向学生展示间接经验提高认识能力的载体。很多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选择案例时过于注重案例的趣味性,忽视了知识性,使案例教学沦落为“讲故事”,这种做法偏离了案例教学法的本源。其次,所选案例应具有广泛争议性。案例是知识的载体,而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理性知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内部联系,只有案例所反映的理性知识具有广泛的争议,才能激发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组合性的争议进行思辩,进而在大脑中形成强烈的主观映像,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再次,所选案例应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学习无意义材料的保鲜率呈急剧下降趋势,在学习1小时后,仅保持40%左右,学习一天后,仅保持1/3,学习6天后,仅保持1/4左右。有意义保持与遗忘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也表明,人们对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信息自发产生学习热情,并且容易记住相关信息,而对自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往往容易忘记。所选案例只有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记住相关的学习信息。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现代教育的教育目标
包括认知情感目标和心因动作目标,案例教学法通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实现上述目标,而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的培养又通过教育活动当事人的行为实现。因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应围绕教育活动当事人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展开。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编选并下发适当的教学案例,科学构建案例展示载体。学校教育过程的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主要通过案例进行,选择的案例要突出知识性、争议性,贴近学生生活。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分析案例,提炼案例所涉及的争议命题,比较分析相关争议焦点,并将相关教学材料提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避免学生上课时被动听案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案例争议观点的思想激辩活动。教师辛苦的课前准备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期望,这种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选取案例材料以后,要按照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科学构建案例的展示载体。虽然案例分析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并不表示案例教学法对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毫无作为。案例展示形式是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既可通过实物、影像,也可通过言语、行动提高学生的直观感知水平,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主持人和平等学习者的角色,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其主动性、积极性不是由改造客观世界的时间过程激发起来的,而是需要教师调动。在展示教学案例以后,教师的任务是提示争议命题,激发学生围绕争议命题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动作、语言、表情等感知要素,营造活跃的课堂心理氛围。同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敏锐观察,善于了解学生的差异化,以便采取差异化激励方式。现代大学生的自尊意识和民主意识都很强,教师作为主持人,对课堂讨论要采取民主化管理方式,不当裁判员,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教师认为需要深入讨论的,可适当引导,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而不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和竞争学习精神,从而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回顾,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评析每一种观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存在的不足,从而帮助学生恢复记忆,使学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讨论命题。
心理学案例篇5
案例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以案例带动知识讲授
教师在讲授《消费心理学》内容时,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采取案例带动知识的方式来展开对相关内容的讲授。比如通过案例分析“80后”青年的消费心理和与消费行为特征时,可以让学生理解两层含义:第一,“80后”青年的消费心理分为感性消费—在消费中崇尚属于自我的消费选择;超前消费—典型的就是信贷消费;个性消费—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娱乐消费—各种休闲娱乐的消费;潮流消费—时下最流行的消费理念;体验消费—亲身体验的消费模式。第二,引导学生分析“80后”一代虽然还未完全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导者,但他们是未来的市场中坚力量,只有了解他们独特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才能帮助我们分析和预测未来中国市场的消费结构,才能培养他们健康的消费观念,引导他们合理的消费行为,促进市场消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结合案例加深理论理解
案例教学可以使用一个非常完整的案例来推动教学内容的讲授,也可以讲授理论后利用举例的方式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比如说讲授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气质学说的类型时,以全聚德的服务策略为例,全聚德的服务人员深入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针对不同消费者气质上的差异(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采取不同的服务对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这种理论与现实案例的讲解,可以使课堂教学丰富、生动、鲜明具体,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以学生分析案例为主,辅以教师点评
案例教学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第三种形式是以学生分析案例为主、辅以教师点评。这种方式往往针对《消费心理学》中理论性不是太强或者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而效果不佳。比如在讲授有关于商品价格心理策略时,首先提出房地产商利用楼盘本身的条件,结合消费者的心理定价作组合,并根据销售进程的变化巧妙地对价格进行调整的策略,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案例,然后再此基础上对这个案例进行点评。通过这种讲授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对商品价格策略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确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消费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效果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把真实鲜活的案例呈现在课堂上,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带入到消费心理学案例当中,使得理论内容灵动丰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消费心理学》教学中所用的教材理论性强,条目框框比较多,学习过程中理解和记忆难度大。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搜集相关的案例,在课堂上分组讨论,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被动变成主动,聆听变成质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能够根据相关案例进行实际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消费心理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切实可行,不能过高或过低,围绕目标选取最实用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习达到所确定的能力水平和标准。教学目标要分层确定,既要清楚通过案例解决消费心理学中知识目标层次上的问题,又要明确展现出学生解决问题时应该达到的技能水平;既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力的改变,又要思考学生的知识状况和条件。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组讨论
教师在结合案例实行分组讨论时,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分成4~6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每5~6人。建立小组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接着共同推选小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所有同学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完成。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教师所选案例的分析结论,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弥补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漏洞,从而在分析、论证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精挑细选案例
首先案例选择要突出本地性。案例取材应该取材于本地熟悉的人和事,学生自然会有认同感和亲切感,积极发言,上课气氛自然会很活跃;其次案例选择要突出品牌性,着重选取全国乃至世界知名企业,如三一重工的营销策略;广州本田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售后服务等等。学生熟悉这些企业,讨论热烈,案例辅助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最后,案例选择要突出实效性和新颖性,选取最近发生的热点、普遍关注的焦点事件,便于学生理解、分析。
心理学案例篇6
关键词:厌学心理
厌学,顾名思义就是不喜欢学习,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行为中有所表现。具体来说,会表现为认为读书无用、消极对待学习、逃避学习活动等。轻者,厌学的学生对上学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在校学习状态消极,不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学习效率低下,人也会变得烦躁不安,多思多虑,容易发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厌烦,每天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重者,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再也学不进去,觉得上学、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他就可能会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一、相关案例
案例一:小李同学在升高一时,成绩适中,在军训期间,因为兜中装烟,被老师怀疑有抽烟现象,老师请来家长。家长是一个脾气比较暴躁的父亲,当场将儿子带回了家。开学后,这个学生就对老师、家长都有了抵触情绪,学习一落千丈。到高二时,学习成绩在全班的排名不是倒一,就是倒二。在家里,和父母特别是和他父亲很少说话;但在学校,除了不学习外,他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乐于帮助别人,也看不出有啥问题,但成绩越来越差。
案例二:本学期,学生小王在开学不久感冒了,结果连续两周没到校上课。上课后,正好又赶上甲流在金昌出现,学校每天测体温。医疗部门到学校抽查,正好抽查到我班,该生被测出体温偏高,又被责令回家治疗、观察一周;回来一查体温仍高,又回家一周。开学不到两个月,该生没上几天课。病好回来,怎么也跟不上课。于是就不想上学了,中期考试也没参加,后来就借故不来上课,老师打电话给家长,家长说去上学了,原来他在逃课。找到该生后,老师和家长达成协议,共同帮助他学习。可是,坚持了不到一周,他又不来上课了,给家长打电话,家长也没办法,家长说的多了,到后来直接既不到校也不回家,最后就不上学了。
案例三:学生小川,从开学以后就常不交作业,和家长沟通,效果不明显。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就采取每天督促其做作业的办法。但是,该生仍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任课老师感觉,带这样的学生很难,管这样的学生让人很费劲。再加上老师和家长交流后,家长配合不是很好,不能积极督促学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一时改不过来。
二、背景原因分析
第一,单一学科厌学。此类厌学学生在思想上都能够认识到自己当前努力学习与自己未来前途、命运等方面的关系,有的甚至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学科性厌学只对某特定学科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往往是由于某些偶然刺激导致消极情绪反射形成的。如:师生感情冲突、课堂情绪挫折、考试严重失利等刺激都可能导致其对该学科的课堂学习、作业练习等厌烦反应,严重者连听到这个学科的名称都心情烦躁。案例一中的学生小李,由于班主任向其父母反映过情况,便对班主任所任科目反感,上课不听、不做作业,慢慢的其他科都不爱学了。
第二,家庭关系不和,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给子女的心灵留下了严重的创伤,致使他们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学生小王和小川都属于这种情况,这两位同学,父母都离婚又重新建立了家庭。孩子今天在爸爸家,明天在妈妈家,孩子不论到谁家,都觉得不是自己的家。有时孩子回家时,看到父亲和母亲吵架,内心感到十分痛苦,都觉得自己多余。这些父母,他们往往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把这些学生视为“包袱”,甩到学校里,懒得去管。这些学生对学都抱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比如小川同学,当班主任多次给家长反映孩子不做作业的情况后,家长居然说“老师,你把他开除了吧”。班主任只好每天早读督促学生做作业。家长不负责,不配合,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关心,孩子对自己没信心,对学习缺乏兴趣。
第三,文化课基础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厌学的同学,他们本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更没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的理想,稍有挫折,就产生厌学,这是产生厌学心理的内因。这些学生当中,可分四种情况:一种是普通班的择校生,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些择校生很多不是自愿来读书的,是父母自费择校硬逼着来的。第二种是在文化学习方面能力不太高。第三种是家庭溺爱环境中长大的的子女,承受不起任何挫折和批评;第四种是单亲家庭的子女,对生活、学习都很茫然。这些学生对学习信心不足,于是借故迟到、旷课,在课堂上打闹,搞恶作剧。犯了错误,他们往往不思悔改,与家长关系紧张,顶撞教师,更有甚者弃学出走。学生小王由于长期生病拉下课太多,跟不上。上课听不懂,于是就逃学,造成和家里矛盾重重,最后自己不愿上学,家长没办法只好顺其自然了。
第四,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够健全,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另一个原因。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一般分三个方面:一是我们现在的孩子承受力越来越差,抗挫折能力很弱,但家长和社会对其期望值却越来越高。孩子情愿躲到家这个蛋壳里,也不愿去学校。二是我们的教育目前都是向成绩看齐,缺少一个全面衡量孩子的标准。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没有正确、及时地引导教育,对孩子的生活能力、责任感、健全人格等教育都极度缺乏。只有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我们才觉得有问题了。三是还有很多孩子因为迷上网络游戏而厌学。因为孩子的生活相对单调乏味,没有快乐体验,所以才专注于上网,对学习产生厌倦。
第五,班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班风不好的班级,厌学的学生往往更多。相反,班风好,学分正,学生就会从厌学的阴影中走出来。特别是小李同学,随着时间的推移,班主任老师不因为他学习差而歧视他,还专门让他负责班级的黑板报资料收集和设计,经常打电话和其父母沟通在校的情况。每次打扫卫生,小李同学都主动选择擦灯管;每次考试,他都会主动留下来布置考场;有时,他会和几个同学找老师来聊天。慢慢的,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能按时完成,时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特别是语文课,好几次模拟考试,他都考100多分,英语单词也能主动背了,看着他一天天的进步,每一位老师都能感觉到他的变化,最起码,他由一个抑郁的男孩变成了一个阳光男孩。
心理学案例篇7
关键词:个案;大二学生;认知心理
现阶段,由于多年应试教育和社会各种消极现象的影响, 当前在一些大学生中在生活或者学习上存在诸多的不和谐现象, 这对当代大学生健全品格的形成、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存在了不应该存在的威胁。可以说, 大学生德、智、体的全面教育,关系到高校的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最多的辅导员对高等院校学生健全品格的形成、正确人生观的确立的指导作用则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下是即为笔者在大学辅导员工作中的工作案例。笔者在多年辅导员工作实践中,经常遇到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本文拟通过对甲某的案例思考探讨大二学生的认知心理问题。
1 案例主题
本案例解决学生在进入大学二年级后,失去学习兴趣,厌烦集体活动,意志消沉,不去上课,对其进行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助其改正的问题。
2 案例介绍
案例背景:
甲某,男,2012年从某省考入我校,成绩优异,中学时担任过学生干部,自尊心强,来大学后的第一年,考试成绩非常优秀,占班级前十名,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且担任某学生组织的主要干部,多次组织学生活动。大一期间,获得过学校奖学金以及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在同学和老师中,口碑非常好。大二开学后,甲某拒绝参加任何活动,并且不去上课,整天在宿舍睡觉或者上网,意志消沉,不愿意与老师接触,也不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偶尔会因为小事就会与同学发生口角。
案例事件:
2013年9月24日上午,甲某擅自离校,26号上午,宿舍同学向我汇报。我立即拨打该生的手机号码,但是手机是关机状态,随即联系甲某家人,其父亲告诉我,甲某已经回到家中。我问甲某为何擅自离校,甲某说自己对学习没有兴趣,首先,大学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其次,感觉自己失去方向,学习和生活处于茫然状态;最后,大一期间参加活动,却没有得到理想中的效果。
3 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效果
我和甲某谈话之后,判断这是一个大学生在入校一年后的认知心理问题,批评教育使其改正擅自离校容易,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全面分析,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通过沟通获得学生的信任。通过交流,提醒甲某,在家期间要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多与家人交流沟通,放松自己的心情,适当的时候寻找自己的同学和朋友聊天,了解他们对大学的看法。
二,多方位了解,获得真实真实的原因。找甲某的宿舍同学和班长、团支书了解详细的情况。我知道甲某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学生,非常聪明,领导能力强,人缘好。但是这学期却沉默寡言,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喜欢躺在床上,用手机上网,或者是睡觉。时常说自己已经迷失方向,学习也找不到动力。
三,联合家庭的力量。主动联系甲某的家长,将情况告诉他们,甲某的父亲表示会积极做甲某的思想工作,以后也会经常和甲某联系,督促其学习,关心孩子的发展,也希望辅导员能多多帮助他,助其成才。
四,发挥同学的友情,形成良性的互动。安排甲某的班长、团支书和宿舍同学多关心他,要经常与他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督促其学习,形成一个互相帮助的整体。
五,指引迷茫的心找到正确的方向。2013年10月,甲某一来到学校,我就找他谈话,告诉他,每个人的大学都是不一样的,寻找自己刚进大学时的理想,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一旦有了目标,就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感觉无所收获,学习和生活才会更有激情,大学生活才能更精彩。
通过这些工作,甲某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端正了学习态度,对各种活动也积极参加。在大二上学期,甲某的成绩位列年纪第二,班级第一,甲某的这些变化,也让我很欣慰。
4 案例分析及启示
分析:
甲某的基本情况应该说是很好的,但是也具有一些特殊性。甲某怀着憧憬来到河南省读大学,读大学生活和学习都充满激情。大一期间很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会在大二时变化这么大呢?通过了解,我得知,甲某进入大学,父母就很少关注他的学习,缺少了监督,也缺少了别人对自己成绩的认可,所以甲某对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另外,在一次集体活动时,甲某因为生病没有按时到场,有个别同学对其冷嘲热讽,这也影响甲某参加活动信心。甲某认为,学习成绩没有得到关注,在活动中付出的努力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自己的大学生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所以变得消极。
从心理发展来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随着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大学生特有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大二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认知心理上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疏导:
一,让大学生明白大学教育的本质。美国教育家斯金纳说过“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在这里,所谓“最后剩下来的东西’,我认为其实是自学能力,也就是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当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应该让学生明白大学是什么,怎么上大学,大学能学到什么,这是很有必要的。
二,利用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树立生涯目标和学习目标,这样能够提供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辅导员要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涯目标和学习目标,对学生多关注。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抗挫折能力还有欠缺,很容易因为一些生活中的困难,就会对学习和未来产生怀疑,甚至是失去目标。
三,发挥团队的力量,激励大学生开拓拼搏,不断进取。进入大学二年级,大学生对班级和学校有了更深的认识,个人的人际关系也有了很大改善。这种时候,周围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辅导员应当关注这个阶段学生团队的学习环境,发挥集体的力量,培养优秀学生对集体的带动作用,树立其他学生对优秀学生的认同感。
四,树立正确的理念,切实把人文关怀贯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思路,最终也会影响到行为。一个积极向上的理念对大学生的成才有着促进作用,反之亦然。
5 案例反思
一,辅导员在每个学生宿舍都应该至少有一个肯说真话的人,这样就可以第一时间的得知学生的情况,做到消息的畅通。经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学生逐渐认识到大学与中学的区别,很多学生遇见困难的时候,会选择和同一宿舍的同学商量,而不是和辅导员来沟通,所以,每个学生宿舍培养一个能与辅导员说真话的人很关键。
二,平时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学生遇见的一些困惑和烦恼,有可能是因为家庭的变故,或者是在家庭里发生的某一件事情产生的。辅导员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找到根源,更好地帮助学生成才。
三,要考虑到共性和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作为辅导员,不仅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征,还要深入了解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或困惑,这就需要辅导员老师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有针对地进行引导和服务。
四,鼓励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班级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环境,班级的学习气氛和凝聚力往往会对学生个人产生大的影响。学习氛围浓的集体,会让学生渴望学习,提高学习动力,很强的凝聚力,可以让学生拥有归属感,在情感上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心理学案例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理咨询课应用
[作者简介]沈健(1963-),男,浙江杭州人,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吉林吉林132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2005年度科研项目“心理咨询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61-02
心理咨询课是心理学专业重要的技能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为适应心理咨询课的学科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应该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单纯讲授的教学手段,采用促进学生思考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成为学生获得咨询经验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针对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探讨了心理咨询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分析了心理咨询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同行者的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以情景学习、认知弹性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习者进入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的。案例教学法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哈佛式的案例教学,即老师用一个事先写好的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从中学习理论和知识。广义则包含各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不重对错,重在分析与决策能力;不重经验,重在知识框架的应用;不重传授,重在教师与学生互动。实际上,在案例教学中,教授不是咨询师,不是要告诉学员要怎么做,而是要训练学员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案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区别,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1)教学目标。前者注重培养能力,后者重点传授知识。(2)教学载体。前者案例,后者课本。(3)教学方式。前者活动式,后者讲授式。(4)沟通渠道。前者是多向互动,后者是单向传递。(5)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前者高,后者低。(6)学习知识的方式。前者主要学习直接知识,后者主要学习间接知识。(7)教学效果。前者能力培养较好,系统知识学习较差;后者则相反。案例教学法与传统课堂教学法相比,主要的优点在于:(1)直观性。案例来自鲜活的现实生活,形象直观地诠释教材中的理论。(2)典型性。所选择的案例一般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对教材内容有较强的说服力。(3)系统性。选择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把教材内容融会贯通,促进理论知识系统化。
二、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咨询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丰富学生的咨询经验。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是案例教学法的共同特点。学生们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可以获得丰富的咨询经验。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能为学生提供操作的原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案例中用到的咨询方法和理论。在心理咨询课的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时,常将角色扮演与案例讨论相结合。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获得咨询技能的训练,也能获得与特定的咨询情景相关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咨询师培训过程中应用的案例督导法,其实就是一种案例教学法。案例督导法与课堂中应用的案例教学法的方式和培训的宗旨基本相同,唯一不同在于督导法中运用的案例由被督导者实际操作,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主要是讨论的间接案例。
2.拓展学生咨询思路,形成咨询风格。近年来,不同心理咨询门派之间整合的趋势在整个心理咨询界日趋明显。目前,多数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时使用的方法理论是不同心理学流派的折中或整合,不同心理咨询师的咨询风格也比较灵活。心理咨询是一门艺术,从不同的角度都可能深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推动来访者发生建设性的变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心理咨询方法和理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特定的案例才能真正把握其实质。在运用案例的过程中能为学生提供鲜活的例证,学生们通过对案例的深刻剖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各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咨询的角度。通过引导学生集思广挖掘案例的不同解决方法和途径,能够训练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形成灵活的咨询风格,理解心理咨询的艺术性。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求教师在学生讨论案例过程中坚持引导为主的原则,激发学生形成独特的咨询风格。
3.引导学生成长。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师培训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经历自我成长的人很难在咨询时取得良好的效果。心理咨询课中运用的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挖掘来激发他们对自己的深入了解和对自身的不足做出评估。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所持有的观点和分析角度往往会折射出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特殊体验,也可能会涉及心灵深处的情节与冲突等。这些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对案例的不同关注点和不同理解方式是心理咨询师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去认识与处理的,这就为我们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专业的引导更能促进学生发现自我。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咨询课中与一般课程中具有不同的内涵,除了通过案例分析促进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个人成长,为将来从事心理咨询奠定个性素质基础。由于我国心理咨询职业还未成熟尚处于初创阶段,从事心理咨询教学的师资还不充足,而且部分学校从事心理咨询课教学的教师缺乏临床咨询经验,造成了在心理咨询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临床的倾向。所以,在心理咨询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教学更为重要。以案例督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觉知程度,以案例为载体激发学生个人咨询特色。
三、心理咨询课中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
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咨询课教学中组织与实施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精选教学案例、组织案例讨论和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拓展。
1.精选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精心收集有关资料,选择和编写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事先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理论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案例相关资料等工作。(2)案例材料的准备。教师主要是提供案例线索、部分学生无法获得的文献资料;学生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搜集与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甚至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实践调查材料等。(3)问题准备。教师应就案例内容提出需要讨论的基本问题,学生则是通过材料的准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补充、具体化或进一步提问。在心理咨询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案例是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案例要尽量多地蕴涵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理解和运用相关的咨询理论。二是案例中应包含复杂、模糊、存在争议或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积极思考。
2.组织案例讨论。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讨论和剖析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应该做到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有争议的和潜在的问题。例如,针对不同学派心理咨询技术的教学,可以采用有代表性的案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用不同技术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多加以肯定和鼓励。案例教学法侧重学习的过程,而且案例比较模糊、复杂,所以学生的讨论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角度的分析表示尊重和肯定,必要时给予鼓励。
3.总结拓展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讨论进行总结、评价和拓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出学生分析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方面的总结。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和以后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唤醒其自我意识。
四、心理咨询课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尽量采用教师做过的案例。在心理咨询课中,教师运用的案例一般源自教师个人接触过的案例或公开出版的案例。这两类案例特点不同,公开出版的案例结构性较强,更具代表性,教师在案例的讲述中更好把握。教师自己咨询过的案例,虽然其结构性可能并不完整,但拥有更强的讨论价值。案例教学是引导学生了解真实咨询进程的一个窗口,而教师咨询过的案例结构性不完整却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学习机会。在学生讨论、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是一个学习者,教学相长。同时,教学过程中会涉及案例中的细节,例如,来访者主述时的情绪、表情、言语、动作等内容。这些细节描述不一定是诊断涉及的最关键的因素,但对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指导他们从细节中甄别出有效的信息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心理咨询课上讨论的案例应当具备一定的真实性,最好是教师本人曾经咨询过的案例。如果教学中所选案例并非教师自己熟悉的案例,教师对细节没有清晰的认识,会阻碍学生领会咨询技能的运用。
2.与角色扮演相结合。心理咨询课程中的案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处理案例的策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处理案例时的个人特点。这些技能的掌握对其日后从事心理咨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问题是教学中用到的案例并不是学生自己经历过或接触过的,为弥补这一缺陷,为了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心理咨询的艺术性,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与角色扮演相结合。通过角色扮演也能将学生的个人问题和不足引发出来,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问题,促进其自我成长,这也是心理咨询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与其他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的区别之一。同时,在教学时要注意团队和氛围的建设。
3.无条件接纳的态度。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扮演一个简单的评判者而应该是推动者和引导者。对于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角度、方式、思想应持开放的全面接受的态度。教师无条件接纳的态度,能使学生增强信心,思维更加灵活。
4.避免过多涉及学生的个人问题。在学生讨论、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每个人持有的关注点是不同的,例如,对涉及情感关系的案例讨论,有的学生可能同情患者,有的学生则会羞于讨论该案例。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思考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其自身尚未完全处理好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同学面前过度表露自己的内心体验,可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甚至心理伤害。所以,学生在案例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促进其个人成长,但需要教师把握好尺度,涉及学生个人问题时不能过于深入。要尽可能避免由于过于深挖学生的个人问题而给学生日后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在心理咨询课程中从促进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可以触及学生的个人问题,但应当适度,避免学生过于暴露其个人隐私,对其成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参考文献]
[1]蔺桂瑞.心理咨询员的个人成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
[2]袁萍.教育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尝试[j].常熟高专学报,2002(6).
心理学案例篇9
教育心理学教学是一种具有应用性质的教学。它的主要仟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更具有科学性知识的队伍。当前,教学这门课程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因此,我们要破旧迎新,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将案例和故事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即要想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必须基于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所以,我们可以在心理学教学中实行开放性教学,如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案例事实对故事进行编写、研究、讨论。通过故事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反思范围,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散性思维。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如何将案例故事法引入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
一、通过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对学习的状态进行研究
当下很多学生存在讨仄学习,感觉案例分析很枯燥,学习兴趣不大的现象。不少学生由于不知怎么分析或者是盲目分析,从而导致一直在做无用功。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多数教师都会给定一定的范围,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所以,我们可以开创自由写作平台,让学生自由发挥,提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这样通过对案例分析故事的编写,并让学生在空闲时间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提出疑问,就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在听教师讲解时会有重点、有目标、有目的性地去学习,从而可以真正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得分式比赛,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案例分析编写的能力
心理学是一门实践逻辑性很强的理论实践课,所以我们应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张弛有度,给每个学生表现自身能力的机会。即通过相应案例的分析给予学生自信心,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参与中尝到成功的味道,这样就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会到学习的魅力所在。在案例分析的作业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时间去编写故事情景,并标注相对应的分析,改变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如教师可以学习积极性缺乏为案例故事让学生进行编写,并使学生对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提高编写效率,还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在编写过程中的压力和无从下手的情况m
三、讨论心理案例分析中的重要部分
讨论是案例分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能使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能通过讨论解决自己的疑问,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因此,教师可以给定学生相应的讨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解决相应的问题,勾问出重点疑问,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去解决重点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教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如探讨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原因,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米来的前途很迷茫,担心自己毕、!闪舌的厂作与薪水问题从而无心学习。有的学生则时常抱怨职业教育在社会中不被认可,从而产生仄学的想法,认为自己学而无用。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是错的这都是从外在和内在对自身价值的否定,所以我们应根据诱因法则对其进行相对应的分析。
四、多听多看多写多讲案例故事
只要是做学问都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个部分,缺少一不可。而且,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分组联系中多听一些同学的案例分析故事,吸取其中的长处,规避其中的不足,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在空闲时间应多写一些案例分析故事提高自己编写的手感。同时,我们要告诉学生在写案例分析故事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素材,这就需要多看一些案例事件,就需要利用书籍来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并在空闲时间多于同学、教师交流,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学案例篇10
关键词:强迫症;高校辅导员;学生心理;工作案例
一、案例概述
1.案例经过
我院14级学生小丽有一天突然哭着给辅导员打电话,并说日子没办法过下去了,不停地问着怎么办。随后辅导员找到她,经过一番交谈才得知,该生有轻度强迫症,担心教师和同学歧视,入校后一直掩饰自己,人前隐藏自己,人后不停做出一些强迫举动,如反复洗手、反复摆放鞋子等。经过一年的“假装”,小丽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症状更加明显,眼看自己已经掩饰不了了,她焦虑、恐慌、烦闷,情绪一下崩溃。
2.案例背景
该生因为父亲入狱,受到刺激,高中时期就被诊断出有轻度强迫症,吃了一段时间的药,高考结束后,该生父亲出狱,症状有所缓和。进入大学后,该生因为自卑和学习压力,强迫症复发,但该生极力掩饰,导致症状越克制越明显,伴有抑郁、焦虑症状出现。
二、案例分析
首先,大学生是强迫症的高危人群。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者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但无法控制。强迫症的治疗在医学界是个难题,症状的改善过程相对缓慢,服药剂量一般偏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及其家庭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其次,小丽高中时期就已经确诊为轻度强迫症,但由于认识不足,中断了治疗,长时间压抑和隐藏自己,当“强迫”与“压抑强迫”斗争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她就崩溃了。
最后,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而小丽患病的诱因与家庭和压力有关,确诊了的轻度强迫症也不能仅靠心理咨解决问题,更需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同时,得到家人的重视和关爱也是必要的。现在根据小丽的情况一是要联系家人,保证该生安全回家就诊;二是在回校后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帮助其治愈。
三、处理过程
1.对心理危机进行紧急干预
辅导员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学生身边,为了安抚学生情绪,选择在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中倾听学生的倾诉,及时疏解学生爆发的情绪。小丽在这样的环境中,放肆大哭,哭诉自己如何辛苦地克制自己,如何焦虑地反复洗手、反复摆放鞋子等,辅导员一方面解释强迫症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建议学生鼓起勇气去接受进一步治疗。几番劝说,该生同意辅导员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接该生回家治疗。辅导员24小时陪护,直到该生离校。
2.紧密联系家长提供关爱支持
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出现心理危机,但是原因需追溯到他的家庭及成长过程。所以当学生现心理问题应及时联系家长,一方面是从监护人的角度出发,可由他们决定如何进行干预,另一方面由家长协助能从根源上解决心理问题。小丽对父亲的依赖很深,征得她的同意后,辅导员第一时间是和她的父亲联系。有幸的是,该生父亲非常重视,迅速赶往学校带该生回家,并找心理专业医生进行治疗。
3.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治疗
一个月以后,该生回到了学校。辅导员将其列入重点关注对象,每周面对面谈心一次,在寝室安排信息员督促其吃药、反馈寝室和生活情况等。辅导员和班级同学配合医生对其使用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精神紧绷状态的缓解,心理状态的改良,减少强迫性思维的恐惧。针对强迫性思维的症状,辅导员鼓励小丽应放松心态,适当淡化,顺其自然,不必介意,淡化它,忽视它,它就失去兴风作浪的本领。
4.接纳自己勇敢走出“强迫”的泥沼
首先,转移对强迫症的注意。这在根本上起到一种淡化的作用,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强迫性思维转移到工作、学习和兴趣爱好上面,特别是当自己强迫性思维出现时,一定要及时转移到其他的事情,去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活动,从而转移自己对强迫性思维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矛盾和痛苦。小丽听从了辅导员的建议,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兼职工作,每周末都会到学校附近的商店进行导购,生活丰富。
其次,个性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锻炼。只有不断地塑造优秀的性格,锻炼个人的心理抗压和心理调节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强迫症。经过班级学生和教师的鼓励,小丽在班干部竞选过程中,勇敢说出了自己与强迫症斗争的经历,并竞争班级副团支书的岗位。班级学生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大家对她的包容和肯定。这让小丽更加自信。
四、案例处理结果和效果
经过一年的服药,在辅导员、班级同学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丽情绪保持稳定,性格越发开朗起来,三个阶段治疗和复查后,专家表示该生如果继续保持稳定可在6个月后结束服药。这对于预期治疗3年的小丽和她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五、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议
1.新生心理普查和心理排查相结合,及时发现新生心理问题
据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统计,发现有各类心理疾病的患者占56.3%,其中神经症占34.70%。排在前四位的是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由此可见,强迫症在各类精神疾病中患病率较高,影响面较广。我国高校在新生普查中使用的phi、16pf及scl-90等心理量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普查,并将结果数据提供给学院心理教师和辅导员作为a类学生排查的依据。同时还要与心理量表相结合,使后续的心理排查工作更加具有准确性。
2.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校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这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起到了基础作用。
3.建立干预运行机制
建立及时、迅速、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是化解心理危机的有效途径。要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危机干预机制,必须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安排,早预防,早控制”的“五早”预警机制和“一名患者,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工作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雷园媛.责任感与强迫症个体反应抑制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王东.基于信号停止任务的ocd患者反应抑制能力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3]沈义良.大学生强迫性人格与强迫症的理解与应对[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6.
[4]刘晓倩.大学生强迫症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j].青春岁月,2012(23).
[5]吴玉东.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缺失与重构[j].中国校医,2008(6).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贫困与非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 2023-03-30 15:20:46
心理作业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2023-01-12 09:46:39
心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2022-12-23 08:42:07
双相障碍大学生心理帮扶探讨 2022-12-06 14:58:22
学生心理障碍引发学业困难的思考 2022-11-30 16:18:09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 2022-11-30 15: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