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文章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10 22:06:07

心理学文章

心理学文章篇1

2、《生活心理学》,作者:李丽。

3、《看透人心》,作者:陈泰先。

4、《心理的美好生活》,作者:刘彦彦。

5、《普通心理学》,作者:津巴多。

6、《心理学与实践》,作者:晨曦。

7、《超越心理的生活》,作者:阿德勒。

8、《心理学改变生活》,作者:文柯。

9、《社会心理学》,作者:迈尔斯。

心理学文章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86

很多学生感到分析理解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文章主旨和深层含义很难准确把握,还有少部分学生遇到阅读更是步履艰难,不仅速度慢,而且效率很低,让他们无法从阅读中体会到获得知识的乐趣,还可能造成对阅读的恐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人云:“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方法,把握整篇文章结构和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答题技巧等方面多下工夫。对此,在这里笔者向大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消除心学生理障碍

许多学生在文章理解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分析学生现状,找出合适的阅读方法,探寻出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文章阅读都有一定的恐惧和排斥心理,因而导致阅读速度十分缓慢,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也会有偏差,把握不了方向,不知如何入手。很多学生都有这种现象:看见稍长篇章结构的文章就觉得心里发慌,头脑开始混乱,导致阅读的效率降低。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学生阅读的心理障碍,应用较广,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交互抑制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知者缓慢暴露出导致神经焦虑、心情紧张、内心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与这种担忧焦虑的情绪进行对抗来达到消除恐惧焦虑情绪的目的。根据这一科学的方法,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进行放松训练,可以让他们在空闲的时间听听音乐舒缓心情,减少焦虑情绪的困扰。然后对学生进行想象脱敏训练,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能行,最后就应该进行一定的阅读训练,由浅到深,由简到难,逐渐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技巧。

二、了解阅读教学要求

我们要摈弃单纯的把语文当做一门工具学科的观念,随着新大纲的推出和新教材的使用,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倡导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挖掘人文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阅读要求在教学中的地位显得十分突出。而要求主要体现在文章体裁结构、基本文体知识等方面。中学语文考察的文章体裁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和小小说等,因此,教师在平时要给学生灌输不同文体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如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及代表作用,说明文里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基础知识,争取绝大部分基础知识都能被学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有目的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而阅读理解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兴趣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个人魅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热情洋溢的微笑向大家传递正能量,以亲切和蔼的目光、恰如其分的表情与学生进行交流,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对阅读水平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学生的阅读水平较低,而且经常受到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的困扰,往往会养成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一些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过分重视细节,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这样就会导致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理解不够透彻,这样就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在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就很难抓住重点,导致正确率不高,得分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要引起重视,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四、指导掌握阅读答题技巧

在做阅读题时候,根据经验来说,首先要先看问题,明确文章目的。阅读文章之前应该先参照后面的试题,这样不仅可以明确在阅读的时候所要达到的要求和需要掌握的信息,还可以根据题目推测文章的主旨大意,帮助学生理解整篇文章,掌握答题方向,提高答题的效率。阅读速度也是答好阅读题的关键,因此,在阅读文章的时候,速度要尽量放快,视野尽量放宽,留心文段的结构和作用,格外注意带有议论和思想表达的语句,抓住主题,搜索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最好用笔勾划下来,便于在解题的时候查看,提高答题速率。注重速度,但也不能忽略整体理解,所以在阅读时一定要细读课文,开动脑筋,发散思维,理解句子段落以及全篇的整体含义,一般来说,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等都是学生应该抓住的关键。理清思绪之后再解答问题,答题时要弄清楚文章的体裁、主旨和篇章结构,把握全文中心和线索,进行概括推理和归纳。答完题之后最好再复读一遍文章,验证答案,在分析答案的时候,一定要纵观全文,注意整体理解。

五、加强系统练习

心理学文章篇3

利用文本阅读提高语文能力,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知、积累、并学会读书,是语文教学必须肩负的使命。文本阅读,读什么?我把学生阅读中碰到的问题分成18个项目,分别是:1.词义的理解、辨析;2.词法的理解;3.句子含义的理解;4.句子结构的理解;5.句子关系的理解;6.句子技巧的理解;7.错句、病句的鉴别;8.课文局部内容的保持;9.文言文断句;10.文言文实、虚词的理解;11.文言文句子的理解;12.文章局部内容字面性理解;13.文章局部内容推断性理解;14.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15.文章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的理解;16.对文章的评价;17.阅读获得的新知识的运用;18.快速阅读的理解与保持。针对问题,我认为文本阅读宜从六个方面人手。

一、读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么点明中心事件,要么交待行文线索,要么指出主要人物,要么揭示中心思想。读题目,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余秋雨的《信客》,从题目“信”人手,就不难感知文中“信客”一语双关:一方面,信客是一支笔杆、一趟奔波、一声口信,在孤独寂寞中传递着他人的幽怨与牵挂,是一名信息传递者;另一方面,信客挑着一担担的眼泪,踏破一季季的风尘,擎着悲苦,饮着风霜,看透繁华,望穿哀怨,把“信”送到千家万户,是一名诚信的传播者,他教会人们如何写一个大写的“人”字。解释题目,一下子让我们对信客有了立体的感受,作者写作的意图就不言而喻了。

二、读字调

关键字词常常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读者若能抓住关键字词,不仅对理解文章、体会情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挖掘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口技》一文中“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字研读,发现全文以“善”而起,着力刻画如何之“善”,结尾呼应“善”。“善”字一线贯之,不愧为全文的“眼睛”。

三、读句子

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是文章的筋脉、灵魂。从句子人手阅读文本,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达到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又使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获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1.从总句人手。有的文章,开头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总起句,这是我们对话切入的最佳点,因为这类句子或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或揭示文意,点明中心。

2.从中心句人手。文章中有揭示中心的句子,这些句子语言隽永、含义深刻、启人心智、发人深思。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景色美好,使得追求世俗名利的人,心灵沉静下来,忘却世俗社会的牵挂,沉醉到大自然中。理解了这个中心句,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就容易多了。

3.从抒情句人手。抒情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抒情句凝聚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褒贬扬抑,走进抒情句也就走进文章(作者)的情感世界。

4.从总括句人手。许多文章在结尾都有这样那样的引领之言,结穴之语,或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或呼应首尾,突出中心。如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结尾写道:“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是总结全文的句子,是文章的总纲,既呼应题目,又对前文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作了高度的总结和评价。

四、读重点段

重点段是文章的重心所在,能集中表达文章的中心。从重点段人手,反复品味、仔细推敲,不仅能明了作者意图,悟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而且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读者和作者情感的交融。

五、读细节

细节描写是文章的精彩之笔、感人之处,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细节描写不仅能体现艺术的真实,而且能刻画人物形象,展示故事情节,表现作品主题。从文本的细节切入,可以有“以一当十”的功效。如都德《最后一课》结尾写道:“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从韩麦尔先生的“呆”“靠”“做手势”的神态可以看出,他因亡国而痛苦的心情是多么强烈、逼真!他没有勇气说“散学了”几个字,因为这几个字的说出,意味着与祖国语言告别,他没有勇气再看自己的学生和那些听课的镇上人,因为他们从此就要遭受亡国之苦了。他痛苦极了,只能以一个无力的、不情愿的手势表示这最后一课的结束。这个细节,真实地表达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六、读空白

心理学文章篇4

关键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探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266-01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涉及的体裁广泛,题材新颖。其中包括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融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为一体。由于学生的时间、能力和活动范围有限,在限时阅读中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技能,对提高阅读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背景知识是理解特定语篇所具备的外部世界知识,它影响着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力大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余毒理解的障碍。因此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结合他们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进行阅读。学生有了运用背景知识阅读的能力,对所读的文章的思路就较为清晰,对文章的理解也更为准确、深刻。

逻辑推理属于主观理解的范畴,是阅读理解的深层阶段,它贯穿于张个阅读活动的始终。深层理解的推力判断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其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以及文中的内在联系,去挖掘文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意思,即隐含意义。它包括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态度的推理、目的推理、原因推理和结果推理等。其技巧是通过文章所陈述观点或描述的事实,引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或推理。推理能力的训练,能使学生通过捕获的有效信息,正确娥推断出文章的隐含意义。

高中学生的阅读常常包括课内、课外的学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及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性阅读等几种形式。学习性阅读就是学生学习怎样阅读,从课本上的对话、课文或教师截取的一些小故事、短材料开始,进行浅显阅读。学习性阅读重在领会主要内容,强调速度,培养阅读兴趣、信心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理解性阅读则是通过阅读获得文章所传导的思想、感情和信息,因此,选材要广泛,文字水平要略高于学生的水平,它注重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意图、获取一定的知识;信息性阅读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阅读报刊、杂志、信函、电传、报告、说明书、广告及旅游景点介绍等。它注重获取某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可将这三种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大量地、长期地阅读,不断补充新信息,发现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以扩大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能力是通过文字获得信息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时减少难度和障碍,有助于他们更加迅速、准确地获取,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还能促进其他方面如听、说、写的能力发展。

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保证一定的阅读量。要养成整体阅读的好习惯,就因该督促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实践证明,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贪多求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阅读量,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加阅读的内驱力。

大多数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必有收获。而现实情况,阅读中常常遇到困难,使很多人无法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此时老师应适时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四个方面:

1、一遇到生词就求助于字典,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定势,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说字典里找到的汉语释文往往不是原文的绝对等值,且工具书不会也不可能容纳所有的语言现象。2、重复阅读迟滞理解力的集中,减慢阅读的速度,因此。往往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非常重要,要用勇气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于一口气跳障碍看到底。3、视幅小,即阅读不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这样做,不仅将部分的注意力分散于词形和词的发音上,而且增大了语音信息块的密度,引起不必要的耗损和摩擦,从而降低阅读效力。4、心译,即一边读一边翻译,这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阅读的宗旨是培养语感和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用外语解决问题,心译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只有纠正和克服以上阅读的不良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在长期的坚持阅读中获得。下面谈几种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技巧。

(1)抓中心思想。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取一定长度而有趣的阅读材料或面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不作预习,按速度要求限时读完后,应该对文章意思大致做到心中有数了。然后对自己预测进行检验,重新阅读一遍,或与其他学生交流,或者向老师进行反馈,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除读懂文章、领会意思外,还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归纳综合能力,会有助于他们在阅读中更能明确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找主题句。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每个段落都是围绕中心而写的,而每个段落里常有一个主题句表达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而展开。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通过寻找每段的主题句来理解段落的大意,来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多数的主题句位于段落开头,另一些位于段落中间或结尾。

心理学文章篇5

背景知识是理解特定语篇所具备的外部世界知识,它影响着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力大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余毒理解的障碍。因此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结合他们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进行阅读。学生有了运用背景知识阅读的能力,对所读的文章的思路就较为清晰,对文章的理解也更为准确、深刻。

逻辑推理属于主观理解的范畴,是阅读理解的深层阶段,它贯穿于张个阅读活动的始终。深层理解的推力判断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其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以及文中的内在联系,去挖掘文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意思,即隐含意义。它包括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态度的推理、目的推理、原因推理和结果推理等。其技巧是通过文章所陈述观点或描述的事实,引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或推理。推理能力的训练,能使学生通过捕获的有效信息,正确娥推断出文章的隐含意义。

高中学生的阅读常常包括课内、课外的学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及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性阅读等几种形式。学习性阅读就是学生学习怎样阅读,从课本上的对话、课文或教师截取的一些小故事、短材料开始,进行浅显阅读。学习性阅读重在领会主要内容,强调速度,培养阅读兴趣、信心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理解性阅读则是通过阅读获得文章所传导的思想、感情和信息,因此,选材要广泛,文字水平要略高于学生的水平,它注重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意图、获取一定的知识;信息性阅读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阅读报刊、杂志、信函、电传、报告、说明书、广告及旅游景点介绍等。它注重获取某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可将这三种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大量地、长期地阅读,不断补充新信息,发现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以扩大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能力是通过文字获得信息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时减少难度和障碍,有助于他们更加迅速、准确地获取,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还能促进其他方面如听、说、写的能力发展。

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保证一定的阅读量。要养成整体阅读的好习惯,就因该督促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实践证明,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贪多求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阅读量,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加阅读的内驱力。

大多数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必有收获。而现实情况,阅读中常常遇到困难,使很多人无法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此时老师应适时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四个方面:

(1)一遇到生词就求助于字典,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定势,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说字典里找到的汉语释文往往不是原文的绝对等值,且工具书不会也不可能容纳所有的语言现象。

(2)重复阅读迟滞理解力的集中,减慢阅读的速度,因此。往往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非常重要,要用勇气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于一口气跳障碍看到底。

(3)视幅小,即阅读不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这样做,不仅将部分的注意力分散于词形和词的发音上,而且增大了语音信息块的密度,引起不必要的耗损和摩擦,从而降低阅读效力。

(4)心译,即一边读一边翻译,这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阅读的宗旨是培养语感和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用外语解决问题,心译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只有纠正和克服以上阅读的不良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在长期的坚持阅读中获得。下面谈几种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技巧。

(1) 抓中心思想 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取一定长度而有趣的阅读材料或面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不作预习,按速度要求限时读完后,应该对文章意思大致做到心中有数了。然后对自己预测进行检验,重新阅读一遍,或与其他学生交流,或者向老师进行反馈,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除读懂文章、领会意思外,还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归纳综合能力,会有助于他们在阅读中更能明确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 找主题句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每个段落都是围绕中心而写的,而每个段落里常有一个主题句表达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而展开。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通过寻找每段的主题句来理解段落的大意,来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多数的主题句位于段落开头,另一些位于段落中间或结尾。

(3) 猜词 在阅读文章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词。这时有些学生就会常查阅字典,这种习惯对阅读是很不利的,既影响了阅读速度,又打破了文章的连贯性。因此高中学生要学会猜词义。这种猜词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地猜词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单词的记忆。因为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东西咋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更深刻,同时阅读速度也大大地提高。文章中词的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中的同义词关系、反义词关系,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以及词的构成方法等形式获得。

(4) 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在读完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后,还要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根据作者使用的

心理学文章篇6

关键词:高中英;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涉及的体裁广泛,题材新颖。其中包括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融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为一体。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结合他们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进行阅读。学生有了运用背景知识阅读的能力,对所读的文章的思路就较为清晰,对文章的理解也更为准确、深刻。

逻辑推理属于主观理解的范畴,是阅读理解的深层阶段,它贯穿于每个阅读活动的始终。深层理解的推理判断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其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以及文中的内在联系,挖掘文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意思,即隐含意义。它包括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态度的推理、目的推理、原因推理和结果推理等。其技巧是通过文章所陈述观点或描述的事实,引出合乎逻辑的判嗷蛲评怼m评砟芰φ难盗罚能使学生通过捕获的有效信息,正确推断出文章的隐含意义。

高中学生的阅读常常包括课内、课外的学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及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性阅读等几种形式。学习性阅读就是学生学习怎样阅读,从课本上的课文或教师截取的一些故事、短材料开始,进行浅显阅读。学习性阅读重在领会主要内容,强调速度,培养阅读兴趣、信心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理解性阅读则是通过阅读获得文章所传导的思想、感情和信息,因此,选材要广泛,文字水平要略高于学生的水平,它注重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意图、获取一定的知识;信息性阅读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阅读报刊、杂志、信函、电传、报告、说明书、广告及旅游景点介绍等。它注重获取某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可将这三种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大量地、长期地阅读,不断补充新信息,发现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以扩大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水平。

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保证一定的阅读量。要养成整体阅读的好习惯,就要督促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实践证明,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良性循环。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贪多求快,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阅读量,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和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增加阅读的内驱力。

大多数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必有收获。而现实情况,阅读中常常遇到困难,使很多人无法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此时老师应适时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而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一遇到生词就求助于字典,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定势,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说字典里找到的汉语释文往往不是原文的绝对等值,且工具书不会也不可能容纳所有的语言现象。

2.重复阅读迟滞理解力的集中,减慢阅读的速度,因此。往往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非常重要,要用勇气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智慧,用一口气跳障碍看到底。

3.视幅小,即阅读不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这样做,不仅将部分的注意力分散于词形和词的发音上,而且增大了语音信息块的密度,引起不必要的耗损和摩擦,从而降低阅读效力。

4.心译,即一边读一边翻译,这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阅读的宗旨是培养语感和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用外语解决问题,心译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只有纠正和克服以上阅读的不良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在长期的坚持阅读中获得。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技巧,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抓中心思想。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取一定长度而有趣的阅读材料或面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不作预习,按速度要求限时读完后,应该对文章意思大致做到心中有数了。然后对自己预测进行检验,重新阅读一遍,或与其他学生交流,或者向老师进行反馈,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中心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除读懂文章、领会意思外,还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归纳综合能力,会有助于他们在阅读中更能明确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找主题句。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每个段落都是围绕中心而写的,而每个段落里常有一个主题句表达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其它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而展开。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通过寻找每段的主题句来理解段落的大意,来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多数的主题句位于段落开头,另一些位于段落中间或结尾。

(3)猜词。在阅读文章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词。这时有些学生就会常查阅字典,这种习惯对阅读是很不利的,既影响了阅读速度,又打破了文章的连贯性。因此高中学生要学会猜测词义。这种猜词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地猜词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单词的记忆。因为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东西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更深刻,同时阅读速度也大大地提高。文章中有些词的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中的同义词关系、反义词关系,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以及词的构成方法等形式获得。

(4)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在读完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后,还要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根据作者使用的语言、叙述的事实、引用的例证、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等推断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想要说明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及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一个通过表面文字推测文章深层结构含义的判断、推理过程,它能推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较高的理解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果断的推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宋晓芳.开发校本课程将英语阅读变为“悦读”[j].都市家教,2015(2).

心理学文章篇7

一、着眼题目,提纲挈领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课题更是文章之眼,它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引用人物的重要言语,可谓是引导学生触摸文本整体并进入文本的有效捷径。

小学阶段很多课文的课题都有这样的作用。比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课讲的是谈迁耗尽了心血的书稿被盗后没有被打垮,而是凭着坚定的信念重新站了起来,编写出新的《国榷》。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厄运”和“信念”设计问题:谈迁遭遇了什么厄运?他是怎样战胜的?又是靠什么战胜的?由这几个问题层层展开,学生一步步走进谈迁,最终理解了谈迁正是因为有着打不垮的坚定信念才能战胜厄运,名垂千史,从而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总避免不了遭受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和谈迁一样有着打不垮、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二、巧抓过渡,明确重点

为了使整篇文章结构清晰,条理清楚,文章往往在中间部分用过渡句或过渡段来架起一座桥梁。抓住过渡句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知文中事物的特点了。比如《秦兵马俑》一课中,“秦兵马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过渡段就概括了前文所写的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同时又点出了后面写的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找到这一过渡段,学生就能整体感知全篇的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了。与此同时,学生对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构段方法也就了然于胸了。

三、抓住首尾,把握课文

文章的首尾往往会有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是作者情感的凝结。这类句子或在开头总起,或在结尾点题,或首尾呼应,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首尾,便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这类文章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很多,特别是议论文和诗歌。比如《谈礼貌》一课,开头就提出了先以中国的古训“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为引子,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结尾处明确告诉我们“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道理。这样首尾呼应,说明了讲礼貌的重要性。

四、抓住情感,走进内心

情为心声。许多文章无不蕴涵着作者的情感。这些文章或是表达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或是号召人们爱护树木、动物,或是表达对人物品质的钦佩等等,而情感又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的。因此,抓住情感设计问题,可直接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比如《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就可抓住我们热爱祖国这一感情线来设计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学生进入文本,就可找出课文是从壮丽的山河、物产的丰富、民族的多样、光辉的历史、伟大的成就五个方面来抒发爱国之情的。然后再依照这五个方面逐步展开教学,进行介绍交流,展开想象,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五、寻找主线,把握思路

许多文章的作者在创作时便颇具匠心地设计了文章的主线。这些主线也是作者的思路。张中行先生说:“思路是‘流动于脑子中的意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要能理解文章的真谛,切实把握作者的思路,并按照特定的思路弄清文章的结构、段落之间的联系,进而深入理解文章,体会情感。可以说主线是阅读的捷径,可以“顺藤摸瓜”,快速达成阅读任务。

六、抓矛盾冲突,揭开疑惑

有些文章存在一些矛盾冲突,而这些矛盾冲突恰好反映了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最不能理解的地方。在这针锋相对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揭开心中的疑惑,最终揭开矛盾,获得对文章的理解。

如《祁黄羊》一课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不计个人恩怨、大公无私的人。但如何让学生体会他的这一品质呢?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一课的矛盾冲突——祁黄羊推荐自己的仇人解狐担任中军尉。因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解狐是他的仇人,而中军尉又是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职位,那他为什么要推荐解狐呢?这个问题一抛出,顿时便引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此时让他们去讨论,学生必然情绪高涨,仔细品读课文来寻找原因,教师自然不必担心学生“浅尝辄止”了。最终,学生抓住文章的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找出原因,认识人物的高贵品质。

心理学文章篇8

[关键词]阅读能力 心里障碍 体裁 阅读习惯 词汇量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75-01

阅读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学习外语时的主要输入方式之一,也是在第一语言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与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基础和学习特点培养其优秀的阅读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系统脱敏,解除学生阅读的心理障碍

我们的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英语学习习惯相对不系统。大部分学生对于英语阅读都有一定的恐惧和排斥。阅读速度十分缓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较差,经常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很多学生不止一次地表示过对英语阅读有心理障碍,看见长的篇章结构就觉得读不下去,头脑不清楚。因此,作为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师,首先应该解除学生英语阅读的心理障碍。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就是很好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知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首先让学生进行放松训练。然后对学生进行想象脱敏训练,告诉自己我能安下心读,我能一句一句地分析。最后进行实地适应训练。进行阅读训练。但材料的内容要求由浅入深,由短及长,由易入难,新词量由少入多。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反馈,掌握其心理变化特征。

二、根据文章体裁进行系统练习

阅读是一种技能,只能通过练习来掌握。怎样的练习才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呢?英语文章有很多体裁,如议论文、记叙文、应用文、科普文、说明文等等。根据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进行系统练习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可以掌握一类阅读文体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应用到对这一类文体文章的阅读当中去,从而大大降低阅读难度,提高阅读效率。例如:议论文的阅读技巧主要有:1.快速阅读全文,了解论点和背景。2.理顺支持论点的论据和理论、事实支撑。3.弱化文章细节,关注段首和段尾的每一句话。科普类文章语言严谨、不生动,情节也不动人,逻辑严密、思维清晰、有明确的主题。句子结构复杂、长难句多、语法困难多。它一般由导入语、背景知识、文章主题和结尾四部分构成。主要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作者态度,重点阅读结尾段。因此阅读一般采取把握整体、提取对象、抓具体特征、掌握中心句,关键词的阅读策略。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们可以以某一体裁的文章为一单元,进行系统的阅读策略训练和技能培养。

三、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技能又可以说是一些阅读习惯,阅读技能的培养也可以说是一种阅读习惯的习得过程。高职高专的大部分学生对于阅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有必要纠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教学和精读泛读的交替学习让学生养成明确阅读目的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课前预习,为精读做好准备;写短评或摘要,锻炼其鉴赏和理解能力;摘录阅读材料中的新词汇、短语、长句、好句及有启发的一些知识点;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简短的文章可采用先阅读后做题的方法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较长的阅读材料可先看问题再从文章中找答案,这样就可节省阅读时间;多阅读,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另外鼓励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如跳读提取主题和大意,略读处理文章结构和字面信息,快速把握主题句,细读理解字面之外的作者的弦外之音。

四、扩大词汇量

心理学文章篇9

关键词: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背景 核心理论 调和折衷

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即便在各种文艺心理学的教材和读本层出不穷的今天,朱先生的这本著作依然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一.《文艺心理学》的写作背景

根据朱光潜先生《作者自白》中所说,这部书作为讲稿使用,在很多所大学里面讲过很多次。理解这一点对理解本书的体例和行文风格很有必要。《文艺心理学》一书文风平易通俗,这和它作为“讲稿”不无关系。

从本书的《作者自白》以及附录中的《作者自传》里还可以看到另一个问题,就是朱光潜先生做文艺心理学研究的知识背景或者说是知识储备。作者自述:“我前后在几个大学里做过十四年的学生,学过许多不相干的功课,解剖过鲨鱼,制造过染色切片,读过建筑史,学过符号名学,用过熏烟鼓和电气反应表测验心理反应,可是从来没有上过一次美学课。”

这种知识积累对朱光潜先生能够展开专业的文艺心理学研究无疑大有裨益。文艺心理学这门学科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不仅要有文艺知识,同样需要有专门的心理学知识背景,朱光潜先生的写作背景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作者自传》中,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朱光潜先生所受的教育。朱先生从小受的是正统的封建私塾教育,对四书五经以及传统诗文、历史以及必须的科举策论的学习时间长达八年之久。后来朱先生辗转异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受到长期的封建教育和英帝国主义教育”。朱光潜先生其时说这句话无疑是很诚恳的,但在今天看来,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扎实的古典文学根基和纯正的欧洲文化的熏陶。朱光潜先生出生于安徽桐城乡,他所就读的桐城中学就是由桐城派古文家吴汝伦创办的,因此特别注重桐城派古文的学习,教学所用的课本即是桐城大师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提倡义法说和雅洁的审美标准。桐城派先驱戴名世提倡“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已卯行书小题序》),奠基者方苞树立起“义法”说的大旗,要求文章内容醇正,文辞“雅洁”。我们看桐城派的理论和创作,就会发现朱光潜先生在行文上有着很重的桐城色彩。

关于本书的写作背景,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其成书的时代环境。这一点在第八章的“作者补注”里有清晰的证明。朱光潜先生在第八章讨论完文艺与道德的关系之后,补充说这两章“是在北洋军阀和专制时的,其中‘道德’实际上就是指‘政治’”。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尤其是在当时那样一个“偌大一个中国放一下一张书桌”的年代。

二.《文艺心理学》的核心理论

前面已经说过,这部《文艺心理学》并不是一部很具体系的理论著作,而更多可以看作是论文汇编性质。但这并不是说本书就是一部很散乱的“穿珠式”作品,相反,虽然没有清晰的理论架构,但有一个核心的“元理论”,本书中对许多问题的探讨出发点和落脚地都是很一致的,就是因为基本理论立场稳固且鲜明。笔者认为,这个基本理论就是作者前五章里用大量篇幅、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美感经验”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可以说,前五章是本书的“文之枢纽”,后面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都是对这个基本理论不同程度的运用和展开。

前五章分别从五个方面对美感经验进行分析,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提出观点:“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感经验的特点是意象的孤立绝缘,物我一气。同时作者指出,“形象的直觉”中的所谓“形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我们每个人所直觉的物象并非是固定的,对同一物象的直觉实际上感受到的它显现于我们的“形象”,这个形象就带有了很大的主观色彩和个人的二重创造。所以作者又说,“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就无异于说它是艺术的创造”。

第二章中,作者提出了关于美感经验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的距离。这个概念并非是朱先生原创,而是他从英国心理学家布洛那里借鉴而来。在本书的第二章中,朱光潜先生所用的很多例子和布洛的原始论文都是一样的,而且从论述顺序上看来也有诸多相似。但就此得出朱光潜先生就是忠实地再现布洛的思想还太草率。仔细推究一下可以发现,朱光潜的“心理距离”和布洛的“psychical distance”是很着较大差异的。布洛所强调的距离作用有着很大复杂性,布洛认为,心理距离同时具有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在先,积极作用是在消极作用的基础上生成的,两者之间有着清楚的先后关系。在朱光潜先生这里,他把距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看作了问题的两个方面,将布洛的前后关系、因果关系置换成了并列关系。布洛实际上是为位审美无利害说寻找论据,是把“心理距离”即“对于经验的某种特殊的内心态度与看法”,当作审美“静观才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提出来的。朱光潜先生则把布洛的这种冲突观念“移花接木”到了中国的传统“逍遥游”精神上来。当然,这并非是说朱先生译介错误。恰恰相反,理论的旅行本来就要“入乡随俗”,西方学说的中国化是必要而且十分重要的,正是在朱光潜的阐发中,距离说的意义得以扩展。朱光潜先生所标举的经过其消化的“心理距离”说后来得到广泛流传和运用本身就说明了这一提法的价值。

第三章讲物我同一,在第一章中已经提到,这里更进一步阐明。朱光潜先生区分了美感与,并指出那些在看戏时最起劲、叫得最响的人们往往并没有把艺术当艺术看,得到是只是而非对艺术的真正欣赏。在第五章“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中作者亦首先对这种混淆“”与“美感”的成见进行了分析。

总体来说,前四章分别从“形象的直觉”、“心理的距离”、“物我同一”、“美感与生理”四个方面对美感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既有欣赏者的角度,又有创作者的角度,既有文艺理论的论说,又有实验科学的证明。第五章反面着笔,从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着手来巩固前四章的论述,并作出结论。因此,前五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是本书的理论核心,其中前两章可看作是核心中的核心,“形象的直觉”和“心理的距离”是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的分析的两根基柱,这在后面的章节可以清晰地看出。

三.学理方法的反思及细节指瑕

朱光潜先生在本书的前言中有一段很值得注意的说明,“做学问持成见最误事。有意要调和折衷,和有意要偏,同样地是持成见。我本来不是有意要调和折衷,但是终于走到调和折衷的路上去,这也许是我过于谨慎,不敢轻信片面学说和片面事实的结果。”简言之,就是“调和折衷”这四个字。

这当然是一个很严谨也很切合实际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往往是能够导向一个合理的结论的。例如第八章讨论艺术与道德的问题,作者在例证分析之后认为“为道德而艺术”和“艺术独立自主”这两个相反的主张“各有各的真理,也各有各的毛病”。朱光潜先生做出的选择是朝向另外一个方向,也就是拿实际的以往的艺术作品来进行分析,看看它们和道德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个研究路向无疑是明智且有效的。但笔者在此想要说明的一点是,这种“各打五十大板式”的言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势必掩盖论证的锋芒,调和出来的结果往往淡乎寡味,虽看起来四平八稳、无懈可击,但正应如此,反而往往起不到任何言说的效果,难称之为真正的“学术建树”。很多时候,深刻之处恰恰在于偏颇之处

另外需要指出的,任何一部著作无论如何精雕细琢总难免存在一些细节上瑕疵,这一点也同样存在于《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当中。例如第十章讨论“什么叫做美”时批评“哲学家讨论问题往往离开事实,架空立论,使人如坠五里雾中。我们常人虽无方法辩驳他们,心里却很知道自己的实际经验,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么一回事。”这个批评难免有些武断了,很多哲学家本身也是文学家,像书中所提及的歌德、席勒等人,其哲学思想很多都蕴涵于文学作品或谈话书信之中,绝非“架空立论”。

四.结语

“头头是道,有味”,这是朱自清先生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所下的八字评语,确实精当。“头头是道”,言本书之辨彰学术、考镜源流、求真法理;“有味”,言本书之平易畅达、凝练朴实、说理透辟。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旧书不厌百回读”,作为文艺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经典,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不仅是要学习其中所涉的具体理论,更要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思维方式和治学方法;不仅将其看作一本理论著作,更要把它实际地运用到对我们当下所面对的文艺事实的分析评论之中。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心理学文章篇10

【关键词】任务型阅读

目前任务型阅读已成为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训练的常见题型,它要求学生归纳概括所读文章要点,整合零散信息并且把系统的信息条理化、明朗化、简单化和形象化,通过阅读表格使学生能迅速理清文章结构,获取主要信息,抓住段落主题,了解文章的大意。这一题型不仅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的宏观把握能力,还考查了学生对于文章细节的微观领悟能力。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高一、高二的同学感到这种题型有一定难度,就是对高三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能力的挑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这种题型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总结方法、技巧,从而提高正确率。笔者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了“三三法”,帮助学生巧做任务型阅读。

一、三读

一通读,即通读文章了解大意。这是做任何阅读理解题的基础。对读者来说,了解文章的大意就像在心里放了一颗定心丸,做任何事情就有了底气。

二精读,即精读题型中的任务。任务型阅读基本以表格、图表等形式出现。学生在通读了文章之后就要精读文章下面所设计的题目――即学生要完成的任务。这一步骤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以便在解题时做到有的放矢。

三“链读”,即以超级链接的方法将每个要完成的任务链接到文章中的某句话、某段落或文章的整个段落。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带着每个任务到文章中找依据,再结合每个任务所在的句式与文章中找到的句式结构来确定答案。这是做任务型阅读最关键的一步。

二、三查

任务型阅读是在理解所阅读的文章的基础上来填入恰当的词。因此所要填的词是有“章”可查的。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查找答案的方法。(以这篇任务型阅读为例)

lying on the north tip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43.5 meters above sea level, beijing covers an area of 16,808 square kilometers and has a population of 12 million under the city’s jurisdiction there are 16 districts and 2 counties.

as the center of the country, beijing has great advantages. here gathers the offices of the part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ilitary, as well as headquarters of national companies, industrial association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s a place for handling the country’s international, domestic and social affairs, beijing produces lots of information every day. beijing is the communication center between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the most important cent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beijing has great impact on both china and the world as a whole.

一查找现成的答案。例如第一空填上 north,依据文章的第一句话就能找到答案。第四空的答案international从文章最后一段倒数第二句话中就能轻易找到。二查找句式有所变化的答案,例如第二空对应文章中的依据是第二句beijing covers an area of 16808 square kilometers…但是仔细看一下“任务”里面的句子,我们会发现在north china plain后有逗号,并且空格前面没有连词and,说明此处的词不是与前面的lies做并列谓语动词,而只能作伴随状语,所以只能填covering。三查找总结概括性的答案。例如第三空格对应文章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但这两句话的结构已完全不一样。然后仔细对照这两句话,我们也不难发现题目中空格前面的political是对the offices of the party,the government and the military的概括。因此空格部分就应是对headquarters of national companies的概括,所以在此处应填上commer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