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医生工作计划范文五篇-ag尊龙app

2022-11-06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icu医生工作计划

icu医生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icu;人性化设计;icu改造

北京协和医院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中国第一个icu,如今icu建设和管理日渐成熟,但在icu的设计中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以下通过新建icu和改建icu的两个工程实例,深入探讨icu人性化设计的问题。

一、icu的医疗特点及对设计的影响

最初的icu包含了外科系统患者和内科系统患者两类,之后从icu中分化出以心肌梗塞、狭心症等心脏疾病为中心的内科系统患者的护理单元,即ccu。现在icu内的患者准确地说是指以外科系统为中心的患者(大部分是术后重症患者),icu为重点放在外科系统患者呼吸管理上的护理单元。

从患者状态特点出发,ccu的患者,大部分神智清醒,对周围环境特别敏感。通常需要设置对外的透明玻璃窗,病室内部空间敞亮开阔,明朗安静。而icu的患者大部分处于无意识状态,病室的空间处理只要满足治疗与护理上的要求即可,所以有些医院的icu采用无窗(为减少空调负荷)或高窗(为避免晃眼)的处理手法。

从患者需求的角度考虑,icu中的患者对于治疗方面的要求很高,但对于生活方面的要求较低。单元的建筑空间不需特别考虑患者的生活舒适等因素,也不必设置活动室、浴室等生活空间。

从医护人员工作特点的角度考虑,icu是将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作为重点,并进行不间断监护,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所以对于icu功能区域的人性化设计主要针对的对象为医护人员,通过必要的人性化设计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其也是为患者度过安全期提供更好的保证。

另外,还应注重患者家属的情感需求,如在公共区域设置谈话室、视频探视室等,力争缓解抚慰家属的情绪。

二、四川省肿瘤医院新建病房楼的icu设计案例

icu单元按功能一般划分为中心观察区、病室、辅助用房3个区,空间组合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整个单元的使用效果。其中病室和护士站是icu的主体。除了合理的空间组合,细节设计和科学的需求计算也是人性化设计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以四川省肿瘤医院新建病房楼为例, 其icu位于新建病房楼的四层, 面积为2000㎡,设有50张病床。二、三层为手术层,五至二十层为住院病房层,在icu与手术、住院病房之间有便捷的手术专用梯联系,且交通流线合理(图1、图2)。

(一)中心观察区

该院icu以中心观察区(护士站)为中心(图4),三面环绕病室,将抢救治疗距离控制在最短,且患者一旦通过专用电梯厅换床进入病区,首先就会经过护士站,方便病区管理。

(二)病室

根据院方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病房,设有单人间、二人间及多人间,可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感染隔离病房临近污物区设置,便于污物快速处置,见图3。

对于床间距的宽度,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中要求其应大于1.2m,但在实际需求调研中,医护人员指出一个床位实际使用宽度(加吊桥)为2.4m,两床间需再留出0.6m的通道,所以在该设计中将床间距设为2.1m,以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图5)。同时,为每个床位设滑轨式“l”形帷幕,必要时用帷幕隔开,这样既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又方便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和护理工作,很好地突显了人性化的细节设计。

另外,icu病床周围需为治疗与抢救提供空间,面积应比普通病室的面积大,为了便于开展抢救工作,开放式病床每床所占面积约为15m2,单间病房面积约为18m2。

(三)辅助用房区

1.医护工作区域的辅助用房设置

辅助用房区除了设置医护办公室、治疗室、库房、更衣室、值班室、盥洗室等外,还应包括谈话室、家属视频探视室、家属休息厅等。设计中,应强调科学性和经济性。谈话室、视频探视室等宜紧邻休息厅布置,同时尽量靠近公共电梯厅。

2.医护人员更衣室的设置

根据《医疗机构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设置与管理规范》第七条规定: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2.5~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故在50床床位均饱和的情况下,更衣空间至少应满足50位医师及150位护士的需要。由于护士以女性居多,故女更衣室应大于男更衣室,且预留部分空间以适应发展。

3.医护值班室的设置

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一般约8~12小时,平均每人监护2~3床,定时对患者的身体信息进行记录并进行治疗,工作强度大,因此休息室设置足够的面积十分必要。医护办公空间宜紧邻病区,便于随时查看患者病情,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靠窗设置,使医护人员能拥有自然采光和通风。

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icu改造案例

华西医院原有icu床位数141张,仅占总床位数3.3%,趋近于《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规定的下限,改造完成后,监护病床增加20床,icu的总床位数达到161床,占全院总床位数的3.7%,可有效缓解目前床位紧张的现状。

(一)选址

改造的icu位于华西医院院区南侧原信息楼三层,在第二与第三住院楼之间,并通过廊桥与两住院楼连接。改造选址符合icu与手术、住院之间紧密联系,且交通流线合理的原则。改造前为办公用房,楼层总建筑面积约1240㎡,其中改造面积约1090㎡,见图6、图7。

(二)改造重点

该icu改造工程的重点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将医生流线、病患流线、家属流线、污物流线规划清晰分明,最大程度地满足科室的功能需求。

通过对该工程现有条件的分析,将各流线规划如下:

第一,医护人员可从与信息楼相接的第二住院楼二层病房辅助区直接进入换鞋区,然后更衣进入病区。

第二,患者从信息楼大厅通过医梯上至三层,再由医生推入病房,家属则在本层电梯厅旁的视频探视厅等候,不进入病房。

第三,病房产生的污物收集后直接通过消防楼梯前室走楼梯送出,不进入普通病区,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科室的功能设置同样以护士站和病室为主体,并设置辅助用房,设计标准均按照现在最新的标准配置,有关设计参数参考上一案例设计标准。由于实施icu改造的旧房多为框架结构,梁柱结构均会尽可能地保留,因此在护士站和病室的主体设计中,应注意结构柱位置对于功能区的影响,要避免出现通道中有柱子凸出占用通道宽度的情况,影响病床通过,或是出现病床一侧紧挨柱子的情况,不利于抢救工作的实施。

(三)空间设计

在环境、经济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病区和家属区的设计应注重声、光、色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影响。例如地面覆盖物、墙壁和天花板应尽量采用吸音材料,病房以明度较高、色彩纯度较低的柔和色调为主。空间整体氛围洁净、明朗、安静,既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也有助于病患度过安全期。

四、结束语

icu医生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 pdca;重症监护病房;有创呼吸机;多重耐药菌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1(b)-0155-03

重症监病房(icu)由于收治的患者病情较危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等侵入性诊疗措施的广泛应用[1],因此icu是医院多重耐药菌(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mdrb)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mdrb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感染的复杂性和难治性等均成为国际医疗领域关注的焦点[2]。虽然目前医院尚不能完全杜绝mdrb的发生,但是可以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尽可能减少mdrb院内感染的发生。本院icu自2012年开始将质量管理标准化[3]、科学化的pdca循环法,即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广泛应用到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感染控制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质控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icu有创u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院感目标性监测质控记录共计120份,其中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有50份记录,将其作为对照组,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有70份记录,作为观察组。质控人员均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护理部、科护士长、icu护士长及院感小组成员。质控方法均是在医疗环境下进行动态监测,呼吸机的监测为使用中的呼吸机采样标本,空气、物体表面为消毒后半小时采样标本。

1.2 pdca 循环方法

1.2.1 计划阶段(p)

1.2.1.1 调查及原因分析 回顾性调查2011年本院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的50份院感目标性监测报告及外环境监测报告,对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认真分析,从中发现与护理工作有关的主要因素为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有文献报道,mdrb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医疗仪器表面、污染的环境等接触传播[4]。

1.2.1.2 制订规范的消毒隔离计划 ①肯格王动态空气消毒机每日进行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不少于3次,60 min/次;②1∶1000浓度的含氯消毒剂,用消毒泡腾片配制成,每日擦拭床单位、门把手、仪器设备表面、地面等不少于3次;③尽量给患者使用一次性护理用品,保证专人专用,不能专用的使用后及时消毒处理[5];④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⑤完善手卫生设施,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1.2.2 执行阶段(d) ①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护理部、科护士长、icu护士长及院感小组成员从不同的层面对icu医务人员进行消毒隔离技术规范、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目标性监测制度、质量控制制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为使icu医护人员掌握更多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邀请检验科、药剂科等专业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讲座[6],不断强化icu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及预防的意识,从而自觉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有章可循。②严格按照icu建设指南要求,完善洗手设施,在规定区域墙上张贴六步洗手法示意图。每张床旁备有对人体皮肤刺激小、损伤小的快速手消毒剂[7],保证医务人员在实施治疗和护理时随时使用。③每天加强消毒隔离工作的指导落实与监管,尽可能地提高多重耐药菌控制力度。

1.2.3 检查阶段(c) 根据计划及检查标准,科室负责人每天对空气消毒、物体表面的消毒擦拭、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等情况进行督查,保证定期消毒、终末消毒、随时消毒[8],做到100%质控;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护理部、科护士长、icu护士长及院感小组成员定期或随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考核,对存在问题出持续改进建议,保证控制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1.2.4 处理阶段(a) 医院建立系统性院内感染通报机制,院感科每月对icu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考核检查情况及时评价分析汇总,发现问题提出改善计划并记录,及时修订相关制度及措施,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不断达到质量持续改进[9],建立追踪机制,制订相关奖惩制度.

1.3 多重耐药菌诊断标准

依据原卫生部 2010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pdca质量控制前后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检出率的比较

pdca质量控制后,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的mdrb检出率明显降低(p

2.2 pdca质量控制前后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类别的比较

pdca质量控制后,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耐甲氧西林菌、铜绿假单胞菌等mrdb的检出率降低(p

3 讨论

pdca循环法被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中,是质量管理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系统,它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pdca循环法应用在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感染控制中,能够通过目标性监测,发现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感染的隐患,针对性制订感染控制干预措施及标准操作规程[10],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同时通过不断地加强医务人员院内感染及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等相关知识的培训,还能够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11],使每位医务人员都能够自觉遵守制度和规程,2012 年icu在实施pdca循环法以来,操作台面及操作人员手中的细菌的检出率分别由原来的72%、50%降低到40%、23%。

pdca循环法的应用提高了icu医务人员对mdrb各项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切断了mdrb感染的传播途径。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护理部、科护士长、icu护士长及院感小组成员对icu mdrb感染管理工作始终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环节检查与终末检查相结合,有效地使医务人员自觉规范执行各项防控措施,保证定期消毒、终末消毒、随时消毒做到100%。本研究结果显示,icu实施pdca循环法后耐甲氧西林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的检出率分别由实施pdca 循环法前的20%、32%下降到 7%、14%,最大程度地预防和控制了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mdrb感染的发生[12],有效地降低icu院内感染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13-15],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吴艳春,曾金莺,伍丽霞.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124-125.

[2] 李六亿,贾会学,贾建侠,等.综合医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306-4308.

[3] 余元华,符湘云,王惠芳,等.pdca循环法在控制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4):275-276.

[4] 胡必杰,宗志勇,顾克菊.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08.

[5] 荣丽娟,钟振锋,萧帼穗,等.持续质量改进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21(7):19-20.

[6] 孙淑娟.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3,32(21):123-124.

[7] 杨艳飞.持续质量改进在icu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6):808-809.

[8] 陈谷霖,吴红丽,何耀琴,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6):1244-1247.

[9] 陈宏.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5):510-511.

[10] 孙庆芬,张亚军,顾彩霞,等.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5):343-344.

[11] 王秀娟.pdca循环法在传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1):88-89.

[12] 黄湘宁,郑俊,刘华,等.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及定植与感染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 39(13):3357-3359.

[13] 肖琴,陈赞美,欧慧慧.pdca循环法在提高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0):1316-1317.

[14] 秦姣红,徐文娟,朱玉叶.探讨pdca循环在新生儿室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5):133-135.

[15] 李润蓉.pdca循环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123-125.

icu医生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 icu;中医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

icu的先进医疗仪器设备多,危重病人多,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及技术要求高,工作气氛紧张。如何在icu进行临床护理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临床护理教学人员始终关注的焦点。结合icu专科特色和护理本科生培训目标,我科通过6年多的临床护理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

1 icu护理临床带教的难点

1.1 icu带教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有研究显示,专人负责制优于多人带教[1]。而icu护士夜班比例高,带教老师难以固定;带教老师除了要承担教学工作外,还肩负着大量的临床护理工作,带教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为每一位护生制订个性化的带教目标和计划,特别是对危急重症病人的护理技术操作,由于时间紧迫,教师不能在床旁示范以进行详细的指导与监督,因此,带教工作缺乏主动性、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1.2 中医护理特色不明显 在中医本科护生的实习带教中,带教老师对于中医护理要求不多,一般仅限于中药外敷、灌肠等几项简单操作,而对中医护理的理论及护理程序重视不够。

2 教学程序及方法

为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提高实习效果,我科对护生实行入科后集中规范性培训后再进入临床实习。

2.1 规范性培训阶段

2.1.1 入icu第1天充分把握3min效应(即首因效应)

2.1.1.1 环境介绍 入icu第1天,由带教老师向护生详细介绍病区环境。icu环境设置与普通病房不同,护生一开始觉得很杂乱,为了提高护生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利用icu病种多的优势,告诉护生常见急危重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了解在icu可以学到更多知识。

2.1.1.2 介绍实习大纲和科室规章制度 按照实习大纲和icu制定的带教计划逐项讲解,让护生知道在本病区必须掌握的实习内容,并征求每位护生的意见,除了实习大纲规定的项目外还希望学习什么项目,以调动护生学习的主动性。

2.1.1.3 介绍icu各种监护仪器 讲解各仪器的功能、操作方法以及保养,报警上下限的设置以及处理,让护生在icu临床实习前对各监护仪器有个感性认识。

2.1.1.4 对学生提出要求 icu都是危重患者,无家属陪护,所有生活护理都要护士执行,要求本科护生不仅重视技术性操作,也要重视基础护理。另外告知实习护生不能擅自调节使用中的监护仪、呼吸机等各种治疗器械。

2.1.2 入icu第2天强化“三基”技能训练

2.1.2.1 带教老师理论性授课 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床边教学相结合,介绍icu的设置以及管理,icu常见的危急重症的抢救措施、监护常规以及医院内感染的控制等。在讲授过程中,可适当使用提问、启发、讲解和小组讨论的形式。

2.1.2.2 示范操作 针对护生出科必考操作项目以及icu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以省卫生厅颁发的护理技能操作规范为标准, 带教老师按照操作流程先示范操作,然后让学生在模拟人上练习,并要求护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按此规范进行操作。

2.2 临床实习阶段

2.2.1 设总带教 接受护士长督导,负责完善带教计划;分配教学任务;每周召开师生沟通会,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组织护生出科考试;对护生进行综合评价。

2.2.2 增设辅助带教老师 有利于各带教老师针对自身优势开展小讲课或icu专业技能演示。

2.2.3 态度教育 老师在带教的过程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对护生渗透着职业道德教育。

2.2.4 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组织教学 了解护生的特点,多与护生交流,消除其陌生、恐惧、紧张、无助的心理;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主动性好的学生,以“导”为主;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以“教”为主;而对那些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主动性差的学生,则以“督促”为主。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 ] 。

2.2.5 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培养中医辨证思维 在临床带教中,教师应提高对本科护生中医护理方面的要求,注重培养护生的中医辨证思维,从疾病的辨证施护、饮食调护、心理护理及护理文书的书写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中医的护理特色,而不仅仅是教授几项中医护理操作。

2.2.6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规范带教内容 (1)由于护理本科生理论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因此,临床实习的重点在于让实习生通过icu专科护理工作,做到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由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理骨干分别床边带教,每周相对固定床位,使实习生能全面了解病情,并能通过具体护理工作提出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在技术操作方面,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对难度较大的护理操作或不宜在病人身上进行教学的操作,如人工气道的吸痰、切口换药等,教师首先在示教室运用多媒体或人体模型进行操作示范,说明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熟悉各个操作步骤并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后,选择病情较轻而且操作容易的病人,在学生心理状况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实践。为有利于实习生及时消化和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一般每周安排1~2个重点实习内容。(3)指导学生有效地观察病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用中医整体护理的观念指导护理实践,带教老师指导护生对病人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有利于引导护生全面的观察病人,抓住病人主要的健康问题,将护理诊断的相关因素与病理、生理等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护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综合技能。

2.2.7 充分利用临床护理查房 每月安排护理查房1次,对危重症进行病案讨论,先由护生熟悉本专科的病案,运用护理程序,作出评估、诊断、护理计划措施及实施评价,再由带教老师引导护生分析病情,启发学生运用中医的整体观提出辨证分型的依据和相应护理措施,并根据证候的变化随时修订护理措施,体现“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辨证施护特点,在护理过程中,贯穿对病人的起居、情志、饮食、服药、功能锻炼等方面内容。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主讲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积累[3]。

2.2.8 加强护生病历书写的带教和考核 护理病历是护理人员对病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几方面所做的估计、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是整个医疗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病历书写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4]。因此要让护生认识到护理病历书写的重要性,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去练习特护记录的书写。

2.2.9 及时组织交流总结,促进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每周末安排实习生总结1周实习情况,以掌握实习动态,并及时进行实习情况的总结;为巩固临床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icu的特殊环境中,如何才能使中医护理本科生在短短的4周时间内,适应icu 的工作节奏,培养出具有专科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临床操作技能的护士,还需我们在临床护理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

1 唐爱忠,翁淑惠. 本科护生临床带教探讨. 福建医药杂志,2001, 23(4):140.

2 郭建军,icu护理实习初探 .河北医学,2004,10(10):940-941.

3 袁浩斌,钱晓略.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方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护理进修杂志,2003,18(2):148-150.

icu医生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 icu; 急症抢救; 护理临床路径; 常规路径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038

icu是危重患者进行集中救治的场所,抢救工作时有发生,时间和效率对icu急症患者非常重要,必须争分夺秒。icu的护理工作流程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抢救及治疗效果,而icu护理临床路径是以患者病情需要为导向,以原有的工作流程为改造对象,以患者病情转归为标准,对原有的流程进行优化和重新设计,重新建立起流畅的服务链[1],以挖掘各类护理人员潜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动作,为患者争取宝贵时间,提高抢救效率。为此,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引入了迈克尔・哈默提出的作业流程重组概念对现有常规路径进行优化再造,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者中急症抢救的患者110例,男63例,女47例,年龄18~90岁,平均48.7岁,脑外伤30例,胸部创伤5例,腹部外伤24例,多发骨折10例,复合伤17例,自发性颅内出血2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采取再造的icu护理临床路径进行治疗和护理。观察两组病例开展专科有效抢救时间及医嘱执行时间。

1.2 再造方案 (1)强调医护配合,随时组成抢救应急小组,配对值班;(2)将护理人员根据职称、学历和工作能力不同分为护士a(高年资)、护士b(中年资)、护士c(低年资护士);(3)在护理人员排班上做到新老搭配,高年资低年资搭配,每班中高年资护士为组长,负责制定抢救监护计划,协调指挥低年资护士的工作;(4)每遇急症抢救,由高年资护士a站在患者床头,负责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等,保证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及其他引流管的安全及妥善固定,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并指导护士b、c的工作;护士b站在护士a对侧,负责查看管路及引流情况,协助护士a实施心肺复苏、吸痰、吸氧,临时注射给药;而护士c站在床尾,配合护士a、b,准备液体及急救器材,同时负责病室内其他患者的治疗及护理。

1.3 评价标准 (1)开展专科有效抢救时间,即从患者病情突变到实施正规专科有效抢救治疗为止;(2)执行医嘱到位时间,即从医生下达医嘱到药物进入患者体内为止。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开展专科有效抢救时间和执行医嘱到位时间分别为(3.4±1.1)min、(1.9±0.8)min,对照组患者开展专科有效抢救时间和执行医嘱到位时间分别为(5.5±2.1)min、(5.4±2.3)min。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icu常规治疗护理工作存在以下弊端:(1)医护配合欠协调;(2)护理人员排班中,老年、中年、青年,高年资、中年资、低年资搭配不合理;(3)抢救反应能力差,患者病情突变时不能很快进入抢救状态;(4)遇到抢救患者时,出现医务人员扎堆忙乱现象,不能各司其职,及时展开救治。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迈克尔・哈默提出,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上取得了显著进展。icu护理临床路径是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创造价值,提高对患者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2],节省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

本研究对原有工作流程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创新:(1)明确工作目的。张亚卓[3]研究表明,合理的分工合作能提高急救监护的效能。本研究发现,实施icu抢救临床路径后,医护人员无论年资长短,或经验是否丰富,只要根据工作小组事先指定的抢救计划严格执行即可。这样就尽量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治疗差异,使护理人员按照计划,有序的进行工作,可以使参加抢救的护士明确自身在整个抢救路径中的作用、工作的目的,充分调动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潜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避免两个人同时准备同一项操作或操作位置不够合理,影响其他人员的抢救。(2)节约人力资源,提高抢救效率。有相关资料显示,每延迟1 min,成功率下降7%~10%[4]。传统的抢救模式是,护理人员按个人经验或习惯参加救治,不同的护理人员,因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不足,工作方式会有很大出入,治疗抢救过程中难免出现疏忽,严重影响了抢救效果和护理质量。icu护理临床路径,实行新老护士配对值班,保证了各班的监护力量,使高年资护士充分发挥自己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优势,发掘出了潜藏在护理人员心中的知识和经验,使之沉淀为icu的显性知识,高、中、低年资护士优化组合分工明确,弥补了护士相互间的技术水平差异,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护士a、b、c职责明确,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了抢救分工不明确导致的慌乱紧张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3)做好传帮带。目前,笔者所在医院icu护士无法进行正规岗前培训,只能延承了师带徒,徒再带徒的师徒式管理方式,所有进入icu的护士,首先在外科系统轮转后,经过icu岗前培训,再由老护士带班上岗。低年资护士动作迅速,反应灵敏,但工作中缺乏经验,而icu急症抢救护理临床路径程序顺畅,分工详细,职责明确,由高年资护士进行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操作,而低年资的护士则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而速度快的操作,分别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同时让年轻护士通过场景训练,培养应急应变的能力,使其在真实的抢救工作中得到较好的训练,而高年资护士则能够以身示范,容技术经验于一体,通过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实施不同的抢救措施及方法,为年轻护士做出表率。

综上所述,icu护理临床路径护士a、b、c形成组合,高、中、低年资护士相互搭配发挥各自优势,有效利用了人力资源,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急症患者抢救中具有实效、简便的特点,使抢救工作更具有条理性和程序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陈亚文,蒋翎翎,秦薇萌.优化护理流程在危重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9,26(74):18.

[2] 胡杨,胡蓓,许世政.面向顾客的流程管理及其应用研究-以医疗服务为例[j].经济师,2007,1(5):216-217.

[3] 张亚卓.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6,23(9):13-15.

[4] 黄爱珍.心肺脑复苏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

icu医生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 每日唤醒;机械通气;镇静

[中图分类号] r4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b)-0057-02

机械通气在重症监护室(icu)一直作为抢救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如车祸伤、钝锐器伤等造成的心跳呼吸停止及各种呼吸衰竭等疾病。但是,通常在诊疗过程中,患者由于icu的特殊环境,以及各种有创手术、疾病本身、人工气道建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患者会产生疼痛、焦虑、恐惧、谵妄、认知功能障碍等[1],并且多数患者不能耐受气管插管和吸痰刺激等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甚至加重病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情况。镇静治疗又是icu的基本治疗,然而使用镇静剂是导致患者精神创伤的危险因素之一[2-3],但是如何获得适度的镇静状态,同时有能避免过度镇静带来的危害是我们医护工作者所十分关心的。因此,为避免药物蓄积和药效延长,该研究对入住icu需要机械通气患者镇静过程中实施每日唤醒计划,该研究对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入住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50例在镇静过程中实施的每日唤醒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icu行机械通气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25例,男女性别比例1.2:1,年龄18~7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民族、信仰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患者需符合机械通气指征[4],年龄≥18岁,机械通气时间≥24 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评分(apacheⅱ评分)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专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

2 结果

如表1所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每日唤醒)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以及镇静时间均缩短,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以及镇静时间比较(d,x±s)

3 讨论

在icu治疗时,为让患者保持安静状态且容易被唤醒[7],通常采取相应的镇静治疗,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有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icu患者存在镇过度的问题,如ethier c等[8]的镇静评估队列研究显示有34.0%的患者经过镇静治疗后很难被唤醒,并保持完全清醒状态。但是2000年kress等人[9]的研究表明实施每日唤醒明显改善了患者预后,为icu患者的镇静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bryan等人也发现实行每日唤醒镇静策略(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on)可预防镇静药物带来的过度镇静,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7-10]。

此次研究发现,实施每日唤醒可以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以及镇静时间,这一点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11],并且美国芝加哥大学schweiekert wd等[12]人研究发现每日唤醒还可以减少机械通气的相关并发症,如菌血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icu住院的时间越长。我们知道住院时间越短,能减轻患者的治疗费用。另有研究者发现实施每日唤醒计划还可减少患者服用镇静药物的次数和剂量,从而避免了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13]。

在实施每日唤醒计划过程中,该研究发现多数长期处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方案中并未纳入,且每日唤醒绝大多数医院都是由护理人员具体执行,临床住院医生参与度少,其知晓率和实施率分别为76.0%和44.0%[14],因此该研究对科内住院医生进行专业化培训指导,让每位住院医生(尤其是icu医生)都能对每日唤醒的治疗策略有充分认识,然后评估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一步做出详细治疗方案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每日唤醒镇静策略是否能在临床中充分开展有待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7],因此为了让患者早日出院,临床医师必须参与其中[15]。

综上所述,每日唤醒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过程中的能起到显著的临床效果,但是如何在治疗中最优化患者舒适度的同时避免过度镇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该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未对镇静药物进行探讨,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对此深入研究,有望为制定一套适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指南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宇,马朋林,刘京涛,等.疾病严重程度与icu 清醒危重患者心理状态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1):1.

[2] jackson jc,mitchell n,hop kins ro.cognitive functioning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n icu survivors:an overview[j].crit care clin,2009,25(3):615-628.

[3] kress jp, pohlman as,o'connor mf,et al.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ve infusions in critically ⅲ patients undergo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n engl jmed, 2000,342(20):1471-1477.

[4] weinert cr sprenkle m.post-icu consequences of patient wakefulness and sedative exposure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j].intensive care med,2008,34(1):82-90.

[5] wittbrodt et.daily interruption of continuous sedation,2005(5):3-7.

[6] 李梅,侯宜静,李静,等.每日唤醒在icu机械通气镇静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38-39.

[7] 曹莉,钮晋红,韦妍飞.机械通气每日唤醒镇静策略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9):3159-3160.

[8] ethier c,burry l.martinez-motta c recall of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in patients managed with a sedation protocolor a sedation protocol with daily sedative interruption:a pilot study [j].j crit care,2011(2):127-132.

[9] kress jp,gehlbach bk,lacy m,et al.the long-term psychological effect of daily sedativein termption o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3,168(12):1457-1461.

[10] bryan d.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o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j].am j health-syst pharm,2010,67(3):1002-1006.

[11] 李勇,金兆辰,蔡燕,等.每日唤醒在多发伤患者中的临床治疗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6):578-580.

[12] schweiekert wd.gehlbach bk.pohlman as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ve infusions and complications of critical illness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j]. crit care med,2004,32(6):1272

[13] girard t d,kress j p.fuchs b d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paired sedation and ventilator weaning protocol for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awakening and breathing controlled tri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8,371(9):126-134.

[14] patel r p,gambrell m.speroff t delirium and sed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survey of behaviors and attitudes of 1384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j].crit care med,2009,37(3):825-832.

[15] 陈竺,钟南山,吴明江,等.临床诊疗指南重症医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