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制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1 08:55:51

安全管制

安全管制范文篇1

本文作者:郭丽娜孙伟工作单位:黑龙江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

建立哈尔滨市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哈尔滨市在食品安全管制时,需要在各区、县(市)都建立一个食品安全协调机构。这个协调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该机构将作为在政府监管食品安全工作中的专业部门,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食品监管过程中常常出现监管职能交叉的问题,这样当安全事件发生的时候,由哪一个来负责就显得模糊,对于责任权限不明晰的领域,监管就会出现漏洞,一些食品企业就会出现钻体制漏洞的行为。而采取在各级政府设置食品安全协调机构的措施就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这个机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食品监管部门从事监督管理食品安全工作。不仅如此,设置协调机构是监管权力的下发,基层组织对于违规企业的监管权力加大,是对违法企业的有效震慑,保证本市市民的切身利益。

建立食品安全各部门合作机制哈尔滨市在食品安全管制方面,应该从加强和完善制度方面来建设各级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注重不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与综合监督管理。在食品安全管理时,会议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措施完善,能够促进部门间的协调。除了之前的传统制度,还需要建立一个合作机制,只有部门之间加大合作效率,才能够真正发挥出食品监管部门的协调管理职能。为此,哈尔滨市可以建立起一个有食品安全局牵头,质监、工商局、卫生局、商务等部门协调配合的食品安全管制工作机制。配合本市新闻媒体单位记者,联合本地食品安全监管相关信息与质量信息,来让民众能够顺利了解到相关信息,保证市民的安全消费。这时候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于质量抽检结果,就要积极协调新闻媒体单位,以不同形式来食品安全质量信息,保证市民的知情权。

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安全事件,只有政府具有很强的应急处理能力,在最短时间判断事件形式,及时采取相对应措施,才能够及时控制食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损失。为此哈尔滨市政府应该尽早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注意加强食品安全预警工作,防患未然。这就需要食品监管部门注重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认真处理群众的食品安全举报,完善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系统。在食品安全刚发生时,就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的蔓延。

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突发事件紧急报告制度。当某一区域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区域政府和质量监管部门必须立即向总局汇报相关情况。第二就是完善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反应预案。这就需要提前确认快速反应程序,编制《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手册》,提前让各级政府了解应急措施。同时采取日常培训与演练,提高监管人员的反应力。第三点就是注重应急处理电子信息网络的应用,提高政府在处理食品突发事件的效率,第四建立专家评估与咨询制度。通过邀请食品安全公共事件专家、食品安全专家参与到食品管制工作中,让他们对潜在食品问题进行评估,了解可能导致的原因及未来产生的危害程度,来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安全管制范文篇2

一、库区周边居民凭身份证可免票进入休闲,其他地方居民一律凭票进入。

二、进入库区人员必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新风,加强自我约束,切实维护库区公共设施和堤坝安全,严禁在库区内乱扔垃圾,保持好库区环境卫生。

三、库区旅游由景区统一管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购买旅游设施设备,擅自从事商业经营或非法活动。

四、切实保护库资源,严禁盗卖尾砂、偷盗大堤护坡块石、损毁库区内花草苗木,严禁破坏库区电力、通讯与排洪排渗设施。

五、严禁设置障碍、堵塞库区交通,禁止妨碍防汛、防火、抢险等重大应急活动的行为。

六、严禁在库区及周边山上砍伐树木、炼山、放火、打猎、放牧牛羊。

七、严禁超载车辆和大型货车进入库区公路。

八、严禁在库区500米范围以内,挖坑取土、建房、葬坟,1000米范围内建鞭炮厂等高危产业。

九、严禁在库区防洪调蓄库内游泳、捕捞、投毒。

安全管制范文篇3

(一)县安委会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科室负责人担任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联络员,并报县安委会办公室备案,经审查后予以公布。

(二)联络员主要职责是:负责本部门与县安委会办公室的日常联络工作;协调、落实县安委会及其办公室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收集、整理、上报安全生产工作信息、先进经验;每周一向县安委会办公室报送本单位上周工作情况及本周工作打算;每月5日前向县安委会办公室报送本单位上月工作情况和下月工作计划。每月报送的安全生产工作信息数量不少于4条。

(三)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每2周召开一次各行业安全管理组织牵头单位联络员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各行业安全管理组织牵头单位分管负责人会议。会议内容主要是通报情况,交流工作,研究讨论安全生产工作问题。根据领导安排或应部门要求,遇有重大事项,可不定期召开专题协调会议。相关部门的分管负责人参加会议,或根据工作需要,邀请部门主要负责人出席。

二、工作通报制度

(一)县安委会各成员单位每年7月10日将上半年工作情况及下半年主要工作思路形成书面材料报送县县委会办公室。每年1月10日前将上年度工作情况及本年度主要工作思路书面报送县安委会办公室。

(二)有关部门下发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会议材料、领导讲话、典型经验、事故通报等及时报送县安委会办公室。

(三)县安委会办公室每季度向有关部门通报一次重点行业或领域安全生产形势及部门主要工作部署落实情况。

(四)县安委会办公室不定期将有关部门工作部署、典型经验等在县安委会办公室网站和《临沭安全生产简报》上进行宣传报道,并呈报县委、县政府领导。

三、监督检查制度

(一)县安委会办公室以与有关部门联合的方式,对相关行业或领域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二)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是有关行业或领域生产经营单位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及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落实县政府、县安委会及县安委会办公室工作部署情况等。

(三)监督检查采取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监督检查结束后,县安委会办公室应书面向有关部门反馈监督检查情况。

(五)县安委会办公室接到事故举报或信访件,属于有关部门管辖范围内的,以书面形式函送有关部门办理。有关部门接到函件后,应妥善处理,并将办理结果及时报送县安委会办公室。

四、报告备案制度

(一)县直有关部门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在上报县政府的同时,抄送县安监局。

报告内容:事故发生单位、时间、地点、事故类别,人员伤亡及救治情况,财产损失,现场处置以及初步原因分析等。

(二)火灾、道路交通、特种设备等事故,有关部门在调查处理结束形成事故结案处理意见后,应及时将调查处理情况报送县安监局。

(三)县安监局组织调查的事故,批复结案后,应将调查报告和批复意见抄送相关部门。

(四)有关部门应将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方案以及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等报送县安监局备案。重大事故隐患消除后,应及时告知县安监局。

(五)有关部门直接组织的安全生产检查和督查,工作结束后,将检查或督查情况抄送县安监局。

五、综合分析制度

(一)综合分析工作在有关部门半年或年度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和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进行。

(二)综合分析的内容主要是安全生产工作基本情况,取得的成效,并针对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加强安全监管、防范事故的对策和措施建议等。

安全管制范文篇4

一、安全施工原则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1、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①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②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③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在选择危险控制措施时,优先选用图中底层的措施,只有下一层的措施不能使用,或受到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实际因素制约时,才选用上一层措施。

2、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3、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当事故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选择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原则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隔离危险因素;薄弱环节防控;个体防护措施;避难和救生行为;救援行动。

4、建筑施工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的一般方法。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二、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包括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五大类因素,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因素。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危险因素预防控制工作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方案制定和初始评审及相关准备工作;工程实体施工全过程(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装饰安装阶段)的危险因素识别分析、预报和定期评价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等不同阶段的内容。

1、材料因素控制措施①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②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

2、机械设备因素控制措施①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②指定专人操作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③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

3、技术工艺因素控制措施

1)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

2)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

4、环境因素控制措施①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②指定专人接收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以便采取对策;③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

5、管理因素控制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2)建立健全各项危险因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因素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3)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

安全管制范文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风险控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安全生产是关系到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然而由于建筑业的生产活动具有周期长、体积大、流动分散、露天高处作业多、体力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危险性大,不安全因素多,是事故多发行业。因此,如何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已成为一个支撑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乃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课题。

一、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意义

随着房地产开发市场与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成熟与规范化,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决策与管理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风险在任何工程项目中都存在,而风险造成的工程失控现象最终导致建筑工程经济效益降低,甚至造成整个项目失败,给国家和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工程建设参与各方均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风险,如果不加防范,很可能会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酿成严重后果。而建设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监控是建设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只有加强了风险管理,才能有效减少项目风险,风险管理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筑企业的风险控制有助于提高项目决策者的决策质量

风险的存在是由于其不确定性造成的,也就是说人们无法知道将来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发展情况。但通过对建设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随时监控,以掌握风险变化的情况,并根据风险变化情况决定如何对其进行处理。开发商或承包者在做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时,也可以依据风险的规律性,针对不同的开发方案分析项目存在的可能风险,根据开发者自身的承受风险的能力选择适应自身条件的风险方案,提高决策质量。

2.建筑企业的风险控制有助于提高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

开发商或承包者在做出建筑投资决策时,通过准确地估计评价可能的风险,并做好相应的对策,当建设项目实施,风险来临时则能够准确应对,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3.建筑企业的风险控制有助于建筑工程顺利进行

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不断进行风险监测,并对其风险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

4.建筑企业的风险控制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建筑企业对所开发项目的决策是否正确,即风险预测与采取控制措施准确与否,常常决定企业的盈利,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事实上,许多开发商因忽视了风险管理,错误地判断了风险,使项目失败,从而导致企业倒闭。

二、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的来源与途径分析

建筑企业的工程施工,一般分为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及试运行等几个阶段,这其中产生的安全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方面的风险,宏观方面主要有恶劣的天气情况、恶劣的现场条件、未曾预料到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未曾预料到的一些不利地理条件、工程项目建设可能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微观方面主要是指施工现场条件特别恶劣,处于陡坡、隧道、潮湿或雷雨多发区,如无相应的防护措施,极可能发生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或是施工区域持续高温、多有凶猛动物、毒蚊虫等,易使员工受到袭击或伤害。

2.社会方面的风险,主要指政治方面的各种事件和原因所带来的风险,例如战争、政策多变、动乱等因素带来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也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导致一些建筑企业血本无归。

3.经济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各种导致建筑企业经营遭受损失的风险。如汇率波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建材和人工费的涨落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行情等等。

4.组织与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项目有关各方关系不协调以及其他不确定性而引起的风险;或是在总体方案确定、投资决策、设计施工队伍的选择等方面,决策出现失误对工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或是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不强、经验不足、合同条款不清楚导致企业损失;或是生产指挥不当、操作人员观察不够,导致机械设备损坏伤害现场人员等等。

5.法律条文与实施方面的风险,这方面,或是建筑行业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相关法律的内容的频繁变化导致建筑企业无所适从,或是对相关法律未能全面、正确理解,工程中可能有触犯法律带来损失的行为等等。

三、建筑企业施工安全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策略

建筑工程的承包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无法完全消除的。对于建筑企业的风险,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一方面,客观因素复杂,风险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难以预料;另一方面,风险又具有必然性,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作为承包商,应正视风险,把握其规律,采取相应的防和处理措施,避开或减轻风险。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很多,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加强各方面协调,牢固提高风险意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树立高度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面对复杂多变的建筑市场形势,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可能产生的方方面面的风险,超前分析透彻,做好风险预测。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建筑法律法规,认真研读相关条款;分析具体合同文本,通过合同谈判的方式,对条款进行拾遗补缺,避免损害自身利益的条款存在。同时项目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人的管理。所以,加强各方面的联系和协调,有助于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避免许多不应有的麻烦,从而也有利于工程进度。

2.强化项目管理,降低管理风险

风险控制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不仅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险,还能最大限度减小风险造成的损失。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成本控制,低价中标是项目管理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在项目管理上,应实行施工前成本分析预测制、项目经理管理目标责任制、预算财会人员公司委派制、项目管理绩效全员考核制等措施,有效降低效益风险,使施工的成本管理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3.密切联系市场、加快信息化进程

建筑工程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准确的市场信息,建设工程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走以信息化方式运作、规模化集团推进、专业队伍为主的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只有形成信息、资产、人力、物力的规模效应,发展才会实现质的飞跃。建筑企业要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并根据建筑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有选择地进行经营活动,同时通过适时地掌握我国的新政策、新动向,提高专业化水平,强化资源的最佳配置,是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风险转移和控制的有效途径。

4.以科学态度对待风险,以法律手段规避风险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是大量存在的,但其产生和消除也是有规律的。虽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风险只要预防得力,一般都能化解或规避,即使出现也能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分散和转移风险,在消除和规避某些风险时,只要方法正确、策略对路、技巧得当,善于以法律手段实施防范措施,保护自身利益,就可以防范风险,减少损失。

总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严格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建筑企业自身的实施情况,科学分析建设项目管理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灵活掌握和运用各种策略和技巧加强风险管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以减少或避免可能产生的损失。

参考文献:

安全管制范文篇6

完善各类安全防护设施,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幸福荣巷,特制订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召开各社区城管安全管理工作会议,明确城管安全管理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加强对城管安全的自觉管理,确保年内无安全事故。

二、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安全意识

一是利用各社区宣传栏、标语、横幅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居民安全意识。二是本部门条线会议、党员会议等宣传安全知识。

三、做好城管安全管理的培训工作

4月份举办城管管理培训班,把城市安全管理内容放在首位,在城管执法中如何做好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抓好城管队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其安全业务素质。

四、加强管理,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根据目前街道特别是老村巷,基础设施陈旧,道路坑洼,下水道堵塞,市政道路违章开挖,危房危桥等不安全因素始终存在。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责,要深刻认识城市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这方面认真做好有不安全因素的排查工作:

1、认真做好市政设施,公共照明设施等巡查工作,负责对辖区擅自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的行为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发现一处及时上报处理一处。

安全管制范文篇7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学校食品卫生工作事关师生的身体健康、事关校园安定稳定。各校要从全局的高度,本着对师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新时期抓好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性,对上级安排部署的食品卫生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有反馈。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抓紧、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严格规范学校食堂的管理。根据省综治办、教育厅、公安厅、司法厅、卫生厅等5部门联合下发文件通知要求,学校食堂由校方经营,不对外承包。自年秋季起,全区各学校、幼儿园食堂必须由学校经营,不得对外承包。各校要严格按照《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规定的许可条件和程序,必须取得由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餐饮服务许可证》。

三、进一步改善食堂卫生设施和条件。各学校要在暑假期间,有计划地对学校食堂不符合卫生要求的硬件要求设施进行改造,要严格按照食品卫生安全各项要求,合理设置食品加工原料处理,食品加工、贮存等场所,配备相应的冷藏、清洗消毒、防蝇防鼠、洗手等设备和设施,改善食堂卫生条件,最大限度地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同时,加强对食堂设施设备的定期维修维护,确保正常运行。

四、切实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一是学校食堂从业人员要严格把关。要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档案,每年要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并在取得健康证明后上岗工作;从业人员在从事食品加工过程中严禁吸烟,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穿戴清洁工作服、帽,确保师生用餐安全。二是建立台帐,坚持食品留样。学校食堂要有专用的食品留样冰箱和留样盒、冷藏设备,留样食品一般为100克,时间保留48小时。三是严格把好食堂食品采购关。学校食堂应全面实施食品采购索证(票)验收登记制度。建立健全食品采购索证、进货验收、出入库登记和台账记录制度,相关原始凭证至少保存2年。有定点向供货方采购食品的,应签订有确保食品安全及原料卫生质量条款的采供协议书,索取供货方的有效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向供货方批量采购的,应同时索取生产企业食品卫生许可证、同批次产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复印件。要指定专人负责验收,并有详细的记录,严禁采购“三无”食品,杜绝不符合卫生要求和标准的食品及原料进入食堂。禁止使用非食物原料,假冒伪劣、有害有毒、过期变质等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四是规范存放、加工食堂食品。学校食堂应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间,按要求存放各种食品原料,有明显标志,粗加工间应分设蔬菜原料、肉类原料和包括水产品的清洗池、操作台和用具,并有明显标志,售菜间内应设有专用工具清洗消毒设施,有洗手消毒设施,有专用冷藏设备。五是保持食堂环境清洁卫生。学校食堂必须坚持每天保洁,并有防鼠、防蝇、防尘和防虫设施,污水排放和废弃物存放符合卫生要求,就餐场所的窗户应装有防蝇、防尘、防虫害设施,食堂进出门应有防蝇门帘或装有纱门,并定期开展灭“四害”工作,学校要对食堂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记录。六是加强安保措施。学校食堂要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具备条件的学校,应在食品加工区域重要部位安装电子监控设施,加强对食品加工全过程的监控,防止投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师生用餐的卫生与安全。七是规范学校小卖部的管理。各校原则上不得在校园内开设小卖部,确需开设的,要报批。同时向卫生、工商等部门报批《食品流通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

安全管制范文篇8

关键词:民航空中管制;人为安全;风险及措施

众所周知,航空事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也是影响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项目。所以,相关部门应当对其发展领域进行更深入地探究。但目前,我国民航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从空中管制人为安全方面做了深入分析,发现人为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造成较大成本问题和安全风险。因此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不断完善人为管理制度,国家也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此来保障航空事业稳定持续的发展。此外,国家还应当针对航空技术、质量及从业人员等各个方面做出完善和优化,才能实现节约管理成本,民航事业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民航空中管制中人为安全因素分析

(一)环境风险

民航空中管制中环境风险是造成人为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空中管制人员工作中常常因为光线问题作出错误的操作或判断,有时还会对其他工作人员的注意力或情绪造成严重的影响,最终造成人为风险。此外,部分航空企业没有对空中管制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复训,再加上空中管制工作人员日常也没有对相关知识技能进行自我学习,所以对管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或状况不能及时做出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增加了环境因素对民航空中管制工作的影响。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或状况,对管制工作的效率及效果造成持续严重的影响。

(二)管理风险

民航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产业,但在民航空中管制工作中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或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如一些技术管理制度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对检查、维修及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够重视,当管制工作中出现特殊情况时,相关技术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分析原因,作出科学的决策方案。除此之外,监督管理制度也存在问题,如一些管制员不服从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操作,工作态度懒散,部分监管人员缺乏责任心,为空中管制工作带来了严重安全影响,管理工作混乱无章。

(三)思想风险

在发展航空事业的过程中,只有具备先进的思想才能科学有效地对安全风险进行预测,促使民航空中管制中的各项工作都能顺利开展。就当前民航发展状况来看,空中管制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相关工作开展困难。如一些航空从业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端正的态度,或者用消极的态度和错误的态度来影响他人工作。也就是说,一部分民航空中管制的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对于自身负责的相关问题不能及时处理或随意处理,甚至还有部分工作人员对管制工作没有充分的认识,工作原则性不够。在工作中,若空中管制工作人员都不重视自身的工作职责,必定会使管制工作有名无实,流于表面,产生安全隐患。总之,空中管制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思想认知不够、不能及时分析解决问题,都会使民航空中管制中工作的效率及进度受到影响,甚至还会使空中管制工作失去发展方向。

(四)技术风险

提升民航空中管制的安全性,需要注重管制技术的提升,因为只有掌握精湛娴熟的管制技术,才会在出现相关问题时作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所以说在民航空中管制中技术风险是造成人为风险的重要因素。在进行民航空中管制工作时,由于部分民航企业没有定期开展相关培训,许多管制工作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已经跟不上当前空中管制工作发展。部分工作人员只凭借经验工作,所以在分析处理技术问题时缺乏专业性。甚至还有部分工作人员只具备专业知识,对民航设备没有熟练的操作能力,从而造成严重安全隐患。

二、规避民航空中管制人为安全风险的措施

(一)应对环境风险

在应对空中管制环境风险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工作环境。在开展民航空中管制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环境布置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如座椅摆设问题、光线问题、空间问题等,在考虑设置这些问题时需要结合人体工学,才能使人体处于最好的状态下。2.技能培训环境。要让航空事业有更好地发展,就需要不断提高民航空中管制水平,培训相关人员正确掌握专业技能,全面提高管制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促进民航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应对管理风险

防范管理风险,需要民航企业加强民航空中管制工作人员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摒弃存在漏洞的条例。在管制人员管理工作中,民航企业相关部门应当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才能顺利开展管理工作。管理部门应当不断更新优化相关管理制度,严格要求管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监管部门应当积极开展监管人员的培训,提高职业素养,使其充分意识到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落实监督管理工作。监管部门要分析总结监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避免民航空中管制中管理风险造成人为安全风险。

(三)思想方面

在民航空中管制工作中加强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管制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思想素养,才能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珍惜自己的岗位,落实自己的岗位职责。民航企业应当帮助管制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纯洁性,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推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民航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民航企业应当开展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工作,让管制人员形成积极正确的工作理念,增强责任心。民航企业要注重人才的选聘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管制部门拥有一支素质高、技能高的人才团队就会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较强的协作力和凝聚力,为空中管制中的各项工作提供保障。所以,航空企业应当慎重选聘管制人员,构建稳定且高效的团队,提高飞机飞行的安全性,避免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四)加强航空专业人才的技术水平

随着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专业性较强的航空工作人员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应积极与培训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以此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如从现有人员的培训、高校扩招等方面入手,将实践培训和理论培训有机结合,来提升航空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确保航空飞行安全。总之,在进行民航空中管制工作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与飞行安全有十分重要的联系,航空企业要意识到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加强技能培训,防范安全风险的发生。

(五)应对技术与非技术风险

航空安全和空中管制技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精湛娴熟的空中管制技术会为航空飞行员创造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确保每一位乘客的安全。空中管制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调配、通讯以及决策能力,一旦出现问题,就能及时地做出解决措施,尤其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要求空中管制人员具备更精湛的技术和较强的危机处理能力。而非技术因素就是注重人的主观意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实际行为,所以,要想强化管制人员的责任意识,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就要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在积极主观意识的引导下作出科学合理的行为。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航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在民航空中管制中的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民航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来减少相关问题的出现。为避免民航空中管制人为安全风险,相关部门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如环境、管理制度、相关技术及检测工作等,以此来提高民航管制水平,减少人为安全隐患,避免安全风险发生。民航企业相关部门应当注重管制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强化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职业素养,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民航事业是彰显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项目,民航相关技术人员应当加强民航事业的研究,推进民航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文杰.民航空中管制的人为安全风险及措施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02):238-239.

[2]安娜.民航空中管制的人为安全风险及措施[j].科技视界,2018(22):217-218.

[3]贾惟.民航空中管制的人为安全风险及措施[j].中国新通信,2018,20(09):135.

[4]贾刚.试论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人为安全风险及对飞行安全的影响[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5):237.

[5]秦杰.试析民航空中管制中的安全隐患[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1):204-205.

[6]李峰.民航空管的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探讨[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8(06):184.

[7]曹铭.民航空管中的人为影响因素以及风险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8,24(28):206.

[8]张腾.民航空中管制中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8,24(03):242.

安全管制范文篇9

站在新时代的角度,中国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日益突显。对于这方面来说,相关的监管制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应地,想要对它进行完善,需要先对它已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分析。进而,找到问题的根源,为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埋下伏笔。当然,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因此,文章作者以比较法的视角,对其中的冰山一角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第一、在食品安全标准方面,没有进行合理的完善。对于食品安全标准方面,国家制定了很多的标准,可以说涵盖了食品生产的整个行业。但相关部门却没有根据新时展的要求,来进行相应的调整,造成很多问题出现。比如,对应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够集中,不利于对食品进行安全方面的管理。又比如,长年对一些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使用,而这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对于食品安全标准方面,国外却远远优于我国。日本不仅在食品不同方面都有对应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而且很多方面都是属于站在世界前端的。如,加工类的肉制品、水产品。第二、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监管制度的力度不够。一是:食品安全的监管人员队伍不够健全。很多监管人员都具备对应的监管能力。同时,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的时候,监管人员严重不足。尤其是在农村问题特别严重,食品安全监督只是一个空壳。二是: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方面,没有建立对应的责任问责制度。以至于在食品生产出现问题后,没有对应的岗位负责人及时进行处理。第三、没有对应的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尤其是关键性的安全监测技术,对食品安全的监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对于这方面,国外不仅具有对应的食品安全监测技术,还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比如,在农药残留物检测方面,美国相关机构可以检测出360多种,而我国还没有对应的检测技术来检测出这么多种农药的残留物。

2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的有效措施

从中国食品安全在监管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来看,采取可行的策略对它进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相应地,对于这个方面来说,有很多可行的措施可以运用到其中。因此,作者对其中的一些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2.1在监管制度方面,需要建立相关的食品安全检测检验制度,并加以完善

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方面,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之一。需要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层次的食品安全检测检验机构予以健全。对于这方面,需要和其它相关部门一起来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并分别在这些部门中设有检测检验机构。进而,对食品安全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相应地,对于食品安全监测所处的环境以及所使用的设备,国家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需要进行对应的评估。在食品安全检测检验方面,国外也进行了对应的完善。比如,在美国,以对应的市场为基准,按照市场监管的要求,不仅建立了具有全国特性的食品安全监测机构,还根据每个州的特点,建立了对应的食品安全监测机制。在实践中,不论是对蔬菜水果方面,还是在其它食品生产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方面,还能够对食品的安全进行预防。

2.2需要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制度予以明确化,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责任制度是其重要的部分,对监管制度的完善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一是: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再教育,使他们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转变已有的思想观念。同时,能够对自己所在工作岗位的职责予以明确,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是:对于那些没有履行好该工作岗位职责的人员,需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此外,还要追究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如果因为监管部门的失职造成食品方面重大经济损失,监管部门需要承担对应的行政赔偿。相应地,国外很多国家在责任制度方面都比较完善。因此,我国在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制度进行完善的时候,可以对国外那些好的措施加以利用,使责任制度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2.3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方面,需要对已有的法律条例予以完善

首先,需要从当下食品安全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这样就可以使食品在生产的过程中,有统一的标准进行指引,减少食品生产的安全隐患。其次,需要对食品安全设置合理的调整机制。以便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的时候,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动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最后,食品生产企业需要在国家制定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下,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标准,来对自身进行严格要求,注重食品的安全。在这方面,国外很多国家都在食品市场的波动,不断对已有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予以调整。

安全管制范文篇10

1我国药品分类管理现状与问题

1.1社会药房未能安全遵循国家有关规定实施药品管理

按照《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零售药店设置暂行规定》、《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中,社会零售药房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上都有严格规定。但事实上,全国各地区的药店并没依法遵循国家的规定。

1.2处方管理欠规范

首先,处方来源受到严重限制。受医疗卫生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医院处方很难流入社会药房。其次,社会药房的处方的真实性、合法性难以保证。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一个可以对医生处方合法性进行查验的权威资料。这给零售药店查验顾客所持处方的合法性带来难度。其三,不持处方购买处方药的现象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店的主要营业上的是出于经济效益,在监管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药店容易出现无处方销售处方药的情况[1]。

1.3零售药店的执业药师数量、素质难以达到要求

在药品分类管理中,执业药师担当为公众提供优质药学服务的责任,以保证社会公众的合理用药。但是由于执业药师是集药学、医学、法律、交流与沟通等综合素质于一身的药学技术人员,目前我国无论从数量还是素质都无法达到药品分类管理的要求。

2完善我国处方药安全管制体系的对策

2.1完善药品安全管制的法律规范体系,增强法律规范的有效性

目前我国在法律意义上的只有《药品管理法》,其它的都是停留在法规或规章和条例的层面。因此,我国处方药安全管制要全面的立法保障,在法律层面上,应该尽分布《药房法》和《执业药师法》,以规范处方药流通渠道和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在法规层面上,建立在《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中将违规情况与药店的经营资格和执业药师的从业资格挂钩,尽快制订《药店药事事件处理办法》等。

2.2加强药品安全管制机构的独立性建设,提高执法效果

目前,我国药品安全管制的法律法规中,很多内容发生分隔,如广告的审批权和处罚权就隶属于两个不同部门,这不利于执法效果。因此,建议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执法机构,以排除地方政府干扰、保证执法效果。

2.3加快执业药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药品监管队伍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政策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合理用药将会越来越重要,而为患者答疑解难,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则是执业药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加强执业药师队伍建议显得尤为重要。有关部门就为报考执业药师的从业人员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抓好每个基本环节,充分调动药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创造宽松环境,制定激励机制,采取各项政策,多渠道、快速度扩大执业药师队伍,逐步缩小供需数量差距。同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执业药师向零售药店流动。同时,应强化对零售企业法人代表的培训,加强宣传教育。

2.4加强舆论导向、强化全民合理用药意识

受基本药品知识缺乏、处方药管理不严以及广告误导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药品消费者对科学、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错误用药现象非常普遍,如:重复用药、过量用药、用药量不足以及不经医师而自行用处方药等。这些错误用药的方式,只会延误治疗、加重病情或为日后留下隐患。因此,强化对全民的合理用药宣传教育,使人们了解不合理用药可能造成的种种危害,了解由医生和药师对处方药双重把关的必要性及益处,使消费者转变购药习惯。通过在社区内开展药疗、保健知识的宣传活动,通过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介进行多种形式的舆论导向,强化全民合理用药意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