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2-01-26 12:27:51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调查研究范文篇1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91(2001)02—0090—04
的一生,是调查研究的一生。其调查研究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建树,不仅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党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调查研究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事业将大有裨益。
一、关于调查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关于调查研究的论述,集中反映在《反对本本主义》、《〈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关于农村调查》等许多著作中,其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注重调查,反对瞎说”。历来重视调查研究。青少年时期,他就与同学肖子升对长沙、宁乡等5县做了一个多月的调查,为后来用马克思的阶级观点具体分析中国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奠定了基础,从而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光辉著作。1927年1月至2月,他亲自深入到湘潭、湘乡等5县农村进行了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随即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30年5月,写了《调查工作》(后来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在这篇文章中,他进一步倡导调查研究,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p115),并首次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光辉论断,也就是说,在没有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做调查之前,不能“瞎说一顿”,“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3](p791)“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2](p110)。从大革命失败至1934年离开中央苏区,对农村调查工作始终未间断过,他不仅自己抓住作战和行军的空隙做农村调查,而且提倡并组织红四军的干部做社会调查,以此为制订土地革命政策和策略奠定了基础。注重调查、反对瞎说的实践活动和思想观点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红四军和中央苏区的调查研究工作,而且也帮助同志们找到了调查研究问题的方法,为我们树立了调查研究的典范。
第二,“亲自出马”。调查研究的含义很广,它包括宏观调查、微观调查、直接调查、间接调查、重点调查、普通调查等。在这个问题上,坚决反对道听途说、马虎应付、大力提倡“亲自出马”做直接调查。指出:“凡担负领导工作的人,……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2](p117)无论是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他都多次到工厂、农村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搜集第一手资料,写出了大批光辉著作。建国以后,仍然强调要亲自对社会进行调查。一方面,他多次采取找个别同志谈心、听工作汇报等间接调查的方法了解情况,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就是在此基础上撰写的;另一方面,他又常常“亲自出马”,1954年黄炎培曾反映购粮中存在的问题,去广州出巡时就沿途做了调查并采取了有力措施。指出: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也只有进行调查研究,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他还说:“听说现在许多负责同志不大下去了,这不好。……你要找什么知识,蹲在机关里是找不到的。……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势必挨打。”[4](p358)可以说,“亲自出马”调查研究,这无疑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第三,“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强调调查要亲自下去的同时,又反对盲目地为调查而调查,强调调查研究要有明确的目的。他认为,调查研究就是为了充分了解中国国情,从中找出中国革命的规律。他曾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2](p110)就是说,要根据革命斗争的情况,针对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加以调查研究,这种调查研究具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例如,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消除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而对湘潭、湘乡等地的调查;为了弄清农村土地分配问题而对东塘的调查;为了弄清乡苏、市苏工作的开展情况和苏维埃政权建设情况而对长岗乡和才溪乡的调查等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把这一思想上升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调查研究的实践目的,归根到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他看来,能否坚持调查研究,根据中国国情解决实际问题,是共产党人领导活动的首要任务,也是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础,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第四,“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要保证调查研究的正确性,必须采取科学的调查方法。首先,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指导,在阶级社会中必须学会运用阶级分析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对于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5](p92)其次,调查研究还必须是系统的、深入的。要做周密的调查,要了解事物的全貌,不能坐井观天;要了解事物的真相,不能走马观花;要详细地占有材料,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曾说:“有同志要问:‘十样事物,我调查了九样,只有一样没有调查,有没有发言权’?我以为如果你调查的九样都是次要的东西,把主要的东西都丢掉了,那么,仍旧没有发言权。”[5](p25)同时,调查研究要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和表现性,要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如所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2](p110)即要避免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主观主义倾向,敢于接受实践的检验。此外,开调查会和“解剖麻雀”的典型调查研究方法,也是所积极提倡的。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
第五,“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开展调查研究,要让被调查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调查者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式的态度,甘当被调查者的学生。指出:“没有满腔的热情,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作,也一定作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3](p790)所谓“眼睛向下”就是要向群众学习,从实际工作中寻找真理,而“昂首望天”或“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的这一思想,既强调了调查研究要有正确的态度,同时也指出了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把它视为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根本条件。他进一步指出:“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做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为重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3](p791)本人曾多次强调自己要“和全党同志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3](p791)
第六,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不懈”。指出:“事物是运动着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做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的知识。”[5](p21)在这里,一方面强调做某项调查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另一方面,也强调搞调查研究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而要做到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一点也同样被调查研究的实践所证明。虽然在一个时期里,随着威望的提高和群众的自发崇拜等使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从而使他无法与群众进行对话,但他仍然时时不忘做一些直接的和间接的调查。60年代初,提议印发了1930年写的《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发出了《关于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工作问题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一封信》,在全党又一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但是,正如同志在1962年召开的扩大的中央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调查研究工作,我们以前做得比较好,可是进城以后,不认真做了。”这一点使我们不能不引以为戒,关于调查研究的丰富思想,仍是我们今天行动的指南。公务员之家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所有
二、关于调查研究思想的指导意义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调查研究思想,在全党大力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对领导者制定正确的政策,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一,调查研究是经济建设的助推器。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进行,我们将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诸如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问题,党政职能转变问题等等,这些都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关。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而调查研究作为领导工作的基本功,则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深入实际,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广泛征求党内外干部群众的意见,进行正确的决策,进而解决矛盾。而基层领导则要深入领会中央精神,找出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最佳点来制定经济建设计划,如果忽略了对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甚至偏离方向。50年代后期的“”和“化运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得以严重泛滥就是由于缺乏调查研究、脱离实际情况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经济建设中必须理解和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思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根本上防止“左”、过急、过热现象的出现,使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行。
第二,在全党大力倡导调查研究是转变党风的关键。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阶段,我党所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有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实际,努力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总的来看,当前党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官僚主义和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等。不少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少了,而开会、发文件等做表面文章的现象有增加的趋势。这种情况,导致下情不能及时上达,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党的威信。有些严重官僚主义者甚至给党和群众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害,还有少数党员以权谋私,有的甚至胡作非为,违法乱纪,直接侵犯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也损害了党的声誉。因此,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同时,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这样,才能对实际情况有正确的、全面的了解,才能为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有效的服务。
第三,调查研究是增强党性密切党群关系的中心环节。中国共产党是在为实现人民利益而工作的执政党,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历来是科学决策的最基本条件。领导的责任就在于将群众的分散的意见化为系统的、合理的意见,同时把领导的决策化为群众的行为,这本身就是一个调查研究过程。只有发扬民主,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才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只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才能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但干部下基层要讲求实效,防止形式主义;要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能妄自尊大;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不能弄虚作假;遇事同群众商量,多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从基层中发现有广泛影响的新情况,也可以发现群众在改革上的新创造,从而不断地推进改革工作。
第四,调查研究是贯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科学的指导思想,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它所阐明的原理有普遍的意义。因此,各地的无产阶级,特别是其革命政党,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但学习和运用不是照抄照搬,我们必须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其唯一途径是通过调查研究,摸准情况,提出对策并加以解决;同时,领导干部还要重视决策后的跟踪反馈。一项重大决策作出后,必须全面了解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反映,不但要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更要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对于那些来自少数人的尖锐意见尤其要仔细研究。而坚持这一方法就是坚持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各种信息手段在日臻完善,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调查研究的必要性是不可否认的,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更应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而调查研究思想仍具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调查研究范文篇2
调查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以调查资料为依据,准确、及时、系统、深入地反映老龄工作的情况和问题,探索老龄事业的规律,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老龄调查研究工作以提出解决老龄问题、制定老龄政策为主要目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的调查研究
对老年人状况的调查是基础性的调查课题,它主要回答老年人的状况“是什么”、“怎么样”。在了解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发现老龄问题,进行科学解释,揭示影响老龄问题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回答“为什么”、“怎么办”。通过调查研究,总结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老龄问题的因素,探索解决老龄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政策可行性的调查研究
在政策分析和政策论证的基础上,需要对政策方案作出最后一步论证工作,即可行性研究。政策可行性调查研究,包括分析和研究政策制定后付诸实施的条件、不同政策方案的选择。可行性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政策背景,包括人口背景、历史背景、环境因素、政策现状等;政策实施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保障,技术条件,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效果等。
(三)典型经验的调查研究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又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老龄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地区之间、部门之间难以保持平衡,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这就需要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对比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差距,发现典型,总结经验,条件成熟后加以推广。典型调查能起到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整体的效果。
调查研究范文篇3
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必要的调查研究,可以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但要想搞好调研,就一定要做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立场鲜明。调研者的立场如何,直接影响到调查研究的结果,这就要求调研者一定要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才能通过调研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调研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立场和观点,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良好素质,在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要有的放矢。这就要求调研者首先要明白调研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的解决方法。因此在调研中一定要找准突破口,选好着力点,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搞不清到底调研的目的是什么,从而影响调研的质量。
三要严肃认真。调查研究是一项严密细致的工作,一丝一毫的马虎大意都可能造成调研结果的失真。因此在调研过程中,一定要本着严谨、客观的态度,克服浮燥情绪,切不可凭经验主观臆断,敷衍了事。
四要不图虚名。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任何隔墙搔痒的形式主义都是不可取的。一定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尊重客观事实,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客观本质,要有一种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和勇气,敢于触及热点、难点,敢于揭露社会问题和复杂矛盾,这样调查研究出来的结果才能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
调查研究范文篇4
第一节纪检监察调研的原则
搞好纪检监察调研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理论指导的根本原则
纪检监察调研活动必须在正确思想指导下进行,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调研工作。就是要严格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实,而不能附加任何主观臆断的成份;就是要用动态和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创造的观点来认识事物,而不是用片面的、静止不变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释社会问题,而不是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歪曲事实,认识社会,解释历史等。
第二,坚持实事求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原则
如实反映情况,是搞好调查研究的关健所在。在调研活动中,要始终尊重事实,尊重实践,尊重客观,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用老老实实的态度,进行实实在在的调查,取得真真切切的情况。调查研究不仅要取得真实准确的材料,而且要有如实反映情况的胆识和勇气,要敢讲真话,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不怕暴露矛盾和问题,不怕得罪人,尤其不怕得罪顶头上司,不怕打击报复。在调查研究中,反对先入为主,不能先下结论再去调查,把调查研究当成例行公事。不要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调查研究,不要以偏概全,以点当面,以局部代表整体,以个别现象代替普遍现象。也不要轻易决定取舍,简单地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
第三,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基本原则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既是我们直接服务的对象,又是调查的主要对象。调查研究是一种经常性的群众工作,其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我们必须把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做为调查研究的根本途径。要深入到群众当中去,直接听取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呼声,了解他们在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哪些满意,哪些不满意,以及反映最强烈、意见最大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是什么。要转变作风,不能总坐在机关里,浮在上面,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发通知、看总结,或者凭道听途说就坐下来发议论、写材料、交报告。
第四,坚持科学态度,讲求科学方法,善于解剖麻雀的技术原则
在调研过程中,必须掌握好科学的调查方法,善于解剖麻雀,找几个点深入下去,深入了解和剖析。但应注意典型的选择一定要具有代表性,不能把典型单位和先进单位混为一谈,要有好的、先进的,也要有差的、落后的。
第五,坚持调查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狠下功夫的成效原则
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是搞好纪检监察调研的根本目的,调查研究如果不解决问题,调查了半天但没有下文,或者是把材料一摆,就万事大吉,没有办法,没有措施,没有行动,这样的调查毫无意义。不解决问题,为调查而调查,是形式主义的表现。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特别是妨碍各地方、各部门前进的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新问题,抓住主要问题、主要矛盾,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
第二节纪检监察调研的基本方法
一般来说,调研可分为调查和研究两个部分。调查是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去收集材料,其任务是搞清“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吸取各方面的经验,收集广泛的信息,了解多方面的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研究是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其功能是优化信息,其任务则是探索“为什么”和“怎么办”,其目的是通过调查来的情况,找出事物内部的联系,探索其规律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调查与研究两者是无法截然分开的。进行适当的区分,其目的在于强调:调查者不付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同时也要注重对资料的分析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一、调查的基本方法
㈠按调查对象的范围来划分,纪检监察调查常采用的有五种方法。
第一,普遍调查。这种方法是指纪检监察机关对一些最基本问题进行了解与综合分析,其涉及的单位和部门多、范围广,能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状况。普遍调查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经常持续调查统计工作;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一次性地全面调查。在进行纪检监察工作决策和制定有关法规、规章时,一般采取这种方式,以掌握充分、全面的信息与真实、准确的事实证据,保证决策的正确和政策的科学及法规的合理,便于操作,利于贯彻执行。但是由于普遍调查工作量较大,所需要时间较长,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多用于调查带有普遍性、代表性、广范性的问题。
第二,专项调查法。或称个案调查,又叫特别调查,是相对于普遍调查法而言的一种方法,它是指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或某一案件或某一特定对象进行专门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所调查的问题或事项的具体、真实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专项调查研究方法具有对象明确、内容专一、涉及面小、针对性强等特点,是纪检监察工作中经常采用的调查方式之一。
第三,典型调查法。它是指在掌握总体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单位、个人或典型事件、案件,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活动。通过典型调查,发现和总结带有规律性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用以指导和推动全面工作的开展。但是,典型调查的结果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事物发展变化情况作总体的估价,应该注意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克服片面性、主观性和随意性。纪检监察调研中的典型调查,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是为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而进行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人与事调查;二是为寻找违法违纪原因和处理办法而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调查。典型调查的目的明确,调查范围小,容易集中时间和精力,便于对所调查研究的课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易于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四,抽样调查法。它是指从全部被调查对象中遴选出一部分单位或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达到全面了解情况的目的。此法具有反映情况及时,方式机动灵活等特点,常用来检验普遍调查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抽样调查时还可以根据调查内容和调查对象,选择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整体抽样,多板抽样等多种方式。
第五,重点调查法。它是在全部调查单位或者部门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或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这些重点单位和部门一般能够反映事物总体的基本情况。采取重点调查法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调查的结果能够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总体格局和总体情况;二是调查的某个项目或指标在重点单位或部门能够得到全面的反映。因此,采取重点调查法,最关键的是选准选对选好调查研究的“重点”,否则的话,就反映不了重点,也突出不了重点。
㈡按调查手段来划分,纪检监察调查常采用的手段有七种。
第一,现场观察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天天在观察,事事都需要观察,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观察是调查研究中获得直观认识,搜集初级情报和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观察的种类很多,比如对一般性的调查是实地观察;观察时不暴露身份,不事前打招呼,称为“隐性观察”或“暗访”,相反可认为是“公开观察”或称“明察”;在一定时期内围绕某一个目的或某个问题对同一对象进行“连续观察”或者“间隔观察”及“自然观察”和“实际观察”,等等。纪检监察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平时注意对人与事物的细心观察,增强观察的敏感性,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第二,座谈会法。曾把这种方法叫做开调查会。他说:“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了很大益处,这是比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开座谈会进行调查,是一种最常用的普遍调查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调查人与被调查人面对面直截了当地发问,回答,互相对答,深入讨论,畅所欲言。座谈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因事而宜,因人而是。开好座谈会的要求一是选择熟悉和了解情况的有代表性的人参加座谈会;二是制定座谈议题,让大家始终围绕中心议题进行讨论;三是做好组织工作,座谈会主持者应平易近人,以取得与会者的信任和合作,要善于启发引导,由浅入深,抓住中心,抓住重点,抓住主线,同时,要掌握记录技巧和技术,做好笔记,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凭主观愿望和个人好恶任意取舍、增减。
第三,个别谈话法。亦称个别访问法。这是通过调查者和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个别交谈而获得信息或证据的一种方法。有些总是不宜在座谈会上公开讨论、证实,在座谈会上也不易取得真实材料,而个别谈话,能减少谈话人的心理压力和思想顾虑,被调查人敢讲话,讲真话,讲心里话。个别谈话有正式谈话与非正式谈话之分。正式谈话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郑重其事的谈话,要作笔录,笔录还要让谈话人签字、盖章或押印;非正式谈话是一种有明确目的而在形式上比较灵活的无拘无束的谈话,可作记录,也可不作记录。在个别谈话中,一定要注意谈话的气氛,既不要过于严肃,致使谈话陷入僵局,也不要过于随便,使调查研究活动流于形式,被谈话人不重视。
第四,蹲点调查法。这是指纪检监察人员直接参加到调查对象的日常工作和活动中,固守一个有代表性的基点,为了解调查对象的工作内容和活动规律,取得某一方面的经验,某项工作的总结或某个案件的勘察等,进行一个时期的相对稳定的持续调查。蹲点调查可与调查对象直接接触,打成一片,可做知心朋友,可以获得直接资料,摸清实际情况,了解群众心理,还可以发现原来所未曾预料到的线索、情报,以及对某些不甚了解的问题、现象,进而追本究源,察明原委和症结,引出正确的结论,据以实施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和办法,借以指导全面工作。
第五,跟踪调查法。它是指对调查对象的运动状况,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的连续调查活动。这种调查方法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需要调查人员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并要坚持始终,跟踪被调查对象,不要半途而废,要有持之以恒,一查到底的精神,否则,达不到调查的最终目的。
第六,函件调查法。就是纪检监察机关以信函形式向有关部门(组织)和人员索取材料、证据、征询意见和反映的一种常用方式方法。其方式有,向有关组织或个人索取资料、信息和证据;向下级机关索要汇报、统计和报告;请求上级部门或有关部门就有关问题作出解答;同有关部门进行工作经验和各方面情况交流。进行函件调查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做好保密工作,函件的寄出,中间的询问,收回与保存等都要遵守保密制度;二是调查的内容、项目要清楚,索取的意见、要求应明确,便于被调查者回答填写;三是函件调查最好制成表格,规范、整齐、简洁,便于回收后的统计和归档。
第七,民意测验和资料分析法。民意测验是利用回答式收集情况反映,调查党风廉政状况,征求群众意见等,一般采取问答式或选择式。这是一种了解面广、对象广、内容广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即通过用文字、数字、图像、声像等一切文字和非文字记载的资料,如报刊、杂志、书籍、档案、年鉴、统计报表、图片、录音录像等,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这是纪检监察机关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为此,要十分重视文献资料的搜集、利用,同时,要有分析、鉴别,决定其取舍或运用。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研究,即对调查所得的丰富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归纳、分析、比较、概括、推断,以探求调研对象的规律、本质及其取得成果的经验、存在问题的原因等,并提出对策或作出结论。
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综合分析、系统分析、文件分析、对比分析等。
(一)综合分析
是运用综合的手段,将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提炼和概括的一种研究分析方法。
(二)系统分析
是从各种调查材料的相互关系和全部材料的整体分析中把握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研究分析方法。
(三)文件分析
是对调查中收集到的各种文件资料,包括机关单位的文件、简报、报刊、书籍、有关会议材料,会议记录以及档案资料等,作系统的、量化的、客观的统计分析,从而判断其与研究对象的客观联系,引证其对调研对象的影响,从而揭示调研对象的真实情况与发展规律。
(四)对比分析
是将调查获得的同类性质的资料、方案其及数据进行定性的定量的对应比较分析,产生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的一种研究分析方法。
第三节纪检监察调研的程序
纪检监察调研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规范性很强的工作,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程序和基本步骤。一般来说,一项纪检监察调研活动的具体过程,大体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以及成果的使用和实践检验五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中,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步骤。具体地说,包括如下程序和步骤:
一、确定调研课题
首先,要考虑课题的需要性。即所选定的课题必须对纪检监察某项工作具有指导或促进作用。一个课题的选择和确定,最理想的是既是长期的需要,又是当前的需要;既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又能满足理论研究的需要;既能服从于决策机关的中心工作,又能服务于执行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环节。但在无法兼顾时,就要选择最主要的、最紧迫的和最有价值的调查研究课题。
其次,要考虑课题的可能性。即所选择和确定的纪检监察调查研究课题要符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要根据主客观条件来选定调研课题。主观条件是指进行该课题调查研究的主体,包括领导者、组织者和调查者的状况、素质、能力及对调查研究活动的地区情况、调查对象、研究内容的熟悉程度等。而客观条件则主要指的是能否得到被调查者对象的合作和社会的支援,以及调查研究机关完成选定的调研课题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经费,考虑调研课题的可能性,要考虑对该课题的“双重”影响和正负效应,既要考虑到优势,又要考虑到劣势;既要考虑容易解决的因素,又要考虑难以攻克的阻力。
再次,要考虑调研课题的合理性,即所选定的课题是属本机关职责范围内的,或是根据上级领导机关部署要求的,以及根据工作需要与有关部门共同进行的。调查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要立足于本部门的实际,同时服从于上级的要求和服务于下级的需要。就是说,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决不能脱离本部门的特点而漫无边际,毫不沾边的“调查”与“研究”,否则即使选定的调研课题很合理,也难以承担,更难以完成。
第四,要考虑课题的时效性。即不仅要根据社会与形势的发展变化的需要,而且要根据纪检监察工作的发展需要来选择调查研究课题。同时要规定或提出调研结果的时间,讲求时效,讲求功效,讲求效率和效益,要注意选定的课题决不能追求“高大全”。因为贪大求全而使课题久议不决,久拖难办,结果“时过境迁”,失去调查研究的意义,即使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解决了课题,但也失去了利用之价值。
第五,选择课题还应注意确定课题的范围和课题的内容要适当。一般情况下,课题宜小不宜大,宜专不宜广,宜精不宜杂,题目小一点便于深入,容易钻研,有利调查,易于出成果见成效,也有利于增强调研者的信心和兴趣。相反,题目大了容易出现面面俱到,材料空泛的毛病。而且题目小了不一定成果就小,实际上小题目同样可以出大成果。但这并不等于不作大的题目,就需要在最大的满足前提下,可从内容、空间、时间、范围作一定的限定。
二、制定调研计划
纪检监察调研是一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认识活动。因此,全部活动过程都应有周密的计划和具体安排。调查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调研的指导思想。这是制定调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调查研究活动的录魂,又是指示整个调查研究活动的依据。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调研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目标,这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动力,也是调查研究计划制订的重要前提。
第二,明确调查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拟定调查提纲,这对调研人员的行动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调研提纲,对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能起到统一行动、统一目的的作用,可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调查研究的任务明确具体,实际调查中也便于操作实施。如果调查的内容很多,就要按照一定的逻辑系统排列起来,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也可以把所有调查的项目制成表格,即调查表,以便于调查活动结束的统计工作。
第三,规划进行调查研究所需要的时间应采取的步骤,确定调查的方式方法,提出要求或应注意的事项等。一般情况下,调查时间是根据调查目的、要求和完成的任务的主客观条件来确定的。但也有特殊情况,就是调查的时间性要求很强,错过时机,就会降低调查的价值或失去调研的意义。在确定调查时间之后,就要考虑怎样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同时还要根据调查活动进程适时进行调整。
第四,选择、确定调查对象。根据调查对象研究课题的要求,慎重选择调查的地区、单位、部门及其人员,确定调查研究的范围、规模。要选定有代表性的、有正反两方面典型的及比较集中或方便调查活动的。切勿舍近求远,弃内涉外,嫌土迷洋。
第五,选配调研的组织者和工作人员,组织他们学习和参加培训。要成立调查组,确定组织形式,指定负责人,明确分工及工作制度,同时还应组织调查人员学习与调查项目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提高其思想、政策水平,熟悉和掌握有关政策、规定,保证调查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调研的具体实施
在这个阶段大体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收集有关情况。调查人员要围绕调查中的主要问题,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比如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现场观察,实地走访及调阅有关文件、资料、档案等等,广泛收集有关材料、信息和各种情况。第二步,加工、整理素材。调查中收集的材料、信息往往是琐碎的、零星的、分散的,应当进行必要的筛选、加工和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全面的、真实的、准确的第一手材料。第三步,分析、研究素材。对调查获得的素材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着手两方面的工作,即一是对素材、证据进行审查核实,鉴别其真伪及准确程度。对调查中掌握的肯定性材料,否定性材料,以及一些似是而非的材料,只有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对材料或证据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得出真实可靠的资料和证据。二是对材料和证据进行概率研究。在调查过程中,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对已获得的大量材料进行统计及定性与定量分析,以揭示调查对象的基本观点和意见及其变化规律,从而证实资料数据的精确性,内容的准确性,材料的实用性。总之,通过对收集的材料、信息,经过加工厂整理、分析研究,可以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而使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否则的话,就有可能被假象蒙蔽或者把个别现象看成普遍现象,偶然性当成必然性,局部反映视为全局状况等。
纪检监察调研报告就是纪检监察机关调查工作者将工作调查或者案件调查的资料、证据、情况等加以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后,采取书面形式向机关和领导汇报调查成果的一种方式。它是对整个调研实际情况真实、全面的反映,是对调查材料的深入分析研究的总结,也是行政监察调查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调查研究范文篇5
【正文】
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得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实践和理论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丰富深化,形成了一套理论形态完整、操作程序科学的工作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调查研究的对策、内容、手段、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我们应当全面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工作方法,把调查研究工作突出到重要位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是提高我们党执政水平和决策水平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
一、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
调查研究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起码条件,也是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渡环节和结合点。但理论联系实际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场合下达到结合的。认为,要这样做,须不凭主观想象,而要深入实际,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制定切实措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结合。所以,一再强调调查研究对于解决工作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于防止教条主义和左、右倾机会主义,对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对于赢得革命胜利等等方面都是极端重要的。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著作选读》上册,第48页)。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当今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全面地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国情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走调查研究之路。
第一,调查研究不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且要正确处理好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的辩证关系。人们通过对当时当地实际情况深入调查,详细地占有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工作,即研究,为的是找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调查研究之功效。
一方面,现存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要了解一个事物,必然要了解这个事物内部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必然要了解这个事物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况且,事物处在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中,由过去发展到现在,并向未来发展下去。要认识和把握这个事物,就要掌握关于这个事物具体的、系统的、完备的材料。做到这一点,仅仅靠坐在屋子里听汇报,看材料是不够的。倘若根据“想当然”或是不合实际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来决定政策,就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工作偏差。即使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工作了较长时间的人,也不能仗着“地熟、人熟、工作熟”,遇事不愿再作调查研究。真是这样的话,必然会招致工作失误。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即使是你管辖的地方不变,人还是那些人,工作还是那些工作,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你不调查研究就不能制定适时的对策。要是沿用原来的办法,就会显得拙笨。
另一方面,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相互连结的环节,光有调查,没有研究只能是“前功尽弃”。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调查的继续和升华。两个环节紧密相联,相得益彰。调查使“实事”动态化、材料化、数据化;研究是整理材料,抽出“是”的过程。调查要深入实际,全面细致,准确可靠;研究要明晰透彻。搞好调查工作,要深入实际,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考察、监测、记录等,占有各方面详实而丰富的事实和数据,掌握提供的各类信息。通常,调查的具体办法有:(1)一般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一般调查是以了解把握全局面貌为直接目的的调查。任何事物都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统一整体。为把握这个整体,便产生了全面调查的方法。典型调查,也就是“解剖麻雀”。它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局部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搞好典型调查,关键是选好调查对象,要选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调查。(2)亲身考察与间接了解相结合。(3)传统调查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4)书面调查与口头了解相结合。当然,调查是与研究相联系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本质,反映事物内部规律性,必须经过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制作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制作加工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主要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调查和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调查中有研究,研究时伴随着调查。
第二、调查研究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走群众路线。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从群众出发,调查群众,研究群众,向人民群众寻求真理,就是调查研究。邓小平认为:“所谓群众路线包括调查研究”(《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90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同时是社会的客体,或叫“实事”。到社会的“实事”中“求是”,制定“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然要研究了解人民群众自身状况。倘若做不到联系群众,或做不到随时联系群众,都会堕入空想和盲目的深渊。公务员之家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所有
如果做领导的心目中没有群众,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了解群众意愿和要求,那将从根本上失去调查研究的基础,堵塞了解国情的基本渠道。为此,指出:“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著作选读》下册,第466页)。邓小平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良作风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说:“不少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众,不重视调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实情况。他们往往不是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出发,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而是从不确切的情况出发,从想象和愿望出发,主观主义地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21页)。为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要多做点工作,多搞点调查研究”(《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90页)。要加强机构改革,改变机关的工作方法,“使领导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群众,善于运用典型调查的方法,研究群众的情况、经验和意见,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坐办公室、处理文件、在领导机关内部开会上面。应该缩小领导机关,减少领导机关的层次,尽可能地把多余的工作人员腾出来派到下层去,使留在领导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亲自处理实际工作,防止领导机关官僚化的危险”(《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23页)。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说得非常中肯,他指出:“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著作选读》下册,第591页)。
二、调查研究是搞好决策工作的最可靠的办法
总结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在研究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始终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和依据。正如所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农村调查文集》第2页),“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办法了”(《著作选读》上册,第49页)。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最可靠办法。
首先,坚持调查研究,可以准确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将出现大量原来没有的问题。诸如:市场和计划问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问题,一党制和多党制关系问题,腐败现象和廉政建设问题,民主和法制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西方文化和中国文明互进共存问题,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承继关系问题等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必须掌握关于这些问题的基本情况。情况不明确,就不能采取准确的对策。“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著作选读》下册,第465页)。邓小平也说得好:“有些同志因为没有充分地调查和分析,把我们现行的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也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这就不对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8页)。
其次,坚持调查研究,可以及时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才能克服本本主义、形式主义,把理论与实践、上级指示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克服自以为是、想当然的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克服简单化、“一刀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效率。因此,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各级领导人的作风要转变,要解决官僚主义的问题、不深入实际的问题。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3页),“能不能深入下去,工作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不是以身作则,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4页)。当然,领导干部的工作做得仔细,还会加大调查研究的作用。“有了经常的细致的工作,了解问题就可以比较深入,这对调查研究也有帮助”(《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14页)。
调查研究范文篇6
【正文】
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得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实践和理论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丰富深化,形成了一套理论形态完整、操作程序科学的工作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调查研究的对策、内容、手段、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我们应当全面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工作方法,把调查研究工作突出到重要位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是提高我们党执政水平和决策水平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
一、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
调查研究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起码条件,也是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渡环节和结合点。但理论联系实际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场合下达到结合的。认为,要这样做,须不凭主观想象,而要深入实际,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制定切实措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结合。所以,一再强调调查研究对于解决工作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于防止教条主义和左、右倾机会主义,对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对于赢得革命胜利等等方面都是极端重要的。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著作选读》上册,第48页)。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当今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全面地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国情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走调查研究之路。
第一,调查研究不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且要正确处理好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的辩证关系。人们通过对当时当地实际情况深入调查,详细地占有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工作,即研究,为的是找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调查研究之功效。
一方面,现存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要了解一个事物,必然要了解这个事物内部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必然要了解这个事物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况且,事物处在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中,由过去发展到现在,并向未来发展下去。要认识和把握这个事物,就要掌握关于这个事物具体的、系统的、完备的材料。做到这一点,仅仅靠坐在屋子里听汇报,看材料是不够的。倘若根据“想当然”或是不合实际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来决定政策,就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工作偏差。即使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工作了较长时间的人,也不能仗着“地熟、人熟、工作熟”,遇事不愿再作调查研究。真是这样的话,必然会招致工作失误。因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即使是你管辖的地方不变,人还是那些人,工作还是那些工作,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你不调查研究就不能制定适时的对策。要是沿用原来的办法,就会显得拙笨。
另一方面,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相互连结的环节,光有调查,没有研究只能是“前功尽弃”。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调查的继续和升华。两个环节紧密相联,相得益彰。调查使“实事”动态化、材料化、数据化;研究是整理材料,抽出“是”的过程。调查要深入实际,全面细致,准确可靠;研究要明晰透彻。搞好调查工作,要深入实际,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考察、监测、记录等,占有各方面详实而丰富的事实和数据,掌握提供的各类信息。通常,调查的具体办法有:(1)一般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一般调查是以了解把握全局面貌为直接目的的调查。任何事物都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统一整体。为把握这个整体,便产生了全面调查的方法。典型调查,也就是“解剖麻雀”。它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局部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搞好典型调查,关键是选好调查对象,要选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调查。(2)亲身考察与间接了解相结合。(3)传统调查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4)书面调查与口头了解相结合。当然,调查是与研究相联系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本质,反映事物内部规律性,必须经过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制作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制作加工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主要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调查和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调查中有研究,研究时伴随着调查。
第二、调查研究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走群众路线。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从群众出发,调查群众,研究群众,向人民群众寻求真理,就是调查研究。邓小平认为:“所谓群众路线包括调查研究”(《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90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同时是社会的客体,或叫“实事”。到社会的“实事”中“求是”,制定“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然要研究了解人民群众自身状况。倘若做不到联系群众,或做不到随时联系群众,都会堕入空想和盲目的深渊。公务员之家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所有
如果做领导的心目中没有群众,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了解群众意愿和要求,那将从根本上失去调查研究的基础,堵塞了解国情的基本渠道。为此,指出:“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著作选读》下册,第466页)。邓小平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良作风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说:“不少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接近群众,不重视调查研究,不了解工作中的真实情况。他们往往不是从客观的实际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出发,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而是从不确切的情况出发,从想象和愿望出发,主观主义地来考虑和决定他们的工作”(《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21页)。为纠正这种不良倾向,“要多做点工作,多搞点调查研究”(《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90页)。要加强机构改革,改变机关的工作方法,“使领导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群众,善于运用典型调查的方法,研究群众的情况、经验和意见,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坐办公室、处理文件、在领导机关内部开会上面。应该缩小领导机关,减少领导机关的层次,尽可能地把多余的工作人员腾出来派到下层去,使留在领导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亲自处理实际工作,防止领导机关官僚化的危险”(《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23页)。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说得非常中肯,他指出:“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著作选读》下册,第591页)。
二、调查研究是搞好决策工作的最可靠的办法
总结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在研究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始终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和依据。正如所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农村调查文集》第2页),“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办法了”(《著作选读》上册,第49页)。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最可靠办法。
首先,坚持调查研究,可以准确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将出现大量原来没有的问题。诸如:市场和计划问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问题,一党制和多党制关系问题,腐败现象和廉政建设问题,民主和法制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西方文化和中国文明互进共存问题,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承继关系问题等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必须掌握关于这些问题的基本情况。情况不明确,就不能采取准确的对策。“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著作选读》下册,第465页)。邓小平也说得好:“有些同志因为没有充分地调查和分析,把我们现行的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也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这就不对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8页)。
其次,坚持调查研究,可以及时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才能克服本本主义、形式主义,把理论与实践、上级指示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克服自以为是、想当然的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克服简单化、“一刀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效率。因此,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各级领导人的作风要转变,要解决官僚主义的问题、不深入实际的问题。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3页),“能不能深入下去,工作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是不是以身作则,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4页)。当然,领导干部的工作做得仔细,还会加大调查研究的作用。“有了经常的细致的工作,了解问题就可以比较深入,这对调查研究也有帮助”(《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14页)。
调查研究范文篇7
(一)扶贫方式的转变。1.扶贫主体向多元化转变。在去年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扶贫的担子主要还是落在了政府部门的身上。除了企业定点帮扶群体外,大部分定点帮扶单位都来自于政府部门,企业帮扶较少,整体上帮扶主体比较单一。在今年的回访中,石壁镇和万泉镇也在积极探索农村扶贫方式,由原先单一主体逐渐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扶贫的方式转变。如万泉镇在探索政府主导下“公司 农户”的扶贫模式,石壁镇在探索政府主导下“党支部 合作社 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扶贫的主体不在是帮扶单位直接对接贫困户,而是加入了企业、党支部、贫困户等多方的力量,在帮扶单位和其他的帮扶主题的共同努力下,鼓励农户主动出击,积极参与。2.扶贫方式从个体产业扶持向产业园转变。在16年q市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所调查的村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经济作物单一。q市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槟榔和橡胶,由于槟榔生病,产量减低,农村收入减少;加之近几年橡胶价格持续走低,因此村民的收入并不理想。基于“造血式”扶贫理念,对于贫困户的扶持,由原先的直接资金发放,改为发放生产作物,期望贫困户可以通过产业生“产业”的方式达到脱贫致富目标。从理念上来看,这种“造血式”扶贫似乎比较合理,但是由于贫困户本身具有脆弱性,而给贫困户分发的生产资料多为种养殖苗,对于贫困户而言要想把这些种养殖苗养大面临几点困难。其一,是喂养的饲料问题;其二,是种植苗需要一个比较长的生长周期,才能有经济收入;其三,是比较关键的一点,相关帮扶单位帮扶的过程中,给贫困户们发放的种养殖苗基本上都是统一发放,如统一发鸡苗、统一发猪苗等等,而由于大部分贫困发放的种养殖苗都相同,会导致在种养殖苗成熟时期,受市场价格影响,由于产物多而造成其价格下跌,从而影响贫困户的收益。在16年的调查中,农户除了水口仔村已经在积极探索多元产业经济发展的路子外,剩下的村子还是停留在单一农户个人的经济扶持上,而忽略了整村多元产业经济发展。今年再次回访的,我们发现各村已经从原先个体产业扶持,向集体产业园的路子上进行摸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转变、好的开始。3.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不管以资金发放还是以种养殖苗发放的形式,其本质还是没有脱离“救济式”扶贫,只不过是将资金换成了种养殖苗,表面上看似乎是为贫困户提供“造血”的机会,但在实际过程中却面临两大问题。其一,贫困户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购买饲料?其二,如果贫困户没有足够的钱购买饲料,那饲料很可能就要有政府或者帮扶单位来提供,如此一来,又给贫困户提供了依赖政府以来帮扶单位的机会。从长远来看,这未必是真正的“造血式”扶贫。目前除了针对贫困户分发种养殖苗之外,各部门开始探索新的“造血”方式,比如走产业链、产业园,除了给贫困户发放种养殖苗,发展自己的小产业外,通过合作社和产业园,为贫困户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合作社的成立,一方面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合作社达到让村民参与共同致富的目的。通过资金、劳力等方式让贫困户参与到合作社和产业园当中,除了给贫困户定期分红外,以劳力入股的贫困户还能获得既得的工资收入。这不仅让贫困户拥有了一个较为持续性收入的保障,更主要的是让贫困户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合作社、产业园中,提升了贫困户参与农村社区的意识和参与度。(二)精准扶贫的成效。为了做好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2020奔小康的目标,q市制定了一年脱贫,四年巩固的扶贫帮扶战略,力争在2016年底q市实现全面脱贫。万泉镇共100户贫困户,石壁镇共103户贫困户,从今年的调研情况来看,万泉镇的100户贫困户和石壁镇103户贫困户已经实现了100%的脱贫。可以说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两镇的扶贫有了很大的成效。(三)扶贫满意度的转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贫困户对精准扶贫的满意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2016年q市精准扶贫的总体满意度上看,对精准扶贫的满意度高达71.66%,其中认为一般13.13%,不满意5.7%,不清楚7.04%。从整体上看处于比较满意的阶段。从2017年的回访调研情况来看,q市2017年精准扶贫的总体满意度高达97.26%,其中认为一般的7.07%,不满意的仅为0.62%。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2017年贫困户的满意度比年整整提高了25.6%。而在q市所有扶贫产业的项目中,贫困户对特色产业扶贫、交通扶贫、教育扶贫和医疗扶贫的满意度高达100%。但在社会兜底扶贫方面的满意度远远低于其他扶贫方式满意度为67%,可能有关部门在这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由此可见各部门经过一年的努力,确实得到了贫困户门的认可。
二、当前q市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村民“惰性”思想有待进一步破除。由于贫困户文化素质低,对新技术,新事物,新的观念接受能力不强,思想消极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部分贫困户产生严重依赖思想。他们希望从政府、从帮扶单位中获取更多的资金、种养殖苗或是饲料和化肥。在种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如缺少化肥、饲料等问题,似乎更希望扶贫单位和政府给予解决。贫困户并没有完全从“依赖政府”这种“惰性”思维中真正走出来,这也是导致扶贫工作难开展的主要因素。(二)“给予”过度“提升”太少。经过两年的调研,我们发现各单位在扶贫过程中,还是“给予”的太多。即“给与”贫困户的太多,包括资金和各类物资的给与过多,而实际对贫困户他们意识和能力方面的提升太少。主要还是注重从外在让他们脱困的,而没有帮助他们提升克服困难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包括对贫困户农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等,还是流于形式。同时对于提高贫困户主动脱困的意识这一方面,还有待加强。(三)缺乏扶贫预防机制的建立。贫困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即使贫困户们暂时脱离的贫困基线,不代表他们不会返贫;而尤其是处在贫困基线边缘,尚未纳入贫困户的群体,也可能面临着突然贫困的情况。在调研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是各扶贫单位所重点帮扶的对象;但是对于那些处在贫困基线边缘的群体,鲜少有人过问。就扶贫而言,我们除了即使给与救助和发展之外,还需要建立预防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减轻贫困户的发生。
三、精准扶贫建议
扶贫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这不仅关系我国基层民众的温饱问题,还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些决定了扶贫工作时一项艰巨、重大的任务。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使贫困户真正脱贫,光靠以往单一的救助方式略显不够,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一套长效的扶贫机制。(一)因地制宜促进多元生态经济发展。由于每个村落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地形不一样,文化不一样,因此村落应当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开展产业发展。由于农村产业经济受制于市场影响,因此在选择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中,不宜过分统一品种,如此会造成市场供给过多而导致价格下跌的情况。由于农村自然生态相对较好,可以尝试发展生态经济,包括试点无公害瓜果蔬菜等。对于海南槟榔橡胶这种林木经济较多的村落,可以根据村落的实际情况,尝试发展林下经济作物。如水口仔村尝试在槟榔园种植林下作物——石斛和灵芝。其他村落也可以考虑发展其他林下作物,如是否可以种植咖啡等。以此促进农村多元生态经济的发展。(二)促进经济扶贫向社会性扶贫转变。1.扶贫内容由单一经济向多维社会转变。贫困的不可消除性,决定了最终的贫困户将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变,未来的扶贫工作的内容和方向必然要由单一的经济式扶贫转向为综合性的社会式扶贫,其综合性将更加突出。综合性的社会扶贫,除了对贫困户进行经济“造血”外,还应考虑医疗、教育、养老以及其他社会领域的投入,从根本上加强贫困户的抗社会风险能力,促进贫困户的综合发展。2.完善“预防性和救助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单靠经济增长的扶贫战略是暂时有限的,抗风险性也不足。因此需要社会保障作为补充,如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推进养老保险等。这些都是促进和加强贫困户抵抗社会风险的重要机制。(三)注重扶贫团队的培养和组建。1.注重扶贫团队的培育。贫困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增长,贫困基线也在不断提升。在扶贫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贫困户脱贫,同时还要建立长效机制让减少贫困户返贫。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不能只重视如何让贫困户脱贫,而更重要的是如何能让贫困户在维持脱贫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实现我们社会工作所说的助人自助中的“自助”。这是一个专业性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的扶贫团队有一个好的理念,一个好的专业素养。所以加强扶贫团队的素质培养,组建一支专业能力强的扶贫队伍非常的重要。2.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目前介入扶贫工作的主要由农村社区、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共同参与。当前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措施,为每位贫困户制定对口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但由于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本身就有公职在身,有自己的任务,突然增加精准扶贫工作会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压力。虽然当前各部门都积极引入大企业,合作发展农村产业,但从扶贫整体上看缺乏一个专业的领路人。政府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引入专业扶贫组织,促进扶贫工作专业、有序开展。(四)注重提升贫困户的能力和意识。从助人自助的理念上来看,我们太注重“助人”而忽视了“自助”。于贫困而言,“助人”是最简单的,因此贫困基线就在那里,只要给够资金和物资,贫困户自然而然就能脱贫。然而这样的扶贫不仅流于形式,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扶贫过程中不应该单单注重“助人”,更应该注重如何让贫困户“自助”。因此在扶贫过程中如何提升和培养贫困户脱贫的能力和意识,在扶贫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如通过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等方式,促进和提升贫困户能力,提高贫困户的脱贫意识。
参考文献:
[1]杨娜.国内外旅游精准扶贫探索与实践.乡村旅游.2016(14).
[2]郑俊杰、何婕.金华市“十三五”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的研究.工作研究•新农村.2016.
[3]宋超.精准扶贫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新型贫困村治理模式.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2).
[4]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中国知网.2015.
[5]杜晓山.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脱贫.中国农业新闻网.2016年6月24日.
调查研究范文篇8
冬季来临,尽管外面气候寒冷严峻,许多人都不愿出门,窝在家里。但是书店里人潮涌动,人气的火爆与外面的冷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么多购书的人员当中就有不少的“泡泡族”。因为现在的书价不便宜,而人们看书的主要目的是丰富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大部分读者会选择“泡”在书店里把它看完,作为爱书一族而又囊中羞涩的我们自然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成为浩瀚“泡泡族”中的一员。每逢节假日,我们都会邀上几个伙伴到灵溪镇几个大书店逛逛,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那刻苦铭心的爱情故事,那惊险曲折的探险故事,那豪迈奔放的侠义故事,那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都那么引人入胜,那么扣人心弦。对于泡泡一族,大家持一种什么态度呢?笔者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
【调查过程】
一、网上查找资料
活动时间:2010年2月3日
活动地点:家中
活动成员:
资料汇总:
百度知道
泡泡族——这是指一天到晚泡在书店里读书的不同年龄层的人,他们当中的大多部分人总的来说都是看多买少,甚至只看不买。但有些人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泡在书店,对此,工作人员表示只要泡泡族注意卫生和环境,不破坏书籍,这种行为可以接受。
(百度搜索)
88.7%的书店“泡泡族”:读者还是顾客?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9年7月通过搜狐网新闻社区,对248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8.7%的人表示自己就是“泡泡族”,其中20.5%的人“经常”泡书店。
调查显示,43.3%的人认为真正的“泡泡族”会从书店买书,36.6%的觉得“泡泡族”是理性购书者,41.9%的人认为泡书店源于读书习惯。
调查中,19.8%的人表示“泡泡族”只是在书店看书的内容,选好后去网上买;16.0%的人觉得“泡泡族”里一些人是去纳凉的;11.4%的人认为一些人看中书店文化氛围,预备来交流的。
公众阅读的主要来源是自己购书,56.7%的人选择此项;49.8%的人在网上阅读;20.0%的人从图书馆借书看;16.0%的人在书店看书;10.5%的人选择向他人借阅。
二、实地考察探访
第一次活动
活动时间:2010年2月5日
活动成员:
活动地点:灵溪镇新华书店、仁记书店。
活动内容:
(一)目的:了解书店里的“泡泡族”情况
(二)形式:实地考察
(三)活动过程:
2010年2月4日,笔者一行人来到位于灵溪镇玉苍路得新华书店: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人群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书,书店的“泡泡族”们或席地而坐,或倚墙而立,或以阶为凳,有的人身边还放着好几本书,连平时那些顽皮捣蛋的儿童们也埋着头认真地阅读。
来到仁记书店,发现那安静的气氛与外面街道上那喧嚣吵闹的人流有着天壤之别。在漫画区前有小学生模样的席地而坐,更有甚者直接趴在地上看书;在学习资料区有不少中学生在专心挑选书籍,其中不乏有携带孩子的大人;其中一些上班族和学生模样的在专心阅读,据了解其中也有许多从外地归来的大学生。
据了解,这种利用空闲时间一头扎进书店充当“泡泡族”的另类休闲方式,在大人和青少年群体中已成为最时尚的潮流。
第二次活动
活动时间:2010年2月9日
活动成员:
活动地点:灵溪镇新华书店、仁记书店、读者书店。
活动内容:
(一)目的:了解人们对书店的泡泡族的看法
(二)形式:调查访问
(三)活动过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群加入到“泡泡族”当中,“泡泡族”大部分人只是单纯的读者还是顾客呢?笔者来到三个常去的书店,随机采访了几个人,问题是:请问,您每次来书店都有购书吗?
采访结果如下:
书店名
态度
新华书店(13人)
仁记书店(18人)
读者(7人)
只读不买
8人
11人
4人
会买
2人
3人
2人
偶尔买
3人
4人
1人
经以上调查表明:约有60.5%的人只读不买,约有18.4%的人会买,约有21.1%的人偶尔会买。
由以上调查报告结果可看出:“泡泡族”中的大多数人只选择去书店看书的内容,而不愿花钱去买。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也采访了部分书店里的店员。现将主要的观点罗列如下:
一位资深店员对“泡泡族”举起反对的旗帜,她认为家长会带幼儿去看书,到书店之后,家长让幼儿自己去看书,不加以看护,导致自己看得津津有味,孩子却在到处破坏,会把一些新书的包装纸撕下,损坏了图书,然而家长却以小孩子不懂事为由拒绝赔偿,造成了书店一定的损失和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就算是一些已懂事的青少年朋友偶尔也会不小心弄坏了书籍却不诚实地把弄坏的书本丢在一旁,置之不理,影响了书店的名誉和图示的精致程度。
然而有一位较年轻的店员则赞成“泡泡族”,她说:“现在的小孩子课业压力重,他们心理和身体上所承受的担子比一般的大人还要重。每逢节假日,都有一群规模尤为庞大的群体来舒缓学习或工作上的压力,而损坏图书只是少数,并且是书店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大部分“泡泡族”的成员还是很爱惜书本,在书店也并不吵闹,没影响书店的营业,书店以卖书为主,来的儿童、青少年、大人多了,从而也可以提高书店的销售率。”
还有一名男店员则对“泡泡族”持以不反对也不赞同的态度,他觉得,只要是不奔跑、不吵闹的“泡泡族”成员,也欢迎他们前来阅读。
【我们的思考】
根据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在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今天,书店里的“泡泡族”,已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泡泡族”现象的出现,说明灵溪镇人民需要一种较为浓郁的人文空间,那么如何让“泡”书店也成为一种休闲方式,使人们在休闲,舒缓压力的同时,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笔者觉得书店方面与“泡泡族”方面都要做出努力。
书店方面
如何为读者营造良好阅读的环境?
其一,书店要持有宽容的心态,理解“泡泡族”的生活方式,尽量满足“泡泡族”的文化需求。因为人文氛围浓郁是书店的内质,“泡泡族”是需要土壤的。
其二,书店需要有着稳固的顾客群,“泡泡族”的出现,有时也会给书店带来惊喜,他们的背后也存在着潜在的商机。毕竟看到实在喜欢或有用的,他们还是会选择购买。
其三,书店能为读者“泡”书店提供了一些方便与服务。比如可以设置沙发、桌椅等,供读者坐下来看书。在一些大城市里的书店提不仅供足够的场地供读者“泡”,在炎热的夏天甚至会提供菊花茶为读者服务,给予“泡泡族”最大的方便。
其四,书店在以赢利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更换书本,当然书店毕竟也是一赢利为目的地的一种小型企业,他们觉得在书店可以办一张阅读卡,以适当的价钱卖给大部分只看不买的读者,这样书店既可以获取利润,又可以丰富读者们的认知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泡泡族”方面
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泡泡族”成员?
其一,在书店里读书最好不要带食物进去,因为书店里会开空调,因个人的原因会影响到他人的读书情绪,并且在食用中会掉一些碎渣,会破坏书店的读书环境,会是下一位“泡泡族”成员没有更好的阅读环境。
其二,看书的朋友不可以太深入书中的情节而忘记自己所呆的环境,这样的状况会使在书店其他的读者感到困扰。
其三,书店里的书是书店所有,还未决定要买那本书之前,并不是个人所有,你没有权利去破坏它,反而更有义务去爱护它。
调查研究范文篇9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65(2000)03-0018-05
在的一生中,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活动与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实践活动相辅相成。实践活动的正确性保证了其理论创造的客观性,而他的实践活动之所以能保持科学、客观,注重调查研究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注重面向社会,既重视读“有字之书”,又重视读“无字之书”。“五四”之后,在担任《湘江评论》主编时,批评过这样一种错误倾向,即“很少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不容易引进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1]因此,他在早期就开始倡导调查研究,他说:“吾人如果在现今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调查,及研究。”[1](474页)
大革命前后,开始自觉地、系统地和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他先后多次到江西安源煤矿、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和长沙水泥厂调查工人运动的情况。1925年初,在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等五县的农运情况,在此基础上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文章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不但标志着思想的萌芽,而且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实际地倡导了调查研究的认识方法,也是调查研究理论萌芽的标志。由于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调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欠缺,此时虽已明确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并已掌握了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没有能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和总结。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加深,随着革命实践经验的日渐丰富,特别是随着对农村调查研究工作的增多,逐渐提出了一套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并且开始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进行总结。这一过程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完成的。在这一时期,着力于农村阶级结构及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的调查。在井冈山时期便进行了永新、宁冈两县的系统调查。后来又作了寻乌和兴国调查。通过寻乌调查,他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揭示了地主阶级的内部结构及其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政治态度和对生产的态度,剥削农民的种种方法,得出了“大中地主阶级的全部都是反革命的”结论。通过兴国调查,弄清了贫农与雇农的问题,知道了贫农团在分配土地过程中的重要性,看到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力量。1930年5月,写出了《反对本本主义》,全面提出调查研究理论。这篇文章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意义、目的、方法以及不注重调查、不注重实际的危害,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两个著名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理论,标志着调查研究理论初步形成。
在前后,针对教条主义的错误,进一步阐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里,他说,“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的最基础的知识。”[2]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为了克服党内的教条主义,向全党提出了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的任务,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强调此举为转变党的作风的重要一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调查研究实践不断深化,在全党推广并形成制度。其理论则上升到系统化的阶段,为中国革命实践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有力指导。因此,的调查研究被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形成了一整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系统而完备的理论。
二
的调查研究理论是根据实事求是原则而倡立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应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去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
1、调查研究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
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从实际出发,正确地认识世界。早在1930年,就强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3]。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4]为什么这样突出强调调查研究的唯物论原则呢?这是因为,只有客观地、本质地了解,周围世界的情况和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做到从实际出发,形成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同样,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动地改造世界。而要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充分利用调查研究的认识方法,既看到事物的现象,也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计划,去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队伍。也就是说,调查研究能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提供现实依据,使理论指向具有客观现实性,使理论科学地、具体地并且灵活地和实际联系起来。
2、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从本质上说,调查研究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之一。概括起来,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以及各阶级内部的特殊矛盾。认为,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周密的调查,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中国的民主革命是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复杂的国情中进行的,为此,正确分析各阶级在中国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制定方针、政策的前提,而调查研究是正确分析的基础。通过到湖南农村的调查研究,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用大量的事实批驳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者和党外右倾分子污蔑农民运动过火的谬论。而通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进行的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对农村的阶级关系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为苏区政府各项政策的出台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其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源于他对中国社会关系所作的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总之,阶级分析是调查研究实践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他在革命时期进行调查研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第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共性与个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主张对事物既要有一般了解,也要有典型剖析;既要重视一般,也要抓住个别。特别重视对个性的典型分析,把典型分析的方法比喻为“解剖麻雀”。他说,要了解麻雀的机体,不必也不可能把天下的麻雀一一加以解剖,只要认真解剖几只就够了。要作好调查研究,也要认真地对一两个地区、一两个单位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把一般的全局了解与典型调查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第三,要抓住主要矛盾。认为,调查研究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材料搜集得愈多愈好。但是,如果只注意数量,不注意质量,没抓住反映事物本质的主要材料,便无法达到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主要目的,无法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他说,十样事物,调查了九样,只有一样没有调查,“如果你调查的九样都是一些次要的东西,把主要的东西都丢掉了,那末,仍旧是没有发言权”。[4](25页)因此,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必须贯彻抓主要矛盾的原则。“应该以这个主要矛盾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假若丢掉主要矛盾,而去研究细微末节,犹如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仍是无发言权的。”[4](26页)
第四,把辩证逻辑运用于调查研究中,总结出观察、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说:“当我们观察一件事物时,第一步的观察只能看到这件事物的大体轮廓,形成一般概念。好比一个初来延安的人,开始他对延安的认识只是一般的、笼统的。可是当他参观了抗大、女大以及延安的各机关学校之后,他采取了第二步骤,用分析方法把延安的各部分有秩序地加以细细的研究和分析。然后第三步再用综合法把对各部分的分析加以综合,得出整体的延安。”[4](21-23页)观察得到笼统的认识,分析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经过综合,根据事物各部分的有机联系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公务员之家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所有
3、调查研究必须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首先,实事求是是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在调查研究中最重视贯彻这一原则,认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有些人的调查则相反,他们是先有结论,然后去找材料证明这些结论。这样的调查是得不到任何正确认识的。凡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所谓调查,以及不实事求是地对所得材料进行详细分析的所谓研究,都必然给革命和建设带来灾难。
其次,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融为一体。提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得不到起码的知识。”[4](17页)我们党历来把群众路线当成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认识论路线,把调查研究当成实现群众路线的主要途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所谓群众路线,包括调查研究。”[5]因此,作为贯彻群众路线最主要途径的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是密不可分的。其一,共产党人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群众的疾苦、愿望和要求,帮助和带领群众去解决问题,去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其二,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来”一“去”,必须伴随调查研究,否则既不能正确地“来”,也不能正确地“去”;其三,要搞好调查研究,“没有满腔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愿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的,也一定做不好的”。[4](16-17页)
最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把调查研究深入化和持久化。调查要经常进行,一劳永逸的调查是没有的。说:“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调查,然后才不断地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4](21页)一方面,实践不断发展变化,旧事物的消灭,新事物的产生,是经常发生的,实际情况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这就从客观上要求调查研究要有持久性,要不断深入;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认识能力总是处于不断增强的趋势中,随着经验的累积、认识手段的进步,以前曾经无法解释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得可以进行透彻分析,以前看不到的东西现在可以看清看透。因此,把调查研究经常化和持久化,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而且,辩证法要求全面、详细占有材料,这也是我们坚持调查研究经常化和持久化的理论依据。
三
从青年时代为关注社会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早期调查研究活动开始,调查研究伴随了的整个政治生涯。从调查研究中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点,从调查研究中找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接点。我们说哲学思想是实事求是哲学,根据即在于此。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调查研究从一般的工作方法到成熟的理论,从自发的个别人的工作方式到全党自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经历了在实践中萌发,又在实践——理论——实践的交替作用中成熟的过程。1942年整风运动之后,调查研究的理论已经为全党所接受,而从那以后,它又开始了一个到实践中受检验、在实践中继续发展的历程。建国以后,继续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强调“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政策”[6]。他自己则身体力行,多次视察祖国的大江南北,走访了许多县、市、区、乡,听汇报,看材料,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但是,在晚年因主观主义思想日益严重而背离了自己倡导的调查研究思想,由此而引起的负面影响不但直接使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受到严重挫折,而且导致党内滋长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等不良风气。当然,这只是调查研究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曲折发展,是发展趋势中的暂时倒退现象。在也,也暴露出调查研究理论在新情况新矛盾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客观上为以后的完善扫清了道路。
调查研究理论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离不开调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离不开的调查研究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但要学习和贯彻这一理论,而且要有所创造和有所发挥。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始终抓住主要矛盾,把调查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着重调查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经济建设、党的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做到既了解成就,也了解缺陷。党的领导要始终把握当前阻碍我们前进和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以便为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要真正把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把群众当成真正的主人,和群众交朋友,听群众讲真话。要按倡导的四种精神进行调查,即一要满腔热情,二要眼睛向下,三要有求知欲望,四要甘当小学生,放下官架子。没有这种精神是调查不到真情况的。
第三,要灵活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不能死搬硬套。这就要求你必须是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去调查,深入地而不是蜻蜒点水地去调查,而且还要全面地分析、综合和研究。只做调查,不做研究是毫无意义的。调查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调查来的材料的综合分析,得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第四,要亲自调查,取得第一手材料。对汇报材料和书面材料要进行分析——如果我们的调查研究仅仅局限于听汇报、看材料,而我们的决策又只建立在自己对这些汇报和材料的感觉判断的基础之上,那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的后果——这些年来,无论是政策出台,经济工作还是人事任免,这方面的教训在是不胜枚举。
最后,要把调查研究与敢于坚持真理结合起来,切忌形式主义。现在从上到下都重视调查研究,都在调查研究,但形式主义这个怪胎却困扰着一些人。群众称这种人是深入实际的官僚主义,联系群众的形式主义。群众要求的是既能深入群众、又能倾听他们的呼声,为群众办实事的调查研究,而不是前呼后拥、浮光掠影的走过场。因此,调查研究实践应获得一定的价值,要敢于提出和发现问题,要敢于研究和解决问题。在任何情况下,要不怕得罪人,要有胆有识。坚持调查研究与坚持真理相统一,才有意义。
收稿日期:2000-05-1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在早期文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3.
[2]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89.
[3]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
[4]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
调查研究范文篇10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西山区
1引言
云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长期存在“重建轻管、建用脱节、效用不高”等问题,政府积极探索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发展的“昆明模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并率先在全国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是指从政策措施、服务项目、投入资金、服务队伍、监管考核5个方面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系统分类“打包”,做到“有设施、有内容、有人员、有经费、有机制、有考核”。[1]“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自实施以来,涌现出一批优秀项目,其中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西山区是昆明市下辖的五个城区之一,总面积881.32平方千米,是昆明市的主城核心区。截至2017年,西山区常住人口68万,辖10个街道,居住着彝、白、回、苗、纳西、壮、哈尼、傈僳、满、蒙古等25个少数民族。[2]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的民族聚居区域,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非常浓厚。西山区因势利导,成功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同时在建设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完全适应的问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较大的差距。
2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本情况
2.1西山区“四馆”建设情况。2012年昆明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昆明市县(市)区“五馆”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17年,昆明市14个县(市)区都要建成不低于国家最低建设标准的“五馆”,即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和科技馆,五个开发(度假)园区至少建成不低于国家最低建设标准的“两馆”,即图书馆和文化馆。[3]2.1.1文化馆。西山区文化馆的建筑面积为4,912.2m2,其中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占总使用面积的70%,并于2010年、201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文化馆。[4](1)文化馆功能布局。影视放映厅面积153.6m2,主要播放各类优秀电影、电视和宣传片;西山区老年大学主要负责对全区老年人进行培训、讲座、艺术教育、健身;文化馆小剧场是文化馆面向大众,以文艺表演、排练为主,辅之以论坛、讲座、会议等功能的专业剧场,是西山区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中心和精品荟萃、人才聚集的百姓大舞台;群众健身空间是西山区群众进行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是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的主要阵地。(2)免费开放服务。馆内常设的免费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瑜伽培训班、排舞培训、合唱队培训、书法培训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举办社区文艺骨干培训班、每月一场广场演出和露天电影、馆办文艺队排练,每周服务群众达1,100余人次。同时,结合总分馆制建设,搭建以区级文化馆为总馆、以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以社区文化室(文化中心)为基层服务点的“上下联通、资源共享、有效覆盖、服务联动”的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1.2图书馆。西山区图书馆于2010年3月搬迁至西山区一中学校图书馆,实现馆校结合,并于2010年3月31日对外开放。新馆总建筑面积4,500m2,藏书19万余册,设有图书借阅室、报刊借阅室、电子阅览室、少儿借阅室、自习区五个对外窗口及宣传辅导室、过刊过报储存室、剔旧书库等多个功能室,座席500余个,每周对外开放时间达56小时。然而西山区自从发生“301”事件和民通小学踩踏事件以后,区一中便实行封闭式管理,外来人员不被允许进入,严重挫败了读者读书的积极性。既然读者走不进去,就让图书走出来。区政府提出两种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第一,开展一系列送书活动。区图书馆将书籍搬到有需要的部队、企业、社区、学校以及机关单位等,相关单位自行开辟出一块空间来摆放书籍以及设置席位供读者阅读,并配备图书馆管理员,负责管理、维护书籍以及与区文体局就书籍相关事项进行对接,确保图书及时维护更新和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第二,区政府在图书馆总馆基础上下设分馆。通过下设诸多分馆,为分馆提供书籍、器材等相关资源,确保西山区群众需求全面覆盖,实现公共文化资源互联互通,满足读者对知识文化的需求。2.1.3博物馆。博物馆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为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西山区以国家注册博物馆“滇池博物馆”为核心,打造西山区滇池博物馆。博物馆以自然滇池、人文滇池为主要内容,与古今昆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利用多年积累的与滇池和昆明城有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物藏品,通过化石、标本、文物藏品展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将滇池的自然与人文完整的呈现给观众,不仅可填补西山区博物馆建设的空白,更可打造西山区乃至昆明市、云南省的重要文化名片和城市文化品牌。目前,西山区已完成滇池博物馆陈列布展大纲的编撰工作,建设资金已列入2018年西山区级财政预算,博物馆的建设亟待解决。2.1.4美术馆。目前,西山区没有公办的艺术馆,只有数个民办或企业办的美术馆,其中最杰出的是云隐西山•艾维美术馆。作为云南省第一家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民营美术馆,艾维美术馆由艾维投资集团全资新建并投资运营,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多功能、非盈利性艺术机构。其艺术展览包括传统书画、版画、雕塑、陶瓷艺术精品以及艺术大师在世时展览的部分海报、真迹作品等,并已举办多个精品展览活动,其中“纪念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展览更是创下日观展人数7,000人次的纪录。目前,西山区尚无体育馆和科技馆,但民办或企业投资建设的美术馆弥补了西山区公办美术馆的空白,也是社会力量直接参与公共文化的典型示范。2.2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情况。(1)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落实率较高。2017年,西山区10个街道办事处文化站、105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开门率达100%,完成展览、游园、培训、演出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1,600余次;文化站均衡配置文化资源达5类29项,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6类25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落实率达80%以上。(2)举办多场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西山区大力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和校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全年共开展文化节系列活动2,600多场,推出了“图书五进”“西山文化大讲堂”等多场广场文化活动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艺演出,服务观众近30万人次。(3)加强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2017年,区图书馆采编新书9千余册,新增2个图书流通点,全年馆外流通点流动图书1万余册,推出《新书介绍》7期;开展全民阅读、你挑书我买单、中小学生读书演讲等10余次系列活动;区文化馆继续推行延时服务措施,周开放时间达到72小时,全年服务群众近20万人次。2.3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1)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到位率100%。2017年西山区应承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金752万元,实际投入资金755.35万元,整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资金到位率已超过100%。(2)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费用逐年增加。目前西山区常住人口68万人,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费用14元,昆明市规划到2020年实现人均经费20元。2017年之前,市级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费用的10%,区级承担90%;但自2017年起,4个主城区(包括西山区)将不再享受市级10%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区政府承担全额经费。(3)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直接划拨到区文体局,共计700万/年,其中300万经费由区财政直接划拨给街道办事处,每个街道办事处30万,由文化站和分管领导进行自主分配,区级标准是5万/街道,2万/社区。此外,剩余400万经费中的20%作为区里大型文化活动经费,其余经费都落实到街道办事处,主要用于两方面。第一,用于特色文化申报。每年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可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设计活动,将活动方案做成一个系统材料进行申请,审核通过的项目会得到一定的补贴;第二,用于普通活动的开展。每年西山区、街道办事处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这一部分经费作为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主要包括服装、器材、场地费等。2.4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监管考核情况。“人少事多”是机关单位面临的最大问题,西山区文体局采用购买第三方服务方式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进行考核。第三方属于企业性质,有专业的财务人员,根据区政府年初对资金落实率100%和项目完成率80%制定的详细标准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第三方根据区政府标准对基层公共文化经费使用流程进行考核,检查经费是否按照第一季度25%,第二季度50%,第三季度75%,第四季度100%的使用流程,并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区文体局。②对文化站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是否免费开放以及每天开门情况进行考察。第三方工作人员定期到文化站或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进行考察并反馈给文体局。西山区文体局根据第三方反馈的信息进行半年一次考核,结合季度考核对资金进行重新分配。
3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的成绩
3.1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作为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省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相融合,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不仅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也发扬了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西山区有诸多非遗民族文化。如,西山区的传统习俗“观音山庙会”,每逢农历六月十九日,西山区文化馆组织举办“观音山调子会”,时间持续两个小时,之后有组织的调子会结束,人们开始任选地点,自由对调,直至第二天凌晨。“三月三”耍西山的习俗已经成为人们春游、对调子、唱花灯,休闲娱乐的活动。西山区文化馆把每年“三月三”文艺演出列为工作目标之一,组织文艺队在聂耳墓广场演出,欣赏和参与演出的群众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不仅是对少数民族群众风俗习惯的尊重,也是增加少数民族群众对公共文化的认同感,促使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去。3.2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相融合。云南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宜人的气候吸引了全国游客慕名而来,从原生态到各民族风情,云南省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优势,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其中西山区政府以“中国梦•2017非遗传承者在行动”为主题,推进西山区非遗保护成果与旅游产业发展相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公园、走进商业中心,走进城市综合体。此外,西山区建立起的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活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月三民间艺术节”,以及“西山音乐节”“观音山庙会”“团结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树立起了西山区文化旅游与公共文化服务高度融合的典范。2017年西山区太华山、滇池西部水域、海口片区、棋盘山、草海等5个标志地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以特色旅游线路为基础,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标志地,对于推动西山区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徐霞客精神文化的永续传承以及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文化、历史、科考资源具有重要意义。3.3“互联网 文化”。随着互联网普及,人们可以实现一部手机走天下,西山区利用智能手机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开发“掌上文化app”,迈出“互联网 文化”第一步。西山“掌上文化app”由“文化指南”“文化有约”“文化需求”“文化掠影”“文化广播”“文化资讯”6个基本板块构成,主要用于图书馆、文化馆等各种文化资源和服务信息,群众只要下载一个app便可实时了解西山区所有的文化活动,并可通过app报名,使文化活动管理更加高效便捷,实现了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向“互联网 文化”的转变。此外,西山区图书馆还打造智慧图书馆平台,建立馆藏文献特色数据库。如,2017年西山区图书馆联合昆明春晓图书南亚店共同推出线下“你挑书我买单”活动,举办了线上“京东你挑书我买单”活动,读者利用西山区图书馆使用的基于internet网络的in-terlib第三代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平台,实现读者挑书、下单买书、京东配送、图书馆买单的图书采购、借书全过程。活动突破了以往的馆藏图书采购模式。同时,西山区图书馆结合本馆馆藏特色,建设地方文献,珠宝收藏文献数据库。通过深层次挖掘和系统化整理特色文化资源,利用网络进行传播使用,使馆藏特色文献更广泛地传播和利用,为西山区历史渊源、文化、艺术等方面研究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3.4打造特色文化社区。在西山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的同时,各街道日益重视特色文化和品牌的建设,通过特色文化建设,以少数亮点特色文化带动西山区公共文化向多元化创新发展。2017年,碧鸡、团结、福海、前卫街道根据自身特点从民族特色文化、社区群体文化、青少年戏剧培养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索特色文化社区建设,共打造了20项特色文化项目,为西山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如,团结街道整合苗、白、彝族等民族文化节日资源,打造了“民族文化节”,开拓了文旅融合的思路。福海街道滇池路社区文化室的“小手拉大手”“阳光文艺宣传小分队”充分营造了和睦的社区文化氛围。3.5提供精准文化服务。西山区针对不同的人群需求提供精准文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效能。如,社区针对老年人和儿童,设计了4∶30文化课堂。儿童可在4∶30文化课堂学习手工艺、绘画、唱歌、跳舞等,实现了公益性托管。此外,碧鸡社区举办了少儿艺术节,为儿童搭建一个充分展现自我艺术的平台。还有的社区进行创新,专门为上班族开设了“错时开放”服务,开放时间为16:00-21:00,以“错时”纠正服务的“错位”,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为了增进邻里关系,社区开设了“沟通协会”,周末邻里可在协会分享自己的手工艺品、收藏品以及其他展示物品的交换,通过活动不仅可以熟络邻里感情,也有利于社区治安的稳定。3.6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西山区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群众提供文化产品服务,是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更为深刻的变革。西山区有很多图书企业热爱文化产业,虽然企业家和政府做文化的出发点不同,企业追求利润,政府追求公益性,但其契合点皆是文化,政府联合企业共同发展公共文化是双赢的合作。西山区有春晓企业、新华书店和辛继爱的24小时书店等优秀企业,政府也与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和24小时书店联合举办的“车轮上的书店”,一辆车上有咖啡和各类书籍,路过的行人皆可以在车上免费品一杯咖啡,阅读书籍,享受忙碌生活中的书香。通过与企业联合举办公共文化活动,既能为群众提供优质多样的文化活动,又能节约经费投入。
4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不足
4.1资金不足。自2017年开始,昆明市不再承担10%的公共文化服务费用,公共文化服务全额经费投入都落到西山区政府肩上,导致区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现象,即通过缩减其他方面的开支来支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此外,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简称服务中心)只有开门经费,用于服务中心人员工资发放、基础设施维护费用和基本水电费等,确保服务中心正常运营,提供基本服务。然而服务中心没有活动经费,举办文化活动所需要的服装、道具、场地费等没有经费支持。4.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西山区博物馆目前正在规划,公办美术馆、体育馆建设空白,美术馆也仅有几家民办或企业办的。根据《“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中的主要指标,到2020年图书馆建设面积110m2/万人,阅览室座席数105个/万人,藏书量1册/人。[5]根据目前西山区常住人口68万人口,西山区图书馆标准面积应为6,439.6m2、阅览室坐席数6,192.76个、藏书量41.48万册。可是目前西山区一中图书馆面积仅为4,500m2,阅览座席500余个,藏书19万册,远远达不到标准要求。此外,社区很多综合服务中心(简称服务中心)也达不到国家的标准要求。4.3审批立项难。根据《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西山区目前常住人口68万,符合中型馆建设需求,且中型馆建筑面积控制指标为7,500-13,500m2。[6]目前西山区一中图书馆存在进入校区利用困难问题,因此图书馆选址新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区一级没有土地开发权,要扩建文化站首先需要先找到合适的土地,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审批流程复杂漫长。此外,主城区土地资源紧张,寻找面积合适、地段好、价格适中的土地难上加难。4.4设施利用率低。尽管图书馆、文化馆越建越漂亮,设施越来越齐全,但是走进图书馆和文化馆的人却越来越少,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不仅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西山区公共文化设施也同样存在利用率低问题。西山区共10个街道办事处,其中7个在主城区,3个属于涉农社区。主城区年轻人白天忙于工作,他们只有在周末才有空闲去图书馆看书,参加瑜伽、舞蹈培训以及体育锻炼等文化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喜欢与同龄人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书法、绘画培训等活动,丰富空闲生活。这些情况导致了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而且设施利用率低现象在涉农区表现尤为明显。如,西山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能歌善舞是他们的特色,在日常生活中,大街小巷、白天黑夜随处都能看到村民手挽手跳着跳脚舞唱着山歌小调,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而他们对其他文化活动则不感兴趣;此外,留守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对精神文化追求不高,尤其是对书籍的需求少之又少,一些农家书屋甚至出现年初配备的书籍到年末也没有拆封,原封不动的堆在原来位置的现象,导致很多基础设施被闲置,资源浪费严重。西山区在存在基础设施闲置的同时也存在接触不到基础设施的情况。西山区图书馆自从搬到区一中学校,由于区一中为保障学生的安全,导致进出学校审查严格,手续繁杂,使得群众进入图书馆阅读的积极性遭到挫败。有些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高档小区内,群众进不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便成为高档小区的私人财产,仅供小区内人员享受,而排斥了其他需求群众,服务辐射面变小,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4.5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匮乏西山区街道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全部是街道公职人员兼任,岗位虽然属于事业编制,但街道公职人员身兼数职,凡是涉及到社会事业口的工作都要兼任,如文化、妇联、团委等工作,纯粹的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员不多;且因工作繁忙,工作人员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中,容易造成工作不上心和工作疏漏,影响基层文化工作正常开展。此外,西山区社区工作人员不足,人员流动性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均属于购买公益性岗位,无事业编制,工资福利待遇较低,且西山区物价接近二线城市水平,高生活成本,低工资收入成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人员流失的重要因素。4.6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未延伸到自然村。农村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终端环节,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所在,而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局———街道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三级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未延伸到自然村。尽管一些比较前卫的村小组主动与区文体局接洽,希望得到文体局给予文化产品支持,区文体局也尽最大力量为有需求的村小组提供器材、图书以及资金补贴帮助村小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但文体局提供的资源也仅在区、街道和社区公共文化产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从剩余公共文化产品中拨出一部分帮助自然村进行公共文化建设。自然村一级公共文化服务没有被纳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没有被纳入区财政预算,仅靠村民自筹和文体局扶持不足以满足自然村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5完善西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 上一篇:调查性报道范文
- 下一篇:
调查研究范文
时间:2022-01-26 12:27:51 阅读:0
推荐度:
相关文章
2022-11-14 17:30:27
2022-10-14 08:48:47
2022-10-08 11:15:39
2022-10-02 11:32:23
2022-09-21 15:28:18
2022-09-05 11:05:14